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

“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

“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
“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

分类号:G633 学校单位代码:10446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

研究生姓名:李海

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导师姓名、职称:陈清平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2012年4月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摘要

在我国语文教育学界,钱梦龙、魏书生可谓是两面旗帜,他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语文教改中敢于创新、勇于改革,开创了语文教学新局面,因而被人们称作“南钱北魏”。钱梦龙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主”理论,并在“四式”教学法中得到实践贯彻。魏书生站在管理的高度上,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以“民主”、“科学”的理念激发学生的潜力,利用“六步教学法”等实践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大为提高。通过钱梦龙、魏书生教学思想异同点的对比,将会对我们的研究和教学活动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在汲取“南钱北魏”教学经验的同时,应该反思他们教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反面反思需要继续改进的方面。最终通过科学主义的精神、中外教育理念的结合以及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建设完善,弘扬“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中的精华,推进新课改的顺利开展及深入发展,实现我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绪论外,论文共有以下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从钱梦龙和魏书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出发,分别阐述钱梦龙和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第二部分,分析钱梦龙和魏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系统地比较了他们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部分,指出钱梦龙和魏书生关于语文教改方面的不足之处,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同时他们的教改经验总结的多,理论升华的少,思想发展也比较缓慢;第四部分,揭示出钱梦龙与魏书生的教学活动对当前新课改的指导意义,他们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做是对语文教学的科学主义尝试,使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与世界先进教育理论进行结合;结语,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本文通过对钱梦龙和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希望能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南钱北魏;语文教学;对比分析;反思;指导意义

Abstrac t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cademic, Qian Menglong and Wei Shusheng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two flags.They have the courage to bring forth new ideas, be brave in making innovations in the language reform in the 1980s.They create a language teaching situation.So they have been known as “South Qian and Nouth Wei”. Qian Menglong proposed “San Zhu” theory of significance, and get practice implement in the "Four Style" teaching methods. Wei Shusheng standing on the height of the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rs, stimulate students' potential with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using "Six-step teaching method" and other practice to make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greatly improved. By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Qian Menglong and Wei Shusheng’s teaching thinkings, the idea of their teaching will play a better role in guiding our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But at the same time learning from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the “South Qian and North Wei”, we should reflect the problems in their reform activities, find the need to continue to improve from a negative reflection. Finally, through the spirit of scientism, the concep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and further improving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 system, we will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teaching ideas in the ”South Qian and North Wei”,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in-depth development, achieve language education toward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get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the thesis has the following five components:

The first part is starting from Qian Menglong and Wei Shusheng teaching idea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respectively, described their language teaching ideas.The second part is analysis Qian Menglong and Wei Shusheng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style,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The third Part is point out Qian Menglong and Wei Shusheng language Correctional inadequacies in language teaching, they do not have a good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tools and Humanity, while the reform experience of more than theoretical sublimation less, thought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slow.The fourth Part is Reveal the Qian Menglong and Wei Shusheng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 as to try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scientism,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he world's most advanced educational theory to carry out combined with.The conclusion is Language Education reform is a difficult process of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by Qian Menglong and Wei Shusheng language teaching ideas, and hope for the future of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a draw.

Keywords: South Qian and North Wei; Chinese teach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reflect; guiding significance

目录

绪论 (1)

一、“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概述 (1)

(一)钱梦龙语文教学概述 (1)

1、语文教学思想 (2)

2、语文教学实践 (4)

(二)魏书生语文教学概述 (7)

1、语文教学思想 (7)

2、语文教学实践 (9)

二、“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改革对比 (11)

(一)钱梦龙、魏书生语文教改的相同点 (12)

1、注重民主的教育思想 (12)

2、重视学生自学 (13)

3、教学方法与教学风格的共性 (14)

(二)钱梦龙、魏书生语文教改的不同点 (14)

1、学生——“主体”VS“主人” (14)

2、教师——“主导”VS“管理” (15)

3、教学风格——“训练”VS“自我发展” (15)

三、“南钱北魏”语文教改的不足 (17)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 (17)

(二)钱、魏教改经验总结的多,理论升华的少 (20)

(三)思想发展缓慢 (20)

四、钱梦龙、魏书生的教学活动对当前新课改的指导意义 (21)

(一)语文教学要勇于进行科学主义尝试 (21)

1、教学方式科学化 (21)

2、学生和教师的科学定位 (22)

(二)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与世界先进教育理论相结合 (23)

(三)语文教育理论体系须建立并加以完善 (26)

结语 (26)

参考文献 (28)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0)

致谢 (31)

“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

绪论

我国语文教育有着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语文教育发展驶上快车道。五十年代,前苏联教学思想首先在我国语文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红领巾”教学法成为语文教学主导模式。在经历文革的动荡后,语文教学拨乱反正,却遭遇了由于重知轻能、重教轻学、重课内轻课外造成的阵痛。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且学习了世界先进教育理论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痛定思痛,在八十年代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高潮。在这批教改先行者中,上海钱梦龙和辽宁魏书生的教学思想,以其开创性和实用性猛烈冲击着人们以往的观念,成为齐名教坛的“双子星”,在语文教育界被誉为“南钱北魏”。分析钱梦龙和魏书生的教学思想和实践活动,加以对比、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清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脉络,也能够向第一线的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一、“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概述

我国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在摸索中前进,许多学者、教师在这场不间断的教学革命中引领潮流,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语文“三老”的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进程影响深远,文革之后,语文教改更是有了宽松的大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钱梦龙、魏书生在八十年代脱颖而出。他们的教学思想,既有中国传统母语教育的一面,又继承发展了“三老”的思想,还实现了外国先进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的“联姻”。学习、探讨“南钱北魏”的语文教学观念,研究、反思他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当前的新课改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也可以保证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中,继承精华,开创新局面。

(一)钱梦龙语文教学概述

1951年,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钱梦龙登上语文讲坛,从此一讲就是几十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文教学理论及实践曾长时间受前苏联影响,加之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形成了语文教学中只强调教师地位、对学生作用重视不足的局面。随着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化,这种现象得到逐步改善,但是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问题。怎么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怎么在语文教学中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又陶冶学生的情操?钱梦龙开创性的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主”理论,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

主导”、“训练为主线”。

难能可贵的是,在“三主”理论指导下,钱梦龙结合自身经验,对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了巨大发展,取得丰硕的成就。钱梦龙的“四式”教学法就是在他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孕育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三主”理论的教学活动中,钱梦龙总结出四种课型,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习式”,这就是“四式”的起源。“四式”既有定法,又无定法。定法是“基本”有“式”,无定法则体现在对教学规律、对“三主”思想的灵活运用。“四式”教学法并非硬如铁,而是韧如麻,在这一教学方法指导下,语文课堂应该既是井然有序的,又是生机勃勃的。钱梦龙之所以能够熟练驾驭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是得益于对“三主”思想的坚决贯彻和对“四式”教学法的灵活使用。

1、语文教学思想

钱梦龙在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始终主张要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置于教学头等位置,由此出发形成了他的教学思想中的“学生为主体”。《学记》中“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给了钱梦龙启示,在实践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钱梦龙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很重要的一点做法就是重视学生读与写相结合,这就是钱梦龙“训练为主线”思想的渊源。

(1)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到底是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曾经引起了理论界长期的争鸣,比较典型的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赫尔巴特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宰作用”,“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按照一定方法发展学生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将应该留给教师。”[1]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观点与赫尔巴特截然相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2]作者认为,不管哪种理论流派,在这个问题上,所要探讨的都是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关系是维持教学秩序、优化教学效果的保证。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师生关系思想固然都有可取之处,但是有失偏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理应是辩证统一的。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重要一点就表现在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观。当前新课改的理论基石之一建构主义理论,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知识只有被学生接受之后才有意义,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并非被动的接受外在信息,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的根据先前认知结构对外部的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处理,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3]钱梦龙指出,“组织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4]针对教育实践中的“满堂灌”、

“填鸭式”等现象,钱梦龙强调应当“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 [5],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至此,“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逐渐成型、成熟。也许这些观点、看法在当前的教学理论面前并不显得多么新颖,但是在八十年代能够有这样的见地,无疑是十分超前的。而且当前新课程改革关于师生关系的理念也是借鉴钱梦龙的思想并加以发展演化的,更加证明了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2)教师为主导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对矛盾体,但是,他们应该是天平的两端,讲究平衡,绝不应该是两个正极或负极,互克互斥。教师中心论不光是轻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将师生关系对立化。钱梦龙不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并且不矫枉过正,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教师为主导”的语文教学思想。

在谈到教学问题时,人们总是提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习惯性忽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就得保证教师的地位,重视教师的作用。对此,钱梦龙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体会,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教师可以有必要的讲和问,但讲也好,问也好,都是为了导,为了把学生导向一种主动求知的情境中去。”“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己知的彼岸。”因此,“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教师主导,而在于如何发挥主导作用。”[6]

在新课改中,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就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内在的经验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多说几句都可能被扣上干涉学生主体性的帽子。钱梦龙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可谓对症下药。教师个人经验更丰富,是教育实践的主体,自然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钱梦龙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虽然使教师可以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是表述还有些模糊,使这一语文教学思想表现出个人经验性强、理论性弱的特点,也就是可操作性、可推广性较弱,很多一般水平的教师虽然能明白,但是运用起来往往火候不到或者过犹不及。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三章中深入探讨。

(3)训练为主线

钱梦龙强调,要实现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目标,“只有把学生组织到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去,才能完全实现两者的统一。”这个“训练”主要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各项学习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思维训练和语言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训练,这种训练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所以说它是主线。”[7]训练之所以被确立为主线,和钱梦龙“要想在母语教育中充分实现语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则有赖于‘训练’”的观点是分不

开的,也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从本质上说不是一门知识课或理论课,所以,训练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主线。

从钱梦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实践,就需要把“训练”作为桥梁与纽带,发挥联结作用,或者说“训练”是学生和教师相互作用的着力点和共同体,通过对“训练”的相互作用,二者实现交流、沟通与协调,从而使语文教学质量上升。它并不是应试教育下单纯训练作题技巧、一味针对字词进行牵强附会的挖掘的“训练”,而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着眼点,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育课程改革中,“训练”一词人们讳莫如深,钱梦龙的“训练为主线”思想也受到了较多的批评或漠视。大概是因为“训练为主线”容易被误认为是应试教育下“题海战术”的理论鼻祖。其实这是对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的误读。

钱梦龙主张的“训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练习”,不是把学生变成只会应付考试的机械练习下的奴隶,而是通过外在的引导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促进听、说、读、写技能的提高。可以说,钱梦龙的“训练为主线”是语文工具说的具体操作方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语文的人文性重视不够,但并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是钱梦龙结合自身经验和学生实际提出的科学理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8]当前新课标强调学生技能的训练,正是继承并发扬了钱梦龙的思想,所以对于他的“训练为主线”思想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不能因为“训练”二字就反应过度,这是对应试教育下语文教育的过敏性反应,毫无必要。

2、语文教学实践

“三主”思想是一种先进的理论,但还需要一种相应的教学课型,钱梦龙据此提出了“四式”教学法,“我把这种结构模式叫‘基本式’……‘基本式’指‘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总称‘四式’” [9],这是钱梦龙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成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四式”教学法并不僵化,讲求“基本”有“式”,但又非凝固不变,“常中求变,变中守常”,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三主”理论的体现。钱梦龙语文讲读课四个“基本式”的着眼点是提高学生掌握语文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不需要教而会学的能力。这也体现了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是着眼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的,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谓的披着现代外衣的传统教育。

(1)自读式

现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习新的课文,教师通常会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就是钱梦龙“自读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长期运用,并得到了新课改的承认和推广,“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10],也是对语文

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的重要指标。

“自读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是为了不教”。“自读式”可以看作是脱胎于叶老的这一论断,并且有了相应的发展,钱梦龙创造性地构建了“阅读能力目标体系”目录树:

这种目录树的意义在于对语文教学,尤其是对学习新知识时的阅读、学生的自读活动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钱梦龙对我国语文教育做出的一项卓越贡献。

确立这一目标后,具体怎么做呢?“目录树”清晰显示,阅读常规、阅读方式、阅读步骤、阅读心理不是无序的罗列,而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多线并进,螺旋上升。那么以哪一项为基础构建有序的自学呢?钱梦龙采取的办法是通过认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的训练,从而形成学生的一种能力,掌握阅读步骤。具体如下:

(2)教读式

“教读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阅读的形式。“教读式”不等同于“讲读式”,这是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传统语文教育注重教师的讲,学生的听,在《红领巾》教学时苏联专家就已经尖锐指出这类教学方式的弊端,即教师很积极,学生很被动,教学效果很差。“教读式”与“讲读式”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内涵完全不同。“教读式”的重点是方法指导,以教导读,目标在于教会学生阅读,利用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钱梦龙主张教读课注意四方面:(1)是激励、唤醒、鼓舞;(2)是组织好教学过程:选准突破口,确定聚焦点;(3)授之以法,随机点拨;(4)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拘一格。

但是,如果以“教”代“学”,就违背了教读的本意,重新走了讲读式的老路,所以这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也是一种考验。

(3)练习式

“练习式”是“训练为主线”理论的具体应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求知,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训练为主线”思想受到很大争议,“练习式”自然也就争议颇多。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论述了“训练为主线”思想的合理性。诚然钱梦龙的思想中语文“工具说”的痕迹比较深,但是作为一名远见卓识的教育者,他认为只要方法适当,练习不见得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他主张夯实字、词、篇、句、语、逻、修、文等基础性知识的同时,注意练习方法上的引导,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能力。钱梦龙的练习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思维方法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统一运作,是十分科学并经过了实践检验的。

(4)复读式

“复读式”是温故而知新的教课方式,主要操作方式是把已经学过的课文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复读单元,进行复习性阅读,以便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它讲求挑选出具有共同特征或者可以方便进行比较的课文,形成知识间的对比或联系,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知识的网络,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而是至今仍旧受到广大教师欢迎的教学方式。

“复读式”打破了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的单元教学的壁垒,是一种开拓性的进步。以往单元教学“不论采用什么方式组织单元,其单元之间,或者篇与篇之间,知识结构的渐进性和梯度都不明显,不可能具有这种序列性和系统性。”[11]“复读式”既打破了语文单元教学的系统论的桎梏,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建构了系统的知识,因而“复读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开创性的教学实践理论。比如,研究中国古代“秋”的意象,可以把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几篇学过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通过悲秋、颂秋的比较,认识到中国诗词中意象的丰富性。还能够借机复习楚辞、唐诗、宋词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题材、描写手法的认识。由此可见,“复读式”确实教学效果显著,并且具有极大的价值和可操作性。

(二)魏书生语文教学概述

“南钱北魏”在语文教育界如雷贯耳,钱梦龙德高望重,厚积薄发,魏书生则是后起之秀,已然与众前辈并驾齐驱。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评价说:“魏书生是个教育家,而且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有一种忘我的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所能做到的……”[12]能得到吕叔湘先生这样的评价,可见魏书生的成就已经为广大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所认可。

翻开魏书生的荣誉簿,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特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等显示了他的勤劳和成绩。他在语文教学方面,勇于探索,大胆革新,创造了许多新颖的教法,正因为其新颖,魏书生的成功在很多人看来不可复制,属于剑走偏锋、独辟蹊径,纯粹是个人的个性和风格造就的。但是我们更愿意把魏书生的成功归咎于他的革新,这也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的意义之所在。

魏书生于1978年进入盘锦三中教学,成为一名初中老师。盘锦三中是位于农村的一所普通中学,生源全是所谓的“后进生”。在这样不利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下,是什么促使魏书生由一个初中毕业、未曾受过系统师范教育的“半道出家”的老师,成长为一个享誉全国的语文教育改革家呢?概而言之,就是魏书生的“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独具特色的六步教学法等教学实践工作,突破了以往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藩篱,激发出了语文教育的活力。

1、语文教学思想

魏书生与钱梦龙等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不同,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并不主要着眼于具体的方法论,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管理学生集体上,放在怎样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

能上,这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魏书生在十年动乱期间坚持自学,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哲学基础。工作后,他曾经在一个工厂任干事,从而形成了办事时从整体考虑,搞好管理,建立制度和体系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反映在语文教学上,可以看出,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具有管理性的特点,这是他比较独特的一点。

(1)民主师生观

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中的重要一点是民主开放的师生观。他曾经明确指出:“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13]“以人为本”是魏书生民主思想的一个基点。他认为,教和学是一对矛盾,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要想解决此矛盾,教师需建立起平等的师生观,师生之间充分信任,互相理解,才可以探讨问题,探索改革,才可以一起完成语文的教改任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正因如此,不管是学习,还是班级管理,魏书生坚持的做法是与学生商量。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主体的位置,形成并具备了参与意识。同时,魏书生还积极听取、尊重学生的意见,即便是有偏差的意见,也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错误。通过这些途径,魏书生将“民主”落实到教学决策之中,实现教学过程民主,培育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当家做主的能力。有了民主的环境,魏书生的教改工作才会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有了学生的参与、纠偏,魏书生的教改工作才会贴近学生,避免了闭门造车、事倍功半的结果。魏书生说:“坚信每个学生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个学生的助手。教师不仅要有做学生的公仆之心,更要有做学生公仆之行。”[14]以民主为外显手段,调动、挖掘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些都为他的语文教改活动提供了先决条件。

(2)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魏书生的教改,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主义”的尝试。魏书生的教改亮点有“六步教学法”、语文知识树和语文“育人”观等等,都是科学探索的结果。随着对外国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布鲁纳和布鲁姆的学说对中国教育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六步教学法”可以看作是魏书生将发现学习理论与中国语文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个问题将会在第三章继续深入探讨。他自己也说过,自学西方教育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画“语文知识树”则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序列,通过形象化的手法和串联性的线条,直观、系统地呈现知识,形成一个严密、精确的网络。这是系统论、结构论在教学中的灵活使用,也许很多人都深知其中原理,但并未进行什么尝试,只有魏书生首先将这些理论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用活、用好,进行了大胆的科学主义的尝试,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仍然是值得称道的。

(3)“管理”制胜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魏书生曾经在一个工厂任干事,形成了办事从整体考虑,搞好管理,建立制度和体系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使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具有管理性的特点。这就是魏书生的一大开创性成果,从中也反映出了他的宝贵品质:善

于学习,善于迁移。

魏书生在语文教改过程中大胆引进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可以称为课堂管理学。我们从魏书生的教学活动不难看出,他总是以商量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制定规则。既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规则,学生就会主动遵守,规范学习中的行动。从内容看,主要分为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以及总结反馈系统。通过计划系统,魏书生和学生统筹与语文学习相关的34件事,分成6大类,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定期必做的,也有不定期做的,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负责的局面。同时,魏书生与“助手们”构建了5种监督体系,有自检、互检、班集体检查、班干部检查等等,保证计划得到有效实施,确保计划执行效果。反馈系统则是着眼于对实施计划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纠正,方法有个别反馈、班集体反馈、班干部反馈等。很明显,这是模仿企业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为什么魏书生能够做到迁移管理理论,最终“管理”制胜呢?除了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外,还是因为“被逼无奈”。魏书生不光是一名班主任,还是盘锦市教育局的领导,每年都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外地讲学、开会,与自己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反而不是很长,但是他的学生仍旧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这是因为他的管理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信赖、依靠学生的因素。魏书生作为“全国优秀班主任”,长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从一个单纯的授课教师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在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中,“管理”占有很重的分量。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逼”着他注重挖掘学生两方面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所谓自我教育,即培养学生自我提出教育目标,自觉地进行“新我战胜旧我的斗争”,形成符合一定要求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强化,从而确定学习目的,采用科学学习方法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魏书生的培养自我教育和自学能力的思想,渗透着心理学的智慧。教育心理学强调,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有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如果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学习目标、过程、方法都由他人包办代替,学习的效果也由他人评价,那么也就无从谈起学会学习了”,“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是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 [15]正是看到这种心理因素对学生的重大影响,魏书生一向强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学会自己学习。出现问题,他和学生一起找症结,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个人自我效能感,久而久之,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自然学习效果大为提高。敢于放手,这就是魏书生“管理”制胜之处。

2、语文教学实践

笔者在上初中时,曾经有一位教师,一贯提前5分钟上课,拖后5分钟下课,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他每次都要上55分钟。这样敬业的老师当然值得尊敬,但是方法是否应该改进是值得商榷的。事实证明学生在这位教师授课时总是苦于重负,学习效果并不好。

魏书生就恰恰相反,他不但与自己学生一起学习的时间少,甚至上课时都宣称自己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懒”,绝不多讲,“讲得少,教师才会更珍惜讲课的时间,仔细考虑哪是必讲的内容,哪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得住、能理解的内容。讲得少学生才能记得住。”[16]要求学生自己当老师,“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我不做”,“别总把自己当学生,要换一换位置,把自己当成老师和学者。”[17]为什么魏书生“懒”,学生却能主动做到“勤”呢?这就要从魏书生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一探究竟了。

(1)语文知识树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在前文论述钱梦龙的“复习式”教学模式时,我们也曾提到。但是钱梦龙打破了这种系统性,按照语文的内在逻辑找规律,优化教学。无独有偶,魏书生也是此中高手。他引导学生把语文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纳入一个合理结构,也就是画“语文知识树”,使学生能够站到更高的高度从整体上理解语文。以前的语文教学给学生造成的一个困难就是学生不知该学什么,学习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只是机械地跟随教师学习,头脑中一片混沌。这就好比蒙上眼的驴子不停拉磨,它只是知道转圈,但是为什么转圈,转圈的意义在哪里,完全不清楚,单纯的为了转圈而转圈。学生不能在语文教育中变成可怜的毛驴,魏书生可谓对症下药。

语文知识树有4个部分、19个知识项和118个点。形象的说,就是4个根,即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19个知识点包括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及其下辖的各三四个点,构成19个枝桠。最后由这19个枝干生出了118个树杈。[18]魏书生依照语文知识树,传授给学生一些相当于“公式”、“定理”的东西,,提炼出一种在初中阶段基本上能够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性的知识技能,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应用于文章。比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魏书生为学生提炼出记叙文线索的种类,共计六种: 一是以人物为线索;二是以空间为线索;三是以时间为线索;四是以逻辑为线索;五是以事件为线索;六是综合线索。学生掌握了这一系统化的理论,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能力,如同庖丁解牛一般,直接找到文章的切入点,自然游刃有余。但是,通过论述不难发现,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过主要还是锻炼学生的一种分解文章的能力,虽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文章的水平,但是技能的提升不代表知识的强化、积累,有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走向功利性,这个问题将在后文深入探讨。

(2)六步教学法

赫尔巴特曾经提出四段教学法,杜威曾经提出五步教学法,魏书生照葫芦画瓢,提出六步教学法。但是魏书生能凭借这一教学方法取得成功,不是生硬地将外国的先进理论搬过来就用,而是结合了中国实际,符合中国母语教育规律,这是魏书生的高明之处。

六步教学法具体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和自结。定向,即确定学习目标。自学,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据定向的目标自我学习,钻研课文,解决问题。讨论,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要秉承民主开放的师生观,同时知识在此时具有不确定性,要通过探讨加以明确。答疑,

由老师或者学生对自学所不能解决的困难进行讨论或回答。自测,学生对自己进行测试。自结,实质上就是自我反馈和自我课堂评价,根据反馈得到的结果,确定下一步的定向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六步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反映了魏书生一贯的教学思想,也是广大语文教师争先学习的。“它将课堂中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师生双向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使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 , 从而实行开放式教学。”[19]正是魏书生的这一开创性工作,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实践途径,这才是它的长远意义。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当然不会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树和六步教学法,还包括诸如气功冥想、妙用板书、变幻音调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表现方式展现教法的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0]这些做法带有比较浓重的个人色彩,属于教学的一些小技巧,不必在语文教师中过分推广,借鉴即可,否则反而抹煞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因此本文不再对魏书生的其他教学活动方式进行赘述。

二、“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改革对比

钱梦龙和魏书生作为语文教育改革的风云人物,他们都解放了学生,挖掘了语文教育的内在魅力,对教师进行了科学定位。因此,当前的新课改有很多“南钱北魏”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子。但是由于二人接受的教育、成长的历程、个性的不同、具体的教学环境的差异等原因,他们形成了同中有异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在深入探讨钱梦龙、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之前,有必要通过两位名师的两次公开课来管窥一下二人的教学理念。

2005年7月,在第四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上,钱梦龙老师上了一次公开课,讲授的是一篇微型小说《睡美人》,授课时间为56分钟,大体流程是:

师生相互熟悉——第1至11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第11至12分钟

理解故事情节——第12至22分钟

感知人物形象——第22至45分钟

揣摩构思意图——第45至56分钟

授课结束,钱梦龙老师还布置了相关的模仿写作、练习的任务。显而易见,钱梦龙对这堂课是以“教读式”为主,兼有“自读式”和“练习式”。一开始的课前介绍,达到了拉近师生感情距离的目的,毕竟是“借班上课”。在学生放松下来后,以“自读式”为开

端,使学生全面接触课文。在“教读式”阶段,钱梦龙并不是将精力放在“教”上,而是不停的“问”,提出“‘失踪’为什么加引号”“中间会有什么故事”等问题,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同时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揣摩文章构思意图,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掌握课文。

魏书生的公开课又具有他的一些个人特色,与钱梦龙“同中有异”。在2004年2月长沙的一次示范课上,魏书生讲授了《人生的境界》一文,授课时间长达60分钟,但是学生并不觉得疲劳,反而津津有味。大体上课流程是:

师生相互熟悉——第1至2分钟

口头作文《我的一天》——第2至8分钟

第一件事:引导学生熟悉作者——第21至22分钟

第二件事:三个词,即“觉解”、“入世”、“出世”——第22至26分钟

第三件事:四种境界的划分及怎样达到境界的探讨——第26至47分钟

第四件事:课后练习——第47至60分钟

魏书生通过“闲聊”,迅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这是优秀老师的惯用手法。站立口头作文则是他的独创,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不条分缕析,直接抓住文章的重点词、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实质,实现快速、有效阅读。授课时,不讲、不评,全是提问和讨论。课后练习也不给予明确答案,而是共同探讨,实现合作、探究教学。教学效果如何呢?在魏书生问一名女生感受时,她说:“我们初一的学生学习高三的课文,原本以为会有困难,但是通过学习,发现很有趣,我喜欢魏老师的教学方式,谢谢魏老师。”当事者的话,就是魏书生教学效果和他的个人魅力的有力证明。

既然已经了解过两位名师的公开课,管中窥豹,我们就可以对钱、魏语文教学进行比较分析了。

(一)钱梦龙、魏书生语文教改的相同点

八十年的语文教改不同于以往的教改,表现在基本实现语文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受外国教育理念影响较深,但又能做到“以我为主”,不像建国初机械模仿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在八十年代的教改中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人物,“南钱北魏”乃其中之翘楚也。钱、魏教改活动,虽然着眼点和具体的实践做法有所不同,但在很多方面是有共通之处的,毕竟科学性的东西一定会有交集,主要表现在:

1、注重民主的教育思想

在八十年代,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甚至在九十年代,应试教育还是主流。在这种氛围下学习语文,突出特征是:教师绝对权威,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的答案明确且唯一。可以

想象到,此类语文教学,教育出的只能是疲于应对甚至厌恶语文的学生,语文的工具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人文性更是无从谈起。钱梦龙、魏书生做常人所不能做,把学生当做“人”,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融洽的关系,极具前瞻性的做到了当前所极力倡导的民主教学,难能可贵,意义重大。

钱梦龙主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魏书生更是提出学生做主人。钱梦龙曾说:“我的这个意识很明确,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考虑有没有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处理事情有没有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觉得必须随时随地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主体。”

[21]在《睡美人》一课中,钱梦龙总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给予一个答案,让学生记住。比如“标题与B角之间有什么关系”,既让学生大胆开口说,又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当学生答错问题时,钱梦龙甚至不急于引导,而是请其他学生再回答,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相互探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魏书生同样如此,甚至更进一步。魏书生公然宣称自己“懒”,在讲《人生的境界》时“懒”得“出奇”。他根本不深入涉及课文,而是提个问题,然后请学生回答。例如,“人生有哪几种境界,怎样达到境界”,在这一环节共用时20多分钟,可学生看书、回答、讨论就用了十八九分钟,期间魏书生根本就没低头看过书,书本内容几乎不提起,全靠学生。他的教学还鼓励学生比赛、竞争,计时工作却又交给学生,自己“偷懒”。姑且不论魏书生这样“放权”给学生好不好,单就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怕是无人能出魏书生其右了。而且钱梦龙、魏书生既解放学生,又解放教师,把应试教育下师生对立关系变成民主关系,九十年代的教学改革明显受到他们的积极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重视学生自学

钱梦龙一向反对应试教育下强迫学生学习,认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三主四式”思想是钱梦龙这一主张的产物,尤其是“自读式”更是直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睡美人》授课现场,钱梦龙尽量引导学生自学,形式包括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自己解答问题,学生构思故事等等。“三主”中的“训练为主线”着眼点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所言的“教是为了不教”,他也一直是这样实践的,“三十多年来,我始终追求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目标,摸索着,前进着。”[22]优秀的思想总是具有共通点,魏书生同样对学生自学十分重视,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有所论及。魏书生曾说:“我们是在培养21世纪的人才,而21世纪人才要求是会学习的人。”[23]明确指出,“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主要靠自学。他们离开校门,走向社会以后的主要学习途径也是自学,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在校阶段,教给他们自学语文的方法,形成浓厚的自学之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4]

3、教学方法与教学风格的共性

所谓教学方法,既有教师教的方法,又有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发展的方法。所谓教学风格,简单说就是教师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为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而采用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钱梦龙和魏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就存在诸多共性,概括起来就是灵活多变、个性鲜明。钱梦龙经常借班上课,所以十分注重因人、因课设法,不满足于依照安排好的程序按部就班。《睡美人》就是钱梦龙临时挑选的一篇课文,因为他认为原本安排好的课没有新意。上课过程中钱老师巧妙的提问,尤其是猜测“失踪”背后的故事,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灵活多变,甚至可以说是自我挑战的教学实践,可以表现出钱梦龙的教学方法之独特和个性之鲜明。魏老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同样富有特色。与钱梦龙一样,魏书生注意培养、提高学生自学和训练的能力,追求创造性,虽注重传承前人的教学精华,但绝对不囿于前人。他总是能通过竞赛、让学生制定规则等方式,使学生兴奋起来,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表面的风光背后潜藏着的是辛苦。钱梦龙屹立教坛几十载,76岁“高龄”还坚持讲公开课,令人钦佩。魏书生上课“偷懒”,下课却苦干。他坚持记日记,由此生发出“日记育人”,他坚持同学生一起跑长跑、做仰卧起坐。正是对教学的一腔热忱,对学生的无私的爱,才催发出他这样的行为。“南钱北魏”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活动有诸多相同之处,但是核心的东西,则是教书育人的大爱之心。不光是他们二人,但凡天下优秀的教师,这一点都是相同的,在此表示敬意。

(二)钱梦龙、魏书生语文教改的不同点

在教学改革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钱梦龙、魏书生虽然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他们的教改活动还是有很多不同点的,这也提供了相互借鉴之处。

1、学生——“主体”VS“主人”

钱、魏都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他们从来不做强迫学生的事情,因为他们都认识到学生的重要地位,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机器。但是,对学生重要地位描述的不同,体现出二人教改的“异”。“三主”思想明确提出“学生为主体”,但同时又重点强调“教师为主导”,反映出钱梦龙既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又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教师的外力作用于学生的内力,内化成学生内在性的东西,即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魏书生则认为学生是主人,一字之差,却突出表现了魏书生迥异于前人的理念,这也是他超前性的一点。“主人”远远大于“主体”,因为魏书生的学生还有班级管理权,可以制定学习目标,拥有超乎想象的决策权,当然都是在合理范围内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发挥学生的作用要有度。许多教师机械模仿钱、魏二人,把课堂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另一个误区是轻视教师的作用。不管是“主体”还是“主人”,学生始终是需要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教育对象。教师首先是智慧的启迪着,然后才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帮助者。魏书生说:“就课堂教学的形式而言,衷心希望大家千方百计发展自己的长处,千万不要都来模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25]这既是自谦,也是忠告。

2、教师——“主导”VS“管理”

前文中已经论述,钱梦龙主张“教师为主导”,而魏书生则是教师管理制胜。钱梦龙的“导”,方法是通过设疑等来创设情境,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步骤打开思路,因此可以看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前文同样论述过,魏书生曾在工厂任干事,养成整体思考、重视管理的行为习惯,因而个人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管理,以管理制胜。因此有人评价魏书生语文教学更像是在进行思想教育,是通过班主任管理来实施教学的,属于“怪”的路数。可见,正是经历的不同,造就了二人的一些差异。

3、教学风格——“训练”VS“自我发展”

钱梦龙和魏书生都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的认识,二人略有不同。钱梦龙更多的是倚仗“训练”来达到学生自学的目标,魏书生则是通过科学和民主的管理,让学生自我发展,培养自学能力。这种自我发展不是“放羊”,而是有正确、适当的管理作保障的。钱梦龙之所以强调训练,是因为在他看来,训练是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在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的自学能力才会得到发展。如讲授《睡美人》一课,钱梦龙一开始就让学生记住“典雅雍容”、“飘洒翩跹”这两个词,课中又讨论文章的修辞、运用的手法,标点符号的作用,可见钱梦龙对字、词、句、段的重视,通过这种训练,夯实了学生的功底。魏书生全然不同。《人生的境界》,他没讲几句,只是抓住三个词、四个境界,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发现、组织答案,魏书生以科学的、不外显的方式,抓点放面,让学生自我发展,最终能做到自主学习。

很明显,钱梦龙的教学既有传统,又有开拓,魏书生则是近乎全新的,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有些“怪”。为什么二人会形成这种区别呢?也许人生成长环境、过程的不同,造就了这一局面。对于教学风格,于漪有这样一段话:“我不敢奢谈流派,但主张语文教师发扬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人对戏曲表演的流派提出如下标准,大致是有继承,有创造发展,为同行与专家所承认,得到观众的欢迎和赞赏。这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到教学风格上来。当然也有不同,看戏与听课毕竟两样,戏演唱不好不能强迫人看,但课上不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过去基础教育主要抓双基。这固然重要,但不全面。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狭隘的基础观转变到全面的素质观,既抓紧落实“双基”,又要抓紧好习惯养成、智力开发、情感培养、意志锻炼等,使学生文化科学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都能得到发展。现在我就语文课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谈些看法: 一、弄清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实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所以,我们现在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弄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性的特点。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理解世界反映世界用形象和图画说话,而不是以三段论说话,或空喊政治口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是有限度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时“潜移默化”地实行的,仅仅是渗透。如哲理诗《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言志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属性。如《丰碑》这篇课文,在环境恶劣,任务艰难,装备简陋的情况下,军需处长掌管着军需物资,完全有理由有可能让自己穿上御寒的棉衣,而他却穿得十分单薄,为了革命,在最艰难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被冻死了。课文对军需处长牺牲的神态、动作等作了细致描写:“镇定自然的神情,”说明面对危险毫无惧色,“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表现出军需处长面对死亡泰然置之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座“晶莹的碑”,激励后来人,他忠于革命,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为后人传颂。这就是课文的“渗透性”所在。 二、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可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即渗透于识字、阅读、作文各种课型中及字、词、句、段、篇等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其次,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即课堂教学、作文、考试之中识字教学能够结合字的形、义及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立场;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实行系统的教育;作文教学能够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及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实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并形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养成谦虚、不耻下问的美德,考试中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独等优良品质。 三、指导学生“悟神”,捕捉文章隐情。“神”乃文章之魂。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捕捉文章神韵的过程。既要透视显中之隐,又要品出言外之意;既要体查文中之情,又要再现内心视象。文章的“神”具有“潜伏”性,作者把他熔铸在字里行间,必须依据语言文字去领会,去接受,去转化。如《会摇尾巴的狼》,它的神就在“会摇尾巴”四个字中,就在摇尾巴的过程中,暴露了它的凶残的野性和愚蠢的狡诈。 一篇文章的“神”,能够包含很多方面,导致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的“多元性”,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准确地扎住教材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把握住作者的写作动机。有的教师在教《狼和小羊》时,让学生续讲“狼被人打死了,小羊得救了”,制造了“大团结”式的结局。这虽然符合中国“扬善惩恶”的传统思想观点,但是从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看,“准度”不够。作者的原意在于讲述一个道理:“凶残的恶人在做坏事时总要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善良的人切不可上当受骗”。如果设计“大团圆”的结局,学生的思想理解就落在了“善良会有好机遇的,是会有好报的”这个基点上,这对儿童的成长无疑设置了心理障碍。 四、提升学生理解时要把握“尺度”。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中的具体课文,二是嘘唏语文的具体学生。

当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一)评价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淡化德育的功能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实做而不在于能说会道”。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行统一,教学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实践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功能。但目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纯智育学科对待,评价内容一般以考察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为主,只要学生能记忆、主观能理解就可以取得高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如何、是否言行一致在评价中没有体现,产生师生忽视德育的现象,有的思想政治课成绩“高分”者自私、冷漠、心胸狭窄、缺乏爱心,甚至有人说德育已“失效”,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也给我们敲响警钟,说明这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问卷的考试量化评价方法,一般包括阶段性评价(期中考和期末考)与终结性评价(中考和高考)。这种教学评价方法突出考察学生的显性知识,例如:定义、常识、原理等能够外显的、量化的目标内容,简单采用打分方式。关于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思考教学评价是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即构建发展性、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和思考者,因此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政治课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引导教师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重视个体差异,关注成长历程,重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体系。但当前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正确分析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现状、明确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指导思想,找出差距与对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学评价合理化所必需的。一、当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一)评价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淡化德育的功能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实做而不在于能说会道”。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行统一,教学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实践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功能。但目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纯智育学科对待,评价内容一般以考察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为主,只要学生能记忆、主观能理解就可以取得高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如何、是否言行一致在评价中没有体现,产生师生忽视德育的现象,有的思想政治课成绩“高分”者自私、冷漠、心胸狭窄、缺乏爱心,甚至有人说德育已“失效”,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也给我们敲响警钟,说明这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问卷的考试量化评价方法,一般包括阶段性评价(期中考和期末考)与终结性评价(中考和高考)。这种教学评价方法突出考察学生的显性知识,例如:定义、常识、原理等能够外显的、量化的目标内容,简单采用打分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导致教师固守陈旧教学观念,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学生自身也忽视对隐性目标内容的学习与培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相互交流与促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制约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三)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效果的价值评判与估价。但现行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把教育评价的价值定位在甄别的功能上,一般着重采用效果评价,从评价对象完成各种命题任务的效果角度来确定评价标准。这种统一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没有根据教学评价的目的、性质和对象的不同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完全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充满差异性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认知基础、不同的要求和需要。过于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学习成绩定优劣,使教学只面向少数“好生”;忽略了学生自身纵向发展过程的比较,使多数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归根到底就是还没有真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启示 江苏省震泽中学顾小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透视了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挖掘出了语文教育真谛,阐发了很多真知灼见,而其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精辟论述,对于改进当今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仍有非常多的指导意义。重温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不断反思,会受益不少。 一、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概述 我们如果梳理一下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可以提取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应需”、“求诚”、“写生”。 “应需”是就写作教学目的而言,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而不是“应试”,“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①“惟练似宜通乎课内课外,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主。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学生能明乎此,则随时随处认真,不以课内作文为特殊事项,进步殆可较大。复次,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师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不应该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而要真正把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还要重视“非文学的文章”(即普通文)的训练。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自我愿意、乐意的表达,是出自情感上的需求和意志上的目的。是主动自觉地写,是自由的写,不仅仅是题材、体裁的自由,更是精神心灵的自由。是自己需要写作,把作文当作自身倾吐的需要,当作表达思想的需要,当作生活与学习的需要,当作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实实在在的“我要写”,是由自己决定表达什么,怎么表达。 “求诚”是就写作内容而言,叶圣陶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鸣出内心的感受”;“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②求诚就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说违心的话、说言不由衷的话,要求学生或叙写自己的①《叶圣陶序跋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完整word版)语文教学论试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要求:1、命题一律用A4纸; 2、除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外,题间不留空。 一、填空题10分(每空0.5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2.、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环境性、活动性、关系性三个方面。 3、语文单独设科始于1904年,第一个正式名称是国文。 4、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5、杜威是实用主义教学思想的创始人,教育思想是。 6、魏书生以六步教学法著名,钱梦龙提倡做中学的导读法。 7、说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8、新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 9、评课形式有个别交谈式、集体讨论式和书面评议式。 10、癸卯学制是由清政府颁布并在全国实际推行的学制。 二、不定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语文教学论属于( D )范畴 A、文艺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教育学 2、最早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是(D ) A、蔡元培 B、胡适 C、叶圣陶 D、陶行知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了7—9年级的学生识字数目为(D ) 个。 A、1600—1800 B、2500 C、3000 D、3500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共有十项,后五项侧重( A )维度。 A、知识与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D、价值观 5、《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A )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6、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A、C、D ) 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容易组织和管理 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 程的学习相互配合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7、标志着语文单独设科的是(A ) A、《奏定学堂章程》 B、《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C、《国文教科书》的编写 D、《中国文学教科书》的编写 8、语文教学的理论之源( A ) A、夸美纽斯 B、柏拉图 C、赫尔巴特 D、佩斯·泰洛奇 9、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D ) A、创造性、互动性、综合性 B、情境性、单一性、综合性 C、情境性、互动性、复杂性 D、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 10、创立“三主四式”教学模式的语文教师是( D )

语文教学思想

语文教学思想 让语文教学有趣,是指教师想教,从教中享受乐趣,从而将自己的教学诗意化,达到职业的崇高境界;也指学生想学,他们能从学习内容中体会到学习乐趣,从学习行为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乐趣,能从学习结果中感知到乐趣,从而终身热爱语文,并使用语文成就自己的事业与人生。 所谓的让语文教学“简单”,是指的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按照简单的教学程序,针对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准与个性,结合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长,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并且教学效果显著的语文教学行为。语文教学的“简单”不是指学习水准的简单,而是学习程序与方法上的简单,也指抓语文学习最关键的内容,确定语文学习最关键的目标。 让语文教学的高效中的“高效”,是指语文教学活动中投入与效果的关系,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投入与效果能达到最佳比值。 语文教学高效之“高”,一指方法高妙,即使用的方法经实践检验能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二指层次高,它植根于素质教育,立足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指境界高,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不但不损害其他学科,反而有利于它们的学习;四指前提升,应在减轻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益。 语文教学高效之“效”既指效果,即凡实行语文教学,学生必有最大收获;也指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科学的方法、专注的学习态度、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的教学设计等,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达到最佳效率。既指短效,即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即时理解与掌握;也指长效,即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方法使用于学科学习和生活,以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形成综合水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持续有效。既指对内容和方法的掌握,也指对学科学习兴趣与学习水平的培养,更指智慧的形成等。 语文教学的高效,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每节课的学习,不同语文水准的学生均应有最大的收获;语文教学的高效是基于学生专注的学习态度的,每节课的教学教师均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因受到注重而专心致志地学习;语文教学的高效是基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每堂课的教学,均应让学生投入激情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语文学习的高效是基于竞争的,每节课的教学均应设置竞争的情景,让他们在竞争中战胜挫折、战胜对手、战胜自我,更有成效地学习;语文教学的高效,是基于可提升的,每堂课的教学应学习未掌握的,提升能提升的;语文教学的高效是基于融会贯通的,每堂课的教学要指导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语文教学的高效是基于综合效应的,每堂课的教学应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核心水平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综合水平的形成等方面均产生作用;语文教学的高效是基于使用的,每堂均应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并逐渐养成使用语文为自己获取成功的习惯;语文教学的高效是基于兴趣的,每堂课教学后,学生均会主动实行后继学习,以持续产生学习效应。 有趣简单高效三者之中,“有趣”是核心,它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即教学之初先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兴趣;“简单”是途径,简单产生兴趣,简单保障高效;高效是结果,也是对兴趣的巩固。 语文教学要坚持“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8198116.html,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张艳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34期 我认为,语文是最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思想品德教育时机,正确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首先,利用丰富的课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那浓浓的爱国情;《紫藤萝瀑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斑羚飞渡》《消失的罗布泊》关注环保的大爱之心;《散步》《背影》温馨难忘的亲情……哪一篇文章都给我们情感的熏陶。 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学生从文天祥的慷慨正气中学到了这样的人生道理: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该怎样取舍,应该怎样面对生与死。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为了祖国,为了集体,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在学习《黄河颂》一文时,伴着课文豪壮的歌词,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黄河滚滚,生生不息,仿佛看到了黄河臂膀有力,伸向远方,仿佛看见了黄河养育的儿女伟大坚强……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黄河给中华儿女的鼓励指引。心中也更增加了一份对祖国的热爱。 学习《背影》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父爱如山。平淡的文字流露出来的是浓浓的父子情。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容易想到自己的父亲,他们平时也做了很多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在思考自己是否也会像年轻时的作者一样,不理解父亲呢?反思中明白珍惜现在,珍惜父爱,珍惜亲情,什么都可以等,但孝不能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不能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如果我们肯用,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的典范。所以要很好地利用语文课本,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充分发挥课本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评价-最新教育文档(最新整理)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关注并参与教学评价的改革与探讨,尽快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使评价能正确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并能使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一、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多方面的素质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积累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应建立在发展的观点上,用一个动态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政治素质是否有所提高,到底相对以前提高了多少。这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指标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有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意志水平是否有所进步,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态度。教师评价时力求客观,切忌不对每一位学生认真考查,想当然地乱写、乱评。教师客观地评价学生能激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理论联系实际,用政治常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创造性地应用。用所掌握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评价的中心环节之一。在思想政治课一堂课后,如果单一地运用课后练习的方法测试并评价学生掌握多少书本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评价过程应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即在教学前,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综合地出一两个与教材有密切关系的,并且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解答,答后收而不批收,在上完本章或本节内容后,把学生的作业返回到他们的手中,让他们进行自我批改,以测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期长,范围广,形式多样,不宜通过定时交卷而测试,所以关键在教师如何把握。教师在把握中应把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进行考评。 三、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课堂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是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政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通过考试、课题活动、写小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日常观察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评价机制力求灵活、科学、系 统、合理,能综合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近期状况,以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在政治课课后测试中,通过练习测试学生对基础知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

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

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

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 一、成长足迹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市人。1980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51~1985年任上海市嘉定二中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1985~1990年任嘉定实验中学校长,1989~2000年兼任全国中小学 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2001年起任上海市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 育系统劳动模范。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科研及学校管理工作,创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模式的语文导读法,其核心理念“主体— 主导”说,曾引起教育理论界的争鸣并得到普遍认同。语文导读法自创立二十多年来,对语文教 学乃至各科教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 师谈语文教学》、《钱梦龙与导读的艺术》,并发表各种教育教学论文约一百万字,其中《导读 的艺术》获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论文《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及教学模式》获全国教学改革金 钥匙奖。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钱梦龙有句名言“在创新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 归常识性思维;在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致力于创新”。 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梦龙 1980年2月初的一天,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以第一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评出的全市三十六位特级教师的照片,这是“文革”后第一次以这样隆重的方式展示优秀教师的形象, 报纸一出版,立即成了社会舆论的热点。我的照片也荣幸地跻身其中。 “钱梦龙是谁?怎么从来没听说过?”不少老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也难怪,三十六位特级教师,大多在教育界早已享有盛名,只有名不见经传的钱梦龙是个例外。 “钱梦龙也成了特级教师?是不是搞错了?”有些稍稍了解我的人这样说。也难怪,仅有初中毕业学历的钱梦龙,即使作为一般中学教师也是不合格的,怎么会和“特级教师”这个标志着教师 最高荣誉的称号扯到了一块儿? 于是,一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兴趣:钱梦龙的路究竟是怎样走出来的? 我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 我不是学师范的,当教师完全是出于个人的选择。我初中毕业以后,因母亲病逝,家道中落,只读了三个多月的高一就失学了。在家呆了半年左右,上海解放,翻天覆地的变化激起了我 投身社会的热情。 可是我能为这个新生的社会做些什么呢? 当时我第一个想到、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当教师。因为我的心中装着一位教师的完美形象,是他使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不同寻常的意义。 我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记录”。 老师送给我的评语是“聪明面孔笨肚肠”。自卑的阴影笼罩着我,使我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但 在我五年级留级后,遇到了一位终生难忘的好老师棗武钟英老师,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武老师教我们国语课兼级任教师,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我叫到办公室,拿出一本四角号码小字典,对我说:“现在我教你四角号码查字法,如果你能学会,就可以证明你不是什么…聪明面孔 笨肚肠?。你想证明一下自已吗?”我当然很想知道自已究竟笨还是不笨。结果在武老师的指点下 很快学会了这种查字法,这使我对自己的信心大增。接着武老师又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在他每 教新课之前,由我把课文里的生字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一个长期被同学 们看不起的“老留级生”,居然还能承担如此光荣的任务,自然感到从未有过自豪!我由于爱武老 师,也爱上他的课,对他布置的作业都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完成,于是又不断在国语课上受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 导读:被誉为“教育改革家”的魏书生,有比语文教学思想更大的方面或更小的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从大的方面讲,魏书生的师品,他对教师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的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努力探索的精神;往细里说,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牵动了对语文课程的改革、对语文教材的改革。但这些,本文均放在视野以外,而将研究锁定在语文“教学”这一层面。锁定在语文教学,意味着“就教学论教学”。 说教学“思想”,而不说成是教学“理论”,基于两点理由。第一,在教育学领域,“理论”与“思想”是有分野的。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的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和处方,以指导实践”。“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是构成教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我们将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的,称之为“教学思想”。第二,这也符合事实的本相。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改革,始终是在独特情境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改革发端于现实的需要,目的也是作用于当下的实践。魏老师写了大量的文章,出了不少的书,在各地作了许多场报告,但是,这些报告和写作,主基调是传布自己的教改实践,志趣尚不在构建一种教学理论。魏老师的文章和报告,讲的主要内容是“我怎么做的”、“我怎么想的”、“我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其中当然有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的理由,以及为什么会有好效果的论证,但这些理由和论证,尚未深入到学理的层面,往往还是以“我喜欢”、“我觉得”来

了断。 定位于“思想”而不是“理论”,提醒我们注意到,魏老师的有些言论,不宜看成是理论的严谨表达;将之主要看成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也许更能把握住它们的真实含义。也就是说,对有些说法,不宜匆忙地进入命题合理性的研究;对有些用词,包括一些关键的用词,也不宜直接导入抽象的辨析或论争,甚至还不能搬来作为研究的工作概念。比如,魏老师说他的改革(包括语文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改革)成功,靠的是“两大点一小点”,两大点一是“民主”,二是“科学”,一小点“就是领着师生员工练气功”。这一小点恐怕更多的是“我喜欢”;那两大点,也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对含义作具体的阐释,而这种阐释,又不宜搬用“民主”、“科学”这样的大词语来做分析的工作概念。 二、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 1991年,到拉萨连作了三天半报告的魏书生,终于有了看一看市容的机会,“站在大昭寺面前我有一种心灵被震撼的感觉”,他描述道:“怎么呢?大昭寺门前广场上一大片磕长头的人。……那一片人每个人都是额头着地、鼻子着地,手‘哗’地全部扑在地上了,那叫五体投地。”按照“拿来为我所用”的个性,魏老师“就研究了这中间有用的那部分”:“我觉得老佛爷真有一套,连面儿都不露,就把信徒们征服到这样的程度,你说,咱们教书的天天和学生打交道,讲的还是真理,怎么就不能让他们使劲信呢?”这段话,无意间透露了魏老师对语文“教学”(教)的体认。

教师政治思想表现评语

---------------------------------------------------------------范文最新推荐------------------------------------------------------ 教师政治思想表现评语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十分重要,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yuwenmi小编整理了教师政治思想表现评语,欢迎欣赏与借鉴。 教师政治思想表现评语【篇一】 1. 该同志具有坚定地政治方向,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 2. 该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并献身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政治方向明确,教育思想端正,与时俱进,主动汲取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现代化教学的能力。 3. 该同志爱党爱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热爱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认真上好公开课,弘扬奉献精神,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4. 该同志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中勇于创新,学生德育思想教育到位,课堂管理完善,服从领导安排,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本年度考核为合格。 5. 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素养,专业技能或业务水平优秀,为公司业务 1 / 14

创造更多机会和效益,受公司客户及合作企业好评,为公司创造出较好的企业效益或社会效益;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服从整体安排,爱岗敬业,乐于助人,与同事相处融洽,业务知识扎实,业务水平优秀,能带动东区的给为同事积极工作,胜任东区大区经理工作;工作出色,业务熟悉,为我们成立起榜样。 6. 该同事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业务水平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关心同事,非常值得大家学习,新晋社会如此努力难能可贵,今年完成了公司制定的任务,态度端正,办事方法有改进,工作有进步,该员工做事情踏踏实实做人本分,能够虚心接受市场招商经理的建议,努力学习不足之处;大力开发所负责区域的空白品种,并积极和经理进行各种环节的沟通;在xx年x月份进步异常迅速;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处处为公司考虑,不记个人得失。 7. 该同志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习能力强。能比较全面地掌握xxxx知识和我单位主要职能和重点工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胜任自身的本职工作。 8. 该同志热爱公司,关心集体,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完成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xx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公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xx中,能够带头作用,努力探索xx规律,改进xx方法,提高xx质量和科研水平。 9. 办事方法有改进,工作有进步,该员工做事情踏踏实实做人本分,能够虚心接受市场招商经理的建议,努力学习不足之处;大力开发所

叶圣陶 课文只是个例子

例子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在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他对语文教材、课文有着精辟的阐述,给中国语文教学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教学经验。叶老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多次提到“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是从学生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读物中举出来的“例子”或“样品”,学生如果能够读懂这些篇章,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东西,这是它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同、相似的见解称之为“例子说”。 叶老的“例子说”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教材编写的原则、标准。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体现,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选择“例子”,运用好“例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子”的标准:文质兼美典范之作 什么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有什么标准呢?这儿的“例子”是指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语文教材就是由一篇篇范文——“例子”组成。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文章,要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还要适合教学。要科学合理,分量上恰如其分,要适应学生实际,操作上方便教师教学。叶老多次强调语文教材的选择标准,要从众多同类读物中精选,学生能够读懂这些“例子”或“样品,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文章,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子说”是叶老对语文教材的科学定位,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科学的教材观念就要求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学内容,并且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叶老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就表明,叶老的语文教材“例子说”是他“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语文教育思想必然体现。把“课文”称为“例子”、“样品”,并强调:“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由此可见,“例子”、“样品”很重要,作为教材的编者应把好选材关,要达到“例子”、“样品”的标准,真正起到“举一”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教材种类很多,国家、地方的都有,好的不少,既典范,又有代表性、时代性,还便于教学。但也看到有的教材选的篇目不典型,不规范,作为学生一般了解是可以的,但作为“例子”、“样品”,就显得不够格,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可以放进课外读本中。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修订中应按标准选择“例子”。 “例子”的教学:明确目标教有所得 从理论上分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思想内容好,表达形式佳,堪称“例子”、“样品”,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诸多方面的原料。“例子”是具体、典型的材料,从具体典型的材料出发,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由于语文训练

语文导读法——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 2007-09-04 17:49:52 “导读”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讲读”是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所谓“讲”,究竟是谁讲?讲什么?怎样讲?为什么讲? 所谓“读”,又是谁读?读什么?怎样读?为什么读? 都没有确切的界说。这样一个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导向作用重要概念,内涵如此不明不白,实践中自然难免出现偏差。很多语文课上的“讲读”,事实上成了老师的“读读讲讲”,已变为“满堂灌”、“注入式”的代名词。 “导读”的内涵是清楚而确定的。“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受”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 从“讲读”到“导读”,既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在讲读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命运的“主宰”,学生则完全处于“被支配”、“被灌输”的地位。导读模式不同于讲读模式的最根本之点,是学生角色的变化,即由“被支配”、“被灌输”的对象,一变而为“主动的求知者”、“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相应地由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指导者、帮助者、鼓励者、合作者。这是教学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一次“阵地转移”,也是传统教学观转向现代教学观的一次“观念革命”。 一、理论设计 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学认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与一般的认识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不同于的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和认识客体(教材)之间还介入了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从而构成了一种“三边”互动的认识活动。(见下图)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