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考试重测

文言文考试重测

文言文考试重测
文言文考试重测

文言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胆气过人,性刚直,(1)明达时务。(2)俄而尉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邺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高祖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司马消难之奔陈也,高祖令文振安集淮南,还除卫尉少卿。寻以行军长史从达奚震讨叛蛮,平之,加上开府。岁馀,迁鸿胪卿。卫王爽北征突厥,以文振为长史,(3)坐勋簿不实免官。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逐北至居延塞而还。九年,大举伐陈,以文振为元帅秦王司马,(4)别领行军总管。及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不许。文振性素刚直,无所降下,初,军次益州,谒蜀王秀,貌颇不恭,秀甚衔之,及此,奏文振师徒丧败。右仆射苏威与文振有隙,因而谮之,坐是除名。及秀废黜,文振上表自申理,高祖慰谕之,授大将军。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5)屯雪山,连营三百馀里,东接杨义臣,西连张寿,合围浑主于覆袁川。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以公主赏赐重叠及大业初恩泽弥厚文振以狼子野心,恐为国患,乃上表曰:“窃见国家容受启民,资其兵食,假以地利。如臣愚计,(6)窃又未安。何则?夷狄之性,弱则归投,强则反噬。以臣量之,必为国患。如臣之计,令出塞外。然后设烽候,(7)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及辽东之役,授左候卫大将军。在道疾笃,后数日,卒于师。帝省表,悲叹久之,赠光禄大夫、北平侯,谥曰襄。赐物一千段,粟麦二千石,威仪鼓吹,送至墓所。史臣曰: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频称谅直。其取高位厚(8)秩,(9)良有(10)以也。

(节选自《隋书·段文振传》)1.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

以公主赏赐重叠及大业初恩泽弥厚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淮南,古代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城市名称,而是淮河以南那片区域。类似的还有“山东”(崤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等。

B.“除卫尉少卿”中的“除”是“任命”的意思。“出”“调”“谪”“迁”“徙”等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谪”指贬官。

C.蛮,是古时对北方各族的贬称。周朝时就有“华夏”与“四夷”之分,“华夏”特指中原地区,“四夷”指的是四方的少数民族。

D.《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隋朝历史的始末,它秉直书写,较少隐讳,一改南北朝诸史的回护之风,彰显了较高的史学水平。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不许。(5分)

翻译:

。(2)初,军次益州,谒蜀王秀,貌颇不恭,秀甚衔之。(5)

翻译:

。(3)右仆射苏威与文振有隙,因而谮之,坐是除名。及秀废黜,文振上表自申理。

翻译:

4.写出至少五个表示官职任免或调动的词语:

5.翻译文中斜体加粗的词语:

(1)明达(2)俄而

(3)坐(4)别

(5)屯(6)窃

(7)缘(8)秩

(9)良(10)以

《世说新语》及课外文言文测试题

《世说新语》及课外文言文测试题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俄而雪骤: 4.撒盐空中差可拟: 5.未若柳絮因风起: 6.期日中: 7.尊君在不: … 二、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三、阅读。 (一) 。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无礼: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5.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 6.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 ~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 (二)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1.解释加粗字。 (1)窃入学舍:(2)听已: (3)冕因去:(4)恬若不见: 、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划出本文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三)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子无敢食我也。(无:)⑵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⑶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遂:)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 15、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 ⑵虎以为然() 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 16、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它们,代百兽 B、它,代老虎 C、它,代狐狸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⑶兽见之皆走() 17、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项。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 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 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 ⑵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 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 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 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

(完整)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怎能拥有考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àn”。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D.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 A.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 B.公府不案吏,自吉始。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 C.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岁竟奏行赏罚而已。 D.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 D.丙吉观察问题十分细致,长于以小见大。他见到牛近行即喘息吐舌,进而联想到气候可能出现异常,将产生不利影响,他的下属对此十分佩服。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译文:

《高中文言文试题》单元测试题 百度文库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偃穷诎,服罪当死。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繙生也。”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说。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注】①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B.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C.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D.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矫制,指假托帝王的命令,出于歹意假托帝王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 B. 《春秋》,我国儒家经典著作,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C. 匈奴,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其最高首领被称作“单于”。 D. 和亲,指与敌议和,用婚姻关系来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军受命审问徐偃,令其服罪。徐偃独断专行,对张汤的弹劾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驳斥了徐偃,使徐偃理屈词穷,接受法律的审判。 B. 终军前往京城谒见,踌躇满志。终军去京城谒见博士,过关时拒绝接受凭证,认为自己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最终终军被任命为谒者,奉使巡视郡国。 C. 终军力争出使匈奴,欲建功业。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当好使者的助手,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二) 文言文阅读 作者:beanfield 一、“古代诗文阅读”考试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古代诗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7)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段和名篇(见“古诗文背诵篇目”) 二、真题感悟 1. (2004 )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3 —26 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按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之曰:“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 wū 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 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年荒劝赈,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 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 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于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日:“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 ',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 2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父欣然从.之从:听从 B .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屏:除 去 C.毁淫.祠百余淫:淫乱D.童子皆流涕.涕:眼泪 2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2历年文言文考试试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完整版)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测试卷含答案(最新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四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在最高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甲文:(《孙权劝学》)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乙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③及为相④家人发箧视之4、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 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蒙/ 辞以军中多务B.非/ 复吴下阿蒙 C.太祖/ 常劝以读书D.家人/ 发箧视之 3.翻译下列句子。(4 分)五、阅读《游山西村》回答下列问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4.根据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至少二点)(5 分)2、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诗,全诗紧扣一个 “”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3、一个“”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 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二)登幽州台歌( 5 分)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古诗选自《》,作者是唐代的。(2 分) 2.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3 分) 六己亥杂诗龚自珍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之情。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并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望岳(杜甫) 七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问题。(共11 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练习12、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虎兕.(sì)木椟.(dú)苑囿.(yòu)相.夫子(xiànɡ) B.狗彘.(zì) 孝悌.(tì) 饿莩.(piǎo) 庠.序(xiánɡ) C.迁谪.(zhé) 惘.然(wǎnɡ) 谙.熟(ān) 雕阑玉砌.(qì) D.玉簪.(zān) 叨.扰(tāo) 干涸.(hé) 针砭.时弊(biā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为之辞.(托辞)河内凶.(荒年) 不可胜.食(尽)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B.浩气四塞.(充满) 直.可惊天地(简直) 贼氛方炽.(旺盛) 危.乎高哉(高) C.尚.能饭否(还) 低眉信.手(自信) 不堪.回首(忍心) 此去经年 ..(年复一年) D.这次第 ..(情形,光景) 序属.三秋(属于,是) 金铁 ..皆鸣(武器) 烟霏.云敛(很盛的样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犊车,从吏卒 C.赢得仓皇北顾.大行不顾.细谨 D.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陈利就列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春生秋实. C.欧阳子方夜.读书D.填然鼓.之 6.对于下列句子中“胜”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驴不胜怒,蹄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世说新语篇文言文试题答案.

①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言为士処,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为士则(准则,标准)(2 )登车揽辔(拿,提) (3)为豫章太守(担任)(4)主薄白(报告,禀报) 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2)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三、从本文可以看出陈仲举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且有独特的施政方针,就是敬贤礼士。 ②投舒丧命 王大将军既亡,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 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陈仲举礼贤 为(担任)荆州守文(谨守成法)意表行事(意料之外)从(听从)

二、翻译下列文言文。 1.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 大将军平时和江州关系如何,你却要投奔他?" 2.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 江州在别人强大的时候,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和别人强制他的想法抗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三、从短文来分析,王应是个怎样的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发? 王应是个有敏锐的洞察力,但是却不能坚持主见的人。启发:为人处世要善于分析自己身处的环境、背景,在关键时刻要,能够权衡利弊,善于抉择。 ③许允丑妻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之。” 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 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一、解释加点字词。 奇丑(容貌特别丑陋)允无复入理(意愿) 阮家既然嫁丑女于你,必有原因,你得考察考察她。 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四川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中文言文试题测试题doc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形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顬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已以行义,亦复何就惧平?”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两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颜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可以用名,表示谦虚;称人可以用字,表示尊敬。 B. 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 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崩殂”即为此意。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这不是选择君主的时机,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 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计22分) 余靖传 朱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óng)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仝。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 (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缄:闭口 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让:指派 C.各用一字为目.目:纲领 D.犹留夏册不遣.遣:派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乃.自诣韶州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余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②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 ③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④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⑤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⑥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一)《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 ___的书。(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 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 _____、____ __两种修辞手法。 6、解释加点字: A、时____________ B、知___________ C、愠__________ D、识_________ E、厌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殆:

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1 童趣 1.《童趣》选自,作者,字,苏州人,代作家。 2.区别下列各句中“故”的不同用法: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桓候故使人问之 ③温故而知新 3.翻译: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第一段文字的关系是:() A.并列B.递进C.总分D.分总 5.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句相同。A.拔山倒树而来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人不知而不愠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句相同。A.观之正浓B.驱之别院 C.故时有物外之趣D.项为之强 7.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和()句相同。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以丛草为林 C.项为之强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8.先对加点字解释,再翻译句子: ①盖.一癫蛤蟆也。②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写出文中运用了比喻的句子。(两处即可) ①② 10.作者在文中将蚊想象成鹤,蚊和鹤有哪些相似之处? 11.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文段中描绘的两幅图画。 12.翻译:“果如鹤唳云端” 论语十则 1.下列各句是谈学习态度的,还是谈学习方法的? (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学而不厌(4)温故而知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 2.“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人不知而不愠 ④敏而好学⑤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表转接 3.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 4.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伤仲永 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3.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回答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5.《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6.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7.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8.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9.最后一段的议论,通过仲永5-20岁才能的变化,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0.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孙权劝学 1、解释下列语句。 ①“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③“蒙辞以军中多务”④“博士”⑤“孰若孤” 2、把第二段文字分两层,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① ② 口技 1.联系全文说说“善”字的作用。 2.四个“一”字暗示。从面衬托表演者的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典型例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往④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模拟试题】 (一)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妇亦/ 起大呼 B. 又夹百千/ 求救声 C. 虽人/ 有百手,手/ 有百指 D. 不能/ 名其一处也 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 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 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D. 几欲先走走:走开 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一、文言文《伤仲永》。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 ..还家(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⑦或.以钱币乞之( ) ⑧卒.之为众人(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借旁近与之. A.余闻之.也久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忽啼求之. D.于舅家见之. 4.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5.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引号填原文) 二、文言文《木兰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木兰当户织()(2)惟闻女叹息()(3)愿为市鞍马()(4)赏赐百千强()(5)出郭相扶将()(6)著我旧时裳()(7)双兔傍地走()(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9)万里赴戎机() (10)旦辞爷娘去()(11).木兰不用尚书郎() (12).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4)、《木兰诗》中夸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文言文测试精选试题答案

文言文测试精选试题答案 高三 2010-04-14 10:07 文言文测试精选试题答案 2010年湖南省教育考试院调研考试 6.D.鲜:少 7.D语气词,表感叹 /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介词,和;C均为指示代词,那) 8.B 9.A 本文没有从臣子的角度论述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 10.(10分) (1)君主能够接纳进谏,却不能够使臣下一定进谏,还不是真正能够接纳进谏的君主。(5分) (2)一会儿,回头看见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怯懦的人不等(别人)告诉,就跳过这条深谷去,好像(走过)平坦大道那样了。(5分) 山东省烟台市2010年诊断性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9.C(临:统治。) 10.A(于是、就。B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这。C项前者是介词,因;后者是介词,按照。D项前者是连词,表修饰;后者是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11.B 12.B(李珏被贬出京城是因为反对增加茶税。) 四、(24分) 13.(10分)⑴(5分)正值深秋戍守边疆,如果向他们询问计谋,托付边疆大事,召他们回朝是可以的,怎么能把吃喝的欢乐看作重要事情呢?(每句1分。)

⑵(5分)正在这时,宫中营建百尺高楼,土木费用成千上万,所以王播赶快增征茶税,暗中合乎了皇帝的愿望。(每句1分。) 湖南雅礼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第六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9、D(错,通“措”,放弃,废弃。) 10、D(A“而”表转折,可是;B“以”,介词,凭借;C“何”,代词,为什么;D第一个“因”是“顺应、听任”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的意思。) 11、C“对于‘雩而雨’的现象,作者只能作出含糊的解释”说法错,作者旗帜鲜明,认为这是寻常现象。 12、(1)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2) 统治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3)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 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常”“为”两词。(2)句重点关注“君”“隆”“王”三词,全句通顺。(3)句重点关注“大”“物”和句式。 13.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 /无益也 /夫星之队/ 木之鸣/ 是天地之变/ 阴阳之化 /物之罕至者也 【参考译文】 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保全;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社会的太平和动乱,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在春夏都生长茂盛起来,在秋冬则收获储藏起来,这又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