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铁钛拉丝花釉的研制

铁钛拉丝花釉的研制

铁钛拉丝花釉的研制
铁钛拉丝花釉的研制

铁钛拉丝花釉的研制

作者:王艳香, 江和栋, 范学运, 孙健, WANG Yanxiang, JIANG Hedong, FAN Xueyun, SUN Jian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

刊名:

陶瓷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ramics

年,卷(期):2012,33(4)

参考文献(5条)

1.李其江;曹锋陶瓷马赛克陨石花釉的研制 2010(03)

2.杨云山铁钛分相单层花釉的研制 2010(04)

3.施珍铁系黑釉的研制 2010(05)

4.李家驹陶瓷工艺学 2010

5.杜海清陶瓷釉彩 1985

引用本文格式:王艳香.江和栋.范学运.孙健.WANG Yanxiang.JIANG Hedong.FAN Xueyun.SUN Jian铁钛拉丝花釉的研制[期刊论文] -陶瓷学报 2012(4)

陶瓷工艺中的釉料制备及应用

陶瓷工艺中的釉料制备及应用 一、何克服陶瓷制品釉面无光的缺陷: 1、产生原因: ①釉料这熔剂少,熔点高,烧成温度不够。 ②施釉太薄,或施釉时釉料未经搅拌均匀。 ③已施釉的坯体接近于多孔性的吸水性强的坯体和器物时,很轻易使有釉的坯体釉面受到影响。 ④燃料中硫磺过多,烧成二氧化硫气体和灰份与釉料化合而生成硫化物,从而提高了釉熔点,促使釉面产生无光。 2、克服措施: ①适当增加釉的浓度或多上几次釉。 ②适当增加釉料中的熔剂,降低耐火度,或适当提高烧成温度。 ③已施釉的坯体要避免接近无釉或某此吸水性强的器物,无釉坯和釉坯不能在同一匣钵内烧成。 光泽釉,半无光釉,无光釉与碎纹釉:各种釉料对于光线吸收不同,而区别为光泽釉、半无光釉、无光釉及碎纹釉品种。上述釉料均呈色丰富,釉色种类很多,仅就瓷砖釉料的发展趋势将逐渐转向半无光、无光釉系列。无光釉用成色元素不多,但釉色很丰富,已经形成高岭质无光釉、碱性无光釉、二氧化硅质无光釉种类。其中,又以钡无光釉、锌无光釉、镁无光釉为其主要代表。此外还有结晶型无光釉、锂辉石析晶型无光釉、难溶性无光釉等类型。碎纹釉是釉面生成网状龟裂纹,适宜于瓷砖装饰,最早起源于我国的碎瓷产品。后来西方国家将其用于瓷砖装饰,收到格外美的效果。由于坯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发生龟裂现象,碎纹釉的配制方法有五种:如采用两种具有不同收缩率的釉,将有高收缩率的釉料施于普通釉上,烧成后上层釉龟裂可以透见下层釉;增加釉的可溶性使釉的收缩增加,如增加长石与硼酸的量;增加釉的收缩率,减少坯的收缩率;使产品急冷工艺也可生成碎纹釉;有的釉在经年放置后也能形成碎纹釉。如法国采用在普通釉料中增加二氧化硅,矾土或碱类的方法,制成碎纹釉品种。有的采用多次烧成方法以形成不同的碎纹与颜色效果。 陶瓷的釉面光泽度与配方间关系:瓷器的光泽度与釉层表面的平整光滑程度和折

清乾隆官窑窑变釉的微观变化

清乾隆官窑 ——窑变釉的微观变化 本文探讨一件鲜为人知的瓷器——清代乾隆官窑窑变花釉瓷器。通常人们都认为清代官窑仅在景德镇,其它地方没有乾隆官窑。此件瓷器是不是可以证明在河南禹县亦有乾隆官窑?其产品为窑变花釉,见图A“大清乾隆年制”高足带盖托盘。 一、器型: 图A 高足盘全貌

该器各细部尺寸如下:全器高为176mm ,其中盖高62mm ,盘高32mm ,足高82mm ;托盘外径164mm ,内径130mm ,盘口外侈18mm ,盘底内直径48mm ,下凹深度3mm ,沿口壁厚为1.0mm ;盖外径130mm ,内径126mm ,壁厚2.0mm ,沿口外部直折向下7mm ;高足最细处52mm ,足外径90mm ,足内径80mm ,自盘下凸弦纹算至足底,高为84mm ;足底为泥鳅背状,宽度为3mm ,足底内部有一凹下 台阶,深2.0mm ;全器重610克,其中盖重 145克,高足托盘重465克。详图1.a 、b 、 c 、 d 。盖上部中心有去尖宝塔式提钮,上部 顶珠直径18mm ,高20mm 。其下有一圆形 底托,直径28mm (也可称为大弦纹),整 个提钮全高为32mm 。托盘下部见图1.e (向 下倒扣的照片),有两道弦纹与向下的折沿。 图1.a 盖全图 图1.b 盖提钮图 图1.c 托盘中心下凹图 图1.d 盖折沿与弦纹 图1.e 足部弦纹及折

二、纹饰: 盖中心部位有二道凸弦纹,依次分别高于盖表1mm 和2mm 。盖自大弦纹外至折沿口,有暗刻缠枝牡丹一周圈,见图2.a 、b 、c 。其中a 为开放的牡丹;b 为叶片;c 为缠枝,四朵牡丹两两相对,八片牡丹叶每两片一组,布局精准。图d 为盘沿口,有二道凸弦纹,外弦纹略高,盘内近中心部有一较深凹弦纹,与盖口沿正好对接,基本没有误差,放在一起正合适。盘中央(与高足顶部对应部位)有一深为约3.0mm 的下凹圆心,见前图1.c 。整个盘外沿有弦纹,见图2.d 。盘下面为四组缠枝莲,但没有莲花。高足最上部与盘接合处有一凸弦纹,高足下端有一凹弦纹,其下为底足。底足上亦有暗刻山石水草纹,共五组。可参见图1.e 。 三、款识: 在底足内部有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见图3.a 、b 、c 、d 、e 、f 、g 。其中a 为全款,b 、c 、d 、e 、f 、g 为单个文字。乾隆青花为釉下彩,现今仿品无以数计。釉下青花的鉴定秘笈在于掌握一个主要特征,这也是现今无人提及的。只要是 图2.a 盖表刻牡丹纹 图2.b 牡丹叶 图2.c 暗刻缠枝纹 图2.d 托盘内上部弦纹

铁系金属釉的制备与研究

铁系金属釉的制备与研究 【摘要】:采用廉价的铁系氧化物,研究了正交设计 的过度金属氧化物组成、气氛、晶核剂等因素对釉面金属光泽的影响。通过铁系金属釉配方设计和工艺控制的优化,使制品具有金属光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正交,铁系金属釉,艺术效果 引言 金属釉是指在基础釉中加入Ti、Co、Cr、Mn、 Fe、Ni、Zn、Cu 等过渡金属氧化物的一种或多种,在 高温下达到饱和,产生金属光泽的艺术效果。具有金属 光泽的釉面砖因其高雅、厚重的气质备受建筑陶瓷行业 和消费者的青睐,但其价格昂贵。铁系金属釉中由于含 有较高含量的铁,因此可以降低对原料中含铁量的要求,拓宽了釉用原料的范围,降低了釉料成本,同时还能相 对降低釉料的烧成温度,节约能耗。同时采用正交设计 的组合金属氧化物添加剂,制备了系列金属光泽的铁系 金属釉,丰富了金属釉体系。 1 实验 1.1 金属釉用的原料和化学组成 金属釉用矿物原料及化学组成见表1(由佛山正大 制釉有限公司提供)。 金属釉用化工原料有三氧化二铁(Fe2O3)、氧化锰

(MnO2)、氧化铜(CuO)、氧化镍(NiO)、二氧化钛(TiO2)等,化工原料为化学纯。 1.2 基础釉料组成 本实验采用佛山正大制釉有限公司的基础釉料,其 配方见表2。 釉浆采用MBNL07 型快速球磨机球磨,时间为45 min,粒度万孔筛筛余<0.25%,含水率45% ~ 50%,比 重为1.65。 表2 基础釉料配方 在基础釉料中添加不同含量不同种类的过渡金属氧 化物和晶核剂,优化工艺,制备不同金属光泽的釉料。 1.3 铁系金属釉制备 依据相关资料,实验中按照正交法设计各氧化物比 较合理的组成范围。设计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含量见表3。 按照设计的配方进行称量、混合、球磨制备金属釉料。 具体工艺参数为:料:球:水=1:1.8:0.8,快速球磨时 间17min,釉浆比重 1.65 ~ 1.75,球磨细度,250 目筛 筛余0.1 ~ 0 2% , 添加剂STPP 0.2g,CMC 0.1g 。 1.4 施釉

四大名窑

四大名窑 通常所讲的四大名窑即指宋代出现的“汝窑、哥窑、官窑、钧窑”,有时也把“定窑”并入一起,并称“五大名窑”。现分别叙述四大名窑各自的产生背景和特征。 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故名。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被历代称颂,有“宋瓷之冠”美誉。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5件,珍贵非常。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陆游《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宋微宗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弃定用汝”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 汝窑的艺术特点: 1)胎质细洁,胎色灰中略带黄色,故称作“有灰胎”; 2)釉色青中带绿,冷暖适中,微蕴水气

3)器物形制仿古,朴素,不求复杂。 汝窑代表作是莲花式温碗,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汝窑代表作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 哥窑 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 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 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 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 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 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 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 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 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 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 釉色以灰青为主。常 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哥窑的艺术特点: 1)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釉层变化与瓷器鉴定

釉层变化与瓷器鉴定 ——《微观鉴定高古瓷》修补之五 读者可能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标题的变化,前文修补一至四用的都是?文物鉴定?,此文用的是‘瓷器’,名称不同。釉层只有瓷器才有,包括原始青瓷,其它文物没有(陶器中的彩不是釉,只是彩衣)。不管是铜、玉、陶、瓷,前文修补之一至之四的白衣(变质)、次生物、开片(裂)、气泡在高古文物上均有(只有气泡玉器内没有)。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均与古陶、玉、铜、瓷有关,故用的是?文物鉴定?。本文仅限于釉层,故用瓷器,顺便讨论一下古陶器,因此范围收缩了。但同性质的变化在铜、陶、玉等文物上基本全有。 瓷器的特殊性是器表有一层釉,部分是多层釉。无论单层还是多层,都将在时空中变化。在有关的文章内,从光绪140年釉层的变化到后周柴窑的变化,揭示了约1200年釉的变化。釉层最表是次生物,是外界物质与釉结合的产物,也含一定的釉层质变。釉层的变化主要以形变、色变、质变为主,不同的时期各种变化会有不等的差距,这些差距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分析。但甩下了一个釉层与气泡的关系,本文加以重点讨论。此外便是釉层的变质,也作为重点,分别通过官、定、钧、耀诸瓷介绍。虽然次生物、形变、色变不再另行讨论,但请读者务必仔细关注各张微观照片,这是防伪微观和伪观点极重要的内容。若一张照片没有反映出次生物,釉层清彻、透明度极高;没有相应的形变;色变;包括开片和气泡的变化,都是伪照片(个别长期封存在盒柜之内的除外。但高古瓷一般不会有这一类的)。对于釉层的鉴定有多种?学说?或方法,但像鉴定瓷器一样,对各种观点、?学说?、方法等等,必须放在时空之内,也就是用自然法则来统一衡量,任何事物在地球之上都逃脱不出自然法则。

陶瓷析晶釉的制备.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陶瓷析晶釉的制备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陶瓷材料制备的整个工艺过程; 2. 了解影响陶瓷析晶釉的制备工艺和主要影响因素,如:晶种加入量、烧 成制度、原材料粒度等; 3. 通过实验来提高实验能力、设计能力、钻研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行星磨、电阻干燥箱、1300℃加热炉、石英、石灰石、氧化锌、高岭土、甲基纤维素、钠长石 三、实验原理: 干压成型的原理:高纯度粉体属于瘠性材料,用传统工艺无法使之成型。首先,通过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改变粉体表面性质,包括改变颗粒表面吸附性能,改变粉体颗粒形状,从而减少超细粉的团聚效应,使之均匀分布;加入润滑剂减少颗粒之间及颗粒与模具表面的摩擦;加入黏合剂增强粉料的粘结强度。将粉体进行上述预处理后装入模具,用压机或专用干压成型机以一定压力和压制方式使粉料成为致密坯体。 结晶釉的析晶原理:影响结晶釉烧成的主要因素包括釉料的结晶特性、釉料的粘度、适当的结晶温度以及在此温度下的保温时间。釉料的结晶特性包括成晶物质形成晶核的机理、成晶物质的过饱和程度及成品物质在釉中的溶解度,这些因素主要由釉料成分决定。粘度对质点扩散的阻碍作用限制着结晶速度,合适的粘度为结晶过程中质点发育成点阵提供了有利条件。粘度取决于温度,因此结晶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合理的烧成温度,即在熔体降温冷却时,选择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并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保温以获得各种不同花形的结晶产物。 结晶釉的烧成制度必须符合结晶釉的结晶规律釉是一种玻璃质,当釉中的某种物质处于过饱和状态时,这种物质就有了结晶的自发倾向二但要从熔体或玻璃体中析出晶体,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形成晶核,然后是晶体长大。成核速度和晶体生长速度都是过冷度(熔点与系统所在温度的差值,T m-T)和粘度的函数,它们在冷却开始与冷却终结时均降至零,而在某一温度达到最大,这两个最大值并不重合,晶核形成的最大速度在较低温度区,而晶体生长的最大速度在较高温度区。因此,结晶的最佳温度应当位于与最大晶核形成速度及最大晶体生长速度相对应的温度之间,应该在这两个温度值之间去选择一个最适宜的结晶温度。 四、实验步骤: 1.坯体的制备,称量7.00g粘土,装进模具中,然后进行压坯。其中在10Mpa 保压30s,20Mpa保压30s。重复上述过程39次,共制得40块坯体。 2.将坯体放置在加热炉中,加热至1100℃,然后保温10mins,自然冷却至室温。 3.按配比称量釉料,放置在球磨罐中,用行星磨进行球磨,球磨12mins。(其中,料球水比为1:1.5:1)。 4.浸釉。将坯体一边浸入釉浆中,第一次浸入时间为5s,第二次为10s,然后将施好釉的坯体放入干燥箱内干燥。 5.将施好釉的坯体放进加热炉中进行不同温度制度的煅烧,并自然冷却至室

English for Domestic Ceramics日用陶瓷专业英语术语

English for Domestic Ceramics 日用陶瓷英语 Raw Material(原料): 1、feldspar(长石) 2、silica、quartz(石英) 3、kaolin(高岭土) 4、clay(粘土)Production Technics(生产工艺): 1、Ball-mill(球磨) 2、slurry(泥浆) 3、sieving(过筛) 4、de-ironing (除铁) 5、filter pressing(压滤) 6、clay cake(泥饼) 7、ageing(陈腐) 8、pugging(练泥) 9、roller-pressing shape(滚压成型)10、high pressing casting(高压注浆)11、hollow casting(空心注浆)12、raw body(生坯)13、biscuit firing(素烧)14、biscuit body(素烧坯)15、tunnel kiln(隧道窑) 16、glazing(上釉)17、printing(印花)18、painting(手绘) 19、over(in、under)-glaze decoration(釉上(中、下)彩20、glazed firing(本烧、釉烧)21、saggar(匣钵)22、loading of kiln(装窑)23、drawing(出窑)24、firing period(烧成周期)25、oxidizing flame(氧化焰)、reducing flame(还原焰)26、sinter(烧结)27、vitrification(玻化)28、firing temperature(烧成温度)29、selection(选瓷) 30、decal decalcomania(贴花)31、decorating firing(烤花)32、packing(包装) 33、Glazing: (1)dip(浸釉)(2)swing(甩釉)(3)cast(倒釉)(4)jet(喷釉) Model: 1、Plaster、gypsum(石膏)2、mother mould(主模、母模)3、case mould(KS模)4、work mould(工作模) Glaze: 1、raw glaze(生料釉)2、fritted glaze(熔块釉)3、fancy glaze(窑变釉) 4、colour glaze(色釉)5、bright glaze(光亮釉)6、non-bright glaze(无光釉)7、sub-bright glaze(亚光釉)8、transparent glaze(透明釉)9、opaque glaze(乳浊釉) Physics and chemistry(理化性能):1、translucency(透光性)2、glossiness(光泽度) 4、whiteness(白度)5、hardness of glaze surface(釉面硬度)6、thermal stability(热稳定性)7、percent of water absorption(吸水率)8、microwave safe(微波炉适用)

瓷器的釉色

瓷器的釉色 瓷器的釉彩开始比较单一,随着瓷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由开始的一种釉彩的素瓷发展到多种釉彩的彩瓷。详细区分名称很多,彩色分有釉下彩和釉上彩,现把主要釉彩介绍如下 1、一道釉——就是一种颜色 红:有祭红、虹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2、彩瓷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即在坯胎未干以前,用一种工具在胎上刻成花纹图案或划成花纹图案,再有就是刻好模子印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入窑烧制。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 彩瓷又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在坯胎上画好花纹图案后再施釉入,窑烧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后入窑烧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绘,又以炉火烘烧而成的彩怪叫作釉上彩。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斗彩、五彩、法琅彩、粉彩等都属于釉上彩。 我国瓷器彩绘极为丰富,其品种有二百多种,现介绍以下几种: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汉代已经出现,至唐代开始盛行。就是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兰、褐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而以黄、绿、白为 主的低温彩釉陶器,这就是“唐三彩”。 青花 青花瓷器,从元代开始出现的,明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康熙时期有了显著的发 展。青花是属于瓷器的釉下彩。 青花加紫 用青料和氧化铜在胎上绘画,然后施釉一次烧制后,呈现出两种颜色,一是青花、一 是紫色,故请之青花加紫。

全抛釉瓷砖生产工艺简介

全抛釉瓷砖生产工艺简介 全抛釉瓷砖通过抛光仿古砖表面的一种特殊配方釉而形成的一种瓷砖。这种釉料是施于仿古砖面的最后一道釉,当前一般为透明面釉,施了全抛釉的全抛釉瓷砖集抛光砖与仿古砖优点于一体的,釉面如抛光砖般光滑亮洁,同时其釉面花色如仿古砖般图案丰富,色彩厚重或绚丽。其釉料特点是透明不遮盖底下的面釉和各道花釉,抛釉时只抛掉透明釉的薄薄一层,效果更是别具一格。 一、全抛釉瓷砖技术特点 运用多层特殊制造工艺,将全透析釉料下彩技术结合先进印刷工艺,令花纹俯在下层,低碳能源、清洁生产,表面光洁剔透,独有釉料精抛工序,与抛光砖比较可以减少90%的材料损耗,更加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并且取代了稀缺昂贵的高档石材,降低建筑装饰成本,保护自然资源。产品华贵大气,格调高雅,呈现如水晶般的璀璨炫丽,源于石材,更胜过石材。 二、工艺介绍 全抛釉是釉下彩,全抛釉瓷砖属于釉面砖。其坯体工艺类似于一般的釉面地砖,主要不同是它在施完底釉后就印花,再施一层透明的面釉,烧制后把整个面釉抛去一部份,保留一部份面釉层、印花层、底釉,全抛砖的主要目标是代替抛光砖。 1、原料成分: 其化学成份主要以:钾钠长石,方解石,石英,硅灰石,高岭土,氧化铝等组成; 2、原料加工:将上述原料经过研磨、干燥成粉用于成型; 3、成型:使用高吨位全自动压砖机成型; 4、干燥:将成型的砖坯干燥使其强度增加用于下道表面装饰工序; 5、施釉和印花:施釉和印花是仿古砖生产的重要工序,生产中主要工艺控制点基本集中在施釉线上,很多仿古砖产品通过印花技术使表面的花色得到改善,提高其品味。前几年,仿古砖主要通过云彩、磨釉产生花色不重复的效果,其后则趋向于用胶辊印花、干粉印花等手段来实现仿古、仿天然的图案。目前国内生产逐渐采用陶瓷喷墨打印技术。通过这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瓷砖的表面花纹随机变化,花色和品种多样,为取代天然材料的技术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印花后的砖坯最后再上一道用于抛光的特殊透明釉。 6、烧成:烧成是陶瓷生产的心脏,为了使仿古砖的产品吸水率控制在0.5%以下,达到完全玻化的状态,烧成温度已提高到1200℃以上。此外,为了使瓷砖达到特殊的装饰效果,除了一次烧成之外,二次烧、三次烧技术也在仿古砖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7、抛釉:釉面抛光采用弹性全抛工艺,通过抛釉使砖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釉下石纹纹理清晰自然,与上层透明釉料融合后,犹如一层透明水晶釉膜覆盖,使得整体层次更加立体分明。

石湾窑仿宋钧釉(A) DM

石湾窑仿宋钧釉(A) DM 从石湾窑仿宋钧釉谈起 2005年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和广东省文化厅在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粤海珍萃》清代广东贡品特展,其中特别把广东石湾窑的仿钧釉、翠毛釉等器物,作为一个专柜进行展示,这就进一步说明,清代的石湾窑仿钧釉器很珍贵,现就广东石湾窑仿钧窑器的器物介绍部分,让大家与钧窑比较认识。 1明代石湾陶仿钧翠毛釉梅瓶。高25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10厘米。小唇口,短颈,丰肩至足渐收,圈足稍外撇,打磨光滑。瓶身蓝釉满饰浅色的丝丝自然纹理,美似翠鸟的羽毛,是釉在窑中自然变化的的缘故。釉面有细小开片。底部无釉,胎呈褐色,有旋削痕。这件作品是石湾窑明代早期的作品。这件梅瓶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商承祚先生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的。后来,被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鉴定组确认为一级文物。 2明代石湾陶仿钧蓝釉蟠螭纹瓶。高19、5厘米,口径5.7 厘米,底径6.5厘米。直口,长颈溜肩,腹下收,浅圈足。

肩部双凸弦纹间印四凸起的蟠螭纹,形成装饰带。满施钧蓝变釉,浓艳美观。底无釉呈酱褐色,刻仿周蟠螭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姓苏,明代晚期石湾制陶名家,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 3明代石湾陶钧兰釉仿商贯耳瓶。高15.5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8.3厘米。口稍撇,颈间装双贯耳,施钧兰变釉,又称翠毛釉,因其浓艳美观,甚似翠鸟的羽毛,底无釉呈酱褐色,内竖刻两行仿商贯耳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姓苏,明代晚期制陶名家,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 苏可松,明代石湾有名的陶瓷工艺家,善于模仿制作钧窑颜色釉,运用在翠毛釉器物创作上,颇有独到的功夫。擅长器皿造形,作品有浓烈的民族特色,造型结构严谨,器形饱满,雕刻工艺精巧,苍劲雄浑。传世作品有《仿商贯耳壶》、《仿周蟠螭瓶》、《翠毛釉洗》、等。经常在器物的底部,刻写极为工整的楷书款识,如&quot;仿商贯耳壶可松制 &quot;、&quot;甲子乙亥可松制&quot;等。 4明中期石湾陶仿宋钧釉三足炉。高13、9厘米。炉形似鼎,唇口,短颈,双耳,圆腹,三乳钉足。通体施仿钧蓝变釉。石湾陶来历善仿宋代名窑瓷器。这件作品不管从釉色还是器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说穿了,就是一些行话。由于这些行话袭用既久,遂约定俗成。同时也作为衡量是否是鉴定瓷器行家的标准之一,行话懂得越多,说得越多,则此人就是专家;反之,就是外行说外行话。其行话的命名,是根据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如器物是否完整、伤残的程度如何来定名的。当然也牵涉到器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器物很完整,造型很考究的,与伤残的器物相比,则价值自然要高。因此,作为一个瓷器鉴定者,不熟悉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不懂得一般的常识,亦将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我们还得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1.口磕器物口际上的胎釉,受到了撞击后,就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各种情况的缺磕伤痕,鉴定者把这种情况称为口磕。 2.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断面隐患,从外观上看,尚属完整,实际上胎釉已分裂,虽未剥离,却往往有一触即落之势,鉴定者把这种现象称为重皮。 3.毛口口边的釉面已间断脱缺。 4.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后全部脱落。 5.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为了美观,曾被人用砣玉工具将胎釉磨去一部分或全部。 6.轧口截口、剃头器口或颈部已损残,为求其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于是就将损坏的部分截去后使口部的胎露出来。这种现象俗称为剃头。 7.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长短不等的细裂纹,有时一些细小裂纹不易为人们所发现,但裂纹往往逐渐会自然延伸,若遇冷热不均而相激,很快就会顺纹路开裂。此种现象以盘、碗类为多见。 8.外冲里不冲瓷器的口部因受的冲力尚小,只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透器的内壁,鉴定者把此种现象称为外冲里不冲。 9.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一受到外力后就会破开。这种现象见于器口的为多,当然其他部位也有。 10.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1.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12.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而出现露胎的现象。 13.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遗漏而露了胎,这露胎部分就称为漏釉。 14.粘砂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砂粒的现象,称为粘砂。一般多见于器足。 15.冷璺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有的胎体已透出,有的还未露出。 16.开片由于胎体粗松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因是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致的自然裂纹,而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片纹也会不断出现和增多。尤其是黄釉器常常自动作响,片纹不断增多。 17.片纹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18.软道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19.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所留下的伤痕。 20.磨釉、伤釉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21.失亮器物釉面因任期使用,经久磨损而失去光泽。

瓷釉

青釉 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是出现于南方的青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而是具有黄、绿、青等几种颜色,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 我国历代的青釉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了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烧成黄色,经过还原焰才成为青色。另一方面,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很大关系。如古代的越窑、婺州窑青瓷油料中铁的含量在,釉色较深,呈豆青色或艾色;唐代瓯窑青瓷釉的氧化铁含量为釉作淡青色;德青窑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因此色黑如漆。 缥色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所谓“缥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缥的釉色。瓯瓷的釉色就是缥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绿色中,青的成分较多。但由于火候不一,釉色也不太一致,有深灰绿,青绿,黄绿,甚至还有灰色和带烟焖暗红色。釉质分两种:一为透明玻璃釉,釉质较肥厚,多开片;一为不甚透明玻璃釉,经还原焰烧成。 秘色据《高斋漫录》记载,“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造,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后来的文献都附和此说。实际上,秘色是青釉色调的一种,色泛灰蓝,釉面无光。秘色也并非始于钱氏,唐代已有,盛于五代,衰于南宋,元明时中断。宋时的余姚上林湖烧秘色瓷器,这时的釉色不再是那种青中微微闪黄的不成熟的还原色调,而是一泓清水般的湖绿色。因此国外也有将秘色称为翡色。 粉青粉青为石灰碱釉的一种。它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或钛。粉青的作法是生坯挂釉,釉厚1—2.5厘米。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宋代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都有成功的粉青产品。 豆青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本来东青、豆青都属于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到清代就纯近绿色。明正德年间的豆青,色浅淡而闪黄;康熙时则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剪影。这是各式器皿上的豆青釉,均施于表面,器里及底部仍为白釉。 天青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采”。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天青釉。有关文献中提到汝窑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来看。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巳达顶点。康熙时

祭红釉与郎窑红的区别

祭红釉与郎窑红的区别 祭红釉: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它以铜为呈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有的祭红釉料配制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祭红和郎窑的区别:1 郎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夺目;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釉子浓郁呈失透状。 2 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足”,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所以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现象,由于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祭红的另一特征是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而郎红器要么没有“灯草边”,要么系“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P64、P221页、紫金城出版社、1993年版); 3 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显得活泼、灵动、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泽越浓重,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非常美妙。这艳丽的釉色,被看成一代绝品,是郎窑瓷的代表作。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暗红色或黑褐色,且会出现一环呈羽翅状的黑色纹理(俗称野鸡翅),又非常奇特;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 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 2毫米左右。 4 用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既细小又稀疏;清代祭红的釉泡相对较大、较稠密,而永宣祭红釉的气泡分布,则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却个子大,大得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 郎红的釉层内开有大小纹片,祭红无纹。 6 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纹现象偶尔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桔釉现象,对比之下可见,明代的桔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纹则较乾隆朝大。 7 郎红的底足与器内,或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也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而祭红的器内器外,均无此特征(指米汤釉或苹果青釉或红釉底特征)。 8 康熙的官窑器自康熙十九年起大多带上款识,但郎红器均无款;而祭红器通常署有官款。 另外,郎红釉的器型以瓶与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缽和瓶,瓶多为梅瓶与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

自然浮雕釉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

自然浮雕釉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 集萃印花网2008-11-19 【集萃网观察】1、引言 在陶瓷生产实践中,由于某些工序操作不当,一般会导致釉烧产品出现局部或大面积缩釉,从而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然而,就是这种“不良现象”却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收获:利用“缺陷”人为塑造“自然浮雕”美感,研制出了一种在陶瓷釉面上形成自然浮雕的方法用其所使用的陶瓷釉(文中简称“自然浮雕釉”),并于2005年9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权。 2、技术背景 要使陶瓷表面形成凹凸分明的浮雕且具有立体美感,传统方法是采用雕刻,堆填或转印等手段在陶瓷素坯上人为而成。但这样产生的效果很不理想———凹陷部位积釉较厚,凹凸不明显,棱角模糊,缺乏立体感,况且工艺复杂,成本昂贵。而自然浮雕方法更简单易行,产生的浮雕效果十分明显,其线条流畅,纹理清晰,釉面光滑细腻,富有很强的观赏性和适用性。因此,通过釉面装饰产生自然浮雕的方法应该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技术原理浅析 通过在陶瓷生坯或素烧坯上施一定厚度的自然浮雕釉,在干燥过程中由于缩水干裂而产生裂痕,经釉烧使釉玻化,控制温度使釉具有适当流动性,釉自身表面张力在裂纹处分断并各自聚集成滴,从而产生自然的凸起浮雕效果。 4、配方与做法 4.1(浮雕釉的制配 4.1.1所需矿石及其百分比含量(见表) 钾长石38-42% 大理石26-30% 滑石10-15% 高岭土3-5%

粘土6-10% 磷酸钙6-18% 4.1.2制配方法与步骤 按配方组成所需量的原矿石,经粉碎再过260目筛,搅拌均匀后倒入球磨容器中,加1:1等重量干净水,加盖密封,球磨50小时,所得釉浆即是“浮雕釉”。 4.1.3 雕釉的矿物成分和含量(见右表) 5、工艺流程 5.1自然浮雕釉的装饰方式 5.1.1一般装饰 首先,将陶瓷生坯或素烧坯清理干净,适当补水; 其次,在不要釉面形成浮雕的部位如器皿瓷内壁施以通常的透明釉或色釉; 再次,运用传统的转印印花工艺在必要的区域形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花纹以及人物鸟兽。 最后,在需要形成的部位或区域如器皿瓷的外表壁,扁平瓷的外边沿采用喷涂,刷涂或浸泡醮取方式施釉,干燥后釉层厚度最好保证0.6—0.8mm,均匀平滑,以便在干燥过程中因干裂而产生大量裂纹,釉层被裂纹分割成无数小块,形成浮雕的雏形。

铁釉配方

一、铁红油滴窑变釉配方 1、钾长石20 钠长石20 石英10 高岭土6 碳酸钙6 滑石12 骨灰16 铁红14 2、钾长石20 锂长石20 石英10 高岭土6 碳酸钙6 滑石12 骨灰16 铁红14 3、钾长石20 钠长石20 石英10 高岭土6 碳酸钙6 滑石12 骨灰16 铁红14 白云釉15 4、钾长石20 锂长石20 石英10 高岭土6 碳酸钙6 滑石12 骨灰16 铁红14 白云釉15 二、黑色油滴天目釉配方 1、钾长石24 钠长石24 石英20 高岭土10 碳酸钙10 铁红12 2、钾长石24 钠长石24 石英20 高岭土10 碳酸钙15 铁红12 3、钾长石24 钠长石24 石英20 高岭土10 碳酸钙20 铁红12 4、钾长石20 钠长石20 石英20 高岭土10 碳酸钙20 铁红12 三、黑色无光铁锈配方 1、钾长石20 钠长石20 石英12 高岭土10 碳酸钙10 白云石10 金红石5 铁红12 2、钾长石20 钠长石20 石英12 高岭土10 白云石20 金红石5 铁红12 3、钾长石20 钠长石20 石英12 高岭土10 白云石30 金红石5 铁红12 3、钾长石35 石英12 高岭土15 白云石30 金红石5 铁红12 (修改) 4、钾长石20 钠长石20 石英12 高岭土10 碳酸钙10 白云石10 金红石10 铁红12 5、钾长石20 钠长石20 石英12 高岭土10 白云石20 金红石10 铁红12 6、钾长石20 钠长石20 石英12 高岭土10 白云石30 金红石10 铁红12 2011.09.15 1、钾长石36 石英16 高岭土5 碳酸钙9 白云石5 滑石16 碳酸钡8 金红石20 铁红3 硅酸锆15 氧化钴3 氧化锰2 2、钾长石35 高岭土18 碳酸钙8 白云石10 滑石15 氧化铁13 氧化锰6 氧化钴2

乳浊釉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测试样本

唐山学院 陶瓷专业综合实验 方案报告 设计题目: 乳浊釉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测试 系别: 环境与化学工程系 班级: 11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姓名: 任昊天 指导教师: 王秀文李悦 6月19日 目录 1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技术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钛釉的性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钛釉的乳浊机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钛乳浊釉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实验配方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釉用原料及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配方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实验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熔块制炼.........................................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釉料制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施釉.............................................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釉烧............................................. 错误!未定义书签。

颜色釉瓷器资料

概念: 釉是附着在陶瓷器表面的玻璃质层。颜色釉是指在陶瓷基础釉料中加入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烧成后使釉层呈现某种固有色泽的釉。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称为着色剂。例如,在还原气氛条件下烧成时,釉料中加入适量含有铁(Fe)的着色剂便呈青色,加入适量有铜(cu)的着色剂便呈红色,加入适量含有钴(Co)的着色剂便呈蓝色。 分类: 我国陶瓷额色釉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就其烧成温度而言,一般可分为高温色釉和低温色釉两大类。高温色釉的烧成温度通常为1250℃以上,多系生坯挂釉后入窑一次烧成;低温色釉因在釉中加入了较强的助溶剂,故其烧成温度只有700一1250度,一般是在烧好的素白瓷或涩胎上挂釉后入炉经第二次焙烧而成。高温色釉的特点是表面坚硬,颜色深沉,化学稳定性好,胎釉结合牢固,无铅毒;低温色釉的特点是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但硬度较低,化学稳定性差,胎釉结合不甚牢固。低温色釉的最大特点是呈色均匀稳定。 但从陶瓷工艺学上讲.还可细分为高温(1200℃一1350℃)、中温(900℃一1200℃)、低温(600℃一900℃)三种。有些颜色釉品种只能在相应的温度中才能烧成,如孔雀绿釉:高温和低温均无法烧成其纯正的蓝色(或说翠绿色),只有在中温中才能烧成。焰性也会影响颜色釉的呈色,如以铜为着色剂的颜色釉,在还原焰中呈红色,在氧化焰中则呈绿色。原料的配比、燃料、窑位、气候等也能影响颜色釉的呈色,但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温度和焰性。现将常见的金属在不同的温度和焰性中呈色情况列表如下:

若按釉色分,可将颜色釉分为红釉系统、蓝釉系统、白釉系统、黄釉系统、青釉系统、绿釉系统、黑釉系统、紫釉系统、结晶釉系统及其他系统等。 若按着色机理来分,颜色釉又可分成离子着色、胶体着色与晶体着色等三种。我国传统青釉即属于离子着色,高温铜红釉及低温金红属于胶体着色,厂宫釉属于晶体着色。 颜色釉的呈色机理: 陶瓷颜色釉能产生色彩,主要是釉层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选择性散射造成的。太阳光是一种包含各种波长的复色光,入眼所能见到的即光谱上所显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不同的物质对各种波长的光的散射和吸收程度不同,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颜色,人眼所见到的就是物体散射出来的光。各种金属元素的离子或粒子都有发色的本能,颜色釉瓷就是利用某种金属元素的粒子或化合物作为着色剂来呈色的。我国古代陶瓷颜色釉最常用的着色金属元素有铜、铁、钻、锰、金等,其在不同烧成气氛中的呈色如表。 实际上,陶瓷颜色釉的呈色,特别是高温色釉的呈色,非常复杂,要使其充分显示某种色调,必须从各方面注意,因釉料的化学组成、烧成气氛、烧成时间、烧成温度、颗粒细度、微量元素及烧窑时的操作方法、坯体在窑中的摆放位置甚至气候等对呈色均有影响,忽视任何一环,都将达不到目的。 制作工艺: 概括地说,颜色釉瓷的制作工艺,就是将呈色原料(含金属氧化物的矿物)和基础釉料按适当的比例配合,经过细磨过筛后制成釉浆,以适当的方法施釉于生坯、素烧坯或素白瓷上,入窑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下焙烧而成。 景德镇传统色釉所用基础釉料主要是以石灰石为主要溶剂的所谓石灰釉。这种石灰釉含碱土金属成分较多,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粘度较小,流动性较好,故沟的透明度、光泽度及弹性都比较好。 配釉是颜色釉制作工艺中的关键工序,必须严格细致操作,配料之前需对釉用原料的性能与质量逐一进行鉴定,符合要求方可按配方要求淮确地称量配合。然后将配合好的釉料放入研钵混磨,其研磨方法与青花料的加工相似,即将各种釉料放人底心无釉的大研钵内,加入少量水,用瓷质研椎研磨至一定细度,再加入一定量的水调成釉浆,过筛后即可备用。颜色釉对釉浆的颗粒细度有一定的要求,颗粒太细,釉的表面张力增大,易出现“滚釉”、“釉裂”等缺陷,若颗粒太粗,则会影响釉面光泽度。另外,不同的色釉、不同的施釉方法,对釉浆的细度要求亦不相同,一般来说,单色釉宜纫一些,花釉可粗一些。用喷釉法施釉宜细一些,用涂釉法施釉则可粗一些。

瓷釉

中国瓷器瓷釉 青釉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是出现于南方的青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而是具有黄、绿、青等几种颜色,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 我国历代的青釉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了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烧成黄色,经过还原焰才成为青色。另一方面,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很大关系。如古代的越窑、婺州窑青瓷油料中铁的含量在2--3%,釉色较深,呈豆青色或艾色;唐代瓯窑青瓷釉的氧化铁含量为1.54%,釉作淡青色;德青窑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6—8%,因此色黑如漆。 清乾隆·豆青釉葫芦瓶

缥色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所谓“缥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缥的釉色。瓯瓷的釉色就是缥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绿色中,青的成分较多。但由于火候不一,釉色也不太一致,有深灰绿,青绿,黄绿,甚至还有灰色和带烟焖暗红色。釉质分两种:一为透明玻璃釉,釉质较肥厚,多开片;一为不甚透明玻璃釉,经还原焰烧成。 秘色据《高斋漫录》记载,“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造,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后来的文献都附和此说。实际上,秘色是青釉色调的一种,色泛灰蓝,釉面无光。 唐代越窑秘色瓷荷花托盏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 秘色也并非始于钱氏,唐代已有,盛于五代,衰于南宋,元明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