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民族概论》课程总结

《中国民族概论》课程总结

《中国民族概论》课程总结

一.名词解释

1.中华民族:在民族引进之后,几乎同时出现中华民族。最早使用它的是梁启超。定义:汉族(梁启超);内涵扩大,不仅指汉族,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近现代的观点①考虑国家、政体认为中华民族指的是国家共同体②抛开国家整体概念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其它56个少数民族(费孝通);现代:不仅是中国国家共同体的汉族和56个少数民族,更指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象征。

2.多元一体: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包括我国境内未识别的民族,没有居住在国内,迁居国外的华人华侨,华裔为多元。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称一体。

3.文化: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食实物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据其功能分文化4方面: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文化,语言,社会组织。费孝通基本、派生、整合三层次。三元结构说,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体制及其运作方式;实物文化(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包括特定文化圈内被赋予象征文化的自然物)行为文化(人的行为模式或者是生产生活方式)观念文化(由事实如此观念证实性知识应当如此观念价值性观念思维模式构成)。四元结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它的稳定性由内到外物质文化是最先变的);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4.传统文化往往以非主流文化形式存在,它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主流文化,具有官方色彩以独立学科存在。非主流文化,具有民间色彩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如风俗、习惯等。

5.5.变迁指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及行为准则的变化性。文化变迁指任何足以影响文化内容或文化结构的变化,文化变迁的方式可称文化过程。文化变迁,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的接触而引起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

6.经济文化类型: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中,并有相同的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7.刀耕火种:指在一片土地耕种一年或几年后便丢弃转移的农耕模式,用刀将树林砍倒,然后用火烧以形成天然的肥料,用尖木棍打洞,并将种子放在洞中的耕作方式。

8.三大语族:突厥(维吾尔、哈萨克、撒拉),蒙古(土族、东乡),满-通古斯。五大语系:阿尔泰,汉藏,南岛,印欧,南亚语系。

9.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共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形成条件①生存条件: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地理上自成单元,生态环境各具差异②多元的起源:人体化石分布极广,中华大地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活动并留下了石器。③地区性的多元统一: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中国之后统一格局成为历史潮流。格局的特点:1、多元一体的核心—汉族2、多元一体的分布格局(地域广,大分散、大杂居)3、多元成员各具差异的特色:族体相差悬殊;多元成员的经济方面(农牧、采集、狩猎);语言的多元(阿尔泰、南岛、汉藏、南亚、印欧语系);成员文化各有特色(农业、、渔猎、牧业文化)

3.中国民族经济的历史性特征:

一、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①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分布格局:不同民族及其不同的生计方式,是在不同的地理与生态环境下形成的,我国疆域辽阔,地理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这就使得生长和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在久远的古代起,就形成了类型多样,情况各异的经济文化特征。②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与内在联系:各民族在不同地域环境下,在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生计方式和经济类型,总体上说,分为农耕经济型、畜牧经济性、和采集狩猎经济型,这些经济类型是需要沟通、交往互补的。只有互补才能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使民族经济生活更加丰富、完善。这种互补性决定了各不相同经济类型民族间的吸附性和依存性,中国各民族的凝聚力由此产生。二、中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间的、民族间的、民族内部的(川滇交界大小凉山彝族奴隶制,云南滇池、洱海地区的彝族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制度)

4.少数民族最具特点的社会经济形态:一、残存的原始公社制:其特点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简陋,社会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原始民主等。保留原始公有制残余的民族中,父系家族公社残余形态最多。例鄂温克族实行“乌力楞”家族公社。每个乌力楞通常包括五六个或十余个称之为“柱“的小家庭,公社家族长由民主选举产生,在集体出猎活动中,家族长负责分配任务,由小组去完成,劳动所得按小家庭平均分配,这种血缘共同体公有制,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表现。农村地缘共同体公有制,是另一种原始公有制,也是一个向私有制过度的阶段,过渡阶段有二重性,如云南布朗山和西定、巴达的布朗族,有家族公有、村社公有和私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二、奴隶制的经济形态。1、家长奴隶制。例:云南西盟阿佤山区的佤族、怒江地区的傈僳。家长奴隶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奴隶制,特点为:①奴隶数量不多,奴隶劳动尚未成为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基础②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不占其收入的主要部分③奴隶以养子养女的身份出现于蓄奴主家中,虽受奴役、虐待和买卖,但仍有婚配和赎身的机会,而任遭虐杀的现象尚十分有限。2、凉山彝族奴隶制。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阶级关系是通过森严的等级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们按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和生产中的地位以及血缘关系,严格划分为兹莫(权力之意,是改土归流前由封建王朝册封的土司、土舍、土目)、诺伙(主体之意,是统治阶层的主要成分)、曲诺(该社会的隶属民)、阿加(奴隶阶级)、呷西(被统治者中的最低等级)五个等级。凉彝的家支制度,是以父子连名制谱系为纽带连接起来的父系血缘集团,家支是凉山重要的政权组织形式,特别是黒彝家支,彼此互不统属,各自为政,“打冤家”。

三、封建农奴制的经济形态1、村社型—西双版纳傣族农奴制:大约形成于元代,作为土司制的车里军民总管府的建立,是其形成的重要标志。最高封建领主是宣慰使,称为“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召片领”又分封其宗室、亲信为一个地域内的统治者,称为“召勐”,意为“一片土地之主”2、庄园型—西藏封建农奴制:农奴主(官家、贵族、寺庙俗称“三大领主”)和农奴(“差巴”、“堆穷”还有一个占人口5%的称朗生的奴隶阶层,无财产和人身权,完全被农奴主占有)是西藏社会的两大等级,有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是西藏农奴制度的特色之一,领主庄园制是西藏农奴制的根本制度。

5.历代中原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

①先秦频繁贡献方物是夷戎蛮狄与夏商物质交流重要形式,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是中原与西北之间最早的民族交流,带有政治色彩的贡赐贸易

②汉代的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跨亚洲中部,把中国和西亚、欧洲陆路贸易联系起来的商旅大道,是西汉武帝两次命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是中原与西北边疆紧密联系,汉与少民在政、经、文交往的通道,使者往来频繁,商人获取利润,加强了中华各族的亲密关系,丰富内地生活。

唐代 1、与渤海的商贸往来(官方贡赐、商贾互市-中心在登州(山东蓬莱)和青州(山东益都))2、与回鹘的马绢贸易:促进了回鹘商业的繁荣,引起了回鹘社会经济的变化,游牧经济发展的同时,城镇开始出现,加重唐朝政府财政负担外,在政治上达到了有利于边防安全和内部稳定的目的。3、吐蕃联姻与汉藏经济交流,文成公主入藏,交通通畅,使者商人不绝商贸空繁。

④宋与契丹的榷场互市和民间私人贸易:以各自特产和优势产品进行交换,满足了各族人民的需要,加强联系。

⑤明茶马互市。实质:中原王朝借助政权的力量,实行一种赋税加贸易的以马代赋和茶马互市(官营和民市),与官市相比,民市是一种根植于各族人民之中的、形式更自由内容更广泛的贸易

⑥清大陆与海南、台湾经交,康雍乾,土著居民与大陆经济文化交往由来已久,大陆与海南黎族经济交往活跃。

6.少数民族对祖国经济的贡献:

农业:张骞从西域带的苜蓿和葡萄,最早的历史见证,蚕豆、胡萝卜等。棉花与植棉技术,最早的是海南岛的黎族“吉贝”,茶叶,普洱茶是哈尼族培育畜牧业:驴、骡、大宛汗血马的引进,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畜牧品种,促进马种改良,加强国防,发展交通和农牧业生产,牲畜饲养技术等。

手工业:金属冶炼和制作(新疆少数民族)、纺织技艺(海南黎族)、三大印染技艺(绞缬,蜡缬,夹缬)

衣食住行:满族的旗袍,萨其玛,艾窝窝,毡房,碉楼式建筑胡床,东乡的羊皮筏,藏族的牛皮船。

科技:①农学与水利:元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是我国农业史上第一部详尽的按月令记述各民族劳动者从事农事活动的农学专著,《河防通议》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水利工程专著,回族瞻思,《河工器具图说》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水里工具的专著②天文历法:回回人扎马鲁丁,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创制7种科学仪器,在元大都建立天象台,主持编纂《地理图制》,《万年历》,部分少数民族还有本民族立法《藏历》、《傣历》③医学:《四部医典》西藏著名的古典医学专著,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卫生保健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被视为藏族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作,《晶珠本草》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西藏药物学专著,蒙古族《蒙医大全》、《蒙藏合璧医学》等,《寻医找药》、《齐书苏》是彝族的传统医药著作,《回回药方》是明代记录回族医药方剂的著作,《饮膳正要》是元代维吾尔族医学家忽思慧编写的中国第一部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④数学:有康熙主持编纂的《数理精蕴》是一部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数学专著,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是我国第一位用解析法研究圆周率的人,所著《割圜密率捷法》一书,创造了更多先进的九个公式,被称为“九术”或“九法”⑤地理:元朝政府修纂的《大元一统志》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情况,康熙编绘的《皇舆全览图》是测绘较为科学的地图,乾隆《乾隆内府皇舆图》是我国

第一部采用近代方法测绘完成的中国地舆全图。⑥文学艺术:藏族的《格萨尔王转》、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清代满族人曹雪芹的《红楼梦》。少民著名作家:元好问、萨都剌、藏族的仓央嘉措(西藏最高领袖,第六世达赖喇嘛)⑦历史:《辽史》、《清史》等⑧宗教:道、佛、伊、天主、基督等。

7.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结构

①生态结构:多元的生态文化圈和生态经济文化类型(以狩猎、采集和捕鱼起着主导作用的类型、以锄掘农业或动物饲养为主的类型、以梨耕农业为主的类型)②经济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与汉族相同或大体相同的经济结构、多种类型的封建领主制、凉山彝族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形态)③政治结构:复杂的社会政治制度1、原始民主制(基诺族的长老制、瑶老制和石牌制,南方一些民族的“款”—农村公社性质的社会组织,民主选举、不能世袭)2、血缘纽带制(黎族合亩制—具有政治组织职能、景颇族山官制—二重性,山享有各种特权,最高政治首领)3、中央政府委任型①政教合一制度—西藏、盟旗制度,旗为军事、行政合一组织分为扎萨克旗—由中央政府委任蒙古封建领主中有功于朝廷者担任;总管旗—清朝直属的领地;喇嘛旗—上层喇嘛管辖的宗教领地②蒙旗制度③土司制度:“改土归流”权力最大的是宣慰使。

8.少数民族突出文艺:三大英雄史诗;少族作家纳兰性德、傣族元浩问《摸鱼儿》、维族贯云石、仓央嘉措《无名》《见也不见》蒙古族赞歌,哈萨克族牧歌,回族撒拉东乡等族的花儿,壮族盘歌,侗族大歌,维族十二木卡姆。乐器笛、琵琶、箜篌、胡琴、腰鼓,哈萨克族鹰舞、傣族孔雀舞,土族摆手舞,藏戏、白族吹吹腔、壮戏,曲艺满族八角鼓、蒙古好来宝、哈萨克冬不拉弹唱。史学《元史》《辽史》《金史》《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满文老档》《满洲源流考》《青史》。9.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族认同的价值观(大一统观念)。社会行为规范(法律、习俗、道德、礼仪、制度)是外在化的价值观,中国少民传统道德最突出特点是多样性,民族传承物(考古遗迹与名胜古迹、民族文物、生产生活传承物——具有民族认同性、文物性、工艺性)是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其核心是象征,图像符号最基本的是文字。10.东北内蒙古少数民族:(满、蒙、朝、达斡尔、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特点为民族人口数量差距较大;民族文化素质较高;各民族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区域;只有满、朝、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此地区各民族发展的脉络为:肃慎系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及明清东北诸族(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以渔猎和游牧为主)濊貊系统:濊貊、沃沮、夫余、高句丽(以农耕为主)、东胡系统:乌桓、鲜卑、柔然、室韦、契丹、系、蒙古(以游牧为主)。辽朝:实行斡鲁朵制,即皇帝、皇后的宫帐,有其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对契丹皇族占有的俘户州县,实行投下军州制(指把所俘虏来的军民建立堡寨,从事奴隶经济生产方式,这些寨子称投下,跟据寨子大小不同产生等级从而产生投下军州制,一般由宗室外戚大臣管理。);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制。辽朝在历史上的作用:长城以北辽阔疆土的广泛开发;长城以南燕云地区的稳定发展;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联系;沟通东西渠道,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蒙兀室韦与蒙古族有直接渊源关系。社会制度:1、原始公社制残余,典型鄂伦春鄂温克族,穆昆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组成,有不成文法律,穆昆达维氏族长,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是穆昆之下的乌力楞(通常包括三四代人)主要生产为集体所有,狩猎生产以乌力

楞为单位集体进行。民族管理原则。哈拉莫昆,哈拉是姓氏之意即氏族,哈拉达即氏族长。莫昆是族之意即家族或宗族。莫昆达即家族长。一个哈拉莫昆由同一血缘关系的各族组成,但同性不一定是同一个哈拉莫昆的人,即一个哈拉可有多个莫昆但每个莫昆只能依附于一个哈拉。2、八旗制度集政治军事生产为一体的制度,出则为兵入则为民。1601努尔哈赤首建黄白红蓝四旗。1615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满洲八旗制度正式建成。八旗的基层组织是牛录,它原是女真人氏族志时期的生产和军事组织,行军出猎时各依所属族、寨进行,每十人以一人为首领称为牛录额真(箭,主)努尔哈赤规定300人编一牛录,每牛录设一牛录额真(佐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参领),每五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首领为固山额真(后称都统)。八旗制度由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组成,八旗制度伴随着清朝的衰落,对清统一稳定曾作出贡献是清的重要支柱。八旗子弟本质上是八旗制度下的每一个旗的成员,他们不懈并不会种植土地把土地租给汉人后所分土地越来越少生活越贫。3、盟旗制度是清在蒙古族实行的封建统治制度,是根据满族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建立的。旗有扎萨克旗(王公贵族管辖为军事行政合一组织,有双重性质既是基本军事行政单位,又是蒙古封建领主世袭领地。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平时军训接受检阅战时负责动员率领全旗兵丁从军参战,另一方面,旗是治理政务的组织机构,每旗的扎萨克之下设协理旗务台吉辅佐扎萨克办事)、总管旗(清直属领地,为数不多是上层喇嘛管辖的宗教领地)、喇嘛旗。盟,是旗的会盟组织,由数旗结合而成,是几个旗共同组成的行政区域又是军事性组织。盟长有行使财务检查清理民刑案件等职权,还有上告发权。盟旗制度贡献,使蒙古族人民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文学:(长篇史诗《江格尔》、赫哲族的说唱文学“伊玛堪”,满族说唱文学“清音子弟书”)。史学:蒙古族《蒙古秘史》又称《元朝秘史》《秘史》编连体史书,还有《黄金史纲》《蒙古源流》,满族《满文老档》,、、《啸亭杂录》,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艺术(音乐、舞蹈、戏剧、书画、雕刻与民间工艺):满族的太平鼓,蒙古的马头琴、长调民歌、朝鲜族的农乐舞。教育与科技:雍正、乾隆主持纂修《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四库全书》《黄舆全览图》,国子监是国家最高教育机关;国子学—元朝最高学府;三种教育形式:上书房、宗室学堂、觉罗学、民间学堂。元代登封天文台、大都天文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管理最科学的天文台之一),《授时历》我国古代计算精确的一部历法。医药正骨科、冰冻麻醉剂,蒙文译藏医名著《四部医典》。数学元代明安图《割圜密率捷法》,兵器制造元代成立军器监第一个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地理学康熙用三角测量法绘制地图最大成就领导绘制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最科学最精确的全国地图《黄舆全览图》,朝鲜水稻种植。风尚习俗:衣食住行等(满的旗袍马褂、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婚姻家庭与丧葬(抢婚、收继婚)。满族旗袍蒙古奶食品满族满汉全席与萨其玛,游牧民族穹庐居俗称蒙古包、斜人柱、仙人柱,爬犁即雪橇;抢婚是母系制向父系制转变过程、收继婚即转房婚实质上是将寡妇视为家族私有财产防止外流。节日与传统体育: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朝鲜荡秋千、达斡尔族曲棍球即波列追溯至唐。11.西北少数民族(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三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东乡、保安、撒拉。裕固族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东部裕固语(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西部裕固语(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元明清,回回当时指葱岭以西信仰和非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蒙古大军东征带来的,唐宋东南沿海及长安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穆斯林商人称番客有番纺是回族最早的先民,元称回回番客,不断吸收融合汉族蒙古维吾尔族文化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东乡、

保安、撒拉,特色是甘肃特有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并形成于元明时期与蒙古军西征有关。居住在跨甘青两省的河州是明代茶马互市交易场所以农耕为主也有畜牧业;维吾尔,回鹘人建立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后由察合台汗国统治元明时译为为畏兀儿蒙古统治者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伊斯兰教战胜佛教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民族正式形成。平定大小和卓后清加强了对新疆管辖;裕固族,先民可追溯于9世纪中叶西迁河西的一支回鹘人以畜牧经济为主,内部最大特点是有东西部裕固语之分分别属于蒙古语族与突厥语族;锡泊,原居东北是鲜卑人后裔清平定大小和卓后派往新疆伊犁驻防戍边兴起的。社会制度:①封建农奴制度,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夏合勒克乡维吾尔族农奴制保存得最完整最典型,最大特点将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相结合伊斯兰教将教主看作至高无上②游牧宗法封建制度,典型哈萨克族最大特点游牧社会氏族残余与封建制度相结合,特征社会基层组织以血缘关系构成(大中小玉兹,阿塔与它之下的阿乌尔是哈萨克族社会最基层的社组织和生产组织);阶级关系受到传统氏族制度的掩盖,贵族托列即白骨头,非蒙古出身的称黑骨头;封建剥削在氏族互助等部落习惯法名义下进行③特色突出的封建地主制度,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的门宦制度(在农业封建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特殊教主与地主,主要特点是教众按照队教义不同阐释和仪式饿差别归属不同的门宦,教众缴纳天课,表现在经济制度上为门宦经济),门宦本是我国伊斯兰教中的一种教派制度出现于清代中前期。文化: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花儿”即花儿与少年蕴含西北各民族生活历史誉为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百科全书情歌。《福乐智慧》喀喇汗王朝政治家文学家哈吉甫塑造正义幸福智慧知足,《突厥语词典》回鹘语言学家学者喀什噶里编著的一部用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的词书。音乐:木卡姆是大型套曲的意思《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大组曲。舞蹈:土族的传统舞蹈《安照舞》与《婚礼舞》,“纳顿”——土族大型传统舞蹈盛会,由《会手舞》、《面具舞》和《神舞》组成。表现了土族兼收并蓄的文化特点。戏剧:撒拉族的骆驼戏。传统科技:新疆的“坎儿井”,是新疆干旱荒漠环境的特殊农业灌溉工程,认为是与长城、运河并列的我国三大工程。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回族宋元时期将阿拉伯天文学介绍到中国,扎马鲁丁《万年历》。古文字文献有佉卢文、突厥文、回鹘文。医药立法等方面:9世纪高昌回鹘著作《回鹘医学文献》、《回回药方》、忽思慧《饮膳正要》成为我国第一部饮食卫生与营养学的专著。回族服饰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衣与头饰上男子戴白黑色小圆帽、妇女戴绿黑白盖头。饮食最大特点有饮食禁忌。信伊斯兰教民族不吃大肉、血液和内脏。平顶、斜顶,建筑最有特色清真寺。裕固族账房。交通马驴骡、羊皮伐子(回族)黄河上特色工具。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婚姻是民族内婚、宗教内婚、教派内婚,账房戴头婚裕固族。宗教信仰:内地伊斯兰教——门宦制度、新疆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派。喇嘛教、萨满教等。12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多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藏语、门巴语、彝语,苗瑶语族有苗语瑶语;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有佤语、德昂语、布朗语。西南最古老的有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彝族毕摩文。巫山人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乃至亚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元谋人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者。氐羌族群(最初分布甘青交界地后因战争迁徙)、百越(侗族,文化相似)、百濮(布朗族、德昂族、佤族,渊源),苗族从长江南迁;秦汉西南夷夜郎最大先进部落,三经济类型一农业聚居君长统治夜郎、滇、邛都等部落,二是游牧业不定居无君长的嶲、昆明牧民,三是介于之间的徙、筰部落庄蹻开滇;南中大姓爨氏实力大三国两晋统治南中地区大姓(以姓氏伟标志的豪族);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和各自谋发展局面,娶文成公主具功利性;南诏生活在唐与吐蕃夹缝中;宋代大理国段思平白

族;元明清土司制度最大特点是由当地民众代表来管辖当地人民,改土归流。文化:民间文学,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创世史诗彝族《梅葛》《彝族古歌》、拉祜族《牡帕密帕》、叙事长诗彝族《阿诗玛》;古籍,满文古籍《大藏经》分《甘珠尔》《丹珠尔》,傣文古籍《泐史》,纳西象形文字古籍东巴经书,白族祖籍《山花碑》;传统科技文化,医学最大成就是成药(云南白药、藏药)和验方丰富,纳西族《玉龙本草》、白族《苍山本草》、藏医《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藏族青稞牦牛、南方稻作农耕技术。风尚习俗:藏族皮毛厚重、拖地长袍式、露右肩便于劳作,南方相对较轻薄;藏族食肉和酥油茶、南方食辣和茶;四川羌族碉楼即邛笼、侗族寨子,南方干栏式、吊脚楼;藏族高原之舟牦牛,南方舟船和用于两岸间的溜索;纳西族阿注婚是对偶婚晚期形式是走婚习俗是婚姻制度的描述;父子(女)连名制、母子(女)连名制;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纳西族东巴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高级阶段,部分人信仰,形成东巴文化;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它们最大区别小乘利己不利人追求自我解脱,大乘普度众生利人利己。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傣族全民信教,影响生活生产并频繁佛事活动作贡献牺牲,形成贝叶文化,文字上促进老傣文形成男性要入寺生活;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由藏族传统的本教和佛教结合而产生,特点是教派众多、宗教文献丰富《大藏经》寺庙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提倡大乘小乘佛教和显宗密宗。三、论述题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继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植根于本民族特定的历史之中的特质文化。现代化是指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想拥有的而经历的文化和社会变迁包容一切全球化的过程。一定程度上,现代化就是全球化。2、现代化过程中少民传统文化必然发生变迁。内因:文化发生的规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是文化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发展也带动文化的发展变迁,是必然的。)外因:现代社会变迁过程。全球化影响了所有的人类,影响了各民族,是任何人所不能阻挡的。使文化走向了趋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模式。表现:各民族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变迁;文化的外部结构向内部结构渗透。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积极: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是各国家,各民族现代化文化的精神。消极: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束缚,制约着现代文化的发展。总之,少传与现代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现代化进程中少传必然发生变迁,但少传负载着一个民族发展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代表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人类发展的基础、发展的根基。但我们必须看到,少传中包含着可取的精华,也包含着不可取得糟粕,所以少数民传文化只有在适应现代化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有新的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只有吸收少民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快的发展。2、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价值观是少数民族的核心部分;是意识的,精神的。思想层次上表现在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各反面。行为观察核心价值观,行为并非具体行为,而是受各种各样规范,形成的行为,体现在文化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