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的人才观.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

2008年05月08日 09:04:24 来源:光明日报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人才观是以“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

伴随着人类及个体的本质力量或人的才能的不断生成与升华的历史,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一代又一代人才推动着社会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应当成为个人、群体、社会和政府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在于明确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依靠人才、人才推动发展尤为突出。

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谈科学人才观时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及其作用的紧密联系来加以阐发的,并由此构成了科学人才观最主要的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小康社会,人才为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这些重要论述,应当成为我们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这一重要含义的基本认识,而且还可以说以人才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人才保证与广泛智力支持,以人才为本作为一种人即主体的自觉而能动的力量是作用于科学发展观始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才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的,社会全面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条件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内在统一的新发展观或新价值观,就是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是由人来作为并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也体现了马克思说过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毛泽东提出的“三好”学生、“又红又专”,邓小平提出的“四化”干部、“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都是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

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社会生产的第一要素。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强化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中心内容,揭示了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要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为那些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没有学历和职务职称的人才开辟一条发展途径。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对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要深入研究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正确运用自主性开发、培养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和政策性开发等多种办法。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尊重人才的人格,尊重人才的个性,尊重人才的选择,尊重人才的需要,尊重人才的劳动,尊重人才的创造,使各类人才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有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要关心人才,带着感情来关心人才。要正确对待人才的正当利益和合理需要,关心人才的事业和利益,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帮人才之所困,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人才,保障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使科学人才观深入人心,为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逄淑涛/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人民日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民日报》 2003年12月29日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工作首

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要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又要高度重视人才在促进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要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发展,把人才强国战略化为自觉行动。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思想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思想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只有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促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才能有力推动人才工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才能开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人才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本报评论员)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徐颂陶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上任后第一年的工作中,提出了三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即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三观”中的“二观”,即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都是讲干部人才工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确政绩观也是科学人才观的一部分。

科学人才观由科学和人才观两个概念组成。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人才观就是对人才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观点。科学与人才观的结合,构成了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既是人才观,也是方法论,具体是指对人才的含义、标准、价值及其成长、使用、管理规律的根本看法,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人才问题上的根本表现,它将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为我们正确处理人才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关系、矛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和具体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和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什么是人才。这涉及人才的基本属性,是人才观的根本问题。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人才的这个定义,突出了人才的群众性及其劳动的创造性,打破了剥削阶级社会亲亲贵贵和英雄史观等传统观念,打破了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唯心论人才观,划清了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区别,是识人标准、选人视野、用人价值的重大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和群众观,有利于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可以成才。

第二,关于人才标准。在几千年的中国人才思想发展史上,曾经提出过各种各样的人才评价标准。有的重德,有的重智;有的强调内在素质,主张以德为先,德才兼优;有的强调尚能、尚功,主张能与功的统一。科学人才观汲取其中有益的营养,提出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主要标准的同时,强调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

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鲜明的标准,坚持了民主、法制、公开、公平的原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人才标准的原则,划清了与传统人才观的区别和界线。

第三,关于人才价值。科学人才观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突出了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从而把人才的价值提升到了时代的高度。这有利于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也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转移到了以人才资源开发为主,物质资源与人才资源并重的轨道上来。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人才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工作必须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位。认为要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抓好教育、培训和引导,又要抓好使用、关心和激励,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要尊重人才的权利,特别是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尊重学术技术领域里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努力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道路。

第五,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科学人才观认为,教育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和实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提高全体人民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辈出的重要前提。要着眼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包括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要加快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新路子。

第六,坚持人才开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内容。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开发必须实现人才培养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和机制目标的有机统一,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同时要兼顾和保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

第七,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科学人才观认为,完善的体制机制,是人才成长的重要环境,是人才工作的活力所在,也是育才、聚才、用才的保障。公平、竞争是科学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基石,要为所有人才提供机会公平、评价公平、使用公平和分配激励公平的环境条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保证,党委对人才工作要统一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体制机制的良性运行。

(作者是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

科学的人才观

2004-03-02 23:11:57 南方网综合

南方网讯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发展靠人才支撑,政绩靠人才创造。人才观与发展观、政绩观内在统一。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只有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才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科学的人才观,是当代共产党人继承和开拓党的伟大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本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历来十分重视人才。正是因为党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党才能吸引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党才有披荆斩棘的力量,从胜利走向胜利。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一定要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推动力量,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我们的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占人口和人力资源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产业、区域分布不够合理,这是人才队伍的现状。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充分开发人才资源,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去认识、去开发、去管理,我们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

人人都可以成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才,也为千千万万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新的天地。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每个人提供了日益广阔的活动空间,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择业自由的实现,为人的全面发展,自主成才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拥有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谁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

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衡量人才的标准是知识、能力和业绩,而不能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所有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具有开创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一个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编辑李炯)

科学人才观-概述

科学人才观,是对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育才聚才用才所必须坚持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符合人才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科学观念和正

确态度。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既是重要理论问题,又是重大实践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才能全面做好人才工作。要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科学人才观-需要的观念

树立和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最基本的观念。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当今世界,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惟有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开发,让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国的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为此,要克服有些领导未能真正把人才资源视为第一资源的旧观念,改变人才资源建设开发不力的状况。

树立和落实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内容。人才具有多样性、广义性、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群体性等特征,是个很广阔的概念。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拓展育才识才用才的范围,行行出状元。只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才。要以品德、知识、才能、业绩为标准和社会承认、业内认可衡量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人才对象的覆盖范围更广,接纳人才的社会包容度更大,为人人成才、争做贡献,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机会、条件。为此,要克服“名本主义”,改变单纯按资历、学历、职称、职务等论人才的片面观。

树立和落实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思想。这是科学人才观的重点。现在,全国高级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的5.5%,国际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山西高新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保险、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频频告急,能整合生产要素、有效运用社会资源、聚集人才积极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奇缺。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带动,山西人才队伍门类不齐全、梯次不合理、新老不衔接、素质不配套,已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把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摆在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要克服缺乏战略头脑的短浅落后人才观念,改变搞经济轻科技,搞科技轻人才,搞人才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做法。

树立和落实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主题。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必须培养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和领军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中人才比例还很弱。要采取切实措施,实现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创造条件,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做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充分发挥出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此,要克服忽视人才重要性的旧观念,改变培养计划不落实、创业条件不具备的现象。

树立和落实为人才创造优越环境的意识。这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措施。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以培养、留住、评价、激励、流动、使用为内容的政策、法规环境,营造为人才服好务、办实事,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拴人引才环境,营造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支持科研、鼓励创造、施展才智、建功立业的工作环境,营造互相理解、增强团结、彼此信任、真诚合作、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自由、发扬民主、反对垄断、敢于冒尖、勇攀高峰、生动活泼的学术环境。要克服对人才缺乏法制、制度保障,改变没有人情味的现象。

树立和落实人才工作协调发展、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人才观指导下的人才工作,必须是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根本任务,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坚持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一起抓;促进人才在地区、产业、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进一步做好农村、西部地区的人才工作;加强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和党外人才的培养;注意发挥离退休人才、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

树立和落实党管人才的观念。这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管人才,就是从宏观、从协调、从政策、从服务上进行管理;就是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资源建设利用规律,来制定好政策、整合好力量、创造好条件、营造好环境;就是按照管好管活的要求,把各类各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落实科学人才观走好三步棋

作者:孙建华文章来源:人民日报点击数:4307 更新时间:2006-12-12 8:55:42 站在“十一五”的起点上,确立人才开发新优势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如何落实科学人才观,不断增强人才开发的实效,应当建立识人、选人、引人、用人新机制。

准确把握人才开发关键环节。在识人环节须准确把握。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我们都可以看作是人才。在选人环节须破解人才结构性矛盾。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依然短缺,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精尖人才、基础实用型人才相对缺少。因此,我们应建立起广覆盖的人才库,善于发现、挖掘各方面的人才,吸引外地的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在引人环节须加大力度。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个人就业观念的理性化和经济实力的加速提升,为我们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用人环节须发挥最大效应。无论是通过政府调节还是市场机制,都应该体现为把各种资源配置到最佳位置。

科学理性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因专业、兴趣、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人才的丰富性。为科学合理使用人才,首先要对人才进行分类,建立科学的人才库,也即重点建设“五支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把人才分为尖端人才、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基础人才等阶梯层次,越往上专业性越强,科研能力越高,人数越少;越往下通用性越强,人数越多。按照这一分类标准进行摸底调查,建立起庞大的人才库,把人才配置到合理状态。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制定科学的人才分类使用办法,对于尖端人才要实现柔性流动;对

于高级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主要用待遇引人、事业留人;对于中级人才既要有引进,又要有意识地从自身队伍中选拔培养;对于基础人才则立足于自身培养,培养出大批的应用型人才,并给予锻炼机会往更高层次冲刺。再次,应建立人才战略储备机制,为满足当前和今后的人才需求,必须适度对专业人才进行储备,形成多元化、合理化的人才结构。

切实提高人才管理工作水平。科学完善的用人机制是提高人才管理水平的关键。管理好人才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则人尽其才。人不可能是全才,大多数人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人尽其才就要让人去做自己擅长的事、喜欢的事、熟悉的事。这里重点强调专业对口。如新毕业的学生,虽然缺乏实践经验,专业不很对口,但基础理论知识积累不少,实践一段时间应该能较快进入角色。二则才尽其用。实际工作中,本来是一些专业性、业务型的干部,但偏偏用到了管理岗位,结果处理不了人际关系,管理工作不到位,还荒废了业务能力,必须想方设法予以解决。三则胸怀宽广。这意味着既要让本地人才脱颖而出,更要大胆使用外来人才,唯才是用,唯才是举,形成公开赛马、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深刻认识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

作者: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姜辉执笔 深刻认识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各种自然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比重不断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智力密集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知识与人才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支点。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正在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同经济、科技的竞争能力紧密相连,而人才正日益成为核心的竞争力。人才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谁占据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应对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需要。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要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和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工作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事管理机制和制度。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继续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的大小、强弱,依赖于她的每一位党员、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个体反映整体,也影响整体,离开了个体能力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也无法增强,党的执政地位也难以巩固。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更好地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聚集各方面的人才,使我们的党不仅是党员人数众多的党,而且成为一个优秀人才聚集的党;不仅是群众基础广泛的党,而且成为各方面人才鼎力奋斗的党。唯有如此,我们的党才有能力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也为人的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充分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切实采取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才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才能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一个人才的潜能和价值,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准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自觉地

以科学人才观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以科学人才观 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材,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人才观,是做好人才的选拔、培养、教育和使用这项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前提。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我们坚持用培训育人,靠机制选人,以制度管人,凭政绩用人,取得了了一些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把握方向盘,从分析队伍现状着手,育人目标,培养规划设计精心。 (一)一篇调研文章的启示。**年,一篇关于我局干部队伍现状分析的调研文章引起了局党组的高度重视。文章从分析当前财政改革和财政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入手,提出如果不尽快解决干部队伍素质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将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和财政改革的要求。一是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凸显的问题是:专业性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学经济的多,学法律、中文或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少;学财经的人多,学管理、懂宏观经济的综合性人才少。干部队伍中,第一学历为财经专业的人才占89 %,而学管理、法律、中文或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仅占7%,跨学科的人才极少。二是高素质人才较为缺乏。虽然91%以上的干部具

有本科学历,但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还不到一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干部仅1人,复合型人才更是屈指可数,专家级人才几乎没有。三是综合调研能力缺乏。90%的干部是从学校门,进入机关门,经历简单、阅历浅薄、思维定式单一,由于缺乏多部门和多岗位的锻炼,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难以得心应手,更难为上级机关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谋依据。而且部门和职业的优越感也很容易使一些人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缺乏宏观意识和创新思维。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制这一改革的关键时期,财政的诸多改革,需要有一批具有一定研究能力,有见解的高素质人才。 (二)一个培训机构的成立。根据以上现状分析,局党组一致认为,按照《关于加强****能力建设决定》的要求,我们的干部仅仅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是不够的,**作为政府十分重要的职能部门,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把培养一支懂经济,会管理、能调研,会思考、有能力、会解题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确定为育人目标。与此同时,我们积极与市**衔接在政工科加挂干部教育培训科的牌子,强化了培训责任,并配备了职数,负责全市财政系统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三)一系列学习规划与制度的出台。为保证干部能较快成长,迅速成材,我们相继制定了《**市**局干部教育培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编号: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X X公司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要按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要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又要高度重视人才在促进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要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发展,把人才强国战略化为自觉行动。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思想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思想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只有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的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马说》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探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对韩愈《马说》一文的学习,我们已经从文中弄清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也弄清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老师觉得本文所讲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均可归结为“外因”。通过学习,我们也更深层次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本文以“千里马”为喻,论述了人才被埋没的道理,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封建社会里的好多文人像韩愈、李白、陶渊明、刘禹锡等都曾遭受过统治阶级的埋没,其中有不少人潦倒终生,我们在为这些人才遭受悲剧命运而报不平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其实,遭埋没,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内因)呢?俗话说得好:会怨人的怨自己,不会怨人的怨别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究竟他们身上的什么原因让他们遭埋没了呢? 2.探古 学生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展开讨论,像韩愈、李白、陶渊明、刘禹锡等这样的人才其自身的性格弱点也是导致遭埋没的重要因素。学生四人一组,教师巡视。 3.总结 这些文人(人才)性格弱点: 自命清高骄狂自大——这样他们往往目中无人,做事最容易得罪他人; 过于迂腐不能变通——这样他们做起事来脑袋一根筋,思想固执教条,又不懂得和他人合作,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感情脆弱怨天尤人——其实这些人他们意志不坚,做事不能善始善终,遇到挫折要么怪别人,要么消极逃避。 我们知道人活着不能没有傲骨,但决不能有傲气。古代文人才子们身上总有十足的傲气和酸气,这样性格的人无论在官场,还是在其他单位,最终因不能与他人合作而被排挤出局,遭埋没是必然结局。 4.看今 古代人才遭埋没的现象是很普遍的,那么,当今社会有没有埋没人才的现象呢?(学生讨论举例:名牌大学子有去卖猪肉白菜的,有因找不到工作跳楼的,有因找不到工作被迫流浪的等等)因为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无论你的学识有多高都的不到重用,甚至没人用你,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用人制度存在问题。 5.延伸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能借古鉴今,如果你就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才,你将如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学生讨论后,教师教学“育人点拨”: 成熟的稻子总是弯着腰。越是有才越是要谦逊,越是要懂得尊重别人。要大胆地向用人单位毛遂自荐,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不要把自己的求职条件设得太高。要尽量克服前面我们讨论知道的像李白、陶渊明、韩愈等文人才子身上那些自命清高、骄狂自大、过于迂腐、机械教条、不能变通、遇事逃避的臭毛病,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使自己的人生多一些灿烂的色彩,千万别让自己穷困潦倒一生啊! 老师衷心祝愿每个同学都成为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才!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实施战略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实施战略 科学人才观,也就是对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什么是人才以及应该如何用好人才等问题的科学、合理的看法,它的科学之处体现在: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人才的评判标准建立在工作能力、综合道德、知识水平的综合评定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任用机制基础之上;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下,新一届领导人从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出发,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与时俱进地要求,提出选拔人才的新标准—科学人才观,这一人才观符合人才规律,充分起到了人尽其才的效果,达到了人才强国的目的,并且加快了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党对马克思人才理论的一次重大贡献,为人才工作指引了方向。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 所谓科学人才观就是指,我们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判断人才的具体标准以及怎么样用好人才等问题,所应具有的科学态度和观念。科学人才观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等重要,而对于人才工作来说,怎么样树立一个科学的人才观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否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往往决定着人才工作的方向和效果。 科学人才观突破了原有的狭隘的人才观,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科学人才观的提出,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1982年,国务院曾将人才按照学历和技术等级,划分为中专以上学历的为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员初级以上为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划分标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对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坚持按“学历”、“职称”来评定人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人才标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以大家熟知的李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目内容是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的第一课第四目内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在前面三目内容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人才观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明确人生目的,端正态度。 职业素养目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中职生能成才,中职生步入社会,因现在大学生的增多。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自己文凭低十分自卑。没能树立自己能成才的观念。 二、说学情 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不同。产生的人才观也不同,现在的中职生有些好高骛远,有些自卑,没有明确的方向。导致在做选择时很多都是随波逐流,没有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特长。 三、说教法 在本目内容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 ●归纳法 ●演绎法 四、说学法 由于本目知识点较少,在本目中主要采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方法。例如采用班级辩论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教具 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10分钟) 让每个同学观察自己的是个手指头,并说出每个手指头的功能。 导入新课(25分钟) 由十个手指头引出每个岗位的分工各有不同,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创造各自的价值。当今时代,是务实创新、人才辈出的新时代,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阅读树上“读读想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总结:成才的路千万条,中职毕业生有了自己的特长,就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能呢个成为被社会、被公众认可的人才。 游戏:优点大轰炸,目的在于帮助同学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要求:

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的人才观.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 2008年05月08日 09:04:24 来源:光明日报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人才观是以“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 伴随着人类及个体的本质力量或人的才能的不断生成与升华的历史,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一代又一代人才推动着社会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应当成为个人、群体、社会和政府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在于明确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依靠人才、人才推动发展尤为突出。 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谈科学人才观时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及其作用的紧密联系来加以阐发的,并由此构成了科学人才观最主要的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小康社会,人才为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这些重要论述,应当成为我们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这一重要含义的基本认识,而且还可以说以人才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人才保证与广泛智力支持,以人才为本作为一种人即主体的自觉而能动的力量是作用于科学发展观始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才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的,社会全面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条件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内在统一的新发展观或新价值观,就是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是由人来作为并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也体现了马克思说过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毛泽东提出的“三好”学生、“又红又专”,邓小平提出的“四化”干部、“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都是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

科学人才观地理论内涵及其实施战略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涵及其实施战略 科学人才观,也就是对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什么是人才以及应该如何用好人才等问题的科学、合理的看法,它的科学之处体现在: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人才的评判标准建立在工作能力、综合道德、知识水平的综合评定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任用机制基础之上;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下,新一届领导人从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出发,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与时俱进地要求,提出选拔人才的新标准—科学人才观,这一人才观符合人才规律,充分起到了人尽其才的效果,达到了人才强国的目的,并且加快了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党对马克思人才理论的一次重大贡献,为人才工作指引了方向。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涵 所谓科学人才观就是指,我们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判断人才的具体标准以及怎么样用好人才等问题,所应具有的科学态度和观念。科学人才观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等重要,而对于人才工作来说,怎么样树立一个科学的人才观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否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往往决定着人才工作的方向和效果。 科学人才观突破了原有的狭隘的人才观,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科学人才观的提出,扩大了人才的选拔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1982年,国务院曾将人才按照学历和技术等级,划分为中专以上学历的为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员初级以上为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划分标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对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坚持按“学历”、“职称”来评定人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人才标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以大家熟知的嘉诚、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自古以来,人才兴邦的道理被事实反复证明,当今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其中如何看待人才是核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成为各类竞争的实质,拥有了人才资源等于拥有了竞争的主动权,人才投资是回报最高的投资。广大机关、企业等单位,各级领导都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人才,注重人才引进、培养,通过保障人才的福利待遇等措施,不断增强单位人才储备,增强核心竞争力。下面,我们就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进行四方面的讨论: 第一方面:什么是人才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推动力量,人才资源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有效的机制和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大量涌现和健康成长。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评价和使用机制,确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的人才评价标

准,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第二方面:正确的人才观是怎样的 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注重引进培育人才,古人云“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发现人才。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企业,各级领导是最直接的“伯乐”,要通过提供平台、搭建载体,给人才锻炼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赛场“选马”,不断挖掘人才,发现人才。 用好人才是引进人才、挖掘人才的根本。不仅要学会育才,更要擅长驭才。驭才最根本的办法在于做到用人所长,因人定岗,根据专长爱好,将人才安排其最能发挥其特长的职位上。对于其短处,我们在尊重的同时,要注意帮其补短,实现扬长与补短的相结合,最终达到人才潜能的最大发挥。 要以爱才之心、识才之举、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各项事业中来,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局面。 第三方面:为什么要择优选取人才 人才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事情。企业人才是指忠诚于企业,能把个人事业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统一,在企业整体运作的关键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的人。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

什么是科学的人才观

什么是科学的人才观? 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人才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当前在人才的选拔、评价和使用上存在着的唯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弊端,严重影响了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强调要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坚持群众路线,注重实践经验,构建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善各类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体明确、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的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在人才使用方面,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我的教育质量观 大庆职业学院质量监控中心王成元 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认为,21世纪将是质量世纪。无数的事实证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质量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正为愈来愈多的人认识,有人把这场变革称为教育质量革命。 葛道凯司长在谈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时说,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就要比较重视规模发展转向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的提高,简单地说,以后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到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上,这也是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的。 那么,高职教育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呢? 现代教育质量观认为,教育质量是教育(包括了课程及教学)满足客户(高职教育的“客户”包括家长、学生、国家、社会、用人单位等)确定的和隐含需求的能力。这种质量观是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其核心是“客户质量定义”而不是“教育者质量定义”。亦即,教育质量标准不应由教育者(教师和学校)来规定,而应由受教者及教育成果的使用者来判断,客户的要求和需求得到满足是对教育质量的最佳评价。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最佳标准。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而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导致教育质量标准不确定、目标不明确,在实践中很难操作。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由教育者(教师、学校等)设定的,教育的提供者根据已设定的标准进行质量评价,质量标准更多地表现为静态和单一化,教育服务及其成果的接受者处于教育质量的被动接受地位,造成了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缺位。 那么,依据教育者设定的教育质量标准,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实施教育质量评价,评选出的优秀教师,如果是学生不满意的,试问,这样的优秀还是优秀吗?学校提供的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等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过程。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完成了授课任务,而是学生获得了需求。 我们教育的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客户)是学生,我们的教育质量应由学生来评价,学生满意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学生满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3基础教育是指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 4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mhh2x-kjc 发表于 2007-3-27 13:08:00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

公务员申论 树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科学人才观

树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科学人才观 ---忻府区人才工作服务全区转型跨越发展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当前,人才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近年来,忻府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把促进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把人才工作作为全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内容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人才工作环境得到优化,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活力有所增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科学人才观的内涵 科学的人才观,是对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观念和正确态度。科学人才观由科学和人才观两个概念组成。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人才观就是对人才问题的各种看法、观点。科学与人才观的结合,构成了全面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科学人才观,既是人才观,也是方法论,具体是指对人才的含义、标准、价值及其成长、使用、管理规律的根本看法,它将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为我们正确处理人才工作中各种关系、矛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和具体方法,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什么是人才。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人才的这个定义,突出了人才的群众性及其劳动的创造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和群众观,有利于形成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局面。第二、人才的标准。科学人才观汲取了传统人才观中有益的营养,提出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主要标准的同时,强调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鲜明标准,坚持了民主、法制、公开、公平的原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人才标准的原则。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人才工作的根本方针,人才工作必须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但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更要尊重人才的权利,特别是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努力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道路。第四、坚持人才开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内容,人才开发必须实现人才培养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和机制目标的有

新时期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新时期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到,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人才观,以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为主线,更好地引才、育才、聚才、用才,以人才优先发展推动科学发展。总书记的讲话丰富和发展了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指针。 确立科学的人才观,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世界人才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我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局战略,持续推进“五个一百”人才工程,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全面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引进青年骨干人才,重视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发挥外籍雇员作用,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

入,通过各种措施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深刻了解其丰富的内涵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资源在所有的资源中含金量最重,价值最高,是任何资源都无法比拟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人类历史发展要靠人才,构建和谐社会要靠人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创新,就有了发展,就有强大的竞争力,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才存在于群众之中,人人都能成才,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本单位的各项活动的最终目标。把人看成是具有多方面需要和发展能力,追求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复杂人”、“文化人”,要关心员工的需要,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日益成为决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知识的主人,作为单位知识资源的驾驭者,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和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单位的创新能力,最终决定着某个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越是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越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越是资金紧张,越要强化人力资本的投入。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凭实绩、凭公论选人的科学方法。识别和评价干部的实绩,要做到全面、客观、

最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精选多篇) 演讲 讲话 致辞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精选多篇) 第一篇: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

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要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又要高度重视人才在促进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要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发展,把人才强国战略化为自觉行动。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思想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思想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修订稿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要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又要高度重视人才在促进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要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发展,把人才强国战略化为自觉行动。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思想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思想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只有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促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才能有力推动人才工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浅论树立科学人才观的必要性

浅论树立科学人才观的必要性 【摘要】从多个角度看树立科学人才观都有其必要性,本文试图通过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所谓主科、副科说法的维度来探讨树立科学人才观的必要性。 【关键词】幸福感;教学观;人才观 就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将学科分为主科、副科是违背素质教育理念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我们必须要树立科学人才观,避免主副科说法产生的危害。 1基础教育主科副科说法之现状分析 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形象地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会考。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不必要的不必教,甚至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应试教育”。 如今,亦然也。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相对于应试教育,考试的科目、内容虽然扩展了许多,形式也有所改进,但教育的模式与陶行之先生当年所批判的并没有多大改变。有人把所谓主科和副科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中考考的就是主科;中考不考的就是副科。”正应了考的必须教,其他不必要的可少教甚至不教。 试想,原本属于所谓副科的时间均被所谓主科占用,学生整天在与三个所谓主科战斗,这对于学生和所谓主科教师是多么可怕的事。其次,所谓主科老师感到幸福吗?非也。超负荷的课时、超负荷的备课量、课程改革压力、巨大的生活压力、班级管理压力(很多“主科”教师同时必须担任班主任)、种种因矛盾冲突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让这些教师感到无比痛苦与无奈。年年、月月、日日地在拼时间、拼体力、拼青春、拼精力,让身心倍感交瘁,无止休的机械劳动,无止境的工作时间,让生命向未来做出透支,教师付出超负荷的劳动。“主科”教师经常羡慕“副科”教师:没有教学压力,闲暇时间多,因此对于前文中“副科”老师的牢骚,“主科”教师是不屑道:切!得了便宜还卖乖!品着香茶吐酸言! 有权威调查表明,当前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目前的压力较大,认为感受到工作愉快的比率很低。可以这样说,目前大多数教师普遍体验不到工作的幸福感。更谈不上教学和幸福生活相统一。 2工具理性人才观深入骨髓的结果 所谓人才观,在一般意义上说,也就是关于人才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简单说就是如何看待人才,是关于人才的观念体系。既包含对人才的本质、价值、规律、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也包括评才、聚才、育才、用才、管才等所持的具体观念和态度,是人们对于现实中所存在的人才现象在头脑中的观念反映。因此,对人才有什么样的理解,形成什么样的人才观,相应地也就决定了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教育。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理论和实践。 工具理性人才观是在合目的的有效性思维方式支配下,以人类物质需求的绝对优先性为前提,以人才的现代管理体系现实地实现其形式合理性,体现了对人才的工具性理解和支配的基本特征,考试本是手段,但如今考试变成了目的,而且是唯一的目的,而学校、教师和学生也随着教育的工具化一并成了手段和工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