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

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

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
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如何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

姓名__ 湛华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 _____1237001409661_ __

学生工作单位_山东省莱钢永锋钢铁集团有限公

司_____

学生所在电大_____德州电大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处编印

浅析如何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

摘要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重要的基层政权,是与农村联系最为紧密的政权形式。作为一级政府,其公信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进程,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乡镇政府公信力指的是乡镇政府在与民众互动中所获得的一种信用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乡镇政府的行政功能实现,有助于乡镇政府和民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乡镇政府所具有的这种能力不仅体现了其权力使用、公共服务状况、公共责任情况、行政行为客观效果,而且体现了农民群众对乡镇政府持信任态度时的能力要求。在对陕西省安定镇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后,本文描述、分析了当前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乡镇政府公信力现状:村民对乡镇政府政策的满意度不高,财务问题是导致乡镇政府公信力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乡镇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公信力还有待加强。并指出其原因的多样性。当然,要评价一个乡镇政府的公信力,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一是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一是乡镇政府的公开程度,尤其是在财务问题方面的信息公开;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程度。参照这几个标准,要提升乡镇政府的公信力,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手段,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开放透明的政府和法治政府。乡镇政府应该切实遵照国家对乡镇政府的新的职能转型定位要求,加大信息公开程度,强化依法行政,提高干部自身素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执行,在行动中提高公信力。

关键词:乡镇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对策

目录

1绪论 (3)

2地方政府公信力相关知识 (4)

2.1 政府公信力概述 (4)

2.1.1 政府公信力涵义及评价标准 (4)

2.1.2 政府公信力特征 (5)

2.1.2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 (5)

3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7)

3.1 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7)

3.2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8)

4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及评价 (12)

4.1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12)

4.2对当前乡镇政府公信力的评价 (14)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绪论

1.1课题背景

“公信力”是政府能否执政兴民的重要晴雨表,目前对政府“公信力”含义的理解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公众作为主体,政府作为客体,认为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另一类是将政府作为主体,公众作为客体,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也是赢得民意的能力。这种观点将政府看作通过长期行政实践获得权威性资源的公共机构。政府公信力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机构获得公众普遍信任的能力。它是政治体系存续和发展的保障,是国家顺利度过矛盾多发期所依赖的重要资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曾提出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把握并努力实现公众的政治期待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实证调查分析显示,公众心目中值得信任的政府机构最应具备的品质包括无私、高效、诚信、友善,这些品质也成为公众最为核心的政治期待。这些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政策着力点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2选题意义

乡镇政府是国家设在基层最低一级的行政组织,与农民群众有着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是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行政体系的重要根基,而且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下的乡镇政府行政效能低下、服务意识落后等状况的出现,乡镇政府公信力呈现出弱化趋势。乡镇政府公信力是指乡镇政府在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行政能力和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乡镇区域公众建立的自愿的普遍信任的能力。乡镇政府所具有的这种能力不仅体现了其权力使用、公共服务状况、公共责任情况、行政行为客观效果,而且体现了农民群众对乡镇政府持信任态度时的能力要求。因此,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是乡镇政府权威性确立的基础,是乡镇政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2地方政府公信力相关知识

2.1 政府公信力概述

2.1.1 政府公信力涵义及评价标准

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是进行政府公信力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政府公信力涉及到两个主体:一是开展行政活动的政府,二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给予评判的社会公众。目前对政府公信力涵义的研究基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众作为主体、政府作为客体。包括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邹东升认为政府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2]陈潮生等提出评价的标准涉及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民主化程度、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政府服务的程度、公务员的道德水平、政府的国际形象和政治地位等。[3]吴威威等人认为政府公信力来源于政府存在的合法性(政府的形式合法性)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政府的实质合法性)。[4]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张旭霞认为这种信任程度依赖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它包括意识形态上的(如公众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公众对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的认可程度等等)、物质上的(如政府的财力),也包括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行政人员的率先垂范性、服务性、效率性)等。[5]王福鑫认为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公信力产生的基础,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表现,政府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直接因素。[6]龚培兴等认为政府公信力囊括了政府信用、政府信任以及政府诚信的全部内容。[7]

第二类是将政府作为主体、公众作为客体。也包含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唐铁汉认为这种能力指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他认为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服务程度、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等四个方面。[8]何显明认为政府获得信任的基础是政府的信用能力。[9]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这种观点认为公信力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权威性资源,它的载体

是非人格化的、具有公共性特点的公共机构。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作为公共机构在长期行政实践中获得的权威性资源。

2.1.2 政府公信力特征

公信力的一般性质与政府的特殊性相结合使得政府公信力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政府公信力的主体唯一性和评价主体的非特定性。政府公信力的主体为政府与社会公众,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主体。这也决定了政府公信力是不可替代的。政府公信力通过政府的信用行为表现出来,由于政府与社会形成的特殊契约关系,对政府信用行为进行评价的主体只能是公众,而不可能是政府信用指向特定的当事人。

第二,政府公信力两主体间的不对称性。政府因其行为效力的普遍性和合法强制性,而在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政府公信力两主体间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具体表现为:一是信用信息不对称。政府行为建立在最大限度的信息资源上,强有力地信息采集机构使政府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另一信用主体,而作为另一信用主体的企业、个人在信息上处于明显的弱势。二是信用监督部对称。由于政府的特殊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作用,政府的信用监督机构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和被支配状态,造成监督过程受到阻力较大,困难重重。

第三,政府公信力的建立与消失在速度上的不对称性。一方面,政府的公信力是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既需要时间,又需要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公信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弱化或消失,而且一旦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重新建立政府公信力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第四,政府公信力的扩散性。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机关在制定、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要与社会各界交往,其影响是放射性的,会在社会公众中扩散,甚至会产生连锁反应。政府公信力弱化可能导致社会各界心理失衡,从而出现不良信用行为,致使整体社会信用环境恶化。

2.1.2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3.1 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对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学者们分别用实证分析和理论论证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旭霞在互联网上就政府公信力问题对网友评论进行了追踪调查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对政府持“信任”态度的约占20%,持“不信任”态度的约占80%。[10]另据《小康》研究中心调查,2006—2007年度中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0. 6分,刚过及格线。通过对“政府信任程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逾70%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地方政府。与此同时,政府官员以80. 3%的绝对多数被网民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这大大影响了政府形象。尽管各种类型的调查或统计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误差,但总的来说,它们反映出一个问题,即目前中国政府在不同层次存在不同程度的公信力下降的趋势。

一些学者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公信力低下的具体表现:一是政府行为存在行政违法、行政权力异化、行政腐败等现象,影响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二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与民众意愿相背离,公共政策责任机制不完善,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等。三是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评估的真实性受到了公众的质疑。四是政府资信传递渠道不畅通、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瞒报等行为使公众对政府资信持怀疑态度,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工作的被动。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的政策连续性不强。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是政府取得民众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少地方领导从自利性原则出发,对已经生效实施的政策、合同任意修改、废止,要不就是“新官不理旧账”,“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领导人的一句话”。这种现象越到基层政府表现的越为明显。政策多变,当公众对政府落实政策充满信心和期待时,而政府却让公众大失所望,没有真正落实政策时,公众就会对政府的失信行为产生强烈的受骗的感觉。

第二,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性上访。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从贵州的瓮安事件,到湖北石首事件,都是由一般个案而引发成了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其实

在这两个事件之间,国内还发生了许多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发生,都是因偶然因素引起,突发性极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主要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民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步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做出对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社会舆论质疑不断。在一项政府决策或信息发布之后,公众往往对其不认同,并进行分析、判断,发表个人看法,通过新兴的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社会舆论进行传播。如云南的"躲猫猫"事件、陕西的华南虎事件,均是网友提出质疑后,政府进行再调查,最终使真信大白的。这都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的一种表现。

3.2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公信力弱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正如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学者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所指出的,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在行为信用、政策信用、绩效信用三大层面。

3.2.1乡镇政府组织凝聚力的弱化

首先,乡镇政府目标凝聚淡化。乡镇政府组织凝聚力的形成,主要源于乡镇政府及其公务员的目标和利益情况。乡镇政府及其公务员对目标和利益的追求凝聚于农民群众和乡镇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之上,那么乡镇政府便会扭成一股合力,向着共同的最祟高的目标努力。然而,在当前乡镇政府凝聚力的形成中却充斥着多种目标追求,使目标凝聚逐步淡化。一是乡镇政府职能偏离。由于乡镇政府的管制职能与服务职能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较量和对抗,管制职能下所带来的利益和权力充斥乡镇政府行为,虽然国家一直强调服务职能的重要性,但乡镇政府并没有把管制职能与服务职能有效协调起来,致使乡镇政府行为运作时职能凝聚不到位。二是乡镇公务员公共权力私有化。公共权力私有化是指乡镇政府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偏离人民群众的利益,偏离权力的来源和目标所在,利用自身拥有

的公共权力变相地实现私有利益。乡镇公务员内部由于其公务员过度使用拥有的权力谋取私人利益,追求个人的目标,没有真正地统一到为人民服务这个目标上来,致使乡镇政府组织凝聚力削弱。其次,乡镇政府体制凝聚落后。乡镇政府体制凝聚力是运用体制这个状态力量来吸引和凝聚乡镇公务员的思想和行为。如果乡镇政府体制凝聚力先进科学,其乡镇公务员向心力和凝聚力较强,否则相反。由于乡镇政府发展缓慢和行政管理落后,其管理体制、激励与惩罚制度、绩效评价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建设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乡镇政府体制凝聚力不强。第三,乡镇政府文化凝聚松散。文化凝聚是乡镇政府组织凝聚力的最高层次。社会阶层对立和官民阶层分离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行政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地处偏僻、民风纯朴、改革落后的乡镇区域,农民群众中官高民低的封建思想极其严重。在乡镇公务员行政文化中,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思想和职位升迁取决于上层的思想仍很严重。这些落后、封建的乡镇政府文化与当前和谐社会的文化的差距,导致乡镇政府组织凝聚力的弱化,同时使乡镇政府公信力降低。

3.2.2人格感召力的弱化

首先,乡镇公务员素质低下及乡镇公务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不高。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历不高,工作后虽获取更高的学历,但没有注重知识层次的提高;拥有本科学历的乡镇公务员较为自满,没有联系农村实际情况学习和从实践中学习;某些乡镇公务员提高素质的目的是为晋升职位做准备,不是以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和增加收入为目的。因此,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现象,一方面是基于乡镇政府的行政级别所决定的选拔公务员的标准,导致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不高;另一方面是乡镇公务员中权力欲和官本位严重,服务和法制观念较弱。二是乡镇公务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乡镇区域行政工作的开展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需要深入到农村去开展工作,这就决定了乡镇公务员队伍结构要求年青化和知识化。但是,在实际中,大部分乡镇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和学习,这极大阻碍了乡镇政府的发展。另一方面乡镇领导职位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现实情况中,有些乡镇领导职位,竞配备多达7一l0位副职,而且副职的知识结构没有按照专业、能力、技术水平来配置。其次,乡镇公务员道德素质不高。一是官官勾结,作恶一方。乡

镇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着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天时”,也有着乡镇区域地处偏僻的“地利”。因此,乡镇公务员与农村领导相互勾结、相互提供便利,利用权势欺压农民,严重损害到农民群众的利益。二是权力私用,与民争利。乡镇公务员明白权力只是现实的自身的东西,但他不明白权力来自于人民和政府赋予,不明白权力要服务于人民。因此,乡镇公务员公利用权力为自己谋福利,与农民争利。三是行贿受贿,腐败严重。基层腐败是当前腐败最严重的一个方面,越到下面越腐败是当前公务员腐败的真实写照。有些农村干部或为了选举、或为了私利、或为了本村发展,通过向乡镇领导及公务员行贿来换取利益。有些乡镇领导及公务员或为了晋升职位,或为了掩盖受贿行径,或为了拉帮结派,向单位上级或更高上级行贿以谋取私利。

3.2.3行为诚服力的弱化

首先,乡镇政府行政行为不规范是导致乡镇政府行为诚服力弱化的内部原因。一是乡镇政府行政“不作为”。乡镇政府行政“不作为”是指乡镇政府及公务员没有履行或没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和行使行政权力,使公共财产和农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行政“不作为”不仅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损害乡镇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二是乡镇政府行政行为“越位”、“错位”、“缺位”。有的乡镇政府部门没有合理控制职能范围,不恰当地介入乡镇经济活动中,干预经济主体具体行为;有些乡镇政府部门依仗权力和地位,随意签订合同又不履行兑现;有些乡镇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乡镇区域经济发展中没有承担起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责任。正是由于这些不规范行为,使农民群众对乡镇政府的信任必然受到削弱。三是乡镇政府行政行为不负责。乡镇政府及公务员最高的和最直接的责任就是对农民群众利益负责。这种责任意识并没有真正影响到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反而却以上级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为重,严重削弱乡镇政府公信力建设。其次,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民生活水平不高是导致乡镇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外部环境原因。一是经济发展缓慢是行为诚服力弱化的外部原因。乡镇政府行政行为对农民群众的影响有些是直接,有些是间接的。间接产生作用的乡镇政府行政行为会真实全面地体现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经济落后、经济发展缓慢是摆在乡镇区域面前的最大的问题,是制约乡镇区域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经济发展缓慢,使市场经济主体对乡镇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职能产生质疑,导致乡镇政府行为诚

服力和乡镇政府公信力降低。二是农民生活水平是检验行政行为是否弱化的重要标准。乡镇政府行政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农民群众,为农民群众谋福利。农民群众如果不与乡镇政府行政行为直接发生作用时,对于行政行为诚服力是否弱化便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有一个方面可以使农民群众对行政行为做出真实的客观的判断,那是农民生活水平是否真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高,没有达到乡镇政府计划的生活水平指标,那么必然会使乡镇政府行政行为诚服力弱化,使乡镇政府公信力降低。

3.2.4政策执行力的弱化

首先,政策本身的问题。一是政策方案制定不合理,不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二是政策缺乏稳定性。政策稳定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保证。政策的稳定可以使政策制定者、乡镇政府及公务员和农民群众三者之间建立持久的信任和认同,这不仅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力度,而且有助于乡镇政府公信力建设。其次,政策执行主体问题。一是乡镇公务员执行意识淡薄。由于乡镇公务员执行意识淡薄,作风浮躁,对于政策执行久拖不行,对于政策执行中的困难和突发事件予以逃避。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执行意识淡薄,以会议落实上级会议精神,以文件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效力。二是乡镇公务员执行能力有限。某些公务员进入乡镇机构后,以为“捧着金饭碗”,可以衣食无忧,便不注重业务学习,不注重能力素质的提高,使业务能力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以致于不能顺应当前行政管理发展的形势,对上级政府颁布的政策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和意图。由于乡镇公务员知识水平有限,对政策的执行标准不能透彻理解,只是主观片面地理解执行;由于管理水平有限,对政策贯彻不及时和执行不到位;由于业务能力低下,对涉及农村利益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政策不能有效合理地执行。第三,政策执行中的自由裁量权问题。由于乡镇区域工作的直接性和复杂性,给乡镇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赋予乡镇公务员足够的自由裁量权力,以保证政策执行的有效规范。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一个公共官员拥有自由裁量权,意味着无论对他的权力有怎样有效的限制,他依然具有在作为和不作为的可能系列中作出选择的自由。”乡镇公务员对自由裁量权的不当或过分使用,对政府政策作出主观的选择性执行或执行弱化,导致乡镇政府公信力的降低。

4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及评价

4.1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4.1.1建设亲民务实政府

一是不要让政绩工程冒头,要真正为民办实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建立亲民政府的思想基础,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要把谋取群众最大化利益为政府己任,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坚决反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二是不要让民利无处诉求,要畅通民意反馈渠道。要深入群众,听民情、查民意,解民困。要建立经常性的下基层制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处理好群众信访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要建立好政府网络论坛,让公众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民意。要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加强其规范化和法定化,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积极采纳公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

三是不要让官意代替民意,要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决策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环节,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决杜绝重大事情由个别人拍脑袋作决策的决策方式。要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些重大的公共事项,必须依照科学决策的程序进行决策。

4.1.2建设诚信法制政府

一是不要让谣言走在真相的前面,要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管理。要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建立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电视电台以及政府网站向社会发布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全面、客观、公正的信息,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时事及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引导公众依据所了解的情况做出相关事务的正确的决定。

二是不要让“空头政策”影响政府形象,要加强兑现对民承诺。要科学制定政策,量力而行,在制定政策前要搞好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尽量让政策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政策出台后,要坚决按政策兑现承诺,不忽悠群众,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切实树立诚信政府的形象。

三是不要让“人治”代替“法治”,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政府是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围绕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缩短行政审批时限,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4.1.3建设勤政廉洁政府

一是不要让腐败腐蚀了政府,要加大反腐工作力度。要将反腐败工作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大事来抓,大力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惩治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进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制度上抑制腐败,不给腐败发生的环境。要加强行政审计监察,敢于揭露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廉洁政府形象。

二是不要让不正之风泛滥,要加强政风建设。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要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根据不同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将具体内容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并建立政府公职人员的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公职人员年度绩效考核和晋职评先的重要依据。要把诚信建设纳入单位的廉政建设范围之内,将办事拖拉、作风粗暴、效率低下等行政行为一并纳入整治的范围,并视之为“不装口袋的腐败”,不断加大教育整顿的力度,以此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具体行为人的良好作风提高政府整体公信力。

三是不要让公务员道德沉沦,要增强工作责任心。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脚踏实地,有诺必践,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形象,进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公务员要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道德素质以及工作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从政道德,使公务员认识到自身的言行对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作用,做到谨言慎行,言出即行,言而有信。

4.1.4建设服务高效政府

一是不要为“万能政府”所累,要明确定位政府职能。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就

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有限政府”。要增强对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坚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参与具体经济活动,不干扰具体经济行为,维护公平、公正、优良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在水电路的改造上多想办法,多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解决一些靠群众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完善义务教育、卫生医疗、城乡社保、贫困救助等体系,将政策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增强弱势群体对政府的信任。

二是不要让政策难以执行,要加强政策可行性研究。首先,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以人民利益和意愿为出发点,公共政策的价值和利益取向要与人民的意愿一致,要做到民心所向,取信于民。其次,要努力实现政策制定和政策本身的制度化、法制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政策的制定要有可预见性,尽量做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过时,做到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只有增强政策的稳定性才能提高可信度。

三是不要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要增强应急处变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防患于未然,要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建立健全各项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坚持紧紧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把维护和落实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出发点,争取群众支持与配合。要坚持公正原则,对于依法应该保护的权利要全力保护,对于依法应该打击惩处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全力打击惩处,保证突发事件处理的过程和结果是公正、公平的,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2对当前乡镇政府公信力的评价

总的来看,政府公信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对激发公众对公信力问题的关注、政府提高公信力的信心、学者研究公信力的兴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公信力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个人认为,以下一些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第一,基础性研究的加强。政府公信力研究关系到公众与政府两个方面,在实践层面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密切相关,在理论层面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等学科也有联系。因此,如果没有严格的学科

背景界定和明确的研究角度,政府公信力研究就缺乏正确的方向、统一的语境和学术沟通的平台,势必会影响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个人认为,研究应厘清一些基本问题:一是明确基本范畴,如“公信力”、“信用”、“信誉”、“信任”、“诚信”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同“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二是界定政府公信力的涵义,以公众还是政府为主体?把公信力界定为能力、资源、心理意识、行为还是信任关系?这是涵义界定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否则容易造成研究的混乱;三是全面分析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有人指出,政府满意度=政府绩效/公众期望,[11]这表明,政府满意度会受到政府绩效和公众期望的影响。其实,除了政府和公众之外,政府公信力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政党的执政理念、路线方针政策等,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对公众期望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政府公信力。因此,应当从多领域、多视角、多层次研究政府公信力。四是确立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从定性、定量两方面设计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测算办法和操作程序,使政府公信力成为制度化的、可操作的政府评价体系。

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囿于传统研究方法,大多数成果都跳不出“问题———成因———措施”的思维定势和理论框架。实际上,政府公信力问题不仅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问题,也是一个同经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现实问题,还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多领域的复杂问题。为此,应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以下方法的运用。一是比较研究的方法,应注重国内和国外、改革前和改革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常态下和危机状态下政府公信力的比较研究,尤其是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普遍规律和具体措施;二是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应针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地区以及各级政府不同部门进行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案例分析,从中研究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复杂性理论、系统研究方法等都应当纳入政府公信力研究方法创新的视野。

第三,研究实效性的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关系到政党执政的地位、政府行政的合法性,而且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文化的建设、国际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众

信任关系,提高政府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面向实践是政府公信力研究的首要原则。

第四,重点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政府信任危机在当今世界是个普遍现象,但是在不同层面、不同境况下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程度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别。首先,从政府管理的层面来看,地方政府公信力相对于中央政府公信力面临着更大的挑战。2007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对全国28个省市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民众对中央政府信任度最高,对地方政府则是比较信任。[12]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中央权力积极作为的一种肯定,但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民众信任危机”,即地方权力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繁荣和政治民主,削弱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中央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削弱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尽管一些学者已经对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开始关注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是就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而言,理论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因此,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破解目前“公众信任危机”势在必行。其次,从政府所面临的境况来看,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更难获得公众的信任,如何在危机管理状态下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未来面对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据北京大学一个课题组研究,中国2010年前后可能出现“危机多发期”,对于现代政府而言,危机是行政环境的常态,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13]如何应对危机,提升公众信任是未来政府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政府公信力研究应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结论

当今社会,应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执政,政府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越来越大。我们目前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和高度开放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是在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执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并将继续发生许多的不可逆转的深刻变革。由此,公众对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得放政府治理模式与途径的选择上,学术界在不断进行探讨与各级地方政府自己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实践。我相信经过各方的努力,在我国齐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在制度建设上尤其不可能出现一蹴而就的质的飞跃。对此,我们应有理性的认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任何智斗都不是孤立存在并单独起作用的,尤其政府制度的建立完善及在政府管理实践中的良性运行,相关责任机制的有效整合;与此同时,我们政府官员执政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也是关键的一环。

致谢

本次设计实在孟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我的毕业设计选题、调研、开题以及撰写过程中始终严格要求,同时及时地给我指导和批评指正,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思维敏捷,使我受益匪浅。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向孟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其次,在我毕业设计过程中孟老师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他在论文指导方面给予我我帮助和指导,在此我向孟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在学习中,各位优秀代课老师给予我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无私的指导和观察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我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最后,对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家人、同学、朋友表示最真挚的感谢!向审阅本设计的各位专家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Joseph. S.Nye, Philip D Zelikow, and David C King.Why PeopleDon’t TrustGovernment.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584. [2][16]邹东升.地方政府行政诚信检视:传统、失范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 2005(8).

[3]陈潮升等.政府信用的评价标准、现状及对策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6(1).

[4]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 2003(6).

[5]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 J].南京社会科学, 2006(7).

[6]王福鑫.试论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行政与法,

2006(3).

[7][22]龚培兴等.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3(3).

[8][11][12][24][27]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 2005(3).

[9]何显明等.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J].国家行政

学院学报, 2002年专刊·

[9]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J].中国行政管理, 2006(9).

[10]搜狐新闻.中国信用小康指数60分,官员信用度最差农民最高[EB/OL]. http: //news. sohu. com /. 2007-08-01·

[11]搜狐新闻.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显示民众最信任中央政府[EB/OL]. http: //news. sohu. com, 2007-05-23·

[12]Sohu News.China 's SocialMentality Investigation Report ShowsThatMostPeopleTrust theCentralGovernmentBest.http: //news. sohu. com,May 23, 2007.

[13]中国新闻网.中国2010年前后入危机多发期[EB/OL]. http: //www.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