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历史局限性

积极贡献:

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历史局限性:

①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

⑤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⑥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1.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2.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宣言》以唯物史观分析了整个人类社会从古代社会到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它把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考察社会变迁与社会的基本范畴。

3.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较之以前的等级社会已被大大简化了,它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阵营。在这个阵营之外,还存在着中间阶级以及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流氓无产阶级。

4.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的最终结果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

5.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宣言》总结了人类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论证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尽快增加生产力总量。

6.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从理论上规定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

7.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宣言》对国家的性质、国家的发展趋势以及无产阶级对国家的态度进行了原则性的阐述。

8.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宣言》认为,私有制的存在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待民族的根本政策概括为两点:(1)工人没有祖国;(2)无产阶级必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民族。

9.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斗争的全球化。无产阶级为了自身的解放就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进行反对全球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斗争。

10.关于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思想:《宣言》概括了阶级消灭之后未来社会存在的态势,阐明了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之间的辩证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19 世纪40、50 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人类进入20世纪后,列宁依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俄国人民在列宁为代表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地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地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第三次飞跃: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审时度势,勇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率先成功突破斯大林模式,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一举改变了近代以来积弱积贫的落后面貌,进入了早日实现“小康”和本世纪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新时期。上世纪末以来,面对苏东剧变的现实,中国共产党顶住巨大压力,立志全面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巩固并增强了社会主义基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

一、形成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七大

二、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

1、冲破了单一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提出了建设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

2、克服了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认识社会主义的片面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3、纠正了否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存在矛盾的错误,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论断。

4、纠正了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中超阶段性的错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纠正了以往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上的错误认识,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6、纠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和贬抑市场经济的作法,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发展目标。

8、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9、在总结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同时,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论断。

如何认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也是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三个代表是决定社会性质的。有符合三个代表的党,不仅可以保证公有制真正落实,甚至也可以使其他形式所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私人所有制都改变性质来为全体人民服务。

如何实践:1.必须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

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坚持以马义毛思为指导的新民主义文化;坚持以马毛邓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3.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与意义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系统的科学回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世界意义:

邓小平理论向世界昭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旗帜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将始终存在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还为建立一个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世界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办法。

邓小平理论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1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适应时代潮流的大政策。

2提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

3揭示并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

4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党的基本路线。

5确定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6深刻揭示了计划和市场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充分地科学论证。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科学的判断,并以此作为立论的基础和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于任何科学理论来说,只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才能达到科学的高度水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是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最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确实形成了新的独立的科学体系。

总之,这四个方面的论证,非常全面地、雄辩地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

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六)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

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五个统筹”。要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和体会

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

作为我们党的行动纲领,作为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这里,社会主义是共同规律和本质特征,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没有既定的答案可供参考,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它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摆在了所有社会主义者面前。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积极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利弊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与矛盾,都作了全面分析和科学概括,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内在动力、外部条件、战略步骤、政治保证、领导核心和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形成和完善同步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29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尊重和保障。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我们在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卓有成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加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主体的广泛性,因而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有着广泛的共识,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种利益的一致性维系于我们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是由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决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本世纪头20年,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为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而奋斗,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集中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保证广大人民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团结一致,克服艰难险阻,赢得更大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失去了赖以维系的根基,广大人民的团结奋斗就失去了赖以维系的纽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只有把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紧密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我们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巨大的包容性和感召力。在经济上,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参政议政、表达诉求开辟了畅通的渠道。在文化上,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的理想将更加坚实可靠,我们的目标将更加切实可行,我们的事业将更加兴旺发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我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把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必然要求我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营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一切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得到肯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逐步过上更加殷实宽裕的小康生活,享有更加合理的膳食、宽敞的住房、方便的医疗、良好的教育、充分的就业、安全的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包容性之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感召力之所在。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极大地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比较和国际观察中,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

三、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这就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在实

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与坚持解放思想分不开的。按照解放思想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方式方法,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具体制度,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极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既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基本前提。事实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发展的内涵深刻,外延广泛,首当其冲是经济发展,这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坚持统一论,又要坚持重点论。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创造始终是发展的核心,离开物质财富的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统筹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统筹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先富群体、后富群体和未富群体的利益诉求,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上,是社会和谐的本质规定,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经过改革开放29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们已经实现了头两步战略目标,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立了坚实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排除各种干扰,经受各种考验,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规律的概念、原理、方法、观念。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的全面总结,而创立的反映客观实际,揭示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是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理论反映实际的学说。 这一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揭示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开放型的理论。 一、坚持唯物史观,反映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事实研究,揭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

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的研究,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通过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的研究,得出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结论,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 1.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但主要是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表明“生产资料的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⑴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⑵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⑴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⑶马克思主义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②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③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了,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便找到反抗资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实现其自身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深入工人运动实践,把社会主义置身于现实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却无法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思想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它的起初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③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⑴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⑵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⑶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⑷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四个角度揭示了这一规律。⑵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工人阶级是最有前途、最革命的阶级,他们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革命或者建设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⑶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⑷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⑸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6.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⑴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②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机制;③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④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⑤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⑵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③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④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⑶在文化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②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个人崇拜;③文化生活的整齐划一。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⑴重要的历史功绩:①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②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保证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当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⑵历史局限性:①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不能得到较多的改善,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②各级干部缺乏主动性,官僚主义严重,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充分发展;③人们思想遭到禁锢,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7.试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①从理论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唯物主义原理。②从现实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已具备一定物质条件。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革命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本国历史发展的必然。⑤特殊的国际环境。 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因为: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②封建主义在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③复杂险恶的国际生存环境;④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之,我们决不能因为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否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取得一些成就,而看不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对一个世纪性的伟大领袖的最好纪念,是把他的未竟之业进行到底。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其次,在于他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开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虽然,毛泽东的探索没有获得成功,但他却为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许多正确的和错误的经验。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清理毛泽东的历史遗产中,纠正错误,继承正确和开拓创造,终于完成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的新阶段的历史任务,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代替旧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一轮世界社会主义的周期运动,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出色地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回顾和考察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性,有其不同的历史任务。在这里,我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实现其阶段性的任务,大体上花去了40年左右的时间。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业已创造出来的优秀思想成果,深入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经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练习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白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这里的他们是指( ) 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B.后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C.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D.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理论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两位学者和战士”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 ) A.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之所以无法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 A.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 B.只是提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C.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D.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改造措施 4、《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同时又指出,他们总还在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 ①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从客观历史条件看,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产物。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未成熟,这种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阶级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必然是空想的。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或者是完全没有大工业,或者是大工业刚刚产生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还不够发达。所以,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一般来说还只是变现出它的社会弊病,而没有鲜明地暴露出它的内在基本矛盾。因此,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只能从抽象的理性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的批判,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考察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其次,由于没有大工业,或大工业还很不发达,这一时期或者根本没有现代无产阶级,或者没有萌芽中的现代无产阶级,即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不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当然也不可能找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从主观认识看,他们不懂得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不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头脑格式是玄学的,它使社会主义脱节了实际。他们看到事物的差异时看不到它们的关联,看到关联时想不到差异。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可以议决臆想出理智的和美好的制度来处置社会问题,而且计划为人类指出将来成长的门路,连细枝小节都给规矩下来,这是空想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次,空想社会主义者抵制阶层斗争和社会革命,梦想议决和谐途径实现社会改革,空想社会主义者勤奋探究社会抵触的症结地点,寻觅社会成长的善策。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阶层主张上不精确,因而他们由调和阶层抵触走向抵制阶层斗争,寄期望于资产阶层的本意天良觉察。另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无法找到安葬资本主义旧制度。他们对富人和统治阶层寄予厚望,试图说服他们实际革新,他们祈求统治阶层发好心来帮助他们来实现社会主义方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务必解脱历史条件制约下的“空想”身分,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条理的繁盛和成长,走一条真正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把空想社会主义中的优美假象酿成社会主义的实际,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成长奠基坚固的根基。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思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为什么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的?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时期 特点:采用文学形式深刻地,指出了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第一次提出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主张;精心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理想社会是以个体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倾向。 (二)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 特点:(1)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 (2)开始摆脱纯粹虚构的幻想,采用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把理想社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不会完成。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部分。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进程,才算完成。其次从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哲学原理具体分析我国实际情况时,还要结合甚至通过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经济学主要指导经济建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全面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实践活动的一门首要学科。 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三百多年的发展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对应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家庭手工业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工业这样三个时期。它们的历史观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却以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为科学论证人类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它们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提出了建设未来社会主义的方案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来源。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占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地位。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来更有效的进行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的需要,在批判的吸收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促进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块基石,它们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种种缺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了胜利。它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重挑战等。此后,在列宁的带领下,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新经济政策规定: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度,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设想和实践。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的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成就。它开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保证了苏联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保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保证了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它也存在着弊端,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和法制;经济上管的过死,缺少效率与效益;思想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对外关系输出革命,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斯大林模式还培育了一个政府高薪特权集团。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 由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先生在《对称经济学》丛书中提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在该模型中,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进入成熟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是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扬弃。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范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 科学社会主义是规范与实证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合理的解释,三是积极的引导。正确的认识:是什么;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积极的引导:怎么样。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发展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通过民主与法制建设,实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除了生产资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以外,就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理论水平。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社会主义发展史 60分 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70分 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2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考查范围 (一)社会主义发展史 1、空想社会主义 ①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合理成分、历史局限) 2、经典科学社会主义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其意义 ②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 ②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4、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 ①毛泽东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1、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①苏联模式的形成 ②苏联模式的特点和弊端 ③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④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的探索

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⑥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2、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 ①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②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③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3、朝越古老等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①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②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③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④老挝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①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②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1、民主社会主义 2、民族社会主义 3、生态社会主义 4、西方马克思主义 5、苏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 6、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流派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及其主要内容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及其主要内容。 答:(一)唯物史观——哲学基础: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基础: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1.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2.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来源。 3.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设想。 答: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2.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3.实行计划经济,取消商品和货币。 4.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 5.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灭亡。 6.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 3. 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答: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1.“经济落后的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2.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引起的争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列宁在新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我国的革命进程,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4. 简评斯大林模式。 答:(一)历史成就: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二)严重弊端:1. 缺乏法制与民主观念,使苏联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走了不少的弯路。2. 经济上:强行没收富农的财产,富脓阶级成为了那个时代被打击,被消灭的对象.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实现高累计,多投资,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实行集体农庄,农民种粮缺乏积极性,禁锢了农村生产力.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3. 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5. 毛泽东早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理论成果. 答: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索:《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特色道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区分两类矛盾。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的探索:经济建设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商业生产和商品交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的补充形式。政治建设方针——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6.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答:历史必然性:1.时代发展的要求。2.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4.理论创新的范例。历史意义: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题库与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复习提纲 一、简答题: 1.简评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2.简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3.简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 4.分析评述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

5.简述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6.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应确立怎样的新战略? 7.简评剩余价值论

8.简评苏联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及其历史局限性。 9.试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教训 10.简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 1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2.怎样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二、论述题: 1.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只有当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时,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再也找不到缓和的办法,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资本主义才会灭亡。(2)当新制度创造出较之旧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全显现出本身的优越性时,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各国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显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当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世界上就形成了两大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现实,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某些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缓和社会以及阶级矛盾。这也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4)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存在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庞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在科技发展、经济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低潮期。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评述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练习解析版

1 / 7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 A.资本主义已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C.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答案】D 【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等人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A项不合题意;空想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B、C两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

2.《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2 / 7 【解析】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综上可知,B项符合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实践”,排除A;C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工人运动”,排除D。答案选B。 3.在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问:“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DUFE 研究生课程考试名称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学号: 专业:国际贸易学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由空想社会主义鼻祖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于《乌托邦》一书中提出。如今社会主义经过500年不间断地发展和实践,已由最初的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各阶级主要是无产阶级的运动,转化成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以及苏联解体至今,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社会主义制度第一大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强盛,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国情,民意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团体,我们有必要对我们国家的制度有清晰的了解,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有理性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社会主义发展与嬗变 (一)空想社会主义(1516-1844) 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托马斯·莫尔的文学作品《乌托邦》中,这标志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开端,开始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处在16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欧洲各个国家出现大量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基于对现实的批判,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们产生了社会主义的愿景,以莫尔为代表,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乌托邦》、《太阳城》和《基督城》描述了社会主义,主张在简单手工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共有,实行劳动分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在18世纪,在法国,由于现行制度不合理,法律不平等,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开始出现空想平均社会主义思想,他们都主张以合理的法律条文来规范人类生活。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19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增强,特别是资产阶级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整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工人运动,是劳动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制度. 2.苏联模式的定义:由一个少数领导者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级去实行对社会的管理社会模式,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 3.知识经济的定义:是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教育为本源,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 4.全球化的定义:是人类社会走出彼此隔绝进入相互影响的状态,不同国家和地区紧密连结为一体. 5.科学社会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是: 1)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的历史过程”.把生产方式作为考察社会发展的基本范畴,就可以把社会形态的发展视为“自然的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系统,是一个合乎规则的过程,人们就可以用精确的眼光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 2)资本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必须有工人阶级的自觉和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因为首先无产阶级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最有前途的阶级,其次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后最富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 3)实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建立一个正确领导工人阶级斗争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因为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动者﹑组织者﹑领导者. 4)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掌握政权,掌握政权才能有效地运用国家的力量对资本主义进行根本性改进.同时对社会主义进行建设,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5)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要经历几个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经历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6)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解除人对人的压迫,首先要解除人对人压迫的根源的私有制.其次是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进而达到全人类的解放.再次人类解放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 6.马克思,恩科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提出利用社会和平过渡的思想.随着资本主义议会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政党在议会中取得席位,马恩提出和平过渡的思想. 第二,关于不发达的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及其修正. 第三,认识到资本主义还有扩展能力,共产主义不宜普遍使用. 1873年的经济危机促使马恩思想的改变,这次经济危机标志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形式在资本主义范畴内的一次质变,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恩认识到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扩展能力,为此主张不宜使用“共产主义”这一词汇表示还没有到铲除资本主义的时候. 7.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 1)马恩早期的同时胜利的论点及其改变.马恩早期有多国同时胜利的观点,后来随着情况的变化.恩科斯设想多一国胜利,但没有作为一条规律提出来. 2)帝国主义的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结果是帝国主义战争使落后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统治链条和薄弱环节. 3)帝国主义战争使落后国家的矛盾尖锐化,人民除了革命没有别的出路. 4)落后国家因为资本主义不充分造成资产阶级不能把国家引上资本主义道路. 5)落后国家无产阶级虽然人数少,但革命性强并有农民为同盟军,特别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8.苏联模式的重大弊病: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社会主义相关政治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政治课。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政治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社会现象,掌握有关的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知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情感观念: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历史兴衰、共产主义理想。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透视乌托邦,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1)列宁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奋斗历程。 (2)俄国经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诞生。 (3)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3.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4)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确立。 (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的本质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前进。 (3)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阅读法:朗读和背诵 2、讲授法:讲演法和讲练法 3、对话法:讨论法和辩论法

科学社会主义课后思考题(新)

导论: 1、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它研究的对象、性质是什 么? 2、“社会主义”一词包含哪些方面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当前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何意义,如何才能学好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章: 1、近代科学社会主义经过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代表著 作、代表思想、及主要特点? 2、人们称英国思想家托马斯. 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鼻祖,那么为什么空想社 会主义理论会首先在16世纪的英国出现? 3、你认为《乌托邦》空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4、你觉得《太阳城》里描述的理想生活会实现吗?为什么? 5、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为社会主义的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 6、怎样认识乌托邦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7、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为社会主义的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 8、摩莱里的《自然法典》提出了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看法,这对我们今天依法 治国有何借鉴? 9、恩格斯称18世纪法国的马布利和摩莱里有“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对此你是 如何理解的? 10、你如何看待马布利所倡导的“需求越小,幸福越多;道德评价越高,社会头 衔和财富越少”的观点? 11、19世纪初期成为空想社会主义发展顶峰的原因是什么? 12、为什么说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社会主义鼻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到以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的高 度? 13、如何认识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14、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5、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16、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社会主义的诞生? 17、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有哪些伟大意义? 18、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各特征之间的关系怎样? 第二章: 1、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意义何在? 2、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促进科学社会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有哪些重大 历史贡献? 3、如何理解马克思在论述俄国革命问题时对“通过卡夫丁峡谷”典故引用的深刻 意蕴及其重大意义? 4、如何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5、你觉得帝国主义将世界瓜分完毕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何关系? 6、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腐而不朽、垂而不死? 7、列宁提出“一国首先胜利”理论根据是什么?该理论的提出有什么伟大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