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五: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五: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五: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五: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五: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关于1956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2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

A.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矛盾

B.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D.经济建设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3 党的“八大”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一方针却很快为“大跃进”式的冒进所代替,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1957年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太迫切了

C.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D.当时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4 1957年开始的整风运动是要通过整风()

A.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划清“左”倾、右倾的思想界限,坚持马列主义的正确路线C.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开拓进取,迎接“大跃进”

D.为党的七千人大会作思想准备

5 1957年,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的直接原因是()

A.知识分子对民主党派提出批评意见

B.少数人对党和政府进行攻击

C.党中央对客观形势估计不准

D.帝国主义掀起世界性反华浪潮

6 1957年我国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重要影响是()

A.提出了忽视规律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C.提出阶级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主要矛盾

D.使统一战线政策遭到严重破坏

7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根本错误在于()

A.挫伤了广大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B.没有认清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C.没有认清中国的客观实际

D.忽视了客观规律

8 下列各项中,属于主观愿望超越了客观经济条件可能性的是()

A.大跃进B.农村土改运动

C.反右派斗争D.文化大革命

9 “我们的方向应该是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们社会的基层单位。”这段话反映出当时() A.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全面公有制形式

C.加快改造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制度

D.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调整生产关系

10 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大跃进”开始

②庐山会议召开

③中共“八大”召开

④七千人大会召开

⑤整风运动开始

A.①②③④⑤B.④①②③⑤

C.③⑤①②④D.③⑤②①④

11 1962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资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党的这一文件在实际上()

A.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

B.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

C.提出了改造小生产以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D.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12 “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这里说的“出气”是指()

A.对“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

B.对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协议的行为进行谴责

C.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进行批评

D.对“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人进行平反

1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出现曲折和困难的国际因素不包括()

A.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

B.朝鲜战争爆发

C.出现世界性的反社会主义浪潮

D.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1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最初是由于()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B.“反右倾”斗争的影响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深刻。据此回答15-20题。

15 毛泽东提倡海瑞精神,吴晗为此写了历史剧《海瑞罢官》,结果吴晗却遭到错误的政治批判,对此应吸取的教训是() A.不应该以历史讽刺现实

B.应时刻注意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C.不能把学术不同观点的讨论和争鸣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

D.文艺界始终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

16 到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的表现是()

①农、轻、重比例失调

②经济工作的机构瘫痪

③交通运输堵塞

④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废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 1973年,毛泽东做自我批评说:“我是听了林彪一面之词,所以我犯了错误。”这里的“错误”是指()

A.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问题

B.重用林彪的问题

C.对待老干部的问题

D.理论建设的问题

18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仍有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工作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干扰是有限的

C.部分国家领导人抵制错误,努力工作

D.有些建设成就早在“文革”前已开始进行

19 “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

A.文化领域内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B.反对资产阶级复辟的尖锐斗争

C.从文化领域开始的政治大革命

D.“左”倾错误导致的大内乱

20 下列各项,属于文革十年教训的是()

①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②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要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21题9分,22题10分,23题10分,24题11分,共4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以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摘自《中共八大关于政治

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

材料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

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摘自《中共中央向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1958年5月) 材料三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

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1967年11月6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哪些变化?影响如何?

(2)据材料二、三,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化大革命”,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又有哪些变化?在实践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1956年6月20日社论指出:“一方面是一些工作中仍然有右倾保守思想在作怪,另一方面是在最近一个时期在有些工作中发生了急躁冒进的倾向,有些事情做得太急了,有些计划订得太高了,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可能性。……就农村工作来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本来是要在五年、七年和十年内分别加以实现的,但有些同志因为心急图快,企图在两三年内即把事情全部做好。”

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业发展问题时说:“围绕二五计划的最重要的争论问题是提高农业增长率的前景。周恩来总理……和其他许多人稳健的看法是:农业增长率能够提高一些,但这要求增加分配给农业的国有资金的份额,并增加分配给化肥工业和某些类型的农业机械制造业的投资。这种体现在二五计划提案中的看法,含蓄地否定了进一步改革农业生产单位的体制能够为更迅速的发展提供基础的论点。”

——摘自《剑桥中国史》第14卷

材料三《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指出:“湖北红安县土质瘠薄,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34斤,比195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产的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那

么条件与它们相同或者比它们好的地方,难道反而不能做到吗?有些人不了解农业合作化,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回答:

(1)概括材料反映的当时经济建设中的两种倾向。

(2)材料二、三中对同一问题有哪些具体主张?反映的根本问题各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了哪种主张?

(3)综合材料中的信息,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进行评述。

23 1956年,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在此后的十年探索中,主要面临哪两大问题?中共“八大”对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决策是什么?中共“八大”的决策为何未得以贯彻实行?其经验教训是什么?

24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中共号召“学习苏联”;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上述情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上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在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存在着哪两种趋向?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趋向?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五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B

3 D

4 A

5 B

6 C

7 D

8 A

9 B10 C11 B12 A13 B14 A15 C16 B17 C18 C19 D20 B

二、非选择题

21 答案:

(1)中共八大关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经过严重扩大化的反右派斗争,八大二次会议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出现失误。(3分)影响和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受到挫折。(2分)

(2)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要进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文化大革命”。(2分)在实践上造成了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2分)

22 答案:

(1)相对保守的倾向和急躁冒进的倾向。(2分)

(2)一种主张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创造条件,发展农业;(1分)一种主张是改革农业生产单位的体制,发展农业。(1分)前者反映生产关系确定后努力去发展生产力;(1分)后者反映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去推动生产力发展。(1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了后一种主张。(1分)

(3)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由于受苏联政治体制影响和对困难估计不足,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变革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3分)

23 答案:(1)历史条件(2分)

①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②“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共“二十”大后,“国产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④印度支那实现停战,我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2)面临两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分)

(3)“八大”的决策(2分)

①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制定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②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4)未能贯彻的原因(2分)

①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的阶级矛盾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上犯了“左”倾错误。

(5)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的方针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2分)

24 答案:

(1)照搬苏联经验到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2分)

(2)原因(2分)

①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建国初期向苏联学习是必要的,但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给国际共运带来巨大困难,但中共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3)两个趋向(4分)

①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即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如《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总任务的规定,以及综合平衡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等。

②“左”倾错误的趋向,即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如追求主观臆想的、盲目冒进的高速度,急于求成的思想;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等。

(4)认识(3分)

①这一时期的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两个趋向,都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生的,要正确地加以总结。

②十年探索中一再出现的“左”的错误,使建设事业遭受损失和挫折,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

③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趋向和理论,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导地位,使建设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静安区2019 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 测 高三历史试卷2020.05 注意: 1.本检测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检测时间 60 分钟,试卷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为农耕文明的简介配图,恰当的是 A B C D 2.“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 能禁止。”廷尉李斯基于以上判断,主张推行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度 C. 郡县制度 D. 君主专制制度 3.“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材料中的“世祖”建立了 A. 西汉 B.东汉 C.蜀汉 D. 后汉 4.“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 南方的自然条件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 北方持续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宁 C.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D. 北宋定都开封而南宋定都临安 5.右图为受污损的三联书店出版物封面。其中污损处的文字当 是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 泉州 6.下图为学生笔记。笔记评价的是 A.东汉的“柔道”政策 B. 唐代的“和亲”政策 C. 宋代的“和议”态度 D. 明清的“闭关锁国” 7.“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这段话,谴责的是 A. 圈地运动 B. 黑奴贸易 C. 君主专制 D. 殖民扩张 8.“议会君主制政体的权力重心在议会。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材料中的“议会君主制”也被称作 A. 开明君主制 B. 民主共和制 C. 君主立宪制 D. 等级君主制 9.作为条款,“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出自 A. 1689 年《权利法案》 B. 1783 年《巴黎和约》 C. 1787 年“联邦宪法” D. 1789 年《人权宣言》 10.区分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性质的关键在于 A. 是否使俄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 是否动摇了沙皇的专制地位 C. 是否保留大量封建军事残余 D. 是否为经济提供自由劳动力 11.18 世纪中期开始的经济领域大变革之所以称为“工业革命”,主要是因为 A.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C. 手工作坊变成手工工场 D. 君主统治让位民主政治

山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规定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这说明 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 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唐宋时期.大臣的权力增强 2.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C.行书 D.草书 3.学者李治安的《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载:“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享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材料说明元朝的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 A.始终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B.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 C.采用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两种模式 D.形成了很松散的封建大一统关系 4.右图所示机构在历史上管辖的区域大致在今天的 A.西藏 B.新疆 C.东北 D.台湾 5.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族墓”制度。“族墓”分“公墓”和“邦墓”。“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邦墓”则是“国民族葬”的墓地。这反映出西周 A.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 B.墓位规划依据血缘 C.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 D.国君拥有绝对权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公墓”“邦墓”的描述得出礼乐制对宗法制的维护作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丧葬制度是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周代实行的“族墓”制度等级森严,即把贵族与平民的墓地严格分开,将不同等级的族人分开族葬,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这是对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故选A项。材料明确说明将本宗族的人按照贵族、平民的身份分别葬在“公墓”和“邦墓”,其依据是等级关系,故B项错 误;“族墓”制度只是丧葬制度的一部分,不能因此得出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出“公墓”与平民“邦墓”是按照等级划分的,并没有体现国君的绝对权威,排除D项。 【备注】历史选择题审题方法:第一,抓住关键词和中心句,尤其是设问的规定性,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第二,善于概括和提炼题干信息,从题干的中心句出发,求解正确项。第三,对每一个选项都认真审读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公墓”“邦墓”的描述得出礼乐制对宗法制的维护作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丧葬制度是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周代实行的“族墓”制度

上海市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上海市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必须做在答题卡上。 1.“他是乌鲁克国王,他非人非神。众神创造了他完美的身躯,并赋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无法具有的完美品质。”该传说出现在 A.古代埃及B.古代两河流域 C.古代中国D.古代印度 2.下列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繁荣与发展 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们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 4.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C.墨子 D.荀子 5.公元前452至前451年,在古罗马平民的努力下,由贵族编制出的十个法表,被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但法表中的一些内容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形成著名的《十二铜表法》。这一过程说明 A.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B.贵族的利益肯定受到制约 C.罗马法法律体系渐趋完善D.平民取得罗马法的制定权 6.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7.《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好高考历史备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历史备考有所帮助。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嘉兴高三基础测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主要反映了()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解析:选D 关键信息:1776、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题干反映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下流水线生产现象,是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提高劳动效率,D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未涉及;流水线生产可以降低工人个体技术要求,提高工作效率,B项说法正确;C项"手工工场"、"复杂化和低效率"说法都是错误的。 2.(2014攀枝花统考)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解析:选C 由材料"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说明工厂的布局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说明工厂的布局摆脱自然条件限制,由分散走向集中,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3.(2014广安模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 ①机器的采用②轮船的行驶③内燃机的创制④有线电话的发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即《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的生产力成果,科技的进步、机器和工具的改进等都属于生产力。《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当时英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趋于完成。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动力的轮船。故①②符合题意。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排除③④两项。 4.(2014黑龙江教研联合体模拟)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和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作者的主旨是()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0年7月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早商时期,商朝统治中心位于今河南郑州和偃师一带,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商时期,商朝的实力达到顶峰:西至陕西周原、商洛……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这体现了商代 A.势力东扩的显著特征 B.受到外敌入侵被迫东迁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加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代政治特征,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关键时空信息“早商时期”“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商时期”“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可知,随着商代的发展,其势力东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敌入侵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排除B、D项;中央集权与材料限定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 【备注】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商朝向东扩张是为了掠夺人口、土地以及反击东夷部族的入侵。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商朝势力东扩与开发利用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资源有密切联系。本题考查商代政治特征,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关键时空信息“早商时期”“其东部影响止于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商时期”“东至渤海南岸、连云港海岸以及淮河下游的盐城一带”可知,随着商代的发展,其势力东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敌入侵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排除B、D项;中央集权与材料限定时间不符合,故C 项错误。 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商朝向东扩张是为了掠夺人口、土地以及反击东夷部族的入侵。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商朝势力东扩与开发利用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资源有密切联系。

2019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 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有些仅仅是罗列史料,有些是对史料的解读,有些是史实的叙述,有些是对史事的评价。 ①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有石铲、石镰、蚌铲、骨铲和蚌镰等; ②发现了粟、黍之类颗粒; ③当时的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④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 以上属于对史料的解读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 “赞美你,你从大地诞生并来到我们跟前,带来了营养。灌溉了田地,并使牲畜得以生存。你给远离水源的沙漠解了干渴。让大麦和小麦成活。使梁仓盈满,使库房扩张,你给穷人以恩赐。我们为你而演奏竖琴,为你而高唱赞歌。”这条世界著名的长河,非洲主河流之父,孕育了() A.中华文明 B.埃及文明 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 3. “不是因为房屋最终在这里建起,或是坚固的城墙在这里伫立,不是运河或码头让城邦成为城邦,而是这里的人们能使用他们的机会。”古希腊诗人所言与城邦相关,可以说明该城邦的一大特点是() A.城邦林立 B.独立自治 C.民主政治 D.小国寡民 4. 商朝的农业生产已有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为提高,下列资料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状况的是()

A.《史记?殷本纪》 B.《封神演义》 C.《尚书》 D.甲骨文 5.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郡,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6.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杀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这句话叙述的是下列哪个时期的社会状况() A.西周 B.东周 C.五代十国 D.三国两晋南北朝 7. “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靡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8.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A.司礼监、会馆、铜活字、“三言”“二拍” B.政事堂、内作使绫匠、《金刚经》、高转筒车 C.中朝、素纱褝衣、水排、太学 D.三司使、《武经总要》、四书集注、交子 9. 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原都城之自然条件恶劣,保守势力强大,不易推行改革。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p

上海市普陀区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卷

2016学年第二学期普陀区高三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以下成果,属于古代东方文明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十二铜表法 D.玛雅文化 2.关于炎帝、黄帝传说的史料价值,说法准确的是 A.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可靠证据 B.与《史记》记载相互印证故可信 C.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D.在传播中经后人加工虚构无价值 3.具有“社会动荡中的大变革”“思想活跃的多元文化”特征的时代是A.殷商社会 B.春秋战国 C.秦汉帝国 D.宋元时期 4.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 C.文官体制D.科举制

5.以下历史事件,命名方式与众不同的是 A.孝文帝改革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6.强调集体议政重要性的中央行政机构是 A.秦朝的皇帝B.隋唐的三省 C.明朝的内阁D.清朝军机处 7.右图白底部分是某王朝的局部疆域图,该王朝 是 A.秦朝B.唐朝 C.元朝D.清朝 8.右图漫画反映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是 A.闭关锁国 B.榷场贸易 C.丝路贸易 D.朝贡贸易 9.“17世纪40年代的政变使一个国王掉了脑袋,1688年政变使另一个国王失去了王位”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10.表明法国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了以君主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的文献是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解放黑奴宣言》 11.“在战争中联邦得到维护和改造,维护了合众国的存在”,材料中“战争”的领导者是A.华盛顿B.林肯C.罗斯福D.杜鲁门

历史高考模拟题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 薄,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下列言论与此同属一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 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 A.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 B.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 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 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5.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 A.主张万物皆理 B.反对空谈性理 C.提倡经世致用 D.否定格物致知 6.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8.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数学著作 B.元朝郭守敬的《夏小正》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C.氾胜之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D.中国古代医药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9.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10.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不包括()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追求思想自由 D.提倡主权在民 11.十四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 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在佛罗伦萨() A.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 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 C.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 D.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 12.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这一现象 () A.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D.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1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近代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期间,出现了许多时代巨人,下列言论搭配错误的是() A.洛克——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第1—30题每小题2分,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历史文献记载:殷人上下“率肆于酒”。下列与之可以相互印证的文物是 2.在古代世界的众多文明成果中,能够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B.二里头宫殿C.金字塔D.帕特农神庙 3.《千字文》中“九州禹迹,百郡秦并”的历史现象发生于 A.公元前二世纪初B.公元前二世纪晚 C.公元前三世纪初D.公元前三世纪晚 4.“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直接反映了 A.实力竞争 B.社会变革C.诸侯争霸D.百家争鸣 5.古代某法典规定: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如果债务人的种姓低于债权人,那么债务人只能以人身作为抵押;如果债务人的种姓高于债权人,那么可以暂缓偿还,并且不得用人身作低押。其目的是 A.区别不同的种姓B.维护高等的种姓 C.维护债权人利益D.强调法律的权威 6.某历史文章中描述“其版图西起不列颠,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起埃及和撒哈拉沙漠以北,北至莱茵、多瑙河一线,统治的人口可能多达6千万,常备军队不过区区25万人左右。”文中指的是 A.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帝国 7.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出土了大量文献,其中包含一批唐代长安宫廷写经(抄经)。右图是敦博第55号《妙法莲华经》卷六卷尾文字,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

A.写经可作为唐代中外交流的证明B.详细罗列了唐代宫廷抄经的流程 C.反映了唐代宫廷热衷佛教的史实D.唐代宫廷抄经有严密的制度保障 8.观察左图,其中建立政权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 9.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制度创新。下列制度中创设意图与众不同的是 A.刺史制度B.内外朝制C.内阁制度D.金瓶掣签制 10.直接反映我国古代科技领先的是 A.日本派遣唐使B.火药技术的西传 C.传教士的东来D.《几何原本》的翻译 11.探险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经过的大洋顺序依次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12.“教皇和宗教会议的权力不是神授的,是人为的,都会犯错误。”这个观点最可能出现在A.1492年是否支持远洋探险的西班牙宫廷辩论中 B.1519年探讨神权是否神圣的德意志宗教辩论中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 60 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 “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 B.“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等级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D.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 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溢号 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溢号 A.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3. 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 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 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 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 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4.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 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唯无凶年之患,

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带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分)为了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设置了() A.御史大夫监察百官B.节度使控制地方军权 C.通判负责监督地方长官D.三省六部削弱相权 2.(2分)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的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下列有关雅典民主政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雅典人享有公民权利 B.实行间接民主的代议制度 C.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D.梭伦改革彻底废除了奴隶制度 3.(2分)1688年,英国发生了“女婿接替岳父王位”的历史事件,该事件是()A.《大宪章》的颁布B.查理二世复辟 C.《权利法案》的颁布D.“光荣革命” 4.(2分)1900年7月14日天津城陷落,丧心病狂的侵略军开始了屠城,这是天津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屠城,天津人民曾将“7.14”这一天作为天津的祭日。屠城的“侵略军”是() A.英国军队B.英法联军C.日本军队D.八国联军 5.(2分)我国的许多节日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下列节日的由来,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关的是() ①青年节②建军节③国庆节④劳动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2分)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7.(2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指()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海峡两岸经济互利互补 8.(2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是在() A.1945年B.1951年C.1967年D.1993年 9.(2分)如图形象地描绘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是() A.经济贸易自由化 B.政治民主化 C.政治格局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10.(2分)如图所示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B.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C.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1.(2分)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古代,统治者“重本抑末”的经济思想中“本”是指()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海外贸易 12.(2分)下列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人类文明之路②世界市场联系之路③殖民掠夺之路④欧洲发展之路。A.①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2分)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这里“革命性的变化”是指() A.技术的改进B.机器的使用C.人力的解放D.分工的细密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该答案的选项字母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没有分数.) 1.(2分)“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从空间看,孔子所集的文化,主要集中于() A.西北B.中原C.江南D.东北 2.(2分)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A.夏启B.商汤C.周武王D.秦始皇 3.(2分)图是东魏墓葬出土的东罗马帝国发行的金币。以此作为史料,它可以佐证东魏时() A.东西方有官方交往B.东西方有商旅往来 D .佛教与基督教并立C.东正教已传入中国4.(2分)作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机关,见证了宋元明初海上贸易繁荣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巡检司D.江海关 5.(2分)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据此推测,郑和下西洋应在()A.13世纪下半期B.14世纪上半期 D.16世纪下半期.C15世纪上半期 6.(2分)因下列事件而导致宋朝迁都和重建的是() A.陈桥兵变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绍兴和议 7.(2分)刚独立的美国就派遣“中国皇后号”来华,开启了两国的首次通商。此船应驶靠()A.大都B.广州C.上海D.泉州 8.(2分)张学良在台参观某祠堂时曾赋诗“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在版图”。他赞的是() .林则徐D .郑成功C .岳飞B .张骞A. 9.(2分)1803年,英国所使用的棉花中,来自本土的不到8%,其余的全部来自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是指() A.亚洲B.非洲C.美洲D.大洋洲 10.(2分)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写道:“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文中的“花旗邦”是指() A.美国B.英国C.法国D.荷兰 11.(2分)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其中,“盲目批孔”的时代是()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12.(2分)在经济史上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部门是()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C.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2.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 A.禁锢了人们思想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3.明代重视女子读物编纂,《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等盛行一时,这一状况反映出( )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明代治国根本理念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逐渐居于正统地位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5.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 B.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 C.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 D.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 6.近代以来,传统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打破,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道学之士惊叹当时的社会“凡事任意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胜”。造成上述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③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运动的变革④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被消除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8

最新历史必修二最新高考模拟题带解析答案)

月份月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7·湖南郴州一模·2)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薄,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2.(2017·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高三选考适应性考试·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下列言论与此同属一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3.(2017·广东佛山顺德高三10月适应性考试·24)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 A.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 B.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 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4.(2017·四川绵阳一模·2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5.(2017·广东惠州二模·27)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 A.主张万物皆理 B.反对空谈性理 C.提倡经世致用 D.否定格物致知6.(2017·四川绵阳一模·28)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 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7.(2017·四川资阳一模·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8.(2017·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高三选考适应性考试·4)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其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图2中造纸术西传的路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2017·吉林吉林一模·9)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数学著作 B.元朝郭守敬的《夏小正》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C.氾胜之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019模拟题)2020高考历史一轮仿真模拟(一)(含解析)

一轮仿真模拟(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江苏连、淮、徐三市调研)《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做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 ) A.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B.发展了孝道的思想 C.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D.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孔子认为“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而荀子认为“从义不从父”可谓是“大孝”,主张孝的同时要遵守“道义”,说明荀子的主张是对孝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本思想,A项错误;材料论证的是孝道思想,不是仁爱思想,C项错误;材料不是论述德治思想,D项错误。 2.(2019·河北保定摸底)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算赋……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改为20岁始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赋役的减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民收入来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不涉及民间工商业,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并未改变征税标准,只是减少了征税数量,排除D项。 3.(2019·山东临沂质检)春联在古代属骈文文学,一开始具有消灾辟邪的神秘特质,随着时间推移,春联消灾辟邪的神秘特质逐渐弱化,而具有了人间祈福和吉庆的功能。这反映了( ) A.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B.古代人文主义思想发展 C.由人性向神性根本逆转 D.民俗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早期春联由具有骈文文学特征及神秘特质到后来特质淡化,承载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查(二模)历史试题

浦东新区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回答必须按规定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概无效。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并留下了足够的答题空间,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错位。 一、选择题(共20 题,每题 2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该答案的选项字母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在先人看来,“今”是指 A.炎黄传说B.大禹建夏 C.武王建周D.始皇一统 2.相较于夏商周,大一统国家的显著不同是 A. 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 C.国民构成 D. 制度特征 3.中国古代历史上,异域文化主要通过两个方向传入中国(如右示意图)。其中,两汉时期通过方向①传入中国的异域文化是 A.佛教文化B.基督教文化 C.道教文化D.伊斯兰文化 4.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西方科学书籍是 A.《梦溪笔谈》B.《几何原本》 C.《海国图志》D.《天演论》 5.唐都长安与宋都开封同为百万人口大都市,但开封城内来自于西域的人却很少。其重要原因是边疆地区崛起了

A.北魏 B. 西夏 C. 金国 D. 蒙古 6.中国通过海上丝路出口的货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纸张B.铁器C.瓷器D.香料 7.15世纪末,赞助探险家横渡大西洋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 A. 英国 B.荷兰 C. 葡萄牙 D.西班牙 8.据统计:1793 年,英国的棉布价格只有印度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主要原因是英国 A.完成圈地运动B.发生工业革命 C.扩大资本输出D.推广农业机械 9.观察右图,导致非洲政治版图变化 的直接因素是 A.工业革命的扩张 B.非洲民族意识觉醒 C.资本输出与瓜分世界 D.同盟国与协约国博弈 10.19 世纪 50 年代,英法联军以蒸汽战舰炮轰某国要塞,并迫使其君王厉行改革进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里的“某国”是 A.中国 B.俄国 C.日本 D.德国 11.右图是法国画家福兰创作的漫画《大 日子》,以此纪念法军所创造的奇迹。此 “奇迹”指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12.“大萧条”时代,罗斯福总统向人民 承诺“把钱放在银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为此采取的举措是 A. 规范金融秩序 B. 实行以工代赈 C. 缩减农业生产 D. 协调劳资矛盾

新高考改革下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907061.html, 新高考改革下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作者:刘召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8年第16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山东省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在高考科目的选择上学生有 了更多的自主权。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高考科目,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考的改革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新高考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高考改革;历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6-051-01 2018年3月27日下午,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出台,这也意味着高考改革的帷幕正式拉开,这场改革牵动着每一位学子、家长还有老师的心弦。根据方案,自2020年起山东夏季高考将改变原来的“3+X”模式,而采取“3+3”考试模式。历史是第二个3中的选考科目之一,这将对我们的历史教学产生什么影响呢?在此笔者将从历史教师的角度作一点粗浅思考。 一、等级赋分将会消除学生选考历史的后顾之忧 历史自2016年使用全国卷以来,题目难度较大,考试分数偏低,而地理政治的题目相对容易些,分数自然也偏高。这样在选科过程中,受近几年高考的影响,很多考生尽管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出于分数的考虑,可能会放弃对历史的选择,而选择相对容易得分的其他科目,这对我们历史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在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中,选考科目将实行等级赋分,也就是说选考科目考试成绩不再以原始分数呈现,而是以原始分数为依据,在名次顺序不变的情况下,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不同科目因试题难度不同而带 来学科间不公平问题,从而让更多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放心地选择历史,而不用再担心因历史试题难度高分数低而影响高考总成绩。 二、依据兴趣优势选科会让历史课堂更有活力 新方案中,考生可根据高校选科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特长从政史地理化生6科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这样就给予了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选择权利,从而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释放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自主选科的结果就是选择历史科目的绝大多数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优秀学生,在兴趣这一内驱力的作用下,课堂必然会更有活力,师生互动会更加有效,课堂教学效果也将会大大提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