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5课《元日》教学设计

第35课《元日》教学设计

第35课《元日》教学设计
第35课《元日》教学设计

第35课《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配乐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图片。

2.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什么时候的场面?(过年)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喜欢)

4.谈话导题:有关春节(过年)的古典诗歌中,有一首古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学生齐读课题)

5.解题:“元”是第一、起始,“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

也叫春节。

6.自由交流:你是怎么过春节的?(学生自由交流)

7.指名做汇报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3)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4)拜年(晚辈向长辈表示节日的祝贺和慰问。)

8.你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过年的吗?(学生想象交流)

8.总结过渡:其实,古代时候,人们过“元日”的方式和我们现在过春节没有太大区别,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给我们描绘的就是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欢快地再读一次课题,学生再齐读课题。

9.简介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二、诵读课文,探究初成。

1.会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多媒体投影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正音。(重点引导读准词语: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

(4)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什么地方停顿,并标一标。

(5)古诗朗读欣赏,学生配乐跟读。

(6)再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7)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1)过春节了,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哪个词指鞭炮?(爆竹。爆竹: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燃烧竹子,后来演变为放鞭炮。)

(2)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此时的你有什么感受?(板书:热闹、喜庆)

(3)你们觉得除夕夜的鞭炮声,什么时候最响?为什么?(十二点那一时刻,也就是新旧更替的时刻,诗中“除”的意思就是----更换,逝去。)

(4)这里的“岁”是什么意思?(年)“一岁除”是什么意思?(一年过去。)(5)你能根据以上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了。)

(6)从这“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你有感觉到什么?(这响亮的爆竹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春,这响亮的爆竹声充满了喜庆和希望。)

(7)指导朗读:读出喜庆的气氛,读出人们心中的的快乐。(学生齐读)

2.学习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1)在这举家团聚、阖家欢乐的日子里,人们除了用放鞭炮表达自己心中的的喜悦之情,还会做什么?(吃团圆饭,饮酒。)

(2)诗句中人们喝的是什么酒?(屠苏酒。屠苏:一种用屠苏草泡制的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3)春风把温暖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这“温暖”仅仅指的是人们身体上的温暖吗?(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人们的心里充满了希望。)

(4)教师小结:同学们,听着清脆的爆竹声,喝着醉人的屠苏酒,与家人欢聚一堂,人们的心中一定充满着喜悦之情。

(5)你能根据以上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6)指导朗读:读出快乐、喜庆的氛围,读出人们的心中充满的喜悦之情。(学生齐读)

3.学习第三句:千门万户瞳瞳日

(1)“千门万户”是什么意思?(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2)“曈曈”又是什么意思?(太阳初升时明亮的样子。除夕之夜,人们除了放鞭炮、喝屠苏酒之外,常常会一夜不睡觉,为的就是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2)在经历了一夜的等待之后,人们看到东方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3)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人们会有什么感受?(多么温暖,多么令人欣喜!人们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充满希望。)

(4)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学生齐读。)

4.学习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1)为迎接新春的到来,人们燃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夜等候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还要贴春联。诗句中的哪个词语指的是春联?(新桃。新桃:新的桃符。古人在桃木板上画门神肖像或写上门神名字,悬挂在大门上,称为桃符,认为它可以辟邪消灾,后来演变为贴春联。)

(2)指导理解这句诗。(为庆祝新春,人们总要拿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3)指导朗读:瞳瞳红日象征着美好的前景,那红彤彤的春联其实也寄予了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学生齐读诗句。)

5.教师总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爆竹声声中,一年又过去了。和煦的春风,好像把屠苏酒也吹暖了。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初升的红日照到千家万户时,每一家的大门上都换上了新的春联。)

6.现在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7.有感情的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师生评议。比赛读,全班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引导交流: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这都是春节时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春节习俗?(放礼花、吃饺子、穿起新衣服、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扭秧歌、踩高

跷……)

2.诗人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多媒体课件出示: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3.引导感悟:可以说,《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这位胸怀远大的宰相对国家和人民最为美好的祝福。

4.教师小结,提出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元日》,理解了诗意,我们和诗人共同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与欢快。请同学们一起背下这首喜庆的诗吧。(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积累。

1.背诵并默写《元日》。

2.积累辞旧迎新的诗句。

3.积累春联。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元日》。

2.按要求完成练习。

(1)读句子写诗句: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2)读诗句写句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写几首自己积累的辞旧迎新的古诗。

4.写一写自己积累的春联。

1.默写古诗《元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按要求完成练习。

(1)读句子写诗句: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读诗句写句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为庆祝新春,人们总要拿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3.写几首自己积累的辞旧迎新的古诗。

拜年

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凤城新年词

作者:黄景仁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除夜

作者: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

作者: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4.写一写自己积累的春联。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

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

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横批:鸟语花香

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万事如意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福临门第喜气洋洋横批:五福四海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板书设计】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课后反思】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节期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描绘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写出了人们对

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二句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第四句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课件配乐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图片导入学习,引导学生交流:你们喜欢过年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学生非常兴奋,有的说贴对联,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拜年……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你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过年的吗?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总结过渡,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正题。在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生子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二步:抓住词句,质疑深探。学习古诗,对字词的准确理解非常关键,重点字词的解释在教材的注释中都有答案,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只能从字面上去机械地了解,只能领会词语的字面意思。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词语的解释,如教学中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过春节了,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哪个词指鞭炮?学生自然地会想到是爆竹。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燃烧竹子,既爆竹,后来演变为放鞭炮。在准确理解词语的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情感朗读,引领探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意境,例如在诵读中,抓住“爆竹声”读出喜庆的气氛,读出人们心中的的快乐;抓住“春风送暖”读出快乐、喜庆的氛围,读出人们的心中充满的喜悦之情;抓住“曈曈日”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抓住“总把”“新桃”感悟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通过诵读和交流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第四步:小组交流,自悟自得。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去,在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

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在小组交流中彰显学生的个性。。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但教师参与的还是太多,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今后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是巨大的。新课标下的古诗赏析课,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鉴赏古诗的能力。

精彩片段

学习《元日》前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师:同学们,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大家小声地朗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小朋友们在快乐地放鞭炮;听到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师:你是从哪个地方中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句话中的“爆竹”一词中体会到的。

师:“爆竹”是什么意思?

生: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燃烧竹子,后来演变为放鞭炮。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生:我是从课文后面的注释中看到的。

师:你真是个善于学习的聪明的孩子。

师:在古代过年有这样一个习俗,在竹筒里装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现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鞭炮。春节那天什么时候的鞭炮声最响呢?

生:农历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十二的钟声敲响的时候鞭炮声最响。

师:谁能说说当时的情景?

生:鞭炮声连成一片,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

师: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人们非常开心。

生2:人们非常快乐。

生3:人们非常激动。

师: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仿佛看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燃放鞭炮,他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到处都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还仿佛感受到了春风给我们送来了温暖。

师:你是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春风送暖”这个词中感受到的。

师:“屠苏”是什么意思?

师:“一岁除”又是什么意思?

生:“一岁除”就是一年过去。

师:那个同学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过年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吧!

生:齐读第一句古诗。

【单元说课】

《元日》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日》是西师大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以及送暖的红日等新年特有的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和万象更新的情景。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

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诗人也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的诗都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这首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将诗句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理解,进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认清字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默写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在教学中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讲析古诗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吟诵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连接在一起,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自然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学生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并不断升华。

五、说学法

1.反复诵读。

对于古典诗词,在学习中要善于反复吟诵。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更直接更感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通过反复吟诵,由初读到熟读,由熟读到美读,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如:在本首诗的学习中,通过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读准节奏。通过细读古诗,边读边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过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通过赏读古诗,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2.合理想象。

在古诗学习中要善于联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语情,培养自己的语感。在本课的学习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结合生活体验想象感悟诗句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计用一课时完成。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

第一步:情境激趣,探究初成。

为了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就要调动他的生活体验,唤醒他的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你是怎么过春节的?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放鞭炮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吃年夜饭,喝洒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拜年,晚辈向长辈表示节日的祝贺和慰问,令学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抓住现代的春节与古代的元日

的练习导入课题。简介作者,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诗句的学习。

第二步: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第一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过春节时,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人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来了解古代的爆竹。感受热闹、喜庆的气氛,通过诵读,读出诗句所描绘出的人们心中的的快乐。

2.学习第二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过春节时,人们吃团圆饭,饮酒的场面。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屠苏酒,感受诗句中所描绘的人们听着清脆的爆竹声,喝着醉人的屠苏酒,与家人欢聚一堂,心中充满着喜悦之情。指导学生读出快乐、喜庆的氛围,读出人们的心中充满的喜悦之情。

3.学习第三句,通过理解“千门万户”“曈曈”这两个词语,来感受诗句中温暖、欣喜的情感。通过感情朗读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

4.学习第四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的场面。了解春联与“新桃”之间的联系。理解诗句的意思:为庆祝新春,人们总要拿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第三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这些春节时的习俗,继续了解放礼花、吃饺子、穿起新衣服、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扭秧歌、踩高跷等春节的传统习俗。增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感情。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诗人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比较简单直观,目的是引领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5.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元日》,积累古诗;积累辞旧迎新的诗句,积累春联,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以新课程教学策略设计原则为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近”教材(谈春节了解元日),随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走“进”教材(交流春节习俗,了解古代习俗),质疑探究,走“出”教材(积累描写辞旧迎新的古诗,积累春联),并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等活动方式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1.联系生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鞭炮了解爆竹,联系年夜饭的饮酒了解屠苏,联系春联了解新桃,燃放鞭炮、年夜饭、贴春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将诗句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理解,进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

2.总结全文,领悟升华

简单了解时代背景,感受王安石这位胸怀远大的宰相通过《元日》这首诗表达对国家和人民最为美好的祝福。

4.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鼓励学生搜集描写除旧迎新的古诗和对联,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其认知规律进行的设计,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元日 教学设计 (详案)

元日 二小南校范胜男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屠苏”“曈曈日”“桃符”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体会诗人在除旧迎新是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了解屠苏、桃符、曈曈日的意思,感受过年的快乐与喜庆。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提到饺子、新衣服、压岁钱你会想到什么?(春节),能说说去年你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放鞭炮、吃年夜饭喝洒、贴对联) 2、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是春节?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 始的意思,那谁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春节的七言绝句,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96页,认真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3、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诗。 4、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出示断句符号,再指名1-2名同学读诗。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 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看一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一) 1、出示“爆竹”: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出示爆竹图片,寓意竹报平安。学习”爆“: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加一加、组词、形声字)为什么是火字旁呢?(师总结:爆竹用火点燃,点燃后火花四溅)

【教学设计】诗歌《元日》

优选精品资源欢迎下载选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 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二、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三、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放爆竹 读诗文喝屠苏 明诗意迎红日 悟诗情换新符 教后感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元日》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3

9.古诗三首《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诵古诗《元日》,理解古诗《元日》大意。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3.能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己的“新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趣导入古诗《元日》课题 1.你知道春节是什么时间啊?(农历正月初一)在古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你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呢? 2.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读经典之作,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感受童趣粗读《元日》古诗篇章 1.出示《元日》古诗 请同学们自己去细读这首诗,给你提出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生自己连读)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谁敢来读给大家听听?(请一生读,随机点评)哪个同学认为比他读得还好?(再请一生读,师随机点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全班齐读) 3.古诗还以他特有的节奏美吸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你们认为该怎样

读,才算读出了这首诗的节奏?(请一生说。课件示范)齐读。 4.读出了节奏,还要能读懂古诗的意思,要读懂古诗的意思,首先要先理解诗中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反复去读读这首诗,通过你的朗读、预习你都读懂了哪些关键词的意思? 5.和同桌讨论讨论,一起来交流 6.老师也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例举了出来,请一位同学读读。(出示这些关键词的意思) 7.再仔细读读,借助这些词语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先自己说说第1、2两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指名说。 3、4两句呢?自己试试,小组内说,指名说。 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小组内说,指名说。 三、了解掌握全首《元日》古诗大意 1.在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我们还得了解一下诗的作者以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意思。(指名读) 2.王安石不顾官僚大地主们的反对实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法,这样,既可以农民不再受大地主的剥削,日子比较好过一些,也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元日》这首诗就是他做宰相推行新法成功时写的,想象一下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他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一)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 过渡:四年级的孩子,凭自己就能基本读懂了几千年前的经典诗文,真是了不起!

《元日》教学设计示例

《元日》教学设计示例 《元日》教学设计示例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元日》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元日》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赵斌香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瞳瞳”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节日情景? 资料库 课前搜集:有关王安石资料(生平、作品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节,激趣导入 通过课件先后出示三幅图,图中提供了节日的习俗,让学生看图猜猜是什么节日,重点了解春节的习俗,也解决了课后的练习。再引入新课《元日》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设计,不仅满足低段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古诗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的铺垫。 二、分散识字,降低难度 本课打破以往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习惯,将识字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识字让学生在古诗中寻找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以小组的方式学习,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识字的方法。

第二部分识字是在了解诗意后,读成语来识字。 【设计意图】由合作识字,到自学识字,学生的识字有了层次性的变化,识字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诗,将识字、读诗、背诗紧密结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资料分享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分享课前搜集资料,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提升自信。有助于增强资源共享的意识,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的班风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四、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元日

元日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迎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教学目标 1.写会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9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三首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换旧符。 ...,总把/新桃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课时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元日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元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老师把春联放大些,这是古代时贴的春联,写的是繁体字,读的时候是从右到左,(读辞旧迎新)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现在的春联是从左到右读的,这是现在贴的春联,我们看这是同一副春联,这次你能来读一读吗?上下联我们可以怎么区分呢?我们看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岁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三、四声的为上联,下联的年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一二声的为下联。 3、同学们,其实春节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一。在古代大年初一就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起、初的意思。元旦是哪一天?(板书元旦)(阳历一月一日)元日呢(板书元日)?(农历一月一日,就是我们所说的正月初一,板书正月初一)。这是2012年一月的日历(课件出示,指出元旦和元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这篇古诗,(板书宋王安石)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古诗到底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样的景象呢?刚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且想办法解决它。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把古诗中的一些词语请了出来,你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抽读,齐读) “爆竹”是什么?(鞭炮)古代在竹筒里装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了。这个字与哪个字相似呢?(瀑)为什么它是火字旁,而瀑是三点水旁? 屠苏,这就是屠苏,是一种草名,所以苏是草字头。屠苏是指用屠苏草泡成的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这种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以赐吉祥。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都在元日这天朝东喝屠苏酒。 曈曈日,曈字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曈曈日就是指初升的太阳。古代的人喜欢大年初一把大门敞开,迎接初升的太阳。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9古诗三首元日》公开课教案_10

《元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境,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 《元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紧扣题目,写出春节人们放鞭炮、畅饮美酒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紧接着上两句的欢乐气氛,用早上的太阳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借用了三年级的一个班,第一次合作,师生之间较为陌生,考验教师的亲和力和课堂组织教学能力。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 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 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 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 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 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解诗题──晓诗音 ──明诗意──悟诗情”四个步骤学习,并及时总结。 3.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曈”3个生字,会写“旧”、“符”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春节辞旧迎新的景 象,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民间风俗。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 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了解习俗。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诗。 教学准备:

《元日》教学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案设计 课题:《元日》 (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课文24《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课文24《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为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写的是在阵阵鞭炮声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无限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的意思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意思。 作为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被安排在《春联》之后,正是因为《元日》一诗中写到了春节有“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而且学本文时,春节将近,学生对此首诗不无亲切感。通过本诗的教学,可增加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习俗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爆”、“屠”、“符”三个生字,重点理解“屠苏”与“曈曈日”的意思,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增加学生对春节这

一传统节日习俗的认识与热爱。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热闹欢快的气氛与诗人除旧布新的抱负。 4、教给学生一点方法,适当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二、知诗人三、释诗题四、自读古诗,了解大意五、入诗境、悟诗情五、课外拓展七、布置作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作者王安石。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小结(重点指出推行新政,为感悟诗情做铺垫)1、板书课题“元日”什么意思? 2、春节是我国一个特别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传统风俗呢?过渡:那么,在一千年前的宋代,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呢?请大家自由读读古诗,看看你有什么收获?(一)出示古诗(二)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相机正音,教学生字“爆”、“屠”、“符”2、指导读出节奏预设:学生不懂的词:除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 3、出示插图,指名学生交流点拨:“千门万户曈曈日”从“千”与“万”读出了什么?古诗中形容某种事物或现象极多常用“千”、“万”,回忆一下,我们课内外积累的古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吗?千门万户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平时积累的这样的成语有哪些?“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到春联的演变(第一副春联)板书: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指导感情朗读,你认为这首诗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小结:过年了,当然很快乐,除旧布新(板书),新

小学语文元日教案

小学语文元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l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6、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 爆的最后一笔换的撇不要写出头 曈的左边是日 重点指导“爆”的书写。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2: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4:生字)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合理运用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合理运用教学案 例 《元日》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不少过春节时快乐的情景。你们想知道古代的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吗?请大家看课文插图。(出示课文插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和你们过的春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从图中我知道古时的小朋友过年也很快乐。他们喜欢放鞭炮,只不过他们放的是最原始的一种爆竹,而我们放的是更漂亮的烟花。他们还跳呀,蹦呀,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们肯定在喊着:“过年喽!过年喽!” 师:你的观察力、想象力都是一流的。我仿佛也听到了小朋友的欢呼声。 生:从图门上的春联我还知道古人过年也有贴春联的习惯。 《回自己的祖国去》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来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图

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生1:华罗庚一家人坐船要回国。 生2:华罗庚和他的家人要回自己的祖国去。 师:请同学们默读1——9自然段,找一找你是从哪里知道华罗庚要回国的?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很多,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插图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化,有的插图展示了文字言犹未尽的意思,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是语言文字所无法替代的。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以绘画的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课文插图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的,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课文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案例1中指导学生看图,从图中初感知古人过年时的情景,找到图与文的契合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说话、想象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元日》有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元日》含反思 大班教案《元日》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喜欢朗读古诗,并能通过声音和动作进行表演,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理解故事古诗,丰富相关词汇,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元日》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幼儿喜欢朗读古诗,并能通过声音和动作进行表演。 3、理解故事古诗,丰富相关词汇。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元日”动画课件、古诗诵读(MP3)、乐曲两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王安石所写的古诗《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学习古诗 幼儿欣赏古诗课件。 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师幼共同讨论古诗中这些词的意思。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三、巩固古诗 请幼儿对古诗情境进行想象 现在请你们闭眼听古诗朗诵,在头脑中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好像看到了什么?请幼儿说一说 教师带领幼儿朗读。 四、表现古诗 教师播放两首不同的乐曲,请幼儿说一说,可以用那首来配古诗,为什么? 请幼儿对古诗进行动作创编 师:多喜庆,多热闹呀。你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把热闹和喜庆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古诗进行表达 教学反思: 在《元日》这个语言活动中,目的能跟随配乐古诗《元日》的朗诵,感知古诗的内容及意境。我把教学内容运用投影仪展示图片,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小朋友很快理解了古诗较难理解的内容。幼儿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就连平时寡言少语的顾晨怡小朋友也都积极举手发言争先恐后的回答,幼儿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活动之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具有喜闻乐见的特点。多媒体技术

《元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高新实验小学范有凤 一、教学目标: 1、读准“爆、屠、曈、符”的字音,认清字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 2、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学会“屠苏、曈曈日、桃符”等生词,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春节民俗,搜集春联。 2、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1、课前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乐曲及图片。 2、非常高兴今天能和我们四(1)班同学一起学习《元日》这首古诗。来,齐读课题。 3、同学们,刚才课前你们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十分喜庆,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听到、见到?(过年)提到过年,我就想到“新年”一词,[出示:新年]平时我们所说的“新年”一般有两个时间,你知道分别是指什么时候吗?[出示:元旦:阳历1月1日;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出示:元:第一、起始。]元旦就是阳历的第一天,春节就是农历的第一天。 4、现在你知道课题什么意思了吧?(板书: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元日》这首诗给我们描绘的就是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你们喜不喜欢过春节啊,让我们一起欢快地再读一次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准古诗。 1、这首诗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写的(板书:[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 2、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下面就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谁能接受我的第一个挑战[出示:挑战一]。指名读诗(2人),相机正音。 3、老师发现,刚才两位选手很了不起,尤其这几个生词读得特别准确[出示: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谁再来教教大家。指名1人读其他跟读。会读还要会写,我们再来记一记这几个生字的字形:三个生字结构都不一样,一起

《元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_1

《元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元日》教学设计 一、学科领域 二、适用年级:适合于小学四年级学生 三、教学内容概述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节期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 本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又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作此诗时,王安石此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他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两首诗的大意。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 会诗人的感情。

五、学习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没多久,就要迎来大家都特别期盼的春节了,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二)、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幻灯出示)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2019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元日 1.

元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能力目标: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屠童换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元日》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杨秋利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解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 2.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再过没多久,就要迎来大家都特别期盼的春节了,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2.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1)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3)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小结:放鞭炮、贴春联、贴“富”字、贴窗花、拜大年等等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种风俗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风气习尚。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学习了王安石《元日》以后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自由朗读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 (3)抽生读检查字音及停顿情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 2.品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大家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前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①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提出来?(一岁除,岁,指年,除,去一年过去了) ②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放爆竹、喝屠苏) 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过年了,多热闹啊!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能把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吗?请你试着读一读(练读,指名读,范读,练读。)

《元日》公开课教案教学文案

《元日》公开课教案

河刘中心学校公开课 教学设计 课题:《元日》 执教人:唐凤先 教学时间:2018年12月21日

元日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设计思路 1.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积极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 2.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我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最新整理《元日》赛课教案资料讲解

《元日》 一、导入 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节日的场景吗? 我们说的“过年”指什么时候,谁知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宋朝大诗人、政治家王安石写春节的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题目中的元日就是(大年初一、正月初一、春节) (我在字典里查了一下“元”的意思。1、开始的;第一;2、主要,根本;3、元素。让学生选择) 请同学打开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读准字音,特别是红色的生字,把诗句读通。 二、读通全诗,感知课文 1、检查学生读诗情况(相机评价——响亮、准确;纠正读音) 2、请学生齐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喜欢过新年吧,你们新年里都会做些什么呀?各地有各地的习俗。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诗中向我们描绘了古人过新年时的哪几幅画面? 三、理解诗意,读懂全诗 1、古人过年的画面 (1)放爆竹 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多喜庆热闹的场面啊! 爆竹——据说,古代人们把竹子放在火上烤会发出很大的响声,人们借此来吓跑野外的猛兽。(板书——所以爆竹的“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在火上烧烤竹子,就渐渐演变成在过年的时候燃放爆竹,去除过去一年里的各种灾祸、病痛等,新的一年就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那么,你现在知道“爆竹声中一岁除”的“除”是什么意思了吧?(除去)“一岁除”就是“旧的一年——”(生接“过去了”) 解释:旧的一年在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过去了。【相机板书:除旧】(2)喝屠苏(板书:指导学生观察“屠”的字形) 指着第二句,谁来读读这句诗?它描绘了什么画面? (屠苏:屠苏酒,古人在正月初一时饮用,用来避瘟疫。) 大年初一,天气还冷着呢,诗句中怎么用到了“暖”字呢? 解释: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喝着屠苏酒,身上暖暖的,心头也暖暖的,好像沐浴在春风里。 你们看,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给你什么感受?那就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师范读】诗中还描写了什么画面? (3)迎红日 (“曈曈”和“瞳瞳”老师感觉像双胞胎,老师也经常分不清他俩。请你帮老师分一分,诗中用的是哪一个?为什么?——课件出示)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 再读一读,这时在你眼前展现的是什么画面呀? (可以边问边做动作引导,推门推窗动作,还不会,再语言引导,千门万户都在干什么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