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探析

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探析

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城乡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农业是弱势产业,在我国,农民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如果政府对农村的发展不给予支持,那么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可能很难改变,甚至还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古典经济理论中关于城乡关系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过大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必须在分工水平提高和分工组织演进的视角下才可能得到解释,而这表明随着分工组织的演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体现为一个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城乡理论;二元经济结构:政府作用

一、古典经济学的城乡理论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他所著的《国富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看不见的手”被奉为市场经济的准则。亚当?斯密在这部巨著中对城市的产生和城乡关系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时至今日,亚当?斯密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现阶段中国城乡关系的现状以及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对我国现阶段城乡差距的认识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过大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在亚当?斯密看来,城乡各自分工的结构和程度不同、交易效率有高低之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获利有厚薄之区别。农业生产结构:种植-管理-收割-销售。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传统农业生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极其耗费资本且产出周期长,一般企业是不愿意涉足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因此单纯依靠市场选择,生产要素自然会向城市聚集,城乡差距由此产生,这是市场发展必然带来的结果。

城乡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

的一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6年末达到了3.3[∶]1,此后一直在3倍以上的高位徘徊,直到2014年末,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才首次回落到3倍以内(这主要源于我国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和加大农业投入)。对于城乡产生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普遍的一种看法是,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了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政策,主要是户籍制度、偏重城市的发展政策等造成的。其中,我国的户籍政策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呈现出向城市流动的一边倒趋势,因为城市户籍带来的隐性福利远高于农村。

2.城乡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在我国单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发展,是无法实现农村的改良和进步的,关键还是要靠城市工商业的支持,这一思想其实也体现到了我们现在所坚持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中,因为农村发展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从理论上看,农业是弱势产业,在我国,农民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如果政府对农村的发展不给予支持,那么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可能很难改变,甚至还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从实践中看,即使是当今美国这样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对农民、农业依然有很高的补贴,何况是我们这样一个农民还占一半以上的大的发展中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农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无疑是适时的、正确的。本届政府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要求在未来五年内努力确保7200

万贫困人员脱贫。从大的角度来讲,是要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现状。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推动农村的发展,基础仍然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加强农村建设与推进城市化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原因在于农业不仅提供着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且还从根本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而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进一步巩固好农业的基础定位,建设好农村,同时又顺应分工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积极推动城

市的发展。其实,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我们不仅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的基础,而且还要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规律,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农业内部以及与城市产业的分工效率,以城市产业的分工来对接农村内部的分工,从而提高农业内部效率,这需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兼顾农村、农民的利益,同时,要发挥好公共财政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发展的思路

由于二元经济反差源于发展中国家两部门不同的分工水平,农业产业的分工相对较为简单且产业分工对接相对较松散,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必须在分工水平提高和分工组织演进的视角下才可能得到解释。而这说明了随着分工组织的演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体现为一个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提高的过程,这样就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特征内在一致地进行了说明。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体系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显著,加快二元经济结构转变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关键所在。那么对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而言,我们应当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应促进分工组织演进。依微观经济

理论,当大量劳动力资源和资本集聚在城市导致边际产出等于边际成本之时,城市的资本利润率降低到一个临界点,或将促使资本回流到农业和农村,这说明资本向农村、农业的回流是分工演进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应当顺应这种趋势(尽管速度比较慢)。未来我国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应

着力提高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为此,交易效率提高、交易费用下降将至关重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政府提供公共品,投资必要的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秩序,拓展信息发布渠道,降低行政垄断行业的进入壁垒等,从而为交易效率的提高准备必要的前提;二是制度层面:努力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模式,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甚至教育、医疗和培训制度等等,不断降低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交易成本,尤其是要大幅度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农业内外的非农部门流

转的制度性壁垒,这样既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同时加快农业产业链的扩展。 2.二元经济结构转变有内在层次性要求。二元经济结构转变,表现为一个工业化及服务业兴起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相较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具有较高的分工水平,因此工业化将能够促使分工组织演进。但这里的工业化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现代部门的扩张,二是传统部门的改造,后者为工业化

提供了支撑,农业经济产业化是工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谓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农村工业的兴起等都是工业化的过渡形态。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交易频率的增加和交易范围的拓展要求服务业的兴起,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兴起不是一种并列的、替代的关系,而是一种有序的、互补的关系。服务业的发展是工业化发展过程当中间接或者迂回化生产

的体现。在工业化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服务业的兴起也就无从谈起,通过政府力量强制地发展第三产业往往也是事与愿违。

3.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应体现区域差异性。城市化是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工业化和服务业兴起的回应。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兴起,内在要求节约交易费用,以提高交易效率和促进分工演进,这要求交易伙伴在空间集聚。可见,工业化和服务业兴起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分工演进的要求和客观产物。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也会表现出一个从小城镇到大城市的动态次序,所以,对城市化思路的选择应立足于产业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人文风俗、经济基础差异度较高,因此我国各地的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兴起状况各不相同,因此不存在统一的城市化模式,立足本地、突出产业发展的自发带动作用无疑是理想的选择。同时应当根据我国产业发展要求多层次,有序关联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三、我国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注意点

我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我们的经济建立在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农业是我国保证国家稳定的根本。农业不同于工业,农业的生产有不可抗拒的周期性,不可能短时间通过攻关和加大投入来取得收入。因此稍不留神,任何天灾都会动摇国之根本,影响国家安全。在国家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并不能轻易简单认同有资金就能进口足够的粮食,因此可以适当放弃农业发展这一论点,正因为如此,时任总理温家宝强调农业耕地18亿亩的红线绝不动摇。在我国发展一元经济的同时必须保证农业的发展,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扶持发展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切不可盲目将农业转为工业化。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3]阿伦?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格拉斯哥,1928.

关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个人看法

关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几点建议 进入2000年后,我国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然而,个人认为我国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上,急于改变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经过几千年历史而形成的,而城乡二元结构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 、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户籍壁垒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行了暂住证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但是,在当今来看,即使实行了暂住证制度,各区域在对待持有暂住证的居民仍存在歧视。 2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例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而农村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而目前,国家对教育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几乎都在城市中。 3 、事实上是将城乡分成了两种社会身份。这也就奠定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 城乡二元结构则表现为“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而“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对立。使得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那么,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我国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 2、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3、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 4、建立城乡统筹的税费制度;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个人认为,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上,我国政府过于急于求成。 首先,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无法实现对接。人们在短期内,很难消除观念中原有的城乡之间的地位差距,过快地从表面上打破这种关系,则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也会导致一些对农村居民不公平的现象产生。 其次,城乡之间在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差距。 农村人口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会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尤其是如今的年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6597249.html,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作者:池洁 来源:《财讯》2018年第27期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由来已久,它的存在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甚至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是建设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分别是城乡户籍裁度、城乡行政机构差异、农民致富渠道不足等。本文分析了二元体裁下产生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措施。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措施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虽已出台多项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使收入差距有所缓解,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消除。当前,中国经济中的许多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的深层次难题,都同这个课题进程不快或者出现了某些扭曲有极大关系,根子很可能就在这个地——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农业仍然是中国的弱势;消费结构上,农民仍然是中国第一购买力的群体;区域结构上,农村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洼地;收入分配结构上,农民工也依然是中国低收入阶层。若再谈到中国的知识结构、各种资源的配置结构等,都会发现农民工的影子,但其利益保护机制却总略于城市居民。 我国城乡二元結构的负面影响 (1)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农村贫闲化,引发社会问题?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城乡二元结构负面影响的最显性表现。因为依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城市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广泛、渠道多、手段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广阔的需求空间和较高的购买力来挖掘市场空间,获取特殊利益;而农村社会依然处于由工业化道路造成的贫困落后局面,科技知识落后,就业面狭窄,基础薄弱,乡村资源匮乏,农业效益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因此本来购买力就低的农民无法通过在乡村社会内部广泛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的市场信息反映灵敏度不强,无法应对市场变更,农民走不出低收入的怪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2)阻碍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

2稿浅析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意义

浅析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意义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政策的指挥下,全国上下遵循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与此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城乡二元体制格局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近些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主流政策选择。各地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和县镇,大都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和经验,并迅速向周边县市推广开去。但是,如何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改革,从而全面推行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试图从城乡二元体制定义入手,具体分析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背景和体制弊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突破点,从而进一步阐述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差距二元体制协调资源配置 一、城乡二元体制的定义 二元社会结构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博克在观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国内存在着两个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完全不同质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子系统。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特点主要由相互对立的两部分组成,即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和保障机制。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界定,使得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具备特殊的意味,很多人从的出身决定了今后一辈子的地位和福利,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地位和福利差距的长期存在,对整个社会和谐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正是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对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本质,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也许都能得出答案。城乡二元体制,是指在国家主导下,在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对社会资源区域间(城乡)分配不均的制度。 二、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模式必然经历从城乡二元分离式格局向城乡一体化格局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振兴的必由之路。 1949年之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保证工业化进程有效推进,新中国政府制定了计划经济体制,同时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制度,正是由于以上制度和战略的实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形成。1978年以后,新中国城乡二元制格局呈现出新

湖南省衡阳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政治试题(附答案)

湖南省衡阳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政治试题(附答案)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ー、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2018年3月以来多年生药材三七价格节节攀升,每公斤最高上涨150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三七的涨价蓄势已久。2017年初春三七价格在经历“四连跌”进入上涨通道后,全省发展迅猛的大健康产业为“冰封已久”的三七价格解封,省内外销售商涌入云南采购三七,三七交易商圈内出现囤货现象,市民健康养生意识增强成为三七保健产品的主要购买力。读图6(P表示价格,Q表示数量,S和S1分别表示变化前后的供给曲线,D和D1分别表示变化前后的需求曲线),该现象用图表示正确的是 13.2018年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转向“补短板”,补短板是各项改革推进的“压舱石”,也是检验改革综合成效的“刻度表”。补短板要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下列举措传导路径符合上述要求的有 ①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一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一促进经济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注重研究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最初提出的二元结构,主要是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后来,研究的重点完全转向了二元经济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70年代以后,二元结构研究延伸并且拓展到经济以外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扩大了的二元结构概念和理论脱颖而出,很快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调查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1953年出版了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了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伯克认为,摆脱荷兰殖民统治的印度尼西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一方面,广大农村依然是工业革命以前的没有实现西方工业化的传统社会,农业部门主要依赖土地、使用劳动力生产;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城市却是殖民主义输入以后逐步进行西方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业部门主要依赖资本、使用机器和技术生产。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当传统社会引进西方工业化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以往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由于同质性的破裂而呈现出二元性。现代城市社会和现代工业部门同传统农村社会和传统农业部门,在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个人效用函数以及人的行为准则的迥然不同。所以,在二元结构的社会中,社会矛盾的实质,在于工业社会及其现代性同农业社会及其传统性两种文化的冲突。 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系统地丰富、深化、完善了二元结构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和理论。大体上构建了五大研究流派或理论模型,诸如工业化带动论、产业结构转变论、现代要素引入论、诱导技术变迁论、核心——边缘关系论等。 第一,工业化带动论。

从城乡二元结构看我国的社会阶层问题

从城乡二元结构看我国的社会阶层问题 徐永航经济学院 2014100205 摘要: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必然出现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即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因为各种原因,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等重要体制还没有改革,农村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就是我国“三农问题”久未解决的根本原因。如何有效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人口自由流动和身份转换的制度约束,实现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健康发展,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社会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社会阶层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应是题中之意。城乡的体制机制理应是一体的,城乡要素理应平等(等价)交换,公共资源理应在城乡均衡配置。十八大之所以要强调这几条,就因为现在的体制机制还未成一体,要素交换还不平等,资源配置还不均衡,这就是还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因此,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一定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 二元经济结构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将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化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 而由这种经济社会结构产生的社会阶层2及其固化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制约经济社会1改革户籍土地财政制度破除二元结构.经济参考报[N],2013-08-30 2在当前有关阶级阶层问题的争论中,有一种误导性的说法,即认为采用“阶级”一词意味着坚持马克思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课程论文 课程宏观经济分析基础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 112020102 组员王宝贵王雨阳黄春成 彭昱玮陈世豪姜钦晓 指导教师田洪刚 时间 2014.10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这这种速度随之而来的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经济现状。这种经济现状被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为二元经济结构,也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反映城乡居民的就业、家庭收入和精神追求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这些差距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进程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城乡居民就业差距 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村居民充分就业,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阶段。从表一可以看到,从1900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和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数据可以看到,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数少于农村,而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多余城镇,也呈现出波动递减的趋势。从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可以看出负担人数不断增加,而农村的负担人数在不断减少。这些数据可能会让大家产生错觉,农村经济比城镇跟发达。但是,现今中国,城镇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发展第一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的现代化方式和第一产业的传统发展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农村从事的是收入低,收入期长的工作,而城镇居民从事的工作相对而言是比农村收入高的。所以,城乡就业水平从收入,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表一) 指标1990 2000 2010 2011 2012 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 1.98 1.68 1.49 1.48 1.49 (人) 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 2.92 2.76 2.85 2.78 2.76 (人)

二元结构

历史和传统因素:1、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地理和交通因素1、地理环境和交通发达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形成影响极大。2、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概括的说,一是从地区看,我国人口密集于东南,特别是长江、黄河、珠江、辽河下游和沿海地区,而西部的内蒙、新疆、青海和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其人口占不到4%。二是从地势看,全国6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河谷、盆地和浅丘陵,30%居住在400米至800米之间的山地,10%居住在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三是从交通条件看,在公路、铁路、沿海、内河航道及其他交通要道经济发达地区两侧人口较密,离交通线越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越稀,2001年数据,西部12个省区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0%,而其交通运输线路长度占全国的比重,铁路营业里程只有36%,公路只有41%,内河仅有19%。四是从大中城市的规模效益看,大中城市聚集效益好发展速度快。思维和决策因素至今我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国家城市化水平约15个百分点左右,其深层次思维和决策原因有二:1、农村现代化道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农业发展道路上始终存在着如何解决农业规模经营问题。制度和管理因素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种种现象,有待我们去冲破和改革。产生城乡“两张皮”制度和管理因素大体上有三:1、户籍制度和管理体制。(1)新中国成立后,户籍政策采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种制度与管理体制。。(2)从当前公安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点也能看出当初“左”的思维和决策的消极因素。2、对于城乡基础设(包括水、电、路、电讯等)分别建设与管理。3、在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城乡不同的待遇。。二元结构的几个构成因素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二元结构的特征:(一)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三)我国统一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生产要素流动性差,城乡市场差距大。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城市和农村市场体系和市场载体差异较大,全国统一的有形的市场建设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是现有的消费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零售市场大多是露天的路边市场、河边市场、桥边市场、甚至是有市无场;二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1、从软件方面看,农村市场缺乏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流通网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国有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销售网络极其薄弱,在欠发达地区的一些边远山区乡镇,没有国有商业企业进驻,许多基层供销社承包租赁给个人。乡镇以下商业网点规模小,商品品种少,农民选择商品余地不大,商品售后服务也非常不方便;农村市场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权威的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市场法制观念淡薄,市场法规不健全,市场流通秩序较混乱。2、从硬件设施来看,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一是交通不畅。没有通公路,农用汽车、拖拉机无路可走。二是供水设施跟不上。我国中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自来水。多数地区严重缺水,靠接雨水和打井取水维持日常生活。三是用电成问题。农村供电普遍不正常,且电价过高,使许多农民家庭对于家用电器处于买得起而又用不起的尴尬境地。而少数不发达地区至今连电都没有。(四)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严重。(五)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就城乡的制度失衡来说,其核心制度失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对立的格局,严重阻碍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非农化转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劳动力资源因此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2)农业制度供给跌入陷阱。制度本身没有错误,只是由于有些核心制度的缺失而难以发挥较好的作用。具体来讲,农业的核心制度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以小农为本位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阻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随着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经营表现出制度上的滞后性,一系列困扰农业经济的问题(如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一体化等问题)难以在封闭、凝固、分散的小生产

新形势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新形势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阐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城市、乡村以及二者关系是世界近现代乃至当代的重大社会课题之一,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也历经了漫长的道路,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形势下的发展探索,城乡间的互通与流动逐年加大,随着人口基数的增长,城市和乡村大量劳动力的出入往返,给城乡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同时对于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对于国家政府对城乡关系的掌控,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研发制订,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城乡二元结构内涵 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 马克思提出了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些论述和构想,主要包括:城乡对立说、城乡对立的消失、“城乡融合”概

念、重视生产力发展在消除城乡对立中的作用、重视城市和城市化的积极作用。这些城乡关系发展理论也将指导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走向,非常值得借鉴和思考。 二、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 建国后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关系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在建国初,城市与农村区分明显,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社会安全问题,人们不随意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地区。文革后,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活动开始,大量城市居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偏远的农村,使得农村人口急剧上升,相对应的,城市人口大量减少,特别是上海,四川等地。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开放大环境影响下城乡关系与时俱进的发展,大量知青开始返城,这一“回流”现象造成了我国建国后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生产结构和社会分工发生了分化和改变,90年代后半期开始,农村里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批人陆续前往东南沿海等发达城市打工赚钱,并由此出现了农民工、农民潮等概念,至此,第三次的人口流动宣告开始,这也导致了一系列城乡发展的新问题,比如:城市人口过多,社会负担过重,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去村空”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城市里,随着农民工的定居和转移,也衍生了大量的问题,例如农民工居住问题,工资拖欠问题,安全隐患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安全隐患问题等等。这一切,造成了城乡关系发展的迟滞。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 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都有城市和乡村的区域存在以及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区分,但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移,城与乡、居民与农民之间不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只小过是居住地点和职业分工的小同。我国特有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及其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城乡分割政策,逐步形成“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居民与农民等非常独特的两种身份制和两种待遇。改革开放以后,户口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有所松动,但进城农民与城乡居民在身份和待遇等方面巨大差异和小平等性仍然严重存在。(2)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在经济方面,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不同性质的经济板块。在两大板块之间既有经济联系的一面,又有因资源分配和利益分享矛盾产生各种摩擦和冲突的一面。城乡经济关系是不等价交换,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夺农村。而在社会方面,它以户口制度为基础,把公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国家对城市居民(非农业户口)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民(农业户口)实行另一种政策。 (3)二元经挤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但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严重地滞后。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约为33 %,

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

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抬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使其在面对高于农业经营性 收入的劳动报酬时表现出“候鸟式”流动特征。该流动模式的弊病直接表现为农村抛 荒现象严重,农村发展受限,城市化水平不足,城市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力有限。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分层市场上农村人 力资本报酬率的比较劣势,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加剧城乡收入分配不公 矛盾,扩大收入差距并使得我国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高素质劳动力缺口 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强调制度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安排,政府有必要站在城乡统筹的 高度对其进行治理,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二元结构劳动力流动城市化粮食安全农村发展 人力资本收入分配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面对频繁出现的春运压力、“民工荒”,滞后的城市化水平,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低素质劳动力与转型发展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饱受诟病。从理论上阐明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将对其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二)框架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分两种:以劳动力流动模式为纽带和以人力资本为纽带。本文以这两类机制为主线平行展开,分别论述了城乡二元结构如何导致“候鸟式”流动并制约我国农村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其如何影响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并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转型发展的受限。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劳动力流动模式 劳动力选择何种流动方式是理性考虑的结果。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高比较收益离开传统农业部门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城乡二元结构则增加了农工的迁徙成本,包括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与教育政策以及社会歧视、高额生活成本等。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比较“劳动报酬”与二元结构所致的 “隐性成本”,农村劳动力往往选择只流动不迁徙以规避“隐性成本”。与之相伴的是农村劳动力的集体回巢、跨区域流动现象。像这种具有“有流动无迁徙,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 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 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 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通过从农业中提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以及重工业的自身循环所创造的社会需求,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这两大难题,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从而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加突出。二元结构强度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为4 .09倍,而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却高达6.08倍。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内容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户籍制度作为一种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新中国后建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不同时期,附加不同的社会权益,使得城乡差异日趋明显,户籍制度的松紧过程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生成、发酵和凸显的过程。 正文: 作为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户籍制度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登记和管理两大作用,还有附着与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由此户籍制度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形成的重要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现行户籍制度表现出来的弊端愈发明显,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而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即必须“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文章从我国历史上户籍制度的发展,追溯现行户籍制度的历史,分析其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生成、发酵和凸显过程之间的关系,说明打破现行户籍制度的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户籍制度在我国有很早的历史渊源,自商王朝到近代不断在发展和完善。商王朝就有“登人”或“登众”制度,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萌芽。西周创建了最原始的人口登记制度“书于版”,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地区进行登记,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社制度”、秦朝的“什伍编制”、汉时的“案户比民”、魏晋南北朝的“土断”、隋唐的“输籍定样”、宋朝的“都保制”、明朝的“保甲制”、清朝的“岁计”,民国时期出台了比较完备的《户籍法》和《户口普查法》,

国民政府在1946年还推行国民身份证制度。不过直到近代,中国的户籍制度主要是作为人口登记、管理和财政税收,没有限制人员的自由迁徙和附着其他特殊的权益。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建国初-1958年)、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1978年)、初步改革(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等三个阶段,而于此伴随的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生成、发酵和日趋凸显的阶段。 一、建国初期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生 成期 这一阶段户籍制度是从无到有,从城市到农村,从人口迁徙自由到限制自由流动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时性纲领性文件《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这表明迁徙自由是合法的权利之一,没有户籍限制自由迁徙之说。但是中共建政伊始,各地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政权受到“敌特土匪”的破坏十分严重,为保证人群众的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打击限制敌人,维护正常稳定的治安环境,中共中央下令“镇压反革命”。公安部对各地的土匪、地主恶霸、特务和反动党团骨干等反革命分子进行身份登记。公安部在1950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治安行政工作会议上,决定先在城市建立新的户籍制度。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建国后最早的户籍法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

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1期) 0 01377J.Shanxi Ag 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1 Vol.10 2011收稿日期:2010-10- 12作者简介:李柏湲(1987-) ,女(汉),山西运城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土地经济与政策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山西农业大学横向课题(2009HX01 )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 李柏湲,李富忠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摘要: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2010年我国提出的城乡 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重大战略决定,在分析二元结构弊端的基础上,研究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益处、面临的困难、容易引发的问题以及对策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期能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建言献策。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耕地;政策;权益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1)01-0043- 03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求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同等权利” 。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 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深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决定被提出,这将是一场土地革命。 一、研究背景 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隔离,建设用地市场也人为地割裂开,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惯性体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自土地制度改革以来,以招、拍、挂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流转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但建设用地的自由流转仍然受到相关法律的严格限制,集体经济组织难以实现其土地应有的经济价值,而只能通过一些非规范方式让土地得以变相流转,但流转的绝大部分利益却被小部分人所侵吞而没有让整个集 体经济组织受益。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二元土地结构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自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同时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时,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制约了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发展。城乡建 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益处 (一)利于城市房地产价格平稳 近几年,城市房地产由于人们的投机行为导致大幅度的上涨,据资料显示,同一地段的城市房屋价格和农村住宅价格相差很大。市场一体化后,两个市场之间不再是相互隔离的独立体,交易要素能够在建设用地市场中自由流动,实现建设用地的同地、同价、同权,农村住宅拥有相同的权利后便拥有了相同的竞争力,对原有的城市房地产事业产生压力,有利于稳定泡沫式的房屋高价现象。 (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在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下,政府征收农业用地,给与农民农业补偿,而征地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给予的补偿,当农地变为非农地,其价格会成倍地上涨,而国家仅按农地价格补偿加上安置性补偿费补偿失地农民,农民不能从中得

2016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题目及答案

2016年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试题目及答案单选题,共15题,每题2.0分,共30.0分 坚持综合治理,不仅要依靠法治,同时还要重视()。 1. A. 道德教化 2. B. 严厉惩处 3. C. 社会奖励 4. D. 群众谴责 答案A 服务市场不包括() 1. A. 教育市场 2. B. 旅游市场 3. C. 要素市场 4. D. 文化市场 答案C 3 严格按照法律和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国务院部门的领导职数是一正()。 1. A. 四到六副 2. B. 三到五副 3. C. 两到四副 4. D. 一到三副 答案C 关于城市带动农村的理解正确的是()。

1. A. 主要靠小城镇来带动农村发展 2. B. 主要靠县城来带动农村发展 3. C. 县城带动农村发展,地级市或中心城市配合 4. D. 三级政府都有支持农村的责任,三类城市都有带动农村的功能。 答案D 5 ()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1. A. 社会统治 2. B. 社会管理 3. C. 社会治理 4. D. 社会管制 答案C 6 下列属于政府定价领域的选项的是() 1. A. 建筑材料类 2. B. 运输工具类 3. C. 日化用品类 4. D. 资源类 答案D 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 1. A. 中国 2. B. 美国 3. C. 英国 4. D. 德国 答案C 8 政府职能发生变化,其中新提出的政府职能是()。

1. A. 宏观调控 2. B. 市场监管 3. C. 社会管理 4. D. 公共服务 5. E. 环境保护 答案D ()归于地方事权。 1. A. 区域性公共服务 2. B. 统一市场管理 3. C. 国家安全 4. D. 外交 答案A 在()方面统计制度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 1. A. 居民养老保险统计 2. B. 居民收入统计 3. C. 宅基地统计 4. D. 城乡建设统计 答案B ()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 A. 资本 2. B. 经济 3. C. 金融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一、主要问题及成因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二、对策建议 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2.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3.加大农村基本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5.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具体的从八个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五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市统筹。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 六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七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 八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规划上融合,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蓝图。按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格局。 建设上融合,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共用。着眼于节约成本、促进融合,在加快城乡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实现城镇建设与新民居建设的资源共享。 产业上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变、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思路,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公共服务上融合,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眼于逐步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各种福利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