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肝炎病毒测试题

肝炎病毒测试题

肝炎病毒测试题
肝炎病毒测试题

冷市镇2014年肝炎病毒培训测试题村名姓名计分

一、选择题

A型题

1.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 肠道病毒70型

B. 肠道病毒72型

C. 腺病毒8型

D. 疱疹病毒6型

E. ECHO病毒

2.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 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HA 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

A. 形态

B. 大小

C. 结构

D. 对热的抵抗力

E. 目前无法细胞培养

4.HA 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

A. 感染后1周内

B. 发病2周后

C. 发病前后2周内

D. 恢复期

E. 发病后1个月

5.Dane颗粒是指

A.HA V颗粒

B.完整的HBV颗粒

C.HBV球形颗粒

D. HBV管形颗粒

E.狂犬病病毒包涵体

6. HBV的核酸类型为

A. 单正链RNA

B. 单负链RNA

C. 双链分节段DNA

D. 双链环状DNA

E. 双链RNA

7.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传播

B.血液、血制品传播

C.蚊虫叮咬

D. 呼吸道传播

E.直接接触

8. 下列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乙脑病毒

D. 单纯疱疹病毒

E. 流感病毒

9. HBsAg在血清中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是

A.小球形颗粒

B.管形颗粒

C.Dane颗粒

D.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0.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

A. 血中测出HBsAg

B. 血中测出抗-HBs

C. 血中测出HBcAg

D. 血中测出HBeAg和抗-HBs

E. 血中测出抗-HBe

11. HBV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包括

A.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Ⅱ、Ⅲ型超敏反应

C.Ⅰ、Ⅳ型超敏反应

D. Ⅲ、Ⅳ型超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2. 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病毒是

A.HAV

B.HBV

C.HIV

D.EBV

E.HSV-2

13. 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核酸为双股线状DNA

B.其DNA多聚酶无逆转录酶功能

C. 血中测出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

D.可用减毒活疫苗特异性预防

E.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

14. 下列哪种病毒为缺陷病毒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5.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A.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B.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

C.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

D.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E.有感染性,无抗原性,不产生任何抗体

15. 关于HA 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

B.经粪-口传播

C.只有一个血清型

D.感染易转变成慢性

B.病后免疫力牢固

16. 关于乙肝病毒e抗原,下列哪项不正确

A.是传染性高的指标

B.具有抗原性,能诱导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C.是体内有HBV复制的指标

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

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

17. 关于乙型肝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致病机制主要是HB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

B.感染途径主要是非胃肠道途径和垂直传播

C.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D.转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的多见

E.有些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18. 关于HBsAg,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我国无症状携带者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

B.少数无症状携带者肝脏有病理改变

C.是最早出现在血清中的抗原

D.阳性者不能作为献血员

E.其相应抗体出现表示传染性强

19. 关于HBeAg 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HBVDNA的preC和C基因编码

B.相应抗体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C.是机体有HBV复制的指标

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

E.在人体血清中,不能与抗-HBc同时出现

20. 与HBV致病机制无关的是

A.HBV体内增殖抑制CTL的活性

B.HBV的preC基因易变异

C.Ⅰ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Ⅲ型超敏反应

21. 关于丁型肝炎病毒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一种缺陷病毒

B.其基因组是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基因组

C.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D.其感染常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E.其抗原性弱,通常机体不产生相应抗体

22. 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粪-口途径

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

D.呼吸道传播

E.垂直传播

23. 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HBsAg检测阳性

A.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

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C.无症状携带者

D.HBeAg阳性者

E.抗-HBs阳性者

24. 患者恢复后,仅有低度免疫力的病毒是

A.甲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丙型肝炎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麻疹病毒

25. 关于肝炎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

B.乙型肝炎病毒有致胎儿畸形危险

C.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D.丁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必须在HBV或其他嗜肝细胞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

E.戊型肝炎在新疆发生过一次大流行

26. HDV复制必须有下列哪种病毒存在

A.HA V

B.HBV

C.HCV

D.HDV

E.HEV

27. 乙肝病毒感染不引起

A.急性肝炎

B.慢性肝炎

C.重症肝炎

D.肝豆状核变形

E.肝细胞癌

28. 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为RNA型病毒

B.均需要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完成其病毒复制

C.均主要为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

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

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

29. 关于HEV致病性,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人感染HEV后可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成人中多见临床型。

B.HEV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同为粪-口途径传播为主,且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C.潜伏期为10天~60天,多数患者于发病后6周即好转并痊愈,不发展成为慢性肝炎。

D.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的病人粪便排毒量最大,粪便中HEV检出率最高。

E.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可高达10%~20%,但病死率高低与其患戊肝时妊娠期的早晚无

关。

B型题

问题30~34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30. 属于DNA病毒

31. 与肝癌、肝硬化关系最密切

32. 其基因组最小

33. 目前能在细胞培养中增殖

34. 属于缺陷病毒

问题35~39

A.HBsAg

B.HBeAg

C.HBcAg

D.抗-HBS

E.抗-HBc

35. 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

36. 血清中不易监测到

37. 对机体具有保护性

38. 由HBV的C基因编码的产物

39. HBV复制及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问题40~43

A. S基因

B. C基因

C. P基因

D. X基因

E. preC和C基因

40. HBsAg的基因为HBV的

41. HBcAg的基因为HBV的

42. HBV与肝癌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基因是

43. HBeAg的基因为HBV的

C型题

问题44~48

A.经粪-口途径传播

B.属RNA病毒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44. 丁型肝炎病毒

45. 甲型肝炎病毒

46. 乙型肝炎病毒

47. 丙型肝炎病毒

48. 戊型肝炎病毒

问题49~52

A.HBV

B.HCV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49. 能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50. 与肝癌、肝硬化相关

51. 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不能杀灭

52. 可在细胞培养中增殖

X型题

53. 甲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是

A.为单股RNA病毒

B.易转成慢性感染

C.机体形成牢固免疫力

D.临床病例以成人为主

E. E.目前能用细胞体外培养

54. 关于乙肝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通过首先发现其表面抗原而逐步认识的

B.在我国有1亿多人感染

C.基因组比其它肝炎病毒大,编码着多种抗原

D.经血液、血制品传播及母婴传播

E. E.病毒增殖直接损害肝细胞,是其主要致病机制

55. HBsAg在机体血清中的存在形式有

A.小球形颗粒

B.管形颗粒

C.Dane颗粒

D.DIP

E.包涵体

56. 对HBV消毒的方法有

A.紫外线照射30分钟

B.70%酒精处理15分钟

C.100℃煮沸10分钟

D.高压蒸气灭菌法

E. E.0.5%过氧乙酸处理10 分钟

57. 不形成慢性感染或病原携带状态的病毒是

A.HA V

B.HBV

C.HCV

D.HDV

E.HEV

58. 关于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部位

B.具有抗原性

C.不易在血循环中监测出

D.存在于肝细胞核内

E.产生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二、填空题

1.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多为。甲型肝炎的传染期主要在和。

2. 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阳性者血清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形态结构的颗粒,

即、和-小球形颗粒。其中颗粒是由感染性的HBV颗粒,内含有和。

3. 乙型肝炎的病毒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分别称为S区、C区、和- -。在这两条DNA链中,长链为,较短的一链为。

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经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

5. 人类感染丁型肝炎病毒,需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其方式有2种,即和。

6. 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期和期的患者。

三、名词解释

1.Dane颗粒

2. 小球形颗粒

3. 管形颗粒

四.问答题

1. 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其传播途径

2. 试述乙型肝炎的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并简述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3.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4. 简述戊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5. 试比较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肝炎的预防措施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B 2.B 3.D 4.C 5.B 6.D

7.B 8.B 9.A 10.A 11.D 12.B

13.C 14.D 15.D 16.E 17.A 18.E

19.E 20.C 21.E 22.D 23.E 24.C

25.D 26.B 27.D 28.B 29.E

B型题30.B 31.B 32.D 33.A 34.D 35.A

36.C 37.D 38.C 39.B 40.A 41.B

42.D 43.E

C型题44.B 45.C 46.D 47.B 48.C 49.C

50.C 51.A 52.D

X型题53.ACE 54.ABD 55.ABC

56.CDE 57.AE 58.ABCD

二、填空题

1.甲型肝炎患者潜伏期末期、急性期早期

2. 大球形颗粒,管形颗粒,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DNA DNA多聚酶

3.P区、X区、负链、正链

4.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5.同时感染,重叠感染

6. 潜伏期末,急性期初

三、名词解释

1.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

2. 小球形颗粒:是由HBV感染肝细胞时产生的过剩病毒衣壳装配而成。

3. 管形颗粒:是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

四.问答题

1. HA V的传染源多为患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水产品、食具、玩具和卫生用具等引起水型、食物型暴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其次HA V也可经输血、注射传播,但几率很低。HA V的潜伏期为15~50天,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酶升高前5~6天就存在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2周后肠道抗-HA VIgA及血清中抗-HA VIgM/IgG产生,粪便中不再排出病毒。

2.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1)HBsAg和抗-HBs系统:HBsAg为病毒体外壳蛋白、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成分,包含PreS1、PreS2蛋白。HBsAg是检查乙肝感染的主要标志,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Bs(中和抗体)。表面抗原始于感染后19天即在潜伏期早期便可检出,它分多个亚型,各亚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其分布有地区性。2)HBcAg 和抗-HBc系统:HBcAg为大球形颗粒的外衣壳成分,因为它被外衣壳蛋白包裹,在感染者血清中难以监测到HBcAg,它有很强的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M类和IgG类两种非中和抗体,前者于发病早期,但一过性感染者其持续时间短,在IgM高峰后IgG出现并持续多年。3)HBeAg和抗HBe系统:HBeAg与HBcAg 同时出现,HBeAg阳性与抗-HBcIgM 阳性均为HBV复制活跃的指标。一过性感染患者,HBeAg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其阴转后,出现对应的抗-HBe,为感染后时间较长以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预后较好的征兆。诊断意义见下表:

HBsAg HBeAg

抗-HBc

抗-HBe 抗-HBs

结果分析IgM IgG

+ + - - - - 急性乙肝潜伏期

+ + + - - - 急性乙肝早期

+ +/- + + - - 急性乙肝后期

+ + -/+ + - - 慢性乙肝有HBV复制

+ - - + + - 慢性乙肝无或低度复制

-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 既往感染已恢复

- - - - - + 接种过乙肝疫苗

3. 乙肝传染源包括急性、慢性和无症状携带者。肝炎患者可分临床型和亚临床型,而临床

型又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作为传染源,意义较大的为无症状携带者,其次为慢性患者、急性患者。在急性患者中,亚临床传染源意义大于临床型,而在临床型中又以无黄疸型大于黄疸型。依其传播途径重要性依次为母婴传播,经血液、日常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传播。HBsAg 阳性的母亲导致母婴传播率40%~50%,如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则母婴传播率高达90%~100%。人群中至少占40%HBsAg携带者由母婴传播而来。乙肝病例中约50%有血液暴露史。母婴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传播,共同构成HBV感染的家庭内聚集性分布。人感染HBV后。由于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不同及HBV毒株及数量的差异,造成转归的多样性。HBV的外衣壳PreS2和PreS1抗原与肝细胞多聚白蛋白受体、IgA受体等结合并吸附于肝细胞膜表面,继而侵入肝细胞内进行病毒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体至循环血液中。在血液中被抗病毒抗原致敏CD8+细胞毒T细胞(CTL)可选择性杀伤受感染的肝细胞。当受感染肝细胞较少,而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又正常,则细胞外HBV易被中和抗体(抗-HBs)所清除,表现为一过性感染或自限性急性乙肝。当大量肝细胞被HBV感染,机体的免疫应答又超常,则发生CTL大量破坏肝细胞,引起重症肝炎。如果胎儿宫腔内感染或新生儿HBV,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被HBV感染的肝细胞仅有一部分被CTL杀伤,则造成肝细胞内外持续存在HBV ,表现为HBsAg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当成人免疫力功能低下或感染HBV免疫逃逸变异株,也可发生持续性感染。此外,免疫复合物及自身免疫反应,在HBV致机体肝脏病理损伤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4.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潜伏期末至发病初期的病人,病人发病2周后,一般不再从粪便中排出病毒。本病无慢性肝炎。潜伏期平均40天,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与甲肝传播途径相似。HEV感染水型流行较甲肝多见。人HEV后,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两种结局,儿童以亚临床型多见,成人以临床型多见,因此戊肝表现为15~39岁高发。病死率较高,1%~2%,其首要原因是孕妇患戊肝后病死率可达10%~20%,且易发生流产与死胎,尤其妊娠期后期(妊娠7~9月)的孕妇的病死率最高。人感染HEV,部分患者血清中开始出现抗-HEVIgG至病后12个月,大约累积占95%的患者抗-HEVIgG阳转。抗HEVIgG阳性者1~2年内不再感染发病,表明有中和抗体,但病后免疫力不十分稳固。抗-HEVIgM阳性,可确诊患者受HEV感染。

5.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均为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的传染病,预防策略首要以切断传播途径,改善水源和饮食卫生为主的综合性措施。目前,已研制成功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均有良好的免疫效果,适用人群主要为学龄儿童及抗-HA VIgG阴性的高危暴露职业的特殊人群,如幼托保育员、医生、环保工人等。戊型肝炎尚缺乏特异性预防措施。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均为肠道外传播,由于目前已研制成功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接种疫苗能有效的预防乙肝和丁肝。接种乙肝疫苗要放在阻断母婴传播上,即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3、6月龄各肌注5μg,其次对暴露于血液的高危人群,也应实行上述0、1、6个月间隔地注射。此外,加强血源筛选和管理,避免医源性污染以及实行婚前检查等也是有效的措施。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低,且目前尚无疫苗,故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宜采取加强血源管理,避免医源性感染为主。

病毒性肝炎培训小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培训小结 根据今年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切实做好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病毒性肝炎的诊疗水平,结合横溪镇近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形势,横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决定于2012年4月10日在医院四楼会议室开展一次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的专题培训。 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肝炎防治宣传活动。我院紧紧围绕“认识肝炎,科学防治”宣传主题,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利用上街宣传面广的优势,院领导组织在门诊楼前摆摊设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群众肝炎防治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院领导高度重视“认识肝炎,科学防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珍爱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争使肝炎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在宣传活动周期间,我院充分利用墙报、标语以及街天摆摊设点等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肝炎防治宣传教育。7月28日,利用街天人流量大、宣传面广的优势,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现场讲解教育等宣传肝炎相关知识,营造全民抗击疾病、维护生命健康的氛围。共发放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单300余份,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宣传资料300余份。通过本次宣传活动,对提高人民群众对肝炎防治知识等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后,我院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肝炎防治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我院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本次培训主要由医院防保科科长蒋兴主讲。他首先介绍了病毒性肝炎的定义,然后就其具体的分型作了一一阐述,重点讲解了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临川表现、诊断要点、实验室室检查、主要治疗方法等。 据统计,此次培训共有50余下名临床医生参加,其中中心25人,社区10人,医院防保科人员7人,院部领导2人,会后测试成绩平均分达98分以上,培训效果显著。这次培训内容较多,但极具精髓,为我们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对临床医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即便疫情来临,也能处惊不乱,为防控工作做好道道坚硬的城墙。 横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西 二0一二年四月十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与肝炎病毒有关的皮肤病

近年来发现,许多皮肤病的发生可能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有关。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为30-60mm,与黄热病毒和动物瘟病病毒有种属同源性。HCV目前至少存在9种基因型或血清型,30多种以上亚型。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3亿HCV感染者。HCV感染人体主要是经血传播。与HCV有关或可能有关有关的皮肤病包括: (1)冷球蛋白血症。 (2)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是一种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常累及中小动脉,皮肤可出现紫癜、瘀斑、坏死甚至坏疽。 (3)迟发扑啉症(PCT) (4)扁平苔藓(LP):近些年来发现LP与HCV感染有密切关系。关于LP患者HCV 感染率不同的报道差异较大。有人检测了78例LP患者,发现16例(20%)抗 HCV抗体阳性,其中13例HCV-RNA阳性,而82例对照组中,仅2例抗HCV 抗体阳性。日本的一项调查发现62%的LP患者HCV抗体阳性。Dupin等检测 了102例口腔LP患者HCV感染情况,发现4.9%的患者HCV抗体阳性,与对 照组(4.5%)无显著差异。Friedrich等也对156例肝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并发 现口腔LP与HCV感染有明显的相关性。目前HCV在皮肤或粘膜中是否复制 尚未得到证实。 (5)荨麻疹。 (6)坏死松解性肢端红斑(NAE):NAE是最近描述的疾病,其主要表现是坏死性红斑,特异性发生于肢端,有人报道了1例43岁该病患者,病程4年,其主要 表现为双足伸侧松弛性水疱和红斑,该患者抗HCV抗体阳性,肝活检示慢性 活动性肝炎,该病应用干扰素α-2b治愈。有人还回顾了已报道8例NAE患者, 全部患者HCV抗体阳性,有2例肝活检示慢性活动性肝炎。故有人认为NAE 可能是HCV感染的皮肤标志。 (7)白癜风、多形红斑、痒疹、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等。 此外,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被认为是一种与HBV感染有关的皮肤病。目前认为本病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皮肤表现,可能与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有关。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的结果对比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的结果 对比 作者:龙青文,何建军,马家驹,何秀琳,肖金平 【关键词】酶联;血清乳胶;定性分析 [关键词]酶联;血清乳胶;定性分析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e 抗原(HBs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的检测在许多方面如诊断乙肝判断愈后、筛选献血员、乙肝的流行病学调查、判断人群对乙型肝炎的免疫水平,对食品、保育及饮水管理行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故选择一种特异、敏感、稳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五项指标显得尤为重要。现将56例检测者血清同时用酶联免疫法和血清乳胶层析法对比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56例受检者中,男29例,女27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9岁,平均年龄46岁;来自健康体检人群15例,其中13例检测具有阳性结果,2例各项指标均为阴性、另41例为门诊检查结果有阳性的患者,均系血清标本。

1.2 方法酶联免疫法用乙型肝炎病毒(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诊断试剂盒,由上海华泰生物工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48人份,批号20040503,按说明书操作。乙肝两对半血清/血浆乳胶层析法检测试剂板由ACONLaboratories.Inc.SanDiegoCA92121USA提供,批号200407029,按说明书操作。 1.3 质量控制酶联免疫法每项检测项目均设阴、阳性对照各2孔,每空加入阴性对照(或阳性对照)各1滴,并设有空白对照1孔。乳胶层析法各项检删项目均设质控区(C)。 1.4 检测结果判定标准:酶联免疫法是根据颜色的变化,作定性分析。此法HBsAg、HBsAb、HBeAg呈黄色为阳性反应,无色为阴性反应,阳性对照为黄色,阴性对照为无色。HBeAb、HBcAb无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阳性对照为无色,阴性对照为黄色。乳胶层析法HBsAG、HBsAb、HBeAg在测试区内(T)出现一条红色条带则是阳性结果,不出现红色条带则为阴性。HBeAb、HBcAb结果则相反,强阳性标本测试区内(T)将没有红色条带,弱阳性标本测试区内(T)将有一条非常弱的红色条带,阴性标本测试区(T)将会出现明显的红色条带。无论相应的待测物质是否存在于标本中,质控区(C)都会出现红色条带。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对比分析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宣传单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 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 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 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 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 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 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病毒性肝炎题库1-2-10

病毒性肝炎题库1-2- 10

问题: [单选]有关抗-HBs的下述论点中,不正确的是() A.是HBsAg的抗体 B.滴度20U时对攻击才有免疫力 C.有保护性 D.为中和抗体 E.在乙肝恢复期出现,持续6个月至数年 抗-HBs的保护效果与抗体梯度成正比,故答案选B。

问题: [单选]下面各项不正确的是() A.乙型肝炎常可见到家庭聚集现象 B.丙型肝炎慢性化高 C.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 D.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E.晚期妊娠妇女戊型肝炎病死率高 丁型肝炎是缺陷病毒,病毒复制需要HBsAg,故丁型肝炎重叠感染仅可发生于乙型肝炎患者,不会发生于丙型肝炎患者中,故答案选D。

问题: [单选]下述正确的是() A.HCV是DNA病毒 B.HCV为双链RNA病毒 C.HCV核苷酸序列变异性大 D.HCV只有一个基因型 E.HC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至少有6个基因型,主要为医源性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故答案选C。(辽宁11选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14619649.html,)

问题: [单选]病毒性肝炎的地区分布,下述不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的HAV流行率较低 B.HBsAg阳性率在西欧与北美较低 C.丙肝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 D.丁型肝炎在世界上分布极不平衡 E.戊肝的地方性流行区主要在亚非拉

问题: [单选]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地区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相差很悬殊,高度地方性流行区主要是在地中海沿岸等地 B.地方性流行区主要是南亚、南美、非洲等地区,西方国家主要为散发或输入性病例 C.流行与卫生水平关系很大,西方国家抗体流行率较低,发展中国家较高 D.世界分布很不平衡,我国病毒携带率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 E.世界上抗体流行率虽不平衡,但相差不特别悬殊

实验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实验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一、目的 掌握ELISA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采用EI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抗-HBs。并采用HBsAg包被反应板,加入待测标本,同时加入HBsAg-HRP,进行孵育,当标本中存有抗-HBs 时,该抗-HBs与包被的HBsAg结合并与酶结合形成酶结合物HBsAg-抗-HBs-HBsAg-HRP复合物,洗去反应物,加入显色剂后,将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当标本中没有抗-HBs时,加入底物后没有或只有很轻微颜色变化。 三、试剂与器材 1.试剂 酶结合物、抗-HBs阳性对照,浓缩洗涤液、显色剂A、显色剂B、终止液(2mol/L H2SO4)、7号待测样品、8号待测样品 2.器材 预包被反应板(9孔)、封板胶条、移液枪、摇床 四、操作步骤 1.取7号待测样品分别填装到4孔中,每孔50μL。同样取8号待测样品分别 填装到4孔中,每孔50μL。剩余一孔装填50μL抗-HBs阳性对照。 2.加酶结合物,每孔50μL,并充分混匀,贴上标签纸,置于37℃孵育30min。 3.手工洗板:弃去孔中液体,在吸水纸上拍干,用洗涤液350μL灌注每孔, 静置5-10秒,弃去孔内洗涤液拍干,如此反复五次。 4.加显色剂:先加显色剂A,每孔50μL;再加显色剂B,每孔50μL;充分混 匀,放置37℃避光孵育15,min。 5.终止反应: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混匀。

6.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看出7、8号待测样品皆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是阳性对照组再加入显色剂A、B后立即显现蓝色,再加入终止液后立即显现黄色。表明7、8号待测样品皆无抗-HBs。 而反应显色原因为底物过氧化氢脲溶液和TMB,在HRP酶的作用下,产生蓝色的阳离子根;加入终止液后,一方面,硫酸破坏了HRP酶的活性,使酶的催化功能丧失,另一方面,pH降低,即可使蓝色的阳离子根转变为黄色的联苯醌。但本实验并未用上酶标仪,故测定联苯醌的消光系数也无法进行。

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一览

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一览 10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与血源性肝炎的斗争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肝炎病毒进入肝脏并复制和释放病毒,导致机体免疫活化,杀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诱导细胞死亡或凋亡,从而引起肝脏炎症、坏死,进一步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目前已被公认的,可以分为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缩写分别HAV(hepatitis A virus)、HBV(Hepatitis B Virus)、HCV(Hepatitis C Virus)、HDV(Hepatitis D Virus)、HEV(Hepatitis E Virus),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听起来像五个恶棍兄弟,其实它们只是臭味相投,凑到一起,并没有亲缘关系。 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五类肝炎病毒的具体介绍,希望看完后会对大家有一点点帮助哦! 1.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 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直径约为27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Ag),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呈20面体立体对称。HAV基因组是一条长约7.5kb的线型正链RNA,具有感染性,基因组结构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即5’非翻译区、翻译区、3’非翻译区和多聚A尾巴,其中翻译区又分为P1、P2和P3区,分别编码不同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5’非翻译区内存在丰富的茎环结构(Stem-loop),存在内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mal Ribosomal Entry Site,IRES);P1区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按次序分别为VP4、VP2、VP3和VP1,其中VP3羧基端为病毒最保守区,VP1/2A区为次保守区,VP1/2A区现已被国际上公认为研究基因型的靶基因区。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和食物等经口感染,可导致流行或者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传播而引起散发性发病。 2.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吴淑秋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约5%的世界人口现行慢性感染,在我国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和多发病之一,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性传播及母婴传播,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常见病因。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为10%左右,乙型肝炎其传染性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1],已经成为现在最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准确、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更新。到目前为止,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主要是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 现将乙型肝炎病毒几种检测技术作一综述。 1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主要包括常规电镜法(electron micros-copy, EM)和免疫电镜法(immune electron microscopy,IEM)。 1.1 常规电镜法1970年英国学者Dane等在电镜下发现了完整HBV颗粒即Danes颗粒[2],R De V os等随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18例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发现了直径约25 nm的核心抗原(HBcAg)颗粒[3]。常规电镜法的优点是标本用量小、制样速度快、观察比较直观,不过因其观察灵敏度较低而要求病毒在标本中大量存在,所以本检测技术在观察HBV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 1.2免疫电镜法免疫电镜技术是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在超微结构水平研究和观察抗原、抗体结合定位的一种方法学。Takashi等[4]对96例HBsAg阳性患者的肝组织进行免疫电镜观察,发现在肝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存在HBcAg和HBeAg。胡莲美等[5]在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发现直径约22 nm的球形HBsAg,以及少量直径约42 nm的Danes颗粒。免疫电镜法较常规电镜法的敏感性高,从而可增加HBV的检出率,但该检测技术的样本制备过程较复杂,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较高。 2 免疫学技术

肝炎病毒测试题

冷市镇2014年肝炎病毒培训测试题村名姓名计分 一、选择题 A型题 1.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 肠道病毒70型 B. 肠道病毒72型 C. 腺病毒8型 D. 疱疹病毒6型 E. ECHO病毒 2.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 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HA 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 A. 形态 B. 大小 C. 结构 D. 对热的抵抗力 E. 目前无法细胞培养 4.HA 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 A. 感染后1周内 B. 发病2周后 C. 发病前后2周内 D. 恢复期 E. 发病后1个月 5.Dane颗粒是指 A.HA V颗粒 B.完整的HBV颗粒 C.HBV球形颗粒 D. HBV管形颗粒 E.狂犬病病毒包涵体 6. HBV的核酸类型为 A. 单正链RNA B. 单负链RNA C. 双链分节段DNA D. 双链环状DNA E. 双链RNA 7.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传播 B.血液、血制品传播 C.蚊虫叮咬 D. 呼吸道传播 E.直接接触 8. 下列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乙脑病毒 D. 单纯疱疹病毒 E. 流感病毒 9. HBsAg在血清中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是 A.小球形颗粒 B.管形颗粒 C.Dane颗粒 D.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0.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 A. 血中测出HBsAg B. 血中测出抗-HBs C. 血中测出HBcAg D. 血中测出HBeAg和抗-HBs E. 血中测出抗-HBe 11. HBV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包括 A.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Ⅱ、Ⅲ型超敏反应 C.Ⅰ、Ⅳ型超敏反应 D. Ⅲ、Ⅳ型超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2. 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病毒是 A.HAV B.HBV C.HIV D.EBV E.HSV-2 13. 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核酸为双股线状DNA B.其DNA多聚酶无逆转录酶功能 C. 血中测出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

丙肝抗病毒DAA介绍

丙肝抗病毒DAA介绍 中国丙肝病毒基因分型:GT1b(56.8%),GT2(24.1%),GT3(9.1%),GT6(6.3%),未见4型和5型,海南省以GT6a 和GT3为主。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 DAA 一、奥比帕利(商品名:维健乐) 奥比帕利是艾伯维公司研发的,是奥比他韦(Ombitasir)、帕利瑞韦(Paritaprevir)、利托那韦3种药物组成的抗丙肝病毒复方制剂,治疗基因1型。奥比他韦是一种NS5A抑制剂,通过抑制NS5A聚合酶抑制丙肝病毒组装和释放,其作用机制与达拉他韦相似。帕利瑞韦属于第二代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NS3/4A蛋白酶活性,起到抑制丙肝病毒多聚蛋白处理和加工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西美普韦(Simeprevir)相似。利托那韦(Ritonavir)没有抗丙肝病毒作用,它是一种肝脏药物代谢酶(CYP3A)的抑制剂,在处方中的作用是延缓帕利瑞韦在肝脏中的代谢,增加药物的血浆浓度和谷浓度。奥比帕利的药物组成:奥比他韦12.5mg,帕利瑞韦75mg,利托那韦50mg。 二、达塞布韦(Dasabuvir)商品名:易奇瑞 达塞布韦是艾伯维公司研发的,属于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通过抑制丙肝病毒NS5B聚合酶的作用来抑制丙肝病毒RNA的复制,治疗基因1型。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两药

联合,三面出击,从3个不同的途径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再加上利托那韦的增效作用,对基因1型丙肝病毒感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被国外专家称为基因1型丙肝的“3D”治疗。维克派克套装由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组成,是妊娠期间安全性程度B级药物,建议在治疗期间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但不要使用含有炔雌醇的药物避孕,雌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ALT升高的危险,有潜在的肝毒性,因此不建议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B级和C级)使用。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中的药物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不经过肾脏代谢,有肾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药物剂量。 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服药时间有讲究:两药需要与食物同服,因为食物可增加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血药浓度,但对食物的种类、热卡和脂肪含量无特殊要求。奥比帕利每次2片,每日1次,与早餐同服。达塞布韦每次250mg(1片),每日2次,早餐和晚餐时各服1次。整片吞服药物,不应咀嚼、掰碎或溶解药片后服用。 如果一餐漏服了药物,可以按照下面的处理: 奥比帕利:如果某次漏服,可在漏服剂量排定时间的12小时之内服用该处方剂量。如果从奥比帕利常规服药时间起已超过12小时,则不应补充漏服的剂量,患者应按排定的给药时间服用下一剂量。 达塞布韦:如果某次漏服,可在漏服剂量排定时间的6

医学检验-微生物-肝炎病毒测试题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 一.概念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二. 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 、 、 、 和 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 、 ;由血液 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 、 ;属于DNA病毒的 有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 和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 3.HBV的外衣壳由 、 和 蛋白组成,构成HBV的 ;内衣壳由 组成;核心由 和 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 和 ,猩猩和猿猴作为传 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 ,而表示既往感 染的抗体是 .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 到3种不同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 以及 。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 区,C区, 和 . 1.HAV,HBV,HCV,HDV,HEV。 2.HAV、HEV, HBV,HCV,HDV, HBV, HDV, HAV,HBV, HAV。 3.S、pre-S1、pre-S2,HBsAg;HBcAg;双股非闭合环状DNA,DNA多聚 酶。 4.甲型肝炎的患者和隐性(亚临床)感染者。 5.潜伏期未期,急性期早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百科名片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西医学名:乙型病毒性肝炎 所属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肝脏 主要症状:不同类型症状不同 主要病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传染性: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等 目录 疾病介绍 疾病分类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饮食注意 专家观点 疾病介绍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ELISA) 1原理: 在微孔板上预包被被纯化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配以酶标记抗体(HbsAb-HRP)及TMB等其它试剂,采用夹心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 2试剂: 2.1试剂名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2.2试剂生产厂家: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2.3包装规格:96Test/Kit 2.4试剂盒组成:HbsAb预包被微孔板(包被HbsAb),HbsAg酶标抗体(含HRP标记HbsAb), HbsAg阳性对照(含基因工程HbsAg),HbsAg阴性对照(正常人血清),HbsAg样品稀释液(含BSA缓冲液),浓缩洗涤液(PBS-T缓冲液),底物A(含H2O2),底物B(含TMB),终止液(含H2 SO4),封板膜,自封袋,说明书。 2.5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避光保存,有效12个月。 3样本采集: 取静脉血3-4ml于干净容器中分离出血清或血浆标本,如不及时测定可臵于4℃冰箱保存,如长期保存需臵于-15至-20℃冻存,并避免样本反复冻融。高脂血、高胆红素及溶血样本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建议不使用。 4所需仪器 4.1全自动酶免分析仪 4.2新鲜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4.3酶标仪(单波长450nm或双波长450nm/630nm) 4.4微量移液器 4.5 37℃恒温箱或水浴箱

4.6洗板机或洗瓶 5检验方法 5.1平衡:将试剂盒各组分从盒中取出,平衡至室温(18~25℃),微孔板板开封后,余者即时以自封袋封存。 5.2配液:浓缩洗涤液配臵前充分摇匀(如有晶体应充分溶解),浓缩洗涤液和蒸馏水去离子水按1:19稀释后使用。 5.3编号:取所需数量微孔条固定于支架,按序编号。 5.4稀释:每孔加入20ul样品稀释液。 5.5加样:分别在相应孔中加入100ul阴、阳性对照血清或待测样本。 5.6温育:臵37℃温育60min。 5.7加酶:分别在每孔中加入酶标记抗体50ul。 5.8温育:臵37℃温育30min。 5.9洗涤: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洗涤后扣干(每次应保持30~60s的浸泡时间)。 5.10显色:每孔加入底物A、B各50ul,轻拍混匀,37℃暗臵30min。 5.11终止:每孔加入终止液50ul,混匀。 5.12测定:用酶标仪单波长450nm或双波长450nm/630nm测定各孔OD 值(用单波长测定时,需用空白对照调零),并记录结果。 6结果判定与分析 临界值(C.O.)的计算:临界值=阴性对照孔OD平均值*2.1;阴性对照OD均值小于0.05时以0.05计算。 结果判定:样本OD值S/C.O.>=1者为HbsAg阳性样本OD值S/C.O.<1者为HbsAg阴性 阴性对照均值>0.1或阳性对照均值<0.4时,实验无效,应重新试验。 7质量控制

乙型肝炎病毒(HBV)实时荧光定量PCR

乙型肝炎病毒(HBV)实时荧光定量PCR [目的要求] 掌握血清中HBV-DNA的提取方法及原理;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测定原理;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 了解核酸测定引物设计原理;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 [教学时数] 讲授2学时,实验6学时。 [讲授内容] 血清中病毒DNA的提取方法和原理;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测定原理;核酸测定引物设计原理;HBV-DNA测定引物设计思路;HBV-DNA荧光定量PCR试剂组成、相应作用及反应混合液配制;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 [实验内容] 分组提取血清中HBV-DNA;配制反应液并上机操作,实时观察,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总结 [自学内容]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 实验指导(自编) 实验乙型肝炎病毒(HBV)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理】 Real time PCR 是普通PCR 的一项改进,使用了针对扩增DNA 的荧光物质,使得DNA 的数量与检测到的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大致得到DNA 的扩增曲线,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即对DNA靶分子的起始拷贝数进行定量的核酸检测。该方法精确、灵敏、特异性强、污染途径小、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是国际公认的核酸分子

定量的标准方法。它已逐渐代替了Northern blotting 以及semi RT-PCR技术。 本实验从HBV携带者或者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抽提HBV基因组DNA,采用核酸扩增结合TaqMan荧光探针技术, 利用一对乙肝病毒特异性引物和一特异性结合于扩增区另一位点的TaqMan探针, 实现对乙肝病毒模板的扩增和检测。使用商品化试剂盒:HBV实时荧光定量试剂盒,深圳匹基公司(PG,Biotech.)。针对表面抗原S基因,设计一对引物和一个探针。TaqMan荧光探针技术中,两个荧光染料标记在探针上,一个叫报告基团(R),一个叫淬灭基团(Q)。当两个荧光基团都连在探针上时,报告基团的荧光被淬灭基团抑制。在延伸中,DNA聚合酶利用5’→3’外切酶活性把报告基团从探针上切下来。一旦和淬灭基团分开,报告基团释放出荧光。通过监测荧光信号的积累来反映乙肝病毒DNA的扩增.产物的积累,根据扩增反应的动力学特征使用外部标准曲线对初始模板定量(图4)。 图4: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原理 R:荧光报告基团Q:荧光淬灭基团 【试剂与器材】 1.HBV-DNA检测试剂盒:DNA提取液1,DNA提取液2,PCR预混合液(含有Mg2+、PCR反应缓冲液、dATP、dUTP、dGTP、dCTP引物、荧光标记的探针)、Taq酶、UNG,强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临界阳性血清,四种不同浓度的阳性参控品、双蒸去离子水。 2.荧光定量PCR仪 3.PCR反应管 4.移液器及移液器吸头 5.高速离心机 6.漩涡混合器

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hepatitis B virus)大蛋白存在于感染性颗粒(Dane颗粒)和亚病毒管状颗粒上,是病毒形成完整外膜的重要标志,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具有反式激活作用,并与病毒颗粒从细胞内释放有关[1]。有研究表明HBV 大蛋白具有双重跨膜拓扑结构[2],针对HBV大蛋白特殊构象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更准确地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为了解乙肝患者血清中HBV大蛋白与HBV DNA的相关性,我们对179例HBV感染者血清HBV大蛋白进行了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179例病例为本院2008年6月-2009年11月住院患者,男性122例,女性57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为36±1 2.5岁,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2标本来源血液标本由真空采血管采集、分离血清后冻存于-20℃保存。 1.3主要试剂HBV DNA检测采用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试剂;HBV“二对半”检测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试剂购置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BV大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由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4主要方法HBV-LP检测试剂应用结构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筛选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前S区立体构象型表位的高特异性、

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并在微孔条上预包被,配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TMB显色,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检测。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HBV-LP和HBV DNA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配对计数资料x2检验。 2 结果 2.1HBV DNA与LP阳性率比较179例HBV感染者血清同步检测HBV DNA和HBV LP,HBV DNA(+)144例(80.4%),HBV LP(+)145例(81.0%),其中HBV DNA(+)、HBV LP(+)126例,HBV DNA(+)、HBV LP(-)18例,HBV DNA(-)、HBV LP(+)19例,HBV DNA(-)、HBV LP(-)16例,以HBV DNA和HBV LP作为判断病毒复制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01,P>0.05)。 2.2 HBV LP与HBeAg阳性率的比较 144例HBV DNA阳性患者中,HBV LP(+)126例(87.5%),HBeAg(+)73例(50.7%),其中HBV LP (+)、HBeAg(+)65例,HBV LP(+)、HBeAg(-)61例,HBV LP(-)、HBeAg(+)8例,HBV LP(-)、HBeAg(-)10例,以HBV DNA和HBeAg 作为判断病毒复制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3,P<0.001)。 3 讨论 目前HBeAg和HBV DNA水平是反映患者乙肝病毒复制的主要指标,其中有HBV DNA定量检测对抗病毒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尤其重要。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出现HBV病毒变异,使得患者血清中保留着低水平的HBV DNA。Michael Bruns等[3]通过鸭肝模型研究也发现,含有嗜肝病毒血清的感染性不仅依赖于具有感染性的Dane颗粒的多少,

肝炎病毒练习题

肝炎病毒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可导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A. HA V、HBV和HCV B. HBV、HCV和HDV C. HCV、HDV和HEV D. HDV、HEV 和HA V E.HEV、HA V和HBV 2.关于病毒性肝炎,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A.甲型肝炎急性期血中难以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 B.乙型肝炎急性期血中可检出抗-HBs C.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和抗-HBe,表示预后较好 D.病人血清抗-HBc阳性时,无传染性 E.献血员HBsAg(—)即无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危险 3.关于肝炎病毒与传播途径的组合,哪项是错误的 A.HA V一消化道传播 B.HBV一输血和注射 C.HCV一输血和注射 D.HDV一输血和注射 E.HEV一输血和注射 4.HA V感染者粪便排毒高峰期是 A. 潜伏期早期 B. 潜伏期末期 C. 黄疸期 D. 转氨酶高峰期 E. 急性末期 5.甲型肝炎病毒隐性感染后的结局是 A.免疫力下降时会重复感染 B.病毒长期潜伏于机体某部位 C.成为慢性肝炎 D.血液中检测不到甲肝病毒 E.一般不会再感染该病毒 6.惟一用细胞培养获得减毒株的肝炎病毒是 A. HA V B. HBV C. HCV D. HDV E. HEV 7.关于甲型肝炎叙述错误的是 A. 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B. 能在体外组织细胞中培养 C. 接种疫苗可特异性预防 D. 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 E. 隐性感染多见 8.HA 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输血 B.母婴传播 C.共用注射器 D.媒介昆虫 E.粪—口 9.诊断甲型肝炎最实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是 A.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颗粒 B.ELISA法检测血中抗-HA V IgM C.取粪便标本作病毒分离培养 D.PCR检测血液中HA V RNA E.粪便标本中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10.关于HA 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位置 B.经粪—口途径传播 C.只有一个血清型 D.感染易转变成慢性 E.病后免疫力牢固 11.下列理化因素中,能杀死HA V的是 A.乙醚 B.加热60℃,lh C. pH3 D.氯仿 E.加热100℃,5分钟 12.HBV的核酸类型是 A. 单股RNA B. 双股RNA C. 双股线状DNA D. 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 13.与HBV致病机制不相符的叙述是 A. 病毒蛋白对细胞的直接杀伤 B. 病毒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C. 病毒改变细胞表面抗原 D.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Ⅲ型超敏反应 E. 病毒基因的整合引起细胞转化 14.下列哪种途径不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时 2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 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任务2:分析案例中患者,能正确接待患者 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任务4: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 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解决方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资源: 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习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总计(时间:90分钟) 【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5分钟)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步骤一】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时间:10 分钟) 教师:1. 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4%,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崔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学习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 (一)定义: 1、病毒性肝炎:是指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共五型。 2、病原体不同行,但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以疲乏、无力、食欲不正、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乙型和丙型、丁型易转为慢性。 (二)病原学: 1、甲肝(HA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低,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在100℃加热5分钟可使病毒灭活,70%酒精25℃3分钟均可有效灭活HAV。 HAV仅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2、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1)HBsAg:出现时间:在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期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对HBV再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HBV 保护力不完全。 2)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消失而出现。 3)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者DANE颗粒核心中,到血液中被降解为HbeAg。 抗-HBc:抗-HBc-lgM:是HBV近期感染或者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l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3、丙肝: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丙肝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输血、血透、注射、针刺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4、简述丁戊肝炎的病原学 学生:思考并理解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