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世纪徽学研究回顾

20世纪徽学研究回顾

20世纪徽学研究回顾
20世纪徽学研究回顾

20世纪徽学研究回顾

卞利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论文对20世纪徽学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与总结。按照徽学研究发展的逻辑联系,将20世纪徽学研究发展的历程划分三大历史阶段,即1907至1949年的第一阶段——徽学研究的萌芽和发端阶段;1949年至1976年文革结束为第二阶段,此阶段又细分为1949-1965年、1966-1976年两个小阶段,其中第一小阶段为徽学研究得到初步发展阶段;1977至2000年的第三阶段,是徽学研究繁荣发展和徽学学科初步形成阶段。文章还对各个阶段徽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20世纪徽学研究;历史

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主体,兼及徽州整体历史文化和徽人在外地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徽学或称徽州学,是20世纪新兴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研究学科。它的出现和发展,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来重新反省和检视中华帝国后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历程与特征,从而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整体历史过程取得更深入的认识。

综观20世纪的徽学研究历程,我们大体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1907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为第一阶段;(二)1949年至1976年文革结束为第二阶段;(三)1977年至今为第三阶段。

在1907年至1949年第一阶段的徽学研究中,徽州历史人物和徽州历史文化研究是其重点内容:数部徽州县、乡镇志和乡土地理志的编成和刊刻,是这一阶段徽学研究的重头戏;徽商研究在其后期得到了重视,并相继有数篇论文提及徽商。这是徽学研究的萌芽和发端时期。

1907年,《国粹学报》发表黄质对新安画派绘画研究的著述《滨虹羼抹》,揭开了20世纪徽学研究的序幕。次年,在清末掀起的纂修乡土志热潮中,董钟琪、汪廷璋编纂的《婺源县乡土志》(七章)刊刻出版。此后不久,李家骧编纂的《祁门县乡土地理志》(不分卷)也相继付梓。这些乡土地理志实际上是开了对徽州历史文化作专门叙述和研究的先河,尽管这种研究还只是初步的、不自觉的。由于这一阶段初期和中、后期分别处于清末民初反满排满以及抗战御侮的特殊时期,因此,明末清初徽州的一些抗清义士受到了当时研究者的重视。抗清义军的首领休宁人金声(1598-1645)成为这一时期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金声,字正希,号赤壁,明崇祯元年进士,著名学者,治学严谨,道德文章,堪称楷模。著有《金太史文集》、《尚志堂集》等。他先后率领义军与清军作战,顺

治元年(1645)八月,他同江天一等坚守绩溪,与清军展开激战,不久兵败被俘,年底就义于南京。这样一位抗清义士的事迹,引起了清末民初研究者的注意。1913-1914年,熊鱼山在《神州丛报》(1913年第1卷第1期、1914年第1卷第2期)发表《金正希年谱》,对金声一生的活动事迹进行了全面的钩沉和研究。1916年,古欢在第9卷第2期《进步杂志》上,发表了《金正希与基督教》一文,对金声和基督教的关系作了较有深度的研究。关于金声的研究,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1935年,吴景贤在由安徽省图书馆主办的《学风》月刊上,推出4篇金声研究的系列成果,即《金正希与抗清运动》(第5卷第1期)、《金正希之地方自卫》(第5卷第6期)、《金正希之学术》(第5卷第8期)和《金正希之思想研究》(第5卷第9期),四篇论文分别从抗清自卫、学术思想等方面对金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是当时金声研究的最具影响的成果。抗战爆发后,又有陈友琴的《金正希与江天一》1、陈垣的《休宁金声传》。2

在这一阶段的徽学研究中,除金声以外,还有一些关于著名徽州历史人物的研究论文,其内容涉及到史学家俞正燮、绩溪经(礼)学“三胡”、数学家汪莱、清末理财家王茂荫、经学家程瑶田,以及徽州籍著述人物等。关于俞正燮,1933年,梁园东在《人文月刊》第4卷第2期上发表《俞正燮的史学》一文,对俞正燮的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两年后,孙忏绮又在《晨报》(1935年9月17日)《艺圃》专栏上发表《俞理初先生年谱摘误》一文,对俞正燮年谱中有关讹误作了摘录与考证。此后,洪素野和知堂分别写了《清代大著作家俞正燮故乡访问记》3和《俞理初的诙谐》4二文。1942-1943年,柳雨生所作《黟县俞理初先生年谱》在《真知学报》(1942年第2卷第3期、1943年第3卷第1期)上连载,这是当时对俞正燮进行研究的力作之一。

作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的中国人——清末户部侍郎、歙县人王茂荫,是这一时期徽学研究相对较为集中的重点人物。1936年,郭沫若在《光明半月刊》(第2卷第2期)上发表了《资本论中的王茂荫》一文,揭开了当时学界王茂荫研究的序幕,这篇文章“不但解决了许多经济学家所不能解决的事,而且对研究近代经济史的,指出了一条新的整理的途径。”5在这之后,先后有谭彼岸的《资本论中的王茂荫问题》6,王璜的《王茂荫的生平及其官票宝钞章程四条》、《王茂荫后裔访问记》7,以及吴晗的《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新币制》。8王璜的两篇文章是受郭沫若文章的启发而撰写的,更为重要的是,王璜的文章是在深入歙县王茂荫故里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文中披露了不少关于王茂荫鲜为人知的《行状》等原始资料,从而为王茂荫的生平和这位清末理财家的理财思想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史料基础。吴晗对王茂荫与清代咸丰时期的币制改革研究,堪称是这一阶段王茂荫研究的代表之作。在这篇文章中,吴晗从《资本论》中王茂荫的音译,讲到王茂荫的生平和咸丰时期由王茂荫提出的币制改革及其失败过程和原因。作者利用了《东华录》、《王侍郎奏议》等材料,对郭沫若文章的内容和资料作了很多必要的补充。

1934年,光大中发表了《安徽才媛纪略初稿》9,对包括徽州在内的安徽历代才女及其贡献作了简单阐述;1935年,王集成发表《绩溪经学三胡先生传》10一文,对著名的绩溪“经(礼)学三胡”即胡匡衷、胡秉虔和胡培翚的生平及其学术事迹和贡献进行了初步探讨。1943年,《中日文化》杂志第3卷第8、9、10期连载了沈筱瑜的《绩溪三胡氏学通论》一文,对驰名于世的绩溪三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1936年,钱宝琮发表《汪莱衡齐算学评述》,11对数学家汪莱与衡齐进行了比较研究。对经学家程瑶田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徽学研究的一个方面。1938年,著名学者商承祚发表《程瑶田桃氏为剑考补正》,12对程瑶田的古文字训诂进行了研究。1943年,朱芳圃发表《程瑶田年谱初稿》,第一次对程瑶田的生平活动与学术事迹作了系统的研究。

此外,徽州的艺术也得到了学界较多的关注。著名版画家与藏书家郑振铎于1934年发表了《明代徽州的版画》(《大公报·艺术周刊》1934年11月11日),对中国版画史中重要的学术流派徽州版画作了初步的研究。新安画派及其代表人物渐江也受到了学界的重视,1940年《中和》月刊于第1卷第5、6期连续发表了予向的文章《渐江大师事迹遗闻》(上、下),对明末清初新安画派的创始人渐江的事迹及其遗闻作了详细考证与披露。郑秉珊《新安画派概况》(《中央日报》1946年6月11日),则对著名的新安画派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介绍。

在这一阶段中,安徽省图书馆主办的《学风》杂志在徽州乡土文献和徽州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阵地作用。1933年第2卷第5-9期,《学风》杂志连载了吴景贤撰写的《安徽书院志》,对历史上书院教育较为发达的安徽书院进行了钩沉和疏正。尤其是对徽州的书院研究,这还是第一次。徽州的书院在全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康熙《徽州府志》云:“海内书院最盛者四,东林、江右、关中、徽州,南北主盟,互相雄长”。13因此,吴景贤对徽州书院的研究,是对徽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除书院研究外,蒋元卿还对徽州著述人物进行了考证和研究,《黟县著述人物考》、《休宁县著述人物考》14是这些考证和研究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尤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徽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徽州的奴(佃)仆制和徽商,此时也为学界同仁所关注。吴景贤于1937年在《学风》月刊(第7卷第5期)发表了题为《明清之际徽州奴变考》一文,对顺治年间爆发于徽州黟县等地的宋乞等领导的奴(佃)仆武装反抗斗争,作了专题研究。文中涉及到了明末清初盛行于徽州的奴(佃)仆制一些内容,这是国内较早对徽州奴(佃)仆制进行探索的少数力作之一。1947年著名社会经济史研究专家傅衣凌,对明清时期商业舞台上最大的地域性商帮——徽商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在《明代徽商考——中国商业资本集团史初稿之一》一文中,傅衣凌对徽人从事商业的时间、徽商的富名、徽商经营的领域、活动的地点、徽商资本的出路和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系统研究。指出:徽商最早的活动时期为宋代,徽商经营遍及盐业、木材、典当、刻书、茶业、陶瓷和海外贸易等领域,徽州人大量外出经商,主要是为了生计问题。在对徽商商业资本进行了深入剖析后,傅衣凌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凡是商业资本愈发达的地区,乡族势力也愈为浓厚。”徽商资本在分解封建社会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且产生有不少新的资本主义成分的萌芽因素,然终被这旧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紧紧的限制着,于是遂使得徽商资本的发展,一方面,受着古旧的老朽的生产方式的残存所压迫;另一方面,又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所苦,死者捉住生者,形成了徽商资本的一个基本特点。”15傅衣凌的《明代徽商考——中国商业资本集团史初稿之一》一文,是迄今为止系统深入研究徽商的开山之作。

在这一阶段中,徽州还编纂出版了9部颇有力度的县志、乡土志和乡镇志。除上面提及的婺源和祁门两部外,还有黟县、婺源、歙县3部县志和1部歙县乡土志相继被编纂出版,另有1部绩溪县志和歙县丰南、西干2部乡镇志稿也先后完成。这些志书不仅为徽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资料,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志书本身就是徽学研究的最有力度的成果之一。如1925年刊刻的71卷本《重修婺源县志》中的徽商人物传记,1937年付梓的16卷本《歙县志》中的风俗志,实际上就是徽商研究、徽州宗族研究和徽州社会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另有胡光钊出版于1944年的《祁门县志艺文考》和《祁门县志氏族考》,也是对徽学研究颇具贡献的著述之一。

1949-1976年是徽学研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徽学研究得到初步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

段的1966-1976年为文革时期,因徽学研究基本处于中断状态,故在综述时,忽略不计。综观这一阶段,徽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一)十余万件徽州千年原始契约文书被发现和流传于世

1949年1-5月间,包括婺源在内的徽州传统六县相继解放(婺源划隶江西),此后,减租减息运动在徽州蓬勃地开展起来。1950年,徽州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随着土改运动的全面深入地展开,作为历史上记录徽州封建土地所有权凭证的土地买卖和租佃、黄册底籍、鱼鳞图册、土地归户册、借贷契约文书,以及徽商的商业文书、记录徽州宗族变迁的家谱(族谱)等文书和文献,被大量的发现和流传。这些契约文书和谱牒等珍贵的原始资料,在时间上横跨宋元明清和民国,在空间上涉及徽州一府六县和临近的浙江淳安、安徽旌德和江西浮梁等地区,在数量上约有10余万件,在种类上包含土地文书(含买卖契约、税契凭证、典当文书、租佃契约、批契、清白合同、对换文约、力坌文契、添价找价契、山场合业契、退契等)、赋役文书(含黄册底籍、黄册实征册、亲供册、户帖、鱼鳞图册、田土号簿、归户册、归户票、审定户由、条鞭由票、垦荒帖文、田土丈量单、推收单和承役合同等)、商业文书(含商业合同、商业帐簿、行盐执照、卖盐廒契等)、宗族文书(含抄契簿、租底簿、家族收支帐、宗祠簿、分家书、寿诞婚丧礼帐、保产呈文等)、会社文书(含祠会、文会、社会、桥会、船会和商会等文书)、阶级关系文书(含卖身契、投主文约、应役文约、还文契、甘罚约、戒约和主仆互控文书、缉捕逃仆文约等)、官府案卷、档册、公文(含诉讼案卷、旌表批文、各种告示、公务帐册、奏折、呈文等)。16这些珍贵的契约文书的发现,“为了解中华帝国后期社会与经济状况奠定了基础。徽州这些原始资料的丰富的内容以及范围广泛的种类,从本质上揭示了该地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地租剥削率、地租与产品变化、典当和经商风俗、资本原始积累、乡村管理以及宗法活动等一系列人所关注的问题。”英籍学者约瑟夫·麦克德谟特甚至断言:“对中华帝国后期特别是明代社会经济史的远景描述,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徽州的原始资料。”因此,徽州契约文书等原始资料,是“研究中华帝国后期社会与经济史的关键。”17

事实上,早在四十年代中期以后,徽州契约文书就已开始被学人们发现和关注,时中央研究院方豪收集一批徽州原始契约文书资料,这些资料被相继发表在1971-1973年的台湾《食货》月刊上。徽州开始土改以后,农民把一些契约文书拿到屯溪延安路桥边的书摊上出售给书商。当时,无论是农民还是书商,都没有认识到这些原始资料的价值。不久,当地的文化和文物部门便意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据周绍泉的调查和采访得知,1956年,屯溪新华书店的余庭光被任命为该店新设的古籍书店负责人,专门负责收购徽州契约文书和古旧书籍。“徽州文书主要是由屯溪的古旧书店收购,直接或经北京中国书店、上海古籍书店卖到全国各地去。”据余庭光说:“契约主要是从祁门收购的。祁门有个废品仓库,用麻袋装契约,有的竟用竹篓子装。1957年我去祁门收购了好几万份,装了许多麻袋运回来。我们收购的契约总数约有10多万件。”18通过这一渠道,徽州文书先后流传到了全国各地,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图书馆、南京大学历史系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图书馆、黄山市博物馆,以及黄山市属各县和绩溪县、婺源等县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都是它的收藏大户。据估计,目前徽州各地民间收藏的契约文书还有很大数量,若加上海内外各大收藏机构已经收藏的,则徽州契约文书的总量当在20万件以上。19

1957年,发现徽州契约文书的消息首次出现在媒体上。余庭光以《徽州发现了宋元以来的契约》20为题,将徽州发现契约文书的消息披露给于世。1958年,余庭光又在《文物参考资料》第4期发表了《歙县发现明代鱼鳞图册》、《徽州地区收集到万余件珍贵资料》两文,将徽州契约文书的

收集情况进一步向外界作了报道。此后,有关徽州契约文书被发现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1959年,王咨臣在《文物》1959年第11期上,发表了《江西文管会在婺源收集了许多图书资料》一文,对婺源包括契约文书在内的原始资料的发现作了报道。1961年,《文物》第1期又报道了《安徽省博物馆征购到两张万历年间卖身契》的消息。这样,从土改到文革前,徽州契约文书的大规模发现和收藏基本完成了,这些珍贵的契约文书为学术界对徽州社会经济史和中华帝国后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奠定了雄厚的资料基础。

(二)以徽商研究为中心的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得到加强

在这一阶段中,徽商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视,以傅衣凌和日本学者藤井宏为代表的中日史学家对徽商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推出了研究的力作。1956年,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将其发表的有关明清商人与商业资本的论文集结成《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一书,《明代徽商考》被收入该书。1957年,曹觉生以回忆录的方式,发表《解放前武汉的徽商与商帮》一文,对明清以来聚居于武汉的徽商和商帮进行了叙述,该文尤其对徽商与武汉土著居民的关系着墨较多,一句“哪怕你湖北人刁,徽州人买断你汉口的腰,”即是对徽商与汉口居民关系消长的最好说明。21

傅衣凌在1958年第2期《安徽史学通讯》上,发表《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对徽商中的婺源商人进行了爬梳与钩沉。在对以木材、茶叶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婺源商人的发展及其商业资本,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后,指出:明代中叶以后,包括婺商在内的“中国各地商业资本因受着新因素的刺激而迅速地成长起来。其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若干前提条件,却又因这些商业资本基本上是为封建势力服务的,于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便很容易和买办资本相结合,而显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格。”同年,陈学文以陈野的笔名撰写了《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试以徽州一地为例来论证明清时代商业资本的作用问题》一文,发表于1958年第5期的《安徽史学通讯》。该文从徽州商业资本形成的条件和背景分析、徽州商业资本的特色和作用、从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特色以及作用中看出的一些问题等三个方面,对徽商及其商业资本的形成、特色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以徽州为例的商业资本在明清时代确还受旧的生产方式所拖着而有发展不足所苦的现象,仍带有商业资本古老的消极因素,因此,如果夸大了它的作用,那同样是错误的。”

关于徽商的研究,这一时期还有秦佩珩的《徽商考略》、22杨德泉的《清代前期两淮盐商资料初辑》23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学者藤井宏于五十年代初发表了徽商研究长篇巨作《新安商人研究》,这是海外学者徽商研究的拓荒之作。由于意义重大,傅衣凌先生不久即将其译成中文,连续发表在《安徽历史学报》(1958年第2期)和《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1期)上。作为藤井宏的后继者,重田德于1967年完成了《清代徽州商人的一个侧面》论文,生动地描写了清代后期徽商的活动。24

这一阶段,以徽商研究为中心,国内还展开了对徽州社会经济史的探讨与研究。胡兆量在1955年第2期《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徽州专区经济地理调查报告》。刘序功和程梦余研究了清初徽州的奴变。25傅衣凌也利用了徽州留存庄仆文约,对徽州的庄仆制进行了研究。26另外,吴雨苍还在1957年第9期的《文物参考资料》发表题为《从两块碑刻看历史上佃农的命运》一文。苏诚鉴则利用契约文书对徽州的封建地租剥削作了考察。27

此外,有关祁门的茶叶史、陶瓷史和徽州制墨史等在这一阶段中,也有一些研究论文问世。

(三)徽派建筑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徽州是明清古建筑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丰富的徽派建筑遗存,不仅反映了徽州古建高超的建筑和雕刻(木雕、砖雕和石雕)艺术,而且折射出了徽州丰富而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对其进行调查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自然也就成为徽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953年,著名建筑史研究专家刘敦桢发表了《皖南歙县发现古建筑的初步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3期),对歙县西溪南乡古建筑进行了初步调查,考证其系明中叶的遗存,作者还同时在附近乡村中发现了明代住宅和祠堂20余处。鉴于这些古建筑亟待维修与保护,作者还提出了修补屋顶、防止梁架腐朽等6项紧急措施。次年夏季,张仲一、曹见宾、傅高杰和杜修均等组成调查研究小组,亲赴歙县、绩溪、休宁和屯溪等地,利用40余天时间,对20余处徽州明代古民居建筑,分别从自然条件、社会背景、建筑概况(包括总体布置、大小住宅平面、外观、结构与建筑装饰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写成了《徽州明代住宅》(建筑工业出版社1957年版)著作一部。这是这一阶段徽学研究的突出性成果,同时也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研究徽派建筑的学术专著,它填补了徽学研究中徽派建筑研究的空白。该书除3万余字的研究文字以外,还附录了90幅徽派建筑的原样图,这为研究徽州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研究徽派古建筑的著述还有:殷涤非的《皖南古建筑调查中的一些认识》28,胡悦谦的《徽州地区的明代建筑》等。29

总之,这一阶段的徽州古建筑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发现、调查和初步研究状态。

(四)文化艺术和历史人物研究继续受到学界关注

以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为中心的徽州文化艺术研究,在这一阶段继续得到学界的关注,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马彬在《徽派版画》30一文中,对徽派版画作了简单的介绍。张秀民则在《明代徽州版画黄姓刻工考略》,31对徽派版画中的精品刻工——歙县黄姓刻工进行了简略考证。戎克发表了《徽州版画中的复制西洋作品问题》,32对徽派版画中复制西洋作品问题进行了研究。郑秉珊在《安徽画家概述》中,33对作为安徽画家群体的徽州籍画家进行了简述。汪世清在1964年出版了他研究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渐江的资料汇编——《渐江资料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这是作者多年研究徽州绘画艺术特别是新安画派心血的结晶。徽州文房四宝的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兴趣。曹觉生在《略谈徽墨的发展》(《史学工作通讯》1957年第3期)一文中,对徽墨的发展历程作了概述。周玄则以《曹素功制墨考》34为题,对著名制墨工曹素功制墨活动进行了考证。张子高也论述了制墨师程一卿和他所制的墨。35鲍幼文则从宏观层面综述了徽州的文房四宝。36由芜湖市工商业联合会集体撰写的《芜湖胡开文墨店的历史调查》37,对芜湖市的传统徽墨老店胡开文墨店发展史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对徽州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徽剧的研究,此一时期也得到加强,洪非发表了《谈青阳腔与徽剧的源流》一文,38辨别了戏剧史上青阳腔与徽剧的源流关系。赵景深则考证了包括徽州曲家在内的安徽曲家情况。39

此一时期的历史人物研究仍然集中在金声、江天一、王茂荫、程瑶田、郑复光、汪廷讷和程大位等少数几个著名人物身上。只是个别研究如王茂荫的研究,从材料和内容上更加充实和深入而已。

十年文革期间,祖国大陆学术研究事业几近中断,徽学研究也陷入停顿。此时,台湾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则在徽学研究领域创见颇多。1971-1973年,方豪公布了他在1946年于南京收集到的徽州契约文书资料,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研究。计有《明万历年间之各种价格——战乱中所得资料简略整理报告之一》(《食货月刊》复刊1971年第1卷第3期)、《明万历年间富家产业抄存——战乱中所得资料简略整理报告之二》(《乾隆五十年自休宁至北京旅行用帐——战乱中所得资料简略整理报告之三》(《食货月刊》复刊1971年第1卷第7期)、《光绪元年休宁万安某家入贺礼——战乱中所得资料简略整理报告之五》(《食货月刊》复刊1971年第1卷第9期)、《康熙时期重建祠楼之文献——战乱中所得资料简略整理报告之六》(《食货月刊》复刊1972年第1卷第11期)、《乾隆十一年至十八年杂帐及嫁妆帐——战乱中所得资料简略整理报告之七》(《食货月刊》复刊1972年第2卷第1期)、《乾隆二十六年登赴六合事录——战乱中所得资料简略整理报告之八》(《食货月刊》复刊1972年第2卷第7期)、《道光咸丰光绪大婚事记一——战乱中所得资料简略整理报告之十》(《食货月刊》复刊1973年第2卷第11期)和《乾隆二十二年汪朱氏丧事帐——战乱中所得资料简略整理报告之十二》(《食货月刊》复刊1973年第3卷第1期)。在日本,继藤井宏、牧野巽、多贺秋五郎、重田德、仁井田升之后,1972年,斯波义信发表了《宋代徽州的地域开发》(《山本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对宋代徽州山村型社会经济的开发作了全面论述。40

1977年至今为徽学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在学术界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条件下,徽学研究也赢来了灿烂的春天。无论在研究的领域与选题上,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研究队伍的组织与学术活动的开展方面,这一阶段都远远地超过了前两个阶段的总和。这是徽学研究繁荣发展和徽学学科开始成熟的时期。据不完全的粗略统计,截止到2000年初止,这一阶段共出版徽学原始资料及资料汇编50余部(含点校和影印出版),徽学研究专著和译著近50部(不含未公开出版者),徽学国内、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4部,公开发表徽学学术论文1000余篇。

这一时期的徽学研究大体呈现出以下几大特征:

(一)徽学研究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纷纷建立

徽学研究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的纷纷建立,使徽学研究进入到一个全面系统研究的新阶段,这是这一时期徽学

研究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1977年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同全国其他学术研究领域一样,徽学研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由于具有典型性等独有的特征,徽学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一批海外学者

越洋跨海来到中国、来到安徽、来到徽州,访幽探古,调阅资料,探讨徽学。

这一时期,徽学研究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纷纷得以建立。1985年,在徽州故里,徽州地区徽州学研究会经批准正式建立,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早创建的徽学研究学术团体。紧接着,安徽省徽州学研究会也在合肥成立。两大徽学学术团体建立后,致力于团结海内外徽学研究人士,并先后创办了《徽学通讯》(共出版了18期)《徽学》(共出版了2期)和《徽州学研究丛刊》(共出版了2期)。1989年,在徽商聚居地杭州,也成立了杭州市徽州学研究会,并出版了《杭州徽学通讯》(至2003年初已出版了32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徽(州)学学术团体成立后,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创办了融学术和信息为一体的刊物,并组织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出版论文集或资料集。绩溪徽学会甚至还组织编撰了徽学丛书多辑。这些学术团体在推动徽学的普及和研究的深入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徽学研究学术团体不断建立的基础上,徽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也应运而生了。1983年,收藏徽州契约文书数量较多且研究实力较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设立了徽州文书整理组,负责整理研究徽州契约文书和徽州社会经济史。1992年,安徽大学创建了徽州学研究所,致力于徽州宗族、徽州民俗、法制与农村社会的研究。1993年,安徽师范大学成立了徽商研究中心,并将研究重点放在徽商、新安理学与徽州教育诸方面。1993年,适应徽学研究的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书研究室改组为徽学研究中心。同年,徽州师专也成立了徽州文化研究所。1999年,安徽大学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将徽州学研究所改组为实体性的研究机构——徽学研究中心,并以此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过教育部专家的严格评审,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通过了评审与考核,进入了该年度教育部批准建设的首批15所重点研究基地行列。

在这一阶段中,徽学研究还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强烈关注,在徽学故里的安徽,一些学术杂志开始专门开辟徽学研究专栏,集中重点发表徽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江淮论坛》杂志率先开辟了《徽商研究》专栏,而后随着徽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该栏目又进一步扩大为《徽州学研究》。1984年,复刊后的第一期《安徽史学》杂志即发表了多篇徽学研究论文和资料辑录。在徽州,由徽州地区社联(后易名为黄山市社联)创办的《徽州社会科学》和徽州师范专科学校主办的《徽州师专学报》(后易名为《黄山高专学报》)发挥地区优势,创刊伊始,即用较大篇幅开辟了徽学研究的专栏。除此之外,《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和《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等学术杂志,也先后开辟徽学研究专栏,发表海内外徽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应当说,上述这些学术刊物《徽学研究》专栏的开辟,对促进徽学的发展和海内外徽学界的学术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二)徽学研究的学术活动频繁开展

在这一阶段中,徽学研究呈现出的又一重要特点是有关徽学研究的学术活动极为活跃,关于徽学学术含义的讨论也在争鸣的过程中不断延伸。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徽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徽学研究者们深深感到加强徽学界学术交流的

必要性和迫切性。徽学研究者只有在学术活动中才能得到有益的交流,而徽学的研究水平则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提高,任何人为封闭和闭门造车都是不利于徽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提高的。

有鉴于此,198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安徽大学和安徽省博物馆共同发起主办的“徽州文书契约整理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大学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徽州契约文书的价值与整理、出版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达成了很多共识。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和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徽州社会经济史学术讨论会在芜湖举行。与会30余位代表重点围绕徽商、徽州土地制度和徽州社会风俗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会议还呼吁徽学研究今后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抓紧资料的整理与编纂,进一步拓宽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领域,深化已有课题研究,使徽学研究尽快走向世界。41

经过广大徽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199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徽大学和黄山市社联三方牵头主办的首届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黄山建设关系研究会在徽学故里黄山市隆重召开,来自京、津、沪、冀、赣、皖等地的5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另外,美国和韩国两位学者也闻讯到会。会议就徽学内涵、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文化与黄山建设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徽学学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而且也标志着徽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42

伴随徽学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举办国际性徽学研讨会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1994年,由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联和黄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在黄山市顺利举行。来自日本、美国、韩国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74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53篇,内容涉及徽学综论、徽州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历史人物五个方面。会议精选其中论文14篇,汇编成《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43次年,规模更大的’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再次在黄山市召开,这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徽州学研究所和黄山市社联共同发起主办的国际徽学盛会,吸引了来自国内8个省、直辖市和日本、韩国、美国及台湾、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8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就徽州宗族、徽州社会、徽商、新安理学和徽州历史人物等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由周绍泉和赵华富主编的《’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441998年,由安徽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和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在绩溪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专家和学者济济一堂,着重就徽州宗族、徽商、徽州社会、徽州法制、徽州文化与徽州历史人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讨论。会后,反映世纪之交徽学研究最新成果的50余万字《’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也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45

在徽学研究的第三阶段中,随着徽学研究团体和学术研究机构的相继建立,特别是徽学学术活动的不断举行和徽学国际交流频繁展开,有关徽学的内涵与外延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从八十年代中叶开始,关于徽学学术涵义的讨论就已初步展开,并逐步深化,渐渐使徽学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但迄今为止,关于徽学涵义的争论,虽已深入展开并取得广泛共识,却仍然存在一些分歧。概而言之,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划分上。关于徽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学术界主要观点有:(1)新安理学说。认为徽学指的是新安理学。这是历史上徽州学人的观点,以明代学者程敏政和清代学者赵吉士为代表;46(2)

历史文化说。持这一观点的人较多,其中以《江淮论坛》杂志社、47王钰欣和周绍泉48、张海鹏49等为代表;(3)徽州区域社会整体史。这一观点以唐力行为代表;50(4)社会经济史说。主此说者为叶显恩。51(5)徽州契约文书说。主张这一观点的主要有周绍泉和刘和惠。不过,随着徽学研究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拓宽,周绍泉的的观点已经有改变。52(6)以徽州社会经济史为主体兼及徽州历史文化和徽人在外地活动说。此说以卞利为代表。53卞利早先亦主张徽学研究对象为徽州历史文化说,54但随着研究视野的开拓,逐渐认识到历史文化说过于狭窄,故改由此说。

关于徽学研究的性质与范围,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主张为徽州地域史亦即历史学之地方史范畴的观点较多。但近来也有不少人认为徽学研究范围不应局限于徽州本土,而应扩大为全国乃至海外,即应由小徽州与大徽州之区别,徽学不仅要研究小徽州即徽州本土,还应研究大徽州即徽商及徽州士人活动或聚居中心地区,或者说是受徽州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55唐力行也认为,“徽州学是以徽州区域社会整体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因此,举凡该区域曾经出现过的人以及由人的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事物均属徽州学研究的范畴。”他还套用胡适的小绩溪与大绩溪的概念,进一步指出:“徽州学若无大徽州,徽州学也难成局面。”56至于将徽学纳入文化学的研究范畴者,也有其人,不过即使将徽学纳入文化学范畴,也都认为是历史文化学。然而,随着徽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徽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的看法,已经渐渐成为主流观点。毕竟徽学研究的对象,既有徽州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也有建筑学、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因此,说徽学是综合学科应当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就是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徽学研究确定为综合研究学科范畴的。

关于徽学研究的时间范围,有的学者将其定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期;57有的则认为主要在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起至民国元年(1912)废徽州府止,但应适当往前和向后延伸。58关于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讨论,是在徽学研究繁荣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出现的,这一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徽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徽学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三)徽学研究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出版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这一阶段中,在徽学研究资料的系统整理与出版方面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随着徽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秘藏在海内外的大量徽学原始资料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为更好的开展徽学的专题研究,一批徽学专家开始把大量精力投向了徽州原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并取得了极其突出的成果。

在这些徽学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张海鹏和周绍泉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85年,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并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这是迄今为止徽商研究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原始资料汇编。在这部近40万字的资料选编中,编者将复杂繁冗的徽商资料分别以明清时期的徽州社会、徽商资本的来源与积累、徽商经营的行业、徽商的活动方式和经营方式、徽商资本的出路、徽商的政治态度以及徽商与学术文化等七个专题,加以科学的归类与排列,书后还专门附有引用书目的索引,供研究者查对原书参考。

1983年,为适应徽学研究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等四家收藏徽州契约文书较多的单位,共同倡议整理各自收藏的契约文书,并分册出版。五年后即1988年,由安徽省博物馆分类整理并校点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部近50万字的资料丛编,分卖田契、卖田皮契、卖地契、卖山契、卖塘契、典当田地契、加价契、租田地文约、租山文约、庄仆还约文书、对换田地文书、卖屋契、卖地基契、典屋契、租屋文约、卖身契、借贷券和其他等18类,共标点收录徽州自明洪武初至清光绪末950件原始契约文书,其史料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编校的第二辑《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近50万字的徽州契约文书资料汇编,共收录了自宋元至明末685件徽州土地买卖文契。1991年,王钰欣、周绍泉主编的大型影印本《徽州千年契约文书》,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这套大型徽州契约文书汇编,分宋元明编和清民国编,每编各20巨册,其中宋元明编共精选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的徽州各类文书散件1800余件、簿册43余册、鱼鳞图册13部,清民国编则汇集了该所图书馆收藏的各类文书散件1400余件、簿册79册、鱼鳞图册3部。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出版的种类最齐全、内容最丰富、部头最宏大的一部徽州原始契约文书资料汇编。1993年,周绍泉还与赵亚光合作,将明代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东房派的族规家法《窦山公家议》校注出版。1995年,张传玺主编的《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下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契约汇编共收录了西周至民国各种契约1402卷,其中属于徽州的各类契约上起南宋嘉定八年(1215)下迄民国三十七年(1948),共有546件之多,这些契约绝大多数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与此同时,由严桂夫主编的《徽州历史档案总目提要》和由王钰欣等编纂的《徽州文书类目》作为徽州契约文书的工具书,也由黄山书社于1996和2001年公开出版发行。

在徽商、徽州宗族和徽州契约文书相继整理出版的同时,作为徽学研究重要内容的新安医学典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也在积极的进行之中。由王乐匋等著名中医学家组成的《新安医籍丛刊》编委会,从1985年起相继对新安医学古籍文献140余种进行了校点整理,并先后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珠算统宗》也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影印出版。另外,由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负责整理校点的《安徽古籍丛书》,已有多种徽人著述得到整理、校点和出版。如《疑庵诗》(黄山书社1990)、《王侍郎奏议》(黄山书社,1991)、《尔雅翼》(黄山书社1991)、《朱枫林集》(黄山书社,1992)、《杜诗说》(黄山书社,1994)、《秋崖计词校注》(黄山书社,1998)。由张岱年主编、黄山书社出版的六卷本《戴震全书》,汇集了皖派朴学家戴震的几乎全部著述。徽州师专组织编纂的《戴震全集》,也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关于徽州经学家的著述也有不少整理与出版。

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中,徽学研究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工作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为徽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开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徽学研究领域向纵深方向拓展

海内外学者对徽学研究的强烈关注,使徽学研究不断升温,徽学的学术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这

一阶段的徽学学术研究领域开始向纵深方向拓展,研究成果缤纷多彩,呈现出质量高、数量多的喜人特征。综合各项资料,我们大体可将这一时期的徽学研究成果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1.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研究成果斐然

由于徽州社会是一个宗法制统治相对较为顽固的宗法社会,同时又是封建文化比较发达之区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租佃制度——佃仆制在徽州相当发达。因此,有关明清徽州农村宗法社会与佃仆制的研究,在这一阶段中引起了徽学学者的浓厚兴趣,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在明清徽州佃仆制与农村社会研究方面,叶显恩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早在60年代前期,叶显恩即注意到了徽州的佃仆制问题,先后两次亲赴徽州进行实地调查,并于1983年完成了他徽学研究的力作《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向海内外公开出版发行。59在这部26万余字的徽学研究专著中,作者采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披阅大量丰富的徽州文献材料和各种徽州民间契约文书的基础上,吸收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徽州的历史地理、徽州人的由来、徽州历史上人口与土地变动、明清时期徽州土地占有关系和乡绅阶层、徽州商业资本、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徽州的封建文化、徽州的佃仆制等问题进行了极其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最权威著作之一。傅衣凌和杨国桢称其是“一部解剖和探讨明清两代徽州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专著。”60日本学者冈野昌子则称其“是一本注意力遍及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较准确地反映了徽州农村社会实际状况的力作。”61

关于明清徽州租佃制度特别是佃仆制的研究,这一阶段还有很多成果。章有义在文革结束后,率先开始了对徽州庄仆制的研究。62韩恒煜在《略论清代前期的佃仆制》63一文中,探讨了徽州佃仆制的成因,认为徽州佃仆主要是豪绅大户欺压佃户的产物。刘重日、曹贵林则认为,徽州早在宋代即已存在火佃制,明后期至清初逐渐被沦为庄仆制、世仆制。64魏金玉也对徽州佃仆进行了研究。65当然,关于徽州火佃与佃仆、庄仆、地仆、地火等名称的区别与联系,学界有些分歧,叶显恩、章有义认为只是名称不同而已;66而魏金玉注意到了佃仆与世仆庄仆的细微区别与联系,67刘重日在研究了徽州火佃文契并寻根求源之后,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认为:火佃是佃户的一部分,不是佃仆。68刘和惠与彭超则坚持认为,火佃乃是明清合伙经营山地之佃户,本来就是客佃,是同佃户相同的一种租佃方式。69关于徽州佃仆的来源,学界观点较为一致,基本认为是由“佃主田,葬主山,住主屋”而最后形成的。细而研之,则主要有释放家奴为佃仆、买卖而形成、佃种主人田地并看守祠堂沦为佃仆、无栖身之所住主屋而沦为佃仆、死后葬主之山等综合因素所造成。关于徽州佃仆的身份与地位问题,徽学界也存在较大分歧,有的认为是奴隶,70有的则主张是农奴,71有的则主张是半农奴,72有的说是贱民。73叶显恩明确指出:“佃仆终究不同于奴隶,有一定的独立性,佃仆不是主人之物,而是隶属于主家之人;不是会说话的工具,而是有劳动兴趣的自主的独立的生产者。佃仆有个体的家庭经济,财产权取得某种程度的承认。生存权已得到一定的保证。婚姻虽然可受干预,但被承认是合法的。这种人是典型的农奴。”74

2.关于徽州的地权分配、土地买卖、土地兼并和土地租佃等问题

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的土地买卖活动极为频繁,宗族占有的封建宗法土地所有制十分盛行。更为重要的是,反映这些历史事实的徽州原始契约文书至今仍有大量遗存。因此,这就为

学者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叶显恩研究了明清徽州土地占有形式及其特点。认为: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宗法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徽州的主要土地占有形式。但因徽州祠田、族田的发展和宗法关系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徽商对土地追求的减弱,以及土地瘠薄等因素的影响,明清徽州大土地所有者不多,倒是宗法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相对较为发达。75章有义不同意叶显恩关于徽商对土地追求减弱的看法,认为:徽商对土地追求并未减弱,商人资本或徽商利润确有一部分是积极投入土地兼并并转化为地权的。76刘淼研究了明代徽州土地占有形态,指出:“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对土地的占有,有一个从完全占有至分别占有田皮、田骨的发展过程。”他还探讨了造成这种地权分割的社会经济原因。77彭超重点通过对明代《休宁程氏置产簿》的分析,考察了徽州土地兼并的阶段和对象,得出了明天启以后徽州小土地所有者被兼并殆尽的结论。78明清徽州宗法土地占有制相当发达,那么,宗族土地来源如何?扩展方式又是怎样?章有义通过个案研究认为:徽州宗法土地田产主要来自阄分祖宗遗产和斥资置买,由于宗族有购买族内田产的优先权,因此,宗族公堂置买田产主要是零星买进、间或采取典当方式,基本是有进无出。79刘和惠与彭超的观点基本同于章有义。80

明清时期徽州地权出现了田皮与田骨的分营局面,那么,田皮与田骨的性质是什么?两者分营的时间和产生的前提条件又怎样?刘淼考察了徽州田皮与田骨出现分营的原因,认为:耕种权能够父子继承,使佃农有了一定劳动积极性,“势必将更多的物化劳动投入到农耕中去,而耗费在农耕中的活劳动,其效益也并非仅有半年数载。”由于佃农耕耘的投入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就是田皮价,“其在法律方面和应具有的土地权益,就是田皮权。而地主所拥有的田骨权,实际上仅应是最初支付购置田产的地价和其他方面开支的货币总额的利息,即其投入的全部土地资本的利息。”81关于田皮与田骨分离的时间问题,刘和惠认为:至迟到万历年间已有田面权出现,康熙以后田面权有了大发展。82彭超则认为,徽州最早发现田皮与田骨是在景泰年间,清代尤其在嘉庆以后最为盛行。83刘和惠主张田面权产生的前提是定额租制的普遍化。84彭超不同意刘和惠的观点。85但是,刘、彭二人都反对将“一田二主”等同于“永佃权”或“永佃制”。杨国桢也持相同看法。86卞利结合对清代江西赣南地区退契的分析认为:田皮权是从地权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所有权,它可以买卖,可以继承。也就是说,田皮权具有佃权与产权即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双重身份。87

关于徽州的土地买卖,周绍泉研究了明清徽州土地买卖中作为税契凭证的契尾的演变历程。88傅衣凌考察了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中的通货,指出:“明代前期通货流通的变化过程,从禁止使用白银,发行宝钞,终又解除金银禁令,正符合中国封建经济的迟滞性和货币经济的不成熟。”89刘和惠则剖析了明清时期徽州的田地买卖制度。90周绍泉还以徽州文书为主要资料,探讨了明代徽州土地买卖的发展趋势及徽商与徽州土地买卖的关系,指出:“明代徽州的土地买卖呈现出频率增加和节奏加快的趋势……徽州的土地买卖也没有走出土地财产转化为商业资本→商业赢利资本扩大→商业资本又转化为土地财产这个往复循环,充其量只是加速了这个周而复始的封闭圈的运行速度而已。”91周绍泉和彭超还考察了明清徽州土地买卖的价格。92栾成显以徽州文书为例,全面考察了明代土地买卖过程中推收过割制度的前后演变情况。93关于徽州土地兼并,栾成显以祁门谢能静户为例,详细考察了明初徽州土地兼并的途径。94徽商资本也大量地流向了土地,成为土地兼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95

除对徽州土地买卖诸问题的研究外,有关徽州的土地典当问题也是徽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郑

力民研究了明清徽州的土地典当中的一般问题,并就徽州土地典当与买卖进行了比较。96刘淼和彭超也对徽州民间的典当契进行了研究。97

关于徽州土地租佃问题,前面我们已对作为租佃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佃仆制进行综述。下面再对徽州一般租佃关系研究状况作一简要概观。在近代徽州租佃关系的研究中,章有义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他根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藏的近代徽州租佃文书,详细地推出近代徽州租佃关系的个案研究成果,并汇集成《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刘和惠与彭超则分别研究了徽州的田面权与一田二主问题,认为田面权并不是永佃权。98刘淼以歙县棠越鲍氏和唐模许氏为例,论述了清代徽州祠产土地租佃和地租的问题。99李文治也通过对康熙休宁县吴荪园祀产的典型案例分析,论述了清代徽州府地租由分成制向定额制过渡及其地租剥削率的增长等问题。100刘和惠还研究了明清徽州的山场文契,并以此为例,对山场的租佃、管理和所有权的转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101周绍泉、江太新等还利用大量的徽州契约文书,研究了明清时期徽州的亩产量问题。102

3.徽商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在20世纪徽学研究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中,徽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尤其突出。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傅衣凌和藤井宏相继发表《明代徽商考》与《新安商人研究》以来,徽商研究一直处于相对低靡状态。在1978年后,这一局面渐渐有所改观,徽商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也开始受到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并推出一大批很有分量和力度的研究成果。

1980年,叶显恩率先在《中国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一文,全面地对徽商的商人资本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考察。这是文革结束后所知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有关徽商的研究论文。103从此,徽商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一批有分量的徽商研究论著先后问世。其中尤以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徽商研究》为最突出成果。在这部近55万言的徽商研究专著中,作者分别从徽州商帮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资本积累,徽商在长江流域的经营活动,徽商与两淮盐业,徽商在茶、木、粮、典和棉布业中的经营活动,徽商与封建势力,徽商的贾儒观与商业道德,徽商资本的出路,徽商与徽州文化,徽商个案研究和徽商的衰落等十一个方面,对驰骋明清商业舞台数百年的徽州商帮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是徽商研究中的一部创新性著作。104在这之前,张海鹏还与张海瀛共同主编了《中国十大商帮》一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0年初,已经出版了有关徽商研究(含资料汇编)的专著近20部。它们分别是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江淮论坛》编辑部主编的《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张海鹏、张海瀛主编的《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版),唐力行的《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王磊的《徽州朝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金家保主编的《近代商人》(黄山书社1996年版),曹天生的《中国商人》(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唐力行的《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徽州商帮:翰墨儒商,信义为先》(中华书局\[香港\]1995年版),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周晓光、李琳琦的《徽商与经营文化》(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汪明裕主编的《古代商人》(黄山书社1999年版)。此外,叶显恩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陈学文的《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高寿仙的《徽州文化》(辽

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刘淼的《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范金民的《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和唐力行的《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专著中,也有不少关于徽商研究的内容。

关于徽商研究的主要情况及学争论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1)徽商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徽商的起源问题是一个分歧较大的问题。傅衣凌主张徽商起源于宋代。105李则纲主张徽商产生于东晋,106叶显恩也持徽商产生于东晋观点,认为:徽商起源于东晋,宋代得到初步发展,明嘉隆以后至清乾隆末年以前是徽商发展的全盛时期,107嘉庆以后逐渐走上困顿,道光时期陷入衰败。108汪绍铨同样主张徽商形成于东晋,并认为:唐至五代徽商较为活跃,宋代则是徽商的成长期,元末明初徽商有一定发展,明嘉靖至清乾隆末年为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109刘和惠则认为,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商业集团,徽商这一实体肇始于南宋后期,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明嘉靖以后至清康雍时期。110张海鹏、王廷元则认为:徽州商帮形成于明代成化、弘治之际,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为徽州商帮的发展阶段,万历至清康熙初年为徽商发展遭受挫折阶段,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是徽商的兴盛阶段,道光中叶至清末是徽商的衰落与解体阶段。111关于徽商形成的原因,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徽商的形成是源于徽州山多田少、人多地寡的环境所迫。叶显恩认为,徽商形成得力于徽州丰富的经济作物资源和徽州本土所盛行的佃仆制。112张海鹏、王廷元则剖析了徽商形成的历史背景,指出:徽商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时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长途贸易的发达和徽州的地理优势以及徽州人的经商经。113唐力行则考察了徽商兴起的社会背景,认为:徽商的兴起得力于宗族势力,为论述这一观点,唐氏还进一步具体阐述宗族在徽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114许敏还研究了包括徽商在内的明代商人的户籍问题。115

(2)关于徽商的经营领域与活动范围

这是徽学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盐、典当、茶业和木材等,向是徽商经营的主要领域,因此,也引起了学者较多的关注。王思治和金成基考察了清代两淮盐商的盛衰。116萧国亮则对两淮盐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117刘淼研究了歙县大盐商鲍志道的生平和家世,并着重就清代前期徽州盐商对扬州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118汪士信则对清乾隆时期徽商在两淮盐业中的利润和流向进行了探讨。119张海鹏探讨了徽商在两淮盐业中的优势以及如何在竞争中取胜的奥秘。120江巧珍则以歙县江氏盐商为例,探讨了徽州盐商的盛衰。121王振忠在徽州盐商研究方面成绩尤为显著。他不仅研究了两淮盐商的一些制度,如盐务首总制、商籍制、徽商与两淮盐务月折制,而且对聚居于扬州、汉口、浙江等地的徽州盐商都作了具体而深入地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王氏还把明清时期的徽商放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并着重考察和研究了明清时期徽商与淮扬社会的变迁。122典当是徽商经营仅次于盐业的又一重要行业。王廷元、王世华研究了徽州典商的经营。123吴仁安、唐力行则对徽州的茶商作了探讨,124唐力行对徽州的木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125李琳琦则对徽州的粮商作了研究。126由于有关徽商经营的领域十分广泛,因此,对徽商经营行业的研究也较多,如棉布业、瓷业和海外贸易等等。

至于徽商活动的地域范围,几乎是遍及宇内,“诡而沙漠,罕而海岛”,到处都留下了徽商活动的踪迹。扬州是徽州盐商的聚居地,关于扬州徽商研究所发表的成果相对也较为集中。朱宗宙、刘

淼、陈建勤等分别探讨了清代前期扬州徽商及其与扬州城市建设及其与封建政府的关系等问题。127王振忠则较深入地研究了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尤其对河下等地的徽州盐商社区及其社区文化,作者着力甚多。128

范金民还对明清时期活跃于江南地区的徽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29陈学文则着力对活动于杭州地区的徽商及其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130吴仁安、王廷元对上海地区的徽商则作了较为全面的资料蒐集与深入研究工作。131王廷元还研究了徽州商人在吴、楚地区的贸易活动,以及对该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对徽商在芜湖的商业活动以及对芜湖经济发展的作用,王氏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32

(3)关于徽商的性质、特色、资本出路与历史作用

关于徽商的性质,徽学界基本认为是属于封建商人的范畴。关于徽商的特色,张海鹏、唐力行认为,“贾而好儒”是徽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徽商区别于其他商帮的不同之处。133王世华、王廷元对徽商的贾儒观和义利观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了徽商恪守“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以义为利,不以利为义”等儒家传统的贾儒观和义利观结论。134叶显恩则指出:徽商在经济伦理上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新儒学为本,在政治上以程朱理学为本。135此外,重视家族子弟的商业教育,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讲求仁心为质、以义为利、信誉至上和经营策略,拥有强烈的法制观念等,都是徽商的重要特色。136

至于徽商资本的出路问题,不少人认为主要是投向土地,投资故里建筑,进行奢侈性消费,只有少量用于扩大积累。137徽商资本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不少人认为徽商将资本投入生产领域,是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138尤其是徽州海商的活动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生。139有人则反对徽商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认为徽商恰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140还有人讨论了徽商对徽州文化、科技以及明清社会、经济、商业交通和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问题。141不过,王振忠从史料记载的徽商资本的出路,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了徽商的社会形象,当然,这一形象是糟糕的。142平心而论,徽商的社会形象并不都是糟糕的,徽商对灾荒的捐助与赈济,143。对慈善设施的投资,144实际上体现了徽商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4.徽州宗族与社会研究取得开拓性成果

在这一阶段中,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徽州宗族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叶显恩在他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一书中,率先研究了徽州的宗族迁徙与作用问题。在此之前,叶氏还利用祁门善和程氏家乘谱牒资料研究了徽州的佃仆制。次后,徽州宗族问题的研究迅速升温,大量专题研究成果纷纷得以问世。概括来看,这一时期关于徽州宗族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是徽州宗族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变迁及其历史作用。唐力行首先剖析了明清徽州家庭与宗族的结构,提出了明清徽州社会呈现出小家庭大宗族特征的观点,指出正是徽州家庭—宗族这一独特的社会结构,“却以它的弹性和包容性强化了封建的统治秩序。”145以此为依据,唐氏还进一步以徽州方氏宗族为个案,考察了宗族与社会变迁,并进一步论述了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问题,徽州宗族与徽商勃兴的关系问题。与传统观点相反,唐氏认为:徽州宗族不仅没有阻碍徽商的发展,相反恰恰是促进了徽商的发展。146赵华富根据徽州的家乘族谱资料,研究了宗族的基本特征,得出了宗族

有共同的始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明确的昭穆次序、开展一定集体活动、有共同的聚居地、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形式、有宗族的族规家法、有一定的共有财产等八大特征。147关于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在政治经济活动中,究竟是加强还是削弱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有争议。陈柯云则认为,明清徽州宗族对徽州乡村的统治不是削弱了、松弛了,而是加强了。148赵华富也认为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是处在繁荣发展之中。149至于徽州宗族的历史作用,不少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促进了徽商的发展,维护了徽州社会的稳定。

二是徽州宗族的族产与个案调查和研究。叶显恩率先调查了祁门善和与查湾的佃仆制。150周绍泉则对祁门善和仁山门的族产作了较深入的研究。151陈柯云则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徽州的族产,探讨了明清徽商崛起与族产扩大之间的关系。152唐力行则主要以徽州方氏家族为例,论述了宗族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刘淼则以棠樾鲍氏和唐模许氏为中心,对徽州宗族祠产作了较深入的研究。153章有义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和《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两部著作中。赵华富在研究徽州宗族问题时,独辟蹊径,把实地调查与书面文献相结合,大量考察研究了徽州宗族的典型个案,相继发表了关于歙县棠樾鲍氏、黟县西递胡氏、歙县呈坎罗氏等强宗大族的考察与研究报告。这些宗族的个案研究报告既有对被调查者采访的记录,又有著者从全国各地搜罗的第一手谱牒资料,两者的

结合,使得论文中的许多观点与看法都很中肯而有见地,验证了作者所提出的明清徽州宗族所共有的八大特征,同时又指出了每一不同宗族所特有的个性。154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这是我们在研究宗族尤其是徽州宗族中所应当提倡的一种良好学风。此外,赵华富还研究了徽州宋元时期的家谱,剖析了徽州家谱数量大善本多的原因;155对徽州宗族族规家法和宗族祠堂规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钩沉和研究。156,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徽州的宗族的特征及其宗族内部管理运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5.徽州社会与法制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徽州社会史研究直接关系到对明清徽州社会性质的评价,因此,引起了徽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赵华富在《论明清徽州社会的繁荣》一文中,用政治成就辉煌、经济繁荣昌盛、文化万紫千红来概括明清徽州社会的繁荣之状。157牛建强研究了明代徽州的社会变迁。158陈柯云对明清徽州基层社会的乡约问题展开了讨论。159卞利对明代徽州社会社会变迁中的徽州地痞无赖与徽州社会作了较为透彻的剖析。160周致元则分析了明代徽州的教化措施与徽州节烈妇女的动因。161唐力行则重点研究了徽州商人妇与明清徽州社会的相互作用问题。明清时期徽州堪舆风水信仰十分泛滥,对徽州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多影响,卞利认为,明清徽州堪舆风行阻碍了徽州社会的进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延缓了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162此外,卞利还分析了16至17世纪徽州社会变迁的过程和特征,并对徽州社会变迁中的大众心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63周绍泉则利用徽州文书,对明末清初徽州农村基层社会中的里长、粮长和里老人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至迟到清中叶明初徽州一直存在的里长、排年等尚未消亡的结论。164刘淼对徽州盛行的会与会祭组织作了研究。165郑力民还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徽州的社屋进行了长篇论述。166明清徽州是一个封建法制相当健全的地区之一。民间争讼与民俗健讼风气极为盛行,“事起渺怒,讼乃蔓延”,167那么,这种健讼民俗给徽州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卞利通过对明代中叶以来徽州争讼与民俗健讼的研究,分析了徽州健讼的性质、原因和争讼的主要内容,指出:徽州民俗健讼对徽州社会的进步和清明吏治的维系起到了重要作用。168卞利通过对徽州民俗健讼的探讨,还提出了徽州在明代中期民间诉讼观念发生变革的观点。169为

此,他着重就徽州明代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问题作了十分深刻的剖析。170此外,卞利还对明清徽商的法制观念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认为:徽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遵守封建的法制依法经营有关。171运用徽州法律文书研究徽州法制与社会是近年来国内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周绍泉以徽州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为依据,探讨了清代徽州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状况,这是周氏所提倡的对徽州社会做综合时态研究的大胆尝试。陈柯云也利用徽州法律文书研究了清雍正五年开豁世仆令在徽州的实施问题。172阿风则通过徽州批契的研究徽州的土地财产等的继承问题。173此外,阿风还重点研究了明清徽州妇女在土地买卖中的权利与法律地位问题,希图以此探析徽州妇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174

6.徽州契约文书与中国社会经济史

徽学之所以能够成立,数十万件的徽州各种契约文书的发现是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在徽学研究中,契约文书作为一种最原始资料,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在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中,一批学者付出了心血。

周绍泉不仅对徽州千年契约文书作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而且为编校和影印徽州契约文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徽州文书的分类》一文中,对国内现藏的徽州契约文书进行了细致而科学的分类,为学者利用这一原始资料提供了便利。周氏还考证了徽州契约与合同的异同、175徽州元代至元年间的几件契约的时间,176并通过契约文书研究了很多徽州社会经济问题,如土地典当问题、徽州亩产量问题和徽商经营问题。严桂夫也以历史档案的方式,对徽州契约文书进行了分类。177徽州契约文书的价值,正如徽学的价值一样,不仅对研究徽州地方史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徽州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及其制度文化的发展和运作情况。明清徽州田宅交易中的赤契以及明代赋役黄册、鱼鳞图册等与赋役制度问题的研究,其所具有的全国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王毓铨的就是利用明代徽州田宅买卖中的赤契的契文程式,研究了明代全国的赋役制度及其相关问题。178栾成显通过对徽州鱼鳞图册、赋役黄册以及某些家族文书契约的研究,澄清了不少学界多年以为是正确或者是有争议的的问题,如栾氏通过一册被标为成化年间鱼鳞图册的考证后认为,早在元末龙凤年间,朱元璋就开始了攒造鱼鳞图册,并认为明代鱼鳞图册的始造时间应推溯至龙凤时期。不久,他在《徽州府祁门县龙凤经理鱼鳞册考》一文中,正式将明代攒造鱼鳞图册的始造时间确定为龙凤年间。栾成显还从土地占有形态等方面考证分析了明弘治二年的鱼鳞归户号簿。对明初地主积累土地的途径,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栾成显以明初祁门谢氏土地文书为典型个案,令人信服地考察了明初地主兼并土地的途径。179关于赋役黄册研究,以往研究中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实物原件,因而出现一些依据文献记载进行推测的现象。栾成显在大量占有明代徽州黄册底籍以及黄册归户册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献材料,对明代黄册的攒造时间、登录事项、户帖制度、小黄册与大黄册之区别与联系、黄册里甲的编制原则与图保划分、甲首户问题、黄册制度的本质及其衰亡原因等,都提出了不少全新的见解。栾氏还在纠正了梁方仲有关黄册研究中的错误,指出里甲编制与图保编制分属不同系统,并证实了黄册人口登载包括妇女的说法。作者还进一步对里甲中的甲首户问题作了深入研究,指出:甲首是一种职役,每里共设有百户甲首,而非一甲之首领,更非一里只有一甲首。栾氏还通过对明清大户经济形态的分析,揭示庶民地主在中国封建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还指出:黄册不仅是一种赋役之法,而且是一种户籍制度。180在徽州文书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是把它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联系起来一同考察的。张雪慧和陈柯云利用徽州文书研究了徽州历史上的山场林业经济与经营方式。181周绍泉利用徽州文书探讨了徽商的经营方式问题。182

此外,利用内容丰富的徽州文书研究明清农村社会与宗族制度和中国法制史等等,都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7.徽州历史人物研究全面展开

徽州历来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在历史上先后涌现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医学家、理财家和大量文学艺术家,如朱熹、朱升、胡宗宪、陶行知、胡适、王茂荫、戴震、汪机、程大位、汪道昆、江永、渐江、黄宾虹、詹天佑和张曙等等。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自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在徽学研究的第三个阶段中,徽州历史人物的研究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很多甚至是填补空白的成果。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评述了。

8.徽州文化艺术研究百花齐放

在徽州历史上,徽州文化艺术的繁荣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州刻书、徽派建筑、徽派版画、新安医学、徽派篆刻、徽戏和徽菜等等,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徽州文化进行整体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寿仙在《徽州文化》一书中,分别从地理环境与人口压力,家族、乡绅与乡村社会,宗法社会中的徽州商人,社会教育与儒教化,食住风尚与宗教生活,各种艺术形式的繁荣等六个方面,对徽州文化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探讨和研究。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丛书》中的一种,这部《徽州文化》专著是较为出色的一部。183

刘伯山对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特点和研究价值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184赵华富在《徽州文化的崛起和繁荣昌盛》一文中,对具有显著特色和鲜明性格的徽州文化崛起原因及其繁荣发展进行了深刻阐述。185鲍义来则从徽商与徽州教育,徽商与新安画派,徽商与徽州建筑、徽派园林,徽商与新安医学,徽商与徽州刻书业等角度,对徽商与徽州文化的关系作了系统的探讨与研究。186王振忠研究了民国上海徽商学徒的信件,并以此为依据对徽州的商业文化作了具体的探讨。187关于徽商与徽州文化研究的宏观论述,还有张海鹏的《论徽商经营文化》、188秦效成的《徽商与徽州文化》189等。至于从微观上研究徽商与徽州某一领域文化的论述也有不少,主要有翟屯建的《新安理学与徽商的崛起》、白盾的《徽商与徽商精神》190等。唐力行从徽州商人文化整合的角度,对徽州商人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191

关于新安理学的研究,周晓光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新安理学的源流、发展和衰落的整个过程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新安理学领域最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之一。192

关于徽州刻书业的研究。徽州是明清时期全国三大刻书业中心,其所刻书籍精品迭出。因而,

徽州刻书业的研究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的注意力,有关徽州刻书业的发展与著名刻书家的研究,在这一阶段中成果频出。叶树声、严佐之研究了明代徽州的刻书业盛况、兴起的原因及其主要贡献。193翟屯建对宋元明清徽州的刻书业崛起的原因和发展状况也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94刘尚恒对明清徽州的藏书与刻书也作了较细致的探讨。195徐学林对徽州的刻书业研究倾注了大量精力,先后推出《明清时期徽州的刻书业》和《试论徽州地区的古代出版业》等长文,对源远流长的古代徽州出版业即刻书业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钩陈和研究,在徽州古代刻书业研究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学术地位。196蒋元卿、叶树声和翟屯建等还对歙县虬村著名的黄氏刻工进行了考证和研究。197李国庆则研究了徽州仇氏刻工及其所刻书籍。198

徽派版画研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张国标的《徽派版画艺术》一书,是这一阶段徽派版画研究的重要成果。199周芜则出版的了他的徽派版画论著《徽州版画史论》。穆孝天和翟屯建等也对徽派版画进行了较有深度的研究。200石谷风则研究了徽派版画中的木版年画。201新安画派研究及其代表人物研究也成果纷出。周吾考镜了新安画派的源流,渐江等新安画派人物研究也频有成果问世。202徽州三雕(即木雕石雕和砖雕)艺术驰名遐迩,对三雕艺术的研究也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安徽美术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图文并茂的《徽州木雕艺术》(1988年版)、《徽州石雕艺术》(1988年版)《徽州砖雕艺术》(1990年版)以及《徽州竹雕艺术》(1994年版)的著作,使徽州三雕艺术得以闻名于世。徽派建筑特色显著,有关徽派建筑的研究成果颇多。东南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徽派建筑的系列著述。

新安医学研究成果卓异,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安医籍丛刊》和王乐匋主编、张玉才等撰著的《新安医籍考》(安徽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是这一阶段中新安医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其他一些散见的新安医学的著述还有很多。

徽州戏曲和民俗研究在这一阶段中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和兴趣。洪非研究了徽戏的兴衰。均宁对徽班派系及其四大徽班的艺术道路也进行了探讨。203朱万曙研究了《环翠堂乐府》及其晚明文学精神。204赵华富对赵吉士记载的徽州“台戏”进行了辨正。205陈长文、茆耕如、倪国华和曹芷生分别对徽州的目连戏、傩戏进行了研究。206关于徽州民俗研究,主要有程富金的《徽州风俗》(黄山书社1996年版),其他如衣食住行、人生仪礼、宗族社会、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心理、民间文艺以及陈规陋俗等等,研究成果也极其丰富,此不一一述及。

9.新编徽州地区方志全部出齐

作为徽学研究第三阶段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地区方志编纂出版成就辉煌。自80年代初全国新编地方志工作全面启动后,徽州各地也纷纷建立了地方志编纂机构。1989年,《黟县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不久,《徽州地区简志》也由黄山书社出版。此后,《祁门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婺源县志》(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休宁县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和《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相继得到出版问世。在以上数部徽州区、县志中,有关徽州历史文化的内容占据了重要篇幅,它吸收了徽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这些志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徽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古徽州府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 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

西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心得

《大学音乐基础与欣赏》的心得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故我选修了《20世纪西方音乐》,乘此机会,陶冶我的情操,从中学习到些知识,音乐中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对人的精神、情操的陶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力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音乐,大多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道德、意志、品格和情操。 什么是音乐,生理上是种种机能,物理上是种种声音,心理上是种种情感,道理上是种种人生。归结为一句话,人类用声音表情的听觉艺术!20世纪是人类音乐史上最具表现力的一百年,人类音乐风格上最多元意义的一百年,人类美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一百年......20世纪是西方音乐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在这看似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表象之下,音乐思想中的建构与解放运动的交织形成了20世纪音乐发展的基本结构.现代音乐中的这种建构与解放首先始于19世纪末,当时西方世界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和科技发展对音乐形式、内容及风格产生的巨大影响,促使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结构逐渐瓦解并在其中孕育了新现代音乐结构的萌芽.在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现代音乐思想呈现出建构与解放双线交织的发展脉络,并分别从音乐本体形式、时代背景及哲学美学思潮、不同流派风格及受众群体三个方面体现出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思想中建构与解放的对立关系、并存关系、继承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现代音乐逐渐进入后现代时期,在全球化经济与反文化潮流冲击下西方音乐思想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彻底解构,并逐渐建构起一种新的多元化开放性的音乐思想结构,这种新音乐思想结构也将继续影响21世纪音乐发展. 西方音乐是历史与地理共同作用下的文化体,全球学界公认七个阶段: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1世纪荷马时代—公元5世纪) 2.中世纪时期(公元5—16世纪) 3.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6—17世纪) 4.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 5.古典主义时期(1750年—1810年)

《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又名《全球通史》) 全24卷中文版介绍

人类文明史图鉴全24卷彩图中文版资源类型: ISO 发行时间:2004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普通话 简介: [通过安全测试] 杀毒软件: Symantec 版本: 8." 1. 0."821 病毒库:2005-10-5 共享条件: 百灵带宽,上载理论不限 共享时间:12小时开机在线,除非线路故障或者机器故障。[通过安装测试]WindowsXP SP2

软件版权归原作者及原软件公司所有,如果你喜欢,请购买正版软件 原图: http: 48."jpg|800x249 《人类文明史图鉴(全24卷彩图中文版)》 开本: 大16开 封面形式: 精装本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定价:8800元 现卖价:1680 [特色及评论] 《人类文明史图鉴》(全24卷彩图版)该书是美国着名的时代华纳(Time-Warner)公司(时代生活出版公司)的品牌图书。400万字,附有精美插图近5000幅。该书剑桥、牛津、哈佛及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着名学府、博物机构的专家学者撰稿,对人类文明人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新的阐述。全书就人与自然、城市、家庭、战争等文明侧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书涵盖世界各大文明,并十分重视历史的分析。对各个文明的起源、发展演变、现状都以通俗明快的语言作了历史的评析。浏览全书如同漫游人类文明史的“纸上博物馆”。 权威该书是全球顶尖级出版公司,美国时代华纳(Time-Warner)公司(时代生活出版公司)最有影响的图书。

新颖绝大多数是全球出土的各种文物照片,包括一些雕塑、绘画图片。 精美既注重日常生活场景的细部描述,又不忘勾勒历史文明发展的部体面目与线索。 生动一流的专家撰稿,一流的编务班子策划制作,学术性、普及性、鉴赏性浑然一体。 视野宽阔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以全新的角度提供另种历史思考的坐标。 气魄宏大从文明初曦崛起的帝国;从东方之光到独裁的阴影各种场景撼天动地。 风格独特在叙述中营造历史的现场感,引领读者想象、触摸、体验和思考历史。 内涵丰厚融汇考古学、艺术史、自然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新成果。 思想深遂深切的人文关怀再现文明历程,简洁通俗的语言与历史和未来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时代生活出版公司)人类文明史图书系列中的一个重要产品,原名《时代生活之世界史》是一部美国出版界极为典型的品牌图书,充分利用时代出版公司(拥有《时代》、《生活》、《人物》、《财富》、《娱乐》等着名期刊)藏量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源来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本书目录] 第1卷人类的黎明 进化之路/人类的分布/驯化自然/初民社会的创立者 第2卷神王时代

简要回顾党史

简要回顾党史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 (1919—1927)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国民党统治区掀起的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路线。“中间路线”遭到破产,人民民主统一阵线更加巩固和扩大。国民党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中。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辽

【9A文】徽州文化尔雅课

徽州文化 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正确答案:√ 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 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 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 B、区域性、独特性 C、区域性、普遍性 D、独特性、普遍性 正确答案:C 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 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 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 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A 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 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 B、东南邹鲁 C、岭海名邦 D、文献名邦 正确答案:B 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 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 B、抚州 C、歙州 D、青州 正确答案:C 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 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 B、隆庆 C、泰昌 D、天启 正确答案:A 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正确答案:√ 1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 正确答案:×

智慧树 20世纪西方音乐 毕明辉 章节小测正确答案

20世纪西方音乐智慧树章测答案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音乐的史纲 1、《塞吉洛斯的墓志铭》的音乐形态是单声歌曲 2、“散而有序”中的“散”指的是区域的变化 3、西方音乐历史,目前全球公认的段分为7个阶段 4、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音乐历史阶段是中世纪时期 5、一部出现在1607年名为《奥菲欧》的歌剧,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 6、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的核心活动地区为意大利 7、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德国 8、古典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活动中心在维也纳 9、泛欧洲的艺术浪潮在19世纪被称为浪漫主义 10、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35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音乐的风格属于20世纪 11、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41秒处,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此时的舞蹈者在表现紧张 12.反复聆听《塞吉洛斯的墓志铭》,旋律与里拉琴伴奏的旋律是相同的 13.中世纪时期,西方教会音乐以哪种形式为主: 人声曲 14 以下哪种音乐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 奥尔加农 15 圣咏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形态: 单声音乐形态 16 中世纪圣咏采用的语言是:

巴赫 B. 亨德尔 C. 维瓦尔第 D. 蒙特威尔第 18 《尤丽迪茜》是哪个音乐时期的开端标识作品:巴洛克 19 古典主义音乐三杰不包括以下哪位作曲家:威尔第 A. 莫扎特 B. 海顿 C. 威尔第 D. 贝多芬 20 20世纪西方音乐的第一时间界标是:1945 21 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35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你认为音乐的风格属于:20世纪 22 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41秒处,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你认为此时的舞蹈者在表现:紧张 第二章:音乐的风格 1、西方音乐历史段分的客观依据是风格特征 2、音乐的不同种类为称为乐种,区分不同乐种的客观依据是风格构成 3、风格一词的西文原义是一种带尖的工具 4、风格一词的中文语源要追溯到中国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建立的乐府文化运动 5、风格一词中的“风”,在中国音乐里的解释是:民歌 6、风格体的构成包括几个部分:6个 7、音乐风格体的空间构成包括几个部分:5个 8、与音乐风格体空间构成相对应的是:时间构成

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专题论文? 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提 要:徽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学科,根本原因是大量徽州文书的发现;没 有徽州文书,就不可能出现徽学。徽州文书现存约20万件,内容涉及徽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启发性、连续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等特点。正是由于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被发现,才出现了以徽州文书研究为中心、综合研究社会实态、探寻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学科———徽学。徽学研究将给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关键词:徽州 徽州文书 徽学 一 绪 言 徽学(又称徽州学)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新学科。这个新学科出现之后,已有文章论述它和历史上作为新安理学简称的“徽学”的联系和区别,也有文章指出它和历史上作为徽州府学简称的“徽学”的不同,这大约是已没有争论的问题了。至于把这个新学科称为“徽学”好,还是称作“徽州学”好,曾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经过讨论,这个争论似亦结束了,但对徽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历史时段等,至今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 “徽州学就是一门专以徽州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 ①。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文化,“徽州学是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②,是“一门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地方史学”③。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一定时限范围内的徽州“大文化”,“徽州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在徽州出现的具有异常显著特点的徽州文化产 生、繁荣、衰落的发展过程。徽州学就是研究这个特殊矛盾产生、运动和消亡的学问” ④。有人则明确反对这种“时限”说,认为“将宋之前及鸦片战争以后的徽州文化断然地割除在徽学研①②③④赵华富:《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黄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徽州社会科学》编辑部编《徽学研究论文集》(一)。 《歙县县委常委王德琪同志的讲话》,《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郑家琪:《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会的工作任务》,《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徽州学丛刊?发刊词》,《徽州学丛刊》创刊号,1994年10月。

简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

简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 众所周知,西方音乐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从宗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到之后的浪漫主义音乐,直至20世纪的现代主义音乐。这学期我对西方近代音乐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分析一下西方现代音乐的几种流派与形式。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十分复杂,一百年间,音乐思潮、作曲风格、音乐技法和表现手法变化十分迅速而频繁,日新月异。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音乐创作受到了象征主义文化和印象派绘画的影响,随之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印象派音乐,如同印象派绘画风格一样,主要表现倏忽朦胧的主观现象,用迷离恍惚的音乐语言,渲染出闪烁的气氛和色彩。创作手法上打破了完整的旋律和曲式,配乐上和声纤细柔和,展现给人一幅模糊的、色彩捉摸不定的音画,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奇幻的音乐世界。如德彪西的代表作《牧神午后》,一开始,长笛的主旋律就奠定了全曲田园风的基调,柔和的音色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梦一般的世界。 如果说印象主义是把人们对外界的印象描绘下来,那么,把人们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就是表现主义。表现主义音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流行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个现代流派,同样是由绘画、诗歌领域扩展到了音乐领域。印象主义常常以大自然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光线和气氛,而表现主义抓住的是人的内心的、灵魂深处的感觉和体验。表现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作曲家勋

伯格,作品强调夸张手法的应用,表现内心强烈的感受,通过梦境象征的手法来释放出心灵深处的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并广泛性地运用无调性的作曲技法,作品极富表现力,如勋伯格的《乐迷披埃罗》。 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诞生了新古典主义乐派。它强调艺术整体各方面均衡、完美稳定,追求适度的、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感情。提倡纯音乐,使听众集中精力于音乐本身,而不是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代表人物有著名的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时,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并使用现代作曲技法,对古典音乐进行改造。 同时,20世纪也出现了新民族主义音乐。与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目标不同,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把人民的生活理想化了,抓住的是民族色彩和气氛,广泛地加以传播。而新民族主义乐派则更为深入地以科学研究的精神来探讨民族音乐,强调汲取民间音乐固有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20世纪的新民族音乐是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与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相结合,使用尖锐的和音,打击乐般的节奏和古典调式,丰富了现代音乐,同时也促进了现代音乐与19世纪音乐理念的决裂。 当然,提到西方近代音乐,就不得不提音乐剧艺术。百年音乐剧的发展之中,它的发展、兴旺与风靡,几乎贯穿了20世纪,横贯欧美大陆。音乐剧的巨大魅力,令全球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观众为之着迷。音乐剧作为20世纪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最本真的意义上实现了寓教于乐。

永恒的愿望教案

四、永恒的愿望 1、回顾20世纪的战争风云 教学目标: 1、回顾历史,不忘过去。 2、了解历史上发生的战争对人类的伤害。 3、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热爱和平。 教学重点:知道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 教学难点:反对战争,尊重生命,爱好和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20世纪的战争风云 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学生概述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情况。 讨论: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教师引导点拨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深刻认识到战争带来的灾难。 二、了解世界大战期间的大事件 结合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学生在填写课本第3页的表格。通过此表格熟悉历史事件,了解过去,了解历史。 三、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原因、 让学生结合资料,讨论: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儿童是最无辜的受害者。战争不仅剥夺了他们的生命,扭曲了他们的心灵,而且还摧残了他们的健康和生命。 第二课时 一、不忘过去 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主要事件,按时间的顺序写一个大事记。 二、记住英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英勇斗争,为最终打败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学生课前通过上网和其他渠道,查找到详细的资料,把其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给大家听。 三、放飞和平的心愿。 纪录下第二世界大战的大事,为的是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的浩劫,记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珍惜和平。 让学生表达了全世界的人民对和平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祝福。把祝福写下来 四、小结。 2、迈向和平的世界 教学目标:1、了解联合国。 2、了解奥运会,体会奥运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全校公共课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 2 开课学期:理工科第3学期,文科第4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先修课程: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大纲执笔人:张孝进 参加人:赵自云、洪永稳、胡翠莉、秦然然、冯韵、朱宏胜、周涛、杨瑾、贾芳芳、王相飞等审核人:沈昌明、潘定武编写时间: 2012 年 8 月 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2 )年版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黄山学院校本特色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黄山学院教研人员自主编写出版的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 本课程选取了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徽州的地理与社会、徽州村落、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教育、徽州学术、徽州杰出历史人物、徽州科技与工艺、徽州艺术、徽派建筑、徽州文书等十二个关节点来梳理徽州文化,来构筑徽州文化体系,具有系统性、普及性与创新性特点。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开设,是我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打造黄山学院自身的品牌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徽文化、宣传徽文化和研究徽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徽州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发对徽州文化的兴趣,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域社会环境特点,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最终达到在地域文化知识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实现综合发展,并为从事相关徽州文化课题的学术研究及毕业后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钟子林字体: 【大中小】 人类已经迈入一个新的世纪。 回顾过去百年来的西方音乐,在整个西方历史发展中,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得失如何?这些问题也许几十年后回过头来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即便是现在,我们也能从回顾中提出一些问题来加以探讨,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借鉴西方现代音乐。 (一)1909年在20世纪音乐史中或许是很重要的一年。 那年8月,勋伯格完成了他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op.11)。 无调性音乐语言显得夸张、怪诞,是与世纪初流行于德奥的表现主义流派相联系的。 表现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用极端主观的方式,把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悲痛等情绪表现出来。 欧洲音乐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自1600年以来,几个世纪所遵循的调性原则被打破了。 不过,调性原则的打破并不是突如其来的。 勋伯格之前,在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里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理夏德·施特劳斯的乐队织体、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中,调性已经趋于瓦解。 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是十二音音乐。 勋伯格于1923年完成了他第一首十二音作品《钢琴组曲》(op.25)。

从此,十二音音乐作为一种作曲方法被确立下来。 十二音的原则在勋伯格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和威伯恩--特别是后者--的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威伯恩把勋伯格音乐中的序列原则应用到节奏、音色等方面,以发展了一种高度浓缩和简练的音乐语言著称。 与无调性相联系的是多调性。 斯特拉文斯基在舞剧《彼得鲁什卡》(1911)中创造了所谓"彼得鲁什卡和弦",把C大调与#F大调并置在一起。 艾夫斯早在19世纪末,在没有受到同时代其他作曲家影响的情况下,使用了多调性,如《美国变奏曲》(1891)。 卡赛拉在《11首儿童曲》(1920)中运用多调性,多少含有逗趣的意味。 多调性用得最多的是米约,特别在他的《屋顶上的牛》(19)中表现明显。 兴德米特也对传统调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的音乐是有调性的,但不同于大小调体系,而有他自成一家的、非常广泛的调性理论体系(有人称之为"泛调性")。 在节奏领域,斯特拉文斯基受俄罗斯民间音乐启发,在《彼得鲁什卡》(1911)中使用了不断变化的拍子记号。 在接着上演的《春之祭》(1913)中,不对称的节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巴托克在对匈牙利等地的民歌收集中,也发现了不对称的节奏,它们不同于欧洲传统音乐,如5/ 8、7/ 8、11/8等质数节拍,并将它们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 于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中按照规则交替的重音思维习惯被打破了。

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一课《战争风云下的苦难》第二课时《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战争是一个离儿童生活较远的话题。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两个方面来认识战争。在本课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上仍然在不断发生的战争与冲突,激发学生去关注战争中的人们,通过对比体会战争中的儿童生活有多么困苦与艰辛,产生热爱和平的情感,进而从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战争后遗症等角度,让学生看到战争巨大的破坏力,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深远影响,懂得和平的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感悟战争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2.通过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 战争引发的多种灾难和影响。 教学难点 1.如何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探究性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好准备以恰当的方式在课上与同学交流和探究。 2.调查经历过重庆大轰炸的老人,请他们回忆当年的情景和感受。 3.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资料和相关历史知识水平等学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 1.同学们,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可今天的伊拉克儿童,他们美丽的童年正被无情的炮火演化为一场场噩梦。(出示课本48页图片1)请看,照片中的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伤心难过?(他那撕心裂肺般的哭喊声牵动了世界人民的心,成为战争带给伊拉克人民灾难的真实写照) 2.(出示课本48页图片2)战争也让伊拉克人民的家园变成了废墟,曾经朝夕相处的乐土只能在梦中回忆,这些背井离乡的孩子,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3.在炮火的轰炸和摧残下,他们对这个世界只有恐惧。战争究竟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痛苦和灾难呢?今天我们要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板书课题:《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二)活动一:了解战争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初步感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说到战争,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同学们知道近百年来世界上发生过哪些重大战争? 2.的确,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影响世界历史、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重大战争。尤其是20世纪的前50年,竟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人们还心有余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和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9页的历史资料,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格。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填写完整的表格,让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内容是否一致。 (出示表格的前3项内容)从表格里的这几组(红色)数据中,你发现世界大战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你有什么感想? 3.这两次世界大战战争费用分别是多少?造成了多大的财产损失?(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也许这些抽象的数字,还不能让我们明白战争对人类财产的破坏和损失有多大,可下面的这些图片资料,就是历史最有力的证据──(出示二战期间上海、伦敦、斯大林格勒、华沙等地被轰炸为废墟的一组图片,教师简短介绍。) 看了这一组历史照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一次战争就意味着城市的毁灭以及众多的百姓无家可归。刚才的统计数据和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足以证明战争对财产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板书:财产的损失) 4.战争的双方本身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资和军费,因而世界大战也是全人类最沉重的经济负担。伊拉克战争已经让美国耗费了50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相当于一个普通非洲国家十多年的全部工农业生产总值。孩子们,假如没有战争,你最希望把这些费用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教师随机点评) (三)活动二:深入探讨战争对生命的摧残 1.战争对财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损失让我们深感痛心,可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却更让人恐惧和震惊。谁来告诉大家,两次世界大战分别伤亡了多少人?总共伤亡了多少人?(9000万)

高考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易错雷区,步步为赢】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2.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他所秉持的国际事务中的理想主张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非常有兴趣地观察到,从所有的地方,从所有的思想中,从所有的讨论中,都建议:现在必须有的不是实力均衡,不是一个反对另一个的强大的国家集团,而是建立一个单一的、压倒一切的强大的国家集团,它是世界和平的委托人。 ——1918年12月28日威尔逊的演说(1)材料中提出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主张针对哪一国际问题? (2)结合史实,说明威尔逊的主张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材料二 1945年9月发表的《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说,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是……使日本从属于美国。同时,美国希望在远东成为自己合作者的是中国,把日本作为将来合作者的想法,无论在道德上和感情上都是不能接受的。 ——高兴祖《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战后初期美国希望在远东成为自己合作者的是中国而不是日本?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无梦到徽州,一生痴绝处 ——汤显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提到徽州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且自成体系;所谓精深,乃言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主流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 ?徽州历史沿革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

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改称为安徽省。 ?徽州商人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俗谚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徽州人经商传统的由来。 徽州地区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地贫瘠,耕地甚少,按照农耕文明的逻辑,生在徽州当然是“前世不修”。被逼无奈的徽州人为了生计只能外出闯荡,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但也由此造就了一个纵横数百年的商帮。

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章节答案参考

智慧树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 章节答案参考 (本人经过初步整理材料筛选的,未经过精加工。不能作为标准答案,仅供参考。若材料整理有误,谅解,谢谢合作) 第一讲:音乐的史纲 1、《塞吉洛斯的墓志铭》的音乐形态是单声歌曲 2、“散而有序”中的“散”指的是区域的变化 3、西方音乐历史,目前全球公认的段分为七个阶段 4、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音乐历史阶段是中世纪时期 5、一部出现在 1607 年名为《奥菲欧》的歌剧,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 6、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的核心活动地区为意大利 7、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德国 8、古典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活动中心在维也纳 9、泛欧洲的艺术浪潮在 19 世纪被称为浪漫主义 10、本集课程视频的 4 分 35 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你认为音乐的风格属于 20 世纪 11、本集课程视频的 4 分 41 秒处,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你认为此时的舞蹈者在表现紧张 12、反复聆听《塞吉洛斯的墓志铭》,旋律与里拉琴伴奏的旋律是相同的 13、中世纪时期,西方教会音乐以人声曲形式为主

14、奥尔加农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 15、圣咏是单声音乐形态 16、中世纪圣咏采用的语言是拉丁文 17、巴洛克音乐晚期三杰: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 18、《尤丽迪茜》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开端标识作品 19、古典主义音乐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20、世纪西方音乐的第一时间界标是 1945 年 21、本集课程视频的 4 分 35 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你认为音乐的风格属 20 世纪 第二讲:音乐的风格 1、西方音乐历史段分的客观依据是风格特征 2、音乐的不同种类为称为乐种,区分不同乐种的客观依据是风格构成 3、风格一词的西文原义是一种带尖的工具 4、风格一词的中文语源要追溯到中国秦朝(公元前 221 年至前207 年)建立的乐府文化运动 5、风格一词中的“风”,在中国音乐里的解释是:民歌 6、风格体的构成包括几个部分:6 个 7、音乐风格体的空间构成包括几个部分:5 个 8、与音乐风格体空间构成相对应的是:时间构成 9、旋律的希腊语原义是:歌曲

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根本改变了19世纪以来欧洲支配全球的世界格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欧洲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并处于美国和苏联的控制之下。19世纪欧洲建立的世界霸权地位如落花流水,一去不复返了。与欧洲的不断衰落同步进行的是它所代表的殖民主义的步步后退以及最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于得以完成。这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变化。 与欧洲的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这一过程同样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使美苏对峙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取代了西欧列强主宰全球的时代。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二战中后期由“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雅尔塔体系反映了二战以后的世界现实,并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它对战后的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留给冷战后的世界的宝贵遗产。首先,雅尔塔体系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就在总体上制约了美、苏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能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因此,在二战后东西方紧张对峙,局部战争始终不断的情况下,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便形成了冷战的最基本特征:它既是战争,又是和平,从而使世界维持了整体的和平状态。其次,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不仅如此,在雅尔塔体系演变而来的两极格局中,也蕴育着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在雅尔塔体系下,衰落的欧洲通过西欧的联合而走向复兴。这一联合进程使西欧成长为相对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级力量,成为促进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动力之一。 与此同时,亚太地区的变化同样翻天覆地。在战败的日本逐渐发展为经济大国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当中国终于恢复了它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时候,全世界也看到了一个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并成为国际事务中最不能被忽视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正是在雅尔塔体系实际运作而导致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它蕴育了两极解体的力量,蕴育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宽容态度,蕴育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世界大战是20世纪的特有现象。然而,50多年来世界无大战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这无疑引起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

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复试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19年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一、考研复试仿真模拟题 1.①本套考研复试资料没有收集到历年复试真题。请参考本套资料复试题库中的复试仿真模拟题。 说明:复试仿真模拟题严格按照本校复试命题风格、复试题型、复试范围和复试高频考点精心整理编写,复试首选资料。 二、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资料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相关资料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笔记+课件+提纲] ①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试复习效率,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②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试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试复习针对性。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含答案) ①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②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说明:本题库涵盖了该复试科目常考题型及重点题型,根据复试考试要求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并给出了详细答案解析,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模拟题[仿真+预测+冲刺] ①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六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复试题型和难度出题,共六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复试首选。 ②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六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说明:复试复习效果检测使用。共六套核心题库,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复试复习首选。 ③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六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说明:考研复试冲刺预测。共六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首选资料。 三、复试资料全国统一零售价 3.本套考研复试资料包含以上一、二部分(不含教材),全国统一零售价:[¥268.00] 特别说明: ①本套复试资料由本机构编写组按照考研复试大纲、复试真题(回忆)、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整理收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②复试资料中若含有真题及课件为免费赠送,仅供参考,版权归属学校及制作老师,在此对版权所有者表示感谢,如有异议及不妥,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无条件立即处理!资料若有更新,免费赠送电子版。 四、201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指定/推荐参考书目(资料不包括教材) 4.安徽大学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参考书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20世纪西方音乐

20世纪西方音乐 NOTES (1)西方音乐史纲 1、西方音乐是一个历史与地理共同作用下的文化体。 2、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散(地域散点移动)而有序(时间发展连续)、乐以表情 3、七个阶段 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BCE11-BC5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表情克制含蓄感伤 塞吉洛斯的墓志铭(BC1) 生便乐之,遇事莫怨人生苦短时运自转 as long as you live,be lighthearted. let nothing trouble you. life is only too short, and time takes its roll. ②中世纪时期BCE5-BC15 法国 神权时代教会音乐音乐成为礼仪的一部分分为圣乐与俗乐office+mass 圣咏格里高利一世《唱经歌集》 单声古谱发展为复调多声部 单声圣咏:《慈悲经》 奥尔加农(最晚在BC9) 表情肃穆排斥激情男声咏唱 ③文艺复兴时期BC16-BC17 意大利 原为复古,实际弘扬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反对神权文化 表情愈发鲜明多声音乐成主流器乐发展 ④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德奥 神权过渡到君权声乐器乐并驾齐驱复调大发展 歌剧出现主旋律清晰表情更加丰富第一部歌剧《优丽迪茜》 晚期三杰巴赫(德)亨德尔德维瓦尔第意 ⑤古典主义时期1750-1810 奥地利维也纳 君权过渡到人权克制的激情 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感官愉悦 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贝多芬莫扎特 ⑥浪漫主义时期1810-1900 整个欧洲 感性理性双重特点泛欧洲浪漫主义风潮抒情激情奔放 艺术歌曲交响诗标题音乐 后期世纪末风潮 德彪西转型施特劳斯马勒结束浪漫主义开始表现主义) ⑦二十世纪1900至今美国纽约 古典流行民间电影电子 1945年为界现代后现代 结合古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4、20世纪西方音乐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百年,一方面这一百年是西方音乐进程的阶段成果和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一百年的价值也是千百年历史进程的积累和体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