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走向生态课堂_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_岳伟.caj

1.走向生态课堂_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_岳伟.caj

1.走向生态课堂_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_岳伟.caj
1.走向生态课堂_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_岳伟.caj

2014年第8期(总第415期)

No.8,2014

General,No.

415 EDUCATIONAL RESEARCH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越来越

认识到课堂变革之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没有课堂变革为依托,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重构课堂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性任务。重构课堂的前提在于理解和反思课堂,如主导现实教育实践的课堂是一种什么范式的课堂?其存在哪些弊端?课堂重构的方向是什么?课堂实践是教育理念的反映和体现,而根本上是由特定的哲学思想支配的。随着哲学从机械论范式转向有机论范式,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作为人类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实践也应该随着这种转向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再是在传统框架内的简单修补,而是要求课堂的整体性变革。建设生态课堂,是未来课堂改革的方向。

一、机械论范式:课堂有机性的肢解

建构生态课堂的一个前提性任务就是要对现有课堂的弊端进行揭示和剖析。一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现实课堂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反思,这些研究对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没有脱离传统的认识框架,很多反思并没有触及课堂问题的本质。现有的课堂在形式上呈多样性,但在本质上都属于机械论范式的。对机械论范式课堂的哲学基础、现实表征和实践危害展开分析,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一)机械论范式课堂的反思

传统课堂的哲学基础是机械论。“机械论就是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自然界一切现象

走向生态课堂

——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

岳伟刘贵华

[摘要]在机械论范式中,课堂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课堂教学是一种追求确定性和践行程序化的技术操作。对秩序和确定性的迷恋使课堂的有机性被肢解,生命活力丧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进行课堂的整体性变革,即建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是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体现生态气质的课堂。注重内在联系、强调整体关联、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是生态课堂的核心价值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环境、树立正确的课堂评价观、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是推进生态课堂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机械论范式;生态课堂;课堂变革

[作者简介]岳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武汉430079);刘贵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北京100088)

中的运动的哲学理论。”[1]在机械论哲学视域中,自然是一个物质实体构成的僵死的世界,构成自然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还原为简单的要素,而这些不同的要素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细小的粒子。自然界的物质虽然也存在运动和变化,但这只是受力学定律支配的机械运动,其发展和变化是确定的,并可以进行计算和测量的,其发展轨迹是可以预测的。同对自然的机械主义理解一样,机械论者也用机械原理来解释人,把人当作机器来看待。拉·梅特里就明确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只不过“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成比例地更接近一些”[2]罢了。由于人和动物都是机器,因此,“我们训练一个人就像训练一个动物一样,一个人成为作家和成为一个搬运夫是一样的。一位几何学家学会做最繁难的证明和演算,就像一只猴子学会脱下又戴上它的小帽子,学会如何爬到那只驯顺的狗的背上去一样。”[3]这样,原本有思想和情感的人被机械论者还原成了没有生命的机器、没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动物。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机械论哲学坚持主客二分的观点,认为人是认识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是赤裸裸的征服和被征服、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这样,机械论者就把自然、人和社会的有机性无情的肢解了。这就像科特所言的那样:“人们曾几何时以为自己生活着的世界——一个到处是颜色和声音,空气中散发着芳香,充满着欢乐、爱情和美,满目是有目的的和谐和创造性的理念的世界——现在全被挤压在有机体的大脑上某一方寸之角里。真正重要的外部世界是一个僵硬、冷酷、无色无声的死寂的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可以数学计算的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的世界。人直接感知的质的世界成了外面那个无限机器的一个很奇怪而且相当次要的外观。”[4]

(二)机械论范式课堂的表征与危害

作为人类重要实践领域的学校教育便渗透着机械论思想,如把学校比作工厂的教育理念就是机械论思想的典型表现。今天,按照工厂化的模式运作学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学校成了工厂,教室自然就成了车间和作坊,学生则成了原料和产品。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课堂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现有的课堂在本质上是属于机械论范式的。

首先,把课堂看作是一个孤立、封闭、机械运转的实体,很少把课堂放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去考虑,更没有把课堂放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整个人生中去思考。这样课堂就与完整的教育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割裂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鲜活的现实生活无法进入课堂,课堂则成了一潭死水。

其次,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简单分解,使课堂实践成了一种机械操作的物化劳动过程。无论是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还是凯洛夫的教学五环节,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整体的课堂教学进行分解。这种思想虽然被人们强烈批判过,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容易被教师理解和把握,因而在实践中仍广泛存在。今天很多课堂还在演绎这种分解的思想。由于对教学阶段或环节的僵化理解,课堂实践最终演变为一套专门化的机械操作。机械化的课堂最终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机械化和物化了。

再次,强调秩序和确定性,追求课堂的整齐划一。机械论哲学对自然界的运动受某种固定不变秩序支配的信念深信不疑,秩序的信念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普适化。现实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就深受秩序信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那些偶发的并对学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遭到了剔除,人们采用纪律约束和惩罚的方式来维护秩序,想尽一切办法来消除课堂的不和谐声音。这样,丰富多彩、变动不居的复杂课堂被规范的井然有序、整齐划一,这样一个预设的表演舞

台因此也就失去了新奇和刺激,想象力和创造性也随之消失殆尽。

最后,坚持主体一元论,课堂失去了对话的基础,教学成了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训练。由于受机械论哲学主体一元论的影响,今天的课堂教学仍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主客体的划分。由于教育者既定的优势地位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了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则成了教育的客体。作为客体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平等对话的权利,课堂教学因此演变成了单向的独白和灌输,演变成了主体对客体的规训和改造。这就像叶澜教授所描述的那样:“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大多是被动的、程序化的,尤其在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要按照课程表的规定和手中的教科书上课,而且一切行动要按照老师的指令。在这里,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学生只是教育这台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活生生的‘人’被埋没和忽略了。”[5]虽然,人们在理论上呼吁课堂教学要从独白走向对话,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在不遗余力践行着对话教学,然而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民主精神的普及为支撑,对话教学难免陷入虚假的技术主义误区。

总之,追求确定性和秩序、践行程序化和技术主义,现有课堂的机械论范式特征越来越明显。在机械论范式中,课堂的有机性被肢解了,生命的活力消失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框架内的修修补补,而是需要实现课堂的整体性变革,进一步说就是实现课堂范式的转换。从机械论哲学向生态哲学转向,走向生态课堂,则是课堂范式的重建方向。

二、生态课堂:课堂范式的转向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割裂主体与客体、局部与整体有机联系的机械论哲学是危机的深层思想根源,机械论由此受到的批评也越来越多,机械论哲学赖以存在的根基开始动摇。传统的机械论世界观开始让位于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新的世界观就是代表哲学未来走向的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生态课堂建构的基础,也是现实课堂变革的动力,生态哲学支持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理念。

(一)生态哲学理论的生态课堂建构

“生态哲学是随伴着生态问题的日趋全球化和生态学研究领域的日益拓展化而逐步发展建立起来的。”[6]生态问题的恶化让人们意识到不从哲学层面对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反思,便永远无法摆脱生态危机的困境。生态学的发展表明,不能用机械论的观点来理解生命,也不能用机械论的思维来认识世界。生态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生态,还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态。生态学应该走向生态哲学。可以说,生态哲学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态哲学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崇尚整体性。“整体论是由生态学提供论证的。”[7]“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是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生态哲学是整体论世界观。”[8]在生态哲学视野中,世界不再是一台可以任意拆解和分割的机器,而是一个由“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不仅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体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种生物都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生态系统。生物体之间、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生态哲学也承认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但它认为,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个子系统功能的线性叠加,子系统的意义依赖于它和整体的关系。第二,注重有机联系。生态哲学认为,生态系统一个复杂的网络,在这个生态之网中没有孤立的存在物,每一个生物虽然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但都与其他生物和环境存在

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内在关联。一个物种的变化会引起整个生态的连锁反应,有机联系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客观性质。第三,强调动态开放。与机械论把世界及其构成要素看作封闭的实体不同,生态哲学认为,一切有机体和生物群落都是开放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也是开放的,它们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流动。这就像莫兰所说的那样:“生态系统的关系不是两个封闭实体之间的外在关系,而是两个开放系统之间的相互包容的关系,其中每一个系统既构成另一个系统的部分同时又自成整体。一个生物系统愈是具有自主性,它愈是依赖于生态系统。”[9]可以说,世界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不同生态系统组合交叉而成的复杂开放系统。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其蕴含的理念和精神大大冲击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传统认识;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方法论,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作为人类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需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引导。生态哲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持,也为课堂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二)生态哲学视域下的课堂观诠释

1.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

在传统的机械论哲学视域中,课堂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实现特定教育目的技术操作。与这种认识不同,生态哲学告诉我们,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课堂教学应该以生态化的模式来运行。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10]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其最早是由英国生物学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的。随后,生态系统的概念传播的越来越广泛,获得的认可也越来越多。随着普通生态学向人类生态学转向,尤其是生态哲学发展,人们意识到不仅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不能用机械论的观点理解自然,同样也不能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随着这种认识的深化,人来开始用生态系统观来解释社会的各种组织机构。

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分析,课堂具备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运转体系,因而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从形态结构上看,课堂存在生命体和环境两大结构,课堂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室的物质设施和班级文化是课堂的环境系统。从运转机制来看,通过教学活动,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不同的课堂生态主体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与交流,从而使课堂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整体。课堂生态系统具有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的整体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共生性,但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课堂还具有文化生态系统的特殊性。课堂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也不存在生物间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等级关系,课堂生态主体都是知识和信息的加工者与建构者,他们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平等关系。

2.生态课堂是健康课堂生态系统的目标追求

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对课堂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然而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关注“课堂生态系统健康”问题。在生态学研究领域,“生态系统健康”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概念。虽然人们对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争议,如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福利的最大化还是生态系统本身福利的最大化,生态系统健康是保持生态系统不受人类“干扰”的原始状态还是允许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合理改造等,但这些争议并没有削弱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实践意义。“人们对生态系统健康的期待是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个目标,或者提供一个(套)客观的——至少是公认的——参考尺度,用它去‘引导’(指导)环境管理,使生态系统走向‘健康’”。[11]可以说,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

的今天,生态系统健康理念的引入为环境管理和决策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为生态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堂生态系统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系统,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因此,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对于课堂生态研究的适切性更强。在教育学领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学者运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来研究课堂,并提出了“健康课堂生态系统”的概念。[12]对于这种课堂生态的深化研究,我们是比较赞同的。延续这种思维,我们认为生态课堂就是健康课堂生态系统的目标追求。生态课堂是课堂生态系统健康的标识,是理想课堂形态的目标追求。概括地说,生态课堂就是运用生态哲学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指导建构的课堂,是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体现生态气质的课堂。生态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范式,它是对传统机械论课堂的超越。

三、生态课堂的价值理念与诉求

生态课堂是针对机械僵化、缺少生机活力,以技术理性为指导,崇尚秩序信念,追求效率为目的的传统课堂范式而言的。生态课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然而在研究中,人们对生态课堂的理解存在着一个“标签式”趋同和“拷贝式”照搬的现象。这种做法既遮掩和降低了生态课堂的理论魅力和品位,也限制和削弱了生态课堂实践范围和价值。为了真正彰显生态课堂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我们还需要对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理念进行挖掘与剖析。

1.生态课堂是生命发展的自主性课堂

课堂是学生发展成长的精神家园,任何课堂教学改革如果不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样的改革肯定是失败的。与机械论课堂把碎片化的知识灌输到空白的头脑中不同,生态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为旨趣的。在机械论范式中,课堂是发放知识的场所,课程是发放知识的清单,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或等待改造的机器,课堂教学呈现的是一副机械记忆、简单重复的凄凉景象。生态学认为,一切生物都不是僵死的“物”,而是有活力的生命系统。秉承这种认识,生态课堂把学生看作课堂这一生态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活力、思想情感和兴趣爱好的生命个体,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活体验,要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

生态课堂要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也意味着承认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生态学告诉我们:“自然不再是无序、被动、无定形的环境,它是复杂的整体。人对于这个复杂的整体不再是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开放系统,以组织形态上的自主—依存的关系处于生态系统的内部。”[13]对于课堂教学系统而言,过去受机械论和工具主义思维的影响,我们只看到了学生对教师和教学环境的依存性,而忽视了其作为生命个体的自主性。“忽视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抹杀学生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制灌输,强求一律,企图把学生铸造为某种机器的标准零件,训练为某种特殊人格的工具,必将扭曲学生个性,压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14]生态学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完整性和自主性。生态课堂要彻底解放学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展和成长。生态意味着生命,生命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观点就是生态发展的观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的自主性课堂就是一种生态课堂。

2.生态课堂是师生合作的共生性课堂

在机械论范式中,课堂是灌输知识、规训学生的场所,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则是不起眼的“观众”。与这种做法不同,在生态课堂中,教师

和学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共生最早描述的是生物现象,“在生态学中,共生指两个不同有机体之间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相互关系。”[15]“在当代,透过生物共生现象,人们认识到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16]共生理论启发我们,课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和学生不是彼此割裂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没有了学生,也就无所谓教师。没有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反之亦然。因此,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和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的对话、交流的平台,课堂教学不是一种控制的技术,而是师生合作的艺术。通过合作,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形成完整的生命共同体。

另外,生态课堂不存在生物界的偏利共生现象,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那种把教师劳动看作是纯粹的付出、奉献和牺牲就是一种偏利共生的思想。事实上,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17]通过与学生的交往与合作,教师也会收获知识和智慧,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和进步。生态意味着整体和共生。因此,把师生看作完整的生命共同体,强调师生合作的共生性课堂就是生态课堂的体现和写照。

3.生态课堂是多维互动的关联性课堂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普遍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相互依赖和关联是生物的存在方式,也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生态课堂也具有整体和关联的特征。从外部来看,课堂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课堂,课堂也会反映外部的社会生活。另外,课堂作为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育系统的其他要素之间存在重要关联,教育系统内的一些变化在课堂中都会有所体现。从内部来看,构成课堂的各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课堂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生态之网。在课堂生态之网中,不同教育主体是相互关联的,教育主体与学科内容是有机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是有机统一的。可以说,生态课堂就是关联性课堂。

生态课堂的关联性有很多表现,而师生的多维互动则是其最明显标识。在机械论范式课堂中,教师是唯一的主体,扮演的是课堂管理者和控制者角色,学生是教育客体,充当的是被监管和改造的对象,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教学的互动主要是师生互动,这种互动是机械的、单一的线性互动,教师是互动的发起者,学生则是在被动的参与。强调关联的生态课堂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现象。“关联逻辑以有机的、关联方式挑战学校机械的教育方式。”[18]生态课堂不再把学生当作实体和物,而是看作关系性存在。“从‘物’到‘关联’的转变’,对关联和情境影响的意识,不只意味着观点的改变,而且代表了完全不同的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19]这种新的处理方法就是强调师生的多维互动。在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发生多元、多级、多向、多层次和多维度的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中,师生作为课程资源,能够在互动中生成出新的课程资源,每一个参与者都会从中受益。

4.生态课堂是动态开放的生成性课堂

在机械论范式中,课堂是一个静态、封闭的实体,课堂教学就是按照预设轨道进行机械行进的历程。为了使课程教学不偏离预设的轨道,教师采用了各种防范和控制手段。与机械论单纯强调课堂的预设性不同,生态课堂倡导课堂的动态开放,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既源于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发展性和建构性。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都是具有思想和情感的生

命体,由于知识、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是不同,因而在教学对话中会出现许多“意外”。另外,知识本身的发展性和建构性也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的特点。知识不是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而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课堂教学不应当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的主动建构。这样,由于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和差异性以及知识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建构性,理想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呈现出一幅复杂多变的动态生成景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教师都要改变传统的机械式做法,在备课过程中要给学生的主动参与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把握课堂的变化,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教育机会,用好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5.生态课堂是轻负高质的高效性课堂

生态意味着低碳节能、绿色环保、有益健康。在这个层面讲,生态课堂就是一种教育隐喻,它比喻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和谐幸福、身心健康,同时又能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轻负高质的高效课堂就是生态课堂。传统的机械论课堂也追求高效性,但它把高效性理解为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数量,对知识数量的追求使课堂教学陷入了“高耗低效”的“体力型教育”泥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课堂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最终换来的是教师辛苦、学生痛苦。生态课堂所追求的是“轻负高质”的“智慧型教育”,生态课堂所讲的高效性就不是简单追求速度和数量的高效,不是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而是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高效,是高效能、高效益和高品质的统一。当然,生态课堂的高效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而是强调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轻负担、低消耗。课堂生活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轻负低耗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才能体验到轻松、快乐,轻负高质的高效性课堂能够使师生精神愉悦、身心和谐、幸福快乐,因而是健康的、生态的。

四、从理念到行动:生态课堂的实践

生态课堂是一种符合课堂本质特征及顺应教育改革精神的理想课堂形态。然而,要想让生态课堂在现实中生根开花,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准备。

1.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环境

课堂环境是课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基础。关于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性,范国睿在其《教育生态学》一书中给予了概括:“在学校环境,尤其是教室环境中,丰富而合适的色彩、适度的光线(柔和的灯光照明)、适宜的温度、可忍受的噪音甚至舒适的作为等,不仅会对人的生理状况产生相当的影响,而且会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开展。”[20]课堂教学环境既包括自然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文化环境。现有的生态课堂实践大多把重点放在课堂物质环境建设上,而忽视了课堂精神文化环境的营造。生态课堂的实质与核心在于对课堂精神文化环境生态的重视。只有在一个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文化环境中,师生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和人生意义的分享。置身于宽松、和谐、充满创造性的课堂文化环境中,师生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因此,除了建设优美的自然物质环境之外,营造良好的课堂精神文化环境应该是形成生态课堂的重要内容。

2.树立正确的课堂评价观

课堂教学评价是推动课堂发展和实现课堂转型的重要手段,生态课堂建设需要以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改变课堂气氛沉

闷、缺少生机活力的僵化现状,课堂评价改革应该以生命整体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旨归,把是否尊重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激发生命的潜能和活力、是否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智慧看作评判课堂的好坏重要标准。为此,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增加“课堂活力”这一评价维度,对教学过程的开放、师生的多维互动、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评判课堂的好坏,不仅要看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环节的“清晰度”,还要看教学过程的“开放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教学资源的“生成度”。只有把“课堂活力”纳入课堂评价体系,才能促进生态课堂从理想变为现实。

3.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为了适应生态课堂的建设要求,我们就必须要创建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生态学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生物都具有“自主—依存”的双重属性,生物的自主性越强,对生态系统的依赖性越大。对人类而言也同样如此。“自主—合作”教学组织形式符合生态学规律,“自主—合作”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首先由教师面向全班提出问题,其次是学生个人先进行自主探究,再次是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最后是小组的汇报与展示。与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自主—合作”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组内的交流讨论和组际的沟通分享,“自主—合作”教学克服了课堂的机械僵化。

4.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

与机械论的预设性课堂相比,生态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复杂多变的。因此,生态课堂的实现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师的课堂调控主要包括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堂教学环节、教学情景和课堂偶发事件等方面的调控。课堂调控不是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与完成预定教学任务进行的规训和压制,而是根据课堂的发展变化与学生的学习状态而进行的适时调节和引导,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课堂教学不是人对物的行为,它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因而,课堂调控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技术,而是一门充满人性化的艺术,它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智慧。另外,在生态课堂建设背景下,课堂调控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使命,即调控要能够保障并促进课堂的生态活力。如何才能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呢?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其教育理念、教育素质、教学能力和教学功底的综合体现和直接反映,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课堂调控才能达到艺术化的水平,只有艺术化的调控,课堂才会充满生态活力。————————

参考文献:

[1]冯契.外国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28.

[2][3]拉·梅特里.人是机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2、31.

[4]吴国盛.海德格尔与科学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5).

[5]舒畅.走进“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访谈录[J].基础教育,2004,(5).

[6]包庆德.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2).

[7][8]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6、187.

[9][13]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14、14.

[10][15][16]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修订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306、454、455.

[11]张志城,等.“生态系统健康”内涵探讨[J].资源科学,2005,(1).

[12]孙芙蓉.健康课堂生态系统研究刍论[J].教育研究,2012,(12).

[14]王道俊.把活动概念引入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2,(7).

(下转第134页)

[17]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 ].教育研究,1997,(9).[18][19]杰恩弗利纳.课程动态学——再造心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65、67.

[20]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3.

Towards Ecological Classroom

——On the Holistic Transformation of Classroom

Yue Wei &Liu Guihua

Abstract :In the mechanistic paradigm ,the classroom is a closed entity ,a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kind of

technical operation that pursues the certainty and practices programming.Due to the obsession of order and certainty ,the organic of classroom is dismembered and the vitality is lost.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the classroom needs a

holistic transformation ,which means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classroom.Ecological classroom is a kind of classroom that follows the ecological rules ,implies the ecological concepts ,highlights the ecological spirit and reflects the ecological qualities.Focusing on the internal relation ,emphasizing on the overall relevance ,advocating the dynamical generation and promoting diversity and opening are the core value concepts of ecological classroom.Creating the favorable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class ,setting up the correct concept of classroom assessment ,innovating the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teachers'ability to control classroom are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lassroom.

Key words :mechanistic paradigm ,ecological classroom ,classroom transformation

Authors :Yue Wei ,Ph.D.,professor of School of Education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Center for Basic

Education of Hubei Province ,&visiting scholar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Liu Guihua ,Ph.D.,professor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088)

[责任编辑:张平]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He Guoqing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eaching methods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is nearly as long as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tself.Beginning with the lectures and disputations in medieval universities ,to the seminars ,laboratory instructions and

the tutorial in early modern universities ,then to the coexisting various traditional or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period of the popular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reflects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with its connotation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ete and its function being paid more attention.In the sight of scholars ,the teaching methods have greater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than the teaching contents.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embodie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

Key words :western universities ,teaching methods ,transformation

Author :He Guoqing ,Dean and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责任编辑:刘洁]

(上接第106页)

[43]杜智萍.19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研究[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259—260.

[51][54][55]巴巴拉·G ·戴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4、Xi、Xi.

关于治理巢湖水污染的现状采取生态修复的物理方法

Water Pollution and Treatment 水污染及处理, 2016, 4(4), 129-135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3821742.html,/journal/wp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3821742.html,/10.12677/wpt.2016.44020 文章引用: 路嘉, 任超, 任中成. 关于治理巢湖水污染的现状采取生态修复的物理方法[J]. 水污染及处理, 2016, 4(4): The Physical Meth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in Chaohu Jia Lu, Chao Ren, Zhongcheng Ren Hehai University, Wentian College, Maanshan Anhui Received: Oct. 8th , 2016; accepted: Oct. 28th , 2016; published: Oct. 31st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382174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n Chaohu city of Anhui Province, starting from water environment treatment, the local water pollution status has been researched. Physical method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re adopted to deeply explore the city water environment situation. Then we summed up and put forward our own thinking,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A project of CDB dredging has been launched recently in Chaohu city, with dredging sludge as the main direction. Chaohu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outstanding people, which owns the advantaged water environment conditions and long water culture history. By analyzing the water pollution status and its causes in Chaohu basin,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lake pollu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 series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such as constructed wetlands, ecological ditch, dredging by humans, etc., which can improve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Chaohu in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sources synthetically. Keywords Water Environment, Water Ecology, Water Pollution, River Regulation 关于治理巢湖水污染的现状采取生态修复的物理方法 路 嘉,任 超,任中成 Open Access

巢湖水环境生态修复探讨

第16卷第5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16N o.5 2002年10月JOU RNAL O F H EFE I UN I V ER S IT Y O F T 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O ct.2002 巢湖水环境生态修复探讨 李如忠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摘 要:巢湖是我国“九五”“十五”期间重点治理的“三湖”之一。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不仅降低了水体使用功能,也使湖泊生态系统日趋退化,从而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浅析巢湖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对巢湖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基本认识,提出了实现生态修复的几点具体措施。 关键词:巢湖;水环境;生态修复;富营养化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634(2002)0520130204 A pp roach to resto rati on of w ater environm en tal eco system in chaohu lake L I R u2zhong (Schoo l of N atural R esources and Environm ent,H efei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H efei230009,Ch ina) Abstract:Chaohu L ake is one of the th ree m ajo r lakes harnessed du ring the n in th“five2year p lan”and the ten th“five2year p lan”in Ch ina.Increasingly seri ou s eu trop h icati on no t on ly reduces the w ater functi on s of Chaohu L ake in u tilizati on bu t also m akes the eco system deteri o rati on.T herefo re,it re2 stricts the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of the local econom y and society.T h is paper b riefly analyzes the p resen t situati on of w ater environm en t of Chaohu L ake,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it also elabo2 rates the basic know ledge of harnessing the w ater environm en tal eco system of the lake,and pu ts fo r2 w ard several effective m easu res to realize the resto rati on. Key words:Chaohu lake;w ater environm en t;resto rati on of eco system;eu troph icati on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为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水域面积789km2,汇水区面积9135km2。作为流域主要水体,巢湖具有调节洪水,向城镇和工农业供水,发展渔业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是流域水资源生态系统的主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汇水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日趋加重,制约了汇水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巢湖水质,实现巢湖水环境生态修复,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目前,巢湖已被列为国家“九五”“十五”期间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一、巢湖水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1.水质日趋恶化 20世纪50年代前,巢湖曾是水质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型天然湖泊。60年代初巢湖建闸,湖泊与长江水体交换能力大大减弱,吞吐功能丧失,最终演变成人工调节的半封闭水体。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原湖泊生态环境,加上汇水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湖泊水质日趋恶化。到80年代,巢湖的收稿日期:2002201211 作者简介:李如忠(1970-),男,安徽怀远人,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河海大学博士生.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陈燕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按照某一种模式来上课。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应该是凯洛夫的五环节三中心教学模式,能够说它统治了中国课堂教学半个多世纪,至今我们还在受着它的影响。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凯洛夫也不是要摒弃它,毕竟,他有其科学道理,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时代需要培养大量技术工人和劳动力,以及我国要在短时间内解决人口众多、教育落后的局面,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被持续的改革、创新着,于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持续涌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人本化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数学、物理、等等)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让人眼花缭乱,不知究竟应该使用哪种教学模式才是最佳。 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曾风靡数年的布鲁姆目标教学模式。那时候,似乎没有多少新的教育理论能够让教育者们找到更好的教学改革的路该怎样走,也没有多少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借鉴,而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大显神威,如何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对所有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应用自如,目标教学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一大批目标教学研究的专家诞生了,有的研究理论、解读布鲁姆,有的学科方面的专家就解读教材,把每本教材里的几百几十几个知识点分属于识记还是理解还是掌握做了详尽的论述,到了基层老师那里,就是要在上课时必须先用小黑板(那时还没有多媒体电脑)将教学目标挂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再开始根据目标逐一讲述、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总结回扣目标。那几年,全国涌现了大批目标教学的典型,也在很多地区推广目标教学的经验,召开目标教学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研讨会,于是,很多的评优课中,假如不是用目标教学就等于是没有教学改革意识,就必然要影响到评比的成绩,所以,凡是参评的课、公开课,必挂黑板、必出示目标,在这当中,我也学会了怎样使用目标教学模式,并且还常常指导教师怎样实行目标教学。 不同的学科不可能使用同一种模式上课,比如要讲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讲语文课本里余光中的《乡愁》,这怎能用一样的模式?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也不可能用同一的模式,比如讲生物学中的细胞的结构”和讲动物的行为”又怎能用一样的模式上?所以,选用什么教学模式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内容的需要, 选用恰当的教学模式。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 景观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现代景观学研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强调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景观各个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去解释景观的特征,综合研究则强调研究景观的整体特征,这一方向的景观学相当于综合自然地理;另一个方向是研究景观内部的土地结构,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景观。这一研究在苏联发展为景观形态学,在我国则称为土地类型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1、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

景观生态学

延边大学景观生态学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 <<论影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延边大学 为例>> 学院:理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作者:刘森 指导老师:裴洪淑 学号:2134011950

摘要:校园景观设计是高校整体形象的关键,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更多校园景观的运用将提升高等院校的形象和价值,大学就能更有优势来吸引和留住教职工和学生,推进教育和研究项目,扩大毕业生和校友的资金筹集援助,展示环境设计的原则和理念,扩充现有艺术品,巩固校园作为一个社区设计所具有的价值。要做好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前提是对其设计中的一些决定性因素——气候;植被;环境适宜性;校园的地形、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规划,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生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每个人的大多数受教育机会都发生在户外,并与他所选修的课程关系不大,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时,它所营造出得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气候植被 传统上,人们所见到的校园景观就是在绿地上建造楼房,或者将建筑设计理念落实在开阔场地上并加些装饰。通常,毕业日或者其他难忘的、值得纪念的节日需要大自然美衬托的时候,园艺工作人员会临时挑选、布置、搭建景观材料,展现最好的,留出想象空间,这也是校园景观应达到的目标。校园规划无论选择哪种模式,无论位于哪个场地、位置和地区,它都是对建筑及其之间空间的某种组织。在天气允许时,大量的随意交流、偶遇、娱乐及班级间的学习交流都发生在户外,这是因为在现代城市中,校园生活很大程度上发生在既定活动和固定建筑之间。对于大多数校园使用者来说,校园景观对提供富于想象力的校园生活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校园户外空间常常被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局后的剩余部分,这是景观设计师介入设计过程过晚的又一个不幸实例。一个全面的景观设计应留出足够的内部空间,栽种一些绿色植被,以便吸引人们参加各种校园活动。更多校园景观的运用将提升高等院校的形象和价值,大学和学院就能更有优势来吸引和留住教职工和学生,推进教育和研究项目,扩大毕业生和校友的资金筹集援助,展示环境设计的原则和理念,扩充现有艺术品,巩固校园作为一个社区设计所具有的价值。 当今的校园如同中世纪大教堂的管辖区,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市中心,商业和城市化时代的铁路站和商业中心区。一个校园如果只有很少量的景观,那么该校园是不完整的,未充分发展的,不健全的。 影响大学景观设计的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势,土地,面积和结构,风格,项目指导,委托人预算,设计者知识、经验、创造性,等。由于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景观功能决定了其形式,设计因素影响形式。通过专业性的规划和设计,确定的景观外在特征使得其形式别具特色。 一、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这些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的生态,从而影响了校园景观条件,如选择、活力、植被外观、户外场地的使用、建筑物选址和用以缓解恶劣气候的绿色植被。从宏观上看,气候因素在校园规划和构建景观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考虑到。风景如画的大空间和小地区,以及由植物确立和强化的地域感,从最广义上讲,景观本身就是由气候决定的设计成果。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走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下面以课堂探究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

现的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第一方面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之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步发展。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结,它能很好地解释技能的学习,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的其他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知学习观,它重视知识的表征、编码、反馈等,但从本质上来讲,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对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构议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坏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第二方面,课堂探究的环境设计,“探究学习环境”是一种非场所观,其定义是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工具以及信息资源的组合。本课题从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发多媒体技术,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创设探究性学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2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点在杜郎口中学能充分得到体现。我校的教学现状与改革前的杜郎口中学有诸多相似之处。转变思想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强化其自觉学习的内驱力势在必行。只要我们所期望的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局面一旦形成,我们的教改实验就成功了,提高教学质量自然是水到渠成。 一、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面向全体,不能关注到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久而久之,导致一些学生上 课表现怠慢、不动脑筋,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生源较差,有本地农民子弟,父母识字的较少。有来自各地的打工子弟,父母工作不固定,各地辗转,导致孩子学前知识欠缺,学习较为吃力。 3、老师备课中不能很好的兼顾学情,重教轻 学,学生以听为主,不敢大胆地放手组织学生自主学 习、探究知识。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的先进办学理念为依据,遵循“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转变观念,以“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要实施内容,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学校实际的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三、教改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邢丽平 副组长:邬琴 组员:苏瑞兰靳俊燕杨艳梅杨秀玲祁海荣吕海霞高思邬宝王春溪李慧杨慧张晓燕张瑞利周瑞琴 四、教改实验班级:三年级 实验学科:语文、数学、英语 实验教师名单:邬宝王春溪杨慧张晓燕周瑞琴刘慧秦丽媛 五、课改教学模式 现暂命名为“125”课堂教学模式。1--“一条主线”即先学后导;2--“两种课型”即自学跟踪课、合作展示课;5--“五个环节”即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展示、拓展延伸、达标检测。 六、教改实验实施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10月中旬、下旬) 1、召开全体实验教师教师会,组织学习实施方案,把思想统一到课堂教学改革上来,明确学习杜朗口教改实验是三年级近期教学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一切围绕教改,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教改。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本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认真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我校开始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各位教师辛勤的付出,本校的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转变,师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通过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为了改变广大教师的旧观念、旧思路,学校连续召开了两次全体教师会议,就全县课改的背景及意义向老师们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同时把当前先进学校的的做法向大家介绍,当大家听了杜郎口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情况的详细介绍,观看了有关视频资料,都深深地被它们那彻底的、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所震撼,有豁然开朗之感。相继学校组织教师开 展“课堂教学行为自我反思”活动,对已往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深刻的自查自纠。经过学习与反思,全校一致认为必须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大胆借鉴他人之长、融众家之智慧为我所用,对课堂教学“大动干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组建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切实做好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李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监督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同时,学校还抓好两个层面的工作:在领导层面上,领导小组抓好学习和思想动员,让课堂改革成为整个学校活动的中心环节;在业务层面上,领导小组注重落实、承上启下和具体的操作,以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和研究,真正做到点上有研究,线上有指导,面上有落实。 三、认真思索,确立教学模式 学校在充分学习教学理论,借鉴他校先进教改经验的基本上,并通过对骨干教师开设的研讨课进行反复讨论、调研,最终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321”课堂教育改革新模式,即 “三做两线一拓展”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三做”:(1)教师方面: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学情的基

巢湖生态环境变化及发展过程

巢湖生态环境变对周边的影响及改善建议对策 一、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环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相关。近代以来,人类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变迁,从而成为环境问题变得突出的决定性因素。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当人们还陶醉在工业化的巨大胜利时,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不期而至,并随著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加剧,甚而形成了大面积、全球性公害。从20世纪30 年代开始,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环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致使成千上万的人身陷病魔,甚至死於非命。环境问题带来的惨痛现实,令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已有的发展模式,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组织专门性的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兴起,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相关对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随著经济的加快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总体上日益加剧,长期积累的环境危机逐步呈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当星空不再蔚蓝,当河流不再清澈,当土地变成荒漠,人类将何以生存,何以面对养育自己的地球母亲?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的巢湖也面临着生态被破坏的环境问题。随着合肥经济圈的形成,环巢湖生态旅游的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由于一味的追求游客的和兴趣,片面的追求旅游经济的增长,从而忽视了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污染物的人为排放量大,包括巢湖流域农田的非咪源污染和周边未经处理的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直接影响了巢湖流域的水质状况,导致巢湖的治污计划很难得以很好的实施。 巢湖地处长江下游,安徽省江淮之间,是安徽中部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巢湖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5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猛增,给巢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巨大的生态压

课堂教学改革:从高效课堂走向魅力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从高效课堂走向魅力课堂 北京市立新学校特级教师李银乐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改革是一场涵盖课标、课程、教材、课堂、教法、学法、管理等多方面的全面系统的改革;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育的改革最终要定格在课堂教学改革上。 持续了十余年的第八轮课改引发了波及全国的高效课堂改革浪潮,催生了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等多种多样的高效课堂模式;这些不同的教学模式,虽然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中国教师报》等教育媒体的强力推广下,这场高效课堂改革虽然最早在一些偏远薄弱的初中学校突破,不久就延伸到了小学和高中,并被绝大部分的县城和城市重点中小学接受、学习、研究和效仿。这场席卷全国的高效课堂改革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了我国中小学课堂的面貌,可以说开启了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时代,在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方面的探索,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那么,风靡全国十多年的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吗?课堂教学改革将走向何处? 笔者作为一名实践研究高效课堂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去年有幸结识并加入了著名教育专家曾军良校长的教育团队,走进了他描绘的魅力课堂,强烈感觉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必将从高效课堂走向魅力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局限性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是三个关键词:效果、效率、效益。但实际上人们最为关注和可以量化的是效率,所以高效课堂会不自觉的引导人们关注知识学习的高效率:高效课堂=学习的知识/学习的时间。这就产生了我们经常听到的衡量高效课堂的一些标准和措施,如“大容量、高效率、快节奏”、“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追求课堂高效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将高效作为课堂追求的唯一目标或者是主要目标,必然会忽视学生精神及生命成长的需要,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认为,高效课堂虽然极大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但高效课堂是有局限性的,不能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二、魅力课堂的基本内涵 自2012年开始,中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曾军良校长提出了魅力课堂的概念,并在实践过程中对魅力课堂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界定,初步构建了魅力课堂理论。 “魅力课堂”是基于尊重学生美好天性,激发学生精神动力,努力让课堂迸发五彩的魅力光芒,让学生感知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改革行动。 “魅力课堂”以尊重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从而激发学习活力,达到学习高效目标的。因此,魅力课堂改革更加关注过程的魅力,更加充满了人性的温情。 魅力课堂是“引力场”、“思维场”、“情感场”,并最终走向人的“生命发展场”。这样的“魅力课堂”,将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内在兴趣和需求的推动,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生命成长本身的需要。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陈燕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李婆墩中学陈燕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按照某一种模式来上课。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应该是凯洛夫的五环节三中心教学模式,可以说它统治了中国课堂教学半个多世纪,至今我们还在受着它的影响。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凯洛夫也不是要摒弃它,毕竟,他有其科学道理,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时代需要培养大量技术工人和劳动力,以及我国要在短时间内解决人口众多、教育落后的局面,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被不断的改革、创新着,于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人本化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数学、物理、等等)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让人眼花缭乱,不知究竟应该使用哪种教学模式才是最佳。 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曾风靡数年的布鲁姆目标教学模式。那时候,似乎没有多少新的教育理论可以让教育者们找到更好的教学改革的路该怎样走,也没有多少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而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大显神威,如何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对所有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应用自如,目标教学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一大批目标教学研究的专家诞生了,有的研究理论、解读布鲁姆,有的学科方面的专家就解读教材,把每本教材里的几百几十几个知识点分属于识记还是理解还是掌握做了详尽的论述,到了基层老师那里,就是要在上课时必须先用小黑板(那时还没有多媒体电脑)将教学目标挂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再开始根据目标逐一讲述、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总结回扣目标。那几年,全国涌现了大批目标教学的典型,也在很多地区推广目标教学的经验,召开目标教学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研讨会,于是,很多的评优课中,假如不是用目标教学就等于是没有教学改革意识,就必然要影响到评比的成绩,所以,凡是参评的课、公开课,必挂黑板、必出示目标,在这当中,我也学会了怎样使用目标教学模式,并且还常常指导教师怎样进行目标教学。 不同的学科不可能使用同一种模式上课,比如要讲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讲语文课本里余光中的《乡愁》,这怎能用一样的模式?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也不可能用同一的模式,比如讲生物学中的“细胞的结构”和讲“动物的行为”又怎能用一样的模式上?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宋会兴 论文题目: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班级:景观建筑设计13级2班 学生姓名:黄显洋 学号:20135446

2014年1月20日 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 摘要:富顺西湖位于富顺县城内西北隅,是一座人工修饰的天然湖,南大北小,形似平放的葫芦,素以荷花闻名。西湖原是钟秀、神龟、五府、玛瑙诸山雨水汇流的自然洼地。夏季荷花盛开,是居民和游人休憩玩耍的好地方。但由于缺乏管理,大多数的时间里西湖环境十分差。如果对西湖进行景观的规划,加强管理,势必增加游人数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管理和谐 1富顺西湖历史及景观现状分析 1.1历史 早在宋代即已疏凿,砌石为堤,隧成湖泊,“湖阔六七里”。经历代培修点缀,先后修建有西湖厅、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风亭、醒心亭、涣乐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应,曲桥钩连,荷花映日,莲叶接天,垂柳列岸。湖中仿杭州西湖画舫造就的舫船,可在其中摆设筵席,宴请佳宾。解放后,西湖周长尚有1680米,水面51亩。1984年,富顺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改建了钟秀山、五府山之间的石平桥、为平拱结合的3孔龙风石桥;加宽改建了西湖影院通五府山的石桥;又从泊船嘴修通了连接湖心新修的碧波亭、红蕖榭的九曲桥。桥岸相接处,是一座亭亭玉立的西子姑娘雕像,脚踏荷花,手提花篮,目视湖中红荷碧叶,婀娜多姿。游人可越过西子姑娘、由九曲桥至亭、榭品茗悠叙,观赏风光。碧波亭是一座中西式园林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亭上有一幅对联:“异代人材辉泽畔;千秋月魄照湖心。”显然是赞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邑人刘光第。前面则是宽敞明亮的红蕖榭,两条蛟龙缠绕柱上,各呈欢状,柱上也有一幅对联“红荷映日绿柳迎风物象柳

巢湖舟居文化景观的演变与传承

巢湖舟居文化景观的演变与传承 随着失水渔民上岸工程的开展,巢湖舟居文化逐渐受到了关注。本文在梳理巢湖舟居的历史空间及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舟居文化景观演变和传承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对策。 安徽省境内渔船建造,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53年,在挖河取土时,在涡河之滨西阳集发现了木质船板数块和陶制网坠。据考证,该船为春秋时期的渔船。可见,巢湖地区捕渔历史悠久。渔民以船为家,船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的生活场所。对渔民舟居空间进行研究,对进一步理解渔民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巢湖舟居的历史空间 (一)艨艟与?B舟 舟居文化空间的产生依赖于舟船的建造和使用。在环巢湖地区,舟船建造和使用的历史非常久远,为当地舟居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2世纪至3世纪时,就已有艨艟制造及应用的记载。直至唐代前都没有人知道它的规模和样貌。汉代时,艨艟是水军的主力船。船体狭而长,机动性强,便于冲突敌船。甲板以上有船舱三层,以生牛皮裹之,以防止敌人火攻。每层

船舱四面皆开有弩窗矛孔,可作攻击各方向的敌人之用。杜佑在《通典?兵法》中记载:“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驽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由此可见,艨艟形体雄伟,机动性强且便于水战。巢湖地处皖中,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中间地带,属滨江面湖,低洼湖沼很多。这些河湖港汊为巢湖人民提供了灌溉之便与舟楫之利。 上述舟船一般用于战争、生产生活,真正能为渔民提供居住空间的还是后来产生的?B船。 ?B船为内陆湖泊中形制最大的渔船,又名六桅船。《太湖备考》卷16《杂记》对其形制、制造、作业时间及地点等都有详细记载。“太湖渔船,大小不等,大概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衣粗食恶,以水面作生涯,与陆地居民了无争竞。其最大者曰?B船,亦名六桅船,不能傍岸,不能入港,篙橹不能撑摇,专候暴风行船,故其祷神游‘大树连根起,小树着天飞’之语。其形制不知从何时始,太湖中的?B 船形身长八丈四五尺,面梁阔一丈五六尺,落舱深丈许;中间立三幅大桅,一幅高五丈、另二幅高四丈五尺,船头一幅桅,高约三丈,船梢二幅桅,各高二丈许。”《太湖备考》卷11《集诗二》有《?B船竹枝词》云:“村外村连滩外滩,舟居翻比陆居安。”如欲制造?B船,必先择定时辰八字以祈吉利平安。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 点和趋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教材资格证考试专用教材P110 第八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在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学生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M:学习质量就大受影响)。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和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以下特点:师生交住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之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