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16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答案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16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答案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16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答案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16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答案

第16讲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科学思维)肺炎双球菌两个转化实验的比较

2.(科学思维)S型细菌和R型细菌转化的实质

(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断裂,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2)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3)一般情况下,转化率很低,形成的S型细菌很少,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可以遗传下去,快速繁殖形成大量的S型细菌,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3.(科学探究)肺炎双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图解分析

注:图1图示的实线表示R型菌,虚线表示S型菌。

(1)据图1图示的ab段R型菌数量减少,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小鼠体内形成对抗R型菌的抗体,致使R型菌数量减少。

(2)据图1图示的bc段R型菌数量增多,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b之前,已有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S型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型菌大量繁殖。

(3)据图2分析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什么?

提示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4)依据上述实验,可做出怎样的假设?

提示DNA是遗传物质。

教材VS

高考

1.判断正误

(1)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017·高考江苏卷,T1A)()

(2)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2017·高考江苏卷,T2B)()

提示(1)×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2)×艾弗里实验证明S型肺炎双球菌使小鼠死亡,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使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转化。

2.深挖教材

(1)教材必修2 P44中图3-3: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起对照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不能长出S型细菌的菌落,可见DNA被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DNA才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

(2)教材必修2 P44图3-3: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

提示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S型细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R型细菌。

围绕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考查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

1.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需对细菌进行悬浮培养

B.转化效率与S 型菌的DNA 纯度有密切关系

C.转化来的S 型菌的遗传物质中不含R 型菌的遗传信息

D.一种细菌的DNA 掺入到另一种细菌中,能够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

解析本实验需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并进行悬浮培养,A正确;转化效率与S 型菌的DNA 纯度有密切关系,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B正确;转化来的S 型菌的遗传物质中含R 型菌的遗传信息和S 型菌的遗传信息,C错误;一种细菌(S型细菌)的DNA 掺入到另一种细菌(R型细菌)中,能够引起稳定的可遗传变异,使R型细菌具备了S型细菌的可遗传的性状(如具有荚膜和毒性),D正确。

答案 C

2.某科研人员为了验证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实验鼠进行了4次注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活菌甲是有荚膜的R型细菌,而活菌乙是无荚膜的S型细菌

B.由注射②和④的结果可知,活的或死的S型细菌都能使小鼠死亡

C.在死鼠2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

D.死菌乙未导致鼠3死亡,由此说明小鼠体内未发生特异性免疫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R型细菌没有荚膜、无毒性,S型细菌有荚膜、有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将活菌甲注射到鼠1体内,鼠1不死亡,而将活菌乙注射到鼠4体内,鼠4死亡,说明活菌甲是无荚膜的R型细菌,而活菌乙是有荚膜的S型细菌;注射②是将活菌甲与死菌乙混合后注射到鼠2体内,结果死亡的小鼠2体内检测出活菌乙,注射④是将检测出的活菌乙注射到鼠4体内,结果鼠4死亡,说明死菌乙的体内有“转化因子”,促进活菌甲转化为活菌乙,进而导致实验鼠死亡;在死鼠2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死菌乙对于实验鼠而言属于抗原,进入实验鼠体内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围绕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考查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

3.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已知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下列实验设计思路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是()

A.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

B.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

C.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

D.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

解析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该实验证

明细菌中的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而且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因此,该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

答案 A

4.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解析DNA酶能将DNA水解,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①中小鼠不死亡。②加入的是S型细菌,小鼠死亡。高温能使细菌死亡,使酶失去活性,因此③④中小鼠都不死亡。

答案 D

考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2)噬菌体的结构

(3)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论

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

1.(科学思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的模型构建及相关解读

(1)模板:进入细菌体内的噬菌体DNA。

(2)合成噬菌体DNA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2.(科学思维)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3次涉及”与“2个关键环节”的归纳(1)三次涉及大肠杆菌

(2)两个关键环节——“保温”与“搅拌”

①侵染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②“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3.(科学探究)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请分析:

(1)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未裂解。

(2)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什么?

提示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

教材VS

高考

1.判断正误

(1)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2016·高考江苏卷,T1C)()

(2)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2017·高考江苏卷,T2D)()

提示(1)×T2噬菌体含32P的DNA不能直接标记,因为T2噬菌体只能营活细胞寄生。

(2)×因为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噬菌体的DNA在细菌体内复制多次后,只有极少部分带有32P标记。

2.深挖教材

(1)(教材必修2 P45“相关信息”)蛋白质和DNA分别选择什么样的同位素进行标记?

提示蛋白质用35S标记,DNA用32P标记。

(2)(教材必修2 P46思考与讨论)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哪些优点?

提示①个体小,结构简单;②繁殖快。

围绕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同位素标记法考查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1.如果用3H、15N、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无放射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只有噬菌体的蛋白质被标记了,DNA没有被标记

B.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可检测到3H、15N、35S

C.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15N

D.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部分含有3H、14N、35S

解析DNA和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H、N元素,所以用3H、15N、35S标记噬菌体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被标记了;由于3H、15N、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3H、15N标记的噬菌体DNA分子进入细菌但不能用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外壳,所以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没有放射性;由于3H、15N标记了噬菌体DNA分子,所以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15N;子代噬

菌体的DNA分子中不含有35S。

答案 C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细菌中培养9 h,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32P和35S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DNA和蛋白质

B.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

C.DNA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占1/32

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 h

解析32P还存在于细菌的RNA等物质中,A错误;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所有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均具有放射性,B正确,C错误;一个噬菌体产生64个子代噬菌体,共繁殖6代,故繁殖一代的时间为1.5 h,D错误。

答案 B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围绕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考查科学探究

3.(2017·全国卷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解析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答案 C

4.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有少数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如果保温时间稍长,就会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使上清液中也出现放射性;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上清液中不会出现较多的放射性;不论离心时间多长,上清液中也不会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P是DNA的特征元素,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答案 A

考点三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及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实验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

因为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1.(科学思维)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及核酸类型与组成的归纳

2.(科学探究)遗传物质探索的思路与方法总结

(1)探究思路

①若探究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设法将物质分开,单独看作用。

②若探究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利用酶的专一性。

(2)探究方法

①分离提纯法:艾弗里及其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缺点是物质纯度不能保证100%。

②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分别标记两者的特有元素;将病毒的化学物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目的: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

③病毒重组法: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验证实验。方法:将一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与另一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重新组合,得到杂种病毒,用杂种病毒去感染宿主

细胞。

④酶解法:利用酶的专一性,如加入DNA水解酶,将DNA水解,观察起控制作用的物质是否还有控制作用,若“是”其遗传物质不是DNA,若“否”其遗传物质可能是DNA。

围绕病毒的侵染实验考查科学探究

1.(2018·4月浙江选考)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 A的RNA和TMV 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 A的遗传物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三个经典实验。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新链合成过程中的原料由细菌提供,只有少部分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A错误;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做S型菌的蛋白质能否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实验,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说明RNA是TMV A的遗传物质,D正确。

答案 D

2.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中的蛋白质和RNA

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

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

解析据图示分析,TMV放入水和苯酚中振荡后,RNA和蛋白质分离,A正确;通过接种的方式,TMV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B错误;此实验不能看出TMV的RNA在烟草细胞中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错误;此实验说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D错误。

答案 A

围绕遗传物质的类型考查科学探究

3.某科研机构发现了一新型病毒,并对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做了进一步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据研究人员介绍,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相比HIV的遗传物质更加稳定。据此可初步推测,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利用染色法对这种新型病毒遗传物质进行粗鉴定,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_(不考虑观察问题)。染色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对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种类进行研究,分析其五碳糖或碱基种类均可做出判断,若________________则为DNA病毒,若________________则为RNA病毒。

(4)还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其遗传物质种类,将宿主细胞在含放射性标记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再用该病毒侵染放射性标记核苷酸的宿主细胞;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培养基中的各种核苷酸________(填“是”或“不是”)都需要标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HI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DNA一般是双链的,比RNA更稳定,不容易发生变异,故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

(2)利用染色法对该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粗鉴定可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因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 病毒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病毒呈现出红色;(3)DNA和RNA在化学成分上的区别是: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碱基有特殊的碱基T,RNA的五碳糖是核糖,碱基有特殊的碱基U。可以据此判断,若含有脱氧核糖或碱基T,则为DNA病毒,若含有核糖或碱基U,则为RNA病毒;(4)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该病毒遗传物质种类,先将宿主细胞在含放射性标记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标记脱氧核苷酸,检测子代病毒有放射性,说明是DNA 病毒,无放射性则为RNA病毒;如果标记核糖核苷酸,检测子代病毒有放射性,说明是RNA病毒,无放射性则为DNA病毒,如果两种核苷酸都标记,那么无论哪种病毒,都会有放射性,无法鉴定。

答案(1)DNA是双链而RNA是单链,DNA的结构相比RNA更稳定,不易发生变异(2)甲基绿和吡罗红甲基绿对DNA的亲和力强,DNA病毒呈现绿色,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RNA病毒呈现红色(3)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或含碱基T 五碳糖是核糖或含碱基U(4)不是若各种核苷酸都进行标记,则无论是DNA病毒或RNA病毒,在病毒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

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

[易错易混]

易错点1对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认识不清

点拨(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2)加热并没有使DNA完全失去活性: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3)发生转化的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由于转化受到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转化成S型细菌,而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易错点2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所使用的方法与获得的结论混淆不清

点拨(1)艾弗里实验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殊元素(32P和35S),侵染时自然分离。

(2)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

易错点3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解不清

点拨(1)真核生物(包括细胞质、细胞核中)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深度纠错]

1.(针对易错点1)下列有关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入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含有与荚膜形成相关的基因

B.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

C.产生该变异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物质不是转化因子

解析进入R型菌内的DNA分子含有与荚膜形成相关的基因,可以控制多糖夹膜的形成,A正确;在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总是与嘧啶配对的,嘌呤占总碱基数

50%,因此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B正确;该变异产生的原理为基因重组,C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物质不是转化因子,D正确。

答案 C

2.(针对易错点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都应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

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

D.二者都诱发了DNA突变

解析只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两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是相互对照;两实验都没有诱发DNA突变。

答案 B

3.(针对易错点3)下列关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C.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解析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A错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错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正确;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

答案 C

随堂·真题&预测

1.(2016·江苏卷,1)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活细菌中,需先标记细菌,再标记噬菌体,C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正确。

答案 D

2.(2018·11月浙江选考)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烟草的遗传物质可被RNA酶水解

B.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劳氏肉瘤病毒的遗传物质可逆转录出单链DNA

D.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可被水解成4种脱氧核糖核酸

解析烟草的遗传物质是DNA,不能被RNA酶水解,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劳氏肉瘤病毒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在逆转录酶催化下,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单链DNA,C正确;T2噬菌体是DNA病毒,其遗传物质可被水解成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答案 C

3.(2020·选考预测)如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部分过程图解。下列措施可以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显著增高的是()

A.图示细菌不被标记,延长培养时间

B.图示细菌被32P标记,延长培养时间

C.图示细菌被32P标记,缩短培养时间

D.图示噬菌体同时被32P标记,培养适宜时间

解析若图示细菌不被标记,不管是否延长培养时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都不会增高;若图示细菌被32P标记,在细菌细胞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都被32P标记,延长培养时间,这些子代噬菌体从细菌细胞中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放射性显著增高;若图示噬菌体同时被32P标记,培养适宜时间,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不会显著增高。

答案 B

4.(2017·全国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 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解析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如DNA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特有的碱基是U,因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碱基T和碱基U,通过检测子代的放射性可知该病毒的类型,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见答案。

答案(1)实验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

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35分钟)

1.肺炎双球菌有R型和S型两种,其中R型菌体没有多糖荚膜,所形成菌落粗糙;S型菌体有多糖荚膜,所形成菌落光滑。实验一:向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DNA;实验二:向培养S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R型细菌的DNA。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适宜时间后,观察两培养基中菌落的情况,下列对观察结果的叙述,较为合理的是()

A.实验一的培养基中菌落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实验二的培养基中菌落均光滑

B.实验一的培养基中菌落有光滑的、无粗糙的,实验二的菌落无光滑的、有粗糙的

C.实验一的培养基中菌落无光滑的、有粗糙的,实验二的菌落有光滑的、无粗糙的

D.实验一的培养基中菌落只有粗糙的,而实验二的培养基中菌落只有光滑的

解析艾弗里的转化实验,是将DNA、蛋白质、多糖分别加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出来的细菌中,只有加入了S型细菌的DNA,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且产生的子代细菌既有R型又有S型,说明DNA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实验一的结果是培养基中菌落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即既有R型细菌又有S型细菌;假设R型细菌的DNA能够进入S型细菌体内,且能够表达,但也会被S型菌的性状所掩盖,因此实验二的培养基中菌落均光滑。答案 A

2.(2019·山师附中模拟)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探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延长保温时间可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B.若用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离心后可检测到放射性只分布在上清

新高考与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新高考与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陈老师介绍了西南教育学院特别有创意的一些行动,如课程设置的变化, 不再拘泥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而是根据学科特点,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四大门类,即“品德与健康、语 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各个学科不再泾渭分明,而是主题教 学整合,每个门类当中,既要开好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又要办好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分设必修和选修,以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需要。 让学校围着学生转,学生选择课程 从2017年开始,全国开始推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逐步试行新的高考方案。语文、数学、外语必考,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中选择3 个科目,参加高考成绩核算,部分省市可能还有技术科目,即“7选3”。 此外,中学教育开始实行走班教学,学生除了可以自主选择高考科目以外,还可以选择自己的任课老师、课程,这被他们称为“选科、选师和选课”。 在传统高考模式下,只有主动适应学校和老师的学生,才可能取得优异的 成绩,可以说,在传统的高中学校中,学生是围绕学校转动的。那些有个性、 有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往往会被看成“异类”,认为他们的 个性,只是出风头而已。高考新政下,学校将围绕学生转动,通过学生对高考 科目、任教老师以及具体课程的选择,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学习风格,满足自己 的学习需求,从而获得与个人能力相适应的成长。只有学校办学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校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推动学 校的特色发展。 每个教研组的工作态度与教育业绩,会汇聚成这个教研组的学术声誉,而教研组的学术声誉会成为学生是否选择这个学科作为高考学科的重要依据。学 生的选择,将会影响到整个教研组有多少个教学岗位。由于学生有选择任课老 师的权利,所以在同一个教研组内究竟特定老师能否上岗,上岗后可以教高考 学科班还是学考学科班,每个班会有多少学生,都是由学生的选择决定的。 学校制定规则,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在传统高考模式下,文综、理综是绑定的,在经历二选一之后,学生被分到某个行政班,从此只有班级排名的变化,偶尔有一些活动或者选修课程可以

浙江省新高考生物考纲(选考版)

浙江省新高考生物考纲 (选考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生物(选考考纲) 一、考试性质与对象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其主要功能一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二是落实《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又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的对象是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在校学生,以及相关的往届生、社会人员和外省在我省异地高考的学生。《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是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 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2014版)》的要求,按照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考科目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制定而成的。 二、考核要求 (一)知识考核要求 生物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在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二)能力考核要求 生物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与表达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内容。 2.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1)能从所给材料中鉴别、选择相关的生物学信息,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2)能运用获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活动),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提出或完善实验思路,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能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预期、确认变量、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4.综合运用能力 (1)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巾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三)品质考核要求 生物考试注重对学生品质的考核,要求学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生物考试的知识范围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2014版)》中规定的必修l、2、3三个模块和选修l、3两个限定性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分为必考题和加试题。对考试内容掌握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分别用字母a、b、c表示,其含义如下: a一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实例;捕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b—理解:能解释和说明所学知识的含义;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进行解释、判断、区分、扩展;能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能观察、检测、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 c一应用:能在新情境巾使用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总结、推广;通过分析、推理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能设计实验思路,合理评价有关观点、实验方案和结果。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生物 含答案

(高三暑假返校联考)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0届第一次联考 生物试题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区域规范作答,答在试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能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 B.每一种野生生物的灭绝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消失 C.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最近30多年的人类活动使臭氧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 2.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是一种可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 B.HIV只感染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 C.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而出现痴呆 D.HIV可通过蚊子叮咬等途径传播 3.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B.蛋白质不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C.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 D.热变性后的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 4.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但有染色质 B.核被膜的外层与光面内质网相连 C.核仁是细胞内核糖体的形成场所 D.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5.下列群落中,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的是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

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

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新高考创新考试卷(一)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及解析

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新高考创新考试卷(一) 理科综合生物试卷 ★祝考试顺利★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图结构式所代表的物质为() A. 氨基酸 B. 肽链 C. 二肽 D. 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详解】图中含有一个肽键,是由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二肽,肽链是由多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几条肽链构成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圈内各个层次都具有较强的生物生产力 B.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变得湿润 C. 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是设法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 D. 深海海底与地表生物圈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能量来源和代谢途径的差异上 【答案】D 【解析】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降低出生率,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

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详解】A、如果用一座八层楼房的高度(约30m)代表地球的直径,那么生物圈的厚度就相当于楼上约4cm厚的一个薄层,而生物圈中有生物生产力的部分就相当于一张纸的厚度,可见生物圈内不是各个层次都具有较强的生物生产力,A错误; B、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因副热带高压增强,可能降水减少,干旱加重,B错误; C、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是设法降低出生率,而不能提高死亡率,C错误; D、深海海底与地表生物圈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能量来源和代谢途径的差异上,生物圈地表部分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深海热裂口的能量来源于地热和H S 的氧化,D正确。 2 故选D。 3.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真核细胞内的物质转运系统 B. 由单位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小泡组成 C. 仅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D. 可将分拣后的蛋白质分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目的地 【答案】C 【解析】 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功能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A、高尔基体是真核细胞内的物质转运系统,承担着物质运输的任务,A正确; B、高尔基体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及其产生的小泡组成,B正确; C、高尔基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C错误; D、高尔基体的作用是把集中在高尔基体的蛋白质进行分拣,并分别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目的地,D正确。 故选C。 4.进食后半小时,内环境中会显著增多的成分是() A. 胰高血糖素 B. 肝糖元 C. 葡萄糖 D. ATP合成酶 【答案】C 【解析】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8届第二次联考高三生物试卷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8届第二次联考高三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季相的形成是由于群落存在 A.垂直结构 B.水平结构 C.时间结构 D.营养结构 2.下列人体细胞中有多个细胞核的是 A.肝脏细胞 B.神经细胞 C.横纹肌细胞 D.红细胞 3.任何生物都可以被归到一个物种中去,物种是生物 A.分类的基本单位 B.进化的基本单位 C.繁殖的基本单位 D.存在的基本单位 4.人口、粮食、环境和资源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利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氮氧化物,使臭氧减少危及全球生物 B.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电厂的废热等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 C.大量猎杀野生动物使物种多样性降低,但不会影响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全球人口控制的目标是: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至少已发现了30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大多属于常见病 B.多基因遗传病在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远远低于1/2或1/4的频率水平 C.猫叫综合征起因于第五号染色体缺失,属于非整倍体变异 D.近亲结婚会导致伴性遗传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6.生长素作用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对多种幼苗茎和根的生长和弯曲部位 进行观察,发现如图所示的共同特点,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乙侧细胞小于甲侧,因此细胞分裂速度大于甲侧 B.生长素是尖端部位产生后作用于生长部位的 C.茎和根弯曲的直接原因是甲侧细胞伸长生长快于乙侧 D.外界环境的作用导致生长素从乙侧向甲侧运输 7.下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甲、乙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 B.甲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吸水能力逐渐下降 C.两条曲线差异的原因是甲、乙溶液的浓度不同 D.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8.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能将C6H l2O6分解为CO2和H2O B.需氧呼吸产生的CO2中的O都来自于底物C6H12O6 C.厌氧呼吸时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下被[H]还原为乳酸,同时产生少量ATP D.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再转变为C6H12O6需要消耗能量 9.下列生理过程在生物膜上发生的是 A.水绵细胞内NADPH的消耗 B.人体细胞内RNA分子的合成 C.效应B细胞内抗体的合成 D.叶肉细胞内O2的产生 10.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方针叶林是最大的森林带,也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1、提出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称为我们国家未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已经成了教育改革的时代词。那么大家知道核心素养是怎么提出的吗?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和我们过去强调的知识、技能、策略、化意识等等是什么关系呢?会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教研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与调整、改变呢?应该学习什么呢? 课改的几个阶段:1978年:双基;2001年《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门课程尤其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的发展。英语课标中是五个维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化意识、情感态度;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1个核心、3大维度、6个核心要素、18个基本要点。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与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也是一个伟大的变革! 2、提出背景:国家立德树人的标准差得很远,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道德建设几乎空白;个

人理解国家公民素质较差:表现自私自利不会替人找想不愿意换位思考公共场合社区唱歌跳舞的大妈们,扰民、扰学校现象,百般劝阻也不听;开会培训非常被动,不能主动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总爱坐在后排,面对交流和互动的场面总爱低头;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和能力很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发现别人优点的习惯和能力很差,慎独的习惯很欠缺,妄自菲薄,骄傲自大,不爱学习,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个性张扬太过分,虚荣与上进标准不明确,是非的标准不明确,受挫能力太差,不肯吃苦,保守学习方法、学习资,不愿分享与服务周围人,一瓶不满半瓶摇等诸多现象;人才培养在国际上的位置:功利的教育,行证的教育;小学—中学—高中课程的衔接不够,招生制度不平衡,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欠缺,机制不健全。 3、国际需求:国际组织以及不少国家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不仅远远早于我国,提出的框架体系也各有特色。这一方面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核心素养”相同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未全球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认知和不同的应对策略。其实,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提出了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新高考-2018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试题含答案附详解

2018 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 小题,每小题2分,共56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与家兔肌肉细胞相比,菠菜叶肉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叶绿体 C.液泡 D.中心体 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3.将某种海鱼的抗冻基因导入西红柿细胞中,培育成耐低温的西红柿新品种。这种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属于 A.杂交育种 B.转基因技术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5.一对A血型和B血型的夫妇,生了A B 血型的孩子。AB 血型的这种显性类型属于 A.完全显性 B.不完全显性 C.共显性 D.性状分离 6.下列关于人体内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睾酮促进卵细胞的发生 B.雌激素促进女性皮下脂肪的积累 C.雌激素增强输卵管和子宫的活动 D.雄激素促进男性附属生殖器官的生长 7.下列关于细胞癌变与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癌细胞的分裂失去控制,但其增殖是有限的 B.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的增加,使其易化扩散转移 C.有些物理射线可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 D.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此分化大多可逆 8.人体细胞内存在一套复杂的膜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单位膜包被的溶酶体含多种水解酶 B.高尔基体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分拣和转运 C.肝脏细胞的光面内质网上含氧化酒精的酶 D.核被膜与质膜的相连可通过线粒体来实现 9.某同学进行了2,4-D 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丙是蒸馏水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借力新课标新高考,培养英语核心素养的高中国旗下演讲稿范文_1

借力新课标新高考,培养英语核心素养的高 中国旗下演讲稿范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借力新课标新高考,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英语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促进英语的高效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核心素养的先进理念。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就其关系而言,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表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能力和态度,四大核心素养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学以致用的基础性综合素养。 为了更好提高落实新课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结

合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建议。 一、探究课程内容,提升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英语语言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发展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依托。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丰富思维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流。 教师要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核心内容。研读语篇就是读者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做深入的解读。教师要积极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探索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实践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深度教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提炼重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发掘优秀文化思想,培养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019年4月浙江省新高考选考科目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生物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6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生物中含有叶绿体的是() A .菠菜B.大肠杆菌C.酵母菌D.蝴蝶 2.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 A .时间结构B.水平结构C.向光弯曲生长D.分层现象 3.豌豆种子的黄色(Y)和绿色(y)、圆粒(R)和皱粒(r)是两对相对性状。下列基因型中属 于纯合子的是() A .YyRr B .YYRr C .YYRR D .YyRR 4.哺乳动物血液中某种离子含量过低会导致肌肉发生抽搐。该离子是() A .Fe2+ B.Ca2+ C.Cl- D .I- 5.在婴幼儿时期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的激素是() 6.与DNA 分子相比,RNA 分子特有的碱基是() A .鸟嘌呤(G)B.胞嘧啶(C)C.尿嘧啶(U)D.腺嘌呤( A ) 7.研究人员用X 射线处理野生型青霉菌,选育出了高产青霉菌新菌株。这种育种方法属于( ) A .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C.诱变育种D.多倍体育中 8.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B.大气中的CO2 浓度的增加会使世界气候变暖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 9.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IV 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B.感染HIV 后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会发病 C.艾滋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功能的疾病 D.HIV 侵入人体后只感染辅助性T 淋巴细胞 10.下列关于人体衰老细胞的叙述,准确的是() A .多种酶的活性降低B.线粒体数量增加 C.细胞呼吸明显加快D.细胞核体积变小 11.下列关于细胞中系能反应和方能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糖的氧化反应式方能反应 B.光合作用的碳反应是吸能反映 C.ATP 是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 D.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是放能反应 12.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为“国际罕见病日”。下列关于罕见病苯丙酮尿症的叙述,准确的是() A .该病是常染色体多基因遗传病 B.近亲结婚不影响该病的发生率 C.该病的发病风险在青春期会增加 D.“选择放松”不会造成该病基因频率的显著增加 1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厌氧呼吸产生的能量绝大部分用于合成ATP B.厌氧呼吸第一阶段是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CO2 C.成熟苹果的果肉细胞缺氧时主要实行乳酸发酵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

2021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原卷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形成 C. 水体污染 D. 温室效应 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蔗糖 B. 胆固醇是人体所需的物质 C.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D. 人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RNA 3.某DNA片段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胞嘧啶 B. ②表示腺嘌呤 C. ③表示葡萄糖 D. ④表示氢键4.溶酶体是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细胞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可形成溶酶体 B. 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 C. 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包被的小泡 D. 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可使溶酶体中酶的活性发生改变 5.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 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 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6.下列关于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的厌氧呼吸产生的ATP比需氧呼吸的多 B. 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嵴上进行 C. 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过程中都会产生丙酮酸 D. 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O2浓度会增加酒精的生成量 7.下列与细胞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增加,使其容易在组织间自由转移 B. 高等动物衰老细胞的线粒体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呼吸变慢 C. 高等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是通过编程性细胞死亡实现的 D. 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8.高等动物胚胎干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 核糖体的增生和环沟的形成 B. 染色体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C. 染色单体的形成和着丝粒的分裂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结构中不具有细胞壁的 A.伞藻细胞B.棉花叶肉细胞C.烟草花叶病毒D.蚕豆叶下表皮细胞 2.海洋鱼类在不同季节种类组成有着显著性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 A.垂直结构B.水平结构C.演替现象D.时间结构3.豌豆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下列对紫花和白花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一种性状B.两种性状C.两种表现型D.一对相对性状 4.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某离子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该离子是A.Fe3+ B.Ca2+C.Fe2+ D.I- 5.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B.只有少数物种的种群,其性比率基本保持1:1 C.对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6.在DNA双螺旋模型搭建实验中,使用代表氢键的订书钉将代表四种碱基的塑料片连为一体。那么,A与T之间以及C与G之间需要的钉子个数分别是 A.2和2 B.2和3 C.3和2 D.3和3 7.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是 A.杂合体B.纯合体C.单倍体D.四倍体8.下列有关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排放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湿地 D.来自电厂的废热不属于水体污染物 9.某生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频率为10%,基因型aa的频率为60%,则基因a的频率为A.36% B.50% C.60% D.75% 10.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凋亡虽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避免 B.所有动物的正常发育中都有一些细胞要发生凋亡 C.细胞凋亡对于完成人体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D.蝌蚪在发育过程中,尾部细胞将发生凋亡,从而使其能转变成正常的成体蛙 11.下列关于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中最重要的放能反应是糖的氧化 B.吸能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全部来自于放能反应 C.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肉做功,失去能量,恢复原状,是吸能反应 D.因为ATP所含能量较多,所以能作为细胞中普遍使用的能量载体 12.下列有关遗传病及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

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201706浙江省新高考英语听试卷力及原文(含答案)

浙江真题听力系列2 201706浙江高考英语听力 第一节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movie? A. It’s amusing. B. It’s exciting. C. It’s disappointing. 2. How will Susan spend most of her time in France? A. Traveling around. B. Studying at a school. C. Looking after her aunt. 3. 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 Going out. B. Ordering drinks. C. Preparing for a party. 4. Where are the speakers? A. In a classroom. B. In a library. C. In a bookstore. 5. 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do? A. Go on the Internet. B. Make a phone call. C. Take a train trip. 第二节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 What is the woman looking for? A. An information office. B. A police station. C. A shoe repair shop. 7. What is the Town Guide according to the man? A. A brochure. B. A newspaper. C. A map.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 What does the man say about the restaurant? A. It’s the biggest one around. B. It offers many tasty dishes. C. It’s famous for its seafood. 9. What will the woman probably order? A. Fried fish. B. Roast chicken. C. Beef steak.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ere will Mr. White be at 11 o’clock? A. At the office. B. At the airport. C. At the restaurant. 11. What will Mr. White probably do at one in the afternoon?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选题依据:目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公布,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给课程建设提供了标准,引领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国家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其中一部分核心素养在国家课程中难以落实,这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加以补充,让二者相互促进,优化发展,共同构成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在旭东、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围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的过程,即校长、

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从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不管是哪种方式的出现,现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与明确目标。由于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方分权的国家,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法国、俄罗斯、泰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一级制定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执行计划,在课时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 在国,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锡山中学、七宝中学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力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自此,全国各地各学校出现了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的热潮,我校在顺应潮流的影响下,也开发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化学校本课程,期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能有所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