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专题研究?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王立新

提 要:美国的国家认同建立在新英格兰的历史经验、共同的革命经历以及

对普世自由主义价值观和理想的信奉基础之上。这种独特的国家认同模式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具有一种独特的国家身份———“自由的捍卫者”,注定要在世界上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并因此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把捍卫和实现普世自由作为重要的国家目标,为美国外交注入了强烈的道义色彩,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助于捍卫国际正义和传播自由、平等的人类理想;其二是乐于在对外关系中不断寻找“他者”,即所谓“自由的敌人”并加以消灭,导致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和滥用自身巨大的力量,给其他国家和国际事务带来灾难。

关键词:国家认同 自由主义 美国外交政策

政治哲学家认为,除了世界主义者和乌托邦无政府主义者外,每个人都需要国家认同(na 2tional identity ),国家认同不仅是个人最重要的集体认同,同时也是国家主权合法性的来源。所谓国家认同通俗地说就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

家的心理活动”

①,而所谓“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主要是指国家的独特性。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可能是族群血缘或语言文化,也可能是社会与政治制度,当这种独特性被大多数国民所认同并进而构成国家认同的基础,也就成为所谓的国家身份。一个国家的国家特性或国家身份会反映到该国行为方式中去,对该国的外交政策也会产生潜在的影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言:“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的面孔。所有国家的目标都是相同的———保护国家的完整和利益。但是一个国家设计和实施本国外交政策的

方式受到国家独特性的巨大影响。”

②但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却一直忽视国家身份或国家认同与外交政策的关系,而主要从国际体系、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以及决策者的个性等层面探讨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源。随着冷战后世界范围民族主义的复兴和美国国内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 )的兴起,身份、?

421?①②Arthur M.Schlesinger ,J r.,The Cycles of A merican History.Boston ,1986,p.51.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9—12页。

认同与政策主张之间的关系开始引起学者的注意。国家认同对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意义在于国家认同与国家身份构成国家利益的基础,它决定着一国的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在对外关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在国际社会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自己的国家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国际地位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从而深刻地影响该国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取向。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国家利益来源于国家身份(认同)(national identity )。我们必须先知道我们是谁,

然后才能知道我们的利益是什么。”

①而如果国家认同出现危机则不仅会引发国家的分裂,也会导致在国家利益问题上共识的瓦解和外交政策的混乱。事实上,美国外交中的很多重大特征的渊源都可以在美国独特的国家认同模式中找到。但是,学术界对美国的国家认同与其外交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由于多元文化主义兴起对传统美国国家身份的解构和挑战,近几年对美国国家认同的讨论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小的热点,并与现实的移民政策和民权政策纠缠在一起,与国家认同问题相关的族群认同问题更是成为各个学科研究的显学。大体说来,美国学术界在美国的国家认同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而是一种理念国家(idea 2nation ),美国人没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文化,“美国人是通过对一整套自由主义政治原则,特别是体现在独立宣言和宪法中的自由和平等原则来界定的”,“美国人共同拥有的东西仅

仅是共同的信仰,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机会均等的信仰”。

②换言之,美国是建立在抽象的自由民主哲学之上的无民族的国家(nationless state ),只有美利坚理念(American Idea ),而没有美利坚民族③。这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意识形态取向。著名学者西蒙?利普塞特认

为:“在革命中诞生的美国是围绕一种意识形态组织起来的国家。”

④持这种国家认同观的人被称为“民主普世主义者”(democratic universalist )。

第二种观点属于多元文化主义取向。同所谓的民主普世主义一样,多元文化主义者也不承认美国是经典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认为美国是一个有众多民族组成的民族(nation of nations ),是由五种文化或五大族群(ethnic groups )组成的联邦,是一个微型联合国,除了拥有一个共同的政府之外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这五大族群是:白人、非洲裔美国人、拉美裔人、亚裔美国人

和土著美国人(印第安人)。⑤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国从来就是、而且将继续是一个“与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不同”的现代民族国家⑥。美利坚民族同世界大多数民族一样也是一个主要由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习俗和共同的地域文化定义的具体的历史共同体。美利坚民族与其他民族在细节上可能有差别,但在种类上并无不同。不是政治意识形态,而是共同的语言、风俗和记忆构成美利坚文化国家的特性。这

?

521?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①②③④⑤⑥John O ’Sullivan ,America ’s Identity Crisis.N ational Review ,vol.46,issue 22,Nov.21,1994.

Lind ,The Next A merican N ation :The New N ationalism and the Fourth A merican Revolution ,pp.1—2.Seymour M.Lipset ,A merican Exceptionalism :A Double 2Edged S w ord .New Y ork :W.W.North &Com 2

pany ,1996,p.31.

Michael Lind ,The Next A merican N ation :The New N ationalism and the Fourth A merican Revolution .The

Free Press ,1995,p. 3.

John O ’Sullivan ,America ’s Identity Crisis.N ational Review ,vol.46,issue 22,Nov.21,1994.

Samuel P.Huntington ,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In Eu gene R.Wittkopf and James M.

McCormick (eds.),The Domestic Sources of A merican Foreign Policy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1999,p.11.

种看法可称为在美国国家认同上的族群—文化观点(ethno 2cultural view of American identity )①。持这种观点的人反对普世民主主义者的意识形态取向,也反对文化多元主义者的国家认同观。

以上三种观点各执一端,互有短长。意识形态取向的国家认同观把美国的国家认同等同于对普世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从理论上似乎能够解释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群的美国人何以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但是在实践中显然与移民争相融入主流文化的现实不符,仅仅认同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并不能保证一个人被承认为美国人,普世自由主义的国家认同更多停留在官方辞令和公共话语之中,与其说是一个现实,不如说是一个神话。而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观夸大了族群亚文化的影响,把族群认同提升到国家认同的层次,存在从根本上解构美利坚民族共同体的危险,即使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兴起后的美国现实,但却无法说明早期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至于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族群—文化观点虽然颇能解释早期、特别是建国前后的美国历史,但没有看到美国国家认同的独特性,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社会现实也格格不入。本文尝试在美国国家认同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美国独特的国家认同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与特点

不像有着久远历史的其他民族,美利坚民族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出现的,在革命以前,很少有人相信这个殖民地会从英国独立出来并实现联合和统一。当时殖民地人民最高忠诚的对象是大英帝国,其次是所在的殖民地。最早萌生独立意识并被誉为“第一位美国人”的本杰明?富兰

克林直至1760年还称自己为“英国人”,并对英国占领加拿大感到“真诚的高兴”。

②一直到宣布独立的前夜,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国家认同基本上没有改变。

在忠诚于英国的同时,殖民地人民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与英国的不同之处。北美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拥有远比英国本土更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殖民地享有比英国还多的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因此在殖民地人民的眼里,他们在北美的“家乡”是受到“上帝特殊赐福”的地方③,特别是宗教自由成为区别于英国并进而产生美洲独特性意识的核心因素。美洲独特性意识的出现虽然在最初与对英国的忠诚和认同并不冲突,无论居住在何方,他们都是英帝国的一个成员,但毕竟,居住在美洲使他们产生一种地方性的荣誉。新大陆有着丰富的资源,新大陆的繁荣被视为上帝格外眷顾的标志,新大陆的居民被逐渐赋予了某种神性,在新英格兰逐渐出现了这样一些说法:殖民地人民是上帝的选民,是新时代的以色列人,新英格兰被视为新耶路撒冷、上帝的“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 )———迦南。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美国人的这种独特性意识得到了更世俗的表达,美国人相信,殖民地的自治传统和政治体制使英国的自由理念在美洲变为了活生生的现实,殖民地社会是实现英国理想的范例,因此自由和平等

?

621?历 史 研 究2003年第4期 

①②③Max Savelle ,Nationalism and Other Loyalties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The A 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vol.67,no.4,J uly 1972,pp.903—904.

Jared Sparks (ed.),The Works of Benjamin Franklin.Boston ,1837,vol.4,pp.41—42.转引自

Winthrop S.Hudson (ed.),N ationalism and Religion in A merica :Concepts of A merican Identity and Mis 2sion.New Y 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70,p.xix.

Lind ,The Next A merican N ation :The New N ationalism and the Fourth A merican Revolution ,pp.259—

261.

“已经作为神圣的东西积淀在每一个美洲人的心中”

①,是为不证自明。而这也正是区别于英国的标志。

殖民地人民是生活在一个不同地区的不同种类的不列颠人的思想,即美洲独特性意识,在1763年后特别是独立战争期间逐渐演变成与英国分离的思想,一种自觉的美洲认同开始萌芽。

《独立宣言》的出台标志着殖民地对英国认同的瓦解。但是即使在其签署者的思想中,《独立宣言》也并未制造出一个美利坚民族国家。独立宣言只是表明13个殖民地从英帝国分离出来,并以13个“自由、独立之邦”组成“联合的殖民地”,共同反抗英国。他们放弃了对英国的忠诚,但新的忠诚对象并不是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新的美利坚国家而是各自所在的殖民地。事实上,脱离英国并不意味着13个殖民地要组成单一的国家,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英国断绝关系反而意味着破坏了各殖民地同属英国的共性,并突出了他们之间的不同。

经过邦联时期的困境,1787年宪法终于克服了地区之间的差异确立了对统一的美利坚国家的认同,实际上正是宪法“制造”了美利坚国家。作为革命历史的象征,宪法表达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想像:美国人民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在革命的传统和遗产中得到巩固,在一个新的共

和国里享受“自由的赐福”(像宪法里宣称的那样)。宪法成为“国家认同的替代物”。

②但是围绕宪法的争论表明,国家认同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州权思想以及在州权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对州的忠诚在美国人的思想中仍然非常强烈,州认同并非是从属于国家认同的次一级的集体认同,而是同联邦争夺最高忠诚的强有力的竞争者。1787年宪法建立的联邦是一个不完善的联邦(imperfect union ),统一的民族和共同的革命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虚构的,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新英格兰的分裂图谋、杰克逊时期南卡罗来纳州对联邦国会法律权威的否定和1861年的内战证明,美国在建国之初并未建立一个稳固的国家认同,对本州的忠诚削弱了对联邦的认同并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典型的例证是在美国革命过去80年后,担任南部邦联军司令的罗伯特?李仍然说,弗吉尼亚是他的“国家”,他将忠诚于弗吉尼亚,而不是美利坚合众国,

为捍卫弗吉尼亚,他“不惜为她驰骋疆场,必要时可以献出生命”③。美国牢固的国家认同的形成与确立是在内战之后。南部的分离行动使州权思想失去了权威性,内战消除了过去对州和国家的双重忠诚,南部脱离联邦和内战的爆发向美国人展示了双重忠诚的危害,州不再具有与联邦竞争国家性忠诚的权利。内战以及内战后的重建标志着对联邦国家的认同彻底战胜了对州的认同,美国的国家认同在地理和政治上得到了具体化,其意义不亚于革命和制宪。爱默生写道:“内战之前,我们的爱国主义是节日和夏夜的礼花、礼炮和小夜

曲,而现在,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④那么,美国国家认同的基础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把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联结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共同体?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所认同的又是什么呢?美国国家认同的基础、或者说构成美国身份的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共同的历史经验以及在这一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共同的文化;二是对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和理想的信奉。

?

721?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①②③④Lia Greenfield ,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American Nationalism in Com parative Perspective.In Knud Krakau

(ed.),The A merican N ation ,N ational Identity and N ationalism ,p.45.

詹姆士?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贾秀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99页。

Robert Middlekauff ,The Im perfect Unio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收入台北中研

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1994年,第404页。

Lia Greenfield ,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American Nationalism in Com parative Perspective.In Knud Krakau

(ed.),The A merican N ation ,N ational Identity and N ationalism.Munster :Lit ,1997,p.24.

所谓共同的历史经验是指新英格兰的历史经验和13个殖民地人民共同的革命经历。

在美国独立之前,殖民地80%的居民是英国移民及其后裔,他们被共同的对大不列颠的忠诚联结在一起,分享不列颠民族的记忆、文化传统和权利。但同时殖民地在北美大陆二百多年的拓殖经历也产生了与英国完全不同的历史经验和集体记忆,这些独特的历史经验和集体记忆,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情感、忠诚和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国人自己的身份意识和认同观,并最终导致一个分离的民族认同意识———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

一般认为,美国自身的历史起源于1607年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建立,但一直到独立战争爆发前,13个殖民地是各自独立的,他们分属于大英帝国,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共同的历史,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想像”出一个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同的文化传统。新英格兰在缔造这种共同的历史经验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作为美国认同基础的独特的历史经验主要是新英格兰的历史,而并非整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历史,“美国思想史家普遍同意,我们必需转向新

英格兰来探讨(美利坚)民族国家思想的起源……新英格兰首先形成未来民族的雏形”

①。英属北美第一个永久性定居点是1607年建立的属于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詹姆斯敦,新英格兰的普利茅斯殖民地要比詹姆斯敦晚得多,但是在美国的历史和文化起源神话中,其地位要比詹姆斯敦重要得多,文化上的美国历史不是起源于1607年詹姆斯敦的建立而是1620年的五月花公约和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普利茅斯对美国文化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新英格兰清教徒移民始祖的故事成为美国起源的史诗般的记述,在这些记述里,美国的起源被描绘成上帝的精心安排,移民始祖被认为是上帝拣选出来的特殊的选民,他们承担一种特殊的使命,这就是在北美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典范,并最终在上帝的安排下拯救世界。这一阐释成为美国历史永恒的主题和美国人自我身份的定位。“至少直到一战之后,美国人一直是在新英格兰特有的概念和范畴里理解它们自己的身份的。”参议员阿尔伯特?贝弗里奇(Albert J.Beveridge )说,他虽然是“弗吉尼亚的儿子”,但他愿意承认每年12月22日纪念第一批清教徒于1620年在北美登陆的祖先纪

念日(Forefathers ’Day )是美国公民身份的诞生日,因为“清教原则是共和国的灵魂”。

②新英格兰人对自身起源的阐释强调的是一种美国独一无二和例外的思想以及对一种天赋使命的信念③,这一点为美国人的自我认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正是新英格兰的这种独特历史经验逐渐扩展成为整个美国的集体记忆,并形成美国早期国家认同思想的基础④。1775年7月6日,

?

821?历 史 研 究

①②③④新英格兰之所以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有很多原因。其一是与其他殖民地起源于商业冒险或英王的封赏不

同,新英格兰起源于清教徒自发的谋求自治和宗教自由的行为,他们是以拓荒者(planter )的身份,以家庭和教会团体为单位来到新大陆,并组成了一个社区共同体,而其他殖民地大多是商业冒险者为追求财富而来,缺乏共同体意识,难以作为一个公民社会的起源,而且拓荒者显然比冒险者更具有道德上的荣誉感和崇高感。其二,新英格兰人把他们的历史看作是上帝的启示录和神意的展示,他们感到有责任记录上帝的启示和移民始祖非凡的事迹以防止被后代忘记,因此新英格兰有详细的历史记录并把早期清教徒描绘为英雄般的人物,以便让后代缅怀始祖光荣的过去并传承这一历史。这在其他殖民很多国家都有“例外论”或使命的思想,但是在美国人看来,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例外论都是例

外的”,“其突出特点是例外论与美国一起诞生”。换言之,大多数国家都是在其权力鼎盛时期产生例外论和使命思想并将其作为论证自己扩张行为合法性的意识形态,而美国则是在这种例外论中诞生的,也就是说在其非常弱小的时候就有这种思想。因此例外论构成美国人自我形象和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参见Reinhold Niebuhr and Alan Heimert ,A N ation So Conceived :Ref 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A merica From Its Early V isions to Its Present Power .Westport ,CT ,1983,p.123)

Hudson (ed.),N ationalism and Religion in A merica :Concepts of A merican Identity and Mission ,p. 2.Wilbur Zelinsky ,N ation Into S tate :The S hif ting S ymbolic Foundations of A merican N ationalism.Chapel

Hill ,NC ,1988,p.231.

大陆会议通过的《关于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宣言》宣称:“我们的祖先,大不列颠岛屿的居民为了公民和宗教自由离开他们的故土在这些海岸边定居下来。他们以血的代价和生命的危

险,通过艰辛的劳动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在美洲遥远的、荒凉的荒野上建立了定居点。”

①这一决议实际上表明新英格兰对美国起源的记述和对美国历史的崇高意义的赋予得到了普遍的、官方意义上的承认。纵观各个国家的历史,祖先的光荣往往是民族主义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早期新英格兰的历史大体上相当于大多数民族起源历史上的神话时代。如果说新英格兰的经历泛化为整个殖民地共同的历史经验多少还是一种“想像”的话,独立战争与革命则是所有殖民地切切实实的共同经历。联合起来的共同抗英事业实际上是13个殖民地最早的“共同”的历史,正是在这一“共同”的历史中,诞生了美利坚民族国家。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共同的革命与建国经历被赋予了一种极为崇高的意义,开国元勋被赋予了“半人半神”的地位,他们的事迹成为凝聚美国人爱国主义情感的经久不衰的神话。美国学者詹姆斯?罗伯逊曾这样评价革命经历在形成美国国家认同中的作用:“革命造就了美国。革命团结起了分属不同殖民地的人民,它们都成了美国人。美国革命肯定了它们的新世界经验的共同性,

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背景和共同的历史,创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②。后来的美国政治和知识精英也正是试图通过强调共同的革命经历以强化美国的国家认同,革命经历成为这个国家集体记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美国政治传统的源泉。在美国的政治话语中,革命前的岁月更多地掩映在“史前”传说之中,其重要性远不如建国以后美国人“共同”的历史,殖民地时代的历史更多是为说明和解释后来的革命的起源服务的。“在所有的标准历史教科书中,1776年之前的漫长岁月、芸芸众生,都被视为美国革命及以后岁月的前奏曲。尽管从1492年至1776年那段时间比从1776年至今这段时间还要长几十年,美国人和美国史的

作者们却把绝大部分时间、空间和经历倾注在1776年以后这段时间里。”

③正如研究民族主义问题的著名学者厄内斯特?雷南所言,“国家之所以能形成,是因众人具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时遗

忘了许多事”

④,无论是遗忘还是记忆都是为了塑造某种共同性以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新英格兰历史和革命经历一脉相承,成为美国人所谓“共同的历史经验”,并通过教育手段、媒体和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成为构建美利坚国家认同的强有力的因素。

然而,同其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不同,美国自身的历史毕竟是极为短暂的,共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也是相当薄弱的,特别是对于建国后大批涌入的新移民来说,共同的历史经验是不存在的。那么美国靠什么来凝聚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血缘、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移民认同于美利坚共同体?一方面,美国通过美国化运动使移民逐渐融入主流文化,更重要的则是把是否认同普世性的美国自由主义政治原则和政治理想作为美国身份的主要标志,换言之,美国认同的基础不是族群特征(ethnicity ),也不单是前述的共同历史经验和盎格鲁—

?

921?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①②③④《何谓国家》,《中外文学》(台北)第24卷第6期(1995年),第7页。

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第69页。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第70页。

Henry Steel Commager (ed.),Documents of A merican History .New Y ork ,1958,pp.92—93.

地都是不可想像的。其他殖民地保留下来的早期历史文献更多是个人的冒险经历或为了满足英国人的好奇心而撰写的零散的回忆,无法作为美国起源的历史记录。其三,最重要的是,新英格兰人对自己历史的解释赋予美国早期移民和开拓史以一种非凡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满足了一个民族神化自身历史起源的需要,使新英格兰人,继而使整个英属殖民地普遍相信新英格兰和整个美洲的发现是上帝的安排,美国人乃是上帝的选民,并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参见Hudson (ed.),N ationalism and Religion in A merica :Concepts of A merican Identity and Mission ,pp.3—4)

萨克逊文化传统,还包括对美国式自由主义原则的信奉。在一定意义上,不论一个人的祖先是谁,背景如何,到美国后只要恪守一整套理想就可以成为美国人,这套理想就是建国文献中体现的一整套普世的思想和原则:自由、平等、民主、立宪主义、个人主义、有限政府和私人企

业制度。西蒙?利普塞特称之为“美国主义”

①。研究美国民族主义的权威学者汉斯?库恩认为,“美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多方面与通常类型的民族主义运动有很大不同”。他认为,“一般认为构成一个单独民族的那些要素,如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教、共同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上形成的共同的领土都不存在,联结这个新国家的,同时也是把这个新国家与其他国家区别开来的纽带不是建立在通常的民族构成要素———语言、文化传统、历史领土或共同祖先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种理念之上,这种理念使这个新国家在世界各国中引人瞩目”。那么这种理念是什么呢?库恩认为这一理念就是约翰?洛克所代表的、体现在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特别是权利法案)中的英国的自由思想。他还认为,美国甚至没有一个自己的族名来凝聚国人的情感,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等同于一种理念和思想的民族,

“成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让自己认同这种理念”。

②著名学者西蒙?利普塞特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在革命中诞生的美国是围绕一种意识形态组织起来的国家,这种意识形态包括一整套关于什么是一个良善社会的本质的教条。美国主义……是一种‘主义’或一种意识形态,这同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或自由主义是主义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意识形态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自由、平等主义、个人主义、平民主义和自由

放任。”

③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曾非常简洁地概括美国的意识形态认同,他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

美国的命运不是拥有众多的意识形态,相反它自己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④库恩和利普塞特等人无疑夸大了政治意识形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意义,但指出了美国国家认同的独特性,即与主要基于族群血缘和文化共同性的国家不同,美国更加强调制度和意识形态认同。

美国贬低族性和文化的作用,强调把美国式的自由主义,即所谓的“美国信条”作为新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是突出美国的独特性,促使占美国人口80%的英裔移民在心理上与母国分离,正是美国作为普世自由的信奉者和人类自由的捍卫者的形象把美国与英国区别开来,成为美国国家身份的标志;另一个动机是吸引移民的需要。

殖民地人民最初反抗英国高压政策的目的就是捍卫他们从英国那里继承的、作为英国人长期享有的自由。但是当殖民地人民决定独立的时候,他们捍卫的自由就不再是作为英国人享有的自由,而是普世的、全人类的自由。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正是通过把英国自由传统的普世化使美洲与英国区别开来,用人类自由的捍卫者身份激励殖民地人民摆脱英国而独立。英国自由传统的普世化在革命时期三大重要文献———潘恩的《常识》、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得到了最高的体现。例如,潘恩为了打消殖民地人民对母国英国的忠诚,在其《常识》里宣称:欧洲,而不是英国是北美的祖国,因此殖民地人享受的自由也就并非来自作为英国人的权利,而是一种普世的权利,而殖民地人民组织“自己的政府”,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的权

?

031?历 史 研 究

④K ohn ,A merican N ationalism :A n Interpretative Essay ,p.25.

Lipset ,A merican Exceptionalism :A Double 2Edged S w ord ,p.31.Hans K ohn ,A merican N ationalism :A n Interpretative Essay.New Y ork ,1961,pp.3,8—9.Lipset ,A merican Exceptionalism :A Double 2Edged S w ord ,p.31.

利”。

①在潘恩看来,同英国分离就意味着英国价值观的普世化。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提出“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等“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不再是那些受英国习惯法保障的权利,而是来自“自然法和上帝的旨意”,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些权利的普世性。因此美国革命使“一直在英格兰和英属美洲存在的作为历史上英国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成为“一种普世的启示和人类

与生俱来的权利”

②。不仅如此,当美国革命把自由原则普世化的时候,它也就承担了捍卫这种自由的责任。美国人相信捍卫人类的自由理想是他们区别于英国人的标志,而革命就是在捍卫自由原则的名义下进行的。美国人“越来越相信,美洲接替英格兰成为人类自由的受托人。它们相信,根据上帝的意旨,美洲注定将成为更纯洁、更自由的英格兰,强大、健康、未被玷污,更加坚定地献

身于自由”

③。正是这种普世主义自由思想和人类自由的捍卫者形象把美洲与英国区别开来,成为与英国分离的基础,同时这一理想也有助于消除各殖民地之间和后来的各州之间在地理、文化、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巨大差异,成为美国人心中的自己国家身份的标志。

建国后,美国的政治和知识精英更是有意识地把自由原则作为构建国家身份的基础。一代代美国人所熟知和接受的美国革命和建国神话所表达的主题就是对自由的捍卫。“根据该神话,美国革命缔造了永存的美国政治制度,该制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革命者和他们的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美国革命申明了不言而喻的真理,即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人们对内战的记忆和解释也表达着同样的主题:“自由和永不泯灭的民主在内战中获得再生”。

④这一主题体现在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中,撒播在千百万美国中小学生的心上,深深地印在了美国人的集体记忆里。在对美国历史的阐释中,对自由的热爱是美国最深厚的传统和国家历史的主题。在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看来,美国的建立根本上就“不是为了制造财富,而是为了实

现一种愿望和理想———在人类社会发现和捍卫自由”

⑤。无论是新英格兰的历史传说还是革命神话所极力表达的都是这样一个主题:美国,一个自由的民族,承担一种特殊的使命,是人类自由的捍卫者,这是深植于美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经验中的美利坚民族的形象。在美国人心中,正是这一形象把美国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赋予了美国人特殊的国家身份,成为美国独特性的标志和国家存在的理由。这一形象在历史上战胜了不同族群的血缘与文化纽带,也战胜了州权论者对各州的忠诚,构成美国国家认同的主要基础。

普世自由主义原则不仅是建构美国独特的政治和文化身份的需要,同时也是吸引移民和凝聚移民对美国情感的需要。移民社会的特征使对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信仰的强调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民族构成日益多样化,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血缘和文化。在这样一个多元社会中,文化越来越不可能提供政治社会所需要的共识和统一的基础,依靠主体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认同也越来越困难,因此美国的国家认同越来越强调各个族裔都能接受的共同的

?

131?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①②③④⑤Bruce W.Jentleson and Thomas Paterson (eds.),Encyclopedia of US Foreign Relations .New Y 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vol.2,p.344.

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第71、114页。

Hudson (ed.),N ationalism and Religion in A merica :Concepts of A merican Identity and Mission ,

p.xxxiii.

K ohn ,A merican N ationalism :A n Interpretative Essay ,p.9.

《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6页。

东西,这就是美国的政治价值观与自由理想以及体现这一理想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一个人不管其精神寄托是来自基督教、犹太教、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其他任何宗教,也不管在族裔文化上是属于英国人、犹太人、意大利人、墨西哥人还是华人,只要认同美国的宪政民主制度,捍卫和遵守宪法,就可以形成对美国的国家认同,成为美国的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是一种典型的自由主义国家认同。

厄内斯特?雷南曾言,国家精神的凝聚是由两个要件构成的,“其中一项和过去紧密相联,另一项和现在休戚相关。前者是共享丰富传承的历史,后者是今时今日的共识……所以国家是由患难与共的感受和立志奉献的情操整体凝聚而成。国家预设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到了现在便化约成一项明显的事实,那便是国家认同……正如个人的存在代表的是分分秒秒的自我肯定,

国家的存在可以说是时时刻刻进行的公投。”

①正是以新英格兰社会和美国革命提供的“丰富传承的历史”和对自由理念的“今日共识”,提供了美国国家认同的两个基本要件,把13个殖民地联结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国家共同体。如果说在建国初期,历史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共识这两个要件作为支撑美国国家认同的两大支柱还大体上势均力敌的话,那么随着移民来源愈益多样化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国家认同中的历史文化因素越来越减弱,美国的国家认同越来越依赖政治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共识。

美国国家认同模式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正如一个公民社会中的个人会根据其自己的身份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和愿望一样,一个国家大多数国民对本国独特的自我形象和国家身份的认知也可能会影响该国在国际社会中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如当代中国的国家身份与国家认同是建立在对五千年文明史和百年屈辱史的共识和认知基础上的,这种认同对中国国家目标和外交风格的潜在影响就是对大国地位的追求并使中国外交带有强烈的御侮雪耻的民族主义色彩;而冷战后欧洲大陆兴起的欧洲认同对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外交的影响,则可能在于强调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特作用和奉行独立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美国而言,正如前文所述,作为一个缺乏共同血缘和集体记忆的移民国家,美国国家身份和稳固的国家认同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难以确立,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特身份一直模糊不清。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大多数美国人认同普世自由主义政治理想,并把“自由的捍卫者”作为美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性和身份的标志的时候,美国人对这一身份的认知作为一种潜在的思想力量也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美国在国际社会中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作为“自由的捍卫者”,美国应该在世界上发挥一种独一无二的作用,即捍卫和促进普世的自由。这一方面是政治家的辞令,另一方面也是美国民众普遍的信仰。

毫无疑问,美国对外政策是以国家利益为圭臬,以追求美国的强大为目标。美国外交中的这种民族主义色彩与其他民族国家没什么两样。但是美国外交也具有某种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于,美国人对自己独特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身份的认知使美国外交还具有一种强烈的普世主义和国际主义色彩,在近代历史上,很少有国家像美国这样是以实现一种普世目标来确立自己的国家身份。正是这种普世主义性质的国家认同决定了美国的一大国家目标———在全世界捍卫和促进自由,并衍生出美国特有的使命意识和扩张思想。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自由的捍卫者”成为美国人引以为荣和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国家身份。因此,正如美国学者布鲁斯?詹特尔森所言,

?

231?历 史 研 究

①《何谓国家》,《中外文学》(台北)第24卷第6期,第15—16页。

“美国对外关系从来都没有仅仅纠缠于传统的政治、战略和经济利益。无论好坏,在世界范围促进民主价值观和理想从共和国的初期岁月起就成为‘国家目标’的一部分,同时也规定了美国

在世界事务中应该扮演的特殊角色”

①。不管这一目标是否像美国人自己宣称的那样真诚,但在美国政治话语中,捍卫和促进自由的理想已成为美国国家目标中不证自明的东西,成为其国家利益的一部分②。没有哪一个政治家会怀疑美国负有捍卫自由的使命,他们所争论的只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手段和方式,是消极地树立典范还是积极地推广美国的理想。

在新英格兰人对自我身份的阐释中,殖民地人民就是一个享有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的世界上最自由的民族,他们是与上帝签订了誓约的人,就像当年的以色列人与上帝定约一样,到新大陆来是为了完成上帝赋予的使命,为全人类树立一个典范,并在上帝的特别眷顾和委托下,

取代英国成为世界“被压迫者的避难所”③。美国是“世界各地被压迫者的避难所”的形象是美国政治家的演说、著作以及历史学家著作中经常出现的字眼,成为美国人普遍相信的自我形象。与避难所和典范这一形象紧密相连的是美国扮演着自由的卫士角色。在国家认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革命神话所诠释的美国革命目标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人类捍卫自由。1837年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在告别演说中告诉美国人民说:“上帝已经把他无限的祝福给予了这块他热爱的土

地,并已经选择你们作为自由的卫士,为了全人类的利益来保持自由。”

④很多美国人坚信,美国的典范力量将在世界其他国家唤起争取自由的革命,直到整个世界都获得自由。正是从这个

意义上,林肯称美国是“世界最后的、最佳的希望”

⑤。而在很多情况下,“仅仅被动地成为与自由相关的美德的避难所并非美国革命的使命,美国

应该主动地拥护自由事业,在全世界扩大自由的基础。”

⑥因此,捍卫自由不仅仅通过典范,更重要的还要在国外促进自由。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米歇尔?奥克森伯格的一段话非常有力地解释了美国独特的国家认同与推广自由的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与中国相反,美国人没有一种共同的历史感,他们的祖先来自世界各地,是被一种共

同的命运和共同追求《独立宣言》和(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所宣布的价值观维系在一起的。此外,美国人认为,他们的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美国人没有认为这种价值观能超越各自祖先之间的文化差异的信念,他们就会按照各自不同的历史处于分裂状态。此外,既然这种价值观不仅适用于各种不同文化的美国人,而且还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向美?

331?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①②③④⑤⑥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第89页。

Tony Smith ,Making the World Safer for Democracy in the American Century.Diplom atic History ,vol.23,

no.2,S pring 1999,p.173.

J. D.Rechardson (ed.),A Com pilation of the Messages and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Washington ,D. C.,

1897,vol.4,p.1527.

潘恩在《常识》里号召殖民地人民脱离英国而独立,以便“接待(自由)这个逃亡者,及时地为人类

准备一个避难所”。1783年12月约翰?罗杰斯(John Rodgers )牧师在纽约市庆祝独立战争结束的宗教仪式上说:“上帝已经为我们这个民族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通过我们今天庆祝的这场革命,上帝为世界上的所有民族中的被压迫者提供了一个避难所”。(参见《潘恩选集》第37页;Hudson (ed.),N a 2tionalism and Religion in A merica :Concepts of A merican Identity and Mission ,p.55)

美国学者唐纳德?纽奇特莱恩提出美国国家利益包括四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促进美国拥有的具有普

世意义的价值观”。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1996年发表的《美国国家利益》的报告中列举的美国重要国家利益之一就是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鼓励多元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化。(参见Donald E.Nuechter 2lein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 pproaches.Orbis ,Spring 1979,p.76)

Jentleson and Paterson (eds.),Encyclopedia of US Foreign Relations ,vol.1,“introduction ”,p.22.

国移居,那么从逻辑上说,它必定具有国际感召力。如果《独立宣言》适用于美籍意大利人,那它也应该适用于现在仍生活在意大利的意大利人;如果葛底斯堡演说说出了美籍华人的心愿,那它也应该适用于现在仍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因此,美国不能将这种价值观的追求仅限于自己的国土范围,如果这么做,人们就会对这种价值观的普遍意义产生怀疑,

并会危及这些价值观在国内的信誉。

①在美国人的观念中,美国自由的生存与其他地区自由的实现息息相关,美国自由的命运

“取决于世界自由的生存和发展”

②,因此美国不仅应该是自身自由的捍卫者,同时也应该是普世自由的捍卫者。1984年美国驻菲律宾大使斯蒂芬?博斯沃思(Stephen W.Bosworth )曾言:“我们强调对民主的支持不仅因为我们自身的经历使我们对其他民族的民主报以极大的同情;惨痛的经验也使我们相信,通过在其他国家建立和巩固有效的多元民主制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我们自

己的国家利益。”

③美国参与的世界性战争表面上几乎都以捍卫自由的名义进行:威尔逊卷入一战是为了“使民主在世界上更加安全”,二战中美国的目标是捍卫“四大自由”,投入冷战则是为了反共和保卫自由世界。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也许最能反映出捍卫和促进自由在美国国家目标中的地位。他说:

今天,我们不敢忘记我们乃是第一次革命的继承者,我们要在此时此地向我们的朋友

和我们的敌人同时宣告:火炬已经传给新一代的美国人;这一代人出生于本世纪,受到了战争的锻炼,经历了充满艰辛困苦的和平的磨炼,深为自己悠久的传统而自豪;因而他们不愿看到、更不允许那些人类权利遭到逐渐剥夺……为了保障自由的生存和胜利,我们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承担一切重负,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支持任何朋友和反对任何敌人。

这就是我们所做出的保证。

④“捍卫自由”几乎是美国历任总统的口头禅,是美国政治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最能打动公众舆论的政治词汇之一。这一外交目标乃是基于美国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最基本的国家认同理念,除非解构美利坚国家,否则“捍卫自由”的理想在美国外交中就不会消失。

把捍卫和促进自由作为公开宣称的美国国家目标带来的必然是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二战后美国之所以会走上全球干涉之路,仅仅从地缘政治扩张的角度是解释不通的,利用美国战后独一无二的巨大经济、军事力量和文化感召力在全球范围实现美国的自由理想是美国战后扩张主义的主要动力之一。在美国人看来,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期像战后初期那样为美国提供了如此最佳的实现其国家目标的机会,并如此需要美国承担其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来抗击所谓“集权国家”对自由的进攻。依靠政治意识形态建构国家认同的国家必然在外交中表现出意识形态狂热,甚至使命意识,在这一点上,其实美国与前苏联颇有共同之处。

美国独特的国家认同对美国外交的另一个影响就是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具有寻找“他者”的倾向。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由于“没有统一的民族性,没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没有共同的历史积淀,而只有共同的反叛的经历,美国不得不自己发明那些欧洲通过继承就获得的东西:团结

?431?历 史 研 究

①②③④李剑鸣、章彤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02页。

Charles W.K egley ,J r.and Eugene R.Wittkopf ,A merican Foreign Policy :Pattern and Process .New

Y ork ,1991,p.256.

《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的———纽约外交学会研究报告》,北京编译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

第49—50页。

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中的台湾、西藏和香港问题》,收入埃兹拉?沃格尔主编《与中国共处:

21世纪的中美关系》,田斌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意识、全部的国家象征符号和强烈的政治情感”,并倾向于“就其对立面来界定国家的意义”

①。对立面的存在对于凝聚一个多元的没有共同血缘的共同体的团结和统一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内政来界定其国家身份的,而对于美国来说,对外政策对界定美国的国家身份和强化其国家认同却特别重要。从逻辑上说,美国作为自由捍卫者的形象是以自由的敌人———专制、独裁与集权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成为美国人就意味着奉献于自由、民主、个人主义、私有财产的原则,如果没有了邪恶帝国出来威胁这些原则,那么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

着什么呢?什么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呢?”

②萨义德曾言:“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自我身份的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与

‘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解释和再解释。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

③这一点在美国尤甚。从建国伊始,美国就是在与一个不受欢迎的“他者”的比较中构建其国家认同的。而这一“他者”被界定为自由和共和制度的反对者。殖民地人民谋求独立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担心英国在阴谋消灭殖民地人民享有的自由④。在建国时期,美国人无法在文化上把自己同英国区别开来,因此不得不转而在政治上区别于英国,美国人心中的“他者”就是英国,代表着腐败、专制和贵族政治;美国则代表着自由、平等和共和主义。在整个19世纪,为了在缔造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极力塑造与欧洲不同的形象以及去除欧洲因素的集体记忆,美国一直在与欧洲的对比中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欧洲是“旧世界”,其特性是暴政、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而美国则是“新世界”,代表着进步、自由、平等和共和制。门罗宣言中的两大体系说实际上就是把欧洲体系与美洲体系相对立,暗含美洲与欧洲的不同以及美洲的优越。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崛起之后,不再把自己视为欧洲的对立物,美国变成西方文明的领袖,而这一文明的挑战者———希特勒德国和后来的苏联则成为自由的敌人、美国人心目中的“他者”。冷战时期,美国两党和公众舆论在遏制共产主义扩张问题上空前一致,其原因就在于苏联———美国人心中的邪恶帝国和自由的敌人———的存在大大强化了美国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共同的国家认同。简言之,独特的国家认同模式使美国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更需要一个对立的“他者”,特别是一个竞争性的意识形态来保持团结和凝聚国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对美国人心理的深刻影响就是“他者的丧失”,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国家认同。因为,如果不存在自由的敌人,美国作为自由的捍卫者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冷战后美国社会普遍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没有了冷战,

作为美国人的意义是什么?”

⑤特别是在缺少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敌人而多元文化主义又导致国内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美国在对外关系中越发难以界定其国家利益。好在九

?531?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①②③④⑤Samuel P.Huntington ,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In Wittko pf and McCormick (eds.),

The Domestic Sources of A merican Foreign Policy ,p.12.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德?贝林通过研究革命前夕的小册子和其他宣传品发现,导致殖民地人民起来反

抗英国的关键因素是一种阴谋论。殖民地人民把英国对殖民地的一系列政策视为巨大阴谋的一部分,认为阴谋策划者的短期目标是让殖民地人民俯首帖耳,最终目标是取消殖民地享有的所有体现在英国宪章中的权利和特权。(参见Bernard Bailyn (ed.),Pam phlets of A merican Revolution ,1750—1776.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vol.1,pp.55—84)

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26页。

Samuel P.Huntington ,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In Wittko pf and McCormick (eds.),

The Domestic Sources of A merican Foreign Policy ,p.12.

David Ryan ,US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History.New Y ork and London ,2000,p.13.

一一事件后,美国重新找到了一个“他者”,即以本?拉登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势力。在美国的外交话语中,美国的“他者”一般不会被描绘为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对手,而常常是“自由”的敌人,因为既然美国是世界自由的象征,美国的敌人自然也就是自由的敌人,自由与美国乃是一体。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在九一一事件次日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开篇不是称美国遭受了袭击,而是“自由受到了恐怖主义分子的蓄意攻击”,而恐怖分子之所以选中美国也是“因为我们的自

由和机遇之灯是世界上最明亮、最耀眼的”,因此美国“将奋力向前,捍卫自由”。

①寻找“他者”的冲动使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倾向于根据摩尼教明暗对立的世界观区别全世

界的民族和国家并将其分类”

②,

即习惯于用文明与野蛮、自由与专制这种二元对立、黑白分明的模式来观察国际事务,这种思维模式对美国外交的影响经常是灾难性的。其结果必然是美国不断地寻找心目中的“他者”———自由的敌人并加以消灭,美国总统布什在摧毁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后很快把伊拉克、伊朗和北朝鲜圈定为“邪恶轴心”就是一个明证。

结 语

美国独特的国家认同模式对美国外交、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利弊参半的。它导致美国把捍卫和实现普世自由作为重要的国家目标,为美国外交注入了强烈的道义色彩,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助于捍卫国际正义和传播自由、平等的人类理想。美国支持1848年欧洲革命,在二战中站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最前沿,提出“四大自由”原则,以及在二战后倡导建立联合国,成功地把日本和德国改造成民主国家,都体现出美国外交在现代世界历史上的一些积极贡献。20世纪国际秩序的进步与美国外交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美国在其实力强大之时,则过分渴望向世界传播美国的典范,并不断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他者”和所谓“自由的敌人”加以消灭,导致美国走上全球干涉之路,滥用自己的巨大力量,不仅给其他国家和国际事务带来巨大的灾难,而且也损害了美国的利益,越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而且在一些情况下,捍卫自由也会成为一些政客掩饰其追求国家私利的招牌和动员民众支持的口号,外交中的普世主义演变成霸权主义。早在1821年,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就曾警告说,美国应该“真诚希望”所有人都获得自由,但“将只是自身自由的捍卫者”,美国“不应到国外去寻找魔鬼加以消灭”,否则,美国就会卷入“因争夺利益、阴谋、个人的贪婪、忌妒和野心而导致的、却以自由的名义或盗用自由的标准而进行的战争之中”,美国可能会赢得这些战争,但是随着其政策基础“不知不觉”地“从自由变为武力”,美国将“失去自己的精神”,并成为“世界的女独裁者

(dictatress )”。

③冷战初期的美国外交应验了亚当斯的预言。越战之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教训,在对外干涉方面一度非常谨慎,但只要美国独特的国家认同模式不改变,美国对外关系中的普世主义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干涉主义外交就不会消失。

〔作者王立新,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 100871〕

(责任编辑:姚玉民 舒建军)

?

631?历 史 研 究

①②③Walter A.McDougall ,Promised L and ,Crusader S tate :The A merican Encounter w ith the World S ince

1776.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7,p.37.

Ryan ,US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History ,p.13.

布什演讲内容转引自林国荣、赵晓力《布什总统的修辞与意图》,《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第98页。

spiritual.All this helped make up Lin πs extremely complex mental world ,proving that nationalism is by no means the inevitable ultimate concern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The N ature of the E ast European “N eo 2Serf dom ”Manor E conomy :A Preliminary Comparison with American Slavery Plantation E conomy He Shunguo (111)

In 2depth comparison of the American slave 2plantation economy and the East European corv ée manor economy after the 16th century shows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the status of owners and the purposes and modes o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7983995.html,ing a classical definition of “capitalism ,”we see in the corv ée manors the dependence of serfs on aristocrats ,rather than the subordination of labor to capital ,even in its coercive forms ,as seen in slave 2plantations.Thus “neo 2serfdom ”economies in the East Europe were not capitalist in the classic sense ;they were not even formally capitalist.However ,it is improper to label them “feudal ,”as some degree of commercialization was to prove inevita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ies and market.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N ational Identity and Its E ffects on Foreign Affairs

Wang Lixin (124)

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 arose from the New England experience ,a shared history of revolution and a common faith in the values and ideal of universal liberty.This was so unique as to lead Ameri 2cans to believe that their country had a special identity as the guardian of liberty ,and hence was des 2tined to play a unique role in the world.Such national identity has had two 2fold effects on US foreign policy.On the one hand ,Americans place protecting and promoting universal liberty among their na 2tional goals ,bringing a moralistic coloration to foreign policy that has in certain periods done much for the cause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and spreading human ideals of liberty and equality.On the other hand ,the US is given to searching for “others ,”“enemies of liberty ,”and wiping them out.The re 2sult is interventionism in its foreign policy and abuse of its vast power.This is a source of disaster to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Discussion and Review

Developmental T rends of Rural G rass 2root Organizations in the Song Dynasty :A Discussion with the Author of “Some Q uestions on the Xia ng 2L i System in the Song Dynasty ”

Xia Weizhong (137)

The replacement of the xiang 2li by the xiang 2du system in the Song dynasty marks a basic de 2velopmental trend of rural grass 2root organizations.While xiang somehow still functioned in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the abandonment of liz heng and the changes of shushou (scribes )at the level of

?191?HISTORICAL RESEARCH NO 14,2003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内容提要】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文化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表达为“文化控制”。美国的外交行为的那种世所共知的独特个性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文化特性,外交行为的特性是文化特性的一种转移、复制和表达。文化的工具性功能和它在外交行为中发挥的导向性功能使它在美国国际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双重意义。 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认为:“文化因素进入现实政治领域的程度,要比专攻国际关系和相关研究的许多人——当然不是所有的人——所承认的要大得多。也许可以再一次在不同程度上说,一切国际政治都是文化性的……”他在这里强调了文化与现实国际政治的深刻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向我们提示了文化要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本原意义。 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 一、作用机理与控制模式 迈克尔·H·亨特在《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了建国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历程。他认为,为了更好地把握意识形态,应该从与文化体系相关联的角度去理解它,忽视文化价值的作用会走入误区。的确,文化作为一种本原性和导向性的要素,影响着美国外交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那些曾经左右过以及现在正在左右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人物,都或多或少表达过这方面的体验。吉米·卡特就曾说过,世界的新现实要求“一种新型的美国外交政策——永远坚持我们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乐观主义基础上的政策”。乔治·W·布什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了外交政策中的一些不变的精神:“自我们国家的初建时日以来,许多已经改变了,但指导我们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仍然相同。在未来的年月中,外交政策必须服务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国家利益,与此同时,体现美国的最高理想。”这里所说的数百年不变的基本原则、国家利益和最高理想,都来源于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亨利·基辛格曾经从观念的角度谈论文化对决策者的影响,“领导人登上高位前形成的观点,是一笔智力财富,他们在整个任职期间会经常用到。”这里所说的观点是指这些领导人在共同的美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外交行为作为一种由特定的人和人群实施的国家行为,从其内容到实

美国公共外交中的宗教非政府组织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i) Abstract .......................................................................................................................... i i Introduction .. (1) Chapter One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8) 1.1 Traditions of Public Diplomacy (8) 1.1.1 The Rise of Public Diplomacy (8) 1.1.2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12) 1.1.3 The Features of Public Diplomacy (12) 1.2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ublic Diplomacy (14) 1.2.1 The Power of Culture (14) 1.2.2 The Importance of Soft Power (15) 1.3 Public Diplomacy in Practice (15) 1.4 An Overview of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through RNGOs (19) Chapter Two RNGO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s (24) 2.1 The Rise of RNGOs (24) 2.2 RNGOs: Missions and Functions (27) 2.3 American RNGOs: Public Diplomacy in Operation (31) Chapter Three Catholic Relief Services as RNGO: Case Study (37) 3.1 Reconstruction of Afghanistan and Iraq (39) 3.2 Assistance to Nicaragua Insurgencies (44) Chapter Four RNGOs and the US Governmen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play (47) 4.1 Government Support for RNGOs (47) 4.2 Interac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RNGOs:Cooperation and Tension 48 Conclusion (51) Bibliography (55)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学过外交学的人都知道,外交学有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 依照这一理论,国际上的外交活动都是围绕着本国的国家利益进行的。所谓国家利益,一般是指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领土、资源、市场等可计量利益以及国家安全等不可计量的利益。 这个理论有一句名言,叫做“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这句名言一直被讲述外交和参与外交实践的人们奉为圭臬。 这个理论一般来讲是正确的,可以说非常形象与深刻地讲明了外交的目的与实质。它尤其适用于世俗化国家。所谓世俗化国家,是指政治经济社会已摆脱宗教控制的国家,用这一理论来读解这些国家的外交,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他们外交的来龙去脉,明白其目的与实质。 比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化国家,除了在古代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外,宗教从来没能够统治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近代日本的外交,就一直遵循着利益原则。它的典型的利益外交的实例,是三十多年前超越意识形态障碍并且不顾盟主国美国的反对而与中国建交。 三十多年前主政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弃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不顾国内右派的威胁与反对,也不顾不愿被搅乱战略步伐的盟主国美国的反对,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一般人理解,田中角荣与中国建交是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的缘故,中国媒体以及日本左派媒体也都喜欢炒作这种感情,但在其背后,其实是政治家们及其所代表财团对建交之后所获好处的精确算计。田中角荣及所代表的财团看到,与台湾相比,中国大陆丰富的廉价资源和潜在的广袤市场更有利于日本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为日本企业就近获得发展资源和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这是日本外交史上利益外交的一篇杰作,充分体现了世俗国家的利益主导型外交风格。 这种理论在中国也一直很有市场,很受许多学者及外交家的追捧和信奉。中国也属于政教分离、社会世俗化的国家,对利益论外交有强烈共鸣。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外交的务实色彩愈见浓厚,意识形态色彩愈见淡薄,利益外交论愈发受到学者或专家的推崇。在近期的很多外交声明以及论文中,我国的学者和有关人员都公开地不加掩饰地把国家利益当做外交活动的正当性依据。在联合国大会的某次发言中,中国代表在对某提案表示反对态度时,提出的理由与根据是:它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很多外交人员在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人员交往时往往提出“国家利益为重”的原则,即超越意识形态或国家体制障碍,寻找利益的共同点。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薄弱之处,就是它不能涵盖偏重意识形态国家的外交,尤其是不能涵盖宗教影响强烈或者政教合一的国家的外交,利益论不能解释这些国家外交的实质与目的。 偏重意识形态或宗教色彩强烈的国家的外交,其行动取向深受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实现其意识形态或宗教的目的。作为极端外交行为的战争,这些国家,尤其是宗教国家进行的战争,往往不是争夺领土或资源等逐利性战争,而是宗教战争。 在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美国人的外交,其实也一直是偏重意识形态的外交。

中美外交战略和中美关系

XXXX学院XX111 吴相稷XXXXXXXX 中美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 ——讲座观后感 在XX大会堂有幸观看“中美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后,感受良多,不得不重新审视中美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及其演变、历史。 一、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轨迹 中美关系如何发展首先取决于两国的对外战略。从未来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对美战略发生主动的、根本性改变的可能性较小,所以美国对华战略的变化就成了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探究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未来走势,首先必须考察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轨迹。 美国的对华战略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冷战结束使美国处于空前的优势地位,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随着国力和世界地位的改变,美国适时调整了全球战略,其核心内容由遏制苏联、与苏争霸转为维护和巩固其“一超独霸”的地位。 维护美国及盟友的安全、扩展美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推进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两届克林顿政府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为此美国调整了对华战略,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成分,另一方面又从全球战略考虑,与中国交往、接触与合作。 接下来的布什政府在全球战略上则突出安全这根支柱,在维护安全上,突出传统安全因素的威胁,在潜在竞争对手上,将中国排在俄罗斯之前,作为最主要的对手。在这样的战略框架下,尽管美国仍然称中国为经济上的伙伴,表示要继续同中国接触,但总体上中国被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而非“战略伙伴”。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进一步提升维护安全地位的同时,将反恐作为全球战略的首要任务,积极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改造伊斯兰世界。在这个战略框架下,美国强调要同世界大国合作,所以对华战略中的合作成分明显增加,中国被定位为“建设性合作者”。 目前中美关系不仅有经贸这根支柱,还有安全这根支柱,即在反恐防扩上的合作以及地区安全上的合作。然而,恐怖主义的威胁并未迫切到生死存亡的地步,而美国自己也拥有超强的实力,所以对中国进行反恐合作的重视程度要打折扣。此外美国朝野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抱有不同程度的敌意和防范意识。但是美国防范中国发展的心态,与冷战时期遏制前苏联的心态有所不同,冷战时的美国是担心前苏联随时会消灭美国。而美国对中国最担心的,是中国未来发展威胁到美国的世界超霸地位,因此对潜在的中国发展态势的警惕超过了现实性的冲突。 二、中美关系波动的原因

美国跨国公司怎么做公共外交

美国跨国公司怎么做公共外交 美国跨国公司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大资源。跨国公司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各类活动必将对母国和东道国产生重大影响。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国会从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游说活动,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分析一个例子。 2000年3月,美国国会围绕着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NTR)的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尽管这是自1990年以来每年必唱的一出中美外交“大戏”,但2000年的争论非同一般,因为一旦美国国会通过给予中国PNTR,中美之间就不再需要每年折腾一次,最惠国待遇也就不再成为美方制约中方的一张“好牌”,而有可能成为一张“废牌”。当时的克林顿民主党政府不希望将人权与PNTR挂钩,因为这将严重影响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发展。但政府的力量只能对部分同党的议员施加影响,而且如果这种游说的力度过大,将只能逼使两党对决,导致可以争取的共和党议员,意气用事,完全一边倒。同样,中国政府也不便公开游说,因为这很可能产生反效果。 于是,不代表两党、也不代表两国政府、但与中美两国政府立场和观点基本一致的美国跨国公司,就能够通过有效的公共外交手段,起到两国政府所不能起到的独特作用。大致而言,当时的跨国美国企业使 用了三种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游说。 其一,直接游说。美国企业的惯用策略是,根据美国议员过去的投票记录,将他们分为三大类:一是坚决反对;二是坚决支持;三是中间游移。对第一和第二类就不必要花费过多精力,主要游说的对象是游移不定的第三类。但对第三类,还需要了解,谁决定不再竞选连任、谁决定连任。一般而言,优先游说竞选连任的议员,一旦其决定不连任,那么游说者就少有“空子”可钻。剔除了不再连任的议员以后,主要再针对第三类中决定竞选连任者,进一步分析他们选区的选民最需要的是什么?议员最希望解决的难题是什么?他们的软肋又是什么?对此,当时的美国跨国公司针对几个州急需解决剩余产品、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的难题,使用大量直观、易懂的数据和模板,展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停止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 关系的灾难性后果。 其二,社区游说。美国的联邦参众议员都在自己的选区设有办事处,因为社区和选区是他们立身安命之处,当地的选民直接决定这些议员该不该“下课”和什么时候“下课”。这为各大公司企业从事社区攻势和草根游说,提供了另一重要渠道,因为大型公司的优势是自己的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能力动员自己的员工,既代表公司,又代表当地选民,具有独特的双重优势。这些员工在公司公关部门的辅导下,往往利用电话、信件、电子邮件和直接拜访等形式。例如,2000年,英特尔公司就动员员工寄送了6000多封信件和电子邮件,要求议员赞成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另外,美国商业圆桌会议拨出专款,建立了一个宣传机构Go Trade,专门从事社区游说,该机构的触角覆盖了19个州和88个选区。在2000年总统初选的“超级星期二”前夕,支持给予中国PNTR的广告,在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和有线新闻网长时间播放,覆盖22个州、106位众议员的选区,仅此一项就花费150万美元。 其三,行业游说。在美国,个人的政治捐款数额存在限制,但对各利益集团根据行业性质所组织的行业游说,就相对比较宽松。所以各大行业、地区,包括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香港美国商会、全美小麦种植者协会、北美谷物出口商协会、玩具商协会、鞋批发与零售商协会等,大都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称政治行动委员会,从事选举经费的筹集,并利用这些组织影响国会议员。以美中贸易商业联盟为例,当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后,他们就开始采取发动基层、登门拜访、媒体公关等策略,出资1200万美元,旨在游说美国国会给予中国PNTR,并投入150万美元做广告。2000年,跨国公司所组织的行业协会的捐款次数和捐款数额,分别高达1365笔和9100万美元,高于劳工组织的236笔和5100万美元和贸 易/健康组织的662笔和7200万美元。 另外,在2000年4月10日前后,包括200多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总裁在内的500多位企业界巨头云集国会,会见了300多位参、众议员,实施疲劳轰炸战术。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为给予中国PNTR

英语国家概况美国部分精讲系列

英语国家概况美国部分精讲系列 Chapter: 13 geography 地理位置 1.Alaska and Hawaii are the two newest states in American.Alaska northwestern Can ada,and Hawaii lies in the central Pacific. 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是最近加入美国的两个新州.阿拉斯加在加拿大的西北部,夏威夷位邻中太平洋.(本细节还有考“一句话简答”的可能) 2.The U.S has a land area of 9.3 million square kilometres.It is the fourth largest co untry in the world in size after Russia,Canada and China. 就面积而言,美国是世界第四大国,就人口而言,美国是世界是第三大国. 3.Of all states of American,Alaska is the lagest in area and Rhode Island the smalles t.But on the mainland Texas is the largest sate of the country. 所有州中,阿拉斯加是面积最大的州,罗得岛最小,在美国大陆,最大的州是得克萨斯州. 4.The Rockies,the backbone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is also known as the C ontinental Divide. 落基山脉是北美大陆的脊梁,也被成为大陆分水岭. 5.The two main mountain ranges in American are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and the Rocky mountains. The Appalachians run slightly from the northeast to southwest and the Rocky mountains run slightly from the northwest to southeast. 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是美国的两座大山脉.(本细节有考“一句话简答题”的可能)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美国的经验借鉴

青年与社会理论探索 2013. VOL. 529. NO. 19 ·246·公共外交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媒体兴起并进入到外交领域的一个新产物。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彰显了公共外交在新政策背景下的新作用。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作为公共外交对外宣传的媒介,新闻媒体在公共外交的发展中地位独特,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宣传政策的必经途径,也是国内民众了解外交动态并从心理认同的信息机制。 把媒体的对外传播纳入公共外交,不但没有降低其重要性,反而使其具备更高立意、提出更高标准、赋予更重责任,也使得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活泼、效果更明显。我们有必要探寻公共外交媒体机制的相关运作,借鉴世界优秀经验,从而在更深层上发展公共外交,以期更好的效果。 一、公共外交——外交新方式 本文认为,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公共外交的主体是政府主导下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媒体、企业及公众,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这是中国在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正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战略选择。 公共外交是一个寻求共识的过程,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大众对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媒体与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发展赋予公众更大的话语空间,为公共外交创造了人际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如图所示,公共外交的实行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需要进行沟通,而沟通就离不开媒体的应用。 资料来源:中国记者, 2011(7) 二、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公共外交的发展最初就是从媒体传播开始的。从最初纯粹政治意义的对外传播到近现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氛围营造,媒体的运作可以说是公共外交最不可缺少的手段及途径。通过对公共外交发展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认为,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承担任务简单。媒体在外交中多承担一些有利于解决国家间协商和谈判的问题,而并非是一些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冲突或者深刻的矛盾的分歧性问题。 第二,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媒体通常所探讨和针对的问题都是一些具体的事件,而且广受关注,颇具新闻效应,强调及时性、突发性和引发人的兴趣。 第三,解决方式的激化。通过媒体在短时期内的集中渲染和鼓噪,易于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传达争取在短时期内解决问题的希望。这种渲染具有双面性,有可能促成合力,推动问题的尽早尽快解决,也可能加剧局势紧张,反而形成不易于和解的局面。 任务的简单性决定了媒体运作的门槛低,问题的时效性需要有健全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而方式的激化性则需要政府的有序引导。针对以上三个特点,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状况,有计划有节奏的运用媒体的力量,为一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服务。一方面,全球信息的输送依赖的是先进的传播手段。而西方国家拥有最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工具,并利用自己先进的媒体手段对欠发达地区不断单方面灌输他们的价值观,造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舆论导向上的被动。另一方面,欧美国家起步早,研究一直走在前列,不少国家也拥有着自己较为成熟的公共外交模式,其中最出色且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美国。 凭借其超级大国地位以及全球最庞大、最先进的传媒体系,美国对其他国家展开了强有力的公共外交,进行了媒体有效的运作。我们有必要追溯美国公共外交媒体运作的发展历程,并寻找一些有益的启示,以加快开展我国的公共外交,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美国成熟的公共外交媒体运作 美国政府向来十分重视通过大众媒体开展公共外交,学者、政客纷纷进入到这一领域,形成了公共外交发展的一个个高潮。 (一)美国公共外交媒体运作的发展史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便开始了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1953年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新闻署的设立,则成为公共外交发展壮大的催化剂。而肯尼迪政府更是将教育文化交流纳入公共外交的轨道,进一步确立了公共外交的框架。之后,卡特和里根总统都对公共外交比较重视,大力完善新闻媒体网络。据80年代的统计,美国新闻署已经在128个国家设立了211个新闻处和2000个宣传活动点。美国控制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 ——美国的经验借鉴 张 珂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形式,是我国外交转型的重要一步。而媒体则是公共外交运行的核心机制,因此公共外交发展需要从媒体入手,先行推进。文章从公共外交中媒体运作的特点出发,通过梳理美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历史,分析总结媒体运作经验,从而为我国完善不足、增强国际影响力及提高国际地位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公共外交;媒体;经验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对于意识形态,国内外的很多学者试图分别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拟定不同的含义。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加以解释,意识形态都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这里所说的“所作所为”既是指对内政策,也包括对外政策。因此,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其中,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意识形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模式可谓影响深远。 追溯美国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形成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的对外政策,“天定命运(选民意识)”、“美国例外(孤立主义)”和所谓的“利他主义”等等。而这些特点独立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美国一套独特的政治逻辑,并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回顾二战后的美国外交史,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都如影随形,从未离去。因此,必须客观而细致地分析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 素。 一、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促使苏联解体 二战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那就是世界被划分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20世纪中期,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东欧“铁幕”徐徐坠下,长达几十年的“冷战”爆发,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从政治、军事、经济,延伸到思想文化领域等各个层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立日益严重。 在这种极端对立的政治格局下,“冷战”时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奉行的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可以说,意识形态是这一时期统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也不例外。“冷战”期间,美国经历了九任总统,无论民主党入主白宫,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政府始终认为,“意识形态斗争”是和平状态下能够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斗争形式之一。具体来说,美国政府利用人员和组织往来,绕过“铁幕”,通过专门设立的电台,传播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理论;通过激化民族矛盾,分裂社会主义阵营;通过价值观输出、文化渗透等各种手段,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意识形态外交”。 几十年后,也就是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里,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再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美国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实施的“意识形态外交”是导致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称,“西方自由民主已取得最终胜利,再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力量可以挑战西方的自由民主”。〔1〕西方国家认为,东欧和苏联发生的一切都是杜勒斯提出的“和平演变”战略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解立楗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北京 100018) [摘 要]意识形态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可以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 释。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意识形态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是统领两个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展开的意识形态外交促使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发生。“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意识形态外交的重点转向中亚地区的独联体国家,提供资金培植亲美势力,瓦解原有的国家政治结构,促成了多个国家的“颜色革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利用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和输出。同时,美国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意识形态输出加以伪装,提高了意识形态外交的效率和速度。 [关键词]美国;意识形态;颜色革命;知识产权;网络和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6—0112—02 [收稿日期]2012—10—22 [作者简介]解立楗(1977—),男,山东龙口人。制片人,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国际关系。 2012年第6期理论观察N o.6,2012(总第78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8 112——

英语国家概况美国部分

英语国家概况—美国部分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1. America was named after(). A. Italian navigator Columbus B. navigator Amerigo Vespucci C. some Indian chieftain D. George Washington, founding father of the United States 2. Between 1860 and 1990, the United States witnessed()large-scale population movements. A. 2 B. 3 C. 4 D. 5 3.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erlin Blockade, President Truman turned down the option of(). A. sending supplies through the highways, protected by tanks and troops B. sending supplies through the waterways C. starting large-scale airlifting D. staring limited airlifting to test the Soviets 4.In 1900, the United States ranked first in the production of(). A. coal B. electricity C. oil D. wheat 5.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in America was attended by(). A. all of the 13 states B. all of the states except Maryland C. all of the states except Rhode Island D. all of the states, but later Rhode Island withdrew from the convention 6.In the United States, Henry Ford became famous(). A. because of his wealth B. because he set up the Standard Oil Corporation C. because he was the first to invent cars D. because of his Model T automobile 7.The attitude of many Americans toward different political views after WWⅡcan be described as(). A. following the main trend of view B. intolerant C. indifferent D. tolerant 8.In the U.S., the Red Scare refers to(). A. a senseless hysteria about the danger of communism B. a fear of Soviet subversion C. a senseless hate of anything foreign D. an intolerance of any idea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idea 9.In the United States, the“winner-take-all”system applies to(). A. all the states B. a majority of the states C. all states except Maine D. only Maine 10.In “Old Man and Sea”, Hemingway praises the old man’s attitude towards(). A. defeat and failure B. the sea C. his work D. nature 1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mong the five biggest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 A. Chicago. B. New York. C. Miami. D. Los Angeles. 12.____, which banned slavery, was added to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in December, 1865.( ) A. The Bill of Rights B. The Thirteenth Amendment C. The Civil Rights Act D. The Voting Rights Act 13.___ have made it possible for all sections of the American population to have higher education.

最新 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策略管窥--以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为例-精品

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策略管窥--以美国驻 华大使馆微博为例 【本文提要】公共外交作为“在外交政策形成和执行问题上影响公众态度”的做法,在当今互联网盛行、新媒体涌现的时代,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为例,从媒介属性、价值观输出角度入手,分析美国利用微博对华公共外交的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微博媒介属性价值观公共外交策略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职业外交已经无法适应公民社会的民意诉求,局限性凸显。而公共外交形式的多元化、受众的广泛化、形式的亲民化恰恰弥补了传统职业外交给人的严肃感和距离感,使之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由来已久,特别是自9·11事件以来,小布什政府更加注重对美国外交政策中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不仅任命了公共外交大使,并且增加了外交官的人数以及他们与地方群众接触的机会。在奥巴马时代,2010年,美国务院确定了开展公共外交的五项优先战略任务,其中第二条提出,“通过美设立的各种公共外交项目和平台,在保持与各国精英界联系的同时,努力扩大和加强与各国普通民众的关系。”美国尤其重视通过强化使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和脸谱(Facebook)、优突(YouTube)、推特(Twitter)等网络社交平台,积极扩大对外接触面,确保美国政策观点在新媒体和对话空间中得到传播。而“美国驻华大使馆”新浪微博,正是其利用网络平台对华公共外交的经典案例。 一、“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的媒介属性 1.媒介定位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由美国使馆新闻处维护,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关于美国文化、社会以及使馆项目的对话。 美国使馆新闻文化处主管美国政府的官方信息以及在中国的与文化交流活动,是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官方喉舌。美国使馆新闻文化处通过新闻处处理所有公共关系事务及有关使馆同新闻媒介的关系及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新闻处协助使馆其他机构和部门进行媒介活动和计划。新闻处准备和散发华盛顿每日新闻、关于美国政策方面的新闻通告和背景材料,组织记者招待会和其他媒体活动向中国记者和驻华外国记者提供及时和有用的信息。 由此可见,微博作为新闻文化处发声的媒介,代表着美国官方对中国政府及民众的立场,是美国对华进行公共外交的工具之一。而微博的大众化、广泛化等普及性特点又很好地适应了公共外交的特性,两者可谓相得益彰。 2.内容分类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 冷战结束已经十来年了。苏联从80年代中期即开始出现意识形态的演变,以后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政治新思维",进一步削弱了苏联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对手的地位。当时国内外都有一种说法,一种希望,就是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将要淡化,各国将以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为出发点来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一些观察家的预想是,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带来越来越多的政治对话和文化沟通,国家间矛盾虽然不可避免,但主要将以经济竞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可能激化,成为主导性的矛盾。美日、美欧之间的"经济战"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另一些观察家则预料世界将走向"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将不再像冷战时代那样,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自己在国际上的远近亲疏,而是注重自身的安全利益,甚至不惜为资源、领土而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即是这种见解的佐证。这两种观点殊途同归之处,在于都认为冷战时期那种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纷争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未来的国际关系将进入一种常态(国家间为经济利益而合作或竞争),或者恢复另一种常态(各国为维护自身安全而斗争,某些大国争夺霸权),因而有了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将要"淡化"的期待。从冷战后的历史进程来看,美国非但没有淡化其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反而在许多方面突出宣传其价值观。美国的思想库和学术界不断推出各种引起争论但有广泛影响的政治观点,如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宣扬以推进各国"民主化"来维护世界和平的"民主和平论",以及"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等等。这些观点的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同,但都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社会条件改变了,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基础和行为改变了,反映这些条件和利益、指导行为的意识形态也会随之调整变化。就此而言,意识形态可以转变,但很难"淡化"或消失。冷战时期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同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政治经济营垒的利益之争相互配合,因此显得异常激烈。但是这不等于说在其他历史时期阶级国家就不高举意识形态的大旗。例如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极力宣扬"民主"和"民族自决";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民族解放的旗帜。这就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所说的"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希特勒靠标榜“国家社会主义”(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更为恰当)起家,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同英美资本主义的争夺世界霸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争斗。在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斗争是一种常态,而非冷战时期所独有。一、美国意识形态演变的的全球化背景在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国家间意识形态斗争的内容是不同的。一些学者将冷战结束后的现时代称为"全球化时代"。本文姑且接受这一说法,进而分析全球化对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首先是由经济力量推动的。全球经济系统是比全球政治系统更为活跃、更为开放的系统。全球政治系统由主权国家组成,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相对封闭的系统。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看,领土疆域的政治划分,各国关税制度的设立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尽合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对抗,更是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巨大障碍。当冷战结

美国外交权之争

姓名:彭耀峰 学号:3130103174 专业:工科试验班(工学) 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之争 摘要 在美国这样一个体制成熟的国家里面,总统和国会的外交权之争几乎贯穿于美国整个历史过程,不同的时期,两方优势各有不同。随着美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历各种各样的危机,总体来看总统从宪法的半阴影区取得越来越大的外交权,以至于国会主席声称,在外交上,美国的政治制度成为“选举出来的独裁制”。尽管国会为了争取自己宪法赋予的外交权在不断抗争,但当今这样一个充满动荡与危机的社会中,外交主导权或许还将长期站在美国总统的一边。 关键词 总统国会外交权制衡 美国政治体制的最大特点是三权分立,即立法权交由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执掌于联邦法院。美国立宪者们意在通过权力分享的宪政安排来达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从而避免出现欧洲君主制的暴政政治。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美国这种宪政体制也经历了诸多变迁,这主要体现在立法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外交权力分配问题上。由于美国司法独立,最高法院不愿意涉及政治问题,因此,总统与国会便成为美国政治进程中的主要博弈者和推手。而总统和国会的外交权之争几乎贯穿于美国整个历史过程,在不同时期,总统与国会获得的外交权优势各有不同,但是总体上,总统的外交权在不断上升。 那么为何在美国这样一个体制成熟的国家里面,外交权却分配得这样不明不白,以至于总统与国会为了争夺自己宣称拥有的宪法赋予的权力而吵得不可开交? 在孙仲老师的《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现实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美国政治中总统与国会双方争夺外交决策权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分析国会和总统对于外交权的争夺产生的原因,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一、美国的联邦宪法是高度概括性与总结性的宪法,不可能详尽地解释和分配总统与国会在外交上具体的权力分配,并且由于历史的不断前进,200年前制定的宪法也不可能预知以后在什么方面会造成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之争。 二、国父们认为,不管在行政首脑为世袭君主的政府中,授予君主缔约全权如何适当或安全,将此种权力授予任期四年的民选行政首脑则绝非安全和适当①。因此国父们引入分析与制衡的机制,在宪法中,开国者们似乎有意造成这样的局面,即构建一个存在一大片不确定区域,或者说是重叠的,有时甚至半对抗性的“半阴影区”,故意“通过两个部门之间的摩擦,来使人民避免遭受独裁的宰制”②。 那么在宪法创立后的200多年历史中,总统是如何从各种阴影区攫取或者从国会手中抢夺外交权的呢?

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渊源

2010年3月第12卷第1期 学报 JournalofNanchangHangkongUniversity 社会科学版··········Social Sciences 理想主义是对美国外交领域奉行的一种外交方式的称谓,作为美国社会重要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及其决策者的思想意识。美国外交史专家小塞西尔·克拉布曾指出:“毋庸置疑,美国人民显然期望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任何新方针都符合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它的精神气质及其传统。在国外与国内一样,国家政策应该符合美国对自由、公正、放任主义、民主和其他所珍惜的概念的信仰。”[1]理想主义理念集中体现了颇具美国特色的价值观、使命观及利益诉求,成为贯彻美国国家利益的“符号”和表征,备受历任美国总统和外交决策者的垂 青。“外交行为受领导人思想意识的支配,而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在对外部环境长期作出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本国家、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反映。国际政治包含着不同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也充满着不同思想原则的相互撞击。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 察。”[2] 美国是十分注重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程 度上,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文化主要基于意识形态上,因此从意识形态及文化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理清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思想渊源。 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渊源 ◎宋志艳 (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党校,天津300113) [关键词]美国外交;理想主义;“美国例外论”;自由主义传统[摘 要]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使命观及利益观。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意识形态渊源于美国 政治文化中的“美国例外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理想主义理念作为贯彻美国国家利益的“符号”和表征,备受历任美国总统和外交决策者的垂青。尽管美国外交披着华美的道德理想主义外衣,但却难掩其追求现实国家利益的利己本质。[中图分类号]D83/8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12(2010)01-0070-06 Idealism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Its Ideological Origins SONG Zhi-yan (The Party School of Nankai District Committee,Tianjin,300113,China ) Key words:American diplomacy ; idealism ;exceptionalism ;tradition of liberalism Abstract:Idealism in American diplomacy clearly reflects the values,mission view and interest demands of America.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American idealism were exceptionalism and the tradition of liberalism,as the symbol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merican interests,idealism has been appreciated b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makers and presidents.Although American diplomacy wears a moral idealism coat,it can't cover its selfish nature of pursuing the real national interests. [收稿日期]2010-01-16[修回日期]2010-03-10 [作者简介]宋志艳(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党校讲师,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美国外交政策、中美关系。 7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