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彩的黄土高原

多彩的黄土高原

多彩的黄土高原
多彩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探讨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建议。本文提倡采用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推进退耕还林、退人还植工程建设。只有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发展“混林农业”,加快山区的梯田建设步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减轻或根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梯田建设;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叠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最为集中的地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水土流失仍然是黄土高原上很严峻的一个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努力。搞好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恢复生态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进行。

1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地区,其范围东起太行山,西到日月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总面积为 6.15×105km2,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4.54×105km2,平均海拔800—1800m,地貌类型为山地,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气候属于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200—600mm,主要集中在6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4.60—6.30×109J/m2[1] 。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

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模数为0.5—2.6×104t/km2·a,地面分割强烈,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2006年黄土高原五省区因水蚀、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高达1.2×105 km2。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1.6×109t,相当于损失N、P、K养分8.0×106t,其中甘、陕两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总量的80%左右[1]。据统计,黄河每年从中游带来的泥沙约有4×108t,淤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每年抬高10cm,给下游防洪造

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农业发展滞后,尤其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造成土壤瘠薄,制约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1]。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从成因分析看,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所致。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内在条件,人为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3.1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地貌、土壤、植被、降雨等。

3.1.1 地貌

地貌制约着土地利用并影响着水土流失程度。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地貌的突出特点。黄土高原地貌主要由塬、梁、峁、沟、谷组成。沟壑纵横、坡陡沟深,沟壑密度为3—6km/km2,其中大于0.5km的沟壑区达27万条,缓平地只占土地面积的1/5,丘陵地区坡度在15°以上土地占50%—70%[2]。长期的流水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地貌因素中,坡长坡度对水土流失有很大的影响,而坡长坡度又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坡度愈大,径流速度愈大,由此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3.1.2 土壤

土壤是侵蚀的对象,又是影响径流的因素,因此,土壤的各种性质都会对侵蚀产生影响。土壤容易遭受侵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土壤分散,二是土壤的透水性不良,雨水的入渗速度慢,使地面极易形成径流。黄土高原大部地区为黄土所覆盖,厚度一般为100—200m,土壤中砂粒及粉砂粒含量多、粘粒少、颗粒间粘结力弱、稳定性差,易遭水蚀和风蚀。

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弱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常人们利用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作为衡量土壤抵抗径流侵蚀的能力。土壤愈粘重,胶结物愈多,其抗蚀性愈强。腐殖质能把土粒胶结成稳定团聚体,因而腐殖质多的土壤抗蚀性强。凡植被较好和树林茂密的地方,枯枝落叶层厚,其土壤抗冲刷能力极强。而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气候干旱,生态脆弱、环境恶劣,土壤质地松散,土壤抗冲性较差,小于0.01mm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仅为5%—10%,土壤沙化严重,土壤抗冲刷系数仅为0.010L·s/g—0.047L·s/g[3]。

3.1.3 植被

植被对地面起着保护伞作用,与土壤类型与质地相比,植被覆盖程度对土壤入渗速率有更为重要的影响,植被覆盖的多少决定着土壤水土流失的程度。高大茂密的树木及草地可以截留大部分雨水,同时还可以削弱雨滴对地面的击溅侵蚀能力。随着植物郁闭度的增加,使地面出现径流的时间推迟,并使入渗水量增多。土壤的入渗速率高,水就会迅速渗过土壤表面蓄纳入土体,从而不产生径流和泥沙,减轻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由于人为的收集薪柴,严重的破坏了地面植被,光山裸岩随处可见,由于燃料极缺,新遣林地的枯枝落叶也被拾捡干净,地面覆盖度极低,田间作物枝叶比较繁茂的时间也较短,土壤结构难以改良,不利于雨水入渗,因此,水土流失在该地区日愈严重。

3.1.4 降雨

降雨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动力,包括了直接击打土壤,形成击溅侵蚀,还可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体,以一种综合效应来影响侵蚀。暴雨在黄土高原的发生频率极高,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降水形式。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使得黄土高原的暴雨具有历时短、强度高的特点,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75%,如陕西周至县的黑峪口和山西省太原市梅洞淘的历时5min的降雨量均超过50mm为国内极值[4] 。严重的土壤侵蚀往往只发生在几场暴雨中,一次大的降雨有时可占全年侵蚀量的80%—90%左右,输沙量占全年的63.4%—94.9%[5]。而且大的降雨还极易产生地面径流,径流极强的冲刷和搬运能力,使土壤遭受强烈侵蚀,每次大的降雨过程,都加剧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

3.2 影响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破坏植被、超载过牧、陡坡开荒及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3.2.1 破坏植被

随着人口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为加速侵蚀现象日益严重,人口的增长总是伴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和土地使用面积的增大。急于开荒造田,使黄土高原成片的森林被砍伐,据统计,每隔10年,森林资源就受到一次严重破坏[6],其结果是诱发严重的水土流失。

3.2.2 超载过牧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放牧失控,以及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程度,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km2,但是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仅占黄土高原草场总面积的8.8%[7],加上人为

的超载过牧严重制约着黄土高原畜牧业发展,使草地利用严重失衡,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3.2.3 陡坡开荒

随着人口的膨胀,对耕地的需求增大,陡坡开荒愈演愈烈,坡耕地越开越多,越开越陡。据统计,地面坡度为5°的耕地,年水土流失量为714t/km2,15°为9260t/km2,20°为15137t/km2,25°为21334t/km2,黄土高原上近年来由于陡坡开荒新增的坡耕地,坡度在25°以上的就达到了70%—90%[8]。新增的大量坡耕地必然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

3.2.4 工程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采石及其它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由此而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0×104km2[9]。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乱采、滥挖以及随意滥倒、弃渣现象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煤炭开发中剧烈的人为作用,诱发和加剧了环境灾害的发生,严重的干扰了一些能源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神府—东胜煤矿为晋陕蒙能源基地核心区,该区地处水蚀交错地带,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侵蚀强烈,干旱、沙暴、暴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由于不合理的对煤矿进行开采,导致该区近5年的年均沙化灾害率达到了0.6%—0.7%,年均输沙总量3.144×107t,输沙模数为10394t/km2·a[10]。

3.2.5 城市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逐步推进,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城市水土流失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城市水土流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大规模土地开发或基于建设发生负效应所致,这是一个新的地貌灾害问题。包括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活动如开发、采石、修路和架桥中因不注意水土保持而引发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及洪涝灾害等。由此可见城市水土流失已不完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是以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主,具有发生原因复杂、隐蔽的特点。

4 水土保持的对策建议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等三大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4.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淤地坝工程建设和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等,由于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多样,水土保持的作用重大,应因地制宜进行安排布设。

4.1.1 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

节水型水土保持对于减少土壤水分的亏缺值,增加土壤的持水度,缓解干旱区缺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减少土地的跑土、跑水、跑肥,在水肥条件适宜,日照充足的地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单一粮食生产的经济结构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活跃了农村经济。甘肃定西道回沟流域利用节水工程,发展灌溉田33hm2,建成温室10座,蔬菜大棚4座,2001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500元[11]。实施节水型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使1hm2水肥条件较好的淤地产出值相当于6—10hm2坡耕地的产出值,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草),解决了农林(牧)矛盾。陕西省清涧老舍古流域实施节水型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后,现有农田耕作0.18hm2/人,产粮415kg/人·a,退耕2000hm2,增加了土壤水分,在黄土高原地区经常见到的“小老头树”在该流域已经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农、林、草相结合的植被生态体系[11]。

4.1.2 淤地坝工程建设

淤地坝建设是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采用工程措施的成功典范。黄河中游地区已建成了1.14×105座淤地坝,其中晋、陕、内蒙古三省区有9.0×104座淤地坝,占黄河中游地区总数的79%,淤地坝能够拦泥保土,有效减少流人黄河的泥沙,数据表明,黄河中游地区1.135×105座淤地坝,已拦截人黄泥沙2.10×1010t;淤地3.20×105hm2,保护台地1.33×104hm2,对黄河减沙和减小下游的行洪压力做出了贡献[12]。淤地坝建设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在长期的实践中特别是近20年来的淤地坝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很多技术成果,但坝系建设中尚有许多关键技术难关有待突破。笔者认为目前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坝址的选择要科学合理;二是要降低建设成本,规范市场化运作;三是应划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激励农民大力建设耕地坝。耕地坝工程技术难度小、建设成本低、经济回报快,是单家独户都能搞的工程,而且一旦推广,其水土保持“积聚效应”将十分显著。

4.1.3 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了黄土高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建

设过程中不注重水土保持的治理,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尤其在晋、陕、内蒙古、宁、甘五省区接壤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又是黄土高原生态最脆弱的多沙区,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区域内新增的水土流失量占该区域总水土流失的10%[13]。因此,西部大开发首先要把水土保持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不能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双赢道路。防范基础设施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尽量减少高填深挖,减轻对原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同时对工地区域的取土场、弃渣场、桥梁隧道等的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坚持预防为主,及时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并按方案确定的防治措施进行全面实施,确保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使用。

4.2 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是水土保持中的关键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建立起防水蚀、风蚀兼顾的综合防护体系。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包括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退耕还林(草)和退人还植等内容。在造林、育林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精心设计,做到造一片、成一片,确保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4.2.1 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

生态植被建设一直存在建设质量差和效率低的问题,特别是人工造林存在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长率低的事实。据测算,50多年来,黄土高原各地人工林只有 5%—30%的保存率[14]。若要真正摆脱生态植被建设效率低的困扰,笔者建议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辨证地把握“适地、适水、适草、适树”的原则。这个原则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存在不少误区。比如种植树木,既要避免在天然降雨少于450mm的区域大面积种植,又不能简单地以天然降雨量作为可否种植乔木的惟一客观标准。应多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当地居民对于什么地方适宜种哪种树、草及怎样种、怎样管,经验较丰富。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当地居民依靠树木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土壤、拦蓄径流的成功范例,而且凡是农村居民区及其周围,几乎都是绿树成荫。二、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支持和激励农民积极改善立地条件,逐渐建设适宜当地气候特点的生态系统。三、采取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实施封山禁牧(樵)。以甘肃省安定区新集乡景坪村为例,在封禁前的1998年,全村农民户均牧养2.4只羊,“封禁”后,由于舍养饲料成本高,户均养羊减少至0.4只,这使户均收入减少300—400元,而且实施禁樵后,户均要多支出燃料经费约500元,这对于一个年均现金收入仅2000多元的农户

来说,不是个小数目[15]。所以应当采取政府给予生态补偿的措施,使封山禁牧(樵)得到较好的实施。

4.2.2 退耕还林(草)

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草)工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一些地方政府不严格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条例》的明确规定,将不少缓坡宜农耕地退掉,造成宜农耕地大量减少、粮食大量减产。二、农民重退耕轻管护,以至出现大面积所还林草被家畜、鼠、兔、虫等严重毁坏的现象。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埋下了复垦反弹的隐患。笔者在家乡了解到退耕还林(草)时曾经种植紫花苜蓿,但紫花苜蓿生命周期比较短,再生能力弱,等苜蓿枯萎后,退耕还苜蓿的土地就变成了荒地。另外,政策补助期满后,那些依靠退耕补贴生活的农民会因生计所迫复垦荒地。因此,笔者认为应尽快完善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相关政策,另外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进一步明确退耕地的标准,保护宜农耕地。二、提高工程验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议成立由国家林业局带头的垂直临时验收机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退耕还林(草)情况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验收,并辅以必要的奖罚措施。三、进一步依据自然条件细化补贴标准,适当延长补贴期限。应该区别具体的自然条件,重新制定不同的略低于实际年产出的补贴标准,并按气候条件延长补贴期限。四、建立对人工生态植被进行奖励的长效机制,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复耕反弹的压力。

4.2.3 退人还植

在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制造“无人区”成本太高,移民需要大量财政经费,而且大量移民的就业问题无法很好地解决。所以,目前在人口密集的黄土高原用生态移民的办法来防止水土流失,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但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今后一段时间当地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机遇,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专项资金,对当地居民实施以能代赈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生态道德教育,以防止人为破坏生态。另外,制定各种有效的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林草覆盖率。这样既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能缓解就业压力、创造社会财富,还能普遍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4.3 耕作措施

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中的重要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主要包括以水资源为核心,发展“混林农业”,大力推进对坡耕地的梯田建设改造两个方面。

4.3.1 以水资源为核心,发展“混林农业”

黄土高原地区既要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还要提高当地农民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干旱缺水是黄土高原地区摆脱贫困的主要限制因素,治理水土流失时就要从节约用水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考虑,“混林农业”是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模式。它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植被恢复活动,前期植被主要发挥着水土保持的作用;后期才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混林农业”,即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并举的经济农业。通过前期的节水型水土保持,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为发展“混林农业”奠定了基础。

15°以下坡耕地首先采取封山育林,种植经济林果;15°—25°的坡耕地采取经济林与灌木间作,阴坡种植沙棘等保水喜阴灌木;阳坡种植红枣、仁用杏、板栗等喜光经济林果,林灌丛下间植苜蓿、枸杞为主的草本植物,提高坡地的有效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16]。此外,黄土高原庭院面积大,可以利用苜蓿等草本植物发展养鸡,雏鸡粪喂猪,猪粪下池产沼气,沼渣肥田种菜的“鸡—猪—沼气—田”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模式,该系统是将农业与生态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一方面利用当地充足的光能、生物能等自然资源,解决了农村燃料不足的问题,有效防止群众上山乱砍滥伐,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另一方面,当地可以通过农业生态旅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的形式,增加财政收入。这种模式保证了水土保持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3.2 梯田建设

在黄土高原进行梯田建设,目的是将“跑水、跑土、跑肥”的低产坡耕地“三跑田”改造成“保水、保土、保肥”的高产“三保田”[17]。大量实践证明,高标准的梯田可以使雨水全部实现就地入渗,有效地提高土壤墒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劳力、集中连片的“四统一、四集中”的建设方法和劳动积累工制度,是多年梯田建设实践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应当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18]。各地还应结合梯田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大力推行人机结合兴修梯田。在工程实施中,要做到“三有”、“五定”、“一落实”,即:有规划图、施工图、竣工图,定位、定片、定点、定块、定量,落实施工机具和劳力,严格梯田建设的质量标准和验收制度[18]。充分发挥科技在梯田建设与开发中的作用,推广先进梯田建设技术和高效综合农业增产技术,确保梯田工程效益的实现。同时,应将梯田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使梯田工程成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振兴农村经济的基础工程。要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认真研究以农民投入为主、

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梯田建设多渠道投入机制。除继续坚持“谁兴建、谁经营、谁受益,使用权、管理权、受益权长期不变”的原则[18],建立健全投入补偿和以工代赈兴修梯田的制度等优惠政策外,还要保证梯田配套水利措施的落实。梯田建设涉及广大山区,惠及千家万户,是一项政策性和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政府部门应做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梯田建设形势,要根据梯田建设难度增大的实际,切实加大对梯田建设的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是建设优质梯田所必需的,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并应制定政策,引导其他经济组织参与梯田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实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防治是可能的,但同时还必须承认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的具体情况,要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群众性事业。只有合理运用各种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法,发挥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才能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泉.陈朝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2):26-27.

[2] 王贵民.人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03):35-37.

[3] 刘明娣,袁维春.三门峡市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01):35-38.

[4] 徐宪立,马克明,傅伯杰等.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09):17-18.

[5] 张鹏.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危害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利,2007,(04):13-14.

[6] 傅伯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几点反思[J].人民黄河,2005,(12):27-28.

[7] 索安宁,王天明,袁飞等.近50年来黄土高原中部水土流失的时空演化特征[J].北京

林业大学学报,2007,(01):29-30.

[8] 兰月.水土流失及应对之策[J].国土资源情报,2007,(09):15-17.

[9] 李安芹,雷晓霞.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02):13-15.

[10] 尹红.关于县级市水土流失防治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水利科

技,2007,(02):35-37.

[11] 李月玲,焦秀霞.浅析如何综合防治水土流失[J].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01):33-35.

[12] 王强,曾祥锋.浅议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04):48-50.

[13] 鲁炳义.淤地坝建设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

与经济,2007,(02):3-5.

[14] 魏泽玉,杨刚,李耀辉等.灌木与水土流失治理[J].水利天地,2007,(11):7-9.

[15] 孟新华.强化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之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7,(06):37-40.

[16] 王嘉发.中国水土流失问题治理刍论[J].林业调查规划,2006,(05):49-50.

[17] 郑必昭.山西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探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7,(02):35-36.

[18] 王刚.甘肃梯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1,(05):43.

初中地理七下《第五节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安排 二 六、教学过程 第一 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第二 教学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过程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1.看P86讨论,说说怎样治理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 2.看图E、F,说出杨凌是怎样治理水土流失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通过讨论,的出结论:退耕还林,保护植被;发展科学,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丰富产业结构,加强同外界的就经济合作。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画出黄土高原地图,找学生在图上填出以下矿产:大同、阳泉、平朔,神府、东胜乌金三角。 2.看地图册,说说煤炭可以通过哪些铁路外运?特别指出“神州第一线” 3.看图I、J,想想,黄土高原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外运? 三种运输方式:原煤输出、发电输出、转化为煤气输出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1、2、3、5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臵、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并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3.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臵和范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景观 同时媒体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师播放课件——黄土高原的位臵与范围。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然后教师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做个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文明的摇篮) 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看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读图8.3看课本第67页活动第1题,小组讨论,分析“风成说”证据。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二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反馈:1、秦岭—淮河分界线(以此为界的南北方差异)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及依据 二、新课导入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三、新课教学 多媒体出示图5. 9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提问]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范围?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南方地区大体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临东海和南 1

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2、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3、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4、(深入)教师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名称和大致范围 展示中国地形图,组织学生活动 (1)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根据图片观察其特点。(2)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湖。 总结讲述:北方地区主要有三大地形区,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南方地区有四大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 北方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黄河;南方的河流有长江和珠江等,还有鄱阳湖、洞庭湖等许多湖泊。 2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董飞【教学目标】 1. 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特征,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2. 通过收集课本材料结合动画演示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培养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理解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3. 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明确自然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概况; 3.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导入:视频《黄土高原航拍景象》 师:看完这段视频材料后,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视频中提前到达教室做好必要

的地方其自然景观特点同我们生活的遵义有何不同? 生: 师:哪这里是哪儿?(有没有同学可以猜到呢?) 生: 板书: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打开课本P99及地图册P ) 师:今天我们将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 生态环境和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及转变来认识他,走进他。 (同时显示出PPT 标题内容页面) 生: 第一环节 位置和范围 师:首先师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结合P99和地图册前后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完成导学案中第一题位置和范围。看看那一组,那一位同学最先最好的完成。时间: 生:(自主合作学习中) 师:那些小组或同学已经完成了,举手我看看。 生: 师:(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回答) 你是怎样做到又好又快完成的,可以跟我们说说你的方法吗? 的准备工作在课前三分钟时。 第二铃声响 后,一定要有 上课的口令。 导入之前,一段开场白:学习地理,认识地球,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欢迎走进 地理探索课堂,我是今天的课堂组织者,董飞。今天我们将探索中国一个独特的地方,这里最美的 色调是黄色,我们先来看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 主备人:杨丽梅审核: 班级:八(1)姓名:杨丽梅组名: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学习目的】 1 .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 2 .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习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习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二、新课导入 1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以及黄土高原所垮的省级行政区。 2 .黄土高原有什么地形景观? 3 .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4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5 .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6.你能说出在同等降水量的条件下,地面植被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吗? 7.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 .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南连__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2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 .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月份,而且多______雨。 4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 .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 .下列叙述不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有()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区域地理 黄土高原 西北地区答案

区域地理黄土高原西北地区答案 1.B 【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察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中上游,主要由风力搬运沉积的黄土堆积而成,此地为农牧交错带,具有很强的过渡性的特点,位于暖温带,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 2.D 【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察影响太阳辐射大小的因素,结合图示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来分析,这类问题需要结合区域地理的知识,学好区域是基础,学好原理是根本。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是纬度、地势和天气状况,而图中主要考虑地势与天气因素。 3.A 4.A 5.C【解题思路】第3题主要考查区域界线的划分,以及图中信息的读取,流域界线并没有和等雨量线相关,也并没有和行政区划相关,从知识本身角度考虑流域面积的划分就是分水岭(山脉)为界线的。第4题考察对3S技术的认识,从“及时”“面积变化”等关键词的索取,可知运用的是RS技术。第5题考察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先定位在提取脑中中国环境问题分布图,即可得到答案。 6.(1)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华北平原秦岭祁连山脉(2)d b a c (3)丙处地势较高,向阳地带,适宜建住宅。 7、(1)太行山长城(2)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3)C (4)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合理放牧;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综合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解题思路】第(1)小题考察黄土高原的相对位置定位,再去复习经纬度定位和海陆位置定位。第(2)小题考察3S 技术的认识,主要集中到RS。第(3)小题考察植被在此地区中的具体作用,从表格的信息可知,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侵蚀减少率在增加,说明流水侵蚀作用的减弱,水土得以保持,河流中的含沙量减少,从径流减少率的上升也可知,植被的作用还体现在涵养水源作用上,借此题来复习在干旱区、在湿润区、在城市、在乡村等地区的作用差异。第(4)小题考察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主要套路的使用,并借此题复习其他地区区域治理或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并加以区分。 8、(1)图中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景观)。自然旅游资源(景观主要分布在南部山脉(区);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渭河平原。(2)张家山(咸阳)水文站河流泥沙含量高(低)。泾河张家山(渭河咸阳)水文站以上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南部山区),植被覆盖率低(高),张家山(咸阳)河段比降大(小),流速快(慢)。(3)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或三项具体措施)。(4)由于构造下沉(构造运动形成地堑),河流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5)秦岭,呈东西走向。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北暖温带、以南亚热带);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界线(以北为半湿润地区,以南为湿润地区);界线以北以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以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解题思路】第(1)小题主要考察旅游地理中的旅游类型及其分布,了解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特点,并学会从图片材料中读取信息。第(2)小题,主要考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带来的相应河流含沙量的提升,从侧面反映出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并且决定它水土易流失的原因是植被覆盖率低,“流”的原因是地形落差大。第(3)小题考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的类型分类。第(4)小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何地形地貌的形成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此题易漏外力作用。第(5)题考察山脉名称的记忆和走向的描述,然后考察区域界线的划分因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2)知道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文化。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4)知道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运用地图识别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景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与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的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 (2)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人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多样的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本节课就是以多样的黄土风情为出发点,从位置范围、黄土的来源以及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等几方面展开学习。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独特的民风名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在了解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同时也为后续“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两个标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中国地理总论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这些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对学生而言极具吸引力。因此本节课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自主读图、分析、推理等过程,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按四人一组划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教学过程]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黄土高原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三节黄土高原 学习目标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4.读图说明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原因及危害 5.了解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重点、难点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3.读图说明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原因及危害 4.了解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教具准备地图挂图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讲述法 第一课时 一、学前指导 1、(导入新课)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 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读图·析图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 2 ) 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 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而得名,地表、,水土 流失严重。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 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三、(合作探究) (1)疑点、难点、分歧点 读图6-29,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四、精讲释疑知识归纳总结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_,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治理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治理和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的水为什么那么黄,它流经了那个地形区?引出新课。板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一)黄土高原的范围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观察黄土高原在哪些地理事物的什么方位?再 总结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最后找出黄土高原主要跨越的省级行政区。 (二)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 同学阅读课本第25页,回答。承转过渡: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二、风吹来的黄土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 请同学阅读课本第27页活动1和第26页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风成说”的观点是什么? 2.支持“风成说”的证据有哪些? 3.讨论每一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黄土高原的地形景观 介绍黄土高原地形景观分类。(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川)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中国地势与地形讲课讲稿

第三篇中国地理 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燕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是区域地理整合教程第三篇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里的内容。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 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所以课堂知识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另外就是这样的地形地势特点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的地形单元”这部分内容,所以初步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构建了一个初步的体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3、通过分析材料得出地形地势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五、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1 地势特征 2 地形特征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 103°~114°。东西千余 千米,南北700千 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 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 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 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 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 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目录 ??概述 ??来源 ??历史 ??水土流失 ??治理 [显示全部] 黄土高原-概述

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 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 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 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 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 壤 分明显。黄土颗粒细, 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 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 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 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摇篮。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 行山,西至乌鞘岭,南 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 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 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 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 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

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场恢复对策_以宁夏盐池沙地退化草场为例_潘占兵

西北农业学报 2004,13(4):115~119 Acta Agricultur ae Bo r ea li-occidentalis Sinica 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场恢复对策 —以宁夏盐池沙地退化草场为例 潘占兵,蒋 齐,温学飞,左 忠,郭永忠 (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 摘 要:描述了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天然草场退化现状,指出退化主要原因是干旱少雨、超载放牧、滥垦和不 合理利用土地、滥采乱挖。针对天然草场退化现状,提出通过围栏封育,灭杂草,鼠虫害防治等技术对退化草 场进行改良。针对草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实行以草定畜、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 设、优化畜群结构、压缩耕地、发展人工草地等措施促进退化天然草场植被恢复。为北方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 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依据。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天然草场;退化草场;植被恢复 中图分类号:S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389(2004)04-0115-05 S trategies for Rejuvenation of Degenerated Natural Grassland in Northern Agro-grassing Acetone Along the Line of Great Wall PAN Zhan-bing,JIAN G Qi,W EN Xue-f ei,ZUO Zhong and GUO Yong-zhong (Des ert Institute of Academy of Agricu lture and Fo res try Sciences of Ninxia,Yinch uan Ninxia 750002,China) Abstract:The actuality o f deg enerated nature g rassla nd in norther n ag ro-g rassing acetone alo ng the line o f the g reat w all w a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The deg enerated reasons of nature g rassla nd w ere analy zed w hich w ere droug ht and poo r rains、ov er-g razed,wasted la nd-reclamation under no plan a nd la nd-utilization witho ut reason,delug e fell and dug.Acco rding to the status quo,the techno logical m easures and strategies fo r rejuvenatio n of degenera ted natural g rassland such as enclosing and blank-ing breed,w eeding wild g rass,preventing from mice a nd pests w ere put fo rw ard.The pro blems of us-ing g rassland should be solved th ro ug h setting up pro per herd system;carrying o ut the yield of g rass cor respo nding the herds;enfo rcing the basic establishment building of stock raising;optimizing con-structio n of the herds;reducing field;develo ping a rtificial g rassplot to accelera te the rejuv ena tion of the deg enerated g rassplot.It provided technological suppo rt and policy basis for rejuv enation of de-g enerated na tural g rassland in no rth ag ro-g ra zing acetone along the line of g rea t w ell. Key words:Ag ro-g ra zing aceto ne;Natural g rassla nd;Deterio ra ted g rassla nd;Rejuv enatio n of v egeta-tion 我国北方有天然草原约2.78亿hm2,是重要的北方生态屏障,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天然草场利用强度不断增大。在我国北方农牧区,牲畜数量逐年增加,造成草场严重超载。长期过渡放牧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草场生态环境脆弱,退化十分严重,植被盖度逐年下降,草地的生产力不断降低[1]。目前,鄂 收稿日期:2004-03-08 修回日期:2004-08-05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重大项目(FS2001-05);自治区“十五”重点科研项目(编号:2002-011-01)。 作者简介:潘占兵(1975-),男,宁夏惠农县人,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干旱区荒漠化治理、沙区植被恢复、干旱区造林及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研究。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重点 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教学难点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掌握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的措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由于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和人 1

口的不断增长,使这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长期的广种薄收、陡坡垦耕、过量樵采,再加上独特的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状况,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而今,经过治理,黄土高原的山变青了,水变绿了,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我们一起去看看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教授新课 (一)自然地理概况 教师:读图8-65,归纳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说出黄土高原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 教师:观察图8-65,概括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平均海拔约1000~20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 2

低。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 教师:概括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形态,简要说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简要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形态中,黄土塬地势坦荡,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黄土梁、黄土峁地形支离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完成活动题: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为严重,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议一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3

地理湘教版新版八年级下册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自然地理概况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①: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引导:歌曲内容涉及的是我国哪一个地区?你了解这个地区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 方案②:图片导入:展示几幅黄土高原的典型景观图片,如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窑洞等,引导:这些景观属于我国哪一个地区?(黄土高原)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与发展状况。方案③:直接导入: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环境与发展状况。今天我们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跨省区域的环境与发展状况。 【自然地理概况】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8—64和图8—65,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 (2)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 (3)说一说,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过渡: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课堂活动:展示几幅黄土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8—65和P.100“黄土高原的塬、梁、峁”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对照地图上的高度表,说一说,黄土高原的海拔高度有何特征? (2)对照地形图上的颜色差异和河流流向,描述黄土高原的大致地势特征。 (3)结合教材正文内容,说一说,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有何特征?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100“活动”。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为严重,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基础数据库技术规范

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基础数据库技术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定义了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基础数据的相关内容、数据的组织层次、数据表结构等,提供了数据分类和命名体系以及数据的组织结构图信息,适用于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基础数据的采集及建库工作。 2 参考标准 本技术规范参考了以下技术资料。 GB/T 14721.1—1993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 LY/T 1438—1999 森林资源代码森林调查 GB/T 2260—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4754—200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 LY/T 1440—1999 森林资源代码林业行政区划 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制定的林业、森工统计报表 3 术语和定义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指东起太行山西坡,西止于青海民和附近,北到阴山,南迄秦岭北坡的区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和黄土地貌最典型的地理单元。由于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特点,再加上长时期的人为活动影响,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数据内容与建库的技术规范 4.1数据内容的分类 数据按照组织的层次分为两级,一级数据分为生态区背景资料数据和生态区典型特征数据。生态区背景资料数据按照数据的性质又分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

数据和空间数据;生态区典型特征数据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植被资源、耕地资源、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等黄土高原特有的各种资源数据和生态环境数据。 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基础数据的分类如表4.1。 表 4.1 黄土高原典型生态区数据分类表 4.2数据组织和结构 4.2.1区域层次和时间序列 数据的区域层次和时间序列结构如图1。

黄土高原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

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能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大家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结合景观图片等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特征、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3、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大家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特色景观、民风民俗;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后果分析;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民风、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后果. 学习方法: 多媒体课件、情景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展示黄土高原的特色 景观,分三组:1、自然景观(千沟万壑)2、文明摇篮3、民风、民

俗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18-20页正文及图 6-3-1,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到、西至、南到、 北到,主要跨越、陕西、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 2.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分布着黄土 塬、、、黄土川等黄土地貌景观。 3.黄土高原地处区向区(干湿地区类型)过渡的地带,也是区(农业类型)向区过渡的地带。 【合作探究】 学生谈对观看黄土高原景观图后的印象最深的是哪方面,据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和大家一起进一步探究。 让学生提出探究点,生生讨论,教师 参与其中并把地表景观特征(塬、梁、 峁)、窑洞、信天游等作为重点。 窑洞,探究这种独特的民居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闻集中学刘广龙 课题:黄土高原 科目:地理教学对象:初二学生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也是跨省区域中的第二个大的区域。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形单元之一,作为地形单元在八年级上册我国的地形中已经接触过这部分知识,黄土高原以黄土广泛、深厚闻名于世,同时也以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本节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危害,使学生感悟本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优势和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中已经学习过四大高原的知识,已经知道黄土高原的名称,在地形图上又得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众多的地貌特征,具有很多感性认识。在学习世界地理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初中生对于自己未知的区域,一般来说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跨越的省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分析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后果,培养学生的读 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设计理念 重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学案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⒊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学习过程 (一)第一课时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读图8.1回答: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4、请说出风成说证据 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说出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图”回答: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因素: 读图8.6:回答: ①三个实验中的植被差异状况; ②烧杯内水量的多少; 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3、展示图8.8:“中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图” ⑴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 ⑵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二)第二课时 1、读图8.5及80页第二段回答: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2、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回答: 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 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3、读图8.11和8.12回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