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题目录

0.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

发展。

0.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

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0.3.试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

1.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

实意义。

1.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

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

其现实意义。

1.4.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

实意义。

1.5.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

实意义。-

1.6.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

观的意义。

1.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8.试述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9.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

义。

1.10.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

意义。

1.11.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12.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13.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

论意义。

2.2.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

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2.4.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2.5.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

的原理的理论意义。

2.6.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的意义。

2.7.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

线的理论基础。

3.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2.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

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3.3.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

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3.4.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

程。

3.5.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

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6.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

含义及表现。

3.7.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8.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

史上的作用。

4.1.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

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2.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职

能?

4.3.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

用。

4.4.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4.5.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它与相对剩余价

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4.6.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4.7.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

性和阶级局限性?

5.1.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

响。

5.2.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5.3.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如何起作用?

超额利润还会存在吗?

5.4.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5.5.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5.6.股份公司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5.7.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5.8.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6.1.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

与调控。

6.2.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

展。

6.3.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

6.4.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及实

质。

6.5.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

然性和长期性。

7.1.试述社会主义从一困到多国发展的历史

贡献与经验教训。

7.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

类型的民主?

7.3.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7.4.试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的艰巨性和长期性。7.5.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

的地位和作用。

7.6.如何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

导?

8.1.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

会的展望。

8.2.试述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

同点与差别。

8.3.试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

期过程。

8.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

由之路?

8.5.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论述题答案

0.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

发展。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

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

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在

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

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

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

克思主义发展史。(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

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

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他

们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

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

论推向前进。(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

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

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

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

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

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

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

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

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0.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

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答:(1)马克

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

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

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

和必要基础。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

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

没有各个阶段上特定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完

成,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只能是句空

话。因此,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

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3)实现共同

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

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共产主义的

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

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

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岐途。

0.3.试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

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

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重大

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向马克

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

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

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

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

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

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

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

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

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

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

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

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

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

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

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

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

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

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作出理

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

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

化。

1.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

实意义。答:(1)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是: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

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

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

发展变化;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

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

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内因和

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

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

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

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时

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

实现现代化。(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

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

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

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步伐。

1.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

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

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

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

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

结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是互相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

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共性只是包含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

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

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

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

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

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

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2)矛

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

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

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

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

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

1.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

其现实意义。答:(1)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

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

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

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

要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

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

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解决得如

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

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

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

并且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

工作重点。(3)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

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其他各种矛

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

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其

他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4.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

实意义。答:(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

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

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的统一。(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

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

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

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

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3)坚

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

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

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

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

就会导致“均衡论”。(4)两点论和重点论

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

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

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

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

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

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

表现。

1.5.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

实意义。答:(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

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

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

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

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

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

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

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

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

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燥冒进.急

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

又快的发展。

1.6.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

观的意义。答:(1)辨证否定观的内容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

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

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

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

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

事物中的积极成果。(2)坚持辩证的否定

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

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

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剔除其

糟粕,吸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

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

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

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

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1.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否定之否定

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

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

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

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

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

路是曲折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

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

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还

可能有暂时的倒退。(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

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

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4)坚持事物的发

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

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

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

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

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

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

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

开辟前进的道路。

1.8.试述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第一,原因

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之所以成其为原因,

是相对于它引起的结果而言的,同样,结

果只有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才是结

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

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

永恒发展中,二者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

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

关系中则是原因,反过来也是一样。第三,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结

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

的变化。(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

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

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

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

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1.9.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

义。答:(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

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

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

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

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

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

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

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必然性和偶

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

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

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

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

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

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化。(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

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

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

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

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

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

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

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

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

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

于不败之地。lO.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

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可能性和现实

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尚

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

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不要把二

者相等同。(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

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性,它是由可能性转

化而来的;可能性也不能离开现实性,它

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

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3)掌握可能性

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

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

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

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

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

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

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1.11.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

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

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

与形式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

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

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

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

是一样。(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

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

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

应的变化。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

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

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

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

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

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

(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

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

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

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

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其

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

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

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

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

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

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

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

作用,要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1.12.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首先,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

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只有

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

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

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

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

相对平静的。(2)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

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

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

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

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

歪曲地表现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

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

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

本质的。(3)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

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本质和现象

是有区别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

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

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

象的认识上。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

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

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

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

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1.13.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如果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揭示出来。利用客观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

论意义。答:(1)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后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3)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4)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2.2。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

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2.4.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答:(1)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

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

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

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

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

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

得到检验。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

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

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

否正确。一般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

失败了就是错误的。(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

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

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

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

取得胜利。如果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固守过去的一切,就会落在时

代后面。正是因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5.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

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答:(1)实践标准既

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

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

性的统一。(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

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

法。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

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

识做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

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

倒。(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

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

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

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实

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许多认识的

真理性往往不是经过实践的一次检验就能

被证实或驳倒,而是经过多次反复检验,

才能被证实或驳倒。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

一个过程,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化,对认

识的检验也不断地深化。(4)实践标准的确

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

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

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

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

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2.6.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的意义。答:(1)真理的价值具体

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导

实践的功能。一方面,由于真理是一种正

确的认识,在实践之前,人们根据真理制

定出正确的计划、方案,甚至制成实践模

型,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以保证实践活

动的成功。另一方面,真理渗透于实践活

动的全过程,能随时校正实践活动中出现

的偏差。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为以后的认识提供

了思想资料和理论的指导,为认识的发展

和达到新的真理开辟了道路。所以,追求

和把握真理是推动认识发展不可缺少的条

件。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任何人都必须服从真理,真理的力量是不

可抗拒的,它对人们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

作用。真理的激励功能表现为它能提高人

的精神境界,给人以力量和鼓舞,使人们

把追求真理看作是伟大和崇高的事业。(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中,货币

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是交换的主要手段,

只要有货币就能获得所需要的一切。极容

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

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防止和抵制

这些腐朽的东西对自己的侵蚀和毒害。

2.7.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

线的理论基础。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

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

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

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

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

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第二,党的思想

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

主义。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

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

的精髓。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

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

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

科学性。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

真理。

3.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

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

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

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

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

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

现实的生产力。(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

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

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

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再作为生产和技术

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

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

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

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

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3)科学技术成为

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

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

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

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

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

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3.2.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

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答:(1)生产关系

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

容。(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

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

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

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

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

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

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

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

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

3.3.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

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答:(1)上层建筑

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

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

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

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

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

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

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

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

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

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

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

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

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

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

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

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

义政治体制。

3.4.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

程。答:(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

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

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

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性。(2)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为什么人

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规律性:第一,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

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

移的。而且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还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

方式。第二,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

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但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

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

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第三,把社会关

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

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

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3.5.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

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社会历

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

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

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

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揭示,正是为探寻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

的天地,使人们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

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2)下面

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

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第一,在

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

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

而存在。例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是说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

价格近似地符合价值,这就为人们制定价

格政策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可能。第二,

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

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

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

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

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第三,每一种

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

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

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例如,

我国在建国初期,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后来由于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

暴露,我们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3.6.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

含义及表现。答:(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

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

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横向和纵

向两个方面。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为例,

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

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

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

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

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

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

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

相同的上层建筑。(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

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

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

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

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于同一

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

自的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

形态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人类

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

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

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

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

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

态。

3.7.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1)我国的

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

是说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

质,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

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使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

骤地进行的。(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

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只能有秩序地

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必须

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保持安定

团结的政治局面,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4)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

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

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8.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

史上的作用。答:(1)杰出人物是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产生的,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

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

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

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他们的作

用必然受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制约。(2)

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

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

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

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

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

他们作阶级分析。(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

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

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辩证统一的

观点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4)任何

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

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对他们

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

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4.1.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

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答:(1)商品的价值

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

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

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

需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

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

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

定,也就是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

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以

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所决定。第二,

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

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劳动熟练程度是指人们的劳动经验和技术

精湛的程度,劳动强度是指人们在单位劳

动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3)简单劳动是

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

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

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

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

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

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

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复

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

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4)单位商品的价值

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

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

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

基本关系。如果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不

变,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

则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

发生变化,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

因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

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4.2.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职

能?答:(1)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

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货币产生的过程揭

示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

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的本质

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

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

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

职能。①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

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商

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②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

介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

是商品流通。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不断运

动,称为货币流通。③贮藏手段职能,是

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

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④支付手段职能,

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

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

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

行的职能。⑤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

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

价物的作用。

4.3.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

用。答:(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

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

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

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

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

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2)价值规律对社会

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①价值规

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

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

源的配置。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合

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

规律的作用而得到实现的。②价值规律自

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

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商品生产

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

价值,他即使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

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售,也能获得正

常收益,因而他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有利

地位。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

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

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

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

化。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客观条件和主

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生产条件好的商品

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

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

位,因而有可能发财致富。而那些生产条

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在竞争

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亏本,甚

至破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

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

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私有制的

商品经济中,是经常发生,屡见不鲜的。

4.4.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答:

(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

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

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在

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

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例如,一个工作

日为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

劳动时间4小时,则m'=4/4=100%。如果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

则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m'=6/

4=150%。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

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

人的剥削。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3)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例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m'=4/4=100%。如果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至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到6小时,则m'=6/2=300%,剥削程度提高了两倍。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的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4.5.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它与相对剩余价

值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个企业的资本家就会由于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能够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2)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从而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便会消失,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

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使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从而劳动力价值也相应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因此,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由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4.6.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答: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

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4.7.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

性和阶级局限性?答:(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

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

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

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

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

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

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

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

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

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

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

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

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5.1.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

响。答:(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

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

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

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

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

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

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

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如以M

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

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

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M=m'·v·n。(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

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

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

高低。年剩余价值率(以M'表示)是一年内

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

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

一年中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年剩

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

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即M'=(m'·v·n)

/v=m'·n。(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

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

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

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

率就越低。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

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

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

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

的周转速度。

5.2.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答:(1)资本主

义社会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

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因而在不同的生产

部门中,利润率就会有差别。在资本主义

发展的初期,曾经存在过等量资本获得不

等量利润的情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

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量资本的投入,

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

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

平均利润。(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

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

形成。这是因为,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

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

部门利润率的变化。当不同生产部门的利

润率发生了因资本转移而形成的由低到高

和由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

逐较高利润率,其资本又会向新的更有利

可图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

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

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

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

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

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_『]

之间竞争的结果。(3)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

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

率,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社会的

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

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

获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一

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不是

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平

均利润率形成后,并非各个生产部门的利

润率毫无差别。利润率平均化是在部门之

间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总的发展趋

势,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平均利润率

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5.3.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如何起作用?

超额利润还会存在吗?答:(1)平均利润形

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

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

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

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

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

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一生产成本+平均

利润。(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

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

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

形成与变化都是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

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

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

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3)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

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

因为,平垮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

争的结果。而从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

来看,它们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不同。

导致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

个企业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相同,而商品

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

产价格销售的。因而,个别企业的生产条

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

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

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

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

价值的转化形式。

5.4.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答:(1)

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

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

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

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

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

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

和剩余价值。(2)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

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

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

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

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任。

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

自己独立的投资。(3)商品资本对于产业资

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

用。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

提高经济效益。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

节省流通资本。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

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④商业资本的活动

可以缩短流通时间。(4)商业资本的存在,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

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

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

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

5.5.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答:(1)借

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

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

收取利息。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

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即:利息率=一

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的

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

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

息率。(2)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

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利息率的最高

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更不能高于平

均利润率,否则,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

经营的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

去借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

否则借贷资本家会无利可得,从而否定了

借贷资本家对其资本的所有权,他就不会

贷款给职能资本家。所以,利息率变动的

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

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息率的

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

率本身的高低,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

部分,所以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

平均利润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

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

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

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

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

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3)在一定

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

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

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此外,利

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

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

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

5.6.股份公司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答:

(1)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

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

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股份

公司有多种形式,其典型和一般的形式是

股份有限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

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

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

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2)随着资本

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

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而生。首先,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

额资本,仅仅依靠单个资本自身的资本积

累是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发行股票

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的闲散

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从而在短期

内集中大量资本,建立起大型企业。其次,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

司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在股份公司中,

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拥有资本的所有权,可

以凭借股票参与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但

向公司的投资是由股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

加以使用的。所以,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

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因而是

信用这种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另

一方面,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一般是通过作

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来进行的,而且有

时银行也成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因而,

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信

用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5.7.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答:(1)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

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

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

收入便不相同。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

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

别。(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

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

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

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

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

断。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

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

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因为优等地

中等地的范围不可能随意扩大,已经耕种

了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形成了

对优等地和中等地的经营垄断,其他农业

资本家不可能再自由投入经营优等地和中

等地。但是,当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所

获得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劣等

地也需投入生产。而耕种劣等地也要能得

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才会去经营劣等

地。所以,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

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然要由劣等地

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这样,由于优等

地和中等地的产量较高,其农产品的个别

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

和中等地获得的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

租。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

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

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有限的优等地和中

等地被某些农业资本家耕种后,形成了对

这些有限土地的经营垄断,其他资本家无

法再制造出优等地和中等地去经营。所以,

经营优等和中等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可

以长期地和稳定地存在,成为一种固定的

收入,因而这个超额利润便能稳定地形成

级差地租。(3)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

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级差地

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级差地租的

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

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些农业

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劳动生产

率的劳动,它是作为加强的劳动起作用的,

能够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

值,从而可以创造出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

利润。

5.8.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答:(1)在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较早时期,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

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

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

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

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

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

地租。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

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

均资本有机构成。(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

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

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

农业中的有限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

后,别人无法再去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

料的私有权,从而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权

垄断。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

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

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

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

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

形成绝对地租。(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

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

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6.1.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

与调控。答:(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

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问题,归根

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

求,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

承担起管理与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任务。

同时,从市场经济运行条件的角度来看,

一些私有制市场经济主体所不愿或不能承

担的社会经济任务,也必须由国家来完成。

(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

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

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

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

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

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

等。(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

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

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

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

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

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

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

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

行调控的主要方式。(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

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

段,在个另4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

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

干预。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节

和控制的对象,既包括各个微观经济主体,

也包括作为整体的国民经济宏观全局。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

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

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

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

为主的具体体现。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

节的主要是四大市场,即商品市场、资本

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国家主要

通过调控这四大市场的总供求和相关的经

济指标,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

济政策手段进行干预,以求实现总供给和

总需求的平衡,经济的稳定和适度增长。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

要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在一定

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

6.2.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

展。答:(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

资本的统治在其国内不断发展,并积极向

外扩张势力,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经

济乃至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侵略和扩张,

剥削、奴役和掠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以实现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

展规模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建立起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

(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手是

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

量资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

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

这些的国家劳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

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

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服务。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在各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了起来,

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关

系、特别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

征。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有必要性

也有可能性。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

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

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垄断资本

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

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资本输出成

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

和特征,对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乃至整个

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

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资本流向的

变化,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

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

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

加。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

本的输出也在增长,并日益成为占重要地

位的资本输出形式。与过去时代不同,发

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

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3)当资本主义

的发展越出国界,在世界上扩展其势力范

围时,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垄断组织,

来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旱期的国

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

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国际垄

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也即各垄断资

本主义国家和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

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国际垄

断局面。(4)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

统治,获取高额海外利益,除了在经济领

域瓜分势力范围之外,帝国主义国家还采

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把

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

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战后以来,

老殖民主义体系已经瓦解,过去的殖民地、

附属国纷纷独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

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

义。

6.3.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

答:(1)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

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

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发展

进程中,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

程度不断提高。当社会分工越出了国界,

就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分工。随着国际分工

的深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

密,各国经济的孤立性和闭关自守状态被

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向着国际化生

产和交换的方向发展。从商业资本、借贷

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的

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

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2)经济全

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

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

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

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

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

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经济全球化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

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三方面来考察。①生产的全球化,指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工

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

作的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

②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活动虽然已有

很长的历史,但它的全球化则是近几十年来在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发展得更快。③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

6.4.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及实

质。答:(1)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发生很多变化,其原因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来分析:

①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

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都会促使生产力加速发展。②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微观经济规制和宏观经济管理上,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些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措施。在分配方面,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国家也进行了某些调整和再分配,缓和了社会矛盾。

③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

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制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健全、充实与完善,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服务。(2)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发式质变过程。其内部自我否定的因素将不断积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6.5.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

然性和长期性。答:(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是这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调整,从而在较长时期内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集结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

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和复杂。这一切都决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7.1.试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

贡献与经验教训。答:(1)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在多国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2)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在战后恢复时期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尤为明显,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国民经济增长

普遍较快。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由于实

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国家的收

入分配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公平。同时社会

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也获得了巨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

义制度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强大生命力。

(3)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

在世界上的扩张。二战后如何独立自主地

走上强国富民之路,各国都在探索。社会

主义国家在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向世界展现

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4)社会主义力量坚

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

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社会主义

国家坚定地高举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旗

帜,代表世界被压迫民族与被压迫人民的

利益,在国际事务中力求打破旧的国际经

济政治秩序,建立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

新秩序。(5)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

进方向。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理想、实践和成就给各

国人民以启示。虽然历史的发展有曲折,

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这样那样的弊病,但

它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6)社会主义的

实践,有辉煌的成绩,也发生过曲折,特

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

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

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

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

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

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

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7.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

类型的民主?答:(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

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

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

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

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社会

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

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

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他们享有充

分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

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

家,劳动人民在这种社会政治体制中享有

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3)社会主义民主是

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

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因为民主是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

服务的,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为

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民主又是人们在社

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奋斗和追求的目的,社

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发展完

善,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目的,

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才能有力地促

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4)建设高度的社会

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一

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的进程中,要肃清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

抵制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巩固和发展民主的基础,社会经济文化的

发展和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

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相辅相成的社会

主义法制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因此,社

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

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尊重客观规律

和人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7.3.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答:

(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

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

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

的探索中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

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2)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

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根本的一条。社会主

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第二,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

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必然建立

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这是因为只有

以公有制为基础,全民所有制为主导,才

能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引导全社会向社会

主义方向发展。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

则是按劳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关

系决定的。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在社会主

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有所不同,但这一

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第

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

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第五,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

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与文明发展程

度应该较之资本主义更先进更发达,更能

体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和

繁荣,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

7.4.试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答:(1)在经济文化相

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

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种种挑战,在这些国

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

务。(2)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

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

史任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

律,长期跳跃式增长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

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

说,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任务重,

还可能在发展中有失误、走弯路。(3)在这

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

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

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是最

高类型的民主,但其开始并不是完善的,

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同时也表现为民主制度

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与精神文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长

期的探索才能建立和完善起来。(4)这些国

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

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

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

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

联解体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导了国际

事务的话语权,建立起以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这种形

势下,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肯定会是艰难而曲折的。(5)这些国家的执

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

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

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

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只有在实践

中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认

识和利用,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

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一个

重要原因。

7.5.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

的地位和作用。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

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

现在:①思想领导方面。社会主义革命要

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

指引下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用科学社

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

马克思主义政党来承担。②政治领导方面。

当革命的形势到来时。必须审时度势,提

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在革命形势发展

迅速、变化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能正确地

判断形势,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指出明

确的方向。③组织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

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严密、有纪律、能

战斗的新型政党。在革命中通过党组织把

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动员和组织起

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才能同资

产阶级的统治进行有效的抗争。(2)马克思

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

用.主要体现在:①思想领导方面。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善于总结经验,探

索创新,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②政

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

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

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

确的方向前进。③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

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

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

有序地进行。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组织

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

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

建设的组织领导。

7.6.如何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

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建

设的各个时期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坚强领导。因此要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

位的同时不断改进完善党的领导。(2)坚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

容。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

的领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

家中领导人民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

权利。放弃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民主权

利和根本利益就无法保障,社会主义民主

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3)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社

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人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对层出

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学习和总

结经验,在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中不断前

进。对党的领导同样如此,要在实践中探

索党在新形势下实现其思想、政治、组织

领导的新形式、新方法。(4)加强和改善党

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

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

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

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

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

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必须准确把握时代

脉搏,保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

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党始终与人

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

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

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

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始

终引领时代进步的作用;必须坚持党要管

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

和旺盛活力。

8.1.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

会的展望。答:(1)马克思主义依据人类社

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总结了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对共产主义社会

作出了前瞻性的展望,科学地预见了共产

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人民

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2)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

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

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3)共产

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

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

有制。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

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共

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

应地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

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4)共

产主义的社会生产中,将直接依据社会化

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的必要性,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优化产业

结构,将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计划

按比例地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和各个

环节,对整个社会经济实行计划调节和管

理。(5)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灭和

国家的消亡,实现了世界的和谐。(6)共产

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度的思

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

提高,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

界。(7)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人得到自由

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

因素。与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

成员,必将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新人。(8)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实现了全人

类彻底解放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的

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科学技术的高度

发展,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旧式

分工的消失,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人的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意味着全人类获得真

正的彻底解放。

8.2.试述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

同点与差别。答:(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

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并不

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它们具有如

下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①二者都是以生

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公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都属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社会公共的利

益服务和使用。②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

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

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③二者

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

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

行。④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

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

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⑤二者都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

识形态的核心。(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

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

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之间又存在着

重大差别: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虽有

了较大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远

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发

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程度。②社会主

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

本身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多

种形式,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

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

形式。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

会公有制。③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制范围

内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

体的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

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

是按需分配原则。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

存在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价值规律仍起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

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归于消

亡,劳动具有完全直接的社会性,社会经

济的发展将由计划所调节。⑤社会主义社

会还存在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劳动还仅

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

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消失,劳动成为生

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

发展。⑥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

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仍须存在。共产

主义社会则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国家将自行消亡。⑦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

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

念,但仍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影

响,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也长期存在。而

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境

界和道德品质都将极大提高,建立起高度

的精神文明,造就出一代共产主义新人。

8.3.试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

期过程。答:(1)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

物的成长道路,必然要在实践中经历长期

的探索过程。因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竟是

人类历史上完全崭新的事业,无产阶级在

争取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

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不可能

有事先设计好的完美蓝图,必须在实践中

去探索和创新。(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向共

产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必须经过发达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逐步

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客观条件,在具

备了这些条件的时候,才能逐步实现向共

产主义社会的过渡。(3)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经过更长的社会主义发

展阶段,才能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4)共

产主义事业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只在全世

界范围内主要的和多数的国家转变为社会

主义制度以后,人类在将来才有可能进入

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

代资本主义,进而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

过程。

8.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

由之路?答:(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

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

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只能在社

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

成。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原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

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社会

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

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

级阶段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社会主义社

会的长期发展,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

基础上,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

会文化的长足发展,才能使旧的社会痕迹

逐步消失,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铺平道路。

(2)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

件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

部发展过程,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逐步

创造条件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

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社会生产力

的高竞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

术基础;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

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全体社会成

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建

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

社会公有制;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

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

人;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

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要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

才能创造出来。

8.5.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答:(1)共

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

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

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

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

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

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

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

标。(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

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

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建设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3)共产主义远大

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

斗目标。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当前我

们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

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

进。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

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

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增砖添瓦,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原论述题整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doc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 広观经济学考试论述题(第四大题部分) 六、论述题: 6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拯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6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6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7P增加要多一些? 64.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口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NP? 65.如果政府庭用原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员做工作人员,GNP会发生什么变化? 66.在下列两项中每一项所发生的情况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什么区别?(a)—个企业为经理买一辆小汽车以及这个企业给这个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口己买一辆小汽车;(b)你决定买本国产品消费而不是买进口货消费。 67.“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68.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记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公债得到的利息不记入GNP? 69.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能称为投资? 70.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Z耐用消费品支出而看作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71.为什么存货被算作资木,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72.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NP? 7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DPI这五个总量中那个总量有影响? 74.为什么西方広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75.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対策? 76.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冇什么区别? 77.如果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來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是否有同样大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五道论述题

一、试结合当前实际经济情况说明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并说明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应采取何种政策手段调节国民经济。 答: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和基本方向,可分为扩张型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每种方向又有两种基本的政策工具:政府支出和税收。 扩张型财政政策指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它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当经济生活中出现需求不足时,运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如果社会供求原来是平衡的这一政策会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如果社会总需求已经超过总供给,这一政策将使两者的差额进一步扩大。 我国实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在经济增长乏力、增长速度下滑时,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把社会的闲置资本利用起来,从而刺激经济,变下滑为上升。这种做法是在当今世界市场失灵现象反复出现、经济活动复杂化合国民经济景气循环的不规则化条件下,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其包括的总体政策含义是。在主要确保金融稳定、安全运行的同时,相对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在市场经济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中,财政政策市货币政策之外唯一可以仰仗的主力型工具和手段。 二、货币政策手段有哪些?论述当前经济形势及其主要特征,结合前述理论,并简要说明各种工具的作用机制,分析当前应采取何种货币政策。 答: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利率水平,进而改变经济中的投资量,以调节均衡国民收入的政策。按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来划分,也可以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分为三种基本货币政策工具,分别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相反,降低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提供放

《管理学》论述题整理

管理学论述题 第一章 一、管理者得角色 1、根据亨利明茨伯格得理论,分为: ①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②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③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2、根据彼得F德鲁克得理论,分为: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与工作 二、管理者得技能: 1、技术职能:如管理会计得人要懂会计 2、人际职能:对各高中低层管理人员得要求大体相同 3、概念职能:将组织视作整体,了解各部分相互关系 三、管理职能 1、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得行动 2、组织:管理活动得根本职能,就是其它一切活动得保证与依托 3、领导:指导行为、增进了解、统一思想、激励成员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 5、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得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得原动力 第二章(包括评价!) 一、泰罗得科学管理理论 1、理论:①科学管理得根本目得就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得重要手段,就是用科学得管理方法代替旧得经验管理③实施科学管理得核心问题,就是要求管理人员与工人双方在精神上与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2、做法:①对工人提出科学得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③对工人进行科学得选择、培训与提高④制定科学得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⑤使管理与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得劳动称为执行职能3、评价:⑴积极性:①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得科学管理方法,就是管理理论得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需要③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使管理理论得创立与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⑵局限性:把人瞧作纯粹得“经济人”,忽视了员工感情、态度等因素 二、法约尔得组织管理论: 1、管理得六种职能:①技术②经营③财务④会计⑤安全⑥管理 2、管理得14条原则:(个人认为重要得2个)①分工②统一命令 三、行为科学学派 ㈠梅奥得霍桑实验: 1、企业得职工就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得社会欲望,提高工作得士气,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得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该采用新型得领导方法 ㈡X,Y理论,超Y理论(比较简单) 1、X:①人得本性就是坏得②采取严格得控制,强制方式 2、Y:①人得本性就是好得②创造多方面满足工人得环境就是她们得智慧与能力得到充分得发挥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 1.人的道德缺陷 2.政府失灵 ·3.市场失灵 4.个人主义 2:某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一家公司提供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实力雄厚 ·2.自然垄断 3.政府保护 4.其他主体缺乏供给意愿 3: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为()。 1.对于自由市场的强调 ·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 3.政府的强有力指导 4.平均主义 4:对选民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理性的无知”的经济学家是()。 1.奥尔森 2.布坎南 3.尼斯坎南

·4.唐斯 5:专利制度所形成的垄断现象就其成因看属于()。 1.经济垄断 ·2.行政垄断 3.自然垄断 4.科技垄断 6: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是()。 1.按劳分配 ·2.平均主义分配 3.按需分配 4.按阶级分配 7: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1.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2.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3.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4.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8: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所提出的最大结论在于()。 1.市场失灵 ·2.政府失灵 3.外部性 4.官僚也是经济人 9:下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尚未建立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是()。

1.英国 2.瑞典 ·3.美国 4.挪威 10: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1.摩擦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1:垄断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1.道德缺陷 ·2.进入障碍 3.供给意愿不足 4.资源短缺 2:最早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是()。 1.美国 2.法国 3.瑞典 ·4.英国 3: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将财政政策调整为()。

地图学试题4套集合(含答案)汇编

地图学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地图: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它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2.地图投影: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转换为平面上的点的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3.变形椭圆:地球面上一个微分圆在地图平面上的投影,是一种显示投影变形的几何图形。 4.视觉阈值:刚刚能引起视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5. SOM :空间斜轴墨卡托。 6.接图表:是表示各图幅间相互位置的图表。根据其用途和范围可分为图幅接图表和区域接图表。 7.图形开窗:在整个图形中选取需要处理的部分,称为图形的开窗。 8.编图任务书: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内容包括:地图名称、主题、区域范围、地图用途、地图比例尺、有时还指出所采用的地图投影、对地图的基本要求、制图资料的保障情况以及成图周期和投入的资金等项目。 9.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10.GUASS-KRUAGER: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那一项可能是1:10万地形图的编号(B) A. I-48-A (1:50万) B. I-52-12 C. I-50-[8] (1:25万) D.J-50-148(没有这个编号) 3.按投影的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分为三种,以下那项不属于这三种之一(B) A. 等积投影 B. 等距投影 C. 任意投影 D.等角投影 4.我国1:100万地形图使用的地图投影是(D) A. Gauss-Kruger B. UTM C. 斜轴等角方位投影 D.等角割圆锥投影 5.从几何意义上说,属于圆锥投影的是(C ) A. UTM (圆柱投影) B. Gauss-Kruger (圆柱投影) C. Lambert D. UPS(方位投影) //C. 古德投影 D.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7.地图数据中的属性数据是用量表系统来表示的,表示城市的等级,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所使用的量表应该是(B ) A. 定名量表 B. 顺序量表 C. 间隔量表 D.比率量表 9.在两条基本等高线之间补充测绘的等高线是(C) A.首曲线 B. 计曲线 C. 间曲线 D. 助曲线 10.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有十种,能够表示面状地物数量特征的是(D) A. 范围法 B.质底法 C. 量底法 D. 定点符号法 10.下面哪种不属于栅格图象(C) A.数码像机拍摄的照片 B.卫星影像 C.冲洗出来的照片 D.扫描生成的地图 11.通过建立地图数据拓扑关系可以解决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如京九铁路经过哪些城市,它利用的拓扑关系是?

宏观论述题整理

一、国民收入核算 1、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区别(SNA、MPS)? 解:1、理论基础不同:SNA遵循西方经济学,MPS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核算内容(范围)不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三产业是否核算。SNA不仅计 算物质产品,而且计算劳务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而MPS只核算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不核算非生产性劳务。 3、核算方法不同:SNA只核算最终产品的价值或核算各部门的增加值(没有重复 计算);MPS核算个部门价值。 2、两种核算方法的主要区别(支出法、收入法)? 解:(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为最终产品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写成:GDP=C+I+G+(X-M),其中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G为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 在运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劳务。在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所得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和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然后再从国民收入中推算出国民生产总值。 用要素所得法计算应为: GNP = 要素收入+ 间接税+折旧=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折旧。 以上两种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计算的,从理论上说所得出的结果应该完全一致。支出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 如果用其它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支出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则按支出法计算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3、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解:1、民收入核算中“非市场”的产品没有被得到统计 2、由于价格的扭曲和差异,使得同类国民收入指标难以精确的进行国际比较 3、国民收入指标不能说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成本 4、国民收入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中得到的福利情况 二、国民收入决定 1、写出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公式,并加以分析说明。(为何必须满足恒等公式,不等会 如何?) 解: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投资=储蓄。 对于两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所以C+I=C+S, 即I=S。 对于三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G;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T, 所以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国际经济学--论述题

论述题索引: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2.贸易的动态利益有哪些? 3.试分析大国经济增长后的福利效应 举例说明国际贸易对各要素所有者利益的不同影响决定他们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自P41) 根据特定要素模型可知:自由贸易会降低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收入水平,共同要素的收入水平则不定,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收入水平会提高。正因为如此,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自由贸易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例如:在英国走向自由化的历史过程中,曾发生了关于《谷物法》是否应该废除的大辩论。地主阶级极力反对废除,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极力主张废除。原因就在于废除《谷物法》,允许廉价谷物进口,不利于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这场辩论中,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居中。 4.阐述新贸易理论的意义。 5.李斯特的保护贸易观点及其政策 6.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怎样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间的竞争优势的? 7.如何看待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 8.试述一国参加关税同盟的静态和动态效应 9.试述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10.试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及“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我国已经于2001年加入WTO,试论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 12.对比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的利弊 13.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 14.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会带来哪些后果? 15.试述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 16.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初期往往采取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对进口国来说,国际贸易提高了进口国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进口国进口竞争生产者的福利水平,因为商品的进口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消费者增加了对该商品的需求。但是国内的生产者在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减少了供应,供应小于需求的部分只能由进口加以弥补,这样就造成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减少了,即商品的进口提高了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生产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进口国总体来看,增加的福利比减少的福利要多,所以国际贸易使进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对于出国来说,则正相反,国际贸易降低了消费者剩余,提高了生产者剩余,也就是说商品的出口提高了出口国生产者的福利水平,降低了出口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总体上看,增加的比减少的多。所以,国际贸易使出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所以,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提高了所有参加国的净福利水平。

金融学简答论述题合集(含要点)

金融与经济 第三部分简答题 1、简述货币、收入和财富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认识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四部分论述题 1、如何理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2、如何理解金融与经济的辨证关系? 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五部分简答题 1、什么是货币制度?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 材料名称、单位、价格标准本币、辅币发行制度 2、什么是信用货币?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信用作为保证,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价值符号银行债务凭证强制性银行控制管理 3、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划分货币层次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流动性 周转的便利程度、影响程度 4、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试举例说明之。 5、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稳定:币值货币含金量信用关系 不稳定:没有铸币流通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黄金依附外币 第六部分论述题 1、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生产关系的反映 2、什么是纸币本位制?其有何特点?应如何正确理解目前我国的“一国三

币”制度? 以纸币为代表的信用货币,无限法偿、强制流通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价值符号电子货币、现金货币银行信贷程序发行和回笼货币 不出现“良币驱逐劣币” 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第五部分简答题 1、为什么说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商业信用:卖方商品积压买方缺乏资金,数量、范围、期限的局限性,直接服务于产业资本的周转,是银行大量大量业务的基础 银行信用:克服局限性 2、商业本票与商业汇票有何区别? 当事人、方向、是否承兑 3、简述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预期假说流动性偏好市场分割 第六部分论述题 1、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资金分配、流通资本集中调解经济结构 2、为什么说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是一种一般均衡的利率理论 i 均衡点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 外汇与汇率制度 第五部分简答题 1、什么是外汇?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动态、静态 金融资产外币可兑性 2、简述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利率(正比) 国际收支(正比) 价格水平(反比) 中央银行干预 1、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

论述题专题整理(经济常识)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明年的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请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论述人民政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必要性。要求: (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答: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1)政治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人民政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2)人民政府担负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的国家职能,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3)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应该坚持“执政为民”,要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忧民所忧、乐民所乐。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要求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请运用有关政治常识论述:为什么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答: 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巩固国家政权和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如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都是改善民生的要求。 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政府担负的职能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旨的执行者。保障和改善民生,符合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的目标。如上海市政府近年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完善社保制度等,都是改善民生的具体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GDP与GNP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CPI与PPI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是一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6、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7、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二、简答: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两者基本方法。 答:1、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 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卖价来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家庭部门的消费,还有企业部门的投资,政府部门的购买及外贸部门的净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法核算国民收入

最新马原论述题整理

简答题:2/6 经济学 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二重性: (1)具体劳动: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 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理解: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 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③.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另一种答案: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答:依据: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和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 起的作用不同 意义: 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 资本产生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答: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因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身体的生产和再生产,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有哪些? 答:特点: ①.竞争目的: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②.竞争手段: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③.竞争范围: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政治政治和社会领域。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和职能是什么 答: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这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相应地完成三种职能,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最终实现价值增值。 哲学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答:辩证的否定观,是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 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 果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 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3.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 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4.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 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集(含答案)

简答 1、简述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主要特征。 1)采取钉住汇率制度,即本国货币钉住主要发达国家货币,保持汇率相 对固定。 2)实施外汇管制。 3)本国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外国货币。 2、货币贬值的效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一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影响最为突出。?一般而言,一国进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货币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越好。 (2)货币贬值的效应受时滞的影响。 (3)其他国家是否报复,如实施对等的货币贬值。 3、简述倾销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对倾销的调查和确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 其构成要素:?(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2)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3)损害是由低价销售造成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简述恩格尔定理对国际贸易的意义。 1)恩格尔定律是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中用于食品等必需品的支 出比例减少,用于非必需品的比重上升。 2)随着世界收入水平的提高,奢侈品及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快, 有利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家出口。 3)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国的发展,不利于食品等的出口。 6、简述出口补贴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 1)出口补贴有利于出口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增加生产者剩余。 2)出口补贴减少了消费者剩余。 3)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 4)出口补贴使一国经济福利净损失。 7、一国征收关税对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及其经济效应。 关税对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关税是自由贸易价格基础的加价,提高了进口产品价格的同时也提高了国内与进口竞争的产品的价格。其经济效应:①减少了本国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与进口产品相竞争的生产者的生产者剩余,同时政府财政收入会增加,但总体上经济福利水平降低。②影响了一国进口贸易规模从而保护了本国同类商品的生产,增加了受保护商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和阻止了对稀缺要素需求的下降。 8、简述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作用。 1)最主要的意义就是: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而言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2)还可以说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考试论述题(第四大题部分) 六、论述题: 6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6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6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NP增加要多一些?64.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NP? 65.如果政府雇用原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员做工作人员,GNP会发生什么变化?66.在下列两项中每一项所发生的情况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什么区别?(a)一个企业为经理买一辆小汽车以及这个企业给这个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自己买一辆小汽车;(b)你决定买本国产品消费而不是买进口货消费。 67.“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68.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记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公债得到的利息不记入GNP?69.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能称为投资?70.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之耐用消费品支出而看作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71.为什么存货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72.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NP? 7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DPI这五个总量中那个总量有影响? 74.为什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75.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 76.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有什么区别? 77.如果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来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是否有同样大的影响? 78.有时候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断言,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移给穷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79.消费支出波动比国民生产总值波动要平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0.消费和消费支出有什么区别? 81.按照凯恩斯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俭的悖论?试解释。82.税收、政府支出、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83.试述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84.能否说MPC和APC都总是大于0而小于1? 85.存货包括哪些货物?为什么要拥有存货? 86.为什么仅从存货数量的变化看得不出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结论? 87.除了市场利息率,影响资本使用成本的因素还有哪些? 88.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89.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在此问题上凯恩斯理论和古典学派理论有何区别? 90.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需要货币的动机有哪些? 91.怎样理解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92.怎样理解预防性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93.怎样理解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94.什么叫流动性陷阱? 95.通货膨胀对货币需求发生什么影响? 96.什么叫货币的供给?

专题: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简答论述题合集(含答案)38道题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简答论述题合集(含答案)38道题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或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现状,重视课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三是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六是改革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新课程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角色转变?

一是实现传授者角色的转变;二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三是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数学的价值;(3)数学学习内容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4)数学教学;(5)评价改革;(6)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4.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基础数学中所体现的思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从中学会的方法和思想使人的具有迁移性,这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丰硕成果所证明,有许多经验和成果成为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宝贵财富。 5.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数学教学观、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滞后的情况严重 目前,虽然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观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作用,这些教学观念仍然难以到位,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仍自觉不自觉地沿袭诸如“大运动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多以讲授为主,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学生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听”数学。数学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数学教育新观点不断出现,特别是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1、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儒学的思想体系发展 1、春秋时期: 是儒学的初创时期。孔子初创了儒学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孔子的主观愿望是通过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从而回到西周尊卑、长幼有序的奴隶制社会。他提出的“仁”是儒学思想的创新,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借由“礼”和“仁”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巩固窃位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2、战国时期: 孟子沿着“性善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以德治国的王道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致良知;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孟子建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使孔子开创的儒学朝着系统化、伦理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与之并列的荀子沿着“性恶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教育内容上应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他的学说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丰富了儒家政治学说,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治方法,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3、汉代: 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原始儒学提供了一层神秘化的外衣,并对原始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了概括提炼,提出了封建宗教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作为建立“法度”,化民为俗的根本,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为宗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蓝本。 4、北宋: 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为儒学寻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二、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 二、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1、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是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内容。 每个朝代都有儒学官定的版本,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王安石变法时颁布的《三经新义》)等。这意味着儒学的内容要适应不同朝代的统治需要作出调整,这也是儒学本身发展的表现。而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直接使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与其他朝代不同。 2、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确认影响着当时的文教政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