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切 北岛分析

一切 北岛分析

一切 北岛分析
一切 北岛分析

一切北岛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现代诗歌鉴赏】

北岛的《一切》写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位被人们称为唤醒了整整一个时代中国人沉睡的良知的朦胧诗代表诗人,他的《一切》是对刚刚过去的那个十年浩劫的回眸,这回眸里有沉思、愤慨、迷惘、诅咒、呐喊,其色调是冷峻的。

全诗十一行,一连十一个“一切”,形成排山倒海似的排比,情感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其忧思沉重,沉重得令人透不过气来,但读罢全诗,却又觉得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诗人的情绪如饱满的弓,射出的箭携带着机智,一箭中的,鞭辟人里。十一个“一切”,有对人生的感受和认识,有对多灾多难的那段岁月的揭示,有对人妖颠倒、群魔乱舞的那个时代的斥责,有对人性扭曲的忧虑。

全诗十一个排比,一气呵成,句句精彩,句句犀利。除了起首两句单纯、直率:“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余下九句,句句都是悖论或是反讽,形成情绪和哲思的张力,极具批判锋芒——“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说是“开始”,却没有“结局”;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说是“追寻”,却是“稍纵即逝”;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说是“欢乐”却与“微笑”无缘;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无泪的“苦难”是怎样的一种苦难呵;

“…切语言都是重复”: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原本是鲜活的,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世界,这民族,将沦为一种怎样的枯燥、尴尬和可怕的境地呵;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如此陌生,人心难测;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说是“爱情”但却不能示爱,只存在心里,情爱如水中月、镜中花;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往事”只能靠梦去追思,这往事真的是一片空虚;

“切希望都带着注释”:说是“希望”,却充满坎坷,不然怎要“注释”;

“一切信仰带着呻吟”:说是“信仰”,却要遭受摧残,不然,怎会“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这是诗的最后两句,“爆发”与“死亡”、“片刻”与“冗长”、“宁静”与“回声”,两两相对,形成.阅义的反差。同时揭示了凡“爆发”都是犹豫不决的,这片刻的宁静暗喻世事的艰难;揭示了凡“死亡”,都是冤魂不散的,活人和死者的反应使“回声”冗长。

就这样,十一个“一切”拱就了诗人反思历史的天空。忧患意识如天际的浮云,映人人们的心里。

《一切》的格调是低沉的,揭露的是那个时代的负面,是诗人对历史的实作出的一种情感反应。,作为回声,朦胧诗另一位代表诗人舒婷以“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为副题,写下了《这也是一切》,诗中写道:“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女诗人以另一种情绪方式切人了北岛的《一切》,和《一切》形成情和诗意的互补。

舒婷的《这也是一切》写于1979年4月,晚于北岛的《一切》。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明亮、一晦暗,这是时代所折射的光,也是诗人心境的反应。舒婷的《这也是一切》因北岛的《一切》,遂成名篇,这也反过来证实了北岛的《一切》的特异、杰出,乃至不朽。

它是过去了的那个年代的诗的化石。

这也是一切

2012-09-13 来源:整理作者:舒婷

分享到:0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夜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略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

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他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虽然朦胧诗大潮的喷涌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但作为新时期中国诗坛成就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已经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非常凝重的一笔,其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作为朦胧诗公认的两大主力和领军人物,北岛与舒婷的创作都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但又风格迥异,对其进行比较不仅有利于我们区分两者的特色,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整个朦胧诗群体的创作取向,进而领略那一代人的人生历程和心灵历程。

1976年,北岛创作了《一切》,明显地带有十年动乱留下的情感伤痕:“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这些诗句是诗人对十年动乱的具体感受。在十年动乱中,欢乐是虚假的,苦难过于沉重,人格被扭曲,人性被异化,生活失去了常态,一切都颠倒了。作品充满了噩梦醒后的颓废情绪和失落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的沉重感叹和对苦难的深沉思考。

舒婷读了北岛的《一切》以后,痛惜北岛的冷峻与失落,写了《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表达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活的肯定、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朋友的关爱:“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断翅膀。不,不是一切/都象你说的那样”。这些诗行。充满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给人以信心与温暖。

北岛的《一切》与舒婷的答诗都是十年动乱以后的感怀。北岛采取向后看的视角,回顾了十年噩梦,以深沉的笔触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将动乱岁月留下的沉重与失落有力地表现了出来;舒婷则采取向前看的视角,更多地着眼于未来,抒发了对生活的热情肯定和对未来的希冀。从中不难看出,虽然北岛与舒婷属于同时代人,都经历了动乱年代的苦难岁月,又差不多同时步入诗坛,但由于性别、性格、心理、具体的人生经历以及艺术趣味的不同,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抒情天地,创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下面让我们具体分析。

一、舒婷诗歌的基本格调是“爱”

舒婷非常推崇爱的力量,她在自己的创作中力图用爱的胸怀温暖世界,用爱的暖流抚慰多难的人生。她曾经写道:“我的诗行是/沙沙作响的相思林/日夜向土地倾诉着/永不变质的爱情”。她的第一本诗集《双桅船》,收集了47首诗。其中爱情诗占了大部分篇章。其他诗篇,即使是写渤海二号沉船事件这类悲剧性题材的,也都溶入了诗人那温暖的、悲天悯人的爱。她要把爱推向每一片绿叶,而且表现得极其真挚、热烈。从具体创作上看,诗人“爱”的主题又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情。这方面代表性的作品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人用鲜活生动的意象和一唱三叹、循环往复的旋律,一方面写出了祖国母亲千百年来所遭受的灾难与历史负重:“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织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啊!”诗人对祖国母亲的灾难和历史的负重充满着深沉的忧伤与叹息。另一方面,诗人又写出了祖国母亲的希望与新生:“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老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新生充满着欢欣与希望。正是在前后对比中,诗人以拳拳赤子之心,抒发了人民与祖国之间的血肉之情,表达了祖国儿女对祖国母亲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2、表达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深厚友谊。这方面的主要作品有《这也是一切》、《赠》、《秋夜送别》、《初春》、《献给我的同代人》等。这些诗大都表现了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以后,诗人以爱的胸怀,与朋友们互相安慰、互相勉励,走出十年阴影,共同承担历史的责任,体现出真挚的人文关怀。

3、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以《致橡树》为代表。这首诗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样,以其巨大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而获奖,并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致橡树》所表达的是一种既纯真热烈又自尊自重、自由平等的爱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你站在一起。”“木棉”与“橡树”并肩而立,表达了诗人的爱情理想:真正的爱情必须以独立的人格为前提。尤其对于女性,应该与男人站在同一条地平线上,而不能依附男人,也不能失去尊严而只讲奉献。恋人之间应该心心相印:“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融在云间。”水乳交融,互相分担苦难,分享快乐。这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爱情,承接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传统,张扬着女性意识,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二、北岛诗歌的基本格调是“恨”

诗人执着于对十年浩劫的回忆。他的诗有一个凝聚点,那就是十年动乱的惨痛历史,动乱岁月留下的阴影难以从他的心灵里消失,时时出现在他诗的上空,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大背景。《朦胧诗选》共收录了北岛代表作27首,这些诗歌大都是对十年浩劫的回忆,处处留下了历史的情感印记。

与舒婷表达对未来坚定的信念不同,北岛发出的是对十年浩劫的叛逆之声:“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这些诗句写于1976年“四五”天安门广场事件过去不久,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诗人以极大的勇气发出了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怀疑与反叛以及对整个十年动乱的否定,表现出觉醒者的深沉思索和反抗精神。

与舒婷诗中充满爱的抒怀不同,北岛很少用爱的目光观察人生,而更多抒发的是对生活的悲剧感受。他很少写爱情诗,即使是爱情诗,也充满一种忧患与恐惧:“然而,造福于恋人的阳光/也在劳动者的脊背上/铺下漆黑而疲惫的夜晚/即使在约会的小路上/也会有仇人的目光相遇时降落的冰霜。”这与舒婷笔下执着热烈的爱情大不相同。这当然不是因为诗人天生的冷漠多疑。其实诗人对于爱、对于符合人性的生活也充满热烈的向往:“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一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在落叶和草地上/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写下生活的诗/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正是这种最起码的做人愿望,在浩劫年代里不能实现,才使他产生强烈的悲剧感受,并且他不愿像舒婷那样用爱的热情去抚慰创伤,而是宁愿将伤口撕开来。所以,他诗歌的基调表现为“恨”——痛恨十年浩劫,痛恨一切蔑视人道、践踏人性的行为。这种恨可以说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出诗人对历史与人的命运的沉重思索,充满一种深沉的人道主义关怀。

北岛与舒婷这两位朦胧诗坛上双峰并峙的领军人物,虽然他们创作的基本格调不同,但又殊途同归——他们的诗歌旗帜上都写着“人”!对人性的呼唤与对人道主义的追求是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所不同的是,北岛执着于对十年动乱噩梦的回忆,他总是把伤口撕裂开来,让人们从中吸取血的教训,通过对一切践踏人性行为的憎恨、否定与叛逆,来表达他对人性的呼唤以及对正义与人道的追求。而舒婷则努力摆脱十年噩梦的阴影,以爱的胸怀拥抱世界,用爱的暖流抚慰一代人受伤的心灵。勉励一代人告别过去,走向未来。他们就像两条同源而流向不同的河流,一条像冰河,一条似暖流;一个冷峻深沉,一个热烈奔放;一个具有历史感,一个富有生活气息;一个沉重朦胧,一个明媚温柔……他们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极具价值的精神财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发展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为此,我们要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关注民生,让世界充满爱,防止一切践踏人性的行为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岛与舒婷的诗歌创作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优秀的审美对象,而且他们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对我们也具有启迪意义。

余学玉,安徽省皖西学院中文系教师。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教案资料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王奇北岛被公认为“朦胧诗”的首席代表诗人,他的前期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真实心声。本人将从北岛诗歌中体现的精神、诗歌意象、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以及塑造的独特形象这五个方面来浅析北岛的诗歌特点。 (一)、浓烈的反叛精神 读北岛的诗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能从中传递出一股浓烈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对时代喷出革命的火焰在纸上熊熊燃烧。正如诗中所能表现的那样,诗人北岛的心中在沸腾,诗歌的文字在跳跃,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兴奋起来,就如《回答》中所写的那样: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读罢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热血有没有沸腾?北岛在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是一种豪情,是一种无畏一切的叛逆精神。诗句开端便呈现出一种宣言式的告白,紧接着便是以假设作台阶,放低了“我”的位

置,却又在不经意间,诗歌纵身一越,其精神就更为显著了,力度再度加强,再是一连串的“不相信”构成了排比句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自然事物的否定,但实质上是形象化地抽象式地反面透析反叛精神。诗歌以正、反两面地加以阐述,更为着重地突出了诗人北岛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在《雨夜》中也同样得到了证明: “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二)、诗歌意象丰富,蕴藉深沉 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的另一特点便是意象群众多即意象丰富,同时意象蕴藉深沉。如在北岛的第一辑中的《一束》中所表现的: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诗中所出现的“海湾”、“帆”、喷“泉”、“风”、“清脆的呼喊”等都是被抽象化了的对象,诗人在采用它们的时候即它们被写入时光的时候,它们已不再是原本的面目,已不再具体了,而是被赋予以某种精髓或是内涵。在同一首诗的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画框”、“窗口”、“田园”等,也不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而是成为了诗歌中的或者是灵魂中的另一种符号。诗歌中意象群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形象思维,使情感的流质得到了相应的载体,读者接受时能够更加地准确、鲜明。这点在《太阳城札记》中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纸屑、网等意象,代表着自由、生活之类。这样读者在理解这些时便更加地容易,但又给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北岛

赏析北岛《无题》

赏析北岛《无题》 永远如此 火,是冬天的中心 当树林燃烧 只有那不肯围拢的石头 狂吠不已 挂在鹿角上的钟停了 生活是一次机会 仅仅一次 谁校对时间 谁就会突然老去 原诗是这样的,现在我就说说我的看法吧! 这首诗应该表现了两种复杂的情绪,先是看它的第一节,描述了一个在外界都强大的破坏与压力下,坚贞不屈的形象,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经历,主要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然后九十年代至今一直漂泊海外,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遭到政府的“迫害”而不能回国,当然这与他反对强权,追求自由平等的言论触犯了当局有关,如果你读了它的《宣告》《一切》《回答》〖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等诗就会发现他的那种冷峻而又理性的批判及深刻的思辨性,他诗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由,美好,正义的追求在他前期的诗作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他义无反顾的,大胆的说出了那代人的心声,在经历了文革十多年的强大政治压力和对人性的压制后,人们的压抑已久的心像火山一样爆发积蓄了无尽的能量,然而在八十年代很长一段时间当时的政府仍旧继续那种高压的政策,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这引起了很大一部分的不满,当时的一批诗人孕育而生,他们就是所谓的“朦

胧派”诗人,但北岛自己从来就不赞同自己是什么朦胧派诗人,这只不过是官方后来为了宣传教育他们的诗歌一厢情愿贴上的标签。而北岛前期的诗作大多都是表现在这样的一个主题,反对压迫,反对中共采取的文化高压政策及强大的政治压力,反对灭绝人性的 文化控制。不过后来由于漂泊海外,远离了中国这样的一个生存环境,他的诗作在表达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更多的关注了人的内心深处的那种对生命的理解上,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对寂寞孤独心理的探讨,对理想生活的怀疑等,其表达的主题更多的是更通向于人心灵的深处及他内心的表达,比之前少了些情感的外在直接直白的表达,但作为一个诗人其还是不可能完全逆转自己的思想隅地,仍然不会丢弃自己原有的思想战斗的利器。这首无题是他后期的诗作。结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推测他要变现的主题。 一是:表层的对时间悄无声息逝去所表现出的感伤,这从最后两句中得到最明显的体现,生活很无奈,仅仅只有一次的机会,没有重生的机会,凤凰涅槃已是不可能的,它也无情,校对时就猛然发现原来时光已经远去,而此时的自己或许可能已经银丝已上白首,怆然感慨。它就是这样悄悄的,在你身旁溜走,不留一丝的痕迹,待回首已是感喟长叹,抱膝遗憾了。 二是:当然不要忘记的还要前面一节,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的,前面的“火”“树林”“石头”等意象怎么理解呢??表面上可以代表一个人奋斗的一生及态度,我们即使是恶劣的环境中也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及誓死不屈的品格,像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说的那样。但联系全文这样理解好像有脱离了下节,因此这样理解不免偏颇。我的看法是:他是在感叹一个时代的结束,前面说的那种刚毅不畏强暴的品质正是五四时期,“四五运动”时期那些热血青年所表现出来的,他们为了自由,独立,平等而奋斗,不畏权势,不畏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摘要】本文对诗人北岛外诗汉译的12个诗歌翻译观从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和更高层面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结合相关诗歌翻译观点,对北岛的诗歌翻译观进了阐释和分析,指出北岛诗歌翻译观的独特之处,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北岛;诗歌;诗歌翻译 引入 诗人北岛认为二十世纪(尤其上半叶)的诗歌“它冲破了国家种族和语言的边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和与之相应的国际影响,正是在此意义上,才有所谓的国际诗歌”(北岛,2009:346)。从1999年起,北岛在美国大学教授创作课,编写教材之际,对他所热爱的几位国际诗人诗作的汉译本进行了细读,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出版的大量译作粗制滥造,带来了进一步误导,使本来在批评缺席、标准混乱的诗歌中晕头转向的读者更糊涂”(北岛,2009:347)。他将自己撰写的九篇文章发表在《收获》杂志的“世纪金链”专栏,自2004年第一期起连载,至2005年第三期,最终这九篇文章被收录在了他散文集《时间的玫瑰》当中。 《时间的玫瑰》收录的九篇“诗歌传记”,分别介绍和述评了国际诗人洛尔迦、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特朗斯特罗默、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狄兰•托马斯九人的生平、诗歌创作和代表性诗歌。此外,北岛还对不同译本进行了评论,发表了自己对各译本以及诗歌翻译的看法。北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受瞩目的新诗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现代汉语诗歌、外诗汉译本的感觉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之处,对他散见于《时间的玫瑰》中的诗歌翻译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管是对诗歌翻译、翻译批评、翻译研究,能起到某个侧面的丰富作用。 笔者将散见于该文集、体现北岛诗歌翻译观的十二个小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更高层面。 一、原文理解层面 1.诗歌细读 北岛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细读”,“诗歌翻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除其他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王奇北岛被公认为“朦胧诗”的首席代表诗人,他的前期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真实心声。本人将从北岛诗歌中体现的精神、诗歌意象、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以及塑造的独特形象这五个方面来浅析北岛的诗歌特点。 (一)、浓烈的反叛精神 读北岛的诗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能从中传递出一股浓烈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对时代喷出革命的火焰在纸上熊熊燃烧。正如诗中所能表现的那样,诗人北岛的心中在沸腾,诗歌的文字在跳跃,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兴奋起来,就如《回答》中所写的那样: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读罢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热血有没有沸腾?北岛在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是一种豪情,是一种无畏一切的叛逆精神。诗句开端便呈现出一种宣言式的告白,紧接着便是以假设作台阶,放低了“我”的位置,却又在不经意间,诗歌纵身一越,其精神就更为显著了,力度再度加强,再是一连串

的“不相信”构成了排比句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自然事物的否定,但实质上是形象化地抽象式地反面透析反叛精神。诗歌以正、反两面地加以阐述,更为着重地突出了诗人北岛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在《雨夜》中也同样得到了证明:“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二)、诗歌意象丰富,蕴藉深沉 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的另一特点便是意象群众多即意象丰富,同时意象蕴藉深沉。如在北岛的第一辑中的《一束》中所表现的: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诗中所出现的“海湾”、“帆”、喷“泉”、“风”、“清脆的呼喊”等都是被抽象化了的对象,诗人在采用它们的时候即它们被写入时光的时候,它们已不再是原本的面目,已不再具体了,而是被赋予以某种精髓或是内涵。在同一首诗的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画框”、“窗口”、“田园”等,也不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而是成为了诗歌中的或者是灵魂中的另一种符号。诗歌中意象群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形象思维,使情感的流质得到了相应的载体,读者接受时能够更加地准确、鲜明。这点在《太阳城札记》中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纸屑、网等意象,代表着自由、生活之类。这样读者在理解这些时便更加地容易,但又给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北岛在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这种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同样是对继承与发扬中国诗歌艺术的证明。 (三)、诗歌创作中的多种艺术手法的应用

北岛的诗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宣告】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 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自由的风从星星的弹空里将流出血红的 黎明 【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为了每当太阳升起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穿过整个国土悲哀的雾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在 房子与房子之间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

散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一只只疲倦的手中升起低沉的乌云以太阳的名义黑暗公开地掠夺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默默地永生默默地死去呵,我的土地你为什么不再歌唱难道连黄河纤夫的绳索也象崩断的琴弦不再发出鸣响难道时间这面晦暗的镜子也永远背对着你只留下星星和浮云我寻找着你在一次次梦中一个个多雾的夜里或早晨我寻找春天和苹果树蜜蜂牵动的一缕缕微风我寻找海岸的潮汐浪峰上的阳光变成的鸥群我寻找砌在墙里的传说你和我被遗忘的姓名如果鲜血会使你肥沃明天的枝头上成熟的果实会留下我的颜色必须承认在死亡白色的寒光中我,战栗了谁愿意做陨石或受难者冰冷的塑像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在别人的手中传递即使鸽子落到肩上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它们梳理一番羽毛又匆匆飞去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在草地和落叶上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我写下生活的诗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一生中我多次撒谎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一个儿时的诺言因此,那与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再也没有饶恕过我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没有别的选择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也许有一天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垂放在每一个不朽的战士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乌鸦,这夜的碎片纷纷扬扬 【一切】

诗歌意象总结

一、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 “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从虚实角度看,诗的取象还可分为实象和虚象两大类。所谓实象,是指可置于我们眼前眉睫的事物;所谓虚象,是指读者感受心造的事物。例如,郑板桥的“夜深更欲秋潭水,连月

北岛的《回答》讲解稿

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回答》讲解稿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他是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之一。 北岛的诗歌创作始于文革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是他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全诗共7节。诗的第1、2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从第3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我不相信!”在6、7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最后对人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 北岛在诗中向世界喊出“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它宣告了新的一代人的成熟,典型地体现了朦胧诗中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呼唤,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等被践踏时的愤慨与反抗。此外,诗作在抒情结构和意象的选用上,具有“北岛特色”:“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的抒情结构,以及意象的拼贴与组合,追求陌生化和距离感,使用密集的意象群和飘忽不定的语义转换,从而产生“朦胧”的诗意和充满弹性与张力的结构。诗开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铺天盖地,从天而降,语携风雷,势不可挡,是开启一个时代的名句,必将流传千古。

北岛的经典语句

北岛的经典语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北岛的经典语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有人像家雀儿,不愿意挪窝。有人像候鸟,永远在路上。 2、世界小的像一条街的布景,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省略了所有的往事,省略了问候。 3、我悟出权力本来就是不讲理的——蟑螂就是海米;也悟出要造反,内心必须强大到足以承受任何后果才行。 4、两年前,在以**和诗歌为专题的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黑人诗人在演讲中,盼望着**大火为诗歌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艾略特冷冷地反驳说,**大火只能烧死诗人,是摧毁良心,制造血腥的悲剧。 5、街灯摇曳,人影聚散,词语迷失在夜空中。有时候我觉得朗诵并非为了让声音留下痕迹,而是为了消失,特别是消失在异地他乡,归于虚无,那是一种能量的释放。 6、那时我们还年轻。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我们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以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 7、我们是时间,为了成为时间,我们从来没有结束过生活,总是将要生活。将要生活?那是什么!我不知道。 8、我有时觉得他像个旧时代的骑士,怀旧、多疑、忠诚、表面玩世不恭,内心带有完成某种使命的隐秘冲动。

9、有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1967年年底,当时我家住在三里河计委大院,不远就是三里河工人俱乐部。那天在俱乐部对面,一群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在交换毛的像章,正好有人拎着只公鸡走过。一个孩子说那是去附近复兴医院打鸡血,即抽出鸡血抽注入人的血管中,据说可包治百病。另一个孩子说我才不信呢,如果打了鸡血,说不定会像公鸡那样早晨打鸣呢!把大家都逗乐了。 10、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11、其实,旅行是种生活方式。一个旅行者,他的生活总是处于出发与抵达之间。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持未知态度。 12、我喜欢在大街上闲逛,无所事事。在成人的世界中有一种被忽略的安全感。只要不仰视,看到的都是胸以下的部分,不必为长得太丑的人难过,也不必为人间喜怒哀乐分心。 13、我对上海的印象是混乱的,其繁华程度令人吃惊,和北京相比,那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但那繁华的后面似乎藏着什么。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远离北京市我重新辨认北京,知道它的天地、界限,及可能的外延。后来我满世界近乎疯狂的奔走,可追溯到这头一次的远行。多年后读到俄罗诗人巴尔蒙特的诗句:“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看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我被这诗句一下击中了,廓清了自上海之行后在内心潜藏的旅行冲动。 14、彼时,浪花变得柔软,细小的鸟在海上闪耀。

冷色世界有光亮_以_习惯_为例浅析北岛早期爱情诗

怀之情得以抒发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本身的脆弱与有限性在给个人带来的终极危机感的同时,也致使生命作为一整个“类”处于这种无边的危机中,从而也就形成了人类潜意识中共有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认可与关怀意识。 注释: [1]“荷马式的比喻”:那些取自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比喻参考文献: [1]《飘》玛格丽特?米切尔著,冀湘译,远方出版社,2004年1月 [2]《<飘>是怎样一本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3]《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胡山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文学原理》季水河、欧阳友权等主编南方出版社 [5]《外国文学史》张铁夫等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在《情感与形式中》,苏姗·朗格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1],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创作感情的符号。创作出的符号依据作者的情感所指分别有不同种类的象征含义。在北岛的诗歌世界里,诗人也为我们创造了不同种类的艺术符号,而通过对符号种类的归结,我们可以在诗歌里看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北岛早期的诗歌,评论家往往关注他意象鲜明的艺术符号,以及他在诗中传达的一个思想者、呐喊者以及人道主义者的声音。这声音里有怀疑精神、悲壮意识、深刻觉醒、孤独情绪等等。这种声音也代表了北岛艺术所指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说那是一个充满正义与人道的世界,一个决绝清醒的世界,一个孤独执着的世界甚至一个悲壮消解的世界。也可以说,北岛的内心世界的颜色总体是冷色调的。但是,仔细发掘,这种概括是有偏见的。在北岛早期作品中并不多见的爱情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坚硬”质地下一颗柔软的心,以及在其冷色调下抹不去的“红”与“黄”—— —爱的温暖。(这两种色彩在北岛爱情诗里都有体现。)北岛早期描写爱情的诗包括:《在我透明的忧伤中》、《是的,昨天》、《见证》、《黄昏,丁家滩》、《爱情故事》、《传说的继续》、《雨夜》、《桔子熟了》、《无题》(你在呼喊的旋律中)、《你说》、《祝酒》、《你在雨夜中等我》、《习惯》、《枫树和七颗星星》、《挽歌》等[2]。北岛的爱情诗往往在冷静的书写中表达出爱的光彩和力量。本文通过对《习惯》一诗的解读,来体会北岛爱情诗的大致特点。 全诗四节,每一节都出现“我习惯了”,这是诗人惯用的间隔式反复修辞。诗歌第一节:我习惯了你在黑暗中为我点烟/火光摇晃,你总是悄悄地问/猜猜看,我烫伤了什么这一节,出现了一幅黑暗中“你”为我点烟的画面。“黑暗”与“点烟”是两个相对的关系。“黑暗”这一符号有丰富的含义,它既指黑夜,也可以指外界的阻碍带来的内心的消极情绪。在“我”黑夜独对灵魂的时候,或者在“我”情绪低落消极的时候,“你”为我点烟。点亮的不止是烟,还有关心理解和温暖。“黑暗”与“点烟”,一明一暗,鲜明对比中爱的温暖才更真实。“你总是悄悄地问/猜猜看,我烫伤了什么”这是一句俏皮而耐人寻味的话。作者没有直接表述答案,对该句分析我先按下不表。 诗歌第二节,作者似乎从眼前追忆开去,记忆之门打开。我习惯了你坐在船头低吟/木桨淌着水,击碎雾中的阳光/你拖着疲乏而任性的步子/不肯在长椅上重温我们的旧梦/和我一起奔跑,你的头发甩来甩去/隔着肩头满不在乎地笑笑这是一幅泛舟游玩的画面。这一幅画面里,诗人用细腻的笔描摹了“你”的形象。“船头低吟”时的你是安静的, “和我一起奔跑”时你是喧闹的。时而活泼开朗,时而乖巧沉静, “一动一静”之间,彰显了“你”看似矛盾而丰满的性格。 第三节,作者依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只是追忆的更远:我习惯了你在山谷中大声呼喊/然后倾听两个名字追逐时的回响/抱起书,你总要提出各种问题/一边撇着嘴,一边把答案写满小手/在冬天,在蓝幽幽的路灯下/你的呵气象围巾绕在我的脖子上这一节里,“你”延续着打动“我”的可爱模样。平铺直白的叙述也许削弱了诗歌的韵味,但是影像般回放的清晰画面,才使得“你”的形象如此深入“我”心。于是,有了这一句“在冬天,在蓝幽幽的路灯下/你的 呵气象围巾绕在我的脖子上”。将“呵气”喻为“围巾”,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无形的与有形之间,共同指向—— —温暖。那是爱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温暖。这一巧妙比喻,达到了语言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在身临其境的画面中体会动人的温暖。 最后一节,诗人从回忆回到现实:是的,我习惯了/你敲击的火石灼烫着/我习惯了的黑暗这看似简单的总结,可以看到自己的思绪变迁。第一节,“你”问,“猜猜看,我烫伤了什么”?这一节,作者对这一问题,给予回答:你“灼烫着/我习惯了的黑暗”。我何以习惯“黑暗”?又何以习惯了你带来的光芒、火焰、温暖? 北岛是一个习惯孤独的人,对社会、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让他心灵沉重,无法轻松。罗曼·罗兰在评述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的时候写到:“渊源于爱情的妥协精神,对他的举动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影响。”[3]而诗人,同样是在爱情里让沉重的心灵得到了难得的休憩。再回到诗歌,就不难发现,当诗歌第一节“你”提出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答案。诗歌二三节都是我思考的过程。最后诗人有了答案:你不是“烫伤”,而是用你的纯洁火热的爱情,照亮了我负重的生活。题目是《习惯》,其实是作者对爱的表达。这种爱体现在其他爱情诗里,他说:“让我走进你的心里/带着沉甸甸的爱”“让我走进你的心里/忧伤化为欢乐的源泉”(《桔子熟了》);“你吹出一颗金色的月亮冉冉升起,照亮了道路”(《在我透明的忧伤里》);甚至,惯于“冷抒情”的诗人,在表达爱意的时候说出“低低的乌云用潮湿的手掌/揉着你的头发/揉进花的芳香和我滚烫的呼吸”这样情意绵绵的句子,以及当危难来临,“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雨夜》)这种类似宣誓的爱情诗句。从这些爱情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坚硬的”、“黑色”质地下柔软温情的一面。 从诗歌艺术上,这首《习惯》并不算北岛最好的爱情诗。它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冷静,也没有《无题》涵义蕴藉,更没有《雨夜》因艺术与思想的较好结合而广为人知。但就是那么略带朴素的诗句,我看到诗人的另外一面,甚至诗歌的另外一面。《习惯》这一诗中,看似过于平淡的叙述,正是北岛诗歌中一种难得的品质。北岛后期诗歌创作,出现通篇的比喻,意象纷杂反复、晦涩难懂、旨意不明等缺点和不足。从后期代表作《白日梦》里,便可以看到这些缺点的显现。我想,这也正是作者缺少了在《习惯》等爱情诗里一以贯之的情绪思路的缘故。北岛的爱情诗,用难得的温情脉脉的语言构建了自己的爱情世界,这一爱情世界正是对他独处的冷色世界的补充。在爱情诗中,诗人用“红”(如红月亮、火焰)与“黄”(如桔子、太阳)的符号色彩,照亮了和丰富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注释: [1]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年第51页 [2]孤独与行走—— —回溯北岛诗歌牛殿庆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 [3]贝多芬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8页 冷色世界有光亮 —— —以《习惯》为例浅析北岛早期爱情诗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茜 作家作品新论29

浅谈现代诗与古典诗词的区别

浅谈现代诗与古典诗词的区别 诗歌应该多样化,他不能排除任何风格的语言形式。当今网上、诗刊除了现代诗之外,仍有大量的古诗词,而且人们仍然乐道于平仄与尾韵的技巧,包括词。作为文学创作人,你总不能将其排除在文人之外吧。 难道诗人就喜欢进入这种模式?“存在即道理”,一切自然存在的都有他的合理性,我分析了一下,在头条上大量的诗歌几乎都带有古典诗歌,张口就来的人也大有人在,这在回复中可以看。例如:在“诗词大会”、“诗词欣赏”、“唐宋诗词”等热词搜索中,圈子非常热闹,好像远比现代诗繁荣。我很纳闷,现代诗怎么了? 在头条中,搜索现代诗,谈论最多的仍然是评论或相关余秀华的文章,再就是所谓的“梨花体、垃圾派”等,也有常写批评文章的郑正西老先生。鲜有热门的现代诗也只有“徐志摩”、“海子”、“席慕蓉”、“余光中”等国内外名家的作品,偶尔看到诗人芒克出新的作品,却也响应程度不高,点评也不专业,不到位。另外,其他几位知名的诗人如:老巢、李元胜、大连点点、海啸、王久辛等诗人外,很少再见有其他诗人注册了,而且这些已注册的诗人大多沉默不语,半月不更新。头条更多的热门基本属于国内外社会热点现象、书法、情感等方面内容。发现也有几个现代诗圈子,却好像没有古典诗圈子热闹,例如那个“中国诗词大会”,可能是借电视火起来的。这是为什么?我感到一种压抑,一种现代诗的冷门感觉,从头条里可以折射出现代诗目前状况的影子。 头条的另一种情况,也反应在优秀古典诗歌传播的专家教授与浮于表面的普通爱好者形成二种落差。前者的创作呈专业性,后者则是中年人古诗创作者。而现代诗,比较有热闹气氛的则是写现代诗的女性比较多,大多写爱情诗,文艺特浓的抒情模式,但总体缺少对社会及其他主题的涉入。还有一种情况,而且比较多见,那就是由于手机的便利阅读,使许多作者采用分行格式来写,其形式就像现代诗歌。因此,相当多的作者把日常也作为诗来写,这进一步增加了我选择阅读的难度。这样,可能错误地判断创作诗歌的从简性、日常性、便利性,更有作者也自称为诗人,冠以主题,误认为现代诗好写,另外头条的打卡也促使了这种情况的重复发生。 如何恢复人们对现代诗的热情?这是一件压在诗人们头顶上的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能办到的,我只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何让更多的社会文友加入到现代诗爱好者当中来,如何推广我心目中的几百名优秀现代诗人的作品,这很难。仿佛以小我之力怎能行使狂澜之舵? 现代诗与古典诗,可以追溯到我国“五四运动”时期,30年代初期,关于古文与白话文之争。当时是以胡适、吴稚晖、鲁迅等新文化创作者与朱光潜、梁启超等人之争;是当时建议古诗文入教材与现代文学可能对孩子的影响之争,争论了相当时段。如今,现代语言对时代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古典运词的应用。因此,可能古典文(八股文)会因各种束缚和教义而退居二线,如同戏曲与现代电影、歌曲一样,但不泛古典精髓的再创造与承传,这种意义上的承传个人认为,不是语言上的再仿造,而是从语言形式上划掉,从精神、信仰、道德伦理思想上的重建与承传。 不难看出,现代诗歌(含当代诗人)有着不朽的创造魅力,这种魅力是来源于继承与开创上的成功,我国早期现代诗人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新文化运动”胡适;“九叶新派”郑敏、陈敬容、唐祈等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顾城、海子、北岛等;以及70年代至80年代改革开放出现的“中间代”诗人,他们的创作更激情,洒脱,如安琪、江非、伊甸、樊子、黄梵、马高明、凡果、大解、臧棣、叶匡政、陈先发等诗人,他们以鲜明的诗风和不屈的人格以及对诗学的探索精神,树立了当代诗人的形象。

北岛的朦胧诗

北岛的朦胧诗 一、绪论:一个时代的记忆 一个曾经灼热滚烫的名字,如今己经冷却.但其飘散的烟云却似乎还隐约见。?北岛?,并未因它不再是诗坛热点而减少谈论的意义,因为他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中国新诗在?文革?结束之后,出现了新诗潮的涌动。?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传统在大陆中断了三十年后的复兴。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肇始,?朦胧诗?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呈现出来。当?伤痕文学?尚停留在对?反思文革?可以容许的最大限度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朦胧诗?却早己完成?诗意?和?诗艺?的双重蜕变,诗人们不仅开始对诗进行政治观念上的思考,也开始对诗的自身规律进行认真的探索。朦胧诗以其特有的冲击力和魅力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北岛以其清醒与执拗并存的创作个性深得广大读者喜爱,在诸多的朦胧诗人中独树一臶。其作品充满了对荒诞现实的怀疑和叛逆,对理想中真善美世界的向往与执着追求。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隐喻、蒙太奇、意识流等表现手法,他常常采用象征乃至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以不动声色的态度,在平淡简洁的意象中表达严肃冷峻的社会人生内涵。他的内心是充满激情的,他的眼光是忧郁的,他的声音是沉重的,他的诗歌的色调是灰色的。他在诗中曾言?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确实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了,北岛也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新时期以来许多诗潮犹如轻烟漫过,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扎根,北岛与整个朦胧诗潮却在文学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特别是在文学的道德力量弱化以至缺场,批判锋芒被庸常琐碎所淹没的今天,我们如果再次进入北岛所建构的诗歌世界,相信仍然还会为他那不倦的追求所振奋,为他诗歌中所具有的那种原始的纯真的美而感动。 二、朦胧的来历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诗坛,对传统诗歌创作方法和艺术规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文革?动乱使中国新诗自50年代以来的线性发展突告中断,诗的艺术方式为意识形态的动机所规定。意识形态的需要几乎中断了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联系,使陷入孤立的新诗只能听凭政治驱使,而把艺术和诗歌本身的美可能丢失殆尽。但是,在这种失去自我的?伦理?现状中,仍然有灵魂未被完全湮没的少数者,他们勇敢地面对荒谬,努力寻找失去的自我。朦胧诗人们正是这样一群在黑暗中凭借着诗歌艰难摸索的精神突围者。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隐喻、蒙太奇、意识流等表现手法,并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总体象征的艺术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一、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回答》解读

回答——觉醒时代的先锋号 09021204 张丽筱一九七六年,一个叫北岛的年轻人在一首题为《回答》的诗中重重地写下“我—不—相—信!”的呐喊,成为那一代人觉醒、怀疑和反思的先声。《回答》是一封与已逝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更是那个觉醒时代的先锋号。 在那激愤和决绝的诗中,北岛追问的是什么,想回答的又是什么?北岛说“告诉你吧,世界”,他想回答的是“世界”。“世界”之于北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蓝天白云,也不是善良纯真,而是那沉闷的社会现实,那充满悖谬的十年浩劫。《回答》是北岛对当时一九七六年前后谎言盛行,压制心声,不敢说真话,一旦说真话就可能遭到巨大迫害的文化上集权世界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回答。 《回答》的出现,从一开始就让“卑鄙者”和“高尚者”进行对比,并让对比的结果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卑鄙者可以用卑鄙的手段在世界上畅行,而高尚者的高尚却没有立足之地,唯一的结局就是走向墓地。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荒谬和黑暗。如此大胆的披露,北岛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他道出了无数想说却不敢直说的人的心声,使人刻苦铭心。他将“卑鄙者”和“高尚者”摆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去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合常理的结局。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天空是“镀金”的,并且“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原本的世界已经变得混乱不堪,人们安于表面随波逐流,不敢说真话做实事。在这黑暗的笼罩下,只有“死者”在揭示着黑暗的实事,却没有人站出来去捅破它。人强大的适应本能,在这里变成了到处歌功颂德,到处粉饰太平,已经麻木到对这混乱局面视而不见。置身黑暗世界的北岛对此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应该从冰融走向温暖,应该扬帆远航走向新的世界。它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仍然“到处都是冰凌”,为什么千万艘船只还在死水中相竞? 北岛想要这样回答世界。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和其他人那样违背着自己的意愿而活,不是为了在虚伪的歌功颂德中而活。他肩负着捅破黑暗的使命,用挑战者的姿态挑战一切的黑暗和不公。他要判决这世界,即便只是孤独的批判者也义无反顾。他“只带了纸、绳索和身影”来到这世界上,要用自己的诗来审

北岛经典名言

北岛经典名言 导读:经典名言北岛经典名言 1、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误解中,只是有人不在乎这种误解罢了。 2、我忽然想穿过二十年岁月的重重迷雾,回到那个白洋淀的早晨。在芦苇随风起伏的岸边,也许我该说点别的,比如,"如果你是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 3、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4、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5、艺术是宿命的,就是诚实的,所以它是值钱的。 6、一个灯笼遵循的是,冬天古老的法则;我径直走向你,你展开的历史折扇,合上是孤独的歌。 7、我们是时间,为了成为时间,我们从来没有结束过生活,总是将要生活。将要生活?那是什么!我不知道。 8、我悟出权力本来就是不讲理的——蟑螂就是海米;也悟出要造反,内心必须强大到足以承受任何后果才行。 9、读书让我们明白,世界很大,我们很小。世界本来就是个坏世界,既不因我们把它想得太好而好,也不因我们把它想得太坏而太坏,但"坏"是一块谁也搬不动的大石头,只要我们还活着。 10、当笔画出地平线,你被东方之锣惊醒,回声中开放的是时间玫瑰。 11、我和这个世界不熟。这并非是我撕裂的原因。我依旧有很多

完整,至少我要成全我自己。 12、有时深夜难眠,兀自茫然:父母风烛残年,儿女随我漂泊,社稷变迁,美人色衰,而我却一意孤行。这不仅仅是地理上,而是历史与意志、文化与反叛意义上的出走。这或许是命中注定的。 13、镜中永远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门,那门开向大海,时间的玫瑰。 14、所谓革命读法,就是把杀鸡宰羊的声音与触电的感觉混在一起。那时代的标准发音,赶上这会儿,准以为神经有毛病。看来郭路生挺正常,是我们的时代疯了。 15、所谓通才,不仅指在学问上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对人生的彻悟和关怀。与通才相对应的是专才,这就是充斥今日的那些所谓专家们。他们专业越分越细,路越走越窄,所掌握的知识纯粹用来混饭的。 16、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17、自然本身说到底就是沉默的,喧嚣和噪音最后还得归于沉默;喧嚣打扰了事物的本质,而沉默使人回归进自己。 18、诗歌是一种忧郁的媒体,而诗人的使命是孤独的。 19、过去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今天的暴君。这是人性的黑暗,冤冤相报的黑暗,让人沉溺其中的仇恨的黑暗。而作家正是穿越这黑暗的旅行者。 20、你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