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白蚁的防治技术

摘要:白蚁是破坏性很强的社会性昆虫。文章从白蚁的探测和监测、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源物质防治和白蚁信息素的利用技术5个方面综述白蚁防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展望白蚁未来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白蚁; 防治技术; 社会性昆虫;

Termi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WuQiang

(Beijing Agricultural College,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20252291,beijing,102206)Abstract:ermites are dangerous social insects.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advances of the control techniques of the termites, based on the detection and observation, physical control, chemical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rmite pheromones. The future prospect on the termit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s also outlined.

Key words:termite; control techniques; social insect;

白蚁是危害桉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桉树人工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白蚁危害亦呈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对桉树这一速生丰产林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此,1996 年以来我们对白蚁危害进行了研究,发现危害桉树的白蚁种类为家白蚁、大头家白蚁、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海南大白蚁、黄胸散白蚁、黑胸散白蚁、歪白蚁、闽华歪白蚁。和大近歪白蚁等10 种,其中黑翅土白蚁为桉树白蚁的优势种,同时制定出了相应的桉树白蚁控制技术措施及其配套技术现综述如下:1林业技术措施

1.1造林地选择

杉术及阔叶杂木林地土层深厚肥沃,适于桉树生长。但这往往是白蚁优越的栖息场所,白蚁密度大。在这类迹地上造林,白蚁危害严重。据调查,在杉木迹地营造桉树的蚁害率40%-60% ,而马尾松迹地上的桉树蚁害率仅为10%-20% 。此外,造林地背风向阳,也有利于白蚁的孳生。因此,应尽量避免在杉木迹地、背风温暖等区域营造桉树林。若在上述区域造林,则应加强化学防治,清除蚁源。

1.2选择无病虫壮苗

无病虫壮苗是预防蚁害的主要措施之一。这样的苗木栽植后,不仅生长旺盛,而且可以增强对白蚁的抗、耐害能力,避开造林后2-3 个月内白蚁危害的关键期。

1.3整地方式

炼山、全垦型整地,将林地原有的林木、树桩、杂草清除干净,土栖白蚁为了得到食物:会就近危害幼树,造成植株死亡。相反,带状或块状整地保留了部分植被,可使白蚁获得食物,相对减轻对幼树的取食压力。因此,桉树造林不宜炼山和细致整地,应提倡带状或块状整地。

1.4调整造林定植期造林应避开白蚁地表取食盛期

选在 3 月份或更早时间造林为宜,可以避开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的白蚁取食高峰。同时,应选择雨季造林,因为在雨季白蚁对桉树的危害有所减轻,而且苗木也较易成活。

1.5营造混交林规划设计时尽量避免营造纯林

这是因为单一纯林地面杂草灌木较少,白蚁会因缺乏食料,转而危害桉树林。营造混交林,并适当保持部分林地中的多种植被,可减少白蚁对活立木的危害。

1.6抚育管理

从起苗、培植、直到成林, 都要精心细致。抚育管理中尽可能避免损伤树干、苗根,以免引起林木生长衰弱,进而引起真菌寄生,白蚁取食,导致蚁害加剧。

1.7采伐运输

采伐时伐桩要尽量低,若是择伐则要避免损伤存留木树干。采伐后的原木必须及时运出林外,并加以处理。采伐剩余物要及时清除处理,同时腐朽木、枯立木也要一并清除干净,以免成为白蚁饵木。

2生物防治

2.1保护天敌

白蚁的天敌有蜘蛛、蚂蚁、蜻蜓以及多种禽类、兽类( 如穿山甲、针鼹等) 。1997 年永安贡川在近山脚处桉树林内有一贡鸡山地圈养基地, 该片桉树蚁害率仅为 5.2%, 而相邻桉树蚁害率达到23 . 2 %。许多食虫的鸟类, 一些爬行动物, 某些两栖动物和蝙蝠等在白蚁离巢群飞的季节能大量捕食白蚁的有翅成虫和其他品级的白蚁。因而, 保护青蛙、蟾蜍、益鸟、蝙蝠、燕子、穿山甲等动物对消灭白蚁的繁殖成虫和降低虫口密度, 抑制白蚁新群体的建立和危害具有积极的意义。

2.2昆虫病原微生物

国内外大量利用微生物防治白蚁的试验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筛选出的病原微生物中毒力较高的有黄曲霉、白僵菌、绿僵菌等。根据笔者采用白僵菌与绿僵菌对黑翅土白蚁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可知, 白蚁感染后15d, 僵死率可高达100%; 林间防治效果不理想, 白僵菌处理的白蚁死亡率仅达32.1%, 而绿僵菌却未表现出防效。所以, 应用白僵菌和绿僵菌防治桉树白蚁, 尚需进一步

的探索。

2.3线虫

线虫作为一种防治白蚁的生物杀虫剂目前已在世界上多家公司生产(thome,1993) 。广东昆虫研究所利用新线虫属Neo α plectama 线虫防治黑翅土白蚁, 死亡率可达80%-100% 。笔者采用斯氏线虫属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防治黑翅土白蚁, 室内7 天死亡率达93%; 林间投放线虫15 天后, 防治效果为73% 。因此, 线虫防治桉树白蚁, 是极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新途径。

3化学防治

从 5 年对30 余种药剂的筛选结果中得知, 粉剂类福美双、杀虫双等药剂或其混配剂均可替代灭蚁灵, 水剂类毒死蝉、锐劲特、安绿宝、溴氰菊酯、辛硫·灭扫利等药剂或其混配剂均可取代氯丹。当林地蚁害严重, 不采取化学防治难以压低虫口, 或由于某种原因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时, 应及时利用化学药剂迅速控制蚁害。

3.1预防措施

3.1.1 清除造林地蚁源和孳生条件①诱杀坑诱杀: 在造林前于荒山、坟山、采伐迹地、次生林地清除杂木荒草和整地的同时,每公顷设150-300 个诱集坑,坑内堆置劈开的松柴横竖放好,淋些淘米水或红糖水,在白蚁活动季节的10-15 天,轻揭坑顶,发现白蚁在坑内取食松柴时,用喷粉枪对准蚁体轻轻喷福美双、杀虫双或叶青双粉剂,可控制土栖白蚁发生。②毒饵诱杀: 种植桉树的林地大部分属纯垦林,在开垦前,原荒山草地上的白蚁多年经营的取食蚁路纵横交错, 在这种情况下,投放白蚁诱杀包容易很快被取食。因此,大部分山地宜在整地前1 个月投施。由于某种原因,必须在整地后再投放的山地,因整地时必然破坏白蚁所筑蚁道,所以要待白蚁重新建筑蚁道后,一般为整地后15 天,再投放白蚁诱杀包。不论在整地前或整地后投施诱杀包,白蚁取食药饵至传播中毒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都应在投放药饵1 个月后造林,以确保其防治效果。

3.1.2 药液灌袋或蘸根利用营养袋造林的桉树苗,可在栽种前用0.5%-1% 毒死蜱浇灌营养袋,稍晾干后上山造林。裸根苗造林的桉树苗,可用0.1% ~0.5% 毒死蜱乳剂加黄泥适量,拌匀后,将树苗蘸根,晾干后栽种,效果较好,如在药剂中加适量磷肥,促进幼树生长,预防效果更好。

3.1.3 已栽植桉树的保护已栽种按树可根据植株大小,用直径2 ~5cm 钢针在树的周围一定距离打三角形的3 个洞,深达树根部,以0.1% ~0.5% 的毒死蜱乳剂灌入。也可在树四周开一浅沟,灌上药水后覆土,形成毒土包围圈,幼树每株用量500ml ,可有效控制蚁害。

3.2灭治白蚁措施

3.2.1 药剂熏杀在造林后发现白蚁严重危害时,可根据地形特征,挖探沟找出蚁道、主蚁道,将毒

死蜱或澳溴氰菊酯、锐劲特等药剂与柴油混配后用喷烟机将烟雾迅速压进蚁巢,使白蚁中毒而死。

3.2.2 毒饵诱杀灭治桉树林白蚁,若对每株树木逐株处理,较费时费力,最好的方法是诱杀。在树表和地面的白蚁活动处,投放3%灭蚁灵诱饵剂(4g/包)。在林地内地面上15cm×15cm×5cm小坑,将诱饵剂放在堆集的枯枝杂草中间、覆土盖严,引诱白蚁取食,诱杀效果可达80% 以上,可以在蚁害严重的林地内大面积应用。投药以白蚁活动频繁的春、秋季为宜(平均气温25 ~27 ℃ ) 。

参考文献

[1]林树青. 浙江省白蚁防治技术发展概述[J]白蚁科技, 1987,(01) .

[2]张贞华,李桃生,田保利. 新线虫DD—136品系的大量生产及其对白蚁的侵染试验[J]白蚁科技, 1989,(01) .

[3]卢川川,谢荣坚,钟浩泉,陈铿. 印楝素对家白蚁趋向和取食的影响[J]白蚁科技, 1998,(01) .

[4]张大羽,王国华,刘文军,陈海洪. 防治白蚁药剂的发展概况[J]白蚁科技, 1998,(01) .

[5]卢川川,韦昌华,陈国强,黄立端,尹怀勇. 吡虫啉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效试验[J]白蚁科技, 1999,(03) .

[6]肯尼斯·格雷斯,王家泗. 美国防治白蚁药剂的现状及未来[J]白蚁科技, 2000,(01) .

[7]卢川川,韦昌华,李勇,罗伟文,周土智,李飞龙,王新刚. 吡虫啉对台湾乳白蚁的触杀毒力测定[J]白蚁科技,

2000,(03) .

[8]朱建华. 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桉树白蚁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2,(04) .

[9]陈红梅. 绿僵菌与白僵菌对黑翅土白蚁的室内毒力测定[J]华东昆虫学报, 1999,(01) .

[10]韦昌华,卢川川,易叶华. 吡虫啉防治台湾乳白蚁的初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4) .

[11]谢鸣荣,谢保国,胡远杨,张加敏. 林木白蚁病毒复合制剂研究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 1998,(01) .

[12]黄珍友,张业光. 不同树龄的苦楝对家白蚁的毒力试验[J]昆虫天敌, 1991,(03) .

[13]杜桐源,罗钧泽,汤敏玲,陈梅英. 黑翅土白蚁的跟踪信息素[J]昆虫学报, 1982,(02) .

[14]邓晓军,张珈敏,胡建芳,杨娟,胡远扬. 白蚁信息素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 2002,(05) .

[15]黄求应,薛东,雷朝亮. 白蚁诱食信息素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 2005,(04) .

[16]张红兵,李小鹰,戴华国,周秋君. 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对三种饵剂的嗅觉行为反应[J]昆虫知识, 2005,(03) .

[17]黄求应,薛东,童严严,王维平,雷朝亮. 氟虫腈、吡虫啉作为黑翅土白蚁诱杀药剂的效果[J]昆虫知识, 2005,(06) .

[18]胡剑,钟俊鸿,郭明昉. 物理屏障预防白蚁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昆虫知识, 2006,(01) .

[19]黄求应,薛东,丁思悦,雷朝亮. 白蚁诱杀剂及其野外施药技术[J]昆虫知识, 2006,(01) .

[20]嵇保中,刘曙雯,居峰,董丽娜,宋杰. 白蚁防治药剂述评[J]林业科技开发, 2002,(04)

[21]杜蕾蕾. 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se Snyder)肠道纤维素酶GHF7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

[22]张向辉,彭心赋,孙叙. 我国植物性杀虫剂防治白蚁的研究概况[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9,(03) .

[23]刘燕. 档案馆(室)白蚁防治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云南档案, 2009,(02)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