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转变教育观念是走进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转变教育观念是走进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转变教育观念是走进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转变教育观念是走进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转变教育观念是走进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田宗学 444324

新课程理念中的研究性学习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概念的提出为现代教育与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关键是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1.教育理念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二是三个发展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三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主动、合作、探究);四是学科整合的理念;五是转变教师角色的理念;六是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理念。其中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最为重要。

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重视学生认识化学的价值和实际用途,深刻理解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等,因此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整体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志趣、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化学课程对教师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由于知识面比较窄,就所学谈学科内容得心应手,就生活谈学科就有较多的困难。讲具体的知识点很准确,就具体知识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在学科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是什么?教师并不是理解的很深刻。所以教师要阅读更多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阅读中应当联系学科特点,不能就事论事,紧密联系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学会收集、整理利用相关的资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现象。如2008年9月16日新闻联播报道,中国质检部门检测出“三鹿”婴幼儿奶粉中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造成许多婴儿尿路结石。笔者撰写的《学好有机化学的现实意义-----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一文供同学们阅读,抓住时机使学生掌握了三聚氰胺的结构和性质。

2.角色定位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导演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思想上改变教育理念。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和崇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①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崇拜者

一般来说,学生怕老师似乎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但师生之间的感情不能对立。只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学生为主体,经常与学生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师→生、生→生、生→师的对话模式。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谈会更加随和,也就更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为了适应教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就是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通过报刊、杂志、网络信息技术等各种渠道收集教育教学资料,充实实践知识,扩大知识面,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教学工作,真正成为学生的崇拜者。

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教师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将重心转移到学生能力培养和和谐健康发展上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富有时代性的特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的努力方向,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学习,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而是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老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意味着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实施者,还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参与课程的研究,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改进、补充教材资源,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整合。

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强新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

④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并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作为研究新课程的实验室。教师作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者的角色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提高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3.教育方式

①备课应是备理念、备学生

备课是备过程的错误观念应该首先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备课就是备理念的观念。教学过程才会突破,有所发展和创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死扣教材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眼界日益开阔的学生的胃口。所以活用教材、充实教材应该是教师在策划教学过程时首要思考的问题。备课前要先备学生。“想同学

所想、供同学所需”,考虑学生课前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应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去设计教学?一切教学设计都围绕着学生,上课才会得心应手。

②在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所谓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审视的过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角色定位中教师是个研究者,作为研究者就需要进行积极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反思深刻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率水平。

③在人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与其他教师有更多的联系,还要求与学生家长进行配合,新课程倡导,教师在参与新课程开发时,能够积极展开交流与对话,形成伙伴式团队文化,实现共同的专业发展,家庭的重要也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也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教师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沃德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例如在讲到碘单质的性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指导学样进行学习。

师:首先我们做一个实验.试管架上有三只试管,里面分别是:糖水、盐水、淀粉,同学们用滴管分别往每个试管中滴入两滴碘酒,看看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生做实验,回答所看到现象).

师: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紫色.使用的“液体”增至黄酒、酱油、碘酒3种.“物品”改为马铃薯、盐、面粉、米饭、糖等多种.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放手让学生在各种“液体”与各种“物品”之间一对一“找朋友”——哪种“液体”碰到哪种“物品”会发生新的颜色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学生通过亲自分类、亲自鉴别,从而发现淀粉特有的性质。

5.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即时的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

教师以前长期习惯了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他们总是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但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方式将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有许多“空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有新思路、新视角。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可以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另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转为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当教师以组织教学为主时,应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组织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回答课本的问题。而教师以探究为主时,就应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如高一在探究Cl2性质之后,就可以抽象出Cl2的性质①氧化性②与水发生歧化反应③与碱发生歧化反应,掌握一般规律之后,结合原子结构的特征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学生探究得出F2、Br2、I2的性质乃至类卤素(CN)2、(SCN)2的性质,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也是评价理念的创新。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摒弃重知识,重结果,重外在的评价体系,做到使记过评价与过程评价,内容评价与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建立和促进不断提高评价体系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新课程倡导的是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性质测验等评价方法,强调建立以学校评价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传统的学生评价中总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漠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生活背景、学习类型和学习策略,结果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总是被排斥在评价标准之外。真正的评价也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也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

7.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还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把它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

络等,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①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的编写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取向,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自身其实是最直接、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师也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善待“错误”,把课堂看成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共同成长的过程。这时候的错误就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另外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专业发展,通过培训与实践提高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利用和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教师自身这一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发展。

教科书已不再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到日程,学校和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才能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做到真正的“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参考文献:

1.刘树载、丰顺荣等,新课程下教师面临的挑战[J] 中学化学2004,(11):3-4

2.杨扣珍,以学生发展为本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0)1-2

关于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对教师来说,转变教育思想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正确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育实践的矛盾,园长的任务是帮助教师有效地将这对矛盾进行转化,使正确的教育思想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 1、管理保证。所谓管理保证,指的是“在课程设置、计划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为教师创设实施新观念的机会与条件。如课程安排上我们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形式上将个别化教育、小组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以保证新观念在组织形式这一方面的落实。在计划制定上,我们变5大领域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3大块面,使教育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能向《新纲要》靠拢。 2、点拨指导。园长每周保证一至二个半天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采用的指导方法有: (1)分析引导法。即当我们看了教师的半日活动后,与其共同探讨分析,请教师思考:你的教育活动中有哪些正确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点,在教育行为中如何体现?有哪些行为还没有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情感交流、兴趣激发、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认真研究教育内容、研究孩子,帮助教师将正

确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育行为中。 (2)概括提升法。即把教师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形成可操作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看了一位教师成功的教育活动后,帮助她总结提炼出以下成功的因素: 教育目标突出发展性,表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具体可操作性,落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促进幼儿发展这一观念的行为上的体现”; 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包括材料开放、环境氛围开放、提问的开放,而这种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自主精神,让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这是幼儿主体性发展观念的体现。我们将这些概括提升的经验与教育观念紧密联系,帮助教育在实践中将教育观念与行为有机结合并不断强化。 (3)宣传发扬法。当我们发现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时,就大力宣传,加以发扬。我园每月有一次活动名曰“隆重推出”,即将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师隆重推出后,教研级组织观摩其活动,并将其活动拍摄成录像供教师本人和教研组研讨、分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宣传发扬使良好的教育行为由点及面、扩大延伸。

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教育孩子成功的一半

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教育孩子成功的一半 2007-09-24 14:54:07|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斌海(原创) 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也应该变,否则就会“出力不讨好”,甚至事与愿违。我这里有沉痛的教训和深切的体会。 我的孩子上高中以前,我从没给过孩子过多的压力,可以说我的孩子是在自由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在高中以前,孩子学习上的事我们基本没怎么管,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让孩子有认真做事的态度,如何能快乐成长。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都不错,中考又以520分的成绩考上了我们学校重点班。如果继续这样发展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当看到别的孩子考上了“火箭班”,我的心态发生了逆转,我觉得我的孩子也应该考上“火箭班”。从此我对孩子的要求拔高了,我要求她要好好努力,争取考进火箭班,我给孩子安排作息时间,限制孩子自由,给孩子选择朋友,更甚者还给孩子找了一个学习比她好的同学(并不是她自己愿意的),和她同吃、同住、同学习、同锻炼。我所做的一切孩子没有反对,可一切却在这无声无息中发生着变化。我给孩子越来越大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她和我们的距离在不断拉大。渐渐的我们之间的话语少了,家庭的欢乐少了,我们之间的沉默多了。可我一心只想着让孩子出人头地,全然没有觉察到这一切。高一期末考试后发生的一件事,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错误观念导致问题的严重性。 那是高一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孩子对我说,爸爸,我想去红红(和她同吃、同住、同学习的哪个我给她找的同学)家,我说可以。于是下午5点多,我用摩托车把两个孩子送上了去红红家的汽车。8点多,红红打电话说,叔叔,晨晨没回来,我问,她没回去干什么去了,他说叔叔您不要生气,她说她同学过生日请她上夜机。闻听此言,我的头脑嗡的一下,一片空白,犹如五雷轰顶。我异常激动,于是非常气愤地和妻子、孩子她舅舅一个网吧挨一个网吧的找,就在我们大海捞针式找孩子的过程中,我冷静了许多。我问自己:“怎么会这样呢?我们家不是有电脑吗?孩子为什么不在家里上呢?为什么要跑到网吧里来上呢?难道全是孩子的错?我们呢?------”。就在我越来越冷静的时候,我在“超越网吧”突然看见了一个非常熟悉的面孔聚精会神地在电脑上做着什么。我仔细一看,哦,那是我的孩子,一个平时很听话的孩子。看着她专注和快乐的样子,我流泪了,默默地离开了。当我出来的时候,妻子问我,有没有,我回答,没有。我说,我们回家吧,我们去找娜娜(比她大一点的她表姐),让娜娜上线找她。娜娜一上线马上就看到了她,说大舅,晨晨在线上,我说你问她在什么地方,你告诉她,你也想去上网。孩子很警觉,不好好说她在什么地方,经过娜娜长时间的真诚表示,女儿最终说出了她的具体位置,我把娜娜悄悄送进了超越网吧。送娜娜进去后,我背上包,装了4瓶水,拿了两包烟,坐在超越网吧下面抽烟喝水。我当时的想法是:我坐到天亮,等孩子出来的时候,我把孩子安全带回家就可以了。就在等待的过程中,我想了很多,孩子一年高一的学习、生活的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象过电影般的不断重复闪现,我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错误观念导致问题的严重性。我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我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我找的哪个同学实际上是一个陪读的角色,极大的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使孩子在很压抑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孩子全然没有了自主独立性,也就谈不上什么主动性,创造性。我很后悔,在不断的自责和忏悔中坐到了凌晨3点多。妻子打电话说,你回来吧,你为她那样不值。我说,不!不全是孩子的错,我们也有错啊!妻子说,那我上线和她谈。妻子一上线请求孩子加她为好友,孩子马上把她的QQ关了,这时她也明白了她表姐是我们派去的“奸细”,就开始怪罪她表姐,生气!这时妻子给我外甥女打字说,你告诉晨晨,你大舅一直在“超越网吧”下面。孩子看到后,用我外甥女的QQ回话说:妈妈我是晨晨,我马上去见爸爸,这时妻子打电话给我说:孩子马上下去见你。我等了很长时间,孩子才很胆怯地和她表姐下来了。我见到孩子微笑着说:晨晨,玩够了没有,如果玩够了,就和爸爸回家;如果觉得没玩够,你再上去玩吧,看见你很安全,爸就放心了。孩子想了一下很小声地说,我再玩一会儿。我说,行。这时妻子打电话问我,孩子下来没有,我说,下来了,孩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要实现《标准》中的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下面是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教师要改观念,建立同学型的师生关系。 为了实现《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栏目,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回答出许多令人意外的答案,也会对老师的答案提出异议。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不能象以前那样就课本教课本,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应该建立起共同学习的观念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这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享受,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二、课堂应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一个环节也不能少。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也常把一堂课是否完整作为评课的重要指标。但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更多有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发有效的途径。如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等。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某堂课中设计了一个活动,原计划用十分钟的时间完成,可是在活动中出现老师未曾预料到的情节,这一情节激起了学生们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就应延长学生的活动时间,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如在上到画三角形的中线怎么画时,我顺口讲了一句“目前,我们画三角形的中线是用刻度尺算出线段的中点,再连接对边的顶点和中点,而中点的确定还可以用尺规来找。”有一学生马上就说:“老师,用尺规怎么找中点,能不能说一下。”我说“这一说,今天这节课就完不成任务,你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感兴趣。”我只好停下当天的教学内容,讲起用尺规如何找中点,刚讲完,又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个点就是中点?”我又给他们分析了菱形的性质。后来,我又把如何用尺规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都告诉他们。虽然本节课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全班同学加深了对尺规作图的理解,为后继课程做了准备,且及时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 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事件,也使我认识到,在某种情况下,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求得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三、活动应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新教材中有这样的两节课,一节是“截一个几何体”。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白箩卜,红箩卜为原料,切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用小刀切出截面,再研究截面的形状,虽然制作出来的几何体不规范,截出来的面也不规范,但学生觉得这节课有趣,整节课都在动手,都在展示自己几何体的截面。所以,这节课的内容也掌握的很好。课堂小

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厦铺小学程胜男 通过阅读和学习张力载写的《转变教师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策略要点》,再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感悟,本人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转变 以往的教育观念,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需要用有全新的思想来指导。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所以教育观念对任何学段的教学 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和统率作用。在那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中走过 来的教师,若不更新的教育观念、转变新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很难适应新课程并达 到新课标要求的。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 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只有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彻底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 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自古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模式几乎已经成为教育定式。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就需要教育的不断更新,所以这种固有的模式也应该要逐步改进。因为传统的教学课堂注重的是传授知识,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机械,呆板的,只能靠死记硬背,套题型完成作业。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很难培养 培养出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高素养的学生。因此,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 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迫在眉睫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教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 征是: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不让老师 牵着鼻子走,能自己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 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 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 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 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音乐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论文

音乐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 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那么,在实施课改后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备受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 当我们的音乐教师们欣喜地拿到“新标准”和“新课本”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并没有洋溢出喜悦的笑容。这是因为,他们对“新标准”和“新教材”的大变革一时无法领悟,感到教学无所适从。的确,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标准”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从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那么,我们音乐教师怎样做才能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长期以来,谈到音乐教育,人们便很自然地与是否教识谱、会 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即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十分偏面和狭窄的,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更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价值,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见物不见人。而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一、学生是

课堂的主体;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三、课程是由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所以,音乐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理解,而是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新标准”正是在课程的理念上凸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完美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理念。”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的突出体现。音乐教师只有通过学习,强化现代教育意识,才能深刻理解“新标准”全面改革的重大意义,转变传统观念,把21世纪的音乐 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对学生 的了解程度,对教材的把握情况,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甚至教态、精神面貌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而“新标准”恰好给教师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立足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选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教”,而忽略了学生“学”,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那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解脱

浅谈当代“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当代“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程小莉 (深圳市宝安中学) 摘要:美术教育者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转变美术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素质;要更新美术教育观念,加快美术教学改革;具备创新精神,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育;观念转变 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一项对150篇科学家传略文章的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者。”这一结论表明艺术学科与人的创造性人格形成之间的内在相关性。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作为一名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新美术教育观念,使中学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力得以真正的提高,使其内心的情感,渗透到艺术家所表现的丰富情感世界中去,在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让美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当前,学校的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近几年,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其间也存在着某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今,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旧的美术教育观念: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基础教育,以单一的只重视知识文化的教育而忽视了美术教育;一种是片面追求专业技术的培养,只重视美术教育而忽视了知识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高分低能型的,更有个别学校误认为搞几个活动就是素质教育。就是由于这些旧的教育观念,背离了全面发展的原理,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来。如今是知识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社会,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专业化人才,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步步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如若在中学就忽视了知识的全面性,又何以让中学生升入大学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呢?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是发展知识技能的最大障碍,中学生一经掌握有发展认识能力潜在价值的知识技能,就能在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上起作用。因此,要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就必须以知识技能来武装自己,护卫自己的视野,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真正地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地把美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真正认识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一、美术教育者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素质 纵观当代社会,我们要按一代人的时间来思考,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变化得如此之快,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技术变化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的。可以预料,这种变化的速度还会加快,而且越来越具有全球的性质,这种急剧变化与终身教育的经济意义相结合,正催化着第一世界国家里终身教育文化的发展,其它国家也将越来越如此。 现代产品和服务依靠对知识产品和来自艺术,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资源的综合运用,为了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一个现代的专业劳动者,例如一个设计人员或工程师,必须能综合各个领域的知识。在现代经济中,艺术在创造财富方面同科学与技术一样重要。艺术家通过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先进技术出售他们的艺术能力以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情况越来越多。他们不再用她们的技能生产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那种传统产品和服务。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在当前社会发展变化之快的21世纪,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美术教育系统,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者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是以有组织地教具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

更新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湖南省岳阳楼区红日学校曾如秋 学习方式是1954年首先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提出,至今还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方式,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及社会化参与的组合。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学生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过份重视结论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应用过程,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严重束缚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是实现“两个转化”:一是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观念,二是要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必然能够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及质量评价观,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应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应用题的教学,现行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多以文字形式出现,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我校教师大胆改革,采用对话形式、图表形式或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把学习内容变成适合学生探索的素材,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呈现出真实的、富有探讨价值的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活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的实际中获得信息,而且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校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数学老师在教“元、角、分”时,将课堂设计成模拟商场,让学生进行模拟交易;在教“长度单位”时,组织学生测量身高、课桌椅的长宽高、课本的长宽,球场长宽等,亲身验厘米、米等单位量;品德与生活老师在教《平安回家》时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不同角色(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交警)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一些富有实践性、挑战性、研究性、活动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

教育观念转变与更新学习总结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总结 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个性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本书学习,使我成长了不少。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过去考试成绩只反映以记忆力为主的考试能力,这种能力是机械式重复记忆的结果。根本不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动力,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多一点危机感的好,更应该多一些启发式教

育,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第一章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之本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2.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3.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 二、认识教育观念的特征,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1.教育观念的时代发展性2.教育观念的文化多样性 3.教育观念的个体差异性4.教育观念的相对稳定性 三、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形成 1.教育观念产生于教育实践2.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发展 3.教育观念的获得也来自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 4.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 第二章现代教育功能观-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一、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功能观 1.教育功能观的历史演进2.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与现代教育功能观 二、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教育的内部功能 1.制造失败者一应试教育对教育功能的扭曲 2.现代教育理念-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三、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教育的外部功能 1.教化与兴邦-教育的政治功能2.生利与富民-教育的经济功能 3.遗传与擅变-教育的文化功能4.创造与应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5.和谐与发展-教育的生态功能 四、融会与整合一教育诸功能间的关系 1.重视教育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的和谐统一性2.重视教育外部功能的融会与整合第三章现代教师观-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者 一、教师-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二、教师的职业责任-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 1.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2.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3.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4.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 5.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三、教师职业特点-特殊的劳动、特殊的产品 1.超前性2.科学性3.复杂性4.创造性5.长效性6.示范性四、现代教师素质-塑造教师“角色”的要素 1.正确的教育理念2.良好的职业形象3.多元的知识结构 4.多向的教育交往5.完善的能力结构6.健康的心理素质

走进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知识85问(一)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 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走进新课程论文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走进新课程论文体育课程 改革论文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走进新课程论文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走进新课程,善待学困生 摘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走进学困生的心灵,给予他们帮助,树立他们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成绩和能力。 关键词: 尊重赏识温暖持之以恒成长记录袋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差,习惯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却由于课堂的更加开放而很难照顾到远远落在其他学生之后的学困生,从而在很多实验区里都造成两头尖状态,而学困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爱护,往往会造成除了学习之外行为或其他方面整体的下降。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走进学困生的心灵,给予他们帮助,树立他们的信心,从而提高学困生各方面的成绩和能力,是教师平时所关注的问题。 一、尊重、赏识学困生 怎样看待学困生,把他们看成什么样的人,对他们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在平时教学中不自觉地对学困生冷眼相看,对他们关注不够,就会使他们在人格上有自卑感,在学

习中缺少自信。尊重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多,因而常常对学习感到灰心丧气。教师善于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他们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们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们从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中获得自信,从而鼓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把学困 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对他们的表扬及时传送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进步的喜悦,使学困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庭的温暖和爱护,深信 自己能够学好。 尊重学困生,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学生的自尊心像含羞草,一触即收,老师要慎之又慎。学困生在集体中,往往受冷落,不被重视,大都存在自卑感、失落感,缺乏自信,孤独、烦恼又不便诉说。他们 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理解和尊重。如果对他们冷眼相待,甚至讽刺挖苦,就只会伤害他们已经脆弱的自尊和自信,损伤他们的学习 积极性,使学困生困上加困。因此,转化学困生首要的工作是尊重他们。 我们学校有一个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还绕着 教室跑,影响全班小朋友的学习,下课调皮捣蛋,欺负小同学,批评对 于他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而且他每天上学总是赖在校门口不进来,一进学校就哭,据说从幼儿园起就厌学,讨厌学校。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为、成绩双差的孩子,却在短短的时间里彻底地改头换面了。原来是他们班的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来到这位小朋友的面前,弯下

教师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教师“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近日,我校以工会小组为单位学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讲话,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作为青年教师我倍受鼓舞和启发。 什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结合这次思想解放大讨论,切实解放自己的思想,推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教师要适应发展,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赋予继续解放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为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切实解放思想,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思想大解放带来工作的大活力,为地方的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二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生机的源泉。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做合格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而其创新的基础就是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

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结合教育实际,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真正成为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在全体教职工心中进一步树立“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的观念,并进一步确立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质量观。 全体教师能充分认识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形成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推动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向工作要效益。建立健全各项常规管理制度,认真抓好落实。学校在做好各项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侧重对教师作业批阅,上课,教具使用,学生辅导几个方面的检查,对这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学校行政人员通过听课、抽查、突查、到班级调查等手段进行动态检查,对检查情况要详细记录,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 学校教学质量在往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生精神状态很好,有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情趣。 三、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预习、复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作业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思考习惯。 四、加强校本教研力度,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广泛开展校本教研,对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发挥学校教学研究的职能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五、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做人的摇篮教育,也是做人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的水平,直接关系着孩子能否自由健康的发展,所以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班主任只有加强家校联系,积极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家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六、教师队伍结构应合理化,配备配齐人员。 教师队伍结枸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目前我校代缺老师5人,占全校教师数的17.86%,中学支教学2人,专业不对口,语、数科目由生物专业、历史专业、信息技术专业、英语专业任教,严重制约着我校教育教学的提升。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心得体会 六枝特区第二中学:李杰 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它属于同社会存在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事物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反映。就像恩格斯说的,观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活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的看法,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系统。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先导。 教育观念的先导作用也已被教学改革的实践部分所充分证明。如果教育观念不改变、不更新,一切将难以取得好的突破。 2、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观念转变的紧迫性首先来自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育观念转变紧迫性也是由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总体现状所决定的。 3、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 随着对教师素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把教育观念放在教师素质结构的首位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意识。 教师要改变心智模式必须立足于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事物的复

杂程度有时让人感觉到无能为力,而系统思考可以克服这种无力感,看清复杂状况背后的结构,分辨出高杠杆解与低杠杆解的差异所在,形成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教师要不断观察事件发生的环状因素和互动关系以及学校发展变化的过程,而非片面的个别事件,避免为立即解决问题而忽略问题的整体性。同时,必须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不但是建立在每个人的个人愿景基础上的,而且是在鼓励成员不断发展个人愿景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汇聚多数教师的意愿、凝聚集体意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每个人尽管做的事情不同,但都是为了共同的愿景,这样,教师专业发展才有实际意义。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工作与学习之间常出现矛盾,科研能力不足,学习力不强。这是因为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同伴互动,任何一个教师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工作。教师群体的文化对教师的专业成熟也同样重要。长期以来,在讨论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时,不少人倾向于将教师的学习定位于个体学习,忽视了组织学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这种缺少互动、缺少组织内外知识交流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习资源的局限性、学习方式的单一性,进而造成教师心智模式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形成学习团队,通过团队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助学习来共同提升,减轻教师个人的负担。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场所,只有当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化实践是以学校这一组织为背景,以教师之间知识共享为基础的组织学习过程时,才可能打破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性,在开放而非封闭的情景性合作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探求家庭教育方法贵州省黔西县锦星镇第一小学王艳 内容摘要: 转变家庭教育思想观念,寻求科学教育方法来教育子女。 首先要掌握教育方法,讲究教育艺术。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起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 三是家长常和学校配合共商教育孩子的对策,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观念方法教育艺术 正文: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的结构特点,家庭的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言谈举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程度,父母的威信,参与教育子女的自觉性以及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生产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但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父母的不良行为举止,专制独裁的家长作风在有些家庭中残存,对子女的发展起相反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独生子女家庭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不断增多,许多父母过分溺

爱孩子,对孩子骄生惯养,养尊处优,把孩子视为“小皇帝”、“小公主”,这些做法可能对孩子的发展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要转变家庭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寻求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使他们成“龙”成“凤”,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传统的家庭教育类型大致说来有四种。第一种,独裁专制型。属于这种类型的家庭,家长不分是非黑白,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蛮横地强加在子女身上,当孩子犯点错,轻则大声呵斥,重则拳脚相加,抽孩子耳光,这些家长都认为“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疏不知,这种做法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多的是带来了思想的混乱,感情的对立,行为的反抗,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尊心都受到了压制。第二种,是过份溺爱型,属于这种类型的家庭,把孩子当成特殊宝宝,视为掌上明珠,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什么都依照着孩子,孩子需要什么给什么。孩子要求什么都想方设法满足,有时孩子在外面惹事生非,也帮着孩子打击报复,养成孩子放任自流,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客观上助长了孩子的懒惰性和依赖性。第三种是放任自流型,属于这种类型的家庭,家长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给的只是物质上的满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读后感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观后感 棋盘山高坎中学梁华 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个性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本书学习,使我成长了不少。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过去考试成绩只反映以记忆力为主的考试能力,这种能力是机械式重复记忆的结果。根本不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动力,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多一点危机感的好,更应该多一些启发式教育,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

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实施空间很大。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的实践能力,应培养学生从想说、想问、想做,发展到敢说、敢问、敢做,最后达到会说、会问、会做。这个过程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