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美国篇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美国篇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美国篇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美国篇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美国篇

文/王鼎杰

毫无疑问,美国是二战最大的受益者。作为最后一个参战的大国、唯一本土幸免大战破坏的大国、战争红利捞取最彻底的大国,美国借助二战实现了里程碑似的崛起,成为全球综合实力第一的超级大国,并为冷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正如本系列之前各篇文章揭示的那样,在这场大战中,参与竞争的每一个大国都有其独特的战略传统,战略博弈的水准都非常之高。何以美国能避免本土惨遭破坏?又如何技压群雄,最后胜出,还能面子里子一起赚……太多太多的疑问,值得我们探讨借鉴。本文作为二战战略史鉴系列文章的收官之作,将全面揭示其中被遗忘的历史真相和战略教训,并借美国国家战略的“鹰眼”,对整个二战中的列强战略博弈进行全盘总结。

溯源

要理解美国在二战中的大战略,首先要深刻理解“孤立主义”。

说起美国的“孤立主义”,很多人将之孤立地理解为美国内部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思潮,一种严重束缚美国手脚的战略负资产,从未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孤立主义”的源头其实在英伦三岛,从其美国化的那一刻,就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直到一战前都是美国最宝贵的一份战略资产。

美国的母体是大英帝国,从这个母体身上,美国不仅学到了一整套对内治理之道,还学会了两个重要的外交传统——“光荣孤立”与“权力平衡”。按照字面解释,英国永远不追求欧洲大陆的主宰权,也不允许任何一个霸权主义国家获得这种主宰权。所以,当欧洲大陆风平浪静时,英国就“光荣孤立”,与海峡彼岸的列国一起相忘于世界和平的大江湖之中。当出现“太阳王”(编注: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四)、拿破仑时,英国就仗剑远征,扶弱克强,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一旦霸王完蛋,

平衡恢复,英国立即退回本土,继续“光荣孤立”。

如此说来,英国高举反霸大旗,去恶必尽而不计其功,行王道而不居王者之位,一部英国外交史几乎就成了一部积德行善史。真可以说是国际第一活雷锋,西洋头号宋襄公。可是,一个无法面对的事实是:古今中外,国际政治中的宋襄公个个下场悲惨。何以大英帝国却能成为例外?原因就在于,其所说与其所行之间,存在着看似微妙实则却巨大的区别。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只要维持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充分确保自身安全。它的位置又恰好处在欧洲海外航线的汇聚要津。在大航海时代,这是极大的战略资产。英国竭力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实质是杜绝出现强大的挑战者。同时,他在海外又竭力打压一切挑战英国霸权者。这就形成了一种两面战略:在欧洲维持均势,在欧洲之外建立霸权。也可以说,英国界定的世界和平,其实是欧洲的无霸主和平再加上欧洲之外的有霸主和平,而这个霸主就是英国。在欧洲称雄全球的时代,英国制住了欧洲,就是握住了全球霸权的枢纽。所以,英国才能在反霸权主义的高歌中,一路把自己唱成了全球第一号的霸权主义大国。

美国独立后,有样学样,口头上痛骂英国殖民主义,心中却立志先做西半球的“小英帝国”,再伺机成为全球性的“超英帝国”。“孤立主义”就是这个独特背景下产生的一种高水准国家战略。按照字面的解释,“孤立主义”指的是美国不介入欧洲事务,也不欢迎欧洲国家介入美洲事务。可是,稍微想一想美国立国时的国际形势,我们就会发现,当时的美国力量有限,蜗居大西洋一隅,自保不暇,何德何能去介入欧洲事务?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内,美国连阻止欧洲国家介入美国事务的能力都没有,又如何阻止这些国家介入整个美洲的事务?但如果深入这个政策的实质就会发现,其高深莫测之处并不在字面体现的道义原则,而在实践中对列国关系的清晰判断。

北美独立战争揭示的一个军事现实是,像英国这样的传统海权大国,并不具备在北美大陆进行全面征服战争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国家,是欧洲大陆上的陆军强国。可是,后者如要将陆战力量投送到北美,先要过英国海权这一关。从英国的立场上,如果漠视这样一个陆上强国征服了北美,等于是形成了对大英帝国的夹击布

局,进而有可能全面颠覆英国霸权。所以,英国从自利的角度,必须大力保卫新生的美国,这样才能维持住全球霸主的地位。美国一旦认清这一点,就可以把自己的国家战略列车挂在英国快车之上。所谓“不欢迎欧洲国家介入美洲事务”,其实是知道有大英帝国在,就不会有任何介入。而“不介入欧洲事务”,则是度德量力后的理性选择。正如水流就下是自然界的铁律,避强击弱、批亢捣虚也是战略界的铁律,所以,《孙子兵法》才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又说:“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国人读孙子者,多未解其中真意。早期美国人很少读《孙子兵法》,却悟透了其中的道理。

须知,大英帝国的霸权建立在对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控制之上,太平洋则是遥远的海,美国就是一面借助大英帝国的海权之盾保卫本土,一面去大英帝国鞭长莫及之处扩张。因此,西进,不断的西进就成了美国的国策。其目的首先是要在北美形成南北无强邻,东西皆大洋的格局。这样,美国就由一洋国家变成两洋国家,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巨型岛国。接着,就要利用新获得的太平洋海岸线,继续跨海西进。国内讲美国史者,历来只知道美国在北美大陆搞西进运动,却不知道那只是西进运动的第一阶段,或者叫陆权阶段,紧接着的第二阶段、海权阶段,才是更精彩、更辉煌的大国崛起曲。

西进

西进途中,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空间过大。为了克服空间造成的障碍,美国可以说是多管齐下,修建了连通两大洋的铁路,开通了巴拿马运河,并在太平洋上不断谋求战略支点。就是在谋求战略支点的过程中,美国阴差阳错地惊醒了沉睡中的日本。

1853年,美国为了中国市场,歪打正着地撞了一下日本的窗户,没想到日本顺势睡狮猛醒,明治维新搞得如火如荼。到1893年,日本就学会了反过来给美国人玩炮舰外交。这一年,夏威夷的日本侨民和美国侨民产生冲突。日本立即派出最优

秀的舰长(东乡平八郎)、最精锐的军舰(“浪速”号),去夏威夷恐吓美国人。在日本眼中,美国对夏威夷实在是鞭长莫及,何况当地黄种人侨民是白种人侨民的15倍,日本侨民是美国侨民的8倍!反过来,美国也是第一次看清了日本的威胁。同时,美国深知,日本对夏威夷同样是鞭长莫及。而且,当时日本的主要对手是近在咫尺的中、俄,哪像美国无债一身轻。故而,美国毫不犹豫地将夏威夷一举拿下。

事后看来,夏威夷冲突是美国对日本的第一记“封门掌”,堵住了日本东进的大门。日本东进无望,只能西进。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抢在西伯利亚铁路和巴拿马运河开通前,把中国狠揍了一顿,收入颇丰。台湾的获得,尤其意义深远,等于是让日本站在了东南亚的门槛上。美国自然不敢怠慢。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1898年美国就挑起美西战争,从加勒比海一直打到东南亚,夺取了关岛、菲律宾。这就等于又关上了日本南下的大门,把日本的一只脚夹在门槛上整整43年。日本无法南下,只有北上。1904年日俄战争尸横遍野,实在是别无选择。

如前所述,高明的强权主义者总是奉行水流就下的战理,能从弱国手中获取的,就不从强国手里硬夺。从强国手中夺食,无论胜负,战略上已先输了一半。如仅从中日关系上看,日本固然是处处压中国一头。但如从国际大格局中看,美国又处处压日本一头。中国与夏威夷,毫无疑问中国是强国。沙俄帝国与西班牙,毫无疑问沙俄帝国是强国。美日太极推手,数度较量,每次都是美国从弱者手中大赚,日本从强者手里小获。美国数胜而无后遗症,日本却越打敌人越多。

更让日本恨得牙根发痒的是,日俄战争烽烟未熄,美国又突然跳出来搞调停。说是调停,其实是大拉偏架。通过朴茨茅斯调停,老罗斯福名利双收,既限制了日本的发展,又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不过,沙俄帝国又岂是善类?作为一个浸淫大国棋局数百年的老牌帝国,俄国丝毫不感恩美国,反而从中看透了美国的可怕。故而,日俄战争烽烟一熄,两个昨日的敌人忽然惺惺相惜起来。一口气连搞了四次日俄密约,其实是共同孤立美国。日本海军更是从1906年起公然将美国列为头号假想敌,开始制订第一份以美国为对手的太平洋海战计划书。1907年,美国海军也制订出了第一份对日作战计划。1913年,美国海军学院组织最高级别的闭门会议,聚集各舰舰长和最优秀的作战理论家,进行关于日美太平洋海战的大规模兵棋推演。

这就告诉我们,美日冲突绝对不是到了二战才突然形成,而是早在19世纪就已经数度激化。之所以美日之间的太平洋海战要到1941年才爆发,根本原因不在美日达成了谅解,而在于遥远的欧洲发生了巨变。一个咄咄逼人的德国开始崛起,一方面发展大海军挑衅英国海权,一方面介入中南美洲问题,觊觎运河区。正是这来自东方的压力,迫使美国暂缓西进的步伐,而不得不越来越关注欧洲事务,并终于在一战后期向欧洲派出远征军,与英法共同对付险些一统欧陆的德奥。

美国无暇西顾,日本就趁机在远东大肆扩张,先是打着对德作战的幌子,北取山东,南略南洋列岛,接着又以反共防共为名出兵西伯利亚。这显然是美国不愿看到的。故而,欧洲战事一结束,美国立即将主要精力转到远东问题上来。西伯利亚撤军、海军协议、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表面上是以会议协商化解国际矛盾,实则刀刀见血。美国既要限制住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又要逼日本尽量吐出前一阶段的扩张果实。但是,随着欧洲风云的再度变幻,美国的对日策略不免再受影响。这又提醒我们,美德矛盾同样其来有自,而且早就与美日矛盾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矛盾。

一言以蔽之,“孤立主义”就是美国版的“均势战略”,同时又是美国针对大英帝国霸权的“搭车战略”。只要美国不挑战英国的核心利益,在西进过程中尽量寻找两国的利益交集,英国乐得放任美国有样学样地在太平洋沿岸搞权力平衡。于是,表面上看,英美两国嘴仗不断,纠纷不少,实则暗中呼应,各取所需。美国靠搭英国车快速发展,英国则靠这个特殊乘客来收拾边远地区的刺头。正是靠了这种奇特的合作,美国一步步地由弱而强,由一洋而两洋,由美洲而亚洲,逐渐成为一个跨太平洋的新兴强国,甚至开始半遮半掩地介入欧洲事务。

五百年来,谁最善于借力?毫无疑问,首推美国。而美国对于大英帝国无论在口头上如何不满,心中却是非常依赖。直到有一天,美国忽然发现,欧洲问题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自己搭了200年的那列快车的引擎出了重大问题!

抉择

自19世纪中叶起,铁路革命引发陆权复兴的风潮,海权的黄金时代去而不返,新时代的强者是坐拥大片陆地且能充分开发的国家。这一点无疑对英国非常不利,而对美国非常有利。假如世界上只有英美两个国家,此时显然就是美国取代英国的最佳时机。可惜,这世界上的国家多的是,在这一轮的地缘变局中,获利丰厚的不仅一个美国,还有德国、俄罗斯、中国。日本虽然是一个岛国,却看透了时代风潮的转移,不断深化其大陆政策,目的就是成为一个海陆双元国家,一旦实现,日本也将成为新时代的超强。

英国车熄火,美国自然无法再搭车。这就意味着之前美国赖以发展、壮大的基本战略环境随之动摇、消失。如果这个时候美国不能取而代之,而是任凭新兴霸主宰制欧亚大陆,结果必然是新霸主立足欧亚大陆,形成排外性帝国,彻底孤立美国。正如布热津斯基指出的那样:“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欧亚大国和欧亚民族主导世界事务达五百年之久,其间它们为了争夺地区主导权而相互争斗并力争成为全球性大国……因此,美国如何‘管理’欧亚大陆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欧亚大陆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大陆和地缘政治中轴。主宰欧亚大陆的国家将能控制世界最先进和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中的两个。看一下地图就会知道,控制了欧亚大陆就几乎自然而然地控制了非洲,并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缘政治上成为这个世界中心大陆的周边地带。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人口的约75%。它的企业和地下矿藏在全世界物质财富中占有大部份额。欧亚大陆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约60%。世界已知能源资源的四分之三左右也在欧亚大陆。”他又说:“欧亚大陆集中了世界上大多数在政治上非常自信和富有活力的国家……所有可能在政治和(或)经济上对美国的首要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也都是欧亚国家。欧亚国家的力量加在一起远远超过美国。”

布热津斯基写下这些话的时间,是美国独霸天下的后冷战时代,如果退回到二战前,只能说更是如此。很显然,失去欧亚大陆参与权的美国,即便能保住美洲一隅霸权,也不过是一个被孤立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地区小霸,时刻要仰全球大霸之鼻息而存。一个无形的包围圈,将如紧箍咒,如紧身衣,日日时时束缚住美国。而且,

这个包围圈既非C形,也非E形,更非J形、L形,而是个密不透风的O形。一旦大霸收网,豺狗蜂起,只怕美国是连小霸地位都无法维持,乃至欲求一“光荣孤立”亦不可得。自18世纪的“欧洲病夫”土耳其、19世纪的“东亚病夫”大清王朝之后,又冒出个20世纪的“美洲病夫”美利坚,也未可知!

这个时候,美国就必须做出选择,是辅佐英帝国,还是坐视英帝国崩解,还是积极参与推翻英国霸权,抑或——让英帝国禅让。

辅佐大英帝国的实质是帮助这个霸权续命,从而延长美国的搭车时间。其得在于,可以继续在熟悉的车道上低风险、低成本扩张;其失则在于,治标不治本,美国早晚还是要面对一个没有大英帝国的世界。假如续命的结果是,等大英帝国寿终正寝时,美国能自动接班,取而代之,当然皆大欢喜。如果不能,就不能不三思后行了。

试想,如果英帝国是汉献帝,美国当个曹操,当然是稳赚不赔。但是,大英帝国实在是看不出一点汉献帝的迹象,反而有些中兴的苗头。无论是劳合·乔治、哈利法克斯,还是张伯伦、丘吉尔,都不好对付。反过来,假如美国甘心做姜子牙、诸葛亮,大英帝国也乐于做周武王乃至刘阿斗。可是,如果美国暗藏野心,大英帝国一定是比越王勾践更绝情。此时辅佐就是送死,利用就是反被利用,轻则鸟尽弓藏,重则兔死狗烹。在很多美国人看来,一战就是一个最“惨痛”的教训。美国怀着“拉斐特,我们来了”的报恩心情去给英法帮拳,结果却沦为地主老财的打手,维护一个腐朽不堪、不合时宜的旧世界。故而,一战后美国的“孤立主义”者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新世界“善良单纯”的同胞们,警惕“阴险狡诈”的欧洲人,尤其要警惕那个阴险狡诈的英帝国,倒也不能全部用排外主义、反英情绪阴魂不散来盖棺定论。

至于第二和第三方案,虽有消极、积极的区别,结果却完全一样。实质是不做曹操做袁绍,墙倒众人推,顺势夺天下。但是,美国的地理位置太特殊。它过于远离欧亚大陆,好处在于可以远离战争,隔岸观火。不利则在于,想趁火打劫时就会发现鞭长莫及。真正具备做袁绍条件的国家是苏联:其控制着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一如当年袁本初的控四州之地,居高驭下;与德国、日本、中国的关系又一度都打

得火热,互不侵犯条约棍扫一大片,一如当年袁绍联络刘表牵制袁术、扶植奸雄曹操给公孙瓒捣蛋,还能随时收容枭雄刘备;又和各大强国墙连篱接,与全球最富庶的资源地带一衣带水,一旦中原有变,随时可以渡河而南。到时候,苏联铁骑连云、投鞭断流,美国却望洋兴叹、鞭长莫及,两相对比,美国的庙堂君相、江湖贤达,又如何能再安于隔岸观火!

加之日本、德国卯足了劲要做张角、董卓,或问鼎称雄,急于取而代之,或入室操戈,意在偷梁换柱。当此之时,大英帝国内外交困,虽有张伯伦之圆而神,丘吉尔之方以智,尤不免焦头烂额、捉襟见肘。美国如果再参与推墙,结果只能是加速自我孤立,终至自掘坟墓。到时候,大英帝国活不了,美国也活不长。所以,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既要帮助英国,又要暗中防范英国。此时的美国实在是不进则退,不霸则亡。但是,进,暗礁密布;霸,又关山重重。历史留给美国的可选方案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也是难度最高的一个——让大英帝国禅让。

其难,恰在于这是成本最低、受益最大的一种霸权转移模式。所以,霸权竞赛的参与者们无不梦寐以求。试想那一帮洋袁绍、洋董卓、洋张角,个个志不在小、各怀绝技,美国牛仔何德何能,可以坐享其成?

不能坐享其成,就要谋而得之。越是难以做到的事情,越能激起竞争者的欲望。君不见,“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当年,美国人看过二孙(孙子、孙膑)兵法的几乎为零,但美国高层却早已自通经络,悟透了其中的道理,悄无声息中炼成了技压群雄的神功,搞起了宰制全球的大战略。

斗智

面对已经进入倒计时的新一轮世界大战,美国政府首先排除的是“彻底中立,绝不参战”的选择,因为这样做无异于战略自杀。其实,即便是美国官方把和平叫得最欢的时期,备战的工作都没有停止。但美国政府又排除了“积极参战,绝不中立”的

选择,因为这样做只能是自己当遭挤的柠檬、先烂的椽子,而让别人去做刺虎的卞庄、得利的渔翁。

于是,“有限中立,待机参战”就成了最佳选择。之所以要“有限”,是为了打擦边球,在不参战的情况下也能左右战局,在强弱转换中不断帮助弱者,以免出现中原一统的局面。“待机”则是争做最后一个加入战团的大国,等待对自己最有利的参战时机,一步步地强化英国对自身的依赖,最终迫使这个昔日的老师依附于学生,接受霸权禅让的事实。

但是,美国高层很快就发现,列强俱乐部中练成“神功”的国家绝非美国一个。除去深陷中国战场的日本、身不由己的法国,希特勒力争对敌人逐个击破,墨索里尼要争当大战的决胜砝码,张伯伦要祸水东引,斯大林要权操在我,个个不同凡响。希特勒、墨索里尼定力不够、理性不足,未能坚持既定方针,相继跳入泥潭。英、苏、美三国则成为最有希望胜出的大国,三国领导人心知肚明,谁能最后一个参战,谁就保持了最大的战略自由,获得了结盟的最大主动;谁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将力量投送到最关键的地点,谁就扣住了敌军的命门,握住了最终胜利的枢纽。

于是,三强争当在后之黄雀的连环太极推手,就成了整部二战史,乃至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世界霸权争夺史中,最隐秘、最高深,也最惊心动魄的大战略级短兵相接、贴身肉搏。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当即意识到,这是对九国公约(编注:全称为《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的公然践踏,是对华盛顿体系的釜底抽薪。但是,美国虽惊不乱,没有轻易跳出,因为那样只能让英、苏坐享渔利。故而,美国的态度虽然强硬,但其对日政策的重点却在于借重国联这个集体安全组织,让英国去扛大梁。不要忘了,美国虽然是国联的发起者,最终却成了唯一可以加入却没有加入国联的大国,其中不无保持选择自由以推卸责任的成分。在对日问题上,大英帝国当然不会让美国当枪使,所以英国代表在国联耍尽滑头,左一个原则的谴责,右一句道义的支持,绝不和日本先陷入事实的冲突、实质的对抗。英美一耍滑头,苏联的日子就不好过。前面说了,其优势在于位置独特,雄踞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

但这也是其最大的缺点。城门失火,池鱼总是先遭殃,何况其东西国门外各蹲着一个纵火犯。当此之下,斯大林被迫和反共的蒋介石和解,因为他太需要一个抗日的中国帮他缓解两线作战的压力。但是,苏联同样惊而不乱,无论蒋介石如何呼吁中苏缔结攻守同盟性质的互助条约,斯大林守定底线,坚持只签互不侵犯条约,绝不向中国承担任何直接军事义务。间接地说,也就是决不先于英美动手。

待到“七七事变”后,英美对中日问题的立场如变魔术般出现了互换。张伯伦一改“九一八”时英国的消极立场,向罗斯福连发三次呼吁,大唱高调,希望美国能和英国一起介入中日冲突,维持国际道义。这三次呼吁,如长江三叠浪,一浪高过一浪,每一浪都激起国际舆论的热烈反应,让南京政府的外交官心动不已。可是,美国高层从一开始就看得清楚,张伯伦发出这一呼吁的同时,在欧洲不断绥靖希特勒,在远东经营新加坡要塞,显然是在挖两个大坑,一个给苏联,一个给美国。给苏联的是希特勒东进,给美国的是日本南下。其邀请美国联合干涉,正是推卸责任的第一步,目的在激化日美冲突,英国自己却以新加坡为枢轴,随时可以闭关自守,坐观美日太平洋海战。这与张伯伦在欧洲借重法国,以马其诺防线为铁壁,坐观苏德欧洲陆战如出一辙。斯大林不会入瓮,以罗斯福之老谋深算同样不会就范。当初,大英帝国打马虎眼的一套“原则的谴责”“道义的支持”,转眼成了罗斯福的护身符和口头禅。可怜蒋介石1938年2月给行政院长孔祥熙的指示中竟天真地认为:“现在外交情势:英国老谋深算,说之匪易;俄亦自有国策,求援无效。惟美为重视舆论之民主国家,较易引起侠义之感,且罗斯福总统确有解决远东整个问题之怀抱。”事实上,这三个国家,哪个不是“老谋深算”?哪个不是“自有国策”?侠义之感,何其迂也!

惊变

在此后的数年内,英国一面对德国绥靖,希望能促成德苏冲突,一面又力顶法国抗德,做最坏打算。苏联在亚洲一面支持中国抗日,一面又和日本就外蒙古、“满洲国”问题不断讨价还价,在欧洲一面高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一面和德国大搞秘密外交。美国则对欧洲事务高挂不介入的牌子,同时在亚洲事务上一面力顶中国抗日,一面又和日本大做军火交易,赚足实利。

在这波谲云诡、风云莫测之际,不乏或茫然不知所措,或顿足大骂帝国主义狡猾之人。一些窝囊废,更忍不住想通过绝圣弃智、自废武功来实现天下太平。只可惜,聪明人不会变蠢,蠢人却会因此变得更蠢;强国不会变弱,弱国却会更弱。苍天为证,事实昭然,因大英帝国衰落而引发的全球霸主争夺战,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参与者“三十六计”“七十二变”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唯有智足以自保、力足以却敌,才能避免鲸斗殃虾。越是力不足以却敌的弱者,越要提高智力,擦亮双眼。西班牙、瑞士、土耳其,因中立而使国家出现新格局;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因求中立不得而黯然神伤。虽然成败不同,但求中立之初衷是一样的。原因无他,实在是这些国家意识到自己赌本有限,赌局风险太高,赌友水平太强,逃局尚且不暇,焉敢轻言入局!但美、英、苏三强赌本既厚,赌技又高,自不免以天下为刍狗,拉上希特勒当三缺一,聚九州之铁,搓一局国际麻将。

但是,世间万事皆有超出初衷的副作用。三强桌下角力,互出老千,无形中竟成了相互羁绊的僵局。本在场外的意大利、日本耐不住寂寞,顺势狠挖大英帝国的墙角。一个从非洲挖到西班牙,一个从柳条沟挖到卢沟桥。希特勒后来居上,充分利用三强解套前的机遇期,从德奥合并到慕尼黑会议,得寸进尺,连得金矿,更一步步把日本、意大利都组织到自己的掘金团队之中。

窟窿越挖越大,整个牌桌都有倾覆的危险。桌子一倒,先砸到的肯定是英苏的脚。美国离桌最远,不免有些坐看云起云落的自在。而英苏之间,又以苏联被砸脚的风险最高。所以,苏联第一个大喊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甚至不惜与头号殖民帝国和解,目的就是先扶稳牌桌。可是,饶是算路深远如斯大林,做梦也没想到,英法会因为波兰问题而与德国打成一团,让桌子完全朝自己的脚上倒去。

英法因波兰危机而对德摊牌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英国被迫第一个跳将出来,承担德国的冲力。对英国而言,实在是有其内政舆情上迫不得已的苦衷。本来,既然奥地利、捷克都已牺牲,波兰走廊问题更不是什么大事。如果不让希特勒东进,

苏德就不会对撞,前面的牺牲也都白费了。可是,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后的自食其言,彻底激怒了英国大众,形成了支持波兰的强大舆论声浪。深谙现实主义国际战略的英帝国,到头来竟不能跳出内部舆情的羁绊,被迫将张伯伦的战略半途而废。这是苏美都未料到的一个突发性大事件。苏联立即发挥其地理特性,变劣势为优势,抓住这个百年难逢的良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与德国迅速形成事实上的结盟,共同瓜分了波兰,并戏剧性地改变了第三帝国的扩张方向。而希特勒1940年在西线的传奇般大捷,更是令全球震惊。一时间,大英帝国摇摇欲坠,美国立感鞭长莫及,其地理位置的最大优势竟成最大劣势。只有苏联进退裕如,攻防两便,既可以与德意日联手瓜分大英帝国,也可以等英德决战的关键时刻给希特勒背后一击。无论苏联走哪一条路,都绝非美国的福音。甚至不排除这样一种情况,英德激战的同时,美日也陷入战争,苏联居中待变,伺机左右开弓,或可相继打残德日两国,顺势把大英帝国降级为地区小霸,从而稳稳握住全球霸权的枢纽。

当斯大林热情款待松冈洋右的那一刻,事实上已经是在推日本南下,而日本南下绝不可能只对英国开战。这个时候,美国忽然惊觉,自己面临空前险恶的战争威胁和越来越少的战略选项。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动员的深化,美国手中的好牌确实会越来越多,但很有可能,不等美国出牌,牌局就已经结束了。在一场“跑得快”的游戏中,牌好而多不如精而少。在这魔术般剧变不断的国际形势前,美国不得不进行艰难的战略调整,以谋应对之策。

备战

苏德同盟带给美国的最大风险,就是美国或将面对孤军作战的局面。从预作最坏打算的角度,美国必须以空前未有的力度加快重整军备的步伐。

受出身和家族环境的影响,罗斯福对海军可谓情有独钟。而美国海军也着实了得。虽然一般观点认为,美国海军是一支思想落伍的军队,要遭受珍珠港偷袭后,才痛定思痛,进行转型。可是,近数十年来披露的新史料却说明,美国海军在战法、装备、教育革新上,早已超越了英国海军,与日本海军各有千秋。美国制造业也铆

足了劲要借海军扩充走出萧条。因而,就算没有珍珠港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海军一样会把联合舰队打得一败涂地。

相比之下,美国陆军的境况就糟糕得多。

1939年9月1日凌晨,当德国的百万大军跨过德波边境之际,也就是马歇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之时。这个时候的美国陆军,居然只有17.5万人,“规模还不如保加利亚,还因为步枪供应不足,很多单位只能用木棍进行新兵训练”。(杰克·乌德瑞克,《马歇尔的领导统御经验》)

更糟糕的是,美国不仅武备不足,使用武备的方法也严重落伍。

波兰与法国的沦陷,雄辩地证明了一个事实:骡马编组的步炮兵主义已经江河日下,未来的陆战是内燃机革命驱动下的机械化立体战争。当时的美国陆军,军官团普遍暮气沉沉,本宁堡步校和李文渥斯堡指挥参谋学院的教材和课程安排高度落伍。在整改进度缓慢的情况下,马歇尔当机立断,宣布相关院校停课,另在西部沙漠组建训练中心,破格提拔巴顿等非主流军官,努力摸索机械化陆军的建设道路。(麦克格雷,《击碎方阵》)显然,马歇尔宁肯自己的军官保持白板一样的原始创造力,也不允许他们去接受那些不合时宜的负教育。

而巴顿等人不负所望。当巴顿开始组建装甲兵时,迫切需要一架小型飞机,以尝试新型指挥方法。这正是隆美尔等德国名将先行一步,已经使用的指挥方式。但美国陆军的思维还没有完全跟上改革的步伐,巴顿一时无法获得飞机。于是,巴顿自掏腰包,以私济公,买了1架小飞机参与新军组训。(法拉格,《巴顿传》)

与此同时,美军对德国军事信息的搜集也在不遗余力地进行。1939年,德意日结成钢铁同盟后,中德关系破裂,蒋纬国离开德军,借道仍处于中立地位的美国返华。他虽然在德军中只是一个普通尉官,美国的改革派人士仍如获至宝。对于这个活标本,他们是想方设法地获取乃至榨取各种信息。这种折节下士、近乎狂热的学习精神,是美军的一个重要传统。后人误以为美军的胜利主要靠物质优势,是最大

的错误。

至于那些素餐尸位的无能之士,只能应付和平年代的“伪娘”军人,马歇尔毫不顾惜。仅1941年的夏秋两季,他就罢免了31位上校、117位中校、31位少校、16位上尉。据马歇尔自己估算,他在二战前一共逼走了600名不称职的军官。有媒体嘲讽这个清洗运动,是在“赶走陆军所有的知识分子”,但马歇尔自己坚持认为这是在“消灭动脉硬化”。(托马斯·E.里克斯,《大国与将军》)

陆军自身的改革已经是困难重重,军政关系的张弛,更平添了马歇尔工作的难度。

相对于组建大陆军,罗斯福更倾向于大海军和大空军。在罗斯福看来,只有一支超级海军才能有效对付日本。而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超级空中力量,尤其是战略轰炸力量,成为克制强敌的撒手锏。

很显然,这是一种过于夸大单一技术手段的军事童话,当年却颇有市场。加之当时美国并没有独立空军,所以,扩建陆军航空兵不仅不会影响陆军的地位和军费,反而会加强。1938年11月14日下午,罗斯福为了应对慕尼黑事件,在白宫召集高层会议,决定为美国陆军采购1万架作战飞机。其初衷本以为陆军会举双手赞同。要知道,当时美国陆军一共只有160架战斗机和50架轰炸机。可是,马歇尔却并不领情,冷静地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军事力量建设有其内在理数,不宜搞孤军深入的大跃进。(托马斯·E.里克斯,《大国与将军》)

此后,围绕陆军扩建问题,马歇尔与罗斯福又数起纠纷。值得美国后人庆幸的是,马歇尔、魏德曼等陆军精英最终说服了罗斯福:大国较量离不开强大陆军。无论美国最终是孤军奋战、保卫本土,还是万里远征、横扫欧亚,都必须大力扩建陆战单位。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马歇尔这样的骨鲠之臣,魏德曼、巴顿这样的专才猛士,美国才在关键时刻避免了战略资源的错置,为日后的万里远征奠定了坚实基础。

翻盘

磨剑当然重要,但美国最终是孤军奋战还是万里远征,不是军事问题,而是外交问题。

外交环境越来越恶劣,罗斯福却从来没有对外交绝望。1940年1月,罗斯福对副国务卿萨姆纳·威尔斯说:“以行动改变世界格局的机会,似乎是千分之一。”虽然只有千分之一的机会,罗斯福仍决定由观众席走上舞台,也给希特勒、斯大林变一次外交魔术。其智其勇,可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当法荷比卢相继沦陷,丹麦、挪威土崩瓦解之际,以马歇尔为首的军事事务专家们,认定英国时日无多,在美国自身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军援英国只能是肉包子打狗,间接支援希特勒,还会使美国的军改延宕,实在是得不偿失。

可是,这一次,罗斯福没有从谏如流,更没有折节下士,而是乾纲独断、力排众议,坚决军援英国,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力度援助。

罗斯福对丘吉尔主政下的英国抱有充分信心,更深知,面对气势汹汹的苏德同盟,有英国在,美国只需克服跨越海峡的问题;没有英国,美国就要面对跨越大西洋远征的超级难题了。在外交上,要离间苏德同盟,同样需要一个坚决抵抗的英国,这样才能绷紧苏德关系,争得翻盘的机会,更何况英国从此越来越依赖美国,越来越仰仗美国,这就为霸权的不流血禅让奠定了基础。

更绝的是,尽管有政治上的重大收益,罗斯福也没有把军援搞成慈善。大英帝国的贵金属、海外基地、科技成果,美国是来者不拒,或买、或抵、或交换,援英行动竟成为一个高风险却高收益的生意。罗斯福抓大放小、两面通吃,旁观的马歇尔心惊肉跳、自叹弗如。

正是由于英国的抵抗,再度戏剧性改变了希特勒的打击次序和扩张方向。苏德战争的爆发,极大增强了英美的战略主动权,但仍未彻底解除笼罩世界的红色警报。这个时候,如果苏联被干掉,美英仍只是徘徊在欧亚大陆外围的游魂。只不过全球霸主由苏联变成了更可怕的第三帝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宰了心脏地带的轴心阵营早晚会清算英国,孤立美国。在这种环境中,即便美国做到了最后一个参战,也无法抵消战略全局的不利。更有可能是还没来得及参战,就已经败了个一塌糊涂。

故而,此时大力度援助苏联,和当初援助英国是异曲同工。可是,马歇尔等军事事务专家又表示反对,认为苏联很有可能看不到1942年的春天,帮苏联就是间接帮德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甚至对罗斯福说,“他本人、马歇尔和战争计划处一致认为,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德国便会打败苏联”。美国与其援苏,不如未雨绸缪地强化大西洋防御。总而言之一句话,要把肉包子留着自己吃,而不是送给狗去打狼。一帮反共反苏的教条主义者也跟着鼓噪不已,大谈让苏德狗咬狗,却没想到,德苏火并,决定的是全球命运,岂容美国再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于是,罗斯福再度乾纲独断,再度力排众议,坚持援助苏联,其力度不逊于援助英国。

事实证明,丘吉尔不是运输大队长,斯大林同样不是。一个月过去了,苏联还在;三个月过去了,苏联依然在!德军固然连战克捷,苏军的抵抗同样越来越强。

但是,如果失去了马歇尔的执行力,罗斯福的战略构想很难落到实处。马歇尔的优点,既在决策前的骨鲠,更在于决策后的任劳任怨、有板有眼。正是马歇尔的努力,满足了罗斯福的援英援苏,同时又将美国自身的军事力量不断提升。到二战结束时,当年那支连步枪都配不齐的军队,“兵力数目达八百三十余万人,后勤体系可延伸至六万英里(注:约9.66万公里)之遥,其军备则包括12.9万架轰炸机、4000艘舰艇、250万辆吉普车、1200万支步枪和2颗原子弹”。(杰克·乌德瑞克,《马歇尔的领导统御经验》)

这一对骡(罗)马,真可谓天作之合:发展军事力量,整军经武,“骡”不如马。但制定国家战略,借力打力,马不如“骡”。骡马结合,就是一加一大于二,就是给思想装上双腿,给双腿插上翅膀。

更奇绝的是,随着大国冲突的激化,列强间的技术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武器很快就会过时。就算美国不援助英苏,这些“肉包子”也会很快过了保质期,难以食用。以美国战前投产的M3斯图亚特坦克而论,本来是希望它扮演主力战车的角色,但到诺曼底登陆时,已经连侦察战车都不能胜任。美国边清库存边赚钱,用自己的旧货和别人的鲜血换取美国的安全,用别人的血肉筑自己的长城。罗斯福的对英、对苏援助,虽然事后多被寻常看待,放在当年,却实在是1940、1941年国际棋局中最闪光的“鬼手”。

波折

欧洲棋局翻盘,亚太棋局随之受到冲击。

有一段时间,美国已经准备牺牲中国来安抚日本,以形成美英日海洋性联盟对抗德苏意陆地联盟的格局。可是,苏德战争的爆发消除了这种可能。现在,有英苏两面夹住德国,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立即提升。罗斯福当然还可以继续与日本保持弹性关系,但那也只是为了先放倒希特勒,罗斯福的国务卿赫尔却连这个策略也不准备用。美国对日的态度越来越严厉,外交上不断强化对日包围,力促ABCD (美英中荷)包围圈的合围收网;军事上不断强化夏威夷的海军力量,罗斯福甚至向斯大林承诺,如果日本敢北上,美国立即出动海军直捣日本本土;经济制裁不断加码,日本从海外获得废金属、机床、石油的大门相继关闭。

这一连串组合拳打完,从伦敦到重庆,从合法政府到流亡组织,国际喝彩声不绝于耳。罗斯福不免有些飘飘然,真的开始重拾威尔逊的传统,构想起美国主导下的世界大同来。但是,在险恶的国际棋局中,面子赚足的时候往往就是里子受损的开始。归根结底,国际竞争攸关兴衰存亡,不能有一时之松懈。

丘吉尔、斯大林何许人也?战略金箍棒在手,可大如擎天柱,可小作绣花针,即便是只能插针的缝隙,二人也敢戳出个大窟窿。何况美国此时对日本一逼再逼,

搅动了整个亚太地区的风云,绝非小缝隙的问题。

当时的美国,已经明确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既然如此,欧洲一松,未必接着就要在亚洲一紧。毕竟美国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在欧洲第一的大方针下,无论欧洲松紧,亚洲都不宜过紧。否则只能是客观上替英、苏、中当枪使,浪费美国的资源,延误欧洲战场的胜利。

给中国当枪使倒也罢了,毕竟中国参战极早,牺牲最惨,力量又非常有限,早不知给美、英、苏当了多少年的枪使,更不知几度濒临亡国灭种的最后关头,几度陷入孤军苦战的苦撑待变。现在偶然打两下美国枪,道义上完全站得住脚,现实中也不会威胁美国的利益。但是,英、苏两国就不同了。

丘吉尔全力支持、鼓动、祈祷美国对日强硬,自己却口惠而实不至,照样是随时准备放弃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地盘,坐观美日厮杀,更对中国防范多于友好,利用多于支持。斯大林则一副高深莫测的沉默,对远东问题尽量搁置不问,实则心中窃喜。因为美国如能安抚住日本,等欧洲战局结束,回头想怎么收拾日本就能怎么收拾;如能推日本北上,最有利于美国;如美日先开战,则美国必须两线作战,苏联却可以只对一个德国作战,因为苏日之间还有一个所谓的互不侵犯条约。后来,苏联果然坚守对日中立,将德国问题和日本问题分开处理。故而,苏联一面接受美国援助,一面表示自己还没有做好对日作战的准备,甚至还严厉反对美国利用苏联领土运输援华物资,更坚决不向美国提供轰炸日本的航空基地。

可是,在这个微妙的关头,罗斯福、马歇尔都犯了一个错误,过高估计了德国的战斗力,又过低估计了日本的战斗力。因为高估德国,美国生怕苏联撑不住,一门心思替苏联解压,又如何敢再推日本北上?反之,在对日本的战斗力判断上,美国政军两方都过于乐观,认为日本在太平洋上掀不起大浪。顺带说一句,这也是大英帝国军政界的主流看法。所以,他们才会认为新加坡要塞可以把日军挡在马六甲海峡之外。

事实却是,日本从珍珠港打到缅甸,气吞万里如虎,不仅美国损失惨重,英国

也跟着损失惨重。希特勒从中小获,斯大林却趁机大取。

美国在意识到日本的难以对付后,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整其远东战略。英国已经玩火自焚了一把,更不敢再惹日本。所以,此后英国的远东战略以避战自保为主。美国无法避战,只好寄希望中国能搭把手。无奈中国底子太薄,苏联又拒绝借道援华,英国同样不希望看到一个现代版的中华帝国,中国自强缓慢,等不及的美国终于将希望转向苏联。这样一来,斯大林便重新握住了美苏交涉的主动权。

这一段二战史,表面上是同盟国血战轴心国,其实,在大战略层面,更精彩的却是外交魔术师的力拼“离岸平衡手”。

此后的数年间,苏联用对日作战问题吊足了华盛顿的胃口。而华盛顿继战前过于低估日本军力的错误后,又犯了过于高估日本军力的新错误。日本的玉碎精神和特攻战术,进一步强化了这个错误,让美国越来越急于获得苏联的助力,以节约美国人的鲜血。

今天回头看去,美国人也是人,不是神,在战争迷雾之中,时而低估,时而高估,正是人性的真实表现。后人并不需要为此大呼小叫,而应该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年的美国必须两害相权取其轻,战争本身包含着巨大的偶然因素,美国就算有了更准确的情报,也未必敢拿德国战胜苏联这个结局来冒一时之险。斯大林作为超级战略高手,吃准了这一点,充分利用美国对日本的误判,努力挽回损失。雅尔塔会议就是这种努力的顶峰。

但顶峰也就是终点。很快,斯大林就发现,美国这个国家,有种惊人的战略纠错能力,以及更加惊人的战略设计、落实能力。国际大势再度急转!

称雄

1942年秋季,苏德在伏尔加河畔尸山血海,美日在瓜岛苦苦相持,大西洋航线

在“狼群”的围攻下几度欲绝,隆美尔在阿拉曼数扣开罗之门,中国战场也陷入前所未有的重压之下。这个时候,如何争得军事胜利,几乎成了每个大战参与者的头号难题。即便作为最后一个参战国,即便拥有强大的生产力,美国军政当局也不得不细数手中的每一粒米,反复修订军事计划,以求克服空间距离的阻碍,克敌制胜。

但就在这个秋天,耶鲁大学的一位荷兰裔美籍教授斯皮克曼,已经开始思考战后的全球形势及美国的对策!

斯皮克曼坚信,轴心阵营的败亡只是时间问题,更深知美国此前经历了过久的“孤立主义”时代,领导全球绝对是个新手。所以,他立足世界大战,又跳出了世界大战,站在巨人的肩头,以前所未有的美国视角,重新审视这个被称为地球的水球。

为他充当基座的巨人有两个,一个是麦金德,一个是菲格莱,都是英国地理学家。

1904年1月25日,麦金德宣称自己发现了世界的地理枢纽。这个枢纽地带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被北冰洋和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环绕。这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是一片海上人望而却步的地区。历史上,这里曾经产生过震撼世界的蒙古帝国,在麦金德的时代,则雄踞着虎视全球的沙俄帝国。

麦金德敏锐地把握住铁路带来的地缘剧变,从海上人的视角审视世界。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心脏地带是控制世界岛的枢纽。因而,他的格言是:“谁统治了东欧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便控制了世界。”麦金德将心脏地带大国视为头号威胁。可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事实恰恰是英俄两度联手!很显然,他的理论中存在着漏洞。补上这个漏洞的是他的同胞菲格莱。

菲格莱第一次揭示了破碎地带的重要:从地中海两岸经中亚、印度到中国、日本,再到北美的巨大环带上,聚集了世界上最富庶的资源和最伟大的文明。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也主要在这个环带上进行。因而,他又将破碎地带称为冲突地带。

《大国崛起 美国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美国篇》 观后感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动力工程 学生姓名:王科 学号:2012201259 二〇一二年十月

以前看大国崛起,只看其概括与宏伟,赞其描述的风云变幻,并没有对其进行思考。这两天晚上再一次看了《大国崛起》之美国部分,并启动了思考的马达。 为什么选择美国篇呢? 我觉得美国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一艘《五月花》号渡船,承载了自由与平等的火种,这才会点燃之后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与危局新政的变革。是思想与灵魂支持着美国梦,而不是物质与财富;是“人生而平等”的信仰凝聚了各种力量,成就了美国高速的发展;“自由”给予了每一个人发展的同等机会,开启了每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希望……短短二百年余的时间,写就了并且继续书写着这么一篇神话般的史诗,美国便是最伟大的帝国。 羡慕其强,当知其所以强,方能退而结网。 观《大国崛起美国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危局新政。然而,看待问题我们不能独立的看待,而应该系统的去理解。随着历史,我们纵向分析,很容易看出这三部分都一脉相承,是那么自然而然,似乎历史发展到那里,美国的全国环境(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等)就会做出理所当然的选择。 何以使然? 很大一部分归属于文化。 观美国建国及其发展史,知美国文化具有多样性。它是在欧洲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还有非洲的黑人文化三种文化的交汇和互动当中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可谓是吸收了很多文化的长处和优势,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集结发展而来。而且由于美国又是一个移民国家,又有不断地有移民进入,这样越是加强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在美国宗教文化甚重,且宗教不一。 不同的文化人集结造成文化的多样性。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这给美国的政治民主、自由理念和市场经济提供一种道德的和价值的支持,他们相互竞争,同时又谋求共存,这样便催生和加强了民主、平等、自由发展的意识。 所以当殖民统治者英国对早期的各个州加重税收时,被统治者会奋起反抗,争取独立。早期时,各个州虽被统治,但实际是自治,有着自己的管理系统,人民可谓安居乐业,只有但英国为了战争而加大对殖民地的税收时,南美人觉得这破坏了他们的生存条件或者说摧毁了他们原有的自由自治的生活,故而争取独立。 “人人生而平等”的信念从一开始就写入宪法,一直深入民心。在早期,由于经济条件,南方的奴隶制度没有废除。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者提出了废除奴隶制度。我觉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应为奴隶制度的废除是由于统治者提出并通过战争来实现的,冒着国家分裂的危险,而不是奴隶自己起来反抗从而获得解放的!

企业安全隐患自查报告

企业安全生产自查报告 针对今年我市的安全生产形势,为全面贯彻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公司实际,公司3月25日组织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对公司生产车间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 一、检查安全制度建设 对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检查,备案存档工作较好,各项安全制度健全,对公司各岗位操作规程及特殊岗位考核成果较好,应急预案完整,演练可行,定期参加上级组织的安全生产管理类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各岗位操作得到规范,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更新,各级机构及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内容,无违章现象。 二、各项安全设施情况 通过检查,检查组人员对隐患下达了整改通知书,且责令限期整改,并根据下达的整改通知,逐条的进行了定人、定时间、定措施,要求全部按期整改,做到了隐患清除及时,为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安全宣传教育情况 公司始终坚持每月一次到两次隐患治理和每周一次对安全管理重点的排查,召开总结会议,分析总结安全生产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对检查出的隐患进行安排和落实,由车间各职其责组织实施,并对落实情况进行复查。并充分利用周三学习日、班前会、专题会等形式,传达、学习政府、集团公司、公司相关的规定、

制度、要求等,并加强员工安全形势、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教育,并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练兵,提高员工规范化操作技能,对新入厂员工进行集中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安排上岗工作等等。公司安全教育上墙情况良好,警示教育时刻长抓,教育注重成效,不达标准不放过。 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六日 企业安全自查报告 针对今年上半年,我省的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为全面贯彻省、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由公司决定组织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对全公司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 对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检查,发现备案存档工作较好,各制度健全,应急预案完整,演练可行,各项操作规程公布考核成果较好,制度得到落实,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更新,各级机构及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内容,无违章现象。 公司生产部门每周开展安全总结会议,分析总结安全生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摘要:由于地缘政治、能源供应、宗教纠葛、民族矛盾、发展模式、历史恩怨等因素,大中东政治生态脆弱而复杂,外在因素一向严重影响大中东局势发展。由于美国等大国的介入,整个大中东地区局势出现结构性动荡,地区反美力量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出现激烈碰撞,导致中东局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关键词:中东局势能源地理位置宗教纠纷经济美国中东战略中国一.中东局势 1.大中东能源储备和产量充足,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冲。 该地区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素有“世界油库”之称,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大中东核心地区;该地区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该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周围环绕着黑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轨道。如放大至阿富汗、南亚、和巴基斯坦,则整个大中东地区涉及西亚、北亚、中亚、南亚,辐射欧洲、前苏联地区、东南亚和整个非洲,沟通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价值。 2.大中东地区的宗教纠纷、民族恩怨和领土争端错综复杂、异常敏感。 传统意义上的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存有矛盾,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间的矛盾优甚。伊斯兰教内部宗教派别也矛盾重重,如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间的矛盾是导致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政局动荡。该地区生活着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普什图人等民族,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曾制造了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巴勒斯坦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间的矛

《大国崛起》美国篇观后感

思考美国崛起,创造中国未来 ——《大国崛起》美国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向我们介绍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故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了解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可以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而美国,则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关注的国家,现在的美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国,更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航向标、晴雨表。虽然中国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有人预言,中国很快会成为一个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但是观看了大国崛起美国篇之后,美国曲折的发展道路上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美国走向成功的过程更值得我们思考。 美国的崛起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原因,包括很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也有其自身在国际关系的不断调整中发展的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还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一是美国在开国前有一大批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和创业者。当《五月花号公约》签订的时候,就意味着美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后的他们综合了欧洲许多民族的现代技术、现代制度和现代思想,为美利坚的强大和崛起提供最为重要的开拓者。二是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的地势广阔,自然资源丰富,而且远离世界的其他主要大国。尽管美国在争霸中参与了许多战争,但在美国本土上却很少发生战争,而且由于他们在一战和二战中的策略,都是得益的国家。三是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成功地调整了美国的内部矛盾而且体现了人格平等的主题。此后,美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才400年。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签订的《宅地法》点燃了美国人到西部去创造未来的巨大热情。西进运动毫无疑问是美国历史上充满开拓、勇气与冒险精神的一页,正是它,塑造了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美国精神。四是几次工业革命的作用。使美国终于走在了世界经济的最前沿。五是二战后的美国从欧洲得到大批科学家、思想家和技术人员,不仅使发达的美国如虎添翼,而且形成了吸纳国际顶尖人才的现代传统,形成了不断创新的动力机制。这些使得二战后美国成为科技、经济、军事、文化的超级大国。六是在独立而广大的土地上产生了理想的文化和制度环境。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来保护发明创造,正如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更重要的是宽容的大国心态和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未美国的崛起之路添加了最重要的砝码。 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像美国这样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如何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如何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我们都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今天的中国,是飞速发展的中国,是走向世界前沿的中国,是不断富饶强大的中国。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我们中国人都期盼中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然而统一的蓝图是如何描绘的呢?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强大如英国者,不能阻挡美国的独立。强大如南方军者,也不能阻挡美国北方军的统一。独立与统一,谁是谁非?历史的老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的,进步的,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才有资格统

布什2002《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布什新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确立了美国国家安全最主要的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 布什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所面临的严重威胁是激进主义和技术的结合”。“9·11”事件表明,即使没有装备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恐怖分子,利用飞机作为武器对美国发动袭击,就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如果恐怖分子掌握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将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当生、化和核武器随着弹道导弹技术一起扩散时,即使弱国和小的团体也能够获得对大国进行灾难性打击的能力”。布什政府认为,“据信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并计划获得核武器和生物制剂;朝鲜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弹道导弹生产商,并在积极的发展自己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其他的…无赖国家?也在寻求核、生、化武器”。 为了击败恐怖分子对美国威胁,美国必须使用所拥有的各种手段——军事力量、国土防御能力、司法制度、情报以及积极的措施。“我们反恐的重点次序是:破坏和摧毁全球的恐怖组织,并且打击它们的领导人,破坏它们的指挥、控制和通信,切断对它们的物资供应,断绝它们的财源。这样就能做到瘫痪恐怖分子的计划和他们实施恐怖行动的能力。” 另外,布什强调,对待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美国“要

在威胁真正形成之前将其摧毁,并将这种思想作为一种共识和自卫的手段”。要求美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采取“反应”的姿态,要在威胁形成之前对它们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不能让敌人先发制人。 二.通过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保持和平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阿富汗发动了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军事行动,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胜利与盟国及其他国家如俄罗斯、中国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布什政府认识到,美国要完成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需要得到世界主要大国的支持,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必须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报告》指出,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在许多领域都已经交叠在一起,美俄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战略关系,美俄将通过新的关系框架摆脱冷战的敌意,抛弃相互确保摧毁的旧观念,建立一种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布什政府认为,“美中关系是我们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欢迎一个强大、和平而繁荣的中国的出现。”中美之间尽管存在很多分歧,但是在目前的反恐战争和推动朝鲜半岛稳定等方面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而且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和挑战。而同样是地区大国的印度,美国认为,美印之间有着良好关系,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并在维护地区稳

企业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一

企业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一: 为切实抓好公司二季度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生产运行安全稳定,根据浚县安全会议和公司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安排的相关通知精神,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将通知精神传达到各科室、班组,同时召开公司领导班子安全会议,安排部署公司二季度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并对公司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 为明确责任,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为第一责任人,以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对各科室负责人提出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安全必须懂生产”的高层次要求。公司配备了专职安全员,并制定了适合公司特点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并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了层层分解,严格落实责任主体,真正做到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确保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自查情况 (一)消防设施方面:公司市场营销科原料场、各班组消防设备齐备,有消防箱及消防标致,干粉灭火器均在有效期内。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对办公场所、

生产班组等消防设施进行专项检查、整改。重点对消防设施、灭火器材、进行仔细排查,确保万无一失。在有氧气瓶、乙炔瓶的地方严禁吸烟。 (二)设备安全方面:公司组织人员重点检查压力容器和管网管道等有无使用许可证,是否经过定期检测检验。对前期巡查中发现的生产车间部分电源线外漏,未加任何防护,现已全部进行了改善。原料堆积场地电缆被来往车辆压坏或铲断,现已全部进行了更换并对其加固。对特殊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设备运行状况是否良好,要严防各种设施带病运行,特殊操作人员持证上岗。 (三)公司办公室加强车辆管理方面;要求司机严格遵守城市、公路交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加强职业道德,确保行车安全。及时纠正和严厉打击疲劳驾驶,超速超载等违法违规行为,经常对车辆安全性能进行全面检查,防止病车上路,配备好消防器材,防止自燃和火灾事故发生,保证车辆行驶安全。 三、重大危险源确定及应急情况 根据公司自身情况,通过对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物品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进行了风险评价,并识别出重大危险源,通过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或管理方案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公司所识别出的重大危险源有:①.高处作业;②.管网爆裂;③.机械伤害;④.火灾、爆炸;⑤.洪水; ⑥.施工用电。公司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大国战略]大国战略要点

大国战略——中国利益与使命前言:21世纪的大国战略 21世纪的中国国家发展目标是:首先,促进人类发展使十几亿中国人口摆脱贫困,达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指达到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包括较高的人口预期寿命,较高的人口文化程度,较低的婴儿死亡率;其次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包括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的GDP总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首位,军事实力居世界前列成为成熟技术应用大国,并在若干重要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三,迅速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这包括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教育竞争力、金融竞争力以及基础设施竞争力,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方面的差距。第四;在全球格局中不称霸,但积极扮演和平与安全、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与政治秩序的大国角色,对全球事务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21世纪中国国家战略利益需求是:中国是历史上文化大国,也是现实中地缘政治大国,正致力于成为未来的综合性大国。所有这些决定了她的战略定位及其选择不同于任何大国。作为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实力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主权、稳定、发展、平等、正义五个层次的利益需要,就构成了国家战略利益的主要方面。各种需要之间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系统:从基本的生存权益需要到更高层次的需

求,从而通过自助成为一个对国际社会有重要贡献的大国。 第一,主权需要。它包括领土完整,内政不被干涉,是一国存的基本需要。第二,稳定需要。与主权需要一样,稳定需要同样涵盖了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内涵。第三,发展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在拼命迅跑,以在未来竞争中争夺力量制高点。第四,平等需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富贫,也不论国家制渡及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第五,正义需要。中国的地缘政治及文化历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国的使命;即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使命感。 中国如何实现21世纪的国家发展目标取决于我们选择何种发展战略。21世纪中国的大国战略,应吸取新的原则和思想,进行重大调整。它的核心是保证国家利益:第一,中国地缘战略是确保国家安全,保证领土完整、主权独立、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第二,提高综合国力,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第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相互促进的战略。第四,确定以人为本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第五,实施面向未来发展的知识发展战略。第六,城市化战略。 第一章、中国地缘战略构想 一、转移中的力量枢纽 1.过渡性格局:超级、主导、内政、从属四个地缘政治

大国崛起之美国

- 大国崛起美国观后感 尽管美国只是从属于英国的一个殖民地,但英国的管理却是表面化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殖民地需要依赖于自我的管理。虽然会受到来自英国的监管,但他们还是相当自治的。那北美的英属殖民地的这套自我管理的运行体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620年,一百多名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一艘叫“五月花号”的船只,开始了前往美洲新大陆的航程。在“五月花号”即将登上北美大陆之前,船上41名成年男子在甲板上签订了一份契约,这就是《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规定,船上的人到达北美新大陆后,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团体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例和宪章。全体成员保证遵守和服从。《五月花号公约》在美国的历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因为它可能是第一次,在没有任何监管之下,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决定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和政治性契约,并用他们所认为的公平法律来实行自我管理。 另一方面英国人比较重视对于商业的控制,而不是对于领地的严格监管,这使得北美殖民地能够在英国一定程度的控制之下,同时形成自己的政府。自治的管理系统使得美国人能够参与管理社会,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享有独立的权利。虽然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下,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并不差,但是大英帝国的不断扩张,使得财政入不敷出,于是决定在北美殖民地增加税收,以化解财政危机。向北美殖民地征收的税收是由英国议会通过的,而英国议会中并没有殖民地的代表,这就背离了《五月花号公约》中最根本的原则。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诚信,而在当时美国民众的心里,《五月花号公约》是他们同管理者签订的一个契约,一旦一方违约,另一方势必会起身抗议。于是矛盾开始激化。 1775年4月19日,新大陆东北部的一声枪响,划破了纯静的天空,改变了这片大陆的历史航道。这天,一支英国军队与北美殖民地马萨诸塞州列克星顿镇的民兵发生冲突,枪声让这场冲突上升为战争,史称“美国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13个英属殖民地联合签署了《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组成美利坚合众国。这一天,被确立为美国的独立日。《独立宣言》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虽然一个国家诞生了,但是守业比创业更难。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去管理这个初生的“稚儿”。事实也证明了战争换来的独立,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于是,在宣布独立11年后的1787年,来自各州的代表终于在费城坐在了一起。他们要在这里协商新国家的未来。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制宪会议开始了。来自各州的代表们对如何建立一个有权威的联邦政府、同时又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这一难题进行了激烈的争执和辩论。最终在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形成了。 宪法对美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它把美国从一个殖民地,从受制于英国商业限制的经济体制,转变成一个可以保持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从此,这个新国家不仅有了统一的政府,还有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统一的税收。在经济的运行上,则直接采用了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为了改变当时美国经济明显落后于欧洲的状况,美国的联邦政府还从欧洲搬来了金融和财政制度。这一时期,还有大量移民带着欧洲工业化进程的成果来到了美国。这一切都为美国早期的工业革命的序幕奠定了基础。技术上的进步不仅为领导者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也使美国呈现了大好的前景,并以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移民,这为美国在短时间内开垦荒地提供了劳动力。所以虽然美国的工业革命起步稍晚,但其速度和力度却超过了欧洲。而这一切是全国人民有着共同目标齐心努力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如果企业员工能够上下一心,为一个目标奋斗,那么不管前方有多大的困难,都一定可以克服。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2012年12月04日17:46 作者:知远 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一个全面的战略,平衡国家实力要素的目的、途径和手段,以实现国家安全并保护、维护和促进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成功的话,这个过程最终将导致大战略或统一的战略的发展,这个大战略将把价值观和利益与产生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战略评估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政策将在一个统一的战略中加以表述。然后,这个战略将作为政府的一份统一文件。1 本文将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起源和发展。本文还将分析,美国总统根据1986年《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的规定,编制并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的要求和内容。本文随后将介绍和分析1987年、1988年、1994年、1998年和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目的是为了确定以上这些报告是否实现了《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为美国提供一个统一的战略或大战略的意图。选择这五份报告的原因是,在笔者看来,这些报告代表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和方向的新的或重大的变化。 背景:美国国家安全结构发展的历史回顾。 实现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是提供所需的政府机构和机制,组织国防机构,统一武装部队,将科学用于军事目的,动员军队的人力,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分摊国防的费用。2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孤立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那一天结束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认识到,美国和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意识形态竞争的新时代。对美国来说,努力界定和完善国家安全结构和战略的过程始于二战期间,并在1947年的《国家安全法案》中第一次正式阐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将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理念引入了关于美国未来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这个问题的辩论之中。第一种理念与旧的保守政治文化有关,担心发展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机制,会危及与美国民主有关的基本价值、原则和制度。他们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结构会浪费资源,严格地管制这个国家的青年,将权力过于集中在联邦政府,尤其是军队。这些人还担心,建立一个强大的行政部门会破坏国会和行政部门之间符合宪法的基本平衡。4 第二种理念是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念,希望在世界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这种理念强调,美国已经进入全面战争的时代,这种新的威胁需要更高程度的军事警惕和战备,可以为美国的国防动员国家所有的资源。此外,他们还认为,保卫美国的自由与保卫其他地方的自由是不可能分割的。5 “和平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美国领导人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捍卫整个自由世界的安全来保卫美国的安全”。6 最后,正如民主社会的所有政治进程一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之间的辩论以妥协告终。在国防问题上产生一个多数人的共识,这是不可避免的必要妥协。制订战略不是一个理性的和系统性的过程。事实上,这是一个紧张的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和妥协,才产生了国家战略。7 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行动的准备与实施,行政与立法之间的斗争,陆军部内部的斗争以及陆军部和海军部之间的斗争。8 主要的不足在于:陆军和海军之间关于空中力量的作用之争;关于国家的安全结构不能再基于一种适用于平时的组织结构,又基于一种适用于战争的不同组织结构的认识;陆军和海军关于战后的作用和任务的分歧;和平时期的国

企业安全生产自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3710-59 企业安全生产自查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企业安全生产自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针对今年我市的安全生产形势,为全面贯彻各级 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公司实际,公司3 月25日组织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对公司生产车间进行 了安全生产大检查。 一、检查安全制度建设 对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检查,备案存档工作 较好,各项安全制度健全,对公司各岗位操作规程及 特殊岗位考核成果较好,应急预案完整,演练可行, 定期参加上级组织的安全生产管理类人员及特种作业 人员培训,各岗位操作得到规范,并在实践中得到不 断更新,各级机构及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内 容,无违章现象。 二、各项安全设施情况

通过检查,检查组人员对隐患下达了整改通知书,且责令限期整改,并根据下达的整改通知,逐条的进行了定人、定时间、定措施, 要求全部按期整改,做到了隐患清除及时,为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安全宣传教育情况 公司始终坚持每月一次到两次隐患治理和每周一次对安全管理重点的排查,召开总结会议,分析总结安全生产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对检查出的隐患进行安排和落实,由车间各职其责组织实施,并对落实情况进行复查。并充分利用周三学习日、班前会、专题会等形式,传达、学习政府、集团公司、公司相关的规定、制度、要求等,并加强员工安全形势、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教育,并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练兵,提高员工规范化操作技能,对新入厂员工进行集中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安排上岗工作等等。公司安全教育上墙情况良好,警示教育时刻长抓,教育注重成效,不达标准不放过。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收缩期。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尼克松政府确定了全球战略计划的4项原则:①遇到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美国大中东战略以及中东局势综述

美国大中东战略以及中东局势综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辛格博士提出:“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国与前苏联曾一度的进行以石油为主的军备竞赛,以目前世界上各国的发展来看,在人类还未发现新能源之前,石油将会一直是各国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而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中东地区天然优厚的石油资源目前已成为了各国想要发展自身的综合国力所必须争夺的地区,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当然也不例外,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强国的崛起,使得美国应用强制手段控制或占领中东地区已经不可能了,所以美国不得不开始应用一些委婉地手段掌控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不仅拥有优厚的石油资源,还有着巧妙地地理位置,在美苏冷战期间,中东地区是美国与前苏联之间的缓冲带,其地理位置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前苏联都是十分重要的,若美国掌控了中东地区,不仅可以限制中东地区对前苏联石油的出口,还可以在中东地区驻扎军事力量从而震慑且遏制苏联以及周围的中国等新兴国家,所以美国提出大中东战略的战略意义就当时而言是起着巩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作用。 在美国经历过9·11事件之后,世界恐怖主义抬头,同时也将美国的注意力再一次的吸引到了中东地区,美国的中东战略应时而出,美国在中东战略中强调四个方面:“第一,在中东地区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恐怖主义,同时也遏制与美国敌对的国家,防止地区战略失衡;第二,防止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扩散,防止出现地区霸权,维持海湾市场的稳定同时消除对美国的威胁;第三,保证中东地区美国传统盟友以色列和其他中东盟友的安全;第四,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保持石油的自由流通,同时对它具有绝对的领导权,以制约竞争对手。“美国的大中东战略是为了用石油来保证自己的霸权地位。 可是,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以及两伊战争的爆发说明了中东地区并不是一片和平,

美国信息安全综述(提炼版)

美国信息安全综述 1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的演变 美国十分重视信息安全,是最早制定和实施信息安全战略的国家,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美国现行的信息安全战略属于“扩张型”信息安全战略。为实现扩张性战略目标,美国制定了较为系统的信息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组建了从国家层面、部委层面到机构层面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在各个层面上力求做到分工合理、各司其职;国防部成立了网络战司令部,积极部署信息战:进行系统的信息安全评估,对信息安全状况、信息安全政策落实情况和信息安全能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改革信息安全战略。 1.1克林顿政府信息安全战略 克林顿政府任职期间,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l世纪初,美国信息安全战略发展为维护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的信息安全战略,并且正式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正式组成部分。 1998年美国政府颁发了《保护美国关键基础设施》的总统令(PDD.63),第一次就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的完整概念、意义、长期与短期目标等作了说明,对由国防部提出的“信息保障”作了新的解释,并对下一步的信息安全工作做了指示。1998年底美国国家安全局制定了《信息保障技术框架》(IATF),提出了“深度防御战略”,确定了包括网络与基础设施防御、区域边界防御、计算环境防御和支撑性基础没施的深度防御目标p】。2000年总统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颁布,是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的重大事件。在该报告中,“信息安全”被列

入其中,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正式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信息安全正式进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框架,并开始具有其自身的独立地位。此外,在这一时期还成立了多个信息安全保护组织,其中包括全国性的信息保障委员会、全国性的信息保障同盟、首席信息官委员会、关键基础设施保障办公室、联邦计算机事件响应能动组等。 1.2布什政府信息安全战略 由于“9·ll”事件,使信息安全战略地位不断升级。布什政府在任期间,美国把信息安全战略置于国家总体安全战略的核心地位,非常关注贯彻实施信息安全战略措施。 2001年美国发布第13231号行政令《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将“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改为行政实体“总统关键基础没施保护办公室”,作为联邦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最高管理协调机构。2003年2月发布砜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进一步保护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吲。此外布什政府还渊整国家信息安全工作机构,设置直接向总统负责的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职,设立国土安全部、国家保密局信息战处、联合参谋信息战局、信息系统安全中心,同时建立相应的其他配套的工作机构,以保证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协调、统一与效率。 1.3奥巴马政府信息安全战略 奥巴马政府虽然刚刚上任不久,不过依旧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战略,积极推进网络安全评估,试图改变美国信息安全保障不力的情况,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查报告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查报告,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查报告 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查报告x 按照粮食集团《关于做好xx年粮食集团食品安全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巩固日常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我司对食品安全管理各环节进行全面的检查,加强源头、配送和销售环节的管控,重新梳理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食品安全。现将自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我司是岭南集团食品零售终端平台,市政府应急供应保障网,担负着政府粮油应急供应的社会责任,我司一直以来,把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并作为提升“x字”品牌,促进门店经营的管理措施。 结合粮食集团xx年“创新管理,服务市场”主题年活动,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主要做法:一是加大食品安全宣传的力度。。 x.加强商品引进制度控制。新商品进场必须是适合市场销

售的,能满足一定顾客需求的外,该商品必须提供如下证照:产品质检报告/卫生评价报告、qs证明等。 x.完善对食品供应商的管理。对重点熟食厂商进行回访,考察熟食生产场所,卫生状况,从源头把关。 x.完善供应商信息管理,建立产品追溯制度。 (二)加强食品销售环节的管理 x.营运部对门店上架销售的商品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对临期、破损、鼠咬、变质等商品及时清理下架,杜绝再次上架销售。做到“上架无临期,销售无过期、无变质”,严格执行《x字公司门店收货标准》的要求,对商品进店时按标准进行验收。 x.定期对门店进行清扫,擦洗货架及商品,做到“卫生彻底,商品无尘无污染”。 x.门店员工持健康证上岗,严格执行复热熟食制作流程及报废标准,不得销售未按流程制作的不安全熟食,不得销售已达报废时间及报废标准的熟食。 x.执行商品售后服务,实行三天包退,七天包换。 x.建立商品售后应急措施。 (三)加强食品储存及配送环节的安全管理 配送中心负责监控储存及配送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商品储存符合商品特性,执行食品与日用品分开储存原则,低温与常温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俄罗斯对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回应及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1904768.html, 俄罗斯对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回应及评析 作者:李瑞琴 来源:《当代世界》2018年第02期 内容提要俄罗斯认为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构成威 胁,明确将同中国协力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势必导致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共同进退,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其战略针对性和威胁度。 关键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俄罗斯;中国 DOI: 10.19422/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1904768.html,ki.ddsj.2018.02.007 2017年12月18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俄罗斯认为,《报告》毫无根据地将中俄等国视为威胁确立了对抗路线,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构成威胁,其目的是“不惜一切代价保留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明显弱化的主导地位”。俄罗斯将充分考虑应对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但仍保留改善俄美关系的机会和余地。 俄罗斯认为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 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构成威胁 俄罗斯各方发声,认为美《报告》表示出对抗而非合作、攻击而非建设性的意图,只能增加国际局势的不安全,“修昔底德陷阱”现象已在《报告》中呈现。 一、俄罗斯认为《报告》颠倒黑白 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报告》使用了进攻性的外交语言、侵略性的军事语言。《报告》将俄中视为美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认为俄罗斯和中国与美国在进行地缘政治对抗以在一些地区取代美国,并指责俄罗斯创建了有进攻性的基础设施。[1]对此,普京指出是美国在1987年首先违反了关于消除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此后美国一直在违反这些协定,俄罗斯有充分权利应对美国不断增加军事行动所带来的威胁。[2]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报告》的 内容具有“帝国意味”,反映出美国不愿放弃单极世界格局的意图。[3]俄罗斯认为《报告》中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自身,保留未来与美抗衡的主动权。 二、《报告》确立了对抗路线 俄罗斯外交部指出,美新安全战略的一大支柱是“以实力维持和平”,把俄罗斯等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视为对美国的挑战,这意味着美方无意与他国构筑伙伴关系,无意平等开展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