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文化略论_王焰安

桃文化略论_王焰安

桃文化略论_王焰安
桃文化略论_王焰安

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总第21期)

王焰安

探讨中国文化,必须对具体而微的文化载体或文化现象进行剥离分析,方可寻绎出文化观念产生与发展的依据和文化取向的价值标尺。

在汉族人民的文化观念中,桃蕴含着吉祥如意、辟邪逐鬼、祈福祝寿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潜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过民俗活动而得以引申、发展、整合、变异等,本文试图对之所蕴含的这些意义略作论述。

史书上虽然没有有关桃图腾崇拜的明确记载,但是,当今学者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神话和有关记录材料的爬梳、考察与分析,认为夸父族是以桃树为图腾的氏族;①王大有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认定:桃为夸父族的图腾,夸父死而化桃,即死而返祖归根之意②。

夸父氏族为什么以桃为图腾呢?诸位先生未尝论及。但根据图腾文化法则,似可推测出夸父氏族以桃为图腾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第一,夸父氏族所生活的环境可能是在茂密的桃林中。据考证,桃原产于我国,遍及东西南北,其中以华北、华东、东北栽植最多。而夸父氏族的活动范围主要为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山西的东南部和陕西的东部③,正好是桃的盛产区。第二,茂密的桃林为夸父氏族带来了累累的硕果,提供了一定的食物资源。根据桃的进化规律,桃的成熟期是逐渐提前的,时代愈早其成熟期则愈晚,《尔雅》所载的“冬桃”即为证明。在以采集为主的经济时代,于寒冬腊月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能够吃到鲜桃,无疑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因之,为夸父氏族提供了某种生活保障,但是过量的食桃则又会给人带来疾病,因“生桃多食,令人膨胀及生痈疖,有损无益。”④当时的夸父氏族成员对此不能理解,便对桃又生出了一种神秘感。第三,原始初民把具有多籽(子)特征的动、植物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或崇拜物,希望自己的氏族人丁滋盛。桃因“性早花”、“易于栽种,且早结实”而“子繁”,“字从木、兆。十亿曰兆。”故生活在桃林环境中的夸父氏族便理所当然地希望氏族子孙的繁衍如桃之“易植而子繁”⑤。第四,从桃的外形来看,桃之结合部形如女性生殖器,如今民间尚有骂作风不正之女子为“贩桃子”的骂人语,贩桃子者即贩生殖器也。赵国华先生从生殖崇拜的角度,亦推测出了“远古先民曾将桃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的结论⑥。所以,具有浓烈生殖崇拜意识的夸父氏族成员便对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祈望氏族兴盛。第五,桃具有多种药物医治功能。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桃实、桃仁、桃毛、桃臬、桃花、桃叶、桃茎、桃树皮、桃树根、桃胶、桃符、桃橛”均能治疗多种疾病。这些医治功

57

桃文化略论

能,在“万物有灵”时代的氏族成员看来,是冥冥之中的神灵在护佑他们,故易对它充满了敬畏之情。

虽然夸父氏族不是强盛的氏族,没有强迫别的氏族接受自我文化意识的能力(如夸父“道渴而死”),但是随着其氏族成员的不断迁徙、征伐、开疆扩土(有人曾考证出夸父氏族的迁徙路线为经湖北南迁至湖南沅陵、零陵一带⑦),桃图腾崇拜的观念也逐渐影响到了相应的氏族(如龚维英先生认为“桃是楚族的次生态图腾”“持之有故,言之成理”⑧),并进而传承于汉民族(流传于世的风物传说虽是人们某种心理倾向的反映,但却或多或少地寓含了这一信息。如《朝野佥载》五载:“辰州东有三山,鼎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邓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山三石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太平御览》四七引《郡国制》:“台州覆釜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践。”五六引《安定图经》:“振履堆者,故老云:`夸父逐日振履于此,故名之’。”卷三八八引盛弘之《荆州记》云:“零陵县上有夸父迹”)。

图腾文化法则认为,氏族成员与图腾崇拜物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即图腾物是氏族成员的共同祖先。这种图腾文化法则反映到桃上便衍生为桃能生人的文化观。

桃能生人的文化观在民间习俗中具体表现为向桃祈求生育,这是向图腾求子即图腾生人意识的反映。如“河北上安镇妇女成婚后,过了一段时间,没有怀孕,或常常流产难以座胎,便到当地的娘娘庙里去`讨孩子’。`讨孩子’的做法很简单,即采摘庙内`面桃树’上的桃子吃下,吃一果可生男,吃二果可生女。吃后如愿,来年需制作`面桃树’还愿。`面桃树’制法如下:用半两左右的面粉塑做`桃子’,上锅蒸熟,出锅后彩绘,然后采折一桃树枝,将`桃子’挂在枝头,并用绿纸配以枝叶而成。”⑨旧时江淮民间不孕妇女常将桃木人带在身边,祈求生育,其中桃木人的男根刻得特别的大。10

图腾文化法则表明,图腾物负有保护氏族生灵的职能,如柯斯文所言:“氏族的图腾变为本氏族的特殊保护者。”故其能够帮助氏族成员禳灾获福。这种图腾文化法则反映到桃上就衍生为桃能祛除邪恶、禳灾逐鬼的文化观。

桃能祛除邪恶、禳灾逐鬼的文化观主要体现在居处、人生礼仪和人生活动、生产活动、战争复仇之中,并通过神话传说和民俗活动进行传承,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意识。

居所本是人们的休闲场所,但由于地磁、风向、阳光等自然因素的不同,有的居所人丁兴旺,有的居所却病亡不断,故人们认为居所是影响家庭兴亡的重要之地。为祈求家庭平安,人们便借助桃木驱邪辟鬼,这主要表现在有关大门和大梁的习俗传承上。

《相宅经纂》认为:“宅之吉凶全在大门……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也,故大门名曰气口……。”大门是人出入的必经之地,也是邪气与瑞气出入的必经之地,故有关它的信仰习俗较多,而桃可禳灾逐鬼的文化观在这些习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其一是有关门神来历的神话传说。有关门神的神话传说,史书上载录较多的是神荼、郁垒及钟馗。神荼、郁垒为门神的神话传说,多见于战国、秦汉之际的史书,尽管这些载录互有出入,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是在桃林的环境中统领鬼的,是以桃枝作为治服鬼的工具的,是因桃而成

58

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总第21期)

为门神的(《战国策齐策三》:“东海中,有山名曰度朔。上有大桃,屈盘三千里,其卑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由往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与,一曰郁雷,主治害鬼。故使世人刻此桃梗,画荼与与郁雷首,正岁以置门户,辟号之门。荼与、郁雷,皆在东海中,故曰东国之桃梗也。”1)。钟馗为门神的传说盛于唐宋,这些传说虽多敷衍铺成(高承《物事纪原》:“开元中,明皇病,居小殿。梦一小鬼,革郭一足,悬一履于腰间,窃太真紫香囊及拈玉笛吹之,颇喧扰。上叱之。曰:臣虚耗也。上怒,欲呼武士;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束角带,径捉小鬼,以指刳其目臂而啖之。上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而葬,誓除天下虚耗妖孽。言讫觉而疾愈。乃召吴道子图之。上赏其神妙,赐以百金,是以今人画其像于门也。”12),但其实质亦是桃木能驱鬼辟邪文化观的反映。这从两个方面可以得知:第一,根据《陔余丛考》卷三五的考证证实,钟馗本是椎(棍棒)的别名。第二,根据古人的信仰及《淮南子诠言篇》:“羿死于桃。”许慎注:“,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等记述推断,作为钟馗别名的椎就是“展转生故事耳”的“桃椎”。

其二是在节日挂桃人、桃木、桃板、桃符等于门旁及门内外。就春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于其旁,百鬼畏之。”《太平御览》卷二九引《玄中记》:“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沈约《宋书》:“旧时岁朔,常设苇荚桃梗,……以禳毒气。”《说郛》卷十引马鉴《续事始》:“《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岁华记丽》:“元日,饣肴列辛盘,觞称椒酒;桃板置门而纳庆,苇绳罗户以祛灾。”今日的青州人则迎门挂上桃型灯笼。就元宵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就清明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苏州风俗》载:“清明日,满街叫卖柳条、桃枝,人家买之插于门头。”就端午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汉代民间,每到此日,人们皆在门旁挂朱索、桃印,以禳除恶气。宋代及今日的泰安和胶东的部分地区则在此日于门旁插桃枝,以辟邪。就除夕而言,其习俗活动有:《风俗通义》载:“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此处的除夕日期与今日的除夕日期不同,为腊月初八日)今日的胶东等地,每到除夕日下午,都在大门口放上一根两米长的桃木棍,叫作拦门棍。据说,桃木棍既能拦住财宝不流失,又能辟邪。

在人们的观念中,房屋的大梁也是极为重要的,犹如人的脊梁,所以有关其的信仰习俗较多,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上梁仪式即是其信仰习俗的集中表现。桃因能祈福辟邪,故在上梁仪式中多被运用。据调查,山西祁县上中梁要“披红挂花”,“挂花”即是把预先准备好的辟邪镇物如桃弓柳箭、五色绸线、梭子、铜钱串、五谷、枣树根、柏叶、镜子等挂在中梁中部红布底下。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岛民的上梁仪式中有一“接宝”仪式,即木匠登高后,用一根红线扎好一个仙桃或包袱,从上面放下来,边献词边放。东家夫妇拉平大红毡毯“接宝”。木匠所献之词都为与桃有关的祝福之语。13

人生历程中,人的诞生、婚娶、死亡三大礼仪是极为重要的,人们对此非常重视,故桃的辟邪祈福的文化内容在这些礼仪中都有表现。首先是人的诞生。山东胶东地区在小孩降生后,一般挂一桃枝,上系一红布条,或者再贯以枣、栗、葱、钱等物;招远等地,男孩降生后,除在门上挂桃枝外,还挂上一面带有弓箭的大红旗;黄县在男孩降生后,在桃枝上系两个面桃、两个面虎头,莱西则在桃枝上系两棵葱、四个栗子、四个枣、两棵大蒜,挂在屋门正

59

桃文化略论

中;山东部分地区,婴儿满月时,要择吉剪发沐浴。这天,人们往往要用红线贯穿枣、栗、葱、钱等物,系于桃枝,挂在门楣上。因为他们俗信,桃,即逃脱灾难也。其次是人的婚娶。婚娶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人们难以从直观感觉判断出有的人为何婚后灾难重重的原因,从而认为是婚礼之日邪祟作恶所致,为防止邪祟作恶,便在婚礼中以桃枝镇邪,如薛家湾人举行婚礼时,新郎往往用桃枝做成的弓,柳枝做成的箭,一脚踏在新房的门槛里,向门外连射三箭,即所谓射“天煞”、“地煞”以辟邪。再次是人的死亡。在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认为人虽然肉体死亡了,但其灵魂却是长存的,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正常地生活着,故亦希望他们在阴间平安幸福。为了达到此目的,人们便在一些丧葬仪式中以桃辟邪,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为正常死亡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乃使巫以桃先祓殡”,桃,即桃枝编成的扫帚,以扫除不祥。一为非正常死亡者,如被杀死而不知杀人者为何人,便将桃枝柳叶放在死者手中埋葬,如此仪式解释为,死者将可以用桃枝击退冥界恶狗,用柳叶作为复仇之剑。这是以桃为丧者驱邪,在丧葬礼仪中,还有一种仪式是以桃为后代子孙辟邪的。如敦煌民间符中有一墓穴符(见伯三三五八),唐人认为家中“钱财不聚,八神不安”,是由于辞世的先人在墓穴中受到了鬼的捣乱,故在下葬之前,先将此墓穴符写在桃木板上,然后把它安放在坟墓的四角,如此便会驱逐墓中之鬼,子孙就会兴旺发达。14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人体生物调节功能具有年龄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故在某些特定阶段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病菌,对这种自然现象,人们难以理喻,认为是邪恶所致。为消除邪恶,他们往往祈求桃的帮助。就年龄性特点而言,它主要表现在幼年期和老年期上。如幼年期有关桃的信仰习俗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为辟邪,山东省泰安市南部地区,婴幼儿出行,大人则折东南方向的桃枝,让其抱持。安徽蒙城城乡,襁褓中的婴儿出门时,必备桃枝一束,儿童出门手腕须带桃核雕刻成的花篮,裤带系桃木剑。俗信如此可以除鬼祟、保平安。河南周口农村的人们,将桃核雕刻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然后串成手镯,戴在还不会奔跑的小孩子手上。俗信这样,小孩就可避免“被鬼拉走”。一为驱邪(有病之后采取的仪式),如安徽宿松农村,当小孩子在春天患了疟疾病,其家人就抱着小孩子在前面佯跑,而小孩子的母亲则手拿桃枝轻轻地抽打小孩。据说经过这样的抽打后,附在小孩子身上的疟疾鬼就被赶跑了。山东肥城农村,当小孩子摔倒受到惊吓以后,父母便折一段桃枝,一边摇桃枝,一边摩弄小孩头顶,一边念道:“扑啦扑扑啦毛,吓不着……”,据说这样,小孩的惊吓感就渐渐减少了。马王堆帛书《五十五病方》中有一道治“小儿鬼”病的方子,方子为:“禹步三,取桃东枝,中别为□□□之倡而笄门户上各一。”老年期有关桃的信仰习俗主要表现为防,如山东青州“有一位老太太带着小孙子坐在门口晒太阳。她手持桃木拐杖,衣扣上拴着两只约八公分长、紫红色的桃木棒槌。我们问她戴桃木棒槌干啥?她笑了笑,说; `人老了,八字软,担心鬼邪附身生病。我这是祖传的桃木棒槌,戴上它,鬼不敢靠近,邪不能附身。’她又从口袋里掏出七根约五公分长的桃木棍,说是走黑路(夜间行路)用的,有了它,路路畅通,保佑平安。”15这种意识,当然并非是老太太的个体意识,而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表露。就阶段性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妇女的生产。现实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产很顺利,有的妇女生产却很艰难,甚至于死亡;而妇女生产之后,由于机体免疫力较差,往往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有的也因感染病毒而死亡。古人认为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是鬼魅作祟所致,为祈求妇女平安,往往借助桃来辟邪。如敦煌民间符斯二四九八写卷里有

60

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总第21期)

一大型难产符,符后有一段说明:“此符难产,随年几(纪)与吞。桃汤下。以醋点汤。七立桃仁,去兴。此法极秘,勿传。”《本草纲目》载:“妇人难产,数日不出,桃仁一个劈开,一片书可字,一片书出字,还合吞之即生。”16而产后的有关习俗则表现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为防,如安徽滁州一带,妇女生产之后,便将一节桃枝放在产妇枕下,谓能防邪祟。一方面为治(产妇产后染疾),如“产后血闭,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块,水煎服之,良。唐瑶经验方。”17一为人的染疾。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刚才还是生龙活虎,转眼之间却卧床不起。人们难以解释这种现象,便直观地将其归结为鬼祟所致,为此,人们便以桃驱邪。这种习俗信仰,从其目的来分,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防,通过佩带的方式来实现,比如肥城的群众一般都在身上系着桃木刻制的小棒锤、小桃木棍、小桃木剑,……据说这样可以镇妖辟邪。一种为治。旧时浙江西部地区,人若久病不愈,便要举行排夜佛仪式。该仪式一般在晚间举行,由驱邪者先将羹饭放在米筛上,置于病床前的地板上,点上香火,然后对着病床先说好话,再念咒语,最后将大米撒于床上,用桃枝向床上乱抽乱打,同时由其他的人端着米筛送到村边的三岔路口。湖北黄陂,一些巫师为病人施法时,先用桃枝在病人站立的周围划一圆圈,然后从圈中抓几把土,装入陶罐,埋在三岔路口,再用桃木桩将陶罐钉穿……他们认为这样就将鬼钉死了。陕西商洛地区和湖北崇阳地区的农村,若有昏迷的病人出现,人们就用桃枝抽打他,以为如此方可唤回他的生命。18

桃的医治功能和养生功能,经过希望现实生活无限期延长,即渴望成仙的人们的整合、消融,便作了某种虚幻的反映,敷衍出种种逸闻和传说,作为精神信仰世代传承。

首先,桃是仙人们的享有物。《汉武帝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命侍女,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乃止。”据神话传说:玉皇大帝诞生于正月初九。王母在她后花园的瑶池边上,种了九棵蟠桃树,命每棵树上结子八个,总数为七十二个。每当玉皇大帝过生日时,王母娘娘就用这七十二个蟠桃为玉皇大帝举行一年一度的蟠桃会。玉皇大帝过七十二岁生日时,他的第七个女儿竟胆大妄为地偷了两个蟠桃。玉皇大帝怒不可遏,把她打下凡间。19仙人们是长生不老的。桃既是仙人们的享有物,其自然就被赋予了青春常在、生命长存的内涵,如民间流传的《伏羲和女娲的故事》言,“伏羲、女娲分吃子桃子,……他们两人都成了长生不老的人了。”20

其次,桃是凡人成仙的媒体,这是桃为仙人享有物观念的变化和发展,它有两种情形:一为食仙人之桃而成仙,《福建通志》载:“仙姑父大郎,居武平南岩,贷饼自给。吕纯阳见其有仙质,日过索饼啖,辄与。吕感,赠以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岩。”《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一九引《庆元县志》:“黄十公,下管黄人。宋时樵于仙桃山,见二叟对奕,取其余桃啖之,遂不知饥渴。叟语曰:`此后勿食人间烟火物。’及归,已春秋三度矣,始知所遇者仙也。”二为食山野之桃而成仙。《白玉蟾集》:“宁都金精山系第三十五福地,汉初,张芒女丽英入山获二桃得道,长沙王吴芮聘焉。至洞中,见女乘紫云在半空,谓芮曰: `吾为金星之精,降治此山。’言讫升天而去。”《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

61

桃文化略论

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路不得返。经十余日,粮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崖环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然后得上,各啖数桃而不饥。……既出,无复相识,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这些记述,表面上看来虚幻神奇,其实它是人们对桃的医治功能和养生功能的夸张反映。

吃仙桃或山野之桃成仙的机遇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但渴望长寿的心理却是人人都有的。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子孙们便在老人的寿诞之日,以桃相祝,称之寿桃。从古及今,所谓寿桃有三种形式:一为鲜桃,如孙膑为母祝寿时,“从怀中掏出一个鲜桃,双手捧着送到母亲面前说:`今日告假回来,师傅送我一个桃孝敬母亲。’”21一为面桃,因季节性原因,人们用面粉做成寿桃,蒸熟后送给父母,为父母祝寿,如晋东南人无论早面还是午席,都必须吃蒸好的面桃。一为桃的模型,这亦是因季节性原因而致,无鲜桃只得以模型代之。祝寿主题中以桃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即是对桃模型的变化和发展。如多福多寿——很多蝙蝠和桃的纹图。福寿双全——蝙蝠、桃和两枚古钱的纹图。蟠桃献寿——仙人持桃立于桃树下的纹图。贵寿无极——桂花和桃(或桃花)的纹图2。

由此,我们认为: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其图腾文化法则和植物特性的综合反映。即如李时珍所言:“按此诸说,则……桃之枝、叶、根、核、桃枭、桃橛,辟鬼祟产忤,盖有由来矣。”

附注:

①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初议》,《民间文学论坛》83年第4期。②王大有《中华祖先拓荒美洲》。③涂元济《夸父逐日考》,《民间文艺集刊》第六集。④⑤1

7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第二十九卷。⑥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略论》,《中国社会科学》88年第1期。⑦何光岳《“夸父逐日”神话的历史学思考》,《民间文艺季刊》90年第3期。⑧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⑨刘春林《上安镇民俗拾趣》,《风俗通》创刊号。1

0李晖《江淮民间男根崇拜》,《东南文化》(安徽文化专号)。1参见《论衡订鬼篇》、《风俗

3李洲芳、袁震《太湖洞庭山岛民的住通》、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引等。1

2参见《天中记》、《补笔谈》等。1

6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

41

宅信仰习俗》,《民间文艺季刊》89年第4期。1

版。1

5刘中平、宋执昂《桃俗》,《民俗研究》89年第1期。1

8罗漫《桃、桃花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19陈蕃《天下何以“七十二”命题之多》,《知识窗》83年第5期。20唐愍《伏羲和女娲的故事》,《民间文学》86年第1期。21《送寿糕寿桃的来历》,《采风》85年第24期。2乔继堂《中国吉祥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2

 作者简介 

·张岱年 1909年生,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文化与哲学》、《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及《张岱年文集》等。

·韩德民 1964年生,安徽淮北人。哲学博士,任教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合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丁伟志 1931年生,山东潍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副院长,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著有《中西体用之间》、《无树有巢》等。

·郭英德 1954年生。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明清文人传奇研究》、《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等。

·李学勤 1933年生,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著有《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新出青铜器研究》、《古文献丛论》及《走出疑古时代》等。

·陈谷嘉 1934年生,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哲学》主编。著有《儒家伦理哲学》、《岳麓书院名人传》、《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等。

·傅璇琮 1933年生,浙江宁波人。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唐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李德裕年谱》等,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及《全宋诗》。

·陈鹏鸣 1966年生。历史学博士,人民出版社第四编辑室编辑。发表论文20余篇。

·李琳琦 1965年生,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育史专业在读博士生。合著《徽商研究》、《中国十大商帮》、《中国考试制度史》等。

·刘锡诚 1935年生。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著有《小说创作漫评》、《小说与现实》、《原始文化与民间艺术》等。

·王焰安 1962年生,安徽宿松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编著有《民间文化学新论》、《安徽百科全书·民俗卷》等。

·严家炎 1933年生,上海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著有《知春集》、《求实集》、《论现代小说与文艺思潮》、《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之一)等十多部。

·章沧授 1946年生,安徽泾县人。安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有《汉赋美学》、《先秦诸子散文艺术论》等。

·章尚正 1949年生。安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有《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

·张秉政 副编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发表文章近十万字。

·赵家新 南京师大中文系教师。有论文发表。

·王玉林 1953年生,北京人。任职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著有《论石头记巳卯本和庚辰本》。

·乐 铄 郑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乔以钢 1953年生,任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著作有《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中国的风流才女》等。

·毛建勇 1968年生,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

·张德鑫 1941年生,上海人。国家汉办学术交流部主任、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教授。著有《中国古典文学概观》(英文)、《盛成传》等。

·钱林森 1937年生,江苏泰兴人。南京大学教授、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会理事。著译有《中外文学姻缘》、《牧女与蚕娘》、《中国文学在法国》、《中国之欧洲》等。

·王 宁 1955年生,江苏扬州人。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兼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文化研究会委员。著有《深层心理学与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阐释》等。

·黄夏年 1954年生,江苏常熟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宗教研究》主编,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副主编。发表论文百余篇。

·朱靖华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著作有《苏轼新论》、《苏轼新评》、《简明中国文学史教程》等。

《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不仅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而且还是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对于耳目能祥的中国园林我们又了解多少呢?读了王毅前辈编著的《中国园林文化史》一书从不同方面对中国的园林史有着更深一层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园林文化史》一书内容很驳杂,它是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某一专题为研究对象,但也可以概括的很简单:第一中国古代文化是个完整的体系,尽管人们摄取的往往只是其中的片玉、一枝,但他们原本无不是与昆山和邓林连在一起。第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面目受到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进程的严格制约,哪怕是极微末的叠山理水技巧,或是一件淡淡的盆景、一曲短短的栏杆、一张小小的明式椅…他们每一步的演变都涉及在政治哲学艺术的众多领域,这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和命运中看到必然的原因。 看完本书后,我了解了很多,比如自“上古园林”对以后历代园林的影响——以山体和水体的配置而构成的骨架——其肇端即是灵台和灵沼的组合。之后又由秦汉园林的宇宙观至隋,初盛唐园林的皇家宫苑展现出的恢弘的气魄和灿烂的光彩以及士人园林成为凑泊无间,富于诗情画意的艺术整体。中唐至两宋园林的“壶中天地”至明清园林的“芥子纳须弥”多为士大夫思想之具体表现,园林空间流溢着诗意,凝固着画意,浸染着禅悦,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艺术品位。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则很不相同。传统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那么传统园林建筑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概括地讲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总之,与其他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数千年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至发展成熟,它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我认为在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得中国古典园林以及民族文化的文脉,用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定会在设计的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 乔虹 2012年2月9日

草原文化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5-2016学年度 第一学期《草原文化》期末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 高谢幕时说: ------------------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等草原歌曲 唱响海内外。电影《----------------》、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3. 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4.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 5. 《--------------------》“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 6. 《--------------》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 共8部 7. 《-----------------》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 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 8. ---------------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得分 评卷人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2 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参 考 内 容 学 号 姓 名 分校(工作站)

中国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文化漫谈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描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中国园林文化一向都是崇尚自然、崇尚城市建筑中的园林文化的。中国的园林文化深受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园林设计有着文化上的色彩和思想上的意义。中国园林是自然式山水园林,园林的设计中体现着崇尚自然的原则。中国园林的文化中,水、亭、景的相互映衬虽然是人工之作,但是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讲究“巧夺天工”。这种在精致的园林之上追求的自然,有着深刻的道家思想上的含义。而道家的崇尚静的思想,也反映在了我国古代园林文化之中。 我国古典园林多以静态的水面作为园林布局中心,以形成质朴淡雅、含蓄深沉的园林氛围;而西方规则式园林以“动”水为美,注重水法的千奇百态,多以喷涌、流动的水体为构园重心,以形成热闹、活泼的园林环境。而又由于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园林在讲究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还比较讲究意境。意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诗意并且讲究诗意之外的意的话题。中国园林的讲究意境,不但讲究客观景观的自然美好,还要求这些客观的园林之境还可以与主人的心境和意识相互交融,完美地融合起来,以体现一种诗意的追求。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承载中国人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

园林文化之我见

中国园林文化之我见 王永峰121001119 中国园林像诗,因为它含蓄;中国园林像画,因为它耐看;但中国园林既不是诗,也不是画,而是由自然和人工巧妙结合的生命体,一年四季都蕴含着勃发的活力。它除去了西方园林那种无论建筑还是花坛树木造型都留下的明显的人工印迹,也摒弃了日本园林那种一味淡然的“枯山水”,而体现出一种模仿自然、艺术手段又不外露的完美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园林本身既具有自然山水美景的特点,又是一个丰富的艺术综合体,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盆景,以及戏剧、音乐等融会于一体。因此,园林可称得上是自然山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品。 此外,中国园林内的美景,为其他传统文化活动,诸如吟诗作对、琴棋书画、唱曲饮酒等,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对各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诗词文学与园林艺术 中国私家园林,通常被称为「文人园」,因为园主人大都是退休的官吏或文人,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诗文书画俱佳。 在园林工程大体完成后,园主会在主要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上匾额、楹联、刻石,大都是撷取古人诗句、典故而成。它们都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山水花木环境,状写眼前景物,切合园

主设计时的意图,实际上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对园林景观进行一次重点的勾勒,是园林景观的「诗化」。 这些楹联、匾额、刻石,不仅书法优美,真、草、隶、篆各显风采,而且出于著名能工巧匠之手,成为建筑物附设的典雅、美丽的艺术品。 人们在游园时,看到这些楹联、匾额、刻石,会触景生情,产生无尽的联想,得到高度的精神享受与乐趣2.传统绘画与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和园林艺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园林之美,所谓「画意」,就是按照中国画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园林,刻意追求「画意」的艺术境界。 而中国的绘画从宋元以后,以写意多于写实,着重意境和情趣,移天缩地,这正是中国造园所必备者。 言意境,讲韵味,表高洁之情操,求弦外之音韵,绘画与园林,两者可谓二而一也。(1)王维与辋川别业 王维(669―759),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称,而他的画也是以山水画为主。他的创作是中国古代诗画结合的典型,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称得上是极高的评价。

概述 草原文化相关文献

概述草原文化相关文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文化内容的承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都要通过文献传承和记录,都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受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影响。中国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的地域性文化,受北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承载在文献上,其文献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时期,由于草原文化研究的侧重点和范围有所不同,因而承载的文献在内容上又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本文仅就与草原文化有关的文献进行概述。 研究草原文化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0世纪八十年代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国前,主要是外国学者对辽西地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1921年安特生的《奉天锦西沙锅屯洞)},其后法国传教士宣化对辽西地区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并在《通报》上介绍了考查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再后

日本人又对其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发现。比较有名的文献有鸟居龙藏的《考古学上所见辽文化》、田村实造、小林行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庆陵》报告和岛田正朗《祖州城》报告。第二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北方考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考古技术非常落后,考古资料也非常少,在北方史前史研究上,可利用的文献也就很有限,因而,北方史前史研究基本上没有开展。说到中华文明时,一般只从传统观念出发,认为中华文明是从黄河、长江孕育出来,而后传播到华夏各地;而许多学者都认为北方文化是外来文化,在研究北方文化时,只是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层而上进行研究,当时,无论从研究内容或研究深度上讲,都是非常有限。因而,这一时期从文献内容来看,主要是反映民族文化起源和地域文化起源的。 乏映民族文化起源和地域文化起源文献的概述文章非常之多,这里略去20世纪八十年代至21世纪初,在草原文化没有确定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源头之一之前,中国文明起源经历了西来说—东西对立说—一元说—多元说这一演进过程。随着考古技术的提高和北方考古挖掘工作全而铺开,大量古文化遗址、岩画被发现和考古资料出土,特别是红山文化的

名花欣赏与花文化

山 东 英 才 学 院 课程名称:文献检索 题 目:花文化与我们的生活 学生姓名 赵杰 学 院 园林工程学院 班 级 本科园林1201 学 号 201201011865 任课教师 吕芳芳 文献检索课程论文

2014年 11 月11 日

花文化与我们的生活 Flower culture and our life 摘要:花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之一,其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不仅可以净化环境,绿化环境,美化环境,还可以陶冶情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社会的文明。 关键词:花卉;艺术;欣赏;生活;健康;花语。 Abstract: the flower is one of the best things in human nature given, its variety, a wide range of. Can not only purify the environment, greening the environment,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can edify sentiment, promote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reation of soci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flower; art; appreciation; life; health; flower. 一.花文化与健康 花卉在提高人们物质文明和生活文明的同时,还与人们的健康有关,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见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啊,而花卉呢就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大关联,科学研究表明,鲜花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淀粉、氨基酸、多种维生素极多种微量元素,同时还含有某些延迟人体衰老的激素和抗菌素等。可食花卉不仅具有强烈的美学色彩,而且还具有保健与药疗之功效。如菊花能明目养肝,芍药能行血中气,月季花活血消肿,茉莉花长发强肌,梅花养神去痛,梨花润燥化痰等。鲜花食品可延年益寿,长寿之乡的高加索山民以万寿菊鲜花作为家常食品,因此,当地人的长寿秘诀被认为与食用万寿菊鲜花有关。慈禧太后为求长生不老,常以荷花、玫瑰花等鲜花为食。可食花卉还含有纤维素和花色素等,纤维素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对肠壁有一定的清洁作用,有助于防止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纤维素和花色素被人体吸收后能够消除身体内部具氧化破坏作用的自由基,可以延缓衰老,防止和减少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发生。因此鲜花食品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花卉不但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关,还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关,这主要与花香有关,花香能使人愉悦、心旷神怡。独占三秋的桂花的香气飘远轻溢,有解郁、清肺、辟秽之功能;兰花的幽香,能解除人的烦闷和忧郁,使人心情爽朗;天竺葵的香气,具有平喘、顺气的功效;郁金香花的香气能疏肝利胆;槐花油可以泻热凉血。目前已发现有几种鲜花的香气,对治疗心血管病、气喘、高血压、肝硬化、神经衰弱和失眠等病有明显的治疗效

草原文化的概念

一、草原文化的概念 (一)草原文化内涵的界定 文化,国家的根脉,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三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吸收、融合共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的草原文化即使中华文化的主要源流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草原文化”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根据学术界对草原文化的普遍理解,草原文化可以界定为: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内蒙古族为主要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与草原生态环境和谐依存,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与其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心理特征的融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并不断以异质文化的精粹为养料的动态文化。 (二)草原文化的主体及区域分布 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杯芳草苑、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板块。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就关于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草原文化研究员吴团英在《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草原文化分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区,历史上包括整个蒙古高原。”具体地区,有匈奴、丁零、突厥、回纥、东胡、鲜卑、乌桓、柔然、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共同构成草原文化的主体。 (三) 草原文化的特征 1崇尚自然的生态特征 草原文化是古老的生态文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让人类妥协于自然力量,顺应自然选择。蒙古民族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承诺,在其身上凝聚着古代游牧民族生态观。游牧生产方式将自然当做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利益或生活方便而破坏自然,从生态角度看,蒙古包是人类长久性居住建筑中用材最少,建筑方式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建筑;牧人取暖用的材料,是牛羊粪和枯树枝,禁止砍伐树林;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讴歌自然是蒙古族民歌的主题之一,充分表明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资源利用手段和方式、资源的分配方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出,就是为了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科学利用资源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讲,北方草原文化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选择。 2开放进取的文化特征 草原文化是开放型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方面。凡是与北方草原民族有联系的封建朝代,往往是思想最活跃的朝代大多数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突破。成吉思汗提出的所有宗教信仰平等的法律,作为一种政策,在十三世纪的亚欧大陆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化政策。时至今日,开放的思想依旧在蒙古民族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草原文化也是拥有活力的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文化被淘汰,而新的文化不断诞生。 3讲究诚信、崇拜英雄的伦理特征 诚信是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核,游牧经济的分散性决定游牧人必须以诚信为最

中国园林文化教案

比较中国四类园林风格特色及形成原因 根据中国园林的风格特色,一般把中国园林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自然园林和寺庙园林四大类。下面分别论述四大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一)皇家园林风格特色 1.规模宏大 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而且其规模大小,基本上与历史的向后延续成反比。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2.园址选择自由 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庄,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东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叠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园(北部山景系人工堆叠而成)。总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构造为皇家园林。 3.建筑富丽 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 4.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 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皇家园林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营建,也概莫能外。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 (二)形成原因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二.私家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地主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说明中国园林景观建设的历史渊源及受到的文化影响,形成中国特色园林过程。宗教、哲学、美学和一些有识之士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园林宗教哲学 美学文学艺术文人 中国园林是从实用的园、圃、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园林式,同时兼收各种建筑风格,创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它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园林的天人关系 中国园林注重山、水、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关系处理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如人的狩猎种植,居住生活和吟诗作对等。因此越到后来,人工味越浓,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廊榭宫馆过分夸大,以致于江南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有拥挤的感觉。在置石上,多用立石,表明顶天立地的思想。建筑上则精雕细刻、珠帘画栋,极尽人工之能事。强调“境造桃源,巧夺天工”,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意境。例如我国在2003年的德国罗斯托克国际园艺展中中国园林就是一组仿宋园林。这组园林得到了德国朋友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中国园林”中山水亭园的艺术特色。 二、佛学思想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由天竺传入我国。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自四世纪(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扎根和光大。(它的主要代表建筑是河南嵩山少林寺)。这时它宣扬的世事无常和因果轮回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吻合,对园林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当一批文人弃世从佛,遁入空门,隐逸于自然山水之间,于是园林形式由秦汉建筑宫苑转变到自然山水园。其中山水园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天,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遗产和学习的素材。如今天的布达拉宫、敦煌壁画、四川乐山大佛、金山寺、雷锋塔、西安大雁塔等历史遗迹。寺庙园林的发展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上有其深刻的影响,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颐和园、天坛、无不体现佛教文化思想。 三、儒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是儒学,二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山之后,一直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儒学正式走上历史顶峰时期是从西汉武帝时懂伸舒霸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核心在人,即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宇宙观上提出气理两说,在伦理道德上提倡三纲五常,在政治上提倡仁政和保民,在教育上倡导开办学校。主要代表的建筑长沙的岳鹿

花卉鉴赏和花文化(学生复习用)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仅供参考,请勿外传) 第一章花卉鉴赏与花文化概述 花卉的概念:狭义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广义除指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景等;广义花卉的观赏部位不限于花,可以是花、果、茎、叶、根、种子等任何部位。 花卉文化:是在花卉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的与花卉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信息的总和。 花卉文化内容:以花卉为讴歌对象的诗词、故事、传说、记事、绘画、戏剧、音乐、雕塑、电视、民俗等文学表现形式,这就是花卉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花卉鉴赏的基础 1、具有花卉知识:赏花首先要知花。清代张潮《幽梦影》:“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认识花卉是欣赏花卉美的前提。 2、了解文化背景: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赏花者,由于其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对花卉的审美习惯亦有所差异。在花卉观赏活动中,国人崇尚精神,关注的重点是人的精神实质以及整个世界的精神归宿;西方人崇尚科学,关注的往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联想到“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人们所欣赏的不是兰花表象的美,而是蕴涵于内的道德情操美,这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一致的。西方文化中的人花互喻,主要强调“比喻”的张力,强调独创性而追求不断的创新。 3、赏花有地有时:春、夏、秋、冬和日、月、风、雨、霜、雪、烛光等很大影响。明代袁宏道《瓶史》载:“赏花,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并认为赏花要有时有地,不得其时,而漫然招来宾客,皆为唐突。花卉欣赏与其他审美活动不一样,除了需有良好的心境、高昂的情绪和浪漫的情调外,还应选择对赏花最有利的天时良辰和赏花佳处。 二、中国花卉文化简史 1、原始社会:花草树木纹样刻在粗制的石器上,用以美化生活,这可能是中国花文化最早表现形式。 2、战国时期:花卉赋于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 3、秦汉时期:有了插花艺术的萌芽。 4、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步入较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和艺术创作境界。 5、隋、唐和两宋时期:中国花文化发展进入昌盛和成熟阶段。造园栽花兴起,花卉的科技书籍、花卉文学作品、花卉工艺品、花卉绘画、盆景、插花等艺术品层出不穷。 6、元、明、清时期:元代有关花卉的诗词书画,明、清时期,花卉栽培走入商业性生产并形成生产基地,大兴造园栽花之风。花卉著作内容全面。 三、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 1、闲情文化:中国花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东方式的闲情文化。“莳花弄草”。 2、多功能性:中国的花卉文化涉及范围广。食物、药物来源。人们心目中种种花草的形象,成了幸福、吉祥、长寿的化身,加上各种花草本身的实际功用,便很自然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游艺娱乐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民间社会中积淀成为民俗。花卉与中国绘画、文学等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的结合,使得中国花文化涵括了诸多文化门类,不仅包括花卉食品等物质文化门

草原文化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4-2015学年度 第二学期《草原文化》期末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 高谢幕时说: ------------------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等草原歌曲 唱响海内外。电影《----------------》、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3. 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4.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 5. 《--------------------》“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 6. 《--------------》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 共8部 7. 《-----------------》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 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 8. ---------------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得分 评卷人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2 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参 考 内 容 学 号 姓 名 分校(工作站)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闵亚妮 摘要: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具体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起源及发展、旅游价值等方面分析旅游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关系,并针对性的 提出改进措施。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旅游客体组成之一,在对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 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全面加强古典园林文化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文化内涵,旅游,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又称中国古代园林或中国传统园林,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在继承传统即连续性基础上有所创新和丰富。其 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形式中国山 水园是中华民族所特有和独创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在 世界造园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园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由思想而指引人的活 动,进而产生空间构造。 (一)儒家的影响 儒家以积极的人世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 序。刘庭风教授认为在中国园林中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君臣民的礼制观与皇 家园林中心和轴线思想的一致,以及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人自古崇 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加之儒家的“仁爱”等观念,使人们对自然情有独钟, 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呵护与培育,有所谓“园,所以种树木也”之说。 (二)道教的影响 老庄思想主张无为,应顺从自然,追求万物和谐。在私家园林及道观园林的建造中,表现为祟 尚自然、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所谓:袖里乾坤,壶中日月。凿池堆山.移花植草均因地制宜, 得景随形 (三)佛教的影响 佛教则劝人向善也就是人与宇宙合一的精神,寺观园林则是通过宗教建筑、仪 式和部分的园景来表达宗教园林意义的。禅宗以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对一些花木,有出于宗教意义的偏爱,如菩提树、莲花等。 (四)风水说的影响 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认为建筑周围山 上林木茂盛为吉,并种“风水林”以聚气。古人对庭园等的周边环境的重视远重 于建筑物本身,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舒适,借以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 口]。还有许多规定,如大门前不种大树(阻挡阳光,出入不便,且易招雷击等)。 “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等,看似无稽之谈,实则多为植 物生长特性总结。不过,风水说大多具有封建迷信糟粕的一面,如有人以传说杜 宅….唯伦最为豪侈,……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但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 史始于何时,至今仍是园林史界关注的焦点。园林建筑的出现是当生产力发展到 定历史阶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艺术水平之上,最初为帝王诸侯享乐 而修建的。园林是随着时代、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等变化而演变的历 史过程。多数人认为,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的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 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初学记》定义为

(完整版)花卉鉴赏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花卉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 花卉的概念: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卉是百草的总称 从狭义上说,花卉是指艳丽多彩、千姿百态、气味芬芳的花花草草,主要指草本花卉。 从广义上说,花卉包括草本花卉,也包括灌木、乔木、藤本花卉及多浆植物,还包括不开花和开花不显著,但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所有观赏植物。 1.2 花卉的分类 1)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草本花卉:一、二年生草花例:一串红、三色堇等 宿根草花例:菊花、芍药等 球茎类例:仙客来、唐菖蒲 鳞茎类例:水仙、百合 球根花卉块茎类例:马蹄莲 根茎类例:美人蕉、玉簪 块根类例:大丽花 多年生常绿观叶花卉例:吊兰、鸭趾草等 兰科花卉例:建兰、春兰、兜兰等 挺水植物例:荷花 水生花卉浮水植物例:睡莲 沉水植物例:莼菜 漂浮植物例:浮萍 蕨类植物例:肾蕨、蜈蚣草 木本花卉:落叶灌木类例:月季、贴梗海棠 落叶木本花卉落叶乔木类例:桃花、梅花 落叶藤本类例:紫藤、葡萄 常绿亚灌木类例:天竺葵、倒挂金钟 常绿木本花卉常绿灌木类例:杜鹃、含笑 常绿乔木类例:白兰花、棕榈 常绿藤本类例:常春藤、凌霄 多浆植物:仙人掌类例:仙人掌 多肉植物类例:龙舌兰 草坪植物:暖地型草坪植物 冷地型草坪植物 2)按自然分布分类:热带花卉、温带花卉、寒带花卉等 3)按观赏特性分类: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观茎类、观芽类、芳香类 1.3 花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在环境绿化、美化中的作用 花、草、树木能绿化美化环境;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空气清新,并有杀菌、防止污染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 2)在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花卉是青春和生命的象征。花卉的多姿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使人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还可以陶冶情操,使人产生美好的憧憬,增进人体健康。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内蒙古文化主要来源于草原,属于草原文化,与农耕为基础的文化有鲜明的差异。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博大与包容性,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草原文化对于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理论的积淀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有了这种文化素质的积淀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艺术创作。因此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的草原文化。 标签:草原文化地域蒙古族游牧文明农耕文明 草原文化到底是什么?在内蒙古地区,许多画家,艺术家,设计人经常把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挂在嘴边,所以现在听起来似乎人人都是草原文化的研究者,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草原文化的现状又是如何值得我们去深思。 从地域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草原文化这个概念的来源是地域角度的分析。就如艺术理论所分析的一样,民族,地域,时间是影响艺术之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地形地貌大略可以分为三大类别;西藏是高原,内蒙古是草原(也有高原),南方是山。比较它们的文化各有其地方特点,从而在艺术传统中留下自己特有的密码。 内蒙古歌曲内容几乎都是以苍天,大地,母亲为主题。少有歌颂爱情,有的也是体现一种执着的态度,却不是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例如经典歌曲:敖包相会等,苦苦的等着,唱蓝天大地。蒙古歌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南方却几乎正好相反,人口密集,地域环境不同,歌颂的内容也是不一样。这是环境条件造就的,因此地域环境和艺术是有直接联系的。内蒙古没有规定本土的画家们必须要以草原为题。但是大部分画家却都是不约而同的以草原为主要表现的题材。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它也是影响艺术的重要因素。我们经常谈草原文化,但并不代表表现一个辽阔的草原就是草原文化,而是草原人的内心跟草原一样包容,包容着所有的喜怒哀乐。不管发生多的事情草原人的内心都可以将它包容。因此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在绘画表现里会有所体现。著名画家朝戈先生的画,没有华丽的服饰着装,但是他所描绘的人物神态和眼神把蒙古人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张能够打动人心的画必定是画家注入了真实感情的作品。这也就是为什么朝戈先生的画几乎很少画蒙古服饰,而是用最简单朴实的画风描绘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妥木斯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几乎就以三块颜色为主,没有多余的装饰,所描绘的草原通过风景和人物将欣赏者带到悠远苍凉的意境。这就是草原文化的真实写照。如马头琴声一般,苍凉孤独的意境不言而喻。再返回到蒙古族歌里面,除了辽阔以外,如果细细品味便会感受到那种淡淡的苍凉和孤独,孤独但不伤感。

《花卉栽培与花卉鉴赏》课程实施纲要

《花卉栽培与花卉鉴赏》课程实施纲要

一、课程背景 花卉,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自古就是花卉大国,不少世界名花就原产于我国,如最著名的玫瑰,山东平阴玫瑰栽培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始于汉朝,迄今已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大名鼎鼎的山东曹州(菏泽)牡丹和河南洛阳牡丹更是以她硕大的花苞、富贵艳丽的花朵而闻名于世,其中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宋之后,牡丹的栽培中心转移到曹州(今菏泽)。 我国古代的各种苑囿更是数不胜数,如灵囿、上林苑、阿房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师园、华清池等,无不是赏花观木的大量借花卉植物之造景手法,即便是在无“花”的地方,古人也能赏出花的味道来,李商隐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正是这样的一种意境的真实写照吗? 中国自古就是花卉大国,但是,在近现代,我们却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化落后的一种表现,所以,提升一个国家的花卉文化意识,不管是在观赏还是在陶冶情操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西方国家,人们经常因为鲜花宜人的外观和香味而以各种方式种植、购买和佩戴花卉。在世界各地,人的一生中都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场合中使用鲜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花卉的使用也逐步展开,除了观赏之外,也用于交际,如:庆祝新生或宗教洗礼;社交集会或节日用作胸花或纽扣花;表达爱意或敬意;婚礼装饰、家居装潢;告别或欢迎宴会用作纪念礼物,以寄托思念;葬礼,以表达哀思;供奉或祭拜神灵。 花卉花语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形成的,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赏花要懂花语,花语构成花卉文化的核心,在花卉交流中,花语虽无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涵义和情感表达甚于言语。不能因为想表达自己的一番心意而在未了解花语时就乱送别人鲜花,结果只会引来别人的误会。 二、课程开设条件 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处于亚热带往温带的过渡带,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极适合各种花卉生长,形成了浙江花卉品种繁杂的特点。为本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绍兴地处北纬30°,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有卓越而独特的地位,它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自东晋、南宋两次皇家贵族南迁对绍兴园林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绍兴由此成为中国私家山水园林的发源地之一,王羲之的《兰亭序》、谢灵运的《山居赋》及山水诗的开创,也是当时绍兴造园环境成熟的证明,六朝世家大族的私家园林兴盛一时,越州为唐代三大园林城市之一(另两个为长安、洛阳),南宋的皇家园林亦可圈可点,现存著名园林有陆游《钗头凤》的沈园、五代的钱王府西园等。园林的发展,与花卉事业密切相关,所以,绍兴民间多喜好种植各类花卉,民间不乏花卉佳品。 本课程所采用的实例,都是浙江省常见的的花卉,因此,能够深入千家万户,对于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景观植物》(邢福武编著)、《中国花经》(陈俊愉、程绪珂等编著)、《中国园林树木》(李作文等著)、《世界园林植物与花卉百科全书》([英国]克里斯托弗?布里克尔著)、《浙江植物志》等资料为开设本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三、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主要课型以理论课为主,分为三个模块:“花卉栽培的基础知识”、“花卉鉴赏及栽培”、“花卉病虫害防治技术”,三个模块之间相辅相成,既有花卉的鉴赏,时也结合花卉栽培知识的介绍,同时适当地穿插实作训练课,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鉴赏能力及应用能力。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易,互市不通,则战争发生。 总的来看,民族关系融洽,农畜贸易顺畅,各族和平友好是中国北方历史的主旋律。匈奴时期的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亲,北元时期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与明朝通关互市,都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歌舞升平的和平历史。自古以来,中原商人、中亚商人、传教士乃至欧洲旅行者都在北方草原独来独往,草原部落从生产与生活需求的角度不予封闭或排外,这也就是草原文化始终雄居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并与中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与农耕文化合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2.试述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答:草原民族在进行游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保护草场的生态观念。草原民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季节性游牧,游牧生产必须合理安排四季营盘、储备牧场、打草场,这是保证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草原民族在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调节草场载畜量、合理安排草场使用,使畜群和牧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既要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又要有效保护草牧场,这是游牧人所追求的目标。 (2)保护土壤的生态观念。游牧业是依赖草场而存在和延续的生产方式。所以草原民族保护草场的观念非常强,并将保护草场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因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要确保草场的肥美,就要做好保护工作。保护土壤的意识已经成为草原民族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