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几种常用的地震道集

几种常用的地震道集

几种常用的地震道集
几种常用的地震道集

常用的几种地震道集

问题:我们知道地震记录可以有很多种道集方式,比如csp,共炮记录,也就是野外的单炮。还有,crp,共接收点道集。cdp共深度点道集,cmp,共中心点道集。这些道集之间有何关系?比如反射层近似水平,cdp和cmp可以视作相同等。各种道集又有什么用处,主要用来做什么。比如cmp用来做速度分析,然后叠加等。

课本中常提起的三种道集:共炮点道集、共接收点道集、共反射点道集

1、共炮点道集:同一炮点激发,不同检波点接收的所有道形成道集为这一炮点的共炮点道集,可用于求取炮点静校正的参数。

共炮点道集:野外采集记录到磁带上的数据经解编(时序转道序)后就是共炮点道集,为同一激发点激发所有?检波器接收的来自地下不同反射点的地震道的集合。亦即道集中所有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它是以同一炮的不同道为坐标横轴、地震反射时间为坐标纵轴的数据排列方式。

2、共接收点道集:不同炮点激发,同一检波点接收的所有道形成道集为这一检波点的共接收点道集,可用于求取接收点静校正的参数。

共接收点道集:是不同炮点激发、同一接收点接收的地震道的集合亦即道集中的所有道都是在同一个地面点接收的。它是以不同炮的同一道作为坐标横轴、地震反射时间为坐标纵轴的数据排列方式。

3、共反射点道集:每次观测到的都是来自地下同一点的反射,该反射点叫这些道的共反射点,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该反射点的共反射点道集。

CRP道集是经过叠前时间偏的地震道集,它主要用于叠前反演以及叠前AVO分析

4、共中心点道集:此道集是地震资料处理中最常用的一种道集形式,其道集中的所有道来自于同一个中心点。通过抽道集就可得到共中心点道集,即经常用的CMP道集,该道集进行动校正、水平叠加,就可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CMP道集跟CRP道集不同,它是共中心点道集,没有偏移过,道头是存在炮点和检波点坐标信息,因此它可以被用来做裂缝预测数据,抽取各个方位角。

CMP面在静校正中可以看做是一个理论参考面,校正到上面去再加高程就是需要做出的效果。

5、共偏移距道集:按照同一个偏移距,从不同共炮集或共道集数据抽取形成的道集,也就

是说,这个道集的偏移距是相同的。

共偏移距道集:此道集中的各接收点炮检距都相等,称之为共偏移距道集或等炮检距道集,它是以不同炮的不同道为坐标横轴、地震反射时间为坐标纵轴的数据排列方式。

6、

①共炮点和共接收点记录(道集)用于求取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

②在野外作业中,通过显示共炮点记录实行记录质量的监控;

③在资料处理中,需要对共炮点记录进行抽道集,得到大量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然后进行速度分析、动校正、水平叠加或偏移归位等处理,最终得到用于资料解释的成果数据;

④在速度分析或某些偏移处理时,为了增加数据量或提高处理质量,需要抽取共炮检距记录,用于特殊分析和处理。

7、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就是激发点激发出的地震波,经过不同的各种可能的路径到达接收点。它这个路径满足传播时间最小原理、在弹性介质假设下满足能量守恒原理等等。因此对特定的地质状况,这个传播路径不仅可以据原理进行分析,而且还能看到传播过程中有纵

波横波间相互的转换。

野外资料采集的方式基本上是单个激发点激发,地面上的多个接收点接收,激发接收完毕移动激发点到下一个位置重复进行。所以可以从中提取出不同的道集。

①共炮点道集,显然就是接收了来自同一个炮点地震波的那些地震道;

②共接收点道集,就是不同炮点激发地震波的时候,有的检波器一直在接收排列里,这样它每次接收的地震道就是共接收点道集;

③共反射点道集则是接收了来自地下同一个反射点地震信号的那些地震道。

各种不同道集在资料处理中都有其作用。在工程地震勘探中,有一个叫做‘地震映像法’,其实它是共偏移距道集的应用。只是它的采集中首先要确定最佳偏移距,还有它可以是单点的激发和单点的接收。

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简介

简介三维地震数据解释 1.发展史和基本概念 不管是地球表层还是我们所寻找和评估的油气储层都是三维的,但是我们所用的地震方法却通常都是二维。直到1972年Walton提出三维地震勘测的概念,三维地震勘测首先被用于一些模型上,几年以后,到1976年的时候,被Bone,Giles和Tegland才把这一新技术推向世界。 维地震方法的本质是随着点线面的数据采集进一步获得封闭空间数据体解释。随着表面露头的更多细节的了解,三维地震勘测已经能够对区域研究发展、生产以及探索做出显著的贡献。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三维地震勘测获得成功,1977年Tegland首次报道了油气田开发中三维地震的研究范围。 在接下来的19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三维地震勘测在探索方面的应用明显增多。随着宽领域三维地震勘测命名这些就开始了,比如三维地震探测。现在,专项的三维地震勘测采样比较精确而且覆盖的领域也比较宽,应用获得能获得成熟结果的碎片信息,比如墨西哥湾。但,这并非探测的唯一用途。很多公司通过展望常规的方法来获得三维地震勘测,以至于他们大多数预算用来做三维地震处理。三维地震方法的演变以及现存的最新方法2001年被Graebner,Hardage和Schneider整理编册。 在最初的这20年间,三维地震勘测经历了很多的成功并且从中获得很多利益。这里转载了5个特别的奖项。第九章也转载了一些,而且整本书里也都穿插暗含了很多。这里是一个三维地震数据和交互工作站的主要共生。 2.分辨率 三维地震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分辨率,分辨率既包括垂直分辨率也包括分辨率Sheriff(1985)讨论了主题性质。地震数据分辨率大小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波长值来计算,这些波长值由波速和频率的商来给出(图1-3)。由于岩石更加古老和紧凑,地震波速随着深度增加。由于高频地震信号随着深度增加迅速较弱因此主频随深度而减小。结果就使得波长随深度显著增加,使得分辨率减小。 Martins等人(1995),在海上巴西坎波盆地工作,跟踪了大量的三维地震勘测范围和这个井眼和油气储藏之间的相关性(图1-1).这些工作很好的向我们证明了三维地震勘测确实正在代替探井。

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脚印

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脚印 摘要:文章介绍了采集脚印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指出了采集脚印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压制采集脚印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三维地震采集脚印观测系统 采集脚印( Acquisition Footprints) , 又称为采集足迹或采集痕迹,它的研究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涉及采集、处理和解释等多个环节, 是近几年地球物理界开始关注的一种噪声新概念。任何三维观测系统都会产生采集脚印。国外, 采集脚印的研究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 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1、定义 采集脚印是指在地震数据的采集过程中留下的人为痕迹,是地面观测系统在三维数据体上留下的烙印。关于采集脚印的定义, 各种文献略有不同。Kurt等( 1998) 定义为: 采集脚印是与地面上震源和检波器的几何分布密切相关的噪声。Dave( 1999) 则认为:因观测系统引起的振幅变化、最终残留在数据体上的印迹, 即为采集脚印。杨红霞( 2003) 对采集脚印的概念作了较全面的描述, 认为: 由滚动排列方式以及震源和接收器测线间隔决定的不完全采样, 会引起地震成像中出现周期性的振幅假象, 这些假象通常能在时间和深度切片上看到, 称之为采集脚印[1]。 2、产生的原因 不仅不规则的采集和空间采样不足会产生采集脚印, 而且规则的三维观测系统、规则的空间采样同样会产生采集脚印, 它们都影响地质目标的高精度、高质量地震成像, 影[]响A VO 属性的分析和速度分析。采集脚印产生的本质原因是地震波能量在地下反射界面上能量分布不均匀。 采集脚印一般表现在最终的叠加数据上, 从它的过程来说, 主要在于采集和资料处理两个方面. 在采集方面有观测系统方面的因素和非观测系统因素。 a 观测系统因素: ①炮点的线距和点距, 由于经济上的考虑, 这两个参数不可能很小, 总是比检波点距和线距大, 很难实现对称采样; ②检波点及其组合形式, 如检波器的组合压制了纵向的噪声, 却漏掉了横向的噪声。③排列方式, 束状、斜交、垂直或不规测等不同排列关系。这些因素造成了不同面元的覆盖次数、偏移距、方位角分布的不均匀。④排列片滚动的快慢。滚动过快, 会加剧Crossline 方向唯一覆盖次数和振幅发生变化。若观测系统设计不合理, 即便是再小的横向滚动距离, 也会产生严重的采集脚印现象。 b 非观测系统因素: ①陆上的地表障碍或海上羽状电缆造成采样不规则; ②仪器、天气和地表条件引起的噪声. ③震源和地下地质因素引起的干扰等。 c 资料处理方面:如不准确相干噪声衰减, 包括地滚波、多次波和假的散射噪声等; 不准确的长波长静校正、动校正和远道切除、三维DMO 和三维叠前偏移等; 叠后的去噪处理, 如F-X-Y 随机噪声衰减和相干滤波等[2]。 3、采集脚印的基本特征 采集脚印的定义描述强调了生成采集脚印的两个主要因素, 即震源和接收器测线间隔采样及滚动排列方式。 熊金良等(2006) [4]通过观察各种特征的采集脚印图像,得出采集脚印在形成机理、表现形式和对资料的影响等方面的特点有:

防震演练记录

小学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记录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应急避震演练(2)紧急疏散演练(3)自救互救演练 2.对象 全体学生 3.时间 2017年8月21日下午2时45分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召开动员大会,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分析我校应急避震的环境条件,阐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

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 1.保持镇定,听从指挥,服从安排,确保安全。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强调学生在疏散行进中不得回头找寻遗失物件,防止踩踏事件。)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总指挥:成员:各班主任 信号员: 2.教室室内指导员:(各班主任) 职责: ①“地震警报”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②“地震警报”解除后,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学校内篮球场。 ③班主任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地震资料采集现场规范

地震资勘探现场监督工作规范 中国石油天然气物探监理 北京康胜得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二〇〇〇年七月 1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地震资料采集监督在质量监督过程中的行为及对采集质量检查的内容和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地震资料采集监督的全过程。 2 准备工作 2.1 收集监理委托合同、作业承包合同、工程(技术)设计、合同中指定的技术标准和规定、以往的地震剖面及所属工区的其它相关资料。 2.2 熟悉作业合同要求、地质目标、工程(技术)设计要求;熟悉委托方授予现场监督的职责和权力及对监督工作的具体要求。 2.3 踏勘和了解工区地表情况、表层及地下地震地质条件(地层分布情况、地球物理特征、地震资料品质、干扰波发育情况等)。 2.4 熟悉以往的采集方法及拟定的采集方法,了解采集方法论证的基本内容及过程。 3 作业方资质及招标承诺条件的监督检查 3.1 组织结构健全,技术人员、职民工配备符合合同要求,特殊岗位人员(爆炸员、安全员等)必须具有上岗培训操作证书。 3.2 地震仪器系统(包括勘探仪器、爆炸机、大线、采集站、检波器等)、测量仪器系统(包括全站仪、GPS接收机等)、现场处理机系统符合规定要求,各种机动设备、后勤装备满足合同要求,设备的出厂合格证书、检验证书齐全。 3.3 技术设计达到招标承诺条件。 3.4 HSE体系健全、官员到位,基地建设、药库设置及管理符合安全规定。 4 作业方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办法的监督检查 4.1 质量保证体系建全,组织机构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及配套政策健全。 4.2野外采集全过程有质量控制网络、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控制关键点,并能有效进行时实监控。 4.3 各级质量检验按照技术检验标准和要求对各工序质量起到监控作用。 4.4 完成采集项目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证措施能起到质量保证作用。 4.5 野外采集工作量能按作业合同规定如期完成。 5 编写和制定监督工作计划 按照公司监理规划、作业承包合同、监理委托合同和工程(技术)设计中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工区特点和作业队伍状况编写和制定监督工作计划。 2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2.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3. 地震波: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频率较低(与天然地震的频率相近)的波,弹性波在 岩层中传播的一种通俗说法。地震波由一个震源激发。 4. 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看作组成一道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线: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波线。射线总是与波阵面垂直,波动经过每一点都可以设想有这么一条波线。 7. 振动图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8. 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9.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地震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2 波阻抗: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i为地层),在声学中称为声阻抗,在地震学中称波阻抗。波的反射和透射与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关。只有在Z1≠Z2的条件下,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差别越大,反射也越强。 13.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又称压缩波、膨胀波、纵波或P-波。 14.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也称剪切波、旋转波、横波或S-波,速度小于纵波约0.7倍。横波分为SV和SH波两种形式。 15.体波:波在无穷大均匀介质(固体)中传播时有两种类型的波(纵波和横波),它们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合称体波。 16共炮点反射道集:在同一炮点激发,不同接收点上接收的反射波记录,称为共炮点道集。在野外的数据采集原始记录中,常以这种记录形式。可分单边放炮和中间放炮。 17.面波:波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类型的波。 18.纵测线和非纵测线:激发点与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测线称为纵测线。用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纵时距曲线。激发点不在测线上,用非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非纵时距曲线。

2017年度XXX三维地震采集监督计划

2017年度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中4井三维地震采集 监督计划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油田分公司 2017年5月

2017年度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中4井三维地震采集 监督计划 监督派遣方:中油勘探监理公司 编写人:吉根喜李晓伟赵双全 审核人: 负责人:卢兰平 监督管理方:新疆油田勘探项目经理部 审核人: 负责人:张鑫 2017年5月

目录 1 监督项目概况 (1) 1.1 监理项目概况 (1) 1.2 工区概况 (1) 1.2.1地理位置 (1) 1.2.2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2) 1.2.3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5) 1.3.设计工作量 (6) 1.4地质任务及技术要求 (7) 1.4.1 地质任务 (7) 1.4.2采集技术要求 (8) 1.4.3设计质量指标 (8) 1.4.4人力资源配备 (9) 1.4.5设备配备 (10) 1.5 施工方法 (12) 1.5.1.采集方法 (12) 1.5.2 激发参数 (12) 1.5.3 接收参数 (12) 1.5.4 仪器参数 (13) 1.5.5.表层结构调查方案 (13) 1.6. 试验方案 (14) 2.监督工作概况 (14) 2.1现场监督简介 (14) 2.2专业技术监督 (16) 2.3监督装备 (17) 2.4监督工作执行的技术标准 (17) 3. 监督项目认识 (18) 3.1监督培训学习及接受甲方工作委派 (18) 3.2工区踏勘 (18) 3.3监督工作难点与对策 (19) 3.4 监督工作重点 (20) 4. 监督工作计划 (20) 4.1开工验收监督计划 (22) 4.2试验工作监督计划 (22) 4.3测量工序监督计划 (22) 4.4表层调查监督计划 (23) 4.5钻井工序监督计划 (23) 4.6放线工序监督计划 (24) 4.7采集工序监督计划 (25) 4.8室内基础工作监督计划 (25) 4.9 HSE工作监督计划 (26) 5.问题处理方法 (27) 6.监督信息沟通 (27) 7.监督资料上交 (27)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

序号成绩 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 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上机实验报告 姓名:建明 班级: 061154 学号: 指导老师:卞爱飞 小组成员:建明,朴青峰 完成日期: 2018年5月11日

目录 1.一维带通滤 波……………………………………………………………………………………………… (1) 2. 动校正与叠加 (10) 3. 偏移算子点脉冲响应 (14) 4. 叠后数据偏移 (17) 5. 总结 (21)

1.一维带通滤波实验 1.1.实验目的 利用一维频率域滤波方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与干扰波的时空分布特征,掌握低通、带通、高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相关SU模块的调用方法,设计频率域滤波器进行有效信号与噪音的分离,对滤波前后地震剖面进行处理效果对比显示,分析一维滤波方法的优缺点。 1.2.基本原理 本实验核心处理模块为sufilter常用的模块调用方法为: sufilter fileout.su [ f=x1,x2,x3,x4 amps=y1,y2,y3,y4 ] & 吧 其中 sufilter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 为输入的 SU 格式时间域多道地震信号文件名,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时间域多道地震信号文件名,f 为频率控制点,amps 为对应频率控制点的振幅值,&表示后台运行,[]表示方括号的参数有默认值,可选填。对于标准的频率域带通滤波器,4个控制频点及相应频点振幅谱即可确定一个带通滤波器的形态。 1.3.实验步骤 (1)在当前控制台输入’cd $CWPROOT/demos/nmo’命令进入SU动校正与叠加演示目录,输入命令‘sh pre.sh学号’学号为个人实际学号。 (2)合成演示数据。 (3)原始数据显示。 (4)原始数据增益补偿。 (5)原始数频谱分析。 (6)对比不同频带信号特征。 (7)设计带通滤波器 1.4.实验结果与分析 1.4.1.原始数据 原始数据的图像如图1-1所示,振幅只有在中间的上半部分比较明显,其他地方振幅基

幼儿园地震疏散演练活动记录[精选.]

幼儿园地震疏散演练活动记录 为进一步增强教师幼儿地震安全意识,提高自救防范能力,做到在发生地震时,能临危不乱,有序、迅速地按照地震逃生路线安全疏散。10月30日上午10:00,七座塔幼儿园开展了全园性的地震逃生演练活动。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园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园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园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幼儿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应急避震演练,紧急疏散 2、对象:全体幼儿和教职工 3、时间:2014年10月30日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召让教师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分析我园应急避震的环境条件,对幼儿阐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即使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园长 成员:全体教职工 信号员:王永祥 职责: 1“地震警报”发出后,指导幼儿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2“地震警报”解除后,带领幼儿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幼儿园操场 3班级老师要自始自终跟对,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六、演练程序 1、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 2、上课教师立即停止授课,转而成为教室演练负责人,立即告知孩子“地震来了,不要慌”,并指挥幼儿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尽量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尽可能用书包保护头部;最后一排同学面向墙,蹲在墙角处。演练时间为一分钟。 3、1分钟后,进行检查并记录不足之处。 4、2分钟后信号员接触铃声 5、幼儿复位,老师告知幼儿,地震已过,现在撤离教室,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

三维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勘探,石油探测仪器新发展 摘要:近年来,探测技术的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为石油探测量作业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本文根据石油物探测常用仪器的发展趋势,阐述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石油探测发展技术 的图像更加清晰、位置预测更加可靠。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地震勘探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当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的主要勘探技术。 原来的人工测量方法,即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勘探施工,采集地下地层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像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同时几十条相交的二维测线共同使用,即可编制出地下某地质时期沉积前地表的起伏情况。如果发现哪些地方可能储有油气,则可确定其为油气钻探井位。 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三维地震勘探不仅能获得一张张地震剖面图,还能获得一个三维空间上的数据体。三维

数据体的信息点的密度可达12.5米×12.5米(即在12.5米×12.5米的面积内便采集一个数据),而二维测线信息点的密度一般最高为1千米×1千米。由于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地质勘探人员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找油找气,中国近期发现的渤海湾南堡大油田、四川普光大气田、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大气田等,全要归功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现在的三维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地下 岩层中的传播路线和时间、探测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进而寻找油气藏的技术,与医院使用的B超、彩超和CT技术类似。地质学家通过三维勘探剖面寻找地下油气藏,和医生通过CT寻找病人身体内部的病变不同之处在于:人体结构是基本相同的,而地表的条件和地下的地质结构却千变万化,油气的运动方向与赋存部位也无规律可循;应该说,地质学家面临的挑战比医生大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寻找更多的石油与天然气,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每秒几千亿次计算速度的高性能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 1 引言 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技术对需要连片的地震数据有较多的要求。当地震数据的前提条件能较好满足连片要求时,便能得到满意的拼接效果。 在以往地震资料采集时,由于受地质勘探目标、经济能力、勘探技术、勘探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相邻区块间地震数据往往不能满足连片拼接前提条件,势必给后来的拼接处理造成困难。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拉美数据处理中心(ADP)的处理人员,通过大量试验、分析、攻关,在综合软件环境下形成并采用了一套系统的连片拼接处理技术,该技术在三个不同大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中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拼接效果。本文对这些实际连片拼接处理中取得的经验和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2 三维连片处理技术 由于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采集年度不同、所采用的仪器、观测系统、施工参数(如采集仪器、震源类型、药量、井深、激发组合和接受组合等)和采集时的地表不同,导致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在观测系统和覆盖次数、面元大小、方位角、频率、相位和极性、各区块间的时差、原始数据品质、相邻区块间的重叠段长短以及重叠段的信噪比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消除这些差异,一般连片拼接处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在各个单区块内,分别根据各区块地震数据特征,针对性地定义网格,进行最小相位化、叠前去噪、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处理。利用单块内原始面元网格的优势,在合理统一处理参数的前提下,采用系列地表一致性处理,依次消除因地表因素造成的振幅不均衡、子波不一致、区域性的剩余静校正时差的影响,提高单区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为区块间的匹配整合奠定基础。其次进行匹配滤波和地震数据整合。通过在不同区块拼接处的水平叠加剖面上求取匹配滤波算子,将所得滤波因子应用于叠前地震数据,经过此项处理后,不同区块拼接处的叠前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和相位都能得到较好的匹配,深浅层的反射波数据都能达到无缝拼接。 最后进行地震数据拼接整合后的处理。当数据拼接完成后,可以继续开展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预测反褶积、全区统一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和面元均化处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均衡区块间的振幅差异、提高分辨率和消除整个区块的剩余静校正时差。应用面元均化技术,可以均化CMP面元中的炮检距分布,消除覆盖次数不均匀的现象,填补由于炮检距变化形成的浅层缺口和面元大小变化及方位角变化形成的空道。当面元均化不能较好地解决覆盖次数横向剧烈变化,而导致叠前偏移结果出现严重画弧时,可使用基于覆盖次数的振幅调节技术

幼儿园地震应急演练方案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23577 幼儿园地震应急演练方案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幼儿园地震应急演练方案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园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园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园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幼儿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应急避震演练,紧急疏散

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地震波的选择

(1)设计用地震记录的选择和调整 用规范的确定性方法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所确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是选择天然地震加速度记录的依据。 (一)实际地震记录的选择方法 选择地震记录应考虑地震动三要素,即强度(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对某一建筑的抗震设计,最好是选用该建筑所在场地曾经记录 到的地震加速度时间过程。但是,这种机会极少。为此,人们只能从现有的国内外常用的地震记录中去选择,尽可能挑选那些在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等方面都比较接近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记录。他的文章给出了相应的地震数据的记录目录。 (二)实际地震记录的调整 1.强度调整。将地震记录的加速度值按适当的比例放大或缩小,使其峰值加速度等于事先所确定的设计地震加速度峰值。即令 其中a(为记录的加速度值为调整后的加速度值;A众为设计地震加速度峰值;。为记录的加速度峰值。这种调整只是针对原记录的强度进行的,基本上保留了实际地震记录的特征。也就是所说的(强度修正。将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及所有的离散点都按比例放大或缩小以满足场地的烈度要求)

2.频率调整考虑到场地条件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原则上所选择的实际地震记录的富氏谱或功率谱的卓越周期乃至形状,应尽量与场地土相应的谱的特性一致。如果不一致,可以调整实际地震记录的时间步长,即将记录的时间轴“拉长”或“缩短”,以改变其卓越周期而加速度值不变也可以用数字滤波的方法滤去某些频率成分,改变谱的形状。另外,为了在计算中得到结构的最大反应,也可以根据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调整实际地震记录的卓越周期,使二者接近。这种调整的结果,改变了实际地震记录的频率结构,从物理意义上分析是不合理的。 另外,在测定场地土和建筑结构的卓越周期时,运用不同的测试仪器和测试技术,往往得到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对同一个测试结果,在频谱上确定卓越周期时,不同的分析方法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选取谱的第一个峰值所对应的周期作为卓越周期,有的选最大峰值时的,也有的取某一段周期等,很不一致。对如何确定地震加速度记录的卓越周期,也是各行其是,有的利用加速度反应谱,有的用伪速度谱,有的用富氏谱,结果当然是不一样的。上述各种作法在工程中引起了一些混乱。 王亚勇认为,用脉动测试方法测定场地土和结构的卓越周期及自振周期时,应采用速度摆型或加速度摆型的地震仪测定地运动和结构振动,然后计算其富氏谱或功率谱,以谱的最大峰值所对应的周期作为卓越周期和自振周期比较合适。反应而相应地根据记录的位移谱或速度谱。 这也就是所谓的滤波修正。可按要求设计滤波器,对地震波进行时域或频域的滤波修正。这样修正的地震资料不仅卓越周期满足要求,功率谱的形状和面积也可控制。卓越周期修正。将地震波的离散步长按人为比例改变,

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

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是一种面积接收技术,它在单位面积上的工作量多,成本较高,所以在哪些地区进行三维地震观测是要认真分析的。三维地震工区的确定是首先遇到的问题,接着就要根据地震。地质条件设计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同时还要选择三维观测的各种参数。 一、三维地震工区的确定 确定进行三维地震工作的根据是地下地质、地震条件和地面地形地貌条件,并以前者为主。工区的观测面积要根据构造的大小、目的层的深度和倾角与走向来决定。决定工区观测范围时还要考虑需要满足覆盖次数的地下范围和偏移前后数据占有空间的不同。三维地震工作在勘探开发的哪个阶段采用,也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1. 三维工区面积的确定 要在某个地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一经确定之后,就要对这个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工作进行施工设计。而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要确定工区面积的大小,工区面积的大小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大小、埋藏深度和倾角有关。一般来说,所要搞清的地下地质构造越大,地面工区面积就越大;深度和倾角越大,地面工区面积也越大。所以要确定地面工区面积的大小,首先要确定地下勘探面积(满覆盖面积),然后计算偏移范围,最后才能确定地面施工面积。 (1) 地下满覆盖面积的确定 需要用三维地震勘探搞清的地质构造、地质体或各类油田的范围叫地下勘探面积(满覆盖面积)。 地下满覆盖面积的大小,可预先根据有利区的范围,在以往的构造图上

粗略确定,然后考虑其它影响因素(降低勘探费用,工区规化要整齐等),最后确定地下满覆盖面积。 (2) 偏移范围的确定 地下满覆盖面积初步确定后,应考虑各目的层由于向工区外倾斜的倾角引起地面接收范围的扩大。这个扩大的范围称为偏移范围(即四周镶边的宽度)。偏移范围也可以理解为倾斜地层(反射同相轴)在偏移处理中使其恢复到正确的地下位置所应移动的水平距离。 对于一个倾斜反射同相轴进行偏移时的最大水平距离M,可用下式计算 (5.2.1) 式中t0——地震波的双程法线旅行时; V——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φ——最深目的层的最大倾角。 这些参数的意义如图5.2.1所示。 设计时可根据公式(5.2.1) 计算出探区四周应偏移的范围。见图5.2.2。 二、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探讨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19-12-30T13:23:19.40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 15期作者:王卫英燕传健包利[导读] 三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简称三维处理)是指对野外三维地震采集的资料进行处理摘要: 三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简称三维处理)是指对野外三维地震采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它与二维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目的一样,就是要更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提高分辨薄地层的能力,更真实更细腻地反映出地下的地质情况,为构造解释、岩性解释、储层研究及油田开发提供质量更好、精度更高的处理成果。三维地震方法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分辨率大小总是通过一 系列波长值计算,波长值由波速和频率的商给出。 关键词: 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相干体技术 本文中对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在盆地A地区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从总体上来说,该技术在准确性、客观性还有细致性方面都突出了三维地震的构造,为以后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1 A地区概述 在地理上A地区大约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盆地为古生代中、新生代陆相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复合盆地。多期构造作用叠加,形成了不对称的对冲地质结构。 2 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的应用 三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简称三维处理)是指对野外三维地震采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它与二维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目的一样,就是要更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提高分辨薄地层的能力,更真实更细腻地反映出地下的地质情况,为构造解释、岩性解释、储层研究及油田开发提供质量更好、精度更高的处理成果。研究工区对于初期的地震构造解释进行了勘探。将重点放在了研究A地区的小断层和微构造的形态上,并且通过比较精细的对比为下一步的操作和最终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图1 围绕在三维勘测边缘数据不完全迁移2.1对精细合成记录进行制作 对合成的记录进行标定利用的是声波还有密度测井来对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进行求取,然后将反射系数与子波运用褶积运算,合成该区域的地震记录。本次的精细标定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相关人员还要准确地对子波进行选取,它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确定井旁边的子波数; (2)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实际测得的声速和有关密度的资料来合成该区域的地震记录,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利用公式计算所带来的误差,还可以使得求取的反射系数更具实际性。 2.2相干体技术 (1)相干技术的原理 当地下发生断裂或者出现特殊的地质体的时候,断层就会使得地震反射波的相位、振幅还有极性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连续并且比较平缓的地层,相邻地震道之间就会形成高相关值;而不连续的地层,相邻地震道之间形成的相关值就会低。相关的工作人员只要是利用常规的三维地震数据来对相邻的地震道进行相干分析。进而提高地震解释工作效率还有精准度。 (2)相干切片断层的解释步骤 第一、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地震资料来进行一系列的相干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使用机器自动生成相干的数据体,然后在断层的发育部位进行水平切片的提取,根据水平切片上所显示的信息对各断层进行解释;第二、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相关人员要对水平切片上的断层进行解释;第三、对剖面的断层进行解释;第四、在先前的平面和剖面的断层解释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关断层的组合,然后再根据顺层切片的原理进行验证。 图2 来自地震解释的三组正交切面(3)相干切片断层在研究区的应用

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记录

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记录 落实上级安全教育的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整治、安全第一”的原则,创建安全和谐办公。为确保办公楼万一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公司全体人员能迅速地、有秩序地撤离办公楼,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特制定本公司发生地震应急工作与预案: 应急救援小组组长由公司总经理张青担任,副组长由副总经理苏福辉担任,负责迅速了解、收集我公司震情、灾情及救灾工作的协调、调度,对内对外联络。治安消防组组长由综合办主任王涛担任,全面负责公司人员的避震疏散和震后灾民的安置工作。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组长由综合办副主任姚燕珍担任,负责组织现场救护、安置伤员,做好死亡人员处理和环境的消、杀、灭工作,预防传染病蔓延。后勤保障组组长由综合办包雪洁任,负责负责车辆调度,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运送,确保我公司交通畅通和对外联络交通的保障。 2012年6月20日上午8:20,隆隆声响起,地面发生抖动,强烈地震发生了。 8:21,总经理立即启动了公司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并通知其他相关人员,立即实施抗震抢险救援工作。8时22分公司抗震救灾小组成员已经到达各自工作岗位,并接受各应

急小组组长应急工作安排,开始地震应急工作。 8:25,全体救援人员全部赶到了地震现场,在总指挥的统一指挥下,各组分头行动,治安消防组在苏总经理的带领下,实施公司人员的避震疏散任务,王涛带领治安消防人员对现场人员进行了有秩序的疏散。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在负责组织现场救护、安置伤员,后勤保障组负责负责车辆调度,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运送。 8:45地震现场所有人员全部疏散到安全位置。 8:50清理地震现场 9:00张青总经理宣布地震救援演练结束。 通过此次演练活动的开展,让公司全体人员在发生地震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自救,能够迅速、有序、安全地撤离疏散,提高公司人员的安全应急意识及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练就过硬的自救本领。为公司的应对地震安全提高了整体防御能力。 通过演练,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可行。 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环保市政分公司 2012年6月20日

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影响精度的因素分析

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影响精度的因素分析 【摘要】石油资源是现阶段世界性重要资源,随着石油开采的发展,石油勘探进入岩性勘探阶段。对石油开采中地震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地震资料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信息;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地震仪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地震资料采集中,促使地震勘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影响精度,丰富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本文主要探讨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影响精度的因素。 【关键词】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影响精度;因素分析 石油地震采集工作在石油勘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地震信号必须利用更加精准的野外地震资料采集丰方法,提高地震资料采集的质量,同时提高石油开采过程中井位提取的准确性,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而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工作是取得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方式,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必须做好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影响精度的因素分析工作,提高石油开采质量。 1 工程概括 本勘探工程位于长岭断陷深层二维工区横跨长岭、乾安、前郭、通榆、农安、双辽等六市县境内。工区西北部地势平坦,主要为农田及盐碱地,地表起伏不大,东部和南部有较大的高岗,全区地面海拔123m-276m。工区内交通方便,有国家级、县级及乡级公路通过。工区内有中石化矿权登记区。工区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23°00′-124°50′北纬43°50′-45°15′。 工区内完钻的深探井都集中在断陷的东部斜坡带的南部伏龙泉构造、双坨子构造、大老爷府构造上,发现了双坨子、大老爷府、伏龙泉3个深层气藏,提交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0.09×108m3。工区内地势较为平坦,整体上呈东高西低趋势,地面海拔在130m-260m之间。地表主要为农田、草地及盐碱沼泽地,典型的地貌还有林带、沙岗、稻田、村镇和采油区的油田设施等。 2 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 2.1 集中式采集法 在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整个信号的处理流程为:检波器拾取地震信号,将地面振动信号转化为模拟电压信号,再将此信号传输给大线滤波器,滤波之后的信号传送给低噪声放大器放大,再将放大后的信号送高通荣波器及陷波器等进行模拟滤波处理,同时采用大陡度去除假频滤波器,最后将信号送入多路转换开关通过复用转换后完成采样处理。在信号处理过程中对于较大的信号可以选择较小的增益放大,然后调整IFP的模拟信号,将所得到的各路信号进行合理的编排,再将编排后的结构送入数字磁带记录。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收稿日期:2001-09-06;改回日期:2001-12-10。 作者简介:邓志文,男,1964年生,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震采集、静校正和VSP 等工作。 文章编号:1000-1441(2002)01-0015-08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邓志文,倪宇东,陈学强,胡永贵,李振华,白焕新 (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勘探局采集技术支持部,河北涿州072751) 摘要: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中存在着地表及地下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以及静校正问题突出等难题,同时地下多为高陡复杂构造,资料成像也很困难。针对这些难点,在目标技术设计,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激发参数的优化及静校正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结合地震剖面确定空间采样间隔和勘探区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采集技术预设计及激发位置的选择;采用多种震源联合激发和引入山地三维静校正模型高速参考面等一些新的观点,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设计,观测系统选择,激发参数选择及静校正技术等采集方法。 关键词:山地三维地震;采集;设计;卫星遥感;激发参数;静校正中图分类号:P631.4+13 文献标识码:A 3D seismic acquisition in complex mountainous areas Deng Zhiwen,Ni Yudong,Chen Xueqiang,Hu Yonggui,Li Zhenhua,Bai Huanx in (A cquisition T echnical Suppor t Depar tment of BGP,CN PC,Zhuozhou 072751,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complex surface and subsurface conditio ns as w ell as poor shooting and r eceiving conditio ns en -counter ed in 3D acquisition in mountainous areas,the data acquired are low in S/N ratio,and difficult in static corr ection and imag ing.Afte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problems associated w ith layout design,optimization of shooting parameters,and stat ic correction,thi s paper dev eloped a suite of methods that ar e suitable for data acquisition in complex mountainous ar -eas.T he proposed methods include that spat ial sample interval and ex plor at ion areas are determined accor ding to sei smic profiles,layout and shoot ing locations are chosen by use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surveys are carried out with a combination of seismic sources,and a high velocit y reference datum is used. Key words:3D seismic survey in mountainous areas;acquisition;layout;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hooting parameter; static correct ion 复杂山地地震勘探中存在以下难点:1)地表起 伏大,表层结构复杂,老地层出露,交通条件差,导致野外施工困难和静校正问题非常突出;2)激发、接收条件普遍较差,原始单炮记录上多次折射干扰、面波、随机干扰和高频干扰等干扰波非常发育,而且复杂多变,有效反射能量相对较弱,资料信噪比低;3)地下构造复杂,逆掩推覆作用使高角度老地层出露,造成速度拾取中的多解性和在时间方向上的反转,因而难以确定准确的叠加速度场,增加了处理难度;4)高陡多断裂复杂构造,横向速度变化大,难以准确地叠加成像和偏移归位。 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勘探局在复杂山地勘探中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二维山地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田。但二维山地地震在解决高陡逆掩推覆构造问题中存在一些缺点,国内外又没有成功的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 经验,为此,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勘探局在山地三维地震勘探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探索了一套适合复杂山地三维地震的勘探方法。本文主要以KL2气田山地三维地震勘探为例,阐述其中的主要采集技术。 1 面向目标的技术设计 三维采集技术设计的参数包括:CM P 面元大小、道距、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接收线距、炮线距、炮点距、观测系统以及观测方向等。一般在论证这些参数时,先从现有剖面上读取有关地球物理参数, 第41卷第1期2002年3月 石 油 物 探CEO PHY SICA L PRO SP ECT IN G FO R PET ROL EU M Vo l.41,No.1 M ar.,200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