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文蔚东南大学第五版大学物理A2复习资料

马文蔚东南大学第五版大学物理A2复习资料

马文蔚东南大学第五版大学物理A2复习资料
马文蔚东南大学第五版大学物理A2复习资料

大学物理A2复习资料

电磁感应

1. 如图所示,一矩形金属线框,以速度v

从无场空间进入一均匀磁场中,然后又从磁场中出来,到无场空间中.不计线圈的自感,下面哪一条图线正确地表示了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对时间的函数关系?(从线圈刚进入磁场时刻开始计时,I 以顺时针方向为正)

2. 两根无限长平行直导线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流I ,并各以d I /d t

的变化率增长,一矩形线圈位于导线平面内(如图),则:

(A) 线圈中无感应电流.

(B) 线圈中感应电流为顺时针方向.

(C) 线圈中感应电流为逆时针方向.

(D) 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不确定.

3. 一块铜板垂直于磁场方向放在磁感强度正在增大的磁场中时,铜板中出现的涡流(感应电流)将 (A) 加速铜板中磁场的增加. (B) 减缓铜板中磁场的增加.

(C) 对磁场不起作用. (D) 使铜板中磁场反向.

4. 一导体圆线圈在均匀磁场中运动,能使其中产生感应电流的一种情况是 (A) 线圈绕自身直径轴转动,轴与磁场方向平行. (B) 线圈绕自身直径轴转动,轴与磁场方向垂直. (C) 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并沿垂直磁场方向平移.

(D) 线圈平面平行于磁场并沿垂直磁场方向平移. 5. 半径为a 的圆线圈置于磁感强度为B

的均匀磁场中,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线圈电阻为R ;当把线圈转动使其法向与B

的夹角 =60°时,线圈中通过的电荷与线圈面积及转动所用的时间的关系是

(A) 与线圈面积成正比,与时间无关. (B) 与线圈面积成正比,与时间成正比. (C) 与线圈面积成反比,与时间成正比.

(D) 与线圈面积成反比,与时间无关.

v B

I I O O t

t

(A)(D)

I O

t (C)

O t (B)I

I

I

6. 将形状完全相同的铜环和木环静止放置,并使通过两环面的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相等,则不计自感时

(A) 铜环中有感应电动势,木环中无感应电动势. (B) 铜环中感应电动势大,木环中感应电动势小. (C) 铜环中感应电动势小,木环中感应电动势大.

(D) 两环中感应电动势相等.

7. 在无限长的载流直导线附近放置一矩形

闭合线圈,开始时线圈与导线在同一平面

内,且线圈中两条边与导线平行,当线圈以相同的速率作如图所示的三种不同方向的平动时,线圈中的感应电流

(A) 以情况Ⅰ中为最大. (B) 以情

况Ⅱ中为最大.

(C) 以情况Ⅲ中为最大. (D) 在情况Ⅰ和Ⅱ中相同. 8. 在两个永久磁极中间放置一圆形线圈,线圈的大小和磁极大

小约相等,线圈平面和磁场方向垂直.今欲使线圈中产生逆时针

方向(俯视)的瞬时感应电流i (如图),可选择下列哪一个方法? (A) 把线圈在自身平面内绕圆心旋转一个小角度.

(B) 把线圈绕通过其直径的OO ′轴转一个小角度.

(C) 把线圈向上平移. (D) 把线圈向右平移.

9. 一个圆形线环,它的一半放在一分布在方形区域的匀强磁场

B 中,另一半位于磁场之外,如图所示.磁场B

的方向垂直指向

纸内.欲使圆线环中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应使 (A) 线环向右平移. (B) 线环向上平移.

(C) 线环向左平移. (D) 磁场强度减弱.

10. 如图所示,一载流螺线管的旁边有一圆形线圈,欲使线圈产生图示方向的感应电流i ,下列哪一种情况可以做到?

(A) 载流螺线管向线圈靠近.

(B) 载流螺线管离开线圈.

(C) 载流螺线管中电流增大. (D) 载流螺线管中插入铁芯.

11. 一矩形线框长为a 宽为b ,置于均匀磁场中,线框绕OO ′轴,以匀角速度ω旋转(如图所示).设t =0时,线框平面处于纸面

内,则任一时刻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A) 2abB | cos ω t |. (B) ω abB (C) t abB ωωcos 2

1

. (D) ω abB | cos ω t |. (E) ω abB | sin ω t |.

12. 如图所示,导体棒AB 在均匀磁场B 中 绕通过C 点的垂直于棒长且沿磁场方向的轴OO ' 转动(角速度ω

与B 同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v v v ⅠⅢⅡ I

O ′ S

N O i

B

i I

O O ′

B

a b ω

O O ′ B

B

A

C

方向),BC 的长度为棒长的3

1

,则

(A) A 点比B 点电势高. (B) A 点与B 点电势相等.

(B) A 点比B 点电势低. (D) 有稳恒电流从A 点流向B 点.

13. 如图,长度为l 的直导线ab 在均匀磁场B 中以速度v

移动,直导线ab 中的电动势为

(A) Bl v . (B) Bl v sin α. (C) Bl v cos α. (D) 0.

14. 如图所示,直角三角形金属框架abc 放在均匀磁场中,磁场B

平行

于ab 边,bc 的长度为l .当金属框架绕ab 边以匀角速度ω转动时,abc 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 和a 、c 两点间的电势差U a – U c 为

(A) =0,U a – U c =

221

l B ω. (B) =0,U a – U c =2

21l B ω-.

(C) =2

l B ω,U a – U c =221l B ω.

(D) =2

l B ω,U a – U c =22

1l B ω-.

15.圆铜盘水平放置在均匀磁场中,B

的方向垂直盘面向上.当铜盘

绕通过中心垂直于盘面的轴沿图示方向转动时,

(A) 铜盘上有感应电流产生,沿着铜盘转动的相反方向流动.

(B) 铜盘上有感应电流产生,沿着铜盘转动的方向流动. (C) 铜盘上产生涡流. (D) 铜盘上有感应电动势产生,铜盘边缘处电势最高.

(E) 铜盘上有感应电动势产生,铜盘中心处电势最高.

16. 一根长度为L 的铜棒,在均匀磁场 B

中以匀角速度ω绕通过

其一端O 的定轴旋转着,B

的方向垂直铜棒转动的平面,如图所

示.设t =0时,铜棒与Ob 成θ 角(b 为铜棒转动的平面上的一个固

定点),则在任一时刻t 这根铜棒两端之间的感应电动势是:

(A) )cos(2

θωω+t B L . (B) t B L ωωcos 2

12.

(C) )cos(22

θωω+t B L . (D)

B L 2ω.

(F) B L 2

2

1ω.

17. 两个通有电流的平面圆线圈相距不远,如果要使其互感系数近似为零,则应调整线圈的取向使

(A) 两线圈平面都平行于两圆心连线. (B) 两线圈平面都垂直于两圆心连线.

(C) 一个线圈平面平行于两圆心连线,另一个线圈平面垂直于两圆心连线.

l

B

b

a

v α

B

a

b c

l

ω

B

O

B ω L

O θ b

(C) 两线圈中电流方向相反.

18. 两个通有电流的平面圆线圈相距不远,如果要使其互感系数近似为零,则应调整线圈的取向使

(A) 两线圈平面都平行于两圆心连线. (B) 两线圈平面都垂直于两圆心连线.

(C) 一个线圈平面平行于两圆心连线,另一个线圈平面垂直于两圆心连线.

(D) 两线圈中电流方向相反. 19. 用线圈的自感系数L 来表示载流线圈磁场能量的公式22

1LI W m =

(A) 只适用于无限长密绕螺线管. (B) 只适用于单匝圆线圈. (C) 只适用于一个匝数很多,且密绕的螺绕环.

(E) 适用于自感系数L一定的任意线圈.

20. 两根很长的平行直导线,其间距离d 、与电源组成回路如图.已知导线上的电流为I ,两根导线的横截面的半径均为r 0.设用L 表示两导线回路单位长度的自感系数,则沿导线单位长度的空间内的总磁能W m 为

(A)

2

21LI . (B) 221LI ?∞

+π-+0

d π2])(2π2[

2002

r r r r d I r I I μμ (C) ∞.

(D) 221LI 0

20ln 2r d

I π+μ

21. 真空中一根无限长直细导线上通电流I ,则距导线垂直距离为a 的空间某点处的磁能密度为 (A)

200)2(21a I πμμ (B) 200)2(21a

I πμμ (C) 2

0)2(21I a μπ (D) 200)2(21a

I μμ

1C 2B 3B 4B 5A 6D 7B 8C 9C 10B

11D 12 A 13D 14 B 15 D 16 E 17C 18C 19D 20A

21B

I

I d

2r 0

振动与波

1. 一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有质量为m 的重物,其自由振动的周期为T .今已知振子离开平衡位置为x 时,其振动速度为v ,加速度为a .则下列计算该振子劲度系数的公式中,错误的是:

(A) 2

max

2max /x m k v =. (B) x mg k /=. (C) 2

2/4T m k π=. (D) x ma k /=.

2. 一长为l 的均匀细棒悬于通过其一端的光滑水平固定轴上,(如图所示),作

成一复摆.已知细棒绕通过其一端的轴的转动惯量2

3

1ml J =,此摆作微小振动

的周期为 (A) g l π2. (B) g

l 22π. (C) g l 322π

. (D) g

l 3π.

3. 把单摆摆球从平衡位置向位移正方向拉开,使摆线与竖直方向成一微小角度θ ,然后由静止放手任其振动,从放手时开始计时.若用余弦函数表示其运动方程,则该单摆振动的初相为

(A) π. (B) π/2. (C) 0 . (D) θ.

4. 两个质点各自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相同、周期相同.第一个质点的振动方程为x 1 = A cos(ωt + α).当第一个质点从相对于其平衡位置的正位移处回到平衡位置时,第二个质点正在最大正位移处.则第二个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A) )π21cos(2+

+=αωt A x . (B) )π21

cos(2-+=αωt A x . (C) )π2

3

cos(2-+=αωt A x . (D) )cos(2π++=αωt A x .

5. 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系一质量为m 1的物体,稳定后在m 1下边又系一质量为m 2的物体,于是弹簧又伸长了?x .若将m 2移去,并令其振动,则振动周期为

(A) g m x m T 122?π= . (B) g

m x

m T 212?π=. (C) g m x

m T 2121?π=

. (D) g

m m x m T )(2212+π=?.

6.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其运动速度与时间的曲线如图所示.若质点的振动规律用余弦函数描述,则其初相应为

(A) π/6. (B) 5π/6. (C) -5π/6. (D) -π/6. (E) -2π/3.

O

l

v (m/s)

t (s)O v m m v 21

7. 一质点沿x 轴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 )3

1

2cos(10

42

π+π?=-t x (SI).

从t = 0时刻起,到质点位置在x = -2 cm 处,且向x 轴正方向运动的最短时间间隔为

(A) s 81

(B) s 61 (C) s 41

(D) s 3

1

(E)

s 2

1

8. 一物体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4

1cos(π+=t A x ω.在 t = T /4(T 为周期)时刻,

物体的加速度为

(A) 2221

ωA -. (B) 2221

ωA . (C) 232

1

ωA -. (D) 232

1

ωA .

9.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cos(φω+=t A x ,当时间t = T /2(T 为周期)时,质点的速度为

(A) φωsin A -. (B) φωsin A . (C) φωcos A -. (D) φωcos A .

10. 两个同周期简谐振动曲线如图所示.x 1的相位比x 2的相位

(A) 落后π/2. (B) 超前π/2. (C) 落后π . (D) 超前π.

11. 已知一质点沿y轴作简谐振动.其振动方

程为)4/3cos(π+=t A y ω.与之对应的振动曲线是

x

t

O x 1 x 2 A

(D) -A

-A o y

t

o y t

A (A) o y t o

y t

(B)

(C)

A

A -A -A

12. 一个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 ,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A 2

1

,且向x 轴的正方向运动,

代表此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为

13.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周期为T .当它由平衡

位置向x 轴正方向运动时,从二分之一最大位移

处到最大位移处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为

(A) T /12. (B) T /8. (C) T /6. (D) T /4.

14. 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总能量为E 1,如果简谐振动振幅增加为原来的两倍,重物的质量增为原来的四倍,则它的总能量E 2变为

(A) E 1/4. (B) E 1/2.

(C) 2E 1. (D) 4 E 1 .

15. 当质点以频率ν 作简谐振动时,它的动能的变化频率为 (A) 4 ν. (B) 2 ν . (C) ν. (D)

ν2

1

16. 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当位移为振幅的一半时,其动能为总能量的 (A) 1/4. (B) 1/2. (C) 2/1. (D) 3/4. (E) 2/3.

17. 一物体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2

1

cos(π+

=t A x ω.则该物体在t = 0时刻的动能与t = T /8(T 为振动周期)时刻的动能之比为:

(A) 1:4. (B) 1:2. (C) 1:1. (D) 2:1. (E) 4:1.

18.机械波的表达式为y = 0.03cos6π(t + 0.01x ) (SI) ,则

(A) 其振幅为3 m . (B) 其周期为s 3

1

(C) 其波速为10 m/s . (D) 波沿x 轴正向传播.

19.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3cos(1.0π+π-π=x t y (SI) ,t = 0时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 (A) O 点的振幅为-0.1 m .

(B) 波长为3 m . (C) a 、b 两点间相位差为π2

1

(D) 波速为9 m/s .

. x o A x A

21 ω (A)

A 21

ω

(B) A 21- (C) (D) o

o o A 21- x

x x

A

x A x A x

ω ω

x (m)

O -0.1

0.1 u

a b y (m)

20. 已知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cos(bx at A y -=(a 、b 为正值常量),则 (A) 波的频率为a . (B) 波的传播速度为 b/a . (C) 波长为 π / b . (D) 波的周期为2π / a .

21. 横波以波速u 沿x 轴负方向传播.t 时刻波形曲线如图.则该时刻

(A) A 点振动速度大于零. (B) B 点静止不动.

(C) C 点向下运动. (D) D 点振动速度小于零.

22. 若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cos(Cx Bt A y -=,式中A 、B 、C 为正值常量,则 (A) 波速为C . (B) 周期为1/B . (C) 波长为 2π /C . (D) 角频率为2π /B .

23. 在简谐波传播过程中,沿传播方向相距为λ2

1(λ 为波长)的两点的振动速度必定

(A) 大小相同,而方向相反. (B) 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C) 大小不同,方向相同. (D) 大小不同,而方向相反.

24. 一横波沿绳子传播时, 波的表达式为 )104cos(05.0t x y π-π= (SI),则 (A) 其波长为0.5 m . (B) 波速为5 m/s . (C) 波速为25 m/s . (D) 频率为2 Hz .

25.频率为 100 Hz ,传播速度为300 m/s 的平面简谐波,波线上距离小于波长的两点振动的相位差为

π3

1

,则此两点相距 (A) 2.86 m . (B) 2.19 m . (C) 0.5 m . (D) 0.25 m .

26. 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沿x 轴正向传播,已知P 点的振动方程为)cos(0φω+=t A y ,则波的表达式为 (A) }]/)([cos{0φω+--=u l x t A y . (B) })]/([cos{0φω+-=u x t A y . (C) )/(cos u x t A y -=ω.

(D) }]/)([cos{0φω+-+=u l x t A y .

27. 图示一简谐波在t = 0时刻的波形图,波速 u = 200

m/s ,则P 处质点的振动速度表达式为

(A) )2cos(2.0π-ππ-=t v (SI). (B) )cos(2.0π-ππ-=t v (SI). (C) )2/2cos(2.0π-ππ=t v (SI).

(D) )2/3cos(2.0π-ππ=t v (SI).

28. 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2c o s

λνx t A y -π=.在t = 1 /ν 时刻,x 1 = 3λ /4与x 2 = λ /4二点处质元速度之比是

(A) -1. (B)

3

1

. (C) 1. (D) 3

x u A y

B C

D

O

x

O

u l P

y

x (m) O

100

u A y (m)

200

P

29.一平面简谐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在某一瞬时,媒质中某质元正处于平衡位置,此时它的能量是

(A) 动能为零,势能最大. (B) 动能为零,势能为零. (C) 动能最大,势能最大. (D) 动能最大,势能为零.

30. 一平面简谐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时,某一时刻媒质中某质元在负的最大位移处,则它的能量是

(A) 动能为零,势能最大. (B) 动能为零,势能为零. (C) 动能最大,势能最大. (D) 动能最大,势能为零. 31. 一平面简谐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在媒质质元从平衡位置运动到最大位移处的过程中: (A) 它的动能转换成势能. (B) 它的势能转换成动能. (C) 它从相邻的一段质元获得能量其能量逐渐增大. (D) 它把自己的能量传给相邻的一段质元,其能量逐渐减小.

32. 图示一平面简谐机械波在t 时刻的波形曲线.若此时A 点处

媒质质元的振动动能在增大,则

(A) A 点处质元的弹性势能在减小. (B) 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

(C) B 点处质元的振动动能在减小.

(D) 各点的波的能量密度都不随时间变化.

33. 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λ 的相干波在P 点相遇.波在S 1点振动的初相是φ 1,S 1到P 点的距离是r 1;波在S 2点的初相是φ 2,S 2到P 点的距离是r 2,以k 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P 点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

(A) λk r r =-12.

(B) π=-k 21

2

φφ.

(C)

π=-π+-k r r 2/)(21212λφφ.

(D) π=-π+-k r r 2/)(22112λφφ.

35. 在波长为λ 的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节之间的距离为 (A) λ . (B) 3λ /4. (C) λ /2. (D) λ /4.

1B 2C 3C 4B 5B 6C 7E 8B 9B 10B

11B 12B 13C 14D 15B 16D 17D 18B 19C 20D

21D 22C 23A 24A 25C 26A 27A 28A 29C 30B

31D 32B 33D 34B 35C

x y

A B

O S 1S 2r 1

r 2

P

波动光学

1. 在真空中波长为λ的单色光,在折射率为n 的透明介质中从A 沿某路径传播到B ,若A 、B 两点相位差为3π,则此路径AB 的光程为 (A) 1.5 λ. (B) 1.5 λ/ n .

(C) 1.5 n λ. (D) 3 λ.

2. 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薄膜上,经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如图所示,若薄膜的厚度为e ,且n 1<n 2>n 3,λ1为入射光在n 1中的波长,则两束反射光的光程差为 (A) 2n 2e . (B) 2n 2 e - λ1 / (2n 1).

(C) 2n 2 e - n 1 λ1 / 2. (D) 2n 2 e - n 2 λ1 / 2.

3. 在相同的时间内,一束波长为λ的单色光在空气中和在玻璃中

(A)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B)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C) 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D) 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4.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的波长为λ,用玻璃纸遮住双缝中的一个缝,若玻璃纸中光程比相同厚度的空气的光程大2.5 λ,则屏上原来的明纹处

(A) 仍为明条纹; (B) 变为暗条纹;

(C) 既非明纹也非暗纹; (D) 无法确定是明纹,还是暗纹.

5.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使屏上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大,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A) 使屏靠近双缝.

(B) 使两缝的间距变小. (C) 把两个缝的宽度稍微调窄.

(D) 改用波长较小的单色光源.

6.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屏幕E 上的P 点处是明条纹.若将缝S 2盖住,并在S 1 S 2连线的垂直平分面处放一高折射率介质反射面M ,如图所示,则此时

(A) P 点处仍为明条纹. (B) P 点处为暗条纹. (C) 不能确定P 点处是明条纹还是暗条纹.

(D) 无干涉条纹.

7.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的波长为600 nm (1 nm =10-

9 m ),双缝间距为2 mm ,双缝与屏的间距为300 cm .在屏上形成的干涉图样的明条纹间距为 (A) 0.45 mm . (B) 0.9 mm .

(C) 1.2 mm (D) 3.1 mm .

8.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的波长为λ,用玻璃纸遮住双缝中的一个缝,若玻璃纸中光

n 1n 2n 3

入射

反射光1

反射光2e

E

M S 1 S 2 S

程比相同厚度的空气的光程大2.5 λ,则屏上原来的明纹处

(A) 仍为明条纹; (B) 变为暗条纹;

(C) 既非明纹也非暗纹; (D) 无法确定是明纹,还是暗纹. 9. 在图示三种透明材料构成的牛顿环装置中,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在反射光中看到干涉条纹,则在接触点P 处形成的圆斑为

(A) 全明. (B) 全暗.

(C) 右半部明,左半部暗.

(D) 右半部暗,左半部明.

10. 一束波长为λ的单色光由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 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的厚度为 (A) λ / 4 . (B) λ / (4n ).

(C) λ / 2 . (D) λ / (2n ). 11. 若把牛顿环装置(都是用折射率为1.52的玻璃制成的)由空气搬入折射率为1.33的水中,则干涉条纹

(A) 中心暗斑变成亮斑. (B) 变疏.

(C) 变密. (D) 间距不变.

12. 用劈尖干涉法可检测工件表面缺陷,当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时,若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如图所示,每一条纹弯曲部分的顶点恰好与其左边条纹的直线部分的连线相切,则工件表面与条纹弯

曲处对应的部分

(A) 凸起,且高度为λ / 4. (B) 凸起,且高度为λ / 2.

(C) 凹陷,且深度为λ / 2. (D) 凹陷,且深度为λ / 4.

13. 如图,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在观察牛顿环的装置上.当平凸透镜垂直向上缓慢平移而远离平面玻璃时,可以观察到这些环状干涉

条纹

(A) 向右平移. (B) 向中心收缩.

(C) 向外扩张. (D) 静止不动.

(E) 向左平移.

14. 在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 ,厚度为d 的透明薄片,放入后,这条光路的光程改变了

(A) 2 ( n -1 ) d . (B) 2nd . (C) 2 ( n -1 ) d +λ / 2. (D) nd .

(F) ( n -1 ) d .

15. 在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实验中,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宽度为a =4 λ的单缝上,对应于衍射角为30°的方向,单缝处波阵面可分成的半波带数目为 (A) 2 个. (B) 4 个.

P 1.52

1.75 1.52 图中数字为各处的折射

λ 1.62 1.62

平玻璃 工件 空气劈尖

空气

单色光

(C) 6 个. (D) 8 个. 16. 一束波长为λ的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到一单缝AB 上,装置如图.在屏幕D 上形成衍射图样,如果P 是中央亮纹一侧第一个暗纹所在的位置,则BC 的长度为 (A) λ / 2.

(B) λ.

(C) 3λ / 2 . (D) 2λ .

17. 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若已知光在某时刻的波阵面为S ,则S 的前方某点P 的光强度决定于波阵面S 上所有面积元发出的子波各自传到P 点的

(A) 振动振幅之和. (B) 光强之和.

(C) 振动振幅之和的平方. (D) 振动的相干叠加.

18. 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一狭缝上,若第一级暗纹的位置对应的衍射角为θ=±π / 6,则缝宽的大小为

(A) λ / 2. (B) λ.

(C) 2λ. (D) 3 λ .

19. 在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实验中,对于给定的入射单色光,当缝宽度变小时,除中央亮纹的中心位置不变外,各级衍射条纹

(A) 对应的衍射角变小. (B) 对应的衍射角变大.

(B) 对应的衍射角也不变. (D) 光强也不变.

20.在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实验中,若减小缝宽,其他条件不变,则中央明条纹

(A) 宽度变小; (B) 宽度变大;

(C) 宽度不变,且中心强度也不变; (D )宽度不变,但中心强度变小.

21. 在如图所示的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实验装置中,S 为单缝,L 为透镜,C 为放在L 的焦面处的屏幕,当把单缝S 垂直于透镜光轴稍微向上平移时,屏幕上的衍射图样

(A)向上平移. (B)向下平移. (C)不动. (D)消失.

22. 测量单色光的波长时,下列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为准确?

(A) 双缝干涉. (B) 牛顿环 .

(C) 单缝衍射. (D) 光栅衍射.

23. 一束白光垂直照射在一光栅上,在形成的同一级光栅光谱中,偏离中央明纹最远的是 (A) 紫光. (B) 绿光. (C) 黄光. (D) 红光.

24. 对某一定波长的垂直入射光,衍射光栅的屏幕上只能出现零级和一级主极大,欲使屏幕上出现更高级次的主极大,应该

(A) 换一个光栅常数较小的光栅. (B) 换一个光栅常数较大的光栅.

C

f

P

D L A

B

λ S

C

L

(C) 将光栅向靠近屏幕的方向移动.

(C) 将光栅向远离屏幕的方向移动.

25. 一束光是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混合光,让它垂直通过一偏振片.若以此入射光束为轴旋转偏振片,测得透射光强度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倍,那么入射光束中自然光与线偏振光的光强比值为

(A) 1 / 2. (B) 1 / 3.

(C) 1 / 4. (D) 1 / 5. 26. 一束光强为I 0的自然光,相继通过三个偏振片P 1、P 2、P 3后,出射光的光强为I =I 0 / 8.已知P 1和P 2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若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P 2,要使出射光的光强为零,P 2最少要转过的角度是

(A) 30°. (B) 45°.

(C) 60°. (D) 90°.

27.一束光强为I 0的自然光垂直穿过两个偏振片,且此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成45°角,则穿过两个偏振片后的光强I 为 (A) 4

/0I 2 . (B) I 0 / 4.

(C) I 0 / 2. (D) 2I 0 / 2.

28. 三个偏振片P 1,P 2与P 3堆叠在一起,P 1与P 3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P 2与P 1的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为30°.强度为I 0的自然光垂直入射于偏振片P 1,并依次透过偏振片P 1、P 2与P 3,则通过三个偏振片后的光强为 (A) I 0 / 4. (B) 3 I 0 / 8.

(C) 3I 0 / 32.

(D) I 0 / 16.

29. 两偏振片堆叠在一起,一束自然光垂直入射其上时没有光线通过.当其中一偏振片慢慢转动180°时透射光强度发生的变化为: (A) 光强单调增加.

(B) 光强先增加,后又减小至零. (C) 光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

(D) 光强先增加,然后减小,再增加,再减小至零.

30. 如果两个偏振片堆叠在一起,且偏振化方向之间夹角为60°,光强为I 0的自然光垂直入射在偏振片上,则出射光强为 (A) I 0 / 8. (B) I 0 / 4.

(C) 3 I 0 / 8. (D) 3 I 0 / 4.

31. 一束自然光自空气射向一块平板玻璃(如图),设入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i 0,则在界面2的反射光 (A) 是自然光.

(B) 是线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

(C) 是线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

(E) 是部分偏振光.

32. 自然光以60°的入射角照射到某两介质交界面时,反射光为完全线偏振光,则知折射光为

(A) 完全线偏振光且折射角是30°.

i 012

(B) 部分偏振光且只是在该光由真空入射到折射率为3的介质时,折射角

是30°.

(C) 部分偏振光,但须知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才能确定折射角.

(D) 部分偏振光且折射角是30°.

33.自然光以布儒斯特角由空气入射到一玻璃表面上,反射光是

(A) 在入射面内振动的完全线偏振光.

(B) 平行于入射面的振动占优势的部分偏振光.

(C) 垂直于入射面振动的完全线偏振光.

(D) 垂直于入射面的振动占优势的部分偏振光.

1A 2 C 3 C 4B 5B 6B 7B 8B 9D 10B 11C 12C 13B 14A 15B 16B 17D 18C 19B 20B 21C 22D 23D 24B 25A 26B 27B 28C 29B 30A 31B 32D 33C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