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皮内镜下经腰椎间孔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操作规范

经皮内镜下经腰椎间孔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操作规范

经皮内镜下经腰椎间孔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操作规范
经皮内镜下经腰椎间孔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操作规范

经皮内镜下经腰椎间孔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操作规范

(maxMorespine椎间孔镜技术)

一、【适应症】:

1.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严重,腿痛重于腰痛,经严格的保守治疗6~8周无效或已造成急性神经功能障碍者,包括旁中央型、外侧型的突出、破裂、游离的椎间盘,最佳适应证为单节段的外侧型突出。

2.尽管保守治疗有效,但症状很快复发,且反复发作两次以上,发作时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病史超过半年以上者;或者虽然症状体征都不十分严重,但病史较长,诊断明确,患者有手术治疗要求者。

3.无论病史长短,一旦出现神经根麻痹损害者,如拇趾伸肌肌力Ⅳ级以下。

4.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损害,如大小便功能障碍,CT 显示椎间盘或后纵韧带无明显钙化者。

5.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椎间盘突出。

6.突出物有钙化的椎间盘突出。

7.有神经根受压的阳性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拇指伸屈试验(+)、膝或跟腱反射减弱等。

8.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相一致。

9.愿意接受椎间孔镜手术并承担穿刺失败需转行开放手术风险者。

二、【禁忌症】:

1.有脊柱畸形、肿瘤或曾行化学溶盘术以及腰椎滑脱等节段性不稳定表现者。

2.合并有严重内脏功能异常或其他身体状况异常不能承受手术者。

3.有严重肌力下降、足下垂或马尾综合征者。

4.出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或正使用抗凝药物者。

5.妊娠妇女以及女性月经期间者。

6.术前感染者

(1)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切口及附近(15cm内)有感染;

(2)非手术部位的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常通过血运发生椎间盘炎及硬膜外感染;

(3)潜在感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

(4)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7.有严重心理障碍、手术恐惧等心身性疾病者。

8.症状、体征表现与影像学检查不一致者。

9.期望值过高术前经过充分的交流沟通,患者及家属期望值仍过高者。

三、【操作方法】:

第一步:病人体位

如果采取侧卧位,则患侧朝上,背部朝向术者,在腰部放一个枕头或支架,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屈曲。如果采取腑卧位,则患侧朝向术者,在腹部、额部、膝部各放一支架,踝部垫一软枕,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微屈。

第二步:确定进针路线

首先沿着脊突标记正中线,然后标记髂脊。如果要进入L5/S1,进针点一般要旁开中线12-14cm。当C型臂放在侧位时,用一个长的器械,如抓钳,帮助确定进针路线。当达到突出的髓核时,画一条进针路线。然后在水平距离线上再画交叉点。此点即为进针点。

第三步:消毒、铺巾、连接(调试)椎间孔镜手术系统

严格按照外科手术消毒、铺巾规范进行。并连接(调试)椎间孔镜手术系统以备用。

第四步:麻醉、穿刺置管

(一)手术采用静脉镇静(镇痛)+局麻:在麻醉医生静脉镇静(镇痛)基础上,患者俯卧或侧卧位由手术医师行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再经穿刺点插入18G的穿刺针,穿刺路径上逐层注射0.5%利多

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直至穿刺侧的相应上关节突肩部并行局部浸润麻醉。

(二)放置导丝:经18G的穿刺针放置导丝,沿着导丝退出18G 的穿刺针,导丝保留在原位,沿导丝切开皮肤7mm。

(三)于皮肤切开处沿导丝插入一级扩张器达上关节突肩部。

(四)缓慢退出一级扩张器,沿导丝插入二级扩张器达上关节突肩部。

(五)缓慢退出二级扩张器,沿导丝插入一号尖头TOM针,拔出导丝,然后用无痛锤进行敲击至关节突穿透或半透状,而后退出尖头TOM针芯,插入钝头TOM针芯缓慢进针达靶点,退出钝头TOM针芯,插入导丝。

(六)缓慢退出TOM针,沿导丝插入4.0mm骨钻,将孔扩大到4.0mm。

(七)缓慢退出4.0mm骨钻,沿导丝插入6.0mm骨钻,将孔扩大到6.0mm。

(八)缓慢退出6.0mm骨钻,沿导丝插入7.0mm骨钻,将孔扩大到7.0mm。

(九)缓慢退出7.0mm骨钻,沿导丝插入8.0mm骨钻,将孔扩大到8.0mm。

(十)缓慢退出8.0mm骨钻,沿导丝插入二级扩张器,再沿二级扩张器插入工作套管。

第五步:放置椎间孔镜

1.打开光源,再次调节白平衡,达到最佳彩色效果。

2.把椎间孔镜放入工作套管。调节合适的水流量和压力。

第六步:摘除突出的髓核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病人必须保持清醒和配合。通过椎间孔镜的工作通道操作。直接摘除突出的髓核。全部摘完突出的髓核后,通过椎间孔镜可以清楚地看到神经根。转动工作套管观看周围组织检查是否还有游离的髓核碎片。

第七步:应用双极射频

采用独特设计的可伸屈和(或)转向的双极射频电极可以通过椎间孔镜的工作通道达到工作区域用于止血、消融髓核、以及通过组织收缩的作用封闭纤维环。

第八步:注射臭氧

消除无菌性炎症和组织水肿,防止手术感染。

第九步:缝合伤口

在皮肤切口处采用外科缝合方法缝合。

第十步:无菌纱块保护

无菌纱块保护、固定,腰围固定,整体搬运,护送回病房。四、【注意事项】:

(一)严把适应症、禁忌症,做好术前有效沟通及健康教育并签署相关文书。

(二)摆放体位时需注意胸部、腹部压力的变化以及骨突部位的保护。

(三)穿刺前必须先将椎间孔镜系统进行连接并调试,设备正常方可进行穿刺。

(四)插入尖头TOM针后,如发现位置不准确,可用定位调剂套管进行调节。

(五)插入尖头TOM针穿针,如未穿透关节突可换钻头TOM针穿刺,一经穿透关节突时必须换钝头TOM针穿刺,否则易损伤神经。

(六)插入骨钻时应逆时针旋转进入,顶到关节突后再进行顺时针旋转进入,以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

(七)置入工作套管时正确的位置应该是开口正对靶点或神经根下方,斜面开口朝向硬脊膜囊或神经根。

(八)镜下操作手法宜轻柔,勿盲目钳夹,做到操作区域充分止血,必要时放置引流管。

(九)术后6小时可适时进行坐骨神经牵张训练。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赵学军, 左玲, 傅志俭, 宋文阁, ZHAO Xue-Jun, ZUO Ling, FU Zhi-Jian, SONG Wen-Ge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疼痛科,济南,250021 刊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年,卷(期):2013,19(1)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7条) 1.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 2000 2.Yeung AT Minimally invasive disc surgery with the 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YESS) 1999 3.Hoogland T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with foraminoplast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2003 4.宋文阁;傅志俭;马玲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8(4) 5.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手册 2003 6.MacNab I 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 root involvement in 68 patients 1971 7.Wang M;Zhou Y;Wang J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on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 lumbar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2012 引证文献(2条) 1.李再宝经皮椎间孔镜下突出物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期刊论文]-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5) 2.张兆振.杨豪.郭会卿.李沛.郑福增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01086702.html,/Periodical_zgttyxzz201301004.aspx

最新全部步骤(椎间孔镜)手术

STORZ椎间孔镜技术操作步骤 概念 德国STORZ 的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由外向内( outside-in)”技术。使用由德国STORZ公司专利的、独特设计的椎间孔镜和相应的配套手术器械,从病人身体侧方或侧后方进入椎间孔,在工作三角区实施手术,工作套管放在硬膜外腔,神经根的下部,因此,可以避免损伤神经根。工作套管不放在椎间隙,从椎间盘纤维环之外使用STORZ独特设计的一套完整 的手术器械,在内窥镜直视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后,使用美国ellman公司独特设计的、可控制长度和弯曲角度的双频射频机专用的Trigger-Flex双极技术消融残余组织、止血、和利用局部热收缩的原理,封闭破损的纤维环。手术时,病人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医生和病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实施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整个手术过程可以不到1小时,病人在手术后当天就可以出院。手术可以在门诊手术室完成。与目前其它的脊柱微创髓核摘除技术相比,STORZ椎间孔镜技术适应症更广、更微创、损伤更小、效果更明显、恢复更快。 TESSYS?椎间孔镜技术原理图示 安全三角区用椎间孔镜和相应配套器械在安全三角区摘除突出的髓核手术入路侧面观手术入路背面观手术入路轴向观手术前L5-S1左侧尾端突出髓核随碎片解压后的神经根手术后L5-S1左侧尾端

手术前L3-L4外侧向椎间盘突 突出的髓核碎片解压后的神经根手术后出 标准配置器械和设备 椎间孔镜 STORZ提供两个系列的椎间孔镜。一个是独特设计的专门配 合其光电一体机的椎间孔镜,另一个是可以与其它光源和摄 像系统兼容的椎间孔镜。椎间孔镜的工作通道最大可以达到 3.7 mm。 手术器械 STORZ 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手术器械。既可以实施椎间孔镜下手术,也 可以实施经皮穿刺手术。 环钻 STORZ专门为扩大椎间孔设计的环钻可以安全有效地扩大椎间孔,不 会损伤到神经和其它软组织。 射频机: 脊柱外科专用的Ellman(Elliquence) 4.0/1.7 MHz双频射频机。专门 为髓核消融和纤维环收缩设计的两档双极功能(双极消融和加力双 极消融)。专利的独特设计的可伸缩、可弯曲双极射频电极可以通 过椎间孔镜的工作腔达到工作部位,根据手术的需要任意改变工作 方向。 选配件 治疗椎管狭窄器械 STORZ专门为治疗椎管狭窄独特设计的一套完整手术器械可以通过 椎间孔镜的工作通道治疗椎管狭窄。 光源摄像一体机 STORZ专门为脊柱微创手术独特设计的光源摄像一体机。

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

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以腰部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的骨科疾病, 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应用椎间盘镜下手术系统摘除椎 间盘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技术,是微 创外科在骨科领域内的新进展,具有手术创口小、组织损伤小 ,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中出血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 短,患者治疗费用低等优点。我院自2012年开始至今应用此技 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50例,术后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 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0~68岁,平均52岁,均为反复腰骶部疼痛并伴有患肢神经压迫症状,CT确诊不同程度椎 间盘突出.。保守治疗数月至数年无明显效果。 2手术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 心理护理:术前一日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了解病情、心

理状态、特殊需求,针对患者不同焦虑心理给予合理解释,向 患者介绍所患疾病的病因,简单地介绍手术过程、麻醉方法、 手术优点及手术室环境布局,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先进性、科学性。从被动的手术状态转为主动配合手术的良好状况。 2.1.2 体位训练:在术前访视过程中常规指导患者训练俯卧位姿势, 以便术中能耐受体位带来的不适。 2.1.3 器械物品准备:①器械敷料:椎间盘镜系统、MED专用器械、椎 管手术敷料包、无菌手术衣、基础敷料包。②一次性物品:20m l注射器、3/0可吸收线、手术粘贴巾、敷贴、吸引器管。③仪器:C形臂透视机。 2.1.4 手术方法:皮肤消毒前先用C型臂X光机定位,用2.0的克氏针在对应的椎间盘上方,做好定位标记,取走克氏针,常规消毒铺巾,在距脊柱中线1cm处做平行于中线的切口约长1.5cm,定位 针从切口插入,在X光机的指导下,直达病变部位的上一个椎板下缘,穿透腰背筋膜,沿定位针顺序插入扩张管,直达椎板下缘,将附近的肌肉组织及软组织剥离推移至周围,防止影响镜 下视野,最后插入工作管道,取出扩张系列,构成通道,将内 窥镜插入通道锁定,应用窥镜电视系统观察术野,用椎板咬骨钳、髓核钳清除椎板间隙的软组织,如有出血可用电凝止血,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护理

*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225500) 2012年4月8日收稿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经治疗症状反复甚至加重时,手术治疗是解除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首选方法。而术前术后的密切病情观察和护理是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保证。关键词:脊柱;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2-0161-02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护理 王友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 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 。多数在抬重物、 弯腰用力,扭转或劳累后发病。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对症状严重、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是解除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首选方法,而术前术后严密的观察及高质量的护理又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效果。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腰椎板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经过全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4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3~73岁。术前均经过CT 或MRI 检查示腰椎间盘突出,同时伴有程度不等的下肢疼痛或麻木的临床症状。术后3~6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和其他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2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克服患者紧张恐慌情绪。选择手术的大多数是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伴有剧烈的疼痛,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个别病人经济负担比较重,不仅要承受生理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压力也很大;同时又担心术中损伤神经导致瘫痪或术后复发等情况,导致术前紧张、焦虑等情绪。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术前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此类手术的特点及优越性、麻醉方法以及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倾听患者的陈述,了解其需求,多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以解除其顾虑和担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主动配合。2.2一般护理: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的整洁、肃静。卧硬板床,训练床上使用便器,以防术后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而引起大小便潴留。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协助做好术前常规检查,如血液常规,大小便常规,心电图、拍胸片,血生化检查等。做好术前皮肤准备,上起肩胛骨,下至骶尾部,双侧到腋中线剃净汗毛,避免损 伤皮肤。手术前晚沐浴、更衣、更换床单位,注意不要擦洗掉医生 手术的定位标记。手术前一日给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术前禁食、禁水6~8小时,手术清晨给予清洁灌肠,预防及减少术后腹胀和内源性感染。对过度紧张的患者,术前晚给镇静剂,以保证充分休息。3术后护理 3.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意识、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直至平稳,如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可能为术后出血,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2观察末梢血运和肢体活动情况:嘱咐家属在麻醉消失前每小时进行一次双下肢按摩,每次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并适当抬 高患肢,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2] 。观察创面敷料渗血情况,如敷料渗血较多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及时更换敷料并加压包扎。为病人更换衣服及实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注意遮挡、保暖,防止着凉。3.3马尾神经功能的观察:马尾神经功能的观察是骨科特点的专科护理工作,由于手术可能牵拉、挫伤马尾神经,或硬膜外血肿直 接压迫,均会造成马尾神经损伤[3] 。因此, 术后72小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是否存在,观察膀胱的功能,有无尿潴留和尿失禁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异常现象。3.4预防褥疮:术后床铺选用硬板软垫床,并保持床单位的平整、清洁、舒适。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小时,床头建立翻身卡,每两小时协助翻身一次,翻身时指导患者将两手交叉放于胸前,躯干必须保持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和屈曲,每日取左45°、一平一右45°卧位4~5次,每次20分钟,保持皮肤清洁,受压部位每次按摩5分钟,防止褥疮的发生。3.5防止病人便秘:因麻醉用药及术后活动量的减少,病人容易引起便秘。术后恢复饮食后应注意保证足够的饮水量,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在保证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基础上进食适量的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教会病人家属腹部按摩的手法,从下腹部开始用大、小鱼际肌顺时针方向做环形按摩,每日按摩2~3次,对其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术后三天未排 便者,可以口服中、 西润肠药帮助排便,可用开塞露1~2支诱导排便或肥皂水灌肠。 3.6呼吸系统护理:因为咳嗽反射渐减弱及手术后疼痛会导致清

3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失败原因及对策分析

3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失败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失败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5年8月,我科实施的80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病例资料,其中有3例失败,中转为开放性手术的患者,通过分析其失败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结果:手术失败原因分别为:出血、疼痛及硬膜外高压。结论:通过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微创的手术方法,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优良等特点【1-3】,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及患者的关注。同时因为术野暴露小,操作空间有限,该手术方式对术者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具备良好的立体空间思维,学习曲线陡峭【4】,临床中亦不乏手术失败,中转为开放性手术的实例。通过分析失败原因及制定相应对策,将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自2012年11月-2015年8月,我院共计开展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其中有三例镜下手术失败,中转为开放手术,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2年11月-2015年8月在我院由同一

组手术医生实施的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共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范围为22-64岁(平均42岁),病史从3月-10年不等。所有病例术前都行CT/MRI/X片确诊,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相一致,正规保守治疗3月无效,术前常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 1.2手术器械:采用德国 Joimax 公司生产的THESSYS 脊柱椎间孔镜手术系统。 1.3 术前影像学检查:常规行CT/X/MRI检查,明确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确定椎间孔形态,椎间隙高度,排除合并严重狭窄及不稳,制定穿刺策略。 1.4手术方法:局部麻醉,健侧卧位,C臂机透视定位,穿刺成功后,扩张软组织,环锯扩大椎间孔,置入工作套管,接入内窥镜系统,取尽镜下所见突出物,充分松解神经根,松解范围:头端至出口根;尾端至侧隐窝。无明显出血后退镜,缝合切口。术后六小时后在腰围辅助下可适当下地活动,第二天开始功能锻炼。 二结果 手术成功77例,失败三例,病例一:70岁女性,L4/5椎间盘突出,病史14月,术中出血较多,热凝止血失败,导致血盲,改为后路开窗治疗,手术失败原因为出血。病例二:49岁男性,L5/S1突出,病史6月,置入工作通道过程中出现剧痛,无法继续手术,二期改开放手术治疗。失败原因考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ICD-10:M51.202) 行腰椎间盘突出经皮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80.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症状、体征提示。 2.影像学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手术方式:经椎间孔入路脊柱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2.手术途径:经皮穿刺。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M51.201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经简单

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胸部X片; (5)腰椎MRI、腰椎间盘CT、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彩超、心脏彩超、血生化、血脂、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局麻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 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脱水、消炎镇痛等治疗。 2.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护理分析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19T13:21:31.7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作者:王满珍 [导读] 对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实施术后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吉安 343100 摘要:目的:对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实施术后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自2015年9月-2017年7月的45例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分析其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结果:护理后,4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下床活动,8-12d出院,无并发症的发生,且术后患者的疼痛感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在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护理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目前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新型微创手术,其治疗后创伤效、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因此被临床广泛应用。而不论何种手术均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伤害,在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恢复。本文就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在术后实行相应的护理,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现将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自2015年9月-2017年7月的45例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5例,20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7.5±2.5)岁,病程2-8个月,平均病程(4.5±0.5)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且均采用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手术指征,具有严重的外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的患者。分析两组的基础资料显示,资料数据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1.2护理方法 对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①体位护理:术后将患者安全送入病房,采取3人平托的方式将其放在病床上,然后去枕平卧6h,待患者呼吸、血压平稳后可翻身,在翻身过程中以及翻身后要保持脊柱在同一水平上,在脊背处垫较硬的枕头,防止发生旋转扭曲、推拉等。②病情观察:术后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每30min巡视一次,同时告知看护家属若患者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对其双下肢的感觉、肌力、神经根压迫等进行评估,若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密切观察其伤口,积极预防伤口感染和出血[1]。③功能锻炼:术后应视患者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功能锻炼,在初期,若患者活动受限,则应由护理人员进行被动训练,注意患者的耐受程度,待患者可以自行训练时,应指导其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训练,(1)直腿抬高运动:患者仰卧于床上,左右腿交替抬起,抬至最大限度后放下,再抬另外一只,交替进行,3-5次/d,每次5min,也可以手扶栏杆进行,能够有效防止神经粘连;(2)腰背肌运动:首先指导给患者进行五点支持训练,知指导患者取仰卧姿势,将双膝屈曲,将足跟、头部、双肘作为支撑点,将骨盆缓慢抬起,使得膝关节与腹部保持在同一平面,缓慢放下,1-2次/d,每次30min,在14d后进行飞燕式运动,避免久坐和剧烈运动[2]。④饮食指导:术后患者应注意饮食,多食用高蛋白、易消化、维生素和纤维丰富的食物,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少吃甜食、面食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同时注意应营养搭配,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促进身体的恢复。 1.3观察指标 分析其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值检验,数据用SPSS19.0版软件进行计算,若P<0.05,则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护理后的并发症和治疗效果 结果45例患者均恢复,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在术后3-7d下床活动,8-12d出院,恢复较好。 2.2分析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 对术前、术后疼痛程度的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术前其VAS评分为(4.68±1.24)分,术后其VAS评分为(2.71±0.32)分,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t=10.319,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较多的工作性质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发病后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腰痛、腿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临床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常常以手术治疗为主,而传统的手术治疗伤口较大,出血较多,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感染,且引起较多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则是一种微创手术,术后患者恢复快、效果好,但是手术均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应在术后实施相应的护理,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促进身体的恢复[3]。手术往往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术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则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减少伤口的感染等。通过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指导,使其处于舒适的体位下,然后继续接受治疗,提高其舒适度和满意度;然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对其饮食的指导,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积极预防便秘,同时配合药物治疗,促进身体的康复。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康复训练,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督促患者以正确的方式按时训练,有效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促进腰椎功能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预防畸形愈合。经文本研究显示,实施手术护理后患者均较好的康复,无并发症的发生,且疼痛程度有明显的减轻,表明实施相应的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给予术后护理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采纳。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1)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ICD-10:M51.202) 行腰椎间盘突出经皮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80.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体征提示。 2.影像学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2.手术途径:经皮穿刺。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M51.201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经简单

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胸部X片; (5)腰椎MRI、腰椎间盘CT、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彩超、心脏彩超、血生化、血脂、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局麻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 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脱水、消炎镇痛等治疗。 2.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

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一、麻醉方式:硬麻或局麻 二、手术体位:俯卧于脊柱弓形手术架上,双上肢向前平放,膝、踝关节垫以软枕。 三、手术切口:腰椎后路正中切口 四、物品准备:椎间盘包、基础包、手术衣、剖腹单、椎间盘器械一套、冰生理盐水、手术巾、手套、酒精棉球、缝线、吸引器皮条、负压引流球、小纱布2只、中纱布另加6块、脑棉数块。肾上腺素*1支、0号可吸收线。 五、手术步骤 1、消毒皮肤,手术野贴手术薄膜。 2、脑外科薄膜。 3、以病椎为中心,依次纵形切开皮肤、皮下及腰背筋膜,递20号刀或电刀切开,纱布条于切口两侧压迫止血,椎板拉钩暴露,准备好两根较长绷带。 4、递电刀于棘突中线切开棘上韧带与椎旁肌附着处 5、骨膜下分离侧骶棘肌,于椎板与肌肉间填塞干纱布,显露椎板,递骨膜剥离器剥离。 6、探查,确认病变的椎间隙 7、剪除病变椎间隙的腰椎棘突:递瘠土咬骨剪,剪去棘突,圆头咬骨钳修整,充分暴露椎板。 8、切除椎间板韧带及黄韧带,递刀柄或电刀在近中线附近切开黄韧带。 9、探查硬膜囊有无粘连:递神经剥离子2根,将人带下的粘连分开,递吸引器头吸血,并用冰盐水冲洗止血。 10、切除椎板,扩大椎板间隙:递术者需要的椎板咬骨钳,咬除椎板,递神经剥离子,便咬边探查,并用纱布接取咬下的骨块。 11、暴露椎管,在神经拉钩的保护下,切开后韧带:递神经根拉钩,保护神经根,递11#刀切开后韧带和纤维环。 12、摘除髓核:递术者所需要的髓核钳,并用纱布接取咬下的髓核,装入小杯中保存,以备术后标本送验。 13、冲洗切口,彻底止血:递冲洗球,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洗引器头吸净血及碎骨渣,递电刀、干纱布止血。 14、必要时放置引流管兵固定。 15、清点手术用品无误后缝合切口:8*20三角针7#撑线缝和肌肉及筋膜,0号可以吸收线,再次清点手术用品,8*20三角针4#撑线缝和皮肤,有齿镊对和皮肤。

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手术记录

腰椎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手术记录 1.全麻成功后,患者取俯卧位,术区以 2.5%碘伏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 2.取腰椎后正中切口长约3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L5/S1节段,C形臂透视位置准确无误,沿患侧棘突切开韧带及肌腱,用骨膜剥离器将患侧肌肉从棘突和椎板上作骨膜下剥离,显露患侧椎板间隙至关节突外缘,经填塞止血后放入椎板牵开器显露手术野; 3.用椎板咬骨钳咬除患侧L5下关节突、椎板下缘及S1上关节突内侧缘部分骨质,以长柄小刮匙或薄而窄的骨膜剥离器分离黄韧带上下缘附着点,用血管钳夹住黄韧带下缘稍向后牵引,于直视下紧靠外侧纵行切开黄韧带,用神经拉钩将黄韧带牵向内,显露硬脊膜及外侧的神经根,以神经牵开器将神经根拉向内侧,即可见到突出的髓核组织,患侧神经根受压移位、充血、水肿、增粗,保护好脊髓及神经根后,双极电凝止血,用尖刀切开突出的纤维环,用髓核钳取出髓核,尽可能将椎间盘内碎片取出,减压充分后进一步减压患侧的L5神经根管,至神经根松弛,活动度良好;术区以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彻底止血; 4.清点手术器械、纱布等准确无误后,放置橡皮引流管一根,分层缝合,术毕。 5.术中出血约20ml,未输血,麻醉效果满意。

颈椎后路寰枢椎关节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记录 1.全麻成功后,患者取俯卧位,在颅骨牵引下将头颅置于头架上,使枕寰枢关节处屈曲位,下颈椎后伸位,术区以 2.5%碘伏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 2.自枕骨粗隆至C3棘突后正中纵行切口长约8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项韧带后,用电刀与Cobb剥离器骨膜下剥离椎旁肌,显露C1后弓,C2和C3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外缘;用神经剥离子探及寰椎后弓下面、侧块的内缘和下面,确定进针点,用高速磨钻在选定的进针点磨出一个洞,拧入直径 3.5mm、长30mm的侧块螺钉;在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选定穿刺点,用磨钻磨出一个洞,拧入直径3.5mm、长24mm的椎弓根螺钉;C形臂透视位置满意后,将枢椎棘突向前推,在寰枢关节充分复位的情况下,将预折弯好的纵棒套入螺钉尾端,加压固定,借助于棒的预弯角度使寰枢关节进一步复位; 3.用尖嘴咬骨钳将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的表层皮质咬去,用磨钻磨粗糙,由髂后上棘掏取约20g松质骨,剪成颗粒状,植于C1后弓和C2椎板间,压实后用明胶海绵覆盖,术区以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彻底止血; 4.清点手术器械、纱布等准确无误后,放置橡皮引流管一根,分层缝合,术毕。 5.术中出血约20ml,未输血,麻醉效果满意。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后的护理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01086702.html,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后的护理体会 作者:肖杰芳李艳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5年第11期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行推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的术后标准化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患者住院时间5~7 d。术后末次随访时按照Macnad疗效评定标准:优10例,良5 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0.0%。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神经根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切口小,技术含量高,加强术后护理,对于患者预后恢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摘除;椎间孔镜;术后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年龄跨度大、疗效不确定为其特点。由于腰部椎体退行性病变造成纤维盘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微创手术,其手术精确度高、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少、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而被广大患者接受,我科室椎间孔镜下行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的患者,经过标准化术后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20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20~70岁。患者术前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下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以L4/S5、L5/S1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入院后经完善相关检查,在局部麻醉下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1. 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1.3疗效判定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护理 王友兰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经治疗症状反复甚至加重时,手术治疗是解 除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首选方法。而术前术后的密切病情观察和护理是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保证。 关键词:脊柱;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 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 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1]。多数在抬重物、弯腰用力,扭转或劳累后 发病。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对 症状严重、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是解除病痛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首选方法,而术前术后严密的观察及高质量的 护理又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效果。我院自 2008年 1月~2010年 12月对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腰椎板切 开髓核摘除术治疗,经过全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 了满意的效果,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40例患者中,男 18例,女 22例,年龄 33~73岁。术前均经过 CT或 MRI检查示腰椎间盘突出,同时伴有程度不等的下肢疼痛 或麻木的临床症状。术后 3~6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和其他并发症 发生,效果良好。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克服患者紧张恐慌情绪。选择手术

的大多数是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伴有剧烈的疼痛, 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个别病人经济负担比较重,不仅要承受生 理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压力也很大;同时又担心术中损伤神经导 致瘫痪或术后复发等情况,导致术前紧张、焦虑等情绪。因此,心 理护理尤为重要,术前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用浅 显易懂的语言介绍此类手术的特点及优越性、麻醉方法以及术后 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倾听患者的陈述,了解其需求,多介绍 手术成功的病例,以解除其顾虑和担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 且主动配合。 2.2一般护理: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的整洁、肃静。卧硬板床,训练床上使用便器,以防术后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而引起大 小便潴留。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协助做好术前常规检查,如血液 常规,大小便常规,心电图、拍胸片,血生化检查等。做好术前皮肤准备,上起肩胛骨,下至骶尾部,双侧到腋中线剃净汗毛,避免损 *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 225500) 2012年 4月 8日收稿 文章编号: 1006-0979(2012)12-0161-02 伤皮肤。手术前晚沐浴、更衣、更换床单位,注意不要擦洗掉医生 手术的定位标记。手术前一日给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术前禁食、禁 水 6~8小时,手术清晨给予清洁灌肠,预防及减少术后腹胀和内源 性感染。对过度紧张的患者,术前晚给镇静剂,以保证充分休息。 3术后护理 3.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意识、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直至平稳,如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可能为术后出血,立即报 告医生处理。 3.2观察末梢血运和肢体活动情况:嘱咐家属在麻醉消失前每小 时进行一次双下肢按摩,每次 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并适当抬 高患肢,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2]。观察创面敷料渗血情况,如敷料 渗血较多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及时更换敷料并加压包扎。为病人 更换衣服及实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注意遮挡、保暖,防止着凉。3.3马尾神经功能的观察:马尾神经功能的观察是骨科特点的专 科护理工作,由于手术可能牵拉、挫伤马尾神经,或硬膜外血肿直 接压迫,均会造成马尾神经损伤 [3]。因此,术后 72小时应密切观察

《3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失败原因及对策分析》

《3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失败原因及对 策分析》 目的总结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失败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回顾分析xx年6月-xx年8月,我科实施的80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病例资料,其中有3例失败,中转为开放性手术的患者,通过分析其失败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结果:手术失败原因分别为:出血、疼痛及硬膜外高压。结论:通过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微创的手术方法,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优良等特点【1-3】 ,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及患者的关注。同时因为术野暴露小,操作空间有限,该手术方式对术者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具备良好的立体空间思维,学习曲线陡峭【4】 ,临床中亦不乏手术失败,中转为开放性手术的实例。通过分析失败原因及制定相应对策,将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自xx年11月-xx 年8月,我院共计开展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其中有三例镜下手术失败,中转为开放手术,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借鉴。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xx年11月-xx年8月在我院由同一组手术医生实施的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共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范围为22-64岁(平均42岁),病史从3月-xx年不等。所有病例术

前都行ct/mri/x片确诊,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相一致,正规保守治疗3月无效,术前常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 1.2手术器械。采用德国joimax公司生产的thessys脊柱椎间孔镜手术系统。 1.3术前影像学检查。常规行ct/x/mri检查,明确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确定椎间孔形态,椎间隙高度,排除合并严重狭窄及不稳,制定穿刺策略。 1.4手术方法:局部麻醉,健侧卧位,c臂机透视定位,穿刺成功后,扩张软组织,环锯扩大椎间孔,置入工作套管,接入内窥镜系统,取尽镜下所见突出物,充分松解神经根,松解范围:头端至出口根;尾端至侧隐窝。无明显出血后退镜,缝合切口。术后六小时后在腰围辅助下可适当下地活动,第二天开始功能锻炼。二结果手术成功77例,失败三例,病例一:70岁女性,l4/5椎间盘突出,病史14月,术中出血较多,热凝止血失败,导致血盲,改为后路开窗治疗,手术失败原因为出血。病例二:49岁男性,l5/s1突出,病史6月,置入工作通道过程中出现剧痛,无法继续手术,二期改开放手术治疗。失败原因考虑为疼痛。病例三:65岁女性,le4/5椎间盘突出,病史16月,术中出现颈痛,颈强直的颅内高压表现,对症治疗后无好转,二期改为开放性手术。失败原因考虑为持续硬膜外高压导致的颅内高压。以上病例经开放性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愈后满意。三讨论 3.1出血由于椎间孔镜下手术视野小,操作范围有限,一旦发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