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化学总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 十八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化学总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 十八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化学总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 十八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化学总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 十八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7届保定市调研)对反应:2SO2(g)+O2(g)催化剂

2SO3(g)ΔH=-196.6 kJ·mol

加热

-1,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此反应的ΔH

C.若在一密闭容器中1 mol SO2和足量的O2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8.3 kJ

D.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

解析: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A项正确;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改变此反应的ΔH,B项正确;在一密闭容器中1 mol SO2和足量O2反应,不能转化为1 mol SO3,故放出的热量小于98.3 kJ,C项错误;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D项正确。

答案:C

2.(2016年江苏卷)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l)===2H2(g)+O2(g) ΔH1=571.6 kJ·mol-1

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C(s)+H2O(g)===CO(g)+H2(g)ΔH2=131.3 kJ·mol-1

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CH4(g)+H2O(g)===CO(g)+3H2(g) ΔH3=206.1 kJ·mol-1

A.反应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反应②为放热反应

C.反应③使用催化剂,ΔH3减小

D.反应CH4(g)===C(s)+2H2(g)的ΔH=74.8 kJ·mol-1

解析:反应①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A项错误;反应②中ΔH2=131.3 kJ·mol-1>0,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项错误;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终态的能量,故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C项错误;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③-②得CH4(g)===C(s)+2H2(g)ΔH=74.8 kJ·mol -1,D项正确。

答案:D

3.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s,单斜)===S(s,正交)ΔH=+0.33 kJ·mol-1

B.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高

C.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

D.①表示断裂1 mol O2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 mol SO2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297.16 kJ

解析:由图可知S(s,单斜)===S(s,正交)ΔH=-0.33 kJ·mol-1,A项错误;由A项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由S(s,单斜)转化为S(s,正交)要放出热量,说明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低,B项错误;能量越高越不稳定,故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C项正确;①表示断裂1 mol单斜硫和1 mol O2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总能量比形成1 mol SO2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297.16 kJ,D项错误。

答案:C

4.(2017届江苏宜宾高中月考)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由此可见() A.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HCl―→NH4Cl+CO2↑+H2OΔH=+Q kJ·mol -1

解析:根据醋酸逐渐凝固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则A、C项错误,B项正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标出物质的状态,D项错误。

答案:B

5.(2017届甘肃省高台一中模拟)合成二甲醚的三步反应如下:

2H2(g)+CO(g)CH3OH(g)ΔH1

2CH3OH(g)CH3OCH3(g)+H2O(g)ΔH2

CO(g)+H2O(g)CO2(g)+H2(g)ΔH3

则3H2(g)+3CO(g)CH3OCH3(g)+CO2(g)的ΔH是()

A.ΔH=2ΔH1+ΔH2+ΔH3

B.ΔH=ΔH1+ΔH2+ΔH3

C.ΔH=ΔH1+2ΔH2+2ΔH3

D .ΔH =2ΔH 1+ΔH 2-ΔH 3

解析:设合成二甲醚的三步反应分别为①、②、③,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①×2+②+③可得3H 2(g)+3CO(g)

CH 3OCH 3(g)+CO 2(g) ΔH =2ΔH 1+ΔH 2+ΔH 3,A 项正确。

答案:A

6.(2017届湖北荆州模拟)能源短缺是全球面临的问题,用CO 2来生产燃料甲醇的反应原理为CO 2(g)+3H 2(g)

CH 3OH(g)+H 2O(g) 已知某些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表所示:

化学键 C —H H —H C —O C===O H —O 键能/kJ·mol -

1

413.4

436.0

351.0

745.0

462.8

A .-46.2 kJ·mol -

1 B .-181.6 kJ·mol -

1 C .+46.

2 kJ·mol -1

D .+181.6 kJ·mol -

1

解析:根据反应热ΔH =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可得ΔH =(2×745.0 kJ·mol -1

+3×436.0 kJ·mol

-1

)-(3×413.4 kJ·mol

-1

+351.0 kJ·mol

-1

+462.8 kJ·mol

-1

+2×462.8

kJ·mol -

1)=-181.6 kJ·mol -

1,选B 项。

答案:B

7.(2017届江西安福二中阶段测试)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黄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B .氢气的标准燃烧热为285.8 kJ·mol -1

,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 2(g)+

O 2(g)===2H 2O(l)

ΔH =+285.8 kJ·mol -

1

C .Ba(OH)2·8H 2O(s)+2NH 4Cl(s)===BaCl 2(s)+2NH 3(g)+10H 2O(l) ΔH <0

D .已知中和反应的反应热ΔH =-57.3 kJ·mol -

1,若将含0.5 mol H 2SO 4的浓溶液与含1 mol NaOH 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要大于57.3 kJ

解析:硫蒸气的能量比硫黄(s)的能量高,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黄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能量高,A 项错误;H 2燃烧为放热反应,ΔH <0, B 项错误;Ba(OH)2·8H 2O(s)与NH 4Cl(s)的反应为吸热反应,ΔH >0,C 项错误;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故0.5 mol H 2SO 4的浓溶液与含1 mol NaOH 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D 项正确。

答案:D

8.下列各组变化中,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前者小于后者的一组是( ) ①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1; 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2 ②2H 2(g)+O 2(g)===2H 2O(l) ΔH 1; H 2(g)+1

2

O 2(g)===H 2O(l) ΔH 2

③t ℃时,在一定条件下,将1 mol SO 2和1 mol O 2分别置于恒容和恒压的两个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 1、Q 2

④CaCO 3(s)===CaO(s)+CO 2(g) ΔH 1; CaO(s)+H 2O(l)===Ca(OH)2(s) ΔH 2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解析:①中ΔH 1和ΔH 2均小于0,由于H 2O(l)=H 2O(g)吸收能量,故|ΔH 1|>|ΔH 2|,ΔH 1<ΔH 2;②中ΔH 1=2ΔH 2,又因ΔH 1、ΔH 2均小于0,故ΔH 1<ΔH 2;③中在恒压容器中建立平衡后SO 2的转化率大于恒容容器中SO 2的转化率,故Q 10,CaO 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ΔH 2<0,故ΔH 1>ΔH 2,选A 项。

答案:A

9.(2017届荆州一中月考)室温下,将1 mol 的CuSO 4·5H 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ΔH 1,将1 mol 的CuSO 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ΔH 2;CuSO 4·5H 2O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 4·5H 2O(s)=====△

CuSO 4(s)+5H 2O(l),热效应为ΔH 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ΔH 2>ΔH 3

B .ΔH 1<ΔH 3

C .ΔH 1+ΔH 3=ΔH 2

D .ΔH 1+ΔH 2=ΔH 3

解析:①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反应为CuSO 4·5H 2O(s)===Cu 2+

(aq)+SO 2-

4(aq)+5H 2O(l)

ΔH 1>0;②CuSO 4(s)===Cu 2

(aq)+SO

2-

4

(aq) ΔH 2<0;

③CuSO 4·5H 2O(s)===CuSO 4(s)+5H 2O(l) ΔH 3;依据盖斯定律①-②得到③,所以ΔH 3=ΔH 1-ΔH 2;ΔH 2<0,ΔH 1>0,则ΔH 3>0。上述分析可知ΔH 2<ΔH 3,故A 错误;分析可知ΔH 2=ΔH 1-ΔH 3,由于ΔH 2<0,ΔH 3>ΔH 1,故B 正确;ΔH 3=ΔH 1-ΔH 2,故C 错误;ΔH 2<0,ΔH 1>0、ΔH 3>ΔH 1+ΔH 2,故D 错误,故选B.

答案:B

10.X 、Y 、Z 、W 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且ΔH 3=ΔH 1+ΔH 2,则X 、Y 一定不是( )

A .C 和CO

B .AlCl 3和Al(OH)3

C .NaOH 和Na 2CO 3

D .Fe 和FeCl 2

解析:本题考查了物质的转化及反应热的关系,利用盖斯定律可解答本题。A 项

,ΔH 3=ΔH 1+ΔH 2;B 项,ΔH 3=ΔH 1+ΔH 2;

C项,ΔH3=ΔH1+ΔH2;D项Fe与Cl2直接反应生成FeCl3,不能实现题中所给转化,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14分)当前能源危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开源节流是应对能量危机的重要举措。

(1)下列做法有利于能源“开源节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废弃的秸秆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

B.大力开采煤、石油和天然气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C.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D.减少资源消耗,加大资源的重复使用、资源的循环再生

(2)金刚石和石墨均为碳的同素异形体,它们在氧气不足时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在氧气充足时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中放出的热量如图所示。

①在通常状况下,金刚石和石墨相比较,________(填“金刚石”或“石墨”)更稳定,石墨的燃烧热ΔH=________。

②12 g石墨在一定量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36 g,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

(3)已知:N2、O2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能分别是946 kJ/mol、497 kJ/mol。N2(g)+O2(g)===2NO(g)ΔH=+180.0 kJ/mol。

NO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能为________kJ/mol。

(4)综合上述有关信息,请写出用CO除去N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通过分析只有B项不利于能源“开源节流”。

(2)①石墨的能量较低,更稳定。石墨的燃烧热指1 mol石墨完全燃烧生成CO2时放出的热量。②12 g石墨和24 g氧气反应,即1 mol C和0.75 mol O2反应,则生成0.5 mol CO 和0.5 mol CO2,放出的热量为0.5 mol×110.5 kJ·mol-1+0.5 mol×393.5 kJ·mol-1=252.0 kJ。

(3)ΔH=E(N2)+E(O2)-2E(NO),2E(NO)=946 kJ·mol-1+497 kJ·mol-1-180.0 kJ·mol-1,E(NO)=631.5 kJ·mol-1。

(4)已知:2CO(g)+O2(g)===2CO2(g)ΔH=-566.0 kJ·mol-1,N2(g)+O2(g)===2NO(g)

ΔH =+180.0 kJ·mol -

1,目标反应2NO(g)+2CO(g)===N 2(g)+2CO 2(g)可由两个反应相减获得,则ΔH =-746.0 kJ·mol -

1。

答案:(1)ACD

(2)①石墨 -393.5 kJ·mol -1 ②252.0 kJ (3)631.5

(4)2NO(g)+2CO(g)===N 2(g)+2CO 2(g) ΔH =-746.0 kJ·mol -

1

12.(10分)用Cl 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HCl 。利用反应A ,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

反应A :4HCl +O 2

CuO/CuCl 2400 ℃

2Cl 2+2H 2O

已知:ⅰ.反应A 中,4 mol HCl 被氧化,放出115.6 kJ 的热量。 ⅱ.(1)H 2O 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反应A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断开1 mol H —O 键与断开1 mol H —Cl 键所需能量相差约为________ kJ ,H 2O 中H —O 键比HCl 中H —Cl 键________(填“强”或“弱”)。

解析:(1)H 2O 是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故H 2O 的电子式为H O · ·

· ·H 。 (2)利用反应A 与题中信息“氧化4 mol HCl 放出115.6 kJ 的热量”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4HCl(g)+O 2(g)

CuO/CuCl 2400 ℃

2Cl 2(g)+2H 2O(g) ΔH =-115.6 kJ/mol 。

(3)设H —Cl 键键能为x kJ/mol 、H —O 键键能为y kJ/mol ,依据②中热化学方程式和题干中已知数据有:4x +498-243×2-4y =-115.6,解之得:y -x =31.9,说明H —O 键与H —Cl 键键能相差31.9 kJ/mol 。因为“键能越大,键越牢固”,所以H —O 键强于H —Cl 键。

答案:(1)H O · ·

· ·H (2)4HCl(g)+O 2(g)CuO/CuCl 2400 ℃

2Cl 2(g)+2H 2O(g) ΔH =-115.6 kJ/mol

(3)31.9 强

13.(16分)某实验小组用0.50 mol/L NaOH 溶液和0.50 mol/L 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Ⅰ.用98%的H 2SO 4(ρ=1.84 g/cm 3)配制成0.5 mol/L 的稀H 2SO 4 500 mL ,请按要求填空: (1)所需浓H 2SO 4的体积为__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如果实验室有15 mL、20 mL、50 mL量筒,应选用________ mL量筒最好。

(3)下列操作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向容量瓶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②容量瓶中有少量水

③未洗涤稀释浓H2SO4的烧杯

④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⑤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中加水时凹面高于刻度线,此时立即用胶头滴管将瓶内液体吸收,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Ⅱ.测定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理论上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57.3 kJ的热量,写出表示稀硫

酸和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不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就

直接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则测得的ΔH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取50 mL NaOH溶液和30 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

t2/℃

温度差平均值

(t2-t1)/℃H2SO4NaOH 平均值

1 26.

2 26.0 26.1 30.1

2 27.0 27.4 27.2 33.3

3 25.9 25.9 25.9 29.8

4 26.4 26.2 26.3 30.4

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则中和热ΔH=________(取小数点后一位)。

③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 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用量筒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解析:Ⅰ.(1)浓H 2SO 4的浓度1 000×1.84×98%

98=18.4 mol/L ,所需浓H 2SO 4的体积为

0.5 mol/L ×500 mL

18.4 mol/L

≈13.6 mL 。

Ⅱ.(3)第2次实验的温度差应舍去,故温度差平均值为4.0,再根据中和热的计算公式即可算出ΔH =-53.5 kJ/mol 。

答案:Ⅰ.(1)13.6 mL (2)15 (3)④

Ⅱ.(1)12H 2SO 4(aq)+NaOH(aq)===12Na 2SO 4(aq)+H 2O(l) ΔH =-57.3 kJ/mol 或H +

(aq)+

OH -

(aq)===H 2O(l) ΔH =-57.3 kJ/mol

(2)环形玻璃搅拌棒 偏大 (3)①4.0 ②-53.5 kJ/mol ③abcd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知识点汇总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注:无论是用某一反应物表示还是用某一生 成物表示,其化学反 应速率都取正值,且是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 (2)表达式: c v t = (3)常用单位:浓度常用:1 mol L- ?,时间常用:s,min 化学反应速率:1 (min) mol L- ??或1 () mol L s- ?? /(min) mol L?或/() mol L s? (4)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几点说明 ①化学反应速率实际上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某 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②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的化学 反应速率的数值可能是不同的。因此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说明用 哪种物质为基准。 ③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反应方 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对于反应 aA+bB==cC+dD 有V(A)︰V(B)︰V(C)︰V(D)=a︰b︰c︰d ④固体或纯液体,其浓度可视为常数。因此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2、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决定作用):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外因:外界条件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一:取2只试管,各加入5 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滴入几滴洗涤剂,用水浴加热其中1支试管水浴加热产生气 泡快 加热能加快反应 速率 实验二:取2只试管,各加入5 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滴入几滴洗涤剂,往其中1支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加入二氧化锰粉 末产生气泡快 使用催化剂能加 快反应速率 实验三:取2只试管,各加入5 mL 2%、6%、12%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滴入几滴0.2 mol·L -1氯化铁溶液浓度大的产生气 泡快 增大反应物的浓 度能加快反应速 率

必修2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必修2) 教材分析: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 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温度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2)焓:表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符号: H。单位:KJ·mol—1。 ①焓变:△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H>0,吸热反应,△H<0,放热反应。 ②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③焓变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③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④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 铵盐溶解等 2.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状态明,符号清,量对应,标温压。 ①状态明: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②符号清:注明焓变(要写单位、注意正、负号)。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正逆反应焓变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③量对应:△H具体数值与方程式系数成比例。 ④标温压: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98K和可以不标明。 3.燃烧热: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释放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4.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①中和反应实质:H+和OH-反应。 其热化学方程式:H+(aq) +OH-(aq) =H2O(l) ΔH=-mol ②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③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目的:测定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仪器及试剂:量热计(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盐酸、NaOH溶液。 原理:Q=-C(T2-T1)=-mc(T2-T1) C:溶液及量热计的热容;c:该物质的比热容;m:该物质的质量;T1:反应前体系的温度;T2: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5.盖斯定律定义: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都是一样的,盖斯定律揭示的是反应中的能量守恒。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化学方程式可以通过其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为相关反应的焓变的代数和。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定义:让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020年秋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0年秋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下列金属性质的比较中,能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的是() ①甲与水反应比乙与水反应剧烈 ②单质甲能从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乙 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 ④以甲、乙金属为电极构成原电池,甲作负极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燃料电池是燃料(如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跟氧气(或空气)起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解质溶液是强碱溶液。下面关于甲烷燃料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负极反应式:O2+2H2O+4e-===4OH- B.负极反应式:CH4+8OH--8e-===CO2+6H2O C.随着放电的进行,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不变 D.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3.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 4.将20 mL 0.5 mol·L-1盐酸与一块状大理石反应,下列的措施不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加入10 mL 3 mol·L-1盐酸 B.给反应混合物加热 C.将所用的大理石研磨成粉末 D.加入10 mL蒸馏水 5.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质溶液为H2SO4溶液,电池放电时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对电池放电时的分析正确的是() A. Pb为正极被氧化 B.电子从PbO2流向外电路 C.SO42?向PbO2处移动 D.电解质溶液pH不断增大 6.锌-空气电池(如图所示)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该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ZnO。则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Zn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B. Zn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H2O-2e-===ZnO+2H+ C. OH-向石墨电极移动 D.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7.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 B.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吸收能量 C. 1 mol H2跟mol O2反应生成1 mol H2O一定释放能量245 kJ D. 2 mol H2(g)跟1 mol O2(g)反应生成2 mol H2O(g)吸收能量490 kJ 8.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守恒和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化学必修2第二章_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含答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O 16 Na 23 C l35.5 Mn 5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准确答案) 1、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 B.锌锰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电池 2、下列常用干燥剂,不能干燥氯气的是 3、下列单质中,最容易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是 A.O2 B.N2 C.F2 D.Cl2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氯离子的是 A.氯酸钾 B.液态氯化氢 C.熔融的氯化钾 D.液氯 5、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化学键的是 A.HI和NaI B.H2S和SO2 C.Cl2和KCl D.F2和NaBr 6、把下列金属分别投入0.1mol·L-1稀硫酸中,能够缓慢发生反应的是 A.Fe B.Al C.Mg D.Cu 7、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A+nB=pC,t秒末,A减少了 1.0mol,B减少了1.25mol,C增加了0.5mol,则m:n:P为 A.2:5:4 B.4:5:2 C.1:3:2 D.1:4:5 8、下列变化中,原物质分子内共价键被破坏,同时有离子键生成的是 A.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B.氯化氢溶于水 C.氯化氢与氨反应 D.锌与稀硫酸反应 9、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及爆炸特大事故,喷出的氯气造成多人伤亡。作为消防干警在现场作以下处理方法和过程较为合理的是①即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是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相关情况②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浓氢氧化钠处理过的口罩;③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有碱性物质的水溶液;④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Na2CO3溶液处理过的口罩;⑤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即可,不必太远;⑥即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及食物等是否被污染;⑦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中喷洒水就能够解毒。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⑦ 10、离子键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值。一般规律是:离子半径越小,电荷值越大,则离子键越强。试分析:①K2O ②CaO ③MgO 的离子键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准确答案) 11、用固体和液体在加热情况制取气体,一般可选择的仪器是 A.广口瓶 B.细口瓶 C.烧瓶 D.大试管 12、可逆反应2HI(g)== I2(g)+H2(g)在密闭容器中实行,当下列中的四项中的某项不随时间变化时,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A.容器内压强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C.各组分的浓度 D.混合气体的颜色 13、273K时,反应2SO2(g)+O2(g)=2SO3(g)生成2molSO3,放出393.2kJ的热量。在该温度下,向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通入2molSO2和1mol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向另一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SO2和0.5molO,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则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A.同时实行时,情况1的反应速率(SO2)比情况2的大 B.平衡时,情况1:Q=393.2kJ C.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密度,情况1比情况2大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专题复习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回顾 【知识储备锦囊】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 的反应;本质上是电子 的反应。 2.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1)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2)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3)氧化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4)还原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总结规律: 3.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①标化合价 ②若有化合价升降,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③反应式: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氧化性、还原性与化合价的关系: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2.依据反应方程式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强制弱规律: (还原性强)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表现氧化性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氧化剂 还原产物 化合价升 失电子 表现还原性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还原剂 氧化产物 记忆口诀: 氧化剂:降得还 还原剂:升失氧

则: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如: Cl 2 + 2Fe 2+ = 2Cl — + 2Fe 3+ 则:氧化性: Cl 2 >Fe 3+ ;还原性:Fe 2+ >Cl — 注意: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只有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或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时,反应才能发生反应,即强氧化剂制取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取弱还原剂规律........................。 3.依据一些规律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②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 一般来说,单质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越难失电子,还原性越弱。 ③典型粒子氧化(或还原)性强弱: 氧化性:Br 2>Fe 3+ >I 2>S 还原性:S 2- >I ->Fe 2+>Br - 4.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5.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 在原电池中,在负极..反应的物质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物质的还原性强....。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常见规律: 1.电子守恒规律(价守恒): 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电子转移总数.. 2.有升必有降,有失必有得规律 3.先后规律: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 4.归中规律:化合价都在同种元素升降时,较高价降低和较低价升高只能往中间价...靠拢。 四.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配平原则: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间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方法:一标、二找、三定、四平、五查 一标:标出各原子的化合价 二找:找出反应前后变化的化合价 三定:根据最小公倍数法,计算出“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四平: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原子个数,再配平其它原子 五查:检查反应前后各原子是否守恒 (还原性强) (还原性弱)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 由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t K + Ca 2+ Na + Mg 2+ Al 3+ Zn 2+ Fe 2+ Sn 2+ Pb 2+ (H +) Cu 2+ Hg 2+ Ag + pt + At 3+ 由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增强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 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 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 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 达到着火点才能 燃烧2、催化剂在 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与全套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与全套练习题(含答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708602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2)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重要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重要知识点总结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温度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2)焓:表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符号: H。单位:KJ·mol—1。 ①焓变:△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H>0,吸热反应,△H<0,放热反应。 ②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③焓变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③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④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 2·8H 2 O与NH 4 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以H 2 、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 铵盐溶解等 2.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状态明,符号清,量对应,标温压。 ①状态明: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②符号清:注明焓变(要写单位、注意正、负号)。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正逆反应焓变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③量对应:△H具体数值与方程式系数成比例。 ④标温压: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98K和101.325KPa可以不标明。 3.燃烧热: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释放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4.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①中和反应实质:H+和OH-反应。 其热化学方程式: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②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③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目的:测定强酸、反应的中和热。 仪器及试剂:量热计(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盐酸、NaOH溶液。 原理:Q=-C(T 2-T 1 )=-mc(T 2 -T 1 ) C:溶液及量热计的热容;c:该物质的比热 容;m:该物质的质量;T 1:反应前体系的温度;T 2 :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5.盖斯定律定义: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都是一样的,盖斯定律揭示的是反应中的能量守恒。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化学方程式可以通过其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为相关反应的焓变的代数和。 §1.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讲解

一、.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变化的特征:能量变化、化学键变化、新物质生成。任何化学物质都具有能量。 断开化学键需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会放出能量。任何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练习:○1、下列过程需吸收能量的是()(双选) A、H·+H·→H︰H B、CH2=CH2→-CH2—CH2- C、H—Cl→H·+ D、Ag+ + Cl—=AgCl↓ 1、键能:一定条件下形成1mol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与该条件下断裂1mol该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相等。 这能量就是该化学键的键能,单位是KJ/mol。 ○2、已知25℃、101KPa时,C—H的键能是415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25℃、101KPa时,断开1个C—H需吸收415KJ的能量 B、在25℃、101KPa时,形成6.02×1023个C—H时吸收415 KJ的能量 C、在25℃、101KPa时,断开1mol甲烷分子中所有的C—H需吸收1660KJ能量 D、在25℃、101KPa时,1mol甲烷含有1660KJ化学能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对于Cl—Cl + H—H = 2H—C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需断裂Cl-Cl和H-H键 B、该反应形成了Cl-H键 C、断开1mol Cl-Cl和1mol H-H所吸收的能量与形成2mol Cl-H所放出的能量相等 D、形成1mol Cl-Cl和1mol H-H所放出的能量与断开2mol Cl-H所吸收的能量不相等 3、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4、对于反应:2H2 + O22H2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一定会放出热量 B、参与反应的H2和O2的总能量与生成的水的总能量相等 C、参与反应的H2和O2的总能量多于生成的水的总能量 D、生成1mol液态水比生成1mol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 a. 吸热反应:E总(反应物)Q放(成键) b. 放热反应:E总(反应物)>E总(生成物)或Q吸(断键)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要点:1、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 2、燃烧热、中和热(中和热的测定) 3、盖斯定律简介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有新物质生成,同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他如光能、电、声等) 1、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2、常见吸热反应:⑴氢氧化钡+氯化铵,⑵C+CO2,⑶一般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⑷电离,⑸水解。 3、常见放热反应:⑴、燃烧反应⑵、金属+酸→H2⑶、中和反应⑷、CaO +H2O ⑸、一般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 4、能量变化的原因 ⑴化学反应是旧键断裂,新键生成的反应,两者吸收和释放能量的差异表现为反应能 量的变化。 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大于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则反应放热。 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小于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则反应吸热。 【阅读】教材P35 H2+Cl2=2 HCl中能量变化数据。 ⑵根据参加反应物质所具能量分析。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吸热。 二、反应热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反应热。 2、符号:反应热用ΔH表示,常用单位为kJ/mol。 3、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做量热计。 4、用ΔH表示的反应热,以物质所具能量变化决定“+”、“-”号。 若反应放热,物质所具能量降低,ΔH=-x kJ/mol。 若反应吸热,物质所具能量升高,ΔH=+x kJ/mol。

用活化能图分析,使学生了解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只与始态、终态有关,过程中能量大于初始、终态能量。 (用Q表示的反应热,以外界体系能量变化“+”、“-”号。 若反应放热,外界体系所具能量升高,Q=+x kJ/mol。 若反应吸热,外界体系所具能量降低,Q=-x kJ/mol。) 5、反应类型的判断 当ΔH为“-”或ΔH <0时,为放热反应。 当ΔH为“+”或ΔH >0时,为吸热反应。 三、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一般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一般化学方程式只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不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既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表示分子数、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等,只能用整数。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可以用分数。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一般化学方程式 (2)注明物质状态 (3)根据化学计量数计算反应能量变化数值,以ΔH=±x kJ/mol表示。 4、注意点: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及计算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及计算}} 一、有关概念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探讨化学反应放热、吸热的本质时,要注意四点:①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和反应物的总能量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而旧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不同导致发生了能量的变化);②反应中能量守恒实质是生成新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旧化学键断裂的能量而转化成其他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⑴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⑵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 (3)反应热,通常是指:当一个化学反应在恒压以及不作非膨胀功的情况下发生后,若使生成物的温度回到反应物的起始温度,这时体系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热。符号ΔH ,单位kJ/mol (4)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的总能量,则在反应中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的形式释放,这就是放热反应,反之则是吸热反应; (5)盖斯定律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而这可以看出,盖斯定律实际上是“内能和焓是状态函数”这一结论的进一步体现。利用这一定律可以从已经精确测定的反应热效应来计算难于测量或不能测量的反应的热效应。尽管盖斯定律出现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前,但亦可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推导出。 由于热力学能(U)和焓(H)都是状态函数,所以ΔU和ΔH只与体系的始、末状态有关而与“历程”无关。 可见,对于恒容或恒压化学反应来说,只要反应物和产物的状态确定了,反应的热效应Qv或Qp也就确定了,反应是否有中间步骤或有无催化剂介入等均对Qv或Qp数值没有影响。 … 使用该定律要注意: 1、盖斯定律只适用于等温等压或等温等容过程,各步反应的温度应相同; 2、热效应与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本性、聚集状态、完成反应的物质数量,反应进行的方式、温度、压力等因素均有关,这就要求涉及的各个反应式必须是严格完整的热化学方程式。 3、各步反应均不做非体积功。 4、各个涉及的同一物质应具有相同的聚集状态。 5、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或终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盖斯定律的本质:方程式按一定系数比加和时其反应热也按该系数比加和。 盖斯定律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通过实验测定有困难,可以用盖斯定律间接计算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