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对华贸易逆差

美对华贸易逆差

全球经济四大失衡

分类:左小蕾阅读数:120评论数:1推荐数:2

经济失衡、全球经济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日在北京钓鱼台举办每年一度的中美战略和合作研讨会。正值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夕,关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再度成为主题之一。笔者认为,以往讨论全球经济失衡有许多误区和偏颇,故而希望从三方面作再分析:全球经济究竟哪里失衡、失衡主因是什么、如何寻求适度失衡下的全球半均衡。今天先谈第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全球经济今天在四个方面存在严重失衡。

第一方面,国际贸易失衡。这是以美国与99个国家的逆差为特征的。全球贸易失衡始于上世纪70年代。历史数据研究显示,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占GDP不到1%的贸易逆差主要对应德国、日本以及南美各国的顺差。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美国顺差扩至占GDP的3%左右,亚洲四小龙、四小虎成为对应美国贸易逆差增长的新的贸易顺差国。进入21世纪,美国贸易逆差最高扩大至6%左右,中国成为美国新的贸易顺差国。2007年,美国贸易逆差占GDP比重达到5.85%的最高纪录,全球也达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大贸易失衡。

第二方面,全球外汇储备失衡。数据显示,全球外汇储备自2000年起大幅增长,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大幅超过国际共同认定的三个月进出口需要的合理水平,亚洲各国外汇储备平均水平增长更大。2000年全球外汇储备1.936万亿美元,2010全球外汇储备达到8.986万亿,是2000年的4.5倍。2001年开始外汇储备逐年以超过18%速度快速增长,其中半数以上年份增长超过22%,远远超出全球同期3.93%的贸易增长和全球同期2.5%的经济增长水平,带来全球外储的空前失衡。

第三方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2006年《经济学家》杂志曾撰文说,2001年至2004年,全球外汇日交易量上升到1.9万亿美元,增长57%,衍生品日交易量达到2.4万亿美元,上升74%。2006年,美国共同基金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比过去4年增长66%。2007年12月27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全年规模达到596万亿美元,十倍于全球GDP总量。资产价格泡沫迅速膨胀,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快速扩张,最后把失衡推向了危机。

第四方面,发达国家主权债失衡。依照国际社会共识,国债占GDP的60%是安全经济线。20年来,日本已累积的国债达GDP的两倍,低迷的经济使日本国债还在不断增加。欧盟,特别是欧元区各国始终难以达到《里斯本条约》保持财政赤字水平不超过3%的规定,依靠滚动国债发行推动高福利体系下的经济增长。欧元区主权债总额占GDP的79%,一些国家爆发主权债危机,说明欧元区国债规模失衡。2007年危机之前,

美国未偿还国债总额占GDP的64%。2010年三季度美国国债超过13万亿,达到GDP的89.73%,其中4.31万亿为外国人持有。20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依赖不断增加负债推动增长的方式。

透过四大失衡,我们看到,全球经济失衡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失衡首先是全方位的,不仅是贸易失衡,而是全球商品贸易,金融资本,货币债务等多方面失衡的相互交织。资本、金融和债务的失衡比贸易的失衡更严重。贸易失衡也不只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失衡,而是美国与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失衡。

国际经济大环境从上世纪70年代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的失衡状态,近年来演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

另外, 2008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全球失衡。受危机影响全球消费市场萎缩,贸易规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负增长,受刺激经济计划影响第二季度贸易大幅反弹,危机导致贸易骤降骤涨更不稳定的态势;全球流动性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流入和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大幅上涨,泰国外储超过1300亿美元,4倍于亚洲危机时的水平;韩国外储较2000年增长近3倍;印度增长了7倍;中国外储2007年危机前较2000年增长10倍,危机后的2010年,较2000年增长16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疲软,但金融资产价格已快速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为拯救危机,发达国家主权债规模空前扩大,美国2009年和2010年国债规模分别增18.8%和17.61%,大大超过前10年8.72%平均增长水平。2011年美国国债可能达到占GDP100%的水平。欧元区主权债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8.34%和10.24%,是前10年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用泡沫救危机,用新的失衡救危机,会否再次陷全球于更大的危机之中,令人担忧。

后危机时代,全球各方需要深入研究失衡的最主要的原因,以找出最有针对性的、最合适的解决方式,方能走出失衡——危机——汇率纷争、贸易摩擦、货币战争——更大的失衡——新的危机死胡同这样的恶性循环。

美国贸易赤字调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2001-08-24 00:00:00

美国贸易赤字调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梁优彩洪平凡

(50人论坛·北京)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贸易赤字持续增长,2000年达到了4500亿美元,约占GDP的 4.5%。这引起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的关注,并促使他们开始分析美国出现巨额贸易赤字的原因和它的潜在影响。然而,最近的讨论一直集中在赤字的可持续性和今后减少赤字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问题。考虑到美国赤字的规模和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较大份额,经济学家担心任何突然的调整都可能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正像最近几年经济学家反复提到的,使减少赤字的过程能够平稳的进行,使调整过程对全球通货紧缩的影响能有效地得到控制,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对减少贸易赤字过程制定出一个时间表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诸如居民和投资者信心的突然变化等许多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赤字的减少,而居民和投资者信心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事实上,美国贸易赤字减少从今年初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伴随着技术股票的大幅度跳水,美国经济已开始急剧下滑。

本文的目的不是预测美国赤字的拐点,或分析赤字减少的原因。本文主要是根据联合国LINK模型系统的模拟结果,分析比较美国减少贸易赤字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但是,为了对美国贸易赤字状况有个总体了解,这里先概括介绍一下有关美国贸易赤字争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围绕美国贸易赤字争论的主要问题

有关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产生的原因和调整办法的分析文章越来越多。最近有些研究很有代表性,例如,根据对过去20多年OECD 国家减少赤字的跟踪研究,Freund 认为当赤字占GDP的比例达到5%左右时,政府就开始采取措施减少赤字,而伴随着赤字的减少经济增长将会放慢,货币也明显贬值。这项研究还表明,货币政策对平稳减少贸易赤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财政政策几乎对调整过程没有什么影响。

过去20年的大部分年份内,美国均有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赤字达到占GDP 4%的峰值时, 伴随着股票市场的大幅度调整和美元的显著贬值,减少赤字的调整过程就开始了。90年代初期当美国经济几乎陷入中度衰退时,赤字最终消除了。但是,一旦经济增长重新加快时,美国赤字再次上升,自90年代中期以来,赤字不断增加。

美国持续赤字的原因是什么?赤字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赤字会长期保持目前的水平吗?什么能够引起赤字下降?使美国贸易重新恢复平衡对全球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是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最关心的问题。

1、产生赤字的原因

对一个经济体来说,在一定时期内进口大于出口是产生贸易赤字的直观原因。但是,产生赤字的深层次原因非常复杂,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产生赤字的原因也是不同的。对于90年代美国出现贸

易赤字大家经常提到的一个原因是美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宏观经济表现不同。例如,1991-2000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创记录的 3.3%, 而日本和欧盟仅分别增长了1.3%和2%。因此,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导致其进口需求持续增加,而其他经济体的缓慢增长使得美国的出口增长十分缓慢。

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增加,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使得它吸引了较多的追求高额回报的国外投资。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对贸易赤字的增加发挥了多重作用。首先,它推动美元对其他货币升值。90年代后5年,以实际有效汇率测量,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20%以上。美元升值进一步刺激了进口,却抑制了出口。第二,流入的国外直接投资又进一步刺激了本来已经增长很快的投资,促进了美国劳动生产率和GDP的增长,进一步扩大了美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增长差距。

与增加吸收国外储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消费率不断上升。消费倾向的上升又导致进口需求增加。80年代美国贸易赤字伴随有大量的政府财政赤字,而90年代的贸易赤字是伴随着储蓄率的持续下降。

某些短期因素也是导致出现贸易赤字的原因。例如,1999-2000年石油价格的急剧上升增加了进口石油的费用,2000年因支付较高价格的石油进口使当年的赤字净增加600亿美元。另外,最近几年流入美国的部分国外资金也是受到某些短期的或投机因素的驱动: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规避风险动机;异常高的美国股市价格,也是外资大量流入美国的原因。

在最近的讨论中,对美国产生巨额贸易赤字的原因也有其他不同观点,尽管它们并不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例如,一些人认为,美国市场比其他市场更开放、国外市场较高的非贸易壁垒都是美国产生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他们还认为,美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也是贸易赤字不断增加的原因。

2、贸易赤字的影响

贸易赤字的影响包括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对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影响。如果贸易赤字能够通过资源在国家之间的再分配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并假定这个再分配过程是有效率的,那么美国经济和世界其他地区(同期有贸易顺差)的经济,按照古典贸易理论,都将会受益。换一句话说,问题并不是赤字对美国和其他地区经济是好还是坏,而是商品、服务和资本在全球范围流动的加快是否有好处?现在的全球经济系统能保证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再分配吗?当然,争论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集中在经济效率,而是在赤字的政治经济,即利益和成本在不同国家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分配是否公平的问题。

许多经济学家相信,赤字对美国经济来说是收益大大超过成本。首先,美国消费者从相对低的进口价格和丰富多彩的商品和服务中得到了好处。第二,外国资本流入的增加使美国保持较高的投资率,特别是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并由此推动美国经济在90年代实现了长期强劲的增长。不然的话,美国经济实现这么长时间的强劲增

长是不可能的。第三,国际竞争的加剧减弱了美国企业的定价能力,使美国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增加的进口又被认为是在失业率达到历史最低的同时使通货膨胀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安全阀”。

然而,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它们强调巨额贸易赤字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进口的增加直接导致美国制造业份额的持续下降,并由此导致该部门减少了几百万个工作岗位。并且,这些观点还认为,生产工人的工资降低和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都是贸易赤字增加的结果。

关于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影响,肯定的观点认为大的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特别是1997-9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时,强劲的美国进口需求是使受危机影响的发展中经济避免衰退的重要驱动力。与此相反,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美国大的贸易赤字表明国际经济系统不公平,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得到的好处要比其他国家多得多。首先,在目前的国际货币系统中,因为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许多其他经济体在他们的储备中必须储藏大量的美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种储备将会不断增加。这使得美国通过向其他国家发放“借条”从它们那里无偿地获得货币铸造税。第二,持久稳固的贸易赤字意味着美国不断地消耗掉世界其他国家的储蓄,使本来就缺乏发展资金的许多其他经济体的资金更加短缺,扩大了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增长和收入差距。

3、贸易赤字的持续性和逆转问题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保持一个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像上面提到的,实证研究表明,OECD各国当其经常项目赤字达到GDP的5%时,将会采取措施减少赤字。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赤字达到GDP的4.5%时,美国的赤字可能接近了拐点。但是,没有人确切知道逆转何时才会发生。

如果引起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比其他经济体增长得快,那么,赤字的持久性将取决于美国经济表现继续好于其他经济体的可能性。那些相信新经济的经济学家们相信,长期的ICT 革命已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在今后十年左右美国经济能够继续好于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在新技术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他们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大的贸易赤字可以继续。例如,某些预测估计,到2010年美国赤字可能达到GDP 的7%以上。

不过,即使相信新经济的人也同意,新经济并不意味经济周期的终止。实际上,现在美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急剧的周期下降。如果随着股市的进一步下跌,经济继续下滑,这种周期的驱动力将促使赤字开始逆转:居民储蓄率增加,外资流入将减少,美元将贬值。所有这些逆向变化可能已经发生。

因为美国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其

他经济体是否愿意继续把他们的储蓄投到美国,某些经济学家已开始研究美国继续从国外借款的能力。美国的净外债已达到了GDP

的20%,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发生债务危机时的水平。当时拉丁美洲几个经济大国的净债务达到了GDP的20%-30%。但是,某些OECD国家的这一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40-50%,

或者更高。所以,单用这一比例,人们还不能判定美国已达到了外债的上限。但是,一些经济学家争辩说,因为美国经济中可进行国际贸易的份额很小,大约只占GDP 的25%,因此外债已经占到了可交易GDP的80%,已达到了令人担忧的高水平。

比评估贸易赤字的可持续性和发生逆转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关于引发逆转的动因。一个关键问题是赤字将怎样减少。赤字将主要通过相对价格的调整,例如美元大幅度贬值,或通过实际部门的调整,例如减少美国的国内需求来减少吗?在美国,这种调整将主要通过减少投资,或通过提高国内储蓄来实现吗?这种调整将是一个突然的逆转还是一个平稳的调整过程?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对美国和全球经济意味着什么?对GDP的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相对价格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都有什么影响?联合国的经济专家利用LINK 全球模型系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其结果可概述如下。

三、不同调整方案的模拟分析

2000年9月联合国LINK中心对世界经济的预测作为基础预测,调整方案的计算结果要与基础预测相比较。在基础预测中,中期内美国GDP年均增长3%--3.5%,世界GDP年均增长3%左右,美国贸易赤字约占GDP的4.5%。

在讨论模拟结果之前,也需要关注模型系统的几个重要参数。美国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是1,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约是0.5(消费品进口的价格弹性是1左右)。其他国家进口的收入弹性均约为1,但各国进口的价格弹性不同。

1、急剧调整情况

过去几年,只有很少几个模型模拟美国经济的硬着陆情况,硬着陆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做了报道。但是,这些研究的重点是放在美国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股市崩溃对世界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收支调整只是模拟的部分结果,而不是研究的目标。然而,在联合国的模拟研究中,研究的重点是国际收支平衡变化本身。

在此模拟分析中,一个主要目标是在两年内把美国的贸易赤字减少一半。这个假设主要是通过减少美国国内需求来调整私人部门储蓄-投资平衡状况,减小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是这种调整将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许多因素都可能被看作是使赤字发生逆转的引发器,例如,美国股市崩溃�技术股已经暴跌,主版市场可能跟进;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突然改变�它们已从2000

年的峰值下降了30%左右;对未来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的大幅度下调可能引起国外资本流入的逆转等。而更多的因素可能被看作为美国硬着陆调整的催化剂。然而,本文的讨论仅局限在贸易赤字逆转的结果。

模拟的主要结果列在表中。美国贸易赤字在两年内由基础预测减少2000多亿美元,即比现在下降一半。赤字减少主要是降低进口需求引起的,模拟中进口需求减少2240亿美元。为了缩减这么多的

进口需求,国内需求要减少多少?按照现在的经济结构,消费将下降5.7 %,私人投资减少14%。

结果表明,美国私人部门储蓄-投资缺口的调整大部分将通过削减投资,而只有较小部分通过提高储蓄率。这可能是许多经济学家将要看到的最坏情况,因为减少投资将不仅意味着在当前时期减少国内需求,而且也意味着在未来有一个较小的资本库存和较低的收入增长。表中结果表明两年内美国GDP损失约 4.6%,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这种调整通过国际联系对全球经济通货紧缩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像在表上看到的,世界贸易(总出口)将减少3000多亿美元,或者说从基础预测下降4%。美国贸易赤字的减少将使其他许多国家的贸易平衡状况恶化。例如,欧盟和日本的贸易顺差将分别减少470和310亿美元。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可观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贸易平衡将下降750亿美元,其中,南亚、东亚和拉丁美洲占大部分。用GDP 测量, 美国经济硬着陆使全球经济支付的成本是两年内GDP增长率下降1.7个百分点,或减少6000亿美元。

在这个模拟中,假定美国贸易赤字仅减少一半。而如果迫使45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在两年全部消除,其影响至少要加倍。如果考虑到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影响程度还要大。通过模拟结果的简单推断可知,若两年内美国的贸易赤字全部消除,美国GDP 约损失10%,即美国经济将会出现严重的衰退,世界许多国家也将出现衰退。

不幸的是,在模拟中所描述的危险自2000年末一直在增加,美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急剧的减速,企业投资大幅度减少,企业和居民信心下降,技术股市暴跌,资金供应紧张。如果这个趋势不能很快停止,全球经济将按照模拟中描述的危险轨迹进入衰退。

2、一个过分乐观的模拟分析

第二个模拟是一个过分乐观的模拟,这里假定美国贸易赤字的减少全是通过增加国外需求实现的。同样,目标是两年内把赤字减少大约一半。问题是要使其他地区产生足够多的从美国的进口需求,要求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提升多少个百分点?正像表中所表明的,这个假设的调整过程不要求美国支付任何代价,它还将有所获益。模拟结果表明,世界其他地区的GDP 的增长率需要比基础预测提升3个百分点才能产生足够的外部需求使美国在两年内把贸易赤字减少一半。这要求在调整的两年内欧盟经济年均增长4.5%,日本增长3.5%。按照这些国家现在的经济结构,实现这样高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简单推断表明,如果美国贸易赤字完全消除全依靠增加外部需求实现,将要求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增长8%。在短到中期内,这是不可能达到的。

3、一个良性调整过程

在上面讨论的两个极端情况之间,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三个模拟仅仅是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目标是在两年内把美国的贸易赤字减少一半。假设这种调整是通过减少美国国内需求和增

加世界其他地区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像在表中显示的,在美国减少的约2000亿美元贸易赤字中,有约一半是来自减少进口,另一半来自增加出口。因此,美国经济的成本是GDP 增长率比基础预测下降1个百分点,即隐含在调整的两年内美国GDP

的增长率约为2-2.5%。与基殂预测相比,消费和投资下降也不严重。另一方面,调整将要求世界其他地区的收入比基础预测提高2%,即意味两年内欧盟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日本为2.5-3%。要求世界其他地区这么大幅度地提高经济增长率将是困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同时,如果调整过程能够持续一个更长的时期,要求世界其他地区提高经济增长率的幅度将要降低,也更可能达到。

4、调整的其他问题

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在美国贸易赤字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在许多文章中已有讨论。一些经济学家相信,美元大幅度贬值将发生在赤字调整之前,这种贬值实际上将是赤字逆转的原因,因为美国消费者将面临较高的进口价格,而世界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将面临较低价格的美国商品。但是,其他经济学家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汇率并不是一个先导指标。美元大幅度贬值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将发生在这个调整过程之中,它将与实际部门的调整同时发生。模拟结果支持后面的观点。实际上,按照模型的模拟结果,仅靠外部力量迫使美元贬值将不能足够有效地明显减少贸易赤字。首先,例如,因为传递因子约为0.5, 美元贬值20%将仅导致同期价格上升10%。第二,因为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贬值将使贸易和经常项目平衡产生一个“J” 曲线,即在贬值的最初几年内进口额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尽管实际进口量将会立即减少。

在上面报告的所有模拟分析中,为了显示“净影响”,这里没有任何积极政策的假设。按照在模型里建立的政策规则,假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常项目平衡调整的反应是“被动”的。例如,模拟分析1中,对于美国国内需求大幅度下降,美联储按照美国模型建立的货币反应函数在两年内将利率下调了300个基准点。与此同时,模拟分析表明,政府财政平衡比基础预测恶化了1500多亿美元,大部分来自税收的减少,也是部分地反映支出少量增加,这符合财政政策是“自动平衡器”的原则。

四、结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巨额、持续增长的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表明世界经济增长失衡。这种巨额赤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继续增长。仅靠市场的力量美国能使经常项目自动恢复平衡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不能保证这种调整是平稳的。像上面模拟分析所表明的那样,一个突然、急剧的调整可能导致美国和其他地区经济出现衰退。因此,实现平稳调整对世界范围的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一些政策的含义可以概括描述如下:

首先,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能使美国经常项目在短期内恢复平衡。实际上,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阻止突然的调整。现在,美国国内需求,特别是企业投资的突然下降应该尽快地使其稳定下来。为此,放松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效,因为财政政策要有一个较

长的决策过程

第二,在中长期内把美国贸易赤字平稳地调整到“零”,将既依赖于缩小美国私人部门的储蓄-投资缺口,又依赖于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提升。在美国,政策目标应该是鼓励高的居民储蓄率,并应该避免投资下滑。其他国家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促进收入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比前半期提高了1个多百分点,同期许多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却有明显下降。然而,鼓舞人心的是ICT 的传播和各种各样的结构调整(这种调整推进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内积聚了足够的动力。如果有更多的国家开始能够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获益的因素中得到好处,那么,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增长差距将会开始减少,因此美国的赤字也将减少。

第三,限制贸易,或采取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都不是缩小美国贸易赤字的好办法,因为它们都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反,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贸易自由化上,即进一步取消贸易壁垒和市场失真上。例如,中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加入WTO 肯定将会增加从美国的进口。同时,美国的出口控制可能会导致部分的贸易赤字。

最后,长期看,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输出将有利于美国的出口。只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稳定上升,全球对美国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产品的需求才能够增加。只有世界经济增长在国家之间变得更平衡时,持久稳固的巨额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才能避免。(2001/7/31)

表模型模拟结果(与基础模拟之差)

(中经网,梁优彩,洪平凡)

美国贸易赤字与美元汇率的相关性分析

2010年03月17日星期三 20:0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直至本世纪前5年,美国经济一直受到持续增长的巨额贸易赤字的困扰,同时,2002年以来美元开始对各主要货币持续贬值,美国政府人士认为这是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造成的,并要求美国逆差的主要来源国———中国改变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以改善美国的贸易赤字。

许多学者对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以及美元的汇率走向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高海红认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已经到了不可维持的程度,美元将要长期贬值作为回应。黄燕君、陈鑫云则认为美国的巨额经常贸易逆差总体上是可以维持的,美元在世界上垄断地位难以动摇。本文将根据贸易赤字和货币汇率的经济联系,结合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探讨二者的相关性问题。

一、贸易赤字与货币汇率相关性的理论概述

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货币汇率是货币的价格,各国货币汇率由其货币供求状况决定,对本币供过于求则本币在浮动汇率下贬值,反之则升值,在存在政府限制和干涉的汇率制度下则造成贬值或者升值的压力。而外汇市场上本币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贸易需求、对本国生产性投资需求(一般指直接投资)、对本国投机性投资需求以及对本国的旅游和服务需求等。

这些影响汇率的因素可以分为长期性和短期性因素两组,其中贸易和生产性投资需求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对货币汇率的影响最为稳定和关键,属于影响汇率的长期性因素。通常情况下贸易收支在长期内往往对一国汇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即贸易顺差容易带来本币升值,贸易逆差容易带来本币贬值。另一方面,投机性投资需求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属于短期性因素。

二、美国近年贸易赤字和汇率变动情况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几乎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数据,美国在70年代中期就处于贸易逆差,且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1984年贸易赤字突破1000亿美元,2003年超过5000亿美元,占到GDP的5%左右,2005年更是达到创记录的7258亿美元,占到GDP的5.8%左右。

1982年至2004年美元对主要国家汇率(如美元对加元、英镑、德国马克、欧元汇率)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通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美元对各主要贸易国家汇率从80年代以来经历多次起伏,80年代初期出现升值,1985年前后由于广场协议有一个人为的较大幅度贬值,但在20世纪90年代又在小幅波动中稳步升值,直至2002年出现贬值的趋势。我们可据此得出以下结论:贸易赤字与汇率相脱节。

三、美国贸易逆差与美元汇率脱节的原因分析

(一)美国公布的所谓贸易赤字数据存在统计上和适用性的问题,这使得其公布的贸易逆差对美元汇率的解释能力减弱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形式的发展,世界通行的逆差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正确反映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真实的贸易收支。

首先,贸易逆差数据没有说明网络贸易/电子商务和服务贸易以及投资收益汇回的情况。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据联合国的报告统计,作为知识经济的领头人———美国占有绝对份额。而传统的国际收支则不计入美国出口贸易额,美国逆差就被高估了。

而在服务贸易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心就开始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服务业

的发展必然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一直占最大比重,2004年美国占据了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约1/7强。

其次,贸易收支计量的原产地规则使得美国跨国公司严重扭曲美国逆差的真实性。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主要基于两种动机,一种是市场导向动机,即通过跨国生产规避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在本国市场销售产品以争取东道国产品市场。另一种属于成本导向动机,即希望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原料以及优惠的政策条件进行低成本生产,再返销回国内销售或进一步加工销往各国市场(两者都属于邓宁国际投资折衷理论中的区位优势)。但无论基于哪一种动机的跨国经营在原产地规则下都会扭曲贸易收支的计量:在东道国销售产品会产生出口消失效应,即原本应当计入向东道国出口的产品现在在东道国直接生产销售。而将在东道国廉价生产的产品返销回国内则产生进口创造效应,即原本在本国生产的产品现在需要进口,两者都会增加母国的贸易逆差。

(二)由于美元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贸易逆差和国外投资存在相关性,贸易逆差增加会带来国外投资的增加,减弱了贸易逆差的贬值效应

美国是一个严重依赖外国资本流入的国家,每年接受大量的外国资本直接投资(这是产生美元需求的重要方面),正是这些外国投资使得美国国际收支在几十年大量贸易逆差的条件下保持基本平衡,成为美元稳定的基本条件。根据美国商业部经济分析局的美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官方储备资产 U.S. official reserve assets, net),美国1982年到2003年的国际收支数据显示,美国20多年来的整个国际收支基本处于平衡。22年中只有8年处于逆差,且都不超过100亿美元,只占各年GDP的很小部分,这清楚地反映了外资流入对贸易逆差的弥补作用,那些对美顺差国花费高额代价换回的美元以政府债券、公司股票或存款等形式流回美国,等于为美国提供贴息贷款,缓解了美国由于战争等原因造成的大量财政赤字,使得减税等扩张财政政策得以实行,从而支持了其促进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同时也可以说是为美国上市公司提供资金,以促进它们扩大投资,通过乘数作用推动经济总体的增长。因此使得美国经济可以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美国股市的繁荣,更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国资金。

(三)美国贸易逆差是其投资消费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因此长期内支持美元汇率

由国民收入恒等式C+I+G+X=C+S+T+M,在假设政府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可以简单地推出等式I-S=M-X,即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使得贸易逆差等于投资与储蓄的正差额。一般来说,本来这是生产力不发达、缺乏出口产品和资金不足,严重依赖外国资本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情况,它们必须要借助国外资本的流入来进行生产型投资,以弥补国内生产力落后缺乏出口产品同时又必须大量进口自己无法制造的工业国家产品所造成的贸易逆差

的缺口。然而作为世界最发达国家的美国,其经济特征却也符合这一状况,正所谓物极必反。上文已经从理论和现实上说明美国由于储备货币国的地位可以吸引大量投资,那么根据等式I-S=M-X,在大量贸易逆差情况下可以允许一个很低的储蓄,也就是允许一个高消费型经济。而美国经济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高比例的国内消费拉动起来的。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据,美国2000年至2003年私人和政府最终消费分别占到GDP 的83.09%、84.49%、85.68%和86.13%。

(四)美国的进口结构包含大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低价产品,贸易逆差使得美国得以降低通货膨胀以及近年石油价格猛涨的压力

由于美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在世界上占据绝对优势,例如在2001年,美国出口的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品比例达到75.76%,2002年美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占世界高新产品出口额的19.7%,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一般发达国家的水平,造成对美国产品需求结构不平衡,从而使得美元对发展中国家汇率不仅仅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使得贸易逆差可以通过偏离购买

力平价的汇率获得额外贸易福利。这些事实都说明了美国的逆差长期以来支持美国经济的发展。

由于以上四个原因,美国大量的贸易逆差在长期内不会对美元造成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美国的贸易逆差与美元汇率之间存在较低的相关性,美元长期内不应该出现大幅度贬值的情况,至少不会单单因为贸易逆差而出现。

四、近年美元贬值的短期性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均得出同样的结论:美国的贸易逆差在长期内不会对美元汇率产生多大的贬值压力。那么,美元2002年以来的贬值作何解释?笔者认为,既然贸易和投资这两个长期性因素不能产生很大贬值压力,美元贬值就只能归结于短期性因素,即基于预期的投机性资本活动。这使得美元已有的贬值迹象得到自我实现甚至夸大。这种预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政府出于利益集团的考虑对美元的贬值势头不加干预

美元短期内贬值可以减低美国累计的巨额外债,同时由于美元贬值可以部分造成近年石油和黄金价格的飞涨,美国石油和黄金垄断集团受益匪浅,要求政府不加干预。同时许多国内小制造业集团也要求美元贬值以增加出口,抵制来自中国等国家的廉价商品。例如著名的美国制造业工人组织劳联产联,经常通过在国会大力游说,甚至发动游行、罢工等手段要求通过政府将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以保护美国工人的利益。这使得布什政府考虑它们的利益必须做出表示,对美元下跌的趋势不加干涉,还要求中国等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升值。尽管事实上很多表示仅仅是形式上的,但这仍然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美元继续贬值的预期。

(二)美国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

由于赤字财政必须有资金的支持,所以当外部资金不够开支时,政府只能通过增发货币来进行支出,这就产生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预期。而美国的财政赤字近年来由于反恐战争、减税政策等原因不断增加,对人们的贬值预期起到了放大的作用。

所以,尽管我们看到长期因素不能造成美元贬值,美元在长期内应当保持稳定甚至小幅升值,但这些短期预期因素却产生了强大的效应,若超过一定程度,甚至可以造成美元的崩盘。

综上所述,在美国的例子中,贸易逆差因为其真实性减弱、又基于其储备货币的地位与国外投资进入存在正相关性以及逆差对美国经济的正面作用,因此长期内不会影响美元汇率,最近的贬值是出于基于预期的短期因素造成的。但是也要看到,贸易逆差和资本流入的相关性是建立在合理程度的贸易逆差基础上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对美国贸易逆差与汇率以及经济的关系作深入的分析,大多数人还是受到舆论的影响。因此,一旦逆差数量超出了人们所能够接受的范围,例如超过GDP的8%,即使是短期因素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造成美元投资者失去信心,致使美国赖以维持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国外资金出现减少的趋势,事实上2002年以来美国私人资本的流入确实已经出现减缓的趋势,以致2004年其世界最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的桂冠被中国夺走。其间若加上国际炒家的炒作,美元的统治地位就可能受到严重威胁,产生如上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类似的国际货币体系危机。

全球化时代产业转移是美对华贸易逆差根本原因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1133456.html,2005年08月29日14:39:22来源:《中国金融》

【字体:大中小】【打印本稿】【读后感言】【进入论坛】【推荐G o

】【关闭】

( 杨正位)

中国连续几年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美对华逆差有可能存在相当长时期。美方动辄以逆差为由,或对采取华反倾销措施,或要求人民币升值。目前对于两国逆差统计中存在的差异探讨得不少,但是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对贸易的影响,特别是跨国公司当地销售和关联贸易增大后原产地统计方法的合理性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拟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一、根据原产地规则统计出的逆差,无法反映国际投资改变国际贸易流向的现实

根据现有的原产地规则统计方法,美对华逆差不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93年起美方首次出现逆差,且逆差额由当年的63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803亿美元。同期美方统计的逆差由228亿美元增加到1620亿美元,逆差统计的差距也由165亿美元增加到817亿美元。根据贾怀勤、海闻、刘遵义、马国钊等学者以及中美商贸联委会贸易统计小组的研究,出现统计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五方面:(1)香港转口及加价,(2)离岸价与到岸价的差别,(3)统计范围的差别,(4)服务贸易未包括在内,(5)电子商务等无形贸易未统计进来,所以存在中方低估、美方高估的情况。尽管有统计差异,双方的统计都表明美对华逆差额是巨大的。

但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投资与贸易的联系更加紧密,现有统计方法无法反映出这一变化。从理论上讲,对国际投资和贸易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替代为主到相互促进的过程。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认为贸易与投资主要是替代关系,如海默(S·G·Hymer)的垄断优势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绕开东道国的贸易壁垒,维农(R·G·Vernon)的产品周期论认为,对外投资是技术创新国的企业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利用东道国成本优势等来绕开其贸易障碍,打开东道国市场。小岛清的认为美国式对外投资是贸易替代型,日本式的对外投资则属于贸易导向型。此后的市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双缺口理论等基本没有直接论述二者的关系,但有一点越来越明显:即对外投资都是为了投资者的最大利益及本国福利。20世纪末期以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更加细密,由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业内分

工、公司内分工以及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不但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而且将研发和服务等环节都向外转移。这种转移既带来了国际投资的增长,也促进了贸易的增加,贸易与投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日益明显。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生的国际产业转移,使公司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迅速增加,产业转移引发贸易逆差转移。根据原产地规则统计出的逆差,无法反映贸易与投资紧密关联的现实,无法反映出逆差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因此,分析美对华逆差问题,应从国际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入手。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海外销售和跨国公司子公司出口迅猛增长。近20多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增加是此次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世界直接投资存量,从1980年的5600亿美元猛增到2003年8.2万亿美元,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3%。由于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经营,海外子公司当地销售增加,远远大于世界出口额。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销售由1982年的2.5万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18.5万亿美元,增长了6.5倍,年均增长率11.2%。海外销售远远高于世界出口额,1982年是世界出口额1.3倍,2001年达3.1倍,2002、2003年有所下降,但仍在2倍以上。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高达40%以上。1982年,跨国公司海外分公司的出口额为6340亿美元,到2003年提高到3万多亿美元,是1982年的4.8倍,年均增长率7.9%,比世界出口增长速度快1.2个百分点。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34%,提高到1999年的58%,2002、2003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42%左右。

由于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改变了贸易流向,打破了过去的原产地规则的界限,从而也改变了贸易逆差的内涵和经济意义,以国界划分的贸易逆差或顺差不能反映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真实经济与贸易平衡情况。一国即使拥有巨大逆差,也可能拥有巨大利益。

二、美国跨国公司子公司在海外大量销售,贸易逆差不再是衡量竞争力的合适

尺度

美国是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980年曾高达

38.5%,后来有所下降,2000年降到21.6%,近年又回升到世界的1/4以上。到

2004年底,美国对外投资存量高达2.3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10.7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0.4%。美国跨国公司独占鳌头,在全球竞争中优势十分明显。美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扩张,实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仅占全美企业总数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0%提高到2000年后的60%以上。据美国《商业周刊》1997年的统计,在45家年营业额30亿美元以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跨国公司中,其营业额中来自国外的部分都在40%以上,可口可乐、通用汽车等著名大公司,半数以上的利润来自国外。在美《商业周刊》以市场价值指标推出的"全球1000"家公司中,1988-1999年,美公司所占比重由三分天下到占总数的近一半,由345家上升到494家;日本公司则由三分天下下降到占总数的13%。根据美国2001年6月《商业周刊》公布的世界最大100家公司的排名,世界股票价值最大的前7名和第10名公司都是美国公司。在2004年《财富》评出的世界500强中,美国公司占189家,占37 %,其赢利能力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数。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迅猛发展,制造环节转移和外包等加快,他们利用国外子公司去装配和配售产品,形成了全球化的经营网络,如IBM的计算机70%以上的零部件在日本和新加坡生产,美国轿车25%的部件由其海外子公司供应,半导体行业80%以上的组装工作在国外完成,波音747飞机的制造需要400多万个零部件,由65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和15000个中小企业提供。

与此同时,美国又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国内也有大量的欧洲、日本和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到2004年流入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高达1.66万亿美元,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的18.8%,2004年其流入量高达1070亿美元。

由于有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美国跨国公司子公司既在东道国有大量销售,外国跨国公司也在美国有大量销售。而这种销售与进出口统计无关,单纯根据原产地规则统计出的美国贸易逆差,不再是衡量美国全球销售和企业竞

争力的合适尺度。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贸易逆差出现新特点,与信息化、全球化紧密关联。这一时期信息产业大发展并全球布局,出现所谓WINTEL生产方式,就是由美国大公司控制高端生产,如微处理器、应用软件和关键网络设备,而把边缘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分散到劳工成本低的世界各地制造,然后返销美国,由美国大公司加以组装,销往美国本土和世界各地。这种产业链的内部分工和全球布局,注定要使美国进口产品大量增加。许多其他产业,如汽车、运动鞋、玩具等也具有设计营销在美国、加工制造在国外的类似特点。全球化还使美国大公司把触角伸展到世界各地,但其子公司的生产并没有计算在美国的出口之内。据统计,1998年美国子公司在国外的生产高达2.4万亿美元,而在美国本土,企业的出口只有9330亿美元,不足国外子公司销售额的40%。美国跨国公司情愿通过在国外的子公司向全球销售其产品和服务,而不愿从美国本土出口,同时美国进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它们子公司的返销产品。因此,从跨国公司角度看,由产业内和产品内国际分工而产生的贸易逆差能够发挥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率,也使东道国受益,是一种双赢。所以一些美国学者也承认,在全球化时代,贸易逆差已不再是一个衡量美国全球销售额和企业竞争力的合适尺度。

如何对此进行修正呢?一些学者将美国子公司在海外的净销售算作出口予

以扣除。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经济学家对美国贸易逆差状况表示怀疑,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朱利叶斯对美国1986年贸易状况的统计,如果在美国的贸易收支统计中加上其海外子公司在当地的净销售额,同时减去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转移支付以避免重复计算,那么该年美国将从1400多亿美元的逆差变为570亿美元的顺差;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5年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销售额高达2.1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当年货物和服务出口额7940亿美元的3倍;同年美进口额和外国跨国公司在美国的销售额为2.4万亿美元,如果把跨国公司的销售

也算作出口,美国当年应是顺差4940亿美元而不是逆差1588亿美元;我国社科院美国所陈宝森研究员在2001年也指出,单是1994~1998年,美国跨国公司所属的海外子公司创造了1.5万亿美元的生产销售,但并未包括在美国的出口统计数字中。

由于2003年美对外投资存量占世界比重比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世界比重高6.2个百分点,当年全球跨国公司子公司海外销售为17.6万亿美元,以此比重粗略推算,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净销售肯定超过1万亿美元,以此数据减去美国当年商品贸易逆差5792亿美元,则美国为顺差4200亿美元以上。可见,全球化条件下贸易顺逆差的实质已发生改变,正如美国《外交》杂志2001年5-6月一篇名为《美国的贸易逆差:过分担忧的危险》一文所言:"在销售地生产越来越成为美国公司的一条原则。大量的市场机会、永不停止的技术进步、模糊的行业界限以及无情的行业竞争,都要求美国公司不仅通过出口进行竞争,而且通过对外投资来竞争……美国最关注的不应是贸易逆差,而是扩大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占领市场"。

中美贸易也是这样,如果把美国跨国公司的销售计算在内,贸易平衡结果就不一样了。以2004年为例,当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额750亿美元,美资企业还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实现了700多亿美元的出口;同时中国对美投资很少,在美中资企业销售额也很小。中方统计2004年美对华逆差为803亿美元,如扣除跨国公司销售后,美对华逆差降到只有60亿美元左右,几乎就不存在所谓的逆差问题和纠纷了。

三、剔除公司内贸易或跨国公司关联贸易,美国逆差将大大缩小

从理论上讲,根据产品周期理论,在产品成熟阶段本国企业大规模对外投资后,到了产品的最后阶段-衰老阶段,就会出现海外子公司产品返销国内,这主

要属于公司内贸易。在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越来越重要。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估计,目前公司内贸易大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根据OECD统计,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一半由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美国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产品转移占了美国总进出口额的1/3以上。

跨国经营形成大量的公司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在原产地规则统计体系中容易造成贸易逆差。按照传统的原产地统计,一国的外贸顺差可能来自外国子公司对本国的大量出口,外贸逆差可能来自海外子公司的返销。据美国贸易逆差审查委员会的帕季米特里欧等陈述,"美国跨国公司的进口占美国1997年制造品进口的31.3%。几乎这些进口的2/3(65.7%)来自于他们的外国附属企业,相当于1997年制造业进口的20.5%。"。公司内部贸易逆差占制造业整体贸易逆差的比重很高,1997年美国全部制造业进口为7286 亿美元,全部制造业出口为5812亿美元,贸易逆差1374亿美元。1997年美国通过公司内部贸易出口总量为2395亿美元,而进口总量则为3257亿美元,公司内部贸易导致的贸易逆差为862亿美元。制造业公司内部贸易逆差占制造业整体逆差的62%。以计算机和办公机械为例,虽然它是美国的优势产业,但是由于进行国际发包,由1981年的顺差62亿美元,到1990年变为逆差22亿美元,到1999年逆差升至358亿美元,成为继汽车和服装之后的第三大逆差产品。美国贸易逆差审查委员会的艾伦·兰茨在《美国的经常账户--部门业绩和前景评估》一文中说:促成这种结构性变革的是新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加快,从提出创意到老化过时常常不过是几个月时间。这就使那些资本雄厚的大公司,如IBM和菲利浦斯,要想投资于全球并生产出所需要的数量、同时又能给股东提供体面的利润变得十分困难,于是他们就采取发包给制造商制作的办法。

可见,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和产品内分工,一方面赚取大量利润流回美国,增加了国民财富。因为美国对外投资或把产品放到发展中国家加工,然后返

销到美国,加工国只收取了一些微薄的加工费,而美国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则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子公司的返销形成逆差,让东道国背黑锅。如耐克公司在中国生产的运动鞋90%以上返销美国市场,而在美外贸统计中,却被视为中方对美出口,由此造成的贸易差额记为美中贸易逆差。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装配贸易,一旦出口到美国,也被计为美方进口。显然,原产地规则计算的贸易逆差已无法真实反映美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无法准确衡量其利益得失。

为修正传统的贸易逆差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可以将跨国公司关联贸易的因素予以扣除。美国跨国公司关联贸易指美国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贸易及别国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子公司与母公司的贸易。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局的数据,美国的关联贸易额不断上升,关联贸易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992年的45%提高到2004年的47.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相对稳定,1992年为30.9 %,1994年、2003年达到32.2%的高点,2004年又降到30.8%。2004年美国跨国公司的关联贸易额高达9500亿美元,占其对外贸易额的42%。其中,进口总额中48%是关联贸易,达6980

亿美元;出口总额中31%是关联贸易,达2520亿美元,跨国公司关联贸易的逆差达4460亿美元,如果扣除这一部分,美国的贸易逆差将从6655亿美元下降到2195亿美元,下降了67%。其中,美国对中国关联贸易出口46亿美元,关联贸易进口532亿美元,对中国关联贸易逆差达486亿美元。扣除这一部分,中方统计的美国逆差将从803亿美元减少到317亿美元,下降61%;美方统计的逆差将从1620亿四、美国的逆差对象从东亚其它地区转到我国,正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

美国是个逆差大国,过去20~30年与东亚的贸易逆差总额基本没有改变过。但是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对亚洲其它国家的逆差转变为对中国的逆差,这主要是由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加速战略调整,加大对我国的投资。我国外资企业绝大部分进口来自于亚洲地区,然后出口到欧美。这样,就出现了美国对四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