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统计学导论20110418习题

统计学导论20110418习题

《统计学导论》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B.统计工作

C.社会经济的内在规律

D.统计方法

2. 要考察全国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其统计总体是()

A.全国所有居民户

B.全国的住宅

C.各省市自治区

D.某一居民户

3. 最早使用统计学这一学术用语的是()

A.政治算术学派

B.国势学派

C.社会统计学派

D.数理统计学派

4.要了解某市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情况,此场合的总体单位是()

A.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的所有企业

C.各工业企业的各种生产设备

D.工业企业的工人

5.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和数量关系的()

A.社会科学

B.自然科学

C.方法论科学

D.实质性科学

二、多选题

1. 以下几种标志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A.所有制

B.生产能力

C.增加值

D.企业规模

2. 收集统计数据的基本方法包括:()

A.统计调查

B.实验

C.描述统计

D.推断统计

3.经济统计学属于()

A.社会科学

C.一般的方法论科学

D.有特定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科学

4.要研究全国国有企业工人的工资与劳保福利情况,下列各项属于统计指标的数据有:()

A.老王年年工资收入3万元

B.国有企业人均年工资2.5万元

C.李大妈年工资收入1万元

D.某市国有企业职工年平均收入3.5万元

5.以下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国内生产总值

B.钢材年产量

C.生产能力利用率

D.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

三、判断题

1.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2.经济社会统计问题都属于有限总体的问题。

3.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统计学。

4.世界上只有一门统计学即数理统计学。

5.统计工作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数量方面和数量关系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统计分组时,若某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

A.将此数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B.将此数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归入这两组中任意一组均可

D.另立一组

2.某组向上累计次数表示()

A.大于该组上限的次数有多少

B.大于该组下限的次数有多少

C.小于该组上限的次数有多少

D.小于该组下限的次数有多少

3.分布数列反映()

A.总体单位标志值在各组的分布状况

B.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布状况

C.总体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情况

D.总体单位的差异情况

4.统计调查对象是()

A.总体各单位标志值

B.总体单位

C.现象总体

D.统计指标

5.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作为“主体”的是()

A.经常性抽样调查

B.必要的统计报表

C.重点调查及估计推算等

D.周期性普查

二、多选题

1.在第五次全国人中普查中()

A.国籍是变异

B.全国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C.每个中国公民是调查单位

D.人的年龄是变量

E.全国男性人数是品质标志

2.普查是()

A.专门组织的调查

B.经常调查

C.一次性调查

D.全面调查

E.可广泛采用的调查方法

3.对某城市居民家计调查,适宜采用()

A.全面调查

B.经常性调查

C.抽样调查

D.采访法

E.统计报表制度

4.我国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目标模式的内容包括()

A.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

B.以经常性的统计报表为主体

C.周期性重点调查为基础

D.周期性普查为基础

E.统计报表、重点调查为补充

5.频率是()

A.概率

B.各组的次数

C.非负数

D.自然数

E.各组的次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

三、判断题

1.报告单位可以是人、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物。

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两者通常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是不一致的。

3.全面调查只适用于有限总体的调查。

4.在异距分组的条件下,各组的次数的多少会受到组距的影响。

5.频率反映了各组的次数对总体所起的作用的相对强度。

四、计算题

1.抽样调查某地区50户居民的月消费品支出额数据资料如下(单位:元):

886,928,999,946,950,864,1050,927,949,852,1027,928,978,816,1000,918,1040,854,

1100,900,866,905,954,890,1006,926,900,999,886,1120,893,900,800,938,864,919,863,981,916,818,946,926,895,967,921,978,821,924,651,850。

要求:(1)试根据上述资料编制次(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数列。

(2)编制向上和向下累计频数、频率数列。

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描述

一、单选题

1.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取决于:(甲)频数绝对量的大小;(乙)频数之间的比率;(丙)变量值的大小。A.甲丙

B.乙

C.甲乙

D.乙丙

2.是非标志的标准差最大值是()。

A.0.25

B.0.4

C.0.5

D.0.9

3.某产品经过三个流水连续作业的车间加工生产而成,本月第一车间的产品合格率为90%,第二车间的产品合格率为92%,第三车间的产品合格率为82%。则本月平均车间合格率为()%。

A.88

B.8778

C.8789

D.9

4.某数列变量值平方的平均数等于9,而变量值平均数的平方等于5,则标准差为()。

A.14

B.4

C.-4

D.2

5. 某地区1月份一级大米每公斤3.6元,二级大米每公斤3.0元,2月份大米销售价格不变,但一级大米销售量增加13%,二级大米销售量增加10%,2月份大米的平均销售价格是()

A.不变

B.提高

C.下降

D.无法确定

二、多选题

1.对离散程度几个测量值的不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在有开口组的次数分布中,也能计算全距

B.异众比率一般只适用于分组数据

C.异众比率主要用于定类尺度的分析

D.四分位差越小,说明全部数据的分布越集中

E.标准差也有计量单位

2.在数据离散程度的测量值中,不受极端值影响的测度值是()

A.极差

B.异众比率

C.四分位差

D.标准差

E.离散系数

3.现有两种蔬菜,一种每元买4斤,一种每元买5斤,求各买1斤和各买1元的总体()

A.各买1斤的总体是2斤蔬菜

B.各买1元的总体是2元钱

C.各买1斤的总体是0.45元

D.各买1元的总体是9斤蔬菜

E.各买1斤和各买1元的总体是该种蔬菜

4.下列哪些情况应采用调和平均法计算

A.已知各企业计划完成百分比及实际产值求平均完成计划百分比

B.已知商品单价和商品销售额求平均价格

C.已知分组的粮食亩产量及各级粮食总产量求总的平均亩产

D.已知同类数种产品单位成本及总生产费用求平均单位产品成本

E.已知各产品单位成本和产量求平均成本

5.属性总体(即成数)的标准差为()

A.p(1-p)

B.Sqrt[p(1-p)]

C.pq

D.Sqrt(pq)

E.Sqrt[(1-p)(1-p)]

三、判断题

1.变量的方差等于变量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变量平均数的平方。

2.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平均数。

3.n个同性质独立变量平均数的方差等于各变量方差平均数。

4.当p=q=0.5时,0—1变量分布的方差有最大值。

峰度是用于衡量分布的不对称程度或偏斜程度的指标。

四、计算题

1.某集贸市场上市的5种活鱼的价格分别为:4元,5元,8元,9元,11元,试计算:(1)5种活鱼各买一斤,平均每斤多少钱?(2)5种活鱼各买10元,平均每斤多少钱?

第四章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

一、单选题

1.设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是E(X)=μ,方差是D(X)=σ2,则由切比雪夫不等式有P{|X-μ|≥3σ}≤()

A.1/8

B.1/7

C.1/9

D.1/10

2.抽样平均误差与极限误差间的关系是()A.抽样平均误差大于极限误差

B.抽样平均误差等于极限误差

C.抽样平均误差小于极限误差

D.抽样平均误差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极限误差

3.当样本单位数充分大时,样本估计量充分地靠近总体指标的可能性趋于1,称为抽样估计的()

A.无偏性

B.一致性

C.有效性

D.充分性

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则样本容量()

A.扩大为原来的4倍

B.扩大为原来的2倍;

C.缩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D.缩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5.不重复抽样平均误差()

A.总是大于重复抽样平均误差

B.总是小于重复抽样平均误差

C.总是等于重复抽样平均误差

D.以上情况都可能发生

二、多选题

1.抽样估计的抽样平均误差()

A.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

B.是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法消除的

C.是可以事先计算的

D.只有调查结束之后才能计算

E.其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2.确定样本容量时,一般用以下方法取得近似的总体方差估计值()

A.参考以往调查的经验资料

B.以试点调查的样本方差来估计

C.在做成数估计时,用成数方差最大值0.25来代替

D.假定总体不存在标志变异,方差为零

3.抽样推断中,常用的总体参数有()

A.统计量

B.总体均值

C.总体成数

D.总体方差

E.总体标准差

4.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

A.样本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

B.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称度

C.样本单位数

D.抽样方法

E.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5.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要素是()

A.样本单位数

B.抽样指标――总体指标的估计值

C.抽样误差范围

D.概率保证程度

E.抽样平均误差

三、判断题

1.抽样调查可以设计得不存在抽样误差。

2.任何样本函数都是统计量。

3.成数方差可以是任何正数。

4.样本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影响抽样平均误差大小。

5.当置信度大于0.6827时,抽样极限误差小于抽样平均误差。

第五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单选题

1.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A.-1

B.0≤r≤1

C.-1≤r≤1

D.|r|>1

2.复相关系数的取值区间为()

A.-1≤R<∞

B.-∞

C.-1≤R≤1

D.0≤R≤1

3.下列现象中,相关密切程度最高的是()

A.商品销售量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0

B.商品销售额与商业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0

C.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

D.商业利润率与流通费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

4.回归估计的估计标准误差的计量单位与()

A.自变量相同

B.因变量相同

C.自变量及因变量相同

D.相关系数相同

二、多选题

1.变量之间的不完全相关可以表现为()。

A.零相关

B.正相关

C.负相关

D.曲线相关

E.相关系数为1

2.下列现象属于相关关系的是()。

A.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B.圆的半径与圆的面积的关系

C.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关系

D.施肥量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

E.机械化程度与农业劳动力的关系

3.下述关系中属于正相关的是()。

A.工业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之间的关系

B.商业企业的劳动效率与流通费用率之间的关系

C.单位产品成本与原材料消耗之间的关系

D.工业企业的劳动效率与生产单位产品的消耗时间之间的关系

E.在合理限度内,农业生产中施肥量与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之间的关系

4.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属于()。

A.单相关

B.复相关

C.直线相关

D.曲线相关

E.负相关

5.可决系数的作用在于()。

A.说明因变量的变异程度

B.说明因变量y的总变异中受自变量x变异影响部分所占比重

C.说明两变量的相关程度

D.判断估计标准误的大小

E.计算相关系数

三、判断题

1.在有限的范围内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

2.负相关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变化方向相反,即一个呈下降(上升)而另一个呈上升(下降)趋势。

3.函数关系是一种完全相关关系。

4.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关系数越大,估计标准误差就越大;反之,估计标准误差就越小。可见估计标准误差的大小与相关系数的大小是一致的。

四、计算题

1.试根据下表的资料,要求:(见图1)

(1)以消费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为自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方程。

(2)计算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和决定系数。

(3)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

(4)假定200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4880亿元,利用拟合的回归方程预测该年可能达到的消费额,给出置信度为95%的预测区间。

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

一、单选题

1.下面哪一种动态数列中的指标数值直接相加具有现实意义()

A.相对数动态数列

B.平均数动态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2.将某地区1996—2002年的新增加人口数量按年排列的动态数列属于()

A.相对数动态数列

B.平均数动态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3.1999年全国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629万人,这一指标是()

A.增长速度

B.增长量

C.平均增长速度】

D.平均增长量

4.编制动态数列的重要条件是其组成的每个指标必须有()

A.可加性

B.可比性

C.连续性

D.相对性

5.某企业从业人员9月末2510人,10月末2590人,从月末2614人,12月末2608人,则第四季度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 )

A.2614

B.2608

C.2588

D.2590

二、多选题

1.分析现象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A.发展速度

B.发展水平

C.平均发展水平

D.增长量

E.平均增长量

2.增长量因采用的基期的不同,可分为()

A.累计增长量

B.平均增长量

C.逐期增长量

D.最末水平

E.中间水平

3.下列各指标构成的时间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

A.职工人数

B.商品库存量

C.商品销售额

D.工资总额

E.出生人口数

4.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

A.时距扩大法

B.移动平均法

C.几何平均法

D.最小平方法

E.季节变动分析法

5.在下列动态指标中,一般可以取负值的是()

A.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增长量

D.增长速度

E.平均增长速度

三、判断题

1、按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的各期水平之和等于各期实际水平之和。

2、根据各年的月份数据计算的季节指数其总和为100%。

3、由时点数列计算动态平均数时,其假定条件是研究现象在相邻两个时点之间的变动是连续的。

4、某地区农民家庭的年平均收入1995年为1500元,1996年增长了8%,那么1996年与1995年相比之下,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增加的收入额为8元。

5、从理论上讲,若各月之间无季节变动,则各月的季节比率应为0。

第七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一、单选题

1.某地区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依此计算该地区物价指数为()。

A.0.09

B.0.081

C.1.09

D.1.081

2.本年与上年相比,若物价上涨15%,则本年的1元()

A.只值上年的0.85元

B.只值上年的0.87元

C.与上年的1元钱等值

D.无法与上年比较

3.当我们研究各级技术工人工资的变动影响全体工人平均工资的变动程度时,应计算()

A.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B.可变构成指数

C.固定构成指数

D.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4.要以什么形式的平均指标做动态比较,才能分解出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简单调和平均数

C.加权算术平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

5.之所以称为同度量因素,是因为()

A.它可使得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

B.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

C.是我们所要测定的那个因素

D.它必须固定在相同的时期

二、多选题

1.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

A.同度量作用

B.比较作用

C.权数作用

D.稳定作用

E.平衡作用

2.进行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指数体系包括的指标有()

A.算术平均数指数

B.调和平均数指数

C.可变构成指数

D.固定构成指数

E.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