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摘要:课程改革在高校教学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系统分析高等理科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宏观视角考察中关两国高校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与变革,从中观层面聚焦传统三大理科之一的物理学科,通过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案例,即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物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学习内容的规定、课程体系构建的深入比较,透视两国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为寻求未来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国际比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课程改革在高校教学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观全球,理科教育的推进与改革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共同诉求。从政府部门、专业组织、到高等院校都不遗余力地推进相关学科领域的教育创新。同样,当前我国高等理科教育也处在迅速发展而挑战重重的阶段,新形势下,高等理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过程中,作为核心环节的课程设置更是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议题。

本研究在系统分析高等理科教育特征的基础上,首先从宏观视角,考察中美两国高校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与变革。其次从中观层面聚焦传统三大理科之一的物理学科,通过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案例,即清华和哈佛两校物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学习内容的规定、课程体系构建的深入比较,透视两国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中美理科课程设置的案例比较,一方面可汲取国外优秀高校理科教育的成功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从中反思当前我国高等理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寻求未来改革路径提供借鉴。

一、高等理科教育的特征

自然科学的核心使命是认识自然,该过程包括发现自然现象、解释自然现象的规律,并预见新现象及其可能的应用。由此,其根本任务在于,对学生科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形成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具有严谨的思维和科学的抽象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理科教育的内涵外延决定了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与特点,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反映了学科的特性、知识体系、学术训练架构。

首先从知识结构而言,理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课程设置强调知识结构由基础到高深的层次递进。珍妮特?唐纳德(JanetDonald)通过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的

研究发现,不同于社会科学的多数概念为抽象概念,自然科学涵盖更多特定、明确而具体的概念。并且,自然科学领域中概念之间的联系形式呈现突出的层次性,学生需要首先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或观点,只有在此前提之下,方能进入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为此,理科知识具有线性层次结构,概念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进,课程设置从基础课程到高阶前沿课程,呈现出清晰的纵向层次。

其次从知识类型来看,理科教育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还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实验教学可谓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石。理论源于重复实验与实践探索,实验先于理论。我国的理科教育往往将实验教学简单视为理论课的依附和补充,实验沦为对理论的验证。这种定位导致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缺乏积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动力。研究发现,国外高校通常把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毕业论文或设计视为大学教学的“三鼎足”,实践教学课时通常占总课时的35%。

最后,理科教育高度重视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理科对于理论、规律的依赖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在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方面严格要求。理科学生的培养要求被定位于,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运用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基本技能。因此,理科课程强调基础课的比重,为学生今后继续从事理科科研工作或者进入其他产业应用领域,

独立承担并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基础。

二、中美高校理科教学课程的发展与变革

1.我国高等理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历史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理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承袭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模式演变,其起端可追溯至1952

年的高校院系调整。当时,高等教育体制在高度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为了在短期内实现培养建设新中国人才的社会经济需求,建构了以“专业性、统一性、计划性、逻辑性”为特征的,计划统一模式的高等院校课程体系。

院系调整合并了文科、理科,并将其与工科相分离,大幅削减综合性大学,开设理科专业18种,并将人才培养目

标定义为“培养在理论科学或基础科学(自然和社会)方面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各高校理科教育依据全

国统一规定编排课程,突出业务课程,加强实习与实践比重,缩减选修课。以兰州大学为例,当时理科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比例从65%调升至80-85%。院系调整后,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初步实现了对旧有仿英美现代大学建制的课程体系改造,贯彻专才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专业、学科自身逻辑架构的构筑进行定夺,形成由基础到专业的“金字塔形”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体现高度的基础性、系统性特征。

虽然院系调整在短期内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师资和科研

人员,但导致我国高等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现模式单一、

文理割裂,专业与课程设置过于偏快、缺乏灵活性,过于强调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利于对学生个性与能力的激发和综合素质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其负面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时至20世纪80年代,大学课程的计划统一型范式面临解体。随着高校自主权的扩大,院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权力空间出现扩展。这种范式转换,一方面强化了大学课程的校本性和差异性,推动了课程特色化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学课程与社会经济需求之间的适切性。在此期间,部分院校的理科课程设置开始强调“理工结合”,即强调课程的应用性,进而发展出应用理科的相关专业。

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通识教育的引入为标志,高校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交叉渗透,拓展边缘、打破专业、系科之间的边界,促进多学科专业的融会贯通,同时注重知识转化和联系实际,克服基础理科与科技前沿和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以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为代表的不少高校理科专业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理工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2.美国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变革

科技教育的不断推进与改革一直是美国社会各界共同的强烈诉求。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在针对“高等理科教育”范畴界定方面,并未清晰划分理工科之间的区分,而是将以自然学科和数学学科为主的理科教育与工程、技术学科置于

同一范畴内开展探讨,建构具有整体性、融合性的学科集成战略视角。其中尤以美国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即STEM学科领域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最

为突出。

美国将STEM领域的发展与变革视为国家战略发展与保

持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支撑。1986年发表的《本科的科学、数学与工程教育》(Undergraduate Science,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又称尼尔报告)成为美国STEM学科集成战略的开端和相关领域教育改革的重要指针。《尼尔报告》指出美国高等理工科教学课程中的现存问题:学生从科学课程中得不到了解科学本质、塑造科学性思维的培养与锻炼;过度重视事实性知识的灌输,忽略过程与方法的建构;课程内容的选编故意避开抽象内容等。《尼尔报告》认为STEM 本科教育中应建构起富有活力的课程,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加速知识更新与生产,保持知识理论与时俱进。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表对美国STEM

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塑造未来――对大学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教育的新展望》(Shaping the Future-New Expectations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Science,Mathematics,Engineering,and Technol-ogy)。该报告在肯定了《尼尔报告》之后美国STEM教育改革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例如注重知识交叉与融合、重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强调知识与学习者日常经历的结合,提高学生兴趣等,但同时也指出十年改革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参见表1)。

除了上述报告之外,近年美国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STEM 教育发展的研究报告。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提交报告《驾驭风暴:美国动员起来为更加辉煌的未来》(Rising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Energizing andEmploying America for

a Brighter Economic Fu-ture),被视为21世纪美国科技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报告。该报告指出未来需要通过充实奖学金制度,并从强化院校领导力、目标导向招生、促进教师教学投入、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朋辈扶持、提供科研经历等方面,完善本科阶段的理工科教育。

三、中美高校物理学科课程设置的案例比较

1.比较案例的选择和分析步骤

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借助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美国高等理科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形成了专业设置灵活、学科交融、强调知识的现实关联性与应用性等重要特征。然而需要留意的是,美国高校具有高度办学自主权,从专业设置到课程设置是院校、系科据其培养目标进行决策与遵循学科内在特征和学习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院校、专业各具特色。为此,有必要进一步聚焦具体学科,以便深入剖析中美两国高校理科课程设置的特征。

美国高等理科教育专业设置可区分为单一学科、跨学科和问题中心三类,分别以学科、职业或学生个人需求为设置标准。鉴于可比性的考量,本研究选择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开设的理科单一学科――物理学专业作为案例分析。哈佛大学自1636年至今已经历多次本科课程改革,反映了该校对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透彻分析和全面把握,适时调整教育使命和培养目标,保障该校的高水准教学质量及其在全球的引领地位。清华大学物理系是目前国内发展最快、最好的物理系之一,拥有国内顶尖的师资力量和高质量的学术声誉。作为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两校物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比较,可为我国高等理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和启发。

本研究具体将依托两校物理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通过文本分析,比较课程目标定位、规定学习内容、课程体系建构等,考察中美物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取向和实践的异同。

2.课程目标定位的比较

培养目标是对各学科在高校整体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

下人才培养方向的具体表述。课程设置的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院校根据课程目标定位,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规定学时与学分以及相应的教学和评价方式,由此保障课程目标的付诸实践。

哈佛物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为:致力于通过专

业(concentration)培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本科物理学基本知识,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通过学习其他理科院系开设的相关课程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物理专业为学生将来进入物理学科继续深造打下知识与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未来在天文学、生物物理、化学物理、工程和应用物理,乃至地球物理、地质学以及科学史等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此外,培养学生在物理学科的科学思维态度――联系、想象、预测、观察和分析演绎等素质与能力。

清华大学物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哈佛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宽泛表述,清华物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清晰明确的定位: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学实验能力的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物理人才。本科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强调给学生一个宽厚的物理基础,为学生在毕业后继续进入物理领域深造或凭借良好的物理

基础和理科素养进入其他领域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中美比较差异之一在于:培养目标的专业中心Vs.学生中心。显而易见,两校物理专业目标定位都以建构专业基础为核心,为学生在本专业或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清华的培养目标更多体现了结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通过严谨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传递,重视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架构、基础理论与知识,反映出高度专业中心的特征。相比之下,哈佛的培养目标体现三大表征:其一

是培养目标凸显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其二是鼓励跨学科学习,淡化专业鸿沟,为学生未来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性;其三是在知识传递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塑造。 3.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比较

人才培养规格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概况性

描述,也是各专业培养人才质量标准和专业学习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为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哈佛大学虽然未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提供具体明

确表述,但通过其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内容,仍可窥其一二。物理专业介绍指出,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获得对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基本力学定律等,深刻理解基本的物理规律,通常学习涵盖到物质最小成分,包括分子、原子、核子和次核子颗粒。学生也将学习、探索和揭示物理规律如何引发了宏观体系(如液体和固体)的多样性。此外,学生可通过专业学习,了解和探索大气与海洋、恒星等更为复杂的自然科学系统。

清华大学清晰界定了人才培养规格:首先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扎实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化学、生物、信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其次在能力结构上,学生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从事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具有

较好的(外语)交流写作能力”。此外在素质结构上,赋予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由此可见,该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对学生全面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和能力素质并重。

中美比较差异之二在于人才培养规格的综合性VS.宽博性。清华物理专业对于人才培养规格有着比较清晰的蓝图,强调学生兼具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专业能力与可迁移能力并重、专业素养与道德、人文、心理素质共同发展,体现了对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哈佛虽没有明确规划人才培养规格,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描述充分彰显了,其致力于为学生打造具有宽博性的知识基础,给予学生选择和探索兴趣空间的特征。

4.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课程体系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载体。课程内部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构成了课程体系这一有机体,课程体系内部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所在,赋予各校各专业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哈佛物理系的课程设置要求首先以哈佛大学本科生教

育的培养要求为基础:由专业教育(Concentration)、普通教

育(General Educa-tion)和自由选修课(Electives)组成,学生要求完成32门学期课程方可毕业,每门学期课程为4学时。(1)专业教育:学生入学后第三个学期确定专业,基本要求是完成12门学期课程,约占学生所修课时的40%,专

业课程由6门专业基础课和6门专业附加课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物理和数学基础课两部分,而专业附加课则要求在物理类课程中选择2门(涵盖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天文学、化学、工程科学、物质科学等),另外可从物理或相

关学科领域(包括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天文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工程科学、数学、统计课程等)选课。(2)普通教育:要求学生在八大知识领域中至少选择

8门学期课程,每个领域至少选择一门,此外第一学年需完

成一门写作课,并在第三学年之前达到一定的语言要求。普通教育课程、写作和语言要求共计9-11门课程,约占总课时30%。八大领域包括:美学与审美、文化信仰、实证与数学

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质科学、社会以及世界中的美国。(3)选修课程:该部分学时约占30%,课程数量根据专业或荣誉学位的要求而定,物理系未对此作硬性规定,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需求进行选择。学生可利用选修课程修读第二学位、准备留学、修读某一领域高级课程或参与相关科研、准备继续深造读研等。

通常,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来制定

个性化学习计划。虽然,物理专业不对学生修读辅导课(tutorial)、毕业论文做出要求。但该专业为学生提供选修的辅导课和学生自主研究项目。整体而言,物理专业新生与其他专业新生一样,大一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在选定专业之后才进入专业学习,强调学生在低学年形成扎实基础,通过选修多种课程、师生交流咨询明确自身兴趣和学业规划。

清华大学物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从课程类型和学分学时上予以规定。物理专业学生应修总学分为171,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为137,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9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课程体系包括8部分:(1)公共基础课程(26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外语;(2)文化素质课(13学分):涵盖哲学与人生、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环境科技与社会、当代中国与世界、基础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八个领域;(3)自然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类课程(25学分):数学基础课、化学基础课、生物基础课、信息类基础课程;(4)物理学专业相关课程(6l 学分):学科基础限选(≥20学分)、学科基础课限选2(包括四组近代物理实验课,≥6学分)、学科基础课必修(共计7门,≥21学分)、专业限选课(4门,≥6学分)和专业任选课(≥8学分);(5)其他任选课(≥12学分);(6)科研训练限选(6学分),主要是专题研究课;(7)实践环节(13学分),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外语强化训练,金工实习/电

子工艺实习,计算机编程训练/基础英语强化训练,交叉学科前沿专题;(8)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总体而言,中美两校物理专业均建立了包括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两校都将专业基础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并重视通识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此外,两校均引入跨专业选课,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美物理专业课程体系差异主要体现如下三方面:

差异之一体现为通识教育的指导理念与实践。哈佛大学在最近一次通识教育改革中摒弃了持续三十年的“核心课程”,着眼于寻求“学生自由教育与超越大学之外的生活之间的连接”,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公民参与做好准备。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激发学生自我意识,赋予其适应变化的能力,并培养其道德认知。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素质课的推行上,涉及八个领域,致力于培养学生学科业务能力之外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等。从两校对通识教育的阐述来看,哈佛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的道路上正在实现一次新的拔高,其培养理念和具体施行体现了对教育的深刻反省、对知识建构的审慎思考。清华大学对通识教育进行了较为缜密的设计,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养课。其通识教育目标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帮助其建构完整的知识架构,但相比之下,我国通识教育内容较为薄弱,高校在通

识教育推行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特性。尤其是作为通识课程主体的公共基础课,由国家统一规定开设,公共课内容相对狭窄,模式略显僵化,且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挖掘和自我实现的激发。差异之二在于课程体系中各教学环节的设置。清华大学对各项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严谨的规定。例如英语技能训练、专业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特别强化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训练和实践环节等教学环节。由此可见清华物理专业教学环节的高度计划性、目的性。相比之下,哈佛物理专业虽同样涉及上述环节,但环节设置并未表现出鲜明的计划性,而以学生个性化选择为原则。

差异之三体现为课程体系的架构设置。哈佛在专业课程界定和表达上相较笼统,着重突出了通识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从制度架构上为学生个性化选择与发展提供了弹性空间。清华则遵循知识架构逻辑,从课程性质、课程学分、课程时序上做出了清晰规定。尽管表述不一致,但从内容上仍然可以进行相似的划归。

表2比较了两校物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各类课程所占学分比来看,清华所规定的专业教育部分占比达50%,而哈佛对专业课程所规定的比例约为40%;哈佛给予通识教育的比重为30%,高于清华;从对任选课的规定来看,哈佛的自由选修课比例高达30%,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而在清华物理专业的课程框架中,学生自由选择的比例仅为

7%。

专业基础课程中,清华设置了一系列基于物理学科性质、知识结构的专业基础课,包含小部分数学必修基础课;而哈佛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涉及物理和数学两大学科,更是通过设置专业附加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平台与机会。对比两校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哈佛的专业附加课涵盖范围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化学到天文学、工程科学、物质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和统计学等与物理相关的学科领域,学科的延伸范围极广。而清华物理专业则主要通过自然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课、专业限选和专业任选课程,涉及数学、化学、信息类、生物、天文学等相关领域学科,体现了清华致力于培养学生宽厚的学科基础,但比较而言,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的数量与范畴均低于哈佛。

在科研与实训环节上,清华通过科研训练、实践环节和综合论文训练等规定了高达20%的科研或实践学习,而哈佛物理专业并未对此提出硬性规定,主要是为学生提供选修的辅导课和独立研究项目“鼓励”科研训练。此外,专业附加课中开设多门应用性课程,加之理论课程中包含实验教学环节,彰显了其在理论教学之外对学生知识实践性的重视。

四、结论与政策性启示

本研究聚焦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通过对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演变与发展的梳理,以及以哈佛大学和清

华大学物理专业课程为代表案例的国际比较,系统考察了中美两国高等理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差异。以上分析表明,中美两校物理专业课程设置均呈现综合性、体系性的特征。清华物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涵盖全面、规划内容翔实具体。相反哈佛物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弹性灵活的特征,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空间更大。

从课程设置目标和内容上来看,中美两校物理专业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两校均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强调学科专业的坚实基础的同时,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塑造、可迁移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在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方面,两校物理专业均重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基础,形成综合全面的知识架构。此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清华着重强调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对课程修读和实践、论文训练做出严格规定。相较之下哈佛没有对科研论文训练、实践课程等做出强制性的明确规定,而主要通过独立的科研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出于兴趣的自我知识探究和科学思维习

惯的习得。

然而通过比较,也可从中发现中美两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哈佛大学物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极富灵活性和多样性,无论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层次、选课方式均秉循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极大的选择空间。该校课程设置为不同水平、不同学习要求、不同兴趣的学生

可根据自身特点定制个性化专业学习方案提供了有效平台。相较而言,清华大学在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所制定的课程体系更为严格,强调稳定性,结构性、系统性,但略显固定僵化。

两校专业课程的差异清晰地折射了两国高等教育的培

养理念和课程范式的区别。由于深受历史传统与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在和课程设置上极为注重“传授”与“灌输”,认为专业学习的首要重点在于打造学生完备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学科基础。在课程范式方面,虽然近年我国高等理科教育范式经历了巨大变革,但依然停留于“院校(专业)中心”的传统范式。高等理科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累积和线性化发展。相比而言,美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呈现出高度的“学生中心”特征。这也充分体现了杜威(DeweV,1916)教育哲学在其中的影响和渗透。杜威教育思想认为,校园生活应该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和构建自己的世界,从而促使其实现学术成功。相反,被动参与则会妨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技能的形成。为此杜威之后的教育改革者强调,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交流和主动学习都可以促进有意识的接受学习。哈佛物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了高度的建构主义特征。将学生定位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之一,通过选修课、跨学科修读第二学位、出国交流、独立研究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多样化学习平台、赋予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规划的自

主权,鼓励学生开展主动性知识探究,重视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习得,成为当前美国理科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

随着近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未来发展目标模糊、专业兴趣欠缺、学习主动性淡化的学生群体的比例不断增长。面对学生群体的这一变化,传统的“院校(专业)中心”才培养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科学探索精神。面对这一困境,以上哈佛大学的成功实践经验对未来完善我国高等理科教育的

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政策意涵。

首先在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方面,随着理科毕业生的跨专业就业趋势的加剧,相关专业需要合理调整目标定位,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淡化专业鸿沟,通过跨学科学习,注重知识的宽博性,为学生未来在其他专业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与可能性。

其次,根据高等理科教育的目标,相关专业需要合理调整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等各部分课程的合理比例。理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调整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与实施模式,在拓宽学生知识广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成熟的心智与道德、提升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纳入通识教育的目标。此外,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自主性,给予学生自由探索、个性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投身专业领域的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在课程体系方面打破传统的课堂场域局限,将学生课外参与独立研究、出国留学等经历纳入教学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学术创新精神。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哪里 差别很多,只谈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 解放后,中国摒弃了高等教育传统,照搬了苏联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延续至今。由于学科的专业化和分化,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各个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所开设的课程,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所从事的研究、所开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分支之间似乎没有关系,因此学生所学到的无非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人类作为整体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反而成为把人们从知识上,甚至在观念和行为上隔离开来的栅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或者谋得相应的职业,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客观上相当于西方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即使到现在,在我国大学教育的主要导向,仍然是专业和就业。这可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层次,没有高水平大学教育的原因所在了。 与我国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同,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又一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以哈佛大学为例。1978年,哈佛大学发动了“学术界平静的革命”,文理学院的教授以182票对65票通过决议,用“基础课程”代表原先的“普通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置”。基础课程由六大类十个领域组成,分别是“文学和艺术”(其中分ABC三个领域),“科学”(其中分AB两个领域),“历史”(其中分AB两个领域),“社会分析”,“外国文化”和“道德理性”。所有文理科学生都必须从这十个领域中选修八个领域的课程,并在大学前两年内修完(主要是前三学期)。[1] 为了确保通识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或高级讲师,教学效果经评估必须达到优良。[2] 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高水平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所以,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人类文明成果这个坚实的大平台之上的,这为他们继续学习某一专业的课程奠定了多学科的、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 通识教育使高等教育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人肩膀上”,直接聆听知名教授对某些领域的深刻体会与理解,站到文明与发展的前沿,他们每迈出一步可能就是创新。而我们高等教育,担任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在学校里不受重视和水平也值得怀疑的一些人。整个

中美大学课堂教育对比

中美大学课堂教育对比 一、课堂特点 中国课堂:任务、纪律、整齐划一 ○1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拥挤的教室里,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讲。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 ○2学生要抄写大量笔记,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往往失去兴趣。 ○3老师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老师讲课时一般不提问学生。 美国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1上课如开研讨会,学生分组活动,发言积极,课堂上欢声笑语。 ○2课堂上不断有提问与回答,学生可以随时接住同伴的话题继续进行,老师观察指导。 ○3教师很敬业,讲课充满热情,鼓励、启发学生,学生知识面广,善于表达。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中国学生:独立学习 ○1中国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课内的学习,而忽视学生课外的实践学习。 ○2学习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过分强调独立思考,课堂上不提倡与别人讨论,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求教他人,喜欢独立思考。 ○3学习中很少分享,同伴间的学习互相保守,谈不上积极帮助。 美国学生:合作学习 ○1除在课内学习外,强调学生在课外的合作学习。 ○2提倡团队协作、合作,强调小组和团队、集体的力量和作用,注意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提倡在协作中提高自我。 ○3提倡分享,注重交流与沟通,重视别人的不同意见,重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知识和 信息。 三、学习时间 中国:全天学习 美国:半天学习 四、教材 中国的教材强调夯实基础 美国的教材比较浅显 五、师生关系: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美国:融洽的朋友关系 六、育人目标:中国: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美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七、教育理念:中国:事先安排好学习内容美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倡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八、考试制度:中国:考试目的在于淘汰人和升学的需要美国: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学习的开展。 九、班级规模:中国:大班授课美国:小班授课 十、对待成绩的态度:中国:成绩公布,学生和老师很重视成绩美国:成绩属于隐私,不公布,学生和老师不太重视成绩 中美课堂教育差异的原因:1、历史原因2、社会因素3、中美教育评价标准与教育价值观不同4、中国教育重知识,重灌溉的课堂教学方式,美国重实践、重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推进人才模式改革,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需求○4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5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6注重课堂信息反馈○7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总结:中国依旧是传统式教育、不大实用;美国偏重于实际动手能力、比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文化内涵,适宜美国社会的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合中国。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其优点,我们要理性地看待。 谢谢观看! University classroom educati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irst:class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lass: task, discipline, uniform Students sitting in a crowded classroom, seriously from concentration to the lecture.Teacher speak reel, students listen. Students want to copy a lot of notes, monotonous force-feeding teaching methods so that the students tend to lose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teacher to take up the classroom, most of the time don't usually ask students when the teacher lectures.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异同

一、中美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1.教育管理机构的权力设置不同根据我国宪法,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有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国家教育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 负责掌握教育的大政方针, 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 指导、组织和协调各地、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 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改革,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而在美国, 教育权为各州所拥有,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各州议会, 决定重要的教育运作事项, 其中包括: 州教育委员会成员的产生; 规定各级各类学生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育年限; 审核州内教育预算等事项。基本上取得州内教育的主导权, 并推行其既定政策的机关为州教育委员会与州教育厅。 而美国联邦教育部迟至一九七九年才成立, 主要负责: 分配和管理联邦补助的教育经费; 搜集全国教育类数据, 提供信息服务和开展教育研究。联邦教育部的设立并不减少州、地方所拥有的职权, 在教育人事、课程、与经费权上联邦教育部拥有的权限极低, 主要处在辅导和建议的地位上。 2.教育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不同 在我国, 教育部为国务院职能部门, 其下的省、市、县教委(教育局)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部分。此外如教育人事与教育经费也一并在普通行政之运作中考虑, 并未独立分开执行。因此, 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采取从属制。相比之下, 美国的教育行政组织形式多样。国家联邦教育行政组织属于政府组成机构, 采取的是从属制。州教育行政组织采取半独立制, 美国的州教育董事会虽独立于州政府机关之外, 但其经费预算及部分州教育董事仍由州政府控制或指派, 故属于半独立制。而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则采取独立制, 美国地方(学区)的教育董事会享有组织、人事及经费的自主权。 3.教育管理机构的决策体制不同我国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厅(局)均采用行政首长负责制,而美国各州及地方的教育行政机关, 均采用委员会制, 设有教育董事会(或委员 会)为决策机构, 教育局为执行机构。 二、对两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析及得到的启示 1.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 采取的是地方分权制。而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 采取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权力分配的集中与分散各有利弊, 不能一概而论。 中央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统一教育的目的、方针政策, 使国家的整体利益得到实现; 有利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 按照国家的某项需要实施重点发展, 保证国家的重点人才需要; 有利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与控制, 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并且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 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其弊端在于: 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缺乏自主权, 限制了办学的积极性; 二是整齐划一的目标模式, 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难于发挥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四是机构臃肿, 中间环节过多, 权责界限不明, 行政效率较低。地方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有利于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所需的人才; 有利于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 同时, 还有利于建立相对灵活的学校办学机制,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特色学校。但也存在不少弊端, 一是容易造成国家整体上“失控” , 国家重点需要的建设人才难以得到保障; 二是缺乏统一的发展教育的目标和标准,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甚至可能扩大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 三是国家整体上的协调、控制、评价、督导等规范化管理难以实施, 行政管理能力削弱。如在美国, 教育经费来自于各学区的税款, 一些贫困的学区由于资金短缺而面临困境。 2.教育管理机构和政府机构的关系美国的部分教育管理机构享有人事权和财政权, 独立于政府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摘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任何其他教育所无法替补的。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儿童在成人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浅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的建议性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育儿观;传统;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及原因 1.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儿童也由此学会了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长者是权威的象征。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

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言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以适当的奖励。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2. 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美国家庭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从小就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诸如劳动锻炼、意志的锻炼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 3.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高等教育对比

Abstract Education has become a symbol of the national power. Every year a great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me to American for studying. On the contrary, China as an ancient country civilization with over five thousand years, only have several famous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find out the merit of American education. Then take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eg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own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fference; China; American Introduction Higher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level that follows a completion of a school providing a secondary education, such as a high school, secondary school, or a gymnasium. Higher education is normally taken to include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lleges,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are the main institutions that provide higher education.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now enter higher education at some time in their lives. Higher education is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to national economic, both as a significant industry in its own right and as a source of trained and educated personnel for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College educated workers command a significant wage premium and are much less likely to become unemployed than less educated workers.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has been considered as models by the world, although it only has a history of 300 years. Every year thousands of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me to American for studying, including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excellent stud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hina also attracts a lot of oversea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but there still are many differences on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s a result, we should learn from America and make improvement in our education.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一、课程设置 中国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占全部课程3.9%,美国小学不开设思想品德课; 中国语文占全部课程25%,美国占38%; 中国算术20%,美国占23%; 中国科学课占4.7%,美国占3%; 中国地理课和历史课都占1.6%,美国小学地理课和历史课教学都溶入社会教育之中; 中国小学不开设社会学习课,而美国小学社会学习课程占全部课程13%; 中国小学体育课占全部课程7.8%,美国占10%; 中国小学音乐和美术课程占14%,美国占13%; 中国小学劳动课程占1.6%,而美国小学则不开设劳动课程。 从课程开设来看,中美小学对本国语言课程重视程度区别较大,其次是思想品德教育,美国规定在课堂上不得宣讲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应该由家长向子女传授。 二、教师要求 中国小学教师大多是高中或师范毕业生,而美国小学教师要求至少是大学毕业; 中国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是$250,美国小学教师月工资则达人均$4000; 中国政府每年为每位小学生投入$81,美国则多达$4563; 中国小学每班通常都达到70人左右,而美国小学每班人数不得超过33人; 中国小学文化课学习水平通常都要比美国小学生高出两级,即中国小学二年级学生水平与美国小学四年级学生水平相当。 中国小学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教授一门课程,而美国小学实行包班制,即某一个班所有课程全部由一位老师承担。 从这里看出,两个国家对小学教师入职要求区别很大,对教育投入区别也非常大,美国实行是真正免费义务教育,而中国义务教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很多收费任由学校收取,导致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

三、课堂教学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最大区别要数课堂教学了。 首先是班额差别大,中国小学通常都是第班60人左右,少数地区班额高达80人,美国小学班额则不会超过30人; 中国课堂中学生规矩守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美国课堂中学生自由活跃,学生或席地而坐,或随意走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 虽然近几年中国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模式稍有改变,但应试教育根基并没有动摇;中国课堂教学内容深,要求高,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方面,而美国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要浅得多,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国内外高等教育体制对比研讨

国内外高等教育体制对比研讨 有幸到明尼苏达大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学习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所见,所闻,所感,非三言两语能表达。总之,感触颇多。 明尼苏达大学始建于1851年,拥有四所校园,是美国最具综合性的高等学府之一,位居美国最富盛名的大学之列。明大是美国的赠地大学之一,具有优秀的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传统,也是美国重要的研究机构,有很多在美国和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学者。作为世界一流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明大每年的教育预算高达16亿美元,在校学生近6万人,在美国所有公立大学中位居第三。在三个月的学习中,笔者还参观了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圣约翰大学在内的十几所私立、公立大学,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有了大致的了解。经过对比,笔者发现,中美高等教育体制上存在着以下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

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及启示

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及启示 摘要:本文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角度进行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对中美两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借鉴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科学技术、经济实力都在世界上占据了首要位置,这与其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似乎是成功的。美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成功反映了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科学、合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研究美国是依靠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教师的,从而可以为改革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中美教师教育课程比较 (一)培养目标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来看,无论是我国还是美国,教师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合格的教师。至于什么是合格的教师,两国受各自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又有各自的标准。传统文化中,我国对教师的要求可

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具体来说就是合格的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能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1]这个观点对我国教师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从我国目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到,合格的教师主要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育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而这些正好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要求。 与我国的培养目标相比较,美国教师教育对未来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更为重视,要求教师像医生看病那样对学生的“病情”(学习困难)进行分析、诊断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为学生开“处方”(给予指导和帮助),成为教学的“临床专家”。从这点可以看出,美国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趋于专业化,将教师看成是一种专业而非职业。近些年里我国也开始对教师专业化关注,不过还没有在培养目标中得到具体体现。 (二)课程设置 1.通识类课程设置 我国师范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一般在30%到40%之间,必修课为主要形式,其类别可以说是全国统一,主要为政治、英语、计算机这三大块。其中英语、计算机都有考级要求,这使很多未来的教师在这些课程上花费了不少精力。为了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向学生提供大量可跨专业选课的全校性选修课。[2]不过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选修课相对比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我见

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 为期12周的的世界各著名大学揽胜选修课即将结束,在过去的12周里,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风采,在羡慕和向往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这次的作业我就来谈谈中国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

探究美国小学年级及课程设置之一

探究美国小学年级及课程设置之一美国小学一般都是从K年级到5年级,也就是K—5。K年级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幼儿园大班。 昨天,我对Vicki说,我想看看K年级的教学。 今天一早,Vicki给了我一张schedule: 8:00—9:30,Room 902,Ms Norma; 9:30—11:00,Room 504,Ms Noemi; 12:15—1:15,Room 903,Ms Diane;; 1:15—2:15,Room 901,Ms Hope。 她说,K年级总共有四个班,这个安排,四个班我就都能看到了。 我还需要先说明一下。美国没有独立的幼儿园,K年级就进入了小学,属于小学的范畴。而在k年级之前,一般会设立preschool,在我到Jackson学校的第一周,Vicki就带我去了附近的preschool,给那里的孩子们送书。我还记得Vicki当初对我说:这些孩子就要进入我们学校了,所以要让他们熟悉我们的学校,让他们熟悉我这个校长。 Preschool基本是半天活动,而K年级就要和小学生一样,全天在校。这和我们中国的情况很不一样。我们一般把preschool翻译成学前教育,把kindergarten翻译成幼儿园,而我们所说的学前教育和幼儿园之间的区别不很清楚,一种说法认为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在内,是为了顺利和小学对接的教育;还有一种说法认为3岁之前叫托儿所,3岁到6岁叫幼儿园,这些都是学前教育。而且,不管幼儿

园还是学前教育,我们中国家长都习惯于把小孩全天交给老师管理。对于我们中国出现的幼儿园寄宿制情况,美国人很难理解。他们觉得,你生了这个孩子,你就有义务去教养这个孩子。这也就是美国全职妈妈比较多的原因之一,很多的家庭,都是等到孩子大了之后,妈妈才再出来工作。昨天说到的转行新教师,很多也就是由全职妈妈之后,再去读个教师资格证,来申请做教师的。 美国小学一般都是从K年级到5年级,也就是K—5。K年级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幼儿园大班。 昨天,我对Vicki说,我想看看K年级的教学。 今天一早,Vicki给了我一张schedule: 8:00—9:30,Room 902,Ms Norma; 9:30—11:00,Room 504,Ms Noemi; 12:15—1:15,Room 903,Ms Diane;; 1:15—2:15,Room 901,Ms Hope。 她说,K年级总共有四个班,这个安排,四个班我就都能看到了。 我还需要先说明一下。美国没有独立的幼儿园,K年级就进入了小学,属于小学的范畴。而在k年级之前,一般会设立preschool,在我到Jackson学校的第一周,Vicki就带我去了附近的preschool,给那里的孩子们送书。我还记得Vicki当初对我说:这些孩子就要进入我们学校了,所以要让他们熟悉我们的学校,让他们熟悉我这个校长。 Preschool基本是半天活动,而K年级就要和小学生一样,全天在校。这和我们中国的情况很不一样。我们一般把preschool翻译成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材料
题目(中文)___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业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生 姓 名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 导 教 师 __________林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副_教 授_ __________________
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 题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问题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
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的背景、论文题目中主要概念的界定、简
明、扼要)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 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包含了终身教育在内的教育,也可以 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是出于起点位置的。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 出:"现在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提早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提早世界的历 史。”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课题,并纳入国家整体规划之中。
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兴衰。而今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增加对教育的 投入,关注教育的发展,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 父母被认为是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教龄最长的老师。作为一种接受时间最 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美家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是由中美两国 不同的文化传统底蕴造成,同时也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导致中美家庭在教 育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 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对其日后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 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重作用。作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在 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我国家长大多处于统治地位,地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与 孩子平等相处;在育儿观上,中国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而美国家长更 家长更看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喜欢包办替代, 而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 在生存适应能力上的明显差距。正确认识并借鉴国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 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和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要提 高未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竞际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这就
2

中美高等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85640948.html, 中美高等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作者:梁莎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33期 【摘要】通过对比中美教育在信息化手段应用普及度、教学方式、教学规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了中美教育差异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的潜在影响,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提出教师应转变观念,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以此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等培养。 【关键词】中美教育差异;高职;翻转课堂 2017年1月,笔者到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学习交流,期间参加了语言学习,同时观摩学习了两门专业课程。美国灵活开放的教育理念、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以及师生互动,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对美国和中国教育存在的差异分析,探寻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信息化手段应用普及度对比 1.美国学校信息化普及度高,信息化教育资源丰富 在美国,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从学校官网获取,包括作业信息、作业提交、学习资料下载、社团活动、体育馆场地使用信息等,哪怕是遭遇恶劣的雨雪天气学校无法正常上课的通知都可以在官网上第一时间查询到。同时校园官网也是教师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办公的重要手段,因为美国人习惯用发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也养成了每天登陆学校官网查看课程信息和接收邮件的习惯,同时可以了解学校各项活动介绍及时间。 笔者在美国进行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学习教材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听说和读写教程(Q:Skills for Success,Reading and Writ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老师上课的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同时要求学生配合相应的学习网站——IQonline进行学习。网站上教学资源多样,包括PPT、音频、视频、教学互动考核试题等。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老师可以通过平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会结合学习网站上的相关学习资源进行课堂授课和互动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许多便利,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堂以外的学习知识和技能。 2.中国校园信息化普及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需要整合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1.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小学教育目标,不过美国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提出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具有广泛的影响,大致内容为:①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②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③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④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⑤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2.小学课程的管理与设置 美国各州的公立中小学课程是由州宪法和州教育法规定,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实施,要求加强课的统一性的主张开始出现,但基于美国长期以来的地方分权化教育管理传统不可能完全建立全国统一课程,中小学课程的决策仍主要在各州及各个学校。现行美国小学通常都开设如下的基本核心科目: (1)语言艺术。(2)社会。(3)数学。(4)科学。(5)体育和保健。(6)音乐和艺术教育。 3.授课时数 美国各州小学每学年的授课天数相差很大,每天的授课时数也不一样。通过对某些学校的统计发现,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平均每天在校上课时间逐渐增加。小学的课程编排非常灵活。各节课的时间长短变化较大,有些课长达1 小时,而某些课仅20分钟。美国小学虽然实行5天教学日,但它在一天之中的课节数较多,每天上课的总时间较长。 现行美国小学课程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影响,倡导以学术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课程组织形式来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语言艺术包含了阅读、写作、文学、口语等知识,社会包括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音乐与艺术、体育和保健也具有较明显的综合课的特点。 (二)中学课程 1.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于美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最有影响并经常被引用的仍然是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的“七大原则”:①保持身心健康;②掌握学习基本技能;③成为家庭有效成员;④养成就业技能;⑤胜任公民责任;⑥善于运用闲暇时间;⑦具有道德品质。 2.中学课程的结构 美国主要有三类学校,即四年制中学、三三制中学和中间学校,其中三三制中学最为普遍,分为初中和高中,主要围绕教学、指导和服务三方面来进行,主要是教学工作。美国中等教育的教学科目非常庞杂,全国中学阶段学科多达247种,有必修和选修之分。课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科目,如英语、社会学科、理科、数学、外语、人文学科;另一类为非学术性科目,如卫生、体育、家政、音乐、美术、工艺等。实行学分制,学生须修满16学分方准毕业。 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趋势 为了保证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地位,美国总统和五十个州首脑在1990年2月正式通过了《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提出了迈向21世纪全美教育的六大目标:“①为所有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②降低中学生辍学率,高中毕业率至少要提高到90%;③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应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各学科方面具备应有的知识和技能;④美国学生在科学、教学方面的成绩成为全球第一;⑤每个成人都将是有文化、精于读、写、算的人,并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及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⑥所有学校都将成为无吸毒、无暴力的场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纪律得以保障的学习环境。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整理

1. Family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majority of family educational expert consider that family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 narrow and broad sense. Generalized family education indicates that family members teach each other in their daily life. In a narrow sense, it indicates that the elder members (especially for parents) of a family teach younger in their daily life. Family education as one part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education has an irreplaceable meaning to other two educations. Family education is not onl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health of children, but also their mental health which makes them more adaptable to competitive society in the future. More often than not, education is also an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parents which means that they both be educ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 2.1The Feature of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First, Chinese parents usually charge of whole things of their kids to make them have enough time to study. Especially for those parents who have only child provide them anything what their kids need. There is also a new phenomenon that we can see mos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mobile phones, digital camera, MP5 which are top grade cons umer goods. It’s detrimental to develop children’s independent ability and imperceptibly make them spend freely on money which given by their parents. A lot of Chinese parent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ir kids’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but not their inner mind which easily make them have mental or moral character problems. In the meantime, it’s easy to make their kids have personality defect and lose ability of living all by themselves. Therefore,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absolutely unreasonable and lack short of scientific. Second, the matters of family education one-sided emphasize test score. Chinese parents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their kids but seldom evenly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nd art to their children. So that it’s the main cause of uneven i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integral ability. We also see a phenomenon that a lot of only children are high intelligent, vulnerable and sensitive. But in the fields of developing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 Chinese parents only care for their result of ability of memory, comprehension and computational problem. On the contrary, innovation-oriented society is pressed for practical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Third, Chinese parents always regard their kids as private property. They are concerned more about face-saving than their kids. They deserve their kids are their own and have right to control the children’s behavior. When their kids betray their orders, they also use their dignity or effect violence to their children but do not know it is illegal. They believe the concept of family education needs violence sometime to their naughty behavior. Furthermore, Chinese parents also think if they love their kids, whatever methods of expression, the kids should accept it and unconditional comply with it. As the times passes, the children would not lik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parents who will not be told by their kids when they have something mental problem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