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超重力工程技术应用的新进展

超重力工程技术应用的新进展

超重力工程技术应用的新进展
超重力工程技术应用的新进展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培训感言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培训活动这段时间里,我克服了工作和学习之间的时间冲突,合理安排时间,按时登录平台学习,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感受授课教师的风采,他们耐心的解惑和真诚的传授,使我特别的感动。 本次国培学习的都是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如翻转课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微课的设计和应用,以及office2010的技术等等。培训内容既充满新鲜和实用感,又有一种挑战性。因此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充满了乐趣,充满了兴趣。当这些课程留下让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的作业的时候,我都感到很兴奋。我每次都认认真真的完成作业,有时作业做的不好,就一次次的回看视频教学以及专家的讲座,争取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在微课培训时,老师讲解非常简洁、明了、清晰,只要培训者有时间去观看,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即使一下子看不明白,可以反复地去看,直至自己学会为止,这符合了微课的设计理念。这样的培训方法既让我们学得了技术又可以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让我们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真是两全其美。 这次国培给我的感觉是全新的:足不出户,就能聆听专家的讲授,与同行交流讨论。这段研修的历程,有压力,更有收获。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深知教育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言能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把这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快乐成长。

超重力在精馏中的应用

传统精馏的取代者——超重力精馏 闪俊杰刘润静杜振雷马建兵崔文豪 摘要:对超重力技术在化工中应用的现状,尤其是在精馏领域的应用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介绍了超重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及超重力精馏的基本流程图,并对其在精馏领域的优越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Abstract: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the recent advances of HIGEE applied in chemical industry and especially in distillation is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basal principium and characteristic of HIGEE are presented.And the basic flowsheet of distillation in the high-gravity condition is also given.At the same time ,the superiority of HIGEE in the field of distillation is described in detail. 关键词:超重力精馏相间传质分离 在化学工业中,高达百分之八十的投资用于化工产品的净化和提纯,而精馏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操作单元之一,精馏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生产的效率及能耗的高低。因此,现有精馏技术的提高将会大大促进化学工业发展并显著提高其经济效益,超重力精馏就是一种较前沿的分离技术。目前超重力技术已经凭借其独特的优点成功应用于化学工业的多个领域,如包括超细粉体制备、油田注水脱氧、脱硫、除尘、精馏以及吸收等。本文将重点介绍超重力技术在精馏方面的应用。 1.超重力技术的基本原理 超重力是在比地球重力大的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在超重力的环境下,不同大小分子间的分子扩散与相间传递过程均比常规重力场下的要快得多,气-液、液-液及液-固两相在比地球重力场大数百倍至数千倍的超重力环境下的多孔介质或孔道中产生流动接触,巨大的剪切力将液体撕裂成微米至纳米级的液膜、液丝和液滴,产生巨大的和快速更新的相界面,使得相间传质速率比传统的塔器中的提高1~3个数量级,极大强化了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了许多化学反应过程[1]。 在地球上,实现超重力环境的方法是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这种经过特殊设计的旋转设备称为超重力机,又称为旋转填充床。它也因为其突破性的优点而被誉为“化学工业的晶体管”。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总结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总结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为一线教师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参加远程培训,有幸聆听各位专家讲座让我感慨颇深,受益匪浅。通过研修,我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在研修过程中,我收获颇多,特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让我转变了思想,更新了观念 在这次远程培训中,我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热情,也取得丰满的成果。从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以之来充实自己。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盛了教学经验。详尽做到了以下几点: 1、积极认真的观看视频学习,完成了必修课24学时,选修课28课时,撰写研修日志20篇,上传个人资源3个,每月发表了研修反思,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课程、话题并发起了6条话题,回复了6个话题,参与了互助研讨及特色活动,按时完成教学进度。共享资源微课程被推荐为优异,圆满完成了研修学习任务。 2、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教学设计和技能作品2篇,参与小组磨课和课例研析回帖6次。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让我开阔了视野,扩展了见识 我勤劳地研修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通过课程视频聆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课程文本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通过课程作业反思了以往和展望即将启动的教学改革;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远程研修平台上的老师都积极地发表文章和评论,上传的教学资源值得借用,方法行之有效、适合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及思考。

超重力技术课程论文

超重力法制备超细碳酸钡和碳酸锶的研究 化研1406 孟宪强2014200142 摘要:综述了超细碳酸钡和碳酸锶制备的研究,详细介绍了利用超重力法制备碳酸锶和碳酸钡在粒子粒度控制方面的应用和进展,创新性的提出在超重力法的基础之上通过添加晶型控制剂来对粒子的形貌进行控制,并且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未来超重力法制备碳酸钡和碳酸锶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碳酸钡碳酸锶超重力法粒度控制剂 Study on gravity techniqu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ultrafine barium carbonate and strontium carbonate Huayan 1406 mengxianqiang 2014200142 Abstract:Study on Preparation of ultrafine barium carbonate and strontium carbonate produc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preparation of strontium carbonate and barium carbonate in the application and progress of particle size control by high gravity method, innovation put forward by adding crystal control agent to the morphology of the particles in the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high gravity metho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is analyzed.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future high gravity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arium carbonate and strontium carbonate is prospected. Keywords: barium carbonate strontium carbonate by high gravity particle size control agent 碳酸钡和碳酸锶在化工生产中是重要的和基本的化工原料,也是非常重要的钡盐和锶盐。它们广泛应用于生产显像管、显示器、监视器和电子元件中,同时还普遍用于制造磁性材料、陶瓷和涂料等。工业中制备碳酸锶和碳酸钡的方法很多,有超重力法、固相合成法、均相沉淀法、沉淀法、微乳液法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超重力工程技术20 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被认为是强化传递和多相反应过程的一项突破性技术。由于它适用的广泛性以及具有传统设备所不具备的更小、更精、更安全、更高质量的产品、更能适应环境和对环境友好的特殊品质, 有可能成为21 世纪化学工程的关键技术。由于超重力HGRP 反应器在反应传质和微观混合方面表现出的良好特性, 使得其在纳米材料制备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最近,科学家们尝试用超重力法将碳酸钡和碳酸锶制成纳米材料,对粒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将其初步应用于实际,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不同的使用领域中,对碳酸锶和碳酸钡的晶体的形貌的要求不一样,所以,对于碳酸锶和碳酸钡的粒子的形貌的控制和抑制团聚的方法也成为了主要的研究问题。 理论论述 超重力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重力条件下多相流体系的独特流动行为,强化相与相之间的相对速度和相互接触,从而实现高效的传质传热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获取超重力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转动设备整体或部件形成离心力场,涉及的多相流体系主要包括气-固体系和气-液体系[1]。它的基本特征是超重力以气液、液液两相或者气液固三相在模拟的超重力环境中进行混合、传质与反应。超重力技术的核心是对传递和微观混合过程的极大强化。超重力技术是一项突破性地强化“三传一反”过程的新技术,是一种广泛适用于能源、材料、石油、化工、环境、生物等多个部门并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技术。超重力技术制备纳米材料又被称为超重力反应沉淀法,简称超重力法。它的实质是将直接沉淀法与超重力旋转填充床反应器结合起来,将直接沉淀法一步反应,无需煅烧。由于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安庆路第三小学孙小琼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课程的学习,我加深了对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发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认识到课堂上要继续加强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并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不断提高信息教学理念 通过认真学习教育专家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讲授,我才深知自己知识的匮乏及思想的落伍。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我们教师应把技术整合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力。

三、不断整合教学方法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就要求我们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立体式”教学。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可以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例如,语文学习中需要查找资料的时候,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网络知识在网上查阅资料,帮助了解语文知识。还可引导学生创建个人博客,并在博客上记录个人学习、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达到练笔的目的,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注重实践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整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直观、交互、师生角色转变以及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转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达到全面发展。

超重力技术及其应用

超重力技术及其应用 所谓超重力指的是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在地球上,实现超重力场的最简便方法是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而实现。在超重力场中,气-液、液-液、液-固两相传质比在地球重力场中大上百倍至万倍,相间的巨大剪切力和快速更新的相界面,使传质速率比在地球重力场中高出1~3个数量级,微观传质和分离过程得到极大强化。超重力技术是强化多相流传递及反应过程的新技术,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它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具有传统设备所不具有的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易运转、易维修、安全、可靠、灵活以及更能适应环境等优点,使得超重力技术在环保和材料生物化工等工业领域中有广阔 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1超重力技术原理 超重力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重力条件下多相流体系的独特流动行为,强化相与之间的相对速度和相互接触,从而实现高效的传质传热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获取超重力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转动设备整体或部件形成离心力场,涉及的多相流体系主要包括气-固体系和气-液体系。 1.1超重力场气-固接触技术的特点 众所周知,传统重力场条件下,实现气-固体系加工过程的典型设备是各种重力流化床(图1) 。然而,由于重力场的限制,传统流化床同时也表现出许多固有缺陷,如:大颗粒的腾涌、小颗粒的夹带、粘结、大气泡的存在造成气体短路从而导致气固分布不均大大降低了系统内的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速率等。为此,前苏联学者首先提出了超重力(离心)流化床概念[1] (图1) 。 图1 传统重力流化床(鼓泡床)和超重力(离心)流化床

相对于传统重力场,超重力气-固接触技术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a. 在超重力流化床中,由于重力场强度和流化速度均可调节,因此可将流化速度控制在鼓泡速度之下操作,从而获得良好的流化质量。 b. 在超重力条件下,由于颗粒有效重力增加,因而流化时气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速度)大大增强,从而使其传质传热速率远高于传统流化床。 c. 近年来,随着超细粉体技术的发展,Gel-dart C类颗粒或超细颗粒的流态化加工过程成为科技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热点[ 2 ] ,但这类颗粒由于粘附性强,流化时易形成稳定沟流,因而难以流态化。但在超重力条件下,气固之间的剪切力大为增强,有可能克服颗粒之间的团聚力,从而促进聚式流态化向散式化的转变,从而改善超细颗粒的流化质量。 此外,超重力流化床还有操作气速范围宽、不怕振动、空间布置灵活并能够在重力场外(太空) 操作等优点。 1. 2超重力场气-液接触技术的特点 在传统重力场中,实现多相流质量传递与反应过程的典型设备是塔器。由于重力场的限制,传统塔器中气-液体系传质反应效率的提高受到了液泛点低、气-液之间的相对速度低、单位体积气-液接触面积小等因素的制约。多年来,塔器内件尤其是填料虽不断有所改进,但过程的强化并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为此,人们提出了超重力气-液传质强化技术,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 在超重力传质反应器中(图2) ,液体受到的有效重力将是传统重力场中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液泛点大大提高,使得通过提高气速来增强气-液之间的相对速度成为现实,从而极大地强化气-液体系的传质反应效率。 b. 在超重力场中,气液两相流体相对滑动速度很大,巨大的剪切应力克服了液体表面张力,使液体伸展出巨大的相际接触界面,液膜变薄,几乎没有持液现象,液体在高分散、高湍动、强混合以及界面急速更新的情况下与气体以较大的相对速度在填料的弯曲孔道中接触,从而极大地强化了传质过程。 此外,超重传质反应器还具有物料停留时间短(10~100 ms) 、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和开停车、安装方向不受限制、不怕振动与颠簸等特点。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业

.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收获 通过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我收获颇丰,现做总结如下: 一、制作PPT课件的水平有了一个实质的提升。原先我制作PPT 课件的水平很有限,信息技术课程中老师介绍的方法对我很有针对性,尤其是在PPT课件中插入音视频文件的方法,一下子让我的PPT 课件的功能变得更强大了。 二、学会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能获得比以前更直观的学习材料和更明确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掌握了多媒体素材的收集方法、编辑文档的技巧、学会利用格式工厂处理声音的技巧、利用美图秀秀加工处理图片的能力和掌握了会声会影软件对声音图像动画简单的加工处理等等。 四、学会了应用科学信息技术制作微课,掌握了一师一优课的录制及剪辑等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1世纪是电子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新世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在新世纪信息技术

无孔不入的前提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化要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化,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在个人职业发展上发挥的作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在信息时代,教师的“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的产生、传播、共享已不再是传统工业时代的概念。网络时代迅速崛起的BBS、Blog、百科全书、网摘、教育网站、教室网联等,可以帮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的反思和交流进行知识更新。网络的交流平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突破了教师个人的小圈子,教师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进行头脑风暴,创造出更多的智慧,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学科教学,教师要学会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信息技术应用得当能够显著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和日常工作负担,提升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在轻松、快乐、有成就感的氛围中,教师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进一步升华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努力达到至高的专业境界。

北京化工大学-超重力课程设计

超重力隔壁精馏塔分离三组分结构设计 摘要 超重力技术是强化多相流传递及反应过程的新技术,由于它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具有传统设备所不具有的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易运转、易维修、安全、可靠、灵活以及更能适应环境等优点,使得超重力技术在环保和材料生物化工等工业领域中有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精馏是石油化工等工业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单元操作之一,但其存在能耗高、热力学效率低的问题。隔壁塔作为完全热耦合的一种特殊结构,可以在一个塔壳内同时完成三组分的分离,具有设备投资少、能耗低的特征。 本文尝试将两种结构结合,强强联合下产生超重力隔壁精馏塔,希望得到更加高效的分离效率。 关键词:超重力;隔壁塔;超重力隔壁精馏塔

目录 1超重力 (1) 1.1旋转填料床结构及特点 (1) 1.2旋转床分类 (2) 2精馏 (3) 2.1精馏过程及特点 (3) 2.2隔壁塔 (4) 3超重力精馏的提出 (5) 4超重力隔壁精馏塔结构设计 (5) 5可行性 (6) 参考文献 (8)

1超重力 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来模拟超重力。超重力机以气液、液液两相或气液固三相在模拟的超重力环境中,多孔填料或孔道内,进行混合、传质与反应为其主要特征。对传递和微观混合过程的极大强化。 1.1旋转填料床结构及特点 超重力实现的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旋转填料床。旋转填料床是利用高速旋转的填料形成超重力场并对通过填料的汽液进行无限切割,使其表面不断更新的高效分离设备。其主要结构包括外壳、转子和液体分布器。设备的核心部分是转子,其主要作用是固定填料并带动其旋转,实现良好的气液接触与微观混合。转子一般由上下盘片和转鼓构成,通过轴与电机连接。轴与旋转填料床外壳用轴承连接并加以密封,防止汽、液向外渗漏。转子在轴的带动下以每分钟数百至数千转的速度旋转。 图1 超重力实现方式 通过多年对旋转填料床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发现旋转填料床有以下特点:(l)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与常用的板式塔、填料塔相比,传质单元高度可降低 1-2个数量级,体积传质系数可提高1-3个数量级,设备的体积可缩小10倍以上; (2)气液通量可得到极大提高,气体、液体通量可相应增大到很大而不产生液泛; (3)填料空隙率一般在90%以上,远大于普通的填料塔。在高通量下,气相压降一般比相同传质单元数的普通填料塔还低,所以能耗比较小;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行动计划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行动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行动计划XX年的1月6日至10日,我有幸在省奥体中心参加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校长集中培训班第二期的培训,通过这几天的培训,自己了解了精神,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感觉责任更重了。 短暂的五天培训让我收获颇丰,这五天时间,先后聆听了张才生等专家有关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讲座,围绕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通过几位专家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使我比较全面地学习了有关创新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标准及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内容、方法和策略,区域信息化套餐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下的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的质量管理,培训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管理与方案设计等内容;初步了解和学习了有关“翻转课堂”、“微视频”、“可汗学院”等一些世界顶级的教育模式,以及国内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尝试应用和取得的一些效果;了解了目前世界或是国内在教学上应用的一些先进信息技术。 通过培训,自己受益匪浅。知道了七大教育技术的趋势:3D打印、大规模开放课程、大数据、电子教科书、游戏化、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明白了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新名词:

云计算、教育云、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学习、可汗学习、翻转课堂、微课、慕课(moocs)、网易课程等等。“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培训其间,我们实地参观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国科研机构,近距离的感受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讲解员的演示、操作、介绍,直观、真实、神奇。双电子白板设备、手持终端机、三维立体工具、物理、化学仿真演示、地理学科实验、音乐学科的操作、全空间数字化监控系统、未来智慧教室的参观,一个个高端的数字仪器、设备让我们目不暇接、大开眼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教育教学辅助设备将会走进学校,让孩子们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享受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党中央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些规划高瞻远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

超重力简史

超重力简史 超重力工程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技术正日益受到各个领域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在地球上,自然界的很多规律都受到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作为一个极端的物理条件,超重力环境为各学科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超重力技术的基本原理 在化工、冶金、能源、材料、环保等工业过程中,多相流体间的质量传递与反应是最基本的生产过程之一。在这些过程中大量使用着塔器。这种依赖地球重力场作用进行操作的气液逆流接触设备,受到泛点低和单位体积内有效接触面积小的限制。多年来,塔器虽不断有所改进,但过程的强化并未获得突破性进展。 然而在比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包括引力或排斥力)。在超重力环境下,不同大小分子间的分子扩散和相间的传质过程均比常规重力场下要快得多,使相间传质速率比传统的塔器提高1~3个数量级,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得到极大的强化。 二、超重力技术的发展历程 离心力场(超重力场)被用于相间分离,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业应用上,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1925年Myers制作了带有转转动体的锥形截板式蒸馏桂。 1933年,Plackek发明了侧面闭合的螺旋式气液接触装置,液体沿螺旋板由内向外与逆流流动的气体相接触。几年后,该装置又有所改进,使用带有突起的同心圆筒以增加接触时间。 1954年,Chambers开发了附在旋转平扳上的圆环构成的离心吸收器。 1965年,Vivian将一个填料塔固定在大离心机的旋转臂上,以测定离心加速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实验表面:液膜传质系数与加速度的0.41~0.48次方成正比。Vivian是率先利用旋转床进行传质研究的,但没有提出旋转床域超重力这一概念。 1969年,Todd迸行了离心接触器的实验,该接触器由相隔1英寸的12层环状同心筛板组成,在流体流动上,与筛板塔相类似。 首次出现超重力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Higee”,并引起工业界的重视,这是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的ColinRamshaw教授领导的新科学小组提出的专利技术。 诞生最初是由设想用精馏分离去应征美国太空署关于微重力条件下太空实验项目引起的。1976年,美国太空署征求微重力场实验项目,英国ICI公司(帝国化学公司)的ColinRamshaw 教授等做了化工分离单元操作——蒸馏、吸收等过程中微重力场影响效应的研究,发现在零重力的状态下,其——液间的传质是不可能的,气体和液体不能有效地分离,而超重力使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相对变得微不足道,液体在巨大的剪切力作用下被拉升或撕裂成微小的液膜、液丝和液滴,产生巨大的相间接粗面积,因此极大地提高了传递速率系数,而且还使气液逆流操作的泛点速率提高,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生产能力,这些都对分离过程有力。这一研究成果促成了超重力分离技术的诞生。 在1981年ICI公司Ramshaw教授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填料式超重力床专利,在之后的几年时间(198l~1983年)连续提出了名为HIGEE(超重力)新技术的多项专利。 超重力技术的出现,对传质过程的强化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这项技术在化工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世界上许多大的化学公司都在竞相超重力技术(High Gravit y Tech nology)进行开发研究,并进行了一定的中试或工业化

北京化工大学 超重力技术及应用 课程论文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 北京化工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超重力技术及应用 课程编号:ChE541 任课教师:邵磊 完成日期:2014年12月28日 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号:2014200082 姓名:王晨曦 成绩:_____________

超重力法渣油催化加氢生产轻质油品 摘要 随着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硫、氮、金属杂质含量增加),以及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对炼油企业生产清洁油品并做到清洁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渣油加氢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献出了诸多优点,因此受到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1]。渣油加氢处理主要是脱除杂原子化合物的过程,加氢裂化过程除了脱除杂原子化合物,主要是生产轻质馏分油。 本文针对渣油加氢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情况,以及超重力技术的优点,提出了在超重力条件下对渣油催化加氢的构想。通过分析超重力条件对催化加氢过程中传质的强化,论述了该设想的可行性。 关键词:超重力;渣油;催化加氢

目录 摘要 .................................................................................................................................................. I 1超重力技术简介. (1) 2构想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渣油催化加氢 (1) 3可行性论述 (2) 4参考文献 (3)

1、超重力技术简介 超重力指的是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在化工过程中常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而模拟实现。超重力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2]是利用超重力条件下多相流体系的独特流动行为,强化相与相之间的相对速度和相互接触,从而实现高效的传质传热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获取超重力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转动设备整体或部件形成离心力场,涉及的多相流体系主要包括气-固体系和气-液体系。 在超重力环境下,气体的线速度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同时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相对变得微不足道,并且强大的离心力使液体在巨大的剪切力和撞击下被拉伸成极薄的膜、细小的丝和微小的液滴,产生巨大的相间接触面积,使相间(如气-液)传质过程得到高度强化,从而减小扩散阻力,加速相际间的传质速率[3],单位设备体积的生产效率能够提高1~2个数量级,尤其适合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2、构想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渣油催化加氢 渣油催化加氢技术是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使渣油和氢气进行催化反应,渣油分子中硫、氮和金属等有害杂质,分别与氢和硫化氢发生反应,生成硫化氢、氨和金属硫化物,同时,渣油中部分较大的分子裂解并加氢,变成分子较小的理想组分。 超重力技术利用强大的离心力场代替了重力场,从而实现了相间传递过程的强化。由于强大的离心力场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反应器中的氢分压,而提高氢分压对渣油加氢催化剂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可以抑制焦炭生成,减少催化剂表面积炭量,增长催化剂使用寿命等。 基于超重力环境对渣油催化加氢的积极影响,从而提出将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渣油催化加氢过程。 根据现有的固定床渣油催化加氢工艺流程[4],本文中构想的反应工艺流程图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研修计划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学习计划;彬县范公小学池利平;2014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培训学习,这无疑是;一、指导思想;通过网络学习,在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理解;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生物教学不断;三、学习方式及内容;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学习计划 彬县范公小学池利平 2014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培训学习,这无疑是在我的教育教学成长上添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长进,我以在培训期间各位专家教授的授课精髓为指导,制定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网络学习,在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生物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学习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超重力反应器制备纳米氢氧化镁的实验研究

······· ·· ······· ·· 研究与开发 超重力反应器制备纳米氢氧化镁的实验研究 申红艳,刘有智,朱芝敏 (超重力化工过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中北大学,山西太原030051) 摘 要:从强化微观混合和传质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新型的撞击流-旋转填料床(IS-RPB )反应器制备纳米氢 氧化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激光粒度仪和X 射线衍射仪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考察了镁离子初始浓度、反应物浓度比、超重力因子、液体流量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氢氧化镁形貌、粒径分布、晶相结构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镁离子初始浓度为0.75mol/L 、反应物浓度比[c (Mg 2+)∶c (OH -)]为1∶2、超重力因子为71、液体流量为40L/h 、反应温度为60℃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氢氧化镁呈六方片状,纯度高,晶粒尺寸为15.9nm ,粒度分布均匀,具有较完整的六方晶系结构。 关键词:超重力反应器;旋转填料床;氢氧化镁中图分类号:TQ1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90(2019)04-0014-05 Study on preparation of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with high -gravity reactor Shen Hongyan ,Liu Youzhi ,Zhu Zhimin (Shanx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High Gravity Chemical Engineering ,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China ) Abstract :It proposed a novel impinging stream -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IS -RPB )to prepare magnesium hydro -xide nanoparticles from the view point of intensifying micro -mixing.The effects of various operating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initial Mg 2+concentration ,reactant concentration ratio ,high gravity factors ,liquid flow rate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morphology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rystal structure ,and crystal size of magnesium hydroxide were studied.The prepared product was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laser granularity tester ,and X -ray diffraction.The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with hexagonal flake -like shape ,high purity ,crystal size of 15.9nm ,narrow particle size distribu -tion ,and hexagonal structure were prepared by high -gravity precipitation method when the initial Mg 2+concentration was 0.75mol/L ,reactant concentration ratio was 1∶2,high -gravity factor was 71,liquid flow rate was 40L/h ,and reaction tem -perature was 60℃. Key words :high -gravity reactor ;rotating packed bed ;magnesium hydroxide 近年来,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化,为了减少有机阻燃剂的有毒副作用,氢氧化镁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型无机阻燃剂,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1]。但普通氢氧化镁的阻燃效率低,要使阻燃材料达到理想的阻燃要求,氢氧化镁的添加量通常高达 60%,如此高的添加量会使阻燃材料的机械性能和 力学性能显著劣化[2-3]。为了减少对阻燃材料机械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氢氧化镁粒径纳米化成为阻燃领域的发展方向[4]。目前,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方 法主要有直接沉淀法[5]、水热法[6]、微波辅助法[7]和微乳液法[8]等。相对其他制备方法而言,直接沉淀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产品纯度高、产品粒径和形貌可控,因而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但工业上通常采用传统搅拌釜为反应器,由于该反应器的微观混合时间远远大于直接沉淀反应的成核时间,致使反应在非均匀的微观环境下进行,导致产物粒径大且分布不均匀。此外,传统搅拌釜为间歇式反应器,反应分批次进行,产物存在批次重现性差的问题[9]。由此可 基金项目: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801D221086)。收稿日期:2018-10-15 作者简介:申红艳(1982—),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超重力技术制备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的研究,已发表论文9篇; E-mail :shy_shenhongy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910500.html, 。 第51卷第4期2019年4月 无机盐工业 INORGANIC CHEMICALS INDUSTRY Vol.51No.4Apr.,2019 ·14 ·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案(1)(1)

(2016——2017学年)陶乐第一小学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案 1.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增强教师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整合于学科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结合我校的特点及实际需要,制定本方案。 二、培训目标 1.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培训,拓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视野,更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对信息化软硬件的使用习惯。 2.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培训,教师能够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学科的资源并下载并进行整合,多媒体教学设备上一堂较好的多媒体课等,强化教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与学的意识,提升融入能力。 3.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方法。 4.通过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培训,能独自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电子表格进行公式运算,PPT课件修改和制作。 5.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开放式培训,帮助教师学会获取、利用和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此增强专业发展的底蕴;同时生成和积累一批高质量的教师应用成果。 三、培训对象 陶乐第一小学学科教师。 四、培训阶段 本次培训包括研修导航、研修与实践、资源建设、成果总结等四个阶段,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如下:

五、研修活动及内容 (一)研修内容 研修活动一:参加诊断测评,找准能力提升短板研修活动二:主动熟悉平台,明确研修任务要求研修活动三:更新教育理念,技术支持专业发展研修活动四: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研修活动五:参加培训测评,检验衡量参训成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2015年上学期,我参加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学习,本次的培训学习对我来说很实用,收获颇大。 在培训中,我明白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职业的专业性。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教育应溶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数据,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加以综合分析达到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 1、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础。

2、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3、学习收获巨大。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4、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