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中小学生历史教育问题分析

关于中小学生历史教育问题分析

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先决条件,历史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为契机,深入开展抗日战争历史教育纪念活动,用抗日历史给广大中小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使广大中小学生牢记抗战这段饱蘸血与泪的历史,在缅怀抗日英雄丰功伟绩的同时,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前青少年历史教育现状是中小学的历史教育依然存在缺陷,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对历史学习兴趣寥寥、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出现偏差、历史感缺失情况普遍存在,这也提醒我们,政治智慧、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是依靠一些在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时间段开展教育活动就能够实现的,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造成青少年历史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现象严重。21世纪以来,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却普遍淡漠。现在整个社会是政府抓经济、企业忙生产,学生忙升学,不能形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失去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是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不够。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有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报道和宣传,如中央电视台曾开辟了《永远的丰碑》和《红色记忆》栏目,中央宣传部等六部委公布了百部爱国主义教育书籍和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地方的媒体也有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总体来说,氛围不浓,或者说没有通过集中宣传和集中收看等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收视、收看率不高,社会的关注度不够。

三是畸形的社会快餐文化严重影响青少年正确历史观的形成。阅读历史名著、欣赏经典历史影片是青少年历史观形成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是现在的一些中小学生已经远离了这些,他们宝贵的课余时间已经畸形的大众快餐文化所吸引。现在的报刊杂志以及网络新闻功利性、猎奇性十足,为了制造市场效应,往往不惜连篇累牍地报道明星们的行踪、兴趣爱好、穿衣打扮,甚至捕风捉影、杜撰编造、披露隐私,片面追求短、平、快和新、奇、险,更有甚者充斥着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欣赏情趣和文化品位。更为严重的是,

作为普遍收看的电视节目,也已经被畸形的影视剧占据,展现的是被美化的封建皇帝,在嘻笑怒骂中一味歌颂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在“戏说”和编造中散布被歪曲的“历史真相”。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现实社会中,有一批人在抗日战争上做文章,比如有些人居然认为“既然我们没有别人强,就不应该去抵抗,投降即可,在侵略者控制之下再发展”。这种亡国奴逻辑就是对抗日战争胜利价值的否定,也是对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解放实践的污蔑。凡此种种,对于正处于知识积累、三观形成黄金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舍弃了人类文化的瑰宝、精华,接受的却只是一堆文化垃圾和畸形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

四是信息化、全球化带来的爆炸性的思想侵蚀。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充斥和霸占着人们的头脑,模糊了人们的历史身份。科学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先进的信息传输工具(如电视机、计算机)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爆炸般的大量信息。打开电视机,尤其是网络,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令人目不暇接。作为祖国的花朵、父母的未来,广大中小学生的视野开始拓宽,空间感不断扩展,但这种被动的接受让他们的思维开始停滞,放弃了自主思考能力,特别是对历史的甄别能力。例如,当面对某些明星因不知道“卢沟桥事件”而遭到国人谴责的电视报导,我们的一些中、小学生却不知道这位明星为什么会因此遭到谴责。

五是学校教育缺陷是严重影响中小学生正确历史观的主要原因。中小学生历史感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学校的培养尤为重要。学校不仅有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中系统的培养,而且可以更为准确科学地进行阐释,从而使学生形成历史感;另外,当学生的历史感受到上述两种情况的侵蚀、挤压和误导时,学校有责任去抗争和纠偏。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很好地调整,高考、中考使得考场变成了战场,中学、小学一片“硝烟”,中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比拼升学率,历史观的培养退居其次,甚至被选择性忽视,不可避免地使得学校教育出现德智失衡。另外,虽然有些中小学校也开设了历史课,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感的培养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更多是灌输式的教育为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将爱国主义教育一以贯之,课程断层现象严重,课程间的渗透也不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多,实践活动开展的少,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在心理上使学生产生共

鸣,不能在点点滴滴中加以渗透,教育效果不明显。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课并不感兴趣,觉得它不生动、不鲜活,无非是将那些枯燥的历史时间、事件、人物,记下来,背出来,考出来,考完则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这种历史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考试,根本就不会顾及到历史的具体性、形象性、可感性,也不会考虑到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去体会、去感受,从本民族历史中去寻求民族的根基。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发展自我认知能力和获取社会认同的重要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和各种信息的冲击,对其施与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有效开展历史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社会各个方面都应高度重视。

(一)加强政府的重视与引导

政府的重视与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引导。注重政策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要制订相关法律,保障历史教育的开展,如修订和设立国家安全法、各机关及社会组织活动法等来确立历史教育在社会形态中的地位。此外,对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受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接受各种素质教育。二是组织保障。在全国应成立爱国主义教育指挥系统,各级地方也应有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组织。三是经费上的保障。政府应拨出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尤其是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上要投入大量经费

(二)注重学校教育的方式

第一、通过渗透式教育,提高历史知识的掌握。学校是学生完成社会化、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如何使学生能切实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必须通过课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课本内容的渗透。在每门课程课文的选择和编排上要有连贯性,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渗透性,如语文的教学可与历史的教学相对应等。二是各门课程的及时渗透。这就需要老师在上课时能随时发现教育的内容,通过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融会贯通,掌握知识。三是在各种活动中的适时渗透。如通过升旗仪式,可灌输学生国旗、国歌的来历,有关《国旗法》的知识,升国

旗、放国歌的礼仪知识等。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学校可组织一些纪念活动,同时及时灌输学生一些历史知识,如抗日战争中有哪些大的历史事件、英雄任务和重要战役等等。

第二、通过针对性教育,提高历史教育的效果。青少年历史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来组织开展,小学生、初中生年龄不同,心理的成长发展、接受的能力也不同,要提高历史教育的效果,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活动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初中生与高中生可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兴趣不大的听演讲、专家讲座、社区服务等,也要加以变革和创新,如演讲和听专家讲座,我们应该在知识性、生动性和互动性上做文章,变单一的传授为授受双方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此外要注意城乡的差别,针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差异性在教育的开展上也应有所不同。

第三、加强生动、形象的历史课教学。历史课题已经距离我们中小学生非常遥远了,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历史,让历史课变得既形象又生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会促进学生的积极感受,历史遗址、遗物,当事人口述、后代传述,非文字性的地图、绘画、图片、简图、现代重建图等等,这种多样化的材料呈现,能使学生对历史的感知更为真实和亲近,进而促使学生历史感的的产生、构建更好的历史情境。

(三)注重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教育,对人的品格、情感和道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家庭教育所形成的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将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方面家长与子女间的亲情关系、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关系,使子女在感情上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理解、接受家庭教育,形成互相认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当下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的生活是家庭的事,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有老师管理就行了,恰恰是忽视了本身的教育作用。同时父母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及时引导作用。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对孩子的影响,会不自觉地表露在其言行上,父母要及时引导,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加强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

这是家庭教育的优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注重社会教育的影响

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社会的影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历史教育,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意义重大。

第一、营造浓厚的历史教育氛围。一方面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通过播放历史题材影片,编辑历史题材书刊,客观、公正地宣传爱国英雄、先进典型,宣扬传统美德等,通过集中的、大密度的宣传,引导青少年的意识形态。二是政府、学校、单位、公共场所等要悬挂国旗,要开展挂国旗、唱国歌仪式,开展经常性的国旗、国歌、国徽教育,让爱国主义的情怀时时激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三是通过公益广告、展览、街头雕塑等强化社会氛围。

第二、净化社会环境。目前,许多成人爱国情感不高,社会上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如个人利已主义思想、贪图享受的思想、贪污腐败现象、铺张浪费现象、诚信缺失现象以及离婚率居高不下等一系列不良的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影响着青少年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许多孩子追求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迷恋明星、网络成瘾、逃学、暴力、少年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能不令我们关注,净化社会环境势在必行。在舆论宣传上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辨别是非标准,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三、充分发挥抗战历史的民族精神培育核心作用

(一)正确认识抗战历史的价值

学习抗战历史,主要是学习抗战精神,借以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进而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我们应该重视三个方面。

第一、要明确抗日战争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否定和动摇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唯一的一次全面胜利的战争,标志着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解放的历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不容质疑和推翻的。针对当下一些诋毁、污蔑、否定抗战历史价值的言论和文化现象,我们必须要突出宣传抗日战争在民族自由、解放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对否定抗日战争意义的言论和做法

给予有力的反击,以正视听。从而引导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会正确地看待历史,正确地理解中华民族追求自由、独立的历程是多么不容易,今天的独立是多么可贵。

第二,要看到抗战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抗战精神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历史资源。当前的文化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精神发展的一种凝结、一种提升。抗战的主题是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追求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几个要求,如果没有国家独立的基础,一切都不复存在。所以说抗战主题——民族解放的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一个根本的、长远的历史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将抗战精神进一步发扬和转换升级。纪念抗日战争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抗战精神在当今时代弘扬起来。引导人们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候,不要忘记前辈、先烈为这样的价值追求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从他们的牺牲中汲取精神滋养。

第三,要维护抗战精神,并正确地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利用重大节庆和历史事件作为平台,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抗日战争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习近平总书记说:“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的丰富教育资源。”除此之外,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典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可以通过典型人物的榜样力量,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二)通过加强抗战历史教育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培育青少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担当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民族生存和国家意识的认同,却是其中一脉相承的内容。民族大家庭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紧密相联系的,对民族的深厚感情与爱国的热忱也是完全一致的。全国各族人民总是把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捍卫国家领土完整视作自己应尽的义务,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人生价值的坐标。由此,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显得更为强烈、更为深沉。70多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各党派捐弃前嫌、携手并进。海内外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汽,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斗争。形成全民族空前觉醒、空前团结、众志成城、一致对敌的抗战局面。在抗

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中国军民的顽强抗击,这就是中国军民“欲不受辱必自强’的维护民族薄严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越是在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越是团结,越加显示出强大力量。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告诉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发展阶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仍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他们认真学习、刻苦成才的强大动力,使他们从小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自觉承担时代赋予他们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和历史责任。

第二、培育青少年“头可断,血可流”的民族气节。气节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和灵魂,是一个国家长存与发展的支柱及根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气节的民族:苏武留胡节不辱;张赛在西域被阻13年,可一直不忘国家交给他的使命;文天祥一身正气,至死不屈,他在狱中写下的《正气歌》,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凛冽的民族气节之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一直是激励中国人民为国献身的千古绝唱。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凶恶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崇高的革命气节又一次折射出夺目的光彩。叶挺将军是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为了抗日,他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不怕严刑折磨,不受高官厚禄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他在狱中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囚歌》显示了崇高的民族节操。抗日名将吉鸿昌,坚持抗日信念始终不变.被蒋介石秘密逮捕并杀害。在就义前,他以大地为纸、以树枝为笔.气吞山河地写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悲壮诗句。威震敌胆、具有钢铁般惫志的抗日将领杨靖宇,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的安全转移,同3500多名日伪军进行殊死斗争,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投江的“抗联”8位女战士……在中国人民八年浴血奋战的每一寸土地上.几乎都浸染着英烈的鲜血。抗战胜利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打败了一个日本侵略者,更为重要的是,抗日英烈给我们留下了气贯长虹的伟大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人格。

第三、培育青少年“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农耕文明的历史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礼待相安、爱好和平的天性,追求和向往整体和谐的安宁平和

生活。在8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中国人民为保卫和平、反对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8年浴血奋战,中国军民伤亡总数为3500万人,其中军队380万,中国伤亡总数超过二战各国伤亡总数的1/3。今天,我们坚持重温抗战历史,缅怀丰功伟绩,以多种形式纪念抗战的胜利,目的是向世人宣示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展现青少年一代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薄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担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远大志向。读史明志,为了“永远的记忆”,中小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抗战历史教育,使伟大民族精神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保证。

(三)在青少年中加强抗战历史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一、拍摄、放映正确反映抗战史实的历史题材影片、纪录片。时下所谓的抗战历史剧,居然出现手撕鬼子、自行车拦截火车等荒诞的情节和各种雷人台词,将沉重的历史荒诞化、娱乐化,更有一些打着宣传抗战历史的幌子,片面虚化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进行着恶劣的诋毁、污蔑和否定,使不能正确分辨是非的青少年从内心深处埋下对中国共产党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怀疑的种子。适时拍摄、放映正确反映抗战史实的历史题材影片、纪录片,有助于青少年带有感情地去学习和认识历史,使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作好抗战历史教育专题研究,把青少年带入历史文化长河。看到历史就会看到前途。习近平同志就学习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反复强调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和发挥党史工作的重要作用。很长时间以来,国内外的一些针对抗战历史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关于如何在青少年中加强抗战历史专题教育方面的研究和举措还是少之又少。做好这一方面的研究,切实加强在青少年中进行抗战历史专题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

历史观,这些研究的理论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保护好抗战遗址,发挥红色作用。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是抗战历史的载体,承担着唤起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是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再创造性。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抗战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重点突出红色价值开发,挖掘精神内涵,打造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平台,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共同构成了抗战精神的核心内容;深刻认识到,伟大的抗战精神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深刻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必须始终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激励全体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第四、做好媒体宣传和网上纪念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出版、网络等新闻宣传和舆论阵地作用。积极组织开设专栏专版,在各个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刊发重点文章,扩大社会影响,全面、及时、准确传递声音,积极做好全国性重要纪念活动的宣传报道,与错误历史观点和言论展开斗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