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言语交际概述

第一章 言语交际概述

第一章   言语交际概述
第一章   言语交际概述

第一章言语交际概述

第一节言语交际的本质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中提出的。

索绪尔在该书“绪论”里指出,人类“言语活动”(language)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语言”,一是“言语”。在他看来“语言”是社会的,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体系”,“言语”是个人的,是“人们说的话的总和”。索绪尔有关“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按目前一般的理解:所谓“语言”,从结构上看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从社会作用上看主要是一种交际工具;而所谓“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这个符号系统、这个交际工具去说话(或写话)。【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第4-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对于言语,人们还有这样的理解:

言语即语言的具体运用及其运用结果。……言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即言语活动,也就是说或写的表述过程及其相应的听或读的理解过程;二是运用语言的结果即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作品。【蔡富有、郭龙生主编《语言文字学常用辞典》第313页,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这表明,言语既指言语作品,也指言语活动、言语行为;言语作品又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这里关于“言语”的理解,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本书对于言语的认识和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解。

二.言语交际

交际有多种方式,以言语的方式(口头的、书面的)进行的交际就是言语交际。具体说来,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下以言语的方式进行情感、信息等的传达、交流和沟通的行为,就是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至少是两个人之间的活动,因此言语交际不包括“自言自语”这种单个个体的言语活动。写日记,严格地讲是单个个体书面语方式的自言自语,也不属于言语交际行为。

口头形式的言语交际过程必然伴随着非语言行为,例如身势手段、面部表情、各种副语言,这些非语言行为对于交际目的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言语交际是对语言的运用,当然要遵循语言规则;言语交际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必须遵循语言规则以外的种种其他规则,例如种种交际原则。

三.言语行为

行为是人的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的外在的活动。跑步、跳高、打水、挖土、吃饭、开车等等是行为,“言语”,即说话也是行为。人们习惯上把“言”(即言语,说话)和“行”

分开,甚至对立起来,称“说是说,做是做”,“言”和“行”不是一回事。现代行为理论不这样看,认为“言”和“行”是一回事,言语本身就是行为,是和跑步、开车一样的行为,不过“言语”这种行为有自己的特殊特征,因此值得特别研究。例如:

①小张,把我的自行车推过来。(指令)

②臭小子,大爷今天不同你计较,你等着吧!(威胁)

③明天是你爸爸生日。(告知)

④张三,我们公司不欢迎你这样的人,你明天不要来上班了!(解雇)

以上四句话,分别完成了“指令、威胁、告知和解雇”等四个行为。说话人的确只是动口说说,但是真切地实现指令、威胁等一系列行为。所以,言语就是行为。

最早发现言语就是行为、说话就是做事并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他在1962年出版的《论言有所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当人们每说一句话的时候,一般总涉及三种不同的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这三种行为,大致可做如下解释:言内行为:指说话本身,即说出有意义的话语,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言外行为:指说话人通过说话所实施的某种行为,也就是话语意义所体现的行为。

言后行为:指话语对听话人或其他人产生影响从而取得某种效果的行为。

言语行为的“三分”中,最有价值、最受重视和追捧的是言外行为,这是说话所做之事的体现,是说话人的意图的体现。言外行为涉及语言所能指称的人际关系的全部内容,内涵极其丰富复杂,需要分类型、分层次描述(可参见本书“话语”章),如果平铺着列举,可以罗列出很长的一串概念,如:

言外行为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内容丰富,除刚才举过的外,还包括“判断”、“估计”、“建议”、“劝告”、“催促”、“推荐”、“提供”、“解雇”、“招呼”、“请求”、“求婚”、“命名”、“打赌”、“发誓”、“同意”、“感谢”、“同情”、“安慰”、“赞扬”、“让步”、“放弃”、“诅咒”、“嘲笑”、“谴责”、“抗议”、“悔恨”、“确认”、“否认”、“接受”等行为。【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第1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录下上述罗列,是想帮助读者对于言外行为的内容及其复杂性有个初步认识,不过,可以想到,像这样罗列下去,也难以找到它的尽头。“人们使用语言所实施的言语行为究竟有多少种,有人估计过有一千种以上……”【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第108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言语行为产生预期的“言后行为”(其实,也就是言语目的的实现),实施说服,总希望人们能信服;发表建议,总希望人们能采纳;诅咒他人,总希望能兑现,至少能刺激听话人的情绪,让他们产生愤怒、沮丧等不愉快的心情。正常情况下,说话而不追求言后行为的应该是极少见的,或者几乎不存在。例如,碰到了不愉快的事情,找个朋友说说,明知那朋友不能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并不指望那朋友帮助解决,但还是要说。尽管如此,说话人还是有所希冀的,他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甚或同情自己,这种希望就是说话人所追求的言后行为。不过,言后行为并非时时处处都能完全实现,有时甚至根本不能实现。例如,听话人对于说话人的言语根本不予理睬,听了等于没听。即使是激烈的诅咒话语,有的听话人也是一笑了之,内心平静如潭水;有时言后行为与言语的“言外行为”的内涵截然相反,如本来是实施表扬,听话人听了心里却不是滋味,感觉是

嘲弄、诋毁,因而做出沮丧或恼怒的反映。

言语行为理论“开拓了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条道路”【顾曰国《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载严辰松、高航《语用学》第26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让人们懂得了说话就是做事的道理,引发对于言语行为具体种类的深入研究,即对于话语意图的深入研究,同时,既然说话就是做事,那么“人类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就不是句子或其他的语言表现形式,而是某种行为的实现”。【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第1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第二节言语交际的过程

一.言语交际过程的一般图式

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以话语为中介通过表达和理解来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过程。

表达:说话者将意图转化为话语。

理解:听话人将话语转化为意义。

表达理解

三个m分别表示各项的意思,m1是想说的意思,m2是话语的意思,m3是理解的意思。

无论表达或理解,都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涉及交际双方的主观因素,如,认识方式、情感心理、思想观念、文化修养、背景常识、言语习惯、身份地位等等;还涉及交际时的诸多客观因素,如,时间、地点、场合、话题、社会文化背景等等因素;并且与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都有关系。这里不展开讨论,只提出其复杂性。

关于言语交际过程,不少研究者习惯上借用信息学中信息传递模式——“编码-话语-译码”模式来进行描述,编码对应于表达,译码对应于理解。我们没采取这种模式,没使用编码、译码概念。因为有人对借用这种模式来描述言语交际过程提出了异议,而且不无道理:

从亚里士多德哲学到现代符号学,所有研究交际的理论,似乎都以一种单一的编码模型为准,好像语言交际就是一种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然而格莱斯、莱韦斯(Lewis 1969,1979)等哲学家的推理模型暗示,交际是一种生成语言现象和解释语言现象的过程,因此包括语码和推理两方面。【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第108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就是说,从亚里斯多德哲学到现代符号学,把言语交际过程看成“编码-话语-译码”过程,看成对于语码(语言符号以及符号系列)的调遣和理解,是一种简单化的不够准确的认识。表达和理解,仅靠编译语码远远不够,它们离不开语用推理——一种有别于逻辑推理的推理

过程。“语用学家一般认为,(言语)交际中语句的语义表征和真正要传递的思想之间,不是通过进一步的编码来连接,而是通过推理发生关系。”【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第109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言语交际不只是个“编码-译码”的过程,同时是个推理的过程。事实上,推理在言语交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话语的理解。

二.意思“剪刀差”

交际的理想状态,上述示意图各项意思的关系是m1=m2=m3,即交际目的=话语=语效。但是,除非一些极其简单的言语交际,这理想状态很难实现。实践中,三个意思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采用比喻的说法,就是存在着意思“剪刀差”。

m1与m2的剪刀差:表现为言不尽意,或意在言外。如:

“解放军真好,解放军是恩人!不是他们,我一家人早被大水冲走了。感谢亲人解放军,我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这是日常生活中的言不尽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又忘言。”——这是诗人关于言不尽意的感受。再如: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须曾相识。小关剪刀真诚地对她说:

“跟我走吧,我会照顾你的。”

这时她已经洗完衣服了,本来要站起来了,听了小关剪刀的一番话,她又蹲在了那里,她出神地看了一会儿河面,才端起脸盆里的衣服起身走上了台阶。小关剪刀一直跟随她走到了家门口,看着她把衣服晾在绳子上,小关剪刀又说了一遍:

“跟我走吧。”

她木然地看着小关剪刀,说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我的衣服还没有晾干。”

小关剪刀点点头说:“衣服晾干了我再来。”(余华《兄弟》四十五)

一对为着谋生四处漂流、无依无靠的单身男女,邂逅相遇,小关剪刀出于同情,也因为需要一个家庭,仅说了两遍“跟我走吧”,表示求爱。女子稍做思考,冒出一句突兀的话:“我的衣服还没有晾干”,算是应承。突然遇到毫无准备的求爱,面对终身大事,这位女子心里该有怎样的反应?是惊喜、犹豫,还是矛盾、斗争?此时此刻她该有多少话要说?然而,她却仅仅说了一句那么突兀的话——言不尽意呀。又如:

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玄德的言外之意是把吕布杀掉,不留祸患。吕布曾先后拜丁建阳和董卓为义父,而此二人后来均死于吕布之手,吕布才是个最无信义之人。

m2与m3的剪刀差:表现为茫然不解,或略知一二,或故意曲解,或张冠李戴,等等。如:

天哪,是麦其家的老朋友,黄初民特派员站在了我面前!

……我对这位远客说:“你的眼睛不像过去那么劳累了。”

他的回答很直率:“因为不替别人盘算什么了。”

我问他那个姜团长怎么样了。他告诉我,姜团长到很远的地方,跟红色汉人打仗,在一条河里淹死了。

“他没有发臭吧?”

黄初民睁大了眼睛,他不明白我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阿来《尘埃落定》40)

不久前,“我”的哥哥遇刺身受重伤,几天后不治身亡,生前身上已经腐烂,死时发出奇臭。“我”对此印象极深,所以当听到死人时,条件反射,冒出关于发臭的疑问。此问乃无意识联想,背离了交际情境和听话人的预设,所以听话人茫然不知所云。再如:

“你是少爷,我是丫头,我怎么敢跟你多说话?”她做出冷淡的样子说。

“那么从前你为什么又常常同我在一处玩?那时候还不是跟现在一样!”他往下追问。

她的明亮的眼光在他的脸上扫了一下。她勉强地笑了笑,然后低下头用忧郁的调子解释道:“现在不同了,我们都长大了。”

“大了又有什么关系?难道我们的心就变坏了?”觉慧惊讶地问。(巴金《家》十)

这是鸣凤与觉慧的对话。鸣凤强调“我们都长大了”,意思是怕两人接触引起旁人闲话;觉慧理解为“心就变坏了”。觉慧真的一点不懂鸣凤强调的意思?不会。觉慧不按鸣凤的意思去说,是故意曲解其意以说明“长大了”也没什么,不要因此相互回避。

懂得意思的剪刀差,对于指导交际实践,具有积极意义。从表达看,说话人明了言不尽意的道理,应该努力理清思路,尽量把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对于复杂的话题更要认真对待;同时如果不是必需,还应该学会明白达意,回避言外之意,降低误听概率。从理解看,我们完全准确理解话语含义并非易事,误听、曲解往往难免,因此当感到对方的意思有违于己、有损于己,或者有辱于己时,不要急着发火或者反击,还是先冷静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误听和曲解,《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人敏感、多心,又不主动反省误听和曲解,因而人际关系的“磨损率”总是高出别人。

三.言语交际四要素

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下以言语的方式进行情感、信息等的传达、交流和沟通的行为,就是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涉及诸多方面、多种因素,考察言语交际过程,那些在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时时存在、时时产生影响的因素,我们视为交际要素,交际要素共有四个:一是交际者(指交际双方,即说写者和听读者)。

二是交际的意图、目的。

三是交际信息的载体,即话语。

四是说话的环境,即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

四个要素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构成一个言语交际的完整系统。各要素内部又由若干因素(因子)组成,各自又构成一个个子系统。如交际者的子系统包括:个体的语言能力、语言修养,交际者的角色定位、角色关系、角色转换等;语境的子系统包括:语境的构成、作用,语境的改善和创造等;话语的子系统包括:话语的意义,话语的形式,话语意义和形式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等。

有人认为,言语交际只有三个要素,“交际的意图和目的”不在其列。【参见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学》第34页,上海三联书店,2003。】我们觉得,应该有这一要素,因为,没有意图和目的的言语交际不能算作正常的言语交际现象,交际的意图和目的是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时时存在、时时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刘焕辉先生也持四要素的看法,他说:“言语交际作为一个系统,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参与者的动机,话语,交际环境。”【刘焕辉《交际语言学导论》第41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第三节言语交际的研究

一.言语交际的意义

言语交际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

人类有别于动物,原因之一是有语言,有言语交际活动。动物也有信息传递活动,如狼的嗥叫,猿的哀鸣,猫的温存,蜜蜂的跳舞等等。但是动物的这些信息传递活动决不能和人类的言语交际同日而语,含义无限、丰富多姿的言语交际,是人类本质的表征之一。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社会性、组织性,人类利用语言,通过言语交际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组织生产、协调工作、安排生活、维护并推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全社会都懂得的语言,没有社会一切成员共同的语言,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第17页,人民出版社,1971。】这里说的是语言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其实,语言的存在有赖于交际,语言对于社会的重要功能唯有通过言语交际才能发挥和展现。因此完全可以说,没有言语交际“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

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生产、工作、生活、生存、发展当然也离不开言语交际。个人不只是要能够进行言语交际,还要不断提高言语交际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口才;人类自古以来都需要言语交际,当今社会更要求人们有良好的口才。现代社会,科学发达,经济发展,个性自由,竞争激烈,一个心灵闭塞、形象萎缩、拙嘴笨舌的人要想适应现代社会,那是难以想象的、不可思议的。政治家、企业家、律师、教师、记者、主持人、外交人士、公关人员以及政治思想工作者等等,良好的口才是他们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条件,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即使是一般的职员、工人、农民,他们工作主要不是动嘴,而是动手,当他们求职时,当他们谈情说爱时,当他们协调家庭生活时,当他们维系日常人际关系时,同样需要口才。总之生活需要良好的口才,现代生活更需要良好的口才,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口才。良好的言语能力,不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正如李树荫先生说的:“口才和交际艺术是一个人心态积极、活得潇洒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人提高素质、开发潜能、驾驭生活、改善人生的无价之宝!”【李树荫《无价之宝——掌握口才与交际艺术》第1页,知识出版社,1992。】现代人必须勇于和乐于与人交往,敢于和善于恰当地表现自己,宣传自己,这是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的体现。可是,确实有人不能这样做,他们说,我天生内向,见人羞于说话,更怕在大庭广众场合说话;也有人说,我生来语言迟钝,不善言辞,想说也说不好。其实良好的言语能力并非先天造就,自称先天不足的人,本质上是自信心不强,心态不够积极。

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重视言语交际能力,早已蔚然成风,学校正规教育和社会成人教育都重视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里不妨看看美国人重视口才教育的几段文字:

在美国口才是一种文化。上世纪40年代,美国人将“口才、金钱、原子弹”当作生存的三大法宝,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三大法宝变成了“口才、金钱、计算机”。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在美国人心中,口才的作用一直独占鳌头。

美国的教育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让人们“成为受欢迎的人”。因而,在美国,口才教育贯穿了整个学校教育。美国人认为,不管孩子以后从事政治、法律还是商业,可能不需要数学、物理和文学,但一定需要口才。

在美国定居几十年的华人谭先生说:在美国生活久了,最能让我对这个国家产生感触

的,不是“硅谷”的高科技,也不是生活的舒适和纳斯达克市场的股票,而是美国的口才文化。在美国这个最发达的国家,最发达的现象是演讲的口才。在美国,不仅律师、政治家、记者具有雄辩的口才,普通人也都是口才专家。为了开办企业、为了社区工作、为了慈善募捐,天天都有美国人在街头、在校园、在会场发表演讲,他们的事业、生活、理想的实现都在那一张嘴上。【无名氏《美国,立身之本是口才》引自“非常财富网>新教育榜专栏”,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5254780.html,/xjyb。】

与美国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对于言语能力的培养并不怎么重视。言语交际在高校不是必修课,即使是专门培养教育、宣传、文秘、法律和管理人才、政工队伍的专业也没有这门必修课。这是历来重知识、轻能力,重理科、轻文科,在文科中又重写轻说倾向的反映。当然造成这一现象同我国的文化传统也有关系。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老子也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君子”不会重视口才,相反还会抑制口才。再者,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乐于限制人的言论自由。从秦始皇时的“焚书坑儒”到清朝的“文字狱”,残酷的历史教训让人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沉默是金”等等,这些观念通过历史的积淀,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制约了培养言语能力的意识和信心。

二.言语交际的研究

审视语言研究,可以有不同视角: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以第三个视角审视,源远流长的语言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纪元前到十九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语言研究的第一阶段,史称语文学或传统语言学(包括中国的“小学”),未能形成独立的语言学科,是为经学附庸,“致力于古籍与方言的整理和训诂”,【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学》第36页,上海三联书店,2003。】基本上属于应用研究。第二阶段,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是本体研究独霸天下的时期,包括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前者致力于揭示语言的源流及其亲属关系,后者从索绪尔到布龙菲尔德再到乔姆斯基,把语言看作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或天赋能力,致力于描写这个符号系统的组织规则和结构系统,揭示这种能力的生成和运作规律,这个时期的研究特点是排斥意义,脱离应用,追求形式描写的精细化乃至公式化。第三阶段,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部分语言学家不满结构主义排斥意义、脱离应用的做法,关心语言意义,重视应用研究,从多角度多侧面探讨语言同其他现象、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诸多新兴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工程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语用学等等,同时,在这个时期,本体研究仍在进行,还在发展和深化,所以第三阶段是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存并重的阶段。

言语交际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专门地正规地言语交际研究产生于第三阶段。零星地论及言语交际现象,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孔子、老子、邓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苏秦、张仪等诸子都有十分精辟的论断;在西方,古希腊时期以演讲、论辩为研究主旨的修辞学就很发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是其代表人物,他们的研究很多内容涉及言语交际问题。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现代修辞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话语语言学、语言行为学等学科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言语交际的研究。这些学科关注言语交际、涉及言语交际的研究,无论其关注和涉及程度多深,都不是言语交际研究的独立学科。所以有人做出这样判断:

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一样,尽管它对言语交际中的各个要素都有所研究,但它也不是一

门立足于全面揭示现实的言语交际过程的学科。

…………

完全立足于言语交际现象本身,全面揭示言语交际过程及其本质特征的研究,应当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学》第3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3。】

我们同意这样的判断,虽然刘焕辉先生的《言语交际学》(1986年)已经出版20多年了,随后也有不少研究言语交际的著作问世,但是作为一个学科,言语交际学的确不够成熟,处在初始阶段。

言语交际的研究为什么难以成熟?客观上讲,语言应用研究与本体研究相比,涉及面更广,牵涉的问题更多,现象更为复杂、更为“多姿多态”,因此规律的摸索和总结并不那么容易,而研究者的看法又更加难以统一。主观上看,自结构主义诞生以来,语言研究者历来视本体研究为语言研究的正宗和道统,以为那才是科学,而应用研究登不了大雅之堂、象牙之塔,所以不免有些轻视甚至闲话,行动上则有些排斥,结果是研究力量投入和研究成果流布都大受影响,学科发展的缓慢也就难怪其然。

言语交际的科学研究,在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崭露头角,随后而至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很大的发展。学者中,代表人物要算刘焕辉先生,他最早介入或者创建这门学科,他的专著、编著就有:《言语交际学》、《交际语言学导论》、《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言语交际学众书》、《言语交际学教程》、《言语交际与交际语言》等等。其他学者还有姚亚平、赵毅、钱为钢、李元授、李仲师、李树荫等。同时,通俗的普遍的社会关注和研究,势头强劲,经久不衰,这表现在,有关言语技巧、交际艺术、口才诀窍等方面的编著,层出不穷,充斥着畅销书专柜,摆在书摊显眼的位置,大多数文化人(还算不上知识分子)家中都有这类编著。当然这些编著的质量的确良莠不齐,许多只是辗转抄袭的结果。口才、演讲、交际类的杂志也办得很火,广受欢迎,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演讲与口才》(吉林)、《交际与口才》(上海)。互联网普及开来之后,以言语交际为内容的网站、网页也应运而生。另外,美国卡耐基的著作大为畅销、广为流传,也是言语交际普遍受到关注的一个标志。

言语交际研究,有两种思路,两种不同的切入方式,尽管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交际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一种思路,立足于特定语境下的策略和技巧,试图给人以具体指导。例如,怎样学会绕弯子,怎样使用重复和补充,怎样转换语码,怎样转换话题,怎样限制范围,怎样用陈述语气或疑问语气表达祈使语气,怎样同室友说话,怎样同领导说话,怎样同陌生人说话,怎样自我推荐,怎样让听话人信服,怎样取悦他人,怎样破译弦外之音,等等等等,可以提一百个“怎样”,一千个“怎样”!这样的思路,也可以从言语交际功能出发分类讨论,例如,怎样寒暄、问候、说服、劝告、致辞、警告、闲聊、打电话、推销、谈判、询问、咨询、汇报、表扬,甚至检讨等等。

一些普及性杂志上的文章、许多编著性著作,基本上属于这种思路,卡耐基的著作也属于这种思路。

另一种思路,立足于一般性的原则、规律和原理,试图从纷繁复杂的言语交际现象中疏理出言语交际的要素,分析要素间的关系,概括出最一般的方法、原则和规律,以指导言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刘焕辉先生的《言语交际学》、《交际语言学导论》、《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赵毅、钱为钢先生的《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学》,都属于这种思路。这种思路理论性较强,得出的结论不受具体语境的制约。

赵毅、钱为钢在《言语交际》“后记”中说:“本书的立足点是日常言语交际,就是那种最普通、最平常、随处可以遇到的口头或书面交际现象,不强调其特殊的功利目的,但却

是一切言语交际的源头,因而,在举例和论述中,我们又不回避各种具有特殊目的的交际形式。希望这样做能够使本书有更宽泛的适应性,对言语交际的指导面更广。”这种特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另一种思路所具有的特点。

言语交际现象十分复杂,讨论其具体策略、技巧,应该说不完道不尽,说多了,会弄得晕头转向;更重要的是,任何策略和技巧,都不能脱离交际目的、交际语境而发生效用,孤立地谈策略和技巧,可能让人忘记了特定的交际语境,忘记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其结果是技巧不但不能带来理想的效果,还会弄巧成拙。例如,幽默是一种技巧,但是在长辈、上级、陌生人面前,在沉痛、不幸的场合,使用幽默技巧往往弄巧成拙。但是,这种研究因其具体而贴近生活,对于言语交际的指导便捷迅速,初学者易于掌握和效仿,如果目的和语境把握对路,则可收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目的和语境是否对路,事实上交际实践中,两次交际,目的和语境完全对路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因此任何策略和技巧的使用都要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变通。

立足于原则、原理、规则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般性的,人们懂得了言语交际的原理,掌握了一般性的原则、方法和规律,就能以简驭繁,灵活运用语言,在言语交际的具体实践中讲究策略和技巧,实现交际目的。当然,从一般原则、方法和规律到具体目的、语境下的策略和技巧形成,也有个逐渐摸索和总结的过程,因此,提高言语交际的能力,一定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才有可能取得成效。有人看了两本书,就想于旬日之间成为言语交际大师,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本书采取第二种思路,致力于言语交际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原理和规则的探索。

言语交际本是个“表达——理解”的完整过程,但是言语交际的研究立足于“表达”,侧重于“表达”,并成了研究的习惯和传统,这是有其因由和合理性的。大致看来,可作如下解释:

表达是主要矛盾方面。表达是完成交际使命的主要手段,传递情感、发布信息、明确观点、公开思想等都依赖表达;情感、信息、观点和思想一经表达,就具有社会性、公开性,不再是个人的心迹或“隐私”,不能继续酝酿、修饰、打磨、改造,不能否定、不可赖帐,可能做的只能是补充、重申、解释;表达的“行为之力”指向他人和社会,对于他人和社会寄予“言后行为”的欲望,具有冲击力。理解是接收,是自我行为,不具备社会性和公开性;理解是收获,“行为之力”指向自我并使之丰富,对于他人和社会不寄予欲望,不存在冲击力。

理解服务于表达。典型的言语交际形式是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表达、理解交替进行,准确的理解是为了正确的、合理的表达,提高表达的有效性、冲击力甚至控制力。通过理解去进一步认识对方、把握对方,不是对话过程的主要使命;较好地认识和把握对方,目的是追求表达的更加有力有效。

表达优先于理解。这表现在:其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没有表达就不可能有理解,但这话却不能反过来说;其二,表达先行,理解逊后,不可倒置,有时理解不是一般意义的逊后,而是相差很久,例如,遗书总是逊后的,有时某人写就一书,务要身后才公之于世等;其三,表达发生了,特殊情况下理解可能或缺,如某人写就一书,尚未面世,稿件不幸遗失或者损毁。

言语交际研究脱胎于现代修辞学。言语交际学形成之前或者同时,关注并研究言语交际的有现代修辞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话语语言学等。社会语言学关注言语交际类型性的社会变异,即社会方言,话语语言学关注超句体间的相互联系,语用学关注话语的理解,修辞学是关于言语表达的科学,因此,对于言语交际学影响最大最深的是现代修辞学,特别是我国,语用学等其他学科形成较晚,自己都不够成熟,甚至还在模仿阶段,其影响力当然有限。另外,有一种现象或许值得注意并耐人寻味,那就是我国一些言语交际研究专家基本上

同时是修辞学家,而较少是语用学家、话语语言学家或社会语言学家。

言语交际作业

言语交际作业1 一.判断正误 1.所谓言语交际就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互相接触的行为× 2.语言和言语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是同义词× 3.言语交际要求具备组织话语的能力,就是要求说出来的话没有语病× 4.言语交际中的互通式传播,最适宜于座谈会、日常生活中的群体聊天√ 5.言语交际中的核心要素是指交际双方,即说话人和听话人× 6.口头交际肯定就是双向交际,因为一个人不能对着墙壁说话× 7.不同表现形式的交际,对于语言运用要求是一样的√ 8.要满足交际的目的,交际双方传递的言语信息必须明确√ 9.要是交际有效,必须坚持不断创新,这是言语交际的根本原则√ 10.言语交际注重信息传递,也注重言语艺术,注重言语表达的美感× 二.案例分析 1.下面是主人和秘书的一段对话,请你根据言语交际的表现形式,对这段对话进行分类,并交要加以分析说明(10分) 主任:你下班前把这个材料整理出来,我要急用。 秘书:还有两个小时就下班了,来不及。 主任:这我不管,你必须完成。 秘书:这…… 答:言语交际的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认识有: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单项交际与双向交际;正是交际与非正式交际;直接交际与间接交际;同级交际与非同级交际。这段话是主任对秘书下达任务,因此是双向交际和非同级交际 2.分析下面案例中的言语,看看它们符合或不符合言语交际的那一条原则(20分) 1)有一位经理,在大会上给员工们做报告。为了严肃纪律,奖勤罚懒,他坚决地说:“谁说我们杀鸡给猴看?我们还要杀猴给鸡看” 2)有一个男青年给女友发了一条短信:想念是紫色的;爱情是白色的;生活是彩色的;没有你的世界时灰色的。 3)法官:把证人带上来 法警:把犯人的老婆带上来 4)秘书按照主任指示召集各个部门经理开会 经理:这么忙,还开会,有什么事吗 秘书:不知道,这事儿别问我,是主人安排的。 答:(1)满足交际的目的;(2)适应言语环境;(3)坚持不断创新;(4)注意语言规范。 1)个案例:经理在会上给员工做报告,是一种较正式的场合,所以他的话不符合适应言语环境的原则。 2)个案例:符合坚持不断创新原则,这样更能感动人,有浪漫色彩和情调。 3)个案例:不符合适应言语环境原则。开庭审判时属于正式场合,不能说“犯人的老婆”这样的话。 4)个案例:不符合满足交际目的的原则。 3.看看下面的对话,小李对小王的话语评价是不是正确 小王: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实在太好看了,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需要____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___社会关系____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_______。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3.___社会关系____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____语言_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4.“镜中自我”是( B )提出来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第一章 社交礼仪概述.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 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 一、礼仪概念: ——礼: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敬的感情,具体表现为礼貌和礼节。 礼貌: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礼貌侧重表现人的品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动。 礼节:是指人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礼貌与礼节是相辅相成,礼是礼貌和礼节的统一体。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随着具体的礼节行为。 ——仪: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具体表现为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等。同时,它也指一件事情的分寸、度量,具体表现为仪式。 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礼俗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之中并根植于人们心理之中,在一定的环境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礼仪: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或者说用以美化自身、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程序。它是文明道德修养程度如何的标志。其表现形式为谦虚而恭敬的态度,优雅而得体的举止,文明而礼貌的语言,大方而高雅的装束等。 二、现代礼仪分类 现代礼仪可分成以下五块: 1)政务礼仪:它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时所讲究的礼仪。 2)商务礼仪:是公司企业从业人员在商务交往中所讲究的礼仪。 3)服务礼仪: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如酒店餐厅、旅行社、银行、保险公司、医院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工作中所讲的礼仪。 4)社交礼仪:就是人们在泛交际,工作之余的公众场合,迎来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讲的礼仪。 5)国际礼仪:是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所讲的礼仪。 在上述的分支礼仪中,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主要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并且是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应遵守的,故可称为行业礼仪或职业礼仪。而社交、国际礼仪的划分, 则主要以交往范围为依据,所以二者均可以以交往礼仪相称。 三、礼仪的作用、功能

言语交际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

言语交际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 中央电大胡吉成 一、言语交际的基本要素 言语交际包括四大要素:主体要素、主观要素、核心要素、客观要素。 主体要素是指言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也即人,也包括单位和组织机构,但说到底还是人,因为后者也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完成交际过程的。主观要素是指交际者的交际动机,每个人说话都具有主观意图,或者陈述,或者询问,或者感叹,或者命令,绝对不会无缘无故说出话来,例如“李秘书你把这个讲话稿尽快整理好交给我”就是命令。核心要素是交际过程中使用的手段——语言或者辅助手段,发话人要根据交际动机恰当组织话语,把自己的意图传递出来,让对方正确理解,所以使用言语,要注意避免歧义,采用正确的语气方式。客观要素是指交际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包括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这对于言语交际也具有很强制约作用的因素,同样的词语、句子,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该对谁说,该怎样说,都密切联系环境,把握环境影响,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每一次交际行为的发生都与一定的生活场景密切相关,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因而客观要素对于言语交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言语交际中的这四大要素,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都要完整地呈现出来,缺一不可,要完成交际任务,实现交际意图,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掌控都非常重要。例如主观要素,直接牵涉到语句的使用,本来该用祈使句,结果使用了陈述句,别人不一定领会你的意图。例如打算向同事借一支笔,一般会说“借我一支笔用一下吧”,但是也会说成“你有笔吗”也即用疑问句表达祈使句的意思,但是后一句就容易让人误会为一般的询问,对方不一定采取行动,而使用祈使句,言语动机就非常明确了。每一个要素,又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比如主观要素就涉及到言语手段的选择问题,言语手段的选择又要注意到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 交际要素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主体要素,因为人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动机的形成、言语的组织、环境的把握,都要靠主体要素来灵活掌控。主体要素是指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也即发话人和听话人。要使言语交际有效,达到目标,主体要素的品德修养、言语水平、交际技巧、洞察判断、综合分析能力都非常重要,前面谈到对言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其实就是对言语交际主体要素的要求。这里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发话人而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你说话是发话人,对方是听话人,对方说话是发话人,你就成为听话人。因此,要提高言语交际水平,作为主体要素的人,必须加强修养、积累知识、提高素养,因为语言水平不只是简单掌握语言技巧可以提高的,而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主体要素包括发话人和听话人两个方面,要认识他们对于使用语言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认识主体要素的不同分类,这样对于主体要素对言语的把握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主体要素的分类:从人的自然属性即性别看,可分男性和女性;从年龄看可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还可以分出幼年,也有人按照年龄分为学前期、学生期、职业期、养老期等;从身份看可分本族人和外族人、中国人和外国人等;从相互之间的关系看可分家人和亲戚、朋友和一般人、熟悉的人和陌生人、上级和下级和同级、长辈晚辈和平辈;从彼此关系的亲疏看,可分关系亲密、关系普通、关系疏远、关系抵触、关系敌对等等。这种分类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研究,而对于指导言语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发表言论,对于言语核心要素的运用是有差别的,而听话人对于言语信息的反应也是有差别的,同样一句话,一般人说和

最新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语言学概论(二)

语言学概论(二)

第二章、语音和音系 第一节语音与语音学和音系与音系学 一、语音和语音学: (一)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声音。具备两个特点: 第一、语音是从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是人的发音器官运动的结果; 第二、语音负载一定的意义,它是一定的信息符号的载体。 上下课铃声咳嗽声打呼噜声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二)语音学: 语音学是从自然属性出发以人类语言的声音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 语音研究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 语音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分科。 研究方法:传统语音学、现代语音学 传统语音学分析语音时主要靠发音器官的模仿,靠耳朵听音分辨,一向被称为“口耳之学”。

如:我国早在先秦诸子书中就有“开口”“阖口”“徐呼”“疾呼”“舌头”“舌腹”等说法。 现代语音学在传统语音学基础上建立,由耳听目视转为用新式的仪器进行实验,于是建立起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验语音学。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实验语音学、应用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言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和相互之间发生的变化,以及声调、语调、轻重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的现象。 实验语音学:利用实验仪器分析研究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辨析发音上的细微差别等。 应用语音学:侧重研究与科学技术有关的语音问题。如:机器翻译过程中的语音问题。 如果从言语交际的全过程即发音——传递——感知三个阶段给语音学分类,可分为生理语音学(发音语音学)、物理语音学(声学语音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英语语言学概论大纲(DOC)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语言系统内部语言学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和各分支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语言学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应用,熟悉现代语言学重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语言(的性质),了解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为日后进一步学习语言学、从事语言教学实践和语言学研究打下扎实基础。本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术语多,概念多,内容抽象,所以,考生最好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先学习提高语言读写能力的课程,如高级英语、泛读(三)、写作等,这样可以减少语言障碍,有利于学好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本书共分四编,计十三章。第一编(一至二章)介绍了语言和语言学;第二编(三至八章)介绍了语言学的主要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第三编(九至十二章)为跨学科领域与应用—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第四编(十三章)介绍了现代语言学流派。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英语语言学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语言的性质、功能,以及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语言学的分支和重要的语言学概念; 2、掌握语言系统内部语言学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和各分支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 3、了解语言学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应用; 4、熟悉现代语言学重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英语语言学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含盖范围很广,既涉及语言系统内部的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又涉及许多交叉学科,如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用学(包括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以及本教程未涉及的神经认知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等。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甚至会涉及到哲学、逻辑学等领域。 在自考课程中,词汇学与语言学关系最为密切,词汇学的许多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都来源于语言学。高级英语、泛读(三)、写作、翻译等课程则是学好语言学的基础。文学与语言学并非对立的关系,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日后无论从事语言学还是文学研究,这两个领域都必须同时涉猎。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社交礼仪教案

社交礼仪教案 2014年

襄樊护校教案班级:第1次课学时2节课型理论时间 教学课题:社交礼仪的概述 教学重,难点:社交礼仪的起源、发展 教学媒体: 教材、资料 教学过程[含教法、学法]见续页 检测题及作业: 社交礼仪的起源 课后评价: 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传统源远流长,其产生 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礼”字构成的奥妙 “礼”的繁体写作“禮”,左边的“示”指神灵,右边的“豐” 是一种专门用开祭祀活动的盛美满食的器皿,所以,“礼”的意思就是端着供品向神灵表示敬意。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写道: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也就是说,“礼”是一种敬神祈福的仪式,它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2. 人类不仅敬畏力量强大的自然诸神,而且崇拜对人类发展做 出重要贡献的前辈英雄。 例如:传说中的造人补天氏女祸。 教人农桑的伏羲氏。 他们由人升格为神,受到后世的祭奠,进而,人们觉得死去的祖先也须享受祭祀,活着的长辈更亦应该受到尊敬。因此,礼仪不仅是人神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是人与人文间的交流方式。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开始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形成一种天然的人伦关系。并随着历 史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但这种关系还需 要以一些特定的人际交往方式加以确认,于是礼仪便形成了。二.中国传统礼仪的发展

1 .传统礼仪的滥觞期在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已形成了一套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包括敬神礼仪,政治礼仪,婚嫁礼仪、丧葬礼仪等。 距今几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 尚无灵魂观念 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已产生灵魂不死,丧葬 礼仪的萌芽期 距今六七千年前陕西半坡人 ----- 丧葬礼仪的进步期 炎黄时代,我国的原始社会慢慢的解体,礼仪最初是一种氏族社会的习惯,用以体现男女长幼等方面的差别。发展到炎黄时代,则逐渐转变成一种阶级社会里分辨上下尊卑的制度。 尧舜时代,各种礼仪的发展更加系统。 “五典”即五种人伦道德------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即:人与人之间一切交往的道德规范,而这些道德规范需要一定的举止行为加以强化,于是跪拜,作揖,拱手等礼节更广泛地应用到交往中了。案例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崇尚圣贤的典范作用,礼仪道德的制定和倡导者应该成为遵行礼仪的模范,舜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含义:礼仪作为外部的行为规范,应该以内心的仁德为支撑。一方面端 正内心,提高思想境界,另一方面修正行为,培养良好的修养。 只有自己身心俱正,才会具有巨大的道德高召力

浅议言语交际的原则和技巧

浅议言语交际的原则和技巧 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言语交际的运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大多数交际几乎都是在言语交际的基础上完成,为了使双方能够顺利、友好合作,避免在交际中出现尴尬、误会,理解言语交际的原则并能够熟练运用言语交际的技巧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言语交际;原则;技巧 言语交际在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交际双方能够正确的遵守言语交际的原则并且可以灵活能运用言语交际的技巧,将对双方的合作顺利开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言语交际基本原则 明确交际目的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修辞学发凡》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说,语言说我们用来进行宣泄的工具,或武器。我们倘若用武器来作譬喻,便也可说修辞是放射力、爆炸力的制造,即普通所谓有力性动人性的调查,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同立言的意旨无关的。”[[1]]陈望道说的这段话就表明了他的观点,也就是言语交际是有目的的,而且都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所以,明确交际目的在言语交际中有着很突出的作用。 刘焕辉在《言语交际学》中说道:“言语表达的目的性,是说、写者依据自我因素来进行话语组织时首要解决的问题,不难设想,想表达的目的都我违背了,还谈什么交际结果呢!”[[2]]因此可以看出,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明确交际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言语交际都是伴随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所产生和发展的,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坚持并遵守言随旨潜的原则,明确交际目的,是言语交际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只要目的明确了,那么交际双方之间的谈话就能够顺利、畅快的进行。 一位公司的新领导决定去和这个公司的一位老领导请教一些问题,由于初次见面有些紧张。为了缓和气氛,就主动问老领导:“领导啊,您今年有80吗?”领导笑了笑回答说:“我都九十三了。”于是这位局长就认为这位元老是单位最老的了。老人说不是,还有一位92岁的。局长又问:“那他现在在哪呢?”老人说他已经去世了。这时候局长自然地说:“那下一个就是你了。”老人勃然大怒说:“你给我滚出去!”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

一、语用概述 一、语用与语用分析的意义 1.语用:是指人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 2.语用学: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 3.语用分析的意义: 能进一步了解用现代汉语交流信息的一般规律,能深刻理解在有特定内容和特定语境的前提下,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使说话者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受话者能获取话语原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语用分析的相关要素 (一)发话者:语言信息的发出者。 1.重点分析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在一般情况下,发话者(包括说者和作者)都是要通过说出某些话以实现一定的语言外的目的,即语用意图。 例如:想让别人关上门(语用意图) a.请你关上门。(请求) b.我命令你关上门!(命令) c.你若不关门我就不走了!(威胁) 2.分析发话者实现意图的语用策略 语用策略:是发话者用什么方式组织话语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使受话者理解其语用意图并在受话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1)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策略 (2)语境信息优于话语信息的策略 例如:一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到澳门狂赌,输得一干二净。有人不知情,想请他赞助慈善事业,知情者便说: 他刚从澳门回来,没钱了! (3)语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表达选择策略 (二)受话者: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对于受话者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推求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例如: A:面条里要放辣油吗?B:我是地道的四川人。 (三)话语内容:发话者用语言符号表达的具体内容。 例如:1.这种药对高血压有好处。2.你好! (问候语) (四)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也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 语境由以下两方面构成: 1.言内语境:即上下文语境 2.言外语境:即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时代、社会、民族、交际个体等因素。 这两大语境,实际上只是一个潜在的语境。当我们理解某一话语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语境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言语交际中的表达和理解得以完成,除了语言符号链条起中心作用之外,语境中的非语言的因素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语境与发话者、受话人的关系 (一)语境是交际各方共享的 (二)语境是参与言语行为的重要因素 当分析某段话语的理解涉及哪些语境因素时,只要列出相关的语义命题就能清晰地把它们显示出来。

第六章交际礼仪

第六章交际礼仪 第一节一般社交礼仪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首先介绍礼仪的概述,以及礼仪与公共关系之间的联系和一些常用的社交礼仪,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基本的礼仪常识,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提升自身的礼仪修养。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在不同场合下的一些交际礼仪。 情感目标:通过对一些礼节习惯以及异域习俗的了解,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礼仪以及礼仪与公关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交礼仪的规范和要求。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澄清礼貌、礼节、仪式等几个概念,从而加深对礼仪的认识和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 第一课时

一、礼仪概述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表示敬意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式等。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了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一个国家、民族道德风貌和社会进步的反映。 1.礼仪与传统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礼”的教育。 孔子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强调了礼节仪式与情感思 想要配合恰当。 孟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主张交往中的 双方要相互敬重。 荀子指出:“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认为礼仪对事业成功、社会稳定 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近代和现代历史上,也有许多伟大人物,他们不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创立

了丰功伟绩,而且在继承发扬我国的优良礼仪传统方面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传统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更是一种责任。不管我们学习什么专业,准备从事哪一个岗位的工作,在生活中都应当表现出良好的礼仪规范。 2.礼仪与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的职能之一是塑造 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人员常常要 代表组织参加社会交际活动。因 此,公共关系人员应当成为礼仪 教育的使者和礼仪规范的楷模。 再进一步看,公共关系是一种信息传递活动,人们通过礼仪、礼节的形式和礼貌的语言,将信息传达给对方,只有形式和内容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发出者的信息构成一个良好的、完整统一的形象。 二、介绍与握手 1.介绍 介绍的礼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如表6-1所示。 三个方面解释基本顺序 自我介绍在许多人交谈或聚会的场合, 如果你要和一个不相识的人 谈话,首先要作自我介绍 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 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 身份和单位等,同时递上事先 准备好的名片 为他人作介绍为他人作介绍时,介绍者处于 当事人之外,介绍之前要了解 被介绍双方各自的身份、地位 等 先向身份高者介绍身份低者, 先向年长者介绍年轻者,先向 主人介绍来宾,先向女士介绍 男士,先向在场者介绍后到者 集体介绍集体介绍一般可采取的方法 有两种:一种是将一人介绍给 大家;另一种是将大家介绍给 一人 一种是按照座次或队列顺序 介绍,再一种是以身份的高低 顺序进行

言语交际学作业参考答案

《言语交际学》作业1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二章教学内容 一、概念题: 语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是人类文化信息传承工具。 言语: 言语是语言工具在交际环境中的具体应用, 是运用语言表示的话语。言语交际: 是人们彼此建立联系的最主要行为方式, 是为满足人类社会赖以形成并维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本能行为。 语言能力: 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所具有的关于她的语言的知识。 交际能力: 是一个人得体地运用语言, 以个行为语言恰当地与人交往的能力。 交际角色: 是指交际者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 与交际对象相对相比从而显示出来的一种临时的身份特征。 二、填空题: 1、说话跟语言不完全是一回事, ( 说话) 是一个人对语言的运用, 语言则是( 说话) 所运用的工具。 2、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 符号系统) 。 3、语言存在于( 言语) , 产生于( 言语) ; 语言又是对( 言语) 的抽象。 4、区分语言与言语的目的是为了纯洁抽象( 语言的结构体系) 。 5、( 言语交际) 是人们彼此之间需求而产生的, 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形成并维系存在和发展的需求。 6、当人们每说一句话的时候, 有三种不同的行为: ( 言内行为、言外行

为、言后行为) 。 7、言语交际是一个行为, 是由( 编码、译码) 过程中完成。 8、表示是由( 意图+话语) 两个环节构成, 理解是( 话语+语效) 两个环节构成。 9、一个成功的交际者应当掌握的语言能力, 也就是她( ”所具有的关于她的语言的知识”) , 不应当只限于语法知识, 还应该包含语音和语义方面的知识。 10、能否根据交际情境和交际对象适时调整交际角色、改变交际方式往往会影响到( 交际效果) 。 三、简答题: 1、简述交际环境中的亲疏关系。 亲疏关系是指感情上的亲近或疏远。能够表现为多种类型: 从亲近的方面来说, 能够是亲情、爱情或友情; 从疏远的方面来说能够表现为陌生、厌恶或敌视。亲疏关系对交际对交际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口气上来说, 双方关系越亲密, 语气越亲切、和谐; 关系越疏远, 语气越正规、客气。2、简要说明交际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区别。 交际者的社会角色和交际角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社会角色是相正确稳定的, 交际角色是随机应变的; 社会角色是一个人所固有的, 交际角色则是随交际情境而定的。如作为一个人她的社会角色一个位公务员, 可是她可能是一个母亲、教师、顾客等。( 学生根据自己举例说明) 3、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交际能力是建立关语言能力基础上的, 一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必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期终考试试卷 一、填空(20分) 1、语言中最小的符号是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语素。 2、对立和互补是语言里音与音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是我们考察一个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的根据。 3、根据词的结构,一般把语言分为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和复综语。 4、语言的融合一般分为语言同化和语言混合两种。 5、语言符号的重要特征是指任意性和线条性。 6、语言演变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社会间的相互接触。 7、语言演变的两个普遍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二、名词解释(20分) 1、组合关系:语言系统中的符号和符号之间,若干较小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也就是结构关系。 2、共时语言学:指的是截取语言的某一时代的横断面,加以描写和研究,它主要研究语言的结构系统,是对语言的横向研究。又叫描写语言学,静态语言学。如古代汉语。 3、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就是对具有相同特点的语法形式的概括或归纳。简单地说,语法手段就是对语法形式的归类。常见的语法手段包括:词序、副助词、重音、声调等等。 4、音位的区别特征:某种语言或方言系统中,能够区别不同音位的发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简称语音特征)。 5、合作原则:言语交际的规则之一。言语交际的基本形式是会话,会话需要听说双方的合作,交际双方在合作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交际。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指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语能够互相理解,彼此总是需要互相合作的。后来人们把这种交际原则叫“合作原则”。 6、构形语素:语素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构词。构形语素不能构词,只能构成词语的形态变化,如英语的复数后缀-s,分词后缀-ing,-ed等。是按语素的功能分类中的一种。 8、词尾:位于词根语素之后的只包含语法意义的附加语素。如:books 9、形态: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的变化,又叫形态。 10、aspect :表示与时间概念有关系的动作的状态,也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阶段和状态,常见的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此外,还有起始体、继续体、中断体、反复体、短时体等等。时和体的关系非常密切,往往互相配合,甚至融为一体。 三、简答(30分) 1、简述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根据语言单位性质的不同,语言系统首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层次——下层和上层。语言的下层是语音层。属于下层的语言单位只涉及语音形式,不涉及语义内容。语音层包括音位和音节两级。语言的上层是符号层。属于上层的语言单位既有语音形式,又有语义容。符号层包括三级基本的语言单位:语素、词和句子。 2、简述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按照常人的理解,语言就是说话。但是语言学的定义比较窄:语言不等于说话,只是说话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言语交际原则

言语交际原则 (一)合作原则 言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言语行为,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应用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这就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于1967年提出的“合作原则”以及利奇(G. N. Leech)等人提出的“礼貌原则”。 格赖斯(H.P.Grice)认为,言语交际总是要相互合作的,通过合作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合作原则内部有四条准则,即 适量准则 质量准则 关联准则 方式准则 1、适量准则 适量准则指信息量要适度,以实际需要为标准: ⑴言语交际时说出的话应当包含交际所需要的必要信息。 ⑵话语信息量不超过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量少于交际目的所需要的数量,会造成话语的含糊、晦涩,形成理解困难。例如下面的例子里回答者就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 例1 问:昨天一天你去哪儿了? 答:上午去学校上课。 只回答了“上午”做什么了,没有回答其他时间都做什么了。所以,信息不完全。 例2 信息量超出交际目的需要的数量,会造成话语的重复、罗嗦,使人厌烦。 例如马季的相声《打电话》中的“罗嗦”先生。 例3: (假如你最近遇到了一件烦恼事儿,正巧在路上碰到一位朋友,他正有急事出去。)他跟你打招呼: ——“很久没见面了,你好吧!” 如果回答: ——“还好。” 这样模糊地回答,符合当时情境下对方的话语意图,属于正常的交际行为; 如果回答: ——“好什么呀,最近倒霉透了。” 这种情况下,他就要停下来表示关心地询问你。 这实际上违背了对方“打招呼”的交际目的。 因此,信息量的适量与否,要根据语言应用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这不仅取决于发话人提供的信息,而且也取决于受话人的信息期待和需要。 另外,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可能有意识地增加多余信息。例如: 火车上乘务员反复报站名,就是为了给乘客提供需要的主要信息。 2、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指发话人保证发出信息的真实性: ⑴发出的信息不虚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