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再说“年、月、日”的词类问题

再说“年、月、日”的词类问题

再说“年、月、日”的词类问题

裴雨来

提要:文章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中“年、月、日”等词的词类问题。对这一问题,前人所依据的

现象基本相同,但具体的结论却有较大不同。有人认为“年”等是量词、“月”等是名词;有人认

为“年、月、日”等本身区别与词语所表示的时间长短有关;有人认为“年、月、日”等都是名

词。本文坚持确定词类的原则,通过细致的分析,认为“年”等是量词、“月”等是名词。

关键词:年、月、日词类问题名词和量词

说到日期,最常用到的是“年、月、日”等几个词,比如“2011年5月1日”、或者“哪年哪月哪日”等等。因为“年、月、日”这几个词在意义上都表示时间,他们在以上的例子中也都是并列使用,所以在大部分人的语感中,这几个词的词性应该是相同的。事实上关于这类词的词性认定问题一直有着不同意见(陆俭明1987、2001,陆丙甫,邓思颖),有人认为“年”等是量词、“月”等是名词;有人“年”等是量词、“月”等是名词兼量词;还有人认为“年”和“月”等词都是名词。但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观点所根据的事实是基本相同的。基于同样的事实,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对相关现象的观察还不全面;或者是对词类确定的本质认识不同。本文将仔细分析各种观点的论证过程,在深入挖掘相关语言现象、讨论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年、月、日”等词词性的看法,并进一步阐述我们对词类确定之本质的看法。

最早系统讨论“年、月、日”词性的研究当属陆俭明(1987),这篇文章主要根据被基数词修饰是否需要量词、被带标记“第”的序数词修饰是否需要量词等(详见例(1)),认为“年”以及与之类似的“日、天、号”等是量词,而“月”是名词。陆俭明(2001)的观点有一些变化。这篇文章仍根据“月”前面不能直接加基数词、不能加有标记“第”的序数词等认为其是名词,但同时根据“月”可以被无标词序数词修饰,认为其兼属“量”词

⑴ a.住了三年/*住了三个年

半年/*半个年

第二年/*第二个年

b.*住了三月/住了三个月

*三月/三个月

*第二月/第二个月

陆丙甫、屈正林(2005)则更多关注了“年、月、日”等词所表示的时间长短与其语法表现之间的关系,认为“年、月、日”以及其它众多表示时间的词都是序量词①,同时“从大时间单位‘世纪’到小时间单位‘秒’,相应词语的语法性质呈现出连续性的渐变,大单位同时具有名词形式而没有相应基量词,小单位同时具有基量词形式而没有相应名词”。详如以下表格所示②。

表1:与时间单位长度相关的语法变化

①“序量词”以下下文中将出现的“基量词”概念参见马庆株(1990)

②陆文(2005)认为“天”与“日”、“分钟”与“分”、“秒钟”与“秒”等相同,故在下表中未做区分。

短与词语的语法表现有关,为什么“年”是个例外;“毫秒”是比“秒”更短的时间,根据陆文的研究,应该只能兼有“基量词”和“序量词”用法,而不可能有名词用法,但事实上名词用法的“一个毫秒”完全正确。邓文通过更深入地观察语料,根据“年、月、日”等类词在汉语中的分布表现(详见以下表2),认为“年、周、天、分钟、秒”等是量词,而“月、星期、钟头”等是名词。

表2:汉语表时间的词的分布

月、日”等,都是时间名词,具体理由一为这些词都可以被数量结构修饰,比如“这些年、这些天、这几个月”等;一为这些词修饰名词时,定语与中心语间需要助词的,比如“一年的时间、三天的时间”,而“数+量”结构修饰名词时不需要助词“的”,比如“三本书、五张纸”,所以“一年、三天”不是“数词+量词”结构,所以“年、天”等也不是量词,于是他们只可能都是名词。

我们对以上几种观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年”等是量词而不是名词,“月”等只是名词而并不兼量词。下面我们将针对以上研究中认为“月”兼量词或认为“年”是名词的论证进行深入讨论,同时阐明本文的观点。

认为“月”等兼量词的主要理由是其可以被序数词直接修饰,比如“(今年)三月”。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现代汉语中很多名词都可以直接被序数词修饰,比如“(学生)五食堂”、“四十七楼”、“(二炮部队)一分队”等。所以,根据能被序数词直接修饰来判断其后的成分是量词,并不充分,名词同样可以被序数词修饰。

认为“年”等是名词的主要理由为这些词可以被量词“些”直接修饰,而且“数词+年”结构做名词定语时,定语与名词间要有“的”,比如“一年的时间”,而数量短语做定语修饰名词时,不需要“的”,比如“一张纸”,而不是“一张的纸”。这一判断依据同样并不充分。首先,虽然“年”类词之前可以出现量词“些”,但使用非常受限,只有“这/那些年”、“一些年”等形式;其次,量词“些”后不一定就是名词,也可以是量词,比如“这些个、这些张”等,所以“些”不能作为鉴定“年”是名词的标准;最后,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修饰名词时,二者间有“的”的情况很多,比如“八斤的鱼”、“二十页的书”、“一平方米的房间”等,并不能根据“一年的时间”中有“的”就认为“一年”不是数量短语并进而认为“年”不是

量词。

更何况,对比“一年”与标准的数量词“一张”的推导式,发现“年”与“张”非常相似;对比“一个月”与标准的“数+量+名”结构“一瓶酒”的推导式,则发现“月”与“书”非常相似,具体见以下例(2)、例(3)。这进一步从语言系统性上证明“年”类是量词、“月”类是名词:“年”的用法是量词普遍具有的一种用法;“月”的用法则是名词的一种普遍用法。

⑵ a.一年 / 一年又一年 / 左一年右一年 / 一年年 / 一年半 / 十年多

b.一张 / 一张又一张 / 左一张右一张 / 一张张 / 一张半 / 十张多

⑶ a.一个月 /一个又一个月 /一个个月 / 一个半月 / 十多个月

b.一瓶酒 / 一瓶又一瓶酒 / 一瓶瓶酒 / 一瓶半酒 / 十多瓶酒

将现代汉语中与“年”用法类似的词确定为量词,而将与“月”用法类似的词确定为“量词,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比如以下例(4)、例(5)。

⑷ a.五+年+半 b.*三+月+半

c.*五+个+半+年

d.三+个+半+月

例(4)中,“年”是量词,所以“五年半”的词类序列为“数+量+数”,这一序列在汉语中非常普遍,比如“一米三、五角七”等,当然正确;“月”是名词,所以“三月半”的词类序列为“数+名+量”,这个序列违反了汉语中两条基本规律:数词一般不直接修饰名词、名词后一般不接量词[7],所以不正确。“三个半月”的词类序列为“数+量+数+名”,这一序列在汉语中同样非常普遍,比如“一张半纸、三吨三钢材”等,所以正确;“五个半年”的

词类序列则为“数+量

1+数+量

2

”,这一序列只有在“量

1

”与“量

2

”间存在某种进制关系时

才正确,比如“五斤二两、三小时二十四分”等,“个”与“年”间不存在这种进制关系,所以结构不正确。

⑸ a.十+多+年 b.十+年+多

c.十+多+个+人

d.*十+个+多+人

e.*十+个+人+多

例(5)中,“年”是量词,“十多年”的词类序列为“(数+数)+量”,序列中的“数+数”相当于一个数词,数词修饰量词是现代汉语中最普通的结构;“十年多”的词类序列是“数+量+数”,这一序列也是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结构,比如“一分五”、“三尺七”、“一年半”等,所以他们都是现代汉语中正确的结构。例(5c)的“十多个人”,词类序列为“(数+数)+量+名”,数量短语做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同样是现代汉语中完全正确的结构。而例(5d)中“十个多人”,词类序列为“数+量+数+名”,并不是所有量词都适用的序列(见例(6))。只有(6a)的量词可以进入“数+量+数+名”序列,这一类量词的特点是通常度量“一个范围”,而不是度量“一个点”,比如“斤”的度量范围是“500克”等。量词“个”显然不属于此类,所以体现为“数+量+数+名”序列的“十个多人”不正确。例(5e)不正确的原因比较简单。“十个人多”的词类序列为“数+量+名+数”,这一序列在现代汉语中根本不存在。

⑹ a.一+斤+多+肉\三+米+多+布

b.*一+艘+多船\*一+辆+多+车

c.*两+伙+多+人\*六+组+多+人

应该根据词的用法来确定词的类别;词的类别应该反映词的用法(朱德熙1982)。在确定“年、月、日”的词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这一原则。“词语表示的时间长短与词语用法有关”这一出发点,从本质上就背离了确定词类的本义,也许词语表示时间的长短与词语的用法间存着某些倾向性的联系,但作为科学研究,将这种联系上升为规律似乎不太合适。

另外,在确定词类的过程中,还应该要考虑到某一标准的准确性问题,所使用的鉴定标

准一定要对内是通用、一致的,对外则是排他、唯一的。否则,根据不充分的词类确定标准所做出的判断,通常会是有失偏颇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0YJC740079);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JK249)。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说“年、月、日”[J].世界汉语教学,1987,(1).

[2] 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量词说略[A].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主编.《语言学论丛》[C].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陆丙甫,屈正林.时间表达的语法差异及其认识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5,(2).

[4] 邓思颖.再说“年、月、日”[Z].北京:走向当代前沿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

[5] 朱德熙.论句法结构[J].中国语文,1962,(8).

[6] 陈保亚.中国语言学方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 陆俭明.数量中间插入形容词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1987,(4).

[9] 宗守云.论“数+形+量”格式中量词和形容词的语义选择[J].广西师大学报,2008,(5).

[10]宗守云.“数+形+量”格式的分化及其语义、语用差异[J].修辞学习,2009,(3).

[11]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裴雨来西安外国语大学 710061)

作者简介:

裴雨来,男,辽宁人,副教授,北京大学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韵律句法学等,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工作,邮编710061,电话158********,附件地址peiyulai@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4076770.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