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收稿日期:2003-05;修订日期:2003-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1004)

作者简介:郭旭东(1972-),辽宁铁岭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学、土地质量与土地

利用变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

文章编号:1007-6301(2003)05-0479-11基于PSR 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研究进展与展望

郭旭东1,邱 扬2,连 纲1,3,刘 康1

(1.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100081;

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摘 要: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 -Sta te -Respo nse ,PSR )”模式的土地质量指标体

系是国际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土地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求建

立能够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介绍了基于P SR 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来源、

基本概念、评价框架和研究计划。介绍了国际土地质量指标研究计划中提出的养分平衡、

产量差额、农业土地利用强度与利用多样性、土地覆被、土壤质量、土地退化、农业生物

多样性、水质量、林地质量、牧草地质量、土地污染等11项土地质量指标。在总结、分

析国内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不足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有关部门

在土地质量方面的研究趋势与建议。

关 键 词:

P SR 框架;土地质量指标体系;进展;展望中图分类号:F301.23

1 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水、土壤和生物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质量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建立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将其应用到土地质量的监测、评价和制订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已成为当前土地科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热点(冷疏影&李秀彬,1999)。

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期,这个时期要求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在这样一种压力下,会不会引起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发生改变,人类是否可以预见这种变化并加以控制?这些问题是政府、科学家以及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从理论上讲,需要有一整套的指标体系用于监测、描述和评价这种压力及其造成的响应。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资源的压力也使我国土地退化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第22卷第5期

2003年9月

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 RESS IN GEOG RA PHY V o l.22,N o.5Sept.,2003

480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2卷

是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土地退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具体的土地利用问题,采取合理的恢复措施并通过指标的形式加以监测和反映,也是摆在政府和科研人员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式的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正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建立用于描述土地资源所受到的压力指标,描述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的状态指标和描述人类对土地采取措施的响应指标。

2 土地质量与土地质量指标

2.1 土地质量的基本概念

土地质量是指以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它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等特性(Pieri et al.,1995)。简单的讲,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维持或发挥其功能的能力。土地的功能有很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1999年提出了土地的十大功能,目前大多土地质量研究涉及到的功能主要包括土地的生产和环境保护与管理功能。生产能力主要指的是粮食、牧草地产量及木材生长量。环境保护与管理功能包括促进营养循环、污染物过滤、水的净化、温室气体的源-汇功能、以及动植物基因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

在FAO的土地评价方法体系中,把土地质量定义为“以一种特定方式影响特定土地利用方式持续性的一个综合土地特性”(FAO,1976,1993a),提出了“土地质量属性”概念,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土地质量属性包括与作物生长相关(耕地利用系统)的质量属性、与驯养动物生产相关(草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属性、与林地生产性相关(林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属性和与利用或投入相关的质量属性4个方面;按土地单元垂直方向划分的土地质量属性包括气候质量属性、土地覆盖质量属性、地表与地貌质量属性和土壤质量属性4个方面。并且认为土地质量属性“不是某个绝对值,而是基于特定土地功能和特定土地用途的某种限制因素”,因此又可称为“土地质量限制”。可见,FAO的土地质量概念主要针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地本身的状态属性范围。

2.2 土地质量指标框架

按照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土地质量指标(LQ Is)可分成如下三组(Pieri et al., 1995;冷疏影&李秀彬,1999;唐华俊,2000):(1)压力指标(Pressure indicato rs)就是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施加的压力。压力指标一般指的是对土地质量有直接影响,不采取措施就会对土地质量带来危害的指标。(2)状态指标(State indica to rs)指的是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时间变化。(3)响应指标(Response indicators)就是各级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和政策制订者对土地压力、土地质量状态及其变化所做出的响应。如图1所示,土地质量的压力-状态-响应框架表示了三组指标之间的关系(Adriaanse,1993)。

3 土地质量指标计划中的指标体系

土地质量指标(La nd Quality Indicato rs,LQIs)项目开始于1995年(Dumanski, 2000),1995年在泰国的青莱、肯尼亚的内罗毕、美国的华盛顿分别召开了3个有关土地质量指标的区域工作组会议,1996年在罗马和华盛顿召开了2次会议(Dumanski and Pieri,

图1 土地质量的压力-状态-响应框架

Fig .1

 Press -State -Respo nse f ramew o rk of land qua lity (引自Pieri e t a l .,1995)

2000)。特别是1996年10月21-22日,由世界银行发起,在华盛顿召开的土地质量评价会议对以往工作进行了总结,明确了以“压力-状态-响应”(P-S-R)为基础的土地质量评价框架并形成了正式的土地质量指标研究计划(Dumanski J .&Pieri. C.2000)。

研究计划提出的指标有11个,其中计划近期要开发的有4个,分别是:养分平衡指标、产量差额指标、土地利用强度与多样性指标、土地覆盖指标;计划远期开发的指标有3个:土壤质量指标、土地退化指标、农业生物多样性指标;此外还有4个指标,即水质量指标、林地质量指标、牧草地质量指标、土地污染指标,由于目前许多部门的专门机构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计划与这些专门机构订立合作联盟,共同完成这4个方面指标的开发,成果共享。

3.1 养分平衡(Nutrient balance )

该指标描述的是与土地利用系统相关的养分存量与流量情况。它是根据过去几年在东非与欧洲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Smaling et al .,1996)。养分平衡指标反映的主要问题是:①因产品收获、侵蚀、渗漏而造成的养分超采、不平衡和产量下降问题;②因过量施用化肥或家肥而导致的养分超载与环境退化问题,这在发达国家以及某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较普遍。

关于养分平衡指标(包括农场级、区域级和国家级)的计算方法已在Sm aling 等人的工作基础上开发完成,主要涉及的统计数据有作物产量、化肥销售量等,以及各种硝化、渗漏、侵蚀的生物物理模型。

3.2 产量差额(Yield gap )

该指标要反映的三个关键问题是:①土地质量变化对产量变化及生产风险的真实影响程度;②如何可靠地估计发展中国家的产量差额,以及消除这一差距的管理对策是什么;③要保证可持续生产系统,在产量及其波动方面是否存在实际的生物学与经济学阈值。

产量差额指标一方面表示土地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实现,在需求相同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生产,从而可能损害区域土地利用总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481

5期 郭旭东等:基于PSR 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482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2卷

也反映了生物生产系统受压的程度。如果生产系统满负荷运行甚至超过其生物学阈值,则它崩溃的可能性也就很大。在以生产为主的土地利用环境下,这种关于阈值的认识,对政策、计划及管理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产量差额指标的算法现已初步开发完成(Bindra-ban et al.,1999)。

3.3 农业土地利用强度与利用多样性(Agricultural land use intensity and land use diver-

sity)

这两个指标是用来评价当前农场级土地利用管理的一般性影响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标旨在反映农业集约化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土地利用多样性(也称农业多样性,ag ro-div ersity)是指一定景观区域上生产系统的多样化程度。这两方面指标要反映的主要问题是:①当前的土地利用管理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土地退化,还是改良了土地质量;②当前的农业管理措施是否有助于改善全球的环境管理。

关于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方面的指标一般没有现存的,因而需要开发各种替代指标。已有的出现于各种文献的替代指标有:根据每个生长季作物种植强度、轮作范围与频率计算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标;耕种强度;已耕地与可耕地比率;培土作物与耗土作物的面积与频率;单一种植与混合种植的面积比率等。

3.4 土地覆被(Land cover)

该指标可用作反映主要土地过程如侵蚀、沙漠化、林地萎缩等的替代指标。把它与土地利用强度及农业多样性指标一起使用,可以加深对农业与环境可持续性的理解。

该指标要反映的关键问题是:①当前的地表覆被是否足够,能否在关键的侵蚀期防止土地退化;②土地覆被的类型、范围与持续时间随时间如何变化;③是什么压力引发土地覆被的变化。

3.5 土壤质量(Soil quality)

土壤质量指标要反映的关键问题是:①当前的土地利用管理是维持、提高还是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发挥土壤功能的能力;②当前的土地利用管理是否保持了土壤的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了土壤的环境恢复力,以利于全球生命支持功能的维持。

土壤有机质是反映土壤健康最好的替代指标,因为它反映了曾经生活并死于土壤中的植物与微生物的残余。由于土地改良措施影响的多面性,土壤质量指标应该与土地利用强度、农业多样性、土地覆被等指标紧密联系起来使用。

3.6 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

土地退化指标要反映的关键问题是:①当前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是否导致了农业生产潜力的损失;②当前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是否导致了系统环境破坏,进而削弱了环境恢复力(弹性)。

土地退化的监测工作是一项成本昂贵的任务,加拿大正在试验一种相对低成本的方法,即在农业普查的基础上附以对策问卷调查(Dumanski et al.,1994),这样就可以得到每个普查期的农场级的土地利用管理改良信息。目前急需的是,要开发出一套可应用于局部地域(项目级)或全国级的有效的监测程序,并能把监测结果应用于政府决策中。

3.7 农业生物多样性(Agro-biodiversity)

这类指标要反映的主要问题有:①如何更好地把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产集约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动植物基因库的管理水平;②如何保护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的健

康生存条件,实现它们的生物固氮和抗生素来源的功能;③如何处理好自然物种的共存,尤其是农业地区野生物与家禽的共存关系。尽管普遍缺乏评价农业生物多样的数据,但通过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可以得到各种替代指标(Smith ,1996)。

3.8 水质量(Water quality )

水质量指标主要关注的是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水资源供给与质量问题,如河口与内陆水、灌溉水的质量等。

3.9 林地质量(Forest land quality )

林地质量指标主要关注与环境管理及森林生产相关的土地质量问题,尤其是与森林管理相关的土地质量变化。该指标将主要采纳各国际林业指标研究进展的成果。

3.10 牧草地质量(Rangeland quality )

牧草地质量指标主要关注与土地利用强度与多样性相关的牧草地质量,以及畜牧在混合生产系统中的作用等问题。该指标将主要采纳反沙漠化国际公约的牧草监测与各种遥感项目的成果。

3.11 土地污染(Land contamination /pollution )

这类指标主要反映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污染的类型、程度与影响,特别是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和辐射污染等问题。

4 PSR 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研究进展

“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最早是经济合作组织(OECD )为了评价世界环境状况提出的评价模式(Adriaa nse,1993),其基本思路是人类活动给环境和自然资源施加压力,结果改变了环境质量与自然资源质量;社会通过环境、经济、土地等政策、决策或管理措施对这些变化发生响应,减缓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维持环境健康。经济合作组织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提出了国家层次的针对世界重要环境问题的指标体系,这些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富营养化、酸化、有毒污染、废物、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城市环境质量、水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土壤退化(沙漠化与侵蚀)和其他不能归结为特定问题的一般性指标等13个方面。针对每个问题都提出了具体的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

在世界银行、FAO 、UNDP 、UN EP 等一些国际组织的倡议与积极推动下,土地质量指标研究已经在世界某些地区开展起来,并且与以往的土地科学的研究成果很好的结合,取得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果(冷疏影&李秀彬,1999)。世界银行LQIs 项目以“P-S-R ”模型为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以及典型生态区的长期观测数据,采用统一的分析、集成与应用方法,为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农业生态区的人工生态系统(农业与林业)建立土地质量指标体系(Duma nski et .al .,1998)。FAO 的LQIs 项目也是以“P -S -R ”框架为基础,在综合、全面地实现土地利用决策与管理的框架中,着重考虑能代表所监测土地单元重要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特性的普通指标,尤其是动态变化指标(Benites &Tschirley,1996)。加拿大农业部于80年代中期开始“土壤健康”研究项目,经过10余年的实验研究,弄清了加拿大土壤的健康状况,提出土壤健康指标应包括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三方面,深化了对土壤健康机理的了解,某些土壤整治措施取得了很好效果(Acto n &Gre-4835期 郭旭东等:基于PSR 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484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2卷

g orich,1996)。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于1994年开展了“流域健康诊断指标”研究项目,指出土壤质量诊断指标可分成描述性和分析性两大类,根据指标筛选的10项原则,提出了13个最基本的表征土壤质量的理论诊断指标(W alker&Reuter,1996)。

目前,针对全球主要农业生态区的主要土地问题建立了相应的土地质量指标,包括拉丁美洲坡地区和和酸性稀树草原区以及非洲亚撒哈拉的亚湿润区、半干旱区与干旱区(Du-ma nski et al,1998)。但这些指标都是针对某一区域的,虽然包含了与土地有关的许多问题,如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人口、资源与社会响应,但是没有严格遵循“P-S-R”框架。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需要从这些指标中进行提炼,发展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邱扬&傅伯杰,2001)。

基于P-S-R框架,针对7个具体的土地退化问题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包括土壤侵蚀、土壤肥力降低、森林开垦与森林退化、牧区土地退化、地下水位下降、盐碱化与水浸(Dumanski et al,1998;冷疏影&李秀彬,1999)。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地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就土地压力和响应指标而言,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Karlen et.al.,1999)、农业耕作措施(Karlen et.al.,1999)和水土保持措施(Islam&W eil,2000)对土壤特性(Hartemink, 1998)、作物生产(Bouma&Droog ers,1998)以及面源污染(Breeuw smaet.al.,1986)的影响。例如,Bouma&Droog ers(1998)研究了荷兰土地的作物产量(实际产量/潜在产量)、环境效应(地表水的氮污染)和施肥措施之间的联动效应。

就土地状态指标而言,一般认为土壤质量是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状态指标之一,应该包括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质量三个方面(Hartemink,1998;Karlen et.al.,1999; Lal,1999),强调土壤恢复性和抵抗性在维持土壤质量的重要作用(Seybold et.al., 1999)。Karlen等(1999)研究了美国衣阿华、明尼苏达、北达科他和华盛顿4个州的农地退耕为草地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质量指标的影响。

不同指标对土地压力和响应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在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也不尽相同,必须关注重要的和主要的指标。Islam和Weil(2000)研究了美国中大西洋地区13个土壤指标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敏感性发现,土壤微生物总C、微生物活性C、微生物C的基准呼吸率和团稳性这4个土壤指标的敏感性最强。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研究都表明,农民观点与实验检测结果的吻合度很高,因而强调农民观点在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中的重要作用(Ryder,1994;Leibig&Do ran,1999)。就景观或区域尺度而言,Kuiper(1998)提出景观类型多样性(Div ersity)、空间连贯性(Coherence)和时间连续性(Co ntinuity)是荷兰河流区多重尺度上的景观质量评价和景观规划的3大标准,最终目的在于同时取得生态和美学利益。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和国外相比,我国尚没有形成系统综合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也缺乏长期定点监测的数据用于土地质量评价。主要研究涉及到土壤的肥力和退化等土壤质量方面以及土地的持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等土地质量方面。就土壤质量而言,孙波等(1995)提出了我国东南丘陵区土壤肥力评价的3层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土壤养分状况以及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两项。杨艳生(1998)提出了土壤退化评价的3层指标体系,最上层包括环境、形态、肥力和污染因子;章家恩和徐琪(1999)也认为三峡库区姊归县土壤退化评价指标体系应有3个层次,但是把土壤退化划分为土壤物理、

土壤养分、土壤化学和土壤生物退化4种形式。孙波和赵其国(1999)指出红壤质量评价应该从土壤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三个方面来进行;郭旭东和王静(2002)在系统总结土壤质量的概念、指标框架、评价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土壤质量的研究趋势;胡春胜(1999)提出以经验性、形态学、物理学和化学指标综合评价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的土壤质量;郭旭东等(2001)通过河北省遵化县的案例研究,应用土壤质量指数,探讨了低山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就土地质量而言,傅伯杰等(1997)提出了以生态、经济和社会3大类为框架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倪绍祥&刘彦随,1999)。冷疏影和李秀彬(1999)介绍了国际有关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源起、概念框架、最新进展及在研项目。邱扬和傅伯杰(2001)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概念、原则、理论基础、指标选择和研究方法和过程。王克强等(1998)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农业土地永续利用指标和农业土地总量动态平衡指标,其中前者又包括农业土地系统质量指标、农业土地与自然环境关系指标、农业土地与社会经济环境关系指标3大类。周海林(1999)讨论了基于“P-S-R ”框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压力指标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以及农业输入和输出,状态指标包括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健康和福利,反应指标包括消费者响应、政府政策变化、农户行为改变、农业食物链响应。高志强等(1999)认为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3级,其中第1级包括水热、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4组指标,并制作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

5 发展趋势与研究建议

5.1 主要问题

纵然土地质量指标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土地质量指标研究仍将面临着诸如生物自然信息与社会经济信息的数据集成问题、指标不同尺度或层次的转换与衔接问题、数据获取的途径与获取方法的标准化等问题挑战。目前国内外土地质量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土地质量的理论探讨、土地质量指标的建立上(Kirkby et al .,2000;Bindraban et al .,2000),土地质量指标在监测、评价和政策制订方面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开展起来;土地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合理的土地管理,而目前在指标和管理措施以及政策框架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联系(W ander and Drinkw ater ,2000)。

从目前提出的指标来看,土地质量指标主要还是国家级与次国家级层次的指标,因此它对宏观层次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意义最大。但对于更具体、详细的目的,例如国家级的政策建议,或省级、区级甚至农场级的管理或规划建议,则它不能提供所需的基于过程的有效信息,因此土地质量的评价,多是指标罗列下的“静态”评价,没有深入分析引起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土地质量指标与土地规划存在脱节的现象。

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单纯指土地某一方面或某一种属性的指标,而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而建立起来的能够反映土地资源和相关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体系。从目前的指标来看,大部分指标局限于土地资源内部,而缺乏社会经济制度、政策乃至法律等方面的反映。只有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综合建立起的指标体系,才能实现指标4855期 郭旭东等:基于PSR 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486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2卷

体系监督区域农业、林业、草原等资源利用情况、评价国家环境政策的区域影响、衡量项目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对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行早期预警等功能。

5.2 研究趋势与建议

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和人为生态系统的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压力-状态-响应”这样一个反映土地质量变化因果关系的框架,将指标纳入土地管理、决策以及政策制订的实践中(Adriaanse,1993; Ham mond et al.,1995;SCOPE,1995)。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趋势必然是强调指标的应用,即如何将指标应用到土地质量的监测、评价、规划和土地政策制订中,并探讨指标与具体问题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土地管理已经开始从数量管护向质量管护和生态管护方向发展①,在我国,如何有效开展土地质量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质量管护的技术方法体系,对于保证国土资源安全,实现土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下面就我国,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土地质量指标研究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1)土地质量指标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和国外相比,我国目前土地质量指标研究大多针对某些具体问题,总体上还是零散的、局部的、不成规模的,也没有形成相关的研究计划。因此,有必要在国内外已有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基础地理数据信息和社会经济因素,系统研究、总结、建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多层次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具体包括:①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按照“压力-状态-响应”模式建立耕地、林地、草地、园地等主要土地资源的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②不同生态区(主要土地问题)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根据生态区的自然和社会特点,针对区域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建立区域土地质量指标体系,明确限制区域土地质量保持或提高的因素,提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③针对具体土地退化问题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建立针对具体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土地退化问题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为退化土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的措施和科学建议;④不同层次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研究国家层次、区域层次、地方层次以至小流域水平等层次土地质量的要求与不同层次指标的相互关系,建立不同层次的,各有侧重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⑤土地质量评价的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评价法和单因素多角度等评价方法的特点,总结确定评判土地质量好坏的原则和相对标准,建立合适的有较强操作性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2)土地质量调查监测的技术方法体系

运用综合性的、区域性的系统思路来认识和了解土地质量,发展基于多种数据源的土地质量调查监测的技术方法体系,制订相关指标的技术标准,构建起我国土地质量监测系统。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我国不同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质量的现状、分布和变化信息,为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土地资源和相关生态环境的基础信息,保障国家制定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具体包括:①土地质量调查与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构建。通过对不同数据源特点和土地质量属性的分析研究,构建以“3S”技术体系和地面调

①郭旭东,2002土地生态管护的原理与方法.见:从初创到发展-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建院15周年,中国大地出版社,北京。

查相结合的土地质量综合监测指标体系,并建立其相应的定量表达形式;②基于“3S ”技术的多种数据源的土地质量信息识别和变化信息提取。在常规遥感数据基础上,运用高分辨率和高光谱数据进行土地质量的信息识别,探索不同数据源的集成技术与信息提取方法;③基于遥感等“3S ”技术的土地质量综合监测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构建。通过对土地质量调查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土地质量信息识别与变化信息提取的研究,构建出一套基于遥感等“3S ”技术,结合地面调查的土地质量监测调查的技术方法体系,形成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能够实现土地质量综合监测的、提供公共性、基础性信息的技术流程;④土地质量调查监测的示范研究。利用TM 、E TM 、SPO T 、QU ICKBO RD 、IKONOS 以及高光谱等遥感数据,结合地面采样与实地考察,验证并完善基于遥感等“3S ”技术的土地质量综合监测与调查的技术流程与方法,建立示范研究区土地质量信息数据库,进行示范区土地质量评价的实例研究。

(3)土地质量评价中的生态过程与效应研究

单纯指标罗列下的“静态”评价对土地质量的评价还是不够的。虽然从“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的框架下,可以得到若干土地质量变化的驱动信息和由此产生的响应措施。但是若要应用到具体的土地规划中,特别是进行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还必须深入了解土地质量变化的机理。土地规划是国土资源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职责。过程与效应的研究是土地质量指标应用到土地空间规划实践中的基础,也是进行空间明晰的土地规划的必由之路。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郭旭东等,1999),土地利用及其空间位置的组合,会引起许多重要生态过程的变化,从而引起环境效应和土地质量的改变。因此,需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和不同用地政策下土地质量的变化趋势,通过模型模拟,了解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地质量的情况,建立预测预警系统,为合理的土地规划和退化土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包括①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质量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土地质量属性的变化情况;②土地质量的过程-机理研究。分析土地质量变化的自然与社会驱动因子,掌握驱动因子、土地利用与土地质量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建立目标约束下的土地质量预测模型;③土地安全格局与设计研究。发展能够反映生态过程和景观功能的土地利用格局指数,建立格局指数与土地质量相互关系的量化表达式,进行土地安全格局的预案分析。

参考文献

[1] Acton ,D .F .,Gregorich ,L .J .,1996.Executiv e Su mmary of th e Health of Our Soil toward Sus tainable Ag ricul-

tu re in Canada .R esearch Branch :Centre for land and Biological Resources Res earch ,Ag ricultu re and Ag ri -Food Canada ,O ttaw a ,Canada ,1996.

[2] Adriaans e A .1993.Environ men tal policy performance indicato rs .A s tudy on th 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ers fo r

environm en tal policy in th e Neth erlands .Uitg everij ,The Hague .

[3] Benites,J .R.,Ts chirley,J .B.,1996.Report of the W orks hop on Land Qual ity Indicato rs fo r Sus tainable Re-

s ource M anagement.FAO,Rome,Italy,1996.

[4] Bind raban P.S.,Stoorvog el D.M.,J ans en D.M.,Vlaming J .,Groot J .J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178961.html,nd quality indicators fo r sus tain-

able land manag ement :propos ed m ethod for yield gap and s oil nutrient balance.Agriculture Ecos ys tems &Envi-ronmen t,2000,81:103~112.

[5] Bouma,J .,Droogers,P.A p roced ure to d erive land quality indictors for s ustainab le ag ricultu ral prod uction.Geo-

d erma,1998,85:103~110.

[6] Breeuw sma, A.,W os ten,J .H.M.,Vlees houw er,J .J .,van Slobb e, A.M.,Bouma,J ..Derivation of land qualities to ass es s environm en tal problems from s oil su rvey.Soil Sci.Soc.Am.,J .,1986,50:186~190.

4875期 郭旭东等:基于PSR 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488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2卷

[7] Dumanski J.,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178961.html,nd quality indicators:res earch plan.Ag ricultu re Ecosys tems&Environment,2000,81:

93~102.

[8] Dumanski Julian,Gameda Samuel,Pieri Ch ris tian.Indicatoers of land quality and sus 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An anno tated bibliog raph y.Environm entally and Socially Sus tainable dev elopmen t series:Ru ral development.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 r Recon 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 e W orld Bank.W ash ington, D.C.,U.S.A,1998.

[9] Dumans ki,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178961.html,nd quality indicators.Agriculture Ecos ystems&Environm en t,preface.2000.

[10]Dumans ki,J.,Gregorich,L.J.,Kirk wood,V.,Can n,M.A.,Cu lley,J.L.B.,Coote, D.R..Th e s tatus of

land managemen t practices on ag ricultu ral land in Canada.Tech.Bull.1994-E,Centre for Land and Biological Re-s ources Research,Agriculture and Ag ri-food Canada,Ottaw a,1994.

[11]FAO.A framew ork for land evaluation.FAO s oil bulletin32.FAO,Rome,1976.

[12]FAO.Guidelines for land-us e planning.FAO Development Series1.FAO,Rome,1993.

[13]Ham mond, A.,Adriaans e,A.,Roden burg, E.,Bryant,D and W oodw ard,R.Environ men tal indicators:a sys-

tematic approach to m easuring and repo rting on environ men tal policy perfo rm ance in th e con tex t of s ustainab le de-velopment.W orld Resou rces Ins titute,W ashington,D.C.1995.

[14]Hartemink, A.E.,Soil ch emical and ph ysical p roperties as indicators of sus tainable land managem en t under s ugar

cane in Papua New Guinea.Geod erma,1998,85:283~306.

[15]Is lam,K.R.,W eil,R.R.Soil qual ity indicato r properties in mid-Atlantic s oils as influenced by conservation man-

agemen t.J ou 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 ervation,2000,55(1):69~78.

[16]Karlen,D.L.,Ros ek,M.J.,Gard ner,J.C.,Allan,D.L.,Alms,M.J.,Bezdicek,D.F.,Flock,M.,Hug-

gins,D.R.,Miller,B.S.,Staben,M.L.con servation Reserv e Prog ram effects on soil quality indictors.J.Soil and W ater Cons.,,1999,54(1):439~444.

[17]Kirkby M.J.,Biss onais Y.Le,Coulth ard T.J.,Daroussin J.,M cM ahon M.D.Th e development of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fo r soil d egradation by water erosion.Agriculture Ecos ystems&Environm en t,2000,81:125~135. [18]Kuiper,J.,Lands cape quality bas ed upon diversity,coh erence and continuit,Lands cpae planning at different plan-

ning-lev els in the River area of Th 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178961.html,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3:91~104.

[19]Lal,R.,Soil quality and soil erosion.C RC Press,Boca Raton,London,New York,W ashing ton,D.C.1999.

[20]Leibig,M.A.,Doran,J.W.Evaluation of point-scale as ses sm ents of s oil quality.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

s ervation,1999,54(2):510~518.

[21]Pieri C,Dumans ki J,Hamblin A,and Youn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178961.html,nd Quality Indicators.W 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315.

W orld Bank,Washington,D.C.1995.

[22]Ryder,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178961.html,nd ev aluation for s teepland ag ricultu re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The Geog raphical J ou rnal,1994,

160(1):74~86.

[23]SCO PE.Environ men tal indicators:a s ys tematic approach to m easuring and repor ting on th e environment in the con-

text of sus tainable d evelopmen t.Bureau de Plan,Bruss els,1995.

[24]Seybold, C.A.,Hemick,J.E.,Brejd,J.J..Soil resilience:A fundamental component of soil quality.Soil Sci-

ence,1999,164(4):224~234.

[25]Smaling,E.M.A.,Fresco,L.O.,d e Jager,A.Clas sifying,monitoring and improving s oil n utrien t s tocks and

flows in African ag riculture.Ambio8,1996,492~496.

[26]Smith,N.J.H.Effects of land-use s ys tems on th e use and conserv ation of biodivers ity.In:Srivastava,J.P.,

Smith,N.J.H.,Forno, D.A.(Eds.),Biodiv ersity and Agricultural In tensification:Partners for Development and Conserv ation.Environmentally Sus 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ies and M onog raph s,Series no.11,W orld Bank,W ash ing ton,DC,1996.

[27]W alker,J.,Reuter, D.J.Indicato rs of catchment h ealth:a tech nical perspective,C SIRO,M elbou rne,1996.

[28]Wander M.M,Drink water L.E.Fostering soil stew ardship through soil quality ass es sment.Applied Soil Ecolog y,

2000,15:61~73.

[29]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8.

[30]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93~96.

[31]郭旭东,陈利顶,傅伯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科学进展,1999,7(6):66~75.

[32]郭旭东,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李俊然.丘陵低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河北省遵化县为例.

地理学报,2001,56(4):447~455.

[33]郭旭东,王静.土壤质量的概念、评价与研究趋势.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11:66~72.

[34]胡春胜.土壤质量诊断与评价理化指征及其应用.生态农业研究,1999,7(3):16~18.

[35]冷疏影,李秀彬.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国际研究的新进展.地理学报,1999,54(2):177~185.

[36]倪绍祥,刘彦随.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环境,1999,15(2):8~12.

[37]邱扬,傅伯杰.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资源科学,2000,22(6):1~8.

[38]邱扬,傅伯杰.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见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69~309.

[39]孙波,张桃林,赵其国.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土壤学报,1995,32(4):362~369.

[40]孙波,赵其国.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999,18(2):118~128.

[41]唐华俊,陈佑启,Eric Van Rans t.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北京,2000.

[42]王克强,韩桐魁,刘红梅.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业土地永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农业研究,1998,6(2):25~29.

[43]杨艳生.土壤退化指标体系研究.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4):44~71.

[44]章家恩,徐琪.三峡库区姊归县土壤退化综合评价.生态农业研究,1999,7(1):32~35.

[45]周海林.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其分析.农村生态环境,1999,15(3):6~10,16.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Based on

“Press -State -Response ”Framework

GUO Xudo ng 1,QIU Yang 2,LIAN Ga ng 1,3,LIU Kang 1

(1.K ey Labor ato ry o f Land Use,China Land Surveying &Planning Institute,Beijing 100029;

2.Depar tment of Reso urces a nd Env iro nme nt Scie nce,Beijing N o rmal U niv ersity,Beijing 100081;

3.Key labo rato r y of Sy stem Ecolog y ,Research Center fo r Eco -Env iro nmental Sciences ,CA S ,100085)Abstract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based o n “press-state-respo nse (PSR)”fram ew o rk is one o f the present ho t-spo ts in land science.Fast economic g row th and land deg radatio n in China urg e g over nment a nd scientists to build up the indica to rs to monito r and ev aluate la nd quality changes.This pa per introduced the o rigin,co ncept,resea rch pla n and ev alua-tion framew ork for land quality based on PSR fram ew o rk,a nd it also summarized the new prog resses in the field o f inter natio nal land quality indicato rs research .In land quality indi-cato rs pro ject ,11land quality indicators w ere pro posed ,w hich are nutrient balance ,yield g ap,ag ricultural land use intensity a nd la nd use diversity ,land cov er,soil quality,land deg rada tion,ag ro-bio div ersity ,w ater quality,fo rest land quality ,ra ngeland quality ,and la nd co ntamina tion /pollutio n .So me research trends and sugg estio ns in Chinain future w ere also proposed.As the na tio nal agency of land manag ement,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can make contributio ns to land science by the applica tion of la nd quality project.Key words :PSR fram ew o rk ;land quality indica to rs ;prog ress ;prospect 489

5期 郭旭东等:基于PSR 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土地整理协议模板范文.doc

土地整理合作协议 甲方:[*] 乙方:[*] 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根据[*]与[*]签订的《[*]合作协议书》(以下称“《合作协议》”)的约定,经甲乙双方平等、友好协商,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章合作范围 第一条甲、乙双方合作整理的土地位于[*],其四至范围为:北至[*];南至[*];西至[*];东至[*],面积约为[*]。本宗地的具体用地范围以市规划局划定的储备红线图为准(本宗地红线图附后)。 第二条甲、乙双方本次合作整理的本宗地的出让面积,按市规划局出具的出让红线确定的面积为准,但本宗地的代征地面积不超过本宗地总面积的[*]亩(含代征地,具体面积以实际测量为准),甲方承诺本宗地的容积率和商业用地面积等规划指标根据[*]确定,并允许在[*]总的现有控规条件下有所突破。 第二章合作方式 第三条甲乙双方作为本宗地土地整理的共同立项方,共同对本宗地进行土地整理。甲方同意在本协议签订后[*]日内向乙方提交正式、有效的政府

文件以确定乙方参与土地整理的资格,该政府文件作为本协议的附件。 第四条甲方负责按程序依法办理本宗地的农地转用及土地征收的批准手续。 第五条甲方负责本宗地范围内土地整理涉及的[*]全部工作。 第六条乙方负责向甲方提供人民币[*]万元/亩的包干土地整理资金,超过每亩[*]万元的部分由甲方自行承担。 乙方提供[*]亩土地、共计[*]亿元的土地整理资金,用于本宗地的土地整理。若整理面积低于或高于[*]亩,双方同意按实际整理面积以人民币[*]万元/亩的包干价相互进行结算。 第三章土地整理进度及土地供应 第七条甲方承诺在乙方首期土地整理资金到位后的[*]个月内完成首批[*]亩用地(不含代征地)的土地整理,第二批[*]亩用地(不含代征地)的土地整理在[*]年[*]月底前完成,余下用地的土地整理在[*]年[*]月底前完成。 第八条甲方在完成上述对应面积的土地整理时,该部分土地应达到如下条件: 8.1 该部分土地范围内已清场完毕,不存在影响宗地开发的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军用电缆、高压线、微波通道等; 8.2 已按规划红线打围; 8.3 已落实规划指标; 8.4 已落实建设用地指标; 8.5 按控制性详规达到“七通一平”。 第九条本宗地的土地整理以[*]立项、[*]入市、[*]出让的方式操作,甲方应自行负责落实土地出让前的土地供应指标。甲方保证在本协议签订后、安置房竣工验收前根据[*]市批准的[*]市当年土地供应指标落实第一批土地的出

湖南省县级国土资源局数据中心与网络建设方案

湖南省县级国土资源局数据中心与网络建设方案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二○○八年七月

目录 1.前言 2.目标任务 2.1基本目标 2.2配置要求 3.建设依据 4.建设内容 5.综合布线 5.1位置选择 5.2信息点和交换机 5.3布线设计 5.4主机房 6.网络系统 6.1 总体结构 6.2 网络结构 6.3 网络核心层 6.4 网络接入层 6.5 服务器区(数据中心) 7.安全系统 7.1 安全配置 7.2 安全管理 8.计算机机房 8.1 机房装饰设计 8.2 供、配电系统设计 8.3 防雷系统设计 9.经费概算

1、前言 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是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运行的基础,是各级国土资源信息远程交换与共享的基础平台。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省 厅明确要求今年底要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国土资源部在2008年 6 月召开的国土资源业务网建设研讨会上,也提出了2008 年年底实现我国中东部地区联网到县的基本要求。 2、目标任务 2.1 基本目标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厅党组的要求,建设好县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在2008 年底前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基本形成全省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为全省电子政务的 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2.2 配置要求 方案一:基本配置,主要配置以下内容: (1)至少保证 1 套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内网, 1 台路由器与市局联网; (2)至少配置 3 台内网服务器,其中数据库服务器配置RAID 和2T 以上存储空间; (3)1 台物理隔离网闸保证联网安全, 1 套网络版杀毒软件保证 终端桌面安全; (4)具有基本防尘、防潮和控温的简易机房, 1 组机柜存放设备,有简单的防雷措施; (5)每个办公室至少有 1 台可以上内网的计算机。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摘要: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是指土地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定性、定量和定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依据国内外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概述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概念、理论体系及一般流程;重点阐述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方法与模型,从理论原则、模型构建、算法优化、与GIS 空间分析模块结合四个角度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展望,认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仍可从理论完善、单个模型或算法的改进、转换规则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模型;构建;算法改进;转换规则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 (2015)03-0138-06 Research Progres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Xie Pengfei ,Zhao Xiaoqing* ,Zhang Longfei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arth Scienc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one of the hot issues,means quality ,quantity and spatial position of land elements in regional spac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s,theoretical system and general proces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ethods and model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ere the key explain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ethods were analyzed from theoretical principles ,model building ,algorithm optimization and combination with GIS spatial analysis module.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as put forward. It could be improved from perfecting theories ,ameliorating a single model or an algorithm ,and optimizing the conversion rules. Key words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 Model ;Construction ;Algorithm improvement ;Conversion rule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 是指开发利用土地,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种优化主要是针对区域内特定土地资源在利用方式、数量结构、空间布局以及综合效益等方面的优化[1 ,2] 。土 地利用的数量结构优化是最先出现的研究课题[3,4] ,然而随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整理施工合同模板(完整版)

合同编号:YT-FS-8548-29 土地整理施工合同模板 (完整版) Clarify Each Clause Under The Cooperation Framework, And Formulate It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Reached By The Parties Through Consensus, Which Is Legally Binding On The Partie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土地整理施工合同模板(完整版) 备注:该合同书文本主要阐明合作框架下每个条款,并根据当事人一致协商达成协议,同时也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制定。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发包方: (简称甲方) 承包方: (简称乙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 自愿、公平和城市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土地平整工 程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二、合同工期 根据双方协商工程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 日止,若发生了不可预见或不可抗力时,经甲方代表 确认后工期顺延。 三、承包范围

1、承包范围:按甲方提供的图纸规定的范围进行土地平整的工程施工。包含的一切机械设备、施工抽水、土方回填和余土清出场地外运输等。 2、承包方式:按合同承包范围,采用一次性总价包干形式;乙方负责的范围包括:包机具、工期、质量、安全、包乙方工人劳保用品、劳保福利、工程保险以及所有乙方负责承担和支付的费用。 四、合同价款 本合同采用一次性总价包干形式,含税合同总价人民币¥元(大写: )。施工途中除因甲方通知变更所造成增减工程量时按实际发生结算外,甲方不再签证工程量变更增加给乙方。 五、工程款支付方式及结算 支付方法一期付:在工程完成并且经双方认可结算后一次性付清工程款。 六、质量保证 1、工程质量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先行设计与施工规程、规范、标准等有关规定,单位工程全部达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1、建设目标 XX市国土资源系统“一个平台、两个市场”(一期)建设项目数据中心建设目标如下: 采用“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模式建立XX市国土资源数据中心。通过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构建环境,并采用数据资源规划(IRP)的方法,对全市各类国土资源数据的采集、整合、汇交、更新、存储、管理、共享、应用进行全方位的规划,构建市级国土资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联动更新”的数据中心核心数据库,实现各类国土资源数据的集成管理与更新,实现各类国土资源数据的共享服务与综合应用,形成科学合理的数据框架、服务框架和运行环境,为国土资源行政审批、业务管理、综合监管、辅助决策、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平台。 2、建设原则 XX市国土资源“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任务重、资金投入大,在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高点定位,统筹规划。 (2)整合资源,夯实基础。 (3)统分结合,以统为主。 (4)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5)边建边用,以用促建。 (6)保证安全,开放服务。 3、建设任务 (1)标准规范建设

采用数据资源规划的方法,对市局的国土资源领域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国土资源数据内容和特征、应用特点,将国土资源数据库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区分和归类,按照一致性、集约性、独立性、完整性、实用性和适用性为原则,建立数据从采集、更新、管理、存储、服务的一系列规范,保证数据中心按照统一的数据组织规范、统一的空间数据数学基础、统一的数据分类代码、数据格式、命名规则、统计口径和服务方式进行建设,奠定XX市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 (2)核心数据库建设 在基础设施支撑下,按照数据中心建设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梳理、整理、重组、合并等,利用提取、转换和加载工具以及必要的手段,将处理、加工好的数据按照统一的建库标准进行入库,数据按分层分类管理,形成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库,包括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数据资源目录、应用服务资源目录)、数据中心数据库群(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 (3)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建设 建设数据中心管理平台,依托数据中心管理平台中的采集与更新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系统、国土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及一系列数据服务组件、应用服务组件和依托于这些组件之上的“一张图”综合应用服务系统,形成数据集成管理、联动更新、共享服务、“一张图”应用的一体化平台,集中管理和以“一张图“的形式集成展示土地、矿产、地质等各类国土资源专业信息,形成全面展示国土资源状况的“电子沙盘”;并综合应用各类国土资源信息,为不同科室和应用系统提供定制化的图形辅助审查和统计分析等服务,形成为业务办理人员和其他系统提供服务的服务仓库,奠定数据应用和共享服务的平台基础。 4、建设基础 (1)数据基础 XX市国土局经过多年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已经积累了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基础地质、矿产资源规划和遥感影像等一批海量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侯鹏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例如:与前面所述各种用地相关的物质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则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2]。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简称为: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响应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4]。而且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收稿日期]2007-08-2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合同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合同 第一部分协议书 政府拟修建土地整理工程,接受了投标,双方达成如下协议,并于年月日在签署了本协议书。 合同总金额为人民币(大写):万元整。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工程内容: 项目审批文号: 资金来源: 2、本协议书中的词语主涵义与下述第二部分所列的合同条款中的词语涵义相同。 3、本合同包括下列文件: (1)协议书 (2)中标通知书 (3)投标书及其附件 (4)合同条款 (5)施工招标文件 (6)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 (7)图纸 (8)已标价的工程报价汇总表 (9)组成合同的其他文件 上述文件汇集并代替了本协议签署前双方为本合同签署的所有协议、会议纪录以及相互承诺的一切文件。 3、承包单位保证按照合同规定全面完成各项承包工作,并承担合同规定的承包单位的全部义务和责任。

4、建设单位保证按照合同规定付款并承担合同规定的建设单位的全部义务和责任。 5、本协议书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人签名,并分别盖本单位公章,在办理公证手续后生效,公证费由承包单位负担。 6、本合同一式十二份。其中正本贰份,双方各垫壹份;副本捌份,建设单位执贰份,承包单位执贰份。其余副本由建设单位分送有关单位。 建设单位:(盖章)承包单位:(盖章) 住所:住所: 法定代表人:(签字)法定代表人:(签字) 电话:电话: 传真:传真: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帐号:帐号: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第二部份合同条款 第1条名词解释 (1)建设单位: (2)承包单位: (3)设计单位: (4)监理单位: (5)甲方代表:指由建设单位委派的全面负责监督本工程合同实施的代表人。本工程的甲方代表为。甲方代表有权做出履行本合同规定的决定。有权为此签署证书和发布通知。 (6)总监理工程师:指由监理单位委派的总监理工程师,在授权范围内,全面负责委托协理合同的履行、主持项目监理机构工作的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承包单位、本合同监理工程师、监理内容、监理权限等。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178961.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土地平整工程施工合同

土地平整工程施工合同 篇一:土地平整工程施工合同 土地平整工程施工合同 发包方: (简称甲方) 承包方: (简称乙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城市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土地平整工程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二、合同工期 根据双方协商工程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若发生了不可预见或不可抗力时,经甲方代表确认后工期顺延。 三、承包范围 1、承包范围:按甲方提供的图纸规定的范围进行土地平整的工程施工。 包含的一切机械设备、施工抽水、土方回填和余土清出场地外运输等。 2、承包方式:按合同承包范围,采用一次性总价包干形式;乙方负责的范围包括:包机具、工期、质量、安全、包乙方工人劳保用品、劳保福利、工程保险以及所有乙方负责承担和支付的费用。 四、合同价款

本合同采用一次性总价包干形式,含税合同总价人民币,元(大写: )。施工途中除因甲方通知变更所造成增减工程量时按实际发生结算外,甲方不再签证工程量变更增加给乙方。 五、工程款支付方式及结算 支付方法一期付:在工程完成并且经双方认可结算后一次性付清工程款。 六、质量保证 1、工程质量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先行设计与施工规程、规范、标准等有关规定,单位工程全部达到合格标准。 七、甲、乙双方责任 (一)甲方责任 1、甲方派施工代表,负责代表甲方实施对本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施工进 度、综合治理、文明施工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就本工程与施工方或对外相关事 宜进行交涉、洽商。 2、工程竣工后,甲方应及时组织专门人员进行验收。 (二)已方责任 1、委派为现场管理代表及安全负责人。执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及公司的给昂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综合治理等规定。 2、乙方必须根据甲方提供图纸对施工范围内的地下隐蔽设施(包括水、电、煤气管道等地下管网设施等)进行核查、勘探以免造成破坏,否则一切后果由乙方负责。 3、乙方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按图纸规定的标高和包含施工工作面的范围组织施工,否则乙方无条件翻工以满足要求。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她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与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 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与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就是其基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与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1976年FAO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就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此土地评价的对象还就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在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 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美洲热带雨林、非洲生态脆弱区、东南亚农业扩展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区等人地关系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或经济与人口快速发展地区。研究内容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影响为重点。这一阶段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特点就是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驱动,而且土地利用研究逐渐融入全球变化研究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也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栖息地的破坏、栖息地的破碎化以及森林与森林砍伐区联接带的边缘效应等三个方面,土地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从此可持续发展迅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最新整理20xx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范本参考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最新整理20xx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范本参考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20xx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范本参考文章,欢迎下载使用 甲方:村民委员会 乙方: 根据《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乙方通过方式取得甲方荒滩荒山(林地)的承包经营权,经双方共同商定,达成如下协议,特立此合同: 一、甲方将位于村民委员会(组)所有的,以北、现以西与毗邻的荒山(林地)发包给乙方使用,其四至为: 东至:现西边; 南至:与村荒山相隔的通往上山的道路; 西至:这两座山顶东西分水岭一线; 北至:从南侧数第二个山头与第三个山头之间的山谷中分线。 二、乙方承包后,承包使用期五十年不变,即从二oo年月日起至二o五年月日终止。 三、乙方所承包的荒滩荒山(林地)使用权及其地上附着物总承包款为人民币元整,付款方式为: 四、乙方承包荒滩荒山后应积极治理,在荒山上植树、种草或搞多种经营;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利用承包范围内的林木、粘土、沙石等矿产资源或建造固定设施。 五、乙方对所承包的荒滩荒山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但不得转包。 六、甲方要尊重乙方所承包荒滩荒山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荒山的开发治理成果全部归乙方所有。 七、乙方在所承包的荒滩荒山在合同履行期内除乙方交纳承包款外,乙方不负责 其他任何名目的费用。

八、乙方将荒滩荒山承包后,甲方有权监督、检查、督促其治理和合理利用荒滩荒山资源,发现问题及时书面通知乙方。 九、甲方保证该荒滩荒山(林地)界线、四至与他人无任何争议。如因此发生纠 纷,甲方负责协调处理,如此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甲方负责全额赔偿。 十、甲乙双方必须信守合同。如甲方违约导致解除此合同,须付给乙方违约金人民币万元、退还乙方承包荒滩荒山所付的全部价款,同时对乙方的治理投入和治理成果合理作价,作价款一次性付给乙方;如乙方违约导致解除此合同,甲方不予退还乙方的承包款。 十一、如在承包期限内遇国家建设或进行其它开发建设需征用土地时,应首先从征地款中保障向乙方支付实际经济损失和未履行年限的预期利益损失。 十二、合同期满后,如乙方愿意继续承包经营,双方续签合同;如乙方不再承包经营,甲方对乙方的治理成果、经济投入合理作价归甲方,作价款一次性付给乙方,不得拖欠。否则,此合同期限顺延至甲方将全部价款付活乙方后合同自行终止。 十三、甲乙双方如因作价款发生分歧,协商不成,须委托甲乙双方共同认可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作价,其结果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十四、此合同发生纠纷裁决。 十五、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一份、公证处一份、乡人民政府备案一份,经公证处公证后生效。

土地利用变化智能体模型研究进展

Land & Resources Herald 2015年3月March, 2015 第12卷 第1期第11页第16卷 第2期第11页国 土 资 源 导 刊Land & Resources Herald 2019年6月 June, 2019文章编号:1672-5603(2019)02-11-5 土地利用变化智能体模型研究进展 贺增红*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决策者的时空多尺度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并以土地使用决策者为核心的智能体模型对于描述人地关系中的“人本”思想和复杂交互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内涵以及应用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智能体模型的发展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数据可获得性、行为建模的制约以及模型校准和验证。综合目前研究的进展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发展趋势:(1)大数据与数据价值挖掘;(2)多角度探索决策规则;(3)创新校准和验证方法。 关键词 智能体模型;模型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rogress of Agent Model in Land Use Change Simulation He Zengh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Land use/cover change occurs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natural, social and human decision makers in time and space,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mplexity. The agent model based on complex system theory and based on land use decision mak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scribing the "human-centered" thinking and complex interaction in human-land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agent-based model and the application field,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nt model mainly faces three challenges: data availability, behavioral modeling constraints, and model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based on agent model is proposed: (1) big data and data value mining; (2) multi-angle exploration decision rules; (3) innovation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methods. Keywords: agent-based model; model challenges; model prospects *第一作者简介:贺增红,男,1993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应用研究。E-mail: moyuduye123@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178961.html,。 收稿日期:2019-04-12; 改回日期:2019-05-1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发 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一定的方式获 得对LUCC 的认知极为重要。模型模拟是常见的 认知客观世界的手段,模型的描述解释能力可 以提高人们对土地变化系统起因、过程和结果的理解,而模型的预测能力则能够为更合理的土地利用提供建议。LUCC 是在生物物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土地使用者的多时空尺度下综合作用形成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模型模拟需要考虑多重驱动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关联作用,以解释土地系统的复杂性问题。传统的LUCC 模型多以经济学、统计学和地理学等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专题研究 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黄陵县国土资源局 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论 (3) 1.1研究对象 (3) 1.2研究方法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意义 (4)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 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 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 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 2.5土地利用特点 (33) 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 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 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 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 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 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 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 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 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 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对象 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 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 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 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 点及变化规律。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南面临太平洋,上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全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很大;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地貌类型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占10%, 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多,平地少,这对发展林业, 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有利,而对发展农业(耕作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气候类型多样.由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热量带.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方以旱地农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一年二熟和三熟为主;由东向西横跨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以农业, 林业为主和西部以牧业及绿洲农业为主的两大区域. 第三,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南方土壤以红壤, 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北方土壤以绵土, 潮土,褐土,棕壤,黑土为主,天然植被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西北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草原,草甸,荒漠. 青藏高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草原土和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影响着土地的性质, 肥力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第四,我国人口多,密度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水力, 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交通,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 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 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从结构上看:东,南部以耕地,林地, 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中部农牧交错地带以耕地,草地为主; 西北部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从利用程度上看:东,南部农业历史悠久, 土地利用率较高,中部土地利用率较低,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率低; 从地形分布上看:平原及盆地以耕地,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丘陵, 岗地区以耕地,林地为主,山地以林地,草地为主.蒙新高原, 青藏高原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 现将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述如下: 1.水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4,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南自海南岛,北至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