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方政府支出规模_支出结构与区域经济收敛_贾俊雪

地方政府支出规模_支出结构与区域经济收敛_贾俊雪

地方政府支出规模_支出结构与区域经济收敛_贾俊雪
地方政府支出规模_支出结构与区域经济收敛_贾俊雪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JO U RNA L OF REN M IN U N IV ERSI T Y O F CH IN A

No .3 201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A JY012);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90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0XN J001)

地方政府支出规模、

支出结构与区域经济收敛

贾俊雪 余芽芳 刘 静

[摘要] 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就1985—2009年间我

国省级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影响的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相关性后,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具有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收敛,农业支出比重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教科卫支出比重提高同样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并不显著,社会保障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提高则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同样并不显著,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跨时和跨地区差异。

[关键词]

 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经济收敛

[作者简介] 贾俊雪: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余芽芳: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刘静: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讲师(北京10087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高

速增长的态势,但与此同时,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差异性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日益成为制

约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

。因此,深刻揭示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成因,从而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着力点,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为我国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林毅夫、刘培林在考察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进而对区域经济收敛影响的基础上指出,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

差异的影响至关重要。[2]

王小鲁、樊纲则认为,资

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和配置、

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是我国区域间经济差异变动趋势的主要推动力。[3]

徐现祥、舒元详细考察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的影响,认为物质资本主导着

我国区域经济的趋同与差异。[4]

郭庆旺、贾俊雪利用趋同核算分析框架考察了各种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贡献,认为引发区域经济差异增大的主要因素为劳动力市场表现、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技术扩散引发的趋同效应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差异

缩小。

[5]

上述研究有助于澄清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

差异的主要动因,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都忽略了地方政府行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改

104—

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财政分权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地方政府在政府纵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2009年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0.1%),成为地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6]但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分权水平以及过分强调GDP的干部考核和选拔体系也导致地方政府行为极度扭曲,成为目前我国诸多经济问题的重要根源。[7]事实上,王永钦等认为,我国的财政分权化改革总体上强化了地区间竞争,且由于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在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财力上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因而从中获取了更大的增长绩效。[8]张晏和龚六堂对我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也发现,较中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更能获得财政分权的积极效应,这加剧了地区差距。[9]不过,这些研究并没有明确给出关于地方政府行为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具体经验证据。

本文以1985—2009年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系统考察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的影响,深刻揭示地方政府在我国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仅估算了一个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而且考虑到地区经济增长可能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空间相关性,还特别估算了一个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为了更好地校正内生性问题以增强本文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我们分别利用异方差和自相关有效的两步广义矩估计(HAC-GMM)以及阿雷拉诺、博韦尔(Arellano and Bover)[10]和布伦德尔、邦德(Blun-dell and Bond)[11]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Sy stem GMM)方法估算了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此外,为了深入揭示不同地区地方政府的行为差异以及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影响,我们还特别考察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区域经济收敛效应的跨地区和跨时差异。

二、计量模型设定及数据描述

本节首先依据已有理论文献与中国现实给出计量模型设定,然后对本文使用的数据进行简要统计描述。

(一)计量模型设定

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风俗习惯等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难以准确度量的因素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校正这种异质性带来的估算偏误,本文在萨拉-伊-马丁(Sala-i-M artin)[12]以及郭庆旺、贾俊雪[13]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如下形式的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

g it=βLn(y it)+γLg it+λLg it×Ln(y it)

+φX it+ηi+ηt+εit(1)其中,g it为实际人均GDP的五年移动平均增长率,y it为期初实际人均GDP,参数β捕捉了经济收敛情况:β<0意味着区域经济为收敛的,否则为发散的。Lg it为地方政府支出变量,我们不仅考虑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用财政支出比率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值度量),还特别考虑了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用农业支出、文教科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加以度量。同时,引入地方政府支出变量与期初实际人均产出的交互项[Lg it×Ln(y it)]以捕捉地方政府支出行为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若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地方政府支出行为有助于区域经济收敛,反之则不利于区域经济收敛。X it为控制变量,ηi为个体效应,ηt为时间效应,εit为误差项。

对于控制变量X it,依据已有文献与中国现实,我们主要考虑如下变量:(1)物质资本投资比率即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值;(2)人力资本投资,用普通初、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占劳动力人数比重加以度量;(3)所有制结构,用国有单位职工数占劳动人数的比重加以度量;(4)经济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值加以度量;(5)工业化程度,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加以刻画;(6)劳动力变量,用劳动力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值加以刻画,以反映劳动力市场表现包括就业率、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影响。

(1)式给出的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是一个静态模型(记作模型1),但现实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取决于当前因素,还与过去因素有关。这意味着静态模型可能存在着动态数据结构引发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导致参数估计的有偏和非一致性[14][15]。而且,资源流动和贸易交往也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相互影响,这种空间相关性同样会因内生性问题而导致估算结果有

105

偏。为了更好地校正内生性问题,我们进一步考虑如下形式的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记作模型2):

g it =φg it -1+ρW g it +βLn (y it )+γLg it +

λLg it ×Ln (y it )+φX it +ηi +ηt +εit

(2)

其中,W 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地理相邻空间

权矩阵设定,即依据两个省份是否有共同边界来设定:第i 个省份和第j 个省份若有共同边界则

权重设为1,否则为0,在具体估算过程中,将空间权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矩阵每行元素的总和等于1。

(二)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的是1985—2009年间我国29个省

份的面板数据。

①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表1给出主要经济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表1

主要经济变量的统计描述

1985—2009年

1985—1993年1994—2009年变量

全部东部中部西部全部东部中部西部全部东部中部西部人均产出增长率0.09(0.01)0.09(0.01)0.08(0.01)0.08(0.01)0.06(0.02)0.07(0.03)0.05(0.01)0.05(0.02)0.11(0.02)0.10(0.01)0.11(0.001)0.11(0.02)

地方财政支出比率

0.17

(0.15)0.18

(0.23)0.12

(0.02)0.18

(0.05)0.17

(0.16)0.18

(0.26)0.12

(0.02)0.19

(0.05)0.16

(0.14)0.17

(0.22)0.11

(0.01)0.17

(0.05)农业支出比重0.07

(0.03)0.05

(0.03)0.07

(0.02)0.10

(0.001)0.08

(0.03)0.06

(0.03)0.07

(0.01)0.12

(0.01)0.07

(0.02)0.05

(0.02)0.06

(0.02)0.08

(0.01)文教科卫支出比重

0.23(0.04)0.23(0.07)0.24(0.02)0.24(0.02)0.24(0.05)0.23(0.07)0.25(0.02)0.25(0.02)0.23(0.05)0.23(0.07)0.24(0.01)0.23(0.02)社会保障支出比重

0.06

(0.03)0.04

(0.04)0.08

(0.02)0.05

(0.02)0.05

(0.05)0.02

(0.01)0.08

(0.08)0.03

(0.01)0.07

(0.03)0.04

(0.04)0.08

(0.01)0.05

(0.02)行政管理支出比重

0.11(0.04)0.08(0.04)0.11(0.02)0.13(0.04)0.10(0.03)0.07(0.04)0.11(0.02)0.12(0.02)0.11(0.04)0.08(0.04)0.10(0.10)0.13(0.05)

物质资本投资比率

0.35

(0.05)0.36

(0.04)0.29

(0.02)0.36

(0.07)0.29

(0.06)0.32

(0.05)0.25

(0.25)0.29

(0.07)0.41

(0.06)0.38

(0.05)0.33

(0.03)0.41

(0.08)人力资本投资

0.04(0.01)0.05(0.01)0.05(0.01)0.04(0.01)0.01(0.01)0.02(0.01)0.01(0.01)0.01(0.01)0.08(0.02)0.07(0.02)0.07(0.02)0.05(0.02)

劳动力变量0.13

(0.07)0.17

(0.09)0.12

(0.04)0.10

(0.03)0.16

(0.09)0.20

(0.12)0.13

(0.06)0.12

(0.04)0.11

(0.06)0.15

(0.08)0.10

(0.03)0.09

(0.03)国有企业职工比重0.70

(0.09)0.64

(0.09)0.73

(0.04)0.79

(0.05)0.75

(0.08)0.71

(0.08)0.75

(0.03)0.81

(0.08)0.68

(0.11)0.61

(0.10)0.72

(0.04)0.78

(0.04)工业化程度

0.37(0.08)0.41(0.10)0.37(0.06)0.32(0.03)0.37(0.09)0.41(0.13)0.37(0.06)0.31(0.03)0.38(0.07)0.40(0.10)0.37(0.07)0.33(0.03)

经济开放度

0.25

(0.37)0.50

(0.51)0.08

(0.02)0.08

(0.03)0.21

(0.48)0.45

(0.74)0.07

(0.02)0.06

(0.02)0.27

(0.34)0.54

(0.41)0.09

(0.03)0.09

(0.03)

注:括号内的数值代表标准差,其他的为均值。

106—①我国目前除港、澳、台外共31个省份,由于重庆成为直辖市时间较短,我们将重庆市的数据加入四川省来考虑。此外,由于数据问题,我们也没有考虑西藏自治区。这样,我们主要考虑29个省份。其中东部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省份包括内蒙古、四川、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由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在整个样本期

内,我国地区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但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体现在人均产出增长率均值为9%,标准差为1%。其中,东部地区增长最快,中西部地区增长及其差异性较为接近。具体到不同时期,情况有所不同:1985—1993年即财政承包制期间,地区经济增长较慢且差异性较大;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则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但差异性也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我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地方财政支出比率的样本均值为0.17,标准差为0.15),其中中部地区政府支出规模较小;文教科卫支出比重最高,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次之,农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较小。东、中、西部地区以及不同的子样本期内,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有所不同,但整体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与收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本文不仅要澄清这些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试图从中观察出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是否科学合理,进而提出改革建议。

三、实证结果

本节首先给出静态模型的估算结果,然后给出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估算结果(见表2),并依据这些结果考察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的影响。

(一)静态模型估算结果

表2中的模型1a和1b给出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经济收敛效应的静态模型估算结果。其中,模型1a是为了校正省份异质性带来的估算偏误而采取的固定效应模型。但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的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内生性问题。原因在于,样本期内一些地区异质性因素也会发生明显改变,因此,估算结果可能会因遗漏变量问题而存在明显偏差。为此,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进一步校正内生性问题。模型1b给出相应的H AC-GMM估算结果,其中物质资本投资比率、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变量、工业化程度、经济开放度和地方财政支出比率及其与期初人均产出的交互项设定为内生变量,并以这些变量的滞后1期作为工具变量。由H ansen过度识别检验可知,我们构造的工具变量总体上是有效的。

表2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经济收敛性效应的估算结果

解释变量

静态模型估算结果动态空间模型估算结果模型1a

(固定效应)

模型1b

(H AC-G M M)

模型1c

(固定效应)

模型1d

(HA C-G M M)

模型2a

(系统G M M)

模型2b

(系统G M M)

常数项

1.07

(0.079)***

0.997

(0.136)***

0.495

(0.038)***

0.542

(0.062)***

L.因变量————

0.646

(0.021)***

0.728

(0.028)***

因变量的空间滞后项————

0.133

(0.022)***

0.032

(0.021)

期初人均产出(取对数)

-0.12

(0.010)***

-0.119

(0.010)***

-0.120

(0.017)***

-0.122

(0.020)***

-0.061

(0.005)***

-0.068

(0.01)***

财政支出比率

0.13

(0.084)

0.196

(0.099)**

——

0.049

(0.037)

财政支出比率×人均产出

-0.02

(0.009)**

-0.026

(0.010)***

——

-0.008

(0.004)**

107

续前表

解释变量

静态模型估算结果动态空间模型估算结果

模型1a

(固定效应)

模型1b

(H AC-GM M)

模型1c

(固定效应)

模型1d

(HAC-G MM)

模型2a

(系统GM M)

模型2b

(系统G MM)

农业支出比重——

0.467

(0.815)

-0.034

(1.124)

0.617

(0.356)*

文教科卫支出比重——

0.765

(0.364)**

0.949

(0.459)**

0.043

(0.161)

社会保障支出比重——

0.269

(0.569)

0.853

(0.959)

-0.242

(0.248)

行政管理支出比重——

-1.034

(0.435)**

-1.266

(0.611)**

-0.236

(0.191)

农业支出比重×期初人均产出——

-0.087

(0.106)

-0.022

(0.145)

-0.092

(0.046)**

文教科卫支出比重×期初人均产出——

-0.092

(0.047)*

-0.127

(0.066)*

-0.002

(0.021)

社会保障支出比重×期初人均产出——

-0.026

(0.074)

-0.104

(0.128)

0.039

(0.032)

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期初人均产出——

0.140

(0.056)**

0.183

(0.089)**

0.033

(0.025)

物质资本投资比率

0.10

(0.011)***

0.096

(0.011)***

0.141

(0.015)***

0.124

(0.023)***

0.018

(0.005)***

0.037

(0.008)***

国有单位职工比重

-0.00

(0.018)

-0.000

(0.019)

0.000

(0.029)

-0.060

(0.057)

-0.016

(0.008)**

-0.024

(0.013)*

经济开放度

-0.01

(0.004)**

-0.014

(0.007)**

-0.008

(0.004)*

-0.042

(0.035)

-0.003

(0.002)**

-0.004

(0.002)**

工业化程度

0.03

(0.029)

0.017

(0.035)

0.108

(0.040)***

0.204

(0.062)***

0.044

(0.013)***

0.058

(0.017)***

劳动力变量

-0.05

(0.037)

-0.039

(0.042)

-0.163

(0.111)

-0.366

(0.294)

0.033

(0.017)**

-0.010

(0.049)

人力资本投资

0.14

(0.044)***

0.149

(0.047)***

0.054

(0.052)

0.166

(0.124)

0.080

(0.019)***

0.031

(0.023)

A rellano-Bond AR

(1)检验

————-5.95***-3.52***

A rellano-Bond AR

(2)检验

————-0.67-1.13 Hansen过度识别检验—86.8—111.7771.9418.0

样本数493403315315493318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置信度上显著,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差,模型2a和2b中的标准差为Robust标准差,“—”表示模型不包含该变量,L.为1阶滞后算子。

108

对比模型1a和1b可以看出,当利用工具变量法校正了解释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后,估算结果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事实上,模型1b 的估算结果表明,1985—2009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收敛性,体现在期初人均产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增加不仅有助于地区经济增长,也有助于区域经济收敛,表现在地方财政支出比率及其与期初人均产出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正值和负值,且具有较好的统计显著性。

进一步,我们考察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模型1d给出相应的H AC-GMM估算结果。其中,物质资本投资比率、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变量、工业化程度、经济开放度以及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变量及其与期初人均产出的交互项设定为内生变量,并以这些变量的滞后1期作为工具变量。相应的H ansen检验表明,模型设定同样是可取的。模型1d的估算结果表明,文教科卫支出比重提高不仅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显著促进区域经济收敛;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提高的影响则恰恰相反,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农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的影响并不显著。

(二)动态空间模型估算结果

静态模型(1)由于忽略了动态数据结构以及空间相关性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因而可能存在较大的估算偏误。为此,我们进一步利用阿雷拉诺、博韦尔[16]和布伦德尔、邦德[17]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方法估算了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2)。我们将物质资本投资比率、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变量、工业化程度、经济开放度以及地方政府支出变量及其与期初人均产出的交互项设定为前定变量。①H ansen检验以及Arellano-Bond AR(1)和AR(2)的检验表明,模型2a和2b的设定总体较为可取。

由模型2a和2b可知,滞后1期因变量的回归系数具有很好的统计显著性,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空间外溢效应但显著性不够稳健,体现在因变量空间滞后项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但在模型2b中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物质资本投资以及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投资同样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显著性不够稳健,经济开放则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影响较弱,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则较为模糊。

与静态数据模型估算结果有所不同,地方财政支出比率的回归系数虽仍为正值但并不显著,地方财政支出比率与期初人均产出交互项的回归系数虽仍为负值但影响力度和显著性均明显有所减弱。这表明,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相关性后,我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具有显著影响,但有助于区域经济收敛。对于地方政府支出结构而言,由模型2b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支出比重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教科卫支出比重提高同样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并不显著,社会保障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提高则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同样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财政总支出以及农业支出等经济性支出和文教科卫等社会性支出方面采取了显著的互补性竞争策略,导致地方政府支出行为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18][19],从而有助于区域经济收敛。但在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支出方面则采取了替代性竞争策略[20][21],从而对区域经济收敛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经济收敛效应的

跨地区与跨时差异

鉴于我国不同地区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本节进一步将整个样本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部分,考察我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经济收敛效应的跨地区差异。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两

109

①我们也尝试将这些变量分别设定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但估算结果相对较差。由于两步系统GM M存在较为严重的有限样本偏差,本文采用的是一步系统GM M。关于系统GM M的详细介绍,请参阅S.Bond.“Dy namic Pan el Data M odels:A Guide to M icro Data M ethods and Practice”.W orking Paper09/02,Institute for Fiscal S tudies,London,2002.

次重大变革,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财政承包制改革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财政承包制改革确定了地方政府“剩余占有者”的地位,使额外增长的税收大部分归地方政府支配;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扭转中央财政在财政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具有较为明显的集权特色。那么,这两次重大体制变革对我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及其经济收敛效应具有怎样的影响?显然,澄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财政管理体制变革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为此,我们将整个样本期划分为1986—1993年和1994—2009年两个子样本期,考察我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经济收敛效应的跨时差异。表3给出相应的系统GMM估算结果。

表3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经济收敛效应的跨地区和跨时差异

解释变量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1985—1993年间1994—2009年间

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影响模型财政支出比率

0.087

(0.030)***

-1.850

(0.542)***

1.042

(0.262)***

-0.013

(0.129)

-0.059

(0.060)财政支出比率×期初

人均产出

-0.014

(0.003)***

0.225

(0.075)***

-0.151

(0.035)***

0.003

(0.020)

0.003

(0.006) Hansen过度识别

检验

313.18203.20198.59110.16663.28

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影响模型农业支出比重

1.939

(1.064)*

6.134

(0.883)***

0.566

(0.728)

-2.889

(0.000)***

0.436

(0.375)文教科卫支出比重

-0.950

(0.354)***

-3.111

(0.609)***

0.302

(0.799)

(dropped)

0.088

(0.170)社会保障支出比重

-0.016

(0.433)

-0.802

(0.687)

1.188

(0.806)

(dropped)

-0.016

(0.258)行政管理支出比重

0.751

(0.784)

3.842

(0.807)***

0.202

(0.298)

(dropped)

-0.251

(0.197)农业支出比重×期初

人均产出

-0.248

(0.126)**

-0.820

(0.115)***

-0.068

(0.095)

(dropped)

-0.068

(0.049)文教科卫支出比重×

期初人均产出

0.131

(0.041)***

0.424

(0.082)***

-0.050

(0.108)

0.131

(0.000)***

-0.007

(0.022)社会保障支出比重×

期初人均产出

0.014

(0.052)

0.112

(0.088)

-0.159

(0.109)

(dropped)

0.011

(0.03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

期初人均产出

-0.064

(0.092)

-0.468

(0.101)***

-0.017

(0.043)

(dropped)

0.034

(0.025) Hansen过度识别检验108.8897.76104.39205.26384.94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置信度上显著,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差,dropped意味着因多重共线性而被删除。限于篇幅,略去了控制变量的估算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增加对经济增长与收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增加对经济增长与收敛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全国情况相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业支出比重增加对经济增长与收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的是,文教科卫支出比重显著抑制了经济增长与收敛,而且中部地区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有助于经济增长与收敛,西部地区政府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收敛则不具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自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伴随着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的总体弱化[22],地方政府支

110

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的影响总体上并不显著。这表明,具有较强财政集权特色的分税制改革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原因很可能在于,收入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不合理的中央转移支付结构致使我国地方财力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制约了地方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23],不利于区域经济收敛。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1985—2009年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矩估计的方法系统考察了我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扩大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的影响及其跨地区和跨时差异。

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相关性后,我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扩大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具有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收敛,农业支出比重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教科卫支出比重提高同样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并不显著,社会保障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提高则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同样并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我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跨地区和跨时差异:东西部地区政府支出规模扩大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中部地区政府支出规模扩大则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东中部地区农业支出比重提高对经济增长与收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教科卫支出比重提高则显著抑制了经济增长与收敛,西部地区政府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收敛则不具有显著影响;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伴随着地方财政支出竞争的总体弱化,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影响的显著性明显减弱。

上述结论对于规范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实现地方政府职能优化,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中央政府应积极深化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安排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优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促进地区间财力更加均衡。同时也应积极鼓励在地区之间开展良性竞争,以充分发挥财政竞争机制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更好地矫正地方政府扭曲性行为。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转型的地区差距分析》,载《经济研究》,1998(10);贾俊雪、郭庆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周业安、章泉:《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载《经济研究》,2008(1)。

[2] 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4)。

[3]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载《经济研究》,2004(1)。

[4]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载《经济学(季刊)》,2004(3)。

[5][13]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因素贡献分析》,载《财贸经济》,2006(2)。

[6] L in,Justin Yifu a nd Liu,Zhiqiang.“Fiscal Decentr alizatio n a nd Eco no mic G ro w th in China”.Economic De-ve 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0,49;Jin,Hehui,Qian,Yingyi and B.R.Weinga st.“Reg io nal Decentraliza tion and F iscal I ncentives:Federalism,Chinese S ty le”.Stanfo rd U niver sity Wo rking Paper,2001;朱恒鹏:《分权化改革、财政激励和公有制企业改制》,载《世界经济》,2004(12);贾俊雪、郭庆旺:《政府间收支责任安排的地区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6)。

[7][8] 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载《经济研究》,2007(1)。

[9] 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载《经济学(季刊)》,2006(1)。

[10][14][16] A rellano,M.,and O.Bove r.“A nother Loo k at the Instrumental V ariable Estimatio n of Er ro r-Components M o dels”.J 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

[11][15][17] Blundell,R.and S.Bo nd.“Initial Co nditions and M o ment Restrictions in Dy namic Panel Data

111

M o dels”.J ournal o f Econometrics,1998,87.

[12] X.Sala-i-M artin,X.“T he Classical A pproach to Convergence A nalysis”.The Economic J ournal,1996,106.

[18][20] 李涛、周业安:《中国地方政府间支出竞争研究》,载《管理世界》,2009(2)。

[19][21][22] 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财政支出竞争与地区经济增长》,载《管理世界》,2009(10)。

[23] 郭庆旺、贾俊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载《世界经济》,2008(9)。

The Size and Composi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nvergence in China

JIA Jun-x ue,YU Ya-fang,LIU Jing

(China F inancial P olicy Research Center,Renmin U niver sity o f China,Beijing100872)

Abstract:Based on Chinese province-level panel data for the period1985-2009,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s of local g overnment ex penditure size and co mpo sition on regio nal economic convergence.We find that local government ex penditure size and the share of ag ricultural ex penditure have sig nificant ro le s in reducing regio nal eco nom ic disparity,w hile the share of o ther expenditure has no sig nificant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ic co nverg ence.Lo cal go vernment expenditure size and com po sitio n have ob-vious different effects on regional eco nomic co nverg ence in eastern,middile and w est reg ions and in dif-fe rent periods.

Key words:lo 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size;local go vernm ent ex penditure composition;reg ional e-co nom ic convergence

(责任编辑 武京闽)

112

2010-2011年中国政府支出构成比例 分析

我国政府支出构成比例 公共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其国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将以各种形式和渠道筹集的公共资金进行有计划再分配的过程。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以及各类支出在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以下给出2010年与2011年我国政府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及比重数据表来分析说明我国政府支出构成比例变化情况。 我国政府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及比重(2010年) 单位:亿元 项目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总计89874.16 102.91% 一般公共服务9337.16 10.39% 外交269.22 0.30% #对外援助136.14 0.15% 国防5333.37 5.93% 公共安全5517.70 6.14% #武装警察933.84 1.04% 教育12550.02 13.96% 科学技术3250.18 3.62% 文化体育与传媒1542.70 1.72% 社会保障和就业9130.62 10.16% 医疗卫生4804.18 5.35% 环境保护2441.98 2.72% 城乡社区事务5987.38 6.66% 农林水事务8129.58 9.05% 交通运输5488.47 6.11% #车辆购置税支出1541.82 1.72%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3485.03 3.88%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1413.14 1.57% 金融监管支出637.04 0.71%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1132.54 1.26% 国土气象等事务1330.39 1.48% 住房保障支出2376.88 2.64% 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1171.96 1.30% 国债付息支出1844.24 2.05% 其他支出2700.38 3.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Chapter 3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1、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费用类别(职能):经济建设类、社会文教类、国防支出类、行政管理类、其他支出按支出的功能(我国现行的分类)设置三级科目: 类(综合反映类级科目是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款(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项(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 (2)按支出的经济分类(我国现行的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 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补偿方式有税收和国债。 按支出的经济分类设置两级科目:类、款 (3)按财政支出经济活动的关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 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目录 一、引言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 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 五、参考文献

一、引言 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 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 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复习题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提出公共支出规模不断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 ①皮科克②马斯格雷夫③萨缪尔森④瓦格纳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 ①财政支出不会出现突然上升 ②只有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才会急剧上升 ③财政支出总是按比例增长 ④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按比较增长 3.发展阶段增长论提出,在经济发展中期,() ①转移支出会减少②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上升 ③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下降 ④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不变 4.控制公共支出增长总量的基本前提是() ①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②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

③确定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④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5.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长的总量的确定,从根本上讲() ①要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来确定 ②要看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③要由财政收入的总量来确定 ④要根据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来确定 6.当财政收不抵支或有赤字、国债时,() 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③财政分配的数量不能超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④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7.当财政支出弹性小于1时,() ①反映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NP的增长 ②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GNP的增长 ③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④反映财政支出与GNP同步增长 8.一般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中()

①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大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小 ②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小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③购买支出比重小而转移支出比重大 ④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9.边际财政支出倾向是指() ①财政支出/GNP增加额②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③财政支出增加额/GNP增加额④财政支出增加额/财政收入 10.在公有制度社会制度下,如果一国同时选择了计划经济制度,() ①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投资可能占较低比重 ②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社会福利支出可能占较大比重 ③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投资可能占较大比重 ④财政支出结构中的转移支出可能占较大比重 11.政府转移支出的实现() ①需要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物 ②不需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物 ③需要进行社会产品的交换 ④是财政资金的有偿转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变化情况和原因)一、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并按照其分类指标进行研究:一是经济建设费,它是一种生产性支出,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可以提高私人的产出能力;二是社会文教费,形成了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国防费,该支出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安全的消费需要,是保卫国家安全及形成和平建设环境所不可或缺的支出;四是行政管理费,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五是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税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等 二、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附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下降到2005年的27.5%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分析

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分析 班级:11财务管理 学号:1102121012 姓名:李安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支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而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2008年以来, 中央政策的重心定位于如何全面落实此前提出的社会政策目标上,由此,十一五时期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经济建设支

出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 各级财政部门支出重点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 并配合以社会安全网的制度建设, 致力于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日趋合理,政府尤其重视民生方面的支出力度,如社会保障支出、公共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等。 财政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与市场机制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的费用占比偏高,我国的财政支出大量的投入与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忽视对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特别是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的提供,为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对财政支出进行优化。 当然伴随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在财政支出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目前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以及财政支出规模水平几乎已经定形,然而,对于中国这类经济正处于发展中而且经济体制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以及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水平,仍有待探索和研究。当前来看,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中国当前的关键,还是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其中要做好四个环节:一是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把政府不该管的事务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换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二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全面贯彻实施《行政可许法》,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使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三是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为了进一步解决财政支出方面的相关问题,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做法有: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这方面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①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有些补贴如近年来由国家统一出台的肉食、副食品、粮食等价格补贴,已经成为职工收入的组成部分,要结合工资改革将这部分“明补”改为工资。②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一般地讲,事业单位按其服务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性的、准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③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从理论上讲,财政分配是为政府履行其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其中确保政府机器的正常运转是财政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发言稿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 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 3.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均。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的财财政收入由49.5%增加到54.1%,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却由50.5%下降到45.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央的财政支出却是呈下降趋势的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财权过少,民生政策资金不足的现状。这样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收入而置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于不顾,从而削弱中央政府方针政策的有效性。 4.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很低。 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1.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财政支出外国经验的借鉴 一:财政立法经验 (一)美国: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实行双模式下的双轨制政府采购 (二)英国:物有所值和充分竞争为价值核心的政府采购制度 (三)韩国:与国际接轨,建立“集中、分散”并存的政府采购模式 要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财政支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之道,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1.制定《财政基本法》,实现对财政支出的统筹指导;出台《财政收支划分法》,合理界定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2.完善《预算法》,引入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方式,严格预算审批机制;出台 《财政转移支付法》,健全转移支付模式,统一转移支付的计算标准和口径。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协调《政府采购法》和《指标投标法》的冲突,健全政府投资 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政府投资决策审批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4.完善财政支出监督法律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提高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采购问题 政府采购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邹梦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指导老师:周游 班级:国贸双语05级 姓名:邹梦 学号: 40502035 日期: 2007年12月12日 西南财经大学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职能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的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特征。 关键字: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结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具有普遍性。各国财政支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财政支出绝对数量于动态相对量的名义增长和实质增长比较明显。例如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35年的 9.3%到1990年的21%:财政支出总量,1935年的64.12亿美元1990年的11518.48亿美元,除去物价因素财政支出绝对增长为180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图一所示)。财政支出额从改革开放初的1122.09亿元,到2004年的28486.89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近26倍,平均每年增长1052.49亿元,特别是1996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名义年均增长超过10%(1991-1996的高增长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于同期的GDP名义增长率相比,平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最高,高达17.3个百分点。为了消除支出增长种的价格因素对变化的影响,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进行了通胀缩减,从缩减后的增长率看,财政支出的增长也是快速的。1998-2002年期间财政支出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9%。 图一

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年名义利率=1.2%×12=14.40%,年有效利率=(1+1.2%)12-1=15.39%。 2.D 【解析】利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并随之变动。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情况、借出资本的风险、通货膨胀、借出资本的期限长短等都是影响利率的因素。 3. B 4.C 【解析】A选项是财务可持续的基本条件,而财务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在整个运营期间,允许个别年份的净现金流量出现负值,但各年累计盈余资金不出现负值”。 5.D 【解析】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包括确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和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6.C 7.B 8.B 【解析】财务净现值必须首先要确定一个符合经济现实的基准收益率。

【解析】根据我国企业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利息备付率不宜低于2,偿债备付率不宜低于1.3。 10.C 【解析】计件工资属于可变成本。 11.D 【解析】投资、经营成本、营业收入和税金是构成技术方案现金流量的基本要素。 12.B 【解析】以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技术方案资本金总额的20%。 13.B 14.A 【解析】设备的经济寿命是由设备维护费用的提高和使用价值的降低决定的。 15.B 【解析】承租人对租用设备无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故不能用于抵押贷款。 16.C 【解析】双向型指在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又降低产品成本,这是提高价值最为理想的途径。 17.C 【解析】在保证工程和质量、不违反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下,经济合理是选择新技术方案的主要原则。 18.D 【解析】C甲=400+0.6×800=880(万元),C乙=5004-0.4×800—820(万元),C甲>C乙,选费用小的方案,故应引进乙生产线。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职能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的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特征。 关键字: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结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具有普遍性。各国财政支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财政支出绝对数量于动态相对量的名义增长和实质增长比较明显。例如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35年的 9.3%到1990年的21%:财政支出总量,1935年的64.12亿美元1990年的11518.48亿美元,除去物价因素财政支出绝对增长为180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图一所示)。财政支出额从改革开放初的1122.09亿元,到2004年的28486.89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近26倍,平均每年增长1052.49亿元,特别是1996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名义年均增长超过10%(1991-1996的高增长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于同期的GDP名义增长率相比,平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最高,高达17.3个百分点。为了消除支出增长种的价格因素对变化的影响,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进行了通胀缩减,从缩减后的增长率看,财政支出的增长也是快速的。1998-2002年期间财政支出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9%。

图一 二、理论回顾: 为了寻求影响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对各国人士与研究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具有长期的影响,并已成为财政支出规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最早对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长进行研究,并提出这种现象已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19世纪德国的社会政策财政论的代表人物瓦格纳。瓦格纳在对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及美国、日本的公共部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他认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政治因素是国家活动规模扩大的结果,而工业化、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公共支出呈现出一种总不断上升的长期性趋势,并认为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活动规模扩大的需要,表现在对政府保护与管理服务方面的需求的豁达,对政府干预经济及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的扩大,以及对具有极大的外部经济效益,但由于种种原因,私人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经营的建设项目,也要求政府接管或直接进行经营,这些都将引起公共支出的增长。同时,随着国民收入的改善,人们对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公共产品及混合产品的需求会上升,这也将促使公共支出的增长。尽管瓦格纳并未对公共支出总量增长与规模确定的全部原因进行分析,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瓦格纳的研究成果已为众多国家的财政支出实践所证实,并被称为“瓦格纳法则”,这一法则对以后的经济学家对公共支出增长规律的研究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发展阶段增长论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分析 会计3班文松 2012124333 摘要: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持政府职能的财政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总体概括。它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我国财政支出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现在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变动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表2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年份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1978 64.8 13.1 14.96 4.71 3.16 1980 58.22 16.2 15.77 6.15 3.66 1985 56.26 20.38 9.56 8.53 5.27 1990 44.36 23.92 9.41 13.44 8.86 1991 42.18 25.09 9.75 12.22 10.75 1992 43.1 25.92 10.1 12.38 8.5 1993 39.52 25.38 9.17 13.66 12.26 1994 41.32 25.92 9.51 14.63 8.61 1995 41.85 25.74 9.33 14.6 8.47 1996 40.74 26.21 9.07 14.93 9.04 1997 39.5 26.74 8.8 14.72 10.24 1998 38.71 27.1 8.7 14.8 10.7 1999 38.4 27.6 8.2 15.3 10.5 2000 36.19 27.6 7.6 17.42 11.19 2001 34.22 27.6 7.6 18.6 12 2002 30.26 26.87 7.74 18.6 16.53

(完整word版)财政学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习题集..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单选题 1、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 )设置三级科目。 A.支出功能 B.行业用途 C.政府职能 D.经济性质 【答案】A 2、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的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 )。 A.具体事项 B.职能活动 C.收入数量 D.资金转移 【答案】B 3、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划分标准是( )。 A.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 B.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C.财政支出的规模 D.支出的具体用途 【答案】B 4、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 )。 A.税收 B.国债 C.收费 D.贷款 【答案】A 5、公式:1 1 1(%)----=?= ?n n n n G G G G G G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A 6、公式 (%) (%)GDP G E g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B 7、公式 GDP G MGP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 C 8、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年)按支出功能设置三级科目,没有设置的科目级别是( )。 A.类级 B .款级 C.目级 D.项级

【答案】C 9、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下列不产生效益的是()。 A.经常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利息支出 D.净贷款 【答案】C 10、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项目的是()。 A.公务员的工资人员经费 B.公用经费 C.资本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答案】C 11、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项目是()。 A.办公费 B.人员工资 C.基建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答案】C 12、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税收,另一种是()。 A.收费 B.投资利息收 C.国债 D.贷款 【答案】C 13、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捐赠支出 D.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答案】C 14、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补助支出 B.捐助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答案】D 15、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补助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债务利息 【答案】A 16、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财政补贴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A 17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债外,主要来自()。 A.税收 B.使用费 C.国债 D.投资利息 【答案】A 18、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补助支出 D.国防支出【答案】C 19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修建铁路工程支出 B.国防支出 C.文化教育卫生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D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作业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提出公共支出规模不断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 ①皮科克②马斯格雷夫③萨缪尔森④瓦格纳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 ①财政支出不会出现突然上升 ②只有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才会急剧上升 ③财政支出总是按比例增长 ④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按比较增长 3.发展阶段增长论提出,在经济发展中期,() ①转移支出会减少②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上升 ③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下降 ④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不变 4.控制公共支出增长总量的基本前提是() ①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②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 ③确定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④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5.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长的总量的确定,从根本上讲() ①要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来确定 ②要看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③要由财政收入的总量来确定 ④要根据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来确定 6.当财政收不抵支或有赤字、国债时,() 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③财政分配的数量不能超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④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7.当财政支出弹性小于1时,() ①反映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NP的增长 ②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GNP的增长 ③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④反映财政支出与GNP同步增长 8.一般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中() ①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大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小 ②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小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③购买支出比重小而转移支出比重大 ④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9.边际财政支出倾向是指() ①财政支出/GNP增加额②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③财政支出增加额/GNP增加额④财政支出增加额/财政收入 10.在公有制度社会制度下,如果一国同时选择了计划经济制度,() ①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投资可能占较低比重 ②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社会福利支出可能占较大比重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班级:0315202 学号:051510107 姓名:高天翼 摘要:财政支出是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政府职能的财政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总体概括。它对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我国财政支出进行研究是必要的。现在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分析。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从1978到2010财政支出结构比例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原因 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