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下历史笔记

七下历史笔记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时间:581(2)都城:长安(3)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2、统一(1)时间:589灭陈(2)意义:重归统一

3、隋朝的统治

繁盛的隋朝:(1)“开皇之治”1原因A励精图治,崇尚节俭

B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2表现A经济B社会

(2)隋朝大运河开通1在位皇帝:隋炀帝杨广2目的:A加强南北交通B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3时间:605年起4工程概况:A三点:北涿郡(今北京)南余杭(今杭州)中洛阳B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C五河(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短命的隋朝:(581-589-618)原因:A隋末农民起义B暴政部将反抗标志:618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建立

1、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时间:618 地点:长安建立者:唐高祖李渊

3、唐玄宗即位:玄武门之变

4、贞观之治(627-649)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1原因: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之大,目睹隋亡的教训2表现(1)不可过分压榨农民(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4)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1)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2)“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3)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们负担。(4)任用贤才,如“房谋杜断”。(5)虚心纳谏,如魏征。

表现(1)(经济)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开垦。(2)(社会)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三、“武周之治”

1、唯一女皇武则天

2、功绩:继续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713---741)

一、唐玄宗的治国措施(1)任用贤才。如姚崇。(2)重视地方吏治如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3)提倡节约,如:命人烧毁宫内一批宫玉锦绣

二、盛世经济1、农业(1)水利: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2)农耕技术:南方水稻利用育秧移植栽培(3)蔬菜:产生新品种,大都从西域传入的(4)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茶经》作者陆羽“茶神”(5)生产工具:曲辕犁(6)灌溉工具:筒车(7)抗击自然能力:姚崇治理蝗虫

2、手工业(1)丝织品: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长安居住区:坊商业区:市地位: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国际性的大都市

4、(1)日趋衰落的标志:“安史之乱”(2)时间:907灭亡

一、诞生(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当官。

2、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标志)

二、完善(唐朝)

人物贡献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至清末废除。

第5课“和同为一家”(对内民族关系)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2、文成公主入藏意义:①增强了汉藏友谊②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藏: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的和亲,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活动地区与唐朝的关系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西北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藏族

回纥西北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维吾尔族

靺鞨东北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车书本一家”。满族

南诏西南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彝族、白族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概况: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和欧洲都有交往。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

2、鉴真东渡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三、玄奘西游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七——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总体特征: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2.赵州桥:

①.时间:隋②设计者:李春③.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④.特点: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

⑤.领先性:七百多年

3.唐都长安

①.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②.代表:大明宫含元殿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①隋唐时雕版印刷术主要有:佛经、日历、诗集

②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四.诗歌

①.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②.成就

1.书法:①隋——特点:融合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代表:欧阳询

②唐——颜真卿:雄浑敦厚

柳公权:博学众长、别出新意、方折俊丽、骨力雄健(颜筋柳骨)

2.绘画

①种类:人物画、宗教画、山水画、花鸟画

②隋:展子虞《游春图》

③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像》《步辇图》笔力刚健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

3.雕刻艺术——莫高窟

①开凿时间:隋唐时期②地点:今甘肃西部的敦煌③代表:飞天

④地位: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4乐舞

原因: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月舞。

特点:气势恢宏,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

代表:《秦王破阵乐》(唐太宗)、《霓裳羽衣曲》(唐玄宗)《霓裳羽衣舞》、《胡旋舞》、公孙大娘的剑器舞

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北宋时期:(p52页《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1、辽与宋

澶渊之盟:宋真宗来到澶州城下,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意义: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了和平局面。

2、西夏与宋

元昊称帝后,双方连年交战,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意义:议和后,双方边界贸易极其兴旺。

1、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但宋高宗和秦桧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2、宋金达成协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影响:宋金的对峙局面形成。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概况

开始:唐朝中后期完成:南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二、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1)社会: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2)自然:自然条件的变化,宋代南北气温普遍的变冷,南方相对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2、表现

水稻(粮食作物):①占城稻在江南的推广(外来)②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③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棉花(经济作物):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茶叶(经济作物):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三、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

(1)丝织业①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西南)②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2)棉织业: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浙江哥窑烧制的冰冽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

地位: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表现

①船体大,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胜惊涛骇浪。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②外国商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

③泉州湾出土的南宋远洋海船,是当时造船技术的重要物证。

四、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开封(东京)北宋杭州(临安)南宋

①人口:多达百万

②商业: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还有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更增添了城市的热闹气氛。市场上来自全国各地以至国外的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2)海外贸易

地位: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代表:广州、泉州

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策:鼓励[市舶司(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纸币

原因:商业的繁荣

出现①时间:北宋前期②地点:四川地区③名称:交子

发展: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作用:有利于商业发展。

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生活)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

北宋:①北宋初年:崇尚节俭,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要求,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②北宋后期: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饰精美华丽。

南宋

①“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②妇女缠足,这也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2)食

概况:相当丰富

北宋:①东京城市食品有两百多种,夜市上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

②肉食:以羊肉为主

南宋:①肉食:羊肉价格较高,一般人吃不起。

②鱼肉:南方人吃鱼多,临安城内外的鱼店,不下一两百家。

宋代的主食

北方:面食

南方:稻米

宋代的饮茶风气

“斗茶”、“献茶”,宋代饮茶风气盛行。

(3)住

房屋

①农村

百姓:住房较简陋,多为低矮的茅房。

稍富:以茅房和瓦房相结合,构成一组住宅。

②城市

平民:平面多为长方形,屋顶以草或瓦覆盖。

稍讲究的: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院内还种花草。

贵族官僚:相当宏丽,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

家具

那时的桌椅等日用家具已很普遍,随着起坐方式的改变,尺寸相应地增高了。室内的家具布置有了一定格局。富裕人家的厅堂中,多在屏风前正中放置一桌两椅,供宾主对坐,两侧又各有四椅相对。

(4)行

交通工具

①牛车、驴车: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

②乘轿: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已很普遍,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2)旅店业:邸店(住宿)很多。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日子

热闹的瓦子

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性质: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构成

①勾栏:演出

②摊位:卖饮食、药材的,卖古玩、字画的,剃头、剪头的,相面、算卦的,等等,十分热闹。

欢乐的节日

节日:春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统一前的概况:(1) 区域:蒙古高原(2)生活:游牧生活(3)社会:长期战乱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结束了混战)

3.蒙古政权建立:1206

4.蒙古的扩张(对金,西夏,南宋等作战,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成吉思汗病逝

2.蒙古灭西夏(1038~1227):1227

3.蒙古灭金(1115~1234):1234

4.忽必烈建立元朝:(1)时间:1271(2)都城:大都(北京)(3)建立者:元世祖忽必烈5.元灭南宋(1127~1276):1276~全国统一(由蒙古这个少数民族完成的)

6.文天祥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谁能不死,但要死的有价值,有意义)

三.元朝的经济与中外发展

1.元世祖重现农业:(1)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2)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3)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交通:(1)河运: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会通河)[元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2)海运:南粮北运――为主(从刘家港――黄海――渤海――直沽――大都)

3.商业:大都

4.中外交往:(意大利)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纪:纪实,所见所闻

四.元朝对疆域的统治

1.元朝疆域图

2.行省制度(元世祖):(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a中央:中央省b 地方: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级行政单位)(3)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3.对西藏,台湾的管理:(1)西藏:宣政院辖地(管理机构)[中央级]――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2)台湾(琉球):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五.民族融合的发展(民族关系)

1.表现:(1)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开发作出贡献(2)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3)契丹,女真族长期与汉人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什么差别(4)元朝回族的形成:a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b汉,蒙,畏兀儿等

2.作用: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发展与融合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宋元科技发展的概况(高峰)

二.宋元科技的重大成就

1.活字印刷术1.发明①.时间:北宋

②.人物:毕升

③.特点:既经济又省时

④影响: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出现

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2.改进①时间:元朝

②人物:王祯

③名称:转轮排字

2.指南针 1.战国(最早):“司南”(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制成罗盘针,开始用于航海

3.南宋:广泛适用于航海

4.影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3.火药 1.出现:隋唐

2.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3.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

4.宋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

5.影响: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再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三.宋元科技的书籍

1.沈括 1.时代:北宋

2.称谓:科学家

3.代表成就:《梦溪笔谈》“十二气历”,出现“石油”

2.郭守敬 1.时代:元朝

2.称谓: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

3.代表成就①天文学:编成《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

②水利学:主持开凿通惠河

14.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史学

1.司马光编著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 1.性质:编年体通史

2.时代:北宋

3.时间范围:战国~五代

4.特点及价值: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

考价值,是一部巨著。

1.宋词 1.词的概念: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2.词的发展历程①唐朝已经出现

2.元曲

1.组成:元杂剧和散曲①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向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

形式

②散曲:由诗、词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代表:关汉卿《窦娥冤》

三.艺术

1.绘画 1.宋①郭熙——山水画

②宋徽宗——花鸟

③李公麟——“宋画第一”

④张择端⑴时代:北宋

⑵作品:《清明上河图》(描述北宋东京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2.元赵孟頫——“神品”

代表:《秋郊饮马图》

2.书法 1.类别:随意挥洒的行书(从碑刻转到纸上)

2.“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3.元:赵孟頫: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

1.时间:1368年

2.都城:南京

3.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

二.明太祖的加强君权措施

1.政治:改革行政机构 1.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 1.布政司:民政

2.按察司:刑狱

3.都司:军政

2.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司﹦〉直属中央六部﹦〉皇帝

2.设立锦衣卫(特务) 1.构成:侍卫亲军

2.职能: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3.与皇帝关系: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

3.“八股取士”(思想) 1.目的:选拔能听从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答题观点:只能是指定的观点答题

4.答卷的文体:八股文

5.影响: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学问,是皇帝

的忠实奴仆

三.明成祖强化君权措施

1.“靖难之役”

2.措施 1.迁都北京:1421年

2.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3.增设东厂①构成:宦官

②职能: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

3.厂卫制度 1.内容: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2.影响: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成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意义:促进了我国和亚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2)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先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后又进入福建、广东)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澳门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清朝)

一、满洲的兴起

1、(1)起源:靺鞨——女真(2)生活区域:东北地区(3)明前期设努尔干都司

(4)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5)建立政权:1616年赫图阿拉后金(6)迁都盛京(沈阳)(7)皇太极改族名满洲

2、清朝建立(1)时间:1636年(2)都城盛京(3)建立者清太宗皇太极(4)民族:满洲

3、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

4、1644年清军入关

5、迁都北京统一全国

二、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雍正设军机处

背景: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满洲贵族)

构成:皇帝亲信大臣

职能: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在地上,拿笔记录。

影响: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思想)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时间:康熙,乾隆,雍正三朝。

(3)含义:从文章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造成冤狱。

(4)影响:A: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B: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18课: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

1、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明后期,以建立据点的形式。(2)郑成功:明末清初。(3)概况:A:开始时间:1661年B:过程:台湾城赤嵌楼C: 结果:1662年,收复台湾D:评价:民族英雄

(4)郑成功开发台湾。

(5)清军进入台湾:1683年

(6)1684年,清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2: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

背景:17世纪中,沙俄势力入侵东北地区据点:雅克萨,尼布楚。

目的:保护祖国疆土。结果: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性质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内)

一.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西南)

1.顺治:册封“达赖喇嘛”

2.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3.雍正(1727):设驻藏大臣(1)职能: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意义: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4.金瓶掣签制度

二.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1“回部”所指:在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由于他们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清代常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

2.乾隆:下令调兵讨伐,并宣布此次进兵,只为擒拿大小和卓,维吾尔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要株连。

3清设伊犁将军(1)职能: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2)意义: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三.土尔扈特部回归

1.民族:蒙古的一支

2.明末:西迁到沙俄3乾隆:渥巴锡东归回到新疆(伊犁将军)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民族的向心力)

四.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五.清朝疆域管理

1.民族构成: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

2.措施(1)省级:①18个省②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五个将军辖区

③西藏、西宁两个办事大臣

(2)中央: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3.意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1)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南美)(2)经济作物: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2.手工业

(1)纺织业①丝织业:苏州南京

②棉织业:南方北方

(2)制瓷业:景德镇(青花瓷)

3.商业

(1)商贸城市:南京、北京(2)商人:晋商、徽商

4新的经济形势——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1)出现(萌芽)①时间:明朝中期②地点:苏州松江等地③行业:纺织业④表现形式:“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⑤本质关系:雇佣与被雇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发展①时间:清代②表现:A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分增多了。

B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清朝对外政策)

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农工商业的发展②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产物丰富,无所不有,无

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本原因)③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直接原因)

2.概念: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与外国无联系)

3.表现

(1)前期①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②清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2)后期(乾隆)①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②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4影响: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后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建筑

(1)北京的紫禁城

(2)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

1特点: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2代表:(1)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进行药物性能试验。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2)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在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除了总结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还介绍了欧洲水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