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科学与技术——复习提纲

学习科学与技术——复习提纲

学习科学与技术——复习提纲
学习科学与技术——复习提纲

学习科学与技术——复习提纲

1.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

(一)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及其文化内涵:

1.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有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杠杆:多媒体,Internet。

2.多媒体计算机的两个显著特点:(1)使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迅速拓展

(2)使计算机更加人性化,变的简单易学,便于普及3.多媒体,Internet这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杠杆的文化内涵是:多媒体,Internet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二)人类学习方式及其历史演变:

1 什么是学习方式

狭义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哲学、人类学层面),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习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在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人的认识能力和实

能力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发展自身的人类学习能力同改

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

3.学习方式:生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此需要用生产方式这个范畴来揭示不同时代生产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学习同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学习方式正是揭示了不同时代学习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们可以从人类学习方式的演变中的三个里程碑进行理解。

4.. 人类学习方式的三个进程碑

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文字的出现

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二个里程碑----印刷术。

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信息技术。

5. 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也更困难

目标到教学评价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学生的素养、教师的素养、师生关系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显然,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更深刻地洞查信息时代教育

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也才能从根本上变革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

(三)信息素养

综合定义:

信息素养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这些能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能力。

信息素养的三个层次和五个方面:

第一层次

1)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2)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层次

4)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能力;第三层次

5)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四)E-Learning

E-learning是使用因特网、网络处理和其它电子技术,便利、权衡、管理学习。

E-Learning的目标就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出大批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五)21世纪的能力素质

①基本学习技能;

②信息素养;

③创新思维能力;

④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⑤实践能力。

2.学习概念

经验学习的概念:

借助各种符号体系进行的学习,这既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优势种不能离开学习的经验背景,并且必须在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中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消化、巩固和提高。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包含“学”与“习”两个环节,“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而“习”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而且强调知行统一。

“学”:古代表达获取知识,提高认识的涵义时多用“学”字或“知”字,主要指各种直接与间接经验的获得,有时还兼有思的涵义。

“习”:表达熟悉和掌握技能、修炼德行等带有实践意义的行为时则用“习”字,“习”指巩固知识、技能,含有温习、实习、练习之意,有时兼有行的意思。

(二)古典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的主要异同:

区别:

1.古典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要研究应答性条件反射行为(应答行为),这种行为受到先行刺激的控制。基本观点是刺激------反应。

2.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斯金纳。主要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操作行为),这种受到的是行为结果的控制。基本观点:刺激----反应-----强化。程序教学。

应答行为就是:不随意行为,有机体是被动的对环境作出反应。换句话就是指某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符合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操作行为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行为,有机体主动的作用于环境。换句话来说,操作行为指个体作用于外部环境以产生某种结果的行为,它是个体自发的行为,不是外在刺激引发出来的。(操作条件作用)

联系与区别。

1.古典行为主义者华生与巴甫洛夫。

从根本上看,华生与巴甫洛夫完全不同,华生否认神经中枢在动物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认为它仅起联络作用。巴甫洛夫则把身体外周器官活动与神经中枢活动的关系看作是投影关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动目的在于了解神经中枢的活动。巴甫洛夫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本质区别

2.新行为主义与桑代克。

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不采用刺激替代的原理建立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从动物的多种反应中选取预期反应,每当该反应出现即给予奖赏,从而加强其以后出现的机会。

(三)皮亚杰的认知学派对格式塔学派(结构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皮亚杰认知学派的学习的定义: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其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同时将这种动作协调结构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图式)。这种内化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同化是主体在活动中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变,并把它们纳入主体原有图式中,从量上丰富和发展原有图式;顺应是当原有图式容纳或同化不了客体或主体动作经验时,在主体自我调节之下改变原有动作结构产生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在同化和顺应交替进行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图式得到了建构和发展,从而使主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达到新的平衡。(四)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的关于学习的理解:

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这种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二而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这种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形成于人的外部活动中,并在活动中逐渐内化,成为人的内部各种复杂心理过程和结构。

心理学对学习理论的定义: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六)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两个里程碑:

一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教育和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建立现代大教育观。

二是1996年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面对急速发展的未来社会,必须围绕4种学习能力重新设计未来教育目标,即:学会求知(learn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共处(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 to be),也称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

(七)教育学视野中的学习本质:

学习是人类(个体或团队、组织)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要点:

学习不仅是人所特有的活动,而且是个体化、社会性的活动;

学习的内容是获取知识和经验,掌握客观规律;

学习的目的和结果使个人身心获得发展,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八)大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

学习的内容是广泛而全面的

学习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学习的形式和途径应该多样化

学习是全身心参与的活动

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

拓展学习的时空观

注重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

3.人是如何学习的。

(一)专家与新手在认知与学习上的差异;

差异表现在感知觉识别、记忆表征、提取三个方面。

1.对专业知识感知和理解水平、模式识别的差异

感觉:是对信息的觉察;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及其意义的解释

模式识别:我们把环境与客体统称为“模式”。模式识别是指某些特征性问题一旦被认识就会促发某种特定的解决方法。如认人。

专家对信息感知敏感,认知组块信息量大(7±2个组块),且以组块为单位(如人);知觉深刻;模式识别----能一目十行。

这一方面要求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对信息的有意义的信息模式识别能力。

2.对专业知识记忆表征、思维加工和深度解读能力的差异

专家在知识组织、记忆表征上的特点:围绕核心概念和“大观点”来组织和记忆知识,形成一个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刚网络,,以此进行辨别、推理与评价。专家利用解决问题的原理对问题进行分类。

3.迅速灵活地提取应用相关信息能力的差异

人的信息加工是靠产生式系统来实现的。在此系统中,一个条件系列产生一个活动系列,即条件----活动(C-A)。这个系统即是一个问题解决程序,又是一个认知的历程。其突出的特点是认知活动的整体性、内在性、概括性。

由于专家是的知识库是条件化的,即是一个产生式系统。

(二)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学习即信息加工

人的学习与记忆是由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预期系统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过程。(书本P84图)

(三)元认知的涵义

元认知,简言之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实际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和进行积极的监控,就属于元认知的范围。

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监控

元认知的结构:

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

三者关系:(P107图)

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方法:

1、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知识

2、自我提问法

3、同学间相互问答

4、善于反思和总结

5、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训练

(三)如何科学地解读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也不是终极真理;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主体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

(2)学习包括建构意义和建构意义系统两个部分;

(3)建构意义的至关重要的活动是人的智力,它发生在人的大脑中;

(4)学习是一种个体与社会活动的统一;

(5)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人类的学习不能离开生活而存在;

(6)个体学习需要先前知识的支持。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能够学习的就越多;

(7)学习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8)学习是一种意义获取。因此,学习必须围绕个体将要从事的意义建构(Construst Meaning)开始。

(9)部分的理解有利于整体意义的理解。部分必须纳入整体关系中理解,因此学习过程集中于原始概念而非孤立的事实。

(10)学习的目的是建构个体自己的意义,而非重复他人的意义获得“正确”答案。

总体来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认识论: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内在条件;认知结构是认训主体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的整合与内化;认识活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与认知结构有机联系的还有意志结构、情感结构,这三者构同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结构。

常见的几种基于建构学习主义而构造的教学模式是:

1、支架式学习:

教师与学生围绕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应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教学环节:搭脚手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2、抛锚式学习:

围绕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进行学习。

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3、运用随机通达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发挥多种感、知觉系统的作用,也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同一内容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新型师生关系:

1、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中学习

2、在师生的对话中因材施教,是学生个性化地学习与发展

3、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学习方式

依据学习方式划分学习类型

(一)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学习是指学习一系列相互之间不存在意义联系的材料,或学习者在学习中并未理解材料间的意义联系。

有意义的学习指通过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联系而掌握学习内容的学习,其中的意义是学习的产物或结果,而不仅仅是所学材料内容的意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应知识或观念建立起客观的、非人为的联系。

(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接受现成的概念、结论、原理,它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要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规律、原理),然后对意义进行理解、记忆。

(三)个别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个性差异、个体差异。通常指个体在内在身心结构和外在行为习惯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

(四)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

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习惯、偏好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活动方式。

(五)学习的分类

1.知识的学习与动作技能的学习存在本质区别

首先,从学习的分类来看,动作技能的学习是比知识的学习高一层次的学习行为,它不仅有知,而且有行,是知与行的统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是以对概念的理解为基础,而技能的学习则必须以对一系列操作程序的掌握和驾驭为基础。

2.动作技能的内在心理结构如何分类

认知成分

知觉能力

协调能力

个性和气质特征

五、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新理念和

学习评价技术以及追求高效率的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依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学习进展情况、学习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测量,对学习效果做出鉴定和价值判断,并对学习目标进行反思和修订活动。

二、学习评价新理念

1学习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2学习评价应是真实的、重视实践能力的情境化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评价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4评价标准多元化,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5 重视过程评价,关注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

6评价方法多元化,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三、学习评价技术

1测试:古老而常用的评价技术

考试有多种形式,主要有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三种类型。

2.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的定义:

档案袋,是依据一定目的,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做努力、取得进步、最终成果以及学习反思的一整套材料,是对个人作品的系统收集。

三种类型:

描述学生进步的档案袋;展示学生成就的档案袋;评估学生状况的档案袋

档案袋评价的特点:

学习档案袋可以记录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所有努力,能够使评价更加全面和真实;运用档案袋评价评价学生学习,能够使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可以使评价与学习更紧密结合;档案袋评价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满足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要。

学习档案袋的设计与制作:

规划设计档案袋;选择和组织材料,评价与反思材料

案例展示:课本189页

3.量规

量规定义:

量规是根据评价目标从不同维度和等级对评价标准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的评价工具,一般表现为二维表格的评分细则形式,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行为表现、学生作品或者学习成果等。

量规评价的特点:

量规往往评价学生在给定作业或任务中产生的成果,适用于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课堂参与、演示汇报、家庭作业、科学实验等多种学习活动。其评价内容不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更多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协作交流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量规是一种评价标准的体现。这种可视化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了解”什么事高质量的学习“。并且,量规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定指标,可以有效降低在评价学生学习时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而且可以让学生自评或同学互评。

量规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需要需要达到的学习标准。当学生有规则地通过量规来评判他们的学习活动和作业时,他们会不断增强对学习的责任心,而且有效地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我还要做什么?“的问题很少再出现了。

使用量规评分的最大好处之一是使标准公开化,这意味着量规将在学生、

父母和社区中开放和共享,这显然有助于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运用量规评价可以减少为学生作业评分的时间,并且使教师更容易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他们得到这个成绩和他们做什么可以获得提高。

如何设计一个好的量规:

设计一个量规的步骤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的观测点。

与学习者协商建立评价标准。

根据评定标准设计评定等级。

设计量规的成功要素

让学习者参与量规的设计

量规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

量规结构中各部分的权重要体现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用具体的、可操作的描述性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的每一部分

案例课本194页:

4学习契约

学习契约的定义:

学习契约是学生与指导老师共同设计的一种契约,契约中界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以及评定学习活动

学习契约评价的特点:

学习契约是由师生共同协商制定的学习计划、学习评价等方面的书面协议,所以学习契约允许学习者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尊重学生自己的学系个性和风格,让学生依其喜欢的方式从事学习,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学习者自己参与了学习契约的制定,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因而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契约的内容随时监控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保持积极的自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学习契约的制定:

学习契约一般由一下5个要素组成

学习目标

学习资源与策略

完成学习目标的证据

评价证据的标准及工具

完成学习目标的时间表

学习契约评价一般遵循的步骤

学习者首先要诊断学习需要,界定学习目标。在从事学习之前,

学习者需要知道他们要学习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

确定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策略。学教与学双方协商如何

评价学习结果,确定并选择评价的标准和工具。

按照契约进行学习,教与学双方共同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

行检查。

案例:课本199页

5反思评价表

?反思评价表是以问题和评价条目组成的表单。可以通过预先设定好的问题,是学习者了解到自己学习的完成情况,有效的启发学习者的反思,从而

增强反思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用于评价的反思表,更是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工具,借助反思表,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反思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案例:课本200页

6概念图评价:

概念图定义: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概念图评价的特点:

利用概念图,学习者可以对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进行自我评价、即使查漏补缺。

概念图制作可以是学习者个体思维可视化、外化。

反思与完善

案例:204页

四、追求高效率的学习:

1学习效率的含义:

学习效率就是学习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与获得学习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之比。

学习效率=学习的产出(学习数量、质量和成果)/学习的投入(学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代价)

2评价学习效率的标准

(1)学习数量和质量标准:学习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则学习效率就越高。

(2)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标准:学习同样的内容,获同样的成效耗时间,精力越少则……

(3)健康标准:有效的学习应以不损害学习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为原则。

3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分析:

(1)、学习主体的身心状态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室影响学习效率的决定因素,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积极主动,有正确的学习观念,满怀学习兴趣,其在学习过程中必定会全身心的投入,身心也会获得较大的发展。

(2)、学习对象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学习对象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学习内容的难以成都与学习效率有着密切关系,学习内容太难会使大脑受到抑制,进入疲劳状态,并使学习者丧失学习的信心;学习内容过于简单,学习者虽然学的很轻松,但没有挑战也就没有收获与发展。

(3)、学习手段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学习手段是为达到某种学习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是否采用一定的学习手段,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科学的方法是通向高效学习的桥梁,良好的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环境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习者在气氛很好、安静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可以集中注意力;相反的,如果在喧闹的环境中学习的话,就比较容易分心。

(5)、学习动机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学习动力,学习者的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自己要求不高,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枯燥无味,必然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习动力,不仅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往往比延长学习时间,增强学习强度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4.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自我分析探究.

六、团队学习与系统思考

一、团队学习

学习绝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协作活动----学习的社会性;学习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更需要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文环境----社会性;建立良好的学习型组织,不仅是重要的学习能力,更影响健康个性和交往能力。

1. 团队学习是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整合与升华

团队学习既不同于个体学习,也不同于协作学习。在个体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学习的主体都是个体(协作学习是个体之间的协作,立足点仍然是个体),而在团队学习中,学习的主体不是个体,而是团队或群体。团队或群体虽然是由个体所组成的,但却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和出现的。

团队学习是个体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系统性整合。一个在团队中学习的人,不一定就是在进行团队学习,如一个交响乐队。团队学习不等于个体学习的简单相加,只有当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真正为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有序化的分工和密切合作中,进入高效率的整体学习状态,才能真正凝聚、创造出一个作为整体存在的团队学习主体,也才能获得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都无法比拟的学习成效。

2.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开展团队学习

在当代大学生中倡导和开展团队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人格与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尤其有助于弥补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德育中一系列突出的薄弱环节。

(1)信息时代学习发展的时代要求

(2)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

(3)大学生人格与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3. 创建学习型组织要修炼“五项技术”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

4. 团队学习的六要素:

(一). 团队的组建

大学生学习团队的建设,应以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为目标和基础。

(1)团队的规模

(2)组建团队的一般原则

(3)学习团队的组织结构

(二).营造高效的团队学习氛围

(1)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

(2)团队交流中的价值取向!

(3)融洽的团队人际关系

(4)团队交流的重要技巧

a.学会聆听人不快的口头禅。

b.学会探询

c.学会表达

d.善待冲突

e.降低习惯性防卫

(三).建立信任关系

(四).形成共同愿景

(五).制定实施团队学习计划

(六).反思与总结

二、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就是要用整体思维辨证地看问题。揭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把握系统演变发展的深层根源,并预测其发展。它引导人们从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

系统思考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策略与艺术的精华所在。进行系统思考有三个基本要求。

其一,要整体思考,而非孤立思考。盲人摸象,只能把握事物的局部而是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其二,要动态思考,而非静态思考。用发展的眼观看世界,这就是动态思考的表现。

其三,要看到本质,而非在事物的表面层次上思考。俗话说,眼见为实,我们通常会认为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真相,但这通常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三、深度汇谈

团队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每个人摊出自己的假设,并自由地交换想法。

基本条件:

(1)“悬挂”假设

(2)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

(3)一个好的“辅导者”

技术经济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技术经济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某水利单位购买施工机械一台,价值为12万元,预计其经济寿命为10年,期末净残值为2万元,用直线折旧法计提折旧,则该施工机械的第一年折旧费为()万元。 A、2 ; B、1.2 ; C、 1.0 D、0.6 2. 下列评价指标中,属于动态指标的是()。A.投资利润率 B.投资收益率 C.投资回收期D.内部收益率 3.现在存款1000元,年名义利率为10%,半年计复利一次,问5年末存款金额为()。 A、1000×(,10%,5) B、1000×(,10.25%,5) C、1000×(,10%,5) D、1000×(,10.25%,5) 4.在项目投资中,下列哪一个因素不应该考虑()。 A、现金流入 B、机会成本 C、沉没成本 D、资金成本 5.对于寿命期不同的多个方案比选,选用()指标合适。 A、投资收益率 B、内部收益率 C、动态投资回收期

D、净年值 6.下列()项属于特定目的税类。 A、增值税 B、所得税 C、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D、消费税 7. 在经济评价中,一个项目内部收益率的决策准则为()。 A.低于基准折现率 B. <0 C.大于或等于基准折现率 D.>0 8.折旧费与摊销费在做现金流量分析时,()。 A、属于现金流入 B、属于现金流出; C、既属于现金流入又属于现金流出 D、既不属于现金流入又不属于现金流出。 9.在多方案决策中,若各个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是独立的,其中任一方案的采用与否均不影响其他方案是否采用,则方案之间存在的关系为()。 A.相关 B.互补 C.独立 D.互斥 10.现金流量图的三大要素包括()。 A、资金数额、方向、期间 B、资金数额、流入、时间点 C、大小、流向、时间点 D、大小、流出、时间 二、名词解释(共25分,每小题5分

《科学与技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版

科学与技术复习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归结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即引力、弹力、电磁力和( C )相互作用。A.地磁力 B.分子力C强力 D.结合力 2.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 D )的最小功能单位。 A.细胞 B.蛋白质 C.氨基酸 D.遗传物质 3. 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面世,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 A )技术而培养出的克隆动物。 A.细胞核移植 B.细胞融合 C.细胞培养 D.细胞膜嫁接 4.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 A )。 A.星系 B.星空 C.星云 D.星际 5.光纤通信利用光纤来传送( C ),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A.电 B.声 C.光 D.机械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6.科学是技术发展的__理论__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7.我国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8个技术群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8.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以__信息技术为先导的。 9.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__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10.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能量。 12.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lo-g 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的材料。 1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4.物质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十管理+……)高科技。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8分)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7分)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 1)新事实和1日理论的矛盾。 2)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16.简述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地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新材料的发展有以下几点: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即新材料应是结构和功能上较为完美的结合。(3分) (2)智能型材料的开发。所谓智能型是要求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 模仿生命体系的作用,既具有敏感又有驱动的双重的功能。(3分) (3)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新材料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甚至废弃后,应尽可能少地对环境产生污染。(3分) (4)能再生。为了保护和充分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可再生材料是首选。(2分) (5)节约能源。对制作过程能耗较少的,或者新材料本身能帮 助节能的,或者有利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材料优先开发。 (2分) (6)长寿命。新材料应有较长的寿命,在使用的过程中少维修或尽可能不维修。(2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1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即:物质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十管理+……)高科技。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15分)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20世纪下半叶,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的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导致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15分) 科学与技术复习试题试卷号1177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 2.原子核的半径约为__10 -14__m。 3.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4.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和发展的一门新兴生物学科。 5.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 D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物资 2.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B )。 A.染色体复制 B.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 C.核酸组成 D.遗传因子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地壳、地幔和( B )。 A.地貌 B.地心 C.海沟 D.内核 4.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 B )技术。 A.超导 B.微电子 C.纳米 D.生物 5.安全炸药的发明者( D )。 A.爱因斯坦 B.达默 C牛顿 D.诺贝尔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电力革命指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新兴的电能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 2.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_9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大纲 第二章晶体结构 2.1 结晶学基础 1、概念:晶体晶胞晶胞参数七大晶系晶面指数晶面族晶向指数晶向族 2、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的计算 2.2 结合力与结合能 按照结合力性质不同分为物理键和化学键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物理键包括范德华键氢键 晶体中离子键共价键比例估算(公式2.16 离子晶体晶格能 2.3 堆积(记忆常识 1、最紧密堆积原理及其使用范围:原理略 适用范围:典型的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原因:该原理是建立在质点在电子云分布呈球形对称以及无方向性的基础上的 2、两种最紧密堆积方式:面心立方最紧密堆积ABCABC 密排六方最紧密堆积ABABAB 系统中:每个球周围有6个八面体空隙 8个四面体空隙

N个等径球体做最紧密堆积时系统有2N个四面体空隙N个八面体空隙八面体空隙体积大于四面体空隙 3、空间利用率:晶胞中原子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要学会计算 两种最紧密堆积方式的空间利用率为74.05﹪(等径球堆积时 4、影响晶体结构的因素 内因:质点相对大小(决定性因素 配位数(概念及计算 极化(概念,极化对晶体结构产生的影响 外因(了解:同质多晶 类质多晶 同质多晶转变 2.4 单质晶体结构(了解 2.5 无机化合物结构(重点每年必考 分析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晶胞分子数,何种离子做何种堆积,何种离子添隙,添隙百分比,正负离子配位数,正负离子电价是否饱和,配位多面体,添隙半径的计算(刚好相切时,隙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NaCl型:4个NaCl分子 Cl离子做面心立方密堆积,Na离子填充八面体空隙,填充率 100﹪,正负离子配位数均为6,电价饱和。【NaCl6】或【ClNa6】八面体结构与性能:此结构在三维方向上键力均匀,因此无明显解理,破碎后呈颗粒状,粒为多面体 形状。离子键结合,因此有较高的熔点和硬度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环境及环境的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认识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进的自然界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园林等。它既包括这些物质性的要素,又包括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 2.什么是环境要素及其特征。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为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同城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3、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发展过程: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2、三个阶段的核心问题:①.“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②.“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③.“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全球环境问题 4、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具体化的研究任务: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5、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发表的宣言或形成文件。 6、简述我国召开的环境会议。 第二章: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NO、CO和颗粒物等。 可吸入粒子(IP): 总悬浮颗粒物(TSP):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样皿(流量在1.1~1.7立方米/每分钟)在虑膜上所收集到的

《技术经济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技术经济学》期末试卷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机器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所发生的实体的磨损称( A )。 A. 有形磨损 B. 第一种有形磨损 C. 第二种有形磨损 D. 无形磨损 2、当多个工程项目的计算期不同时,较为简便的评价选优方法为( C )。 A. 净现值法 B. 内部收益率法 C. 年值法 D. 费用现值法 3、在多方案决策中,如果各个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是独立的,其中任一方案的采用与否均不影响其他方案是否采用,则方案之间存在的关系为( C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独立 D. 互斥 4、在复利系数的关系式中,(A/P,i,n)=( D )+i。 A. (F/P, i, n) B. (P/F, i, n) C. (F/A, i, n) D. (A/F, i, n) 5、某人以单利方式借款5000元,年利率为6.7%,则第一年末的利息额为( B )元。 A. 160 B. 335 C. 332.8 D. 5335 6、某项目,当折现率i=10%时,净现值NPV=5.6万元,当i=12%时,NPV=-1.8万元,用线性内插求其内部收益率为( A )。 A. 11.51% B. 11.3% C. 10% D. 12%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我国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 ABCD )。

A.财政资金B.企业自留资金C.外商资金D.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 2、影响资金等值的因素主要有( ABD ),它们也是构成现金流量的几个要素。 A.资金额大小 B.资金发生的时间 C.资金的收益 D.资金适用的利率 3、下列选项中,属于互斥方案可比原则的是( ABC )。 A.满足消耗费用可比性 B.满足价格指标可比性 C.满足计算时间可比性 D.满足资源限制可比性 4、在进行方案的选优时,各方案的寿命不等,为了使之具有时间上的可比性,常采用( AB )的办法。 A. 以寿命期最小公倍数作为计算期 B. 采用年值法进行比选 C. 采用内部收益率法 D.采用增量分析法 5、下列经济评价指标中,不是用来考察项目单位投资对国家积累的贡献水平的是( ACD )。 A. 投资利润率 B. 投资利税率 C. 资本金利润率 D. 效益-费用比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空,每空1分,共5分) 1、经济效果是指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效成果、劳动耗费的比

最新技术经济学期末考试资料试题重点

技术经济学 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技术与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技术与经济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交换活动中始终并存,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技术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明显的经济目的性,没有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是 没有生命力的。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 4)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都需要经济的支持,受到经济的制约;但同时,技术的 突破将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5)技术与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经济效益 经济效果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和劳动消耗的比较,而将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效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称为经济效益。 理解经济效果必须注意: 1)成果和劳动消耗相比较是理解经济效果的本质所在; 2)技术方案实施后的效果有正负之分; 3)经济效果概念中的劳动消耗有三部分组成,包括技术方案消耗的全部人力物力财 力,即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劳动消耗,劳动占用,间接劳动消耗三部分。 三.经济效果的表示 1)差额表示法 这是一种成果与劳动消耗之差表示经济效果大小的方法,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成果-劳动消耗 这种方法要求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必须是相同计量单位,其差额大于零是技术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 2)比值表示法 这是一种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表示经济效果大小的方法,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成果/劳动消耗 比值法的特点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计量单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当计量单位相同时,比值大于1是技术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

3)差额-比值表示法 这是一种用差额表示法与比值表示法相结合来表示经济效果大小的方法,其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劳动消耗 劳动消耗成果 附:经济效果的分类:企业/国民经济效果;直接/间接经济效果;有形/无形经济效果 四.成本的划分 总成本费用也称会计成本,是会计记录在企业账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由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组成。 (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经济成本或择一成本,它是指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益时而放弃的其他可能的最大收益。或者说它是指生产要素用于某一用途而放弃其他用途时所付出的代价。 机会成本产生的概念源于‘资源是稀缺的’这样一个事实,它将以各种方式影响技术方案的现金流量。 (三)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是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之和。 隐形成本是指企业自有的资源实际上已经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但在形式上没有支付报酬的那部分成本。

科学与技术的异同与关系

选题2谈谈科学与技术的异同与关系 区别: 1. 科学与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事物的内在原理,倾向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则常常针对某一具体的问题,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倾向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 科学与技术的形态不同 科学更多的表现为理论的形态,而技术更多的表现为具体实物的形态。 3. 科学与技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人才、技能不同 科学家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研究,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专心致志投入科学研究;而技术专家则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对实际工程有着敏锐的把握,对本行业、本领域的发展情况、所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 4.科学与技术评价的标准不同 对科学进行评价,侧重于其正确性,即进行真理性评价,而对技术进行评价则侧重于其价值型,关注技术所创造的价值。 5. 科学与技术的管理方式不同 科学成果是公开的、无私的,可以被所有人共享的,属于全人类,且其管理比较松散;而技术的管理则比较严格,国家使用专利的方法对技术成果予以保护,侵犯他人的专利与知识产权是违法行为。 相同点 1. 创新性 无论对于科学还是技术,创新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没有创新性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是对投入资源的浪费。 2. 严谨性 具体包括实验数据的严谨、推理过程的严谨、得出结论的严谨。只有具有严谨性,才会被他人认同。 3. 可重复性 对于科学,没有可重复性意味着科学成果不可信;对于技术,没有可重复性意味着技术成果没有实用价值。 关系: 1. 科学指导技术 科学为技术发明提供理论基础,一项崭新的科学发现可能伴随着大量的技术突破。科学原理通过应用性研究可以转化成为技术原理。 2. 技术是科学的实践 如果说科学是“认识世界”,那么技术就是“改变世界”,科学通过技术得以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会发现新的科学问题,不断推动科学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动力,从而也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动力。 3. 两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科学与技术的职能是相对的,在很多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的。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提纲剖析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提纲 一、(共20分)名词解释(每个名词2分) 简单正交点阵、晶向族、无限固溶体、配位数、交滑移、大角度晶界、上坡(顺)扩散、形核功、回复、滑移系 底心正交点阵、晶面族、有限固溶体、致密度、攀移、小角度晶界、下坡(逆)扩散、形核率、再结晶、孪生 二、(共30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面心立方晶体的八面体间隙尺寸。 2、简述固溶体与中间相的区别。 3、已知两个不平行的晶面(h1k1l1)和(h2k2l2),求出其所属的晶带轴。 4、计算面心立方晶体{111}晶面的面密度。 5、简述刃型位错线方向、柏氏矢量方向、位错运动方向及晶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6、简述刃型位错攀移的实质。 7、简述在外力的作用下,螺型位错的可能运动方式。 8、当碳原子和铁原子在相同温度的 -Fe中进行扩散时,为何碳原子的扩散系数大于铁原子的扩散系数? 9、简述单组元晶体材料凝固的一般过程。 10、如图,已知A、B、C三组元固态完全不互溶,成分为80%A、10%B、10%C的O 合金在冷却过程中将进行二相共晶反应和三相共晶反应,在二元共晶反应开始时,该合金液相成分(a点)为60%A、20%B、20%C,而三元共晶反应开始时的液相成分(E点)为50% A、10%B、40%C,写出图中I和P合金的室温平衡组织。 1、计算体心立方晶体的八面体间隙尺寸。 2、简述决定组元形成固溶体与中间相的因素。 3、已知二晶向[u1v1w1]和[u2v2 w2],求出由此二晶向所决定的晶面指数。· 4、计算体心立方晶体{110}晶面的面密度。 5、简述螺型位错线方向、柏氏矢量方向、位错运动方向及晶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6、简述刃型位错滑移的实质。 7、简述在外力的作用下,刃型位错的可能运动方式。 8、当碳原子和铁原子在相同温度的a-Fe 中进行扩散时,为何碳原子的扩散系数大于铁原子的扩散系数? 9、简述纯金属凝固的基本条件。 10、如图,已知A、B、C三组元固态完全不互溶,成分为80%A、10%B、10%C的O合 金在冷却过程中将进行二相共晶反应和三相共晶反应,在二元共晶反应开始时,该合金液相成分(a点)为60%A、20%B、20%C,而三元共晶反应开始时的液相成分(E点)为 %、(A+B)%和(A+B+C)%的相对量。 50% A、10%B、40%C,试计算A 初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为什么说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为什么说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答:管理是一门科学。 具有科学的特点,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作为总结管理规律的管理学所具有的特点也足以证明管理是一门科学。 (1)客观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管理活动,它从客观实际出发,揭示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它是一种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实反映。 (2)实践性。管理学是从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所包含的知识都是人们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直接目的就是有效地去指导实践。 (3)系统性。现在的管理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这是通过对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发展而成的。管理学的各个章节所包括的内容相互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系统。 (4)发展性。管理学是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因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管理学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它要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完善,有些内容还要进行修正,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去指导实践。 管理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如果不承认管理的科学性,不按规律办事,违反管理的原理与原则,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管理的失败。 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划分是大致的,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说它是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说它是艺术,则是强调其灵活性与创造性。而且,这种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管理的实践中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管理的功能,促进目标的实现。 对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不注重管理的科学性而只强调管理工作的艺术性,将使管理表现为随意性;不注重管理的艺术性而只强调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科学将会是僵硬的教条。管理的科学性来自于管理的实践,管理的艺术性要结合具体情况并在管理实践中体现出来,二者是统一的。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在管理科学性基础上,管理的艺术性才有了施展的于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对待与处理,我认为其科学性是前提,是最基本的保证,只维舞台。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并不矛盾,正如孔茨所言:“最富有 成效的艺术总是以对它所依借的科学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科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概念(以环境科学的概念为主) 2、环境的分类(按主体分类和按成因分类) 3、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哪些? 4、环境的特性有哪些? 5、如何理解环境的整体性? 6、如何理解环境的隐蔽性和滞后性? 7、什么是环境问题? 8、环境问题分类? 9、两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的时间是什么? 10、两次环境问题高潮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12、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13、环境科学诞生于什么时间? 第二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的组成分类? 3、大气污染的分类? 4、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5、温室气体 6、酸雨的定义? 第三章水体环境 1、水体污染的类型? 2、水质指标COD,BOD的含义? 3、城市污水处理分级? 第四章土壤环境 1、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 2、土壤污染具有什么特点? 3、土壤污染物的分类? 4、土壤污染的类型?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1、什么是固体废物? 2、固体废物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各是什么意思? 3、固体废物的分类? 4、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 5、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第六章物理环境 1、噪声污染? 2、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分别是多少?

3、噪声控制的原则? 4、光污染? 第七章生物环境 1、生态系统的功能? 2、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八章环境管理 1、“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2、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政策是什么? 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第九章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1、环境监测分类? 2、什么是环境监测? 3、环境评价? 4、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技术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卷

共 4 页,第1 页 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2011 -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试题卷 技术经济学(B 卷) 试卷代码0000 考试类型 闭卷 适用于11级投资与理财专业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核分人 题分 30 15 15 40 复查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 )时代。 A.机器 B.电器 C.核能 D.信息 2. 某工程期初向银行借款100万元,若贷款年利率为10%,一年计息一次,用单利法计算2年后应偿还的本利和( ) A.110 B.121 C.120 D.119 3.决策树是直接应用 的一种方法 ( ) A .盈亏平衡分析 B .敏感性分析 C .概率分析 D .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4.若某投资项目可行,则 ( ) A .NPV≥国家颁布值 B .NPV≥0 C .NPV<企业可以接受水平 D .NPV>初始投资 5.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代数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称之为 ( ) A.投资收益率 B.内部收益率 C.投资利税率 D.资本金利润率 6.某公司每年利润20万元。利率为i ,问n 年后共有多少资金 ( ) A .20(F /A ,i ,n) B .(F /A ,i ,n) C .20(A /F ,i ,n) D .(A /F ,i ,n) 7.内部收益率是当方案的净现值 时的收益率。 ( ) A .大于O B .小于0 C .等于O D .不能确定 8. 是指在社会生产中可以长期反复使用的物质资料。 ( ) A .折旧 B .流动资金 C .固定资产 D .成品资金 9.不属于资金筹集费的是 ( ) A .向股东支付的红利 B .银行手续费 C .股票发行手续费 D .股票发行广告费 10.由于复利计算的结果,静态投资回收期一般 动态投资回收期。 ( )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无法确定 11.固定成本是不受 变化影响的成本费用。 ( ) A .销售收入 B .生产成本 C .生产数量 D .销售利润 12.技术经济分析中一般以 进行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 ( ) A .单利 B .复利 C .连续复利 D .离散式复利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最新资料推荐------------------------------------------------------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科学技术的普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这个国家、地区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关系。 科技创新是国家、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是一体两翼,两个轮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共同推固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移。 科技创新是在科沪技前沿不断取得新义的突破,而科学普修及则是科技创新的薄一个重要基础。 科晃学技术的普及是科阿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裤的必经环节,没有填科学普及,也就不羞可能有持久的科技酱创新。 我们绝不能坚只重视科技创新,蛰不重视科学普及,馋更不能只要科技创挡新而不要科学技术桨普及。 科技创瞩新和科学普及在经窑济社会发展中的作道用。 科技创新是经相济发展的源动力,殉而科普是经济发展燥 1 / 4

的助推器。 在知识逛经济初现端倪的今樱天,科学技术突飞戌猛进,知识创新步育伐不断加快,人才庐和科技已成为支撑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前重要基础。 有一份各资料显示,英国在镇 1660 年-17 珐 30 年拥有了世界毛上 40%的科学成旱果,因此,当时的越英国国力最强大。 荆美国 1950 年拥前有了世界上 57% 拧的科学成果,因此队至今一直成为世界夺头号经济强国。 从磨这个方面分析,在扼我们发展经济,增瞻强国家、地区综合芥实力中,以下趋势舌十分明显。 一种趋垮势是从重视财富的征现实增量、转向财沏富的潜在增量。 潜卢在增长是什么?就歇是科学技术。 第二亏种就是从重视物质郭资本等有形财富,掏转向技术、人才等矾无形财富。 第三种恨就是设备引进转向瞳重视管理、技术软按件引进。 如果从认屿识的角度来看,科认技创新是国家综合课竞争力的关键,而信科普工作就是将科谈学技术大众化、应堂用化、普遍化,任影何一项科学技术要墓为人们所掌握,转陈化为巨大的现实生秒产力,一定离不开褐科普工作,科技创疡新的目的,就是通省过科学技术普及进椅而转化为生产力。 线因此,我们要像重辈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茸视科普工作,

上海大学2018年硕士《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上海大学2018年硕士《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大纲复习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金属材料的结构、组织、性能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金属材料的结构、组织、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基本变化规律。 二、主要复习内容: (一)晶体学基础 理解晶体与非晶体、晶体结构与空间点阵的差异;掌握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的标注方法和画法;掌握立方晶系晶面与晶向平行或垂直的判断;掌握立方晶系晶面族和晶向族的展开;掌握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晶胞中原子数、配位数、紧密系数的计算方法;掌握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的堆垛方式的描述及其它们之间的差异。 重点:晶体中原子结构的空间概念及其解析描述(晶面和晶向指数)。 (二)固体材料的结构 掌握波尔理论和波动力学理论对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的描述。掌握波粒两相性的基本方程。掌握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键和氢键的结构差异。了解结合键与电子分布的关系和键合作用力的来源。掌握影响相结构的因素。了解不同固溶体的结构差异。 重点:一些重要类型固体材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与性能的关系。 (三)晶体中的缺陷 掌握缺陷的类型;掌握点缺陷存在的必然性;掌握点缺陷对晶体性能的影响及其应用。理解位错的几何结构特点;掌握柏矢量的求法;掌握用位错的应变能进行位错运动趋势分析的方法。掌握位错与溶质原子的交互作用,掌握位错与位错的交互作用。掌握位错的运动形式。掌握位错反应的判断;了解弗兰克不全位错和肖克莱不全位错的形成。 重点:位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四)固态中的扩散 理解固体中的扩散现象及其与原子运动的关系,掌握扩散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适用的场合及其对相应的扩散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掌握几种重要的扩散机制适用的对象,了解柯肯达尔效应的意义。掌握温度和晶体结构对扩散的影响。 重点:扩散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五)相图 掌握相律的描述和计算,及其对相平衡的解释;掌握二元合金中匀晶、共晶、包晶、共析、二次相析出等转变的图形、反应式;掌握二元典型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分析、冷却曲线;掌握二元合金中匀晶、共晶、共析、二次相析出的平衡相和平衡组织名称、相对量的计算;掌握铁-渗碳体相图及其典型合金的平衡冷却曲线分析、反应式、平衡相计算、平衡组织计算、组织示意图绘制;掌握简单三元合金的相平衡分析、冷却曲线分析、截面图分析;定性的掌握单相固溶体自由能的求解方法,掌握单相固溶体自由能表达式,掌握固溶体的自由能-成分曲线形式,掌握混合相自由能表达式,了解相平衡条件表达式,掌握相平衡的公切线法则。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16学时 学分:1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王岩,陈宜主编)。 参考书目: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1.绪论 2 8.全球环境问题 2 2.大气环境8 9.人口与环境 2 3.水体环境8 10.能源与环境 2 4.土壤环境 6 11.资源与环境 2 5.固体废物与环境 2 12.持续发展与环境 2 6.环境质量评价 4 7.环境规划 4 合计4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