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为现代美术教育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美术错误的认识和价值观。美术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最有力的途径,使小学生从开始更好的完善自己的素质和人格。同时,美术教育又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想象性思维能力,最终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想象审美创造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整体的审美素质一直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么一种状况:不重视美术教育得重要性。有很大一批人,尤其是一些受文化教育水平比较低的人,不能很正确地理性地看待美术,认为美术就是一门可有可无且用来消遣、娱乐、调剂大脑的学科。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美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家把现代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实施,有力地扭转了国人对美术教育这一学科不重视的传统态度。与此同时,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使国人亲身体验到美术的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下,要深化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必须在构成审美素质的诸多内在审美心理要素中找到一个切入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想象性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一、想象与审美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源泉。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的想象能力是发现和发明其他一切客观规律和创造的基础条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以想象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尚未将想象用来给自己创造精神上的审美愉悦。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不仅要具有坚强地为社会工作和创造生活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否则就不是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而只有通过审美想象和外界建立起内心情感的联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那么,什么叫“审美想象”呢?“审美想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通过对审美表象的分析综合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实际上是对于客观世界主观的形象思维过程。”没有审美想

象,就无所谓审美创造,也就不可能进行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想象之重要,正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所说:“审美想象是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以培养学生审美想象为中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

小学美术教育中,在对学生审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就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即根据小学生各年龄段学生在生理、心理、思维等方面的特征来培养审美想象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况且,从美术教育的内涵出发,小学美术教育是一种相对于专业美术教育而言的普通美术教育,它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服务的,不是以培养美术专门教育人才为目的的。笔者认为,美术不仅要讲到“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到“术”。美是内容,是目的,是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和绘画水平的根本;术是指通过何种方式、方法或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在具体教学中,小学美术教育并不需要过分强调“技”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如美术专门人才那样可以用手自由地创造,图绘万物,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程度,事实上也不可能。小学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精神修养为主,只有使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想象力,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鼓励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创作热情高涨了,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感知、审美记忆、审美欣赏,最终达到审美创造。所以,审美想象能力作为审美创造活动的重要环节,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就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基本教育途径入手: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动力。

教师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就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如小学生大多有自己熟悉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是最具代表性、影响性的作品。如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壁画《最后的晚餐》;荷兰凡高的《向日葵》如此等等)并有想知道其来龙去脉的心理。这时作为美术老师应了解学生这一心理,将他们熟悉的作品讲给学生并将其画面用多媒体或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来欣赏,同时要展开师生间的相关讨论。让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有一个全方位、多角

度、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养成一个追根溯源的习惯而使其受益终身,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所学习的内容,填补了其自身相关知识的空白。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硬塞给学生,而要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尤其是美术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认真钻研教法,对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学生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学生来说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基本美术能力为宗旨,设计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教学活动中,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陶冶情操。

第二、营造轻松自由的集体审美创造气氛。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是在集体中进行的,集体的气氛对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建立轻松自由的集体审美想象气氛,才能使学生们充满自发的热情创造性和幸福感。所谓轻松,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挑剔,使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审美想象创造的安全感,表达自己的个性相象。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机会。这种轻松而自由的集体气氛会使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审美想象)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他们审美想象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三:培养创造性的学生,必须先有创造性的老师。

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虽然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加强,但他们极强的感受性,易受教师权威的左右。因此,教师的行为表现常对学生起着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如果美术教师自身缺乏审美想象力,平时只注重技法的传授,审美观也只停留在表面摹仿得像不像的平庸的审美层次上,自然他们不喜欢富有审美想象力的学生,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去识别他们,因此更谈不上让他们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强调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促进研讨。引导对前人各种成就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引导规律性方面的结论进行概括和归纳,促进知识的

理解巩固和认识升华。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注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但并不是片面的强调审美创造力。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念,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格式塔,事物都是完形的,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但并不等于部分之组合”。所以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是一个从感知、记忆中进行审美想象、判断继而审美创造、欣赏的整体过程,其中各审美心理要素是互相交叉影响的。只是对于每个人大脑深处对事物存在有着惊人的一面。只有通过审美想象力才可以将其调动出来,使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观点、恼怒、缺点和软弱等形象化,使个体更加明显,远离异化。用心灵创造想象出来的是别人永远不可企及的,所以,只有更多地使学生进行审美心理想象的创作锻炼才能真正地使人性的美由内到外地发展。也只有让学生养成具备无尽神奇,复杂的审美想象的习惯,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从一切外部的真实懂得审美想象的习惯,从而为审美创造打下思想意识上的基础,同时也保证了小学美术教育主要部分的美术学习和创造,以过程的完整性、态度的主动性和方式的情感性的统一来完成。

总之,素质教育离不开美术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奠定了学生创造性的基础。同时,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教育学纲要》郝保文远方出版社

[2]《现代心理学》陈中永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中国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教育出版社

[4] 《美学》程旭光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5] 胡知凡谈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五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改革,创新为本。江泽民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教育是时代创新的支点和基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和核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紧扣语文的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与自信,以美启真,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能够密切师生关系,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的教学环境,在构建学生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欲望 创造意识是人的创造欲望和动力的来源,缺乏创造意识,一切审美创造都无从谈起。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审美活动中认识到美大部分都是人的智慧创造的。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莎士比亚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强烈的创造欲望的激发,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比如在一次“抒写情亲”的作文训练中,我先有感情地朗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毯》,学生听后无不动容,在此氛围下顺势启发:文章何以如此感人?一阵讨论后,达成共识:至情文章

泪写成,只有写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接下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父母之爱。学生的心灵被深深触动,纷纷动笔,写出了不少“令眼眶发湿”的文章。 二、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创造美得技法 只具备创造美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使学生的这种审美意识深入一层,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创造出美来的,进而使之学到创造美的艺术技法。一些诗人善于用诗歌来表达他内在的激情和思想,凡是他感受到的,马上就能把它变成一首诗;这正如音乐家把他的感情变成乐曲,设计师把他的设计变成蓝图一样。这种迅速把现实转变成美的能力是离不开技巧的。李白使人们很清楚地感受到庐山瀑布之高,感知到黄河从很远的地方流过来,写出了“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惊人之语,运用的是夸张手法;白居易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读来为什么感到特别和谐,仿佛使人听到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就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叠字并且平仄相间使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这样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作者是怎样创造美、表现美得,并且辅以适当的仿写,不仅能够启迪学生创造美得智慧,而且能够使他们逐步掌握创造美、表现美得写作技巧。古人所谓作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其实这里所谓的“偷”指的就是模仿、借鉴、化用古人的创作技法。 三、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

浅析初中美术对学生审美的培养

浅析初中美术对学生审美的培养 摘要:进入21世纪,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变得更加高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家长和学生认为初中的美术可有可无,不太重视,而且也存在着学生兴趣不 高的问题。在如今提倡新课标的时代背景下,学好美术对于学生无疑是很有意义的。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区别于传统科目,更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再者,如果学生热爱美术,会有一种成就感。的确,从某种程度来说,美术不是这个时 代的必修课,但是这门选修课会为你的人生增添不少光彩和填补更多空白。 关键词:审美初中美术兴趣 引言:提到王维,我们都不陌生,后人称他的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文学向来是与艺术相关的,所谓意境,就是我们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在自己的 心中构想出来的画面,就是那么寥寥几字,却打开了读者的思维。美术培养的审 美有很多,假如是喜爱文学古风的同学,教他们国画再好不过了。这时,很多理 科思维活跃的同学可能就不舒服了,假如我不爱文学,我还要学美术吗?答案还 是要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设计,大家都不陌生,有些房屋建筑看上去是 很枯燥的东西,可是你不会明白设计师就是一个理工科的具有很好审美的设计师。不是说理科思维活跃的同学就和美术这种艺术无关,因为就算是看上去很枯燥的 设计稿,设计师为了能让设计稿更加美观费了不少心思。美术对于所以学生都是 有益的,只要用正确的态度认真对待美术课程,学生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初中美术对于提升自身审美的意识 即使我们一再强调美术对于自身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具目前很多 学校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认为美术可能就是美术生的领域,对待初中美术课 程不认真,不自信,不感兴趣;还有一些学生是自己本身喜欢画画,对美术比较感兴趣,这部分的同学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工作,对于学校的美术课很有参与感;其余学生由于自己本身有着良好绘画功底的基础,同时会感到学校开展的美术课对自 身提高不是很大,对待初中美术课程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希望掌握各种绘画技能,认真学习;一种是觉得老师讲的内容不是很有难度,自己听不听都无所谓。这基本上上是目前的初中生对待初中美术课程的态度。初中生,课程上的压力的确 是比较大,美术课程在升学考试中比例不大,很多家长和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时间 花在语数外这些课程上,对于美术课程,可能真的不是很感兴趣,可能是抱着学 校安排课课程,自己就去上的态度来上课,而不是兴趣使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没有兴趣又怎么能够希望学生会取得好成绩呢?诚然,有些同学在绘画方 面是有天赋的,他们的作品让人赞叹不已;也有很多同学在绘画上面没有那么有天赋,但是学校开设美术课程就是让所以的同学感受美术的魅力,无论你是否有天赋。好好的体验美术的魅力,即使你不是很在行,也会受益匪浅。万事开头难, 可能一开始自己的作品不是很理性,但是,只要你进步了或者是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作为初中生的美术老师,要把握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 心理,积极给与学生鼓励,同时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用不一样的教案来吸引同学 感受美术课程的魅力。在课堂上可以授予同学绘画基础,同时在完成自己教学任 务的时候,可以腾出一点时间来和同学们拓展一些课外的美术知识,让同学们对 美术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可以将美术和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可能会达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最后,还应该在课堂中给同学们灌输美术对于提高同学审美有很大 的益处。 二、丰富美术教学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引导幼儿去发现美、感受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幼儿从大自然中寻找色彩,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蔚蓝的天,白色的云,使放飞在蓝天中的风筝变得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又如雨后挂在天边的七色彩虹、小鸟和蝴蝶带着鲜艳的色彩快乐地飞舞;春天,在绿绿的草地上,孩子们在奔跑、打滚,草地与孩子的服装交错在一起形成的色彩斑斓,富有动感的画面。在一年四季的交替过程中,同样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色调,也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在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色彩美感。 (二)利用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发挥教师语言魅力的教育功能。语言可以通过语气、表情、语调等方式来达到表达的意向。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配上不同的表情、动作即可表达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使用语言时不断提醒自己注意:语言本身的作用——表意和传

情(声情并茂),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注意自身的语言面貌(包括语言的清晰度、适宜的音量和适度的表情等);注意适度的语言修饰(恰当的语词),让语言更富美感。“要给幼儿一杯水,教师自身必须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由此看来,在文学欣赏中教师的语言美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1.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大量地接触作品。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该与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布置教室,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从中得到美的情趣。 2.生活中我常见到孩子看电视非常喜欢模仿电视中的角色及语言动作。例如:“老师,我这个动作像不像奥特曼呀?这样的我很厉害吧,还可以打死很多的怪兽,我是英雄,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是天真的,让他们自由去寻找美,发挥美。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视等生动有趣、好玩、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 (四)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摘要】小学的美术教学中,除了需要注重对学生绘画技术进行教学以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观形成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审美观的形成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对美的认知提高可以使其在美术学习中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更有助于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而创造性的思维则能够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产生促进的效果,使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绘画创作更是如鱼得水。那么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当前的现状基础上,去探索培养小学生审美观和创造力的方法,对小学生的美术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观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小学教育的新课改中对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对学生基础绘画能力进行教学的同时,需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创造力,为了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以及形式中进行摸索,

使当前的美术教学效果能够达到要求。本文将从当前环境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培养现状入手,为教师提供一些审美素养提升进而创造力培养的针对性策略,希望可以使小学的美术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 一、小?W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现状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所影响,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将教学大纲的内容传授完成,并且在对学生的绘画能力的教学中,只是让其照瓢画葫,并不注重学生的观察过程。并且,教师对学生进行色彩以及形状的辨识教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思考,使学生在绘画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一切事物的分析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向学生进行美丑的分析,使学生的审美素养也不能过得到培养。这些都是在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大多数的现状,对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 二、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审美观的培养 (一)什么是美 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且通过阅读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著作让学生进行诵读,使学生可以在每天对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中,不知不觉的受到“仁义礼智信忠孝”传统美德的教育。在传

美术新课改简答

1.请谈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美术课程评价的意义和方式。 2.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 3.谈谈对“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认识 4.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是什么? 5.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6.美术课程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7.美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有哪些? 1.请谈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美术课程评价的意义和方式。 (1)意义: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 重要环节。美术教学评价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发展,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作用,突出评价的改善、促进功能,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让评价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以提高教 学效率。 (2)方式:新课程下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情境式的评价方式;作 业符号的评价方式;评语式的评价方式等。 2.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 (1)提高审美能力,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使自己变得高尚优美,并陶冶其情操。 (2)提高审美能力,可以加深其对审美的认识,准确把握审美的标准,正确理解审美判断、审美趣味、审美思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可以帮助我们在审美 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3)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及培养人的兴趣爱好,帮助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上的家园,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3.谈谈对“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认识 第一,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虑,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 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第二,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 系的角度来考虑,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取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第三,从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来考虑,它可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待历史上的一些问题。 总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国际上是基于多元文化理论的影响,基于对文 化的多样性而提出来的。我国本次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这一新理念,是基于从根本上扭转 把美术学科仅仅作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的观念,而是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来看待的理念 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参与人类文化的传承 与发展,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4.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是什么?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1)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一.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由低到高。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人们衣食无忧,产生高级的精神需要和审美追求,而由于当前人们对审美认识的提高,所以就必须要求下一代也具备良好的审美观。人们常说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长大才能有好的作为,从小培养审美习惯也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柏拉图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养成爱美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他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感受他们的好影响,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入美于心灵的习惯。”有审美的想法还必须有审美培养所必须的场合、环境,艺术教育就应该不断地创设一个又一个艺术审美环境,家长应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对艺术作品进行直接的感知。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能力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从儿童到成年的转变,是心理成熟和审美理解力增强的表现,而这种转变又不是自动进行的,教育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类在培养小学生审美发展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从细节上培养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小时侯对事物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比如学习音乐、美术等,并不是要孩子成为音乐家、画家,但是让孩子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会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丰富和美化孩子的精神生活,给孩子送去欢乐。家庭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第一次后天环境,也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打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有效发挥孩子的创造才能方法想帮助孩子最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有没有一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下面这些方法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仅能极大地开启孩子的创造力,而且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灵活有效的个性化学习体系的实用方案。No.1 欢迎来到“为什么”时代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另外,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尝试一下: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随即把问题反问回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你觉得呢?”你会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反问使孩子的小脑瓜开始运转起来,他完全被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吸引,饶有兴趣地跟你讨论,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兴致仍然高涨。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No.2 张开想象的双翼这个训练通常也会被称作“异想天开”。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No.3 新眼光看平常事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之道。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下面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和尽可能发挥这种能力。No.4 质疑:真

在美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最新文档

在美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美工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审美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的内容丰富多彩, 包括折纸、剪纸、染纸、泥工、布贴、自制玩具等。从幼儿园到 中小学,手工课都在美术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现在的手工课多 以学习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作品来表现幼儿的意愿及学习锻炼手的动作协调灵巧为宗旨。但在实际授课中,一些教师忽视幼儿对手工作品造型上的认识和审美感受,传授的只是某种物品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向幼儿展示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在制作上不同表现的可能性,这就很容易造成手工课沦为“劳作”课。那么,如何在美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激发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教育心理学认为,幼儿活泼好动,具有特殊的学习和发展的敏感性,对周围的一切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敢于幻想、敢于探索。在以幼儿为主体的手工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满足幼儿好动、好奇、探索的需要,调动幼儿学习手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借助情境,启发创新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有很强的创造 力,教师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 运用环境的影响启发与解放儿 童的创造力。 ”为了发挥儿童这一能力, 陶行知认为教育者要生 活到儿童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然后进 究的兴趣。 说:“有一天,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鱼儿一起做游戏,它们有 的在水草中游来游去, 有的在吐泡泡, 有的两两面对面在跳舞。 ” 故事一下就吸引了幼儿,接着,教师可问:“小朋友们,这些美 丽的鱼儿都是用报纸做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这时, 幼儿的兴趣就上来了。教师追问:“你准备制作什么样的鱼 儿?”这样,幼儿的话匣子打开了,提出了很多方案,他们的创 新意识得到了萌发,在制作过程中也兴致高昂。 2. 展示成果,促进创新热情 教育家邱学华认为, 幼儿在尝试中体验成功, 在成功中感受 自己的能力, 在能力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处在这样的学习经历 中的幼儿就会逐渐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创造的自觉性。 制作小挂饰活动后,我问:“谁能制作更实用、更美丽的挂饰? 下次进行评比。 ”这样就激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发挥了他们创 新的积极性,他们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制作了不同质地、形 步解放儿童的这一能力。因此, 在手工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各种 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 引导幼儿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索研 如在制作报纸鱼的活动中, 活动一开始教师边展示报纸鱼边 如在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梧凤中学(小学部)邓永忠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美是客现存在的,而且无处不在。对于小学生来说,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有时会感受不到“美”的存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知、鉴赏、创造的能力;营造、提升审美境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让美洋溢在学生心中。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美的理念和思想,逐步形成美的标准。通过线条、画面、色彩、明暗、大小、长短、形象、空间、质感的认识理解,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明白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通过造型、设计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综合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地理解美、评价美、寻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让学生留心观察,引发他们的审美兴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重视从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首先教师可用直观的教具、模型、范画、多媒体技术等帮助学生观察美、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面具教学中也可模仿学生平时较为经典的表情,让学生观察后说说这些是谁的表情,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对面具的制作有了兴趣,学生情绪一高涨,上课效果自然就好。 三、多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评价活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美术作品,发现和感受美的存在,把美好的东西保留下来,进而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多组织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多组织一些评画、评作品活动。在学生完成作业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互评作品,搭建同学间、小组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师生互教、生生互教,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学生作品水平差不多,对比性针对性强。学生也较感兴趣,学生通过比较、讨论、领悟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明白哪些地方、哪些方面好、成功,哪些地方、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为什么,怎样做效果会更好些。 四、通过鉴赏名家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艺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艺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艺术课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以其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它丰富的内容、新颖的编排都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它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的培养。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此,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通过艺术教育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好奇中欣赏美 一堂成功的艺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奔腾的骏马》一课时,我出示徐悲鸿的《群马奔腾》和西汉的《马踏飞燕》的投影片,一边唱着、一边跳着,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舒缓、优美、奔放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舞蹈,亲身体验草原上歌声飞扬和骏马奔腾的欢快情景,并给学生提出探究性思考题:二胡和马头琴是两种怎样的乐器哪些民族惯用?再组织学生编排《草原》舞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和谐、完美的艺术造型。这样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崇山峻岭入画来》一课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学生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把新知识编成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

培养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趋于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对感情奔放,思想活跃的青少年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每个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成为欣赏教学的中心任务。 一、揭示美的形象,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给人们带来直观的感受,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始阶段,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这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内容。 譬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粮食》、《牛耕》等时,笔者把话题引到现实生活中来,针对当前学生劳动观念淡漠,歧视劳动,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很积极,想法各有不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劳动没有积极的认识,对劳动者有鄙视的思想,这时笔者就对学生讲到:清晨马路上的清洁工,烈日炎炎下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厂里、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他们没有去想他们的劳动多么伟大、崇高、重要,他们的希望就是给孩子筹学费,给年迈的老人挣医药费,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最朴实、真诚的美德,最善良的情感。同学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劳动的经历,有些同学能主动帮助他人,而有些同学偷奸耍滑,因少干活而暗自高兴,实际上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时间一长,偷奸耍滑的人不被人信任,而那些认真踏实的学生不但养成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赞扬。这就是劳动的魅力。通过引导,让学生树立劳动是一种美德的观念,加强他们感恩的意识,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劳动,这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感悟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体会美、鉴赏美的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的特征,以美感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先感知形象美,进而感受情感美。以情感的体验反映客观的审美对象,是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 如在讲《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现代建筑》等章节的内容时,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进展中慢慢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就是我们所称的人文景观。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通过介绍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其中包括庙宇、祠堂、园林庭院以及古墓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创造力概念、创造过程和结构;了解创造研究的历史进程、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会对创造力进行测量,创造力的培养。 2、技能与能力:通过创造性思维测验,进一步认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能够初步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测验研究。 【重点难点】 1、创造过程、结构以及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1、创造性思维测验 【教学时数】理论讲授:3学时 实验与实践: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造力概述 一、创造与创造力 (一)创造 第一,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第二,创造必须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第三,创造是创造者聪明才智高度发挥的结果。 (二)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有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创造过程与创造力结构 (一)创造过程 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明朗阶段 4.验证阶段 (二)创造力的结构 1.创造力的静态结构 2.创造力的动态结构 三、创造力研究的历史进程 1.第一阶段(1870-1907年) 1869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为国际上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的科学文献。 2.第二阶段(1908-1930年) 许多心理学家对创造力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和研究 3.第三阶段(1931-1949年 心理学家们开始从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来探索创造力的形成。 4.第四阶段(1950-1970年) 这一阶段是创造发明研究取得真正的实质性突破和迅速发展阶段。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界的极大轰动。 5.第五阶段(1971年至今) 这一阶段在量和质方面都有大进展。 第二节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基础 二、年龄和性别 三、知识和智力 (一)知识 知识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的观点:一种是张力观,认为知识和创造力的关

审美与创造力的培养教学论文

小学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对儿童少年来说主要是进行美的启蒙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使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想动

小学美术课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课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摘要:我从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美、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美、鉴赏美、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课;审美能力;培养 审美能力是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美术的始终,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技能。无论是美术的不同表现角度和不同人物特点都可以帮助和启发同学的创作思路,特别选择了表现能力有一定差异的学生作品,尽可能地帮助教师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欲望。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好美术起到的作用极为重要,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缺少的是发现。”但是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注意观察,无法发现生活中的美。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设计生动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从中发现美。逼真的屏幕图像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难以描绘的问题进行了形象化的处理,大大地简化了教师在课堂上费事劳神的重复机械劳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十分专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重视师生关系与审美个性的培养

(一)美的课堂氛围的建立 课堂氛围是指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在乡村少年宫的教学,拘谨的程度、灵活性、结构、焦虑、教师的控制、主动性以及激励作用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审美型师生关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和谐,易言之,美的课堂氛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生活于其中能够感受到愉快和满足。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每个个体置身其中都能感觉到轻松和自然,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指导与合作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包括他们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 2.教学氛围 从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来看,教师要体现国家对学生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即包含着社会对个体的指令般的制约。但是,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上来看,教师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培养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3976456.html,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培养对策研究 作者:韩雪梅 来源:《家长·中》2019年第01期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增强幼儿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性对策,为学前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所谓审美能力指的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内容,优良的审美能力能够帮助个体人格发展的全面与健全。幼儿时期是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优良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时也会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本文就充分调研传统幼儿园的基础之上,结合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情况,联系当前的形势与发展政策,从本土化出发,探究符合我国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创造全方位艺术氛围,激发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美术教育不但存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还渗透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中,凡是富有艺术性的美术作品都能够分布在幼儿园的走廊、楼梯、大厅之中。还可以体现在垃圾桶、墙面、地面、井盖等上面。美术教室并不单单是教学生画画,还包含了手工制作、美术游戏、作品赏析、创意游戏等美育性活动。 幼儿通过参加这种动手绘画的活动,感受到美术创作的趣味性。全方位的艺术环境除了代表着不受空间限制之外,艺术形式也不仅仅是绘画。工艺品、雕刻品、服装、风筝、扇子等都具备十分明显的艺术作品特色。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播放民族音乐作品,让幼儿在艺术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创作。与此同时,文学作品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比如,扇面上的诗词、童话故事绘本等都具备艺术特色。教师还要注重艺术作品的情感启发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等。 二、创作多等次、多方面的素材,培养幼儿创造力 幼儿教师在全面了解幼儿自身个体性格差别的条件下,美术活动中的素材准备应该注重多等次、多方面,从而符合不同思维想法以及发展水平的幼儿自身需要。例如,开展以幼儿游戏、手工制作等方式的美育性活动,美术作品的创作素材可以包含:手工纸、橡皮泥、绘画纸、水墨、彩笔、花瓣、势头、塑料瓶等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在面对这些各种形状、不同素材的材料时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具备特色的美术作品。比如,教师需要给幼儿提供油笔、毛笔、水彩笔、蜡笔等多种可以供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绘画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美术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美育活动的素材还可以十分具有弹性。例如,让孩子用粉笔在操场

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 2008-05-02 提高孩子提审美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早期的审美教育。孩子在2~3岁甚至咿呀学语时,家长就应把粗浅的审美教育输送到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在娱乐中由浅入深地接受审美教育。 2、通过认识“丑”,提高审美能力。艺术的美妙只能培养孩子对美的赞叹和向往。如果孩子缺乏对丑的增恶,往往会显得对美的理解肤浅、淡薄。因而让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丑陋之处也是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一。 3、审美教育应注意时代性,随时代的发展而提高。孩子审美教育的重心应倾向现在,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突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审美观念、情趣、规范等; 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应根据孩子特点,循序渐进。 1、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自然形态中各种美的景象,那潺潺的流水,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树林,都将给孩子带来美的乐趣和遐想,激励着孩子对美的追求。 2、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哪怕是一束花的放置、一幅图画的悬挂、一个装饰品的陈设,都应具有形式美感的特点。可以从形状、色彩、结构,以及平衡、对称、变化、统一诸方面引导孩子仔细观赏。另外,还可通过观看图画、电视、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粗浅知识。 3、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挑选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与孩子一起赏析。比如欣赏风景画时,可问孩子:你在画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联想?你认为画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个景色、这个物体?假如让你画,你会怎样画?会添上什么?舍去什么?家长要细心倾听孩子回答,肯定他们说得对的地方,必要时给予指正,从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浅谈有效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策略

浅谈有效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策略 发表时间:2013-01-15T10:25:37.01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1月总第101期供稿作者:夏辉[导读]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 夏辉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客坊中心小学354504 摘要: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有: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受音乐的美;形成情感体验氛围,体验音乐的美;营造创作表演氛围,表现音乐的美;加强律动和歌表演,提高审美素质。关键词: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将是无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会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要体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呢? 一、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受音乐的美 创设音乐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得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捷径,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声、画、语言等创造出与题材密切相关的意境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及深刻的感官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用语言描绘意境。如在教学《美丽的夏牧场》一课时,我营造了诗一般的氛围,用语言描绘出美丽辽阔的夏牧场,银色的帐蓬,装点着绿色的原野,天上白云朵朵,地上牛羊成群,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围坐在阿肯身旁,早已唱起了那欢快的歌!这景色优美如诗如画,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如临其境,如见其景,仿佛置身于美丽辽阔的草原,仿佛看到了草原的孩子围坐在阿肯身旁唱歌。 2.借助多媒体营造意境。如在教唱《小白船》时,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幽静的画面,然后在屏幕上出示小朋友们自己的照片,好象他们自己在月亮上嬉戏、玩耍。教学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的感染,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加深了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的效果和课堂美感,使孩子们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境中。 二、形成情感体验氛围,体验音乐的美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然,要让学生动情就得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用艺术加强表现生活,美化自然,形成情感氛围,让学生融情生情。 1.在生活情境中体验音乐。例如教学歌曲《风车依呀呀》这首歌,启发学生叙述生活中爸爸妈妈的辛劳,用多媒体展示出爸爸妈妈在田中劳动的画面,指导学生用柔和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又用多媒体展示出小朋友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会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学生议一议在生活中你会帮妈妈做什么事,再将力所能及的劳动编成新歌词演唱。学生通过倾听、观看、探究、讨论,用音乐的手段表现出了自己的情感。 2.从大自然中感悟音乐。在教《采茶歌》这首歌时,要使孩子感悟音乐,先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一片茶山上感受音乐的美,边采茶边听音乐,学生兴趣浓厚,自然地从曲调中领会了音乐所表达的美和情感。 三、营造创作表演氛围,表现音乐的美 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音乐课实践过程中可营造创作表演的氛围,可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脚、身体等动作,来理解音乐的内容、风格和情绪。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可以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于艺术殿堂里,再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唱完歌曲《小雨沙沙》这一课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雨沙沙》的影像资料,让孩子们在《小雨沙沙》的音乐声中拿出画笔在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春天小雨的样子。当音乐播放完毕,我请几位同学到台前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发现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通过听画,让小朋友们体会到创作的乐趣,陶冶了孩子的情操,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 四、加强律动和歌表演,提高审美素质。 律动对提高孩子的素质、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个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律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在上综合课《健康歌》这一课时,我不仅教同学们边唱边学老爷爷和小姑娘的动作,还鼓励他们利用体育课上学的韵律操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在这种音乐游戏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美,还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创编动作。学习一年级上册的《两只小象》这首歌,我启发学生小组合作,大胆创编动作,学习小象团结、互助的精神,使他们对音乐形象加深理解;同时又在感受着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 总之,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各种美的氛围,创造出各种意境,让学生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