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2005年3月21日, 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时偶然发现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随即于3月24日向《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告急。经过《人民日报》的披露,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国家环保局于3月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并要求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至此一系列的事件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环保总局首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首次公开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等。在此事件中, 媒体为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板。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事件,更加信任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行政的效率和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在圆明园事件中又体现了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化关系及矛盾,即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环保、水利、文物、园林之间, 代表不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公众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媒体以其影响力表达民众呼声,形成媒体舆论,并促使社会话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 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快捷性促进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多元性提高公共政策的合理化; 开放性增进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 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情。

媒体的含义及作用

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音译为媒介, 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兴媒体如IPTV 、电子杂志等。本文所说的“媒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 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

媒体有着传递信息、协调管理、教育娱乐功能, 同时还具有监测社会环境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媒体也肩负着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 可以分为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

公共政策的介绍及其性质

公共政策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是公共管理的手段, 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多功能性。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 即政府过程,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过程。即政策制定阶段为:公共问题的产生; 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地利用媒体,使其对公共政策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媒体的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热情

二、媒体的多元性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兼顾各方利益平衡

三、媒体的开放性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四、媒体的便捷性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6年1月考试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特别说明:本门课本学期启用了新教材,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资料在橙色的《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书上,没有领这本指导书的同学请赶快到班主任处领取。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复习题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复习题 判断题: 1、评价氯化消毒效果的简便指标是细菌学指标。( ) 2、具有杀菌作用的紫外线波长是C 段:200~275。( ) 3、饮用水卫生要求在流行病学上安全,主要是为了确保不发生... 水型地方病。( ) 4、红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基础是热效应。( ) 5、光化学烟雾是强还原物。( ) 6、水俣病由汞污染引起。( ) 7、引起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品。( ) 8、水俣病是环境污染对人体的慢性损害。( ) 9、肉毒毒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剧毒毒素。( ) 10、我国居民热能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粮谷类。( ) 11、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循环系统。( ) 12、对机体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的紫外线是B 段。( ) 13、儿童计划免疫属于二级预防措施。( ) 名词: 1、硅沉着病(矽肺): 2、合理膳食: 3、游离性余氯: 4、食物中毒: 5、环境污染: 6、生物富积作用: 7、食物中毒: 8、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2、简述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饮水消毒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什么? 3、简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 4、简述食物中毒的特征? 5、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选择题: 1、饮用水要求在流行病学上安全,主要是为了确保 A.不发生消化道疾病 B .不发生食物中毒 C .不发生介水传染病 D .不发生急、慢性中毒 E .不发生水型地方病 2、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被称为 A.吸收 B.蓄积 C.转移 D.代谢 E.分布 3、痛痛病由哪种环境污染物引起 A.锰 B.铬 C.镉 D. 铅 E.硒 4、饮用水净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 B.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C.使水质达到细菌学检验项目的限值 D.降低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 E.除去水中有毒物质 5、我国集中式给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 A.氯化消毒 B.臭氧消毒 C.紫外线消毒 D. 碘消毒 E.物理消毒 6、对饮用水进行氯化消毒时,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是 A.次氯酸 — ?? (OCl)2?????? ?? — E.以上都有效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2005年3月21日, 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时偶然发现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随即于3月24日向《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告急。经过《人民日报》的披露,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国家环保局于3月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并要求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至此一系列的事件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环保总局首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首次公开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等。在此事件中, 媒体为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板。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事件,更加信任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行政的效率和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在圆明园事件中又体现了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化关系及矛盾,即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环保、水利、文物、园林之间, 代表不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公众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媒体以其影响力表达民众呼声,形成媒体舆论,并促使社会话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 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快捷性促进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多元性提高公共政策的合理化; 开放性增进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 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情。 媒体的含义及作用 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音译为媒介, 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兴媒体如IPTV 、电子杂志等。本文所说的“媒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 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 媒体有着传递信息、协调管理、教育娱乐功能, 同时还具有监测社会环境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媒体也肩负着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 可以分为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 公共政策的介绍及其性质 公共政策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是公共管理的手段, 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多功能性。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 即政府过程,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过程。即政策制定阶段为:公共问题的产生; 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地利用媒体,使其对公共政策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媒体的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热情 二、媒体的多元性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兼顾各方利益平衡 三、媒体的开放性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白色污染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 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 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 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 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噁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07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1 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 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阶段性政策周期 2、功能性政策周期 3、反复性政策周期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

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出生缺陷的病因

出生缺陷的病因 出生缺陷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遗传因素占25%,二是环境因素占10%,而大多数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因素兼并及原因不明占65%。 遗传原因(包括染色体异常和基因遗传病)加有害环境(包括放射、药物、化学物质等)因素,通过呼吸、饮食、接触途径进入人体,损伤生殖细胞,干扰胚胎发育,增加了出生缺陷的发生机率。 医学遗传学发展历史悠久,对遗传原因比较重视。而环境原因造成的出生缺陷研究历史很短,自从上世纪60年代在日本发生水俣病与先天性水俣病;在西德、英国、日本等国家,发生达万例由于母亲孕期服用“反应停”引起的“海豹畸形”事件后,环境因素与先天缺陷的关系才被肯定。 1.遗传因素: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畸变等。 (1)基因突变及基因病,又称点突变。指DNA分子碱基组成或排列顺序发生变化。常通过家谱分析,对家系调查,绘制谱系,寻找某些疾病的遗传方式和规律。 (2)多基因遗传病,在环境因素参与下,涉及多基因位点的遗传病。换言之,每对基因作用很小,称作微效基因,它们之间没有显性和隐性区别,其作用是累加的,效应的累加加上环境因素作用,达到一定阈值即可发病。其遗传方式较为复杂,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精神分裂症等。其中遗传因素所占比重叫遗传度,遗传度越高,

表示遗传因素在该病易患性中起的作用越大;反之,表示环境因素所起作用大。 (3)染色体病,各种内外因素引起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化,称染色体畸变。其发生将打破基因间的相互平衡,破坏染色体的完整性,引起疾患。 2.职业因素: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其工作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对劳动者以及下代的健康会产生影响。妇女接触家庭中或工业中的乙二醇会导致出生缺陷。金属汞、放射线有肯定致畸作用,其它如镉、二氧化硫、麻醉剂等具有胚胎毒性,对子代的发育有高度影响。 3.营养因素:孕期营养不良可直接影响胎儿脑细胞发育,造成神经和智力发育障碍,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可伴有先天畸形。碘缺乏病(IDD)可导致死产、早产、地方性聋哑、新生儿甲低症等。妊娠期增补叶酸可有效预防新生儿神经管畸形(NTD)。 4.微生物感染:胚胎细胞对风疹病毒呈选择性易感性,与出生后感染风疹截然不同,表现形式多样,可呈自然流产,亦可表现为心脏、眼、耳缺陷,小脑畸形,或隐性的、数年以后发生先天性耳聋和智力低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时,感染器官出现巨细胞包涵体,大多数无症状,少数患儿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它微生物感染如弓形体、梅毒螺旋体、细菌等也可造成出生缺陷。 5.不良嗜好:研究证明不良嗜好会导致出生缺陷,因为这种研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

环境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三级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3.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 4.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活动领域的总称,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不仅是生物生长的场所,也是生命诞生、繁衍和发展的场所。其中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 5.原生环境: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原生环境存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有些原生环境由于各种原因也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6.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的主要环境因素。 7.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8.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9.物质蓄积:经过多次反复暴露后,环境中有害因素或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具有蓄积性,如果在机体靶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或剂量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就将这种现象称为物质蓄积。 10.功能蓄积:机体虽然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有害因素或化合物,却难以在体内检测出该物质,但这种有害效应可以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机能的改变,表现出中毒的病理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11.易感人群:当环境发生改变或环境中有害因素发生作用时,人群对此的反应存在着差异。通常将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2.环境应答基因:是指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的相关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导致人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某些环境暴露疾病具有高度相关性。 13.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群落之间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循环。这种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5.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16.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从一种生物体向另一种生物体转移,并逐渐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通过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7.生物蓄积作用: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Birth defects prevention 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性 2011级生物制药班张丽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出生缺陷是导致婴儿死亡率和儿童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不但引起死亡,而且大部分存活下来的出生缺陷儿伴有各种残疾,给病人本人、父母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社会各方经济负担沉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 速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出生缺陷已凸现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约新发先天残疾儿童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数的4%?6%。出生缺陷将逐 渐成为导致儿童死亡、患病、伤残及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将对我国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提出重大挑战。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为预防控制出生缺陷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国内在预防控制出生缺陷方面,存在研究滞后、缺 乏立足国情的疾病基础数据和干预的科学评价结果等问题,不利于我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建设。本次研究正是着眼于填补这一空白,为我国预防出生缺陷系统工程服务,为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服务。研究目的本研究从社会的角度,测算我国几种 主要出生缺陷的疾病负担,对相应的出生缺陷预防干预措施进行经济学评价,为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减少残疾,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一?何谓出生缺陷 出生缺陷(birth defects),也叫先天异常,先天畸形。它包含两个方面: 1.是指婴儿出生前,在妈妈肚子里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 等方面的异常。形态结构异常表现为先天畸形,如无脑儿、脊柱裂、兔唇、四肢异常等;生理功能和代谢缺陷常常导致先天性智力低下,以及聋哑、致盲等异常。 2.是指婴儿出生后表现为肉眼可看见,或者辅助技术诊断的器质性、功能性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青光眼等。但不包括出生时损伤造成的异常。 出生缺陷可导致胎儿死亡、婴儿死亡和残疾,它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做好出生缺陷预防。对家庭和社会都非常重要。 经调查研究,告诉你几个惊人的数字; 中国每年诞生2000万左右的新生儿 其中约有4% 6%为出生缺陷,数量高达80万,120万 全世界每年诞生500多万出生缺陷儿 二?出生缺陷发生的原因 出生缺陷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两个方面: 1.是遗传因素,是指由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的出生缺陷,可分成单基因缺陷、染色体异常、多基因缺陷。 2.是环境因素,包括营养、疾病、感染、用药和接触有害物质等。如胚胎时期(怀孕的前3个月)受各种感染或接触放射线、化学物质、药物,以及怀孕期间母亲生病,或长时间在高 温高热环境工作等。 据资料报道,单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出生缺陷仅占10%?25%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 下,缺陷儿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引发的,或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生缺陷的原因很复杂,初步统计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特殊作业环境及职业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一)

特殊作业环境及职业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一) 作者:俞炽阳,李玉艳,王凤英 【关键词】,作业环境;生殖健康;男性Effectofoccupationandenvironmentonsoldieryreproductivehealthandprotectivemethods 〔关键词〕作业环境;生殖健康;男性 有关男性精子的状况和研究是近十多年来男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资料和研究表明人类的生殖功能正逐渐退化,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精液质量下降了近一半,而且精子数量还在以每年2%的速度继续下降,将来不育症的发生率可能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12%~15%,甚至达到30%以上〔1〕。精子为何越来越少?虽然目前科学研究尚无定论,但许多证据表明,高温、辐射、噪声、缺氧、空气水的污染、化学品接触、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烟酒、食品中各种添加剂和农药广泛使用、疾病等是导致人类精液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药物、疲劳、精神紧张、精神压力过大等也与之相关。总之,环境和职业与生殖健康密切相关。由于某些职业的特殊性,面临上述不利生殖健康因素时的可能性高,同时具有不可回避性,甚至是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海湾战争综合征”(GulfWarsyndrome,GWS)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战争期间和战后发生生殖系统功能障碍明显增加,50%的女性具有生殖健康问题并伴有流产率增加〔23〕。因此研究环境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和规律,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或将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重要。 1职业和环境与生殖健康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环境是物质基础,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行为和社会等几个方面〔4〕。如所从事的职业长期暴露于有害环境因素中,当有害环境因素长期综合性地作用于人体时,能够干扰生殖发育的多个环节,危害生殖健康。其损伤过程即可以发生是生殖细胞形态和结构水平的改变,也可以导致内分泌异常、分子结构缺失或基因调控障碍;可以是一过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损伤;可以发生在有害因素损伤的同时,也可以表现于有害因素损伤若干年以后,这就使生殖健康的损害更加复杂化和隐匿,诊断和治疗或评判预后更加困难。 1.1物理因素 1.1.1电离辐射各种射线直接损伤生殖细胞已有明确定论。研究显示,当单次照射剂量大于0.15Gy就可以引起暂时性不育;剂量大于 2.0Gy就可以导致永久性不育,但对性激素分泌无明显影响〔5〕。如从事放射线工作或核物理等相关行业如核弹、潜艇,由于此行业的高风险性,比较重视安全防护,射线损伤生殖细胞可能性反而较小,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严重。1.1.2非电离辐射人们最常接触到的射频辐射是微波、电磁波,常见于无线通讯、雷达导航、飞行员或医疗、电器等职业,其损伤的程度虽然远较电离辐射轻,但由于作用于人体的时间长,安全防护差,长期的非电离辐射也可以通过热效应损害生精细胞,降低精液中肉毒碱含量或睾酮降低等机理一过性影响精液质量导致不育或流产致畸,不容忽视。一般在去除上述因素、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或脱离有害环境后,多可以恢复,永久性损伤较少〔6〕。 1.1.3高温热暴露男性睾丸对高温敏感,阴囊温度只要上升1~2℃就会抑制精子的生成。持续的高温环境能引起睾丸内微循环、氧代谢和酶活性等生化改变,导致生殖细胞损害如精子畸形率高、活力降低、密度减少引起不育等生殖健康问题〔7〕。高温热损害与温度和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常见于部队的长途汽车兵、坦克兵、轮机兵、锅炉工、驻守边防海岛等军兵种职业。司机职业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异常率如精子畸形率、密度和活力异常率显著高于非司机职业者和正常男性,驾龄8年以上者更为严重〔8〕。这与长时间坐姿,睾丸血循环不良,温度增加,缺氧等因素有关。 1.2化学因素在某些特殊作业中,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机率增大,受到损害的机会较多,程度较重。常见的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

公共政策期末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第一节案例 分析: 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 种挚爱; 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第二节案例 分析: 一政治性工具: 二经济性工具: 三社会性工具: 第三节案例 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1、自然环境。在农村,土地的获得比城市容易得多。 2、政治环境。很多时候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影响,其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关键。 3、经济环境。镇政府财力薄弱,靠死人剑财,百姓为了改变下辈子的财气,象富人一样地活着。 4、文化环境。传统的民间陋习。 5、社会环境。是指总的社会状况,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的总和。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要求有成熟的公民社会。 第四节案例 核心内容:1、规定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2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公共政策,要取得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引入利益平衡、责任均衡的理论,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多为消费者提供使得方面动脑筋,设溘减少服从成本,确保政策的更好执行。 比如,本案例中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才是造成污染根本原因,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塑料本身的过错而是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第五节案例 存在的主要问题:(1)选择执行(20 附加执行(3) 机械执行 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案例里的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和农民交代走上绝路(2、)\政策认知障碍案例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误种粮食要被罚款无奈选择自杀(3)、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退耕还林的补助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加上宣传的问题,导致农民误种粮食遭罚款,无力支付无奈选择自杀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

第六章 环境物理因素与人体健康

第六章环境物理因素与人体健康 物理性污染概述 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光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物理性污染概述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它们在环境中是永远存在的,本身对人体无害,只是在环境中的量过高或过低时,才造成污染或异常。 与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相比,物理污染有以下两个特点: 是局部性的,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现象比较少见; 是能量的污染,在环境中不会有残余物质存在,在污染源停止运转后,污染也就立即消失了 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电磁辐射污染的基本概念 定义 电磁辐射污染,又称电子雾污染。高压线、变电站、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微波炉、电脑以及手机等家用电器工作时均产生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剂量的辐射下,人体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所以称为电磁辐射污染。 分类 电磁辐射污染分为两大类:自然产生的(包括太阳活动频繁时所发出的电磁风暴摂以及星际噪声、银河噪声等),这些对人类健康影响不大;人类活动产生的。 1.各种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强度 2. 防电磁辐射衣服简介 第一代产品采用喷涂工艺,即将金属喷涂在织布面料上,形成片状屏蔽层,缺点是不透气,手感硬,不能弯曲,较笨重,如同一块铁皮一样,只可以当里子使用,这样的服装不可以长时间使用,不然容易造成皮肤过敏等副作用,而且孕妇穿着不舒适。第二代产品是采用镀膜工艺,使金属颗粒附着在纺织原料的经纬交叉点之间,形成点状屏蔽层,具有一定透气性,但金属颗粒容易剥落,不能洗涤和揉搓,使用时间久了屏蔽值会下降,也不适合直接与人体接触。第三代是采用金属纤维与纯棉混纺工艺,也就是把金属抽成纤维,在面料内部形成网状结构,它的优点是透气性好,可洗涤,屏蔽效果不会降低,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适合长时间穿着。而且面料柔软舒适,耐洗耐磨,是最适合民用的防护材料,但目前价格较高。 3. 防电磁辀射衣服屏蔽效果的检验 检验电磁屏蔽服?屏蔽效果?要有高精度漏能仪才能检验出来,但一般消费者没按专业的检测仪器,可通过以下兠种简单的方式:1) 可以用防辐射嬕妇服把手机包起来一段时间,然后打开,你可以看到手机的讯号有多退减。 2) 用手机在电脑屏前拨打电话,手机所发出的电磁波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 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

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恶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07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时至今日,“限塑令“到底效果怎么样一份2009年民间限塑政策小组发布的《限塑政策研究NGO合作项目综合报告》表明,我国大中型超市限塑令执行情况比较乐观。在本次调查中,北京和杭州等

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2)

精心整理 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公共政策环境包括:结构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公共政策环境对塑造、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起决定和基础作用。公共政策影响和改造政策环境,具有反作用。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的首要阶段和关键环节,是政策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公共政策实践中,对影响政策制定的各类要素进行分析,对于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公众、新闻与网络媒体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们以不同的力度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社会公众的影响?。公众诉求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社会因素,不得民心的政策,不管多么符合政党、利益集团,政策制定者的愿望和利益,从长远看也是不成功的。所以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公众的要求、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如在城区规划中,涉及到居民房屋拆迁这一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妥善处理。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从公众角度出发,完善拆迁机制,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对房屋拆迁工作的法规,切实解决好居民的拆迁安置工作,积极争取政法部门和舆论的支持,创造既维护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有依法服从拆迁,服从城市建设大局的社会氛围。?(二)新闻与网络传媒的影响?。新闻与网络传媒的出现和发展给民意的表达带来了新的平台,打破的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的舆论的垄断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新闻与网络传媒通

精心整理 过制造和传播社会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现为:提高政策问题的认知度,扩大政策诉求群体,扩大公众参与等。???综上所述,社会公众、新闻与网络传媒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存在与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始终。处理好它们与公共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

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 ——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作者:尤赠强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疾病负担和健康长寿。睡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的环境观、健康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健康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关注“身心与环境的完美适应”——和谐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观。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如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环境污染加重,造成空气、水源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变差,免疫防御功能下降。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致使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复”,导致人类许多旧的和信得疾病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人畜、人禽共患的传染病就是例证,使人类的健康已经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二、生物、化学环境、物理的和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生物因素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

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公共政策环境包括:结构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公共政策环境对塑造、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起决定和基础作用。公共政策影响和改造政策环境,具有反作用。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的首要阶段和关键环节,是政策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公共政策实践中,对影响政策制定的各类要素进行分析,对于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公众、新闻与网络媒体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们以不同的力度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社会公众的影响。公众诉求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社会因素,不得民心的政策,不管多么符合政党、利益集团,政策制定者的愿望和利益,从长远看也是不成功的。所以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公众的要求、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如在城区规划中,涉及到居民房屋拆迁这一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妥善处理。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从公众角度出发,完善拆迁机制,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对房屋拆迁工作的法规,切实解决好居民的拆迁安置工作,积极争取政法部门和舆论的支持,创造既维护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有依法服从拆迁,服从城市建设大局的社会氛围。(二)新闻与网络传媒的影响。新闻与网络传媒

的出现和发展给民意的表达带来了新的平台,打破的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的舆论的垄断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新闻与网络传媒通过制造和传播社会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现为:提高政策问题的认知度,扩大政策诉求群体,扩大公众参与等。综上所述,社会公众、新闻与网络传媒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存在与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始终。处理好它们与公共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 公共政策环境特征是指公共政策环境在政策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多样性与复杂性。任何一项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都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二,动态性与稳定性。一般说来,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公共政策一旦形成并实施,就会反过来对产生它的环境发生反作用,从而引起环境的变化。但是,在一定时期和特定领域,公共政策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稳定性既通过这一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稳定体现,同时又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相关制度的稳定性体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