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话挤压存在空间 中国方言流失严重

普通话挤压存在空间 中国方言流失严重

普通话挤压存在空间 中国方言流失严重
普通话挤压存在空间 中国方言流失严重

普通话挤压存在空间中国方言流失严重

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日前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但近几年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有分析指出,政府在过去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方言的流失,但令人尴尬的是,那些身处农村地区的民众在逐渐失去自己方言的同时,并没有学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新华社引述李宇明的话说,方言的流失是汉语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此外,不少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赫哲语、土家语等正濒临消亡,“目前中国会说满语的人已经不到一百人”。

“与此同时,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受强势语言的影响,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应用与教育受到了极大冲击。”李宇明说,“必须正确处理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要想走向世界离不开外语,但中国人更离不开自己的母语,爱母语就是爱国家!”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滕星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消失了,它所承载的文化也就消失了。

有分析指出,方言的消失一定程度上与政府在过去大力推广普通话普及工作,并将普通话作为语言教育的标准有关。但令人尴尬的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农村地区的民众在遭受方言流失同时,还要面对另外一种现实:他们要锻炼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偶。如此一来,方言原本狭窄的生存空间就被挤压地所剩无几。

教育部对五十万中国人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其中仅有53%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进行“有效交流”,城市地区有66%的居民能说流利的普通话。由于电视的普及,大多数年轻中国人都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教育部的调查表明,15-29年龄段的中国年轻人共有70%可以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而60-69年龄段的中国人只有31%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该调查还显示,有57%的中国男人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而能说比较标准普通话的女人为49%。尽管中国方言众多,但是书写方式都是相同的。

为促进母语和多语言的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决定将每年的2月21日确定为“国际母语日”,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民族母语文化的现状,推动语言及文化的多元发展。

各地两会代表提出拯救方言专家:方言流失是正常现象

中广网北京1月17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著名学者胡适曾经说:"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胡适的愿望不能成真,但关于方言,一个最常用的动词,可能就是:拯救。这两天,各地召开的两会上,很多人提议保护地方方言。比如,北京市有政协委员提议,在公立幼儿园开设北京方言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加入选学科目"北京乡土地理",来保护北京独有的文化。再比如,上海人大代表书面建议,建设上海方言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上海方言。今年7岁的小轩是土生土长的福建泉州人,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对闽南语却是"不会说,连听也是一知半解"。从小只说普通话、发音标准、没有"地瓜腔",像小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今年,泉州市政协委员黄晓良就在政协会议上指出,现在的普通话教学方式让方言失语现象越来越严重。黄晓良:因为现在有一个社会现象是比较让人担忧的,作为闽南的家庭,现在小孩特别是低龄化的小孩,就开始不大让讲闽南话,学校也都没讲。这里面是有一个误区,这个观念是要被纠正的,就是说小孩如果从小讲闽南语,就会影响普通话的发音,这严重是个误区。这种应该讲是地方方言,这前头都是存在的,不只闽南话,地方方言的失遗现在是日趋严重。今年,提出类似建议的不仅仅是泉州的黄晓良委员,北京的政协委员万建中也在微博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在公立幼儿园配置北京话的教师,儿童每周上一节北京话的课程。上海人大代表朱云仙更是提议,要建设实体和虚拟的上海方言博物馆,以保护和传承好上海方言。但是,面对代表委员们对方言流失的恐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杨宏山却认为:方言的流失本就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社会现象。杨宏山: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方言的使用量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这本身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一下子提出来要保护方言,听起来是有点危言耸听,因为某种意义上来说,方言这种东西是不需要政府加以保护的,因为如果大家都认为这个语言没有他的价值了,都不选择使用了,那么我们知道,语言也有它的生和死的问题,这个本身是一种社会的选择,不能说社会中某一种东西一减少,我们动辄就需要政府来进行保护,实际上这样一种思维,本身也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简单的理解。但是在泉州政协委员黄晓良看来,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他恐慌的是随着方言而一起消失的地域文化。黄晓良:语言的东西其实是一种言传身教,如果作为闽南人,以后经过子孙几代人,如果闽南话都说不好也听不好,那么对闽南文化的传承就很令人担忧了。大家其实很清楚,闽南话其实保存着我们古汉语的很多韵律,唐诗什么你如果用闽南语来诵吟,那个是非常有韵律的,像南音、梨园戏、高甲戏,这些都需要用闽南话来传承。不少代表委员都提议,不但要保护方言,还要将各地的乡土地理和风土人情列入保护范围,并且加入到学校的课程当中。对此,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刘丹青认为,可以在不影响普通话教学的基础上,适当放开本地方言的兴趣教学。刘丹青:目前的这个中国的大城市普遍就存在校园里面不让在课间、课外说方言,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太严厉了一点,教学语言我们在目前这样一个人员大流通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我们还是要照顾到全国范围内,很多方言区之间的人的交流,为了本地方言的传承,专门另外的开设一些,比如说不纳入学分的或者凭兴趣的一些课程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是在不影响教学语言,基本上是用普通话的大原则下是不违背的,但是课外来说也还是应当适当的放宽一点,但这个关系处理好也是需要技巧的。

新华调查:方言需要从娃娃抓起“拯救”吗?

在公立幼儿园配置北京话教师”“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闽南方言课程”……最近陆续召开的部分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于“保护方言要从娃娃抓起”的呼吁不绝于耳。

随着人口的流动、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一些方言日渐式微,由此引发的“拯救方言”的倡议和行动浮出水面。有关专家指出,部分方言的衰退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但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非“势不两立”,应在坚持推广和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倡导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对方言及其背后的地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

方言,渐成“逐渐消逝的声音”?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建议,在公立幼儿园配置北京话的教师,儿童每周上一节课;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选学科目北京乡土地理;在各层次考试包括高考命题中,有意识地增加方言方面的题目。“作为北京人,我不想等自己老了,看到年轻人已不知北京话为何物。”万建中说。

无独有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提交了一份《以歌谣为载体采集保护、抢救整理北京地方语言》的提案。鲁景超告诉记者:“我是一个老北京,在胡同里长大。最近,我在一个电视剧中听到一个小孩儿唱老北京的儿歌,我一下子热泪盈眶,好像儿时的记忆重现眼前。”

鲁景超说:“方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是一块土壤上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浓缩,但现在真正说老北京话的人太少了。如果那么多方言都消失的话,我们的语言就太单调了。”

蒋玉辉夫妇分别是山东威海人和浙江温州人,12年前,两人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结婚并有了孩子。别看一家三口都是北京户籍,却没人会说北京话。蒋玉辉告诉记者,在这种家庭语境中成长,孩子自然也是普通话,与他们分隔两地的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每次用家乡话进行交流时,孩子一概是听不太懂,“语言不便,想亲近些都不容易,看到老人情绪低落,我也很无奈。”

方言虽亲切,普通话更重要对于代表委员们力挺方言的呼吁引发社会热议。有观点认为,文化始终是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融合步伐的加快,地域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流失,一种方言一旦失去交流工具的功能,必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实际上,语言的消失是世界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发布的信息显示,在目前存世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近2500种属于濒危语言,其中超过200种语言会在50年内灭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据统计,中国56个民族使用着大约80种语言,仅汉语就又分成七大方言、数十种次方言与无数种土语。但多种语言、多种方言也成为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现行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其为国家公务用语、教育教学用语和广播电视基本用语。

与此同时,方言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实际上,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普通话与方言“争地盘”的现象并不少见。2010年广州亚运会召开之前,广州市政协便提出提案,为给亚运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建议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随即引起社会热议。

也有网友认为,留住方言实际上是地域文化的保护意识,在当今时代过分推广方言则稍显狭隘。有网民尖锐地指出:“过分强调方言的保护,违背了宪法的精神,也会增加市场交易成本,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专家:方言保护需科学切勿乱“进校园”针对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问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普通话和方言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普通话在全国通用,方言在方言区使用,二者各自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满足不同层面的要求。对待一些濒危的方言,还应该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和保存。

“今后要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广普通话,这是不能动摇的;同时,要对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进行‘科学保护’。”鲁景超说,抢救、整理和保护各民族语言和方言势在必行,通过抢救手段把那些语言用声音的形式留存给后人。

据了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调查收集当代中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态和有声语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涛认为,语言既有交流工具的属性,也有文化属性,一些方言的工具属性可能在逐渐淡化,但其文化属性仍然珍贵,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加以保护。对于许多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日益边缘化的状况,可采取推广普通话与提倡双语制并行不悖的策略。不过,对于“方言进校园”的倡议,人们意见不一。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刘葵说,方言是一种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的语言,但方言主要靠生活圈子形成,并不是靠开课程能解决的,可以采取选修课的形式,但要尊重孩子个人的选择。北京学生家长黄爱芳表示,可以让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讲一些,让孩子们做个了解即可,如果专门开设课程意义不大。况且一旦上升到考试环节,无形中还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腾冲方言与普通话对比

腾冲是一个多民族的县份,全县有少数民族约26种39392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6%,其中世居少数民族共6种,即傣族、傈僳族、回族、傣族、白族、阿昌族。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交际用语。 现代汉语的形成,经过长期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它是在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汉语源远流长,使用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阔,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方言。主要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七大方言。汉语各个方言之间虽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的语言对应规律却相当整齐,基本语汇和语法结构也大体相同。各方言之间的最大差别在语音上。语音差别之大,甚至达到不同方言区相互听不懂的地步。 腾冲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形成了今天独特的腾冲话。腾冲方言属于现代汉语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的一个分支,腾冲方言和普通话相比有相同之处,又区别于普通话。 一、腾冲话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差别 腾冲话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差别较大。使用北方方言的人口大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北方话分布的地域广泛,受当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一方言的发音也是千差万别的。西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在声、韵、调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腾冲话是西南方言的一部分,除具有西南方言的特点外,还有自身独自的特点。 1、阳平的变调 腾冲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的声调基本能够对应普通话中有四个调值: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归并为四个调类:阴、阳、上、去。腾冲方言却有五个调值,归并为五个调类,因为腾冲方言中保留着很多古入声字,所以腾冲话中除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外,还有入声。入声调比较复杂。腾冲话中的入声调可归入阳平调,因为入声调只在单念或停顿时才能体会到短促的喉音韵尾,如说:“一”、“吃鱼”,就觉得喉头有一种紧缩感。但说”一天”“鱼汤”时,“一”,“鱼”的声调就和阴平相同了。自元代以来,入声字从现代汉语中逐渐消失。古声调的平声字,入声字通过”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而变成了其它声调,所以入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已无法对应。上表中“一、屋”都是入声字,在腾冲话中可归并入阳平,使腾冲方言五个调成为四个调: 衣、移(一)、椅、意 乌、吴(屋)、武、务 但是”一、屋”在普通话中不读阳平调,而读阴平调,可见入声调是不能和普通话声调对应的。 ㈡、分清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 以”i”和”e”为韵腹的鼻韵母,腾冲方言中没有后鼻韵母,所以”亲”和”青”都念”qīn”、”深”和”声”都念”shēn”。两组字中前一字为前鼻韵母,后一字应为后鼻韵平,读”qīng”和”shēng”。学普通话时应反复练习舌根后鼻辅音”√”的发音,以之和舌尖后鼻辅音”n”加以区别。 分辩前后鼻韵母相混的字,也可采用”记少不记多”,和”利用声旁类推”的办法。就常用字范围讲,读”ing”韵的声旁代表字有”并、丙、名、冥、定、亭、廷、宁、令、京、茎、景、敬、青、形、英、婴、营”等。读eng韵的声旁代表字有”朋、彭、孟、峰、曾、登、塄、争、正、成、呈、丞、乘、生、更、庚、亨”等。以”青”字为例,只要认准”青”,字为后鼻韵母,则以”青”字为声旁的”晴、情、清、晴、氰、请、菁、晴、精、靖、静”等字皆为后鼻韵母。 二、腾冲话与普通话在语汇上的差别

“做好中国人 说好普通话”

精选 “做好中国人说好普通话”主题班会 四年二班 一、班会时间 2015年9月14日。 二、班会目的 1.认识到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三、主持人 刘金珠子孙雨航李骐 四、班会准备 搜集有关普通话的相关材料,视频。 五、班会过程 (一)班主任讲话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迎来了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做好中国人说好普通话”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活动开始 珠子:从我们踏进校园的那时起,从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堂语文课起,从我们接触拼音字母的那刻起,普通话就已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雨航:普通话,作为全中国56个民族语言的标准,更是中国语言的一种象征。 李骐:在此,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主题班会,向大家展示普通话的魅力和丰采。 1.听听《中国话》 珠子:都说中国的文字是最美的。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雨航:让我们认真地听一首歌《中国话》。(请播放mp4,时间4分钟) 2.说说方言笑话 (请2位同学为我们讲讲方言笑话故事) 3.找找错别字 4.读读绕口令 珠子:同学们的绕口令说得很好也很认真。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除了学好文化知识,还应该自觉地去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5.学学诗歌诵 雨航: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是文化的珍珠,诗中有情、有景更有趣味在其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优美的诗歌,体会诗歌的魅力。 合:主题班会现在结束。 (三)班主任总结

精选 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作为一个中国人,连基本的国语都讲不好,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又如何把普通话推广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学好文化知识,还应该自觉地学好普通话。 六、班会总结 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孩子认识到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和参与意识。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尤溪话和普通话的比较

尤溪话和普通话的比较 尤溪县是福建省三明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三明市中部,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以北,毗邻闽清、永泰、沙县、大田、南平、德化,素有“闽中明珠”之称。通行尤溪话(尤溪话,这是一种兼有闽南、闽中和闽东方言特点的混合型方言。) 我们尤溪确实是各种闽方言的过渡区,可以说是中国汉语方言最杂的县之一!县志记载:“我国方言最杂的是福建和浙江,福建方言最杂的是南平地区,南平地区方言最杂的是尤溪县!”(我县原属于南平地区,解放后划入三明市管辖)。本文就对尤溪话与方言进行一个粗略的比较,无法找到确切普通话对应字的将用同音字或者汉语拼音来标示。 一.构词法比较(括号内表示普通话) 1.尤溪话是单音词,普通话是双音词: 月(月亮)旱(干旱)湿(潮湿)蚁(蚂蚁)柴(柴火)力(力气) 禾(稻子)稗(稗子)浆(浆糊)俭(节俭)炭(木炭)瓯(小碗) 2.尤溪话是双音词,普通话是单音词: 老蛇(蛇)松柏(松)霜冰(冰)蚕虫(蚕) 尤溪话和普通话词素颠倒顺序的: 天晴(晴天)鸡母(母鸡)人客(客人)头前(前头) 菜咸(咸菜)下底(底下)闹热(热闹)臭酸(酸臭) 此外,在表示动物公母之时,对于母的牲畜都是颠倒顺序的,几乎没有例外。如: 鸭母牛母狗母猪母等等 而在表示公牲畜时,一般是发一个gu的音,如:牛gu 狗gu 羊gu 3.尤溪话的词头与普通话不同,尤溪话的亲属称呼常以“阿”开头,如: 阿爸(爸爸)阿姑(姑姑)阿婶(婶婶)阿嫂(嫂嫂)阿妹(妹妹) 在尤溪话中,对朋友的昵称往往是取其名字末字,称“阿~”如:“阿云”“阿莲”等。 4.普通话带“子”尾的,尤溪话不带或带其他词尾或单音重复。如: 柿(柿子)袜(袜子)茄(茄子) 椅头(凳子)椅条(椅子)瓶瓶(瓶子)簿簿(簿子) 二.尤溪话中还存有一部分古言词。由此可见在方言中较好地保存了古代文言。如:目珠(眼睛) 涂(泥土)曝(晒)拍(打) 贼(小偷)面(脸)调羹(汤匙)面巾(毛巾) 三.从词“头”进行分析。 头,尤溪话读tau,作单音节词是名词、序数词、量词、方位词。 1.尤溪话中的量词不如普通话丰富,“头”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量词。如: 一头鱼一头牛一头猪一头羊一头狗一头兔子一头鸡一头鸭一头蛇等等 几乎所有的牲畜都是用“头”来表示计量的。 2.“头”还可以作为地名,是约定俗成的表示方位的一种符号。如尤溪地名中: 埔头际头洋头岭头湖头墩头东溪头蔡岭头等等 3.“头”还可以表示序列,“第一”的意思,也可写作“头头”。如: 头顿(第一顿)他考了头头名。(第一名) 4.在时间上,“头”可以表示早先、先前的意思。如: 头先:早先、先前、前头头前:先前、刚才“伊~来过”:他刚才来过 还可以表示空间上的前面,如: 目珠头(眼前)面头前(面前)

国语、普通话与华语

国语、普通话与华语 国语是不是普通话呢? 实质上,国语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可以这样说,国语是普通话的旧称,而今台湾还沿称国语,华语是普通话在海外(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称呼。过去,外国人称普通话有时用common speech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有时还沿用manderin, 而今呢,“普通话”的说法越来越普遍,外国人干脆就用“普通话”的音译,叫putonghua了。著名学者唐兰曾向周有光先生讲:“华语这个名称最好,华语这个名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行。”周有光先生说:“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国语是中国的全国共同语,华语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三个名称不是彼此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两位老前辈的话很有道理。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就是在法律上明确了普通话的国语地位。 既然国语就是普通话,为什么还出来这样两个名称呢? 国语和普通话这两个名称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前面说过,1909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临危的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这个建议。而在此之前的1906年,著名学者朱文熊就提出了推行与文言和方言相对的各省通用之语“普通话”的构想。后来著名语言学

家黎锦熙和文化革命的先驱鲁迅、瞿秋白等对“普通话”都有所论述。“普通话”的“普通”在这里不是“普普通通,平凡、不特殊”的意思,而是“普遍共通、普遍通用”的意思。但是不管是“国语”还是“普通话”,人们并未取得内涵上的共识。例如民国初年的读音统一会认为国语就是“就国音而发”的“近文之 雅语”,是“一种极普通之官话”,当然这是很含混的说法。而朱文熊所说的“普通话”也只是“各省通用之话”这样模糊的说法。 1931年,瞿秋白写文章批评五四以后白话文的发展发生了偏向,成为“非驴非马的文体”,意指其为半文半白。瞿秋白主张中国需要再开展一次俗语文学革命运动,用“现代人的普通话来写”。这“现代人的普通话”是共通的,习惯上中国各地共同使用的;是大众的,也就是“俗话”,不是“雅语”;是现代的,多音节的。 这样,我们大概可以分出当时“国语”和“普通话”的差别在于前者是“雅”的,后者是“俗”的,前者是半文半白的,与文言藕断丝连的,后者是大众的,是中国各地正在实际使用的,是大众都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的大众口语,是比“国语”更具普遍性和更接近人民口语的白话文。我们都听过侯宝林先生的一段相声里模仿当时话剧里“国语”的口吻对话: 欲坐人力车的乘客对车夫说:“三轮,你好不好拉我去东四牌楼?”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普通话是一张名片,一张好的名片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然而在普通话大力推广大的主流之下,近一个时期,社会上又不时传来“保护方言”、“保卫方言”的口号声。在一场争论后,勿庸置疑,开展普通话应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工作。 一、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并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我们大班一幼儿中班之前跟随爷爷奶奶在胶东地区长大,入园后,他与大家很难交流,因为胶东口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大,所以他不愿说话,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经过近一年半的普通话练习,个别发音还是胶东方言语调。可见,方言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 (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

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天才少年”无一不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主阅读了大量图书,从早期教育看,不说普通话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三)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 一次,老师组织小朋友讲述父母的生活习惯,明明说妈妈最喜欢吃“老醋白菜”,旁边一小朋友惊讶的站起来说我妈妈也爱吃“老醋白菜”,明明反驳我说的是“老cu(厨)白菜”…可是明明确实把“厨”念成“醋”了。据了解明明的妈妈老家在内蒙,其方言习惯就是除了三声之外的一声和二声的语调都接近四声,加上读音又不准便如此了。明明的父亲普通话相对标准一些,让明明能分辨出他人的读音是否正确,但自己却发音不准,像这种现象更难矫正。 二、分析方言对幼儿普通话学习影响之大的原因 为什么方言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言是一种情绪。许多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家长认为“它”能最真、最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 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 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

标准普通话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在辛亥革命以前,汉民族共同语被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国家意识的高涨,便改官话为“国语”。之后,海内外又兴起了“普通话”、“汉语”、“华语”、“中国话”等叫法。现在,对于汉民族共同语这个概念,中国大陆都叫“普通话”,台湾叫“国语”,港澳地区过去称“国语”,现在也逐渐改称“普通话”,新加坡和其他一些海外华人社区多数称为“华语”。普通话、国语、华语三者名异实同,都是指以中国大陆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国话。 为何要说普通话 人人都说普通话, 四海一家语相连. 规范字,从小练, 志须定,心要静. 仔细看,认真写, 有节奏,求呼应. 用笔灵,讲造型, 意境深,明气韵. 既悦目,又赏心, 一笔一画皆生命. 普通话,规范字, 奔向社会喜多多. 牢记要领,持之以恒, 勤学苦练,与时俱进! 普通话不标准闹出的笑话二则 有个人不愿学说普通话,不管到哪里,讲的都是方言土语。有一天,他出差到某个城市,中午,到一家饺子馆去吃饺子。一进门,他操着方言问一名男服务员:“shuì jiào多少钱一 wǎn?”服务员没好气地说:“要睡觉找旅馆去!”说着把他推出了门。那人本意是问:“水饺多少钱一碗?”结果让人听成:“睡觉多少钱一晚?”真是不说普通话,闹了个大笑话。 某士兵被俘虏了,长官答应满足他3个愿望再杀他。士兵说我要和我的马说几句话.敌人答应了。次日,马回来了,带回来一个美女.士兵和女的共渡良宵。长官说还有两个愿望,士兵说我要和我的马说几句话.敌人答应了。次日,马回来了,又带回来一个美女.士兵又和美女共渡良宵。长官说你还有最后一个愿望.士兵还是说我要和我的马说几句话. 长官很奇怪就前去马厩偷听.看士到士兵揪着马耳朵,大叫:"我是叫你去带一个女(旅)的人来,不是一个女的人!" 话说有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子里作报告:“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翻译: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啦!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县长讲完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翻译: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吧!”(翻译: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是大碗吧!)“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添添。”(翻译: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时间:2005-04-18 编辑:陈章太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这是我国近期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的重要而实际的问题,社会上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我想这当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认识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讨论,二是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与“保卫方言”。我搞了一辈子语言学,许多精力用在调查、研究方言与普通话及其相关问题,对这些问题还是有些实际感受,现在简要谈谈我的想法,同朋友们讨论。 首先,怎样认识这场讨论。作为语言研究与语文工作者,我认为这是极大的好事儿,因为我们的语言问题过去很少引起社会这样关注。一般人都认为语言与语言问题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同穿衣吃饭一样平常,现在有这么多人参加讨论,这说明大家关心这个问题,社会关心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说,语言存在于社会,应用于社会,它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民族等,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现在这场讨论必然促使大家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这个问题;认识不全面,处理不妥当就会影响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语言生活,这是非常实际的。这场讨论还会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和我们语文工作者进一步思考有关问题,理性总结过去的工作,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将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更好,并继续推向前进。 第二,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和“保卫方言”?我觉得这涉及几个具体问题,需要很好讨论、认真研究。 1.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因此我赞同“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的说法,也可以认为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2.关于推广普通话。世界上一般国家、民族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推广共同语和标准语,以利社会交际和事业发展。我们国家也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推行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和“国语”,以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广普通话,这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这是大家都了解、看到的客观事实。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不能没有普通话,国家当然应当重视并加强推广普通话,使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很好发挥主导作用,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不难想像,如果没有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我们国家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事业发展,交际便利,普通话功不可没。 3.当前普通话是不是已经普及,已经完全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普通话的普及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会说普通话的人是否已占全部人口的大多数,大致要在70%以上;二是教学、传媒、公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是否普遍使用普通话。显然没有,据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最近正式发布的信息,现在全国15岁至69岁的人群中,会使用普通话的占53%,我认为实际使用普通话的人比例还要小一些,普通话在我们国家远没有普及,社会交际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即使是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语言生活中使用方言还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该使用普通话而没有用普通话的也很不少,如

浅谈潮汕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别

浅谈潮汕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别 潮汕方言,亦称为潮州话、潮语,汉语方言之一,为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本文所说的“潮汕方言”描写的是以汕头话为主,兼及潮州、澄海、饶平一带的方言土语。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标准用语,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此可见,在词汇方面,普通话以北方话为主。 那么,潮汕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方面又有何差别呢? 一、潮汕方言某些词语鲜明地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潮汕方言的某些词所反映的实体是北方话地区所罕见的,也即是说,这些词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都是南方,甚至是潮汕本地的“土特产”。 例如“薄壳”(一种贝壳类水产)、“蛇鱼”(一名“佃鱼”, 又名“豆腐鱼”,是一种通体雪白、软骨尤鳞的鱼类水产)、“春篓”〔“篓”音同“蕊”, 一种用以盛放祭品或礼品的有盖油漆绘花竹制篮子,也叫“花篮”)。 由于这些东西是土特产,所以鲜为北人所知,典藉乃至小说笔记也很少涉及,要找到它们的源头很难。由于北方方言区没有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没有代表这些东西的词。所以,普通话中往往找不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它们。 二、潮汕方言保留诸多古汉语词汇。 潮州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源自闽南语(莆田话),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汕头。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的潮州汕头,所以遗留下来许多古汉语。据考证,现在的潮汕话应该是在明中叶闽人(入闽汉人)进入潮汕之后才定型的,因此保留下来了许多古汉语词汇,与普通话差别甚大。 1、潮汕方言中某些词所反映的内容是普通话中所有的,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比如:衫裤。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普通话中已不用了。但在潮汕话中它却是个基本词,词义与普通话的“衣服”完全相同。这个词在唐代已出现。《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初定之时无衫挎,大归娘子没沿房(嫁妆)。”“衫挎”同“衫裤”。至明代白话小说仍使用,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但每夜张胜只是和衣而睡,不脱衫裤,亦不去鞋袜。”这个词大概北方方言是

学习“国语普通话”发声亮剑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加强民族团结 发声亮剑人:沙吾列提·达吾提 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方式与载体。 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跟上世界的最主要工具。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个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文化科技知识、融入现代社会、共同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实践表明,新疆各族人民干部队伍学习国语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从战略发展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看待“国语”学习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站在是否有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视角看待国语的社会功能。 学习国语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今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必须抓紧抓好、落到

实处。我充分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宣传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认真落实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不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加强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学习国语能促进各民族交流,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架起民汉间友谊的桥梁。 对于一名少数民族教师来说,如果不懂国语就不可能很好的教好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不懂国语接收事物,掌握新知识的范围就会缩小,所以首先认识学国语的重要意义,把学习国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国语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用语,我们的文明的进步都依靠着它。作为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我们是有义务学好它。 总之,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积极推进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自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导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每名学生规范使用,促进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普通话既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因此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较多,方言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每个大方言区又可细分,而今天所要讨论研究的常德方言就属于湘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故常德方言是西南官话的重要代表,和武汉方言也比较相近,与普通话同属北方方言语系,俗有“小北京话”之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保留有不少北京话的特征,体现在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同时由于处于湖南境内,受周边地区湘方言影响,又体现出一些湘方言的特点。虽同为北方方言语系,但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还是造成了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 首先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两者同属于北方方言语系,因此,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较接近。 (一)语音方面: 常德方言大多数常用的基本字词发音都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主要体现在名词与动词上。如名词:“你”,“她”、“天气”、“衣服”“洗衣机”等,动词:“打”、“穿”、“看”、“起床”、“跑步”、“落下”等。 (二)词汇方面: 常德方言保留了普通话许多基本词汇。如:“开花结果”、“做作业”、“看电视”、 “买东西”、“菜园”、“花生”、“袜子”、“茄子”,“一排”等等。 (三)语法方面: 常德方言的语法和普通话的语法大体一致。基本都呈(定)主+(状)谓+宾(补) 的结构。如常德方言中的“他打我”与普通话中的“他打我”就是完全相同的 典型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太阳出来哒”与“太阳出来了”,除助词的发音的 不同,都是简单的主谓结构,“我是老师”与“我是老师”,都是典型的主系表 结构的简单句,又如“她爸爸到山上砍打好多枯树当柴火烧”与“她的爸爸去 山上砍了很多枯树当柴烧”这样较复杂的单句的语法结构也是一致的。 而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主要体现在语音与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异较小。 (一)语音方面: 1、声母:①常德方言中鼻音和边音是不分的,即n与l不分。如:“你”与“里” 同音,“牛”与“留”同音。 ②普通话中卷舌音在常德方言中变成相应的平舌音。如:“是”(shi), 常德方言读si,“迟”(chi),常德方言读ci,“长”(zhang),常德方言读zang。 ③常德方言中,r读y和ng的音。如:“入”(ru),常德方言读yu, “肉”(rou),常德方言读ngou,“柔软”(柔软),在常德方言中读ngou ngan。 ④常德方言中,f与h不分。如:“花”(hua)与“发”(fa)同音。 ⑤部分声母是jqx的字读gkh。如:“减”(jian)读gan,“壳”(ke) 读kuo,“涎”(xian)读han。 ⑥常德方言中声母为零声母或为y的读ng。如:“安”(an)读ngan,

普通话的发源地

普通话的发源地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人口的稳定,做出了一个对中国有历史意义的决定,迁都北京,为加强京城的防守,固守长城,朱棣在长城外隔离出了一片无人区,而滦平就在这片军事隔离区的最南边,到了清朝以后滦平得以移民开荒才改变。 在200年的历史断层里,滦平清代以前的方言是怎样的已经无从考证,所以滦平已经成了一盘等待录音的空白磁带。 清初,滦平成为了多民族融合的聚集地,顺治帝曾在滦平建造行宫、驿站,后来康熙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滦平更是成为了连接往来承德北京的重要通道,现境内还存有清朝御路遗址5条、行宫遗址8处。 清朝康熙年间,因为实行圈地令,北京周边的满汉之间的土地矛盾非常激烈,为了解决矛盾,政府开始鼓励到古北口外开发荒地。 因而很多人就开始在这里建立庄田,包括很多皇家人员建立的皇庄,直止清末,滦平内已经建立了24个皇庄,130多个王庄和旗庄,形成了滦平境内的主体村落,金沟屯便是旗庄中的一个。 满清入京后,朝廷鼓励满人学习汉的语言文化。所以满族人所学的北京话,便成为清代推广的北京官话。此时,也刚好是滦平建庄高峰期。

因为建庄和京城的联系紧密,庄田与京城交往密切,所以滦平受当时北京官话影响很大。滦平既然是等待录音的空白磁带,所以清朝推广的北京官话,就成为了本地方言。 在演变过程中,滦平方言也具备了自己直接、清晰的特点,初出茅庐教育认为,这些也刚好符合现代普通话推广的标准。 从秦开始,我国就实现了“书同文”,实现了文化、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但是“语同音”却一直未实现。因为古代人口流动性不强弱,各地交流靠统一的文言文便能够维系。所以读音的作用就比较低,也得以让各地区的不同读音保存、发展。 但是在统一政权下,各地也是有语言上交流的需要。同时因为战乱等原因引起北方人大规模向南迁,将中原的官话带到了南方地区。所以文化上对中原的推崇,也推动了以北方中原官话为主的形成。 初出茅庐认为,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称呼的不同,最终也定义了不同时期“普通话”。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