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3)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3)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3)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3)

2.3原子结构的模型(3)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D)

A. 核外电子数

B. 中子数

C. 最外层电子数

D. 质子数

2.818O是一种与普通氧原子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原子,它与普通氧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常被用作示踪原子。它和普通氧原子属于(C)

A. 相同分子

B. 相同原子

C. 相同元素

D. 相同单质

(第3题)

3.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氚可用13H表示(其中“1”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粒子是(B)

A. 原子核

B. 质子

C. 中子

D. 核外电子

4. 关于同位素原子在医学、农业、环保等方面广泛应用的说法中错误

..的是(D)

A. 在医学上同位素主要用于显像、诊断和治疗,另外还包括医疗用品消毒、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和生物医学研究

B. 同位素的辐射育种技术为农业提供了改进质量、增加产量的多种有效手段

C. 同位素在测定从工厂排放出来的温室(效应)气体的途径及其被植物同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加了我们对CO2带来的环境冲击的了解

D. 当前在大多数应用中,同位素技术已被现在可更替的技术所取代

5. 2011年3月,受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气泄漏。其中放射性元素碘-131数月后才会完全消失,它通过受污染食品在甲状腺内聚集,引发甲状腺疾病甚至甲状腺癌。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B)

A. 中子数为88

B. 核外电子数为53

C. 核电荷数为131

D. 1个该原子的质量为131克

6. 中科院的全超导“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氘和氚是核聚变的原料(氘、氚原子核内部只有1个质子,但含不同数目的中子),聚变发生后,氘、氚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核聚变是化学变化

B. 氘原子和氚原子属于不同元素

C. 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氢的两种同位素原子

D. 氘原子和氚原子的原子质量相同

7.法国里昂的科学家发现一种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被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A. 该粒子不显电性

B. 该粒子是一种原子

C. 该粒子的质量为4克

D. 该粒子与普通中子互为同位素

8.下表是四种原子核的微粒,请填写下列表格,并回答有关问题:

粒子序号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带电性

1 1 1 0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2 1 0 1 不带电

3 1 0 2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4 11 12 11 不带电

表中1、2、3(填序号,下同)属于同种元素,1、2互为同位素原子。属于阳离子的是1。

9. 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23He,每百吨的23He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24He的形式存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A. 23He和24He是两种不同的元素

B. 23He和24He互为同位素原子

C. 23He原子核内有3个中子

D. 24He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

【解】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或称核电荷数或原子序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和。由此可知,23He和24He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23He 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24He原子核内有2个中子;23He和24He由于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属于同种元素,且它们互为同位素原子;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所以24He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10.核外电子数相同,核内质子数不同的两种粒子,它们可能是(B)

①一种元素的原子和另一种元素的离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③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④两种不同元素的离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 元素种类取决于质子数,质子数不同的两种粒子肯定不是同种元素。若这两种粒子都是原子,则它们的核外电子数应等于质子数,是不相同的。已知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说明它们不可能都是原子,可能是原子与离子,也可能都是离子。

11.生物在有生命时,同位素碳-14在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与外界环境中的质量分数是

相等的(即碳-14在所有碳原子中所占的质量分数是恒定的)。生物一旦死亡,碳-14便不会再从环境中吸收。科学实验证明,经过5730年(即半衰期),其碳-14的含量恰好减少一半。利

用碳-14的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即可推测出生物的死亡年代。某一植物化石中碳-14

的含量是新鲜植物的1/32,请你推测:该植物生存的年代距今有28650年。

【解】 碳-14的半衰期是5730年,表示碳-14的含量每减少一半需经过的时间是5730年;又132

=????125

,表示碳-14经过5个半衰期,即5730年×5=28650年。

12. (2014·嘉兴)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与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C )

A. 元素符号不同

B. 原子质量数不同

C. 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 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解】 元素种类取决于原子中的质子数。

原子结构的模型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喷香水】教师喷香水,问:你们闻到了什么? 【生答】……(香水的香味) 【师问】为什么会有香味呢? 【个别回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引分子】说明香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个别回答】分子。 【师再问】那么,水呢? 【个别回答】水分子。 【引原子】对,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 【猜测】原子。 【设问】很好,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你们认为原子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喷香水,引出分子,继而再引出原子,让学生猜测原子是怎样的?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原子的结构模型作了一定的铺垫。) 【猜测】……(若生不会,师引导:你们觉得分子小不小?生:很小。师:那原子呢?生:很小。师:所以,原子很小。) 【师引导】大家再摸一下课桌,会触电吗? 【生答】不会。 【解释】桌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说明原子是不带电。 【设问】原子还有什么结构特点呢? 【板书】课题:2.3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1) 活动2【讲授】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1)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 【多媒体】其实,科学家研究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直到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分布均匀的,实心的、坚硬的实心球。所以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 【板书】1803 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 【多媒体】实心球模型(这就是原子的实心球模型) (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 【过渡】但是,到了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原子能放出电子,这说明了什么? 【生猜测】……(原子里面有电子)。 【设问】经实验测定,电子是带负电的,而整个原子是不带电的,是显电中性的。那你认为原子里面还有什么物质呢? 【生猜测】……(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画模型】推测的很正确!那你们觉得电子和带正电的物质在原子中是如何分布的呢?现在,请把你们认为的分布情况,画在活动单的任务一中。大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表示电子和带正电的物质。 【模型展示】幻灯机展示:学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图,并让学生介绍自己画的模型。再让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模型,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科学发现的艰难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尊重科学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测能力,敢于表达自己的猜想。将学生画好的模型进行展示、介绍,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评价,改变老师单一评价的模式,更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结】汤姆生提出了“西瓜式”的原子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里面。 【板书】1897 汤姆生的西瓜模型 (3)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3)能用n、ι、m、ms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知道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难点】1、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第1课时 【自主预习提纲】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 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______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2

第一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 2. 原子结构 在原子中: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3. 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中子的质量和质子质量相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体积仅为整个原子的几百万亿分之一。 4. 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例1有下列粒子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其中带正电荷的有,带负电荷的有。 例2.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B.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 对原子而言,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例3. (2)分析此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①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②中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 ③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并不都相等; ④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一定不同。 [知识要点2]元素和离子 1.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注意:(1)区别元素的本质依据:原子的核电核数即质子数不同。 (2)“一类原子”是指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2. 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同位素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但不是同种原子。 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如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原子,我们依次用符号写成,表示它们的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依次为0、1、2。 同位素原子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发电等。 3. 离子 (1)离子的定义: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叫阳离子,如钠离子(符号Na+);带负电的叫阴离子,如氯离子(符号Cl-)。 (3)离子与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如氯化钠(俗称食盐)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硫酸铜晶体由铜离子(Cu2+)和硫酸根离子(SO42-)构成。 例1. 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的() A. 最外层电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质子数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要点详解 知识点1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1.汤姆生的模型(又叫西瓜模型)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呈电中性的,即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因此,他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有人形象地把该模型称为“枣糕模型”或“西瓜模型”。2.卢瑟福的模型(又叫行星模型)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甚至有极个别的α粒子被(如图所示)。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3.玻尔的分层模型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如图所示)。 4.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由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例1 (绍兴中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知识点2 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的构成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和中子构成的。 (2)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 (1)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则氧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故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其核外电子数也为8。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如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而中子数为12,两者并不相等;而普通氧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8,两者相等。 (3)原子核内一定有质子,但不一定有。如普通氢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而没有中子。 3.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比较 (1)原子的构成及各微粒的质量:

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初中宋竺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案例的动画模型有直观、形象的优点,动画与单纯用语言描述相比,教学效果较好。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第3节第一课时,本节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对学生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完善。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道路去构建原子模型,同时渗透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对有关科学家和其研究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帮助学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本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多,如原子结构的概念,这些内容抽象,肉眼不可见,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来展示或模拟结构,使之形象化,便于直观认识。 本节还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从知识水平来看,本节内容抽象,肉眼又不可见,远离生活,学生难以理解,但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的基础上,继续来学习原子结构的模型,有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 从人的思维发展阶段看,初中的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微观的结构表象和概念,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动画模型,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本节的丰富内容,精美的图片,与生活、科技紧密接合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网络教室 学生上课时可以直接查找网络或到自主学习网站学习,方便快捷,课堂容量大。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B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a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2、了解原子核内各种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3、了解同位素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4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内各种微粒的电性。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2、知道物质也可以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同位素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体会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二、教学重点 1、a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及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 2、组成原子核的几种微粒。 3、构成同位素的粒子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 1、组成原子核的各种微粒之间的联系。 2、离子的概念和形成。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五、教具准备 第1课时:高亮度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鸡蛋1只、盛水烧杯1只 第2课时: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第3课时:投影片、钠、氯气、表面皿

六、课时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引入 出示一只鸡蛋并设问:假如你以前从来没有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你想知道蛋壳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把它打碎! 又问:如果你不想打破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议论,提出实验方案:透视、摇晃、称量……等等 演示实验:将鸡蛋放入清水中。 实验现象:这只鸡蛋漂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假设 演示实验:得出鸡蛋里面是空的 归纳得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时常用的思维方法:即观察物理现象——建立理想模型——理论实验验证。 (注1:用1只鸡蛋作为课题的引入,一是寓意原子的核式结构;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对第一个问题会不介意,对第二个问题觉得有点棘手。但为了能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个个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发言。当他们看到鸡蛋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感到惊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猜测,此时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创设具有感染力的物理情境,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l)电子的发现 简单介绍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过程。 提问:①不同物质都能发射电子,这说明了什么?②电子的发现有何意义? 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2)汤姆生原子模型 根据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是带负电的事实,让学生讨论、猜测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学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方案,并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知识结构梳理: (一)、原子结构的演变: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古代原子学说→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孙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 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8年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葡萄干布丁模型: 1904年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生认为: ①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卢瑟福核式模型: 1911年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卢瑟福行星模型主要内容有: 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遇到的问题: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和经典的电磁学观点,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一定会自动且连续地辐射能量,其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而不应是线状光谱。那么,氢原子的光谱为什么是线性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呢?(氢原子从一个电子层跃迁到另一个电子层时,吸收或释放一定的能量,就会吸收或释放一定波长的光,所以得到线状光谱) 波尔的轨道模型: 1913年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不辐射能量; 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轨道能量值依n(1,2,3,...)的增大而升高。而不同的轨道则分别被命名为K(n=1)、L(n=2)、M(n=3)、N(n=4)、O(n=5)、P(n=6)。(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③当且仅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2、基态:电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 激发态:电子能量处于高于基态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2017-2018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一化学练习1-原子结构模型

高一化学练习1—原子结构模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道尔顿近代原子论要点的是() A. 同一元素的原子质量相同 B. 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D. 化合物中各种原子按照简单整数比结合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现代化学的开端,道尔顿原子论认为:①原子时不可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三个论点不确切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3、下列不是Joseph John Thomson 的伟大贡献的是() A. 发现电子 B. 测量出了电子的电荷与质量比 C. 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D. 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 4、汤姆逊提出葡萄干面包模型的主要依据是() ①原子的构成中有电子②原子的构成中有质子③原子的构成中有中子④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 B. 原子在任何变化中都保持不变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 原子最早是由墨子所提出的 6、科学家从下列哪些发现推测出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①电子的发现②放射性的发现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④空气组成的发现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与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最接近的原子结构模型是()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 B. 原子在任何变化中都保持不变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 原子最早是由墨子所提出的 8、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在宇宙爆炸之初,首先产生了中子,中子分裂产生质子和电子,随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练习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练习 1.玻尔原子结构的基本观点是: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 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不能任意连续变化而只能取某些不连续的数值。轨道能量依n值(1,2,3…)的增大而升高,n称为量子数。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轨道时能量最低,称为;能量高于基态的状态,称为。 ③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成功之处是 。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最大不足之处是。 4.我们引入四个量子数是来描述原子中单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其中: ①用主量子数n来描述,n值表示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 ②角量子数l表示同一电子层中具有不同状态的分层,从能量的角度,也常叫。在一个电子层中,l有多少个取值,就表示该电子层有。若两个电子的n、l值均相同,说明。 ③对每一个确定的l,m值可取,共有个值。一旦确定了n、l、m,就确定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我们通常用表示n、l、m确立的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 ④一旦确定了n、l、m和m s,就确定了。 5.假定有下列电子的各套量子数,指出可能存在的是() A. 3,2,2,1/2 B. 3,0,-1,1/2 C. 2,2,2,2 D. 1,0,0,0 6. 下列各组量子数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n=2,l=1,m=0 (2)n=2,l=2,m=-1 (3)n=3,l=0,m=0 (4)n=4,l=1,m=1 (5)n=2,l=0,m=-1 (6)n=4,l=3,m=4 7. 磁量子数决定了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共有多少种() A. m种 B. n+1种 C. 2n种 D.2l+1种 8. 在多电子原子中,具有下列各组量子数的电子中能量最高的是() A. 3、2、+1、+ 2 1 B. 2、1、+1、- 2 1 C. 3、1、0、- 2 1 D. 3、1、-1、- 2 1 9. 主量子数n=3能级层中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几种() A. 4 B. 7 C. 8 D. 9 10. 在下表中填充合理的量子数。 11. 试回答:n=3,l有多少可能值?共有多少个轨道?电子的最大可能状态数为多少? 12. 玻尔理论不能解释() A. H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B. 在一给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的核外电子不发射能量—电磁波 C. H原子的可见光区谱线 D. H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13. 写出具有下列指定量子数的原子轨道符号 (1)n=2,l=1 (2)n=3,l=0 (3)n=5,l=2 (4)n=4,l=3 14. 2p轨道的磁量子数可能有() A. 1,2 B. 0,1,2 C. 1,2,3 D. 0,+1,-1 15. (1)当n=4时,l的可能值是多少?(2)当n=4时,轨道的总数时多少?各轨道的量子数取值是什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

第3单元课时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 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 [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二章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1.核电荷数取决于下列微粒个数中的 ( ) A.质子数 B质子数+中子数 C.中子数 D.都不对 2.在原子的结构中,微粒数目相同的是 ( ) A.质子数和中子数 B.质子数和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 D.都不相同 3.下列微粒:①质子、②中子、③电子,在原子中一定存在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4.科学家制造出原子核内质子皴为112的新原子,关于该新原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其核内中子数为112 B.其核外电子数为112 C.原子带正电荷112个 D.以上都不对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B.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对原子而言,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属于同位素不同原子即其核电荷数相同但核外电子数不同 B.属于同位素不同原子即其核电荷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C.属于同位素不同原子即其核外电子数相同但核电荷数不同 D.属于同位素不同原子即其中子数相同但核外电子数不同

7.我国自行研制的嫦娥1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成功发射升空,其任务之一是寻找一种新能源——氮3。氦3的原子核是由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的,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1 B.2 C.3 D.6 8.有两种原子,所含的质子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B.它们属于不同种元素 C.它们属于同种原子 D.以上叙述都不对 9.下列有关氯化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B.氯化钠由钠原子和氯原子构成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D.以上叙述都不对 10.硫酸铜晶体由、和构成。 11. 氕、氘、氚三种原子的相同,互为。 12.具有相同的同类原子总称为元素,铁钉、铁锈中都含有。 13.根据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关系填写下表。 原子种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致相对原子质量 类 氢 1 1 氧8 8 钠11 23 14.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其半径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2.知道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4、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意义。 【学习难点】: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 为______个电子层,也可称为能层,分别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电子(能)层符号表示、、、、、、…… 能量由低到高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 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个电子 2.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的电子层,然后由向,依 次排布在能量逐步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电子层上,第一层个电子,第二层个电子,第三层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

家,1903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 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氢原子光谱 人们常常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光或以射不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得到所谓的光谱,光谱分为和氢原子光谱为。丹麦科学家玻尔在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的原子结构模型,该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指出了原子光谱源自在不同能量的上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的能量是。 三、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基本观点: (1)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________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_______能量。可理解为行星模型,这里的“轨道”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层。(2)定态假设:玻尔原子结构理论认为:同一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完全相同。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是_________的,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各电子层能量差具有不连续性,既E3-E2≠E2-E1。 (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 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____________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记录下来,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_。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____________光谱的实验事实,但不能解决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问题和多原子复杂的光谱现象。 四、原子轨道、电子层与能级 1、原子轨道是描述,原子轨道的空间分布在 中表示出来,S轨道在三维空间分布图形为,具有对称性,P轨道轴对称。 2、电子层:用量子数n来描述,n的取值为正整数1,2,3,4…,对应符号为,n值越大,电子离核,能量。对于同一电子层,分为若干能级,如n=2时,有和,如n=3时,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练习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练习 教学目标 1、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现象,了解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以及提出此模型的实验依据 2、认识实验对理论发展的总要作用 3、知道物理模型建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难点: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 设计思想 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体现了研究微观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对卢瑟福如何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的设计强调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依据而非结论,重点在于暴露模型建立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对物理学史的教育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点评: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课堂学习】 学习活动一:α粒子散射实验 问题一: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问题二:α粒子散射是怎么做的 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 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动画展示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

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精品学案8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及如何用其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点。 2.能应用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进行描述。(重点) 3.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含义。(难点 ) 1.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 (1)光谱 ①概念: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②形成原因: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2)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氢原子外围只有1 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对吗? 【提示】 不对。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

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 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1)道尔顿原子学说涉及到原子内部结构。(×) (2)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3)基态氢原子转变成激发态氢原子时释放能量。(×) (4)焰色反应与电子跃迁有关,属于化学变化。(×) [核心·突破] 1.光谱 (1)基态原子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激发态原子。 (2)同一原子不同状态的能量激发态大于基态;不同原子的能量不一定存在激发态大于基态。 (3)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相互转化时吸收或释放能量,形成光谱。 (4)光谱分析: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如焰色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不同轨道上跃迁。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①电子在确定的轨道上运动 ②轨道能量是量子化的 ③电子跃迁产生能量变化 (2)意义:①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②说明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不足:无法解释复杂光谱问题 [题组·冲关] 1.下列有关化学史知识错误的是( ) A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B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C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气体反应体积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师生三代共建原子结构模型

师生三代共建原子结构模型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二高级中学李勇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X射线、电子、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在物理学领域内爆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大革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新理论风起云涌,新实验层出不穷,一位科学巨匠应运而生。在这批科学巨人所创建的科学大厦中,汤姆生、卢瑟福、波尔师生三代精心雕塑起来的院子结构模型,至今依然光芒闪耀。 1897年,刚刚40岁的汤姆生证明了电子的存在,轰动了科学界,一举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佼佼者。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停步不前,仍一如既往,兢兢业业,继续攀登科学的高峰,1904年,汤姆生提出,原子就好象一个带正电的球,这个球承担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电子作为点电荷镶嵌在球中间。这种“葡萄干蛋糕”式的无核模型是汤姆生企图解释元素化学性质发生规律性变化而反复思考提出的。 汤姆生既是一位理论物理学界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在担任英国卡文帝什实验物理学教授及实验室主任的34年间,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人才,在的弟子中,有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卢瑟福就是其中之一。在1906年,英国人卢瑟福做了一次极为著名的实验,他用α粒子作“炮弹”去轰击金属箔片制得靶子,他发现α粒子穿过箔片后,大多数没有改变方向,如无人之境,畅通无阻,这说明原子内部是很“空”的。同时他也发现竟有少数α粒子在偏离原方向相当大的角度散射出来,有极少数甚至被反弹回来,这是汤姆生原子模型无法解释的,由此卢瑟福证明了正电荷不是分散分布在一个较大的球体内,而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心上,这个核心被他称做原子核。原子核的发

现使卢瑟福感到惊讶。而科学家的敏感和追根问底的性格使他经过周密的思考后于1911年大胆地提出了有核原子模型。他设想原子可以和一个小行星系统比拟,原子模型的中心是一个带正电的质量很大的核,原子核的半径在10-14~10-15m之间,是整个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带负电的电子散布在核的外面,围绕原子核旋转。这种模型被后人称为行星式原子结构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虽比汤姆生前进了一步,但仍没摆脱宏观物体运动的框架,所以在解释原子内的稳定性和光谱规律上同样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而提出解决这一困难的是丹麦物理学家波尔。于1913年,波尔受卢的影响,提出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原子模型学说,使原子结构理论为之一新,在整个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性效应”波尔原子结构模型仍是当今大学、中学物理、化学教科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卢瑟福和他的另一位学生查威克在原子核里发现了质子,1932年查又在原子核里发现了中子,至此,“原子不可再分”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彻底瓦解。 汤姆生、卢瑟福、波尔师生三代创建的原子结构模型虽已被后人“科学演变”,但他们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在科学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八年级下第一章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1课时)

新世纪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2169366.html, 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原子的构成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三、课前自学 1、最早提出原子概念的是谁?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谁?他提出了什么模型? 2、阅读教材P8面,说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分别是通过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 3、阅读P9,后来那几位科学家对核式结构模型进行了修正? 4、你能建立一个原子结构图吗? 四、拓展交流 1、现代原子结构与哪个模型最接近?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吗?原子核能够再分吗? 2、阅读P10面的表格,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原子是否带电?若不带电,为什么显电中性?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2、假如把原子放大到一个大型运动场的话,那么原子核就像运动场内的 ( ) A、一粒芝麻 B、一只乒乓球 C、一只篮球 D、一头水牛 3、如图,α粒子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的α粒子甚至像碰到硬核似地反弹回来,大部分α粒子却能通过原子,这一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 新世纪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测试题 2019.9 1,写出具有下列电子排布的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符号: 1s22s22p63s23p6 2,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在氪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前,当此元素的原子失去3个电子后,它的角量子数为2的原子轨道内,电子恰好为半充满,则该元素的名称,位于第周期,第族。 3,在某一周期(其稀有气体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4s24p6)中有A,B,C,D四种元素,已知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2,7;A,C的次外层电子数为8,B的次外层电子数为14,D的次外层电子数为18,则:(1)写出A、B、C、D的元素符号:A ,B ,C ,D ,(2)画出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有6个电子处于n=3,l=2的能级上,推测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并根据洪特规则推测在d轨道上未成对的电子数有几个?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 B.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基态原子 C.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

运动 D.同一原子中,1s、2s、3s所能容纳的电子数越来越多 6,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中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原子--分子学说的观点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①②③ 7,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3的是() A.S能级 B.P能级 C.d能级 D.f能级 8,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 A.6s B.2d C.3f D.1p 9,下列哪个能层中包含d能级的是() A.N B.M C.L D.K 10,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测试题答案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案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现象,了解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以及提出此模型的实验依据 2、认识实验对理论发展的总要作用 3、知道物理模型建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难点: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 设计思想 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体现了研究微观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对卢瑟福如何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的设计强调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依据而非结论,重点在于暴露模型建立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对物理学史的教育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 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点评: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课堂学习】 学习活动一:α粒子散射实验 问题一: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问题二:α粒子散射是怎么做的 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 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动画展示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α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

最新《原子结构的模型》优秀说课稿

《原子结构的模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下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特性,知道了分子的概念,并初步形成通过建模的方法来研究一些复杂或微小的事物。这些内容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知识基础。本节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学好本节课也为后续的元素的性质、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及化合价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个教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修正”的探究学习,了解原子的结构,体验建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及勇于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过程,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由于原子本身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学生在生活中方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再说学生对于建模方法的运用还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原子模型的建立与修正过程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合作、讨论、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自主建构知识,培养能力。体验科学学习的方法。 下面我将对如何体现教材的重要性、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及把握教法学法上做具体的说明,也就是本次说课的最主要环节: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一开始,我首先出示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用硅原子组成的两个最小的汉字——中国的图片 并提出问题:你知道图片上两个字的实际大小吗?知道是怎样形成的吗? 通过师生互动、解释图片上文字的有关内容自然引出今天的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起复习引入新课具有更好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单纯去记忆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而是让学生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称,具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我首先进行提问:你知道原子是谁发现的?当时认为原子是什么形状?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再讲述:后来在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里有带负电子,而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引导学生进行推测:说明原子里还有什么?为什么? 在学生推理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再让学生给汤姆生的原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