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马克思(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马克思(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马克思(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3.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4.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5.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从事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往往是因为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了间接联系。

6.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包括事物的性质、数量、位置、结构、形态等方面的改变;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鲜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简答)

答: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简答)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中心的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斗争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12.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15.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3.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简答)

答: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也就是通过使矛盾双方的状况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14.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1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1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主要表现为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19.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0.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21.事物的变化是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简答)

答: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4.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等。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25.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简答)

答: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②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

③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P71页-P89页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知识点一:发展的普遍性 1.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阿拉巴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马克?乌恩曾宣布,现代鲸类的祖先也曾长有四肢,而且它们在水中行进时依靠的主要是两条后肢。乌恩指出,鲸类的远古祖先曾经也是生活在陆地上、依靠四肢爬行的动物,之后,它们逐渐开始了半水生的生存方式。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化,鲸类祖先的身体形态也逐渐发生了适应水中生活的变化――原先的四肢演化成了鳍,而尾巴的形状也变得与鱼类非常相似。鲸类的演变表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鲸类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C.没有自然界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2.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变化就是发展 3.在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世界顶级天文学家通过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为“矮行星”。冥王星被降级后,大阳系最大的行星海王星也正面临着被开除的危险。这表明别了①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②旧的理论观点是荒谬的③真理是不 断发展的④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二:发展的实质 6.(2010江苏盐城调考)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 7.(2010江苏盐城调考)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A.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变化是发展,发展不一定是变化 C.变化是倒退向下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变化既有前进的也有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市场营销13-2班 第一组组员:宋雅琴,宋俊,胥雪,孙建惠,汤庄兰,孙磊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我认为,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 第二,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唯物辩证法不仅一般地承认运动变化,而且还认为世界是由低级

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挡的规律。我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快速的成长,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前提下孕育而成,它克服了旧事物的缺点,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了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前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而后者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相当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出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worl d eternal development"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高中政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及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任建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与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瞧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四、教学过程 7、1、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二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了世界的本原“就是什么”的问题(就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就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质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首先请大家瞧一段视频 多媒体播放《唇亡齿寒》 学生思考:1、典故中唇与齿就是一种什么联系? 2、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教师: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她们之间就是有联系的。那什么就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您有什么启示呢,这就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进入新课】 【板书】7.1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 探究1、教室外的花草开得如此灿烂,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略) 教师:花草的灿烂既得益土壤阳光等外部条件,还得益于花草本身的根茎叶等内部条件。所以说,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 (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全章概述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程学习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二)进行新课

一、联系的普遍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1、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相关链接”以及“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2、什么是联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综合上面所学内容,思考什么是联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客观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破坏生态不利于人的生存。 1、为什么说联系是客观的? (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复习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学习目标定位】 框题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 的实质 2.自然 界是发展 的,人类社 会是发展 的,人的认 识是发展 的 3.世界 是永恒发 展的观点 1.通过对自然 界是发展的,人类 社会是发展的,人 的认识是发展的 理解,明确发展的 普遍性原理 2.发展的实质 是事物的前进和 上升,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1.剖析自然界和 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俯世界是永恒发展 的观点 2.运用“生产工 具的演变,现代科技 的迅猛发展等”说明 发展的实质 3.联系生活实 例,说明并非任何运 动变化都是发展 1.培养分析、 归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比较辨 别的能力,分析运 动变化与发展的区 别与联系 3.结合实例, 把握发展的实质, 培养抽象概括的思 维能力 1.通过本课的 学习,要具有辩证 法的思想,并树立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 展观,反对形而上 学 2.结合电子计 算机发展过程的实 例学习,在思想上 树立现代科技意 识,提高对科技应 用的认识 【课前预习填空】 1.自然界是发展的 (1)自然界总是处在由到、由到的运动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2)纵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经历了、、、,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都在不断发展。认识是的循环往复过程,一个不断深化、扩展的过程。每个人的知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4)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和,是产生和灭亡。 【课堂学习重点】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含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秩序的,而是有规律的。 (3)发展的基本条件: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 (4)发展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

1唯物辩证法知识点讲解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 知识点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在这一知识点中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方法论意义: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系统: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下面我们列举几道这部分知识点涉及到的历年真题,以便同学们理解理论内容。 2005年多项选择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AC)【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普遍联系观点的理解与应用。根据知识点可知: A、C是正确选项, B、D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社会领域的联系离不开人的活动,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巴东三中赵金英 一、教学内容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发展的观点,包括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发展的实质,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从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而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身边具体事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轻松把握教材的理论。 三、设计思路 本课力争在教学过程贯彻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尝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争做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视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讨中破解教材的重难点,体现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快乐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能力目标 运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展观点和创新意识,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具体的情境作为载体,分析情景中的哲学道理并加以总结。真正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哲学道理的过程自主化。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引入新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黑板板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自主学习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和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复习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习目标定位】 框题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 标 识记理解分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 系的含 义 1.联 系的普 遍性 2.联 系的客 观性 3.联 系的多 样性 1.联系实例,具体分析、把 握联系的普遍性的实质 2.联系实例,具体分析事物 之间的联系,认识和把握事物之 间的真实联系,明确联系的客观 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 系 3.通过联系的多样性分析、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 件,从而认识把握联系的条件性 1.培养抽象思维能 力,学会从具体事实和 材料中概括出一般结 论 2.培养辩证思维能 力,学会用联系的观点 辩证地看问题 3.提高判断正误、 是非的能力,认识把握 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观察社 会现象和自 然现象,俯世 界是普遍联 系的,学会用 联系的观点 看问题 【课前预习填空】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含义,就是之间以及的、、。(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联系的客观性 (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和。(6)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7)联系和多样性含义。 (8)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9)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8.1 说课稿: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说课稿 本框题取自于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中的第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1、本框的地位:就整本教材来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框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对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起着指导作用。 就本课内容来说,永恒发展的观点和第七课所讲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两个观点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框教材结构:本框内容有两目,第一目:发展的普遍性,教材从三个方面来证明这个原理,分别是: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第二目:发展的实质,教材从事物运动的前进性和方向性,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来体现发展的实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的普遍性,学生要把握发展的普遍性的三个方面,才是真正的把握发展的普遍性。 难点: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学生对这句话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仅仅依靠理论讲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新课改精神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讨论,然后结合图片及例子来讲解,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框的教学内容和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我确定本框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B、基础知识运用:列举实例,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原理,说明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结合百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人类社会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认识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把握发展的实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B: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对自己发展的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三、说教法。 哲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而本框的内容对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又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 1、方法: (1)讲授法:关于本课内容中的概念、原理、关系等知识,我主要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掌握。 (2)举例分析法:为了避免枯燥的理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我采用举例分析法,以例引理,以理析例。 (3)探究法:新课改的教育精神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我在讲解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和发展的实质这些内容时,由我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或者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针对所提出来的问题,学生进行探讨、解答及归纳。 2、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来结合教材讲解,并共同讨论,形成师生互动,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抽象的哲学原理。 四、说学法 哲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哲学的内容很难把握,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观察、教师的引导及讨论来加深理解;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附答案)

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使用说明】 1.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 2.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实质。 【学习目标】 1.识记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明确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一、自主学习(先通读一遍课本,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 (一)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注:整个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综上可见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2.发展的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注: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三)原理总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 1.发展属于变化,变化也是发展。(×) 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⑴识记:世界观。 答: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元论。 答: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二元论。 答: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答: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

运动和静止。 答: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 答: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实践的本质。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答: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领会:哲学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运用: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列举事例、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教学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有哪些特点?联系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第一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新课讲授】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1:观看视频《生命演化》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2: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见幻灯片) 思考:中国的历史变迁,说明了什么? 教师:中国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把它扩大到全世界、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 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从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们现在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附答案解析

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发展的实质。2、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 对待生活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培养脚踏实地的精神,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实质 2.难点: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一(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讨论)(必答) 材料一,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变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条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又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人类的进化大体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才逐渐演变为今天这种体质的人类。 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历程。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元明清。到了近代,为了中国的发展,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我国社会制度的变迁?其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后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于2003年10月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4年3月又阐述了其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2.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成长历程。 【知识总结】 【课堂达标】1.以下各项能说明发展普遍性原理的是() ①青藏高原海陆变迁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③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合作探究二(抢答) 手机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1973年世界上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Dyna TAC,其内部电路板数量达30 个,通话时间只有35 分钟,而充电时间却要10 小时,仅有拨打和接听电话两种功能;10年之后摩托罗拉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手机,这台名为Dyna TAC 8000X的手机重794克,长33厘米,它那笨重厚实的造型,使国人习惯称作“大哥大”。 1995年摩托罗拉3200是进入中国最早的手机,俗称板砖。该手机重520 克,仅支持英文短信,英文电话薄,支持DTMF 音频发送,缩位拨号等功能。2009年12月,智能3G手机摩托罗拉XT800 上市,该手机重137g,理论通话时间340分钟,并具有GPS全球定位、双摄像头等强大功能。 1.假设现在有两部手机,摩托罗拉3200和摩托罗拉XT800,你会使用哪部?为什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运用:(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二)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从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 联系的三个特性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案例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5分钟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结束了第二单元的学习,讲新课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这个单元进行简单的回顾【播放幻灯片1】第二单元的4—5课,对世界是什么,也就是唯物论部分有了系统的学习,这部分中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第六课认识论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能否被认识、怎样被认识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单元,共同探讨一个新内容:世界是怎样的?也就是辩证法。我们所学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辩证法被叫做唯物辩证法。整个唯物辩证法单元的结构体系是这样的,大家把教材

第52页,快速的浏览一下,【播放幻灯片2】好,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三大块内容,包括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与核心以及根本要求。 下面我们就开始第一部分的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第一部分:联系的概念(3分钟) 导入:以鸟—虫—粮食的漫画引出 提问:这幅漫画是否体现出事物的什么呢?那么联系到底指什么呢?大家看教材第54页,找到联系的概念。【幻灯片联系的概念图】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联系是发生在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那么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内部联系还是外部联系的?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是? 好,知道了什么事联系,那么联系又有什么特征呢? 第二部分:联系的普遍性(8分钟) 导入:[幻灯片联系普遍性图] 1、任何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内部联系) 即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举例)。 2、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外部联系)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举例)。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人的思维(主观世界)都是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 提问: 我们刚刚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注意: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但是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缺乏一定的条件,任何两个事物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例:只有具备了氧气、水、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存在和发展起来;撒哈拉沙漠的石头和南极的企鹅;你和奥巴马 第三部分:联系的客观性(12分钟) 导入: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按实践的类型联系可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人类实践的产物,呈现着“人化”的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