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3月29日四诊:仍有恐惧感,自认为有人控制自己,不时欲用刀子自杀,头昏。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枣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4月3日五诊:药后神志稍清醒,精神好转,胡言乱语减少,有时头昏。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枣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6月24日其妻来诉:上药服30余剂,基本痊愈,已经上班。3月29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2:白某:女,24岁,西安市人。1979年元月l 2日初诊。其母代诉:1968年患精神病,经治疗好转。1979年12月25日,因生气夜间开始哭闹不休,说笑失常,近一周加重,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患者乱动,不配合,无法诊脉察舌。辨证:中气不运,内脏失凋,脾虚肝郁,胆胃上逆,二火不藏。诊断:癫证。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蛰火潜阳。处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大熟地9克广橘红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15克生龙骨12克牡蛎粉12克草蔻仁6克石菖蒲9克朱砂粉2克(睡前一次冲服),3剂,水煎温服。元月16 日复诊:患者未来诊,其母代诉:患者

服一剂药后即清醒,二剂药后能下地活动,现已能干轻度家务活。上方继服,3剂,水煎温服。元月20日三诊:患者神志已完全正常,自诉:心慌,头昏,两手发麻,脚心痒,睡眠差。脉细濡、右稍涩、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朱砂粉,加赤丹参9克,3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3;高某,男28岁,西安市人。1986年6月21日初诊。其父代诉:患精神分裂症5年,经治疗,明显好转,犯病次数减少。近又犯病,失眠,骂人,多怒,大便干,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数、两寸关大,舌苔白厚腻、边尖红。辩证:内脏失调,肝胆郁滞,君相不藏。诊断:狂证。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潜降二火。处方:云茯苓9克炒杭芍9克炒杏仁9克生龙骨9克缩砂仁5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牡蛎粉15克北沙参12克肉苁蓉15克炮干姜4克朱砂粉1克(睡前一次冲服)6剂,水煎温服。10月14日复诊:药后效不显,加之天气热,仍狂躁不安。在陕西省精神病医院住院三个月,今天出院。自诉:头木不适,他无明显感觉。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黄芩炭、肉苁蓉、炮干姜、朱砂粉,增生龙骨为12克,加银柴胡9克、炙米壳3克、补骨脂6克,6剂,水煎温服。10月22日三诊:药后头木已愈,睡眠好转。骑自行车来诊。脉细濡、稍弦、右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杭芍、肉苁蓉、炮+姜,增生龙骨为12克,加银柴胡9

克、炙米壳3克、柏子仁9克、补骨脂9克,10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4:侯某,女,15岁,西安市人。1985年10月21 日初诊。其母代诉:患痫证3年余,经常犯病,口吐白沫,昏迷不省人事,甚则叫声如猪如羊,醒后乏困无力。经多方治疗,无显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形体消瘦,精神较差。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不降。诊断:痫证。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上温下,理气化痰。处方: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槟榔片15克牡蛎粉15克补骨脂9克草果仁5克煨生姜6克6剂,水煎温服。11月1日复诊:药后自感尚可,上月29日犯病一次,5分钟即过。脉细濡、弦大而涩、关寸较盛,舌苔白薄腻。上方去黄芩炭、粉丹皮,加炒杭芍12克、全当归9克、北沙参9克,10剂,水煎温服。11月17日三诊:未犯病,精神好转。脉细濡、右弦、寸关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黄芩炭、粉丹皮、草果仁,加粉甘草9克、炒杭芍12克、全当归9克、草蔻仁4克、北沙参12克、柏子仁9克,10剂,水煎温服。12月9日四诊:一周前犯病一次,较轻微,3分钟即过。原方去黄芩炭、补骨脂、草果仁,加炒杭芍12克、北沙参12克、缩砂仁4克、柏子仁9克,10剂,水煎温服。1986年元月2 日五诊:未犯病。脉细濡、

右关寸大、稍有牢象,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粉丹皮、补骨脂、草果仁,加炒白术9克、炒杭芍9克、北沙参12克、缩砂仁5克、白姜蚕9克,10剂,水煎温服。元月24日六诊:未犯病,体蘑增加,精神明显好转。脉细濡、稍弦、两寸关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粉丹皮、补骨脂、草果仁,加炒白术9克、炒杭芍9克、北沙参12克、草蔻仁4克、白姜蚕9克、炒山萸肉12克,10剂,水煎温服。5月7日七诊:未犯病。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粉丹皮、补骨脂、草果仁,加炒白术9克、炒杭芍9克、北沙参12、草蔻仁4克、白姜蚕9克、炒山萸肉12克,10剂,水煎温服。1987年3月27口八诊:未犯病,面色红润,基本已愈。脉再同前。原方去粉丹皮、补骨脂、草果仁,加炒杭芍12克、北沙参12克、草蔻仁4克、白僵蚕9克、山萸肉12克、10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5:侯某,女,18岁,山西省运城市人。1987年10月30口初诊。自诉:患痫证一年余,经常犯病。在当地医院冶疗,效不显,两月前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服药一月余,病情好转,回原籍。近一月来犯病三次,因之来诊。脉细濡、两寸大,舌苔白腻。辨证:中气不运,脾虚肝郁,胆胃上逆,气滞不降。诊断:痫证。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上温下,理气化痰。处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

9克槟榔片15克杜蛎粉15克制香附4克白蔻仁5克炙米壳3克炮干姜4克10剂,水煎温服。12月4日复诊:上方服20剂,未犯病。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制香附,增槟榔片为15克,减炙米壳为2克,加北沙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1988年3月10日来函称:上方服30余剂,一直未犯病,纳食、二便、精神均正常。例6:曾某,男,21岁,陕西省富平县人。1986年8月26日初诊。自诉:近三年来,经常头晕,甚则昏倒,不省人事,右手发麻。在当地医院检查,脑功能、血压等均正常,屡经治疗,效不显,仍经常犯病,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促、关寸大,舌苔白满腻。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浊阴不降。诊断:痫证。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潜敛浮阳。处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9克全当归9克黄芩炭9克制首乌20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槟榔片15克牡蛎粉15克北沙参12克草果仁5克煨生姜6克炒杏仁9克5剂,水煎温服。8月30日复诊:药后自感尚可,未犯病。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甘草,增制首乌为30克、牡蛎粉为20克,加炒白术9克、天花粉15克,5剂,水煎温服。12月8日来函称:间断服上方,一直未犯病,无明显不适。例7:聂某,男,23岁,西安市人。1984年元月7日初诊。自诉:头痛伴抽搐,半年余,就诊于西安某医院,未确诊。经治疗,

效不显,仍不时头痛抽搐,纳差口渴,因慕名求浩于。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满腻。辨证:肺热不敛,胆胃上逆,筋脉不柔。诊断:抽风。治则:平胆和胃,疏肝清肺,调和营卫。处方:银柴胡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20克天花粉15克法半夏9克粉葛根9克生甘草9克鲜生姜6克肥大枣4枚2剂,水煎温服。元月8日复诊;药后头痛抽搐明显减轻,口渴已止,纳食增加。昨晚犯病两次,后来又犯病一次,但很轻,仍未大便。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根稍厚。上方去大枣,加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2剂,水煎温服。元月11日三诊:药后明显好转,昨晚犯病一次,纳食睡眠均好。脉细濡、右关寸大,舌苔白薄、根厚腻。原方去粉葛根、大枣,减银柴胡为7克、天花粉为12克、粉甘草为6克,加云茯苓12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辛荑花6克、牡蛎粉15克、北沙参15克、缩砂仁4克,3剂,水煎温服。元月17日四诊:药后病情明显好转。近来几天因劳累又加重。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银柴胡、天花粉、粉葛根、大枣,减粉甘草为6克,加云茯苓12克、广橘红12克、炒杏仁9克、辛荑花6克、牡蛎粉15克、北沙参12克滞砂仁4克,3剂,水煎温服。4月6日五诊:上方服30余剂,头痛抽搐一直未犯,它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已痊愈。停药。随访3年,未见犯病。历节历节,系因风寒湿邪,伤于

筋骨肌肉使然。【脉证机理】平人正气充旺,气血调畅,卫固于外,营守于内,表里调和风寒湿邪,无由侵入,故历节弗作。由于劳伤中气,脾湿增而胃气滞,纳食减而运化迟,化原不足,气血虚弱,腠理空疏,卫外不固。一旦汗出当风,或居处寒冷,或淋雨入水,则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膝踝者,众水之溪壑,唐筋之会聚,风寒湿邪入侵,则游走筋骨之间,痹着于诸节肌肉,致使痹痛遍历筋骨诸节肌肉,是病历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即此之谓。足之三阴经,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肝肾之升,赖乎脾土之升。劳伤中气,脾湿不运,肝肾亦郁而不升。癸水不升,则肾家寒,不生乙木,肝木郁动而风作。脾主肉,肾主骨,肝主筋,湿淫则伤肉,寒淫则伤骨,风淫则伤筋。风寒湿邪,合伤于三阴之经,故症见筋骨痹痛,遍历诸节,肌肉疼痛,甚则小关节肿胀变形。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乃地下之浊邪,所伤在下,故痹痛多在腰股膝踝,痹着不移,痛楚难耐,《素问?痹论》所谓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是也。风为阳邪,善行走窜,故而全身疼痛,游走不定,手、足、腕、踝、肘、肩、膝、髂诸节尤剧,《素问?痹论》所谓风气胜者为行痹是也。脾肾湿寒,肝木郁陷,胆胃上逆,故症见心慌气短,纳差消瘦,午后身热,或见自汗。脾湿肾寒,肝木郁遏,故脉现细濡、稍涩、或稍弦紧、关寸大、或关尺大,湿盛则脉细濡涩,寒盛则脉偏沉紧,风盛则

脉偏弦数,舌苔白腻。【治则】健脾疏肝,暖肾行瘀,活血通络,化瘀止痛。【方药】土茯苓15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赤丹参15克鸡血藤12克路路通12克青浮萍9克补骨脂9克水煎温服。【方解】土茯苓、建泽泻,培脾渗湿,强筋壮骨;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疏肝行瘀,活血止痛;炒杜仲、补骨脂,温阳补肾,壮腰止痛;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赤丹参、鸡血藤、路路通,活血通经,化瘀止痛;青浮萍,通疏经络,利湿消肿。【加减】疼痛重者,加炙米壳5克,暖下以止痛。脉现关尺大,稍弦者,去法半夏,加桂枝木6-9克,疏肝阻升陷。脉细濡涩,下肢肿痛重者,加汉防已9克,或加怀牛膝6-9克,利湿消肿,行瘀以止痛。风湿热,四肢不肿,关节疼痛,时而发热汗出,脉沉紧者,加生黄芪30-60克,补气以止痛。坐骨神经痛者,去赤丹参,加炒乳香9克,通经阻止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脉现细濡,关尺大者,去粉丹皮、全当归,法半夏,加桂枝木9克、老川芎9克,舒肝升陷,通经以止痛,或径用“桂芍知母汤”加全当归9克、赤丹参15克以治之。【忌宜】居处忌潮湿,宜温暖。忌房劳。宜食营养性高之食品。【按语】历节,《内经》名痹,包括疼痛遍历诸节之风湿性关节炎、娄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历节之作,内因正气之虚,外因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正气之

虚,系因肝脾肾三脏虚寒,外邪之入,凑于筋骨肌肉,故治疗首当温暖中下,培补正气,实表以绝邪气入侵之门径,通经活血,以止疼痛。上方加减化裁,既可用治风湿性关节炎。亦可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系因风伤卫气,遏闭营血,营热内郁,发于肌表所致。【脉证机理】本病起于内有温蕴,外感风邪。风伤卫气,卫气敛闭,遏逼营阴,营郁化热。营热外发,透出肌表,而现红色斑点,形似丘疹之状,高起顽硬,大小不等,压之疼痛,有时作痒,是病结节性红斑。脾湿肝郁,陷而不升,故多发于下肢膝踝之间,夜间痛重。木郁风动,筋脉不粟,可见步履蹇跛。外因风邪入侵,内因脾土湿盛,故属历节范畴,故多兼见历节诸症。肝脾郁陷,故脉现细濡、稍涩、关尺较大,舌苔白腻。若上有虚热者,阳气上浮,则脉现细濡、稍滞、关寸大。痛重者,脉现弦涩之象。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摘录于麻瑞亭《麻瑞亭治验集》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2.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医案六则投影(学生)

醫案六则 [题解与说明] 现存最早的医案专集→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 著名医案介绍:医案古称“诊籍”。 1、以病为纲合编 江瓘·《名医类案》,收集明代以前历代名医验案。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以明代以后医案为主,本书温病医案较多。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收集上至仓公,下至叶天士共六十余家,1600多案。 民国·何廉臣《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书中医案为作者登报征集,经作者精选,按病者、病名、病因、证候、诊断、疗法、处方、效果等内容顺序排列。 2、以人为纲合印 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含尤怡《静香楼医案》,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张仲华《爱庐医案》,曹仁伯《继志堂医案》。 民国·徐衡之《宋元明清名医类案》 3、个人医案 清·喻昌《寓意草》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氏门人华岫云整理而成。徐按很精采。 清·徐灵胎《洄溪医案》 清·吴瑭《吴鞠通医案》 清·丁甘仁《丁甘仁医案》 清·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一) 本医案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本案记述仓公诊断齐王侍医遂“病中热”的情景,劝告不可服用五石,并阐明其危害性。 练:通“炼”。动/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名/白色的熟丝→形/熟练。 不溲sǒu:小便短少。 臃:非“癰”的异体。

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介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以阴石治阴病,以阳石治阳病。 陰陽水火之齊:药石有寒性柔剂,有热性刚剂。 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阴虚内热就用寒性矿物药组成的柔剂治疗它。 远:背离→错误。 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 语译:确立诊治疾病的标准(树立治疗法度,建立治疗规矩,确立治疗准则),结合病人色脉等外部症状、病位在表在里、病性是实是虚、病势是顺是逆,并参考病人脉搏动静与脉息相应情况。才可以据这些讨论疾病。 陽疾處内、陰形應外:真热假寒证。 辟:“襞”bì的古字。闭阻 宛气:指郁结之热气。宛:通“郁”,郁结。 二陰應外、一陽接内:与“陽疾處内、陰形應外”意同。 俞:“腧”的古字。 经纪:纲纪。 习:熟习。 (二) 本文是南宋医学家许叔微治伤寒病案。强调治疗伤寒病须“循次第”,顾及病证的表里虚实。 烦:《说文》“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引伸为烦躁、烦闷。 麻黄证:即麻黄汤证。《伤寒论》第35条是有关麻黄汤证的主要表现和治疗条文。 尺迟弱:指寸口尺部脉跳一息不足四至。此指迟而无力,表明营血不足,虽有表证,禁用汗法。《伤寒论》第50条。 建中汤:即小建中汤,有建中补脾,调和气血之功。 调荣:调和荣血。荣—营 尺部方应:寸口脉中尺部脉才应手→气血已旺,荣血调和。

中医名家分享方剂记忆10大法,记忆方剂事半功倍!

中医名家分享方剂记忆10大法,记忆方剂事半功倍! 一、基础记忆法 基础法,指熟记基础方剂、小方及药组,为后面简编法打基础。 基础方剂如四物汤、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香砂六君汤、二陈汤、平胃散、五苓散、四逆散、逍遥散、八珍汤、生脉饮、二妙散、白虎汤、导赤散、六一散、凉膈散、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 小方,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乌贼骨、茜草)、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交泰丸(黄连、肉桂)、良附丸(香附、高良姜)、越桃散(栀子、高良姜)、二姜丸(炮姜、高良姜)、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木金散(木香、郁金)、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等; 药组,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荆芥、防风,远志、菖蒲,远志、当归,当归、白芍,当归、牛膝,生地、黄连,川芎、神曲,枣仁、柏子仁,柴胡、黄芩,柴胡、白芍,花粉、牡蛎,半夏、麦冬,半夏、吴茱萸,半夏、五味子,半夏、款冬花,桃仁、红花,菟丝子、枸杞子,肉桂、附子,知母、黄柏,麦冬、五味子,黄芪、知母,桔梗、枳壳,山药、肉豆蔻,木香、砂仁,木香、槟榔,白蒺藜、制首乌(定风丹),杜仲、桑寄生,地黄、山药、山茱萸,二胡(柴胡、前胡),二活(羌活、独活),二地(生地、熟地),二仙(仙茅、仙灵脾),二冬(天冬、麦冬),三才(天冬、地黄、人参),三仁(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子(养阴三子:

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化痰三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仙(仙茅、仙灵脾、仙鹤草,国医大师干祖望方),(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四金(鸡内金、郁金、金钱草、海金沙),四土(土茯苓、土大黄、土贝母、土牛膝,国医大师梅国强方),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名中医李可方),四食(山药、扁豆、苡米、莲子,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德顺编),五参(丹参、玄参、人参、苦参、沙参),五仁(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五子(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五味子),五皮(桑白皮、大腹皮、陈皮、生姜片、茯苓皮)等。 以上这些均需平时多总结,积累的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后面记忆。 二、简编记忆法 如能熟记基础方剂、小方和药组,则可编写简短方歌,进行记忆。 如健脾丸,可用“《准绳》健脾(黄)连三仙,香砂六君(去半夏)山药(肉豆)蔻”记忆;资生丸,可用“资生异功、三仙、四食,藿蔻(白豆蔻)连泻桔梗芡”记忆;参苓白术散,可用“参苓白术,四君四食,砂仁桔梗”记忆; 毓麟珠,可用“毓麟八珍菟丝子,杜仲川椒鹿角霜”记忆;泰山磐石散,可用“八珍去苓,川断芪芩,糯米砂仁”记忆;所以载丸,可用“四君去草、杜(仲)寄(生)大枣”记忆;杏苏散,可用“杏苏散内二陈襄,枳桔前胡姜与枣”记忆;

徐灵胎先生传

徐灵胎先生传 袁枚 乾隆二十五年,文华殿大学士蒋文恪公患病,天子访海内名医,大司寇秦公首荐吴江徐灵胎。天子召入都,命视蒋公疾。先生奏疾不可治。上嘉其朴.诚,欲留在京师效力。先生乞归田里,上许之。后二十年,上以中贵人有疾,再召入都。先生已有七十九岁,自知衰矣,未必生还,乃率其子爔载楄柎以行,果至都三日而卒。天子惋惜之,赐帑金,命爔扶榇以归。呜呼!先生以吴下一诸生,两蒙圣天子蒲轮之徵,巡抚司道到门速驾,闻者皆惊且羡,以为希世之荣。余,旧史官也,与先生有抚尘之好,急思采其奇方异术,奋笔书之,以垂.医鉴而活苍生,仓猝不可得。今秋访爔於吴江,得其《自述》《纪略》,又访诸吴人之能道先生者,为之立传。 译文: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文华 殿大学士蒋文恪生病,乾隆皇帝求海内名医,大司寇秦公首先推荐吴江的徐灵胎。乾隆皇帝召他到京师,叫他诊视蒋公的疾病。徐先生奏告疾病不能治疗。皇帝嘉奖他敦厚诚实,想留他在京师效劳。先生请求归故乡,皇帝批准他的请求。二十年后,皇帝因中贵人有病,第二次征召他到京师。先生已经七十九岁,自己知道衰老了,不一定能活着回家,于是带领他的儿子徐燨装载灵床上路,果真到京师三天就死去。乾隆皇帝对他的死很可惜,赏赐皇库的金帛,叫徐燨扶棺回乡。啊!先生凭吴江一书生的身份,两次受到圣上专车的征聘,巡抚大人登门迎请,听到的人都惊奇且羡慕,认为是世上少有的荣誉。我是旧史官,跟徐先生有深厚的友情,迫切想采集他的奇方异术,挥笔书写,以便传下医鉴而救助百姓,匆忙之间不能实现。今年秋天到吴江拜访徐燨,得到先生的《自述》《纪略》,又向能道说先生事迹的吴江人咨询,给他立传。1、文华殿大学士蒋文恪公患病。文华殿: 清宫殿名。大学士:官名。统帅百官,赞理国事。蒋文恪:指蒋溥,字质甫,江苏 常熟人。文恪是其谥号。 2、天子访海内名医。海内:国内;天下。 3、大司寇秦公首荐吴江徐灵胎。大司寇:刑部尚书的别称,主管刑狱。秦公:指秦蕙田,字树峰,江苏无锡人。吴江:今属江苏。 4、天子召入都。都:京城。 5、先生奏疾不可治。奏:臣子向皇帝呈报。 6、上嘉其朴诚。上:皇上。嘉:赞许;嘉奖。朴诚:敦厚诚实。 7、上以中贵人有疾。中贵人:皇帝宠幸的宦官。 8、再召入都。再:第二次。 9、乃率其子爔载木扁木付以入都。木扁木付(骈夫):指棺木中垫尸体的木板。此指棺材。 10、赐帑金。帑金:府库所藏的金银。帑,指国家所藏的金银。 11、命爔扶榇以归。榇:棺材。 12、两蒙圣天子蒲轮之徵。蒲轮:用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子,可使车辆减轻震动。此指皇帝派出的专车。征;征召;征聘。 13、巡抚司道到门速驾。巡抚:清代各省最高行政官员。司道:巡抚以下的诸如藩(f ān)司、臬(niè)司、道台等官员。速驾:原意为赶快套上车子。此指迎请。速,请。 14、以为希世之荣。希世:世上少有。希:少。 15、与先生有抚尘之好。抚尘之好:深厚的友情。抚尘,儿童玩弄泥沙的游戏,比喻旧交。 16、奋笔书之。奋笔;挥笔。 17、以垂医鉴而活苍生。医鉴:喻医学经验。鉴;镜子。苍生:百姓。 18、仓猝不可得。仓猝:匆忙。 19、又访诸吴人之能道先生者。双向能讲述先生事迹的吴江人访问。诸,之于,兼词。“吴人之能道先生者”是定语后置句。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3月29日四诊:仍有恐惧感,自认为有人控制自己,不时欲用刀子自杀,头昏。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枣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4月3日五诊:药后神志稍清醒,精神好转,胡言乱语减少,有时头昏。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枣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6月24日其妻来诉:上药服30余剂,基本痊愈,已经上班。3月29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2:白某:女,24岁,西安市人。1979年元月l 2日初诊。其母代诉:1968年患精神病,经治疗好转。1979年12月25日,因生气夜间开始哭闹不休,说笑失常,近一周加重,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患者乱动,不配合,无法诊脉察舌。辨证:中气不运,内脏失凋,脾虚肝郁,胆胃上逆,二火不藏。诊断:癫证。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蛰火潜阳。处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大熟地9克广橘红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15克生龙骨12克牡蛎粉12克草蔻仁6克石菖蒲9克朱砂粉2克(睡前一次冲服),3剂,水煎温服。元月16 日复诊:患者未来诊,其母代诉:患者服一剂药后即清醒,二剂药后能下地活动,现已能干轻度家

务活。上方继服,3剂,水煎温服。元月20日三诊:患者神志已完全正常,自诉:心慌,头昏,两手发麻,脚心痒,睡眠差。脉细濡、右稍涩、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朱砂粉,加赤丹参9克,3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3;高某,男28岁,西安市人。1986年6月21日初诊。其父代诉:患精神分裂症5年,经治疗,明显好转,犯病次数减少。近又犯病,失眠,骂人,多怒,大便干,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数、两寸关大,舌苔白厚腻、边尖红。辩证:内脏失调,肝胆郁滞,君相不藏。诊断:狂证。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潜降二火。处方:云茯苓9克炒杭芍9克炒杏仁9克生龙骨9克缩砂仁5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牡蛎粉15克北沙参12克肉苁蓉15克炮干姜4克朱砂粉1克(睡前一次冲服)6剂,水煎温服。10月14日复诊:药后效不显,加之天气热,仍狂躁不安。在陕西省精神病医院住院三个月,今天出院。自诉:头木不适,他无明显感觉。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黄芩炭、肉苁蓉、炮干姜、朱砂粉,增生龙骨为12克,加银柴胡9克、炙米壳3克、补骨脂6克,6剂,水煎温服。10月22日三诊:药后头木已愈,睡眠好转。骑自行车来诊。脉细濡、稍弦、右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杭芍、肉苁蓉、炮+姜,增生龙骨为12克,加银柴胡9克、炙米壳3克、柏子仁9克、补骨脂9克,10剂,水煎温

清代名医徐灵胎

清代名医徐灵胎 费原子 徐灵胎(公元1693—1771年),名大椿,江苏吴江县人,因晚年隐居于洄溪,晚号洄溪老人。清乾隆二十六年,奉诏进京时,清高宗谕旨称其字,嗣后送以字行世。 康熙三十二年,徐灵胎出生于吴江西城下塘的毓瑞堂。他自幼天资灵敏,好学不辍,对于天文,历算史地,音律兵法等靡不知晓,长辈们对他寄予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愿望。但他却淡于功名利禄,致力实学,又痛感家人多疾,两个弟弟相继夭亡,父亲终年医药不绝,加上愤于当时瘟病流行,庸医误治,百姓涂炭,于是他悉心研究医学,最后选择了一条以医济世的道路。徐灵胎的治学原则是既重视理论研究,又重视实践经验。他认为研究医学必须从源到流,“上追《灵》《素》根源,下沿汉唐支脉”,唯有广求博采,扬长避短,才不致陷于窠臼,步入偏见。因此,他对治病,不愿苟目流俗,邀射名利,而是针对病情,辩证施治,并注重理法方药的协同一致。徐灵胎悉心医术,朝夕钻研,废寝忘食,其呕心沥血的程度,真如他在诗中描述的那样:“终日遑遑,总没有一时闲荡,严冬雪夜,拥被驼棉,直读到鸡声三唱。到夏日蚊多,还要隔帐停灯映末光,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轻放。”徐灵胎共阅书几十万卷,终于胸有实获,医业日臻清纯,他屡起沉疴,声誉鹊起,噪声于大江南北,四方求诊者纷至沓来,门庭若市。 如张雨村的小孩生下来无皮,将弃之,灵胎命以糯米作纷,糁其体,裹以绢,埋入土中,出其头,饮以乳,两昼夜而皮生。 同族龙友侄女正逢生产,二日而不下,灵胎视之,见浆水已涸,产妇疲极不能生,而接生婆还令其用力迸。灵胎云:“此试胎也,尚未产,勿强之,一月后必顺产,且生男。”众人皆惊骇哗然,灵胎以养血安胎方治之,一服而安,卧越一月果如其言。问其故,灵胎云:“凡胎旺而有风寒劳碌等感动,则胎坠下如欲生之象,安之则愈,若用强力则胎浆破而胎不能安,诊其脉象旺而月份未足,故知不产,今已摇动,故知将来产时易脱,左脉旺盛,故知男胎也。” 去东山访友途中,灵胎遇一人拦道呼救:“家人病死已三日,将入棺,忽见口唇微动,闻先生有起死还生之术,恳请救之。”灵胎诊脉毕,以为瘀血冲心,厥后不返,予黑神散两粒冷水化灌之,少顷即醒。 其余如熊季辉强壮时,灵胎一握臂就予知其早亡,此皆所谓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者。(以上病例皆出自《洄溪医案》)。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为徐灵胎立传时盛赞曰:“每观人疾,穿穴膏肓,能呼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服用有讲究所谓“服用有讲究”,似乎应理解为用什么剂型疗效最佳。然而,本文所说剂型,既非传统的膏、丹、丸、散,亦非现代的中成药。因为传统剂型,既麻烦又不方便,且疗效不一定理想,而现代中成药由于药味固定,不适应临床辨证随症加减,从而影响疗效。那么,本文所指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旨在提高本方疗效的剂型(亦属传统的)和服用法。 独活寄生汤系药王孙思邈的成方。方由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肉桂、茯苓、人参(或党参)、杜仲、牛膝、甘草共15味药组成。本方主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所致的痹证,尤其是气血虚弱的老年人患痹证,用本方疗效明显。 分析:独活、细辛,能入足少阴肾经,温通血脉,配合秦艽、防风疏通经络,升发阳气而祛风邪。桑寄生益气血而去风湿,配合桂仲、牛膝强筋健骨固肝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人参、肉桂、茯苓、甘草,益气补阳。所以本方既能驱风寒湿邪,又能补正气。对肝肾阴虚有热(虚热),被风寒湿乘虚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腿脚冷痹无力、屈伸不便的顽固痹证,疗效颇佳。 然而,从多年的临床上看,患风寒湿痹证的病人,服用上方(汤剂),至少要10剂以上方能体现出微小的疗效。若要治愈或基本治愈,则要服几十剂甚至上百剂,而疗程则需要半年以上。因为此证系多年积聚而成的慢性病,治疗非几日之功。可是,如今有耐心服10剂以上中药的病人较少,往往服几剂药后无效,便另行寻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方剂疗效,至少要尽快体现疗效。 为此,就独活寄生汤所治之证而言,笔者首先想到了酒。因为酒有如下功能:酒性辛窜,可载诸药之性速达病灶部位,使之产生速效。专用术语谓之“药引”,即引药入经之意(经者,病灶部位是也)。同时,酒又属温热之品,具有温寒壮阳的功能,对于寒盛和素体阳虚的痹证患者,酒能加强和提高独活寄生汤的功能和疗效。 具体方法是:凡能饮酒的痹证患者,笔者嘱其以白酒浸泡独活寄生汤诸药三日后始服。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服量为20~25毫升,缓缓饮服(其剂型属传统的药酒浸泡)。对于不饮酒者,则采用汤药内滴酒的方法——即每次服药时,在汤药里滴入10至15滴白酒。自采用此服用法后,其疗程缩短,疗效明显提高。下面是笔者5年里所治11例痹证患者的概况。 11例患者,男性7人,女性4人,其中60岁以上6人,45岁至60岁以下5人。他们中饮酒者8人,不饮酒者3人。服酒浸剂者,于服药三日后便体现疗效,疼痛减轻,少数病灶部位有红肿者开始消散。一月后,基本治愈6例(其中一例于停药半月后复发),根治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0%以上。而3例不饮酒者,于服药8天后其疼痛程度不同地减轻,50天症状基本控制,但无治愈病例,有效率100%。

【名医临证经验】黄元御麻瑞亭与下气汤

【名医临证经验】黄元御、麻瑞亭与下气汤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他将中土脾胃列为阴阳之气的枢纽。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一旦中土不安,胃土当降而不降,脾土当升而不升,就会出现阴阳五行乖乱之局。这种土踞中央,枢运四旁的认知,可以追溯到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列中央为五行之土,土为中轴,木火金水顺次位于东南西北四位。黄氏云:“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四圣心源·天人解篇》)中气之分,脾为湿土,胃为燥土,湿气过则伤阳,燥气过则伤阴。 而黄氏认为,“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四圣心源·六气解》)又说:“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四圣心源·六气解》)

这是他强调五脏之病以湿病为多的理论依据,所以他在“劳伤解”篇中指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麻氏在其《医林五十年》中,开篇所言“阴阳五行”“天人相参”等,基本是黄元御《四圣心源》的简化篇,但阐述的更直接、更明白。湿浊盘踞中焦,必碍气机之运行,故祛湿必健脾,亦必调理气机;湿浊运化,气机运行,中焦升降有序,四旁自然转动不息,人的生生之气如环无端,病患自然逃遁。方义析义《伤寒论》361条云:“少阴负趺阳者为顺。”少阴为肾水,趺阳为胃土。中土健旺,则土能克水,中气不败,则生生之气不绝,故为顺。黄氏云:“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四圣心源·六气解》)麻瑞亭则云:“伤寒如此,内伤杂病十之八九,亦属少阴负趺阳为顺。所以治疗内伤杂病,首在调中健中,旁及四维,随证施治。中土健运,升降复常,气血畅旺,经脉调和,则病剧者可瘥,病轻者可愈。”(麻瑞亭《医林五十年·治疗大法篇》)基于五行之中,以中土为轴;中土致病,以胃气不降,湿盛为患,所以黄氏特立下气汤为治疗胃气不降、气滞湿阻之主方。是方君药为半夏与茯苓,半夏专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痰嗽,降阴浊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胀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茯苓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黄氏认为,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名医者,时医也。近代即广为传颂的京城“四大名医”,正是受民众广泛推崇和信赖而长期形成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经济文化发达,且由儒而医,名医辈出。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孔伯华(公元1884--1955), 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 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现摘要如下…… 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施今墨(1884-1968),浙江萧山人。十三岁从 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因宦海浮沉,弃政专以医为业。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个人日记2009-09-16 17:30 阅读1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

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

黄元御的“下气汤”

黄元御的“下气汤”解析及其加减应用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解析: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尢著者。病机为中气

不健,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子寒湿。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加减应用: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厉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克—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着,以生薏仁15—20克易甘草。 胆胃上逆,甲木上火,口苦咽干,头塘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芩炭9—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陷,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 (1-10辑共127本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二,三辑(47本) 1《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著;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14《中医入门》秦伯未著。15《章太炎医论》16《冉雪峰医案》17《菊人医话》18《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9《刘奉五妇科经验》20《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肝病专家。21《女科证治》钱伯煊,妇科专家。22《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著。23《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24《金寿山医论选集》25《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专家。26《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眼科专家。27《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专家。28《内经类证》秦伯未著。29《金子久专辑》30《陈良夫专辑》。31《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编。32《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伯未编。33《杨志一医论医案集》34《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编著。35《赵绍琴临证400法》36《潘澄濂医论集》37《叶熙春专辑》38《范文甫专辑》39《临诊一得录》凌云鹏著40《妇科知要》徐荣斋编著。41《中医儿科临床浅解》王伯岳编著。42《临证会要》张梦侬著。43《伤寒擎要》刘渡舟等编著。44《金匮要略简释》秦伯未编著。45《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编著。46《温病纵横》赵绍琴等编著。47《针灸临床经验辑要》针灸专家焦国瑞著。

第四集(共6本)方药中专辑 48医学三字经浅说49温病条辨讲解50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51辨证论治研究七讲52医学承启集53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 第五集本(共19本) 54《医学特见记沈绍九医话》邹慎;55《应用验方》黄竹斋;56《金厚如临床经验集》北京市儿童医院;57《著园医话》杨熙龄;58《中医外科证治经验》段馨亭;59《妇科心得》陈稚泉;60《小儿诊法要义》何廉臣;61《现代医案选》肖龙友;62《马培之医案》马培之;63《六因条辨》陆廷珍;64《妇科经验良方》扬扶国;65《泊庐医案》汪逢春;6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67《上海名医医案选粹》冯伯贤;68《中国针灸学》张效霞;69《内科纲要验方类编》秦伯未70刘奉五妇科经验71金针秘传72证治经验 第六集(共11本) 73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74潜厂医话;75东垣学说论文集;76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77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78中医膏方经验选;79温病浅谈;80杂病原旨;81医中百误歌浅说;82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83赵文魁医案选; 第七集(共15本缺2本) 84清宫代茶饮精华;85清代宫廷医话;86中药的配伍运用;87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88伤寒论类方汇参;89针灸歌赋选解;90常见病验方选编;91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92罗元恺论医集;;93金匮篇解;94新编经验方;95中医实践经验录;96杂病论方证捷咏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图表药量均为克) 3、药性分析: 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善守主方,随症加减,胆欲大而心欲细,方可收功。为便于临床应用,曾赋“下气汤”歌诀一首如下:内伤杂病不和顺,法宜升阳降浊阴。半夏甘草伴云苓,胃逆降而脾阳升。杭芍首乌共丹皮,滋肾疏肝入血分。橘红杏仁理肺气,八味和合显奇功。 此方药虽平淡无奇,然理在一个调字,机在调中,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用治内伤杂病,切

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谨守“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勿助脾湿”的原则,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噫!医圣仲景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先贤东垣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诚谓是调中之方剂。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上兼及四维,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知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麻瑞亭先生勤学独悟,业医一生,愈病无数,主要取决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他创新的“下气汤”主方,并灵活应用,加减化裁,因而医迹卓著。他善于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开创了治诸内伤杂病之新路。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方法,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见解,融入医案之中。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 三、中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医案如实记录着各个学术流派独到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经失传的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以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流派精粹。 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名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可谓风采各异,琳琅满目。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可以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疗资料的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记录,更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诊疗经验的体现。通过对古今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研究,继承名医技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清代医案概说] 时至清代,医案之作已至鼎盛。其标志有四: 一、个案专篇以非常普遍。现存清代医案有近300多种; 二、专门搜集整理的医案类书已不拘于以证类案一格,出现了多种编研 方式; 三、继续从理论上深入研究; 四、高度重视医案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医案著作如春花怒放,而且医案的质量亦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个案专辑的概况,由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而论,当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仍以私淑易水、专主温补的医案为主流。如以赵献可门人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其治法皆宗献可大倡的八味、六味;李中梓的弟子马元以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则喜用中梓的脾肾双补法。《张氏医通》之案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皆以景岳温补为特色。温补而外,亦有各具特色的佳作,如王三尊《医权初编》之案,多得攻下而愈,沈鲁珍的《沈氏医

徐灵胎说

徐灵胎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症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或病名同而病因异,或病因同而病症异,则又各有主方,各有主药,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移之法,即或有加减出入而纪律井然。”的确,治疗每一种病必须辨证求因,才能确定治疗方针。同时,一病有一病的主治法,也必然有主方和主药,这是治病的基本法则。在这基础上,再根据具体病情加减出入,灵活运用,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前人留传下来的成方,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必须加以重视。特别是几个基本方剂,必须熟悉。现在择要说明,以见一斑。 1.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补气主方,用于脾胃薄弱,食少,泄泻等症。气不运者,可以加陈皮,名异功散;胃寒者,可以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 2.四物汤 生地、当归、白芍、川芎。为养血主方,用于肝血虚滞,妇人经水不调。气血俱虚,可与四君子汤同用,名八珍汤;除去生地、白芍,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为养阴主方,用于肾水亏乏,腰痛遗精等症。虚寒者可以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八味丸;内热者,可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八味丸;单加肉桂,名七味地黄丸,能引火归元;加五味子,名七味都气丸,能治痨嗽。 4.四逆汤

附子、干姜、炙甘草。为回阳主方,用于寒盛阳微,四肢厥冷,水泻不止。寒伤血分,脉细欲绝,可加当归、木通,名当归四逆汤;风湿相搏,身体烦疼,可加白术、大枣,名术附汤。 5.桂枝汤 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为调和荣卫主方,亦治伤风。汗不止者可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精关不固,可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倍白芍,加饴糖,名小建中汤;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治中气虚寒腹痛。 6.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为发散风寒主方,用于寒热无汗,脉象浮紧。挟外湿者,可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去桂枝,加石膏,名麻杏石甘汤,治表邪内陷,肺热气喘。 7.银翘散 银花、连翘、豆豉、荆芥、薄荷、牛蒡、桔梗、甘草、竹叶、芦根。为风温初起主方,用于发热、口渴、脉象浮数。咳嗽者可加杏仁、象贝,宣肺化痰;热重者,可加山栀、黄芩清气。 8.六一散 滑石、甘草。为清暑主方,用于身热烦渴,小便短赤。清心可加辰砂,名益元散;散风可加薄荷,名鸡苏散。 9.平胃散

邹趾痕六气汤

邹趾痕: 他对医圣"六气汤"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他特别坚信且强调:医圣的"六气汤"真具有旋转体内气化,出入神机之巨大力量.后来之从学者,若不从此处悟入,实难得伤寒杂病之秘奥. 1)其宣发春阳如春龙之天矫,麻桂,青龙,小柴胡诸方是也; 2)其清肃秋令如活虎之存跃,猪苓,白虎,大小三承气汤,大柴胡,二陷胸汤,三物白散是也; 3)其遂炎上之性如朱雀之飞扬,五泻心、栀豉诸方是也; 4)其收沉潜之功,如玄武之垫藏,四逆,真武,白通,龙牡诸方是也. 他用"六气汤"------伤寒六经旋转行施气化的主方,尤其擅长少阴四逆类主方,用重剂加味疗足瘫手挛,虚痨诸症,能使气陷者升,气散者敛.气滞者通,气郁者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津四布,五液灌输.如此则五脏积聚,不须剖割而自消;肢体发痿,不须更换,自还原状. 此乃邹氏的亲身历验. 他在<<治痨心法>>中云:凡一切痨损大病未有不虚,虽虚不可补也,当一去疾为主,而以补虚之药佐之---------

不去病而盲补,病必加剧,而虚者益虚,补之而反以害之。喻如,有鼠进米瓮而巢之也,夫不驱鼠而但加米,自不能解米瓮之患。 他云:“西医惯于解剖割去活质,中医长于气化,十分重视活质(十二经脉之终始,奇经维系三百六十五穴取法,神机气化之出入,营卫阴阳之升降,千头万绪的入神化境,乃西医所不及,为我民族保种强国之良技. 邹氏60年如一日,悟透岐黄仲景一贯之学。 张锡纯在邹氏著《百年医社丛稿》一书中,赞曰:深得古圣心传,医林独具慧眼. 邹对张锡纯《中西折衷参西录》赞云,为时方中最有见地之书,可以活人,增医价值。 儿科类P7 小儿初生,甫七日而脐风证大作。其证腹胀脐凸,唇吻青色,目直视,不能食,手足抽搐,缓急不休。方用葛根、防风各三钱,黄连、黄芩、白芍、生地各二钱,连翘、生栀子各一钱二分,桔梗、枳壳、厚朴各一钱,瓜蒌壳、杏仁、生大黄各五分,水煎服,每半点钟灌药一小勺,六点钟灌药十二小勺。次日,大便下黑涎,自发热出汗,而四肢抽搐不作。改用大柴胡汤加黄连、厚朴、大黄、芒硝,至三日得大便畅泻,腹胀消解,脐凸亦平和,遂得脱险。《圣方治验录》 P381 小儿,岁半,出痘。经纹青黑,头面手足全身皆出痘,颗颗隆起如鱼目,维痘顶皆塌陷,痘脚皆黑色。腹胀且硬,气促极而鼻孔张弛。生地黄、生白芍各五钱、西洋参、黄连、黄芩、芒硝、大黄各三钱,生栀子四钱、甘草二钱。每小时灌药一勺,如酒杯之多,八小时灌药八勺。明日又延诊,原方加麦冬三钱、生石膏四钱、因未得大便,故芒硝、生大黄仍各三钱。是夜得大便一次而少。至三日乃接连大便,黑涎极多,周身大热,溱溱而汗,痘顶颗颗升起,痘脚黑气退尽,且转红润,息气不促。鼻不扇动,腹胀亦消。乃与起浆之方,沙参五钱、黄芪六钱、生地、麦冬、桔梗、枳壳、生白芍各三钱,大枣六个、生姜、甘草各二钱。服四五剂,痘浆圆足,儿能吮乳,此后痘自结痂收功,可勿药矣。(《圣方治验录》)

名方一贯煎的探讨与临床应用

名方一贯煎的探讨与临床应用 南湖东园张莹【摘要】目的:观察一贯煎在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效果。方法: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有许多治疗方法,其中,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异病同治就是不同的病名,只要病证病机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只要符合一贯煎的病证、病机就可以用此方冶疗。结果:尽管病名不同,只要符合一贯煎的病机、适应范围采用此方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虽然病机的名称不同,部位不同,但临床的病证、病机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冶疗效果。此方法可以在临床上积极应用。 【关键词】一贯煎;临床应用 1 考源:“一贯煎”出自清代名医魏之王莠的《柳洲医话》,是临床上滋阴疏肝的首选方剂。本方重用生地为君药,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药,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保肝;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辅佐,以达到滋阴柔肝的作用。其中,川楝子味苦、性寒,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为主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这是本方有别于其他理气疏肝诸方之处。 2 功效:滋阴舒肝。养肝血,滋肝阴,泄肝气,滋阴充液,疏肝调气。主治肝肾阴虚气郁所致胸胁上腹胀痛,吐酸作呕,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肝肾阴虚而腿膝酸疼,足软无力,或股部外侧、足跟疼痛者。 该方精髓之处是由大量滋阴养血药和少量疏肝理气药相伍,与麦门冬汤异曲同功之妙,该方补疏兼施,寓疏于补,滋阴柔肝,条达肝气,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诸药合用共奏滋养肝肾之阴.疏肝理气之效,在临床应用中,通过随证加减,该方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极高医学价值. 3 临床应用:在临床门诊中把一贯煎的运用上 3.1 一般资料,以下病源选择于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间,门诊患者。 3.2 在乙型肝炎治疗的临床运用 吴某,男,36岁,2004年身体疲惫,伴白睛黄染,恶心、厌油,去医院化验诊断为乙型肝炎,2010年来我社区医疗求医,经询问, 六年来患者肝区疼痛,疲乏无力,在医院多次检查转氨酶均在500单位以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证见肝区疼痛,口干目涩,大便偏干,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黄干等,属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者。用一贯煎加活血化瘀药化裁.生地24克、北沙参12克、当归12克、枸杞子12克、麦冬12克、川楝子5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