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的实质: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补充: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体现出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折。这与当时美国内外交困的处境有关:①是美国调整亚洲政策的需要。侵越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内反战运动风起云涌,美国希望尽快从越南脱身;②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变化。尼克松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说,中国是其中之一,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有助于美国与苏联的争霸;③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丧失,美元危机的频频爆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最终崩溃,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

⑸卡特政府(1977-1981年)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削弱苏联的影响。

③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谋求同中国建立对抗苏联的战略合作关系。⑤重视人权外交。1979年2月伊朗霍梅尼革命胜利、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沉重打击了卡特政府的对外政策。1980年1月,“卡特主义”出台,美苏关系再趋紧张。

⑹里根政府(1981-1989年)“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是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时刻上台的。里根放弃了前几任缓和和维持均势的战略,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以下几点政策:①1985年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美国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并且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和拖垮苏联。②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在第三世界和军备上同苏联激烈争夺。③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反苏的总战略。④里根执政初期,美中关系起伏波折,随后趋于平稳。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年)的全球战略

老布什总统任期内,跨越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①1989年初,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②1989年底,提出了建立欧洲新格局的“新大西洋主义”:主张把北约、欧共体、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其实质是要在重塑欧洲格局的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确保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利益。③对中国推行既维持美中关系的基本框架,又诱压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两手方针。④更加重视第三世界的动荡对美国的影响,加强美国处理地区危机的能力。1991年实施沙漠风暴计划,打击伊拉克。⑤提出美国“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参与和扩展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所谓“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美国提出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控制西欧、东亚、西南亚和前苏联地区,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

“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一度摇摆不定,美国统治阶层陷入“遏制”还是“接触”中国的争论之中。经过反思,克林顿政府确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即希望通过接触而不是对抗保证美国战略利益的实现;通过与中国交往影响中国内外政策,改变中国;通过吸引中国参加国际体系,约束中国,使之按美国倡导的国际规则、规范从事。

⑼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2001年1月-?)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宽肩膀 当今世界极不太平,人类面临诸多灾难的威胁,包括人为灾难和自然灾难,而最大的威胁可能来自美国。 一是:在诸多不安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中,美国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美国常态化地到处插手地区争端或别国内政,名曰显示其存在,实际是制造或扩大事端。凡是出现争端的地区,或是出现动荡的国家,无处没有美国因素的存在,要么是由美国直接挑起,要么就是美国因素的“及时”介入,促使事态不断恶化,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如一个“重返亚太战略”,搅得太平洋波涛汹涌,虾蟹泛上;一个“反恐”旗帜,把整个世界搅得乌烟瘴气;“加强美国的存在”,使原本太平的世界变得危机四伏;“人权、自由”成了其压制别国或剔除异己的借口;“顺我则昌,逆我则亡”成了美国的外交宗旨。可以说哪里有动乱,哪里就有美国的存在,在影响世界和平方面,美国可是个“大忙人”啊! 二是:当今世界,在人类遭受的诸多灾难中,最大元凶当属美国。 进入本世纪以来,人类蒙受了诸多灾难,而最大的则是美国的“杰作”。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死亡和失踪人数不过3千多人吧?中国汶川大地震死亡约8万人,日本地震死亡约1.5万人,而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死亡就3万多吧?利比亚战争死亡人数也要上万吧?伊拉克战争呢?有的说死亡一百多万,还有的说数十万,不管具体是多少,应该是本世纪人类灾难之最吧!况且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着这些国家或地区,死亡事件还在继续……。还有未来可能发生的叙利亚战争、伊朗战争、朝鲜战争等等,美国不正在酝酿当中吗?至于能死亡多少人,就要看美国还能创造什么人间奇迹了! 三是:“加强美国的存在”,可能引发新的世界大战。 如果美国照此走下去,继续玩火,说不定哪一天失控了,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人类大劫难有可能来临。这绝非危言纵听,我看到有关资料说:当今世界,除了南极洲和北冰洋地区以外,世界上每个大陆都散布着随时可置人类于灭亡境地的核武器。据说全世界核武器的贮存量有7万枚之多,其爆炸当量相当于180亿吨TNT炸药,地球上平均每人分享3.6吨,如此巨大的破坏力量,足以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毁灭若干次。一旦爆发世界大战,国家存亡都成未知数了,谁还顾得什么道义啊!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灾难啊?世人可想而知。 因此说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不为过吧? 那么,为什么美国非要冒险玩火呢?主要原因就是想做世界霸主,一旦成了“球长国”,就可以享受别国的进贡了,就可以过上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日子了。那么怎么才能做世界霸主呢?在美国人看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壮大实力 美国首先是一个商人,商人则以获利为宗旨。而且美国还是一个无信的商人,他们没有“仁义、诚信”这些概念,只有“利益”。为了获利,可以不择手段,什么出尔反尔、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牟利的正常手段。为了获利甚至利用制造混乱、挑起战争等手段,来达到其浑水摸鱼,乱中牟利的目的,以此来“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其称霸世界的实力。因此和美国打交道,千万不要听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美国是不会忘记其发家之道的,那就是军售,他的“重返亚太”,不是在这个地区引发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吗?有的国家不是从他那里拿到几个军售大单吗?不是救活了他的一些军工企业吗?在振兴本土经济无术的情况下,此举也算是“上策”了。这就是美国之所以滋事生非在经济层面上的考虑。 2、打压对手 美国关注的不是人类的进步,而是他的霸主地位,他是不希望别人与之抗衡的。面对竞争对手,美国通过打压的方法来限制别国发展,通过在这些国家内部制造麻烦或在周边制造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收缩期。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尼克松政府确定了全球战略计划的4项原则:①遇到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美国如何一步步成为超级大国的

美国如何一步步成为超级大国的 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强大 美国究竟依靠了哪些力量和因素崛起为超级大国? 一、崛起历程 从它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看,美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独立建国到发展为头号资本主义国家(1776—1945年)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北美1 3个英属殖民地的人民通过独立战争和1812——1814年第二次独立战争,彻底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又经过南北战争(1861—1865年),废除了奴隶制度,大大推进了在自由劳动制度下美国工业化的进程。虽然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美国受到严重打击,但两次世界大战都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从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2、从二战后初期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为第二阶段。 当时的美国是与苏联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3、从1991年底苏联解体至今是第三阶段。 此时的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20世纪9 0年代美国率先走上发展信息经济的道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速度再次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和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使美国以唯一“超级大国”身份行事,摆出世界霸主的架势。 二、美国崛起的原因 1、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良好的自然条件:可耕地占国土面积90%!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并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良好的地理位置:北与加拿大、南与墨西哥两个弱国相邻,东西有大西洋、太平洋两洋相隔,使其在两次大战中不仅本土未受损伤,反而可以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其它大国享有如此的“天赋权利”。

探讨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原因

探讨美国出兵海湾的原因 摘要:海湾战争的爆发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有助于妥善解决危机、防止爆发大规模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美国在冷战后奉行的战略政策。这对于中国在新时期如何应对国际挑战,巩固自身的国防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海湾战争,美国,石油,原因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军队突然入侵科威特,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了军事打击,在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之后,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伊拉克受到重创从科威特撤军。此次战争被称为海湾战争。 美国之所以如此关注海湾局势,迫不及待卷入海湾危机进而发动海湾战争,其中的原因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 战争开始前,布什总统宣称:美国出兵打击萨达姆的侵略,要达到四项目标,即:(一)伊拉克军队立即全部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二)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的权力;(三)沙特阿拉伯和整个海湾地区保持安全与稳定;(四)保护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美国人的生命安全。美国还反复申明,只要伊拉克不进攻沙特,它就不会向伊拉克发起攻击。 上面的声明表明美国出兵是为了恢复科威特主权并保护沙特阿拉伯不受侵犯,保护本国侨民的安全,似乎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但是,美国的盟友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领土长达几十

年,而美国却从来没有明确反对以色列,相反是纵容和支持以的侵略。因此美国打这一仗,口口声声说是为了解放科威特,实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所企图。其真正意图在于: 第一:夺取海湾石油的控制权。 海湾地区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石油资源,素有世界油库之称。“到1990年1月1日为止,海湾地区已探明石油储藏量为6551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藏量10120亿桶的64.7%。海湾地区不仅陆地石油储藏量丰富,油层距地面浅,分布集中,而且近海油田也很多。世界70多个大油田中的一半以上在海湾,油井自喷率达90%以上。海湾年产油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30亿吨的25%.其中绝大部分出口,海湾地区出口石油约占世界出口石油量的40%。”[1]而美国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据统计,1990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766.1万桶,其中206.4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26.9%。 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世界50%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等资本主义世界所绝对不能容忍的。在利益遭到严重威胁的时候,美国不惜派重兵打垮萨达姆。 因此海湾战争带有很浓的“石油味”。对于布什为何要出兵?当时的政界和新闻媒体都做了鲜明的回答。“前民主党决策顾问特德说,如果海湾盛产粪,我们绝不会向那里调兵遣将。”[2]“来自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大中东”战略遇到了大麻烦,显而易见的颓势并不因为击毙拉登,就可以得到逆转。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时摆平象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弱小国家,尤其是摆平不了政权更迭后的乱局,却由于自身消耗巨大而陷入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在技术上早已破产,高达14.3万亿美元的国债则是明证。地缘、能源、金融等要素控制方面,美国无力维系单极独霸格局,面临全面性、体制性的崩溃风险。即使在北非、西亚策动“阿拉伯革命”,也不能按其预定路线发展演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将早就发现了的拉登击毙,展示其所谓“无所不能”,意图挽回局面,对于短线提振美元有一定作用,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可能因击毙快要被人忘却的拉登扭转?感觉美国的战术性动作可圈可点,结果输在了战略上。前苏联的破产和解体,同样输在战略上,他不该在美(北约)、苏、中大三角关系之中,把当时的中国逼到美国那里去,两面夹击之下前苏联败局已定。这些东西早前都提到过的。如今美国想独霸大中东,进而控制和奴役全球,则是把中俄欧逼到了一起,美国就算再强大,以一敌三,放到战略上应该说是明显的错误。面对中俄欧的“合纵”之策,美国在认识到问题之后,开始以“连横”之策瓦解中俄欧“统一战线”。平心而论,中俄欧相互之间也有摇摆乃至出卖、出手,但迄今为止大的方向没有偏离,这是美国左冲右突难以如愿的根源。美国本土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之际,俄国串联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欧洲特别是法国跳出来跟美国抢班夺权,

中国以“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为由,并不支持俄国和欧洲的行动,招致俄、欧对中国的不满。俄国受美国的气很久了,俄格战争更对美国来气,中国对美国其实没有那么敌对,因为中国尚离不开美国的市场,这是由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欧洲想跟美国抢班夺权,却没有给中国包括人民币留出位置,中国需要时间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甘为欧洲做嫁衣。这种局面使美国看到机会,遂提出中美G2的说辞,中国开始时反应不及时,后来看出其中的门道,才明确拒绝美国,没有落入美国精心设置的陷阱,否则中俄欧“统一战线”也就瓦解了,严重后果难以预料。美国对中国威逼利诱,威逼的一面主要借助两个国家,即日本和印度,其中,借助日本在东线骚扰,借助印度欲在南亚破局,是为“声东击西”,营造中国两面受敌、不能相顾的表象,但都被中国化解。大国游戏层面,美国在南亚方向针对中国搞事,拉拢的当然是俄、欧。“美俄关系重启”后,俄国给美国(北约)阿富汗驻军提供补给“北方走廊”,以替代巴基斯坦“南线通道”,这样美国就可以抛弃并牺牲巴基斯坦。对此,欧洲方面处于观望者角色,原因是欧洲自身深陷金融、债务危机,需要外储庞大的中国为其输血,况且欧元受到美国算计,不敢贸然与中国为敌,否则欧元是极其危险的。关键取决于印度是否愿替美国出头挑战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对印度既拉拢又威慑,印度多次蠢蠢欲动,终未铤而走险。美国为拉拢俄、欧进行的交易失去价值,美国翻脸不想认账,与俄、欧矛盾再次占据上风。在伊核问题上,中俄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张明同学以“二战后非洲的独立与振兴”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搜集的史实,他能选用的是() ①1952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③1990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里完全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④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52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都体现了二战后非洲的独立与振兴。故D①②符合题意。③1990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里完全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和④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属于美洲国家的斗争事例,不符合题意,据此可排除ABC三个选项。综上所述,故选D。 2.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2月,英国请求美国接管在东地中海抵抗共产主义的义务,接管大英帝国的霸权,称雄世界的红地毯铺到美国人的脚下。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推出杜鲁门主义,宣告美苏战时联盟正式破裂,反苏反共的“冷战”被公开确定为美国的国策。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世界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在亚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越南先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世界历史教参》材料四2015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伊朗核协议。2018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2019年5月9日,伊朗宣布,终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以回击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和重启对伊制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把“冷战”确立为国策的原因。(答出两点即可)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政府“唤起合理经济再生”的措施以及实施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歇尔演讲的背景。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列强遭到严重削弱,日本战败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苏联也遭到巨大破坏。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并且借着两次世界大战使国力得到极大增长,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美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妄图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 参与国际斗争, 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 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美国作为二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极度膨胀的世界性大国, 为了追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着美国的价值观来构建未来世界的战略目标, 它一直在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和自身实力的消长, 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全球战略。 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其基本内

容是: (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

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商品、服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大量、自由地流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加速了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大量地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由于商品、服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总量不断的增大,进一步深化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和一体化程度。 2、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大国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局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增长,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更加紧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整体经济变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日益增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既深受外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3、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活动的国家的增多,为了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北汽有限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研究争夺市场,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这种竞争在宏观上表现为国与国之间关于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竞争,微观上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关于经营战略、品牌、资金、成本、市场等的竞争。

4、二重性。对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而言,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能够获得发展本国经济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经济主权的侵蚀、激烈的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等。 三、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竞争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竞争边界,开放意味着更多的国外的企业将会进入中国,也意味着国外市场的大门在对你的公司敞开着。国外企业进入的竞争压力和国外市场的诱惑也许会迫使你作出新的战略决策。例如,伟大的战略决策能否得到公司全体员工的认同;员工是否是否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设定了自己的目标;你能提供多少资源来帮助员工实现你的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激励员工主动实现目标等等。 其次,20世纪末期的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企业管理,提升了他们战略实践的能力:流程再造技术的运用,客观上对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要求企业建立起以顾客为导向的内部运作机制;ERP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越来越规范,并客观上重新分配了企业内部的权力;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得以迅速推广,消除了企业和市场在地域空间上的隔阂,大大地降低了交易的费用;6SIGMA、质量管理等有效地推动了他们企业的发展……先进管理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这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战略执行能力越来越强,也使得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我们中国的企业能否有效地进行管理的变革,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从而获得足够的竞争能力与国外企业抗衡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然成为中国企业战略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同时,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我国的汽车和电子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低,加之国内资本的稀缺、技术水平落后、成本偏高等问题,与外国企业的雄厚实力相比,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

美国联邦制形成的原因

美国联邦制形成的原因 学习美国历史的过程中同学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美国1776年宣告独立,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现在则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美国国力的飞速上升?这当然有天时、地利等多种原因,而其主要原因应该说是依托于美国的政治体制——联邦制的。那么,美国为什么会确立联邦政体呢? 一、邦联制的弊端 美国建国之后实行的是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制。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于1777年11月通过了《邦联条例》,1778年经各州批准后该条例生效。根据条例,解散了原来的大陆会议,建立了邦联政府,它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议会虽是当时美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它只是各州代表的会议,它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它也不是立法机构,它的决议需要征得各州同意;而各州却拥有主权国家所享有的一切权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邦联制美国遇到许多新问题。1.美国独立前,它的商船队在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不怕北非等地的海盗的抢劫,因为它受到宗主国英国的保护。独立后,失掉英国舰队的护航,美国商船队经常遭受海盗的袭击,损失惨重。2.1778年美法签订了联盟条约,法国放弃了以前在新大陆殖民地的种种要求。但它仍然妄图在北美大陆的西部南部海岸建立新的殖民地,成为美国地理政治视野上的障碍物。3.英国自1783年同美国缔结巴黎和约以来,它仍然在美洲屯兵,威胁美国的安全;它还想利用美国邦联制的弱点,以使英国商人长期称霸于美国市场。4.美国独立后,其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各州之间的经济联系,但是各州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的联系。同时,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十分混乱,各州越来越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和发展美国经济。5.美国向西部扩展领土的过程中,西部各州与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都有冲突,而当时的邦联政府却无法就是否派遣一支军队到“边疆”去作出决定。6.1786年,美国爆发谢司起义。谢司起义既是因战后美国经济的萧条,农民们生活濒临危机造成的,也与邦联政府在处理农民问题上的无能有关。由此可见,新生的邦联制美国,其权力过于软弱,对内对外的威信也很低。谢司起义更暴露了邦联制美国政权的软弱无力。以上种种使美国各阶层认识到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认识到没有国家的统一、强大,没有在国际上的地位,任何集体、阶层、个人的利益也将不保。由此关于改组和加强中央政权的问题自然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联邦制能够在美国建立的原因 联邦制的最大特点是分权,主权由联邦和各州分享。这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当进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 1.为什么说联邦制中所尊重的州的权力由来已久?因为美国建国之初是一个地地道道由州政府和乡镇政府管理的国家,每个州都是独立的整体,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州的权力的来源具体表现在: (1)早在美国建国之前,英国对北美十三块殖民地采取的就是分而治之的政策,每个州都是独立的整体。当时大多数殖民地都是英王的直辖领地,总督由英王任命,权力较大,总督有权任命法官和殖民地管理机构的其他官吏。其他殖民地有的是国王将一部分土地所有权授给一个人或一个公司,被称为业主殖民地,其总督由业主任命,权力较小;有的是一定数量的移民在不违反英国法律的条件下建立的自治殖民地,其总督由贵族与高级商人中选出,权力最小。这些不同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州与州之间相对独立,十三块殖民地没有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即霸权。这一目标具体有五个方面内容。 第一, 打击恐怖主义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 任务。“9·11事件”后,美国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它的主要威胁。美国是恐怖分子仇视和报复的主要对象。虽然恐怖主义是美国的“不对称”对手,但一旦恐怖分子掌握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会给美国造成毁灭性打击。 因此,美国把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扩散挂钩,将其作为美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接着提出“邪恶轴心”,并以萨达姆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战争结束后,朝鲜核问题又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关注的焦点。伊朗核开发也日益引起美国的注意。 第二, 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极端势力被认为是美国的主要安全威胁。美国认为恐怖主义只是伊斯兰极端势力这座冰山上的一角,只有铲除整座“冰山”,才能彻底根除恐怖主义这个心腹大患。为此,美国试图通过对伊拉克实行“政权更迭”,扶植亲美政权,推动中东地区所谓民主的“多米诺效应”,铲除反美势力,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 第三, 重视大国合作,强调建立有利于自由的力量均衡。美国充分认识到反恐、防扩散和对付伊斯兰极端势力,离不开“价值观相近”的世界其他大国的合作。冷战结束后,美欧在外交理念上的分歧逐渐加大,双方矛盾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公开化。俄罗斯由于和法、德站在一起反对美国的伊拉克政策,美俄关系也出现明显倒退。为防止与欧、俄战略裂痕进一步加深,修补美欧、美俄关系将是美国重要的外交议程。中、日、印对美国的反恐战争采取了合作态度,今后美国仍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美中、美印关系,加强美日同盟。 第四, 拓展对外经济贸易。美国的发展依赖国际市场,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30% 拓展国外市场,是维持美国国内经济繁荣的保障。 第五, 推行美国价值观。具体说,就是“拓展民主”,推行人权外交,进行文化和意识 形态渗透。 总的来看,美国对外战略的上述五方面内容仍可以归纳为“三大支柱” ,即安全经贸和人权。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2009上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是( A )。 A.欧洲联盟 B.联合国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 2、当代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B )国家主导的。 A.发展中国家 B.发达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国家 D.资本主义国家 3、( D )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各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A.武装入侵 B.民族分裂 C.宗教冲突 D.恐怖主义 4、资本主义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是指(B )。 A.1945—1950 B.1950—1973 C.1973—1982 D.1982—1989 5、(C )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A.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B.政府间国际组织 C.主权国家 D.美国 6、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区别于古典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当代发达国家经济基本上都是一种( D )。 A.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 C.自然经济 D.混合经济 7、苏联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国家从原来的15个减少到( D )个。 A.11 B.9 C.7 D.5 8、下列选项中(D )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最重要基础。 A.中国的强大 B.南北合作 C.构建国际新秩序 D.各国共同发展 9、东欧中亚各国政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从原来的一党制演变为( D)。 A.两党制 B.委员会制 C.多党合作制 D.多党制 10、亚太经合组织中有( B )个国家是发达中国家和地区。 A.3 B.5 C.7 D.9 11、(B )标志着欧美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得以确立。 A.日本实行多党制B.1955年体制的形成C.修改宪法D.农地改革 12、中国外交政策的总目标是(B )。 A.促进世界发展B.争取世界和平C.构建国际新秩序D.实现大国地位 13、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 B )。 A.扶困帮贫 B.称霸世界 C.全球战争 D.和平共处 14、( B )出任俄罗斯总统,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A.伊万诺夫 B.普京 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 15、“一国两制”构想最先是针对( D )问题题出来的。 A.香港 B.澳门 C.南南合作 D.台湾 16、下列国家中,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是( A )。 A.德国 B.英国 C.日本 D.美国 17、( D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 A.国际贸易 B.跨国公司 C.区域集团 D.国际金融 18、( A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A.1917 B.1922 C.1919 D.1918 19、( A )是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A.跨国公司B.国际金融C.能源D.国际贸易 20、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率先打出( D )的旗帜。 A.经济全球化B.新科技革命C.信息技术革命D.新经济

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研究(一)

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研究(一) 一、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 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企业经营的地理范围越来越广,经营的市场越来越复杂多样化,企业涉及国际市场的程度越来越深,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性对企业整体利益日益重要,这使得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制订企业的经营战略时,越来越关注全球化经营。从发展过程看,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多国经营、国际经营和全球化经营三个互相关联、互相递进的阶段。 1、多国经营战略阶段 这是企业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争取本国以外市场机会的第一个阶段。企业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在当地设立自己的代表处或分支机构,组织生产与销售,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国外子公司一般享有较高的经营自主权,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开展经营活动。多国经营战略较多地考虑到各国经营环境的差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等。美国IT企业最初的跨国经营活动就是从在不同国家设立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开始的。实行多国经营的企业,可以借此延长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提高产品线的边际利润贡献率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国际经营战略阶段 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减少、国际竞争的加剧,奉行多国经营战略的企业开始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金、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为自己提供增值服务,以达到资源和营销网络的优化配置,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中,国外子公司承担着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的重任,在企业的总价值链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母公司加强了与国外分支机构的联系,子公司在母公司的地位得到提高。 3、全球化经营战略阶段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投入商业运营,使得跨国经营的企业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显著加强,而协调成本持续降低。企业开始将国外子公司在当地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为其整体价值链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采取统一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根据企业的整体利益重新安排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职能布局和生产布局,在母公司与其子公司间和联盟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和协调,以寻求其整体价值链的成本节约和利润最大化,应战全球市场竞争。因此,在全球化经营战略指导下,跨国经营的企业往往不受任何民族利益和国家疆界的限制,也不考虑某一子公司的盈亏得失,而是以追逐全球市场为目标,并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在世界各地的合理分布与集中,追求全球性的市场机遇。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将产品开发、制造、市场开拓等不同职能,安排在世界各地,形成全球范围的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网络,以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最大利润。 二、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特点分析 美国IT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等形成的垄断优势,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产品、服务遍及全球各地。企业不仅借此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竞争力增强,而且还在世界各地传播了新技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全球经营活动中,美国IT企业的经营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营理念全球化 美国IT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时,其扩张区域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和地区,而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世界上凡是具备全球化经营基本条件的地方,不管是现在有利可图还是将来有利可图,他们都要想办法去设立办事机构或寻找代理机构。在目标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经营活动,不仅考虑产品和服务在该国市场的拓展,而且要考察企业在该市场的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协调,服从企业全球战略的需要。为了进入特定的市场,并在那里开展经营活动,美国IT

美国霸权战略

美国霸权战略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 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 (一)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 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 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该战略有三个特点: 一是战略工具的多样性,既包括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又包括经济和技术等方面;二是战略对象的普遍性,不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战略目标的全面性,不仅仅关注领土和政权安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