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概念: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二、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特点如下: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
2.……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四、基本任务(主要目的)……简答题
1. 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填空题
2.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6. 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Ps: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
2.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
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并不同。知识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的发展起来。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的和促进的: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五、基本环节:包括五个基本环

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验与评定。……简答题
(一)备课
1. 意义: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 要求
(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填空题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学期)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1. 意义: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是:……简答题
(1)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2)使学生思维活跃;
(3)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并且能够发展学生个性。
3. 教师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简答题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规范;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本要求,离开这一点,所有要求失去意义)。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1. 意义: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
2. 形式: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
3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a.内容符合课标要求;b.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c.分量适宜、难易适度;d.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e.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f.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四)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 意义
(1)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2)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3)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
(4)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
(5)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和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
2. 方式:平时考查&考试
3. 学业成绩的检查的基本要求:
(1)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
(2)………………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
(3)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4. 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此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

目的
(3)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Ps考试的改革
1.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 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 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本质……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2.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a.认识对象的间接性&概括性;b.认识方式的简洁性&高效性;c.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d.认识的交往性&实践性;e.认识的交往性&发展性。
3.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论述题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正确处理此关系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4.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捉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 掌握知识是发展

智力的基础;
2.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只传授知识或只训练思维。
Ps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1)概念不同,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2)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促进的+“1.、2、3”。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 贯彻此规律时,须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脱离知识进行思品教育,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或忽视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课的结构的基本环节、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简答题
1. 激发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
3. 巩固……。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减少遗忘、奠定基础。
4. 运用……。
5. 检查……。
论述题:
教学的规律性与艺术性并存
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条)+教必有法
2. 教学的艺术性:(1)概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艺术化的手法通过优化的语言、情境环节等设计,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问题,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艺术性是一种达到较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水平高的综合体现。 (2)达到教学艺术性的前提是教学的规律性,然后才是艺术性。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学规律还没掌握,那么多好的艺术性也是没有意义的。
3. 教学的艺术性包括:教学语言设计的艺术性;教学情境……;教学环节……
4. 教学的艺术性应该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简答题: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2.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3.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1.

“少一些预设”,这并不是说不要预设。课前教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积累实践经验,精心设计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
2. “多一些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3. 创设开放课堂,为生成拓展空间。
4.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为”生成“营造氛围。
Ps: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据教学任务&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他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名词解释 ps: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调节性作用。
★(二)内容(……简答题……全重点)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形成血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d.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e.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 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2)直观手段种类:实物直观、模象……(图片、图表、模型)和语言直……。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教学手段;b.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 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填空题)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b.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c.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e.发扬教学民主。
4. 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涵义:也叫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b.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c.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
5. 巩固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的“复习是学习之母”都体现这一观点)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b.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c.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6. 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此规律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要坚持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b.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c.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7.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教学要以马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c.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d.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8.量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二、教学方法
(一)概念: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

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哪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简答题
1.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环境等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三)常用的教学方法……简答题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简答题(讲授法教学应注意什么?★)
概念: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优点: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的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不易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基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b.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c.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2)谈话法
概念: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优点:a.能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b.教师能够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并作出调整。
基本要求:a.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有启发性、形式多样;c.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小结。
(3)讨论法
概念:是全班或者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高年级运用较多。
优点: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基本要求:a.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b.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c.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

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读书指导法
概念: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a.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b.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c.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d.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此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参观法。
(1)演示法
概念: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a.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b.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c.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d.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参观法
概念: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优点:a.能够使教学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b.更够使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基本要求:a.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b.参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也可以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或指导;c.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
Ps:参观教学法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1)练习法
概念: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此法是中小学各科常用的教学方法。
优点: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作用。
基本要求:a.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b.练习的题目要能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c.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d.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e.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2)实验法
概念: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独立进行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

,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方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优点:a.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b.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c.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作风。
基本要求:认真编写实验计划,加强实验指导,做好实验总结。
(3)实习作业法
概念: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者课外进行实际的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此法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优点: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基本要求:a.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b.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c.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或者体会,并进行评阅和评定。
(4)实践活动法
概念: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此法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者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决不能越俎代庖。
4.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论述题
概念: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关注学习过程甚于关注学习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优点:能够使学生的独立性、探索、活动&创新能力在探索解决过程中得到高度发挥。
基本要求:a.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 b.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c.努力创设一个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

5.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概念: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的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优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只重认知,忽视情感的弊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缺点:应用的范围有限,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通过此法来掌握。因此,他更多的是作为一类辅助性的教学方法来

使用。 主要包括:
(1)欣赏教学法
概念: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对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概念: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一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是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语言描述的情境等。
简答题:
与以往的教学方法比较,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
1. 从以往重视死记硬背变为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2. ………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
3. ………“填鸭式”的教学变为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
4. ………脱离实际的教材变为生活经验即教材;
5. ………重视知识传授变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国内外常用教学方法
1. 国内:愉快教学法、情景……、尝试……、成功……
2. 国外:发现法、范例教法、目标……、程序……、暗示……、非指导性……。
论述题:如何理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这句话是对教学的全面概括。这句话里提出三个“法”字。
1. 第一个“法”是指教学一般的原理、原则和规律,各种学派尽管说法上有区别,但都规定了教学是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这体现了教学的原则性。
2. 第二个“法”应理解为:a教学工作是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劳动;b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教学对象千差万别;c.教师资历经验各不相同,教学时空环境差异很大。所以教法没有固定模式,这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3. 第三个“法”应理解每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自身的实际,在一定的课堂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富有个性特点,这体现了教学的个别差异性。
4. 概括的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应遵循“教必有法”,适应“教无定法”,创造“贵在得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富有魅力的教学。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主要形式有:班级授课制(基本形式)、分组教学&现场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复式教学(特殊形式)。……填空题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一)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

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68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二)基本特点……填空题
1.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 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 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此为“课时”。
★(三)优缺点……简答题
1. 优点:
a.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b.……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d.……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e.……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 缺点
a.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b.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c.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d.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e.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f.教学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方法。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一)个别教学: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他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2. 意义:此法强调发现、珍惜、发掘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平均、划一教学的不足,是满足特殊化教育的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3. 要求:a.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 b.既要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于整体; c.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好各项工作。





(二)现场教学(又称参观法)……参观讲解结合
1. 概念: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2. 意义:
a.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b.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c.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d.可以通过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参观等,使学生更加了解热爱自祖国。
3. 要求: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现场指导;及时总结。
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
(一)分组教学
1. 概念:指在按年龄编班和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2. 意义:利于缩小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
3. 要求:a.充分了解学生;b.定制个体教学计划;c.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d.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二)复式教学
1. 概念:把两个或者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2. 意义:保持了班级授课的一切本质特征,与之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巧妙的同时安排几个年级的活动。复式教学组织的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
3. 要求:a.合理安排,要根据学生的人数、教室大小、师资质量等情况全面考虑,灵活掌握;b.编制复试班课表;c.培养小助手;d.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Ps:把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特朗普制。
四、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 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2. 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4. 探索个别化教学。




第五节 教学评价
一、概念: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
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二、功能: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到达该目标。具体:(简答题)
1. 诊断教学问题;2. 提供反馈信息3. 调控教学方向;4. 校验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 诊断性评价:
概念: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摸底考试)
功能:a.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b.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c.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 形成性评价:
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填空题
功能:a.改进学生的学习;b.为学生的学习定步;c.强化学生的学习;d.给教师提供反馈。
3. 总结性评价
概念:亦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此方式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功能:a.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b.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c.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d.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e.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针对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 相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他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此法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2. 绝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此法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宜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三)按照评价的主体:内部评价&外部……&个体差异性评价;
(四)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2. 发展性……3. 整体性……4. 指导性……

第六节 教学模式
一、概念: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1. 探究式教学
此法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前认知&体验式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操作策略:a.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

能力;b.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答案;c.要以引导为主。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优点: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
缺点: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2.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验式教学”或“情景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基本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优点: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4. 范例教学模式
此法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德国教育心理学家 瓦.根舍因 提出来的。
(二)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1. 自学——指导式
(1)理论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2)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让学生获得自学的方法、技巧,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操作程序:提出要求、开展自学、讨论启发、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小结。
(4)操作策略: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
2. 目标——导控式
3. 传递—接受式
基本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4.问题——探究式教学……论述题
(1)理论依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a.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证实的知识;b.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c.让学生养成探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的技巧。
(3)操作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定计划、验证假说、句验证结果,交流提高。
(4)操作策略:教师是“引导者”和 “顾问”,一方面老师必须精通整个“问题”体系;另一方面,又要容忍学生出错,不过早判断学生的行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相关文档