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我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我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我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我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白米中学徐良

2014. 09. 25作为一名参加过高考,现在又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当前我国的高考制度的利与弊感受是最深的,现在就谈谈我对这方面的感受和建议。

首先,当前高考制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前全国一张试卷,一年进行一次考试;一个全省统一的高考成绩排名;一个考生在这次考试中只能一个志愿等级填报一个学校且一个专业;高校按高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少一分也不行;一个学生只能收到一张高校录取通知书。这种制度只能适用于我国以前非常缺少人才,且所有高校毕业生的工作与就业都由国家统一安排的情况下。现在,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再也不统一安排工作和就业了,且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了双向选择(少数专业例外),以前的高考制度就不适应了,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其次在当前高考制度下的社会现状:1.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中小学毕业生已经完全失去了工作和就业的机会,城镇家庭的孩子只有读到大学毕业,才有可能找到一碗饭吃;于是许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从初中(有的从小学)开始就只看成绩和分数或排名,家长对学校、班级和教师的评价也只看的高考成绩。这样就出现了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走在同龄孩子的前面,自愿出钱从小学或初中开始为孩子请家教,或将孩子送进补习班,进行文化补习,到了高中就一切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中心,只要成绩好,其它一概不管;因此,即使自己的孩子有其它特长也要强迫孩子学习,不让其发展特长。这就是当前许多学生高分低能、思想品德素质差的原因之一。2.同样的原因,社会整体对本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

价就看学校每年是否有学生考上名校、或在本地区高考排名是否在前面,有名校学生或有高考状元、或一本人数或600分以人数占优势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就往这样的学校挤。于是就出现了择校生和高价择校生;这也是为什么所谓高中名校收费越高,反而择校生越多的原因。3是因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只看高考成绩,造成了地方党政对教育部门的评价也以高考为主,于是教育部门对高中的评价也只看高考业绩,为了考出好业绩,每年都要给本地区各个高中下达各类高考指标,如本科应完成多少、一本要完成多少、名校要完成多少等,这些指标通常在市一级直接下达到各学校的各个年级,每年到9月或10月,还要招开高考总结表彰大会,表彰高考先进集体和个人,同时部署下年高考工作。

第三,在上述社会现状下的高级中学教育现状:1是社会、学生及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只看高考成绩,于是各类高级中学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老师们有饭碗,学校首先从招生工作入手,为了招到能考上清华北大的苗子生和优质生源,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招生宣传,有的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用所谓的奖学金进行高价买优秀初中毕业生入校就读,同时对其他学校进行不同程度的诋毁。这样,通常一个初中毕业生,可同时收到多个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从而形成了每年各高中间的招生大战。2是各个高级中学为了高考出成绩,学生一入学,首先就组建各种特殊班级,如组建奥赛班和培优班、高一不到一个学期就进行文理分科,并从高一年级开始,就给每个班级和科任教师下达了各类高考指标,这些指标通常都比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高许多。3.学校为了高考,对学生每天的作息时间和课程进行严格的规定和安排,这种安排当然包括星期天在内,学生除了上课、吃饭外就没有时间自由活动了,同时学校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并对各个班级和老师的教学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3是各个班级和老师为了

完成高考任务,通常都会要求学生在教材之外,统一购买与教材配套的资料与试卷二到三套。老师们每天上课后都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和练习,且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经常抢占其它非高考科目的上课时间和学生的自习时间上课,于是学生就成了学习机器,不少学生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机。

4.由于高考中各科的总分不同,学校在内部对各个科目和老师的待遇也不同,如最受重视的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其次是其它高考科目,非高考科目就惨了,课时都不能按要求排列,工资收入当然也是按等级排列的。其结果是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标准成了废纸一张,教高考综合科目的老师则怨声载道,教非高考科目的老师更是没有工作兴趣。5是学校为了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提高,走在其他学校的前面,到了寒假和暑假,都必须组织学生统一补课。这样的结果是上级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成了废纸,学生老师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了,且都累得要死。结果是:时间一长,学生常常要发泄心中的不快;于是许多学校经常会出现好学生做出出格的事。到了高三,老师与学生的负担当然会更重。高考结束后,学生感到解放了,于是有学生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高三是地狱”,考试结束后试卷、书本满天飞的乱象,老师们尽管要累倒了,但还是得再次重头开始--马上下乡招生!

第四、我得说一说当前的高校招生与教学现状:由于规定一个高考学生只能一个志愿等级只能报一个学校和一个专业,且一个考生只能收到一张高考录取通知书,所以每年都会出现不少高分考生不能被录取;为此,不少考生家长在考生高考后就想方设法走后门。为此任何高校,不管教学质量如何,也不管是什么专业,更不管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就业,只要向教育部报了招生计划,就一定能招到学生,收到学生的学费,并能伸手向国家要钱。尤其是现在的高校艺术类专业,总是以招生和单独考试的为名想方设法收学生的钱。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对高考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一是对考试方式和平分机制进行改革:1、对高考报名方式改变,考生报名时不以学校为单位报名,所有要参加高考的考生都以社会人身份到当地县级招生机构报名,并在报名时不得填写高中就读学校名称,且报名时间应在现行报名时间的基础上提前一年进行。2、是对考试方式进行改变,现行考试主要以分数计,而且各科的分数不同,然后以计算总分为平价标准,非高考科目完全没有涉及。建议改为以文化水平能力的等级制为评价标准,具体就是现行文理分科考试不变,但高中教学大刚中的各科都要进行水平能力考试,具体就是所有要参加高考者都得提前一年报名,并参加两次或三考试,对最后高考选择理科的学生第一年要测试文科科目,最后选择文科的学生第一年要测试理科科目,且第一年参加这种能力水平测试的考生与第二年参加能力水平测试的考生同场同试卷进行,即将学理科的高二考生与高三文科考生同场同试卷考试,即将学文科的高二考生与高三理科考生同场同试卷考试。且将现行的综合科中的各科分开考试。3、对考试平分机制进行改变,具体就是改计分制为等级制,高中所有科目单独一份试卷,试卷中各题还是每题多少分分别计分,但在计算机对考生各科成绩统计单科总分时,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90%及以上的考生成绩计为“A”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80%到89%的考生成绩计为“B”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70%到79%的考生成绩计为“C”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60%到69%的考生成绩计为“D”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50%到59%的考生成绩计为“E”等、不到各科试卷总分的50%的考生成绩计为“F”等。4、是部分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具体就是理科学生允许参加两次文科科目的考试(即相当于允许学生补考),而理科成绩只能以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为准;同样,文科学生允许参加两次理科科目的考

试,而文科成绩只能以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为准。5、对高考总成绩进行改变:关于高考最后成绩的汇总:建议以考生在高考中各科等级成绩作为考生的高考总成绩,如考生的语文为“A”、数学为“B”、英语为“D”、物理为“A”、化学为“B”、生物为“C”、政治为“E”、历史为“D”、地理为“E”,则他的高考总成绩为“ABDABCEDE”,没有必要进行再汇总。

二是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和毕业制度进行改革,并建立高中学生毕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具备高校新生录取资格证书制度:1、是设立高中学生毕业资格制度。高级中学学生只有参加高考,并且所有科目考试成绩都获得了“F”级以上,才具备了高中毕业证书资格,才能发给高中毕业证书。2、是建立高校新生入学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就是理科考生的文科成绩都在“F”级以上,理科成绩都在“E”级以上,具备了“高职高专”入学资格;理科成绩都在“D”级以上,具备了“三批本科”入学资格;理科成绩都在“C”级以上,具备了“二批本科”入学资格;理科成绩都在“B”级以上,具备了“一批本科”入学资格。同样,对文科考生的理科成绩都在“F”级以上,文科成绩都在“E”级以上,具备了“高职高专”入学资格;文科成绩都在“D”级以上,具备了“三批本科”入学资格;文科成绩都在“C”级以上,具备了“二批本科”入学资格;文科成绩都在“B”级以上,具备了“一批本科”入学资格。

三是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考生与学校双向选择机制。1、取消第二志愿,一个考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在他所具备的高校录取资格范围内,同一批次的学校,考生可以同时填报N所学校,且所有志愿都是第一志愿,计算机应同时向所有学校投出电子档案。2、建立预录和面试制度。高校根据计算机投出的电

子档案,并根据本校招生计划确定预备录取学生名单(预录人数应是招生计划的3到4倍),发出预录通知书,并进行适当的面试(不得收取面试费),最后确定录取名单(人数应是招生计划的2到3倍),并发出录取通知书。3、建立注册入学机制,由于没有第二志愿,同一等级的学校可能有多所学校向同一考生发出了录取通知书,且所有录取通知书都是有效的。这样就给了考生自主选择高等学校的权利,考生家长就不会为了一张录取通知书而走门子了,同时也避免了高考招生中诈骗现象的出现。高校就只能以考生最后实际报到注册为准了。4、这样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可以事先考查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专业实力,进入将来更容易就业的学校就读,于是好学校好好专业生源充足,越办越好;差学校和差专业招不到学生,越办越差,被淘汰。进而促使高校改进办学条件,教授出来给本科生上课。

我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现行高考制度看似一场优胜劣汰、公平正义的考试,其实,隐藏了诸多地区的不公平以及城乡之间差异、耗尽了不少人的青少年华,甚至埋葬了不少年轻人青春热骨。因为高考压力大选择辍学的比比皆是、因为高考迟到不能入考场自杀的已不足为奇,更有甚者,因为高考失败自杀更不是什么新鲜事。如近几年湖南省隆回县一中考场一名考生在高考时因未能及时赶到考场参加考试,在他苦苦哀求下,工作人员依旧不准许其参加考试,最后他选择自杀祭奠高考体制,这绝对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但却成为现行高考体制最好的讽刺。现行高考对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逼着他们成功、成才与成长,一方面也插刺着他们最彷徨、最脆弱的心,使原本是选拔贤能一项制度似乎成为部分年轻人摧残心智的梦魇。其次就是频繁报端的高考腐败事件与乱加分现象存在,如最近中国 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事件,高考制度不完善导致监督的缺失,使高等院校一些投机分子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破坏考试的公平公正。我们很容易发现,每当教育界出现点问题,都会引起网上“轩然大波”,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应试考试高考改革已成为民心所向。 一、不分文、理科文理不分科,实行“3+3”模式。有利于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相应而可靠地选拔制度,必定会使高中生雪上加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也会使偏才怪才们到了麻烦,难以拿到进大学的入场券。如果推行不分文、理“一刀切”高考

模式不存在例外,很难说这是一项成功方案。考虑偏才怪才成为本制度一个重要关注点。 二、实行部分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从一定程度上能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僵局。但是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推行制度和机制,如果还是以分数论英雄,无疑会陷入另一个不堪重负的泥潭,无疑是增加了一场新的“杀戮”。该项政策下,让考生拥有多次机会,同时给予考生选考和弃考的权力,容错率高,减轻了考试压力。然而,据统计,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进行两次外语科目考试,哪怕第一次考试成绩非常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家长不想放弃任何一次提高成绩的机会,这就导致了这项改革措施等同于变相增加了学生的高考次数,增加了考试压力,违背设计初衷。 三、完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必须夯实监督机制,规范制度的具体实施,尽量避免某些人暗箱操作、掘取利益、中饱私囊,让高考蒙上一层权钱交易的面纱,如日前爆出的,中国人民大学让11岁的“富二代”上本科,很有可能就是不完善的自主招考试在作祟。 四、将平时的考试和表现纳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新生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立交桥”式选拔方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何种方式落实好这一制度,会不会滋生中学学校腐败无疑是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尹志浩 内容摘要: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它在中国现代过程中既功不可没,又弊病丛生。于是高考改革备受世人关心,并且高考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坚持自己好的传统,又要勇于从根本上革除其沉疴痼疾。【1】为此,我国提出了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教育公平”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逐步实行分类统一考试,分类统一录取,【2】即将在现行高考的基础上加上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两者综合在一起计算高考成绩。除此之外,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综合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新的高考方案力图适应中国搞的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助推器。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作者尹志浩,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学生。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

高考制度的弊端及建议

高考制度的弊端及改革建议 高考,永远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一方面,人们对高考趋之若鹜,但另一方面,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和批判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痛陈高考制度弊端、呼喊高考改革、甚至要求取消高考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指责高考制度成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影响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一考定终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等等。诚然,高考在考试内容与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我国的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因素不可低估,但其弊端日益凸显。 一、考试形式单一,“一卷测全体、一考定终身”,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目前,我国的统一高考实行的是:一个省市或几个省市共用一套试卷,大多数省市一年举行一次考试,即全国统考;少数几个省市举行两次考试,即加了一次春季高考。录取分数线也是各省统一,高校招生时,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许多单科成绩非常突出的考生因为总分不达线而与大学无缘。由于第二志愿的录取可能性很小,致使不少高分考生不能被录取,许多学有专长的学生不能进入大学深造。为了孩子能进入大学,不少家长想方设法“走后门”,招生骗子也乘机大发横财。 二、考试科目多,师生苦不堪言,“应试教育”变本加厉,摧残人生。现行的3+文综(理综)的模式,考试科目实际高达6门。而且文综(理综)名为综合考试,其实基本仍为分科考试。以山西文综试卷为例,总分300分中只有最后几道大题才是真正综合的。全国统一高考使“应试教育”更加变本加厉,素质教育有名无实。教育部门每年都要给所属高中下达高考指标,如本科应完成多少、一本要完成多少、名校要完成多少等。有的市县每年还要召开高考总结表彰大会,表彰高考先进集体和个人。许多地方比高考状元,比升学率,学校的升级和教师的待遇都与此紧密挂钩。孩子们从背上书包走进课堂那天起,就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下,执拗地学、背、记、做,一刻不停,忍得寒窗之苦,全奔着高考后的金榜题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日接送,陪做作业,寻请家教,不惜高价择校,牺牲节假日将孩子送进补习班,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进入“特长班”。只要分数高,其它一概不管。有的家长强迫孩子学习,不让其发展特长。有的考生为了分数,生理、心理失衡,未进考场就先垮下了。“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青少年的整体生存状态进一步恶化,他们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失去了少年自主精神,青年时代的创造性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作文1000字:对于高考制度的反思

作文1000字:对于高考制度的反思 (1000字,对于高考制度的反思作文) 对于很多上过大学的人来说,高三备战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个人的磨砺是生 长性的,能够以成熟、豁达作为结局。而在部分学生的记忆中,高考却是一道难言的伤痕。 一位旅美教育学专家反思中国高考制度时说,高考好像是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为一 个目的培养一流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更多‘高 质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 且不论专家所言是否正确,探讨中国高考制度的取向却是个不争的话题。 高考,能否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变为“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能否科学定位普通中学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就业谋生的技能?高考,能否由国 家包办的制度,逐步变为推行国家统考和高校自行录取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发挥高校的主 动性和特长?……这是人们对中国高考制度的期盼。 高质量的考生,还是高素质的学生? 对很多考生来说,高考好比一把双刃剑,既痛苦又充满了希望。 每天起早贪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是很多学校毕业班学生高考 重压下的真实写照。 “举步维艰”、“进展缓慢”,一位教育界人士这样形容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 他说,为追求高升学率,不少学校压缩正常教学时间,用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复习备考。 老师拼命“满堂灌”,根本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 承受能力弱。 对高三学生而言,他们普遍有着这样的压力:父母亲人的期望、老师的期待以及同学 之间的对比。由此要么导致学生产生虚荣心或对自己期待过高,要么对自己失去信心,对 未来感觉渺茫。 这些压力的形成,固然有着社会现实以及高考制度的影响,但将之绝对化,也表明了 学生本身的不成熟。 因为现代的高中生,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相反,对社会的客观认识程度 和适应能力非常低下。与之相反,独生子女所享受的种种呵护又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高期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造成学生自卑与自傲并存,经不起打击,如玻璃花般美好而 脆弱。 高考制度:爱恨交融,难以割舍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究其本质,其实并不是出在高考本生。高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我国各方面国情而诞生的,因此把所有矛头都指向高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说高考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话,它也不可能屹立在教育史 上那么多年而岿然不动。 高考改革的方向: (1)保留高考,增加平时考试。高考制度不合理之一在于它“一考定终身”制度,无形的给广大考生增加了不少压力。那么各省市可以在高三一年里增加几次全省范围内的考试,这些考试的成绩都记录在案,最后与高考成绩加权平均,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 (2)强化自主招生。其实自主招生这一形式本人认为还是非常好的,只是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着“不公开”的弊端,致使这种方式有失公平性。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个数,同时专门设立一个监管自主招生的部门(可以隶属教育部),并且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错开,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多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3)改变高考科目的设置。目前大部分地区高考采用的是“3+X”的形式,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必考,然后是理综(理化生)或文综(史地政)任选一组。虽然考生有自主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但是这种“自主”有着极大的限制。以后的高考可以这样,语数外三门任然必考,然后从理化生和史地政六门课中任选三门(文理可以混选),这样就可以避免某些考生学习理科但是历史很好,却无从发挥的窘境。 当然,以上这些改革虽然思想很好,但是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高考作为一个长存于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之路注定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考制度一定会变得更加完美。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改革教育部:方案即将出台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随之改革 首先,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出色的人物都是贯通文理的大家,因此支持文理不分科。 其次,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的看法是在过去的高考制度下做出的判断,例如山东、江苏等省区都曾经在文理分科和文理不分科之间“徘徊”。 过去之所以出现文理不分科之后效果不佳,是因为课程设置已经发生变化,但高考制度没有跟上变化。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一心为高考”,因此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未来在实现文理不分科之后,高考制度会随之改革,高考的定位会发生变化,由考查知识变为考查综合素质。“比如考查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那个时候考试可能也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教育部公开资料中发现,自20XX年开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眼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高考改革”已经连续三年被明确写入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要点。今年1月,教育部明确20XX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其中,高中学业考试改革、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和异地升学等均出现在工作重点中。 我国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标模式的真正实现,有赖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对于2017高考改革新方案的一些看法

对于2017高考改革新方案的一些看法 :对于2017高考改革新方案的一些看法,《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正式颁布, 这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高考改革之后我们将要考什么,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 考语数外三门(全国卷),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高考成绩将包括语文、数学、 外语等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按最高分记入高 考成绩,所有这些改革变化将会使地理呈现怎样一个走向?,根据高考改革方案 调整地理的教与学,不止是应付高考拿高 对于2017高考改革新方案的一些看法 据了解,《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正式颁布.这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高考改 革之后我们将要考什么,怎么相应地进行教学.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 外三门(全国卷),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实行高考综 合改革的省份,高考成绩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思想政 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当中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学生可以 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2017 年语文(文理同卷)180分,数学(文)150分,数学(理)150分,文科综合由300分提 高到了320分,理科综合也是320分.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 试,按最高分记入高考成绩,英语满分100分.取消一本二本,合并一本二本录取 批次 所有这些改革变化将会使地理呈现怎样一个走向? 中国人注重天使地利人和,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观人事.中国最早的地 理著述有战国前后的《山海经》《禹贡》,后有《管子》《尚书》《周易》《诗经》 《周礼》等著作也有不少地理方面的内容.之后还出现地理探险与游记体地理著 作如《史记》《大唐西域记》等.说明古代人对地理已经有重视. 现代地理学科分类已经有许多分支.如我们学的有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人文 地理下有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自然地理下有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地质学、地图测量学、水文 学、海洋资源学等等.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技术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图制 图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海洋测绘等等.这些都表明高校地理学专业相关人才在 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协调人与地理环 境关系,保障人类生存、促进地区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地理教育方面,在国 土资源、生态环保、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和教育等行业 都有很重要的位置,地理专业的人才是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且现在社会也证 明着他们有着不俗的表现.说这么多也就是证明一个重点,地理是重要的,而且对 社会对人类发展一直都重要.根据高考改革方案调整地理的教与学,不止是应付 高考拿高分,更是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素养,掌握必备的地理技能,能对其终生 有益. 那么高考方案的改革对于地理来说有着什么变化? 1.文理不分科会导致试卷难度上升,对善于文科的学生不利,善于理科的同学 扩大了竞争优势.但是地理在高中属于文科,在大学属于理科,其内容性质文理兼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 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 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在基本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 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旧有许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 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 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考、演变、现状、对策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 要内容。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 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回顾和 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中现存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现代教育 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 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 的产物【1】。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

高考制度的发展

浅论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 姓名:陈华学号:2011111084 摘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从来就没有减少对高考的关注程度,然而高考制度也经历了社会的评判,高考制度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充满曲折,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高考的实施背景以及利弊等方面的分析,就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考;可持续发展;改革方向 概念: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以省为单位。虽然名义上为全国统一考试,但部分试题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考试内容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划定(高考考试大纲),考试采用笔试方式。高考制度的出现也是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针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要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及对进行社会结构的改变的措施。 本文认为高考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可以概括为:以高考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为依据,使之作为高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注意调控发展过程,使现实的高考形式具备持续、协调等良性特征,既能满足高考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考试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对中学生教育培养以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为了解决中学教育系统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各样问题,高考制度也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原则进行改革,以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二是高考制度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到高校,为高校提供人才资源,间接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基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使可持续发展观念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形成社会共识。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

国高考制度的变迁 一.背景 从先秦时期选士、养士制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从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日趋成熟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制度几经变迁,成为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面貌。时至今日,国家仍为人才选拔制度仍在不停地改革和变迁之中,高考制度就是人才选拔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高校最重要的入学考试。高考可以说是每想要进入高等学府的学子的一条必经之路,作为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的延续,继续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角色,虽面临众多争议,但不得不承认,高考作为一种高校选拔人才的制度,可能是当代社会中最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它不问出身,不讲人情,只将学习的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因此承担了众多寒门学子获取高等教育的希望。 现在的我们,都曾从这项制度中收益,也饱受过这项制度的煎熬,每一次高考制度的变迁都牵动着全国近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作为一项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制度也进行了诸多变迁,每一次的制度变迁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博弈。 二.变迁的历程 1)综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恢复后又几经变迁。 2)时间轴 1.高考制度的雏形: 1936年,中国的100多所大学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招生,学生可报多所大学,也可能被多所大学同时录取。自主招生的大学在招收学生上还是相对宽松和灵活,破格录取的例子也有许多,如钱钟书数学成绩仅有15分却因其文采被北大录取。

关于对高考改革看法的调查问卷(2)

关于芜湖市民对高考改革看法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秘书学专业的学生,正在开展一项关于芜湖市民对高考改革看法的调研实践活动。十分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您在此填写的所有信息将只用于本次调查实践。您的反馈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帮助,再次感谢您的帮助! 1.请问您现在是() A.中学生 B.大学生 C.教师 D.学生家长 E.其他 2.您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如何?() A.十分合理 B.较为合理 C.有些弊端 D.极不合理 3.以下选项中,您最关注的一项高考改革措施是() A.高考内容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避免脱节 B.完善高考加分制度,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C.实现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取消户籍限制 D.打破唯分数论,综合考虑考生素质 E.实行一年多考,减轻考生和家长的压力 F.考试招生违规处理 4.从您的角度看,您认为需不需要文理分科?() A.需要,可以培养专业人才 B.不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无所谓 5.您认为目前文理分科最大的弊端是() A.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B.不利于学生享受平等的升学机会 C.不利于学生今后公平就业 D.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6.您认为高考各科的分数需要有所变动吗?() A.需要,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B.不需要,现行方案还比较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 C.无所谓 7.您认为高考语文加分有必要吗?() A.有必要,能够引起学生对母语的重视 B.没必要,原有制度较能适合国情 C.无所谓 8.您认为高考英语需不需要实行减分政策?() A.需要,有利于实现各地教育公平 B.不需要,现行制度能够引起国人对英语的重视,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 摘要:说起高考,我想大家都会有着深刻的记忆。高考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唯一依据,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今年来,关于高考制度利弊问题的探讨声此起彼伏,许多人痛骂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甚至要取消高考的呼声日益趋升。所以,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字】高考改革措施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这场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也带来了惨痛的损失,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开始才又恢复了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高考制度的利弊性 中国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通过高考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上大学的资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现在逐渐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等附属依据,但几乎等于形同虚设。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通过这种高考制度,平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因为考场上的某些突发原因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一个平时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也可能因为考场的超常发挥而得到名牌大学的通行证。当初确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就是保证所有考生的公平性,可是这公平么?高考制度的这种临场偶然性恰恰就是看似公平的高考最不公平的地方。其次就是高考的一种变相强制性。有人会说,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不错,目前除了参加高考,社会上还有成人高考、自考等多种取得文凭的方式,虽然官方文件一再声称这些途径取得的文凭也一样是教育部承认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只看你的高考成绩。除此之外,高考这种近乎无情的选拔制度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生心健康。考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轻生的报道层出不穷,好像高考的失败就彻底毁坏了一个家庭。我们抛开这些考生的心理素质不谈,但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是在不能不说是高考带来的惨剧。

谈高考制度对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影响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34A09AA1 课程名称:教育改革前沿讲座改卷教师: 学号:116030141 姓名:朱月影得分: 谈高考制度对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影响 朱月影 摘要:高考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现行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教育与社会的需求,但是它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也急需改革。高考以单一的标准考核选拔考生的形式也阻碍了高校对所需人才的选拔,造成人才的流逝。高考制度带来的应试教育极大地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高考制度的缺陷,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在找寻有效的解决方法,譬如自主招生考试。高考制度的改革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检验,中国教育的发展还需不断的改善。 关键词:高考制度;应试教育;人才;创新 高考制度,从1977年恢复到现在,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利的现象。社会上也有很多声音,要求取消高考。但是,中国是人口大国,每年的考生人数也居高不下,高考作为现行最公平的选拔制度,其存在的意义还是很大的。 对考生来说,这是一种相对较好的竞争方式,让更多的考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使教育更公平;对于高校来说,这也是一种相对的较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毕竟对人才的定义多样,要筛选出人才本来就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高考确实满足了高校的要求;对于中学来说,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没有一定的标准,对教育的实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高考作为指向标,是一种导向相对较好的选拔方式。 但是,高考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高考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唯“分数”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严重的时候甚至有学生不堪过重的学习负担,厌学轻生,使校园极端事件屡次发生;“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单一形式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高考太注重知识基础,不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考只有建立全面的考查机制才能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高考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僵化,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方式要求人们能够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多角

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摘要】高考制度恢复三十余年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发展,高考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创造性遭到压制,压抑学生个性,无法全面发展,埋头故纸堆不问世事等,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虽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高考制度的改革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是进入二十一时间的第二个十年,高考改革尤为急迫。在对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从高考改革的难处所在、高中生学习内容、高中生成绩素质的评价模式、大学招生模式四个方面将有关学者的观点和文献材料进行整 理和归纳。 【关键词】高考改革;评价模式;自主招生;双轨制高考 一、高考改革困难重重原因之所在 自高制度恢复的这三十余年来,高考制度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改来改去却总是没有一个认可度较高的方案。胡纵宇和毛建平在《教育发展研究》中发文指出:“首先是改革整体思路不清晰;其次是改革之后新模式稳定期不够,改革引起的系列变动还未消化,新的震动又来了;另外,另

外就是尚未触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成功的评价标准仍然较为单一。”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胡纵宇和毛建平接着在文中指出:“高考改革牵动着教育改革全局,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长远与当前、宏观与局部、根本与细节、稳定与调试,使之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动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上的一片杨东平和诸平的题为《高考改革为什么这么难》的文章认为改革之所以进行不下去,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个是我们的改革缺乏动力,老百姓的动力是有的,社会舆论压力也是有的,但是对于教育主管部门,不改才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做法,缺乏动力。”第二是“如果我们把改革的设计、改革的推动都放到政府部门身上,这个想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并且,“必须有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制定、关注教育制度改革发展的长远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在《中国教育报》上刊文认为“中国的高考改革,所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考试本身的技术与方法问题,也不仅仅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出现的教育问题,与中国的文化历史、民俗传统、制度建设、社会变迁、民众需求、教育发展、改革探索、法制建设、各方权益、市场渗透、专业标准、舆论导向,以及考试技术与模式等,均有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是政策性、系统性、参与性、关联性均较强的复杂社会实践。若不能将这些问题与联系梳理清晰,仅在局部进行探索,其改革尝试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我对高考改革的几点看法

我对高考改革的几点看法 通过这次新高考专题研修网络学习和听了程主任的讲座,我对新高考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同时在此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关于高考科目设置。 科目设置3+3,我基本持赞成态度。但高考必考语文、数学、英语的分值设置,应作适当调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分值可以适当加大一点。我们的学生在英语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工作后的用途并不是十分的显著,个人建议英语分值适当减少一点。语文是我们交流的工具,固然重要,可适当加大分值,但不宜过于加大。我认为语文命题应该加大文言诗文的考查,增强生活、工作中的实用性。増加写作的应用性,只要文笔流畅、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学业水平考试计入高考,要公正、科学。 学业水平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一直是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要想把它计入高考,必须严肃考纪和阅卷,如同高考。我经历了到目前为止的全部的“会考”和现在的“学考”,我看到的是混乱和考风的日下。如果考试、阅卷不能保证公平、公正,就不能计入高考。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再谈如何计入高考。按等级计入还是有些不公平,个人建议按学业水平考试原始分计入高考。比如即便是相同“级别”的考生,原始分值也会有差异;对于下一等级的最高分有失公平,少了一分,就降到了下一个等级。如按标准分、正态分布(与名次息息相关),也很不公平,可能会导致原始分数差距不大,而标准分相差很大。 三、学生综合评价,要货真价实。 我十分赞成综合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标准,但学生综合考查要严肃、客观、公正。现在的综合评价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大多是造假材料,咱们的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劳累、耽误学习时间,很多时候都是盖个章,自己写上完事。这需要认定相关部门,并能认真执行。综合实践、服务作为高考录取参考,这是好事,增加了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但我们才刚刚起步,还在摸索阶段。在一些认真、负责,执行严格的国家,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义工,必须达到多少个小时。 四、重视自然学科,增加自然学科的考查。 建议増加自然科学学科的分量。一个国家的发展,人文科学固然重要,但自然科学更重要,不重视物理、化学、生物,也包括地理等学科,这样的国家没有前途。治国可以重文,但发展国家必须靠自然科学的发达。发展国家需要的人才应远远多于治国需要的人才。这或许与我们千百年来的历史有关,因为古代选拔人才就是一篇文章定胜负,定为“状元、榜眼、探花”等,而把一些科技人才划归到末“九流”,打到了的民间。再看看一些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吧,我不敢信口开河,但我知道在新加坡读预科的学生,只开设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到了大学还是以这些科目为基础,增加别的学科,或许他们国家的没有悠久的历史。 五、取消加分,众望所归。

也谈高考制度的弊端

也谈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永远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一方面,人们对高考趋之若鹜,但另一方面,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和批判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痛陈高考制度弊端、呼喊高考改革、甚至要求取消高考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指责高考制度成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影响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一考定终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等等。诚然,高考在考试内容与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弊端的产生,问题并不在于高考制度本身,而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考试制度问题。所以,简单粗暴地把所有责任都推在高考制度身上,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首先,应试教育并不是因为高考才出现的,而是我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中国的考试制度由来巳久,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据《礼记?射义》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建立了通过考试测量军事教育的效果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礼记?学记》中相关记载也表明,西周时期的“国学”也已经初步建立了隔年定期考试的制度。隋唐时期建立的科举制度,更是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推上了顶峰。由于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下层知识分子有机会参政治国,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而读书人都将科举看得很重,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科举考试的准备上。但每次科举选拔的人数毕竟有限,势必造成竞争的激烈。面对科举的巨大诱人的利益,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不得不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的雏形开始产生。而科举考试内容的独尊儒术,翻来覆去都是“四书”“五经”之类,客观上也加剧了应试教育环境的形成。几千年下来,可以说,应试教育已经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了,根深蒂固。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的包围中,高考制度只能无辜地背了黑锅,成为干夫所指的罪魁祸首。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高考成为—个社会问题,也促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我国现在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经济社会,国力有限,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我国的人口来说还是相当匮乏的,无法满足广大人民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期望与日俱增,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导致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逐渐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供需矛盾的激烈,是应试教育环境存在并愈演愈烈的一个客观因素,也是高考被认为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从而引发诸多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单一,造成高考制度的不堪重负和应试的火热。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就是高考。任何一种选拔制度都有弱点,高考也不例外。高考主要是通过笔试的方式依照分数的高低来选拔人才,这就必定有其局限性,因此需要其他的选拔制度来与高考制度相互弥补。不同的选拔方法选拔的侧重点不一样,选拔的要求不一样,选拔的人才也不一样。而现在社会把选拔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重任全推在高考身上,没有建立其他选拔制度作补充,致使高考制度要用自己有限的能力来承担所有的任务,这是它无法承担的,当然就会产生各种问题了。虽然现在也开辟了一些其他的选拔制度,如保送生制度、特殊专业的单招等,但选拔的面太窄,作用有限,因此,还需要探索其他选拔制度。但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要建立其他需要诚信保障的制度,还有一定的困难。

对高考的看法完整版

对高考的看法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对高考的看法 高考,威力无边,为了高考,中国人几乎在走极端甚至恶性竞争了(暂且不说为了高考,高中学生那超长的上课学习时间,足以摧残身体健康的学习强度以及幼年孩子的高考早期教育),小孩从说话开始就灌输和高考有关的内容,上学后即使是小学,也只关注高考学科,整个人生需要的知识,甚至是生活常识问题在上大学前几乎不去了解,因为学习高考以外的内容无异于浪费时间和前途。这样下去,高考就成为愚弄合主宰中国人,尤其是限制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工具了,中国人的生活就是高考的生活,中国人的素质,理念,思维方式都受到高考的制约,中国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生活态度都打上了高考的烙印,高考,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中国人,哪怕还是学龄前,都受累于高考,被困在高考,可持续性发展和终生乐意学习的情况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是没有高考就没有更公正,公平的尺度。如果没有高考,用人的公平度和人才的选拔肯定无从谈起,所以高考无疑是完全必要的。高考已经主宰了国人的生活,所以高考必须对社会和中国人负责。高考的命题内容和考核方式必须对中国人,中国社会负责。因为,高考考什么,孩子们就得学什么,高考不考的内容几乎无人舍得花时间了解和学习,哪怕是必要的体育活动和生活技能。 避免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避免狭隘的仅仅是为高考而学习知识的观念不是说教可以做到的。只有科学和全面完善的高考制度和方式才能纠正学习的误区。高考的制度和理念应该把保证和培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合健全的思维方式放入首位,加入解放青少年心灵约束,让青少年具有快乐积极的学习愿望,真正的减轻学习负担。本人认为改变的途径之一是高考命题的内容,比如:高考只考两门。1.社会(包括全面的人文科学)2.科学(主要是理科和生活常识技能类) 3 。身心健康类(必要的身体素质和文艺体育技

科举制的利弊与高考制度的改革

汉代开始采用选举制。地方官员拔选出一批人才,呈送到中央,与近代由群众推选的选举意义大不相同。古代选举制,王氏家族选举李氏家族子弟到中央作官,李族又推选王氏族的子弟作为回报。众多势家大族之间长期互相推举,互相支持、互相利用,豪门大族结成政治集团,“门阀士族”由此形成。南北朝的王谢两大士族,互相援引,从东汉经三国魏晋南北朝,形成盘根错节势力集团。汉末三国时河北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并不是他们袁家子弟才学过人,而是凭借他们世代形成的士族集团势力。 从汉到南北朝,几百年间,门阀士族拥有强大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势力,致使南北朝长期不能统一。历史发展需要统一,人民生活需要安定、温饱,不需要战争。隋唐顺应这一形势,统一了南北朝,并使之进一步巩固。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是历史的趋势,百姓的愿望。南北朝时期,南方北方王朝更替十分频繁,朝代是短命的,但门阀士族却安然无恙。中央统一政权为了培养选拔为中央政府服务的官员,必须找一条选拔培养人才的途径,建立一种新制度,科举制应运而生。 科举制,选拔人才不问家族出身,只要能治国安邦,用兵打仗,有经济管理的特长的,都可以应试,及格的可以得到重用。唐朝的高级官员从宰相,到地方官员,多半是科举出身的。此种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行之有效,历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来。推行一千多年,明显的效益有以下几点: ⑴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包括边远省区,规定各省区录取人员的比例,像云南、贵州,人口少,文化不发达地区也分配有一定的名额,全国士人产生拥护朝廷的向心力。 ⑵定期考试,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到中央,不忧人才匮乏。 ⑶国家规定《四书》《五经》为教材。全国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国家兴办公家学校不多,大量的应考者都是单独自学,只要考试得中,即可上升到官员阶层。 ⑷考试立法详明,执法严峻,主考官舞弊的,重的可判死刑。因此考试取得“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即可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 这制度后来传到外国,世界上普遍认为英国“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移植过去的。 科举制度的公开性,权威性,已被社会所认可。于是,为了考取“功名”苦熬一生。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并不是绝对公平的,真正的人才,由于不合规范程式而被排斥,未被录取,像清朝大文学家蒲松龄应科举,一直考到七十岁,还未考取举人。 科举经历了好几百年,推行了八股考试办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的缺点明显。因为八股文考试题目出自《四书》,《四书》的字句就是那样多,三年一考,从明朝规定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应试者不准有自己的独立的新解释。几百年的考试,差不多把《四书》的句子都出遍了,于是想出了截取上句的末句,下句的首句一些不成句子的题,称为“截搭题”。《红楼梦》第81回讲到贾宝玉第二次入家塾读书,老师出应试科举三道题,其中一个题目为“则归墨”,这是《孟子》中“今天下之言不归易则归墨”一句完整的句子,截去上半句“今天下之言”,“则归墨”是下半句,题目就不通,偏要教应考者“代圣贤立言”写出有条理、讲出道理来的文章,岂不荒唐!吕留良曾写过一篇《真进士歌颂黄九烟》指斥明朝三百年来科举取士的弊端: “……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作蝼 死,人言蝼 可怜虫,吾言凶恶过虎兕,谨具江山再拜上,崇祯夫妇伴缄贶。[自注:崇祯末,有人书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二人,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拜。亦愤时嫉俗之言也,贴于朝堂]” 八股文取士的弊病在于政府规定“代圣贤立言”上,把应试者的思想禁锢死了。八股文有罪过,科举制度不能负责。 1905年9月2日,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光绪皇帝下诏废止。但科举的影响并未从此消失,对它的是非得失,许多评论失之偏颇,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如何评价它呢?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一种制度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别的制度所取代,说明它本身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当时先进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在逐渐完备,如何选拔人才,统治者起先采取的是征辟、荐举的办法,由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