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

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

限时训练人民版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郴州三模)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下列对这一决定解读错误的是( )

A.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变更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

C.是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

B[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的做法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于农村改革并没有变更中国土地的所有权,所有权仍然是属于国家,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关于对农村改革的做法是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于农村改革的做法确实能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7·太原模拟)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 )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

D[“中央1号文件”属于行政法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可知,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属于私营企业,故C项错误;“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

3.(2017·郑州质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故A项正确;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及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C两项错误;中国的改革开放表明,社会主义在遭遇挫折后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故D项错误。]

4.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确立市场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

B.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D.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C[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反映的与企业改革直接相关,与改革计划经济相去甚远,故B项错误;通过《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使企业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材料“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强调的是发挥企业的作用,故D项错误。]

5.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引领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80年代的一些品牌,如北京牌、长城牌逐步被淘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合资升格为主体地位

B.国产家用电器质量低劣

C.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D.全球化冲击了国产品牌

C[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所以中外合资企业不是主体,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引领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可知,此观点认为国产电器被淘汰是受合资企业的冲击,而不是质量低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引领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可知,合资企业的出现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故C 项正确;全球化冲击了国产品牌是导致国产品牌逐步被淘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6.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B[1988年,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理论界违背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实行计划干预,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计划干预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C项错误;1992年南方谈话后国家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D项错误。] 7.(2017·临沂模拟)在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国营企业”的提法被“国有企业”取代。这一修改表明( )

A.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

B.企业的法人实体地位提高

C.公有制经济地位大幅降低

D.企业产权拥有者发生转变

B[1984年国营企业改革说明已经打破大锅饭的分配体制,故A项错误;国营到国有是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故B项正确;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的基础都是公有制,故C项错误;企业产权拥有者仍然是国家,故D项错误。]

8.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以上认识的变化( )

A.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B.科学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D.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

C[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还在不断地深入过程中,故B项错误;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故D项错误。]

9.(2017·武汉模拟)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C[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10.(2017·资阳模拟)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以欧洲为主。197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派团访问西方发达国家(西欧五国),归国后向中央政治局作访问汇报: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这些访问( )

A.宣告新中国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转变

B.预示着中国重大发展决策正在酝酿

C.标志西方孤立新中国的战略开始调整

D.扭转了中国长期对外贸易的逆差

B[题干中并未明确指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说明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要进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C、D两项在题干中未涉及,排除。]

11.从1986年中国向世贸组织正式递交恢复合法席位的申请,到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15年的“复关入世”谈判之路,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一过程本身就说明( )

A.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矛盾消除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全面建立

C.中国对外开放,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D.中国由以往的制度性、战略性开放发展到政策性开放的新阶段

C[材料中不能反映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矛盾消除,故A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B项错误;伴随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由以往的制度性、战略性开放发展到政策性开放,故D项错误。]

12.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

A.

B.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

C.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

C[材料无法体现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无法得出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情况,不能说明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不断增长,说明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的情况,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祅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材料二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

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材料三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6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唐朝“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来往”说明其开放范围广;交往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说明其开放领域宽;材料一中还涉及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划定“蕃坊”特区管理侨民。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交通和对外开放的意识和心态等角度答题。第(2)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二中“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冲突中国开放便从“一边倒”转向西方,可见这期间中国对外开放受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影响较大,政治倾向性强,波动性大。第二小问,由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定、受两极格局的影响、受美苏对华政策的影响、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任选3个角度答题即可。第(3)问,材料三中提到“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所以特点为对外开放的原则是立足国情,平等互利,进行经济技术交流;材料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即对外开放成为基本国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放格局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由“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可归纳为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由“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可归纳为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答案】(1)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答出其中3点即可)

条件: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

(2)特点:先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支配,政治倾向性强,波动性大。

成因:由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定;受到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影响;受到美国、苏联对华政策的影响;跟国内的政治环境有关。(答出其中3点即可)

(3)特点:①对外开放成为既定国策;②对外开放的原则是立足国情,平等互利,进行经济技术交流;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④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⑤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答出其中3点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12分)(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根据时间,联系所学知识,如示例一:在“一”中增加“1.国民经济的恢复”。理由: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展的重大经济活动;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以后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示例二:将“二”中的“2”改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经济困难”。理由:人民公社化不能代替或涵盖“大跃进”;“大跃进”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是造成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示例三:在“四”中增加“2.伟大转折及改革开放的开始”。理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是新时期的开始;伟大转折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政治前提。

【答案】示例一:在“一”中增加“1.国民经济的恢复”。

理由: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展的重大经济活动;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以后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

示例二:将“二”中的“2”改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经济困难”。

理由:人民公社化不能代替或涵盖“大跃进”;“大跃进”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是造成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

示例三:在“四”中增加“2.伟大转折及改革开放的开始”。

理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是新时期的开始;伟大转折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

造了政治前提。(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教案2]

第9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程标准】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3.概述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重难点突破】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1978年 2.主要内容: (1)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决定:改革开放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政治思想路线、对外政策、工作重心 (2)历史性转变: (3)开辟道路。 (4)光辉标志:时代的巨变,社建的新时期。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解题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怎样上好一节高中历史课

怎样上好一节高中历史课 一、导入语要耐人寻味,吸引学生 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课,我想,同仁们都各有千秋,绝对不可能千篇一律,经验丰富的同行们甚至会身怀绝技。但是,我认为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导入语一定要耐人寻味,才能吸引学生。例如,我在上洋务运动这节课时,引入甲午战争的情节,再引入海军建设问题,这样就容易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在每一节历史课堂上,不可能只用一种单一的方法,那样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感到多彩缤纷,新鲜有趣。例如,我在上抗日战争时,我最多讲10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讲一个他们在影视中看到的一个小故事,这样做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问题,一个情景,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做到趣味性就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讲故事,如果这个故事的情境美妙无穷,那么听故事的人就会觉得静静有味。事实上,对于历史课而言,每个历史故事都是生动有趣的,不管它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更多更好的去了解每一个历史故事情节,这样才能在每一节历史课堂上设计好问

题情境,使问题情境更加生动有趣。例如我在讲科举制度的时候,就会给学生讲一个古代读书人点灯夜读的小故事,细致描绘夜读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适当应用历史片的影视资料,来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发生的背 景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行们都知道,在历史教材中都配有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这些资料都已历史教学而言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料,如果不够用的话,还可以在电脑中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动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例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就给学生展示甲午海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到想邓世昌这样的爱国精神,从而认识到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性。 五、恰如其分地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会让课堂增加愉悦的气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增加一些历史小故事,会让学生感觉到很有趣,并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一般说来,初高中的学生对历史小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些特点,来完成教学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讲辛亥革命的时候,就会给学生讲一些孙中山年轻时候的小故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伟人的成长过程,与青年时期的成长有关,从而培养学生的立志成才的志向。 综上所述,上好一节高中历史课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一) 新学期伊始,高三教学工作已经出现了紧张的氛围,20**年高考已经渐渐临近。为了把接下来的复习工作做好,特制订详细计划如下:本学期我担任高三二班的教学工作,除去在外学习的美术生外,班级有学生有29人(其中有3人是体育生)。二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思想比较活跃,但是此班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态度比较浮躁,不太爱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本学期教学的重点是二轮专题复习和三轮综合复习。由于二轮复习没有教材和参考资料,所以只能有教师自己制定。专题主要遵循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大体系,使原来有些杂乱的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但专题设计不宜过多,用时大概一个半月。剩下的时间主要进行必修和选修的综合复习,习题的设置完全按照宁夏高考试题进行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对教材知识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通过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学期主要想采用学案教学,通过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剩余三个月的努力学习,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才能有回报,不能不劳而获。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学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高三教学进度计划”。没有详细的计划,教学就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各个环节要抓好。 (1)备课。在备课方面要尽可能做到“精心准备,面面俱到”。 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材重点和慢点。 其次,研究考试大纲。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制定合理复习规划。 再次,研习大量高考资料,精心设计学案。 最后,要备学生,我们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需要,如果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者是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将很难达到。 (2)上课。 首先,加强课堂管理。虽然我们上课采用学案教学,倡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出版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于2013年9月问世。该书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高中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教科书为基础,依据有关学术著作,精心选择与高中课程有关联的内容,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必修课程专题的内涵及其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真、求实为原则,注重陈述史实细节及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介绍了学术前沿的观点;每节课后提出的教学设计建议渗透了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理念,对教师教学创新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阅读过该书稿的教师有如下评价: 我一直都有一个看法,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本书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教学内容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学术背景,介绍了史学研究的成果,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建议,为教师提高学术素养打开了一道便捷之门,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历史和教学问题找到了循序渐进的路径。无论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晓峰 这不是一部令人望而生厌的历史课程专著,亦非高深莫测的历史专业著述。它是一部在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一部有新意和深意,有视野和联想的精品之作;是一部引路入境、掘井及泉、柳暗花明的智慧之作。因为,它连通了历史课程与历史教材之间的沟壑;连接了历史问题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裂痕;连贯了学术研究与课程开发之间的落差。 世江先生精准扑捉到了历史课程中相关问题的关键点,切入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生长点,把握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点。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精心解读;点到为止、画龙点睛的企划建议;博约有度、便于检索的书目推荐,必将对我们这些经年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灵感。 ——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惠军 本书保持着任教授作文的一贯风格,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身,既有对课标、课程和教材的透彻理解,又有对史学研究成果的准确把握,在把史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质教案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认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及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 ②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③了解中国创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②课上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学习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阐述历史、分析问题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通过改革开放十年初期10年间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本节课在上一节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基础上,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0年间的改革开放的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创意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等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在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由于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基础知识薄弱,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充分认识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教学方法:图片导入法、提问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参阅图片说说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那些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济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群众:鉴于……,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党政企不分,权力过于集中……应认 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问题与发现:从材料来看,三中全会上工作重点是怎样转移的? 经济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儿开始?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组讨论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1)、原因:现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一、教学准备: 1、面向高中新授课 2、学生准备: ①收集和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②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和成就,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历史调查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版)中3.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切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上来,一方面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广义上来说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也将有助于必修三第四专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一节的学习、领会与把握。本节内容在高考考纲要求较高,考的较频繁。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针对本校提倡的“先学——后批——自纠——点评——反思”教学流程,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对教学案中的“自学质疑”板块已有较好的把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其中问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可能相对肤浅,仅停留在表象,对改革开放到底改什么怎么改,对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认识不够深刻。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结合连云港市教育局倡导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设计思路展开的,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发挥引导、评价及完善功能。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疑难问题的尝试活动,在知识巩固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设计思路 (1)从时间分配上来说,首先由学生回答课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占用10分钟,接着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021年高三历史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为高等院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下面是第一带来关于高三历史课程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关于高考复习的整体构想 本届高三历史班共有学生76人,其中应届学生70人,复读生6人,应届学生中有艺术类学生15人,班级的人数和艺术生的人数超乎正常,教学和管理难度很大。复读生中只有2人是历史类的复读生,另4人由物理科转为历史科。就高考成绩看,600分以上者2人,600分以下者4人,最低分为501分,整体势力较差。 本届专业班人数多,底子差,落后面较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高考指标的完成都有相当难度。针对以上情况,20xx届教学工作的主体构想是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学校和级组关于20xx届高考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考变化的新特点,认真研究教学和备考工作,力争在高考中有新的突破。 二、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主要设想

1、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20xx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对本届高三历史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做如下设计和构想: 从考试目标与要求来看,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在保持前两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一些新变化,其明显的变化可以用“增、减、挪”三个字概括。 “增”是指中国史增加了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民族资产阶段和无产阶级、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___侵略和加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护法运动、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近代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 ___《论持久战》的发表、日本 ___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世界史增加了意大利统一、世界人民的反 ___斗争、三国轴心的形成等。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 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感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口诀或图表。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

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使学生懂得,专制与民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四、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 五、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 六、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九、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高三历史课程纲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复习课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 ◆授课时间:29个课时 ◆设计:郑州七中高三年级历史备课组 ◆授课对象:高三年级 课程目标: 通过二轮复习的过程,你将能: 1. 通过专题知识整合和通史坐标的确立,知道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阐明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2.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能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3. 通过专题专项训练和变式训练,理解并掌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能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体会并理解合作、分享、尊重和共赢带来的快乐。 课堂内容与安排 [课时1]始业教育:与学生分享本轮复习的《课程纲要》、听课手册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专题1 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内容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安排

[课时2] 专题梳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3] 专题测试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 ◆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 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安排 [课时4] 专题梳理: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5] 专题测试 专题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 ◆内容标准: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 [课时6] 专题梳理: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课时7] 专题测试 专题4 西方社会思潮 ◆内容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 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教学安排 [课时8] 专题梳理: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20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从暑期开始,高三历史学科继续进行第一轮复习,从必修二开始。为便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作好充分准备迎接高考,特制订本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具体的教学计划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服务于新课程下的高考。本届高三年级8个文科班。这8个班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而且一直不够稳定,其中有学生的原因,比如在识记基础知识方面不够下功夫,有的自觉性比较差,钻研学习的劲头不足,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学生的习题训练量不足,做题经验缺乏;有的忽视课本,忽视课堂听课,埋首题海,导致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能正确认识;再加之老师对学生作业检查力度不强,督促不及时,对很多似是而非的知识没有及时澄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高考动向分析 从近两年来新高考历史试卷来看有以下特点:(1)侧重考核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掌握,强调对历史事件过程的学习,回到学习历史最基本的层面。(2)侧重考核学生对历史史料的阅读、表述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历史学习更本质的要求。(3)重视考核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总之,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题出现了对历史事件细节的考察,尽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非选择题的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论从史出”的观点,题目的阅读量很大,要求学生从中根据要求提取相关历史信息,难度有所增加。 三、复习措施 1.首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对历史学科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习不会遇到绝对听不懂的内容,因此只要大家用心学,人人都会有收获,让学生从心理上树立我能学好和要学好历史的信心。再者用往届学生的成绩鼓励他们,考好成绩不是设想,而是完全有这种可能。 2.课堂教学中实施好讲和练的关系。在讲的环节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讲,给学生讲清知识框架,讲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讲的内容注意结合其他版本,尽力弥补知识的疏漏点。 练,之前做好学生记忆的巩固,指导记忆方法。坚持学生的做在前,教师的指导在后。针对选择题指导学生运用排除法,用已知推导出未知,审题时注意表示时间限制、范围限制的词,按题目要求答题;本学期要突出选择题的训练。对于非选择题指导学生先读题,然后带着疑问阅读史料,从材料中层层分析其表述的内在含义,并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 此外,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复习资料《高中总复习----讲练测》,引导学生在听讲的基础上,看课本看资料,坚持自学钻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在辅导方法上采取大同小异的方法,大同,大多数学生紧跟老师的辅导步伐,能把讲的内容、习题弄懂弄透。小异,对于还有可能拔高的学生,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在现有资料之外,练更多的题,多钻研,长见识,不断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四、复习进度 2016年8月16——2017年1月,完成一轮复习。 2017年2月底——5月初,完成第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2016年5月——2016年6月初,补缺查漏,热点讲座,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考前心理辅导和考试技巧指导,迎接高考。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⑴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⑵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⑶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了解 【过程与方法】 围绕课标,将本节内容重新组织为三个板块: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歌曲欣赏、影视短片、课堂讨论、自我展示、合作探究、课后习作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通过研讨农村改革和开办特区相关史实,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 通过感受深圳的沧桑巨变,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伟人,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课堂开始——(幻灯片)浏览几幅图片——喜看今日扬州 火车站:扬州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 润杨大桥:气势宏伟壮观,一桥飞架南北,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乡村新曲:看似平凡,但在过去却是奢望,是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同学谈身边的变化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近30年,民富国强,中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 今天,看似平常的成就,却来之不易。中国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真正接近了民族复兴的目标。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折。下面进入第一个板块的学习。【学习第一个板块】 寻找新路: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先点题:主要介绍三中全会) 寻找新路,历经艰辛;路途曲折,惊心动魄。 1978年,一位高龄74岁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班朗读) (幻灯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1978-12-13 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粉碎“四人帮”,我党只用了几个小时;而转变路线,谈何容易。它需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为此,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花了整整2年的时间进行探索和准备。 (幻灯片)(首先观看《三中全会》的影视短片)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结束后的连接语)中国人民早就在期待着春雷的炸响。 下面我们共同梳理: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幻灯片)内容:三条路线的拔乱反正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国古代史(上)课程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 本科专业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上、下)(China Ancient History) 一、课程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过程,掌握中国古代史的主要线索,认识中国古代史的客观规律,以帮助学生构筑必备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了中国历史既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又在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中,扮演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中国古代史教学应当重视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一方面把中国历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去考察,另一方面把中国历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去考察,认识到中国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以及中国历史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本课程教学要突出重点,关注历史上那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关注中华传统的形成和演变,围绕重点问题开展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本课程教学要关注历史学理论的发展,在教学中,切实增强课程的理论色彩,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学术前沿。 本课程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对重点史料要进行演示性的教学。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于本科生一年级上下学期开设,共144课时。绪论为何学习中国古代史,如何学习古代史。第一章介绍部族时代的历史,重点是人类起源、农业文明、农业聚落的形成与演进等内容。第二章讲解三代的历史,结合考古材料,重点说明夏商的方邦聚合运动和西周的封建。第三章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变动。第四章讲解秦汉帝国的大一统创制,重点是帝国创制、汉武帝的有为政治以及秦汉思想和学术的演进。第五章介绍自东汉开始至隋统一之间的合与分的历史及其原因。第六章介绍隋唐两代的历史,重点是盛唐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以及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第七章讲解两宋时代的文明,重点是北宋的制度创制与改革、南方经济的跃动以及北方民族的崛起。第八章介绍元朝的大一统和大融合的历史。第九章讲解明朝,重点是开国祖制、明中期的政衰和外患以及白银资本所带来的问题。第十章讲解1840年之前的清朝历史,重点是康雍乾的盛世以及中西文化的冲撞等内容。 三、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的特色 1,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 2,本课程在重大问题上除正常教学外,拟组织学生讨论或以组织读书的方式进行辅导性教学的重点:考古发现及其在中国古代史学科中的应用,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转型期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及其与社会演进之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集团、分层及利益冲突整合问题等等。 3,指导学生重点阅读一两部经典著作,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组织读书会,让学生们按兴趣选择一本古文献进行逐字逐句阅读。组织课题兴趣小组,主讲教师每周答疑一次,或参加一次学生们的课余讨论。接收和回答学生们通过网络方式所提出的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