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察两种固定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对患肢骨密度及前臂上2_3处周径的影响_艾力江

观察两种固定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对患肢骨密度及前臂上2_3处周径的影响_艾力江

观察两种固定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对患肢骨密度及前臂上2_3处周径的影响_艾力江
观察两种固定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对患肢骨密度及前臂上2_3处周径的影响_艾力江

参考文献

[1]Aoki T,Tanii M,Takahashi K,et al.Cardiovascular changes and plas-ma catecholamine levels during laparoscopic surgery[J].Anesth

Analg,1994,78:S8-S10.

[2]王祥瑞,杭雁南,孙大金,等.针刺麻醉下心脏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中国针灸,1999,10:628-630.

[3]方舒东,临财珠,杨华玲,等.不痛麻醉方法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O2气腹对循环的影响[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5):47-50.[4]Westerband A.Cardrovascolar changes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Surg Gynecol Obster,1993,175:535.

修回日期:2010-09-10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I07A14)

作者简介:艾力江·阿斯拉(1981-),男(维吾尔族),新疆人,硕士,研究方向:骨与关节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与科研工作。通讯作者:孟庆才(1964-),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骨与关节疾病的中西维医结合诊断与治疗。[5]葛矞雯,刘诚,陈骏萍,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8):

493-494.

[6]刘曼,罗用宇,李德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前后呼吸和循环的变化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1998,4:7-10.

[7]汪司右,殷之放.针刺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3,12(4):143-145.

[8]赖新生,黄泳.经穴-脑相关假说指导下经穴特异性、针刺得气、配伍规律脑功能界定[J].中国针灸,2007,27(10):777-780[9]苏跃,许绍发,胡正芳,等.电针足三里对兔肺缺血再贯注损伤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6):566-569.

[10]赵宁侠,高巍,史恒军,等.电针足三里及非经非穴点对大鼠细胞免疫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37-39[11]陈凌,姚志芳.针刺胃经下肢段及非经非穴点对胃电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3):40-42.

[12]刘波,刘岘,陈俊,等.针刺穴位和非穴位对脑功能连接影响的MR研究[J].中国针灸,2009,29(12):981-985.

观察两种固定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对患肢骨密度及前臂上2/3处周径的影响

艾力江·阿斯拉2,刘天泽1,孟庆才2,方锐2,邓迎杰2

(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目的:观察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肢桡骨远端骨密度、前臂上2/3处周径的影响。方法:76例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拔伸牵引、整复手法)后行小夹板(Colles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36例骨折患者同样方法复位后行石膏固定治疗。结果:6周后治疗组40例疗效优良率为77.5%,对照组36例疗效优良率为58.33%;12周后治疗组40例疗效优良率为85%;对照组36例疗效优良率为69.44%。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后6个月均能引起患肢桡骨远端骨密度及前臂上2/3处周径降低,且两种固定方法对患肢桡骨远端骨密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小夹板固定治疗对患肢前臂上2/3处周径的影响较石膏固定小。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可随肢体肿胀程度,随时调整夹板松紧度,保持骨折断端稳定,配合肢体的主动功能锻炼,有利于腕关节和手指的功能恢复,且不易引起废用性骨质疏松,疗效确切,相对于石膏固定优势明显。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骨密度;小夹板固定;石膏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4-0649-0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4%[1],多见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根据江峰等[2]的统计,在1346例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的骨折中,桡骨远端骨折354例,占26.3%。由于桡骨远端骨折常常涉及到腕关节,而腕关节是全身最重要,活动频率高,功能恢复要求较高的关节之一,治疗不当易导致腕关节慢性疼痛和僵硬,严重影响手的功能[3]。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及石膏固定、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及支架固定等,各有优缺点。本院2008-2009年运用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及石膏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76例,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6例均属新鲜骨折,年龄55 81岁,伤后2h到3天即来就诊,随机分成了两组:试验组男7例,女33例;Colles骨折34例,Smith骨折6例;平均年龄60.7岁。对照组男8例,女28例;Colles骨折31例,Smith 骨折5例;平均年龄60.5岁。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入选的病例当天进行骨密度测定后小夹板固定,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沿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患者的手掌及拇指,使前臂旋前,腕部尺偏掌曲,助手作对抗牵引3 5min,然后术者用双手拇指在挠骨背侧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突然用力推压,使骨折复位后用Colles小夹板固定,在背侧和挠侧的夹板要超腕关节水平2.0cm,使腕关节处于掌曲、尺偏位,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并复查X线片以观察复位情况。

1.2.2对照组入选的患者当天进行骨密度测定后

行石膏固定,操作方法:采用同样手法复位后,以石膏绷带进行管型石膏固定,下端至掌指关节,上端至肘横纹下缘,保持患肢前臂中立位,干固后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并复查X线片以观察复位情况。两组病例均鼓励其尽早、积极地进行手指、肘、肩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合理补充与治疗组同样的钙剂及维生素D,并定期复查X线片以观察复位情况。治疗组固定期间可行腕关节掌屈、尺偏活动,两组均在固定4 6周拆除外固定物,骨折后6周及12周进行疗效评定,并在骨折前及6个月后测定桡骨远端骨密度值。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

x?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两组秩和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双侧)。

2疗效评价标准与结果

2.1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根据是否残留畸形、疼痛、握力恢复程度、及腕关节活动度等进行疗效评定:优90 100分;良80 89分;中65 79分;差<65分。

2.2结果

根据76例患者骨折后6周的随访结果,治疗组40例疗效:优18例,良13例,中7例,差2例,优良率为77.5%。对照组36例疗效:优11例,良12例,中9例,差4例,优良率为58.33%。12周随访结果,治疗组40例疗效:优23例,良11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85%;对照组36例疗效:优13例,良12例,中8例,差3例,优良率为69.44%。6周及12周随访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为P<0.05,可以认为小夹板固定疗效优于石膏固定。

2.2.1两组患者患肢桡骨远端骨密度值(远心端近心端)比较结果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76例患者固定前及固定后6个月骨密度,试验组与对照组骨密度情况如表1 2。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远心端)

组别固定前固定后6个月

试验组-2.71?0.21-2.96?0.29

对照组-2.70?0.28-3.08?0.36

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近心端)

组别固定前固定后6个月

试验组-2.579?0.0866-2.85?0.23

对照组-2.562?0.0647-2.98?0.33

两组患者固定前后2个时间点效应比较,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α= 0.05水准上可以认为固定前及固定后6个月骨密度有差别;两组组间效应比较,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α=0.05水准上尚不能认为两种固定方法对骨密度的影响有差别。

2.2.2两组患者患肢前臂上2/3处周径比较两组患者均在骨折固定前及固定6固定后6个月测量2次患肢前臂上2/3处周径,了解两种固定方法对患肢前臂上2/3处周径的影响情况,结果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患肢前臂上2/3处周径比较(cm)

组别固定前固定后6个月

试验组25.24?0.9324.89?0.93

对照组25.45?1.2324.41?1.18

两组患者固定前后2个时间点效应比较,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α=0.05水准上可以认为固定前及固定后6个月患肢前臂上2/3处周径有差别;两组组间效应比较,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α=0.05水准上可以认为两种固定方法对患肢前臂上2/3处周径的影响有差别,且小夹板固定较石膏固定影响小。

3讨论

骨折早期由于骨折端血肿、皮肤软组织肿胀的变化较大,小夹板固定当肢体肿胀加重或消退后可随时简便调整小夹板的松紧度,对骨折端具有更有效的固定能力;小夹板固定是弹性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理,能对骨干纵向加压,保持均匀的压力作用于骨折断端,不存在应力遮挡问题[4-5];小夹板固定能做到动静结合,使腕关节处于掌曲,尺偏位,并允许腕关节作掌屈、尺偏及手指的屈伸自主运动,有利于腕关节和手指的功能恢复,避免关节僵直、肌肉萎缩、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不容易引起骨钙丢失及废用性骨质疏松[6];并且功能锻炼通过小夹板固定,可将骨折周围肌肉的斜向牵拉力转化为有利的纵轴力,使骨折端承受应力和压力,增强骨折的稳定性[7-8],疗效确切,相对于石膏固定优势明显。

以上观察结果表明,中医小夹板固定对腕关节、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功能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早期就进行功能锻炼,能较好的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并且与石膏固定比有效的降低因固定引起的肌肉萎缩,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相对于石膏固定具有疗效好、病人痛苦小、方法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尤适于在基层及农牧区等医疗条件较差地区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Harry,B.Skinner现代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9.

[2]江峰,覃英.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1346例统计分析[J].广西医学,2002,14(6):77.

[3]孟和,顾志华.骨伤科生物力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7.

[4]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622.

[5]张蒲.夹板局部外固定内在效应的生物力学分析[J].中医正骨,1993,10(4):11.

[6]李同生,刘柏龄.实用骨伤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9.

[7]李瑛,邹季.试议小夹板固定与动静结合的科学理念[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3(9):73.

[8]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6-194.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6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附件2-6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BGG000骨折病,ICD10:S52.501桡骨下端骨折); 2、行桡骨远端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ICD9:79.123前臂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见附件)。 1、疾病诊断 (1)病史: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主要症状及体征:伤后腕部出现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部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者可见畸形,触之可有骨擦感。 (3)X线摄片检查可见: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或掌侧移位,骨折端成角,桡骨压缩嵌插短缩,或可见骨折块移位合并桡腕关节半脱位。 2、证候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插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前臂旋转功能

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为单纯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 2、全身或局部状况允许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ICD10:S52.501的桡骨远端骨折;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无移位型的桡骨远端骨折; 4、除外以下情况: (1)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2)局部肿胀严重者;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1

2016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 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9-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 照《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骨科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 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 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2013-04-02 本文行家:飞翔的泪 【病情评估】 1. 体格检查:接诊医师及时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桡骨远端畸形情况,腕关节活动情况,同时注意有否存在其他部位的骨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及时拍摄腕部创伤系列X线片(腕关节正位、腕关节侧位)以确诊骨折及了解骨折类型。CT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详细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化验及辅助检查: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传染病三项、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查心电图及胸透。 【诊断】 1.判断是否有骨折 (1)病史:包括外伤性质、时间、机制、部位、出血情况及伤后处理经过。 (2)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餐叉样或枪刺手畸形、局部压痛明显、反常活动、骨擦音阳性、纵向叩击痛阳性。腕关节功能受限。 (3)是否有神经血管损伤则有相应表现。 (4)X线发现骨折移位情况,CT检查尤其是三维重建,可以明确骨折块的移位方向、角度,明确关节面的塌陷程度,发现隐蔽的腕骨骨折,特别是普通X线难以诊断的涉及舟骨窝、月

骨窝的桡骨远端骨折,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而且CT检查对于桡骨远端三柱理论的应用,尤其是传统X线检查容易疏漏的中间柱损伤,包括月骨关节面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检查是评估桡腕骨间韧带撕裂、三角纤维软骨(TFCC)损伤、软骨损伤以及肌腱损伤的最准确评估手段。 2.判断骨折的类型 (1)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2)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 (3)背侧缘劈裂型 (4)掌侧缘劈裂型 3.鉴别诊断:是否合并臂丛神经损伤、腋神经损伤、肩胛上神经损伤,是否为病理骨折,是否合并头颅胸腹部损伤。 【治疗方案】 治疗的目的是使腕关节能获得充分的无痛运动及稳定性,恢复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而且将来不会有退行性变倾向。 非手术治疗:无移位骨折者,.简单移位型骨折可闭合复位者。 满意复位的标准为:桡骨短缩小于2~3mm,桡骨远端关节面为掌倾而非背倾,尺偏角恢复接近或达到20°,无粉碎性骨折片合关节面不平整。 手术治疗:对部分关节内明显移位骨折及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要精确重建关节面、坚强内固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外骨折要求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以减少骨折继发移位的可能。 手术适应证: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以及嵌插骨折,导致尺、桡骨远端关节面显著不平衡者;骨折畸形愈合,有神经症状或肌腱功能障碍、或前臂旋转受限者。 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方式取决于患者的全身情况及骨折局部情况。 经皮克氏针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入路选择主要有:掌侧入路、背侧入路以及掌背侧联合入路。

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 *导读:此种骨折1814年AbahamColles加以详细描述过,此后即称这种骨折为Colles骨折。它是指桡骨远端的松质骨骨折,并向背侧移位的骨折。…… 此种骨折1814年Abaham Colles加以详细描述过,此后即称这种骨折为Colles骨折。它是指桡骨远端的松质骨骨折,并向背侧移位的骨折。Colles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的骨折的6.7%。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较多。 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 一、骨折发生机理: 1、伸直型:手掌小鱼际部着地,造成骨折。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严重移位时,手腕部外型呈“餐叉样”畸形。此类骨折若复位不良而造成畸形愈合时,可影响肌腱的滑动,对手指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2、屈曲型:手背部着地,造成骨折。骨折远端向尺侧和掌侧移位。手腕部外型“锅铲样”畸形,此类骨折若复位不良而造成畸形愈合时,可影响腕关节的活动功能。 二、骨折的治疗: 1、药物治疗:初期治宜活血祛淤、消肿止痛。中期治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后期治宜调养气血,强壮筋骨。 2、小夹板固定:手法整复后,用4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将前

臂置中立位,曲肘90°,悬吊于胸前。 ⑴小夹板的作用: ①利用力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外固定力抵消骨折端移位倾向力。 ②以外固定装置的杠杆来对应机体内部的杠杆。 ③在夹板有效固定的同时,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活动增强内在的固定力,矫正残余的畸形。 ⑵小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①随时调整布带,保持能来回移动1cm的松紧度,若手部肿胀疼痛严重,手指麻木,肤色变紫,应即刻到医院复查。 ②患肢在固定期间应保持中立位。 ③若在夹板两端或是骨突处出现疼痛,应拆开夹板检查,以防发生压迫性溃疡。 ④骨折固定的次日应来门诊复查,第1周复查2—3次,以后每 周一次,以便保持骨折对位良好。 ⑤视骨折愈合情况解除小夹板固定。 3、练功疗法 ⑴骨折复位固定后,即鼓动患者开始积极进行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关节的各向活动。 ⑵老年患者常见肩关节僵硬的并发症,即肩手综合征,应注意肩关节活动,加强锻炼,预防合并症发生。 ⑶粉碎骨折易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应尽早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⑷解除固定后,作腕关节屈伸,旋转及前臂旋转活动。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7 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 ,S63.004 )桡骨干骨折(ICD-10:S52.301 ) 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 :78.53005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 月第1 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 辅助检查:X 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 月第1 版)。 1. 年龄在16 岁以上。 2.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 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6天。2005 2005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5 2.501 ,S6 3.004 桡骨骨折疾病编码。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 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w 7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镜检; (2 )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 )胸部X 线平片、心电图; (4 )骨科X 线检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 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 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 术前30 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 小时加用1 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 天。

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评分

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评分 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的操作:共100分,该考题灵活一般是在模拟人跟前一边口述一边操作。 物品准备:(10分) 1.木质、铁质、塑料制作的夹板或固定架。 2.就地取材,选用适合的木板、竹竿、树枝、纸板等简便材料。 操作内容: (1)肱骨(上臂)骨折固定法(70分)其中口述(10分) 1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内外两侧(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上臂外侧),用绷带或三角巾等将上下两端固定。肘关节屈曲90 度,前臂用小悬臂带悬吊。 2 .无夹板固定法将三角巾折叠成10~15cm 宽的条带,其中央正对骨折处,将上臂固定在躯干上,于对侧腋下打结。屈肘90 度,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2)尺、挠骨(前臂)骨折固定法(70分)其中口述(10分) 1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长度超过肘关节至手心的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内外侧(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前臂外侧)并在手心放好衬垫,让伤员握好,以使腕关节稍向背屈,再固定夹板上下两端。屈肘90 度,用大悬臂带悬吊,手略高于肘。 2 .无夹板固定法采用大悬臂带、三角巾固定法。用大悬臂带将骨折的前臂悬吊于胸-前,手略高于肘。再用一条三角巾将上臂带一起固定于胸部,在健侧腋下打结。 (3)股骨(大腿)骨折固定法(70分)其中口述(10分) 1 .夹板固定法伤员仰卧,伤腿伸直。用两块夹板(内侧夹板长度为上至大腿根部,下过足跟;外侧夹板长度为上至腋窝,下过足跟)分别放在伤腿内外两侧(若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伤腿外侧),并将健肢靠近伤肢,使双下肢并列,两足对齐。关节处及空隙部位均放置衬垫,用5~7 条三角巾或布带先将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固定,然后分别固定腋下、腰部、膝、跖等处。足部用三角巾“8”字固定,使足部与小腿呈直角。 2 .无夹板固定法伤员仰卧,伤腿伸直,健肢靠近伤肢,双下肢并列,两足对齐。在关节处与空隙部位之间放置衬垫,用5~7 条三角巾或布条将两腿固定在一起(先固定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足部用三角巾“8”字固定,使足部与小腿呈直角。 (4)胫排骨(小腿)骨折固定法(70分)其中口述(10分) 1.夹板固定法伤员仰卧,伤腿伸直。夹板长度超过膝关节,上端固定至大腿,下端固定至跖关节及足底。并将健肢靠近伤肢,使双下肢并列,两足对齐。关节处及空隙部位均放置衬垫,用5~7 条三角巾或布带先将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固定,然后分别固定大腿、膝、踝等处。足部用三角巾“8”字固定,使足部与小腿呈直角。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知识分享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 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

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就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与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瞧,在6-10岁阶段,主要就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与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手法整复中立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整复中立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伸直型) 操作规范 一、托提折顶尺偏旋前手法复位对不能耐受疼痛患者,局部血肿内麻醉,患者坐位,年老体弱者平卧位,上臂外展约60°,肘关节屈曲90°,手心向下。一助手握住前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桡骨远端背侧,余四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先对抗牵引2-3min,恢复桡侧柱和中间柱的骨性支柱,必须使桡骨桡侧方和尺侧方皮质恢复高度,以此稳定桡侧柱和中间柱;待重叠移位基本纠正后,按骨折移位方向,双手拇指同时向掌侧按压,当指下感觉骨折断端平齐时,双手食指抵住骨折近端向上托提,折顶腕关节使之掌屈尺偏旋前,纠正骨折移位及成角畸形,维持中间柱和尺侧柱的稳定,理顺肌腱。 二、超腕关节中立位小夹板固定复位成功后选用与患者前臂相匹配的可塑性柳木夹板固定,在维持牵引下腕部外敷消定膏(甘肃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放置棉垫后,4块小夹板超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掌背侧分别用2块较宽夹板固定桡骨,维持桡侧柱和中间柱的稳定,桡侧和尺侧分别用2块较窄夹板固定,维系桡侧柱和尺侧柱的稳定,用4条系带捆扎,调整松紧适度,前臂和远端用三角巾悬吊,保证腕关节中立位。 三、动静结合,早期康复干预分期予早期康复干预。 1、软组织肿胀期 骨折后,断端出血,软组织肿胀,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由于小夹板纵向挤压,静脉回流受阻,肢体远端肿胀加剧,肿胀在术后24~72 h达到高峰。因此,腕部外敷中药消定膏(甘肃省中医院院内制剂)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并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屈伸功能锻炼,嘱患者尽力屈伸手指小关节,尽最大努力伸展五指持续5 s,尽最大努力握拳持续5 s。每日30次,早晚各15次。以个体化耐受性为度。 2、肿胀消退期 小夹板固定后约3~5 d,断端出血停止,软组织肿胀高峰已过,开始进行轻手法被动活动腕关节。嘱患者腕关节保持中立位,轻轻打开小夹板,洗去外敷膏药,医者一手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部,另一手握住手指,轻轻使腕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可先掌屈,略背伸,再尺偏,略桡偏,最后轻轻环转,约3~5次,然后外敷消定膏,小夹板固定于中立位。同时手指屈伸活动每日30次,早晚各15次。 3、血肿吸收期 伤后1~2周,肿胀消退,骨折断端血肿开始吸收,纤维粘连形成,由于肢体的消肿,影响固定的可靠性,容易导致骨折再移位,需要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在每次调整夹板松紧度时,先轻手法按摩骨折局部大约3 min,牵拉腕关节大约10次左右,前后移动腕关节5次左右,在这个过程中要做手指关节的被动活动,做腕关节的背伸掌屈活动约2 min,做腕关节的旋前旋后活动及轻微按压下尺桡关节,约需要2 min,逐渐加大腕关节被动活动度,加大掌屈与尺偏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 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 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 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 周以。 (2)中期:伤后2 周~4 周。 (3)晚期:伤后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 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 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7)骨折部位X 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各骨科亚专业诊治范围

各骨科亚专业诊治范围 创伤骨科诊治范围: (一)上肢损伤:上肢各骨骨折、骨骺分离、各关节脱位: 1.锁骨骨折; 2. 肩关节脱位; 3.肱骨外科颈骨折; 4.肱骨骨折; 5.肘关节骨折、脱位; 6.尺桡骨骨折;7桡骨远端骨折。 (二)下肢损伤:下肢各骨骨折、骨骺分离、各关节脱位: 1.股骨颈骨折; 2.股骨转子部骨折; 3.髋关节脱位; 4.股骨干骨折; 5.股骨髁上骨折; 6.股骨髁部骨折; 7.胫骨髁骨折; 8.伸膝装置损伤及髌骨骨折; 11.膝关节韧带损伤;12.膝关节脱位;14.胫腓骨骨折;15.踝关节骨折脱位; (三)骨盆和髋臼骨折: 3.骨盆骨折; 4.髋臼骨折。 (四)挤压综合征与骨筋膜室综合征: 1.挤压综合征; 2.骨筋膜室综合征; 3.肌肉挛缩症; (五)运动损伤及火器伤: 3.肌腱断裂、滑脱; 4.肌肉挫伤、破裂; 8.四肢骨火器伤;9.四肢关节火器伤;10.四肢软组织火器伤; (六)骨和关节感染性疾病: 1.化脓性骨髓炎; 2.化脓性关节炎; 3.骨结核; 4.关节结核。 脊柱外科诊治范围: (一)脊柱畸形(包括先天性畸形、后天获得性畸形): 1. 颅颈交界区畸形(环枕畸形,齿状突畸形); 2.脊柱侧凸畸形; 3.脊柱后凸畸形; 4.脊柱前凸畸形。 (二)脊柱、脊髓损伤 1.脊柱损伤; 2.脊髓损伤; (三)运动损伤及火器伤: 11.脊柱、脊髓火器伤。 (四)颈肩痛和腰背痛: 1.颈肩痛; 2.腰背痛。 (五)脊柱脊髓疾病: 1.脊椎融合; 2.脊柱骨质疏松骨折; 3.骶部硬膜外囊肿; 4.椎管内外肿瘤; 5.椎管狭窄; 6.脊柱后纵韧带骨化; 7.椎间盘突出; 8.脊柱骨髓炎。 (六)脊柱的感染性疾病: 1.脊柱炎; 2.椎间盘炎; 3.脊柱结核。 关节外科诊治范围: (一)非化脓性关节炎(外科治疗): 1. 全身各关节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2. 全身各关节骨性关节炎; 3.老年性退变性骨关节病; 4.地方性大骨节病。 (二)无菌性骨坏死: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 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1、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后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三)鉴别诊断 1、腕部软组织扭伤:患者仅有局部疼痛肿胀,没有环形压痛和纵向叩击痛,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通过X线片相鉴别。 2、伸直型与屈曲型相鉴别,主要依靠病史(损伤机制)、症状、体征、X线进行鉴别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病史: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主要症状及体征:伤后腕部出现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部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者可见畸形,触之可有骨擦感。 (3)X线摄片检查可见: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或掌侧移位,骨折端成角,桡骨压缩嵌插短缩,或可见骨折块移位合并桡腕关节半脱位。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证候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插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ICD10:S52.501的桡骨远端骨折;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软组织条件不允许石膏外固定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需住院治疗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必须的检查项目。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1.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2,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重,可伴有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二、治疗案

桡骨远端骨折

小夹板治疗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 在骨骼发育成熟人群中,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病,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年 轻患者的骨折主要由局部高能量创伤引起,而伴随骨质疏松的低能量创伤则是老年人发病 的主要因素[1]Hanel DP,Jones MD,Trumble TE.Treatment of complex fracture,wristfracture[J].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Hlxlerica,2002,33(1):35。桡骨远端骨折主要为闭合性骨折,骨折端常发生移位,伴或不伴关节内骨折【chitnavs 1999】。关于骨折类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分类方法众多,其分类方法多以人名命名:如Colles 骨折、Smith、骨折Barton 骨折等。在诸多分类方法中目前公认的、较全面实用 的分型方法为AO 分型的方法,其对治疗方案、固定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桡骨远 端骨折的手段多种多样,根据骨折类型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对于AO分型中A 型及B1型骨折,临床上以保守治疗为主,且最新的Cochrane系统评价【】指出,在治疗 A型及B11型骨折时,手术治疗在疼痛,腕关节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并不优于保守 治疗。但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同样也面临着固定时间过久,固定范围过大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方先之等【】结合中国传统骨折治疗方法,首次提出了手法复位小夹板外 固定治疗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随后小夹板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与石膏固定相比,其疗效仍存在争议。为此,我们根据consort声明2010【】,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对比研究小夹板与石膏固定治疗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通过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影 像学资料和临床并发症,评价二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研究方法 1.1随机方案的产生 采用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由数据管理人员制定随机方案。采用 stata9.0(StataCorp, College Station, TX)生成随机序列,对负责招募的研究人员隐 藏分配顺序,分配序列装于按顺序编号的密封不透明信封中,每名纳入研究的患者按就诊 顺序获取相应的信封,从而进行干预措施的分配。 1.2 受试对象来源及选择标准 纳入的受试者来源于2012年 1月至2013年 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和急诊就诊的老年 A 型及B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计104 例。 1.2.1 诊断及分型标准 诊断标准[]: (1)病史: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2)主要症状及体征: 伤后腕部出现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部活动功能障碍; 有移位者可见畸形,触之可有骨 擦感;(3)X 线摄片检查: 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或掌侧移位,骨折端成角,桡骨压缩嵌插短缩,或可见骨折块移位合并桡腕关节半脱位。 分型标准: 分型标准和其它干骺端骨折一样,桡骨远端骨折共分A、B、C三大型,每 型有3个组,每组又分 3 个亚组,这样共有27个亚组。A型: 关节外骨折;B型: 简单关节内骨折,C型:复杂关节内骨折。 1.2.2 纳入标准 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的 A型及B1型,年龄在 60岁以上,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3排除标准

优势病种护理常规

骨伤科优势病种 诊疗常规 护理常规

贡井区中医医院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及护理常规 目录 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 二、项痹(颈椎病)诊疗常规 三、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四、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 五、颈痹(颈椎病)护理常规 六、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常规

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 1、病名 1.1 中医:腰痹 1.2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 2、定义:由于载重和脊柱运动,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引起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致腰腿痛等症状,属祖国医学腰痹病范畴。 3、诊断标准 3.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3.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3.3 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3.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3.5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4、治疗方案:以牵引、针灸、按摩、拔罐、中药为主要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适当静脉给予活血化瘀药。 5、中医证候分类 5.1 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选方: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龙、香附、羌活、秦艽、灵脂、没药、牛膝、甘草。 取穴:肾腧、大肠腧、膈腧、腰部阿是穴、委中。

桡骨远端骨折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 行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术(ICD-9:79.12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远端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手法复位外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 2.501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臂丛神经阻滞或/和全麻。 2.手术方式: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术。 3.手术外固定物:外固定架。 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止血药物。 5.输血:视术中具体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9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