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老师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举手发言,好不好?

生:好!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生:儿子在有困难的时候。

生:儿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说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象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生:(小声议)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好不好?

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师:他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重点解读

师: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们找出来。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里是写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脱险的全过程。

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听我说“很好“,以为这就是标准答案了,于是不再举手了。)

师:我说“很好“,并没有说他说的就是标准答案啊!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我想。”

师:你为什么将后面的那段没有要呢?

生:因为我觉得最后一段是写“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

师:有道理!老师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想。”

师:你为什么没有要前面的呢?

生:我觉得前面的那段是父亲来与我的谈话,还没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很好!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就要这样!请继续!

生:从“‘听我说吧。’……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请说理由。

生:我觉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脱险才对!

师:刚才同学们给了四个答案。请大家认真朗读这些内容,同桌的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

生:(讨论异常激烈。)

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应该是从“‘听我说吧。’……我想。”这里是父亲指导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如果说是脱险的话,那就应该是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同学们就要这样读书,就要这样去分析,很好!下面我们看这几段中,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顿时有了信心。”是父亲指导我走一步,我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后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师:哪一部分用的笔墨多呢?为什么?

生:“走一步”用的笔墨多,因为万事开头难!

师:很好!当我迈出了第一步后,我开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认真地读出那种心态与语气。

生读。

师: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故事?

生:发生在57年前的故事。

师:事隔57年了,我还记得,那么这件事一定在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在后来也对我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最后一段也就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哪句话体现出来了?

生: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就是这句。那么我们题目的含义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这句。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具有语文味儿的对话最美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实录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王君

教学第一板块:速读(3~5分钟),然后抢答。

师: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

生:费城。

师:故事发生在哪个月份?

生:7月。

师:爬悬崖是由哪个孩子首先发起的?

生:内德。

师:故事中哪个男孩的心眼最好?

生:杰利。

师:是谁最后解决了难题?

生:是作者的父亲。

生:不,还有报信的杰利。

生:我认为还有作者自己。

师:大家认为呢?

生:是的,三个人都很重要。

师:现在是最难的一个问题了,你能帮老师把作者他们冒险的线路画出来吗?

(学生纷纷举手到黑板上去画线路图。)

师:有问题吗?请仔细想想原文。

生:岩石架应该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

生:从崖顶向后还应该有一条迂回曲折的可以下山的路。

生:山崖下还应该有一块平地。

(一学生主动上前修改路线图。)

师:棒极了。那咱们再想想,故事围绕着岩石架展开,咱们用三个词语把故事情景概括一下好吗?

生:上岩石架。

生:用“攀”或“爬”更恰当一些。

生:然后是“伏岩石架”。

生:“伏”虽然是书上的原词,我觉得没有“困”好。

生:我同意。最后就是“下”了。

(老师依学生之图完成板书)

自评:以速读拉开学习帏幕,以最浅显的问题调动起择校生班学生的自信与热情。以画路线图引起争论,启发学生读书需要细致。起得自然,起得有生气,起得有梯度。

教学第二板块:探讨一个词语掀起课堂波澜。

师:故事中描写我受困岩石架的一段很是扣人心弦,老师被吸引得读了好几遍,于是我发现其中有一个词语好像有问题。来,咱们也来找找,请大家帮忙解决我心中的疑问。

(生自由高声读书,讨论。)

生:我们都觉得“凝视”这个词语用得有问题。伙伴们都在奚落我,怎么可能是凝视呢?

生:我翻了字典,“凝视”是聚精会神地看,时间比较久,情绪很专心。小伙伴们在那种情况下决不可能是凝视。

生:不一定吧,那时天已有些晚了,小伙伴们为了看清我,就得很用劲儿,谁说嘲笑就不能用凝视了?

生:我不同意。凝视这个词语本身就含有尊敬的意味在里边儿,是一个偏褒义的词语,不能用在嘲笑上。

师:那大家用“凝视”造个句如何?

生:达芬奇凝视着自己的作品,百感交集。

生:妈妈凝视着才出生的女儿,感到幸福极了。

生:我凝视着远方的圆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师:那这样我们给翻译者提个建议,我们可以把“凝视”改成什么呢?

生:蔑视。

生:俯视。

生:就用“看”。

生:不能用“蔑视”,这个词只表达情绪,不表达动作。

生:也不能用“俯视”,因为“向下俯视”太重复了,要用的话还需要把“向下”删去。

生:可以把整个句子改成“居高临下”地看着我。

……

师:那我们下去给编辑叔叔写一封信,谈谈咱们的看法好不好。

(自评:备课时的仔细催生了这样一个精彩的学习环节。我的自信与不迷信导出了学生

自信与不迷信。一个词语牵动了学生对整个情景的领悟。我为自己,也为学生喝彩。)教学第三板块:评论一个主要人物导引主题理解

师:现在咱们来评一评文中的父亲。你喜欢他吗?还是你不太欣赏他?你的发言必须有理有据,扣紧我们的故事哟。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讨论。)

生:我很欣赏这个父亲,他不断地对儿子说“你能办得到的”,他很鼓励儿子。

生:我也喜欢这个父亲,他很有方法,他那句“晚饭做好了”就说得很妙,安抚了儿子受惊的心灵。

生:他还很善于指导,他很仔细的让儿子一步步往下走,并且让儿子真正地成功了。

生:我觉得这个父亲可以用三个短语来形容,就是“懂安慰、给信心、会指导”。

(我欣喜地让她上黑板把她的总结写出来)

生:我要给这个父亲提意见,他那么晚了才来找儿子,太不负责了。(众笑)

生:父亲的胆子也太大了,假如儿子摔下来怎么办,说不定还可能摔得残废呢,他的方法很冒险。

生:父亲的方法还是很笨,他为什么不爬上去直接把儿子抱下来呢?

师:哦?那咱们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父亲,我们怎么给我们的儿子解围?

生:下面安个垫子,让儿子跳下来。

生:把消防车叫来,车上有那种很高很高的梯子。

生:可以打110。(众笑)

生:还可以用直升飞机。

师:方法果然多,而且还很先进。可是,如果用了这些方法,还有我们这篇文章吗?

生:没有了,而且最可怕的后果是,以后儿子再遇到类似的困难,除了等紧急救援,他就一动不敢动了。

生:所以,我觉得这位父亲是可敬的。在紧急关头他让自己的父爱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他为儿子的一生赢得了经验,更赢得了勇气。最后一段就是最好的证明。(掌声)生:对,作者最有发言权,他在最后一段的感悟就是对父亲最好的赞美。(掌声)(自评:这又是一次紧扣语言文字的冒险。换位思考的方法很刺激,我们学得真是活泼生动。这个平台设计得也不错。)

第四板块:揣摩题眼,深化主旨

师:刚才我们完完全全地经历了作者的这次冒险。现在我们反过来看看文章标题,你认为题眼应该是哪个词语呢?

生:是“再”,强调更进一步。

生:是“走”,强调“实践”,自己去做。

生:是“一步”。

生:是“一”。

师:大家意见不一样,怎么办?来,我们再来朗读,从字里行间来找寻答案。

(我们一起反复读了父亲的几句话,和最后一段的点睛之句,我们特别一起分析了哪些词语该重读,以及怎样才能读出最后一个词语“漫长”的味道)

生:通过朗读,我懂得了题眼应该是“一”或“一步”,因为这个故事最强调的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强调不要被困难的强大和成功的遥远吓倒,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克服它。

生:我觉得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其实这个故事也能说明亲身实践和持之以恒的道理,但作者最深的领悟却是在“一步”上。

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这样的感受吗?

生:以前我觉得学钢琴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后来从识五线谱开始,一步一步的,我现在都考了八级了,回想起当初的害怕,真是觉得好笑。

生:我的一小步是学素描,一路走来,我已经获得了两次国家级绘画一等奖了。

生:我今年才从大连来,当初我也在岩石架上呆过,为敢不敢过来上学犹豫了好久。我有一个和作者的父亲相似的妈妈,她鼓励我迈出了第一步。现在我来到了外语学校,学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示,我也要一步步地去战胜各种不适应的困难,我相信我会是成功者。(热烈的掌声,学生的发言更为动情和热烈)

(这堂课在最后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声中结束。)

(自评:在学习将要结束的时候,反过来揣摩题目,让大家的思考更深入、更准确。)【教学后记】

喜欢这堂课,并不因为她贯穿了对话精神,也不因为她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喜欢她不是天马行空地让学生发表见解,不是以课堂热热闹闹作为最高标准。我们一直和文字很近,我们的讨论那样巧妙,那样自如的紧扣了文本。这是学生和文字真正亲密接触之后的对话,这是真正有语文味儿的自由。

【板书设计】

以爬悬崖的线路图作为板书的载体。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板书:我听见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一考大家,黑板上的这个句子,缺少了什么?

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标点!

师:这里加何标点最为恰当?为什么?

(生疑惑,但众说纷纭)

生1:句号。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叹号。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叹句。

(底下学生谁也不服,引起争辩)

师:不要着急,我们到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

(生发现文中答案是叹号)(部分学生仍然不肯接受)

师: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考虑,探究一下用叹号的原因。

(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希望从中找到答案,片刻开始举手发言)

生3:老师,我发现这是小亨利在爬悬崖过程中,进退两难之际的心理活动。

师:看出了句子出现时人物的处境,哪个同学能深入谈谈当时亨利的心理状态?

生4:“我”当时已在啜泣,又恐惧又疲乏。

生5:还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师:可能当时有人在,情况还会不大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当时的环境谈谈。

生6:那时开始暮色四合,周围变得苍茫、昏暗,又非常寂静。

师:说得多好呀,在这个时候“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

生7:得救了!肯定十分欣喜,激动。

师(满怀激情):这种景象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个落水者,他在绝望之中看见了远处渐渐驶近的一条般,肯定会冲口而出:船!此时该不该用叹号?

生(恍然大悟):该!

师:通过对一个小小的感叹号的分析,我们捕捉到了那么多的信息,今天老师就是要教给大家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读书方法。接下来,我们还是从感叹号

入手,看看这些感叹号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深意?

生8:我找到一处感叹号“嗨,我们现在就去吧!”这里用叹号是因为,同伴们

在号召杰利一起去爬悬崖,是一个祈使句。

师:说得挺有道理,还能想得更深吗?

生9:对小伙伴们来说,爬悬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师:你的意见是这处标点不仅仅是一种呼唤,也反映了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吗?(生点头)其它同学能不能设想一下听话者当时的心态?

生10:我想听到这句话的人肯定惊心动魄。

师:为什么?

生10:课文第四节写着,“我”小时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母亲也时时告诫“我”不要去冒险。听到小伙伴们的挑衅当然心惊肉跳。

师(带头鼓掌):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这样吧,我们小组合作起来,去找另外用感叹号的地方,按刚才的方法去刨根究底,到时交流。

(生自觉分组,热烈讨论)

师:我看大部分小组都已准备妥当,现在能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了吗?

生11:老师,我代我们小组的同学说说那句“来呀!”的理解。这是好朋友杰利对我的鼓励,也是一种激将法。让“我”不要做胆小鬼。

师:言下之意?

生11:你不来就是胆小鬼。

(其它同学会意一笑)

生12:我说那句“我来了!”面对他们的挑衅,“我”下了决心,似乎宣称“我

不是胆小鬼,虽然体弱多病,但还是很要强的。

师:这个性格也促使我后来战胜因难,爬下了悬崖,对吗?还剩最后一处了,哪一小组的同学来?

生13:我们都觉得这个“再见!”跟平时的招呼没什么区别,因此没什么好说的。

师:是这样的吗?提示一下,你们看这里主要从谁的角度出发,用上叹号的?

(生似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后,几个学生举手发言)

生14:如果从听者的角度出发,好象被人抛弃了,所以同伴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听在心里却如雷贯耳。

师:我们把这两个字置换一下,可以怎么说?

生15:你一个人呆着吧!

生16:我们不管你了,你这胆小鬼!

(生哄堂大笑)

生17:我补充一下小亨特当时不仅被抛弃了,还受到了嘲笑,讽刺。

师:当时我再也无法往上爬,在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小伙伴们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再见”就离我而去了,以致我又惊又怕地被困在崖上,直到父亲

和杰利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我是完全陷入困境了。

那我后来又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

(板书:陷入困境、走出困境)

生18:在父亲的指引下。

师: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18:父亲对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

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父亲的一长段话念给大家听了,能不能概括一点说?

生19:父亲指点我最科学、最可行的方法!

师:概括得很精当,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父亲刚看到我时说的那句话:“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句话给你什么感觉?

生20:似乎与当时的场景不符。一般人看到儿子身处险境肯定会大呼小叫的,

不可能这么平静,但这位父亲那么平静而且还说些无关紧要的话,真是不可

思议。

(一语既出,众人哗然)

师:说得很有道理嘛,难道你们还有其它意见?

生21: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当时父亲如果大呼小叫的话,对我

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增添“我”的恐惧。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

是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有助于消除恐惧。

生22:而且从文章看,这位父亲非常懂得教育孩子,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励我,让我凭自已的力量战胜困难。

师(顺着此生的话锋):结果我不但顺利地从悬崖上下来了,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同学们,什么时候你会说“我很有成就感?”

生23:自已通过努力,战胜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之后。

师:如果父亲当时不是让“我”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话,“我”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吗?生:不会。

师:通过对父亲看似十分平常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位父亲确实十分难得。如果不去细细品味的话就很有可能突略这点。这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

个信息,除了先前分析过的标点之外,其实作者的很多语言都值得我们好好

赏析。你们还能试着举出几例吗?

(生埋头看书,思考)

生24:老师我发现这里的“啜泣”,用得很好,好像已经不单单是伤心了。

师:那还可作何理解?

生24:他走下悬崖之后的喜极而泣。

生25:他被小伙伴们抛弃了,看到父亲好像要倾诉自已的委屈。

师:历险的余悸,被抛弃的委屈,脱险后的欣悦,当然还有对父亲的感激。开的头不错嘛。继续。

生26:这里的心理活动很真实。刚开始“我下不来”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接着

“似乎能办到”再到“顿时有了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

师:什么东西促使他的心理活动有层次的变化呢?

生26:“我”的处境变化,我的心理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师:还有另外的地方吗?

(生默不作声)

师(提示):你们看这个“似乎”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态?

生27:不敢确定,跃跃欲试,小心翼翼。

师:“我”经历了这件事后,得到的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28:我们碰到任何事情,都要着眼于最初,走一步,再走一步。遇到困难,

不要畏难怯步,而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而后,会有战胜困难的

快乐。

师:一个小小的感叹号,一个“似乎”,一个“啜泣”已经够我们咀嚼、品味许久了,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小事如果你细细去想的话,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道理的本领。这篇文章作者仔细地观察生

活,感受生活,他从爬悬崖这样一件小事,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踏踏

实实克服困难的道理,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29:以小见大。

师:不错,这种以小见大,以事寓理,对作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写作手法。课文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不妨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谁还说

过类似的话?

生(齐背):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师:作者在57年前学到的这个经验令他终身难忘,对我们同学来说肯定也是受益非浅。但同学们能否再进一步思考一下,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要

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之外,还需要些什么?

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完成,写在课堂练笔本上。

板书:

于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细陷入困境为者常成

微走一步,再走一步行者常至

处走出困境

见(以小见大,以事寓理)

14走一步再走一步解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 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1945 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 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2)文题诠释: 题目有深浅两层含义,浅层——父亲指导我走下悬崖要一步步来,深层——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 一个一个地认真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 赢得最后的胜利。 (3)主旨: 通过讲述童年时期遇险脱险的经历,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内容解读: 本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是精读课文,是对前一篇《在山的那边》学习人生话题的延续,《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的是“我”八岁时的一次爬悬崖的冒险经历,总结出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 本文故事性很强,学生读故事的同时要能用心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能联系自己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实录精选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实录精选 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课详细地记录下来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课堂实录怎么写?下面是我经过三天的培训总结出来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任何课都可以写教学实录。 二、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记录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剧本对白式。即采用师生对白的方式记录,并用括号“()”补注辅助性的文字,如:时间、课堂气氛、师生行为动作等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图表。这种写法简洁明了,教学过程一目了然,让整个教学过程恢复出来。缺点是太单调,缺乏可读性。 第二种:叙事描述式。即采用叙事的方法,把整个教学过程用写记叙文的一般方式记录下来,不仅记录师生的对话,对课堂情况也可以作较为具体、生动的描述。这种写法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缺点是有时会过于罗嗦,或过于“生动”而失却实录的本意。 三、做实录的关键环节: (一)首先是课堂录象记录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所有对话; (二)活动转换的记录,记录方法是关键,由于记录的

速度有限,所以必须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的恢复教学过程,就必须记录师生对话的主要内容。举例如下: …… T:那你的观点是谁赢 S51:大臣 S:哪个同学说国王赢的?... S41:棋盘没有这么大 ... T:那接下去我们来找些规律 TS:四粒 …… 教学结束之后,首先将记录的内容,画成如下表格,↑表示举手发言的学生,↓表示没有举手被教师让其发言的学生,+、-分别表示回答正确与错误的学生。可以确定访谈对象的能力水平作一估计。 由于记录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字母,故实录中,首先在标注中进行说明字母所表示的含义: T:表示教师的语言 S42:表示第4列第2行 ST:表示师生共议 S:表示学生共同回答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2)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古诗之美。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对杜甫这位诗人,同学们应该不会陌生,谁能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也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它的诗有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有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此,后人称杜甫本人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 我们上学期学习过他的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 1、请学生指出哪些字的读音和字形应该要注意。 当dāng潜qián 径jìng 重zhòng 2、字词解释 (1)乃:就(2)发生:萌发生长(3)潜:悄悄地

(4)野径:田野间的小路(5)俱:都(6)晓:早晨 (7)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8)花重: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3、请学生讲讲这首诗的大意。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当春天万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应时而生。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三、整体感知诗歌思想感情 1、请学生谈谈初读后的感受和体会。 2、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追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3、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

一年级语文 《上学了》课堂教学实录

《上学了》课堂教学实录 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渗透性识字12个,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认识同学、老师,会简单的介绍自己,认识语文书,了解学校生活。 3.引导、渗透学生爱护书籍、热爱学校、热爱同学和老师的情感教育。 课前准备:老师带领全体同学参观校园。 〖教学设计〗 (一)认识老师、同学 1.老师自我介绍。 小朋友们,你们好!知道我是谁吗?我的名字叫胡玉荣,今后大家叫我什么?(生:胡老师)从今天开始我就和大家一起学习、生活了!欢迎我吗?(生:欢迎) 2.介绍丁丁、冬冬。 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呢,(课件出示丁丁、冬冬,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头发怎样?)这两位新朋友是谁呀?听他们是怎么介绍的?(课件出示介绍的声音及文字,进行“年级”、“丁丁”、“冬冬”、“班”的渗透性识字:这几个字你认识哪个?大声读读好吗?或:你能当小老师领着小朋友读读吗?)

你认识他们了吗?今后我们将和这两位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成长了! 3.学生自我介绍。 ① 我们身边有很多小朋友,你能学着丁丁冬冬的样子介绍一下自己吗?(全体同学相互交流、介绍,老师巡视、倾听时进一步引导)有的小朋友真聪明!还能说自己的家住在哪儿,喜欢做什么,这样小朋友就可以去找你玩了。其他小朋友还想跟大家介绍些什么? 生1:我叫××,今年6周岁,我家住在镇府里。我喜欢画画、弹琴和跳舞,我最喜欢跳舞! 生2:我叫×××,是个调皮的男孩子。我喜欢体育和看书,将来我要当一名运动员,夺金牌为国家争光! 生3:我叫××,爸爸妈妈在滨州工作,我和爷爷奶奶一起住,我要好好学习认识很多字,学会讲很多故事,让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高兴!…… ② 现在我们都互相认识了,如果在路上、校园里遇到同学怎么打招呼?碰到老师怎样打招呼?(观察、阅读书中人物对话,模拟与老师、同学见面问好的情景,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和对“老师”的渗透性识字。) 小结:大家表演的真棒,真是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小学生。 [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表现自我的欲望!在这无拘无束、天真烂漫、充满童音童趣的世界里,促进了学生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了学生对老师、对同学的爱。] (二)认识学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图书室的学习资源,读背古诗《春夜喜雨》,发展想象,感悟古诗之美。 2、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雨的美好,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3、启迪灵性,相机发展语言,进一步拓展阅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雨的美好。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杜甫的古诗以及有关春雨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篇《春夜喜雨》。 二、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学生展示资料) 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学生谈春雨。) 今天我们来看看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春雨是什么样的吧。 三、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指名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了哪些有关古诗

的知识?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后面的词语注释,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了解下列一些字词的意思: 乃:就。 发生:在诗中的意思是雨降落、降临。 潜:暗暗地,悄悄地。 径:小路。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也指花儿开得繁盛。“重”读zhòng。 4、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 讨论:题目是“春夜喜雨”,应该用欢喜轻松的语气读,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儿呢?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意境。

《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赏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赏析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夜色(课堂实录)

夜色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质疑。 学生的问题:1、什么是夜色?2、为什么叫夜色? 二、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三、认读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指名读、齐读、领读。 2、回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胆子: 师:我们一般家里也有掸子,用来掸灰尘的,见过吗? 生:见过。 师:是这个吗?是这样写吗? 生:不是。那个掸子是东西。这个胆子是说人的。 往外瞧 师:往和什么字象? 生:住。 师:哪里不一样? 生:住是单人旁,往是双人旁。 师:瞧瞧,韩宇新在干什么? 这时,孩子们都转过头看这个学生。 师:你们在干什么? 生:看韩宇新。 师:瞧就是看的意思。

故事 这时,有个学生念成了“古诗”。 师:古诗和故事一样吗?我们学过的,如《春晓》,有四句话,每句话的字数都一样,叫—— 生:古诗。 师:您们爱听的叫—— 生:故事。 学生拼读这两个词语的音,区别。 微笑: 师:什么是微笑?那位同学能微笑一下? 很多学生嘻嘻笑出了声音。 师:我听到了有的学生笑出了声音,这不是微笑,看xxx在微笑,XX也在微笑。仔细看。这是轻轻地、没有声音、不露出牙的笑。 3、认识形声字。 教师用红粉笔圈出:胆、瞧、故、偏、样。 师:老师为什么圈出这些字? 学生们一脸茫然。 指名学生读:胆——旦,瞧——焦,故——古,偏——扁,样——羊。学生不认识的教师读。 反复对比读,引导学生通过听,了解正体字和字的部分度赢得相同和不同。 师:发现了吗?

生:胆——旦,声母都是D,韵母,相同,声调不同,一个三声,一个四声。…… 师:这些都是形声字,字的一半表示整个字的读音,但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 四、自由读没有拼音的课文。 五、师生讨论,什么师“夜色”。 师:什么是夜色?先用“夜”和“色”组一个词语吧。 生:夜晚。 生:红色。 生:黑色。 生:颜色。 师:把这两词语连起来?是夜晚的颜色还是夜晚的黑色?读书找一找。 生:夜晚的黑色。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天一黑”知道的。 二课时 一、指名逐句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第一句:师:你觉得“我”怎么样? 生1:我觉得她胆子很小,怕黑色。 生2:他胆子很小,天黑不敢往外瞧。 (板书:胆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到了六年级,我相信你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课件出示) P《春夜喜雨》 师:相信这首诗同学们一定耳熟能详。谁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 师:你不但读得准确,而且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在你们的理解中,1000多年前杜甫笔下的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呢?(好雨、喜雨、润玉无声的雨)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但积淀深厚,而且善于提炼和概括!900 多年前,宋代大才子苏轼同样用他的才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奇妙的雨景图,想不想领略一下?(生兴致盎然,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 师:今天咱们就来一同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课件出示标题)(B 板书课题)(齐读) P作者生字、生词、易错音(字) 师:诗题很长,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时间是六月二十七日。 师:是的,正处盛夏,有句谚语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是一个善变的天。 生2:我知道了作诗的地点是望湖楼。 师:美丽的西湖边的赏景楼,这是一个绝美的地方。 生3:我从“醉书”知道这是诗人饮酒之后作的诗。 师:在这六月善变的天,在这西湖绝美的地,诗人苏轼酒醉七分,诗兴正浓,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醉诗”。(课件出示) P全诗 师:自由读诗,看能否读准字音。(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流利) 师:这首古诗就一个生字“遮”,注意是翘舌音,读起来容易,写起来有点难,半包围结

构,“走之”底,先写里面,注意起笔点的位置和关键笔划竖撇的写法,再写“之”写好捺。(教师范写,学生模仿写)。 师:突破了难点字,我们回过头,看能否把此诗读得字正腔圆。(生读)(齐读) 师: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基本上一二声是平声,要读得舒缓,三四声是仄声,要读得短促,这样读诗,节奏感和意味就读出来了。不信,咱也试试。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练读二、三、四句) P黑——云——翻——墨 // 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名读,相机指导,教师打手势齐读) 师:碰到古诗你就这样读,读起诗来就有韵味了。 师:古诗的另一种美是“诗中有画”,苏轼的诗中更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动态画面,自己一边读诗,一边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看能不能看到一幅幅画面呢?(生尝试读懂诗意,读出画面) 师:可以小声说说,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看到一个景物都是了不起的收获。(生同桌讨论,说说诗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 师:谁来分享下,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一句一句来。 生1:我看到了黑色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把山遮住。 师:这幅画面的主要景物是云。(B板书:云)老师认为把“还没有”换成“还来不及把山遮住”,更妥帖。 生2:我看到了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着进入船里。 师:这句描写的是雨,(B板书:雨) 大家联系一下生活实际,跳入船里的有哪些雨点呢?(空中落下的和湖面上溅起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人教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2016人教版) 默顿·亨特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觉到那种酷热。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等游戏,他们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到:“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他们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8年的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大概40-50英尺,隐约出现了一道悬崖,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在突出的岩石和土层上找到放手和脚的地方。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然后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悬崖然后摔到岩石上,我会摔个粉碎,然后被自己的血窒息而死,我会发出咯咯的声音,抽搐几次,然后断气,就像我几天前见到的被汽车碾过的猫一样。 但是那些男孩子们正在我头顶上喋喋不休地议论我,他们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5-6英尺深,15英尺长。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面,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甚至勇敢地向下面小便,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 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下爬。 “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 “再见啦!希望能在(报刊上的)滑稽连环漫画上见到你。”他们中的一个说到,其他的则哄堂大笑。 “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可以绕道回家。在他们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 内德嘲笑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是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我往下看,但是却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绝对下不去。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堂实录文字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学科(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 课 《小小的船》教学实录 广州市海珠区江海小学崔思 板块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生字卡片,玩抢读游戏。(循环多一次出现。)师:感谢各位同学用笑脸来迎接我。崔老师一直在后面悄悄地看着大家,觉得同学们的表现实在是真棒啦!所以我要奖励大家玩一个游戏!抢读!想玩吗? 生:想!师:想玩的先坐端正!如果你会读,你就快速地站起来,大声地读出这个字。准备好啦! 生:只、看、见、闪、星、蓝、船、弯(重复出现1 次)师:同学们真厉害,认识了那么多的生字。表扬第四组,最先坐好啦! 2、游戏:挂星星。(生读星星词卡,巩固生词。)小星星也忍不住想请大家帮个忙,每一颗星星后面都有一个不同的名字。如果我们叫对他们的名字的话,就可以帮助这颗星星挂在天上了。同学们有信心帮助所有的星星挂到蓝天上? 生:有!师:好让我们来开火车读,如果小火车读对了,全班跟读两次,好不好?火车火车哪里开? 生:火车火车这里开! 生:看书、弯路。 师(提醒速度):火车能开得再快一点吗? 生:坐车。 师(相机正音):坐车 生:见到、星星。 师(调整纪律):123。生:坐端正。 师:等小火车读对了,我们再跟读两次。看谁读得最棒,刚刚才的小火车再来一次。 生:星星、只是、坐船、蓝色、星光、看见、小船、只有、闪光、蓝

天、弯刀、闪亮。 (生读正确。师把词语贴黑板上。) 师:同学们好厉害,你们还能帮帮这些词语找到他们的好朋友吗?3、游戏:手拉手 (1)哪些词语可以手拉手做好朋友呢?师贴词语,生读词语师:谁来说? 生:弯弯的月儿。 师:真准确,谁再来?你说。 生:闪闪的星星。师:你的轻声词读得真准。谁再来?你来说。生:蓝蓝的天。 师:全班一起说。 生齐说:小小的船。 师:词组们找到他们的好朋友,都非常的高兴。他们想邀请男同学和女同学一起来比赛读读这些词组。有没有信心? 生:有!师:注意“月儿”要读好轻声!男生读一次,女生读一次。准备好了!弯弯的月儿,起! 男生、女生轮流齐读。 师:女同学的声音又清脆又好听,男同学的声音很响亮!但是有一个轻声词没有读准,跟老师一次:闪闪的星星。 生:闪闪的星星。 师:我们一起来,再把这些词语读一次。弯弯的月儿,起!生:齐读词组。 板块二、课文学习,感受夜空之美。 1、师配乐朗读课文。 师:崔老师看出来了,一年3 班的同学们很爱读书!崔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这篇课文,请认仔细听。边听边想,读好这篇课文,要注意些什么? (音乐起)第七课,小小的船 ....... 老师读得怎么样?

《春夜喜雨》教学实录1

《春夜喜雨》教学实录1 师: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这个“杜”是谁呢? 生:(齐答)杜甫。 师: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以前曾学过他的什么诗? 生:学过他的《绝句》。 师:你能背背这首诗吗? 生:(大声而流利地背诵《绝句》) 师:背得真流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夜喜雨》。 (出示全诗) 师:请同学们看这首诗,它属于哪一类? 生:它属于律诗。 师:几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 师:要学其诗,先知其人。让我们走近杜甫,初步了解其人其诗。 (出示杜甫的简介) 师:谁来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杜甫的简介)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韵味,并根据注释,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朗读,并根据注释自学) (出示全诗)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生:(高声朗读) 师:声音响亮,读出了节奏,有自己的韵味,非常好!但是有一个字音没有读准,谁听出来了? 生:“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读错了,应该读“zhònɡ”。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然后选择正确的读音。 生:(认真看注释) 师:知道应该读什么音了吗? 生:(齐答)应该读“zhònɡ”。 师:非常正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 师:达到了老师提出的读书要求,真棒!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生:(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看诗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喜。 师:诗人因何而喜? 生:因这场春雨而喜。 (板书:雨) 师:那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 生:春雨能滋润大地。 生:春雨能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春雨过后,我们能看到美丽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其实,雨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之景,本来无所谓喜与不喜,可进入诗中就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依托。因此,同是写雨,作者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一年级语文:识字3(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一年级语文:识字3(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一年级语文:识字3(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识字3 教学目标: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两根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种笔画。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画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借助拼音读准韵文,学写生字。 教学重点: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生字的间架结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这秋高气爽、桂花飘香的季节里,如果能走出课堂,到美丽快乐的公园里,看一看,玩一玩,该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呀!今天孙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既美丽又好玩的地方,你们愿意去吗?让我们一起开始快乐的旅程吧! 二、指导看图 1、学习第一、二行词串 (1)今天我们去的这个公园是不但好玩,而且还很美丽,那就让我们一起边走边欣赏吧!(媒体播放录像公园风景) (2)在公园里,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呀? (3)学生自由说,相机出示词语:公园、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宝塔。小朋友说出一个,出示一张带词语的卡片。 手指图片大家喜欢这个公园吗?你喜欢这里的什么?能不能用下面的句式来说。

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语: 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 (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 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 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悟生活哲理。 二、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呢?[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他就是作者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便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生字词教学 (三)故事复述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首先请问大家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也就是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文、议论文、散文

等等) 2.好了,既然这是一篇叙事文,那么请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出与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 )、地点: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利、父亲 (4)、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 (5)、经过:冒险、遇险、脱险 (6)、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4、好了,下面就先请一些同学来复述一下课文(2分钟的准备) 接下来教师再在同学们的复述中归纳出文章的: (四)合作学习 1、合作探究1: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他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本学习知识精讲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精讲 【学习指导】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3.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4.联系实际,感悟人生。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

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我心里。”是插叙部分。这部分也是伏笔。理解了这一点,对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这一类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另外,课文开头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后一段,悬崖脱险给作者提供了经验:对一切事物,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直达目的。整篇文章记叙顺序合理,语言周密,值得我们学习。 2.重点精讲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

杜甫古诗《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杜甫古诗《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本单元所学都是诗歌,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

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 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生积极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我们知道杜甫的那么多的诗句,那你对他又了解多少呢? 4、生简介杜甫。 5、师:杜甫的诗有着绵远悠长的意境和满腔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号称“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 课题)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指名读诗。评价。 3、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请大家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青龙集初级中学夏磊 教与学目标: 1、疏通字词,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品味语句,学习运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正视并积极克服困难。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2、难点: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并领悟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教与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他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会实现。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检查预习 1、课前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课前预习的情况,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莫顿·亨特)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2、了解完作者,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字词字音的预习情况。训诫( ) 耸立( ) 迂回( ) 嶙峋( ) 凝视( ) 啜泣( ) 头晕目眩( ) 小心翼翼( ) 三、整体感知,复述课文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关键信息,复述出课文内容。(请同学回答)(提示: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抢答的形式回答。) 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里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内德和杰利) 起因: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花样来玩,决定去爬悬崖 经过:伙伴们爬下悬崖,我孤身被困在石架上(悬崖多高?石架多高?) 结果:杰利带着爸爸找到我,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

一年级语文教学实录

人有两个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加大难度,背诵课文。(指两生诵读) 二、指导写字 1、师出示小黑板(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提问:老师黑板上的字有什么特点?(请学生找规律) 生:红色的字都是本课的生字。 过度:怎么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宝宝写的漂亮呢?每个字都是由一个个笔画组成的。 2、指导写好“人” (1)出示笔画卡,“撇和捺” (2)指生说认读。(这两个笔画可以组成今天的什么字?) 生:“人”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怎样做,才能把字写的漂亮? 生:要一笔一划写。 生:要按照笔顺写。 生:找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让我们来动手写一写。 (3)师范写,生空写。(师边写边讲解) 师:注意写人字时,一定要写的舒展开来。 生在田字格上练习写好“人” 3、指导写好“才” (1)出示“才”字笔画。 (2)指生说“才”字的笔顺。(师按照学生说的顺序把字拼好) (3)师在田字格范写“才”。生空写。 师:写横的时候起笔一定要顿笔,落笔也要顿笔,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有力量。竖钩要写在竖中线的右边一点,才能有位置给最后一笔撇。撇要写的翘起来,不能没精打采的。 生在田字格练习写好“才”,师巡视指导。 老师这里也想给同学们提个小建议:请小朋友们按顺序观察,可以从上到下,也可以从左到右。

4、指导写好“用” (1)师:“用”有几笔画? 生:用有7笔画。 生:用有6笔画。 师:用到底有几笔画呢?跟着老师数一数。 师生齐说“用”的笔顺。(强调横折钩是一笔画,最后一笔画竖是悬针竖) 师在田字格里范写“用”。生空写。 生在田字格里练习写好“用”。 三、指导描红 师:请小朋友将我们刚学的这几个字在课后的描红里找到,把他们全部换上新衣服 生按照要求描红,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这节课可以算是一节写字课。但是缺陷太多。听课老师给我的意见是教师讲解的部分太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太少了。后来我回忆一下确实如此,多让学生说,多给学生练。本课最大的疏忽就是培养学生组词的能力。词语的积累都是靠我们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的。我上课时的方法也有待改进,总让人感觉太生硬。后来有机会听到单老师的课,我当时惭愧的无地自容。想想我上的那还叫课吗?我是把自己理解的所谓的“知识”生搬硬套的强加给孩子们,好像不容许他们夹杂着任何“杂质”。像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时刻谨记我只是课堂的引领者,真正的主人是孩子们。我要把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展示自己。让他们有更多的时候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