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罗马时期的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及其转向

古罗马时期的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及其转向

古罗马时期的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及其转向
古罗马时期的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及其转向

2008年10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5期O ct.2008Jou rnal of Chongqi ng Techn ol ogy and Business U n i vers it y(S ocial Sci en ces E d i ti on)V ol125NO.5

古罗马时期的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及其转向*

卢德友1,赵红灿2

(1,2.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整体主义既是一种生态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社会学、人类文化学范畴。在社会系统中,它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甚至是个人与整个人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古希腊时期思想家们的探索,成为整体主义政治哲学的渊薮。古罗马作为世界帝国的存在状态,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在理想幻灭与现实政治的交互作用下,思想家们或者关注世界的秩序,抑或审视内心的法则,这推动着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发生明显的转向。

[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人主义;世界主义;自然法

[中图分类号]B5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08)05-0123-05

在西方政治哲学发展史中,整体主义始终占有重要一席。整体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来源可上溯到古希腊思想家们的整体观。从赫拉克利特的/罗格斯0思想,到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关系论0,再到苏格拉底的/人唯有在城邦中才幸福0以及柏拉图的/理念论0,都从不同角度体现着对/整体价值0的追求。古罗马帝国霸业的成就,却打碎了城邦时期人们那种小国寡民的情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开始疏远,由此也催生了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向着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两极化发展。

一、思想旅程中的整体主义政治哲学

整体主义的内涵在/四个转变0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即/在人与人关系上,把人的单纯依赖性和独立性转变为依赖性和独立性相统一的人类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把人对自然进行征服的对立性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在现实与理念关系上,把单纯的现实利益和抽象的价值理想转变为追求现实利益与价值理想相统一的生活态度;在国家关系上,把狭隘的国家本位和抽象的世界本位转变为民族国家世界性社会的人类共同体。0[1]古希腊时期的整体主义政治哲学之所以得到勃兴,在于思想家们对社会现实的冷静反思和政治价值的不懈追求。在国家这个崇高事业的统领下,整体主义首先表现为肯定国家的统一性和完满性,以指导个人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赫拉克利特在5论自然界6中强调:/世界是包含一切的整体0,最先提出作为整体的世界的观点。德谟克里特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国家的利益应该放在超乎一切的地位之上,以使国家能治理得很好,不应该让争吵过度以致失去公道,也不应该让暴力损害公共的善。0[2](120)与国家或共同体的利益相对应,个人利益和个人欲望则被视为/恶0,处于被限制地位。然而,整体主义的宏大体系得以呈现,是以柏拉图在5理想国6中的详述分不开的。柏拉图的整体观体现在他关于理想国家的设计里,每个人应当各司其职,只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干预别人的事情0,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和祸害,国家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每个人都应维护国家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观发端于其哲学体系,其/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0的名言也蕴含了丰富的整体主义思想。在以/四因说0为重要特征的哲学逻辑中,亚氏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关于事物的秩序、结构和整体的思想。/由于组成事物的质料的秩序和结构不同,便形成了事物的不同本质,而各质料之所以形成某种秩序和结构,则是由于'目的因'起作用的结果。0[3]因此在他看来,整体

123

*[收稿日期]2008-08-12

[作者简介]卢德友(1983-),男,汉,贵州龙里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赵红灿(1976-),男,河南永城人,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就是国家、社会,人是国家的人、社会的人。整体主义走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园囿,为政治生活提供了一种价值向标。国家与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每一个人则是这个有机体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离不开这个机体,正如手离不开人体一样。国家高于个人,后者只有作为国家的某一适当的组成部分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他还把集体利益或共同利益与/善0、/正义0等词联系起来,并以共同利益作为区别善恶的依据。在古希腊,作为现实意义和哲学意义上的个人是不具有很高完满性的,个人要获得自足以及过上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城邦才能实现。当时的整体主义,表现为个人与城邦事务的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价值和政治观念上的反映。

斯多葛派关于整体主义的认识较为直观和清晰,他们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理想,认为每个人都是大同世界的一员。因此,人人都应服从整体利益,自觉地把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深深影响着哲学。自牛顿以来的机械论者认为,系统的性质或特点就是其组成部分的性质或特点的简单叠加和代数总和,这使得对整体性的系统论证弥漫着显著的机械论色彩。后来康德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中第一次提出人类知识是一种有秩序、有层次、有一定要素组成的统一体,主张用整体性,目的性来对待和研究事物。在努力摆脱机械论影响的同时,也把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引向一个更加宽泛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整体的思想才得到科学全面的阐释,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要素如果结构优良,就能提高效率,整体具有其各组成部分单独所不能具有的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彻底否定了机械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界关系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性质规定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与和解,而非征服和报复。

二、古罗马整体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与分疏

整体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在古罗马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古罗马通过对外扩张而建立起一个地域庞大的世界帝国,它在短期内急剧扩张所带来的第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疏远。因此,个人与城邦的互动模式开始式微,城邦时代那种个人完全融入整体的政治关系便不复存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疏远使整体主义的城邦政治理论逐渐产生分疏,一方面是人们开始从伦理与道德视角审视内心的幸福,另一方面是从政治与法律向度关注帝国的秩序。由此,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在希腊各城邦中悄然兴起。

1.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疏离

世界帝国取代城邦政治,对原有的个人和国家的关系造成了强烈冲击。笔者认为,从古希腊城邦到罗马帝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雅典城邦时期。个人(主要指作为公民的个人)与国家几乎是融为一体的,个人(公民)是国家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国家(城邦)则是公民生活围绕的中心,城邦的兴衰与个人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城邦时代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均视个人为城邦国家的一部分,那种认为/在国家之外独立存在的个人0的观念是城邦时代的希腊人从来都不曾有过的。

第二,马其顿征服希腊各城邦并开始希腊化时期。在帝国庞大的版图内,古希腊城邦时期那种/街头政治0与/广场民主0难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相对分离的公民个人在面对庞大的国家时,往往显得渺小而无助,人们必须找寻另一条途径来获得个人的承认与满足,从而由公共政治领域退回到个人生活领域,并从中寻求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满足。对于马其顿帝国的大多数公民而言,马其顿统治下的世界是一个异己的世界,他们不再指望在社会和国家中实现真正的自我,逐渐有意识地将个人从整体中分离开来,进而研究人的本性,人的自由和人的幸福问题。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日益疏离,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塔恩所指出的那样,/作为政治动物,作为城邦或自治的城市国家的一分子的人已经同亚里士多德一道完结了,作为一个人的人则是同亚历山大一道开始的。0[4](178)

第三,罗马帝国时代。人们对城邦政治的热情已远不如前,他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个人生活,此时学者们的研究也远离了政治现实,公民与城邦这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已消失殆尽。个人与国家之间紧密而融洽的关系也随之终结了,希腊人不得不学会过单独的生活,而且还得学会在一种新的社会联合体的形式下(即庞大帝国存在状态下)生活在一起,这种帝国在规模和人数上都远远大于城邦,尤其是政治上的独裁专制,将一般民众统统排除在政治系统之外。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通过一个高度抽象的思辨体系来进行,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

124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

学派的主张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他们倡导一种个人主义,主张理性平等的精神,从而启蒙了个人的自觉和权利意识,客观上也推动这种转变,公民又回到了原子式的个体,更多地强调国家对公民的保护,而非个人对国家的服务。/由于被剥夺了独立性和破碎的政治生活不再唤起虔诚,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深深感到只有依靠自己,,0。[5](211)以大约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的原子论为界,我们可大致将古希腊哲学划分为宇宙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两个阶段:前者以探究宇宙的起源与构成等问题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后者则从对宇宙的研究更多地转到了对人自身的追问。这一转向的肇事者为颇具怀疑精神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及其以后的希腊哲学、直至导致古希腊哲学终结的新柏拉图主义为止,皆具有以人为中心这一特征。

2.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的萌发

由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疏离、个人日益从公共政治生活退回到自身生活,倾向于关注自身的精神世界,这实际上引发了个人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追问,进一步促进了个人主义的萌发。同时,罗马法学的兴盛,大大有助于罗马政体的稳固,也带来了帝国有效的统治,在维持庞大帝国的努力中,与个人主义相应的世界主义亦得到萌发。

(1)个人主义逐渐兴起。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文化的独特观念,它在非西方的政治文化中是不存在的,这种个人主义观念在西方古已有之。在原子论以前的宇宙中心论阶段,人仅仅被视为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在哲学家的视野中并不具有终极地位,因此基本上不存在个人主义的命题。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因而具有最高的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作为一种政治哲学,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平等,强调自由民主,反对国家对个人自主事务的干预。个人主义关涉的是个人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问题,它必须以人类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得到强调为前提,蕴含着一整套的道德和政治原则,同时也提供了一系列根本的行为准则。

个人主义把个人当作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的核心和出发点。伊壁鸠鲁把个人当作是不可再分割的/原子0。而最早、最鲜明又系统地表达个人主义观念的是斯多葛学派,这种个人主义观念是在城邦体制瓦解以后,在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新解说中提出来的。斯多葛主义鲜明地表达了一种个人主义观念,在斯多葛主义的视野里个人本身即是自足的,个人的幸福全在于内心的宁静和顺乎自然,不需假以外求,任何外在的功名和事物都无助于个人的自足和幸福。这样,斯多葛主义以一种伦理学的方式初步表达了个人主义的观念,即独立的个人是自足的、完美的和可行的。犬儒学派认为人类文明已造成人的堕落和罪恶,所以要改造生活,使它返璞归真、回复自然,而/善0就是遵从自然,压抑人的一切欲望。近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是以机械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过于凸现个人独立于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把个人价值提升到最高的价值形态。0[6]虽然它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但它却为现代个人主义奠定了某种基础。

个人主义之所以兴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与罗马帝国的政治实践、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由关注宇宙的起源与组成的自然哲学,到追求个人幸福与自由的快乐哲学,乃至论证个人苦乐的功利哲学这一行进路向,表征着哲学发展的价值沉降。这看似合理的现象描述,却摒弃了哲学发展的历史环境分析之维。

(2)世界主义开始萌发。世界主义的观念也是由斯多葛主义首先提出来的。一方面,它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一种反映。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解体以后,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大的帝国之中,不论是马其顿还是罗马都拆除了种族间的屏障,使各种族的人都共同生活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之内,促进了种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如亚历山大大帝主动融合东西文化,鼓励民族间相互通婚),使得原有的狭隘的种族观念逐渐淡化,一种世界主义思潮悄然兴起。另一方面,它也是个人主义发展的绞合性对应物。理论上说,个人主义必然从逻辑上引申出某种形式的世界主义观念,因为独立存在的个人既要考虑如何安排他自己的生活,又要考虑同其他个人的关系(他们都是组成生活共同体的要素);为了满足前一需要,就产生了研究行为的快乐主义哲学,而为了满足后一需要,则产生了有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某种新思想。个人的生活和孤立的意识也有其相反的一面,这就是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是种族的一员,具有大致相同的人类本性。此外,这也是自然法思想的体现。在人类一体的世界主义观念中,斯多葛主义发现,人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相同的类,所有人都共同分享上帝的理性,共同受同一个自然法支配。因此,人们无论出身、种族、财富以及社会地位,都具有自然赋予的理性、都是平等的。西塞罗认为既然所有人类都有自

125

第5期卢德友,赵红灿:古罗马时期的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及其转向

然法而联结为一个整体,所有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都是整个世界国家的成员,即/国家是人民的事业0。西塞罗曾指出,在给人下定义时,应该是适用于所有的人。更为可贵的是,在奴隶制普遍存在,奴隶不被当作人看待的时代,斯多葛主义毫不迟疑地将平等原则适用于奴隶。

斯多葛主义由其个人主义引申出了如此结论:人类一体,每个人都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个人与人类整体的关系优于个别种族、国家的关系。因此,要树立一种超越单一种族和国家的世界主义新观念。尽管斯多葛派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平等的观念,尽管它还仅仅表现为一种观念,并未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一种诉求,但它毕竟是后世平等政治追求的理论前提。

三、整体主义转向的神学路径

整体的思想驱使着每一个深邃思考的头脑频频拷问这个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力量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安排得如此秩序井然?至高无上的自然法则是存在于上帝的理性,还是存在于万物的灵性之中?一神论或多神论哪一个才是维系世界整体存在的合理解说?自然法思想是整体主义政治哲学转变中一个居中的灵魂,其开启了该体系的神学路径。

自然法思想导源于斯多葛主义的宇宙观,斯多葛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0,有时,他们又称它为/罗格斯0,/世界理性0、/上帝0或/命运0,这种普遍法则作为自然的必然性渗透和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它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主宰者。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这种普遍法则的支配,它也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芝诺指出:/自然法是神圣的,拥有命令人正确行动和禁止人错误行动的力量。0[7](50)因此,自然法不仅是支配自然的普遍法则,同时也是支配社会的普遍法则,故自然法便从自然领域导入了社会政治领域。西塞罗也从政治的角度表述和阐发自然法思想,他坚定地宣称,在人定法之上,还有一个自然法存在着,它来自于自然,来自于统治宇宙的上帝的理性。关于自然法的性质和作用,西塞罗指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用于所有的人, ,,一种永恒的、不变的法律将适用于所有的民族,适用于各个时代;将会有一个对所有的人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它是这一法律的创造者、裁判者、倡导者。0[8](120)

整体主义由城邦共同生活体向世界帝国中的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转变,人们审视的眼光从领域社会转向了精神领域,宗教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上帝的存在为中世纪漫长的岁月提供了精神指引。慈祥而公正的造物主)))上帝创造了一个永恒而公正的宇宙秩序(即奥古斯丁的/神法0和阿奎那的/永恒法0),并不忘以此秩序调整人类社会(即阿奎那的/自然法0),与此同时还源源不断地为人类灌输公正与不公正的善恶观以指导人类的精神生活(即阿奎那的/神法0),而人定法(即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所共有的/人法0)则是人类发挥自身理性依照上帝的/旨意0制定的成文法律和所吸纳的风俗习惯,它必须从属于自然法,从而获得正义性;否则,它就是不合法的。由此,宇宙的整个社会在神那里都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性。神的至高权威/客观0地为其笼罩下的一切国家都确定了法与价值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永恒0地确定了法与某些价值间的效力等级)))人人平等、生而自由,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不可剥夺等这一类的应然性规范便是永远居于法律之上的价值。

纵观古罗马时期整体主义政治哲学的转向,存在值得我们重视的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开始疏远,在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处理上,人们更多是持有一种个人主义而非集体主义的态度,更多强调的是国家对公民个人的保护而非公民为国家的服务。在选择治理国家和规范个人行为的手段上,人们强调的是依法治理而不是更多地诉诸个人的道德完善;二是人们突破了城邦政治的局限,从而在古罗马的政治思想中注入了一种世界主义的因素;三是自然法思想得到了发扬并在一定程度上被整合进政治秩序,这对即将到来的中世纪教权与王权之争埋下伏笔。这三个方面的变化勾勒出了古罗马时期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大致轮廓,也是整体主义政治哲学转向的外在表现。

[参考文献]

[1][6]刘保民.从/个人主义者0到/整体主义者0)))浅

论社会个体的自我超越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2004,

(4)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陈金美.论整体主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1,(4)

126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

[4][美]乔治#萨拜因著,盛葵阳,崔秒因译.政治学说史

(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上)[M].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7.

[7]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

[8][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共和国、论法律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杨睿)

The overa ll pri nci ple po litics phil osophy and its directi on

changes i n Ancient Ro m e tim e

L U D e-you,Z HAO H ong-can

(Ch i na Un i versit y o f M ining and T e chnolo gy,Jiang su X u Z hou221116,Ch i na)

Abstract:The overa ll pri n ciple is no t only one kind of eco l o g i c al philosophy,but a lso belongs to a soci o logy and the hum an cult u ral sc i e nce category.I n social syste m,it refers to so m e opposites relati o ns such as i n d i v id-ual and other people,i n d ividua l and t h e co ll e ctive,indiv i d uel and the nati o n,i n didua l and t h e entire hum an be i n gs and so on.Anc ient G reece thinker p s exploration is the ori g in o f overall pri n ciple po litics ph il o sophy. Ancien tRo m e,as the e mp ire ex istence in the w orld,brought huge i m pact on peop le p s m i n d.The i n teraction o f i d eal van ishm ent and real po litics m ade th i n kers pay attenti o n to the order o f the wo rl d,or exa m i n e the i n ner fee li n gs care feully,wh ich pro m o ted the obv i o us change o f overall pri n c i p l e politics philosophy.

K ey words:overa ll pri n ciple;i n d i v idua lis m;cos m opolitan is m;natural la w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

2008年年会在我校隆重召开

2008年9月7日上午,/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8年年会0在我校博智楼7100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

大会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重庆工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我校管理学院承办,我校产业经济研究院、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协办。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陈佳贵研究员,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重庆市经委副主任蔡永生,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张国有教授,首都经贸大学校长顾问、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郑海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金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刘迎秋教授,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徐二明教授,尖峰集团董事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杜自弘先生,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吴照云教授,招商国际常务副总裁王宏博士,国务院研究室公交司领导,国家经贸委领导,社科院学者代表,全国诸多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代表,出版社的专家学者,重庆市相关部门领导及重庆市企业家代表,我校党委书记周希贤教授、校长王崇举教授、副校长廖元和研究员等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长黄速建研究员主持。

127第5期卢德友,赵红灿:古罗马时期的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及其转向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提起古希腊文明,人们无疑会想起这两位在诸多领域中取得影响后世的成就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哲学、教育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建树颇丰,诗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徒,在学术见解上自然会有相通之处,亚 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他同时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足见他与柏拉图还是存在许多分歧的。 首先,关于城邦的思想。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对自由城邦的政治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古希腊时代,城邦制度可称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政治建构,在希腊文中,城邦一词为polis,不同于今天英文中的city或country,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形态,是柏与亚政治思想的实践对象,而且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只适用于城邦,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确立,城邦的衰落也使这一系列政治思想失去了适用价值(当然,从西方近代以来,这种对政治构建的最初观念对今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正义城邦的思想,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和财富生产者三个阶层,正义的城邦是三个城邦发挥各司其职、相互和谐的统一体,前两者是国家的治理者,第三阶层则是财富的创造者,这也引申出专业化的原则,在正义城邦中,人人需各司其职,统治者和军人也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他们适合于他们的这一地位所要求的条件。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在《理想国》中,便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王”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 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 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 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2)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这种知识,回忆这种知识。(3) 治国需要知识、美德和权力的结合。(4) 哲学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其实质是要恢复奴隶主贵族政体,以挽救城邦的危机。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观念于柏拉图有明显的不同,他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并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个人于城邦的关系,好比一只手,只有当它与活着的身体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实现它的目的(如拿取物品)一样,个人没有独立的意志,必须成为城邦的一部分,通过城邦发挥个人价值,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个人同样没有独立性,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完全是为城邦的存在而服务的,这一点上二人的观点很相似。

论柏拉图《蒂迈欧篇》的政治哲学维度

论柏拉图《蒂迈欧篇》的政治哲学维度 摘要:《蒂迈欧篇》服从于培养哲学王的政治教育,因而不仅仅是一篇阐述柏拉图自然哲学思想的作品。通过《蒂迈欧篇》中的宇宙论,柏拉图阐明了正义的秩序就是理性统辖下的和谐的整体。并且指出,塑造灵魂是构建政治秩序的关键环节。同时,通过阐述造物者与诸神的创造活动,指出造物者和诸神并不干预人间的政治活动。因此,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正确的政治建构应当效法造物者和诸神的创造活动,以理性支配下的和谐的整体为目标,努力造就合乎正义秩序的生活。这样一来,也就为人间政治事务的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留下了余地。 关键词:柏拉图;蒂迈欧篇;宇宙论;政治哲学 在柏拉图的所有作品中,以自然哲学为主题的,《蒂迈欧篇》是唯一一篇。而且,它在历史上的影响也主要是自然哲学方面的。①不过,尽管历来颇受重视,人们对这篇对话的理解却仍然是问题多多。黑格尔也认可这样的说法:“‘蒂迈欧’篇自来就被当作柏拉图对话中最困难、最晦涩的对话。”②也许,问题的关键恰在于人们仅仅将其理解为一部自然哲学作品,而缺乏一个整体的视角来审视这篇对话的意义。 一、服务于政治教育的宇宙论 按照施特劳斯对于政治哲学的理解,政治哲学关注的是非历史性的“社会之最好的或正义的秩序”③。而这里所说的“正义的秩序”即是指可作为绝对标准的等级次序,表现为一定社会中的那一个阶层应当占据统治地位并得到自觉地认可和服从,那些习惯被社会养成并受到推崇,那些道德品味以政治秩序为中介而发挥了作用。④众所周知,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对于合乎正义秩序的国家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探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问题都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的确,在《国家篇》中,苏格拉底十分详细地讨论了理想的城邦。但是,也只是讨论而已。因此,这种理想的城邦还只是停留于言辞之中或逻辑之上。对于柏拉图来说,他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逻辑上的理想城邦。可是,理想的城邦有实现的可能吗?对于这一问题,柏拉图其实有两种回答。他首先承认,这一理想的城邦是作为评判现存城邦优劣的标准而存在的,并不奢求它能够实现出来⑤;另外一种极端的可能性就是,如果有哲学王出现,这种理想的城邦也许可以实现出来。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涉及理论的正确性问题。即哲学家在思想中所创造的理想城邦或哲学王在实践中要实现的理想城邦,必须是真理。否则,何以说明在思想中创造的城邦有资格成为标准?何以说明哲学王所实现出来、创建出来的城邦就是最好的城邦呢?因此,哲学家以及具备哲学素养的政治家都必须是掌握、至少是窥见了知识或真理的人。 对于柏拉图而言,真正的知识或真理并不是对于感性现象的感知,而是对于理念的把握。在柏拉图看来,鉴于人们所习惯的是对于感性现象的感知,因此,就需要一个灵魂的转向,即通过教育使被教育者摆脱对于感性认识的习惯性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考点6 古罗马的政治与法律教案 岳麓版

考点6 古罗马的政治与法律 一、罗马法的概念与开端 1.概念:最初的《十二铜表法》和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古罗马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2.开端:《十二铜表法》 (1)背景????? ①罗马共和国的诞生促进了法律的制定。②平民的强烈要求和长期斗争。 (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3)评价????? ①消极: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 利益,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②积极:有利于约束贵族,使其按律判决和量刑, 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二、罗马法的发展、完备与历史影响 1.发展:继《十二铜表法》之后,古罗马又根据不同时期的立法需要陆续制定了许多法律,对维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 背景: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内容 驳杂,使用不便。组成: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查士丁尼 法学总论》;③《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④《查士丁尼新敕》。四部法典统称为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地位及影响: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 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 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 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 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阿奎里亚法:公元前286年,罗马确立阿 奎里亚法,针对公民财产受到侵犯等情况 制定了详细的赔偿条款。这是现代民事 侵权法的开端。 3.历史 影响?????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为总结的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 到重要作用。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 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方法总结] 罗马法的要点 1.《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其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罗马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2.广义的罗马法指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 100 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掌握重点思想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从思想发展来讲,为政治思想奠定基础的有: 自然哲学家。以自然为对象,研究自然事物发展,但对当时希腊政治现象也提出看法,用哲学家的观点看待政治问题。 智者,这是古希腊一类人的身份,是职业教师,到处给有钱人讲学,收取学费。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兴趣的转向,即由自然转向人和社会。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创者。他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并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名言。总之,他的思想代表了希腊城邦高度发达的政治成就。 柏拉图他的主要政治思想如下三个方面: 一、理想的国家 在《理想国》著作中,他开始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在他那里,正义的城邦国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他认为,社会分工是 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 二、理想的国家

古罗马柱式特点

古罗马柱式特点 古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但罗马时代的建筑艺术相比古希腊要更丰富多彩,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创立了两种新柱式: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并制定出了柱式的比例关系,形成了成熟的5种柱式,分别是罗马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罗马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和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 这些柱式规范的影响非常深远,成为了西方建筑的基本母题,至今仍在被广大建筑师所学习和模仿。 1.罗马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外观跟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相近,但在柱头下端添上一圈环状装饰;柱身下添加了圆环形柱础。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8:1,整个柱身显得比较粗壮。 2.罗马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

柱式与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式相同,只是把柱头上两个涡卷间的连接曲线改为水平直线。 3.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样子与古希腊科林斯柱式一致,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高大;柱身上有24条凹槽;柱头部分由两层毛茛叶和涡卷图案组成,涡卷图案成对出现。 4.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 塔司干柱式其实就是去掉柱身齿槽的简化多立克柱式,柱础是较薄的圆环面。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7:1,柱身粗壮。 5.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

这种柱式是将科林斯柱式的顶端与爱奥尼克柱式的涡卷相结合,使形状显得更为复杂、华丽。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秀美。

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_理想国_的政治哲学解读_袁久红(1)

2004年3月第6卷第2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Mar .2004 Vol .6No .2 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 ———《理想国》的政治哲学解读 袁久红,王海风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理想国;正义;秩序 [摘 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柏拉图在探寻国家正义的过程中,从可经验的个人正义开始,通过理性的归纳,引导人们到对国家正义的认识上,提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和谐与秩序。但是,国家正义在内容的体现上,又完全在于其公民的政治素质。与智慧、勇敢、节制相对应的三个阶层的划分及其各安其分、各尽其责,这既是国家正义的体现,又是国家之所以正义的条件。同时,这三个阶层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国家的伦理目的,每个公民都应该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遵循自身的正义。柏拉图正义论的鲜明特征是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与价值观上的国家主义。 [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 (2004)02-0050-04 [收稿日期]2003-12-29 [作者简介]袁久红(1965—),男,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罗尔斯《正义论》的问世使逐渐走向“后现代”的政治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向传统政治哲学回归,探讨诸如“正义”、“自由”等政治价值的诸多理论话语又活跃在当代各种学术专著和期刊中。然而,透过历史的沉积,在回到最初的文本时,我们会很快发现,对正义的专门性探讨在政治学刚刚发轫之时就有了深入的研究和认识,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一部《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该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在该书中,柏拉图的代言人苏格拉底与他的对手辩论的起源就是对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的讨论,而为了便于探索城邦的正义,苏格拉底又将国家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作了比较研究,以此进入何为正义及其如何实现的广泛深入的探讨。 一 在古代希腊的政治观念中,一个核心的观念是正义(Dik ē),它是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在柏拉图之前,哲人们围绕着正义究竟是什么作了种种探讨,但可以说,他们均不够系统,且大多停留在对正义的经验性认识的层面上。柏拉图反对正义的经验性认识,主张将正义纳入理性的考察范围,并通过对正义的经验性认识的“辩证”归纳,挖掘出正义的本质,再根据正义的本质设计出符合正义的社会制度,建立理想的国家。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真正的哲学,只有从这种哲学的高度,人 们才能认识正义的本质所在,无论城邦正义还是个人正义都概莫能外。” [1](P .83) 为此,柏拉图在《理想 国》中通过优雅的对话和智者风格的“辩证法”首先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 首先,正义的内涵不是“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因为,第一,正义的人要给予其朋友有益的东西,他就必须自己来判断什么是善;他必须知道对他的每一位朋友而言什么东西是有益的。因此,正义包括较高层次的知识,由于每个人不可能都拥有这些知识,正义就不能在所有的人身上得到 落实。[2](P .33) 第二,“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 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人,若干敌人是好 人。”[3](P .13)第三,正像发冷不是热的功能、发潮不是 干燥的功能一样,善良的人也不会伤害其他任何人,“伤害朋友或任何人不是正义者的功能,而是和正义者相反的人的功能,是不正义者的功能。” [3](P .15) 因此,正义不是“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 予敌人”。 其次,正义不是“强者的利益”。色拉叙马霍斯 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3](P .18)他 还论证说:“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依次类推。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因此,我的意思是,在 DOI :10.13916/j .cn ki .issn 1671-511x .2004.02.013

古希腊的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导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的历史。其发展的基本线索是: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讨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后来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他们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基督教的经典、信条成为人民观察一切问题的依据,一切意识形态都从属于它,代表人物是奥古斯都、阿奎那;★权利政治观基本上是从15、16世纪开始,形成于17、18世纪,一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应然、实然和将然的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社会、国家,后来进一步提出‘天赋人权’的观念,人们为了维护个人的权利,才组成政治社会,建立公共权力和政治秩序,这种观点就是权利政治观。▲应然阶段: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期,各阶层的先进思想家纷纷揭露、鞭笞封建制度和专制主义,提出各种取代封建社会的符合理性要求的理想制度,平等的个人可以通过协议重新建立一个能够保护个人天赋权利的外部力量—国家,个人都有生命、财产、自由、幸福和安全的权力;19世纪直到20世纪前期是权利政治观发展的‘实然阶段’,资本主义的矛盾暴露出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摆脱‘理想’,面对现实,从理性主义转向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并且论证现实的合理性,目的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缓和矛盾、稳定秩序。、、、无产阶级已逐步由自在的阶段变为自为的阶级,在思想上,他们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要求用暴力推翻现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权,马克思也随之诞生;当代西方是权利政治观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然和将然阶段并存,世界经济的发展,民主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改变着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在这种局面下,西方政治思想更是派别林立,花样繁多,一方面是以维护现存秩序为目的的思想,各种派别无不是为政府的国内、国际政策出谋划策,为现实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某种设想和对策;另一方面,有的思想家批判现实社会的各种弊端,把一切都归结于现代化的原因,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原来的社会构成和组织已经不能适应要求,需要重新建构,提出一套将然的设想。

最新第三讲 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三讲.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1.古罗马的历史 古罗马是典型的奴隶公有制社会,经历了五政时期(前8世纪——前510年),共和时期(前510——前27年),帝国时期(前27——476)。前27年,屋大维在共和制的形式下建立元首制,标志罗马进入帝国时期。476年由于奴隶暴动、引省人民的反抗、蛮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 五政时期:国王最高权力包括:贵族咨询委员会、民众大会 共和时期:两名执政官包括:平民会议、元老院 屋大维: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大元帅”称号 帝国时期:早期(前27——284),后期(284——467),皇帝戴克里将帝国一分为二,公元313年,皇帝君世坦丁与基督教合作(米兰赦令),此后,皇帝的权力被认为从神那里得来的,而非公民授予的。 2.古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 ①是希腊化影响的一部分,即罗马人用希腊现成的政治理论。为各自的政治要求服务。 ②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始终与政治、军事、立法等实际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斗争中形成表现出来的,因此缺乏独立性与系统性。 ③突破了狭隘的整体的城邦概念,从共和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出发解释国家本质。“共和国”取代“城邦”成为政治研究的主题 3.波利比的政治思想(前201——120) 起源:认为罗马政治制度的形成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一个不自觉的自然产物。 ①国家理论:描述了各种整体的起源及衰败的历史,把国家的发展看成是在自然本身规律支配下循环往复的过程。经历了专制主义——君主制——暴君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君制——专制主义.... 他的理论是柏拉图政体循环论与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学说的综合。 ②混合政体学说:混合政体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种正常政治形式的因素和优点。认为罗马的制度不是单纯建筑在某一种政体因素基础上的,而是包含了三种政体要素,各要素平等具有各自的最高权力。如执政官代表了君主制、元老院代表了贵族制、平民会议代表了民主制。三者权力相互制约,防止对方无限扩张。 他认为任何单一形式的政治理论都容易走向极端,走向衰败,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巩固。

古罗马古希腊柱式

1.罗马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外观跟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相近,但在柱头下端添上一圈环状装饰;柱身下添加了圆环形柱础。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8:1,整个柱身显得比较粗壮。 2.罗马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 柱式与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式相同,只是把柱头上两个涡卷间的连接曲线改为水平直线。3.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样子与古希腊科林斯柱式一致,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高大;柱身上有24条凹槽;柱头部分由两层毛茛叶和涡卷图案组成,涡卷图案成对出现。 4.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 塔司干柱式其实就是去掉柱身齿槽的简化多立克柱式,柱础是较薄的圆环面。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7:1,柱身粗壮。 这种柱式是将科林斯柱式的顶端与爱奥尼克柱式的涡卷相结合,使形状显得更为复杂、华丽。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秀美。塔司干柱式是古罗马5种主要柱式中的一种,它的风格简约朴素,类似于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大约是7:1,显得粗壮有力。

[1] 希腊柱式 多立克柱式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另外2种柱式是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们都源于古希腊。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最早的高度与直径之比为6:1,后来改至7:1。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 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vb fgdcb,mn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对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对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影响 学号: 姓名:

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统治权理论和自由、民主、容忍三大悖论的提出对民主制度提出挑战,近代民主理论在深入分析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同时对其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谁应当统治”进行解构,并最终将此问题转换为“应如何对统治者进行管理”这一现代民主问题。其手段是从对执政者的人格设定入手,提出选择政治精英的制度理想和基本标准,揭示政治精英堕落为“无赖”的理论可能性,补充完善防范“无赖”的政治理念及其演变过程,进而对剥夺“握有利剑的疯人”的道德正义性和历史正义性进行理论论证。 一、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隐性基础 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中心问题是:谁应当统治这个国家?按照柏拉图的正义理念,天生的统治者应该统治,而天生的奴隶应该受到奴役。那么,天生的统治者应该是什么人呢?柏拉图本人的回答是:最优秀,也就是最睿智的人。他认为,“除非真正追随哲学的人获得政治权利,或者拥有政治控制权的阶级靠天赐良机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人类将不会有好日子”。为了这最好的统治,柏拉图对五种政治制度进行了分类并对其优劣进行了品评。1和2为君主政体:由一个好人统治,它的变体是暴政——由一个坏人统治。3和4为贵族统治:

由一些好人统治,它的变体是寡头统治——由一些不好的人统治。5为民主:由人民,或多数人统治,即大众统治。柏拉图认为:好的制度的特点是依法治理,其中最好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最差的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相应的,坏的制度的特点是不依法治理,故最差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统治的独裁,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寡头政治,最好的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对于民主制,柏拉图认为“它是最坏的有法律的制度,最好的无法律的制度”,因为“大多数人统治的制度在一切方面都是虚弱的,既不能行大善,也不能作大恶”。柏拉图还提出民主制可能导致的“自由悖论”、“容忍悖论”和“民主悖论”。“自由悖论”认为:在不受任何约束控制的意义上,自由必然导致非常巨大的限制,因为它使得恶霸随心所欲奴役顺从者;“容忍悖论”认为:无限的容忍一定导致容忍的消失,因为如果我们把无限的容忍甚至扩展到那些不宽容的人,如果我们不准备去捍卫一个容忍的社会反对不宽容的攻击,那么容忍者就会伴随着宽容一起遭到毁灭;“民主悖论”认为:通过大多数人的选择,一个暴君可能登上统治者的宝座。 可以说,柏拉图关于民主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政治哲学仍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应对柏拉图的挑战尤其是如何避免柏拉图提出的民主制的三大悖论,对于今天的民主理论应是永恒而常新的课题。近代民主理论认为,在柏拉图的理论中有一个隐而未现的前提应该值得注意,那就是:柏拉图将政治权利完全等同于统治权,这样就把我们所有的政治努力都建立在“希望成功地获得优秀的、有能力的统治者”这

古希腊三大柱式

古希腊三大柱式 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筑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则。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径为一个单位,按 照一定的比例原则,计算出包括柱础(Base)、柱身(shaft)和柱头(Capital)的整个 柱子的尺寸,更进一步计算出包括基座(Stylobate)和山花(Pediment)的建筑各部分 尺寸。 15世纪以来,建筑学研究者发现了包括古希腊的三个柱式和古罗马的五个柱式。最早的柱式来源于古希腊,之后为古罗马所使用和修改。每种类型都有各异的柱头形式,包括 过梁(额枋)、雕带和檐口。 按柱式雕刻的顺序,由最粗壮原始的到最苗条奢华的柱式依次是塔司干柱式(古罗马)、多立克柱式(古希腊和古罗马)、爱奥尼克柱式(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式(古罗马)、科林斯 柱式(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组合柱式(古罗马)。这其中有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克和 科林斯是由古希腊人发明的。随后古罗马人增加了比多立克柱式简单的塔司干柱式,以及 比科林斯柱式还繁杂的组合柱式。 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介绍了有关古希腊柱式的传说。文 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教育家塞利奥出版一系列关于古典建筑样式的书,在第四册书中,首次出现了对古罗马的五种柱式划分等级的说法。随后著名的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弟 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在威尼斯发表的论文《建筑四书》中明确将柱式系 统规范化,形成了被建筑界广为接受的建筑立面设计规范。他设计的维琴察圆厅别墅(Rotonda in Villa Capra,1550)就是采用此规范的典范。 1.多立克柱式 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前叶.由来自巴尔干半岛的侵略者---多立安人建造. 这种柱式直接插入地面,没有柱基,柱子上只有平淡的柱头(上面平放着一块支撑屋顶 结构的木块)和带凹槽的柱身,无其它装饰. 横跨在两柱头之间的为额枋式的石梁(接点在柱头中间),额枋上是装饰性的檐壁,它由 2.爱奥尼亚柱式 爱奥尼亚柱式比多立克柱式出现稍晚一些,爱奥尼亚柱式神庙一般是在岛屿和小亚细 亚海岸线上发现的,这些地区居住着为逃避多立安人侵略的希腊人. 其柱式比较纤细轻巧并富有精致的雕刻.其明显的标志是柱头上的旋涡饰呈号角形两 端轻轻卷成旋涡.只要看一眼这训柱式的整个外观,就可以分辨出它比多立克式复杂的程度. 修长的柱子,位于多层富有装饰的柱础上,布满柱身的凹槽上窄下宽,凹槽端头呈扇形 彼些间有窄平的隔条.这里没有嵌板与三槽板,但腰线与山墙几乎全部以雕刻装饰.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一)柏拉图的正义思想 柏拉图是古代希腊奴隶主贵族派的主要理论代表。他的国家观和他的正义思想是紧密联系的。关于正义的讨论贯穿于他的著作《理想国》始终。何谓正义,柏拉图认为就是当初建立国家时所依据的原则。它包括下列内容: (1) 分工论。认为人们由于生活需要,只有分工互助,才能过好共同生活,这是建立国家的主要原因。 (2) 等级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本性分为理智、意志和情欲三类,在社会生活中相应地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统治者、保卫者和生产者等级。并认为这三个等级分别是由金质、银质、同铁质构成的,每个等级的天然属性是不能改变的。 (3) 理想国家。即正义国家。在这种国家中,各个等级各有专司,互不干扰,通力合作,理想的正义秩序便实现了。 (4) 正义论的实质是通过等级秩序的确立,以实现少数奴隶主贵族对下层自由民以及奴隶的统治。 (二)柏拉图的共产共妻主张 柏拉图认为为了防止第一、第二等级可能出现的任何纷争,他认为应在这两个等级中实行共产并取消家庭,任何人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不得占有任何私有财产。国家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在政治上,各种职务所有公民都可参加,以此维护第一、第二等级的内部团结。柏拉图所谓的共产制度是建立在奴隶主阶级共同剥削奴隶和自由劳动者的基础上的,是一种集体剥削制度。 (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执政的根据: (1) 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 (2)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这种知识,回忆这种知识。 (3) 治国需要知识、美德和权力的结合。 (4) 哲学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柏拉图的哲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详案)

第七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案) 黄思洁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第一目“从共和国到帝国”叙述了古罗马从贵族共和制到帝制的历史的演变过程,其中小字部分提到了君主制到贵族共和制的过渡。简要介绍了古罗马政制史的发展过程(政制此处作为政治体制解),要求体现出其演变是历史的进步。第二、三目,分别讲述了《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前者是罗马成文法的渊源与雏形,而后者是罗马法的完备与集大成者。通过对这两部法典的学习,从总体上把握罗马法的内容、结构与体系,间或补充如《卡拉卡拉敕令》、阿奎里亚法等作为罗马法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指出罗马法的时代与阶级局限性。此后知识链接部分“罗马法遗产在今天”展示了罗马法对当今各国法律制定的影响。通过师生讨论与探究,使学生理解古罗马法对维系帝国统治的重要作用,并且领悟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维系公正秩序、协调社会矛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法制观念与人文主义价值观。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课文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平民保民官、屋大维与元首制、《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理解古罗马法的主体内容是实体法即民法(私法),而罗马程序法也影响至今。 3、理解古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设计、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你来当法官环节理解《十二铜表法》;通过材料比较、古罗马法影响后世的原因、古罗马法遗产在今天等形成学生对历史与问题的价值判断。 本课的重点: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作用及影响。 本课的难点: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及其影响。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市区属重点中学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但初中历史知识的积淀很少。他们适应能力较强,经过近一个月(历史Ⅰ模块采用学期制,每周开课2节)的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高中历史新课程;他们思维活跃,能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比较善于思考,欢迎教师在课堂里提出较有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经过前面六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等政体概念,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等法治原则,议会制、任期制、同僚制、选举制和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基本上掌握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特点。 三、教学方式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设计问题,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对学生发言作史实性和逻辑性的点评,对学生观点不作结论性判断。 四、教学手段 课件与电脑视频展台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9页, 师:诗人爱伦.坡曾说过: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也领略了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繁荣,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罗马,从政治制度和法律的角度切入,探索古罗马的伟大之处。

浅谈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由来

浅谈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由来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满是斯巴达的影子。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对柏拉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巴门尼德那里,柏拉图得到了“实在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并且根据逻辑的理由来讲,一切变化都必然是虚妄的”这一信仰。从赫拉克利特那里,柏拉图得来了“感觉世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的”的学说。柏拉图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那里继承了“美德即知识”这一思想。柏拉图“理想国”的组织,本质上是贵族的,并且带有很强的哲学家的主观臆断。这里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我们知道,没有谁是天生的哲学家,没有谁天生拥有知识。因此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要做一个好政治家,他就必须知道“善”;而这一点又惟有当他结合了知识的训练与道德的训练,才能做得到。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可以说是柏拉图站在他那个时代,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与反思。我们应该向柏拉图一样,跳出哲思的范畴,不仅把哲学当做一种学问,更要把它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用哲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一、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柏拉图一生都对政治抱有很高的热情。他创立学园的目的,既是为了学术,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虽然他的政治理想由于不切实际而无法实现。但是他的思想却很有特色,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柏拉图与斯巴达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满是斯巴达的影子。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8-7年,即伯罗奔尼苏战争的最初年代。他是一个很优裕的贵族,与三十僭主统治时期所牵涉的许多人物都有关系。当雅典战败时,他还是一个青年;他把失败归咎于民主制,它的社会地位和他的家庭联系是很容易使他鄙视民主制的。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对苏格拉底怀有深厚的敬爱;而苏格拉底是被民主制判处了死刑的。因此,他之转向斯巴达去寻求他的理想国的影子。柏拉图所受的那些纯哲学的影响,也注定使他会偏爱斯巴达的。这些影响,大致说来,就是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苏格拉底。 三、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 我们不难发现,柏拉图在对理想国进行的描述中,密切的结合了他的灵魂说,在《理想国》一书的结尾处,也以灵魂不灭,善恶有报为终。我们可以看到,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是高尚的,他衣服与我们混浊的肉体中,包含着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相应于国家,就产生了三个阶级,理性至上是统治者,它拥有最高的美德,追求知识与智慧,热衷于正义和城邦幸福;激情至上是卫国者,他追求荣誉,以保卫人民合成绑安全为己任;欲望至上的人是谋生者,是那些手工艺者或商人,他们的乐趣在于金钱,

浅谈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由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6895542.html, 浅谈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由来 作者:杜道琛 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3期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满是斯巴达的影子。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对柏拉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巴门尼德那里,柏拉图得到了“实在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并且根据逻辑的理由来讲,一切变化都必然是虚妄的”这一信仰。从赫拉克利特那里,柏拉图得来了“感觉世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的”的学说。柏拉图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那里继承了“美德即知识”这一思想。柏拉图“理想国”的组织,本质上是贵族的,并且带有很强的哲学家的主观臆断。这里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我们知道,没有谁是天生的哲学家,没有谁天生拥有知识。因此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要做一个好政治家,他就必须知道“善”;而这一点又惟有当他结合了知识的训练与道德的训练,才能做得到。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可以说是柏拉图站在他那个时代,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与反思。我们应该向柏拉图一样,跳出哲思的范畴,不仅把哲学当做一种学问,更要把它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用哲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一、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柏拉图一生都对政治抱有很高的热情。他创立学园的目的,既是为了学术,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虽然他的政治理想由于不切实际而无法实现。但是他的思想却很有特色,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柏拉图与斯巴达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满是斯巴达的影子。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8-7年,即伯罗奔尼苏战争的最初年代。他是一个很优裕的贵族,与三十僭主统治时期所牵涉的许多人物都有关系。当雅典战败时,他还是一个青年;他把失败归咎于民主制,它的社会地位和他的家庭联系是很容易使他鄙视民主制的。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对苏格拉底怀有深厚的敬爱;而苏格拉底是被民主制判处了死刑的。因此,他之转向斯巴达去寻求他的理想国的影子。柏拉图所受的那些纯哲学的影响,也注定使他会偏爱斯巴达的。这些影响,大致说来,就是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苏格拉底。 三、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 我们不难发现,柏拉图在对理想国进行的描述中,密切的结合了他的灵魂说,在《理想国》一书的结尾处,也以灵魂不灭,善恶有报为终。我们可以看到,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是高尚的,他衣服与我们混浊的肉体中,包含着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相应于国家,就产生了三个阶级,理性至上是统治者,它拥有最高

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

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2008-12-01 19:45:34) 标签:多立克爱奥尼科斯林柱身柱 分类:艺术设计头古希腊古罗马柱式古典建筑 柱式 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筑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则。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径为一个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计算出包括柱础(Base)、柱身(shaft)和柱头(Capital)的整个柱子的尺寸,更进一步计算出包括基座(Stylobate)和山花(Pediment)的建筑各部分尺寸。 柱式包括古希腊的三个柱式和古罗马的五个柱式。 古希腊三柱式 从左至右依次为: 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 希腊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附图)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Parthenon 爱奥尼柱式 希腊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附图)和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Temple of Athena Nike 科斯林柱式 希腊科斯林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附图)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古希腊政治思想

中国政法大学 古希腊政治思想W10404002 娜娜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古希腊以欧洲为主,但波及亚非。为何 是西方文化发源地?它为西欧所继承而不是亚非?罗马帝国分东西,西罗马是希腊文化的嫡系继 承人,当时希腊本土在东罗马范围内。多数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最早是从古希腊出现的。①在其它地方,没有与宗教、迷信、巫术等区分开来。②其它地方没有从实际应用技术上升 到一般的抽象的理性的思考。古希腊城邦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 BC8-BC6 世纪。政治思想开始产生。 ② BC5-BC4 世纪( 322 年亚里士多德死, 338 年,希腊各邦失去独立)古典时代。城邦制度的繁 荣和危机时期。 ③ BC4 ( 338 ) -BC2 世纪末。后城邦时代,或后亚里士多德时代,城邦解体,政治思想萧条。 城邦形成的原因是(历史机缘:迈锡尼王权( BC15 — 12 世纪)向统一帝国发展的趋势、多立斯 人入侵( 12 世纪),倒退,回到分散状态、破碎的地理环境。远古时代形成的,部落宗教——城邦宗教,内聚性和排外性。 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和多元主义格局:城邦本位主义。公民自治团体是城邦社会政治结构。公民:属于城邦的人,(斯巴达人,哭笑)。公民土地所有者、军人、政治统治者三种身份合一。 直接民主制和发达的公共政治生活: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抽签选举,公职津贴。多元化政体形式。 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是一种独特的国家形式。城邦制度决定了政治思想的特点:城邦的独特性;政 治思想就是对城邦的思考,它超不出城邦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城邦观念是理解城政治制度、政治 斗争、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西方政治文化三个源头:城邦政治结构了、罗马法、基督教。前 12 世纪迈锡尼专制王权垮台,在其废墟上形成的破碎的政治版图和城邦制度。对西方政治文化具有 决定性影响。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社会基础是奴隶制度。奴隶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被排 除在城邦的政治生活之外。城邦在法理上属于全体自由公民所有,城邦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主 要是在自由公民内部进行。自由公民内部的民主派和贵族派的斗争,占有首要的位置。这个时期 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大多数政治思想家都把奴隶制度看作天然合理 的制度,把奴隶看作是与牲畜一样的生产工具,其职责主要是从事生产和为奴隶主服务。无权参 与城邦政治生活。政治思想是公民的创造。这些思想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探讨如何协调自由公 民内部各集团的矛盾,组织和管理好城邦国家,以及过优良的城邦政治生活上。他们的观点往往 反映了民主派和贵族派之间的斗争。古代希腊的城邦规模十分狭小:城邦方圆数百公里,人口数万,大的数十万,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个县或一个乡。(城邦的本位主义和多元主义)在这种情 况下,全体公民都可以参加城邦的政治生活,城邦的政治生活成为个人生活的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为小,多数实行民主制度,即使在贵族制下,公民也有形式上的民主权利。公民大会广泛存在,公民们定期在城内广场上集合,讲座和决定国家大事,参加政治生活是公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就如今天的球迷、电影迷一样,古希腊人是政治迷。民主制度使自由的政治讨论成为可能。政治是人们研究的对象。可自由发表意见,政治学说发达。城邦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 联系在一起。(城邦政治囊括了一切社会性问题,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全为一体)城邦是最高的 社会组织,任何个人必须属于某个城邦,并融合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因为小,国家利益与个人 利益紧密相关,(分母小,个人与城邦距离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